CN106352446A - 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352446A CN106352446A CN201610560016.7A CN201610560016A CN106352446A CN 106352446 A CN106352446 A CN 106352446A CN 201610560016 A CN201610560016 A CN 201610560016A CN 106352446 A CN106352446 A CN 1063524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path
- air
- mass exchanger
- m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8000007791 dehum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3519 venti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2
- 239000006200 vapor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0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9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58 absorb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915 ai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580 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05 indoor air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3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purposes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of the system, e.g. for safety or monitoring
- F24F11/46—Improving electric energy efficiency or sav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24F3/1411—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 F24F3/1423—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by absorbing or adsorbing water, e.g. using an hygroscopic desiccant with a moving bed of solid desiccants, e.g. a rotary wheel supporting solid desicca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20—Feedback from u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4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system states
- F24F2140/20—Heat-exchange fluid 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16—Rotary wheel combined with another type of cooling principle, e.g. compression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32—Desiccant wheel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03/00—Devices or apparatus used for air treatment
- F24F2203/10—Rotary wheel
- F24F2203/1084—Rotary wheel comprising two flow rotor segm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壳体,包括路径,空气流经所述路径;挡板,设置在每条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处,并根据控制信号进行操作以打开或关闭入口和出口;热质交换器,包括用于吸收湿气的吸湿材料,并被设置为横跨所述多条路径以相对于壳体旋转;驱动单元,使热质交换器旋转;换热单元,具有在换热单元内流动的热传递介质,并设置在至少一条路径中;控制器,根据运行模式,通过向挡板施加控制信号打开或关闭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并通过向驱动单元施加控制信号改变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
Description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7月15日提交到韩国知识产权局的第10-2015-0100511号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全部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涉及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可通过改变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使用单个组件执行除湿轮和全热交换器的两种功能从而选择性地执行各种运行模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空气调节系统通过控制分段空间内的温度和湿度来执行制冷操作或制热操作,或者通过排放室内空气并供应室外空气来执行换气操作。
空气调节系统被广泛地用到诸如大的建筑物或公共场所的大的空间至诸如独立的工作空间的小的空间。由于空气调节系统通常使用电能,因此空气调节系统的同时使用(尤其是夏季)导致电力需求剧增,这会导致电力供应系统不稳定。因此,已经努力开发了用于替换传统空气调节系统或克服所述缺陷的可选的技术。
例如,将能量回收换气设备安装在住宅内或商业建筑物内以从正被排放的室内空气回收能量,并将其传输到室外吸入空气以进行换气。通常,能量回收换气设备中的全热交换器用于从空气回收热或用于将热传输给空气。
第6,918,263号和第8,943,848号美国专利公开了通过将热泵插在换气设备中而在普通的换气操作功能中增加了制冷功能和制热功能的技术。在第6,918,263号美国专利中,除湿轮被插在换气设备中以增加除湿操作功能。然而,由于需要另外的部件,因此使整个系统的结构复杂并且增加了制造成本。
全热交换器用于从空气回收能量并且除湿轮用于去除空气中的湿气。由于全热交换器和除湿轮都在空气与空气之间传递热和湿气,因此他们属于空气对空气交换器。通常,空气对空气交换器的体积比用于在液体与液体之间交换能量的液体对液体交换器或用于在液体与空气之间交换能量的液体对空气交换器的体积大的多。因此,难以在单个空气调节系统中采用全热交换器和除湿轮这两种组件。
第1061944号韩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使用除湿轮和热泵而不安装全热交换器的换气设备技术。然而,根据该技术,在换气操作过程中不能执行换气能量的回收。
此外,对住宅、公共建筑物内和工业现场的舒适室内空气的需求持续增加。为此,在夏季应用除湿器,在冬季应用除了除湿器之外的加湿器。对于消费者来讲,购买、安装并维护分别仅具有单一功能的多个设备十分不方便。
发明内容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包括一种可选择性地执行诸如除湿模式、加湿模式、能量回收换气模式、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的各种运行模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包括一种可通过使用诸如热质交换器和换热单元的少量的元件利用简单且紧凑的结构执行各种运行模式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包括一种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可通过使用包含用于吸收湿气的吸湿材料的单个热质交换器执行除湿轮和全热交换器的两种功能。功能的改变可通过改变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来执行。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包括一种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可包括热质交换器和换热单元(热泵的元件),因此通过热质交换器的运行改善热泵的效率。
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包括一种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可通过改变包括热泵的换热单元相对于热质交换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包括热泵的换热单元的数量,改善通过热质交换器执行的诸如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的运行模式的能量效率。
另外的方面将在下面的描述中进行部分地阐述,部分地将通过该描述而明显,或者可通过本实施例的实践而获知。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一种空气调节控制系统包括:壳体,包括多条路径,空气流经所述多条路径;多个挡板,设置在所述多条路径中的每条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处,并根据控制信号进行操作以打开或关闭入口和出口;热质交换器,包括用于吸收湿气的吸湿材料,并被设置为横跨所述多条路径以相对于壳体旋转;驱动单元,使热质交换器旋转;换热单元,包括在换热单元内流动的热传递介质,并设置在所述多条路径中的至少一条路径中;控制器,根据多个运行模式,通过向所述多个挡板施加控制信号打开或关闭所述多条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并通过向驱动单元施加控制信号改变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
壳体的所述多条路径可包括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
所述多个挡板可包括:多个排气挡板,将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出口连接到室外排气路径或室内排气路径;多个吸气挡板,将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入口连接到室外吸气路径或室内吸气路径。
换热单元可包括:蒸发器,在第一路径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的上游侧;冷凝器,在第二路径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的上游侧。
控制器可选择性地执行除湿模式和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的一种,其中,在除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并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高速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从而将通过热质交换器回收了热和湿气的室内返回空气排放至室外并且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从而将使用从热质交换器获得的热和湿气进行加热并加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
在除湿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可在大约0.1rpm至大约1rpm的范围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可在大约2rpm或更高的范围内。
在除湿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可运行;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可停止运行。
换热单元还可包括在第一路径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的下游侧的下游蒸发器。
控制器可选择性地执行除湿模式、加湿模式和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的一种,其中,在除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并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在加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并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高速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从而将通过热质交换器回收了热和湿气的室内返回空气排放至室外并且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从而将使用从热质交换器获得的热和湿气进行加热并加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
在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可在大约0.1rpm至大约1rpm的范围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可在大约2rpm或更高的范围内。
在除湿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可运行,下游蒸发器可停止运行;在加湿模式下,蒸发器可停止运行,冷凝器和下游蒸发器运行;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蒸发器、冷凝器和下游蒸发器可停止运行。
换热单元还可包括在第二路径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的下游侧的下游冷凝器。
控制器可选择性地执行除湿模式、加湿模式、能量回收换气模式、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中的一种,其中,在除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并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在加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并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高速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从而将通过热质交换器回收了热和湿气的室内返回空气排放至室外并且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从而将使用从热质交换器获得的热和湿气进行加热并加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在换气制冷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利用热质交换器加热的室内返回空气排放至室外并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利用热质交换器冷却的室外吸入空气供应至室内;在换气制热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高速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利用热质交换器加热的室外吸入空气排放至室内并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利用热质交换器冷却的室内返回空气排放至室外。
在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可在大约0.1rpm至大约1rpm的范围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可在大约2rpm或更高的范围内。
在除湿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可运行,下游蒸发器和下游冷凝器可停止运行;在加湿模式下,蒸发器和下游冷凝器可停止运行,冷凝器和下游蒸发器可运行;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蒸发器、冷凝器、下游蒸发器和下游冷凝器可停止运行;在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可停止运行,下游蒸发器和下游冷凝器可运行。
根据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一种控制空气调节系统的方法包括: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控制设置在多条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处的多个挡板的操作以打开或关闭入口和出口,其中,所述多条路径形成在壳体中,并且空气流经所述多条路径;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设置换热单元的操作,所述换热单元具有在换热单元内流动的热传递介质并设置在所述多条路径中的至少一条路径中;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设置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所述热质交换器包括用于吸收湿气的吸湿材料,并被设置为横跨所述多条路径以相对于壳体旋转。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这些和/或其他方面将变得明显且更易于理解,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元件的连接关系的概念图;
图2是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器与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框图;
图3是除湿效率和全热换热效率根据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曲线图;
图4示出了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除湿模式的示例;
图5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4的除湿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
图6示出了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能量回收换气模式的示例;
图7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6的能量回收换气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
图8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加湿模式的示例;
图9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8的加湿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
图10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换气制冷模式的示例;
图11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10的换气制冷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
图12示出了图10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换气制热模式的示例;
图13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12的换气制热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图1至图13的实施例控制空气调节系统的方法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地描述其示例在附图中示出的实施例,其中,同样的标号始终指示同样的元件。就这点而言,本实施例可具有不同的形式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在此阐述的描述。因此,下面仅通过参照附图描述实施例以解释本说明书的各个方面。当诸如“……中的至少一种”的表述在一系列元件之后时,其修饰整列元件而不是修改该列元件的单个元件。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和操作及其控制方法。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元件的连接关系的概念图。
参照图1,根据本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可包括:壳体10,包括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是空气通过其的多条路径;多个挡板13、14、15和16,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和出口11b以及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和出口12b;热质交换器20,关于壳体10可旋转地设置;驱动单元30,使热质交换器20旋转;换热单元40,设置在至少一条路径上;控制器50,改变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或者控制挡板13、14、15和16的操作。
壳体10是中空的,并且呈矩形或圆形截面形状。空气通过其的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大体平行地设置在壳体10中。在图1中,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通过分隔件19分开,分隔件19沿着壳体10的内侧沿水平方向延伸。
虽然图1示出了在壳体10中分别形成了一条第一路径11和一条第二路径12,但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可在壳体10中分别形成多条第一路径11和多条第二路径12。
第一路径11可包括分别形成在图1的左侧和右侧的入口11a和出口11b。此外,第二路径12可包括分别形成在图1的右侧和左侧的入口12a和出口12b。
虽然图1示出了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和出口11b以及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和出口12b在左右方向上彼此相反地布置,但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按照各种方式进行修改。例如,在图1中,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和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都可设置在左侧,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和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都可设置在右侧。
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可包括挡板13,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可包括挡板14,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可包括挡板15,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可包括挡板16,挡板13、14、15和16通过控制信号运行以打开或关闭入口11a和12a以及出口11b和12b。
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处的挡板14可包括:排气挡板14a,将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连接到室外排气路径;排气挡板14b,将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连接到室内排气路径。
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处的挡板16可包括:排气挡板16a,将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连接到室外排气路径;排气挡板16b,将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连接到室内排气路径。
室外排气路径是从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和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排放的空气通过其被传输到室外的路径。室内排气路径是从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和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排放的空气通过其被传输到室内的路径。
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处的挡板13可包括:吸气挡板13a,将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连接到室外吸气路径;吸气挡板13b,将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连接到室内吸气路径。
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处的挡板15可包括:吸气挡板15a,将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连接到室外吸气路径;吸气挡板15b,将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连接到室内吸气路径。
室内吸气路径是室内返回空气(indoor return air)通过其传输到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和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的路径。室外吸气路径是室外吸入空气通过其传输到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和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的路径。
虽然为了简洁起见图1未示出室内吸气路径和室外吸气路径以及室内排气路径和室外排气路径,但在图4、图6、图8、图10和图12中通过使用箭头示出了室内吸气路径和室外吸气路径以及室内排气路径和室外排气路径。
热质交换器20可设置在壳体10内以能够沿横跨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的方向(即,沿图1的竖直方向)旋转。随着热质交换器20相对于壳体10旋转,流经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的空气接触热质交换器20,从而可在空气与热质交换器20之间执行交换湿气和热的操作。
热质交换器20可包括能够吸收湿气的吸湿材料。例如,热质交换器20可通过使用硅胶或多孔聚合物吸湿材料来制造。聚合物吸湿材料的吸湿性能是硅胶的吸湿性能的大约4倍,并可将热质交换器20的重量减小到大约四分之一。因此,聚合物吸湿材料适合于实现热质交换器20以高速下旋转。
热质交换器20的外边缘可呈圆盘状或圆柱状。热质交换器20的外边缘可通过壳体10的内壁10b可旋转地支撑。因此,支撑热质交换器20的外边缘的壳体10的内壁10b可具有圆形截面。
热质交换器20可设置在分隔件19处,以能够关于旋转轴26旋转。驱动单元30可使旋转轴26和热质交换器20旋转。
虽然图1示出了驱动单元30直接结合到旋转轴26,但本公开不限于驱动单元30的以上实施例。例如,可设置用于驱动驱动齿轮的驱动单元,其中,所述驱动齿轮通过利用切割壳体10的外壁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壳体10的外壁与形成在热质交换器20的外周表面上的齿轮啮合。
换热单元40设置在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中。换热单元40可在其中包括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用于换热的换热介质流经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蒸发器41在第一路径11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20的上游侧(即,靠近入口11a的位置)。冷凝器42在第二路径12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20的上游侧(即,靠近入口12a的位置)。
分别设置在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中的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是连接到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泵的示例。连接到图1中的空气调节控制系统的热泵可包括蒸发器41、冷凝器42、压缩机49、膨胀阀48以及连接热泵的元件并传输制冷剂的制冷剂管40a、40b和40c。
在图1中,当热泵中的元件的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设置在壳体10时,膨胀阀48和压缩机49设置在壳体10外。然而,连接到空气调节系统的热泵的结构不限于图1示出的示例,而是可对设置在壳体10内的热泵的元件的数量或类型进行修改。
例如,可根据将要通过空气调节控制系统实现的运行模式将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中的仅任意一个设置在壳体10外,或者可对设置在壳体10内的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的位置或数量进行修改。
此外,热泵可响应于由控制器50施加的电信号控制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的操作。例如,热泵可包括连接到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中的每个的旁通阀和旁通泵。当控制器50向旁通阀施加电信号时,旁通阀进行操作以改变通过蒸发器41或冷凝器42流向旁通管的制冷剂的流动,从而停止蒸发器41或冷凝器42的换热操作。
控制器50根据空气调节系统的运行模式通过向挡板13、14、15和16施加控制信号C5、C2、C3和C4来控制挡板13、14、15和16的操作,从而打开或关闭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和出口11b以及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和出口12b,或者调节它们的打开程度。
此外,控制器50可通过向驱动单元30施加控制信号C0来改变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
此外,控制器50可通过向热泵的压缩机49施加控制信号C1来控制热泵的操作。
此外,控制器50可电连接到传感器81、82和83并接收传感器81、82和83的信号S1、S2和S3。传感器81、82和83可执行例如测量室内温度、测量室内湿度、测量流经热泵的制冷剂管40a、40b和40c的制冷剂的温度或测量室内空气污染度的功能。
用于在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中产生空气的流动的鼓风机34和35可分别设置在第一路径11和第二路径12中。鼓风机34和35可根据由控制器50施加的控制信号改变吹送风的量。
图2是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器50与元件之间的连接关系的框图。
控制器50电连接到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驱动单元30以及传感器81、82和83。控制器50可包括:传感器接收器52,接收传感器81、82和83的信号;驱动控制器53,向驱动单元30施加使热质传感器20的旋转轴26旋转的控制信号。
虽然图1中未示出,但参照图2,空气调节系统可包括驱动挡板16f的挡板驱动单元54b以及接收用户的输入并产生信号的用户输入单元88。
挡板驱动单元54b可通过利用电信号而运转的电机来实现。可通过使挡板16f旋转来打开或关闭图1中的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和出口11b以及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和出口12b,或者可调节他们的打开程度。
用户输入单元88执行选择运行模式的功能以使空气调节系统运行。例如,用户输入单元88可通过使用红外信号的无线通信或有线通信连接到控制器50的远程控制器来实现。
控制器50可包括用于控制挡板驱动单元54b的挡板控制器54以及用于接收由用户输入单元88发送的用户的输入信号的用户输入接收器55。
控制器50可包括运行模式设置单元51。运行模式设置单元51通过数据总线59电连接到控制器50的各个元件,并且可基于由用户输入单元88接收到的用户输入信号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运行模式或者可基于由传感器接收器52接收到的传感器信号设置运行模式。
控制器50可包括向诸如热泵的压缩机49或旁通阀43和44的元件施加控制信号的热泵控制器56。例如,当从热泵控制器56将控制信号施加到旁通阀43和44时,旁通阀43和44运行,以使连接到图1的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的制冷剂管40a和40b的制冷剂被旁通到旁通路径40f和40g,从而控制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的操作。
控制器50可通过计算机、包括半导体芯片和电路板的控制板或包括软件的半导体芯片来实现。此外,控制器50的各个元件可通过单独的控制板或者包括在计算机、控制板或半导体芯片中的软件来实现。
如上所述,当从控制器50的驱动控制器53将控制信号施加到驱动单元30时,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可改变。当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改变时,流经包括多孔吸湿材料的热质交换器20的多孔部分25的空气A和B与热质交换器20之间产生的物理现象的性质可改变。
图3是除湿效率和全热换热效率根据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曲线图。
在图3中,参照表示热质交换器20的除湿效率的左边的曲线图,当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为大约0.1rpm至1rpm时,除湿效率变得最大。换句话说,当热质交换器20以大约0.1rpm至1rpm的低速旋转时,热质交换器20与空气之间主要传递湿气,热质交换器20可执行除湿轮的功能。当热质交换器20用作除湿轮时,热质交换器20主要执行从空气中去除湿气或者将湿气传递给空气的功能。
在图3中,参照表示热质交换器20的全热换热效率的右边的曲线图,全热换热效率在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超过大约2rpm的范围时变得最大。换句话说,当热质交换器20以超过大约2rpm的高速旋转时,热质交换器20与空气之间进行交换的热容量增大,热质交换器20可执行全热交换器的功能。当热质交换器20执行全热换热器的功能时,热质交换器20有效地执行将热传递到空气或者从空气吸收热的功能。
在现有技术中,使用实现除湿模式的除湿轮以从空气中去除湿气,并使用能够与空气执行热质交换的全热交换器以实现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从而在室内排放空气与室外吸入空气之间进行换气时回收能量。
在除湿轮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热容量低且吸湿容量高的材料来制造热质交换器以实现优异的除湿效率。此外,在全热交换器的情况下,通过使用热容量高且吸湿容量高的材料来制造热质交换器以实现优异的全热换热效率。因此,不可能制造能够执行除湿轮和全热交换器的两种功能的单个设备。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中,可通过改变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来执行除湿轮和全热交换器的两种功能。在空气调节系统中,可通过改变热质交换器20的旋转速度来选择并执行诸如能量回收换气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的组合的各种运行模式。
图4示出了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除湿模式的示例。在图4中,为了简洁起见,未示出图1中的一些元件。
在图4中,用于将室内返回空气传输到第一路径11的室内吸气路径71a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处的吸气挡板13b,用于传输第一路径11的空气的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处的排气挡板14b。
室内返回空气通过室内吸气路径71a传输到第一路径11。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室内返回空气通过流经蒸发器41和热质交换器20进行除湿,并通过室内排气路径71b被再次供应到室内(室内供应空气)。
此外,用于将从室外吸入的空气传输到第二路径12的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处的吸气挡板15a,用于将空气排放到室外的室外排气路径72b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处的排气挡板16a。
通过室外吸气路径72a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外吸入空气通过流经冷凝器42和热质交换器20进行加湿,然后通过室外排气路径72b排放到室外(室外排气)。
室内吸气路径71a或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图4的其他吸气挡板13a和15b,室外排气路径72b或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其他排气挡板16b和14a。然而,其他吸气挡板13a和15b以及其他排气挡板14a和16b在关闭位置处操作,因此中断了空气相对于路径的流动。在图4中,省略了空气的流动被中断的路径的说明,以主要描述空气的实际流动。
在图4的除湿模式中,对通过第一路径11的空气执行除湿操作,对通过第二路径12的空气执行加湿操作。在除湿模式过程中,热质交换器20执行对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进行除湿的功能,执行对第二路径12中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功能。
为了执行图4的除湿模式,空气调节系统使热质交换器20在与等于或小于预置低速值的速度相应的速度(低速)下旋转。例如,当热质交换器20在大约0.1rpm至大约1rpm的范围内的低速下旋转时,热质交换器20可容易地执行对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进行除湿的功能,容易地执行对第二路径12中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功能。
图5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4的除湿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焓湿图)。图5示出了室内返回空气、供应至室内的空气、从室外吸入的空气和排放到室外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所有变化。
室内返回空气通过流经蒸发器41而被冷却,然后通过热质交换器20而被除湿,从而被供应至室内。从室外吸入的室外吸入空气通过流经冷凝器42而被加热并通过热质交换器20而被加湿,从而被排放到室外。
由于蒸发器41设置在热质交换器20的上游侧,因此通过热质交换器20从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吸收的湿气的量(除湿量)可增加。因此,当经除湿并冷却的空气被供应到室内时,可创造新鲜的室内环境。
图6示出了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能量回收换气模式的示例。在图6中,为了简洁起见,未示出图1中的一些元件。
在图6中,用于将从室外吸入的空气传输到第一路径11的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处的吸气挡板13a,用于将第一路径11的空气传输到室内的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处的排气挡板14b。
在图6的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停止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的操作。换句话说,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不在蒸发器41与冷凝器42之间执行换热操作。
从室外吸入的空气通过室外吸气路径72a传输到第一路径11。当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热质交换器20从室外吸入空气吸收全热(显热和潜热)。在通过热质交换器20时损失能量的空气通过室内排气路径71b被供应到室内(室内供应空气)。
用于将室内返回空气传输到第二路径12的室内吸气路径71a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处的吸气挡板15b,用于将空气排放到室外的室外排气路径72b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的排气挡板16a。
通过室内吸气路径71a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内返回空气(室内返回空气)通过流经热质交换器20而被加热,并通过室外排气路径72b被排放到室外(室外排气)。
在以上描述中,在第一路径11中空气的热和湿气降低,在第二路径12中空气被加热并被加湿,这与夏季执行的操作对应。热质传递的方向可根据季节而被反向。换句话说,在冬季,可从第二路径12中的空气去除热并将热传递到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
室内吸气路径71a或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图6的其他吸气挡板15a和13b,室外排气路径72b或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其他排气挡板16b和14a。然而,其他吸气挡板13b和15a以及其他排气挡板14a和16b在关闭位置处操作,因此中断了空气相对于路径的流动。在图6中,省略了空气的流动被中断的路径的说明,以主要描述空气的实际流动。
图7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6的能量回收换气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焓湿图)。图7示出了室内返回空气、供应至室内的空气、从室外吸入的空气和排放到室外的空气针对冬季和夏季中的每个的温度和湿度的所有变化。
为了执行图6和图7的能量回收换气模式,空气调节系统使热质交换器20以与等于或大于预置高速值的速度相应的速度(高速)旋转。例如,当热质交换器20以大约2rpm或更高的高速旋转时,热质交换器20执行全热交换器的功能以在室内排放空气与室外吸入空气之间交换热和湿气。
在夏季的情况下,从室外吸入到室内的室外吸入空气具有相对高温的热。当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内的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室内返回空气从热质交换器20接收热,使得室内返回空气的温度升高,然后,室内返回空气被排放到室外。热质交换器20从流经第一路径11的室外吸入空气吸收热和湿气。因此,从第一路径11被供应至室内的空气在以低于从室外吸入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被冷却的状态下被供应。
在冬季的情况下,从室内排放到室外的室内返回空气具有相对高温的热。热质交换器20从流经第二路径12的室内返回空气吸收热和湿气。此外,当从室外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空气从热质交换器20回收热和湿气,以使空气的温度升高。然后,空气被供应至室内。
在上述的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在将室内返回空气排放到室外以及将室外吸入空气吸入到室内的换气操作过程中,在冬季,室内返回空气可在室内返回空气的热和湿气被去除之后被排放到室外,在夏季,室外吸入空气的热和湿气被去除,以使更冷且更干燥的空气被供应至室内。因此,就能量而言是有效率的。
图8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加湿模式的示例。在图8中,为了简洁起见,省略了已示出的一些元件。
除了下游蒸发器43位于第一路径11的热质交换器20的下游侧(即,位于靠近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的位置)之外,图8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图1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大体上相同。
在图8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加湿模式中,蒸发器41的操作停止。换句话说,在加湿模式中不执行蒸发器41与空气之间的换热操作。
在图8中,用于将从室外吸入的空气传输到第一路径11的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处的吸气挡板13a,用于将第一路径11的空气排放到室外的室外排气路径72b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的排气挡板14a。
用于将室内返回空气传输到第二路径12的室内吸气路径71a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处的吸气挡板15b,用于将空气供应至室内的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的排气挡板16b。
通过室内吸气路径71a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内返回空气(室内返回空气)流经冷凝器42,以使室内返回空气的温度升高,然后,室内返回空气通过流经热质交换器20而被加湿并通过室内排气路径71b而被供应至室内(室内供应)。
通过室外吸气路径72a从室外吸入的空气被传输到第一路径11。当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室外吸入空气被除湿。通过流经热质交换器20而被除湿的空气通过流经下游蒸发器43而被冷却,然后,冷却的空气通过室外排气路径72b被排放到室外。
室内吸气路径71a或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图8的其他吸气挡板15a和13b,室外排气路径72b或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其他排气挡板14b和16a。然而,其他吸气挡板13a和15a以及其他排气挡板14b和16a在关闭位置处操作,因此中断了空气相对于路径的流动。在图8中,省略了空气的流动被中断的路径的说明,以主要描述空气的实际流动。
在图8的加湿模式中,对流经第一路径11的空气执行除湿操作,对流经第二路径12的空气执行加湿操作。在执行加湿模式的过程中,热质交换器20执行对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进行除湿并对第二路径12中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功能。
为了执行图8的加湿模式,空气调节系统使热质交换器20在与等于或小于预置低速值的速度相应的速度(低速)下旋转。例如,当热质交换器20在大约0.1rpm至大约1rpm的范围内的低速下旋转时,热质交换器20可容易地执行对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进行除湿的功能,容易地执行对第二路径12中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功能。
图9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8的加湿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焓湿图)。图9示出了室内返回空气、供应至室内的空气、从室外吸入的空气和排放到室外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所有变化。
室内返回空气通过流经冷凝器42而被加热、通过热质交换器20而被加湿,然后被供应至室内。从室外吸入的室外吸入空气通过热质交换器20而被除湿、通过下游蒸发器43而被冷却,然后被排放到室外。
当下游蒸发器43设置在热质交换器20的下游侧时,热质交换器20可首先升高空气的温度并降低空气的湿度。因此,由于具有升高的温度和降低的湿度的空气流经下游蒸发器43,因此可防止在下游蒸发器43上结霜,同时可提高热泵的整体效率。
图10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换气制冷模式的示例。在图10中,为了简洁起见,省略了一些元件的示出。
除了下游冷凝器44另外地设置在第二路径12中的热质交换器20的下游侧(即,靠近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的位置)之外,图10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与图8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结构大体相同。
在图10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换气制冷模式中,停止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的操作,并使下游蒸发器43和下游冷凝器44运行。换句话说,在换气制冷模式中,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不与空气执行换热操作。
为了执行图10的换气制冷模式,空气调节系统使热质交换器20以与等于或大于预置高速值的速度相应的速度(高速)旋转。例如,当热质交换器20以大约2rpm或更高的高速旋转时,热质交换器20执行全热交换器的功能以在室内排放空气与室外吸入空气之间交换热和湿气。
在图10中,用于将从室外吸入的空气传输到第一路径11的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处的吸气挡板13a,用于将第一路径11的空气供应至室内的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处的排气挡板14b。
通过室外吸气路径72a从室外吸入的空气被传输到第一路径11。当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热质交换器20从室外吸入空气吸收全热(显热和潜热)。在通过热质交换器20时损失热的空气通过流经下游蒸发器43而被冷却,然后通过室内排气路径71b被供应至室内(室内供应空气)。
用于将室内返回空气传输到第二路径12的室内吸气路径71a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处的吸气挡板15b,用于将空气排放到室外的室外排气路径72b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处的排气挡板16a。
通过室内吸气路径71a被吸入到第二路径12的室内返回空气(室内返回空气)通过流经热质交换器20使用热质交换器20从第一路径11的空气收集的热和湿气而被加热并加湿,通过下游冷凝器44而被进一步加热,然后通过室外排气路径72b被排放到室外(室外排气)。
室内吸气路径71a或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图10的其他吸气挡板15a和13b,室外排气路径72b或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其他排气挡板16b和14a。然而,其他吸气挡板13b和15a以及其他排气挡板14a和16b在关闭位置处操作,因此中断了空气相对于路径的流动。在图10中,省略了空气的流动被中断的路径的说明,以主要描述空气的实际流动。
图11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10的换气制冷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焓湿图)。图11示出了室内返回空气、供应至室内的空气、从室外吸入的空气和排放到室外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所有变化。
当从室外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热质交换器20从室外吸入空气吸收全热(显热和潜热)。在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损失热的空气通过下游蒸发器43被进一步冷却并被供应至室内。
当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室内返回空气使用热质交换器20从第一路径11的空气收集的热和湿气被加热并被加湿。通过流经热质交换器20而被加热的空气通过下游冷凝器44而被进一步加热并被排放到室外。
在上述的换气制冷模式中,由于从自室外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收集热并将从室内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内返回空气排放到室外,因此可在执行将室外吸入空气吸入到室内的换气操作的同时一起执行将冷却的空气供应至室内的制冷操作。
图12示出了图10的空气调节系统执行换气制热模式的示例。在图12中,为了简洁起见,省略了一些元件的示出。
在图12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换气制热模式中,停止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的操作,并使下游蒸发器43和下游冷凝器44运行。换句话说,在换气制热模式中,蒸发器41和冷凝器42不与空气执行换热操作。
为了执行图12的换气制热模式,空气调节系统使热质交换器20以与等于或大于预置高速值的速度相应的速度(高速)旋转。例如,当热质交换器20以大约2rpm或更高的高速旋转时,热质交换器20执行全热交换器的功能以在室内排放空气与室外吸入空气之间交换热和湿气。
在图12中,用于将室内返回空气供应至第一路径11的室内吸气路径71a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处的吸气挡板13b,用于将第一路径11的空气排放到室外的室外排气路径72b连接到设置在第一路径11的出口11b处的排气挡板14a。
当通过室内吸气路径71a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热质交换器20从室内返回空气收集全热(显热和潜热)。在通过热质交换器20时损失热的空气通过流经下游蒸发器43而被进一步冷却,并通过室外排气路径72b被排放到室外。
用于将室内返回空气传输到第二路径12的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处的吸气挡板15a,用于将空气供应至室内的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设置在第二路径12的出口12b处的排气挡板16b。
当通过室外吸气路径72a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室外吸入空气使用热质交换器20从第一路径11的空气收集的热进行加热,以使室外吸入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升高。通过热质交换器20加热的空气通过下游冷凝器44被进一步加热并通过室内排气路径71b被供应至室内。
室内吸气路径71a或室外吸气路径72a连接到图12的其他吸气挡板13a和15b,室外排气路径72b或室内排气路径71b连接到其他排气挡板14b和16a。然而,其他吸气挡板13a和15b以及其他排气挡板14b和16a在关闭位置处操作,因此中断了空气相对于路径的流动。在图12中,省略了空气的流动被中断的路径的说明,以主要描述空气的实际流动。
图13是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图12的换气制热模式而改变的曲线图(焓湿图)。图13示出了室内返回空气、供应至室内的空气、从室外吸入的空气和排放到室外的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的所有变化。
当从室内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热质交换器20从室内返回空气收集全热(显热和潜热)。在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损失热的空气通过下游蒸发器43被进一步冷却并被排放到室外。
当从室外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室外吸入空气使用热质交换器20从第一路径11的空气收集的热进行加热。流经热质交换器20时被加热的空气通过下游冷凝器44被进一步加热并被供应至室内。
在上述的换气制热模式中,由于从自室内吸入到第一路径11中的空气收集热,然后对从室外吸入到第二路径12中的室外吸入空气进行加热并将其供应至室内,因此可在执行将室外吸入空气吸入到室内的换气操作的同时一起执行将加热的空气供应至室内的制热操作。
图14是示意性地示出控制根据图1至图13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方法的操作的流程图。根据图1至图13中示出的实施例的空气调节系统可通过图14的流程图的操作来控制。
根据本实施例的控制空气调节系统的方法可包括:设置使空气调节系统运行的运行模式(S110);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控制挡板的打开/关闭操作(S 120);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设置换热单元的操作(S 130);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设置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S140)。如果运行模式改变(S150),则可重复地执行从设置运行模式(S 110)至设置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S140)的操作。
在设置运行模式(S110)时,可选择除湿模式、加湿模式、能量回收换气模式、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中的任何一个。可根据将要通过空气调节系统控制的室内空间的温度状态和湿度状态以及室外空间的温度状态和湿度状态自动地执行运行模式的选择,或者可根据用户的选择执行运行模式的选择。
例如,当基于由传感器感测到的湿度条件确定室内空间的湿度高时,可设置执行除湿模式。当室内空间的湿度低时,可设置执行加湿模式。
此外,当基于由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条件和空气污染条件确定需要能量回收操作和换气操作时,可设置执行能量回收换气模式。
此外,当基于温度条件和空气污染条件确定需要制冷操作或制热操作时,可设置执行换气制冷模式(可执行制冷操作和换气操作)或换气制热模式(可执行制热操作和换气操作)。
在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控制挡板的打开/关闭操作(S120)时以及在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设置换热单元的操作(S130)时,根据在设置运行模式(S110)时设置的运行模式选择性地执行控制挡板的打开/关闭操作并设置换热单元的操作。
换句话说,在控制挡板的打开/关闭操作(S120)时,如图4、图6、图8、图10和图12所示,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控制设置在入口11a和12a以及出口11b和12b处的挡板打开或关闭,以将第一路径11的入口11a和出口11b以及第二路径12的入口12a和出口12b连接到室外排气路径72b、室内排气路径71b、室外吸气路径72a和室内吸气路径71a中的任意一个。当打开挡板时,可完全打开入口11a和12a以及出口11b和12b,或者可通过调节打开的程度来改变流量。
在设置换热单元的操作(S130)时,如图4、图6、图8、图10和图12所示,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可使热泵的每个元件运行或停止。
在设置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S140)时,将使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设置为适合于设置的运行模式。换句话说,当设置除湿模式或加湿模式时,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设置为大约0.1rpm至大约1rpm的范围内的低速。当设置能量回收换气模式时,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设置为大约2rpm或更高的范围内的高速。当设置换气制冷模式或换气制热模式时,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设置为等于或大于大约2rpm的高速。
在现有技术中,需要结合诸如除湿轮和全热交换器的多个元件以实现各种运行模式(操作模式)。然而,根据上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可通过使用数量减少的元件实现各种功能的空气调节运行模式(操作模式)。
通过改变包括吸湿材料(用于吸收湿气)且横跨路径可旋转地布置的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热质交换器可选择性地执行除湿轮的功能或全热交换器的功能。此外,可通过与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关联地控制挡板(打开或关闭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并同时使用布置在至少一个路径处的换热单元,选择性地执行诸如除湿模式、加湿模式、能量回收换气模式、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的各种运行模式(操作模式)。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通过改变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执行除湿轮和全热交换器的两种功能。
根据上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可通过使用利用换热单元的换热操作、通过使用挡板控制路径的入口和出口的打开或关闭并通过改变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来多次选择并执行诸如除湿模式、加湿模式、制冷模式、制热模式和能量回收换气模式的各种运行模式。
另外,在通过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执行的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当执行将室内返回空气排放到室外并将室外吸入空气吸入到室内的换气操作时,在冬季,可在再次回收室内返回空气的热之后,使室内返回空气排放到室外,在夏季,可在收集室外吸入空气的热之后,使冷却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因此,就能量而言是有效率的。
另外,根据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冬季,可与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一起形成加湿模式,在夏季,可执行除湿模式。因此,可解决用户分别购买并管理除湿器和加湿器的不便利问题。
另外,根据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加湿模式时,无需安装用于实现加湿功能的储水器。因此,无需担心细菌繁殖,并且可解决管理加湿器的储水器不便利问题。
应理解的是,在此描述的实施例应仅以描述性的含义来理解而不是为了限制的目的。每个实施例中的特征或方面的描述通常应该被理解为适合于其他实施例中的其他相似特征或方面。
虽然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一个或更多个实施例,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限定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在此进行形式和细节方面的各种修改。
Claims (16)
1.一种空气调节系统,包括:
壳体,包括多条路径,空气流经所述多条路径;
多个挡板,设置在所述多条路径中的每条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处,并根据控制信号进行操作以打开或关闭入口和出口;
热质交换器,包括用于吸收湿气的吸湿材料,并被设置为横跨所述多条路径以相对于壳体旋转;
驱动单元,使热质交换器旋转;
换热单元,具有在换热单元内流动的热传递介质,并设置在所述多条路径中的至少一条路径中;
控制器,根据多个运行模式,通过向所述多个挡板施加控制信号打开或关闭所述多条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并通过向驱动单元施加控制信号改变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壳体的所述多条路径包括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多个挡板包括:
多个排气挡板,将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出口连接到室外排气路径或室内排气路径;
多个吸气挡板,将第一路径和第二路径的入口连接到室外吸气路径或室内吸气路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换热单元包括:
蒸发器,在第一路径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的上游侧;
冷凝器,在第二路径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的上游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控制器选择性地执行除湿模式和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的一种,其中,在除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并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高速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以被排放到室外并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以被供应至室内从而通过热质交换器在室内返回空气与室外吸入空气之间回收并传递热和湿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在除湿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在0.1rpm至1rpm的范围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在2rpm或更高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在除湿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运行;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停止运行。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换热单元还包括在第一路径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的下游侧的下游蒸发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控制器选择性地执行除湿模式、加湿模式和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的一种,其中,在除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并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在加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并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高速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以被排放到室外并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以被供应至室内从而通过热质交换器在室内返回空气与室外吸入空气之间回收并传递热和湿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在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在0.1rpm至1rpm的范围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在2rpm或更高的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在除湿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运行,下游蒸发器停止运行;在加湿模式下,蒸发器停止运行,冷凝器和下游蒸发器运行;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蒸发器、冷凝器和下游蒸发器停止运行。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换热单元还包括在第二路径中设置在热质交换器的下游侧的下游冷凝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控制器选择性地执行除湿模式、加湿模式、能量回收换气模式、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中的一种,其中,在除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并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在加湿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低速范围内的低速,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除湿的空气排放至室外并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加湿的空气供应至室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高速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以被排放到室外并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以被供应至室内从而通过热质交换器在室内返回空气与室外吸入空气之间回收并传递热和湿气;在换气制冷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利用热质交换器加热的室内返回空气排放至室外并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利用热质交换器冷却的室外吸入空气供应至室内;在换气制热模式中,通过将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控制为预置高速范围内的高速,通过使室外吸入空气流经第二路径将利用热质交换器加热的室外吸入空气排放至室内并通过使室内返回空气流经第一路径将利用热质交换器冷却的室内返回空气排放至室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在除湿模式和加湿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在0.1rpm至1rpm的范围内,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下,热质交换器旋转的旋转速度在2rpm或更高的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在除湿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运行,下游蒸发器和下游冷凝器停止运行;在加湿模式下,蒸发器和下游冷凝器停止运行,冷凝器和下游蒸发器运行;在能量回收换气模式下,蒸发器、冷凝器、下游蒸发器和下游冷凝器停止运行;在换气制冷模式和换气制热模式下,蒸发器和冷凝器停止运行,下游蒸发器和下游冷凝器运行。
16.一种控制空气调节系统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运行模式;
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控制设置在多条路径的入口和出口处的多个挡板的操作以打开或关闭入口和出口,其中,所述多条路径形成在壳体中,并且空气流经所述多条路径;
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设置换热单元的操作,所述换热单元具有在换热单元内流动的热传递介质并设置在所述多条路径中的至少一条路径中;
根据设置的运行模式设置热质交换器的旋转速度,所述热质交换器包括用于吸收湿气的吸湿材料,并被设置为横跨所述多条路径以相对于壳体旋转。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5-0100511 | 2015-07-15 | ||
KR1020150100511A KR101746154B1 (ko) | 2015-07-15 | 2015-07-15 | 공기조화 시스템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352446A true CN106352446A (zh) | 2017-01-25 |
CN106352446B CN106352446B (zh) | 2019-06-07 |
Family
ID=57774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60016.7A Active CN106352446B (zh) | 2015-07-15 | 2016-07-15 | 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25600B2 (zh) |
KR (1) | KR101746154B1 (zh) |
CN (1) | CN106352446B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91334A (zh) * | 2017-02-14 | 2019-09-27 |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装置 |
CN111279136A (zh) * | 2017-10-30 | 2020-06-1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11981580A (zh) * | 2020-07-31 | 2020-11-24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储湿换热器的房间空调器旋转式制冷模块 |
CN111981581A (zh) * | 2020-07-31 | 2020-11-24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储湿换热器和蒸发预处理的房间空调器 |
CN111981579A (zh) * | 2020-07-31 | 2020-11-24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储湿换热器空气冷却的房间空调器 |
CN113883595A (zh) * | 2021-10-21 | 2022-01-04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新风调湿装置 |
CN115930392A (zh) * | 2022-12-22 | 2023-04-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及介质 |
EP4368904A4 (en) * | 2021-11-17 | 2024-10-1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HEAT ENERGY IN A ROOM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815923B2 (en) | 2013-07-12 | 2023-11-14 | Best Technologies, Inc. | Fluid flow device with discrete point calibration flow rate-based remote calib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11429121B2 (en) | 2013-07-12 | 2022-08-30 | Best Technologies, Inc. | Fluid flow device with sparse data surface-fit-based remote calib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10030882B2 (en) | 2013-07-12 | 2018-07-24 | Best Technologies, Inc. | Low flow fluid controller apparatus and system |
WO2015006777A2 (en) | 2013-07-12 | 2015-01-15 | Karamanos John C | Fluid control measuring device |
US10451295B2 (en) * | 2014-12-22 | 2019-10-22 | Diversified Control, Inc. | Equipment enclosure with multi-mode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
CN109084418B (zh) * | 2017-06-14 | 2022-02-25 | 庆东纳碧安株式会社 | 空调的控制方法及空调 |
KR101916315B1 (ko) | 2017-08-31 | 2018-11-09 |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 공기조화 시스템 |
KR102147578B1 (ko) * | 2018-10-22 | 2020-08-24 | 한국교통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 일체형 냉난방 제습기 |
EP3891439B1 (en) | 2018-12-04 | 2024-10-02 | Nortek Air Solutions Canada,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ir dehumidification in an enclosed space |
KR102721113B1 (ko) * | 2019-05-24 | 2024-10-24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 시스템 |
IT202000000439A1 (it) | 2020-01-13 | 2021-07-13 | Milano Politecnico | Sistema di umidificazione d’aria |
US11828292B1 (en) * | 2020-05-29 | 2023-11-28 | Delta T, Llc | Fan with increased efficiency mode |
JP7546194B2 (ja) | 2020-06-30 | 2024-09-06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
JP2022135227A (ja) * | 2021-03-05 | 2022-09-15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除加湿装置 |
US20240159411A1 (en) * | 2021-03-19 | 2024-05-16 | Zehnder Group International Ag | Heat recovery ventilation system with defrosting bypass |
US11940177B2 (en) * | 2021-06-01 | 2024-03-26 | MakeSHIFT Innovations, LLC | Directly heated desiccant wheel |
KR102380074B1 (ko) * | 2021-10-21 | 2022-03-29 | 한국가스안전공사 | 에어커튼을 활용한 열손실 방지용 저고온수조 |
KR102522682B1 (ko) * | 2021-11-04 | 2023-04-18 | 주식회사 휴마스터 | 열회수 환기장치에 부가되는 공조기를 구비한 공조 시스템 |
CN114110884B (zh) * | 2021-11-24 | 2023-06-30 |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4110883B (zh) * | 2021-11-24 | 2023-04-25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US11927359B2 (en) | 2021-12-03 | 2024-03-12 | Carrier Corporation | Energy recovery ventilator with bypass |
CN220487648U (zh) * | 2023-07-04 | 2024-02-13 | 山东科技大学 | 一种矿井降温除湿系统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70900B1 (en) * | 1998-09-16 | 2002-04-16 | Ebara Corporation | Dehumidifying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dehumidifyin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CN1392943A (zh) * | 2000-09-21 | 2003-01-2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以及采用它的空调机 |
JP2004354009A (ja) * | 2003-05-30 | 2004-12-16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CN1789836A (zh) * | 2004-12-15 | 2006-06-2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除加湿装置 |
JP2010196965A (ja) * | 2009-02-25 | 2010-09-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CN202350250U (zh) * | 2011-12-06 | 2012-07-25 | 广州大学 | 一种室内或场所内增湿、除湿、换气装置的控制器 |
KR20130066910A (ko) * | 2011-12-13 | 2013-06-21 |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 유로절환장치를 이용한 물질 교환기 |
CN104006463A (zh) * | 2014-06-04 | 2014-08-27 | 多乐空气处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轮式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262904C (en) * | 1998-02-25 | 2007-07-17 | Tatsuo Namatame | Humidity control apparatus |
JP3765930B2 (ja) * | 1998-09-16 | 2006-04-12 |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 除湿空調装置及び除湿空調システム |
US6711907B2 (en) * | 2001-02-28 | 2004-03-30 | Munters Corporation | Desiccant refrigerant dehumidifier systems |
KR100504489B1 (ko) | 2002-12-26 | 2005-08-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장치 |
BRPI0905906B1 (pt) * | 2008-02-14 | 2021-11-03 | Munters Corporation | Método e dispositivo para fornecer ar condicionado para um recinto |
US8943848B2 (en) | 2010-06-16 | 2015-02-03 | Reznor Llc | Integrated ventilation unit |
JP4870843B1 (ja) | 2011-02-10 | 2012-02-08 | 株式会社前川製作所 | デシカントロータを用いた空調方法及び空調装置 |
JP5921213B2 (ja) * | 2012-01-26 | 2016-05-24 | 株式会社長府製作所 | デシカント換気扇とその制御方法 |
-
2015
- 2015-07-15 KR KR1020150100511A patent/KR101746154B1/ko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6-28 US US15/195,049 patent/US11525600B2/en active Active
- 2016-07-15 CN CN201610560016.7A patent/CN10635244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70900B1 (en) * | 1998-09-16 | 2002-04-16 | Ebara Corporation | Dehumidifying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dehumidifying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CN1392943A (zh) * | 2000-09-21 | 2003-01-2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加湿装置以及采用它的空调机 |
JP2004354009A (ja) * | 2003-05-30 | 2004-12-16 | Daikin Ind Ltd | 調湿装置 |
CN1789836A (zh) * | 2004-12-15 | 2006-06-21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除加湿装置 |
JP2010196965A (ja) * | 2009-02-25 | 2010-09-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空気調和装置 |
CN202350250U (zh) * | 2011-12-06 | 2012-07-25 | 广州大学 | 一种室内或场所内增湿、除湿、换气装置的控制器 |
KR20130066910A (ko) * | 2011-12-13 | 2013-06-21 | 한국과학기술연구원 | 유로절환장치를 이용한 물질 교환기 |
CN104006463A (zh) * | 2014-06-04 | 2014-08-27 | 多乐空气处理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 一种转轮式热回收空气处理机组及其空气处理方法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291334A (zh) * | 2017-02-14 | 2019-09-27 |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装置 |
CN110291334B (zh) * | 2017-02-14 | 2021-03-12 | 伸和控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装置 |
CN111279136A (zh) * | 2017-10-30 | 2020-06-1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机 |
CN111981580A (zh) * | 2020-07-31 | 2020-11-24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储湿换热器的房间空调器旋转式制冷模块 |
CN111981581A (zh) * | 2020-07-31 | 2020-11-24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储湿换热器和蒸发预处理的房间空调器 |
CN111981579A (zh) * | 2020-07-31 | 2020-11-24 | 上海交通大学 | 基于储湿换热器空气冷却的房间空调器 |
CN113883595A (zh) * | 2021-10-21 | 2022-01-04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新风调湿装置 |
EP4368904A4 (en) * | 2021-11-17 | 2024-10-1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VERING HEAT ENERGY IN A ROOM |
CN115930392A (zh) * | 2022-12-22 | 2023-04-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空调系统及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746154B1 (ko) | 2017-06-13 |
CN106352446B (zh) | 2019-06-07 |
US20170016646A1 (en) | 2017-01-19 |
KR20170009084A (ko) | 2017-01-25 |
US11525600B2 (en) | 2022-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352446A (zh) | 空气调节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KR100504489B1 (ko) | 공기조화장치 | |
CA2843763C (en) | Energy exchange system for conditioning air in an enclosed structure | |
CN102425828B (zh) | 一种适用于机房精密控制空调的节能装置 | |
KR100504503B1 (ko) | 공기조화시스템 | |
CN103912947B (zh) | 用于风机盘管和热回收新风空调机组的热泵系统 | |
KR101061944B1 (ko) | 하이브리드 공기조화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제어방법 | |
CN202092251U (zh) | 机房用板翅式间接、直接蒸发冷却器组合式空调机组 | |
JP5862266B2 (ja) | 換気システム | |
KR101436613B1 (ko) | 냉방과 환기 및 가습이 가능한 지역 냉방용 제습 냉방시스템 | |
KR100795101B1 (ko) | 제습 장치와 그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시스템 | |
JP5050687B2 (ja) | 換気空調装置 | |
KR101427553B1 (ko) | 환기 유니트를 이용한 냉난방 시스템 | |
KR101420595B1 (ko) | 데시칸트 에어컨 | |
JPH0228774B2 (zh) | ||
JP4230038B2 (ja) | 除湿空調装置 | |
JP2006105426A (ja) | 換気装置及び建物 | |
JP2011191036A (ja) | デシカント空調装置 | |
JP6321212B2 (ja) | 除湿冷房装置 | |
KR950003070B1 (ko) | 하이브리드(hybrid) 공기조화시스템 | |
KR101562744B1 (ko) | 환기 유니트와 연동되는 공조 시스템 | |
JP3161636B2 (ja) | 吸湿剤を用いた空気冷却装置 | |
JPH09222244A (ja) | 調湿空気調和機 | |
CN221944349U (zh) | 一种集成电器装置 | |
JPS58179743A (ja) | 空調換気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