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155283B - 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155283B CN106155283B CN201510151736.3A CN201510151736A CN106155283B CN 106155283 B CN106155283 B CN 106155283B CN 201510151736 A CN201510151736 A CN 201510151736A CN 106155283 B CN106155283 B CN 10615528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play
- display unit
- mode
- unit
- pat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3672 process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0707 wri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061 fore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932 little finger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813 thumb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977 unit op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Controls And Circuits For Display Device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显示单元无法继续显示的技术问题。所述方法包括: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显示单元用于显示电子设备的显示内容。显示内容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但是与一般信息相比,数据量大,带宽高,且由于显示内容发生变化的速度很快,所以通常情况下,电子设备中的处理器或显卡会通过专用的显示通路向显示单元发送的显示内容。
具体来讲,显示通路是显示通路的两个端分别连接在处理器和显示单元上而形成的处理器到显示单元的通路。常见的专用显示通路例如MIPI(移动产业处理器接口,MobileIndustry Processor Interface)、RGB(红绿蓝接口,Red Blue Green)、HDMI(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或LVDS(低压差分信号接口,LowVoltage Differential Signaling)等。
现有技术中,当显示通路与显示单元一旦处于非连接状态后,由于无法继续接受显示内容,显示单元无法继续显示。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显示单元无法继续显示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仍然持续显示的技术效果。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
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
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二模式具体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显示单帧图像的模式。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包括:
通过第一传感器获得第一参数;
判断所述第一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
可选的,在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处于第三模式;
其中,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
可选的,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可选的,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通过第二传感器获得第二参数;
判断所述第二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
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与显示通路的第一端口连接;
切换单元,包括输入接口、第一输出接口;其中,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显示通路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输出接口与第一显示单元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发送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并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以及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二模式具体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显示单帧图像的模式。
可选的,所述切换单元还包括第二输出接口;
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将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连接切换至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接口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单元能够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并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或
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将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接口连接切换至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连接,以使得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连接的第二显示单元能够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并显示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发送的第二显示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和所述第二显示单元不同。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传感器,用于获得第一参数;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当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之后,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当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处于第三模式;其中,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可选的,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传感器,用于获得第二参数;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处于第二模式,而第二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那么,即使第一显示单元在没有继续通过显示通路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在显示状态。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显示单元无法继续显示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了显示单元即使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但依然可以持续显示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体与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a-图4c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固定体的形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显示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显示单元无法继续显示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仍然持续显示的技术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总体思路如下: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处于第二模式,而第二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那么,即使第一显示单元在没有继续通过显示通路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在显示状态。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显示单元无法继续显示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了显示单元即使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但依然可以持续显示的技术效果。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01: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
S102: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
S103: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
具体来讲,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之间,有连接状态和非连接状态两种状态。其中,连接状态为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连接,并且能够通过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的状态。非连接状态,具体有两种。
第一种,非连接状态为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通路连接,但第一显示单元不能通过显示接口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的状态。具体来讲,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连接在一起,但第一处理单元并未向第一显示单元发送第一显示内容时,或者显示通路故障而导致第一显示单元无法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通路就处于第一种非连接状态。
第二种,非连接状态为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通路断开连接的状态。
在S101中,当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第一显示单元通过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
第一显示单元运行模式包括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其中第一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接收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换言之,第一显示单元接收第一显示内容后,将当前接收到的第一显示内容的每一帧图像显示出来。第一显示单元显示完当前帧后,立刻显示下一帧图像。只要持续接收第一显示内容,那么第一显示单元将持续显示。若显示完当前帧后,没有接收到下一帧,则停止显示。
而第二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未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为实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在本申请实施中,第二模式可以具体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显示单帧图像的模式。另外,持续显示的单帧图像可以为一帧预设图像,该预设图像预先缓存在第一显示单元中。当第一显示单元以第二模式运行,第一显示单元读取并显示预设图像。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预设图像可以为一风景图像,人物图像等。或者,为了提示用户,预设图像还可以为包括例如“请等待”等文字的提示性图像。本申请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跟实际选择预设图像,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较佳的,持续显示的单帧图像为第一显示内容中的任意一帧。并且为避免在以第二模式运行时显示跳转,该单帧图像以第一显示内容的最后一帧图像为较佳选择。
在本申请实施中,第二模式还可以具体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切换显示多帧图像的模式。
具体来讲,第一显示单元还包括第一处理器,第一处理器用于切换多帧图像。第一处理器的功耗小于第一处理单元的功耗,从而使得第一显示单元能够维持显示,并且不会消耗较大功耗。第一处理器切换多帧图像,且切换速度不小于30fps,将会使用户最终在第一显示的显示区域看到视频。当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切换速度可以小于30fps,使用户看到多张静止图像切换,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多帧图像同样也可以为第一显示单元中预先存储的预设图像,例如时长为10秒的动画片的300帧图像。第一显示单元以第二模式运行时,持续切换显示该300帧图像,那么用户就会看到第一显示单元上播放同一个10秒的动画片。当然,多帧图像还可以第一显示内容中的多帧图像。本申请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设置,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接下来,执行S102,即控制显示通路与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然后在S103中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
一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显示通路与第一显示单元之间的非连接状状态具体为第一种情况,那么当第一处理单元处于低功耗状态,未向第一显示单元发送第一显示内容时,用户仍然可以在第一显示单元上观看到显示内容。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一方面可以降低第一处理单元的功耗,另一方面,在第一处理单元处于低功耗状态且未发送第一显示内容时,第一显示单元仍然可以继续显示。
举例来说,电子设备包括一检测模块,用于判断第一显示单元上的显示画面是否变化,并且在判断出显示画面没有变化时,记录显示画面未发生变化的时间。假设第一显示单元为触控显示单元,第一显示内容为多张图片。用户在触控显示单元上滑动进而切换显示下一张图片。当用户需要仔细观看其中一张图片时,在一定时间内用户并未在触控显示单元上滑动。进而第一显示单元上的显示画面将不会变化。
那么,检测模块判断出第一显示单元上的显示画面未变化后,开始记录显示画面未发生变化的时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发生变化的时间超过第一预设时长时,如30秒,1分钟等,为了降低第一处理单元的功耗,电子设备执行S102,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接口处于非连接状态,并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从而就实现了降低设备功耗的同时,仍然在第一显示单元显示的技术效果,进而不影响用户观看第一显示单元的显示内容。
再举例来说,当用户在进行工作时,需要暂时离开。为了在离开期间降低设备功耗,同时又希望第一显示单元不会将自己的工作内容显示出来,那么用户此时可以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并且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接口处于非连接状态。当第一显示单元进入第二模式后,显示预设的单帧图像或者切换显示多帧图像,从而使得用户的工作内容不会被显示出来,进而保护用户隐私。
所以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在降低设备功耗的同时,还能对用户隐私进行保护。
另一方面,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若显示通路与第一显示单元之间的非连接状状态具体为第二种情况,S101-S103的实施方式会有所不同。
为方便对第二种非连接状态时,S101-S103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首先对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方的电子设备进行介绍。请参考图2,为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处理方的一种可能的电子设备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的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10、显示通路20和切换单元30。
具体来讲,显示通路20包括两个端,第一端口201和第二端口202。其中,第一端口201与第一处理单元10连接,或者第二端口202与第一处理单元10连接,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在后续描述中,假设第一端口201与第一处理单元10连接。
切换单元30包括输入接口301、第一输出接口302和第二输出接口303。输入接口301和第一输出接口302或第二输出接口303中的任意一个连接,从而形成输入接口301和第一输出接口302之间的通路,或者输入接口301和第二输出接口303之间的通路。
显示通路20的第二端口202与输入接口301连接。同时,显示通路20的第一端口201与第一处理单元10连接,而输入接口301与第一输出接口302或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从而就形成了第一处理单元10到第一输出接口302之间的通路,或者第一处理单元10到第二输出接口303之间的通路。
进一步,第一输出接口302还与第一显示单元40连接。具体来讲,第一显示单元40可为电子设备的内设显示单元,即第一显示单元40与电子设备是一体的,通过至少一个接口连接。举例来说,电子设备为手机,第一显示单元40为手机的显示屏。或者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那么第一显示单元40就是笔记本电脑的显示单元等。当然,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电子设备还可以为其他包括内置显示单元的设备,如智能手表,掌上电脑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另外,第一显示单元40也可以为外设显示单元,即第一显示单元40和电子设备是独立的,不是一体的。例如电子设备为笔记本电脑,第一显示单元40为电视机。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第一显示单元40为电子设备的内置显示单元或外置显示单元,本申请所述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进行选择,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另外,第二输出接口303与第二显示单元50连接,且第一显示单元40和第二显示单元50为不同的两个显示单元。与第一显示单元40类似,第二显示单元50可以为内置显示单元或外置显示单元均可,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内容和第二显示内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当第一显示内容和第二显示内容相同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以使相同的显示内容在第一显示单元40和第二显示单元50间中的一个显示。当第一显示内容和第二显示内容不同时,为了获得更好的显示效果,电子设备还可以将显示要求较高显示内容显示在较好的显示单元上。例如两个显示内容分别为一部电影和一段文字,电影的显示要求较高。假设第一显示单元40的分辨率为1600×1200,第二显示单元的分辨率为640x 480。那么第一处理单元10就将电影作为第一显示内容发送给第一显示单元40,将文字作为第二显示内容发送至第二显示单元50。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切换单元30除了包括第一输出接口302和第二输出接口303,还可以包括其余多个输出接口,例如4个输出接口,6个输出接口等。进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通路20就可以连接多个显示单元。输出接口和显示单元的具体数量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由于当切换单元30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输出接口时,切换单元30的切换方式和具体部署方式类似,因此下文中以切换单元30包括两个输出接口,连接两个显示单元为例进行介绍。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切换单元30根据切换控制信号,将输入接口301在第一输出接口302和第二输出接口303之间切换。其中,切换单元30接收到的切换控制信号来自于第一处理单元10。第一处理单元10可以通过显示通路20向切换单元30发送切换控制信号。第一处理单元10和切换单元30之间还可以通过显示通路20之外的数据接口连接,如SPI(串行外设接口,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USB(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或I2C(两行式串行总线,(Inter-Integrated Circuit)等连接。第一处理单元10就可以通过数据接口向切换单元30发送切换控制信号。
切换单元30接收切换控制信号,并根据切换控制信号切换。具体来讲,当切换控制信号表明需要第一显示单元40显示时,若输入接口301当前与第一输出接口302连接,则切换单元30不需要切换;当输入接口301当前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则切换单元30将输入接口301切换至与第一输出接口302连接。
类似地,当切换控制信号表明需要第二显示单元50显示时,若输入接口301当前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则切换单元30不需要切换;当输入接口301当前与第一输出接口302连接,则切换单元30将输入接口301切换至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
其中,切换控制信号可以为第一处理单元10根据用户在人机交互界面进行的选择操作而生成,也可以为第一处理单元10根据切换周期而生成,以周期性切换显示单元。
当输入接口301与第一输出接口302连接时,第一显示单元40可以通过显示通路20接收第一处理单元10发送的第一显示内容,并将第一显示内容显示在第一显示单元40上。当输入接口301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时,第二显示单元50可以通过显示通路20接收第一处理单元10发送的第二显示内容,并将第二显示内容显示在第二显示单元50上。
进一步,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包括固定体60和本体70。第一处理单元10、切换单元30设置在固定体60和/或本体70上。
当电子设备处于固定状态时,固定体60维持电子设备与使用者身体至少一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固定体60的属性参数应于使用者的身体参数相匹配,例如需要将电子设备固定在使用者的腕部,那么固定体60在维持相对位置关系时的围绕在腕部的有效周长应大于或等于腕部周长,如一般腕部周长在13-17cm之间,那么固定体60的有效周长至少应为17cm。或者例如需要将电子设备固定在使用者的头部,成人额头处一周的长度在54-58cm之间,所以,固定体60的周长可以为58cm,59cm等。
再例如,人体腕部近似于椭圆,且在手心到手背的方向上的距离,小于大拇指到小拇指方向上的距离,因此为了使得固定体60更加贴合腕部,固定体60的形状可设置为椭圆或近似椭圆,且长轴和短轴依据人体工程学参数设定。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固定体60和本体70可以通过镶嵌,一体成型等方式直接连接。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包括连接装置,通过连接装置,将本体70与固定体60连接起来。
对于固定主体,有多种实现方式,下面列举其中两种,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两种。
第一种:固定主体至少具有固定状态,固定主体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固定主体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环状空间或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柱状体外围。
具体来讲,当固定体60仅包括一部分时,固定体60自身能形成一个环状空间,如图3和图4a所示。若固定体60的材质为轻质弹性材料时,固定体60具体有固定状态和非固定状态;若固定体60的材料为硬质材料时,固定体60仅有固定状态。
当固定体60包括两部分时,第一部分的第一端连接本体70的第一侧部,第二部分的第三端连接本体70的第二侧部,如图4b所示。进一步,若固定体60的材料为硬质材料,且第一部分第二端和第二部分第四端处于非连接状态时,固定体60仅有固定状态,此时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为近似环状空间的两部分。该近似环状空间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即第一部分第二端和第二部分第四端之间的口径小于穿戴电子设备处身体部位,如腕部的口径,此时的腕部视为一柱状体。此柱状体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即大于环状空间的口径,进一步,如果需要将电子设备相对固定在柱状体的某一位置或某一高度,该柱状体两端的直径应小于环状空间的直径。
也可以在第一部分的第二端和第二部分的第四端设置相互配合的连接结构,如在第二端和第四端上设置针扣、折叠扣、折叠安全扣或蝴蝶扣等。当第二端和第四端连接时,两部分共同形成一环状空间,固定体60处于固定状态,当第二端和第四端处于非连接状态时,固定体60则处于非固定状态。
第二种:固定主体至少具体固定状态;固定主体能作为一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或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近似环状空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环状空间或所述近似环状空间能围绕在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近球状外围。
第二种实现方式与第一种实现方式相同之处这里就不在赘述了。第二种实现方式与第一种实现方式不同的是,如图4c所示,电子设备穿戴在使用者身体的某个部位,如头部,此时头部视为一近球状体。该近球状体满足第三预设条件,即满足近球状体的口径大于环状或近似环状空间的口径。
由上述描述可知,在具体实现过程中,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具体为腕带式电子设备,因此体积较小,从而使得电子设备中的显示通路数量很有限。所以当电子设备上需要多个显示单元进行显示时,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可以在显示通路有限的情况下增加显示单元数量。
进一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显示单元40和/或第二显示单元50为电子设备的内置显示单元。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40和第二显示单元50的显示原理不同。具体来讲,第一显示单元40和第二显示单元50具体可以为LCD(液晶显示单元,Liquid CrystalDisplay)、LED(发光二级管,Light Emitting Diode)、OLED(有机电激光显示,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或EINKE(电子墨水,Elctronic Ink)显示单元中的任意两种不同的显示单元,那么两个显示单元的显示原理就不相同。例如第一显示单元40可以为LED显示单元,第二显示单元50为OLED显示单元。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显示单元40具体为LCD、LED、OLED或EINK中的任意一种显示内容实像的显示单元。而第二显示单元50具体为可以显示第二显示内容放大的虚像的显示单元。
具体来讲,第一显示单元40中的第一光学组件根据第一显示内容或其他显示内容发出光线。然后,发出的光线到达第一显示单元40内的第一显示组件,激发第一显示组件显示第一显示内容的实像。由于第一显示单元40的显示第一显示内容的实像的原理为本申请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因此这里就不再详细赘述了。
进一步,第二显示单元50的结构如图5所示,包括:
第二显示模块和第二光学模块,所述第二显示模块用于显示所述第二显示内容;所述第二光学模块用于接收从所述第二显示模块发出的与所述第二显示内容对应的光线,并对所述第二显示内容对应的光线进行光路转换,以形成所述第二显示内容对应的放大虚像。
具体来讲,第二显示单元50设置在固定体60和/或者本体70上。第二显示单元50包括两个模块,分别为第二显示模块501和第二光学模块502。首先,第二显示模块501中包括第二发光组件,第二发光组件根据第二显示内容发出光线。发出的光线透过分束组件到达第二显示组件,并激发第二显示组件显示第二显示内容。
其中,分束组件包括两个面,且面向第二发光组件的第一面透射率高于反射率,使得第二发光组件发出的光线可以透过分束组件到达第二显示组件。而面向第二显示组件的第二面的反射率高于透射率,使得从第二显示组件反射回来的反射光线可以经过第二面反射后进入第二光学模块502。
第二光学模块502接收第二显示模块501发出的与第二显示内容对应的光,在准直组件中进行光路转换。准直单元中的凸透镜和凹透镜能够对光线进行放大,并且改变光线方向,以使放大后的光线能够射入反射组件。
放大后的光线射入反射组件。根据镜面成像的物理原理,放大的光线射入反射组件后,由于镜面原理,形成第二显示内容的放大的虚像。最后,放大的虚像发出的光线射入用户的眼中,使用户看到第二显示内容的放大的虚像。
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为穿戴式电子设备,两个显穿戴式电子设备的显示单元通常较小,但是用户同时又希望穿戴式电子设备上看到较大画面。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显示单元通过显示第二显示内容的放大的虚像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进一步,为了使用户能够看到分辨率高且画质清晰的显示内容,因此,第一显示单元仍然显示第一显示内容的实像。换言之,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两个显示原理不同的显示单元,即能满足用户看大画面的需求,同时又避免用户视觉体验不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假设第一时刻时显示通路20与第一显示单元40连接,即第一显示单元40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第一处理单元10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以第一模式运行。第一显示单元40具有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上文中已有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当然,对于第二显示单元50来讲,也可以包括上述两种模式。且第二显示单元50包括的两种模式与第一显示单元40的两种模式类似,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接下来,执行S102: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
由于切换单元30在切换两个显示单元显示时,切换前显示的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20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无法继续显示,而切换后显示的显示单元需要进行接收显示内容以及初始化操作后才正常显示,因此,用户视觉上可能会出现两个显示单元同时黑屏的情况。或者,当两个显示单元的显示区域接近时,即使初始化时间较短,使得在用户视觉上不会出现同时黑屏的情况,但是,由于两个显示单元瞬间切换显示,仍然会使用户感受到瞬间跳转或闪烁的不佳体验。为了避免上述两种情况,在S103中,第一处理单元10将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在与显示通路20处于非连接状态后,处于第二模式。从而使第一显示单元40仍然处于显示状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通路20在与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非连接状态后,会切换至与第二显示单元50连接。切换后,第二显示单元50开始初始化,并通过显示通路20接收第一处理单元10发送的第二显示内容。在第二显示单元50开始显示前,由于第一显示单元40以第二模式运行,因此,第一显示单元40仍然在显示,所以避免了切换前面两个显示单元黑屏的现象,或者瞬间跳转的现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单元10发送给切换单元30的切换控制信号以触发切换单元30切换。其中,切换控制信号可以为根据用户在人机交互界面选择而生成的,也可以为第一处理单元10周期性而生成的,如每隔10分钟生成一次切换控制信号来是切换单元30切换一次显示单元,还可以为第一处理单元10根据用户触发而生成的。对此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制。
具体来讲,切换控制信号是第一处理单元10根据用户触发而生成的,那么S102包括:
通过第一传感器获得第一参数;
判断所述第一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
具体来讲,电子设备通过第一传感器获得第一参数。当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时,第一处理单元10确定切换单元30需要切换,进而生成切换控制信号触发切换单元30切换。其中,第一传感器可以有多种,那么获得第一参数以及判断第一参数是否满足预设条件的方式也有多种。下面将列举其中三种,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
第一种:距离传感器
传感器为设置在第二显示单元50的第二显示区域预设范围内的距离传感器,用于检测观看者与第二显示区域的距离。其中,第二显示区域为第二显示单元50显示放大虚像的区域,具体为反射组件的显示光线的出射区域。类似的,第一显示单元40的第一显示区域为第一显示单元40显示实像的区域。那么此时的第一参数为观看者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
第一预设条件为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阈值。当观看者观看第二显示区域时,观看者与第二显示区域的距离就可能较近,那么为了方便观看者观看,第一处理单元10将切换第二显示单元50显示。其中,第一阈值可以为电子设备的缺省设置,也可以为观看者自定义设置。举例来说,假设第一参数为20厘米,此时的第一阈值为30厘米,则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阈值,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从而第一处理单元10确定切换单元30需要切换输入接口301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以使第二显示单元50显示。
第一种:图像采集器
图像采集器采集观看者的手势,那么此时的第一参数为观看者的图像参数。
第一预设条件为图像中手势是否满足预设手势特征。具体来讲,采集到观看者的图像后,第一处理单元10对图像进行特征分析,分析图像中的手势是否满足预设手势特征。举例来说,假设预设手势为右手从左水平向右滑动,那么分析图像,当观看者手势满足右手从左水平向右滑动的特征时,确定观看者手势满足预设手势,从而第一参数满足预设条件。从而第一处理单元10确定切换单元30需要切换输入接口301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以使第二显示单元50显示。
第三种:按钮或开关
当传感器具体为按钮或开关,以及与按钮或开关连接的压力传感器时,第一参数具体为按钮或开关的通断参数。则第一预设条件就为按钮或开关接通。
举例来说,当用户需要切换到第二显示单元50进行显示时,按下按钮,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向第一处理单元10发送第一参数为按钮接通。第一处理单元10判断第一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从而第一处理单元10确定切换单元30需要切换输入接口301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以使第二显示单元50显示。
进一步,为了降低设备负担,在S103之后,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处于第三模式;
其中,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
具体来讲,第三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例如黑屏,休眠等。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第一显示单元40的功耗,在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三模式后,切换第一显示单元40的电源。
本申请实施例中,判断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有两种方式实现。
(1)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具体来讲,在切换单元30切换后,第一显示单元40与显示通路20处于非连接状,第一处理单元10开始计时。当计时到达预设时长后,向第一显示单元40发送第二控制信息。其中,第二控制信息通过第一处理单元10和第一显示单元40之间的数据接口发送。并且,在具体实现过程中,预设时长应大于从切换单元30切换到第二显示单元50正常显示之间的时间。例如第二显示单元50切换后初始化时间为20毫秒,显示内容从第一处理单元10发送到第二显示单元50需要5毫秒,第二显示单元50读取并显示显示内容需要15毫秒。因此,预设时长应大于40毫秒,如1s。
(2)通过第二传感器获得第二参数;判断所述第二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具体来讲,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传感器和第一传感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二传感器也可以有多种,那么获得第二参数以及判断第二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的方式也有多种。下面将列举其中三种,在具体实现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种。
第一种:距离传感器
第二传感器为与采集第一参数相同的距离传感器,那么此时的第二参数也为观看者与第二显示区域之间的距离。
第二预设条件为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阈值,且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第二阈值可以为观看第二显示区域的最佳距离或最佳角度,也可以为观看者自定义设置。举例来说,假设第二参数为20厘米,此时的第二阈值为25厘米,则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阈值,第二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从而第一处理单元10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第三模式。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显示单元50显示的放大的是虚像,在观看放大的虚像时,会因观察者与第二显示区域的距离或角度而观察到不同的效果。所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用户从观察第一显示区域开始向移动至能够观看到第二显示区域的距离时,第一处理单元10自动切换到第二显示单元50显示。当第一参数小于第一阈值大于第二阈值(第二阈值具体为观看第二显示区域的最佳距离)时,用户由于无法较佳地观察到第二显示区域,所以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持续显示,从而避免用户在视觉上出现两个显示单元黑屏的现象。而当用户移动至最佳观看位置,即第二参数小于第二阈值时,第一处理单元10才会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第三模式,从而即能为用户提供较好的体验,又能避免第一显示单元40消耗电能。
第二种:图像采集器
第二传感器和第一传感器为同一个图像采集器,那么此时的第二参数为观看者的图像参数。
第二预设条件为图像中手势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手势特征。举例来说,假设第二预设手势为右手从上垂直向下滑动,那么分析图像,当观看者手势满足右手从上垂直向下滑动的特征时,确定观看者手势满足第二预设手势,从而第二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从而第一处理单元10控制第一显示单元50处于第三模式。
第三种:触控显示屏
当第一传感器为按钮或开关,第二传感器为触控显示屏时,第二参数为操作体在触控显示屏上的触控位置参数。第二预设条件为位置参数在第二显示单元50的范围内,即当操作体触控第二显示单元50上的触控显示屏时,第一处理单元10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第三模式。
实施例二: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601,用于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
第二控制单元602,用于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
第三控制单元603,用于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其中,第二模式具体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显示单帧图像的模式。
进一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控制单元602具体用于:
通过第一传感器获得第一参数;
判断所述第一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
更进一步,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四控制单元,用于在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之后,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当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处于第三模式;其中,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
具体来讲,第四控制单元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或者,第四控制单元具体用于:
通过第二传感器获得第二参数;判断所述第二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由于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因此重复之处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实施例三: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10,与显示通路20的第一端口201连接;
切换单元30,包括输入接口301、第一输出接口302;其中,输入接口301与显示通路20的第二端口202连接,第一输出接口302与第一显示单元40连接;
第一处理单元10用于在第一显示单元40与显示通路20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显示通路20发送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第一模式;其中,第一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40在接收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并在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显示通路20与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非连接状态;以及在显示通路20与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非连接状态时,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第二模式,其中,第二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40在未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进一步,切换单元30还包括第二输出接口303;
切换单元30用于将输入接口301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切换至输入接口301与第一输出接口302连接,以使得第一显示单元40能够通过显示通路接收并显示第一显示内容;或
切换单元30用于将输入接口301与第一输出接口302连接切换至输入接口302与303第二输出接口连接,以使得与第二输出接口303连接的第二显示单元50能够通过显示通路20接收并显示第一处理单元10发送的第二显示内容;
其中,第一显示单元40和第二显示单元50不同。
进一步,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传感器,用于获得第一参数;
第一处理单元10具体用于判断第一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当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显示通路20与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
进一步,第一处理单元10还用于:
在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处于第二模式之后,判断第一显示单元40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当第一显示单元40满足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第一显示单元40在与显示通路20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处于第三模式;其中,第三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
其中,第一处理单元10具体用于:
判断第一显示单元40在与显示通路20处于非连接状态下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或者,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传感器,用于获得第二参数;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10还用于判断第二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由于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基于同一发明构思,因此重复之处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所以,本申请实施例中,控制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处于第二模式,而第二模式为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那么,即使第一显示单元在没有继续通过显示通路接收到第一显示内容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维持在显示状态。因此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显示单元无法继续显示的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了显示单元即使与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但依然可以持续显示的技术效果。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具体来讲,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可以被存储在光盘,硬盘,U盘等存储介质上,当存储介质中的与信息处理方法对应的计算机程序指令被一电子设备读取或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
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
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可选的,所述第二模式具体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显示单帧图像的模式。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与步骤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对应的计算机指令在具体被执行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第一传感器获得第一参数;
判断所述第一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还存储有另外一些计算机指令,这些计算机指令在与步骤: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在被执行时包括如下步骤: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处于第三模式;
其中,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与步骤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对应的计算机指令在具体被执行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可选的,所述存储介质中存储的与步骤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对应的计算机指令在具体被执行过程中,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通过第二传感器获得第二参数;
判断所述第二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包括:
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
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
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其中,所述非连接状态包括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通路断开连接的状态,所述显示通路在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所述显示通路切换至与第二显示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单元以所述第二模式运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式具体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显示单帧图像的模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包括:
通过第一传感器获得第一参数;
判断所述第一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当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处于第三模式;
其中,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具体包括:
通过第二传感器获得第二参数;
判断所述第二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7.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当第一显示单元与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
第三控制单元,用于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其中,所述非连接状态包括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通路断开连接的状态,所述显示通路在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所述显示通路切换至与另一显示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单元以所述第二模式运行。
8.一种电子设备,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与显示通路的第一端口连接;
切换单元,包括输入接口、第一输出接口;其中,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显示通路的第二端口连接,第一输出接口与第一显示单元连接;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连接状态,且通过所述显示通路发送第一显示内容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一模式;其中,所述第一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接收所述第一显示内容且持续处于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的模式;并在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过程中,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以及在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其中,所述第二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处于显示状态的模式;
其中,所述非连接状态包括第一显示单元和显示通路断开连接的状态,所述显示通路在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连接状态后,所述显示通路切换至与另一显示单元连接,所述第一显示单元以所述第二模式运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式具体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未接收到所述第一显示内容后持续显示单帧图像的模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单元还包括第二输出接口;
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将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连接切换至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接口连接,以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单元能够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并显示所述第一显示内容;或
所述切换单元用于将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一输出接口连接切换至所述输入接口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连接,以使得与所述第二输出接口连接的第二显示单元能够通过所述显示通路接收并显示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发送的第二显示内容;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和所述第二显示单元不同。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一传感器,用于获得第一参数;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具体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当所述第一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显示通路与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所述非连接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用于:
在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第二模式之后,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当所述第一显示单元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时,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处于第三模式;其中,所述第三模式为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处于非显示状态的模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处理单元具体用于:
判断所述第一显示单元在与所述显示通路处于非连接状态下的时长是否超过预设时长。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
第二传感器,用于获得第二参数;
所述第一处理单元还用于判断所述第二参数是否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51736.3A CN106155283B (zh) | 2015-04-01 | 2015-04-01 | 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151736.3A CN106155283B (zh) | 2015-04-01 | 2015-04-01 | 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55283A CN106155283A (zh) | 2016-11-23 |
CN106155283B true CN106155283B (zh) | 2020-10-27 |
Family
ID=57337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151736.3A Active CN106155283B (zh) | 2015-04-01 | 2015-04-01 | 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615528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912287B (zh) * | 2016-03-31 | 2019-03-0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方法、装置及设备 |
CN110187856B (zh) * | 2019-05-31 | 2021-02-19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控制方法、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6411A (zh) * | 2007-02-15 | 2008-08-2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动终端设备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
CN102446502A (zh) * | 2010-10-07 | 2012-05-09 |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器及其多画面显示切换方法 |
CN103869926A (zh) * | 2012-12-13 | 2014-06-1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省电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47135B2 (en) * | 2009-03-18 | 2013-01-01 |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 Method and system of halting content delivery based on non-detection of user input |
-
2015
- 2015-04-01 CN CN201510151736.3A patent/CN10615528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6411A (zh) * | 2007-02-15 | 2008-08-2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移动终端设备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
CN102446502A (zh) * | 2010-10-07 | 2012-05-09 |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器及其多画面显示切换方法 |
CN103869926A (zh) * | 2012-12-13 | 2014-06-18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省电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155283A (zh) | 2016-11-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45588B2 (en) | Sedentary virtual reality method and systems | |
US10133407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display system,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isplay apparatus, and program | |
JP4927631B2 (ja) | 表示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および集積回路 | |
US9652036B2 (en) | Device, head mounted display, control method of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head mounted display | |
TWI605433B (zh) | 基於眼睛追蹤選擇性背光照明一顯示器的技術 | |
JP5884576B2 (ja) |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および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 |
US9519142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 |
US10416835B2 (en) | Three-dimensional user interface for head-mountable display | |
JP6149403B2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 |
EP3077867B1 (en) | Optical head mounted display, television portal module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 |
CN105334913B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US20180189958A1 (en) | Virtual reality experience sharing | |
US20110221746A1 (en) | 3d eyeglasses, method for driving 3d eyeglasses and system for providing 3d image | |
US20150316766A1 (en) | Enhancing Readability on Head-Mounted Display | |
US12198276B2 (e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coordinated camera and display operation | |
CN111857461B (zh) | 图像显示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5450838B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6157924B (zh) | 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
US9557953B2 (en) | Private image viewer | |
CN105334718B (zh) | 显示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 |
CN106155283B (zh) | 一种电子设备和信息处理方法 | |
CN204189130U (zh) | 一种电子设备 | |
CN105096905A (zh) | 显示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 | |
KR20190012090A (ko) | 열 이미지 기능을 구비하는 웨어러블 디바이스 | |
US20160371240A1 (en) | Serial text presentation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