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19533B - 内聚焦式透镜 - Google Patents
内聚焦式透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6019533B CN106019533B CN201610182332.5A CN201610182332A CN106019533B CN 106019533 B CN106019533 B CN 106019533B CN 201610182332 A CN201610182332 A CN 201610182332A CN 106019533 B CN106019533 B CN 1060195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lens group
- negative
- inner focusing
- foc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6—Panoramic objectives; So-called "sky lenses" including panoramic objectives hav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轻质的聚焦组、并且具有广角的焦距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内聚焦式透镜。该内聚焦式透镜构成为,从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12)、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13)。第一透镜组(G11)在最靠物侧具备负弯月透镜(L111、L112)。第二透镜组(G12)沿着光轴进行移动,由此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而且,通过满足规定的条件,能够实现适于具备动画摄影功能的小型相机的、小型且为广角、并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内聚焦式透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内聚焦式透镜。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尤其是单眼反光式相机用透镜等为了相对于焦距而确保较长的法兰距,大多采用在光学系统后方配置正透镜组而容易确保后焦距的结构。然而,近年来,随着相机机身的小型化不断进展、数码相机的普及,无需确保较长的法兰距的情况也日益增多。
另外,在数码相机中,由于也能够实现动画摄影,故期望与动画摄影对应的高速的自动聚焦处理。自动聚焦首先使一部分的透镜组(聚焦组)向光轴方向高速振动(晃动),作出非对焦状态→对焦状态→非对焦状态。然后,从摄像元件的输出信号中检测局部图像区域的特定频率带的信号成分,求出成为对焦状态的聚焦组的最佳位置,并使聚焦组移动至该最佳位置。尤其是在动画摄影中,要求高速且连续地重复这一系列的动作。而且,为了执行晃动,要求聚焦组尽量缩小口径且轻质,以便能够高速地驱动聚焦组。
另外,在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配置有正透镜组的情况下,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聚焦组的光焦度,故容易产生因聚焦时的晃动而导致的像差变动、变倍作用。为了抑制因聚焦时的晃动而导致的像差变动、变倍作用,更优选在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配置负透镜组。
为了应对上述的要求,提出了能够充分应对动画摄影的内聚焦式透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97212号公报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聚焦式透镜从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使第二透镜组移动来进行聚焦。该内聚焦式透镜在35mm胶片相机换算中具有中望远的焦距,且在内部具备小型、轻质的聚焦组。
然而,以往在接收光学像并转换成电图像信号的摄像传感器中,在利用单片微透镜等用于高效地获取入射光的方面存在限制,希望在透镜侧将射出光瞳增大到一定程度以上而确保向摄像传感器入射的入射光束的远心性。
然而,在近年来的摄像传感器中,伴随着孔径率的提高、单片微透镜的设计自由度进展,摄像透镜侧所谋求的射出光瞳的限制也变少。此外,如今的软件、相机系统也不断进步、提高,即便歪曲像差在一定程度上变大且在以往较为显眼,也能够通过图像处理来进行修正。
为此,在现有的摄像透镜中,虽然在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配置正透镜成分以确保远心性,但近年来变得不再必要,即便在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配置负透镜成分而存在光束倾斜射入摄像传感器的情况,因光瞳与单片微透镜的不相称等导致的周边减光(阴影)也难以变得显眼。另外,通过能够在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配置负透镜成分,可以期待光学系统口径的小型化。
与此相对地,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聚焦式透镜中,虽然光学系统全长变短,但由于在光学系统的最靠像侧配置有正透镜成分,因此适合于实现明亮的光学系统,而第三透镜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口径的小型化不充分。因此,难以应用于近年来广泛普及的以无反式单眼相机为代表的光学系统的口径方向的小型化得以进展的相机。
此外,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内聚焦式透镜并非以广角化为目的,故没有考虑在实现广角化的基础上所需要的、像面弯曲、歪曲像差的修正、周边光量的确保这样的方面。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消除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轻质的聚焦组、并且具有广角的焦距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内聚焦式透镜。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特征在于,所述内聚焦式透镜由从物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构成,所述第一透镜组在最靠物侧具备至少1片以上的负弯月透镜,在固定了所述第一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状态下,以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扩大、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缩小的方式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从物侧向像侧移动,由此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并且,所述内聚焦式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f3/f≤-29.1
其中,f3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具备小型、轻质的聚焦组、并且具有广角的焦距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内聚焦式透镜。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在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2)0.28≤f1/f≤1.30
其中,f1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更小型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内聚焦式透镜。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在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0.50≤βinf/βmod≤2.02
其中,βinf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近轴倍率,βmod表示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近轴倍率。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因聚焦而导致的视场角变动,从而提高成像性能。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在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后子透镜组构成,在所述前子透镜组与所述后子透镜组之间形成有在该第三透镜组中最宽的轴上空气间隔。
根据本发明,能够缩小靠近成像面的透镜的口径,并且能够良好地修正轴上像差、轴外像差(尤其是歪曲像差)。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在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靠像侧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并且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4)0≤(R1+R2)/(R1-R2)
其中,R1表示具有负光焦度的所述单透镜成分的物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R2表示具有负光焦度的所述单透镜成分的像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
根据本发明,能够缩小第三透镜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口径,并且能够良好地修正轴外的彗形像差。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在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具备对规定的口径进行限定的孔径光阑,并且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5)0.24≤L1s/L≤0.95
其中,L1s表示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面到所述孔径光阑的轴上距离,L表示光学系统中的、从最靠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轴上距离(光学系统全长)。
根据本发明,在维持成像性能的同时实现前透镜直径以及后透镜直径的缩小,由此能够促进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在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组由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构成。
根据本发明,通过实现作为聚焦组的第二透镜组的小型、轻质化,能够提供适于动画摄影的内聚焦式透镜。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在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6)-7.46≤f2/f≤-2.11
其中,f2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根据本发明,能够缩短光学系统的全长,并且能够提高成像性能。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在所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组构成为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该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由单一的玻璃材料形成,并且,所述内聚焦式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7)30≤νdn
其中,νdn表示具有负光焦度的所述单透镜成分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根据本发明,能够容易实现第三透镜组所包含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的小型、轻质化,并且能够良好地修正倍率色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提供具备小型、轻质的聚焦组、并且具有广角的焦距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内聚焦式透镜这样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也适于动画摄影的小型的内聚焦式透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3是示出实施例2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5是示出实施例3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各像差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4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4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各像差图。
附图标记说明:
G11、G21、G31、G41 第一透镜组
G12、G22、G32、G42 第二透镜组
G13、G23、G33、G43第三透镜组
G13F、G23F、G33F、G43F前子透镜组
G13R、G23R、G33R、G43R后子透镜组
L111、L112、L211、L212、L311、L312、L411、L412负弯月透镜
L113、L115、L121、L133、L213、L215、L221、L233、L313、L315、L321、L333、L413、L415、L421、L433负透镜
L114、L116、L117、L131、L132、L214、L216、L217、L231、L232、L314、L316、L317、L331、L332、L414、L416、L417、L431、L432正透镜
STP孔径光阑
IMG成像面
CG玻璃罩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由从物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构成。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在固定了第一透镜组以及第三透镜组的状态下,以第一透镜组与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扩大、第二透镜组与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缩小的方式使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从物侧向像侧移动,由此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这样,通过使第二透镜组移动而进行聚焦,由此不使光学系统全长发生变化就能够提高防尘、防音性能。
另外,通过在最靠物侧配置有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能够缩小向后续的第二透镜组导入的光束直径。因此,能够缩小作为聚焦组的第二透镜组的口径并实现第二透镜组的轻质化。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高速且肃静性高的聚焦,对于动画摄影是有效的。另外,由于能够缩小第二透镜组的口径,因此有利于光学系统口径的小型化。
另外,通过在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配置至少1片以上的负弯月透镜,光学系统的广角化变得容易。
此外,通过在最靠像侧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能够缩小远摄比(全长/焦距)而缩短后焦距,能够促进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小型、轻质的聚焦组、并且具有广角的焦距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内聚焦式透镜。对此,为了实现所述目的,在上述特征的基础上,设定以下所示那样的各种条件。
首先,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将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三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3、将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1)f3/f≤-29.1
条件式(1)是对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三透镜组的焦距与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之比进行限定的式子。通过满足该条件式(1),能够使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合理化,能够在维持高成像性能的状态下实现光学系统的全长以及口径的小型化。
当超过条件式(1)的上限时,第三透镜组的光焦度变强。在该情况下,该光学系统整个系统中的F值呈变大的趋势,无法获得明亮的光学系统。为了在该状态下实现明亮的光学系统,需要较大地打开孔径光阑。然而,当较大地打开孔径光阑时,显著产生各像差,因此为了实现成像性能良好的光学系统,必须增加透镜片数以进行像差修正。尤其是需要增加构成第一透镜组的透镜的片数。当构成光学系统的透镜片数变多时,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轻质化,故不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条件式(1)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1a)-12000≤f3/f≤-30.1
另外,当上述条件式(1a)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1b)-10000≤f3/f≤-31.1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将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一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1、将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2)0.28≤f1/f≤1.30
条件式(2)是对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一透镜组的焦距与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之比进行限定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2),第一透镜组的焦距相对于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是合适的,能够实现后透镜直径的缩小以及光学系统全长的缩短,并且能够提高成像性能。
当低于条件式(2)的下限时,不仅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变短而导致球面像差变得修正不足,而且,后续的透镜组的近轴成像倍率变大而导致后透镜直径扩大且牵连光学系统的大型化,故不优选。另一方面,当超过条件式(2)的上限时,第一透镜组的焦距变长而使光学系统全长延长,从而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条件式(2)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2a)0.37≤f1/f≤0.97
另外,当上述条件式(2a)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2b)0.45≤f1/f≤0.80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将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的近轴倍率设为βinf、将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的近轴倍率设为βmod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3)0.50≤βinf/βmod≤2.02
条件式(3)是对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和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的近轴横向倍率之比进行限定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3),即便使聚焦组(第二透镜组)运转也能够抑制倍率的变化,从而能够抑制聚焦时的视场角变动。当脱离条件式(3)所限定的范围时,无法抑制聚焦时的视场角变动。当在聚焦组的移动过程中发生视场角变动时,会看到图像摇晃而使图像的品位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条件式(3)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3a)0.60≤βinf/βmod≤1.80
另外,当上述条件式(3a)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3b)0.68≤βinf/βmod≤1.60
此外,当上述条件式(3b)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极力缩小聚焦时的视场角变动。
(3c)0.80≤βinf/βmod≤1.40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将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后子透镜组构成,并且在前子透镜组与后子透镜组之间形成在第三透镜组中最宽的轴上空气间隔。
如此一来,能够缩小靠近成像面的透镜口径,并且能够提高成像性能。即,能够通过在第三透镜组的物侧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来抑制在以搭载于无反式单眼相机等的小型相机为目的的短法兰距的光学系统的小型化方面成为课题的像侧的透镜口径的扩大。
此外,通过以设置空气间隔的方式将具有负光焦度的后子透镜组配置在前子透镜组的像侧,由此能够在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中修正轴上像差,并且能够在后子透镜组中良好地修正轴外像差、尤其是歪曲像差。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优选在第三透镜组的最靠像侧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促进第三透镜组(最靠像侧的透镜)的口径的小型化,适于近年来广泛普及的无反式单眼相机等小型相机。
需要说明的是,单透镜成分包括单一的研磨透镜、非球面透镜、复合非球面透镜、接合透镜,不包括带有空气层且未相互粘合的例如正负2片透镜等。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在第三透镜组的最靠像侧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的基础上,当将该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的物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1、将该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的像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4)0≤(R1+R2)/(R1-R2)
条件式(4)是对在第三透镜组的最靠像侧配置的、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的形状进行限定的式子。当满足条件式(4)时,在该单透镜成分中,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变得比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大。其结果是,能够良好地修正轴外彗形像差。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条件式(4)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4a)0.5≤(R1+R2)/(R1-R2)
另外,当上述条件式(4a)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4b)0.7≤(R1+R2)/(R1-R2)≤100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优选为,具备对规定的口径进行限定的孔径光阑,当将从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面至孔径光阑的轴上距离设为L1s、将光学系统中的从最靠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轴上距离(光学系统全长)设为L时,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5)0.24≤L1s/L≤0.95
条件式(5)是对从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面到孔径光阑的轴上距离与光学系统全长之比进行限定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5),能够对孔径光阑相对于光学系统全长的适当位置进行限定,能够在维持高成像性能的同时实现光学系统口径的小型化。
当低于条件式(5)的下限时,不仅孔径光阑过于靠近物侧且像侧的透镜口径扩大,而且显著产生后组中的轴外像差、主要是歪曲像差,故不优选。另一方面,当超过条件式(5)的上限时,孔径光阑过于靠近像侧,牵连前透镜的有效直径的扩大,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需要说明的是,孔径光阑优选配置在第一透镜组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条件式(5)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5a)0.32≤L1s/L≤0.71
另外,当上述条件式(5a)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5b)0.40≤L1s/L≤0.60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优选由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构成第二透镜组。需要说明的是,单透镜成分的意思如上所述。
通过由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构成第二透镜组,能够实现聚焦组的小型、轻质化,能够实现高速的聚焦,对于动画摄影而言是有效的。另外,通过实现聚焦组的小型、轻质化,负责聚焦组的驱动的致动器等驱动机构的负荷也减少,从而有利于节电。另外,能够促进该驱动机构的进一步的小型化。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将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的焦距设为f2、将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设为f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6)-7.46≤f2/f≤-2.11
条件式(6)是对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的焦距与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之比进行限定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6),能够在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的同时维持高成像性能(尤其是对于像面弯曲的修正而言是有效的)。
当低于条件式(6)的下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变长,第二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变得过弱。其结果是,聚焦时的第二透镜组的移动量增大,光学系统全长延长,难以实现光学系统的小型化。另一方面,当超过条件式(6)的上限时,第二透镜组的焦距变短,第二透镜组的负屈光力变得过强。其结果是,伴随着聚焦时的第二透镜组的移动的像差变动(尤其是像面弯曲的变动)、视场角变动变得过大,故不优选。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条件式(6)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6a)-5.60≤f2/f≤-1.80
另外,当上述条件式(6a)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6b)-5.00≤f2/f≤-1.62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优选第三透镜组构成为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更优选该单透镜成分由单一的玻璃材料形成。当由单一的玻璃材料形成第三透镜组中的该单透镜成分时,能够容易地实现该单透镜成分的光轴方向、径向的小型化。另外,也能够容易实现该单透镜成分的轻质化。
而且,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将该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设为νdn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7)30≤νdn
当低于条件式(7)的下限时,倍率色差变得过度修正,难以维持高成像性能,故不优选。
此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将第二透镜组的最靠物侧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1、将第二透镜组的最靠像侧面的曲率半径设为R22时,优选满足下面的条件式。
(8)0≤(R21+R22)/(R21-R22)
条件式(8)是对第二透镜组中的最靠物侧面的形状和最靠像侧面的形状进行限定的式子。通过满足条件式(8),第二透镜组中的最靠像侧面的曲率半径变得比最靠物侧面的曲率半径小。其结果是,能够减小向具有较强的屈光力的面入射的光线角度的变化,能够抑制聚焦时的像面弯曲的变动。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条件式(8)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更优选的效果。
(8a)1≤(R21+R22)/(R21-R22)
另外,当上述条件式(8a)满足下面所示的范围时,能够期待进一步优选的效果。
(8b)1≤(R21+R22)/(R21-R22)≤300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在第一透镜组中配置形成有非球面的正透镜时,对于球面像差的修正而言是有效的。尤其是在该正透镜上形成弱化近轴曲率的屈光力的形状的非球面时,球面像差的修正效果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在构成第二透镜组的透镜上形成非球面时,对于像面弯曲的修正而言更为有效。尤其是在构成第二透镜组的透镜上形成弱化近轴曲率的屈光力的形状的非球面时,像面弯曲的修正效果进一步提高,并且抑制聚焦时的像面弯曲的变动的效果进一步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中,当在构成第三透镜组的透镜上形成非球面时,对于像面弯曲的修正而言是有效的。尤其是在构成第三透镜组的透镜上形成弱化近轴曲率的屈光力的形状的非球面时,像面弯曲的修正效果提高。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具备小型、轻质的聚焦组、并且具有广角的焦距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小型的内聚焦式透镜。尤其是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能够实现适于动画摄影的、更小型且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内聚焦式透镜。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并不被以下的实施例限定。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实施例1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图1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该内聚焦式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12、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1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组G13与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有玻璃罩CG。
第一透镜组G11从物侧起依次配置负弯月透镜L111、负弯月透镜L112、负透镜L113、正透镜L114、负透镜L115、正透镜L116、对规定的口径进行限定的孔径光阑STP、以及正透镜L117而构成。在负透镜L113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负透镜L115与正透镜L116被接合。在正透镜L117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12由负透镜L121构成。在负透镜L12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13从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G13F、具有负光焦度的后子透镜组G13R而构成。在前子透镜组G13F与后子透镜组G13R之间形成有在第三透镜组G13中最宽的轴上空气间隔。
前子透镜组G13F从物侧起依次配置正透镜L131和正透镜L132而构成。后子透镜组G13R由负透镜L133构成。负透镜L133由单一的玻璃材料形成。在负透镜L133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内聚焦式透镜中,在固定了第一透镜组G11以及第三透镜组G13的状态下,以第一透镜组G11与第二透镜组G12之间的间隔扩大、第二透镜组G12与第三透镜组G13之间的间隔缩小的方式使第二透镜组G12沿着光轴从物侧向成像面IMG侧移动,由此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以下,示出与实施例1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28.832
d1=2.000 nd1=1.5935 νd1=67.00
r2=15.623
d2=6.886
r3=29.397
d3=1.500 nd2=1.4970 νd2=81.61
r4=13.122
d4=5.883
r5=52.568(非球面)
d5=1.300 nd3=1.5920 νd3=67.02
r6=12.910(非球面)
d6=3.068
r7=30.333
d7=2.265 nd4=1.8810 νd4=40.14
r8=141.737
d8=12.099
r9=24.676
d9=1.000 nd5=1.8810 νd5=40.14
r10=13.601
d10=5.292 nd6=1.4875 νd6=70.44
r11=-35.502
d11=1.300
r12=∞(孔径光阑)
d12=2.425
r13=30.850(非球面)
d13=4.386 nd7=1.4971 νd7=81.56
r14=-18.338(非球面)
d14=D(14)(可变)
r15=45.781(非球面)
d15=0.800 nd8=1.7290 νd8=54.04
r16=19.193(非球面)
d16=D(16)(可变)
r17=-68.737
d17=2.535 nd9=1.4970 νd9=81.61
r18=-25.555
d18=0.100
r19=-329.577
d19=4.036 nd10=1.4970 νd10=81.61
r20=-23.042
d20=0.329
r21=-400.000(非球面)
d21=1.200 nd11=1.8820 νd11=37.22
r22=26.785(非球面)
d22=25.606
r23=∞
d23=2.500 nd12=1.5168 νd12=64.20
r24=∞
d24=1.000
r25=∞(成像面)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4、A6、A8、A10)
(第5面)
k=0,
A4=-2.6625×10-5,A6=3.0031×10-7,
A8=-1.7989×10-9,A10=5.7847×10-12
(第6面)
k=0,
A4=-6.8334×10-5,A6=8.4364×10-9,
A8=-1.2228×10-9,A10=-9.8374×10-12
(第13面)
k=0,
A4=-2.2269×10-5,A6=1.1253×10-9,
A8=-1.0562×10-9,A10=-3.1969×10-12
(第14面)
k=0,
A4=5.1791×10-5,A6=-5.2286×10-7,
A8=4.0083×10-9,A10=2.3692×10-11
(第15面)
k=0,
A4=2.0348×10-5,A6=-1.1141×10-6,
A8=1.4175×10-8,A10=-5.7786×10-11
(第16面)
k=0,
A4=2.1580×10-5,A6=-8.9505×10-7,
A8=1.2780×10-8,A10=-5.7413×10-11
(第21面)
k=0,
A4=-2.4151×10-5,A6=-1.3394×10-7,
A8=2.2182×10-9,A10=-7.5852×10-12
(第22面)
k=0,
A4=-3.5206×10-6,A6=-1.2925×10-7,
A8=2.2655×10-9,A10=-8.5817×10-12
(各对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f3/f=-38.97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f1/f=0.55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βinf(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G12的近轴倍率)=1.83
βmod(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G12的近轴倍率)=1.81
βinf/βmod=1.01
(与条件式(4)相关的数值)
R1(负透镜L133的物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400.000
R2(负透镜L133的像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26.785
(R1+R2)/(R1-R2)=0.87
(与条件式(5)相关的数值)
L1s(从第一透镜组G11的最靠物侧面到孔径光阑STP的轴上距离)=42.593
L(从第一透镜组G11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成像面IMG的轴上距离(光学系统全长))=95.501
L1s/L=0.45
(与条件式(6)相关的数值)
f2/f=-2.48
(与条件式(7)相关的数值)
νdn(负透镜L133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37.22
(与条件式(8)相关的数值)
R21(负透镜L121的最靠物侧面的曲率半径)=45.781
R22(负透镜L121的最靠像侧面的曲率半径)=19.193
(R21+R22)/(R21-R22)=2.44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附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短虚线表示与g线(λ=435.84nm)相当的波长特性,长虚线表示与C线(λ=656.28nm)相当的波长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附图中由Y表示),且示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像散图中,实线示出弧矢面(附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示出子午面(附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附图中由Y表示),且示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
实施例2
图3是示出实施例2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图3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该内聚焦式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2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22、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2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组G23与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有玻璃罩CG。
第一透镜组G21从物侧起依次配置负弯月透镜L211、负弯月透镜L212、负透镜L213、正透镜L214、负透镜L215、正透镜L216、对规定的口径进行限定的孔径光阑STP、以及正透镜L217而构成。在负透镜L213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负透镜L215与正透镜L216被接合。在正透镜L217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22由负透镜L221构成。在负透镜L22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23从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G23F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后子透镜组G23R而构成。在前子透镜组G23F与后子透镜组G23R之间形成有第三透镜组G23中最宽的轴上空气间隔。
前子透镜组G23F从物侧起依次配置正透镜L231和正透镜L232而构成。后子透镜组G23R由负透镜L233构成。负透镜L233由单一的玻璃材料形成。在负透镜L233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内聚焦式透镜中,在固定了第一透镜组G21以及第三透镜组G23的状态下,以第一透镜组G21与第二透镜组G22之间的间隔扩大、第二透镜组G22与第三透镜组G23之间的间隔缩小的方式使第二透镜组G22沿着光轴从物侧向成像面IMG侧移动,由此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以下,示出与实施例2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30.152
d1=2.000 nd1=1.5935 νd1=67.00
r2=16.214
d2=6.369
r3=31.366
d3=1.500 nd2=1.4970 νd2=81.61
r4=13.499
d4=5.658
r5=51.837(非球面)
d5=1.300 nd3=1.5920 νd3=67.02
r6=13.285(非球面)
d6=2.866
r7=27.620
d7=2.238 nd4=1.8810 νd4=40.14
r8=87.188
d8=12.690
r9=23.272
d9=1.000 nd5=1.8810 νd5=40.14
r10=13.324
d10=5.334 nd6=1.4875 νd6=70.44
r11=-43.127
d11=1.629
r12=∞(孔径光阑)
d12=1.822
r13=30.203(非球面)
d13=4.424 nd7=1.4971 νd7=81.56
r14=-18.833(非球面)
d14=D(14)(可变)
r15=42.496(非球面)
d15=0.800 nd8=1.7290 νd8=54.04
r16=18.812(非球面)
d16=D(16)(可变)
r17=647.460
d17=3.783 nd9=1.4970 νd9=81.61
r18=-19.801
d18=0.100
r19=-48.734
d19=2.492 nd10=1.4970 νd10=81.61
r20=-33.384
d20=0.761
r21=-400.000(非球面)
d21=1.200 nd11=1.8820 νd11=37.22
r22=27.667(非球面)
d22=22.428
r23=∞
d23=2.500 nd12=1.5168 νd12=64.20
r24=∞
d24=1.000
r25=∞(成像面)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4、A6、A8、A10)
(第5面)
k=0,
A4=-2.7090×10-5,A6=2.6283×10-7,
A8=-1.4454×10-9,A10=4.3803×10-12
(第6面)
k=0,
A4=-6.1483×10-5,A6=4.0703×10-8,
A8=-1.1388×10-9,A10=-6.0150×10-12
(第13面)
k=0,
A4=-2.2964×10-5,A6=-6.1034×10-9,
A8=-1.0258×10-9,A10=2.5147×10-12
(第14面)
k=0,
A4=4.6889×10-5,A6=-4.5934×10-7,
A8=3.4940×10-9,A10=-1.7504×10-11
(第15面)
k=0,
A4=2.0032×10-5,A6=-1.0580×10-6,
A8=1.3913×10-8,A10=-6.6138×10-11
(第16面)
k=0,
A4=2.3359×10-5,A6=-8.3928×10-7,
A8=1.2186×10-8,A10=-6.4391×10-11
(第21面)
k=0,
A4=-2.3499×10-5,A6=-1.2412×10-7,
A8=2.2965×10-9,A10=-8.5091×10-12
(第22面)
k=0,
A4=-2.5375×10-6,A6=-1.1587×10-7,
A8=2.1605×10-9,A10=-8.6835×10-12
(各对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f3/f=-32.30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f1/f=0.56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βinf(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G22的近轴倍率)=1.85
βmod(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G22的近轴倍率)=1.83
βinf/βmod=1.01
(与条件式(4)相关的数值)
R1(负透镜L233的物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400.000
R2(负透镜L233的像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27.667
(R1+R2)/(R1-R2)=0.87
(与条件式(5)相关的数值)
L1s(从第一透镜组G21的最靠物侧面到孔径光阑STP的轴上距离)=42.584
L(从第一透镜组G21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成像面IMG的轴上距离(光学系统全长))=92.000
L1s/L=0.46
(与条件式(6)相关的数值)
f2/f=-2.42
(与条件式(7)相关的数值)
νdn(负透镜L233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37.22
(与条件式(8)相关的数值)
R21(负透镜L221的最靠物侧面的曲率半径)=42.496
R22(负透镜L221的最靠像侧面的曲率半径)=18.812
(R21+R22)/(R21-R22)=2.59
图4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附图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短虚线表示与g线(λ=435.84nm)相当的波长特性,长虚线表示与C线(λ=656.28nm)相当的波长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附图中由Y表示),且示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像散图中,实线示出弧矢面(附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示出子午面(附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附图中由Y表示),且示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
实施例3
图5是示出实施例3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图5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该内聚焦式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3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32、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3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组G33与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有玻璃罩CG。
第一透镜组G31从物侧起依次配置负弯月透镜L311、负弯月透镜L312、负透镜L313、正透镜L314、负透镜L315、正透镜L316、对规定的口径进行限定的孔径光阑STP、以及正透镜L317而构成。在负透镜L313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负透镜L315与正透镜L316被接合。在正透镜L317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32由负透镜L321构成。在负透镜L32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33从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G33F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后子透镜组G33R而构成。在前子透镜组G33F与后子透镜组G33R之间形成有在第三透镜组G33中最宽的轴上空气间隔。
前子透镜组G33F从物侧起依次配置正透镜L331和正透镜L332而构成。后子透镜组G33R由负透镜L333构成。负透镜L333由单一的玻璃材料形成。在负透镜L333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内聚焦式透镜中,在固定了第一透镜组G31以及第三透镜组G33的状态下,以第一透镜组G31与第二透镜组G32之间的间隔扩大、第二透镜组G32与第三透镜组G33之间的间隔缩小的方式使第二透镜组G32沿着光轴从物侧向成像面IMG侧移动,由此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以下,示出与实施例3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29.863
d1=2.000 nd1=1.5935 νd1=67.00
r2=15.214
d2=7.108
r3=31.676
d3=1.500 nd2=1.4970 νd2=81.61
r4=12.821
d4=5.662
r5=56.855(非球面)
d5=1.300 nd3=1.5920 νd3=67.02
r6=12.496(非球面)
d6=4.710
r7=25.649
d7=2.736 nd4=1.8810 νd4=40.14
r8=-2872.181
d8=10.427
r9=29.340
d9=1.000 nd5=1.8810 νd5=40.14
r10=11.062
d10=5.282 nd6=1.4875 νd6=70.44
r11=-36.758
d11=1.300
r12=∞(孔径光阑)
d12=3.832
r13=32.994(非球面)
d13=4.343 nd7=1.4971 νd7=81.56
r14=-16.586(非球面)
d14=D(14)(可变)
r15=168.747(非球面)
d15=0.800 nd8=1.7290 νd8=54.04
r16=35.344(非球面)
d16=D(16)(可变)
r17=-47.172
d17=2.755 nd9=1.4970 νd9=81.61
r18=-20.329
d18=0.100
r19=-45.060
d19=3.412 nd10=1.4970 νd10=81.61
r20=-20.831
d20=0.833
r21=-400.000(非球面)
d21=1.200 nd11=1.8820 νd11=37.22
r22=34.153(非球面)
d22=20.338
r23=∞
d23=2.500 nd12=1.5168 νd12=64.20
r24=∞
d24=1.000
r25=∞(成像面)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4、A6、A8、A10)
(第5面)
k=0,
A4=-2.3716×10-5,A6=1.7317×10-7,
A8=-6.4139×10-10,A10=1.5464×10-12
(第6面)
k=0,
A4=-8.7141×10-5,A6=-3.1834×10-7,
A8=1.5577×10-9,A10=-2.7154×10-11
(第13面)
k=0,
A4=-1.4834×10-5,A6=-1.6560×10-7,
A8=1.3132×10-9,A10=-1.6004×10-11
(第14面)
k=0,
A4=2.5383×10-5,A6=-2.6971×10-7,
A8=1.9137×10-9,A10=-1.9738×10-11
(第15面)
k=0,
A4=4.8211×10-5,A6=-8.0172×10-7,
A8=1.0635×10-8,A10=-4.7053×10-11
(第16面)
k=0,
A4=5.9595×10-5,A6=-8.2829×10-7,
A8=1.1533×10-8,A10=-4.9667×10-11
(第21面)
k=0,
A4=-7.9720×10-5,A6=-2.0100×10-7,
A8=2.0113×10-9,A10=7.2706×10-14
(第22面)
k=0,
A4=-4.3301×10-5,A6=-1.5941×10-7,
A8=3.0911×10-9,A10=-7.0460×10-12
(各对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f3/f=-7652.47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f1/f=0.65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βinf(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G32的近轴倍率)=1.59
βmod(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G32的近轴倍率)=1.57
βinf/βmod=1.01
(与条件式(4)相关的数值)
R1(负透镜L333的物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400.000
R2(负透镜L333的像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34.153
(R1+R2)/(R1-R2)=0.84
(与条件式(5)相关的数值)
L1s(从第一透镜组G31的最靠物侧面到孔径光阑STP的轴上距离)=43.025
L(从第一透镜组G31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成像面IMG的轴上距离(光学系统全长))=92.000
L1s/L=0.47
(与条件式(6)相关的数值)
f2/f=-3.73
(与条件式(7)相关的数值)
νdn(负透镜L333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37.22
(与条件式(8)相关的数值)
R21(负透镜L321的最靠物侧面的曲率半径)=168.747
R22(负透镜L321的最靠像侧面的曲率半径)=35.344
(R21+R22)/(R21-R22)=1.53
图6是实施例3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附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短虚线表示与g线(λ=435.84nm)相当的波长特性,长虚线表示与C线(λ=656.28nm)相当的波长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附图中由Y表示),且示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像散图中,实线示出弧矢面(附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示出子午面(附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附图中由Y表示),且示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
实施例4
图7是示出实施例4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结构的沿着光轴的剖视图。图7示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该内聚焦式透镜从未图示的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G4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G42、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G43而构成。在第三透镜组G43与成像面IMG之间配置有玻璃罩CG。
第一透镜组G41从物侧起依次配置负弯月透镜L411、负弯月透镜L412、负透镜L413、正透镜L414、负透镜L415、正透镜L416、正透镜L417、以及对规定的口径进行限定的孔径光阑STP而构成。在负透镜L413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负透镜L415与正透镜L416被接合。在正透镜L417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二透镜组G42由负透镜L421构成。在负透镜L421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第三透镜组G43从物侧起依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G43F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后子透镜组G43R而构成。在前子透镜组G43F与后子透镜组G43R之间形成有在第三透镜组G43中最宽的轴上空气间隔。
前子透镜组G43F从物侧起依次配置正透镜L431和正透镜L432而构成。后子透镜组G43R由负透镜L433构成。负透镜L433由单一的玻璃材料形成。在负透镜L433的两面形成有非球面。
在该内聚焦式透镜中,在固定了第一透镜组G41以及第三透镜组G43的状态下,以第一透镜组G41与第二透镜组G42之间的间隔扩大、第二透镜组G42与第三透镜组G43之间的间隔缩小的方式使第二透镜组G42沿着光轴从物侧向成像面IMG侧移动,由此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以下,示出与实施例4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相关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r1=28.832
d1=2.0000 nd1=1.5935 νd1=67.00
r2=15.623
d2=6.8857
r3=29.397
d3=1.5000 nd2=1.4970 νd2=81.61
r4=13.122
d4=5.8831
r5=52.568(非球面)
d5=1.3000 nd3=1.5920 νd3=67.02
r6=12.910(非球面)
d6=3.0680
r7=30.333
d7=2.2648 nd4=1.8810 νd4=40.14
r8=141.737
d8=12.0987
r9=24.676
d9=1.0000 nd5=1.8810 νd5=40.14
r10=13.601
d10=5.2921 nd6=1.4875 νd6=70.44
r11=-35.502
d11=3.7248
r12=30.850(非球面)
d12=4.3865 nd7=1.4971 νd7=81.56
r13=-18.338(非球面)
d13=1.0000
r14=∞(孔径光阑)
d14=D(14)(可变)
r15=45.781(非球面)
d15=0.8000 nd8=1.7290 νd8=54.04
r16=19.193(非球面)
d16=D(16)(可变)
r17=-68.737
d17=2.5350 nd9=1.4970 νd9=81.61
r18=-25.555
d18=0.1000
r19=-329.577
d19=4.0360 nd10=1.4970 νd10=81.61
r20=-23.042
d20=0.3290
r21=-400.000(非球面)
d21=1.2000 nd11=1.8820 νd11=37.22
r22=26.785(非球面)
d22=25.606
r23=∞
d23=2.5000 nd12=1.5168 νd12=64.20
r24=∞
d24=1.0000
r25=∞(成像面)
圆锥系数(k)以及非球面系数(A4、A6、A8、A10)
(第5面)
k=0,
A4=-2.6625×10-5,A6=3.0031×10-7,
A8=-1.7989×10-9,A10=5.7847×10-12
(第6面)
k=0,
A4=-6.8334×10-5,A6=8.4364×10-9,
A8=-1.2228×10-9,A10=-9.8374×10-12
(第12面)
k=0,
A4=-2.2269×10-5,A6=1.1253×10-9,
A8=-1.0562×10-9,A10=-3.1969×10-12
(第13面)
k=0,
A4=5.1791×10-5,A6=-5.2286×10-7,
A8=4.0083×10-9,A10=-2.3692×10-11
(第15面)
k=0,
A4=2.0348×10-5,A6=-1.1141×10-6,
A8=1.4175×10-8,A10=-5.7786×10-11
(第16面)
k=0,
A4=2.1580×10-5,A6=-8.9505×10-7,
A8=1.2780×10-8,A10=-5.7413×10-11
(第21面)
k=0,
A4=-2.4151×10-5,A6=-1.3394×10-7,
A8=2.2182×10-9,A10=-7.5852×10-12
(第22面)
k=0,
A4=-3.5206×10-6,A6=-1.2925×10-7,
A8=2.2655×10-9,A10=-8.5817×10-12
(各对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与条件式(1)相关的数值)
f3/f=-38.97
(与条件式(2)相关的数值)
f1/f=0.55
(与条件式(3)相关的数值)
βinf(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G42的近轴倍率)=1.83
βmod(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第二透镜组G42的近轴倍率)=1.81
βinf/βmod=1.01
(与条件式(4)相关的数值)
R1(负透镜L433的物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400.000
R2(负透镜L433的像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26.785
(R1+R2)/(R1-R2)=0.87
(与条件式(5)相关的数值)
L1s(从第一透镜组G41的最靠物侧面到孔径光阑STP的轴上距离)=50.4037
L(从第一透镜组G41的最靠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成像面IMG的轴上距离(光学系统全长))=94.8010
L1s/L=0.53
(与条件式(6)相关的数值)
f2/f=-2.48
(与条件式(7)相关的数值)
νdn(负透镜L433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37.22
(与条件式(8)相关的数值)
R21(负透镜L421的最靠物侧面的曲率半径)=45.781
R22(负透镜L421的最靠像侧面的曲率半径)=19.193
(R21+R22)/(R21-R22)=2.44
图8是实施例4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的各像差图。在球面像差图中,纵轴表示F值(附图中由FNO表示),实线表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短虚线表示与g线(λ=435.84nm)相当的波长特性,长虚线表示与C线(λ=656.28nm)相当的波长特性。在像散图中,纵轴表示像高(附图中由Y表示),且示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需要说明的是,在像散图中,实线示出弧矢面(附图中由S表示)的特性,虚线示出子午面(附图中由M表示)的特性。在歪曲像差图中,纵轴表示像高(附图中由Y表示),且示出与d线(λ=587.56nm)相当的波长特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数值数据中,r1、r2、····表示各透镜、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d1、d2、····表示各透镜、光阑面等的壁厚或它们的面间隔,nd1、nd2、····表示各透镜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折射率,νd1、νd2、····表示各透镜的相对于d线(λ=587.56nm)的阿贝数。另外,BF(后焦距)表示从光学系统的最终面到近轴像面的距离。光学系统全长是在从最靠物侧的面到最终透镜面的距离加上BF而得到的。而且,长度的单位全部都是“mm”,角度的单位全部都是“°”。
另外,上述各非球面形状在将非球面的深度设为Z、将曲率设为c(1/r)、将距光轴的高度设为h、将圆锥系数设为k、将4次、6次、8次、10次的非球面系数分别设为A4、A6、A8、A10、并将光的行进方向设为正时,由以下所示的式子表示。
【数1】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在35mm胶片相机换算下具有广角的焦距的内聚焦式透镜的一例。上述各实施例的内聚焦式透镜实现聚焦组的小型、轻质化,由此能够良好地进行动画摄影所不可欠缺的高速的自动聚焦处理。尤其是通过满足上述各条件式,能够实现适于动画摄影的、小型且为广角并且具备高成像性能的内聚焦式透镜。
工业实用性
如以上那样,本发明所涉及的内聚焦式透镜对于拍照用相机、摄像机等小型的摄像装置而言是有用的,尤其适于动画摄影用的摄像装置。
Claims (9)
1.一种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聚焦式透镜由从物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组、以及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构成,
所述第一透镜组在最靠物侧具备至少1片以上的负弯月透镜,
在固定了所述第一透镜组以及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状态下,以所述第一透镜组与所述第二透镜组之间的间隔扩大、所述第二透镜组与所述第三透镜组之间的间隔缩小的方式使所述第二透镜组沿着光轴从物侧向像侧移动,由此来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到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的聚焦,
所述内聚焦式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1)f3/f≤-29.1
其中,f3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三透镜组的焦距,f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光学系统整个系统的焦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聚焦式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2)0.28≤f1/f≤1.30
其中,fl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一透镜组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聚焦式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0.50≤βinf/βmod≤2.02
其中,βinf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近轴倍率,βmod表示最近处距离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近轴倍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组由从物侧起依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前子透镜组和具有负光焦度的后子透镜组构成,
在所述前子透镜组与所述后子透镜组之间形成有在所述第三透镜组中最宽的轴上空气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透镜组的最靠像侧配置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
所述内聚焦式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4)0≤(R1+R2)/(R1-R2)
其中,R1表示具有负光焦度的所述单透镜成分的物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R2表示具有负光焦度的所述单透镜成分的像侧空气边界面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聚焦式透镜具备对规定的口径进行限定的孔径光阑,
并且,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5)0.24≤L1s/L≤0.95
其中,L1s表示从所述第一透镜组的最靠物侧面到所述孔径光阑的轴上距离,L表示光学系统中的、从最靠物侧的透镜面顶点到成像面的轴上距离,即光学系统全长。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透镜组由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聚焦式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6)-7.46≤f2/f≤-2.11
其中,f2表示无限远物体对焦状态下的所述第二透镜组的焦距。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内聚焦式透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透镜组构成为包括具有负光焦度的单透镜成分,具有负光焦度的该单透镜成分由单一的玻璃材料形成,
所述内聚焦式透镜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7)30≤vdn
其中,vdn表示具有负光焦度的所述单透镜成分的相对于d线的阿贝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5069443A JP6517563B2 (ja) | 2015-03-30 | 2015-03-30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
JP2015-069443 | 2015-03-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19533A CN106019533A (zh) | 2016-10-12 |
CN106019533B true CN106019533B (zh) | 2020-01-14 |
Family
ID=57015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182332.5A Active CN106019533B (zh) | 2015-03-30 | 2016-03-28 | 内聚焦式透镜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20208B2 (zh) |
JP (1) | JP6517563B2 (zh) |
CN (1) | CN10601953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981775B1 (ko) * | 2017-05-10 | 2019-05-27 | 주식회사 삼양옵틱스 | 렌즈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한 촬영 장치 |
JP6911251B1 (ja) * | 2020-03-27 | 2021-07-28 |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 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移動体 |
JP7608307B2 (ja) | 2021-09-22 | 2025-01-06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系およ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68281B2 (en) * | 2008-04-02 | 2011-11-29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Zoom lens system, interchangeable lens apparatus and camera system |
JP2012198505A (ja) * | 2011-03-07 | 2012-10-18 | Panasonic Corp | ズームレンズ系、撮像装置及びカメラ |
JP5587225B2 (ja) * | 2011-03-09 | 2014-09-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撮影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JP2014157168A (ja) * | 2011-06-10 | 2014-08-28 | Panasonic Corp | レンズ系、および、カメラ |
JP5749629B2 (ja) | 2011-11-01 | 2015-07-15 |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望遠レンズ |
JP5638709B2 (ja) * | 2012-02-06 | 2014-12-1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広角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WO2013161995A1 (ja) * | 2012-04-27 | 2013-10-31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デジタル機器 |
JP6152972B2 (ja) * | 2012-07-20 | 2017-06-2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レンズ系、交換レンズ装置及びカメラシステム |
JP6308786B2 (ja) * | 2013-03-13 | 2018-04-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JP6189637B2 (ja) * | 2013-05-22 | 2017-08-30 |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JP6325284B2 (ja) * | 2014-02-28 | 2018-05-16 |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
JP6587052B2 (ja) * | 2015-03-30 | 2019-10-09 | 株式会社タムロン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
-
2015
- 2015-03-30 JP JP2015069443A patent/JP6517563B2/ja active Active
-
2016
- 2016-03-28 CN CN201610182332.5A patent/CN106019533B/zh active Active
- 2016-03-29 US US15/083,670 patent/US9720208B2/en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6019533A (zh) | 2016-10-12 |
US9720208B2 (en) | 2017-08-01 |
JP6517563B2 (ja) | 2019-05-22 |
US20160291291A1 (en) | 2016-10-06 |
JP2016188968A (ja) | 2016-11-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85439C (zh) | 摄像透镜 | |
JP5402015B2 (ja) | リアフォーカス光学系、撮像装置、リアフォーカス光学系の合焦方法 | |
CN104238097B (zh) | 变焦透镜和摄像装置 | |
CN110501810B (zh) | 光学系统和摄像装置 | |
JP6216246B2 (ja)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 |
CN104181680A (zh) | 变焦镜头及摄像装置 | |
US20240134172A1 (en) |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optical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ariable magnification optical system | |
JP6219183B2 (ja)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WO2013175722A1 (ja) |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
CN105607236B (zh) | 内对焦微距镜头和使用该内对焦微距镜头的摄像装置 | |
JP2009175202A (ja) | 撮影レンズ、これを搭載する光学装置および像ブレ補正方法 | |
CN106019541B (zh) | 内聚焦式透镜 | |
CN103930814B (zh) | 中距远摄镜头和摄像装置 | |
CN111352223B (zh) | 广角变焦镜头和摄像装置 | |
JP6331673B2 (ja) | 光学系、光学装置 | |
JP5305831B2 (ja) | 結像光学系 | |
CN106019533B (zh) | 内聚焦式透镜 | |
KR101880633B1 (ko) | 줌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 장치 | |
JP2011197058A (ja)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
JP2019113587A (ja) |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
JP7000138B2 (ja) |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撮像装置 | |
JP5854944B2 (ja)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 |
WO2014069077A1 (ja) | インナーフォーカス式レンズ | |
JP5374847B2 (ja) | 広角レンズ、撮像装置、広角レンズの結像方法 | |
CN117321464A (zh) | 光学系统、光学设备及光学系统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