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462468B - 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用底漆、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制造方法以及导电膜 - Google Patents
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用底漆、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制造方法以及导电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462468B CN105462468B CN201510641042.8A CN201510641042A CN105462468B CN 105462468 B CN105462468 B CN 105462468B CN 201510641042 A CN201510641042 A CN 201510641042A CN 105462468 B CN105462468 B CN 10546246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gredient
- group
- priming paint
- methyl
-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Paints Or Remover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新的底漆,该底漆与基材之间以及该底漆与铜薄膜之间均具有优异的初期粘附性、耐酸粘附性和耐碱粘附性。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底漆,该底漆含有:具有羟基、烷基酯基、腈基和根据需要的伯酰胺基的丙烯酸共聚物(A);至少具有3个异氰酸酯基的多异氰酸酯(B);至少具有3个含碳碳双键基团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以及以通式(1):X1‑Si(R1)a(OR2)3‑a表示的反应性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D),式(1)中,X1为含有下述官能团的基团,所述官能团与选自于由羟基、异氰酸酯基和含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基团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基团发生反应;R1表示氢或碳数1‑8的烃基;R2表示碳数1‑8的烃基,a表示0、1或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为了在各种基材的表面形成铜薄膜而使用的底漆、具有由该底漆形成的层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由该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形成的导电膜。
背景技术
本说明书中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指的是,在塑料成形品和塑料膜、金属、玻璃、纸、纳米纤维纸、木材等各种基材的表面形成铜薄膜的产品。以下,举出作为在表面具有由氧化铟锡(ITO)形成的导电层的膜(以下称,ITO膜)的替代品而占有一席之地的、在表面具有由铜气相沉积膜形成的导电层的膜(以下称,铜气相沉积塑料膜)的实例,对背景技术进行说明。
因为ITO膜的透明性和导电性优异,因而人们喜欢将其作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触摸屏用的电极膜使用。但是,因为铟是高价的稀有金属,所以在成本方面存在问题,另外,由于ITO层一般又硬又脆,所以在弯曲和变形较差等加工性方面存在问题。
在该领域中,有人试图将具有成膜性的有机导电性高分子(例如,聚噻吩、聚苯胺和聚吡咯等)作为导电材料使用以替代ITO。但是,由于有机导电性高分子一般强烈着色,所以将它们应用于导电层的导电膜或电极膜在色调方面存在问题。在这一点上,为了改善色调,可以减少有机导电性高分子的使用量,然而会损失导电性。
另一方面,在该领域中,有人研究以铜气相沉积塑料膜替代ITO膜。由于这种膜使用比ITO电阻率低的铜,所以表现出不逊于ITO膜的导电性,另外加工性优异,最重要的是价格低廉。因此,将铜气相沉积塑料膜用作各种电子设备的电极膜是有用的,例如可以考虑期望将其有效利用于触摸屏的更大画面化、交互式数字标牌等。
一般来说,铜气相沉积塑料膜是通过在作为基材的膜面真空气相沉积镍后、在其上再真空气相沉积铜而得到。该镍气相沉积层作为用于使膜和铜气相沉积层更强地粘着的锚定层发挥作用。接着,在得到的铜气相沉积塑料膜上涂布抗蚀剂,描绘电极图案后,浸渍在蚀刻液(碱性溶液和/或酸性溶液)中,通过除去抗蚀剂,得到电极膜。
然而,因为在上述铜气相沉积塑料膜中,镍缺乏耐碱性和耐酸性,所以存在蚀刻处理后铜气相沉积层从基材膜剥离、脱落等问题。
另外,可以说如上所述,铜气相沉积塑料膜与ITO膜相比价格低廉,因为形成锚定层的镍比铜价格昂贵,所以相应地提高了价格。在该领域,有人在研究将有机高分子作为主要成分的底漆作为锚定层的铜气相沉积塑料膜(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5-28835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主要课题是提供一种新的底漆,该底漆与基材之间以及该底漆与铜薄膜之间均具有优异的初期粘附性,不仅如此,用碱溶液和酸溶液处理该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后,该底漆与基材以及该底漆与铜薄膜之间仍都具有优异的粘附性(耐碱粘附性、耐酸粘附性)。
本发明者反复锐意研究,结果发现,在将所选定的含有羟基的丙烯酸共聚物作为主要成分、将所选定的多异氰酸酯作为固化剂的组合物中,进一步混合所选定的活性能量线固化型化合物和反应性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形成的、在热和活性能量线的两方面作用下固化的底漆,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也就是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底漆,所述底漆含有:具有羟基、烷基酯基、腈基以及根据需要的伯酰胺基的丙烯酸共聚物(A);至少具有3个异氰酸酯基的多异氰酸酯(B);至少具有3个含碳碳双键基团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以及以通式(1):X1-Si(R1)a(OR2)3-a(式(1)中,X1为含有下述官能团的基团,所述官能团与选自于由羟基、异氰酸酯基和含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基团所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基团发生反应;R1表示氢或碳数1-8的烃基;R2表示碳数1-8的烃基;a表示0、1或2)表示的反应性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D)。
另外,本发明涉及具有由该底漆形成的层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形成的导电膜。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底漆是由热和活性能量线两方面进行固化的类型的组合物,由此,所述底漆与塑料等各种基材之间以及所述底漆与铜薄膜之间的初期粘附性优异,不仅如此,耐碱粘附性和耐酸粘附性变得良好(以下仅将它们总称为粘附性)。另外,因为在该底漆中含有由活性能量线进行固化的成分,所以可以赋予底漆层膜以优异的硬度。
另外,特别是,使用本发明的底漆得到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耐碱粘附性和耐酸粘附性良好。因此,即使将该具有铜薄膜的基材浸渍在蚀刻液中,铜薄膜也难于脱落。另外,因为该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可以赋予底漆层以优异的硬度,所以在该基材的制造工序中,铜薄膜面的耐擦伤性良好,另外,在该铜薄膜面为网格形状的情况下,缺损变得难于发生。
本发明的铜薄膜塑料膜可以用于各种用途,然而,其中特别是铜气相沉积膜、使用溅射法形成铜的极薄膜的膜等适合用作代替ITO膜的电极膜。另外,该电极膜例如可以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终端、笔记本电脑、一体电脑、数字标牌等。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用底漆(以下简称,底漆)是含有以下成分的非水系的组合物:具有羟基、烷基酯基、腈基以及根据需要的伯酰胺基的丙烯酸共聚物(A)(以下称(A)成分);至少具有3个异氰酸酯基的多异氰酸酯(B)(以下称(B)成分);至少具有3个含碳碳双键基团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以下称(C)成分);以及以所规定的化学式表示的反应性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D)(以下称(D)成分)。
因为(A)成分在分子内具有羟基和腈基作为极性基团,所以赋予了上述粘附性,特别是上述耐酸粘附性和耐碱粘附性。另外,在(A)成分中进一步引入了伯酰胺基的情况下,上述耐酸粘附性和耐碱粘附性进一步提高。
作为(A)成分,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成分,不进行特别限定。例如,优选将下述成分作为反应成分得到的物质:(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a1)(以下称(a1)成分)、(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2)(除了具有羟基的成分以外)(以下称(a2)成分)、(甲基)丙烯腈(a3)(以下称(a3)成分)以及根据需要的(甲基)丙烯酰胺(以下称(a4)成分)。
(a1)成分在作为主要成分的(A)成分中引入羟基,使用(a1)成分是为了使其与专门的(B)成分发生反应,在底漆层内引入交联结构。引入交联结构的结果是使该底漆层变得达到期望的粘附性和硬度。
作为(a1)成分,只要是在分子内具有(甲基)丙烯酰基和羟烷基酯基的化合物即可,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成分,不进行特别限定。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羟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丙酯、(甲基)丙烯酸2-羟丁酯、(甲基)丙烯酸3-羟丁酯、(甲基)丙烯酸4-羟丁酯、(甲基)丙烯酸羟基环己酯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作为(a2)成分,只要是在分子内具有(甲基)丙烯酰基和烷基酯基(除了羟烷基以外)的化合物即可,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成分,不进行特别限定。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仲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辛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十六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十八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烷基酯、(甲基)丙烯酸二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这些成分中,从粘附性的方面来看,优选烷基酯基的碳数为1-6左右的成分。
作为(a3)成分,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丙烯腈和/或甲基丙烯腈。
作为(a4)成分,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丙烯酰胺、甲基丙烯酰胺、N-羟甲基丙烯酰胺和N-羟甲基甲基丙烯酰胺等。
对上述各成分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然而,从粘附性等的观点来看,通常可以在以下的范围内。
<不使用(a4)成分的情况>
(a1)成分:通常5-35摩尔%左右,优选8-25摩尔%左右
(a2)成分:通常10-95摩尔%左右,优选30-70摩尔%左右
(a3)成分:通常5-80摩尔%左右,优选15-65摩尔%左右
<使用(a4)成分的情况>
(a1)成分:通常5-35摩尔%左右,优选8-25摩尔%左右
(a2)成分:通常10-87摩尔%左右,优选30-70摩尔%左右
(a3)成分:通常5-80摩尔%左右,优选15-65摩尔%左右
(a4)成分:通常3-55摩尔%左右,优选5-40摩尔%左右
另外,在本发明中,可以将上述(a1)成分至(a4)成分以外的乙烯基单体包含到(A)成分的反应成分中。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2,4,4-三甲基-1-戊烯、3-甲基-1-丁烯、3-甲基-1-戊烯、1-己烯、乙烯基环己烷、2-甲基乙烯基环己烷等α-烯烃类;(甲基)烯丙醇、4-戊烯-1-醇、1-甲基-3-丁烯-1-醇、5-己烯-1-醇等不饱和醇类;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叔丁基苯乙烯等苯乙烯类;(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4-甲基苄酯等(甲基)丙烯酸芳基酯类;(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丙酯等(甲基)丙烯酸二烷基氨基烷基酯类以及它们的盐类;二甲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二乙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酰胺、二甲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二乙氨基丙基(甲基)丙烯酰胺等二烷基氨基烷基(甲基)丙烯酰胺以及它们的盐类;N,N-二甲基(甲基)丙烯酰胺、双丙酮(甲基)丙烯酰胺、异丙基(甲基)丙烯酰胺、2-(甲基)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2-(甲基)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烷甲酸(2-(メタ)アクリルアミド-2-メチルプロパンカルボン酸)以及它们的盐类等链转移性单体类;乙烯胺、(甲基)丙烯酸氨基乙酯、烯丙基硫醇、(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等其它单官能团单体类;亚甲基双(甲基)丙烯酰胺、亚乙基双(甲基)丙烯酰胺、六亚甲基双(甲基)丙烯酰胺等双(甲基)丙烯酰胺类;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二(甲基)丙烯酸酯类;己二酸二乙烯酯、癸二酸二乙烯基等二乙烯酯类;二烯丙基二甲基铵、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氯菌酸二烯丙酯、二乙烯基苯等二官能团单体类;1,3,5-三丙烯酰基六氢-1,3,5-三嗪、异氰脲酸三烯丙酯、三烯丙基胺、偏苯三酸三烯丙酯、N,N-二烯丙基丙烯酰胺等三官能团单体类;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均苯四酸四烯丙酯、N,N,N′,N′-四烯丙基-1,4-二氨基丁烷等四官能团单体类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对它们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然而,通常,相对于上述(a1)成分~(a4)成分,这些成分的使用量不足10摩尔%。
(A)成分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方法制造。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得到:将(a1)成分、(a2)成分、(a3)成分以及根据需要的(a4)成分以及其它单体在无溶剂下或者在后述的有机溶剂(G)中,通常在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存在下,在80-180℃左右,使之发生共聚反应1-10小时左右。另外,有机溶剂(G)的使用量通常为使含有(A)成分的溶液的固体成分重量在10-50重量%左右的范围内。
作为自由基聚合引发剂,可以列举:过氧化氢、过硫酸铵、过硫酸钾、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过氧化二异丙苯、过氧化月桂酰(ラウリルパーオキサイド)、2,2′-偶氮二异丁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ABN-V)、2,2′-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相对于构成(A)成分的反应成分的总重量,自由基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通常在0.1-2重量%左右的范围内。
对(A)成分的物理特性不进行特别限定,然而,从初期粘附性、耐酸粘附性、耐碱粘附性以及涂膜硬度的观点来看,通常羟值为30-150mg KOH/g左右,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100℃左右;特别优选羟值为50-100mg KOH/g左右,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0-70℃左右。
(B)成分是作为主要成分(A)成分的固化剂起作用的成分,只要是至少具有3个分子内异氰酸酯基的多异氰酸酯即可,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成分,不进行特别限定。另外,(B)成分与下述的(C)成分和(D)中的具有异氰酸酯反应性官能团(羟基、氨基等)的成分反应,赋予本发明的底漆层以交联结构。
作为(B)成分的具体实例,可以列举从下列成分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从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缩二脲体、异氰脲酸体以及加成物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衍生物(b1)(以下称(b1)成分);该(b1)成分和二元醇化合物的反应产物(b2)(以下称(b2)成分);三异氰酸酯化合物(b3)(除属于(b1)成分和(b2)成分以外的成分)(以下称(b3)成分);以及其它多异氰酸酯化合物(以下称(b4)成分)。
作为构成(b1)成分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甲苯二异氰酸酯、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苯二亚甲基二异氰酸酯(キシリレンジイソシアネート)等芳香族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三甲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等脂肪族二异氰酸酯;以及二环己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1,4-环己烷二异氰酸酯、氢化二甲苯二异氰酸酯和氢化甲苯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二异氰酸酯。
另外,上述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缩二脲体以下述结构式表示。
(式中,R3表示上述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残基)
另外,上述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异氰脲酸体以下述结构式表示。
[化1]
(式中,R4表示上述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残基)
另外,上述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加成物以下述结构式表示。
[化2]
(式中,R5表示碳数1-3的烷基或以OCN-R6-HN-C(=O)-O-CH2-表示的官能团,R6表示上述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残基)。
对构成(b2)成分的二元醇化合物,不进行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乙二醇、1,2-丙二醇、1,3-丙二醇、1,3-丁二醇、新戊二醇、1,6-己二醇、辛二醇、一缩二丙二醇、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碳数可以为2-20左右,优选4-8左右。
(b2)成分可以通过各种公知的方法制造。具体而言,例如,可以通过将上述(b1)成分和上述二元醇化合物在下述条件下进行氨基甲酸酯化反应(ウレタン化反応)反应得到:所述(b1)成分的异氰酸酯基(NCO’)和所述二元醇化合物的羟基(OH’)的当量比(NCO’/OH’)通常在5-20左右的范围内、优选在10-20左右的范围内,通常在40-80℃下反应1-5小时左右。另外,得到的(b2)成分,其异氰酸酯基当量通常为1-10meq/g左右,优选3-6meq/g左右。
作为(b3)成分,例如可以列举:甲苯-2,4,6-三异氰酸酯、三苯基甲烷三异氰酸酯、硫代磷酸三(异氰酸苯酯)、1,6,11-十一烷三异氰酸酯、1,3,6-六亚甲基三异氰酸酯、双环庚烷三异氰酸酯等三异氰酸酯以及六官能团的多异氰酸酯(制品名“デュラネートMHG-80B”,日本旭化成化学(株)制)等。
作为(B)成分,从上述初期粘附性、耐酸粘附性和耐碱粘附性平衡的观点来看,上述(b1)成分特别优选以上述脂肪族二异氰酸酯作为构成成分的(b1)成分。
另外,对(A)成分和(B)成分的使用量之比不进行特别限定,从粘附性和涂膜硬度等观点出发,(A)成分的羟基和(B)成分的异氰酸酯基的摩尔比(NCO/OH)通常为0.2-5左右、优选1-2左右。
作为(C)成分,只要是在分子内至少具有3个含碳碳双键基团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即可,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成分,不进行特别限定。另外,作为该含碳碳双键基团,例如可以列举:乙烯基、丙烯基、丙烯酰基、甲基丙烯酰基等。
作为(C)成分的优选的具体种类,可以列举从下述成分组成的组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在分子内具有3-6个(甲基)丙烯酰基并且具有至少1个羟基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1)(以下称(C1)成分);在分子内具有3-6个(甲基)丙烯酰基并且不具有羟基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2)(以下称(C2)成分);在分子内具有3-6个烯丙基并且具有至少1个羟基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3)(以下称(C3)成分);在分子内具有3-6个烯丙基并且不具有羟基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4)(以下称(C4)成分)。即使是这些成分中具有羟基的成分,该羟基与上述(B)成分和后述(D)的成分中的、与羟基反应的成分进行化学键合,在本发明的底漆层上形成交联结构,结果其硬度增强,因此更加优选。
作为(C1)成分,例如可以列举:三羟甲基丙烷二(甲基)丙烯酸酯、甘油二(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单羟基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单羟基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等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
作为(C2)成分,例如可以列举: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乙烷改性的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环氧丙烷改性的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双三羟甲基丙烷四(甲基)丙烯酸酯、丙三醇三(甲基)丙烯酸酯等不含有羟基的(甲基)丙烯酸酯化合物。
作为(C3)成分,例如可以列举季戊四醇单羟基三烯丙基醚。另外,作为(C4)成分,例如可以列举柠檬酸三烯丙酯等乙烯基化合物。
对(C)成分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在将(A)成分和(B)成分作为100重量份(按固体成分换算)的情况下,通常在10-50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优选在30-30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都按固体成分换算)。
另外,下述成分可以与(C)成分一起组合使用:1,3-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丁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新戊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的环氧乙烷改性的二(甲基)丙烯酸酯等二(甲基)丙烯酸酯类;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酯、聚酯聚(甲基)丙烯酸酯等低聚物;(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异癸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苄基酯、(甲基)丙烯酸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二环戊烯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等单(甲基)丙烯酸酯类。
(D)成分是以通式(1):X1-Si(R1)a(OR2)3-a表示的反应性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式(1)中,X1表示含有下述官能团的基团,所述官能团与选自于由羟基、异氰酸酯基和含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基团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基团发生反应;R1表示氢或碳数1-8的烃基;R2表示碳数1-8的烃基;a表示0、1或2。
作为上述通式(1)表示的(D)成分中的X1中的官能团,例如可以列举从下述基团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官能团:异氰酸酯基、巯基、氨基、环氧基、酸酐基和乙烯基。
作为X1中的官能团为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异氰酸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异氰酸酯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等。
作为X1中的官能团为巯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巯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等。
作为X1中的官能团为氨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N-2-(氨基乙基)-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脲丙基三烷氧基硅烷等。
作为X1中的官能团为环氧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2-(3,4-环氧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
作为X1中的官能团为酸酐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3-三甲氧基甲硅基丙基丁二酸酐。
作为X1中的官能团为乙烯基的化合物,例如可以列举: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苯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甲基二乙氧基硅烷、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等。
对(D)成分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在将(A)成分和(B)成分作为100重量份(按固体成分换算)的情况下,通常在5-5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优选在20-4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
根据需要,本发明的底漆可以含有各种公知的无机粒子(E)(以下称(E)成分)。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氧化锆、氧化铟锡(ITO)、氧化锑锡(ATO)、氢氧化铝、氢氧化钙、氢氧化镁等粒子。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其中,特别优选二氧化硅和/或氧化铝。另外,对(E)成分的表面可以施加各种处理。另外,对(E)成分的中值粒径(d50)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为10nm-5μm左右。
对(E)成分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在将(A)成分和(B)成分作为100重量份(按固体成分换算)的情况下,通常在1-2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优选在5-1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
本发明的底漆可以进一步含有光聚合引发剂(F)(以下称(F)成分)。
作为(F)成分的具体种类,例如可以列举:二苯甲酮、4′-甲硫基-α-吗啉基-α-甲基苯丙酮、2,4,6-三甲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4-苯基二苯甲酮、叔丁基蒽醌、2-乙基蒽醌、二乙氧基苯乙酮、2-羟基-2-甲基-1-苯丙烷-1-酮、寡聚{2-羟基-2-甲基-1-[4-(1-甲基乙烯基)苯基]丙酮}、苯偶酰二甲基缩酮、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安息香甲醚、安息香乙醚、安息香异丙醚、安息香异丁醚、2-甲基-[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2-苄基-2-二甲氨基-1-(4-吗啉基苯基)-1-丁酮、2-二甲氨基-2-(4-甲基苄基)-1-[4-(4-吗啉基)苯基]-1-丁酮、二乙基硫杂蒽酮、异丙基硫杂蒽酮、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双(2,6-二甲氧基苯甲酰基)-2,4,4-三甲基戊基氧化膦、双(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氧化膦、2-羟基-1-{4-[4-(2-羟基-2-甲基丙酰基)苄基]苯基}-2-甲基丙烷-1-酮、苯甲酰甲酸甲酯、苯基乙醛酸甲酯、4,4′-双(二乙氨基)二苯甲酮、2-苄基-2-二甲氨基-4-吗啉苯丁酮、2,2-二甲氧基-2-苯基苯乙酮、2-甲基-1-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2-甲基-1-(4-己基苯基)-2-吗啉代丙烷-1-酮、2-乙基-2-二甲氨基-1-(4-吗啉代苯基)-1-丁酮以及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1390号记载的光聚合引发剂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作为(F)成分,例如可以使用Irgacure907、Irgacure369、Irgacure379、Irgacure651、Irgacure184、Irgacure500、Irgacure1000、Irgacure149、Irgacure261、Darocure1173等市售商品。另外,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对(F)成分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在将(C)成分作为100重量份(按固体成分换算)的情况下,(F)成分的使用量通常在0.1-1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优选在1-5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
另外,作为(F)成分的助剂,可以将下述成分组合使用:三乙醇胺、三异丙醇胺、4,4′-二甲氨基苯甲酮(米氏酮)、4,4′-二乙氨基苯甲酮、2-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4-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4-二甲氨基苯甲酸(正丁氧基)乙酯、4-二甲氨基苯甲酸异戊酯、4-二甲氨基苯甲酸-2-乙基己酯、2,4-二乙基硫杂蒽酮、2,4-二异丙基硫杂蒽酮等。另外,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本发明的底漆中,可以进一步含有机溶剂(G)(以下称(G)成分)。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甲乙酮、甲基异丁酮等低级酮类;甲苯等芳香族烃类;乙醇、丙醇等醇类;丙二醇单甲醚乙酸酯、乙二醇乙醚乙酸酯等醚酯类;乙酸乙酯;三氯甲烷;二甲基甲酰胺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对(G)成分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然而,(G)成分的使用量通常是使本发明底漆的固体成分浓度成为1-60重量%左右的范围内。
在本发明的底漆中,可以进一步含有氨基甲酸酯化催化剂。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二月桂酸二丁基锡、二月桂酸二辛基锡、辛酸铋等有机金属催化剂;二氮杂二环辛烷、二甲基环己胺、四甲基丙二胺、乙基吗啉、二甲基乙醇胺、三乙胺、三亚乙基二胺等有机胺系催化剂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另外,对该氨基甲酸酯化催化剂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然而,在将(A)成分和(B)成分作为100重量份(按固体成分换算)的情况下,该催化剂的使用量通常在0.01-0.5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优选在0.05-0.2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
另外,根据需要,本发明的底漆可以含有多巯基化合物。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1,3,5-三(3-巯基丁酰氧基乙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1,4-双(3-巯基丁酰氧基)丁烷、三羟甲基丙烷三(3-巯基丁酸酯)、三羟甲基乙烷三(3-巯基丁酸酯)、季戊四醇四(3-巯基丁酸酯)、二季戊四醇六(3-巯基丁酸酯)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对该多巯基化合物的使用量不进行特别限定,在将(A)成分和(B)成分作为100重量份(按固体成分换算)的情况下,该多巯基化合物的使用量通常在1-2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优选5-10重量份左右的范围内。
另外,在使用多巯基化合物的情况下,为了延长本发明的底漆的贮放时间,可以使用各种公知的硫醇-烯反应抑制剂。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三苯基膦、亚磷酸三苯酯等膦系化合物;对甲氧基苯酚、对苯二酚、连苯三酚、萘胺、叔丁基邻苯二酚、氯化亚铜、2,6-二叔丁基对甲酚、2,2′-亚甲基双(4-乙基-6-叔丁基苯酚)、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N-亚硝基-N-苯基羟胺铝盐、二苯基亚硝胺等自由基聚合抑制剂;苄基二甲胺、2-(二甲氨基甲基)苯酚、2,4,6-三(二氨基甲基)苯酚、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等叔胺类;2-甲基咪唑、2-乙基-4-甲基咪唑、2-乙基己基咪唑、2-十一基咪唑、1-氰基乙基-2-甲基咪唑等咪唑类等。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将两种以上组合使用。
在本发明的底漆中,还可以含有流平剂、抗氧化剂、聚合抑制剂、紫外线吸收剂等其它添加剂。
本发明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是在各种基材的表面,按照如下顺序层叠而成的复合基材:本发明的底漆固化而成的底漆层;以及铜薄膜层。
作为上述基材,例如可以列举:不仅有聚酯、聚氯乙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碳酸酯、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材料,还有金属、玻璃、纸、纳米纤维素纸、木材等非塑料材料。另外,对这些基材的形状不进行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球状、圆柱状、长方体状、板状、膜状;另外,它们的表面的一部分可以有凹凸和曲面等存在。在本发明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作为导电膜使用的情况下,从耐热性和光学特性等方面考虑,基材优选塑料膜,特别优选聚酯膜。另外,对该基材膜的厚度也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为50-200μm左右。
另外,对上述固化底漆层的厚度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为0.1-5μm左右。
作为上述铜薄膜层,例如可以列举:铜气相沉积膜、铜溅射膜、铜CVD膜。本发明的具有铜薄膜的膜在用于电极膜的情况下,作为该铜薄膜,特别优选铜气相沉积膜或铜溅射膜。另外,对该铜薄膜层的厚度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为0.1-2μm左右。
对本发明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制造方法不进行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包含下述工序的实施方式:(I)在基材的表面(基材例如是膜状的话,为单面或两面)涂布本发明的底漆;(II)将该基材加热后;(III)通过进一步照射活性能量线,形成固化底漆层;(IV)在该固化底漆层上形成铜薄膜层。
关于工序(I),对在上述基材的表面(基材例如是膜状的话,为单面或两面)涂布本发明的底漆的条件不进行特别限定,作为涂布设备,例如可以列举:喷涂机、辊涂机、逆转辊涂机、凹版辊涂机、刀式涂布机、棒式涂布机、点式涂布机等。另外,对涂布量也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作为干燥固体成分为0.01-10g/m2左右。
关于工序(II),对该基材加热时的条件不进行特别限定,通常温度为80-150℃左右,时间为10秒至2分钟左右。通过该处理,在使用有机溶剂(G)的情况下,使得有机溶剂从半固化的底漆层挥发,同时在该层中,(A)成分和(B)成分发生氨基甲酸酯化反应,形成交联结构。另外,在该氨基甲酸酯化反应中,(C)成分以及(D)成分中的例如具有羟基、氨基、巯基、异氰酸酯基等的成分也参与反应。
关于工序(III),对向半固化的底漆层照射活性能量线时的条件不进行特别限定。作为活性能量线,例如可以列举:紫外线、电子束等。作为紫外线的供给源,例如可以列举:高压汞灯、金属卤化物灯等,其照射能量通常为100-2,000mJ/cm2左右。作为电子束的供给方式,例如可以列举:扫描式电子束照射、帘式电子束照射等,其照射能量通常为10-200kGy左右。通过该处理,在加热固化了的底漆层中,(C)成分本身互相之间发生自由基聚合反应,形成交联结构。在该聚合反应中,(D)成分中的具有活性能量线聚合性官能团的成分也参与反应。
关于工序(IV),对在该固化底漆层上形成铜薄膜层的方法不进行特别限定,优选所谓干涂法。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列举:真空气相沉积法或溅射法等物理方法;CVD等化学方法(化学气相反应等)等。
本发明的导电膜是使用本发明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形成的膜。特别是,该具有铜薄膜的基材中由铜气相沉积塑料膜或铜溅射膜得到的膜,作为ITO膜的替代品是有用的。
对该导电膜的制法不进行特别限定,然而,在将其作为电极膜使用的情况下,可以列举以下方法:在上述铜气相沉积塑料膜或铜溅射膜上涂布各种抗蚀剂,描绘电极图案后,浸渍在蚀刻液(碱性溶液)中,除去抗蚀剂。电极图案的形状可以是下述任何形状:细线状、点状、网状、面状等。
实施例
接下来,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非由这些实施例作出限定。另外,实施例中的“份”表示重量标准。另外,羟值为依据JIS-0070标准测定的值。另外,玻璃化转变温度为使用市售测定仪器(制品名“DSC8230B”,日本理学电机(株)制)测定的值。
<(A)成分的制造>
制造例1
向具有搅拌器、温度计、回流冷凝管、滴液漏斗和氮气导入管的反应容器中,混入作为(a1)成分的丙烯酸羟乙酯(HEA)40.8份(13.6摩尔%)、作为(a2)成分的甲基丙烯酸甲酯(MMA)72.0份(约27.7摩尔%)和丙烯酸丁酯(BA)79.2份(约23.8摩尔%)、作为(a3)成分的丙烯腈(AN)48.0份(34.9摩尔%)以及作为(G)成分的乙酸乙酯445.7份,将反应体系设定在70℃。接着,混入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ABN-V)1.2份,在70℃附近保温6小时。接着,混入ABN-V 2.4份,将反应体系在相同温度附近再保温6小时。之后,将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丙烯酸共聚物(A-1)的溶液,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羟值为80mg KOH/g。
制造例2
向与制造例1同样的反应容器中,混入作为(a1)成分的HEA 51.0份(13.3摩尔%)、作为(a2)成分的MMA 72.0份(约21.8摩尔%)和BA 102.0份(约24.1摩尔%)、作为(a3)成分的AN 60.0份(约34.3摩尔%)、作为(a4)成分的丙烯酰胺(AM)15.0份(约6.4摩尔%)、以及作为(G)成分的乙酸乙酯557.1份,将反应体系设定在70℃。接着,混入ABN-V 1.5份,在70℃附近保温6小时。接着,混入ABN-V 3.0份,将反应体系在相同温度附近再保温6小时。之后,将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丙烯酸共聚物(A-2)的溶液,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羟值为80mg KOH/g。
制造例3
向与制造例1同样的反应容器中,混入作为(a1)成分的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59.2份(12.5摩尔%)、作为(a2)成分的MMA 196.8份(约54.2摩尔%)、作为(a3)成分的AN64.0份(约33.3摩尔%)以及作为(G)成分的乙酸乙酯564.3份,将反应体系设定在70℃。接着,混入ABN-V 3.2份,在70℃附近保温6小时。接着,混入ABN-V 3.2份,将反应体系在相同温度附近再保温6小时。之后,将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丙烯酸共聚物(A-3)的溶液,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92℃,羟值为80mg KOH/g。
制造例4
向与制造例1同样的反应容器中,混入作为(a1)成分的HEA 25.5份(6.8摩尔%)、作为(a2)成分的MMA 99.0份(约30.5摩尔%)和BA 115.5份(约27.8摩尔%)、作为(a3)成分的AN 60.0份(约34.9摩尔%)以及作为(G)成分的乙酸乙酯557.1份,将反应体系设定在70℃。接着,混入ABN-V 1.5份,在70℃附近保温6小时。接着,混入ABN-V 3.0份,将反应体系在相同温度附近再保温6小时。之后,将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丙烯酸共聚物(A-4)的溶液,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羟值为40mg KOH/g。
制造例5
向与制造例1同样的反应容器中,混入作为(a1)成分的HEA 76.5份(18.1摩尔%)、作为(a2)成分的MMA 37.5份(约10.3摩尔%)和BA 81.0份(约17.3摩尔%)、作为(a3)成分的AN 105.0份(约54.3摩尔%)以及作为(G)成分的乙酸乙酯557.1份,将反应体系设定在70℃。接着,混入ABN-V 1.5份,在70℃附近保温6小时。接着,混入ABN-V 3.0份,将反应体系在相同温度附近再保温6小时。之后,将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丙烯酸共聚物(A-5)的溶液,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13℃,羟值为120mg KOH/g。
比较制造例1
向与制造例1同样的反应容器中,混入作为(a1)成分的HEA 40.8份(15.1摩尔%)、作为(a2)成分的MMA 192.0份(约82.5摩尔%)和BA 7.2份(约2.4摩尔%)以及作为(G)成分的甲乙酮445.7份,将反应体系设定在80℃。接着,混入2,2′-偶氮二异丁腈(AIBN)1.2份,在80℃附近保温5小时。接着,混入AIBN 2.4份,将反应体系在相同温度附近再保温4小时。之后,将反应体系冷却至室温,从而得到丙烯酸共聚物(A’)的溶液,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0℃,羟值为80mg KOH/g。
[表1]
<底漆的配制>
实施例1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作为(B)成分的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缩二脲体(商品名“デュラネート24A-100”,日本旭化成化学(株)制)25.7份、作为(C1)成分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和季戊四醇四丙烯酸酯的混合物(商品名“ビスコート#300”,日本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制)50.0份、作为(D)成分的3-异氰酸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商品名“KBE-9007”,日本信越シリコーン(株)制)40.0份、作为(E)成分的氧化铝粒子分散剂(商品名“NANOBYK3610”,日本ビックケミージャパン(株)制)5.0份以及作为(F)成分的光聚合引发剂(商品名“Irg907”、日本チバ·ジャパン(株)制)2.5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2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0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3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5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7.5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4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50.0份、作为(D)成分的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商品名“KBM-803”,日本信越シリコーン(株)制)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7.5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5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200.0份、KBM-803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10.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6
将(A-2)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0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7
将(A-3)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0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8
将(A-4)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0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9
将(A-5)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 5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2.5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10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异氰脲酸体(商品名“コロネートHX”,日本聚氨酯工业(株)制)28.4份、ビスコート#300 10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11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二季戊四醇多丙烯酸酯(商品名“NKエステルA-9550W”,日本新中村化学工业(株)制)10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12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NKエステルA-9550W5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2.5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13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作为(C2)成分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商品名“ビスコート#295”,日本大阪有机化学工业(株)制)10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14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295 5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2.5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15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00.0份、作为(D)成分的3-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商品名“KBM-5103”,日本信越シリコーン(株)制)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16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00.0份、作为(D)成分的3-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商品名“サイラエースS710”,日本チッソ(株)制)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实施例17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00.0份、作为(D)成分的3-缩水甘油醚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商品名“サイラエースS510”,日本チッソ(株)制)40.0份、NANOBYK3610 5.0份以及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底漆。
比较例1
将(A’)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 100.0份、KBE-9007 40.0份、NANOBYK3610 5.0份和Irg907 5.0份充分混合,配制了底漆。
比较例2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150.0份、NANOBYK3610 5.0份和Irg907 7.5份充分混合,配制了不含有(D)成分的底漆。
比较例3
将(A-1)成分的溶液286.0份、デュラネート24A-100 25.7份、ビスコート#300200.0份、NANOBYK3610 5.0份和Irg907 10.0份充分混合,配制了不含有(D)成分的底漆。
<铜气相沉积塑料膜的制作>
在市售的聚酯膜(商品名“ルミラーU48”,日本东丽(株)制,100μm厚)上,将实施例1的底漆用棒式涂布机涂布,使干燥膜厚为1.0μm左右,在120℃干燥1分钟。接着使用300mJ/cm2进行UV固化,从而得到了具备固化底漆层的涂布膜。对于其它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底漆,同样操作,得到了涂布膜。
接着,在该涂布膜的的底漆层面上,使用市售的气相沉积装置(制品名“NS-1875-Z”,日本西山制作所(株)制),通过气相沉积铜得到(厚度约100nm)铜气相沉积塑料膜。对于其它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底漆,同样操作,得到铜气相沉积塑料膜。
1.固化底漆层的硬度试验
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各涂布膜的固化底漆层的铅笔硬度,依据JIS K 5600-5-4标准进行了评价。结果表示于表1。
2.初期粘附性
对于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各铜气相沉积膜,依据JIS K 5600-5-6标准,实施了十字切割试验。具体而言,在该铜气相沉积面使用切刀切成100块网格,贴上胶带(商品名“セロテープ”(注册商标),日本日伴(株)制)后,在垂直方向牵引剥离,对没有剥离的网格数进行计数。对其它实施例和比较例的铜气相沉积膜同样评价了初期粘附性。结果表示于表1。另外,在未剥离的网格数为100个且凭借目视任一网格的四边完全光滑的情况下,判断为粘附性最好,所以在表1中特别标记了“*”的符号(以下同)。
3.耐酸粘附性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铜气相沉积膜在加热至40℃的4%盐酸水溶液中浸渍5分钟后,与上述同样,评价了铜气相沉积膜的粘附性。
4.耐碱粘附性
将实施例和比较例得到的铜气相沉积膜,在加热至40℃的4%氢氧化钠水溶液中浸渍5分钟后,与上述同样,评价了铜气相沉积膜的粘附性。
[表3]
Claims (17)
1.一种用于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底漆,其中,所述底漆含有:
具有羟基、烷基酯基、腈基和根据需要的伯酰胺基的丙烯酸共聚物(A);
至少具有3个异氰酸酯基的的多异氰酸酯(B);
至少具有3个含碳碳双键基团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以及
以通式(1):X1-Si(R1)a(OR2)3-a表示的反应性烷氧基甲硅烷基化合物(D),式(1)中,X1为含有下述官能团的基团,所述官能团与选自于由羟基、异氰酸酯基和含聚合性碳碳双键的基团所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基团发生反应;R1表示氢或碳数1-8的烃基;R2表示碳数1-8的烃基;a表示0、1或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漆,其中,(A)成分为使下述成分反应后的物质:(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a1)、除具有羟基的成分以外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a2)、(甲基)丙烯腈(a3)和根据需要的(甲基)丙烯酰胺(a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中,所述(A)成分的羟值为30-150mg KOH/g,并且,玻璃化转变温度为0-10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中,(B)成分为从二异氰酸酯化合物的缩二脲体、异氰脲酸体以及加成产物所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衍生物(b1)。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中,所述(A)成分中含有的羟基与所述(B)成分中含有的异氰酸酯基的当量比NCO/OH为0.2-5。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中,所述(C)成分是:在分子内具有3-6个(甲基)丙烯酰基和至少1个羟基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1);和/或在分子内具有3-6个(甲基)丙烯酰基且不具有羟基的活性能量线聚合型化合物(C2)。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中,表示(D)成分的上述通式(1)的X1中的官能团为从以下基团组成的组中选择的一种官能团:异氰酸酯基、巯基、氨基、环氧基、酸酐基和乙烯基。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中,所述底漆进一步包含无机粒子(E)。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中,所述底漆进一步包含光聚合引发剂(F)。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底漆,其中,所述底漆进一步包含有机溶剂(G)。
11.按照如下顺序在基材的表面层叠而成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由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底漆固化而成的底漆层;以及铜薄膜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其中,所述基材为塑料。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其中,所述塑料为塑料膜。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其中,所述塑料膜为聚酯膜。
15.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基材的表面,涂布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底漆;
将该基材加热后,通过进一步照射活性能量线,形成固化底漆层;
在该固化底漆层上形成铜薄膜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固化底漆层上形成铜薄膜层的方法为真空气相沉积法或溅射法。
17.使用下述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形成的导电膜:根据权利要求1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或者由根据权利要求15-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得到的具有铜薄膜的基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199934 | 2014-09-30 | ||
JP2014199934 | 2014-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462468A CN105462468A (zh) | 2016-04-06 |
CN105462468B true CN105462468B (zh) | 2019-04-05 |
Family
ID=55600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641042.8A Active CN105462468B (zh) | 2014-09-30 | 2015-09-30 | 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用底漆、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制造方法以及导电膜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011895B2 (zh) |
KR (1) | KR102392743B1 (zh) |
CN (1) | CN105462468B (zh) |
TW (1) | TWI66101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641321B2 (ja) * | 2009-11-30 | 2014-12-17 | 荒川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無機薄膜付プラスチック用アンダーコート剤、無機薄膜付プラスチック、ならびにインモールド成型またはインサート成型用の加飾フィルム |
WO2017150663A1 (ja) | 2016-03-04 | 2017-09-08 |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被覆材組成物及び積層体 |
JP6862705B2 (ja) * | 2016-07-22 | 2021-04-21 | 荒川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用非水系オリゴマーブリード防止剤、および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のオリゴマーブリード防止方法 |
JP6943117B2 (ja) * | 2016-10-07 | 2021-09-29 |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 金属薄膜用アンダーコート剤組成物、金属薄膜用アンダーコート剤、アンダーコート層付き基材フィルムおよび金属薄膜層付き積層フィルム |
KR102186080B1 (ko) * | 2017-06-27 | 2020-12-03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접착제 조성물, 이를 포함하는 접착제층을 포함하는 보호필름 및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화상표시장치 |
JP7409180B2 (ja) * | 2020-03-19 | 2024-01-09 | 荒川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金属薄膜付基材用アンダーコート剤、硬化物、金属薄膜付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フィルム |
JP6979559B1 (ja) * | 2020-12-21 | 2021-12-15 |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ハードコート剤、ハードコート層および積層体 |
KR20240048541A (ko) | 2021-09-21 | 2024-04-15 | 아티엔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활성에너지선 경화성 언더코트제, 언더코트층, 적층체, 및 금속막부착기재 |
JP7136299B1 (ja) | 2021-09-21 | 2022-09-13 |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アンダーコート剤、アンダーコート層、積層体、および金属膜付基材 |
JP7214946B1 (ja) * | 2022-06-02 | 2023-01-31 | 東洋インキSc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性ハードコート剤、ハードコート層、積層体、および無機酸化物膜付き基材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311577A (ja) * | 1989-05-26 | 1990-12-27 | Nippon Carbide Ind Co Inc | 放射線硬化型樹脂用水性アンダーコート剤 |
JPH0770474A (ja) * | 1993-08-31 | 1995-03-14 | Arakawa Chem Ind Co Ltd | 蒸着用下塗りコーティング剤及び蒸着成形物 |
CN1542068A (zh) * | 2003-03-28 | 2004-11-03 | ������������ʽ���� | 涂膜的形成方法 |
CN101280156A (zh) * | 2007-10-15 | 2008-10-08 |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 | 抗紫外聚氨酯丙烯酸酯水性涂层胶及其制备方法 |
JP2008239911A (ja) * | 2007-03-29 | 2008-10-09 | Dic Corp | プライマー及び該プライマーからなる樹脂塗膜を有する積層体 |
JP2010065124A (ja) * | 2008-09-10 | 2010-03-25 | Fujikura Kasei Co Ltd | 金属薄膜用塗料組成物、および光輝性複合塗膜 |
CN102115628A (zh) * | 2009-11-30 | 2011-07-06 | 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无机薄膜的塑料用底涂剂、带有无机薄膜的塑料以及模内成型或镶嵌成型的装饰膜 |
JP2012061850A (ja) * | 2010-08-19 | 2012-03-29 | Origin Electric Co Ltd | 金属めっき用塗膜 |
CN102803330A (zh) * | 2009-06-24 | 2012-11-28 | 巴斯夫涂料有限公司 | 涂层剂和由此制备的具有高耐刮擦性、同时具有在埃氏杯突测试中的良好结果和良好的抗石击性能的涂层 |
JP2014019153A (ja) * | 2012-07-24 | 2014-02-03 | Toray Ind Inc | 積層フィル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08504B2 (ja) | 1990-09-12 | 1998-10-08 | 加古川プラスチックス 株式会社 | フィルム状銅蒸着基材 |
CN103168051A (zh) * | 2011-01-21 | 2013-06-19 | 日本合成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活性能量射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以及涂布剂 |
-
2015
- 2015-09-29 JP JP2015191069A patent/JP6011895B2/ja active Active
- 2015-09-30 CN CN201510641042.8A patent/CN105462468B/zh active Active
- 2015-09-30 KR KR1020150137547A patent/KR102392743B1/ko active Active
- 2015-09-30 TW TW104132218A patent/TWI66101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311577A (ja) * | 1989-05-26 | 1990-12-27 | Nippon Carbide Ind Co Inc | 放射線硬化型樹脂用水性アンダーコート剤 |
JPH0770474A (ja) * | 1993-08-31 | 1995-03-14 | Arakawa Chem Ind Co Ltd | 蒸着用下塗りコーティング剤及び蒸着成形物 |
CN1542068A (zh) * | 2003-03-28 | 2004-11-03 | ������������ʽ���� | 涂膜的形成方法 |
JP2008239911A (ja) * | 2007-03-29 | 2008-10-09 | Dic Corp | プライマー及び該プライマーからなる樹脂塗膜を有する積層体 |
CN101280156A (zh) * | 2007-10-15 | 2008-10-08 | 浙江传化股份有限公司 | 抗紫外聚氨酯丙烯酸酯水性涂层胶及其制备方法 |
JP2010065124A (ja) * | 2008-09-10 | 2010-03-25 | Fujikura Kasei Co Ltd | 金属薄膜用塗料組成物、および光輝性複合塗膜 |
CN102803330A (zh) * | 2009-06-24 | 2012-11-28 | 巴斯夫涂料有限公司 | 涂层剂和由此制备的具有高耐刮擦性、同时具有在埃氏杯突测试中的良好结果和良好的抗石击性能的涂层 |
CN102115628A (zh) * | 2009-11-30 | 2011-07-06 | 荒川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带有无机薄膜的塑料用底涂剂、带有无机薄膜的塑料以及模内成型或镶嵌成型的装饰膜 |
JP2012061850A (ja) * | 2010-08-19 | 2012-03-29 | Origin Electric Co Ltd | 金属めっき用塗膜 |
JP2014019153A (ja) * | 2012-07-24 | 2014-02-03 | Toray Ind Inc | 積層フィル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60038853A (ko) | 2016-04-07 |
TW201627434A (zh) | 2016-08-01 |
TWI661015B (zh) | 2019-06-01 |
JP6011895B2 (ja) | 2016-10-25 |
JP2016069653A (ja) | 2016-05-09 |
KR102392743B1 (ko) | 2022-04-28 |
CN105462468A (zh) | 2016-04-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462468B (zh) | 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用底漆、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制造方法以及导电膜 | |
TW201033240A (en) | Curable resin composition, coating, and plastic molded object | |
CN104946117B (zh) | 用于具有铜薄膜的基材的底漆、具有铜薄膜的基材和它的制造方法、导电膜及电极膜 | |
TWI743257B (zh) | 黏著劑用樹脂組成物及黏著片 | |
TW201610023A (zh) | 用於製造硬塗層之組合物 | |
JP2013173871A (ja) | 組成物、帯電防止性コート剤及び帯電防止性積層体 | |
EP3575344B1 (en) | (meth)acryloyl group-containing acrylic-modified alkyd resin and undercoat agent for inorganic-material thin film | |
JP2021502445A (ja) | 光硬化性組成物およびその硬化物を含むコーティング層 | |
TW201704275A (zh) | (甲基)丙烯酸系共聚合物、含有其的黏著組成物及黏著片以及使用其的披覆材及塗裝物 | |
KR102392747B1 (ko) | 알루미늄 박막 부착 플라스틱용 언더코팅제, 알루미늄 박막 부착 플라스틱 및 알루미늄 박막 부착 플라스틱 필름, 및 인몰드 성형용 장식필름 및 인서트 성형용 장식필름 | |
JP2014184610A (ja) | 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TW201239050A (en) | Coating composition of hard coating for metal substrate and compact | |
JP6075443B2 (ja) |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塗料組成物 | |
JP4480408B2 (ja) | 銀メッキ用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WO2018101460A1 (ja) | 粘着剤用樹脂組成物及び粘着シート | |
JP2011208026A (ja) | 活性エネルギー線硬化型樹脂組成物及びコーティング剤 | |
JP2015199947A (ja) | 銅薄膜付基材用アンダーコート剤、銅薄膜付基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電極フィルム | |
EP3575333B1 (en) | Active-energy-ray-curable aqueous resin composition and undercoat agent for inorganic-material thin film | |
JP2011252078A (ja) | 紫外線硬化型塗料組成物 | |
JP2018154811A (ja) | 粘着剤組成物及び粘着シート | |
JP2011213789A (ja) | ラジカル重合性硬化性組成物、粘着剤及びそれを用いて得られる積層体 | |
WO1996038507A1 (fr) | Materiau de revetement de surface, film durci de ce materiau, et moulage de resine synthetique recouvert de ce film | |
JP2018090801A (ja) | 粘着剤用樹脂組成物及び粘着シート | |
WO2012017552A1 (ja) | 金属蒸着膜用塗料および積層体 | |
JP2018090802A (ja) | 粘着剤用樹脂組成物及び粘着シー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