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53328C - 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食品加热灭菌装置 - Google Patents

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食品加热灭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53328C
CN1053328C CN95107041A CN95107041A CN1053328C CN 1053328 C CN1053328 C CN 1053328C CN 95107041 A CN95107041 A CN 95107041A CN 95107041 A CN95107041 A CN 95107041A CN 1053328 C CN1053328 C CN 1053328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od
heat sterilization
chamber
steam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51070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543A (zh
Inventor
中谷雅之
仙石浩次
藤田明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use Food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ouse Food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use Foods Corp filed Critical House Food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33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332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ATION OF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2/0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B2/4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by heating loose unpacked materials
    • A23B2/42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by heating loose unpacked materials while they are progressively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apparatus
    • A23B2/425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by heating loose unpacked materials while they are progressively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apparatus in solid state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ATION OF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2/0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B2/2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by heating materials in packages which are progressively transported, continuously or stepwise, through the apparatus
    • A23B2/28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by heating materials in packages which are progressively transported, continuously or stepwise, through the apparatus with packages on a revolving platform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ATION OF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2/0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B2/001Details of apparatus, e.g. pressure feed valves or for transport, or loading or unloading manip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ATION OF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2/0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B2/003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sterilisation or pasteurisation system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ATION OF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2/0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B2/2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by heating materials in packages which are progressively transported, continuously or stepwise, through the apparatu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BPRESERVATION OF FOODS, FOODSTUFFS OR NON-ALCOHOLIC BEVERAGES; CHEMICAL RIPENING OF FRUIT OR VEGETABLES
    • A23B2/0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 A23B2/20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by heating materials in packages which are progressively transported, continuously or stepwise, through the apparatus
    • A23B2/22Preservation of foods or foodstuffs, in general by heating materials in packages which are progressively transported, continuously or stepwise, through the apparatus with packages on endless chain or band conveyor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Food Preservation Except Freezing, Refrigeration, And Drying (AREA)

Abstract

仪器加热灭菌装置,其特征为,它是由与大气连通的食品导入部及,升压用调压室及,将食品在比大气压高的压力下进行加热灭菌的加热灭菌室及,将被加热灭菌过的食品冷却的冷却室及,减压用调压室及排出食品的排出部分别通过密闭闸门被连续地连接,并且将被收容入具有敞开部分的刚性容器中的食品进行连续加热灭菌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

Description

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食品加热灭菌装置
本发明涉及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装置,更详细地说是有关将开放状态的即处于未被密封状态的固态食品进行加热灭菌的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装置。
以前,作为固态食品的加热灭菌方法,一般是将食品充填密封于容器内,在此状态下进行加压加热灭菌。但按照上述方法,由于是在将食品密封于容器内的状态下进行加热灭菌,因此存在产生所谓的蒸馏臭、因为有同食品一起被封入容器内的空气的存在,因此有加热灭菌要求的时间增加这样的问题。
因此,为解决该问题,提出了将充填有食品的容器在未密闭的状态下进行加压加热灭菌的方法。例如在特开平4-370081号公报中记载有将稻米等食品原料充填入容器内,加压加热灭菌后,进行无菌密封的方法。
一方面,已经知道有能够将食品等连续地搬入高温或高温高压的密闭灭菌室内进行灭菌的各种灭菌装置。在这种装置中有例如在特开昭49-71177号公报、特开昭51-42391号公报、特开昭6451069号公报中公开的装置。但是在这些装置中,必须在灭菌室内设置有能使被搬入的食品移动的搬运手段。在被密闭的灭菌室内设置搬运手段,除了使装置的机构变得复杂外,还存在难以将灭菌室内保持无菌状态等问题。
在特开平4-370081号公报记载的方法中,与先前一样只是简单地在加压蒸汽条件下进行食品杀菌,在对如米饭这样在食品间有空隙的固态食品灭菌时,由于该空隙内残存的空气,因此存在不能将食品高效率加热的问题。
另外,由于空隙间残存的空气,因此很难使食品的温度均匀上升。其结果,一旦在能使食品直到其中心部分均能充分灭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加热后,该食品的表面即因为过度加热而褐变或变质,有食品品质降低的问题。
一方面,鉴于能进行连续地食品灭菌的灭菌装置具有的问题,提出了被密闭的加热灭菌室等内不设置搬运机构的却能连续地搬运需要灭菌的食品的食品灭菌装置。例如先申请的特原平5-214191号中,提出了能够连续地将食品送到高温高压下进行食品灭菌的加热器中,进行食品灭菌的食品灭菌装置。该食品灭菌装置中,充满高温高压蒸汽的加热器及比加热室温度低的冷却器通过密闭门而连结,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密闭门被打开,将在加热器内经过加热灭菌的食品送入冷却器。因此,密闭门打开时,低温空气从侧冷却器流入加热器内。由于流入该加热器内的空气妨碍了向食品的热传导,因此存在不能将食品高效率加热的问题。
另外,由于低温的冷却器内的空气流入加热器内,加热器内的蒸汽凝集,作为排泄水在加热器内积存。该排泄水在密闭门开放时因压力下降而暴沸(リボラ一现象),存在将食品润湿,使食品的品质下降等问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高效率地将食品加热灭菌的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食品加热灭菌装置。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使食品间具有空隙的固态食品均匀稳定地在短时间内灭菌的加热灭菌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不降低食品品质而加热灭菌食品的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不使固态食品的表面因过度加热而褐变或变质的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将固态食品置于具有开放部的容器内,将该食品搬入被密闭的灭菌室内,供给能与上述固态食品接触的直进的流动蒸汽。
另外,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食品加热灭菌装置,这是一种可将被装入具有开放部分的容器中的食品连续地搬入在较大气压高的压力下进行食品加热灭菌的加热灭菌室中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上述的加热灭菌室中设有供给蒸汽的蒸汽供给装置及从加热灭菌室内排出不必要的液体的排出装置。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由下述部分组成:与大气连通的食品导入部、用于升压的调压室,将食品在比大气压高的压力下进行加热灭菌的加热灭菌室、将被加热灭菌后的食品冷却的冷却室,用于减压的调压室、将食品排出的排出部,上述各部分通过密闭门连续地连接,成为能够将装在具有开放部分的刚性容器内的食品进行连续地加热灭菌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将上述的食品导入部及上述加热灭菌室及上述冷却室和上述排出部互相垂直或平行安置,在上述食品导入部及上述用于升压的调压室及,上述加热灭菌室及上述冷却室及,上述用于减压的减压室及上述排出部的上流侧上分别设有向下流侧方向推出上述刚性容器的推出装置,各推出装置的行程长度为1个上述刚性容器的长度以上,另外在上述加热灭菌室中还设有供给蒸汽的蒸汽供给装置及,从加热灭菌室内排出不必要液体的排出装置,上述容器的开放部分为朝向上方的开口部,该容器底部设有大小为上述食品不能穿越的孔,通过上述蒸气供给装置供给的蒸汽直接通到食品后,经过该孔从下方出来。
实施例
本发明通过与高温高压的蒸汽直接接触对未变质的固态食品进行加热灭菌。该固态食品例如可以是白米饭:红小豆米饭、黄油炒的肉虾米饭等米饭类,面条、荞麦面条、中国面条等面类,通心粉、意大利挂面等粘性物质类、青豌豆、黄豆等豆类,玉米、马铃薯、胡萝卜等蔬菜类,牛肉、猪肉等食用肉类,炸肉圆、煎豆腐、煎鱼糕等加工品。特别对于装入容器中后食品间产生空隙的食品有特殊效果。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300。食品加热灭菌装置300为压力锅。在食品加热灭菌装置300内形成的加热灭菌室301的下部设有搁架302。搁架302的上板由网状构件形成。该搁架的上部载置有直径约140毫米、高约55毫米的园筒形容器303。该园筒形容器303的底部形成有相互间隔3毫米的直径约2毫米的孔(图中未示出)。另外,在加热灭菌室301的上部配置具有多个蒸汽吹出口304的蒸汽供给管305。蒸汽供给管305与锅炉等蒸汽发生装置(图中未示出)连结,向加热灭菌室301内供给蒸汽。另外,蒸汽吹出口304位于载置在上述搁架302上的园筒形容器303的大致正上方的位置,从该吹出口304吹出的蒸汽,如箭头A所示,大致垂直地通到园筒形容器303内装有的食品306上。另外,在加热灭菌室302的底部与上述搁架的上板相对部分上,设有排气口307,在上述底部的周边领域上设有蒸汽供给口308。
上述容器303由耐热性材料形成。具体可列举塑料、陶瓷、金属等,灭菌后直接安装盖子,在密封后制成成品的情况下,最好是底部未设有孔的塑料制容器。另外,容器303不只限于园筒形状,为使容器内的食品能全部与蒸汽接触,理想的是使浅盘状容器、杯状容器等的开口部面积与底面积相等或比底面积大。另外,为使食品能与蒸汽均匀接触,理想的是用平坦状态的容器盛纳。
在上述的灭菌装置300中,一段搁架302上载有一个容器303,在搁架302上并排载有多个容器303或是设置具有许多段的搁架,在各段上分别载置容器的构造也是可行的。
上述吹出口304的数量可以是任意数,在并列地载置多个容器303时,对于每一容器最好设有一个吹出口304。另外,制成能使容器303在灭菌室301内移动的构造时,即使只有一个吹出口也能进行高效率的加热灭菌。理想的是在所有的情况下,均能使蒸汽与食品垂直接触。
另外,在前述的加热灭菌装置300中,搁架302的下方设有排气口307,搁架302的下方设有蒸汽吹出口,蒸汽也可从下方与容器303内的食品接触。
另外,使用侧面设有许多孔的纵长的容器,在压力锅内壁的侧面设有蒸汽吹出口,蒸汽也可从横向与容器侧面接触。此时,如果在压力锅的反对侧侧壁上设有排气口,则可使效率增大。此外,在容器的下方设有蒸汽吹出口,横向正对着横园筒形的压力锅内壁供给蒸汽,另外如果在压力锅底部容器的下方上设有排气口,结果可使蒸汽从压力锅内的上方向下直接流入,能垂直地与食品接触。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说的蒸汽是指水蒸汽,过热水蒸汽或用于加热灭菌的全部各种蒸汽。
下面说明使用上述食品加热装置300的食品加热灭菌(实验例)实验例1
首先将装有食品(米饭)306的容器303置于搁架302上,通过蒸汽供给口308向灭菌室301内供给蒸汽。此时,将蒸汽供给压力调整至相对于灭菌室301内的设定压力或设定温度的蒸汽压高0.5-1.5kg/cm2。具体说是指由图中未示出的锅炉产生7kg/cm2的蒸汽,以图中未示出的减压阀减压至3kg/cm2,该蒸汽如箭头B所示,由蒸汽供给口308供入灭菌室301内。此时,将排气口307置于开放状态,灭菌室301内的残存空气,通过排气口307,从灭菌室301被排出。在灭菌室301内被蒸汽充满的阶段(约10秒钟后),关闭排气口307及关闭蒸汽供给口308。然后,由蒸汽吹出口304开始供给蒸汽,使灭菌室内的温度上升至约130℃。使灭菌室301内气氛的Fo值变至10,维持灭菌室301内的温度在130℃。使用热电偶(图中未示出)在9个地方测定开始供给蒸汽后的米饭306的粒间温度,图2表示其平均上升曲线。另外,将此操作进行3次,表1示出灭菌室301的气氛的Fo值变为10时的米饭306的粒间Fo值及其平均值及偏差。此处所说的偏差是指各点处Fo值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以下相同)。
蒸汽由蒸汽吹出口304向下方吹出,与食品垂直接触。与食品垂直相接的蒸汽,通过米饭的间隙,进入被容纳的食品内部,将充满该间隙的空气逐出。因此,即使在食品内部蒸汽与食品也可直接接触,食品内部温度平稳上升,即食品的整体温度均匀上升,无过热的不均匀处。其结果一方面可防止因过度加热而造成的表面褐变及变质,还可避免因过热不足而造成的中心部的灭菌不足。比较例1
将容纳有米饭306的容器303置于搁架302上,通过蒸汽供给口308供给蒸汽,将灭菌室301内的残存空气通过排气口307排出,在灭菌室301内被蒸汽充满的阶段(约10秒后),关闭排气口307。其后也可继续供给蒸汽,使灭菌室内的温度上升到约130℃,维持此温度。
此时,使用热电偶(图中未示出)测定开始供给蒸汽后的米饭306的粒间温度,共测定9个地方,图2表示其平均上升曲线。另外,将此操作进行3次,表1示出灭菌室的气氛Fo值变为10时的米饭306的粒间Fo值及其平均值和偏差。[表1]
                                      表    1
                            空气的FO值成为10时的米饭粒间FO值   平均值   偏差
  实施例1   9.519.509.61   9.449.639.22   9.529.569.19   9.379.519.13   9.429.329.31   9.639.109.36   9.639.479.81   9.659.199.59   9.839.599.62 9.47 0.73
比较例1   4.326.058.67   7.187.334.28   7.984.594.89   7.566.165.91   4.766.965.09   3.496.267.91    6.124.196.94   7.924.256.97   8.118.017.56 6.28 5.18
由图2的米饭粒间9点的平均温度上升曲线可清楚看出,由实验例1可判明,与比较例1相比,其米饭粒间温度是平稳上升的。另外,如表1所示发现实验例1的各点Fo值与气氛的Fo值相近,大致一定,与此相反,比较例1各点的Fo值有相当大的偏差。实验例2
该实验例2,除了使用底部不开口的容器及从蒸汽吹出口304开始供给蒸汽后打开排气口307两点外,在与上述实验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图3表示开始供给蒸汽后的米饭306的粒间平均温度的上升曲线。另外,将此操作进行3次,表2示出当灭菌室的空气Fo值达到10时的米饭306的粒间9点的Fo值及其平均值和偏差。实验例3
该实验例3,除了从蒸汽吹出口304开始供给蒸汽时将排气口307关闭这一点外,在与上述实验例2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图3表示开始供给蒸汽后的米饭306的粒间平均温度的上升曲线。另外,将此操作进行3次,表2示出当灭菌室的空气Fo值达到10时的米饭306的粒间9点的Fo值及其平均值和偏差。比较例2
该比较例2,除使用底部未开口的容器外,在与上述比较例1相同的条件下进行。
图3表示开始供给蒸汽后的米饭306的粒间平均温度上升曲线。另外,将此操作进行3次,表2示出当灭菌室的空气Fo值达到10时的米饭306的粒间9点的Fo值及其平均值和偏差。[表2]
                                               表    2
                            空气的FO值成为10时的米饭粒间FO值  平均值   偏差
实施例2  7.187.237.09  8.909.018.08  8.546.986.95   9.309.259.59   9.389.099.62   9.439.327.55   9.307.999.37   7.287.677.23   8.119.117.60 8.37 2.67
实施例3 6.86 6.28 6.37 9.22 8.99 6.50 8.28 7.09 6.98 7.40 2.94
比较例2  0.61  7.08  1.06   9.06   7.03   8.71   3.83   0.22   1.72   4.37   8.84
由图3所示的米饭粒间9点的平均温度的上升曲线可清楚看出,实验例2及实验例3与比较例2相比,可知米饭306的粒间温度平稳上升。另外由表2可知,实验例2及实验例3的偏差要较比较例2的偏差小。
下面说明本发明第2个实施例的食品灭菌装置100。
本实施例的食品灭菌装置100,如图2所示为对直接装在刚性托盘90那样的容器中的米饭、面食类或咖喱、炖肉等所谓的蒸煮食品的菜码(蔬菜等)等的固态食品进行加热灭菌的装置。托盘90由不锈钢等金属制成,具有备有向上开口的开口部分93的有底园筒形状。各托盘90中容纳有规定量的食品(如一人份量的米饭),通过使许多个托盘90连续地通过食品灭菌装置100内,进行食品的加热灭菌。
在托盘90的底板91上,遍布整个面形成小孔92。要加热灭菌的食品,因置于底板91上而容纳于托盘90内,小孔92的尺寸形状应选择不能使食品通过(不落下)为宜。通过该小孔92,蒸汽等加热灭菌用流体可自由通过底板,放在该底板91上的食品可与蒸汽等流体无遗漏地充分接触。
下面说明食品灭菌装置100的主体,如图4所示,食品灭菌装置100从上流侧开始依次装备有导入容纳待灭菌食品的托盘90的与大气连通的食品导入部1,将食品在较大气压高的压力下加热灭菌的加热灭菌室3,冷却已被加热灭菌过的食品的冷却室4,将冷却了的食品从灭菌装置100排出的排出部6。
食品导入部1由放置有容纳食品的托盘的上流侧的载置部11及,将托盘90内的食品在常压下预加热的下流侧的予加热室12构成。另外,在加热灭菌室3的上流侧部分上设有以第2闸阀20隔开的用于升压的调压室2,在排出部6的上流侧部分设有以第5闸阀50隔开的用于减压的调压室5。
作为食品导入部1的下流部分的予加热室12通过第1闸阀10,与作为加热灭菌室3的上流部分的用于升压的调压室2相连接。另外,加热灭菌室3的下流部分,通过第3闸阀30,与冷却室4的上流部分相连接。另外,冷却室4的下流部分通过第4闸阀40,与作为排出部6的上流部分的用于减压的调压室5相连接。这样,由食品导入部1的载置部11导入食品灭菌装置100中的托盘90,经过推出装置13、14、26、34、42、45、52,通过予加热室12,升压用调压室2,加热灭菌室3,冷却室4,减压用调压室5,运入排出部6中。
食品导入部1的载置部11上,通过图中未示出的供给装置,并列地放置2个容纳有规定单位的应该灭菌食品的托盘90。载置部11的上流侧上,设有将并列放置在载置部11上的2个托盘90、90同时运到下流方向(X方向)的第1推出装置13。该第1推出装置13具有伸缩自如的、T字形推出杆13a,该推出杆13a,可将托盘90、90以并列状态推至食品导入部内的下流方向(X方向),并具有能将其搬运到予加热室12的下流端的行程长度。
另外,在予加热室12的下流侧端部的外部上配置有第2推出装置14。更详细地是指该第2推出装置14设置在插进予加热室12的下流侧端部与升压用调压室2相对的予加热室12的外部位置上。该第2推出装置14与上述的第1推出装置13相同,具有伸缩自如的、T字形的推出杆14a,该推出杆14a,按照与上述用推出装置13搬运托盘90的搬运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即向着升压用调压室2内伸缩。另外,推出杆14a的伸缩行程长度设定为能延伸入予加热室12的下流端部位,并可将由上述第1推出装置13运入予加热室11的下流端部位的二个托盘90,90沿着Y方向以纵列状态推入,并送入配置在升压用调压室2内的转台中。
预加热室12是大气开放(连通)状态,即常压,其内部具有能将2个托盘90并列地摆放并向下流方向引导的尺寸形状。另外,预加热室12中安装有图4所示模式的预加热装置15。该预加热装置15,一方面将预加热室12内脱气,并可向预加热室12内供给加热过的蒸汽。
升压用调压室2的上部与供给蒸汽的蒸汽供给管线21相连结。该蒸汽供给管线21与由开—关控制的控制阀22,经过贮存蒸汽的蒸汽罐(加压流体罐)23后与锅炉等蒸气供给源(图中未示出)相连通。该蒸汽供给管线21。通过向升压用调压室2内供给上述蒸汽供给源产生的蒸汽,使该升压用调压室2的压力及温度上升至加热灭菌室3内的压力。蒸汽罐23可暂时贮存由蒸汽供给源供给的蒸汽,其容量为升压用调压室2的容量的5-50倍,特别理想的是10-30倍。另外,蒸汽罐23内的蒸汽压力为0.5-3.0kg/cm2,特别理想的是1.0-2.5kg/cm2(表压)。控制阀22通过图中未示出的控制装置,进行开—关控制,控制向升压用调压室2的蒸汽供给。
升压用调压室2内配置有能以上下方向延长的轴线Z为中心转动的转台24(参照图6、图7)。转台24为在纵向方向的一侧敞开的大致呈长方体形状的箱体,具有的尺寸是其内部能纵向排列容纳2个托盘90。这样,2个托盘90能以纵列状态通过敞开的一侧(敞开部分24b)出入转台24中。另外,在转台24的纵向方向的另一端侧的侧壁大致中央处形成有大致呈园形的孔24a。
另外,转台24内容纳的托盘90的上方开口由转台24的顶板24C所覆盖。即,顶板24c位于开口在升压用调压室2内的蒸汽供给泵21的开口端21a及,装在转台24内的盘90的上方开口部分93之间,作为防止由泵21的开口端21a吹出的蒸汽直接吹向盘90的开口部分93的遮蔽板。
转台24的底部安装有转动轴25,转台24可以该转动轴25为中心进行旋转。即该转台24可在敞开部分24b向着预加热室12方向的第1位置及敞开放部分24b向着加热灭菌室3的方向的第2位置之间进行90°旋转。在第1位置,通过敞开部分24b,将第2推出装置14沿着升压用调压室2方向(Y方向)推出的2个托盘90收容入转台24内,另一方面在第2位置,通过敞开部分24b,利用后述第3推出装置26将2个托盘90,90从转台24推到加热灭菌室3内。
另外,在升压用调压室2的加热灭菌室3的反对侧外部配置有可将旋转到图7所示第2位置上的转台24内的托盘90、90推入加热灭菌室4的第3推出装置26。第3推出装置26的伸缩自如的推出杆26a其大小形状要能够通过转台24壁上形成的孔24a,其行程长度要足够将如图7所示状态的转台24内以纵列状态容纳的2个盘90推入加热灭菌室4内。
位于升压用调压室2的下流侧的加热灭菌室3具有大致呈园筒形状的细长室内空间,在该空间内按照规定间隔遍及纵方向全长配置有2根轨条31a、31b。从第3调压室2通过第2推出装置26推到加热灭菌室3内的托盘90,在该轨条31a及31b上,被后续的托盘推挤,依次向下流方向移动,两轨条31a、31b的间隔适于选择成能支撑托盘90的底部为宜。另外,轨条31a、31b上按规定间隔安装有图6及图7所示的引导构件35,使托盘90能够沿着轨条31a、31b移动。即通过轨条31a、31b及引导构件35,可在加热灭菌室3内形成托盘成一列运送的托盘用运送线路。
在加热灭菌室3内安装有为维持加热灭菌室3内的所定压力及温度的加热灭菌装置32。图4中模拟所示的加热灭菌装置32,包含向加热灭菌室3内供给蒸汽的蒸汽供给装置39及,从加热灭菌室内排出不必要的流体的排出装置3(参照图8)。蒸汽供给装置39被连结在加热灭菌室3的上方,在轨条31a、31b上运送的托盘90从上方与蒸汽接触。另一方面,排出装置被设置在加热灭菌室3的底部,是由排出孔形成的排出口36。排出口36也可装备有检验阀。
蒸汽供给装置39以较加热灭菌室3内的设定压力高出0.05-0.3kg/cm2的压力供给蒸汽。另外,加热灭菌室底部的排气装置36在排出含有空气的蒸汽及排泄水等不需要的液体的同时,具有保持加热灭菌室段内在设定压力的功能。
由蒸汽供给装置39向加热灭菌室内供给的向前的蒸汽压力比加热灭菌室内的设定压力高0.05-0.3kg/cm2,理想的是高0.1-0.2kg/cm2。对蒸汽的供给压力进行这样的限定是因为,该压力差如小于0.05kg/cm2,则得不到为实施压力控制所必要的注入压力,不能从排出装置36进行充分的排气,该压力差如大于0.3kg/cm2,则产生大且急的蒸汽流,蒸汽供给装置35的开口部分成为高温,食品接受过多的热量,使品质劣化。
另外,本实施例,加热灭菌室内的设定压力为0.45-2.65kg/cm2,温度为110-140℃,特别理想的是压力为1.00-2.15kg/cm2(表压),温度为120-135℃。
加热灭菌室3的下流侧端部配置有与上述升压用调压室2内配置的转台24相同的转台33。另外,在加热灭菌室3的下流侧端部的与冷却室4相对的外部上,配置有同第3推出装置26相同的第4推出装置34。转台33与推出装置34具有与上述转台24及第3推出装置26相同的功能。如上所述,加热灭菌室3的下流侧端部,和按照与加热灭菌室3平行延伸而配置的冷却室4的上流侧端部,通过第3闸阀门30接续在一起。
在冷却室4的上流侧端部设有与上述升压用调压室2内配置的转台24相同的转台41,另外,冷却室4的上流侧端部旁边设置有与第3推出装置26相同的第5推出装置42。转台41与推出装置42各自具有上述转台24及第3推出装置26相同的功能。
冷却室4具有与加热灭菌室3相同的构成。即具有大致呈园筒形状的细长的室内空间,在该空间内,按规定间隔配置有按纵向方向延长的2根轨条46a、46b。在转台41上以纵列状态容纳的2个托盘通过第5推出装置42在该轨条46a、46b上依次向下流方向移动,两轨条46a、46b的间隔适于选择能支撑托盘90的底部为宜。另外,在轨条46a、46b上也可按规定间隔安装与上述引导构件31相同的引导部分(图中未示出),使托盘90能够沿着轨条46a、46b移动。
在冷却室4中,装有将冷却室3内维持在规定压力及温度的冷却装置43。如图4模拟表示的冷却装置43,向冷却室4内送入例如为80℃的空气,将冷却室4内的温度及压力维持在80℃、1.8kg/cm2的限度上。
在冷却室4的下流侧端部上配置有与上述升压用调压室2内配置的转台24相同的转台44,另外在冷却室4的下流侧端部附近,配置有与第3推出装置26相同的第6推出装置45。转台44与第6推出装置45具有与上述转台24及第3推出装置26相同的功能。
在冷却室4的下部通过闸阀40并列连接的减压用调压室5,其形成与升压用调压室2大致相同。即设有接受纵向排列的由冷却室4送入的托盘90的转台51及,将纵向收容在该转台51内的2个托盘90、90推入排出部6中的第7推出装置52。与升压用调压室2的不同处在于设有空气供给管线(图中未示出)以代替蒸汽供给管线21。
在排出部6的下流侧设有传送带等搬运装置,将运至排出部6的已完成灭菌的食品送至把盘90分包装工序(图中未示出)。另外,排出部6、搬运装置、包装工序等都设置在净化车间中。在包装工序中,将食品由托盘90中取出,充填入已灭菌的用于该制品的空容器内,如有必要在容器内注入已灭菌的充填液后,将容器密封。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说的蒸汽为饱和过热水蒸汽或用于加热灭菌的各种蒸汽。
下面说明食品灭菌装置100的运转。
首先通过图中未示出的供给装置,将容纳有食品的2个托盘90、90以并列状态装载入食品导入部1的载置部11内,启动第1推出装置13,用推出杆13a使并列状态的托盘90、90移动至预加热室12的下流端部。在预加热室12内通过预加热装置15供给蒸汽,所以在运入加热室12内的期间,托盘90中所容纳的食品的间隙中的空气被蒸汽取代交换,食品被预加热。
然后,将第2闸阀20置于关闭状态,将第1闸阀10打开使升压用调压室2与预加热室12连通,并且使转台24处于第1位置即图4及图6所示的状态。接着,使第2推出装置14的推出杆14a伸长,使托盘90以并列状态移动至预热室12的下流端,然后将其以纵列状态沿着升压用调压室2的方向推入转台24内。接着,在将推出杆14a收缩的同时,将转台24逆时针旋转90°处于第2位置即图7所示状态。与此同时或紧接着关闭第1闸阀10。以闭锁升压用调压室2,打开控制阀门22,从罐70向升压用调压室2内导入蒸汽,使升压用调压室2内的压力上升至与加热灭菌室3内的压力相等。如上所述,因为转台24的顶板24c位于泵21的开口端21a及托盘90的开口部分93之间,所以从历史意义21的开口端21a吹出的蒸汽,直接与托盘90内的食品接触,而不会将食品吹飞。
接着打开第2闸阀20,启动第3推出装置26,推出杆26a伸长,将转台24上装有的托盘90推到加热灭菌室3的托盘搬运线上。因为,由上述工序推出的托盘在搬运线上排成一列纵队,所以一旦将2个新托盘推到搬运线上,处于搬运线最下流的2个托盘就会被推到转台33一侧。此时,使转台33的敞开部分朝向搬运线一侧,将被推出的2个托盘90、90容纳入转台33内。接着,将转台33顺时针方向旋转90°,在打开第3闸阀30的同时,启动第4推出装置34,伸长推出杆34a,将转台33内的托盘90、90向冷却室4方向推,将这2个托盘容纳入敞开部分朝向第4推出装置34方向的转台41内。
另外,将2个托盘90从升压用调压室2推出后,立即关闭第2闸阀20,升压用调压室2内的压力通过图中未示出的减压装置减至大气压。接着,打开第一闸阀10,随后2个托盘90被搬入升压用调压室2内。
在加热灭菌室3内,由蒸汽供给装置39供给的蒸汽,从位于轨条31a、31b上的托盘90队列的上方接触。蒸汽按图示箭头D所示,从上方大致垂直地与托盘90接触,从托盘90底部形成的孔向下方向穿过。之后,通过在加热灭菌室3的底部形成的排出口36,排到加热灭菌室3外部。此时,在加热灭菌室3内生成的排泄水及从冷却室等进入的空气也与蒸汽流一起,被排到加热灭菌室外面。
接着,关闭第3闸阀30,使转台41逆时针旋转90°,使转台41的敞开部分朝向冷却室4内的搬运线方向。接着,启动第5推出装置42,伸长推出杆42a,将转台41内的2个托盘90、90送到冷却室4内的搬运线上。在冷却室4的搬运线上,由于托盘90以一列纵队的状态排列,如果启动第5推出装置42,则与加热灭菌室3的情况相同,最下流侧的2个托盘被推到敞开部分朝向搬运线的转台44内。
接着,使转台44顺时针方向旋转90°。另外,关闭第5闸阀50,并且在转台51的敞开部分朝向冷却室4的状态(图7所示状态)下,从空气供给管线向减压用调压室5内供给空气,该调压室5与冷却室4的压力成为相等后,打开第4闸阀40,使减压用调压室5与冷却室4连通,然后,使第6推出装置45的推出杆45a伸长,推挤转台44上以纵列状态被收容的托盘90,将其推入转台51内。
接着,收缩第6推出装置45的推出杆45a,使其回到原有状态的同时,使转台5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使转台51的开口部分朝向排出部6的方向。与此同时或紧接着,关闭第4闸阀40以关闭减压用调压室5,启动图中未示出的减压用阀门等减压装置,将减压用调压室5内的压力减压至大气压。
接着,打开第5闸阀50的同时,启动第7推出装置52,将以纵列状态被收容入转台51内的2个托盘90推入排出部6内。
被推入排出部6内的托盘90,通过带式输送机70被搬运至进行包装工序等下面的工序(图中未示出)。
使用上述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100表示对食品进行加热灭菌后的结果。作为实验例4,保持加热灭菌室3内的压力为1.75kg/cm2,以蒸汽供给装置39向加热灭菌室3内供给压力为1.80kg/cm2的蒸汽。维持此状态,将盛有200g白米饭的刚性托盘按每份10个的比例进行灭菌处理。
另外,在实验例5中,保持加热灭菌室3内的压力为1.75kg/cm2,供给压力为1.90kg/cm2的蒸汽。其他按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灭菌处理。
另外,在实验例6中,保持加热灭菌室3内的压力为1.75kg/cm2,向加热灭菌3内供给压力为2.95kg/cm2的蒸汽。其他按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灭菌处理。
作为比较例3。塞住加热灭菌室3的底部的排出孔后,保持内部的温度压力为1.75kg/cm2,从该加热灭菌室的上部供给与设定条件大致相同的蒸汽,其他按与实验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灭菌处理。
如果以内视镜观察加热灭菌室的底部,则会发现在实验例1、2、3中几乎没有排水,因此不会发生重沸腾现象。另外,在托盘内可得到灭菌所必须的温度。但是在比较例中由于混入空气的原因,托盘内温度在加热灭菌室出口附近降低,发生加热不足。因此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排除排泄水、且能稳定地向食品供给灭菌所必须的热量。
[表3]
                                                表    3
供给蒸汽压的差(kg/cm2)※1          托盘内温度(℃)※2    蒸汽供给口(上部) 加热灭菌室侧面   蒸汽排气口(下部)
入口 中央 出口
实验例4+0.05实验例5+0.15实验例6+0.3比较例30(无排气) 130130129129 129130129127 128130129124 131132134130 130130133129 130℃130130126
※1  由蒸汽供给装置供给的蒸汽压力与加热灭菌室内设定压力之间的差※2  托盘内温度为安装移动式温度测定器替代托盘内的白米饭,测定托盘向加
 热灭菌室内移动时的温度。
下面按照图9及图10说明蒸汽供给装置32的变换例。在该变换例中,蒸汽供给装置32由构成托盘90的搬运路线的轨条31a、31b上配置的蒸汽供给管线37及,在加热灭菌室3的底部形成的排出孔38构成。蒸汽供给管线37,在加热灭菌室3的纵向方向上几乎横跨全长延伸,在其侧部形成有多个蒸汽吹出口37a。另外,还形成有多个排出孔38,可将加热灭菌室3内不必要的流体排到外部。
下面说明蒸汽供给装置的运转。图中未示出的蒸汽源及减压阀被接续在蒸汽供给管线37上。由蒸汽供给管线37供给的蒸汽,从蒸汽吹出口37a,如箭头E所示朝向侧方向左右吹出,冲向园筒形的加热灭菌室3的侧壁,由此按箭头F所示朝向上方。另外,由蒸汽供给管线37向左右分开吹出的蒸汽,如箭头G所示,冲向托盘90的搬运线的上方,变为朝向下方即朝向托盘90的方向,朝向托盘90大致垂直地下降,与托盘90内的食品大致垂直地接触。之后蒸汽通过托盘90内的食品,从托盘90底部的孔92穿出,与加热灭菌室3的底部积存的排泄水一起从加热灭菌室3底部形成的排出孔38排到装置外。
下面参照图11对本发明第3实施例的食品灭菌装置200进行说明。食品灭菌装置200由于具有与上述第2实施例的食品灭菌装置100大致相同的构成,对于其对应部分,标记表示装置200的相同参照号码,并省略其说明,只说明其不同点。
由图4及图11可清楚地看出,食品灭菌装置100与食品灭菌装置200的不同点在于食品导入部1、201及加热灭菌室3、203及冷却室4、204的连接方法不同。在食品灭菌装置100中,食品导入部1及加热灭菌室3及冷却室4是按照与在食品导入部1内的托盘进行方向,和在加热灭菌室3内的托盘行进方向以及在冷却室4内的托盘行进方向互相平行的方式连接。因此,各连接部分通过使用2个推出装置(例如14及26)及转台(如24),将2个托盘按“曲柄”状态搬运。
与此不同,在食品灭菌装置200中,为使食品导入部201内的托盘行进方向与加热灭菌室203内的托盘行进方向互相垂直,食品导入部201及加热灭菌室203被互被垂直地连在一起,另外,为使加热灭菌室203内的托盘行进方向与冷却室204内的托盘行进方向垂直,加热灭菌室203与冷却室204被互相垂直地连在一起。
其结果在升压用调压室202内不再需要转台,并且各连接部分只需设有一个推出装置(214、234、245)即可将托盘送入下面的工序。
如以上详述,依据本发明,可将食品高效率地加热灭菌。另外可不使品质下降而能进行加热灭菌。
以下简单说明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食品灭菌装置的概略纵断面图。
图2为表示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进行食品加热灭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3为表示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进行食品加热灭菌的结果的曲线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的概略平面图。
图5为在本发明实施例2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中使用的收容食品用的托盘的斜视图。
图6为表示本在发明实施例2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的升压用调压室中位于第1位置的转台的概略斜视图。
图7为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2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的升压用调压室中位于第2位置的转台的概略斜视图。
图8为表示在本发明实施例2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的加热灭菌室的加热灭菌手段的概略断面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的加热灭菌室的加热灭菌装置的变换例的、加热灭菌室的纵方向的概略纵断面图。
图10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2的食品加热装置的加热灭菌室的加热灭菌装置的变换例的加热灭菌横向的概略纵断面图。
图11为表示本发明实施例3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的概略构成图。图中符号说明:
1.食品导入部  2.升压用调压室  3.加热灭菌室  4.冷却室  5.减压用调压室  6.排出部
21.蒸汽供给管线  22.控制阀门  23.蒸汽罐  24.转台  90.托盘100.食品灭菌装置

Claims (10)

1.一种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其特征为,将固态食品置于具有开口的容器内,将该食品密闭后运入灭菌室内,供给能与上述固态食品接触的直进流动的蒸汽。
2.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其特征为上述蒸汽由朝向食品的蒸汽吹出口供给。
3.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其特征为,上述容器的敞开部为朝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分,在上述蒸汽与食品接触的工序中,蒸汽通过该开口部分从上方向下方大致垂直地与食品接触。
4.权利要求3中记载的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其特征为,在上述容器的底部设有其大小不能使固态食品通过的孔,从上方与食品接触的蒸汽,通过该孔从下方穿出。
5.食品加热灭菌装置,其特征为它是将装在具有敞开部分的容器(90)中的食品连续运入在比大气压高的压力下对食品进行加热灭菌的加热灭菌室(3)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在上述加热灭菌室(3)中设有供给蒸汽的蒸汽供给装置(32)及,用于从加热灭菌室(3)内排出不必要的液体的排出装置(38)。
6.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其特征为,上述排出装置(38)是设置在加热灭菌室(3)底部(91)的排出孔(38)。
7.权利要求5中记载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其特征为,上述容器(90)的敞开部分为朝向上方的开口部,通过蒸汽供给装置(32)供给的蒸汽,通过上述开口部,直进地与上述食品接触。
8.权利要求7中记载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其特征为,蒸汽垂直地与上述食品接触。
9.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其特征为,在上述容器(90)的底部设有其大小不能使上述食品通过的孔(92),与食品接触的蒸汽通过该孔从下方穿出。
10.权利要求5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其特征为,它是由与大气连通的食品导入部(1)及,升压用调压室(2)及,将食品在比大气压高的压力下进行加热灭菌的加热灭菌室(3)及,将被加热灭菌过的食品冷却的冷却室(4)及,减压用调压室(5)及排出食品的排出部(6)分别通过密闭闸门(10)、(20)、(30)、(40)被连续地连接,并且将被收容入具有敞开部分的刚性容器(90)中的食品进行连续加热灭菌的食品加热灭菌装置,上述食品导入部(1)及上述加热灭菌室(3)及上述冷却室(4)和上述排出部(6),被互相垂直或平行配置,在上述食品导入部(1)及,上述升压用调压室(2)及,上述加热灭菌室(3)及,上述冷却室(4)及,上述减压用调压室(5)及,上述排出部(6)的上流侧上分别设有可将上述刚性容器(90)向下流侧方向推出的推出装置(13)、(14)、(26)、(34)、(42)、(45)、(52),各推出装置的行程长度为1个上述刚性容器(90)的大小以上,另外,在上述加热灭菌室(3)中设有供给蒸汽的蒸汽供给装置(305)及,从加热灭菌室(3)内排出不必要的液体的排出装置(38),上述容器(90)的敞开部分为朝向上方的开口部,在该容器的底部(91)设有大小不能使上述食品通过的孔(92),通过上述蒸汽供给装置(304)供给的蒸汽直进地与食品接触,其后通过该孔(92)从下方穿出。
CN95107041A 1994-06-16 1995-06-16 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食品加热灭菌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3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4658/1994 1994-06-16
JP134658/94 1994-06-16
JP13465894 1994-06-16
JP267365/1994 1994-10-31
JP267365/94 1994-10-31
JP26736594 1994-10-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543A CN1125543A (zh) 1996-07-03
CN1053328C true CN1053328C (zh) 2000-06-14

Family

ID=26468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510704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53328C (zh) 1994-06-16 1995-06-16 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食品加热灭菌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5546854A (zh)
EP (1) EP0692198B1 (zh)
KR (1) KR0153367B1 (zh)
CN (1) CN1053328C (zh)
DE (1) DE69519337T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53368B1 (ko) * 1994-06-16 1998-10-01 오쯔까 구니히꼬 식품살균장치
US6167432A (en) * 1996-02-29 2000-12-26 Webex Communications, Inc., Method for creating peer-to-peer connections over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to facilitate conferencing among users
JP2838198B2 (ja) * 1996-09-30 1998-12-16 株式会社シンワ機械 食品殺菌装置および方法
US20020127315A1 (en) * 2001-03-08 2002-09-12 Doan Craig Howard Process for preparing french fried potatoes having an extended shelf life at refrigerated temperatures and a reduced reconstitution time
EP1462010A1 (en) * 2003-03-27 2004-09-29 Nisshin Food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cooked noodles
US7402326B2 (en) 2003-03-27 2008-07-22 Nisshin Food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cooked noodles
EP1525806B1 (en) * 2003-10-22 2007-09-19 Nisshin Food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cooked noodles
US20090181138A1 (en) 2008-01-11 2009-07-16 David Howar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recooked bacon slices
WO2011014049A1 (en) * 2009-07-27 2011-02-03 Chd Global Ip Sdn. Bhd. A partial vacuum sterilizing method and an apparatus for partial vacuum sterilizing of fresh loose fruits and fresh fruit bunches of oil palm or other fruits\foodstuffs
US9980498B2 (en) 2010-08-11 2018-05-29 Hormel Foods Corporation Hybrid bacon cooking system
KR101462111B1 (ko) * 2013-12-31 2014-11-17 주식회사 한국바이오플랜트 즉석밥 제조 장치 및 즉석밥 제조 방법
CN104983029A (zh) * 2015-06-10 2015-10-21 安徽宝昱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全面高温消毒装置
KR101738668B1 (ko) 2015-08-31 2017-06-09 태경농산 주식회사 식품 안전 살균 장치
CN109275835A (zh) * 2017-07-21 2019-01-29 广州卓诚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无菌罐装的工艺方法及无菌罐装系统
JP6478427B2 (ja) * 2017-07-26 2019-03-06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加熱処理評価用の模擬検体および模擬検体を用いた加熱処理評価方法
CN114272851B (zh) * 2021-12-28 2023-12-22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一种用于红参蒸制的高温高压设备
WO2024242549A1 (en) * 2023-05-25 2024-11-28 Hui Yeong K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ally sterilizing oil palm fresh fruit bunches (ffb)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69408A (en) * 1977-02-10 1979-10-02 Fmc Corporation Continuous pressure cooker and cooler with controlled liquid flow
US4773321A (en) * 1987-08-20 1988-09-27 Fmc Corporation Universal sterilizing apparatus
JPH04370081A (ja) * 1991-06-18 1992-12-22 Ajinomoto Co Inc 加圧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21074B2 (zh) * 1972-11-07 1977-06-08
JPS5142391A (ja) * 1974-10-05 1976-04-09 Shibuya Kogyo Co Ltd Koonsatsukinsochi
US3951131A (en) * 1974-10-11 1976-04-20 Hobart Corporation Pressure vessel with multiple outlet connections
US4196225A (en) * 1977-02-10 1980-04-01 Fmc Corporation Continuous pressure cooker and cooler with controlled liquid flow
US4636395A (en) * 1982-10-19 1987-01-13 Campbell Soup Company Method for heat treating food
US4646629A (en) * 1984-02-10 1987-03-03 Fmc Corporation Sterilizing apparatus
JPH05142391A (ja) * 1991-11-22 1993-06-08 Toshiba Corp 予熱制御装置
JP2844043B2 (ja) 1993-08-30 1999-01-06 ハウス食品株式会社 食品殺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69408A (en) * 1977-02-10 1979-10-02 Fmc Corporation Continuous pressure cooker and cooler with controlled liquid flow
US4773321A (en) * 1987-08-20 1988-09-27 Fmc Corporation Universal sterilizing apparatus
JPH04370081A (ja) * 1991-06-18 1992-12-22 Ajinomoto Co Inc 加圧加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0153367B1 (ko) 1998-10-01
DE69519337D1 (de) 2000-12-14
US5546854A (en) 1996-08-20
EP0692198A1 (en) 1996-01-17
KR960000089A (ko) 1996-01-25
CN1125543A (zh) 1996-07-03
EP0692198B1 (en) 2000-11-08
DE69519337T2 (de) 2001-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3328C (zh) 食品加热灭菌方法及食品加热灭菌装置
CN1946306A (zh) 改进的罐头加工
KR20110032998A (ko) 식품 살균 장치
CN1053327C (zh) 食品灭菌装置
JP5717707B2 (ja) 食品処理装置
CN1053329C (zh) 食品灭菌装置及食品灭菌方法
KR101810684B1 (ko) 포장 쌀밥의 제조 방법
JP2010119327A (ja) 無菌パック米飯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装置
KR20200140859A (ko) 밀폐된 용기 내의 간편식품의 저온 살균
JP5679103B2 (ja) 包装米飯の製造方法
JP2011030449A (ja) 食品処理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055759B2 (ja) 食品加熱殺菌方法及び食品加熱殺菌装置
KR20130094230A (ko) 포장 쌀밥의 제조 방법
JP3203328B2 (ja) 食品加熱殺菌装置
CN114642247A (zh) 食品蒸煮灭菌和无菌包装一体化设备及加工方法
WO2005079594A1 (en) Gas treatment apparatus
JP4553122B2 (ja) 固形内容物の加熱方法および装置
JP5811689B2 (ja) 包装米飯の製造方法
US20100028509A1 (en) Process For Producing Aseptic Packaged Pasta Product Storable at Room Temperature
JP4793590B2 (ja) 固形物食品の無菌充填における加熱殺菌用カップとその殺菌チャンバ
US3545984A (en) Food processing method and equipment
JP2005341936A (ja) 容器入り調理済み食品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US805845A (en) Machine or apparatus for automatically processing or cooking and cooling canned food.
JP4793591B2 (ja) 固形物食品の無菌充填システム
JP3560854B2 (ja) ロータリーバルブを備えた食品加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