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50648B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50648B CN104950648B CN201410447322.0A CN201410447322A CN104950648B CN 104950648 B CN104950648 B CN 104950648B CN 201410447322 A CN201410447322 A CN 201410447322A CN 104950648 B CN104950648 B CN 1049506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xing device
- cleaning
- pressing member
- antistatic
- pres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该定影装置包括定影部件、按压部件、清洁部件以及抗静电部件。定影部件具有加热介质的加热部件并且在夹持介质的同时旋转使得未定影的图像定影在介质的表面上。按压部件面对定影部件布置,并且在按压部件与加热部件之间的定影区域中向介质施加压力。清洁部件在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定影区域的下游,并且在沿与介质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清洁区域中与按压部件接触,从而清洁按压部件。抗静电部件在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清洁部件的下游,并且在抗静电区域中接触按压部件的表面,从而消除按压部件的静电,所述抗静电区域在与介质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清洁区域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就现有技术中使未定影的可见图像定影在电子照相图像形成设备中的定影装置而言,公知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5-221882号公报(段落0040、0046、0063、0072,图5)与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13-235133号公报(0024至0026,图3)中论述的技术。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05-221882号公报描述了一种通过使金属清洁刮板76与其接触而清洁压辊13b的构造,该压辊覆盖有由例如氟塑料材料构成的管。
日本特开专利申请2013-235133号公报描述了这样一种构造:对按压带37以带静电方式充电,从而使得定影处理后转印片材S不容易附着到定影带30上。此外,在此构造中,对应于转印片材S与按压带37分离的位置布置抗静电刷39,从而使其容易使转印片材S与按压带37分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可靠地消除按压部件的静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定影部件、按压部件、清洁部件以及抗静电部件的定影装置。该定影部件具有加热介质的加热部件,并且所述定影装置在夹持所述介质的同时旋转,使得未定影的图像定影在所述介质的表面上。该按压部件面对所述定影部件布置,并且所述按压部件向在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之间的定影区域中的所述介质施加压力。该清洁部件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定影区域的下游,并且在沿与介质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清洁区域中与所述按压部件接触,从而清洁所述按压部件。该抗静电部件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清洁部件的下游,并且在抗静电区域中与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接触,从而消除所述按压部件的静电,所述抗静电区域在与所述介质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清洁区域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清洁部件,该第二清洁部件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抗静电部件的下游,并且清洁所述按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抗静电部件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抗静电部件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内。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根据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抗静电部件,该第二抗静电部件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的外侧,并消除所述按压部件的静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根据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抗静电部件,该第二抗静电部件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的外侧,并消除所述按压部件的静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根据第三方面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抗静电部件,该第二抗静电部件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的外侧,并消除所述按压部件的静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根据第四方面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第二抗静电部件,该第二抗静电部件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的外侧,并消除所述按压部件的静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可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可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可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在根据第四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可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在根据第五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可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在根据第六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可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在根据第七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可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在根据第八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可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在根据第九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在根据第十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九方面,在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方面,在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一方面,在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二方面,在根据第十四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三方面,在根据第十五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四方面,在根据第十六方面的定影装置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根据第一至第二十四方面中任一项的定影装置还可包括支撑件,该支撑件支撑所述清洁部件以及所述抗静电部件,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按压部件被支撑。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六方面,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将图像从图像承载件转印至介质上,所述图像承载件用于将图像承载在其表面上;以及根据第一至第二十五方面中任一项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使转印在所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定影。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十六方面,与未提供根据本发明的第一至第二十六方面的构造的情况相比,可以可靠地消除按压部件的静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在抗静电部件的下游未设置第二清洁部件的构造相比,可减少因来自抗静电部件的异物再附着至按压部件上而导致的穿过定影区域的介质污染。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和第四方面,与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和抗静电部件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在位置上对准的构造相比,可减小对按压部件表面的损害。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至第八方面,与未在清洁区域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布置第二抗静电部件的构造相比,可更为可靠地从按压部件消除静电。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至第十六方面,与其中未对加热部件的表面使用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至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极性的材料的构造相比,可减小显影剂在加热部件表面上的附着。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至第二十四方面,与未将氟塑料材料用于加热部件表面的构造相比,可减小异物附着至加热部件表面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十五方面,可通过从按压部件整体拆卸来替换清洁部件与抗静电部件。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
图3A与图3B是均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按压部件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图3A是按压部件的立体图并且图3B是清洁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清洁单元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静电消除器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并且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2。
具体实施方式
尽管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示例性实施方式(下文称作“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下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
为了更容易理解下面的描述,“前后方向”将被定义成附图中的“X轴方向”,“左右方向”将被定义成附图中的“Y轴方向”,并且“上下方向”将被限定成附图中的“Z轴方向”。而且,由箭头X、-X、Y、-Y、Z及-Z表示的方向或侧被分别限定成前部、后部、右部、左部、上部及下部方向,或者被分别定义成前、后、右、左、上及下侧。
而且,在各个附图中,中央具有圆点的圆圈表示从图面的远侧朝近侧延伸的箭头,并且其中具有“x”的圆圈表示从图面的近侧延伸至远侧的箭头。
在用于解释以下描述的附图中,适当省略了除用于更容易理解本描述的那些部件外的部件。
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
在图1中,作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例的复印机U具有作为图像形成设备主体的实施例以及图像记录装置的实施例的打印机部分U1。作为读取器的实施例以及图像读取装置的实施例的扫描仪部分U2支撑在打印机部分U1上方。作为原稿传送装置的实施例的自动馈送器U3支撑在扫描仪部分U2上方。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扫描仪部分U2支撑作为输入部分的实施例的用户界面U0。操作者可在用户界面U0上执行输入操作从而操作复印机U。
后处理装置U4被布置至打印机部分U1的右方。
作为介质容器的实施例的原稿托盘TG1布置在自动馈送器U3的上部。原稿托盘TG1能够容纳待复印的一叠多个原稿Gi。作为原稿输出部分的实施例的原稿输出托盘TG2形成在原稿托盘TG1下方。原稿传送辊U3b沿原稿传送路径U3a安置在原稿托盘TG1与原稿输出托盘TG2之间。
作为透明稿台的实施例的台板玻璃PG布置在扫描仪部分U2的上表面处。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扫描仪部分U2中,光学读取系统A布置在台板玻璃PG下方。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读取系统A以能沿台板玻璃PG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撑。通常,光学读取系统A静止在图1中所示的初始位置。
作为成像部件的实施例的成像元件CCD被布置至光学读取系统A的右方。成像元件CCD电连接至图像处理器GS。
图像处理器GS电连接至打印机部分U1中的控制器C及写入电路D。写入电路D电连接至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曝光装置ROSy、ROSm、ROSc、以及ROSk。
在图1中,作为图像承载件的实施例的感光鼓Py、Pm、Pc及Pk分别布置在曝光装置ROSy、ROSm、ROSc、以及ROSk下方。
沿黑色(K)感光鼓Pk的旋转方向,感光鼓Pk被充电单元CRK、显影装置GK、作为第一转印单元的实施例的一次转印辊T1k以及作为图像承载件的清洁单元的实施例的鼓清洁器CLk围绕。
充电单元CRK从供电电路E接收充电电压,该充电电压用于对感光鼓Pk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显影装置GK具有作为显影剂承载件的实施例的显影辊R0。显影辊R0从供电电路E接收显影电压。一次转印辊T1k从供电电路E接收一次转印电压,该一次转印电压具有与显影剂的带电极性相反的极性。
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感光鼓Pk、充电单元CRk以及鼓清洁器CLk组合成图像承载单元UK。图像承载单元UK由打印机部分U1可拆卸地支撑。
就Y、M及C颜色而言,提供构造与黑色图像承载单元UK相同的图像承载单元UY、UM及UC。因此,图像承载单元UY、UM及UC也分别具有:感光鼓Py、Pm及Pc;充电单元Cry、CRm及CRc;以及鼓清洁器CLy、CLm及CLc。
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各个显影装置GY至GK也被设置成单个单元,并且由打印机部分U1可拆卸地支撑。
图像承载单元UY、UM、UC及UK与显影装置GY、GM、GC及GK分别组成色调剂图像形成部件UY+GY、UM+GM、UC+GC及UK+GK。
作为中间转印装置的实施例的带模块BM布置在图像承载单元UY至UK下方。带模块BM包括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实施例的中间转印带B、作为中间转印部件的支撑部件的实施例的带支撑辊Rd、Rt、Rw、Rf及T2a、以及一次转印辊T1y、T1m、T1c以及T1k。带支撑辊Rd、Rt、Rw、Rf及T2a包括作为驱动部件的实施例的带驱动辊Rd、作为张力施加部件的实施例的张力辊Rt、作为防蛇行部件的实施例的工作辊Rw、作为从动部件的实施例的多个惰辊Rf以及作为二次转印对置部件的实施例的支承辊T2a。
中间转印带B由带支撑辊Rd、Rt、Rw、Rf及T2a以能沿箭头Ya表示的方向旋转移动的方式支撑。
二次转印单元Ut布置在支承辊T2a下方。二次转印单元Ut包括作为二次转印部件的实施例的二次转印辊T2b。二次转印辊T2b被支撑成可移动地与支承辊T2a接触以及脱离接触,中间转印带B介于其间。作为图像记录区域的实施例的二次转印区域Q4由二次转印辊T2b与中间转印带B接触所在的区域形成。而且,支承辊T2a与作为电压施加接触部件辊的实施例的接触辊T2c接触。接触辊T2c在预定正时从供电电路E接收极性与色调剂的带电极性相同的二次转印电压。前述辊T2a至T2c构成二次转印装置T2。
作为中间转印部件清洁单元的实施例的带清洁器CLB在中间转印带B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二次转印区域Q4的下游。
一次转印辊T1y至T1k、中间转印带B、二次转印装置T2、带清洁器CLB等构成转印装置T1+B+T2+CLB,该转印装置T1+B+T2+CLB将感光鼓Py至Pk的表面上的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
作为介质容纳部分的实施例的送纸托盘TR1至TR3以可插入可弹出的方式支撑在打印机部分U1的下部。送纸托盘TR1至TR3容纳作为介质的实施例的片材S。
作为介质提取部件的实施例的拾取辊Rp布置在各个送纸托盘TR1至TR3的左上侧。作为分离部件的实施例的分离辊Rs布置至拾取辊Rp的左侧。
向上延伸的介质传送路径SH1形成至送纸托盘TR1至TR3的左侧。作为介质传送部件的实施例的多个传送辊Ra沿传送路径SH1布置。
在传送路径SH1中,作为递送部件的实施例的定位辊Rr在片材S传送方向上布置在下游区域并在二次转印区域Q4的上游。
作为介质导向部件的实施例的定位导向件SGr与转印前片材导向件SG1以此顺序在片材S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定位辊Rr的下游侧。
作为介质导向部件的实施例的转印后片材导向件SG2在片材S的传送方向上布置在二次转印区域Q4的下游。作为介质传送部件的实施例的传送带BH在片材S传送方向上布置在转印后片材导向件SG2的下游。
定影装置F在片材S传送方向上布置在传送带BH的下游。定影装置F包括作为加热定影部件的实施例的加热辊Fh与作为按压定影部件的实施例的按压辊Fp。定影区域Q5由加热辊Fh与按压辊Fp相互接触所在的区域形成。
作为介质传送路径的实施例的排出路径SH3在片材S传送方向上形成在定影装置F的下游。排出路径SH3朝后处理装置U4向右延伸。
排出路径SH3的下游端连接至作为介质传送路径的实施例的反向路径SH4的上游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反向路径SH4在二次转印单元Ut的下方并且在最上面的送纸托盘TR1的上方延伸,从而在定位辊Rr的上游侧处与传送路径SH1汇合。作为传送路径的切换部件的实施例的第一门GT1布置在反向路径SH4从排出路径SH3分叉的位置处。
作为介质传送路径的实施例的处理路径SH5形成在后处理装置U4中。作为弯曲校正装置的实施例的卷曲消除装置U4a布置在处理路径SH5中。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卷曲消除装置U4a包括作为弯曲校正部件的实施例的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与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
作为输出部件的实施例的排出辊Rh在片材S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卷曲消除装置U4a的下游。作为输出部分的实施例的排出托盘TH1在片材S传送方向上布置在排出辊Rh的下游。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排出托盘TH1以可根据所承载片材S的数量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支撑。
以上描述的具有附图标记SH1至SH5的组件构成了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介质传送路径SH。而且,具有附图标记SH、Ra、Rr、Rh、SGr、SG1、SG2、BH、GT1等的组件构成了介质传送系统SU。
(图像形成操作的描述)
参照图1,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复印机U中,当在用户界面U0中输入复印开始按钮时,扫描仪部分U2读取原稿。
如果通过使用自动馈送器U3而自动地传送原稿进行复印,那么光学读取系统A在初始位置保持静止并且使相继穿过台板玻璃PG上的读取位置的原稿Gi曝光。因此,容纳在原稿托盘TG1中的多个原稿Gi相继地穿过台板玻璃PG上的原稿读取位置,然后输出至原稿输出托盘TG2上。
如果通过允许操作者手动将原稿Gi放置在台板玻璃PG上而进行复印,那么光学读取系统A在左右方向上移动,使得在使原稿曝光的同时扫描台板玻璃PG上的原稿。
来自原稿Gi的反射光经由光学读取系统A聚焦在成像元件CCD上。成像元件CCD将聚焦在成像表面上的原稿的反射光转换成电信号。
图像处理器GS将从成像元件CCD输入的读取信号转换成数字图像信号,并且将该信号输出至打印机部分U1中的写入电路D。在预定正时时,写入电路D将与从图像处理器GS输入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图像信息对应的激光驱动信号输出至作为写入装置的实施例的曝光装置ROSy、ROSm、ROSc、以及ROSk。
控制器C输出信号以用于控制例如写入电路D输出信号的正时,还控制供电电路E。
感光鼓Py至Pk的表面分别被充电单元CRy至CRk以带静电方式充电。就表面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的感光鼓Py至Pk而言,借助作为从曝光装置ROSy、ROSm、ROSc、以及ROSk输出的写入光束的实施例的激光束Ly、Lm、Lc及Lk在感光鼓Py至Pk上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Py至Pk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由显影装置GY至GK显影成作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及黑色(K)可见图像的实施例的色调剂图像。
感光鼓Py至Pk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借助一次转印辊T1y至T1k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如果要形成多色图像(即,彩色图像),那么感光鼓Py至Pk上的色调剂图像相继叠加并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就仅有黑色图像数据的情况而言,仅使用黑色(K)感光鼓PK以及显影装置GK,从而仅形成黑色色调剂图像。因此,仅黑色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B上。
一次转印处理之后,鼓清洁器CLy至CLk清洁残留在感光鼓Py至Pk的表面上的色调剂。
转印在中间转印带B上的色调剂图像被传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
来自托盘TR1至TR3之一的片材S被拾取辊Rp在预定馈送正时提取。如果拾取辊Rp提取了多沓片材S,那么分离辊Rs使片材S逐张相互分离。已经穿过分离辊Rs的片材S被多个传送辊Ra传送至定位辊Rr。
定位辊Rr根据色调剂图像被传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的正时递送片材S。由定位辊Rr递送的片材S被导向件SGr与SG1引导,从而被传送至二次转印区域Q4。
在色调剂图像穿过二次转印区域Q4时,中间转印带B上的色调剂图像借助二次转印装置T2转印到片材S上。在彩色图像的情况下,叠加并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B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被集体地二次转印到片材S上。
就已经穿过二次转印区域Q4的中间转印带B而言,由带清洁器CLB清洁残留在其上的色调剂。
具有二次转印在其上的色调剂图像的片材S经由转印后片材导向件SG2以及作为定影前介质传送部件的实施例的传送带BH传送至定影装置F。在片材S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穿过定影区域Q5时,色调剂图像被加热,并借助定影装置F定影在片材S表面上。具有在定影区域Q5中被加热并定影在其上的色调剂图像的片材S被沿排出路径SH3传送。
如果片材S要被输出到排出托盘TH1上,那么沿排出路径SH3传送的片材S被传送至后处理装置U4中的处理路径SH5。切换门h3根据传送至定影区域Q5的片材S的弯曲方向(即,卷曲方向)在第一卷曲校正部件h1与第二卷曲校正部件h2之间切换传送目的地。卷曲校正部件h1与h2校正从其穿过的片材S的卷曲。被校正了卷曲的片材S由排出辊Rh输出到排出托盘TH1上。
如果要在片材S上进行双面打印的话,那么片材S的后缘穿过第一门GT1之后,第一门GT1将用于片材S的传送目的地切换至反向路径SH4。然后,排出路径SH3的下游端处的传送辊Ra与处理路径SH5中的传送辊Ra沿相反的方向旋转。因此,已经穿过第一门GT1的片材S借助传送方向被反转的状态下的传送辊Ra而被传送至反向路径SH4。换而言之,片材S被转回。被转回的片材S沿反向路径SH4被传送,并且在片材S的前后面被反转的状态下被传送至定位辊Rr。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描述)
图2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F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
参照图1与图2,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F中,作为加热部件的实施例的加热辊Fh具有作为圆筒部件的实施例的加热辊体1。加热辊体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加热辊体1的表面覆盖有作为加热部件表面的实施例的覆层2。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覆层2由具有高防粘性的氟塑料材料构成。作为氟塑料的实施例的全氟烷氧基(PFA)用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覆层2。使用的氟塑料不限于PFA,可另选例如聚四氟乙烯(PTFE)或聚四氟乙烯丙烯(FEP:4氟化乙烯-6丙烯)。
加热辊Fh具有作为加热源的实施例的内置加热器3。加热辊Fh接收来自驱动源(未示出)的驱动力。作为介质剥离部件的实施例的剥离爪4在加热辊Fh旋转的方向上布置在定影区域Q5的下游。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剥离爪4具有楔形形状,剥离爪的远端4a朝加热辊Fh的表面延伸。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多个剥离爪4沿加热辊Fh的轴向方向布置,并且相互间隔开。作为清洁部件的实施例的清洁腹板6在加热辊Fh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剥离爪4的下游。而且,作为温度检测部件的实施例的温度传感器7在加热辊Fh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清洁腹板6的下游。
图3A与图3B是均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按压辊Fp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具体地说,图3A是按压辊Fp的立体图,并且图3B是清洁单元的立体图。
参照图1至图3B,作为按压部件的实施例的按压辊Fp具有作为圆筒部件的实施例的按压辊体11。按压辊体1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按压辊体11的表面支撑作为按压辊表面的实施例的导电管12。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导电管12具有在沿按压辊体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而且,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导电管12由导电材料构成,该导电材料在静电序列上比用于形成加热辊Fh的覆层2的氟塑料材料高。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通过将作为导电剂的碳黑添加至硅橡胶而获得的橡胶材料。用于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导电管12的橡胶材料不限于硅橡胶,并且可另选例如丁苯橡胶(SBR)。而且,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导电管12中的导电剂不限于碳黑,并且可另选例如诸如石墨、铝、铜或锡等的金属,或者或SnO2-In2O3固溶体的微粒。
按压辊Fp借助作为偏压部件的实施例的弹簧(未示出)压靠加热辊Fh。因此,按压辊Fp借助加热辊Fh的旋转而被驱动。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加热辊Fh、按压辊Fp等组成定影部件Fh+Fp。
作为介质剥离部件的实施例的剥离爪14在按压辊Fp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定影区域Q5的下游。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剥离爪14的构造类似各个剥离爪4的构造。
作为清洁单元的实施例的清洁器21在按压辊Fp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剥离爪14的下游。
(清洁单元的描述)
图4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清洁单元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
参照图2至图4,清洁器21具有作为支撑件的实施例的外壳22。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外壳22沿按压辊Fp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收容空间22a形成在外壳22内。收容空间22a沿外壳2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外壳22由定影装置F可拆卸地支撑。而且,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外壳22由导电材料构成。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外壳22接地。
而且,外壳22的在按压辊Fp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端支撑作为清洁部件的实施例的清洁刮板23。
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清洁刮板23具有沿按压辊Fp的轴线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形状。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清洁刮板23从如下方向(即从相反的方向)与按压辊Fp的表面接触,该方向即远端23a面对按压辊Fp的旋转方向的上游所沿的方向。在此情况下,远端23a与按压辊Fp的表面相互接触的接触区域形成清洁区域P1。
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清洁刮板23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布置在可在复印机U中使用的最大型号的片材S的宽度Ls的相对两端内。
在图3A与图3B中,外壳22在清洁刮板23的在按压辊Fp的旋转方向上的上游位置处支撑静电消除器24。
静电消除器24包括作为抗静电部件的实施例的第一刷26以及作为第二抗静电部件的实施例的一对第二刷27,该对第二刷分别布置在第一刷26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对两侧。
刷26与27分别具有基底织物26a与基底织物27a。基底织物26a与基底织物27a沿按压辊Fp的轴向方向延伸。
图5是示出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静电消除器24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
在图5中,基底织物26a与基底织物27a分别具有作为接触部分的实施例的刷毛26b与刷毛27b。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刷毛26b与刷毛27b具有与按压辊Fp的表面接触的末端。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刷毛26b与刷毛27b由导电纤维形成。如图5中所示,刷毛26b与刷毛27b的基端嵌入基底织物26a与基底织物27a中,使得基端从基底织物26a与基底织物27a的底面暴露。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基底织物26a与基底织物27a各自的下表面经导电粘合剂29由外壳22支撑。因此,刷毛26b与刷毛27b经导电粘合剂29及外壳22接地。
因此,作为抗静电区域的实施例的第一抗静电区域P2a由第一刷26的刷毛26b与按压辊Fp的表面相互接触的接触区域形成。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抗静电区域P2a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2设定为小于清洁区域P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1。
第二刷27的刷毛27b在清洁区域P1的前后端的外部接触按压辊Fp。因此,刷毛27b与按压辊Fp的表面相互接触之处的一对第二抗静电区域P2b之间的宽度L3设定为大于片材S的宽度Ls。具体地说,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宽度被设定为满足条件L3>Ls>L1>L2。
而且,外壳22支撑作为第二清洁部件的实施例的第二清洁刮板31,该第二清洁部件在按压辊Fp的旋转方向上在静电消除器24的下游的位置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清洁刮板31具有与上述清洁刮板23相同的构造。与远端23a类似,第二清洁区域P3由第二清洁刮板31的远端31a与按压辊Fp的表面相互接触的接触区域形成。第二清洁区域P3的宽度设定为与清洁区域P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1相同。
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F中,作为排出部件的实施例的排出辊40在介质传送方向上布置在定影区域Q5的下游的位置处。
(定影装置的操作)
在具有上述构造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复印机U中,在如下状态下片材S被传送至定影装置F:在二次转印区域Q4处转印到片材S上的具有负极性的色调剂未定影。当片材S被从二次转印区域Q4传送至定影区域Q5时,转印到片材S上的未定影的色调剂的一部分有时可能由于例如在传送过程中的振动而飘散。
如果飘散的色调剂附着到在定影区域Q5的上游侧处的加热辊Fh的表面上,那么当加热辊Fh旋转并经过定影区域Q5时,附着至加热辊Fh的色调剂可能定影到经过定影区域Q5的片材S上,从而可能使图像质量变差。
为了使被定影的色调剂不容易附着至加热辊Fh的表面上,传统上使用具有高防粘性的氟塑料材料用于加热辊Fh的覆层2。与按压辊Fp的导电管12或片材S相比,氟塑料材料在静电序列上处于低位。因此,在定影部件Fh+Fp旋转的情况下,当覆层2与导电管12、片材S以及清洁腹板6接触及脱离接触时,覆层2倾向于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负极性。
另一方面,在面对加热辊Fh的按压辊Fp中,导电管12接地。因此,在加热辊Fh的覆层2与按压辊Fp的导电管12之间产生电场,该电场减少负极性的色调剂在覆层2上的附着。
如在现有技术的例子中所论述的,纸张颗粒会附着到按压辊Fp上,或者在进行双面打印时,片材S背面的色调剂会附着到按压辊Fp上。因此,假定在片材S的片材穿过区域中设置抗静电刷,异物会积累在抗静电刷中。当这些异物积累时,抗静电刷被弄脏,导致抗静电的性能降低。而且,积累的异物块会被反转印至按压辊Fp,从而可能弄脏片材S的背面。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在片材穿过区域的外部接触抗静电刷。然而,仅在片材穿过区域的外部消除静电的构造使得消除静电不充分。
与之相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刷26布置在清洁刮板23的下游。因此,在纸张颗粒等已被第一刷26上游侧的清洁刮板23移除的状态下,第一刷26消除按压辊Fp的静电。
因此,可减少异物在第一刷26中的积累,并且可防止消除静电不充分。
而日,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清洁刮板31布置在第一刷26的下游。因此,即便当未被清洁刮板23充分移除的异物积累在第一刷26中从而积累异物块反转印至按压辊Fp时,积累的异物也会被第二清洁刮板31移除。因此,可减小当再次转印至按压辊Fp的异物附着到穿过定影区域Q5的片材S上时致使弄脏片材S的背面的可能。
而且,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清洁刮板31可防止在定影区域Q5的上游处飘散的色调剂或纸张颗粒进入清洁器21。因此,可防止飘散的色调剂等在第一刷26中的附着和积聚。
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清洁刮板23与31以及第一刷26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宽度。因此,清洁刮板23与31以及第一刷26布置成其前后端不对准。因此,就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导电管12而言,其与清洁刮板23及31的前后端接触的位置以及其与第一刷26的前后端接触的位置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偏移。
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从导电管12移除异物的清洁刮板23及31均以预定的作用力压靠导电管12。第一刷26也压靠导电管12,使得第一刷26可靠地接触导电管12。
因此,在导电管12中,在压靠清洁刮板23及31以及第一刷26的导电管12的部分以及未压靠清洁刮板23及31以及第一刷26的导电管12的部分之间的边界处发生形状上的变化。这使得应力容易集中在边界位置处,即,在清洁刮板23等的边缘位置处。
在清洁刮板的前端和后端与抗静电刷的前端和后端在位置上对准的假定构造中,清洁刮板的应力集中与抗静电刷的应力集中会作用于导电管12在前后方向上的相同位置。因此,借助此构造,导电管12的相同位置因反复接受大的作用力而经受磨损。在最槽糕的情况下,导电管12可能会断裂。
与之相比,借助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清洁刮板23及31的前端和后端与第一刷26的前端和后端在位置上不对准。这减少了由导电管12的相同位置反复接受大的作用力,从而减少磨损。因此,与清洁刮板的前端和后端与抗静电刷的前端和后端在位置上对准的构造相比,在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可减小对导电管12的损害,从而使导电管12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
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二刷27布置在清洁区域P1的前端与后端的外部。因此,除第一刷26外,第二刷27也消除按压辊Fp的静电。因此,与通过单单使用第一刷26消除按压辊Fp的静电的构造相比,借助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可改善用于消除按压辊Fp的静电的性能。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消除按压辊Fp的静电。
而且,在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清洁器21由定影装置F可拆卸地支撑,并且清洁器21支撑刷26与27。在现有技术中,前端与后端处的抗静电刷是不可更换的,因为它们由诸如直到复印机U到达使用寿命时才更换的框架之类的部件支撑。久而久之,这可能导致抗静电刷的抗静电性能退化。
与之相比,借助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清洁刮板23与31以及刷26与27是可更换的,所述清洁刮板是因为与按压辊Fp接触导致的退化而定期更换的元件。因此,可维持用于消除按压辊Fp的静电的性能。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接着将描述本发明的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
的描述中,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元件对应的元件被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详细描述。
尽管在以下几点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其它方面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类似。
(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描述)
图6是示出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F的有关部分的放大图,并且对应于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图2。
参照图6,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F中,按压辊体11的表面覆盖有作为表面层的实施例的覆层41。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覆层41类似于覆层2,是由作为高防粘性材料的实施例在静电序列上与片材S相比处于低位的氟塑料材料构成的。尽管使用作为氟塑料材料的实施例的PFA用于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的覆层41,但是例如PTFE、FEP等也可作为另选方案。
(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
在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按压辊Fp的覆层41类似于加热辊Fh的覆层2,也是由氟塑料材料构成的。相比片材S,覆层41在静电序列上处于低位。因此,当定影装置Fh+Fp向介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传送片材S时,随着覆层2与覆层41与片材S接触及脱离接触,覆层2与覆层41易于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至负极性。覆层41经由清洁器21接地。在定影区域Q5的上游侧处,未消除静电的覆层2与消除了静电的覆层41之间产生了电场,减轻负极性色调剂到覆层2上的附着。
因此,类似于其中导电管12由硅橡胶构成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可减轻负极性色调剂到覆层2上的附着。
而且,与其中导电管12由硅橡胶构成的根据第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相比,在根据第二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造中可改善覆层41表面的防粘性。因此,可借助清洁刮板23与31轻易移除附着至覆层41表面的色调剂等。这可减轻双面打印过程中片材S的背面上的色调剂到按压辊Fp表面上的附着,可减轻纸张颗粒、飘散的色调剂等到按压辊Fp表面上的附着。
变型例
尽管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上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并且允许多种在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型。以下将描述变型例H01至H014。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复印机U被描述成图像形成设备的实施例。另选的是,在第一变型例H01中,以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可适用于例如传真设备或具有多种功能的多功能设备。而且,尽管描述了作为实施例的所谓的彩色图像形成设备,但是以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可另选地适用于所谓的单色图像形成设备。而且,以上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不限于所谓的串联型图像形成设备,并且可适用于旋转型图像形成设备。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刷26与27被描述成消除按压辊Fp的静电的抗静电部件与第二抗静电部件的实施例。另选的是,在第二变型例H02中,例如,可根据设计与规格采用诸如现有技术中的辊形抗静电部件之类的任意的抗静电部件及任意的第二抗静电部件。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期望第二刷27设置在第一刷26的前后两侧处。另选的是,在第三变型例H03中,可省略这些刷27。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清洁刮板23与31被描述成清洁按压辊Fp的清洁部件与第二清洁部件的实施例。另选的是,在第四变型例H04中,例如,可根据设计与规格采用诸如现有技术中的清洁刷、清洁辊等之类的任意的清洁部件与任意的第二清洁部件。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期望第二清洁刮板31在按压辊Fp的旋转方向上设置在第一刷26的下游。另选的是,在第五变型例H05中,例如,如果可通过增加清洁刮板23的接触压力或者通过在第一刷26的上游布置多个清洁刮板23而在按压辊Fp的旋转方向上在第一刷26的上游侧处移除大部分的异物,或者如果通过在充分远离定影区域Q5的上游侧的位置处布置第一刷26而减轻飘散的色调剂到第一刷26上的附着,则可省略第二清洁刮板31。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可根据例如设计与规格适当改变用作形成导电管12与覆层2的实施例的特定材料以及正极与负极。例如,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使用了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至负极性的色调剂。另选的是,在第六变型例H06中,可使用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至正极性的色调剂。而且,为了防止色调剂移至加热辊Fh,按压辊Fp的导电管可由与用于形成加热辊Fh的覆层的材料相比在静电序列上处于低位的导电材料构成。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例如,刷26与27用于消除按压辊Fp的静电。另选的是,在第七变型例H07中,诸如作为充电部件的实施例的充电辊之类的充电单元可替代刷26与27而布置成向按压辊Fp施加具有正极性的电压。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辊形的按压辊Fp被用作按压部件的实施例。另选的是,在第八变型例H08中,例如可使用环形按压带代替按压辊Fp,或者可根据设计与规格使用具有任意形状的按压部件。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期望由用作框架的实施例而且可从定影装置F拆卸的外壳22支撑刷26与27以及清洁刮板23与31。另选的是,在第九变型例H09中,例如,可省略外壳22,使得刷26与27以及清洁刮板23与31由定影装置F固定地支撑。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清洁刮板23与31在按压辊Fp旋转方向上布置在第一刷26的上游与下游两侧处。另选的是,在第十变型例H010中,例如,可在第一刷26的上游侧或下游侧处布置两个或多个清洁刮板,或者可在第一刷26的上游与下游两侧处都布置两个或多个清洁刮板。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清洁部件的实施例的清洁腹板6在加热辊Fh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剥离爪4的下游。另选的是,在第十一变型例H011中,例如,可根据设计与规格使用诸如现有技术中的清洁刷、清洁辊等之类的清洁部件替换清洁腹板6。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期望刷清洁刮板23与31以及第一刷26布置成其前端与后端在位置上不对准。另选的是,在第十二变型例H012中,例如,如下构造也是可行的:抗静电刷的前端和后端与清洁刮板23与31的前端和后端在位置上对准;第一刷26的宽度大于清洁刮板23的宽度;或者第一刷26与第二刷27被整合成单个单元。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清洁刮板23与第二清洁刮板31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相同的宽度。另选的是,在第十三变型例H013中,例如,当清洁刮板23与31覆盖片材S的穿过区域及第一抗静电区域P2a时,清洁刮板23与31在片材S的宽度方向上可相互偏移,使得清洁刮板23与31的前端和后端在位置上不对准。作为另一可选方案,清洁刮板23与第二清洁刮板31可在前后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宽度。
在以上各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清洁区域P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1设定为小于片材S的宽度Ls。另选的是,在第十四变型例H014中,例如,清洁区域P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L1可设定为大于片材S的宽度Ls。
为了阐明与描述的目的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在前描述。并不意图以所公开的具体形式穷尽本发明,或者将本发明限制于所公开的具体形式。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多种变型及变更会是显而易见的。为了最佳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而选择并且描述了实施方式,从而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多种实施方式,并且设想到适于具体应用的多种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理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同等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包括:
定影部件,该定影部件具有加热介质的加热部件,所述定影部件在夹持所述介质的同时旋转,使得未定影的图像定影在所述介质的表面上;
按压部件,该按压部件面对所述定影部件布置,并且所述按压部件向在所述按压部件与所述加热部件之间的定影区域中的所述介质施加压力;
清洁部件,该清洁部件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所述定影区域的下游,并且在沿与介质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清洁区域中与所述按压部件接触,从而清洁所述按压部件;
抗静电部件,该抗静电部件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清洁部件的下游,并且在抗静电区域中与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接触,从而消除所述按压部件的静电,所述抗静电区域在与所述介质传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与所述清洁区域重叠;以及
第二清洁部件,该第二清洁部件在所述按压部件的旋转方向上布置在所述抗静电部件的下游,并且清洁所述按压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抗静电部件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还包括:
第二抗静电部件,该第二抗静电部件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的外侧,并消除所述按压部件的静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还包括:
第二抗静电部件,该第二抗静电部件布置在所述清洁区域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两端的外侧,并消除所述按压部件的静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具有由如下材料构成的表面,该材料相对于构成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的材料,被以带静电方式充电成在静电序列上与显影剂相同的极性。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定影装置,
其中,所述加热部件的所述表面由氟塑料材料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还包括:
支撑件,该支撑件支撑所述清洁部件以及所述抗静电部件,并且以可拆卸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按压部件被支撑。
14.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包括:
转印装置,该转印装置将图像从图像承载件转印至介质上,所述图像承载件用于将图像承载在其表面上;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使转印在所述介质上的所述图像定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60628 | 2014-03-24 | ||
JP2014060628A JP6237379B2 (ja) | 2014-03-24 | 2014-03-24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50648A CN104950648A (zh) | 2015-09-30 |
CN104950648B true CN104950648B (zh) | 2018-07-24 |
Family
ID=54142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447322.0A Active CN104950648B (zh) | 2014-03-24 | 2014-09-04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360808B2 (zh) |
JP (1) | JP6237379B2 (zh) |
CN (1) | CN10495064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7194584A (ja) * | 2016-04-21 | 2017-10-26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635070B2 (ja) * | 2017-02-21 | 2020-01-22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57886B2 (ja) * | 2017-07-11 | 2022-04-21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搬送装置、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7031192B2 (ja) * | 2017-09-25 | 2022-03-08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23169620A (ja) * | 2022-05-17 | 2023-1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21882A (ja) * | 2004-02-06 | 2005-08-18 | Toshiba Corp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96551A (ja) * | 2006-10-10 | 2008-04-24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73344A (zh) * | 2007-08-24 | 2009-02-2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385291A (zh) * | 2010-08-31 | 2012-03-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和带传送装置 |
CN102645877A (zh) * | 2011-02-17 | 2012-08-2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
JP2013235133A (ja) * | 2012-05-09 | 2013-11-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90876A (ja) * | 1982-11-16 | 1984-05-25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S59157672A (ja) * | 1983-02-28 | 1984-09-07 | Canon Inc | 定着装置 |
JPS60128367U (ja) * | 1984-02-03 | 1985-08-2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クリ−ニング装置 |
IT1267395B1 (it) * | 1994-02-21 | 1997-02-05 | Olivetti Canon Ind Spa | Dispositivo di pulizia per unita' di fissaggio |
JPH09160420A (ja) * | 1995-12-13 | 1997-06-20 | Toshiba Corp | 定着装置 |
JPH11305580A (ja) * | 1998-04-23 | 1999-11-05 | Toshiba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5156826A (ja) * | 2003-11-25 | 2005-06-16 | Sharp Corp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4515882B2 (ja) * | 2004-10-19 | 2010-08-04 | 株式会社東芝 | 定着装置 |
JP2007072180A (ja) * | 2005-09-07 | 2007-03-22 | Fuji Xerox Co Ltd | 定着装置 |
EP2056172B1 (en) * | 2007-11-01 | 2011-10-12 | Xeikon Manufacturing NV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release agent application and cleaning of a fuser surface using a release agent impregnated web |
US8615188B2 (en) * | 2011-03-22 | 2013-12-24 | Xerox Corporation | Method of controlling gloss |
JP6231916B2 (ja) * | 2013-05-30 | 2017-11-1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
2014
- 2014-03-24 JP JP2014060628A patent/JP6237379B2/ja active Active
- 2014-07-24 US US14/339,571 patent/US936080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09-04 CN CN201410447322.0A patent/CN10495064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5221882A (ja) * | 2004-02-06 | 2005-08-18 | Toshiba Corp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96551A (ja) * | 2006-10-10 | 2008-04-24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1373344A (zh) * | 2007-08-24 | 2009-02-25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 |
CN102385291A (zh) * | 2010-08-31 | 2012-03-21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和带传送装置 |
CN102645877A (zh) * | 2011-02-17 | 2012-08-22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成像装置和成像方法 |
JP2013235133A (ja) * | 2012-05-09 | 2013-11-21 | Ricoh Co Ltd | 定着装置と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950648A (zh) | 2015-09-30 |
JP2015184469A (ja) | 2015-10-22 |
JP6237379B2 (ja) | 2017-11-29 |
US9360808B2 (en) | 2016-06-07 |
US20150268598A1 (en) | 2015-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319178B2 (ja) |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950648B (zh)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2445891B (zh) | 清洁单元、图像承载体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 |
US8718531B2 (en) | Cleaning apparatus having damping unit to regulate vibration | |
CN102419540B (zh) | 清洁器和图像形成装置 | |
US9897955B2 (en) | Pressure member,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47499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090263154A1 (en) | Clea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 |
JP382996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245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6853635B2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転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34047B2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08396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08396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96733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044277B2 (ja) | 加圧接触装置、これを用いた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69331B2 (ja) | 回転体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搬送装置およびベルト搬送装置 | |
JP2007094345A (ja) | クリーニング部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25045987A (ja) |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8401903A (zh) | 鼓单元 | |
JP463507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6091087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263062A (ja) | 定着装置 | |
JP2003076244A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 | |
JP2013164556A (ja) | 供給部材、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