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9395C - 两轮摩托车车罩 - Google Patents
两轮摩托车车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9395C CN1049395C CN94103258A CN94103258A CN1049395C CN 1049395 C CN1049395 C CN 1049395C CN 94103258 A CN94103258 A CN 94103258A CN 94103258 A CN94103258 A CN 94103258A CN 1049395 C CN1049395 C CN 1049395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ver
- main car
- car frame
- frame
- side co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对于备有从前管向车体中央下部上下方向取既定侧面宽度的纵长的主车架和该主车架下方的发动机的两轮摩托车,而大致连续地覆盖前述主车架和前述发动机的车罩由多个分离部分构成,使其分离盖之一沿前述主车架侧面可自由拆装,卸去它时,仅仅露出主车架而利用外观表面,同时把有损外观的辅助部年之类用其它的车罩覆盖,外观不露、在车体后部,把由板状车架构成的后挡泥板设置在主车架后方的后车架的结构部件上,在后挡泥板上配设辅助部件,从而构成苗条的车体。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轮摩托车,该摩托车备有带可自由拆装地覆盖两轮摩托车主车架侧面的侧盖的车罩。
众所周知,把辅助部件支承在包含从两轮摩托车前管向后方伸出的主车架的车架部件上的同时,还用车罩来覆盖车架部件和辅助部件。作为一个例子,见特开平3-167084号公报。
这种车罩一般由多个分离部分组合而成,覆盖主车架侧方的侧盖比主车架的侧面幅宽,而且一般是用小螺钉等直接安装在主车架等上。
一般的两轮摩托车的后部是从主车架向后方延伸地设置管状的座席横栏,在车体后部配置辅助部件等时,其结构是通过该座席横栏上焊接或固接托架类部件来支承的。
即,由于把座席横栏作为增强部件而沿后挡泥板的周围延伸,就存在着因座席横栏的管件而牺牲空间的一面。
因此,为了构成车体后部,虽然有不延伸设置座席横栏的例子,在实开昭62-97892号公报上记载的这种例子中,是从设置于车架左右的增强板来挟持后挡泥板的,板状的挟持板向后方延伸设置,后挡泥板连同挟持杆支承在后座上。
在实开平1-150186号公报中,示出了把辅助部件装载在后挡泥板上的例子。
然而,即使是用带侧盖的办法制造车辆,但流行的是卸下侧盖,而且主车架有较大的侧面,为了成为构思有魅力的部件,有时使用将其露出的设计方案。
但是,在上述的从前的例子,侧盖超过主车架的侧面幅度,一般地覆盖了润滑油箱和电气部件等辅助部件之类,当卸下侧盖时,由于这些辅助部件等外露,两轮摩托车外观不佳。
即使灵活地把主车架作为外观部件使用,一般地也是用小螺钉等把侧盖等直接往主车架的侧面上安装,一旦卸下侧盖等、由于在主车架上形成小螺孔之类安装痕迹,即使刻意利用主车架侧面,也是困难的。
所以,实际上要把按带侧盖的式样制造的摩托车改为仅仅单纯去掉侧盖的、设有侧盖的式样是困难的,在期望用两种办法时,就得分别考虑两种形式,结果是不经济的。
在有关车体后部结构的从前的例子中,对前者的例子,由于不把辅助部件设置在车体后部,所以必须在其它地方为辅助部件确保较多的空间,车体幅面宽,牺牲了外观。特别是因为挟持等部件数量多。
另一方面,对后者的例子,把辅助部件设置在车体后部,而这些配置的地方是侧方位置,在后挡泥板的上方安置车架之后,会使搭放辅助部件的余地较小。
本发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其一个目的是:在车体前部,在安装着侧盖或拆卸掉侧盖的任一种状态下,辅助部件等都不外露,不产生车体外观上的问题。
另一个目的是:在车体后部,充分确保辅助部件等的空间,提供能形成苗条车体外观的车体后部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申请的两轮摩托车备有从前管向车体中央下部沿上下方向有规定侧面宽度的纵长的主车架和该主车架下方的发动机,其特征是:由多个可分离的部分构成大致连续地覆盖前述主车架和发动机的车罩,同时使该可分离的部分之一沿上述主车架侧面可自由拆装。
还有,上述车罩由包括以下多个分离部分构成,即:为了覆盖主车架的上方而沿其上面向前后方延伸的上盖,和覆盖主车架侧面、其上端与上盖下端连结的侧盖,以及设置于侧盖下方、沿主车架下面且上端与侧盖下端连结的下盖,把侧盖设置成按大致相同的宽度沿主车架侧面向前后方延伸,同时与车罩相邻的其它构成部分可自由拆装。
这样,一旦把按大致相同的宽度沿主车架侧面的分离的车罩取下,便露出主车架的外侧面,而且在此表面上不留下任何安装痕迹,也难以暴露辅助部件的外观,所以能把主车架作成所期望的有构思的外观表面。
再者,由于可以把侧盖分别与上盖和下盖分离,即使卸下侧盖,上盖和下盖也仍然能往车体上安装,保持原车罩的功能,用这些车罩能把外观不佳的辅助部件等覆盖住而不显露出来,且能保护这些辅助部件等。
因此,仅仅要装或拆卸侧盖,就可以在不露出主车架的、带侧盖的形式,和作为外观部件而露出的、无侧盖的形式之间迅速地变换,既方便又经济。
还有,除上述侧盖之外,用下盖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发动机散热器的侧面,同时在该下盖的侧面形成散热器的排风用开口。
再有,在车体后部也可把由板状车架形成的后挡泥板设置在前述主车架后方的后车架的结构部件上,在该后挡泥板上配置辅助部件。
这样,把后挡泥板按板状车架构成,而不用管状车架,确保配设辅助部件的空间,把辅助部件设置在后挡泥板上,所以车体幅面窄,能使外观变得苗条。
在主车架和它后方的后车架之间设置前后连结的上车架,可在该上车架配置燃料箱,同时在其下方设置后轮悬挂用减振器的上端。
这样一来,由于把燃料箱配置在上车架上,能够把后轮悬挂用减振器与其它辅助部件等容纳于下方的空间,车体宽度窄,整个车体的外观苗条。
图1是第一实施例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将侧盖从图1上取下状态的侧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两轮摩托车车架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两轮摩托车车架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车罩整体安装态的侧视图;
图6是用来说明本实施例作的沿图1中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5中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实施例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车体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车体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例配置辅助部件的结构的车体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例车体后部配置辅助部件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例车体后部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14是同时表示沿图11的111-111线的剖视图(车体左半部分)和沿图11的11r-11r线的剖视图(车体右半部分)。
下面参照图1至图7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车罩安装状态的两轮摩托车1的侧视图;图2是将图1的两轮摩托车侧盖取下状态的侧视图;图3是该车架结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其俯视图。
首先,从图3和图4中可明显看出,主车架3从前管2向左右分开,并朝着后部斜下方向伸出,主车架3的后部连结在向下方弯曲的中车架4上。
后车架5从中车架4弯曲部分向后部斜上方伸出,上方后车架6架设在自中车架4前后展开的主车架3和后车架5之间。
左右后车架5后部之间架设有横托架7,另外,左右中车架4之间架设横管8,左右上方的后车架6之间架设横管9和横撑条10,构成了除车体后部之外的部分车架部件。
前管2中连结有可通过把手转动的前叉11,前轮13支承在前叉11的下端部(见图1和图2)。
另外,在主车架3前部下方支承着散热器14,其后方支承着发动机15(见图3)。
另一方面,前端铰支在中车架4上,可上下自由摆动的后叉16向后方伸出,后轮17用轴支承在其后端,在后叉16的中间部分与后车架6之间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减振器18。
如图3所示,上方后车架6上设置有燃料箱20,该燃料箱的前侧下部支承在横撑10上,其后部支承在横托架7上。
燃料箱20后方的后挡泥板21上设置有润滑油箱22,在润滑油箱22左侧部前方与燃料箱20之间,设置有略高于燃料箱20上表面的散热器副箱的供水口23,该供水口23由盖24覆盖。
供水管25从供水口23向下沿斜前方伸出,并连结在后车架5内侧所设的散热器副箱26上。
空气滤清器27位于该散热器副箱26上方和燃料箱20下方,自空气滤清器27向前通过连结管28连结有汽化器29,自汽化器29朝着发动机15伸出一根进气管30。
副进气管31连在进气管30上,与主车架3内侧配置的进气室32相连。
从散热器14上的箱体向上延伸出供水管33。供水管33与进气室32之间设置有点火线圈34。
再者,上述辅助部件中,在燃料箱20、润滑油箱20和供水口23的上方设置有座席35。
图5清楚地示出如图1表示组装状态下车罩侧面形状的车罩被分离成多个部分。
即,由侧盖40、上盖41、散热器盖42、发动机盖43、后盖44和中盖45等各个分离部分构成。
像覆盖有沿纵向较宽的侧面宽度的主车架3左右侧面那样,侧盖40用大致相同宽度向前后方向加长,而安装在车体时,取能覆盖主车架3左右侧面的尺寸和形状。
上盖41,沿主车架3的上面朝前后方向延伸并覆盖其上方,同时,其下端也沿侧盖40上端向前后方向延伸,并按后面所述的要领能自由拆装地互相连结,而且,使本盖也能与箱盖形成一体。
下盖是设置在侧盖下方、沿着主车架的下面、并且上端与侧盖的下端连接的盖体。散热器盖42是本申请的下盖的一例。其覆盖在散热器14的左右,上端也沿支架3下面和侧盖40下端向盖后方向延伸,并与侧盖40按后面所述要领能自由拆装地连结。
发动机盖43是连结散热器盖42下方并覆盖发动机15一部分的部件。
后盖44是连结左右侧盖40后方并覆盖一车体后部左右的部件,在内侧容纳空气滤清器27、散热器副箱26、燃料箱20底部、供水口23和润滑油箱22等。
中盖45是连结上盖41后方且连结后盖44上方,并覆盖燃料箱20前方的部件,由后盖44和中盖45构成的上方开放的空间,通过座席35自由启闭。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侧盖40和上盖41是朝着前部设置在前管2后侧的车架3一侧的托架50上(见图3和图4),并用螺栓A叠合固紧且能自由拆卸地安装其后部的。
侧盖40后部叠合于在后盖44前端部形成的百叶窗46上方,在托架51上(见图3)用螺栓B与后盖44固结,并能自由拆装地往中车架4安装。
如图6所示的同图1中6-6线相应的剖面部,侧盖40下端通过插入在散热器盖42上端设置的开口52形成侧盖40下端的结合片53来组合。另一方面,侧盖40和上盖41通过小螺钉54能自由拆装地互相连结。
散热器盖42用托架56(见图3)上的螺栓C安装其上部,用设置于发动机28的托架57(见图3)上的螺栓D安装其下部。
在散热器盖42侧面形成散热器14的排风口47和48,而排风口47、48设置于车架3的宽度外方位置,如沿图5和7-7线的剖面图图7所示,把散热器14所排之风引出车外。
如图6所示,发动机盖43通过设置于发动机15下部的托架58(见图3)上的螺栓E安装其下部,发动机盖43上部用位于散热器42上的小螺钉59进行连结。
下面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图1所示的整个车罩处于安装状态,该两轮摩托车采用由侧盖40覆盖主车架3(见图2)而不外露的带车罩的办法。
在这里,把前后螺栓A、B卸下,并如图6所示,把小螺钉54卸下,以与上盖41分离,而且把在侧盖40下端形成的结合片53从设置于散热器盖42上端的开口拔掉,则可简单地仅仅卸下左右侧盖40。
这种情况如图2所示状态,仅仅露出主车架3的外侧面,另一方面,另一车罩的构成部分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按原有车罩发挥作用,所以辅助部件等被沿主车架3上下方向的上盖41和散热器盖42等的车罩覆盖而不外露,于是即使作为无车罩形式使用无任何不协调的感觉。
但是,由于在车架3侧面上不设置任何用于安装侧盖40的部件,故在卸去侧盖40时,为了不留下任何安装痕迹,露出主车架3的外侧面,可把它做为外观设计的新形式积极利用起来。
所以,仅仅安装或拆卸侧盖40,就可以在不外露主车架3的、带车罩的形式,和作为外观部件而露出的、无侧盖的形式之间迅速地变换,既方便又经济。
再者,由于把侧盖40和散热器盖42作为各自的分离片,在卸下侧盖40时,也能把散热器盖42向车体侧面安装原样保留下来,把通过散热器14的热风从排风口47和48向外排出。
上盖41下端和散热器盖42上端分别靠近主车架3的上下面来进行安装,在这些盖和主车架3之间,当把侧盖卸下时,即便假定形成若干间隙,该间隙也会使辅助部件等达到从外部不能明显看见的程度。
下面,对关于同一车架的两轮摩托车的车体后部结构的第二实施例予以简略说明。
在中车架4中,把前端铰支在栓端120上,后叉16可上下自由摆动地向后方延伸,并在后叉16后端用轴支承后轮17。
而且,把下端和上端分别铰接在销123和销124上并插装减振器18,其中销123安放在后叉16的后轮17较前方位置垂直设置的托架121a上,销124安放在横管9上垂直设置的托架109a上,而横管9架设在其上方后车架6之间。
座席35如图8被剖开的部分所示,在其里侧所安装的座席底板146的前端突出设置的支架146a,用在设置于燃料箱20前部上端和托架129b上的销147铰支,使后方可上下自由摆动地支承。
在后车架5后端部下面焊接前端,侧把手150向外侧方突出一定长度,向后方且向斜上方延伸,后端加工成板状,形成后侧挡泥板111的安装部件150a。
在左右后车架5后部之间架设置的横托架7是从后车架5向上方伸出的左右侧部107a和在上部连结左右侧部107a的水平连结部107b组成。在连结部107b中,托架107c从其中央到后方向上倾斜而伸出。
还有,托架107c左右端部斜向上弯曲,与连结部107b左右后端下方弯曲部分相连,以确保刚性。
在水平连结部107b上,左右有两个安装孔,燃料箱20后部法兰盘129a从上方与该连结部相合,靠螺栓151固结。
另一方面,在后侧挡泥板111上,设有在前方分开的后挡泥板112,两者相连构成整个后挡泥板,在前侧后挡泥板112中,向其上方扩展的弯曲部112a的中央部分往下方伸出,形成伸出部112b,在该弯曲部112a的下部有向前方部分扩展的凸部112c,把该前侧后挡泥板112从后方嵌装于后车架5和上方后车架6的左右接续部之间,通过后车架5把前述凸部112c结合于向内侧突出设置的托架105a的端部,用螺栓152把两者螺接起来,以支承前侧后挡泥板112。
后侧挡泥板111由前后横贯的左右中央部向上扩展的中央弯曲部111a,左右侧板111b和从左右侧板111b下端外侧方伸出的左右平板111c组成(见图14),前端半圆弧状的开口部111d连结于前述前侧后挡泥板112的后部开口,另一方面,后部上面构成水平平板111e。
在弯曲面中央既定位置,从左右两处里侧贯通而固结的螺栓153向上方突出。
把这样的后侧后挡泥板111连结于前侧后挡泥板112上,当在横托架7下方嵌装时,由于前述的左右一对螺栓153分别贯通在前述横托架7的托架107c上所钻的两个圆孔,所以在向上方突出的螺栓部分旋拧螺母154而起支承作用的同时,把后侧后挡泥板111前端开口部111b相邻的左右侧部也用螺栓155固定支承在横托架7侧部107a上。
这样,后侧挡泥板111支承于车架,向后方伸出,而且在从前述车架105向后方突出设置的侧把手150后端安装部150a上,后侧挡泥板111用在其左右平板111c上的各螺栓156固定支承和增强。
于是,作为板状车架的后挡泥板111,在后车架5上横托架7牢固支承和连结,构成设置于后方的后部车架结构。
这样,在该挡泥板111后部水平平板部111c上固定座席把手支板160。
座席把手支板160位于中央矩形部160a的前侧,并有矩形孔160b,后部向上方突出,形成车罩安装部160c。
于是,中央矩形部160a的左右有一段比较低,形成在前后有安装孔的底部160d,左右底部160d的外侧端形成向上方竖立的侧壁160e,侧壁160e的前部在低处向外侧伸出水平部160f,后部尖细地向上竖立,其倾斜的前侧缘向外侧伸出,形成倾斜部160g,并与倾斜部160f相连。
在左右侧壁160e的后部,有大圆孔,以嵌合钥匙座166。
即,座席把手支板160在后侧挡泥板111的平板部111e上连结,设置左右底部160d,用螺栓161固定左右前后,通过管状的左右弯曲的后把手162的左右端部,向内侧突出设置的托架162a从上方靠紧座席把手支板160左右的倾斜部160g,用螺栓163固定,后把手162用座席把手支板160在后方斜向上突出设置。
该座席把手支板160用中央矩形部160a连结支承座席底板146后部突出中146a,此时突出设置于突出部146aコ字状的座席锁扣164贯穿矩形孔160b(见图13)。
在中央矩形部160a的下侧,通过导座可滑动地支承于前后的座席锁杆165用弹簧靠紧前方地设置,座席锁杆165前端部,上面形成倾斜面,贯穿已插入矩形孔160bコ字形座席锁扣164,并取座席锁住状态。
座席锁杆165后部形成L字形,凸轮杆167接合于座席锁杆165的后部,而凸轮杆与钥匙座166联动,而钥匙座嵌接在前述座席把手支座160侧壁160e的圆孔中。
从而,闭合座席35,座席杆165前端穿入座席锁扣164中,当座锁住状态时,在钥匙座中插入钥匙,一转动,就由凸轮杆167使座席锁杆后退,前端从座席锁扣拔出,锁打开,然后可用手开大。
还有,插入钥匙而不转动时,座席杆165靠弹簧处于前进位置,闭合座席35,座席锁杆165就穿入座席把手支板160的矩形孔160b,滑接于座席锁杆165的前端倾斜面,使座席锁杆165后退,越过座席锁扣164的尖端,座席锁杆165则前进,穿入座席锁扣164,并取座席锁住状态。
在后侧挡泥板111的座席把手支板160后方的部分,挡泥板142的基端部被嵌合,用螺栓固定上部和左右侧部。
这样,从后侧挡泥板111弯曲部111a的左侧上部向侧部,沿左侧板111b配置润滑油箱22,在后侧挡泥板111中央弯曲部111a的上部,把沿座席把手支板160的前侧的工具箱171和沿其左侧的后侧挡泥板111的右侧板111b,向下方的蓄电池箱172与工具箱171配置成一体。
在后侧挡泥板111的右侧上方,在用工具箱171底板和蓄电池箱172的侧板构成的角部配设车用电线束190。
润滑油箱22的支承方法是:向其前方突出设置的托架170a用螺栓固定于横托架7的左侧部170a,向后方突出的设置的托架170b用螺栓固定于后侧挡泥板111的后部左侧板111b。
工具箱171和蓄电池箱172用分界壁隔开,通过形成一体的上方开口箱固定于支承于后侧挡泥板111,在蓄电池箱172中嵌装蓄电池。
图14同时表示图11中的111-111剖面图(车体左半部分)和11r-11r剖面图(车体右半部分),参照同一图14进行说明,则对后侧挡泥板111,工具位于中央弯曲部111a的上方,沿左侧板111b把润滑箱22配置于左侧,润滑油箱22底部用后侧挡泥板111的左平板111c覆盖,外侧用后盖44覆盖。
工具箱171左侧的蓄电池箱172沿后侧挡泥板111的左侧板111b向下方伸出,底部用后侧挡泥板111的左平板111c覆盖,蓄电池箱172外侧用后盖44覆盖。
在该蓄电池箱172的后方位置,调相盒174嵌接支承在设置于后侧挡泥板111上的安装件175上,并装着调相器。
以上辅助部件靠座席35可自由启闭地覆盖上方。
在润滑油箱22的左侧前方,与燃料箱20之间的散热器副箱的进水口按比燃料箱20上表面略高而配置,盖上盖24,从该散热器副箱供水口23向下方的供水管25向斜前方伸出,在减振器18的侧方连结于设置在后车架5内侧的副箱26上。
在该散热器副箱26的上方,空气滤清器27位于燃料箱20的下方,通过从空气滤清器27向前方的连接管28,设置汽化器29,进气管30从汽化器29伸向发动机15。
副进气管31连结在进气管30上,并与主车架3内侧配置的进气室32相连。
在主车架3前部下方,散热器14用螺栓把上端固定于突出设置于主车架3前端下方的托架103b,把下端固定并倾斜地支承于发动机15的汽缸盖部分。
从散热器14上箱向上方伸出供水管23,在吸水管187和前述进气室32之间配置点火线圈34。
这样,对于车体后部,作为板状车架的后侧挡泥板111,连结、支承在设置于后车架5后部的横托架7上,并向后伸出,在该后侧挡泥板111的上方,由于配置有润滑油箱22、工具箱171,蓄电池箱172等辅助部件,所以同在管状车架中装入托架的从前的方法相比,安装辅助部件的配置空间大,有设计自由度,通过后侧挡泥板111弯曲部111a的高位置,把工具箱设置在上方,其结构使得其上方和座席35可自由启闭地覆盖,能把车宽设计得狭窄,使外观苗条。
横托架7支承后侧挡泥板111,同时支承燃料箱20的后端,所以能使部件数目少,还能减少组装工序。
由于把辅助部件的一部分和工具箱等配置在车体后部,把燃料箱20配置在上方后车架6的上方,所以能把其它辅助部件等全部容纳在左右主车架3和中车架4之间,车体宽度窄,整车外观苗条。
还有,在前述实施例中,除车体后部外,虽是由主车架3、中车架4、后车架5等管状车架构成车体,但也适用于用铸造的整体车架构成的情况。
Claims (2)
1.一种两轮摩托车,备有纵长的主车架和该主车架下方的发动机,该主车架从前管向车体中央下部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所定的侧面宽度,其特征在于:车罩由包含有上盖、侧盖和下盖的多个分离部分构成,该上盖为覆盖主车架的上方而沿其上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该侧盖覆盖主车架的侧面、上端与上盖的下端连接;该下盖设置在侧盖的下方、沿着主车架的下面、并且上端与侧盖的下端连接;将侧盖设置成按大致相同的宽度沿主车架的侧面向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可与前管后侧的车体架上重合地、可装拆地安装侧盖和上盖的前部,通过使侧盖下端形成的结合片插入下盖上端设置的开口,将侧盖可装拆地安装在车体架邻接的其它构成部分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上述下盖的至少一部分覆盖发动机散热器的一侧,同时在该下盖的侧面形成散热器的排风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59356/93 | 1993-02-25 | ||
JP05935693A JP3272452B2 (ja) | 1993-02-25 | 1993-02-25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
JP59356/1993 | 1993-02-25 | ||
JP89300/1993 | 1993-03-24 | ||
JP08930093A JP3373886B2 (ja) | 1993-03-24 | 1993-03-24 | 自動2輪車の車体カバー |
JP89300/93 | 1993-03-24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8118690A Division CN1091049C (zh) | 1993-02-25 | 1998-08-25 | 两轮摩托车车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8058A CN1098058A (zh) | 1995-02-01 |
CN1049395C true CN1049395C (zh) | 2000-02-16 |
Family
ID=2640039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41032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9395C (zh) | 1993-02-25 | 1994-02-25 | 两轮摩托车车罩 |
CN981186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1049C (zh) | 1993-02-25 | 1998-08-25 | 两轮摩托车车罩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981186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91049C (zh) | 1993-02-25 | 1998-08-25 | 两轮摩托车车罩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0192202B1 (zh) |
CN (2) | CN1049395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1034C (zh) * | 2000-05-26 | 2007-06-13 | 莲花汽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 |
CN101104425B (zh) * | 2006-07-14 | 2011-12-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罩构造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226381A (ja) * | 1997-02-13 | 1998-08-25 | Yamaha Motor Co Ltd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CN1090120C (zh) * | 1998-03-04 | 2002-09-04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的车架护罩结构 |
JP2002193168A (ja) * | 2000-12-27 | 2002-07-10 | Yamaha Motor Co Ltd | 車両後部カバー廻り構造 |
JP4144222B2 (ja) * | 2002-01-11 | 2008-09-03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車体後部構造 |
JP2006082727A (ja) * | 2004-09-16 | 2006-03-30 | Yamah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15465A (en) * | 1985-01-17 | 1987-12-29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ody construction for motor scooter vehicles |
CN2042049U (zh) * | 1988-05-20 | 1989-08-02 | 李吉源 | 机车面板改装固定装置 |
EP0437776A1 (en) * | 1989-12-22 | 1991-07-24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97892U (zh) * | 1985-12-11 | 1987-06-22 | ||
JPH01150186U (zh) * | 1988-03-31 | 1989-10-17 | ||
JPH03167084A (ja) * | 1989-11-24 | 1991-07-18 | Suzuki Motor Corp | 自動二輪車のフレームカバー |
-
1994
- 1994-02-24 KR KR1019940003329A patent/KR100192202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1994-02-25 CN CN94103258A patent/CN1049395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1998
- 1998-08-25 CN CN98118690A patent/CN109104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715465A (en) * | 1985-01-17 | 1987-12-29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Body construction for motor scooter vehicles |
CN2042049U (zh) * | 1988-05-20 | 1989-08-02 | 李吉源 | 机车面板改装固定装置 |
EP0437776A1 (en) * | 1989-12-22 | 1991-07-24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Motorcycle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21034C (zh) * | 2000-05-26 | 2007-06-13 | 莲花汽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 |
CN101104425B (zh) * | 2006-07-14 | 2011-12-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罩构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91049C (zh) | 2002-09-18 |
CN1098058A (zh) | 1995-02-01 |
CN1220220A (zh) | 1999-06-23 |
KR100192202B1 (ko) | 1999-06-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296248C (zh) | 轻便摩托车式车辆 | |
CN1234552C (zh) | 电动车 | |
CN1298581C (zh) | 轻便摩托车的外装结构 | |
CN1283514C (zh)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
CN1751956A (zh) | 鞍乘型车辆 | |
CN1603588A (zh) | 自动二轮车的排气控制装置 | |
CN1955057A (zh) | 燃料箱组件以及具有该燃料箱组件的跨骑式车辆 | |
CN1605530A (zh) | 用于小型摩托车式车辆的物品储存结构 | |
CN1280150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前整流罩支承构造 | |
CN1049395C (zh) | 两轮摩托车车罩 | |
CN1167570C (zh) | 机动二轮车的前导风罩构造 | |
CN1751957A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2010076538A (ja) |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テリ配置構造 | |
CN1093809C (zh) | 小型摩托车 | |
CN1073035C (zh) | 小型摩托车的车架 | |
CN1222436C (zh) | 两轮摩托车车架结构 | |
CN1074503C (zh) | 发动机的泵配置结构 | |
CN1154321A (zh) | 摩托车车体侧部处理结构 | |
CN1756688A (zh) | 跨乘式车辆 | |
CN1521036A (zh) | 用于小型车辆的发动机的燃料喷射设备的安装结构 | |
CN1153716C (zh) | 自动摩托车 | |
CN100344495C (zh) | 自动二轮车 | |
CN1171346A (zh) | 小型车辆的车身壳体结构 | |
CN1903646A (zh) | 二轮摩托车的车架结构 | |
CN1069871C (zh) | 起动马达的减速齿轮的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9 |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