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85500B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85500B CN104885500B CN201380068738.5A CN201380068738A CN104885500B CN 104885500 B CN104885500 B CN 104885500B CN 201380068738 A CN201380068738 A CN 201380068738A CN 104885500 B CN104885500 B CN 10488550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
- relay
- signal
- dlf
- s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8—Management of setup rejection or failur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9—Connection re-establish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4—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relaying to or from another terminal or us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16—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 H04W92/18—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similar devices between terminal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一种用于执行装置对装置(D2D)通信的方法是用于由第一装置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D2D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执行D2D链路监测(DLM);当DLM结果满足预定条件时,向第三装置发送D2D链路故障(DLF)声明;以及经由由所述第三装置确定的第四装置执行与第二装置的通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以下描述涉及无线通信系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装置对装置(D2D)通信中的测量(measurement)以及与该测量有关的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正在广泛发展以便提供各种类型的通信服务,诸如语音服务或数据服务等。通常,无线通信系统对应于能够通过共享可用系统源(带宽、发送功率等) 来支持与多个用户通信的多址(multiple access)系统。多址系统的示例可以包括CDMA(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分多址)系统、FDMA(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频分多址)系统、TDMA(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时分多址) 系统、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多址)系统、 SC-FDMA(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单载波频分多址)系统、 MC-FDMA(multi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multiple access,多载波频分多址)系统等。
装置对装置(Device-to-Device;D2D)通信是指能够在不用经由基站(演进型NodeB;evolvedNodeB;eNB)传递的情况下通过在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 之间建立直接链路来向和从用户设备直接地发送和接收语音、数据等的通信方法。 D2D通信可以包括诸如用户设备对用户设备(UE对UE)通信、对等(Peer-to-Peer) 通信等的方法。另外,D2D通信方法还可以应用于M2M(Machine-to-Machine,机器对机器)通信、MTC(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机器类型通信)等。
D2D通信正被认为是用于解决由正在以巨大速率增加的数据业务引起的基站的负荷的许多解决方案中的一个。例如,因为能够在不用经由基站传递的情况下向用户设备发送和从用户设备接收数据,不像在常规的(或传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所以当使用D2D通信时可以减小网络过负荷。
发明内容
技术目的
在本发明中,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执行D2D链路监测并且声明链路故障时执行通信的详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将不仅限于以上所描述的目的。因此,根据下面呈现的描述以上尚未提到的技术目的或本申请的附加技术目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能变得显而易见。
技术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面对应于一种用于执行装置对装置(Device-to-Device,D2D) 通信的方法,该方法是用于由第一装置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D2D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执行D2D链路监测(D2D Link Monitoring,DLM);当DLM结果满足预定条件时,向第三装置发送D2D链路故障(D2D LinkFailure,DLF)声明;以及经由由所述第三装置确定的第四装置执行与第二装置的通信。
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面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在所述第一装置对应于所述D2D链路的发送端的情况下,所述预定条件可以对应于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否定应答(NACK)以及未能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肯定应答(ACK)中的一方。
通过所述第四装置执行与第二装置的通信的步骤可以包括以下步骤:通过由所述第三装置分配的资源向所述第四装置发送将向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信号。
在所述第一装置对应于所述D2D链路的接收端的情况下,所述预定条件可以对应于通过所述D2D链路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解调性能低于预定值。
所述DLF可以包括与对应于由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有关的信息。
与对应于由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有关的所述信息可以包括传输块号和网际协议序列号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三装置可以对应于集群用户设备和基站中的一方,并且所述第四装置可以对应于中继用户设备。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面对应于一种用于支持装置对装置(Device-to-Device,D2D) 通信的方法,该方法是由第三装置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D2D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从第一装置接收D2D链路故障(D2D Link Failure,DLF)声明;以及确定将中继所述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的通信的第四装置,其中,当所述第一装置的D2D链路监测(D2D Link Monitoring,DLM)结果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DLF 声明被发送。
本发明的第二技术方面可以包括以下特征。
在所述第一装置对应于所述D2D链路的发送端的情况下,所述预定条件可以对应于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否定应答(NACK)以及未能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肯定应答(ACK)中的一方。
所述方法还可以包括以下步骤:使所述第一装置分配将在通过所述第四装置向所述第二装置发送信号时使用的资源。
在所述第一装置对应于所述D2D链路的接收端的情况下,所述预定条件可以对应于通过所述D2D链路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解调性能低于预定值。
所述DLF可以包括与对应于由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有关的信息。
与对应于由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有关的所述信息可以包括传输块号和网际协议序列号中的一个或多个。
所述第三装置可以对应于集群用户设备和基站中的一方,并且所述第四装置可以对应于中继用户设备。
本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定义D2D链路测量、链路故障声明和后续过程,稳定的D2D 通信可能是可得到的。
可以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获得的效果将不仅限于以上所描述的效果。因此,本申请的附加效果将在以下的描述中部分地阐述,并且部分地对于研究了以下部分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显而易见,或者可以从本申请的实践中习得。
附图说明
附图被给出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附图例示了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连同具体实施方式一起描述本发明的原理。
图1例示了无线帧(或无线帧)的结构。
图2例示了下行链路时隙中的资源网格(resource grid)。
图3例示了下行链路子帧的结构。
图4例示了上行链路子帧的结构。
图5例示了基准信号。
图6例示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能够应用于的D2D通信系统。
图7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于D2D通信的中继。
图8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针对测量、链路故障声明和中继的流程图。
图9例示了收发装置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通过以预定形式组合本发明的元素和特征来构造。除非另外显式地提到,否则元素或特征可以被认为是可选的。元素或特征中的每一个能够在不用与其它元素组合的情况下被实现。另外,可以组合一些元素和/或特征以配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改变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讨论的操作的相继次序。一个实施方式的一些元素或特征还可以被包括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或者可以用另一实施方式的对应元素或特征代替。
将集中于基站与终端之间的数据通信关系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基站用作基站通过其直接与终端进行通信的网络的终端节点(terminal node)。必要时,在本说明书中例示为由基站进行的特定操作可以由基站的上层节点(upper node)执行。
也就是说,显然,被执行来通过由包括基站的多个网络节点(networknodes)组成的网络实现与终端通信的各种操作能够由基站或除基站以外的网络节点进行。术语“基站(Base Station,BS)”可以用诸如“固定站(fixed station)”、“节点-B”、“eNode-B (eNB)”和“接入点(Access Point)”的术语代替。术语“中继”可以用如“中继节点(Relay Node,RN)”和“中继站(Relay Station,RS)”这样的术语代替。术语“终端(Terminal)”还可以用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站(Mobile Station,MS)”、“移动订户站(MobileSubscriber Station,MSS)”和“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SS)”这样的术语代替。以下描述的小区的名称应用于基站(eNB)、区间(sector)、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中继器(relay)等收发点,并且还可以在特定收发点中作为用于区分组成载波(componentcarrier,分量载波)的通用术语。
应该注意,以下描述中使用的特定术语旨在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理解,并且可以在本发明的技术精神内将这些特定术语改变为其它形式。
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省略公知结构和装置并且可以提供仅例示结构和装置的关键功能的框图,以便不使本发明的构思混淆。相同的附图标记将在本说明书中自始至终用来指代相同或类似的部分。
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能够由针对包括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系统、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系统、3GPP长期演进(LTE)系统、LTE-先进 (LTE-Advanced,LTE-A)系统和3GPP2系统的无线接入系统中的至少一个的标准文献支持。也就是说,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未描述以便不使本发明的技术精神混淆的步骤或部分可以由上述文献支持。本文所使用的所有术语可以由前述标准文献支持。
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应用于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Access,C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F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和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的各种无线接入技术。CDMA可以通过诸如通用陆地无线接入(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UTRA)或CDMA2000 的无线技术(radiotechnology)来具体实现。TDMA可以通过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 (Global System forMobile communications,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增强数据速率GSM演进(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EDGE)的无线技术来具体实现。OFDMA可以通过诸如IEEE 802.11 (Wi-Fi)、IEEE 802.16(WiMAX)、IEEE802-20和演进型UTRA(Evolved UTRA, E-UTRA)的无线技术来具体实现。UTRA是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的一部分。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是使用E-UTRA的演进型UMTS(EvolvedUMTS,E-UMTS)的一部分。3GPP LTE对于下行链路采用 OFDMA并且对于上行链路采用SC-FDMA。LTE-Advanced(LTE-A)是3GPP LTE 的演进版本。WiMAX能够由IEEE 802.16e标准(wirelessMAN-OFDMA基准系统) 和高级IEEE 802.16m标准(wirelessMAN-OFDMA高级系统)说明。为了清楚,以下描述集中于3GPP LTE系统和3GPPLTE-A系统。然而,本发明的精神不限于此。
LTE/LTE-A资源结构/信道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描述无线帧结构。
在蜂窝OFDM无线分组通信系统中,上行链路(UL)/下行链路(DL)数据分组在逐子帧(subframe)发送,并且一个子帧被定义为包括多个OFDM符号的预定时间间隔。3GPP LTE支持适用于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FDD)的无线帧(radio frame)结构类型1和适用于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的无线帧结构类型2。
图1的(a)例示了无线帧结构类型1。下行链路无线帧(radio frame)被划分成 10个子帧(subframe)。各个子帧在时域(time domain)中包括两个时隙(slot)。一个子帧的发送的持续时间被定义为发送时间间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例如,子帧可以具有1ms的持续时间并且一个时隙可以具有0.5ms的持续时间。时隙可以在时域中包括多个OFDM符号并且在频域中包括多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 RB)。因为3GPP LTE对于下行链路采用OFDAM,所以OFDM符号表示一个符号周期。OFDM符号可以被称为SC-FDMA符号或符号周期。作为资源分配单元的资源块 (Resource Block,RB)可以在一时隙中包括多个连续的子载波(subcarrier)。
在一个时隙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量取决于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配置(configuration)。CP被划分成扩展CP(extended CP)和普通CP(normal CP)。对于配置各个OFDM符号的普通CP,各个时隙可以包括7个OFDM符号。对于配置各个OFDM符号的扩展CP,各个OFDM符号的持续时间延长,进而在一时隙中包括的OFDM符号的数量比在普通CP的情况下要小。对于扩展CP,各个时隙可以包括例如6个OFDM符号。当信道状态如在UE的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一样不稳定时,扩展CP可以被用来减小符号间干扰。
当使用了普通CP时,各个时隙包括7个OFDM符号,进而各个子帧包括14个 OFDM符号。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子帧的前两个或三个OFDM符号可以被分配给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并且其它OFDM 符号可以被分配给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 PDSCH)。
图1的(b)例示了无线帧结构类型2。类型2无线帧包括两个半帧(halfframe),其中的每一个有5个子帧、下行链路导频时隙(Downlink Pilot Time Slot,DwPTS)、保护时段(Guard Period,GP)和上行链路导频时隙(UplinkPilot Time Slot,UpPTS)。各个子帧由两个时隙构成。DwPTS被用于UE中的初始小区搜索、同步或信道估计,然而UpPTS被用于eNB中的信道估计和UE的UL传输同步。GP被提供来消除由 DL信号在DL与UL之间的多径延迟引起的UL干扰。不管无线帧的类型如何,子帧由两个时隙构成。
所例示的无线帧结构仅仅是示例,并且可以对在无线帧中包括的子帧的数量、在子帧中包括的时隙的数量或在时隙中包括的符号的数量做出各种修改。
图2例示了下行链路时隙中的资源网格(resource grid)。一个DL时隙在时域中包括7个OFDM符号并且RB在频域中包括12个子载波。然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对于普通CP,时隙可以包括7个OFDM符号。对于扩展CP(extended-CP),时隙可以包括6个OFDM符号。资源网格中的各个元素被称为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RB包括12×7个RE。在DL时隙中包括的RB的数量NDL取决于 DL传输带宽。UL时隙可以具有与DL时隙相同的结构。
图3例示了下行链路子帧的结构。在DL子帧中的第一时隙的主要部分中的多达三个OFDM符号对应于分配有控制信道的控制区域。DL子帧的其它OFDM符号对应于分配有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的数据区域。3GPP LTE中使用的DL控制信道例如包括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ysical Control Format IndicatorChannel,PCFI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和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指示符信道 (Physical 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 Indicator Channel,PHICH)。PCFICH在携带关于用于在子帧中发送控制信道的OFDM符号的数量的信息的子帧的第一OFDM 符号中发送。PHICH携带响应于上行链路传输的HARQACK/NACK信号。在PDCCH 上携带的控制信息被称作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DCI)。 DCI包括针对UE组的UL或DL调度信息或UL发送功率控制命令。PDCCH可以递送关于DL共享信道(DL-SCH)的资源分配和传输格式的信息、UL共享信道(UL-SCH)的资源分配信息、寻呼信道(PCH)的寻呼信息、关于DL-SCH的系统信息、关于针对诸如在PDSCH上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RandomAccess Response) 的高层控制消息的资源分配的信息、针对UE组的单独UE的一组发送功率控制命令、发送功率控制信息以及IP语音电话(Voice over IP,VoIP)激活信息。可以在控制区域中发送多个PDCCH。UE可以监测多个PDCCH。在一个或更多个连续的控制信道元素(Control Channel Element,CCE)的聚合(aggregation)中发送PDCCH。CCE 是用来以基于无线信道的状态的编码速率提供PDCCH的逻辑分配单元。CCE对应于多个RE组。PDCCH的格式和用于PDCCH的可用比特的数量是取决于CCE的数量与由这些CCE提供的编码速率之间的关联来确定的。eNB根据向UE发送的DCI来确定PDCCH格式并且将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添加到控制信息。CRC根据PDCCH的所有者或用法利用被称为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adio Network TemporaryIdentifier,RNTI)的标识符(ID)进行掩码处理。如果PDCCH 是针对特定UE的,则它的CRC可以利用UE的小区-RNTI(C-RNTI)进行掩码处理。如果PDCCH用于寻呼消息,则PDCCH的CRC可以利用寻呼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Paging Indicator Identifier,P-RNTI)进行掩码处理。如果PDCCH递送系统信息(更具体地,系统信息块(SIB)),则可以利用系统信息ID和系统信息RNTI (SI-RNTI)对CRC进行掩码处理。为了指示作为对由UE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响应的随机接入响应,可以利用随机接入-RNTI(RA-RNTI)对CRC进行掩码处理。
图4例示了上行链路子帧的结构。在频域中可以将UL子帧划分成控制区域和数据区域。携带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Channel,PUCCH)被分配给控制区域。携带用户数据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 (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被分配给数据区域。为了维持单载波特性,UE不同时发送PUSCH和PUCCH。用于UE的PUCCH被分配给子帧中的RB 对。来自RB对的RB占据两个时隙中的不同子载波。这被称作分配给PUCCH的RB 对越过时隙边界的跳频(frequency-hopped)。
基准信号(Reference Signal,RS)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因为分组是通过无线信道来发送的,所以信号可能在传输期间失真。为了使得接收端能够正确地接收已失真信号,应该通过使用信道信息来校正所接收到的信号的失真。为了检测信道信息,通常使用通过发送由发送端和接收端这二者知道的信号并且通过使用当正在通过信道接收信号时发生的失真的水平来检测信道信息的方法。信号还被称为导频信号(Pilot Signal,)或基准信号(Reference Signal, RS)。
当使用多个天线来发送和接收数据时,应该知道各个发送天线和各个接收天线的信道状态以便正确地接收信号。因此,对于各个发送天线并且更具体地对于各个天线端口(port)应该存在单独的基准信号。
可以将基准信号划分成上行链路基准信号和下行链路基准信号。在当前LTE系统中,上行链路基准信号可以包括
i)用于对于正通过PUSCH和PUCCH发送的信息的相干(coherent)解调执行信道估计的解调-基准信号(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
ii)用于使得基准能够在属于不同网络的频率下测量上行链路信道质量的探测基准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
此外,下行链路基准信号可以包括
i)小区特定基准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RS),其被小区内的所有用户设备共享
ii)仅指定给特定用户设备的UE特定基准信号(UE-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
iii)在正在发送PDSCH的情况下用于相干解调的解调-基准信号 (DeModulation-Reference Signal,DM-RS)
iv)在正在发送下行链路DMRS的情况下用于递送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的信道状态信息-基准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Signal,CSI-RS)
v)针对正在MBSFN(Multimedia Broadcast Single Frequency Network,多媒体广播单频网络)模式下发送的信号相应的相干解调发送的MBSFN基准信号(MBSFNReference Signal)
vi)正被用于估计用户设备的地理位置信息的定位基准信号(PositioningReference Signal)。
基准信号可以根据它的目的被广义划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型。存在具有信道信息获取的目的的基准信号,并且存在用于数据解调的基准信号。因为前者具有使得UE能够获取经由下行链路发送的信道信息的目的,所以它将通过宽带发送,并且甚至需要未在特定子帧中接收到下行链路数据的UE接收这个基准信号。另外,还在诸如切换情形的情形下使用这个。后者对应于当基站发送下行链路时连同下行链路相应的资源一起并且通过接收UE可以通过执行信道测量对数据进行解调的对应基准信号而发送的基准信号。将向数据正被发送到的区域(或扇区)发送这个基准信号。
CRS被用于两个不同的目的,诸如信道信息获取和数据解调,并且UE特定基准信号仅被用于数据解调的目的。CRS相对于宽带在各个子帧处被发送,并且取决于基站的发送天线的数量,可以相对于最多4个天线端口发送基准信号。
例如,在基站的发送天线的数量等于2的情况下,发送了天线端口No.0和天线端口No.1相应的CRS,而在发送天线的数量等于4的情况下,发送了天线端口No.0 ~No.3相应的CRS。
图5例示了在下行链路资源块对(RB对)内映射在传统的3GPP LTE系统(例如,版本8)中所定义的CRS和DRS的图案。可以将对应于基准信号映射到的单元的下行链路资源块对表达为时间中的一个子帧×频率中的12个子载波。更具体地,在时域中,在扩展CP(图5(b))情况下,一个资源块对具有14个OFDM符号的长度,并且具有12个OFDM符号的长度。
图5例示了在其中基站支持4个发送天线的系统中的基准信号在资源块对内的位置。在图5中,被标记为‘0’、‘1’、‘2’和‘3’的资源元素(RE)分别指示与天线端口索引0、1、2和3对应的CRS位置中的每一个。此外,在图5中,被标记为‘D’的资源元素指示DMRS的位置。
测量/测量报告(Measurement/MeasurementReport)
测量报告是针对用于确保用户设备的移动性(mobility)的多种方法中的一个(切换、随机接入、小区搜索等)或针对数个方法的。因为测量报告需要与特定水平相干的解调,所以除了执行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测量,可以在用户设备获取同步和物理层参数之后执行测量报告。测量报告对应于包括RRM测量(诸如基准信号接收功率 (Reference signalreceive power,RSRP)、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RSSI)、基准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quality,RSRQ) 等)和RLM测量的构思,所述RRM测量测量服务小区及其邻近小区的信号强度或对总接收功率的信号强度等,所述RLM测量能够在服务小区情况下通过测量链路质量来评估是否发生无线链路故障(radio link failure)。
关于RRM,RSRP是CRS正经由下行链路被发送到的RE的功率分布的线性平均。RSSI对应于由所对应的用户设备接收到的总接收功率的线性平均,并且在本文中,相应测量目标对应于包括针对天线端口0的RS的OFDM符号,并且测量值包括来自相邻小区(或邻近小区)的干扰和噪声功率。在更高层信令指示用于RSRQ测量的特定帧的情况下,针对包括在所指示的子帧中的所有OFDM符号测量RSSI。RSRQ 对应于按照N*RSRP/RSSI格式测量的值,并且这时,N对应于在执行RSSI测量时对应带宽的RB的数量。
执行RLM的目的在于允许用户设备监测其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质量,从而使得用户设备能够确定相对于对应小区的“同步”或“失同步”。这时,RLM基于CRS。由用户设备所估计的估计下行链路与“同步阈值(Qin)”和“失同步阈值(Qout)”进行比较。可以将这样的阈值(threshold)表达为服务小区的PDCCH BLER(Block Error Rate,块误码率),并且更特别地,Qout值和Qin值分别对应于10%BLER和2%BLER。实际上,Qin和Qout分别指代与所接收到的CRS的SINR对应的值,并且,当CRS 接收SINR大于或等于预定电平(Qin)时,用户设备确定被附接至对应小区,而在接收SINR小于或等于预定电平(Qout)的情况下,用户设备声明RLF(Radio Link Failure,无线链路故障)。
如可以通过以上描述的RSRP的定义等理解的那样,测量报告的基本前提即是它通过使用CRS来执行。然而,在小区共享相同PCID的情况下,因为具有相同PCID 的小区不能够与CRS区分开,不能够通过仅使用包括基于CRS的RSRP/RSRQ的测量报告来执行各个小区相应的RRM。因此,在多个小区具有相同PCID的情况下,可以将附加的RSRP/RSRQ测量报告设置成基于被单独地发送的CSI-RS来执行。当接收到特定小区的CSI-RS时,为了增强接收准确性,通过防止邻近小区对所对应的 CSI-RS正被发送到的RE执行信号传输,不管CSI-RS的传输速率低于CRS的传输速率的事实都可以执行更准确的测量。因此,甚至在小区具有不同的PCID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同时执行基于CRS的RSRP/RSRQ测量报告和CSI-RS RSRP/RSRQ测量报告来增强网络的RRM方面的准确性。
来自各个小区的CSI-RS传输的另一主要目的是用于CSI反馈,所述CSI反馈由用户设备执行以便帮助(或协助)基站的调度,所述基站确定(或决定)将在执行对应小区与用户设备之间的下行链路数据传输时使用的秩、预编码矩阵(precoding matrix)、MCS(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调制和编码方案或CQI)等。在CoMP 传输方法中,需要用户设备相对于除利用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之外的利用协作小区 (或协调小区)的下行链路反馈CSI。因为开销太高以致用户设备不能反馈包括在用户设备的服务小区所属于的CoMP集群中的所有小区相应的CSI,所以可以为UE做出设定以反馈值得利用协调调度和协调数据传输加以处理的包括在CoMP集群中的小区中的一些相应的CSI,即,CoMP测量集。可以通过选择具有预定电平或更高电平的RSRP的小区来配置特定用户设备相应的CoMP测量集的决定(或确定),并且为了这样做,用户设备对包括在该用户设备所属于的CoMP集群中的小区执行RSRP 测量报告。另选地,基站可以将用户设备旨在对其执行RSRP测量报告或RSRQ测量报告的CSI-RS的设定指定为CoMP管理集,并且可以通知这样的设定,以及用户设备可以相对于从属于所指定的CoMP管理集的小区发送的CSI-RS执行RSRP测量或 RSRQ测量,并且,在结果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UE可以执行报告。
除此之外,为了在邻近CoMP集群的小区当中使得ICIC能够被建立在CoMP集群之间,以便使得网络和用户设备能够确定哪一个小区对所对应的用户设备引起最强干扰,并且能够确定所对应的用户设备对哪一个小区引起最强上行链路干扰,用户设备对包括在邻近CoMP集群中的小区执行RSRP测量和报告。
除针对移动性管理(诸如用户设备的切换)等的基于CRS的RSRP/RSRQ测量报告之外,还可以对于CoMP测量集(CoMP measurement set)配置和ICIC执行基于CSI-RS的RSRP/RSRQ测量报告,从而增强网络的RRM的准确性和灵活性。
此外,甚至在D2D通信情况下,也可以执行以上描述的测量和测量报告,并且根据D2D链路情形,可以声明链路故障。因此,将在下文中描述本发明中所提出的 D2D通信中的测量/测量报告、链路故障声明。另外,在发生链路故障的情况下,还将描述针对正在执行D2D链路的装置之间的通信中的连续性的方法。在以下描述中, D2D链路可以指代图6所例示的情况之一。更具体地,D2D链路可以对应于其中执行D2D通信的装置中的全部都在基站/网络的覆盖范围内的图6(a)所示的情况、其中执行D2D通信的装置中的一个在基站/网络的覆盖范围内的图6(b)所示的情况、以及其中执行D2D通信的装置中的全部都在基站/网络的覆盖范围外的图6(c)所示的情况中的任何情况。在下文中,如图6(b)和图6(c)所示,当在基站/网络的覆盖范围外执行D2D通信的装置向基站/网络发送特定信号等时,这可以指示对于集群 UE执行了传输(在本文中,集群UE可以被解释为执行D2D集群(可用于D2D的一组邻近UE)的资源分配和管理的UE(其被配置在网络服务范围外(或内部),并且集群UE还可以被称为集群首部UE、集群主UE等)。
DLM(D2D Link monitoring,D2D链路监测)/DLF(D2D Link Failure,D2D链路故
障)
基本上,DLM可以由属于网络覆盖范围的装置执行,并且取决于装置在D2D通信中的功能,可以不同地应用用于声明DLF的标准。例如,在D2D通信中,在第一装置对应于发送端的情况下(即,在第一装置在D2D中执行发射机的功能的情况下),并且,在第一装置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否定应答(NACK)的情况下,第一装置可以向第三装置(基站/网络或D2D集群UE)发送DLF。另选地,在第一装置未能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肯定应答(即,ACK/NACK/DTX信号)的情况下,第一装置可以声明DLF。在第一装置在D2D通信中对应于接收端的情况下(即,在第一装置在D2D中执行接收机的功能的情况下),并且在通过D2D链路从第二装置接收到的信号的解调性能低于或等于基准值(预定值)的情况下,第一装置可以向第三装置发送DLF。换句话说,控制/数据信道解调性能成为针对DLF的参照标准,并且可以例如通过确定根据D2D链路估计结果而估计的SINR等是否适于这个参照标准来执行控制/数据信道解调性能的详细确定。
如上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可以在执行DLF声明时报告/发送与DLF的发生与否有关的信息、与其它DLF声明有关的信息。在本文中,DLF的报告还可以由第二用户设备执行。在其中第一用户设备对应于发送端并且第二用户设备对应于接收端的D2D 链路通信情况下,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中的每一个可以执行DLM,并且(当满足以上描述的参照标准时)各个用户设备可以声明DLF。与DLF声明有关的信息可以包括关于在DLF声明之前的最后成功的数据传输的信息。例如,在第一装置对应于D2D发送端的情况下,与DLF声明有关的信息可以包括与对应于由第二装置所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例如,传输块号、IP分组序列号等)有关的信息。另外,在第二装置对应于D2D接收端的情况下,与DLF声明有关的信息可以包括关于被成功地解调/解码的最后数据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包括在DLF 中的信息,第三装置可以在后续过程中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例如,在DLF之后,在第三装置中继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的情况下,并且在第二装置声明 DLF的情况下,以及在第一装置继续发送从第一装置接收到的数据当中的数据的情况下,第三装置可以继被第二装置成功地解调的数据之后发送数据。(另选地,在从第二装置接收到DLF报告之后,第三装置可以向第一装置发送命令停止传输的命令,并且基于与从第二装置报告的DLF声明有关的信息,第三装置还可以向第一装置发送指定将从哪一个点执行传输的命令。
对于以上描述的DLM和DLF,可以从第一装置/第二装置向第三装置(基站、网络、D2D集群首部UE)发送i)DLF声明(declaration)、ii)链路改变请求(link changerequest)、资源请求(resource request)、D2D状态报告(D2D status report)等。可以通过正连接(或访问)第三装置的一个或更多个装置、被事先定义的装置或被指定为在与D2D有关的网络的发信号期间执行DLM的装置来向第三装置发送DLF声明。链路改变请求可以对应于用于从D2D链路转移到基站-用户设备链路的请求或用于从 D2D链路转移到集群UE-用户设备链路的请求等,所述请求是由装置在向第三装置发送DLF声明的同时做出的。还可以通过由网络做出的决定(或确定)执行链路改变请求。更具体地,基于第一装置和第二装置的D2D链路相应的测量报告结果(例如, D2D链路SINR、BLER、接收功率强度(或强度)等)等,在D2D链路状态被确定为不适于执行通信的情况下,网络可以向各个装置发送链路改变命令(link change command)。资源请求可以对应于对由正在发送DLF声明的装置需要以便执行附加(或另一)发现的时间/频率资源的请求。D2D状态报告指代以上所描述的关于与最后成功地执行的数据传输有关的信息的报告。
此外,第三装置可以向第一装置/第二装置发送i)DLF声明、ii)用于数据传输的起始信息(Starting information for data transmission)以及D2eNB发起或发现调度(D2eNB initiation or discovery scheduling)等。DLF声明对应于针对当装置中的仅一些已经在执行D2D通信的装置当中声明了DLF时的情况的偶然计划。更具体地,在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之间,在仅第二装置声明DLF的情况下,并且在第一装置继续通过D2D链路来执行数据传输的情况下,这可能引起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防止这个,当第三装置接收到DLF声明时,第三装置可以向连接至D2D链路的其它装置用信号通知DLF已被声明。在DLF之后的链路(D2eNB、新的D2D链路、经由中继UE的半D2D链路(D2eNB,new D2D link,halfD2D linkvia relay UE))重新开始数据传输的情况下,用于数据传输的起始信息用信号通知对应数据的起始点。根据详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DLF之前成功地发送了的最后数据单元可以对应于下一个数据的起始点(索引),并且可以取决于层而不同地建立单元数据。在DLF之后,第三装置可以向其它装置中的每一个用信号通知D2D链路是否将被改变(或转移)为基站-用户设备(D2eNB)链路或者发现是否将被执行。如果正指示发现执行,则可以用信号通知所需要的信息(例如,用于发现的资源、发现信号信息(例如,顺序信息) (resources fordiscovery,discovery signal information(e.g.sequence information)等)。
可以经由D2D装置的再发现执行(通过新的链路)或中继将以上所描述的DLM 和DLF之后的D2D链路转移(或改变)为D2eNB链路、半D2D链路。当上述当中,将在下文中描述经由中继到半D2D链路的转移。经由中继到半D2D链路的转移的构思在图7中作为示例被例示。更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D2D链路由于正在经由D2D 链路执行通信的第一用户设备(UE1)和第二用户设备(UE 2)中的一个或更多个的 DLF而断开的情况下,可以执行经由第四用户设备(UE 4)的中继的D2D通信。将在下文中对此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经由中继的D2D通信
在声明了DLF的情况下(S801),基于D2D装置的测量报告,第三装置可以确定(或决定)将执行中继的装置(第四装置)(S802)。
在一些情况下,被决定(或)确定为中继的第四装置由于执行另一操作或电池消耗等的原因而可能不能够容易地执行中继操作,并且为此,第三装置可以在通知所选择的第四装置之前向第一装置和第二装置发送D2D中继请求消息(D2D relaying requestmessage)。这将使得第四装置能够报告它是否将在执行中继操作,并且在第四装置能够执行中继操作的情况下,第四装置可以发送相应的响应。
第三装置可以向被选择为中继的第四装置发送测量报告请求(Measurementreport request)(S803)。这个请求使得第四装置能够报告关于所对应的D2D对的发现信号的测量结果(S804)。第三装置可以连同请求一起向第四装置通知关于由D2D对所发送的发现信号的信息。作为详细示例,这个信息可以包括用于使得第四装置能够接收到发现信号所需要的信息,诸如信号发送时间/频率资源信息、发现信号的顺序信息等。在基于这样的信息通过使用所接收到的发现信息来执行测量之后,第四装置可以向第三装置发送D2D装置的发现信号的测量结果(RSRP、RSRQ、信号质量信息(诸如SINR)等)和/或包括关于第四装置是否能够执行中继操作的信息的测量报告。 (S805)
在选择第四装置之后,第三装置可以为中继分配资源(S806)。更具体地,第三装置可以将用于D2D通信的时间/频率资源分配给中继装置和D2D对。这时,通过向第四装置和/或D2D对用信号通知以上所提出的D2D状态信息(例如,所对应的 D2D对已经在DLF的发生之前成功地发送和接收到的数据信息),可以在没有资源方面的任何浪费的情况下执行D2D通信。
通过使用由第三装置所分配的资源,第一装置可以通过第四装置来执行与第二装置的通信。例如,在第一装置对应于发送端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第一装置可以向第四装置发送旨在被发送到第二装置的数据,并且然后,第四装置可以向第二装置发送这个数据。(S807)
为了减少第四装置执行中继功能的负荷,甚至在经由第四装置的中继执行通信期间的时间段(或部分)内,第一装置和第二装置也可以对正在D2D对的装置之间或从邻近装置发送的发现信号执行测量。基于这个测量,可以执行中继装置相应的切换或到D2D对之间的通信的转移等。例如,正在通过第四装置的中继向第二装置发送数据的第一装置可以向第三装置发送用于到基于测量结果被确定为具有更好链路质量的装置(有D2D能力的装置、中继装置等)的切换请求的消息。在接收到这个消息之后,第三装置可以基于测量报告情形来决定(或确定)是否执行切换。另选地,在与第二装置的链路质量被恢复回到DLF之前的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执行从经由中继的通信到利用第二装置的D2D通信的转移。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装置配置
图9例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传输点装置和用户设备装置的配置。
参照图9,根据本发明的传输点装置(1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11)、发送模块 (12)、处理器(13)、存储器(14)和多个天线(15)。多个天线(15)指示传输点装置支持MIMO发送/接收(或收发)。接收模块(11)可以在上行链路内从用户设备接收各种信号、数据和信息。发送模块(12)可以在下行链路内向用户设备发送各种信号、数据和信息。处理器(13)可以控制传输点装置(10)的总体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传输点装置(10)的处理器(13)可以处理在以上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每一个中所需要的细节。
而且,除以上描述的功能之外,传输点装置(10)的处理器(13)可以执行由传输点装置(10)接收到的信息、将向外部目标发送的信息等的计算操作的功能。并且,存储器(14)可以存储所计算出的信息达预定时间段,并且存储器(14)还可以用另一元素(诸如缓冲器(未示出))代替。
另外,参照图9,根据本发明的用户设备装置(20)可以包括接收模块(21)、发送模块(22)、处理器(23)、存储器(24)和多个天线(25)。多个天线(25)指示用户设备装置支持MIMO发送/接收(或收发)。接收模块(21)可以在下行链路内从基站接收各种信号、数据和信息。发送模块(22)可以在上行链路内向基站发送各种信号、数据和信息。处理器(23)可以控制用户设备装置(20)的总体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用户设备装置(20)的处理器(23)可以处理在以上所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的每一个中所需要的细节。
除以上描述的功能之外,用户设备装置(20)的处理器(23)可以执行由用户设备装置(20)接收到的信息、将向外部目标发送的信息等的计算操作的功能。并且,存储器(24)可以存储所计算出的信息达预定时间段,并且存储器(24)还可以用另一元素(诸如缓冲器(未示出))代替。
如以上所描述的传输点装置和用户设备装置的详细结构可以通过独立地应用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细节来实现,或者可以通过同时应用本发明的 2个或更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来实现。并且,为了清楚在本说明书中,将省略重叠内容。
另外,在对图9的描述中,对传输点装置(10)的描述还可以同样地应用于作为下行链路发送主体或上行链路接收主体的中继装置,并且对用户设备装置(20)的描述还可以同样地应用于作为下行链路接收主体或上行链路发送主体的中继装置。
可以通过使用各种方法来实现本发明的以上描述的实施方式。例如,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可以以硬件、固件或软件的形式或者以硬件、固件和/或软件的组合方式加以实现。
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情况下,可以通过使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数字信号处理器件(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等中的至少一个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方法。
在以固件或软件的形式实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情况下,可以以执行以上描述的功能或操作的模块、过程或功能的形式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方法。软件代码可以被存储在存储器单元中并且由处理器驱动。在本文中,存储器单元可以位于处理器内部或外部,并且存储器单元可以通过使用已经公开了的各式各样的方法来向处理器发送和从处理器接收数据。
提供了如以上所描述的本文公开的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操作,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现和认识本发明。尽管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所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因此,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化。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组合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描述中所公开的各个组件。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此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并且不旨在将本发明仅限于本文所呈现的示例。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必要特性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用另一具体配置(或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在所有方面中,本发明的详细描述旨在被无限制地理解和解释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本发明的范围将基于对本发明的所附权利要求的合理解释来决定并且将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因此,本发明旨在涵盖此发明的修改和变化,只要它们落在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的范围内即可,并且不旨在将本发明仅限于本文所呈现的示例。此外,可以组合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不具有任何显式引用的权利要求以配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或者可以在提交本发明的专利申请之后在本发明的修正期间添加新的权利要求。
工业适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以上描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
Claims (14)
1.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第一装置执行装置对装置D2D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与第二装置执行所述D2D通信的同时接收来自一个或更多个D2D装置的发现信号;
向基站发送关于所接收的发现信号的报告;
执行D2D链路监测DLM;
当DLM结果满足预定条件时,向所述基站发送D2D链路故障DLF声明;以及经由由所述基站基于所述报告和对中继请求的响应而确定的中继装置来执行与所述第二装置的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装置对应于所述D2D链路的发送端的情况下,所述预定条件对应于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否定应答NACK以及未能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肯定应答ACK中的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通过所述中继装置执行与所述第二装置的通信包括:
通过由所述基站分配的资源向所述中继装置发送将向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信号;以及
在与所述中继装置执行所述D2D通信的同时测量来自一个或更多个D2D装置的发现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装置对应于所述D2D链路的接收端的情况下,所述预定条件对应于通过所述D2D链路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解调性能低于预定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DLF包括与对应于由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有关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与对应于由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有关的所述信息包括传输块号和网际协议分组序列号中的一个或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在与所述中继装置执行所述D2D通信的同时基于所测量的发现信号向所述基站发送切换请求消息。
8.一种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基站支持装置对装置D2D通信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在第一装置与第二装置执行所述D2D通信的同时接收关于由第一装置从一个或更多个D2D装置接收的发现信号的报告;从所述第一装置接收D2D链路故障DLF声明;以及
基于所接收的报告和对中继请求的响应来确定将中继所述第一装置与所述第二装置之间的通信的中继装置,
其中,当所述第一装置的D2D链路监测DLM结果满足预定条件时,所述DLF声明被发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装置对应于所述D2D链路的发送端的情况下,所述预定条件对应于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否定应答NACK以及未能连续地接收到预定数量的肯定应答ACK中的一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使所述第一装置分配将在通过所述中继装置向所述第二装置发送信号时使用的资源。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装置对应于所述D2D链路的接收端的情况下,所述预定条件对应于通过所述D2D链路接收到的所述信号的解调性能低于预定值。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DLF包括与对应于由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有关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与对应于由所述第二装置发送的最后肯定应答ACK的数据有关的所述信息包括传输块号和网际协议分组序列号中的一个或多个。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在与所述中继装置执行所述D2D通信的同时基于由所述第一装置测量的发现信号从所述第一装置接收切换请求消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261747362P | 2012-12-30 | 2012-12-30 | |
US61/747,362 | 2012-12-30 | ||
US201361889540P | 2013-10-11 | 2013-10-11 | |
US61/889,540 | 2013-10-11 | ||
PCT/KR2013/011612 WO2014104627A1 (ko) | 2012-12-30 | 2013-12-13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통신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85500A CN104885500A (zh) | 2015-09-02 |
CN104885500B true CN104885500B (zh) | 2019-04-16 |
Family
ID=510216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6873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85500B (zh) | 2012-12-30 | 2013-12-13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763278B2 (zh) |
EP (1) | EP2941038B1 (zh) |
CN (1) | CN104885500B (zh) |
WO (1) | WO20141046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4176786A1 (zh) * | 2013-05-03 | 2014-11-0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分配网络资源的方法、接入网络中的目标设备的方法、基站及终端设备 |
KR102098119B1 (ko) * | 2013-09-02 | 2020-04-07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 경로 전환 방법 및 장치 |
WO2015097908A1 (ja) * | 2013-12-27 | 2015-07-02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および無線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
WO2015117091A1 (en) * | 2014-01-31 | 2015-08-06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r-cell coordination for a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resource allocation |
EP3105989A4 (en) * | 2014-02-13 | 2017-03-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ethod for selecting a device to act as a relay device between a first and a second node based on received signal quality measurements |
CN105050177A (zh) * | 2014-04-15 | 2015-11-11 | 财团法人资讯工业策进会 | 直接通讯网络系统及其资源同步通讯方法 |
TWI583231B (zh) * | 2014-05-09 | 2017-05-11 | 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 | 用於無線通訊系統之基地台、裝置對裝置使用者裝置、傳輸方法、回報方法及資源調整方法 |
CN105101046B (zh) * | 2014-05-14 | 2020-11-03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N105338464B (zh) * | 2014-06-17 | 2020-10-20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KR102273878B1 (ko) * | 2014-07-02 | 2021-07-06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셀 간 부하 분산 방법 및 장치 |
US10326517B2 (en) | 2014-08-28 | 2019-06-18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relaying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same |
MX371273B (es) * | 2014-10-20 | 2020-01-23 | Ipcom Gmbh & Co Kg | Controlador de recursos para el manejo de recursos en una red de telecomunicaciones. |
US9699817B2 (en) * | 2014-12-16 | 2017-07-0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to preemptively search and select LTE-direct expressions for uninterrupted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
CN107113900B (zh) * | 2014-12-24 | 2020-08-14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D2d通信的连接支持方法和无线设备 |
CN104540159A (zh) * | 2015-01-30 | 2015-04-22 | 深圳酷派技术有限公司 | 汇报方法、汇报系统、资源配置方法和系统 |
KR20160096798A (ko) * | 2015-02-05 | 2016-08-17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장치간 통신에서의 분산 전송 전력 제어 방법 및 그 장치 |
KR102462369B1 (ko) | 2015-02-16 | 2022-11-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사용자 단말기(ue)-대-네트워크 릴레이 지시의 전송을 트리거하는 방법 |
US9565608B2 (en) * | 2015-03-27 | 2017-02-07 | Intel IP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terminal device |
JP2018515002A (ja) * | 2015-03-31 | 2018-06-07 |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 情報伝送方法、デバイス、およびシステム |
EP3278593B1 (en) * | 2015-04-02 | 2020-10-28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 user equipment and a method for link quality determination |
CN106162511B (zh) * | 2015-04-08 | 2020-01-2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d2d中继节点的确定、使用方法及装置 |
US10477620B2 (en) | 2015-08-20 | 2019-11-12 | Intel IP Corporation |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relaying |
KR102432712B1 (ko) * | 2015-11-30 | 2022-08-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릴레이 링크 설정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US9974039B2 (en) * | 2015-12-21 | 2018-05-15 | Intel IP Corporation |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measurement of side-link reference signal received power (S-RSRP) |
EP3386241B1 (en) * | 2015-12-31 | 2022-09-28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CN108605251B (zh) * | 2016-06-22 | 2021-06-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路径变更方法及设备 |
US10674389B2 (en) * | 2016-12-01 | 2020-06-02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ccess terminal radio link monitoring (RLM) on a shared communication medium |
CN108401246A (zh) * | 2017-02-08 | 2018-08-14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移动装置群组的连线管理方法 |
WO2019088804A1 (ko) * | 2017-11-06 | 2019-05-0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이 사이드링크 신호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CN112822743B (zh) * | 2018-01-02 | 2023-12-19 | 西安万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链路切换方法及装置 |
CN109041113B (zh) * | 2018-07-17 | 2021-03-30 | 北京邮电大学 | 一种面向未来5g网络的虚拟ue传输任务分配装置和方法 |
CN111432379B (zh) * | 2019-01-10 | 2022-09-23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直通链路的传输方法和终端 |
EP4460152A3 (en) | 2019-02-14 | 2024-12-18 | ZTE Corporation | Link measurements for vehicular device-to-device links |
US11438794B2 (en) * | 2019-05-02 | 2022-09-06 | Mediatek Inc. |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
WO2020258107A1 (zh) * | 2019-06-26 | 2020-12-30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设备 |
EP4018767A1 (en) | 2019-08-20 | 2022-06-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Maintaining sidelink (sl) operation under radio link failure (rlf) using ue-to-ue relay |
EP4032363A1 (en) * | 2019-09-19 | 2022-07-27 |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 Providing a radio link failure indication |
CN112770409B (zh) * | 2019-11-01 | 2023-06-30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链路失败处理方法及装置 |
EP4059289B1 (en) | 2019-11-14 | 2024-11-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Random access channel procedures with external assistance |
CN114830819B (zh) * | 2020-11-27 | 2024-01-23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测量发送方法和测量接收方法 |
CN117716723A (zh) * | 2021-10-13 | 2024-03-15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远端终端和网络设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15121A (zh) * | 2010-04-07 | 2011-10-12 | 苹果公司 | 用于建立和利用备份通信信道的装置和方法 |
CN102282901A (zh) * | 2009-01-16 | 2011-12-14 | 诺基亚公司 | 在蜂窝网络中实现装置到装置通信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620154B2 (en) * | 2009-07-31 | 2013-12-3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fast and energy-efficient light recovery in a 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 (VLC) system |
US8885507B2 (en) * | 2009-12-11 | 2014-11-11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allocating resour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N102714890B (zh) * | 2010-01-15 | 2015-08-12 | 诺基亚公司 | 用于在无线网络中提供机器对机器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WO2011088886A1 (en) | 2010-01-19 | 2011-07-28 |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 Apparatus and method |
US8913579B2 (en) | 2010-08-04 | 2014-12-16 | Nokia Corporation | Resolu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and receiving contention in a device-to-device cellular reuse system |
WO2012039656A1 (en) * | 2010-09-21 | 2012-03-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Relaying in mixed licensed and unlicensed carrier aggregation |
KR101879593B1 (ko) | 2010-12-27 | 2018-07-19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단말간 직접 통신 및 단말 릴레잉 방법 |
KR20120074251A (ko) * | 2010-12-27 | 2012-07-05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단말간 직접 연결 통신 및 단말 릴레잉을 위한 디바이스 대 디바이스 링크의 harq 및 적응 전송 방법 |
KR101919797B1 (ko) | 2011-03-18 | 2018-11-1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장치-대-장치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
US9191961B2 (en) | 2011-06-17 | 2015-11-17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allocating wireless resources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and device therefore |
US8848700B2 (en) * | 2011-09-30 | 2014-09-30 |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based on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
US9185690B2 (en) * | 2012-02-29 | 2015-11-1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Allocating and determining resources for a device-to-device link |
EP3496334B2 (en) * | 2012-04-27 | 2023-11-08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supporting proximity discovery procedures |
US9179382B2 (en) * | 2012-05-21 | 2015-11-0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WAN and D2D communication RLC layer handover |
US10045386B2 (en) * | 2012-05-31 | 2018-08-07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D2D) mobility in wireless systems |
US8737276B2 (en) * | 2012-06-27 | 2014-05-2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using modified subframes |
US20140171062A1 (en) * | 2012-12-19 | 2014-06-1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Wireless Devices,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Relay Assista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
-
2013
- 2013-12-13 WO PCT/KR2013/011612 patent/WO2014104627A1/ko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12-13 EP EP13867722.4A patent/EP2941038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3-12-13 US US14/651,594 patent/US9763278B2/en active Active
- 2013-12-13 CN CN201380068738.5A patent/CN10488550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2901A (zh) * | 2009-01-16 | 2011-12-14 | 诺基亚公司 | 在蜂窝网络中实现装置到装置通信 |
CN102215121A (zh) * | 2010-04-07 | 2011-10-12 | 苹果公司 | 用于建立和利用备份通信信道的装置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50334757A1 (en) | 2015-11-19 |
EP2941038A4 (en) | 2016-08-17 |
EP2941038A1 (en) | 2015-11-04 |
WO2014104627A1 (ko) | 2014-07-03 |
CN104885500A (zh) | 2015-09-02 |
EP2941038B1 (en) | 2018-05-09 |
US9763278B2 (en) | 2017-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885500B (zh) |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方法 | |
US1106437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D2D signal or selecting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568057B2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ging related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102214072B1 (ko) | 단말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동기 정보 수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 |
JP6408127B2 (ja) | D2d通信における端末の送信リソースブロックプールの決定方法及びそのための装置 | |
US10631348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relay b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RU2656885C1 (ru) | Способ осуществления связи между устройствами в системе беспроводной связи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его выполнения | |
EP2966825B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related to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791476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performing measur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367561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signal b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62410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related to QCL of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9532394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arrying out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150358981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10250367B2 (en) | Uplink MIMO STBC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same | |
US20170373735A1 (en) | Uplink mimo communication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
KR20170031647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을 추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3999379B (zh)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测量方法和设备 | |
US20180242287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signal of v2x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160040580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방법 및 장치 | |
US20180054253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ing by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KR20160101011A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간섭을 제거하고 신호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0416 Termination date: 2020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