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33085A - 一种热风炉 - Google Patents
一种热风炉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33085A CN104833085A CN201510224977.6A CN201510224977A CN104833085A CN 104833085 A CN104833085 A CN 104833085A CN 201510224977 A CN201510224977 A CN 201510224977A CN 104833085 A CN104833085 A CN 10483308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 dissipating cylinder
- hot
- heater
- end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Direct Air Heating By Heater Or Combustion Ga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风炉,炉体顶部设有第一气体出口和气体入口,炉体底部设有多个通孔,炉体侧壁下部设有第二气体出口,炉头位于炉体内底部,炉头内的燃烧腔通过炉体底部的通孔与外部连通,散热结构位于炉体内,散热结构内部设有上下贯穿的烟气通道,烟气通道顶部通过第一气体出口与外部连通,烟气通道底部与炉头的燃烧腔连通,散热结构与炉体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炉体的气体入口与第二气体出口通过气体通道连通。本发明提出的热风炉,多个筒状散热单元依次连接,增加热交换面积,使烟气通道内的烟气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热交换更加充分,大大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同时便于热风炉的整体维护保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风炉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风炉。
背景技术
作为热动力机械的热风炉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开始广泛应用,它在许多行业已经成为了点热源和传统蒸汽动力热源的换代产品。在食品、制药、供暖等领域,对于物品的干燥一般采用通入干燥高温热空气的干燥器,干燥高温空气主要由热风炉产生。目前使用的热风炉主要包括炉体和炉套,由于结构原因,存在以下缺陷:其一,热风炉效率低,能量浪费严重。空气在炉体外侧热交换面积小,热交换效率低,增加成本还易造成空气污染。其二,结构复杂,工艺性能差。炉体难以拆解装配,不便于检修以及日常维护,沉淀的烟灰无法清理,影响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热风炉,热交换面积大,热效率高,便于整体维护保养。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热风炉,包括:炉体、炉头、散热结构;
炉体内部设有热交换腔体,炉体顶部设有第一气体出口和气体入口,炉体底部设有安装孔和多个通孔,炉体侧壁下部设有第二气体出口;
炉头安装在炉体底部的安装孔内,其部分位于热交换腔体内,炉头内设有燃烧腔,燃烧腔底部设有燃气入口,燃烧腔通过通孔与外部连通;
散热结构位于炉体的热交换腔体内,散热结构内部设有上下贯穿的烟气通道,烟气通道顶部通过第一气体出口与外部连通,烟气通道底部与炉头的燃烧腔连通,散热结构与炉体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炉体的气体入口与第二气体出口通过气体通道连通。
优选地,散热结构包括多个水平布置的筒状散热单元,筒状散热单元包括外散热筒、内散热筒、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内散热筒位于外散热筒内部,内散热筒、外散热筒、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之间形成回形通道,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分别位于外散热筒两端,第一端板中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二端板中部设有第二开口,内散热筒内部腔体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气体通道连通,外散热筒顶部设有第三开口且底部设有第四开口,多个筒状散热单元竖直分布,每个筒状散热单元与其上方的筒状散热单元通过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连通,使得相邻两个筒状散热单元的回形通道连通。
优选地,内散热筒由依次连接的四个第一侧板围成,其横截面为菱形,每个第一侧板均倾斜布置。
优选地,外散热筒由依次连接的四个第二侧板围成,其横截面为菱形,每个第二侧板均倾斜布置。
优选地,内散热筒和外散热筒同轴。
优选地,所述回形通道连通宽度相等。
优选地,第三开口沿外散热筒轴向从第一端板延伸至第二端板。
本发明中,所提出的热风炉,炉体顶部设有第一气体出口和气体入口,炉体底部设有多个通孔,炉体侧壁下部设有第二气体出口,炉头位于炉体内底部,炉头内的燃烧腔通过炉体底部的通孔与外部连通,散热结构位于炉体内,散热结构内部设有上下贯穿的烟气通道,烟气通道顶部通过第一气体出口与外部连通,烟气通道底部与炉头的燃烧腔连通,散热结构与炉体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炉体的气体入口与第二气体出口通过气体通道连通。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热风炉,多个筒状散热单元依次连接,增加热交换面积,使烟气通道内的烟气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热交换更加充分,大大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同时便于热风炉的整体维护保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热风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热风炉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热风炉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3所示,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热风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热风炉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热风炉的主视示意图。
参照图1,本发明提出的一种热风炉,包括:炉体1、散热结构2、炉头3;
炉体1内部设有热交换腔体,炉体1顶部设有第一气体出口和气体入口,炉体1底部设有安装孔和多个通孔,炉体1侧壁下部设有第二气体出口;
炉头3安装在炉体1底部的安装孔内,其部分位于热交换腔体内,炉头3内设有燃烧腔,燃烧腔底部设有燃气入口,燃烧腔通过通孔与外部连通。
如图2所示,散热结构2位于炉体1的热交换腔体内,散热结构2与炉体1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炉体1的气体入口与第二气体出口通过气体通道连通,散热结构2包括五个水平布置的筒状散热单元,筒状散热单元包括外散热筒21、内散热筒22、第一端板23、第二端板,内散热筒22位于外散热筒21内部,内散热筒22、外散热筒21、第一端板23、第二端板之间形成回形通道,第一端板23和第二端板分别位于外散热筒21两端,第一端板23中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二端板中部设有第二开口,内散热筒22内部腔体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气体通道连通,外散热筒21顶部设有第三开口且底部设有第四开口;
五个筒状散热单元自上而下竖直分布,每个筒状散热单元与其上方的筒状散热单元通过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连通,使得相邻两个筒状散热单元的回形通道连通,并且回形通道宽度相等,从而形成上下贯穿的烟气通道,烟气通道顶部通过第一气体出口与外部连通,烟气通道底部与炉头3的燃烧腔连通。
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热风炉工作过程中,通过燃气入口向炉头3内通入燃气,点燃炉头中的燃气,炉体1底部的通孔为燃烧提供氧气,燃烧产生热的烟气由底部进入散热结构内的烟气通道中,沿着回形交叉结构的烟气通道迂回折返向上流动,热的烟气与内散热筒22的筒壁和外散热筒21的筒壁充分接触后,含有有害气体的烟气从炉体上端的出烟口排出;同时,在鼓风机的作用下,冷的空气从炉体1顶部的气体入口流入气体通道,然后横向流过内散热筒22内部腔体,通过外散热筒21和内散热筒22筒壁与烟气通道内的烟气完成热交换,然后从第二气体出口流出,供后续烘房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所提出的热风炉,炉体顶部设有第一气体出口和气体入口,炉体底部设有多个通孔,炉体侧壁下部设有第二气体出口,炉头位于炉体内底部,炉头内的燃烧腔通过炉体底部的通孔与外部连通,散热结构位于炉体内,散热结构内部设有上下贯穿的烟气通道,烟气通道顶部通过第一气体出口与外部连通,烟气通道底部与炉头的燃烧腔连通,散热结构与炉体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炉体的气体入口与第二气体出口通过气体通道连通。通过上述优化设计的热风炉,多个筒状散热单元依次连接,增加热交换面积,使烟气通道内的烟气和气体通道内的气体热交换更加充分,大大提高了热交换效率,同时便于热风炉的整体维护保养。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散热结构内部的烟气通道由多个串联的回形腔体组成,大大增加热交换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
内散热筒22由依次连接的四个第一侧板围成,其横截面为菱形,外散热筒21由依次连接的四个第二侧板围成,其横截面为菱形,内散热筒22和外散热筒21同轴,内散热筒22与外散热筒21之间的通道宽度均匀,分布合理,进一步提高热利用率。
散热结构2内的烟气通道的侧壁均倾斜布置,使得烟气中的固体杂质沿着烟气通道侧壁滑落至通道底部,而不堵塞烟气通道。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热风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散热结构(2)、炉头(3);
炉体(1)内部设有热交换腔体,炉体(1)顶部设有第一气体出口和气体入口,炉体(1)底部设有安装孔和多个通孔,炉体(1)侧壁下部设有第二气体出口;
炉头(3)安装在炉体(1)底部的安装孔内,其部分位于热交换腔体内,炉头(3)内设有燃烧腔,燃烧腔底部设有燃气入口,燃烧腔通过通孔与外部连通;
散热结构(2)位于炉体(1)的热交换腔体内,散热结构(2)内部设有上下贯穿的烟气通道,烟气通道顶部通过第一气体出口与外部连通,烟气通道底部与炉头(3)的燃烧腔连通,散热结构(2)与炉体(1)内壁之间形成气体通道,炉体(1)的气体入口与第二气体出口通过气体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散热结构(2)包括多个水平布置的筒状散热单元,筒状散热单元包括外散热筒(21)、内散热筒(22)、第一端板(23)、第二端板,内散热筒(22)位于外散热筒(21)内部,内散热筒(22)、外散热筒(21)、第一端板(23)、第二端板之间形成回形通道,第一端板(23)和第二端板分别位于外散热筒(21)两端,第一端板(23)中部设有第一开口,第二端板中部设有第二开口,内散热筒(22)内部腔体通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与气体通道连通,外散热筒(21)顶部设有第三开口且底部设有第四开口,多个筒状散热单元竖直分布,每个筒状散热单元与其上方的筒状散热单元通过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连通,使得相邻两个筒状散热单元的回形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风炉,其特征在于,内散热筒(22)由依次连接的四个第一侧板围成,其横截面为菱形,每个第一侧板均倾斜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风炉,其特征在于,外散热筒(21)由依次连接的四个第二侧板围成,其横截面为菱形,每个第二侧板均倾斜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热风炉,其特征在于,内散热筒(22)和外散热筒(21)同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风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形通道连通宽度相等。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风炉,其特征在于,第三开口沿外散热筒(21)轴向从第一端板(23)延伸至第二端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24977.6A CN104833085B (zh) | 2015-05-05 | 2015-05-05 | 一种热风炉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510224977.6A CN104833085B (zh) | 2015-05-05 | 2015-05-05 | 一种热风炉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33085A true CN104833085A (zh) | 2015-08-12 |
CN104833085B CN104833085B (zh) | 2017-09-22 |
Family
ID=53811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224977.6A Active CN104833085B (zh) | 2015-05-05 | 2015-05-05 | 一种热风炉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833085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71693A (en) * | 1977-03-24 | 1979-10-23 | Pearson Laverne E | Furnace |
CN2068663U (zh) * | 1990-05-03 | 1991-01-02 | 北京市热风炉制造厂 | 立式手动往复加煤热风锅炉 |
CN2341077Y (zh) * | 1998-09-18 | 1999-09-29 | 王兴道 | 燃气热风炉 |
CN2505769Y (zh) * | 2001-05-08 | 2002-08-14 | 周晓育 | 间接加热热风炉 |
CN2651659Y (zh) * | 2003-10-30 | 2004-10-27 | 刘鸣九 | 高效燃煤热风炉 |
CN202253773U (zh) * | 2011-09-07 | 2012-05-30 | 邓超 | 取暖热风炉 |
CN204705027U (zh) * | 2015-05-05 | 2015-10-14 | 方旭 | 一种热风炉 |
-
2015
- 2015-05-05 CN CN201510224977.6A patent/CN104833085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71693A (en) * | 1977-03-24 | 1979-10-23 | Pearson Laverne E | Furnace |
CN2068663U (zh) * | 1990-05-03 | 1991-01-02 | 北京市热风炉制造厂 | 立式手动往复加煤热风锅炉 |
CN2341077Y (zh) * | 1998-09-18 | 1999-09-29 | 王兴道 | 燃气热风炉 |
CN2505769Y (zh) * | 2001-05-08 | 2002-08-14 | 周晓育 | 间接加热热风炉 |
CN2651659Y (zh) * | 2003-10-30 | 2004-10-27 | 刘鸣九 | 高效燃煤热风炉 |
CN202253773U (zh) * | 2011-09-07 | 2012-05-30 | 邓超 | 取暖热风炉 |
CN204705027U (zh) * | 2015-05-05 | 2015-10-14 | 方旭 | 一种热风炉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33085B (zh) | 2017-09-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36788A (zh) | 环绕送风整体式燃气热风炉 | |
CN210070633U (zh) | 一种陶粒生产中的余热回收系统 | |
CN107855624A (zh) | 一种网带式燃气钎焊炉及节能方法 | |
CN102297510B (zh) | 一种间接式热风炉 | |
CN204705027U (zh) | 一种热风炉 | |
CN205842615U (zh) | 一种生物质高效卧式锅炉 | |
CN205991505U (zh) | 一种二次再热锅炉用前后墙对冲式烟气再循系统 | |
CN204006649U (zh) | 一种多管式高温热风炉 | |
CN206831828U (zh) | 一种生物质专用热风炉 | |
CN115406100B (zh) | 一种间接换热式热风炉 | |
CN202380054U (zh) | 一种用于罩式退火炉的加热罩 | |
CN115235117B (zh) | 一种可承压的双螺旋水冷盘管卧式预混燃气锅炉 | |
CN203731675U (zh) | 环绕送风整体式燃气热风炉 | |
CN104833085B (zh) | 一种热风炉 | |
CN212511815U (zh) | 一种耦合预混水冷燃烧的单锅片串接铸铝硅热水炉结构 | |
CN102944133A (zh) | 热交换器用侧板 | |
CN211119458U (zh) | 产热系统和换热系统分离的燃烧设备 | |
CN113375141A (zh) | 一种高效节能的蒸汽锅炉 | |
CN208983854U (zh) | 一种错层式节能复合窑 | |
CN102338465B (zh) | 一种高温灭菌用的热风炉 | |
CN222773829U (zh) | 一种热风炉的换热结构 | |
CN101021358B (zh) | 节能环保无压采暖炉 | |
CN205842618U (zh) | 一种新型生物质卧式锅炉 | |
CN202869357U (zh) | 热交换器用侧板 | |
CN104061678B (zh) | 心形换热管多管式高温热风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