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36017B - 椅子 - Google Patents
椅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36017B CN104736017B CN201380054080.2A CN201380054080A CN104736017B CN 104736017 B CN104736017 B CN 104736017B CN 201380054080 A CN201380054080 A CN 201380054080A CN 104736017 B CN104736017 B CN 1047360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ckrest
- occupant
- pair
- face piece
-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04443 Ricinu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467 diminis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5/00—Chairs of special material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4—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 A47C7/445—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with bar or leaf spring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4—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 A47C7/445—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with bar or leaf springs
- A47C7/4454—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with bar or leaf springs of torsion typ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special, e.g. adjustable, lumbar region support profile; "Ackerblom" profile chairs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椅子(1),其具备脚体(10)、靠背支承体(20)及靠背体(50A),其中,所述靠背支承体(20)被该脚体(10)支承,所述靠背体(50A)被该靠背支承体(20)支承,并支承就坐者的背,该靠背体(50A)具备靠背(50)及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其中,所述靠背(50)具有撑面件(51)及一对纵框部(53A、53B),所述撑面件(51)承受所述就坐者的背,并具有能够根据该背进行变形的可挠性,所述一对纵框部(53A、53B)安装有该撑面件(51),在通过由所述撑面件(51)作用的力可弹性变形的宽度方向上分离,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纵框部(53A、53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椅子。
本申请基于2012年10月1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2-230929号并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对于椅子,作为基本结构具有脚体、设置于该脚体的上部的座部以及对就坐于该座部的就坐者进行支承的背部,一般已知有各种结构。
例如,作为构成椅子的背部的支承结构,提出了一种具有后侧部件(back member)和臂(arm)的椅子,其中,所述臂从脚体朝上方延伸,并从后方对后侧部件的后表面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部分进行支承(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此外,还提出了一种具备靠背及背支柱的椅子,其中,所述靠背具有由上框部、下框部、左框部及右框部构成的背框架及进入该背框架的内部的背板,所述背支柱从后方支承该靠背的左框部及右框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2)。
在这种椅子中,通过由背支柱所支承的靠背架,背板能够可靠地支承就坐者的背。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7249802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09-1127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中,即使由就坐者对后侧部件作用向后的力,由于后侧部件被臂的轴向力可靠地支承,因此,后侧部件向表面外方向的变形被抑制。由此,即使就坐者采用使背向后方倾倒的姿势,也难以变形为使就坐者的背大幅度地向后方倾倒。
此外,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的结构中,由于背支柱对左框部及右框部进行支承,因此,即使由就坐者对背板作用向后的力,左框部及右框部的变形也被限制,且设置于左框部及右框部上的背板的变形也受到了限制。由此,即使就坐者采用使背向后方倾倒的姿势,也难以变形为使就坐者的背大幅度地向后方倾倒。因此,在专利文献1及2所述的椅子中,存在就坐者不能在就坐的状态下自由地进行使背向后方大幅倾倒的动作,不能追随姿势的变化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在就坐者采用使背向后方倾倒的动作的情况下能追随该姿势的椅子。
(二)技术方案
(1)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椅子具备脚体、靠背支承体及靠背体。所述靠背支承体被脚体支承。所述靠背体被该靠背支承体支承,支承就坐者的背。所述靠背体具备靠背及靠背后部支承部件,其中,所述靠背具有撑面件及一对纵框部,所述撑面件承受所述就坐者的背,并具有能够根据该背进行变形的可挠性,所述一对纵框部安装有该撑面件,在通过由所述撑面件作用的力可弹性变形的宽度方向上分离;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纵框部。
根据上述结构,由就坐者对撑面件向后方作用的负载传递至安装于撑面件并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纵框部。在纵框部变形为通过由撑面件作用的力而弹性变形,向后方倾斜的同时,安装于纵框部之间的撑面件在宽度方向整体上向后方移动。此外,由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在上下方向上连接纵框部,因此随着纵框部向后方倾斜,靠背后部支承部件也使其姿势向后方倾斜。由此,如果就坐者的负载向使靠背朝后方倾倒的方向作用,则能够以追随使靠背倾倒的动作的方式使靠背体整体向后方倾斜。
(2)在上述(1)的椅子中,所述靠背被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支承,支承所述就坐者的背。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被所述靠背支承体支承。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也可以具有下部连接部、变形允许部及上部连接部。所述下部连接部与所述靠背支承体连接。所述变形允许部从所述下部连接部向上方延伸,并能够根据由所述就坐者的背作用于所述靠背的负载而弹性变形。所述上部连接部从所述变形允许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并在上端与所述靠背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如果由就坐者对靠背向后方作用负载,则就坐者的负载传递至支承靠背的靠背后部支承部件。此时,靠背后部支承部件中设置于和靠背支承体连接的下部连接部与和靠背连接的上部连接部之间的变形允许部,以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与该变形允许部变形一起,被靠背后部支承部件支承的靠背能够使其姿势大幅地向后方倾斜。
此外,在比向后方倾斜的变形允许部更靠上方处设置有上部连接部。由此,随着变形允许部向后方倾斜,上部连接部能够一边维持上端与靠背连接的状态,一边向后方移动。由此,如果就坐者的负载向使靠背朝后方倾倒的方向作用,则能够以追随使靠背倾倒的动作的方式使靠背向后方倾斜。
(3)在上述(2)的椅子中,也可以形成为所述上部连接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形成为上部连接部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前方倾斜,因此,能够抑制上部连接部自身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形来支承就坐者的负载,并且与上部连接部连接的靠背也能够可靠地支承就坐者的负载。
另一方面,通过变形允许部变形,能够根据就坐者的负载使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的下部连接部及上部连接部连接的靠背向后方倾斜。
(4)在上述(2)或(3)的椅子中,也可以是所述上部连接部具有一对连接片,这对连接片在下端与所述变形允许部连接,并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为V字状,所述一对连接片的上端与所述靠背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一对连接片的上端与靠背连接,能够可靠地支承由就坐者对靠背向宽度方向一侧或另一侧作用的负载。
(5)在上述(2)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椅子中,也可以是所述纵框部具有下方构件及上方构件,其中,所述下方构件的下端与所述下部连接部连接,并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向前方倾斜,所述上方构件形成为从该下方构件向上方延伸,并随着朝向上方而向比所述下方构件相对靠后方倾斜,在上端与所述上部连接部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下方构件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因此,能够抑制该下方构件自身的变形,可靠地支承就坐者的负载。另一方面,由于上方构件随着朝向上方而向比下方构件相对更靠后方倾斜,因此,能够根据就坐者的负载向后方倾斜进行追随。
此处,在上部及下部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连接的纵框部的下方构件的变形被抑制,并可在上方构件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倾斜。由此,如果靠背后部支承部件向后方倾斜,则上方构件以比靠背后部支承部件更大的倾斜角度倾斜。
因此,能够将靠背后部支承部件的变形允许部的变形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并能够使纵框部向后方大幅倾斜,更加有效地追随就坐者的背。因此,即使在变形允许部反复变形而使力矩集中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损伤、破损。
(6)在上述(5)的椅子中,也可以是所述撑面件的下部与所述下方构件连接,上部与所述上方构件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如果由就坐者对靠背作用负载,则靠背的撑面件沿就坐者的背变形,并且支承靠背的靠背后部支承部件中的变形允许部进行弹性变形。由此,如果就坐者的负载在使靠背向后方倾倒的方向作用,则能够使靠背向后方倾斜以追随使靠背倾倒的动作,并且能够在向后方倾斜的状态下以包住就坐者的背的方式承受。
(三)有益效果
根据上述椅子,在就坐者采用使背向后方倾倒的动作的情况下能够追随该姿势。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前方观察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2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上部的立体图。
图3A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在通常时的侧视图。
图3B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在就坐者使背向后方倾倒的情况下的侧视图。
图4是从正面观察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的侧视图。
图6A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在通常时的图4的P-P剖视图。
图6B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在就坐者就坐的状态下的图4的P-P剖视图。
图7A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在通常时的立体图。
图7B是从上方观察在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中,就坐者采用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后方回头的姿势的情况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方观察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椅子上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椅子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椅子1具备脚体10、靠背支承体20、座部30、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及靠背50。
脚体10设置于地板F上。靠背支承体20被脚体10支承。座部30设置于靠背支承体20,并可供就坐者就坐。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被靠背支承体20支承。靠背50被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支承,并支承就坐者的背。下面对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将就坐者就坐、离座的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就坐者就坐一侧设为前方,将相反一侧设为后方,此外,还将与前后方向垂直的水平面内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并将沿宽度方向离开椅子的一侧设为侧方。
(脚体)
脚体10具备多个脚杆12及脚柱13,其中,所述多个脚杆12设置有可在地板F上旋转的脚轮11;所述脚柱13被该多个脚杆12支承。多个脚杆12被配置成辐射状,并在基端彼此连接,在各个脚杆12的前端安装有脚轮11。
脚柱13下部与多个脚杆12的基端连接,并朝向上方竖立设置。此外,在该脚柱13的上部安装有支承基座14,该支承基座14内置有能够使靠背支承体20向后方倾斜的斜躺机构(未图示)。
(靠背支承体)
靠背支承体20具有一对向前臂部21、一对向上臂部22及一对向后臂部23,其中,所述一对向前臂部21的基部枢转连接于支承基座14的宽度方向两侧方;所述一对向上臂部22从该向前臂部21的基部向上方延伸,并支承座部30;所述一对向后臂部23从该向前臂部21的基部向后方延伸。
如图2所示,所述一对向后臂部23通过配置成随着朝向后方彼此逐渐接近,并在后端彼此连接,从而作为整体配置成向下的V字状。一对向后臂部23的后端固定于后述的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下部。
此外,如图1所示,在靠背支承体20上设置有从侧方向上方延伸的扶手26。
(座部)
如图3A及图3B所示,座部30以相对于支承基座14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其前部被支承,并且枢转连接于靠背支承体20的向上臂部22。其构成为,随着利用支承基座14的斜躺机构使靠背支承体20向后方倾斜,座部30相对于支承基座14相对地向后方移动,并使后侧向下方倾斜移动。
(靠背后部支承部件)
如图2所示,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具有下部连接部41、变形允许部42及上部连接部43,其中,所述下部连接部41与靠背支承体20连接;所述变形允许部42从该下部连接部41向上方延伸;所述上部连接部43配置成随着从该变形允许部42的上端朝向上方逐渐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
下部连接部41在下部后表面形成有与靠背支承体20的一对向后臂部23的后端嵌合的凹部(未图示),一对向后臂部23与该凹部嵌合。下部连接部41在该凹部与靠背支承体20的上部通过例如螺栓、螺母(未图示)进行的拧合被固定。进一步地,下部连接部41在下端与靠背50连接。
如图1、图4及图5所示,变形允许部42的下端与下部连接部41连接并朝向上方配置,上端与上部连接部43连接。此外,变形允许部42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尺寸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变小,随着从中途朝向上方宽度方向的长度尺寸再次变大。
该变形允许部42在其前面不形成肋,而做成根据由就坐者的背对靠背50作用的负载容易弹性变形的结构。
即使在变形允许部42的表面设置肋,也能够通过调整变形允许部42的材质或厚度等,而做成能够根据由就坐者的背对靠背作用的负载而弹性变形的结构。
上部连接部43形成为下端与变形允许部42连接,并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同时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向前方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该上部连接部43具有一对连接片43A、43B,其随着朝向上方而彼此逐渐向宽度方向外侧分离的方式配置,且上端与靠背50连接,通过一对连接片43A、43B在整体上形成为V字状。
上述下部连接部41、变形允许部42及构成上部连接部43的一对连接片43A,43B被一体成形,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整体以侧视观察时向后方凸出的方式弯曲形成。
也就是说,下部连接部41在弯曲的同时,作为整体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后方倾斜。此外,构成上部连接部43的一对连接片43A、43B在弯曲的同时,随着朝向上方而朝向前方倾斜。变形允许部42在弯曲的同时,将上部连接部43与下部连接部41连接。
(靠背)
如图2所示,靠背50具有撑面件51、上框部52及一对纵框部53A、53B(53),其中,所述撑面件51承受就坐者的背;所述上框部52安装有该撑面件51,并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上部连接部43连接;所述一对纵框部53A、53B(53)与该上框部52连接,并安装有撑面件51。
撑面件51承受就坐者的背,由具有可根据背的姿势变形的可挠性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由网状的材料形成,通过构成网的线材弹性地伸缩,作为整体能够弹性地挠曲变形。该撑面件51设置于由上框部52和一对纵框部53包围的部分,其端部固定于这些上框部52及一对纵框部53。
上框部52沿宽度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与上部连接部43的一对连接片43A、43B的上端连接,并分别与一对纵框部53A、53B的上端连接。
一个纵框部53A具有下方构件57A及上方构件56A,其中,所述上方构件56A与该下方构件57A的上端连接,并能够通过由撑面件51作用的力而弹性变形。同样地,另一侧的纵框部53B也具有下方构件57B及上方构件56B,其中,所述上方构件56B与该下方构件57B的上端连接,并能够通过由撑面件51作用的力而弹性变形。
如图2及图5所示,下方构件57A、57B的下端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下部连接部41连接,并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向前方且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此外,下方构件57A、57B分别形成为截面尺寸随着朝向上方而变小。
上方构件56A、56B构成为能够根据由就坐者的背作用的负载而弹性地扭转变形,且能够弹性地挠曲变形。
该上方构件56A、56B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下方构件57A、57B连接,上端与上框部52及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一对连接片43A、43B连接,并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向比下方构件57A、57B相对更靠后方倾斜。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方构件56A、56B形成为随着从下方构件57A、57B的上端朝向上方逐渐向后方倾斜。
这样,纵框部53A、53B形成为通过下方构件57A、57B随着从下部朝向上方逐渐朝向前方,并且形成为通过上方构件56A、56B随着从该下方构件57A、57B与上方构件56A、56B的连接部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向后方,纵框部53A、53B整体以朝向前方呈凸状的方式弯曲形成。
如图2所示,上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和纵框部53以侧视观察一体成形为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下部连接部41、变形允许部42、一个连接片43A、一个纵框部53A的上方构件56A及下方构件57A构成以侧视观察呈环状的第一环状部61。
此外,由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下部连接部41、变形允许部42、另一个连接片43B、另一个纵框部53B的上方构件56B及下方构件57B构成以侧视观察呈环状的第二环状部62。
这些第一环状部61及第二环状部62由下部连接部41及变形允许部42连接,并且作为整体一体成形。此外,上框部52也以分别连接第一环状部61及第二环状部62各自上端的方式一体成形。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各部与靠背50的上框部52及一对纵框部53A、53B一体成形。
此外,靠背体50A由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及靠背50构成。也就是说,靠背体50A被靠背支承体20支承,支承就坐者的背。
接着,对就坐者就坐于如上构成的椅子1的座部30的情况下,椅子1的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及靠背50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4的实线及图6A表示就坐者就坐于座部30,且没有倚靠在靠背50上的状态的椅子1,图4的双点划线及图6B表示就坐者倚靠在靠背50上的状态的椅子1。
如果就坐者就坐于座部30,则来自就坐者的力作用于靠背50的撑面件51,因该力导致构成撑面件51的网的线材弹性地伸缩,由此使该撑面件51在整体上沿着就坐者的背,并以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圆弧状地弹性变形。
此外,固定有撑面件51的纵框部53A、53B通过由撑面件51作用的力,其宽度方向内侧以朝向后方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向宽度方向内侧移动。
随着该纵框部53A、53B弹性变形,撑面件51能够进一步变形为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的圆弧状,并且靠背50被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支承。
进而,在就坐者大幅地倚靠在靠背50上的情况下,如图5的双点划线所示,与纵框部53A、53B连接的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中的变形允许部42能随着由就坐者的背作用于靠背50上的负载而进行弹性变形。由此,变形允许部42能以其下端为中心,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向后方倾斜的方式变形。伴随着变形允许部42的变形,配置于该变形允许部42上方的上部连接部43向后方移动,与该上部连接部43连接的靠背50能够进一步向后方倾斜。
此外,在就坐者从图7A所示的状态采用从靠背50的宽度方向一侧向后方回头的姿势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来自就坐者的负载偏向靠背50的宽度方向一侧而作用,而使纵框部53B扭转变形的负载对偏向一侧的纵框部53B作用。
这里,纵框部53B的上方构件56B构成为能通过由靠背50作用的力而扭转变形。此外,由于连接片43A、43B形成为分离宽度随着朝向下方而变小,并相互接合并与变形允许部42连接,因此,变形允许部42构成为促进上方构件56B的扭转变形的结构。由此,上方构件56B以根据就坐者的负载追随着就坐者的背的方式朝后侧方扭转变形。
此外,由于与上方构件56B连接的连接片43B构成为能随着上方构件56B的扭转而变位,因此,其随着纵框部53B朝向后侧方的扭转向后侧方变位。
靠背50的撑面件51因来自就坐者的负载,构成该撑面件51的网的线材料弹性地伸缩,以包住就坐者的背的方式弹性变形。
这样,上方构件56B、连接片43B及撑面件51以追随着就坐者的背、肩的变形,以包住上述背、肩的方式进行变形。
另外,在就坐者采用从靠背5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向后方回头的姿势的情况下,也同样地进行动作。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1中,如果由就坐者对靠背50向后方作用负载,则就坐者的负载传递至支承靠背50的上框部52的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上部连接部43。此时,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中的设置于和靠背支承体20连接的下部连接部41与和靠背50连接的上部连接部43之间的变形允许部42以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朝后方倾斜的方式弹性变形。能够与该变形允许部42的变形一起,被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支承的靠背50能够使其姿势大幅地向后方倾斜。
此外,在比向后方倾斜的变形允许部42更靠上方处设置有上部连接部43。由此,随着变形允许部42向后方倾斜,上部连接部43能够一边维持上端与靠背50连接的状态,一边向后方移动。由此,如果就坐者的负载向使靠背向后方倾倒的方向作用,则能够以追随使靠背50倾倒的动作的方式使靠背50向后方倾斜。
此外,在通常状态下,上部连接部43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向前方倾斜,因此,能够抑制上部连接部43自身在前后方向上的变形,支承就坐者的负载,并且,与上部连接部43连接的靠背50也能够可靠地支承就坐者的负载。
另一方面,就坐者为了使背向后方倾倒,如果使大于通常状态的负载向后作用于靠背,则变形容许部42因该负载而变形,由此,使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下部连接部41及上部连接部43连接的靠背50根据就坐者的负载而向后方倾斜,能够使其追随使就坐者的背向后方倾斜的动作。
另一方面,通过上部连接部43的一对连接片43A、43B的上端与靠背50连接,能够可靠地支承由就坐者对靠背50向宽度方向一侧或另一侧作用的负载。
此外,由于下方构件57A、57B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因此,能够抑制该下方构件57A、57B自身的变形,可靠地支承就坐者的负载。
另一方面,由于上方构件56A、56B形成为随着从下方构件57A、57B的上端朝向上方逐渐向后方倾斜,因此,能够根据就坐者的负载向后方倾斜,追随使就坐者的背向后方倾斜的动作。
这里,在上部及下部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下部连接部41及上部连接部43连接的靠背50的下方构件57A、57B的变形被抑制,在上方构件56A、56B的上下方向的范围内倾斜。由此,如果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向后方倾斜,则上方构件56A、56B以比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更大的倾斜角度倾斜。
因此,能够将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变形允许部42的变形量抑制到最小限度,并能够使靠背50向后方大幅倾斜,更加有效地追随就坐者的背。因此,即使在变形允许部42反复变形而使力矩集中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损伤、破损。
此外,对于由就坐者向后方作用的力,如果就坐者的背被靠背50的撑面件51承受,则就坐者的负载从撑面件51传递至上框部52和一对纵框部53A、53B。上框部52连接支承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一对连接片43A、43B,该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被靠背支承体20支承。由此,能够通过上框部52、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及靠背支承体20可靠地支承来自就坐者的负载。
另一方面,由于与上框部5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连接的一对纵框部53A、53B的上方构件56A、56B因由撑面件51作用的力而弹性地挠曲变形,因此,能够根据就坐者的负载以追随就坐者的背的方式变形,与撑面件51一起以包住背的方式承受。因此,就坐者能够以稳定的状态就坐。
进一步地,在就坐者采用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后方回头这样的姿势的情况下,来自就坐者的负载偏向靠背50的宽度方向一侧而作用,而使纵框部53A、53B扭转变形的负载对偏向一侧的纵框部53A、53B作用。由于纵框部53A、53B的上方构件56A、56B因由撑面件51作用的力而扭转变形,因此,能够根据就坐者的负载以追随着就坐者的背、肩的变形的方式变形,与撑面件一起以包住背的方式承受,使靠背50向后方倾斜。
此外,如果来自就坐者的负载从靠背50的撑面件51传递至一对纵框部53A、53B,则纵框部53A、53B的上方构件56A、56B扭转变形。与上方构件56A、56B连接的一对连接片43A、43B随着上方构件56A、56B的扭转变形而变位。由此,在采用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后方回头这样的姿势的情况下,在一侧的上方构件56A、56B扭转变形的同时,一侧的连接片43A、43B变位,能够与撑面件一起以包住背的方式承受,因此,能够在追随着就坐者的背、肩的变形的状态下稳定地进行支承。
这样,纵框部53A、53B的上方构件56A、56B、撑面件51及连接片43A、43B能够追随着就坐者的背、肩的变形,一边向后方倾斜,一边稳定地支承所述背、肩。
另一方面,纵框部53A、53B的下方构件57A、57B与撑面件51一起可靠地支承就坐者的背下方的腰部等。由此,在采用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后方回头这样的姿势的情况下,下方构件57A、57B能够与撑面件51一起支承就坐者的腰部。
(变形例)
下面,使用图8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椅子101进行说明。
在椅子1中,靠背支承体20的一对向后臂部23、23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的下部连接。另一方面,在变形例的椅子101中,靠背支承体120的一对向后臂部123、123与一对纵框部53A、53B的下方构件57A、57B连接。也就是说,纵框部53A、53B被靠背支承体120支承。
具体而言,向后臂部123、123的上部与下方构件57A、57B同样地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逐渐朝向前方。该向后臂部123、123的上部与下方构件57A、57B连接。
此外,在靠背后部支承部件140的下部连接部141的表面上不形成用于安装一对向后臂部23、23的凹部。
在这样构成的椅子101中,由就坐者对撑面件51向后方作用的负载,传递至安装于撑面件51并在宽度方向上分离的一对纵框部53A、53B。在纵框部53A、53B因由撑面件51作用的力而弹性变形并向后方倾斜的方式变形的同时,安装于纵框部53A、53B之间的撑面件51在宽度方向整体上向后方移动。此外,由于靠背后部支承部件140在上下方向上连接纵框部53A、53B,因此随着纵框部53A、53B向后方倾斜,靠背后部支承部件140也使其姿势向后方倾斜。由此,如果就坐者的负载作用于使靠背50朝后方倾倒的方向,则能够以追随使靠背体50A倾倒的动作的方式使靠背50整体向后方倾斜。
此外,在就坐者就坐于椅子101的座部30的情况下,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来自就坐者的力作用于靠背50的撑面件51,因该力导致构成撑面件51的网的线料弹性地伸缩,从而使该撑面件51整体沿着就坐者的背,并以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朝向后方突出的方式圆弧状地弹性变形。
此外,固定有撑面件51的纵框部53A、53B通过由撑面件51作用的力,使其宽度方向内侧朝向后方的方式弹性变形,并以彼此靠近的方式向宽度方向内侧移动。
随着该纵框部53A、53B弹性变形,撑面件51能够进一步变形为宽度方向大致中央部向后方突出的圆弧状,并且靠背50被靠背后部支承部件140支承。
此外,在就坐者采用从靠背50的宽度方向一侧向后方回头这样的姿势的情况下,与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相同,来自就坐者的负载偏向靠背50的宽度方向一侧而作用,而使纵框部53A、53B扭转变形的负载对偏向一侧的纵框部53A、53B作用。由于纵框部53A、53B的上方构件56A、56B因由撑面件51作用的力而扭转变形,因此,能够根据就坐者的负载以追随着就坐者的背、肩的变形的方式变形,并与撑面件一起以包住背的方式承受,使靠背50向后方倾斜。
此外,与纵框部53A、53B的上方构件56A、56B连接的一对连接片43A、43B随着上方构件56A、56B的扭转变形而变位。由此,在采用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后方回头这样的姿势的情况下,在一侧的上方构件56A、56B扭转变形的同时,一侧的连接片43A、43B变位,能够与撑面件一起以包住背的方式承受,因此,能够在追随着就坐者的背、肩的变形的状态下稳定地进行支承。
这样,纵框部53A、53B的上方构件56A、56B、撑面件51及连接片43A、43B能够追随着就坐者的背、肩的变形,一边向后方倾斜,一边稳定地支承所述背、肩。
另一方面,纵框部53A、53B的下方构件57A、57B与撑面件51一起可靠地支承就坐者的背下方的腰部等。由此,在采用从宽度方向一侧向后方回头这样的姿势的情况下,下方构件57A、57B能够与撑面件51一起支承就坐者的腰部。
此外,下方构件57A、57B及与下方构件57A、57B连接的向后臂部123、123的上部随着朝向上方而向前方倾斜。由此,椅子101抑制下方构件57A、57B及向后臂部123、123自身的变形,可靠地支承就坐者的负载。此外,由于下方构件57A、57B和向后臂部123、123的部件自身的变形被抑制,因此能够维持彼此被牢固地连接的状态。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的动作步骤或者各结构部件的各种形状、组合等仅为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如上所述的实施方式中,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与靠背50被一体成形,但是也可以将靠背后部支承部件40和靠背50做成分体部件。
工业实用性
根据上述椅子,在就坐者采用使背向后方倾倒的动作的情况下,能够追随该姿势。
附图标记说明
1、101—椅子
10—脚体
20、120—靠背支承体
40、140—靠背后部支承部件
41、141—下部连接部
42—变形允许部
43—上部连接部
43A、43B—一对连接片
50—靠背
50A—靠背体
51—撑面件
52—上框部
53A、53B(53)—纵框部
56A、56B(56)—上方构件
57A、57B(57)—下方构件
61—第一环状部
62—第二环状部
Claims (6)
1.一种椅子,其具备脚体、靠背支承体及靠背体,
所述靠背支承体被该脚体支承;
所述靠背体被该靠背支承体支承,并支承就坐者的背;
所述靠背体具备靠背及靠背后部支承部件;
所述靠背具有撑面件及一对纵框部,所述撑面件承受所述就坐者的背,并具有能够根据该背进行变形的可挠性,所述一对纵框部安装有该撑面件,在通过由所述撑面件作用的力可弹性变形的宽度方向上分离;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在上下方向上连接所述纵框部;
所述靠背被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支承,支承所述就坐者的背;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被所述靠背支承体支承;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具有下部连接部、变形允许部及上部连接部,
所述下部连接部与所述靠背支承体及一对所述纵框部的下部连接;
所述变形允许部从该下部连接部向上方延伸,并能够根据由所述就坐者的背作用于所述靠背的负载进行弹性变形;
所述上部连接部从该变形允许部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并在上端与所述靠背连接;
所述靠背后部支承部件的所述下部连接部、所述变形允许部、所述上部连接部以及一对所述纵框部被一体成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部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向前方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部具有一对连接片,所述一对连接片在下端与所述变形允许部连接,并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为V字状,所述一对连接片的上端与所述靠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连接部具有一对连接片,所述一对连接片在下端与所述变形允许部连接,并以随着朝向上方而彼此分离的方式形成为V字状,所述一对连接片的上端与所述靠背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框部具有下方构件和上方构件,
所述下方构件的下端与所述下部连接部连接,并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逐渐向前方倾斜;
所述上方构件从该下方构件向上方延伸,并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向比所述下方构件相对靠后方倾斜,在上端与所述上部连接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撑面件的下部与所述下方构件连接,上部与所述上方构件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30929 | 2012-10-18 | ||
JP2012230929 | 2012-10-18 | ||
PCT/JP2013/078166 WO2014061732A1 (ja) | 2012-10-18 | 2013-10-17 | 椅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36017A CN104736017A (zh) | 2015-06-24 |
CN104736017B true CN104736017B (zh) | 2017-04-05 |
Family
ID=504882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54080.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736017B (zh) | 2012-10-18 | 2013-10-17 | 椅子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50265058A1 (zh) |
EP (1) | EP2910148A4 (zh) |
JP (1) | JP6300416B2 (zh) |
CN (1) | CN104736017B (zh) |
WO (1) | WO201406173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4220695A1 (de) * | 2014-10-13 | 2016-04-28 | Haworth Gmbh | Stuhl, insbesondere Bürostuhl |
US10194750B2 (en) * | 2015-04-13 | 2019-02-05 | Steelcase Inc. | Seating arrangement |
CN118892256A (zh) * | 2015-04-13 | 2024-11-05 | 斯迪尔科斯公司 | 座位布置 |
US11259637B2 (en) | 2015-04-13 | 2022-03-01 | Steelcase Inc. | Seating arrangement |
US10463153B2 (en) | 2016-06-09 | 2019-11-05 | Steelcase Inc. | Seating arrangement |
CN109788851B (zh) | 2016-09-29 | 2022-05-27 | 斯迪尔科斯公司 | 柔顺的座椅结构 |
JP2018075885A (ja) * | 2016-11-07 | 2018-05-1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
USD827352S1 (en) | 2017-05-25 | 2018-09-04 | Steelcase Inc. | Seating arrangement |
CA3072085A1 (en) * | 2017-08-10 | 2019-02-14 | Hni Corporation | Chairs including flexible frames |
JP1607139S (zh) * | 2017-09-29 | 2018-06-18 | ||
JP1607138S (zh) * | 2017-09-29 | 2018-06-18 | ||
US11291305B2 (en) | 2017-12-05 | 2022-04-05 | Steelcase Inc. | Compliant backrest |
US10813463B2 (en) | 2017-12-05 | 2020-10-27 | Steelcase Inc. | Compliant backrest |
WO2019204714A1 (en) * | 2018-04-19 | 2019-10-24 | Cramer Llc | Chair having pliable backrest and methods for same |
US10426269B1 (en) * | 2018-04-30 | 2019-10-01 | Buzz Seating, Inc. | Chair with appendage accommodations |
JP7252738B2 (ja) * | 2018-10-09 | 2023-04-05 |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 | 椅子の背もたれ |
AU2020224628B2 (en) | 2019-02-21 | 2025-04-24 | Steelcase Inc. | Body support assembly and methods for the use and assembly thereof |
CN114502039B (zh) | 2019-09-18 | 2025-05-16 | 斯迪尔科斯公司 | 具有格架构造的身体支撑构件 |
US11357329B2 (en) | 2019-12-13 | 2022-06-14 | Steelcase Inc. | Body support assembly and methods for the use and assembly thereof |
USD971623S1 (en) * | 2020-06-28 | 2022-12-06 | Tao Yang | Office chair |
USD950290S1 (en) * | 2021-07-09 | 2022-05-03 | Foshan Zhongyang Furniture Co., Ltd. | Office chai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282367Y (zh) * | 1997-01-03 | 1998-05-27 | 陈大中 | 可变形折叠式靠椅 |
JP3589015B2 (ja) * | 1998-03-31 | 2004-11-17 |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 椅子の背凭れ支持装置 |
CN1330907A (zh) * | 2000-06-09 | 2002-01-16 | 普罗科德有限公司 | 具有同步摇摆座位和靠背的椅子 |
US6609755B2 (en) * | 2001-06-15 | 2003-08-26 | Hon Technology Inc. | Ergonomic chair |
CA2626453C (en) | 2002-02-13 | 2011-02-01 | Herman Miller, Inc. | Tilt chair having a flexible back, adjustable armrests and adjustable seat depth, and methods for the use thereof |
CA2850677C (en) * | 2005-03-01 | 2015-11-10 | Haworth, Inc. | Chair back with lumbar and pelvic supports |
JP5002835B2 (ja) * | 2005-10-27 | 2012-08-15 | コクヨ株式会社 | 部材の接続構造 |
JP4719905B2 (ja) * | 2005-10-27 | 2011-07-06 | コクヨ株式会社 | 椅子 |
JP3118464U (ja) * | 2005-11-10 | 2006-01-26 | 株式会社クオリ | 椅子の背もたれ張着構造 |
US7874619B2 (en) * | 2007-01-29 | 2011-01-25 | Allseating Corporation | Adjustable lumbar support for a chair back |
WO2008112918A1 (en) * | 2007-03-13 | 2008-09-18 | Hni Technologies Inc. | Dynamic chair back lumbar support system |
JP5276304B2 (ja) | 2007-11-09 | 2013-08-28 | 株式会社内田洋行 | 椅子の背もたれ構造 |
JP5543117B2 (ja) * | 2009-02-25 | 2014-07-09 |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 椅子の背凭れ装置 |
JP5378747B2 (ja) * | 2008-10-16 | 2013-12-25 |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 椅子 |
US8449037B2 (en) * | 2010-04-13 | 2013-05-28 | Herman Miller, Inc. | Seating structure with a contoured flexible backrest |
US8408647B2 (en) * | 2010-05-21 | 2013-04-02 | Yao-Chuan Wu | Movable chair backrest |
DE102011105290A1 (de) * | 2010-06-15 | 2011-12-15 | Claudia Plikat | "Stuhl" |
CN202135994U (zh) * | 2011-06-04 | 2012-02-08 | 陈敏 | 座椅靠背安装结构 |
TWM414875U (en) * | 2011-06-24 | 2011-11-01 | Fuh Shyan Co Ltd | Elastic leaning and restoration device of lifting back of office chair |
CN104470404B (zh) * | 2012-05-04 | 2019-07-05 | 株式会社伊藤喜 | 办公椅 |
-
2013
- 2013-10-17 JP JP2014542169A patent/JP6300416B2/ja active Active
- 2013-10-17 EP EP13846276.7A patent/EP2910148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10-17 US US14/436,470 patent/US2015026505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3-10-17 CN CN201380054080.2A patent/CN10473601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10-17 WO PCT/JP2013/078166 patent/WO201406173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36017A (zh) | 2015-06-24 |
WO2014061732A1 (ja) | 2014-04-24 |
EP2910148A1 (en) | 2015-08-26 |
EP2910148A4 (en) | 2016-05-25 |
JPWO2014061732A1 (ja) | 2016-09-05 |
US20150265058A1 (en) | 2015-09-24 |
JP6300416B2 (ja) | 2018-03-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36017B (zh) | 椅子 | |
CN104859502B (zh) | 车辆用座椅 | |
JP6723688B2 (ja) | 椅子 | |
WO2014061299A1 (ja) | 椅子 | |
US9237811B1 (en) | Chair with improved waist bearing power | |
CN110466402B (zh) | 车辆座椅 | |
WO2012099061A1 (ja) | 椅子 | |
US9113713B2 (en) | Chair | |
US7213277B1 (en) | Rocking bed | |
EP2165627B1 (en) | Chairs with flexible spring backrest | |
JP6078290B2 (ja) | 椅子 | |
TWI257295B (en) | Synchro mechanism | |
CN103338681A (zh) | 同步机构 | |
JP6166882B2 (ja) | 椅子 | |
US10821040B2 (en) | Convertible chair bed device | |
JP5832832B2 (ja) | 便器用手すり | |
JP6344847B2 (ja) | 椅子の荷重支持体、及び、椅子 | |
JP4536387B2 (ja) | 椅子 | |
TWI763604B (zh) | 折合椅 | |
JP6155007B2 (ja) | 連結構造及び什器 | |
US808098A (en) | Adjustable folding chair. | |
US7384100B2 (en) | Flexible reclining chair | |
TWM321730U (en) | Improved structure of brace for chair back | |
TWM465834U (zh) | 滑動式座椅 | |
JP2007175128A (ja) | 椅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40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