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7630A - 锁装置和门窗 - Google Patents
锁装置和门窗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27630A CN104727630A CN201410371870.XA CN201410371870A CN104727630A CN 104727630 A CN104727630 A CN 104727630A CN 201410371870 A CN201410371870 A CN 201410371870A CN 104727630 A CN104727630 A CN 10472763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arm
- locking device
- housing
- out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8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519 gre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Wing Frames And Configu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锁装置和门窗,能够隐藏把手且使把手的前进移动至外部后的状态稳定。在配设于窗前框的锁装置中,具备:把手,基端部被轴支承于设在窗前框的内部的壳体且能够以前端部相对于室内侧而进退移动的方式转动;臂,一端部可移动地被支承于壳体,而且,另一端部联接在把手的基端部和前端部之间,由此,与把手连动而移动;以及推压件,在被压缩螺旋弹簧抵推成接近臂的一端部的状态下,可移动地配设在壳体,而且,在把手后退移动的情况下,被臂按压,由此,抵抗压缩螺旋弹簧的抵推力而移动,另一方面,在解除把手后退移动的状态的情况下,按压臂的一端部,使把手前进移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锁装置和门窗。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隐藏式的锁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装置。该专利文献1所提出的锁装置例如安装于配电盘等的门体,具备用于进行操作的把手。把手以一端部被轴支承于设在门体的内部的壳体且相对于门体的外部而进退移动的方式转动。
在这样的锁装置中,在常态下,把手抵抗抵推机构的抵推力而保持为从外部后退移动后的状态,通过操作露出于门体的外部的操作部,使得把手被抵推机构抵推而前进移动至外部。
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注册第25165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的锁装置中,通过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成为把手前进移动至外部后的状态,但是,由于把手只有一端部被轴支承于壳体,因而有可能其前进移动后的状态未变得稳定。因此,如果是像配电盘等的门体那样平常不开闭移动的装置,则不太成为问题,但是,在应用于平常使门窗扇开闭移动的机会多的双槽推拉窗等的门窗的情况下,难以握持前进移动后的状态不稳定的把手而使门窗扇开闭移动,把手的前进移动后的状态不稳定导致的不良状况变得显著。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锁装置和门窗:能够隐藏把手,并且,能够使把手的前进移动至外部后的状态稳定。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锁装置,配设于开口框架和门窗扇中的一方的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把手,基端部被轴支承于设在所述一方的部件的内部的壳体,且能够以前端部相对于该一方的部件的外部而进退移动的方式转动;臂,一端部可移动地被支承所述壳体,而且,另一端部联接在所述把手的所述基端部和所述前端部之间,由此,与该把手连动而移动;以及推压件,在被抵推机构抵推成接近所述臂的一端部的状态下,可移动地配设在所述壳体,而且,在所述把手从外部后退移动的情况下,被所述臂的一端部按压,由此,抵抗所述抵推机构的抵推力而移动,另一方面,在解除所述把手从外部后退移动的状态的情况下,按压所述臂的一端部,使所述把手向着外部前进移动。
依据本发明,由于把手以相对于一方的部件的外部而进退移动的方式可转动地被轴支承于壳体,因而在把手从外部后退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把手隐藏。而且,把手的基端部被轴支承于壳体,并且,基端部和前端部之间联接至臂,因而推压件被抵推机构抵推而移动,由此,能够在指示2处的状态下前进移动至一方的部件的外部。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锁装置中,具备锁扣,该锁扣可转动地配设于所述壳体,而且,在与从外部后退移动的把手的前端部卡止的情况下,把手保持为从外部后退移动后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通过操作从所述一方的部件露出的操作部而转动并解除与把手卡止的卡止状态的情况下,使把手成为释放的状态,所述推压件,在锁扣与把手卡止的情况下,被臂的一端部按压,由此,保持为抵抗所述抵推机构的抵推力而移动后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解除锁扣和把手的卡止状态的情况下,以接近臂的一端部的方式移动,按压该一端部。
依据本发明,在可转动地配设于壳体的锁扣与从外部后退移动的把手的前端部卡止的情况下,把手保持为从外部后退移动后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通过对操作部进行操作而转动并解除与把手卡止的卡止状态的情况下,使把手成为释放的状态,因而在把手和锁扣卡止的情况下,能够使把手隐藏。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锁装置中,所述把手的基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所述臂,以整体朝向所述把手后退移动的方向成为突出的方式形成弯曲形状。
依据本发明,由于臂以整体朝向把手后退移动的方向成为突出的方式形成弯曲形状,因而能够相对于壳体而转动并同时移动,由此,能够使容许臂的移动的空间的进深方向的尺寸降低。因而,能够谋求锁装置的进深方向的尺寸的降低化。另外,臂成为弯曲形状,由此,在使把手前进移动至外部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一方的部件的表面和把手的最小宽度,能够抑制将手指夹入。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锁装置中,在通过所述把手的转动而互相滑动接触的部件之间,涂敷高粘性润滑剂。
依据本发明,由于在通过把手的转动而互相滑动接触的部件之间,涂敷高粘性润滑剂,因而能够使把手缓慢地前进移动至外部,由此,利用者无受伤的风险,能够赋予利用者容易使用的印象。
本发明所涉及的门窗,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锁装置。
依据本发明,由于具备上述锁装置,因而在把手从外部后退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把手隐藏。而且,推压件被抵推机构抵推而移动,由此,在指示2处的状态下,把手能够前进移动至一方的部件的外部。
发明的效果
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锁装置,在把手从外部后退移动的情况下,能够使把手隐藏。另外,推压件被抵推机构抵推而移动,由此,在由壳体和臂指示2处的状态下,把手能够前进移动至一方的部件的外部,因而能够使把手的前进移动至外部后的状态稳定。所以,起到能够隐藏把手且能够使把手的前进移动至外部后的状态稳定的效果。
另外,依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门窗,由于具备上述的锁装置,因而起到能够隐藏把手且能够使把手的前进移动至外部后的状态稳定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简略地示出从室内侧观看应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门窗,即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窗时的情况的外观图。
图2是放大示出安装于内侧的门窗扇的锁装置的周边构造的立体图。
图3是从室内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时的立体图。
图4是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从右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时的侧面图。
图6是从右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内部构造时的侧面图。
图7是从室内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时的立体图。
图8是从室内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时的立体图。
图9是从右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时的侧面图。
图10是从右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内部构造时的侧面图。
图11是放大示出安装于内侧的门窗扇的锁装置的周边构造的立体图。
图12是放大示出安装于内侧的门窗扇的锁装置的周边构造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锁装置和门窗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是简略地示出从室内侧观看应用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锁装置的门窗,即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门窗时的情况的外观图。在此举例说明的门窗,在开口框架10具备左右2扇门窗扇20,被称为使2扇门窗扇20相对于开口框架10而沿左右方向开闭移动的双槽推拉窗。
开口框架10形成通过在四周组装上框架11、下框架12以及左右一对纵框架13、14而构成的矩形开口。这些上框架11、下框架12以及左右一对纵框架13、14是例如铝等金属制的挤压型材。这样的开口框架10以将上框架11、下框架12以及左右一对纵框架13、14的各个相对于在房屋墙壁等的躯体1形成的躯体开口2而沿着其开口缘部的方式安装。
门窗扇20使表面材料25保持于通过分别在四周组装上框21、下框22以及左右一对纵框23、24而构成的框的内部。这些上框21、下框22以及左右一对纵框23、24是例如铝等金属制的挤压型材。
对这些门窗扇20设定各个尺寸,从而在配置成一方的纵框23分别抵接于纵框架13、14且另一方的纵框24成为彼此合梃的位置的情况下,关闭开口框架10。这样,上述一方的纵框23,在将门窗扇20相对于开口框架10而关闭时,与纵框架13、14对置,以下,也适当称为窗前框。另外,也将在将门窗扇20相对于开口框架10而关闭时成为互相合梃的位置的纵框24适当称为合梃框。
在这些门窗扇20的窗前框23,分别设有锁装置30。这些锁装置30以一部分从窗前框23的室内侧可视面露出的状态设置。以下,对设在内侧的门窗扇20的锁装置30进行说明,关于设在外侧的门窗扇20的锁装置30,只有主要构成要素的方向与设在内侧的门窗扇20的锁装置30不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图2是放大示出安装在内侧的门窗扇的锁装置的周边构造的立体图,图3是从室内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时的立体图,图4是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图5和图6是从右侧观看锁装置的主要构成要素时的图,图5是侧面图,图6是示出内部构造的侧面图。
如这些图2~图6所示,锁装置30具备壳体31、把手32、锁扣33、按钮(操作部)34、推压件35、工作片36、臂37以及前罩38而构成。
壳体31形成室内侧的面开放的箱状的形态,是上下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该壳体31由例如铝等金属制材料构成,在其内部形成容纳空间。在该壳体31的上面的室内侧端部,形成有向着上方弯曲的上方安装片311,在该上方安装片311,形成有左右一对壳体安装孔31a。另外,在该壳体31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壳体安装孔31b。而且,在该壳体31的中央区域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壳体联接孔31c。壳体联接孔31c是上下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长孔。
把手32由例如铝等金属制材料构成,具备把手基部(基端部)321和把手握持部(前端部)322。把手基部321是以稍微突出至室外侧的方式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部位。在该把手基部321的下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把手轴支承孔32a。
把手握持部322是从把手基部321的上端部的室内侧面向着上方延伸的部位。该把手握持部322的内部成为中空,室外侧开放,在上面形成有卡止凹部32b。另外,在把手握持部322的下端部、即与把手基部321联接的联接部分的上方侧,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把手联接孔32c。
这样的把手32的把手基部321的下端部经由把手衬套323而插入壳体31的内部,使得把手轴支承孔32a与在壳体31的下端部的左右两侧面形成的把手用轴支承孔31d重叠于一条直线上,并且,通过把手轴支承销41a贯通把手用轴支承孔31d和把手轴支承孔32a,使得把手32被轴支承于壳体31。该把手轴支承销41a的贯通的前端螺纹接合于把手轴支承螺母41b。另外,把手衬套323用于防止把手32的晃动,形成有被把手轴支承销41a贯通的孔。
这样,把手32能够以把手轴支承销41a的中心轴为中心而围绕该中心轴转动,即能够沿着窗前框23的进深方向转动。更详细而言,能够以相对于成为窗前框23的外部的室内侧而进退移动的方式沿着窗前框23的进深方向转动。
锁扣33由例如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具备锁扣本体部331、锁扣卡止部332以及锁扣抵接片333而构成。锁扣本体部331成为将圆筒横放的形态,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锁扣轴支承孔33a。
锁扣卡止部332是从锁扣本体部331的室外侧部位向着室外侧延伸的部分,具有向着下方突出的卡止突部33b。锁扣抵接片333是从锁扣本体部331的上方侧部位向着上方延伸的板状部分。
这样的锁扣33以经由推压件底座39的状态被轴支承于壳体31。在此,先对该推压件底座39进行说明。推压件底座39由例如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对后述的推压件35的移动进行导向。该推压件底座39具备平板状的底座基部391、从底座基部391的室内侧端部向着下方延伸的底座导向部392以及从底座基部391的左右两端部向着下方延伸的底座侧部393而构成。
在这样的推压件底座39,形成有从底座基部391的下面向着下方突出的底座突起39a。另外,在底座基部391的左右两端部,形成有向着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底座支承片39b,分别形成有底座轴支承孔39c。
上述锁扣33,在锁扣本体部331与锁扣弹簧334一起配置成位于推压件底座39的底座支承片39b之间后,插入壳体31,使得锁扣轴支承孔33a和底座轴支承孔39c与在壳体31的左右两侧面形成的锁扣用轴支承孔31e重叠于一条直线上,并且,通过锁扣轴支承销42a贯通锁扣用轴支承孔31e、锁扣轴支承孔33a以及底座轴支承孔39c,使得锁扣33被轴支承于壳体31。该锁扣轴支承销42a的贯通的前端螺纹接合于锁扣轴支承螺母42b。
这样,锁扣33能够以锁扣轴支承销42a的中心轴为中心而围绕该中心轴转动。另外,上述锁扣弹簧334,与锁扣33同样地,卷绕部分被锁扣轴支承销42a贯通,一方卡止于壳体31的室外侧面,另一方卡止于锁扣抵接片333。由此,锁扣33以锁扣卡止部332向着下方的方式被锁扣弹簧334抵推,但锁扣卡止部332的一部分抵接于推压件底座39的底座基部391,由此,以锁扣抵接片333向着上方延伸的方式决定其姿势。
按钮34由例如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具备成为长方状的形态的按钮本体部341。按钮本体部341成为这样的形态:在内部形成有中空部,以该中空部沿着门窗扇20的进深方向延伸的方式横放。该按钮本体部341的下面和室外侧面开放,室内侧面形成按压部34a。在该按钮本体部341的室内侧面,形成有向着室外侧延伸的作用片34b。
这样的按钮34以锁扣33的一部分进入按钮本体部341的中空部的方式配设于壳体31。所涉及的按钮34以能够沿着室内外方向移动的方式配设于壳体31,但作用片34b抵接于锁扣抵接片333,由此,决定其位置。
推压件35是由例如塑料等树脂材料形成的大致长方状的部件。该推压件35的下面以朝向室外侧逐渐倾斜至下方的方式形成弯曲状。另外,在该推压件35的上面,形成有容许上述底座突起39a进入的推压件凹部35a。这样的推压件35通过使底座突起39a在经由作为抵推机构的压缩螺旋弹簧351的状态下相对地进入推压件凹部35a而配设,被所涉及的压缩螺旋弹簧351始终向着下方抵推,即,以从锁扣33分离的方式被抵推。
工作片36由例如铝等金属制材料构成,具备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工作基部361和从该工作基部361的左右两端部向着室内侧延伸的工作侧部362,横截面形状成为コ字状。
在这样的工作片36的工作基部361,形成有上下2个工作安装孔36a。这些工作安装孔36a是上下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长孔。工作片36,通过将从室外侧贯通这些工作安装孔36a的工作安装销43安装于壳体31的室外侧面,从而能够以工作安装孔36a的长度方向的大小的程度相对于壳体31而相对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工作片36的工作基部361与壳体31的室外侧面的外表面滑动接触,而且,工作侧部362与壳体31的左右两侧面的外表面滑动接触,同时,工作片36能够相对于壳体31而沿着上下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1的外表面的能够与工作片36滑动接触的区域,涂敷有被称为阻尼脂的高粘性润滑剂。
另外,在上述工作片36,形成有左右一对工作联接孔36b。这些工作联接孔36b分别在工作侧部362的中央部的室外侧区域形成为上下方向成为长度方向。而且,在上述工作片36,形成有切口部36c。切口部36c在工作基部361的上侧的工作安装孔36a的上方侧沿着左右方向延伸,一部分还延伸至工作侧部362。
联接片40在进入所涉及的切口部36c的状态下嵌合于这样的工作片36。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如下所述。联接片40具备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联接基部401和从该联接基部401的上端部向着左侧延伸的联接左延伸部402而构成。该联接片40的联接左延伸部402以室外侧部分比室内侧部分更向着左侧突出的方式延伸。而且,所涉及的联接左延伸部402的室外侧部分进入切口部36c,由此,联接片40嵌合于工作片36。此时,联接片40的联接基部401配置成与工作片36的右侧的工作侧部362重叠。此外,对所涉及的联接片40的形状进行钻研,使得能够通过左右更换而用在设于在此次的说明中省略的外侧的门窗扇20的锁装置30中。
臂37由例如铝等金属制材料形成。该臂37以整体朝室外侧成为突出的方式形成弯曲形状,上端面以突出至上方的方式弯曲,下端面以突出至下方的方式弯曲。即,臂37以整体朝向把手32后退移动的方向(室外方向)成为突出的方式形成弯曲形状。
而且,在臂37的下端部(另一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把手用联接孔37a,在上端部(一端部),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臂联接孔37b。
这样的臂37的下端部从把手握持部322的室外侧插入内部,使得把手用联接孔37a与把手联接孔32c重叠于一条直线上,并且,通过把手联接销44a贯通把手联接孔32c和把手用联接孔37a,从而将臂37联接至把手32。该把手联接销44a的贯通的前端螺纹接合于把手联接螺母44b。由此,臂37能够相对于把手32以把手联接销44a的中心轴为中心而围绕该中心轴转动。
另外,所涉及的臂37的上端部经由臂衬套371而插入壳体31的内部的推压件35的下方,臂联接孔37b与壳体联接孔31c和工作联接孔36b重叠于一条直线上,并且,通过臂联接销45a贯通工作联接孔36b、壳体联接孔31c以及臂联接孔37b,使得臂37被支承于壳体31。该臂联接销45a的贯通的前端螺纹接合于臂联接螺母45b。另外,臂衬套371用于防止臂37的晃动,形成有被臂联接销45a贯通的孔。
这样,臂37可移动地被壳体31支承,而且,联接至把手32,与该把手32连动而移动。而且,如上所述,推压件35被压缩螺旋弹簧351始终向着下方抵推,由此,臂37的上端部抵接于推压件35的下面。
前罩38由例如铝等金属制材料形成。该前罩38是上下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的大致板状部件,形成有把手用开口381和按钮用开口382。把手用开口381是容许把手32通过的开口,按钮用开口382是容许按钮34的按压部34a的外周部通过的开口。在该前罩38,形成有壳体用安装孔38a和壳体用安装孔38b。壳体用安装孔38a形成于按钮用开口382的上方区域。壳体用安装孔38b形成于从前罩38的下端部向着室外侧突出的左右一对壳体用安装片383。
这样的前罩38,在经由左右一对杆状部件384的状态下,由前面用螺丝46等安装于窗前框23的室内侧可视面的表面。如果更详细地说明,则在窗前框23的室内侧可视面,形成有图中未显示的矩形状的开口(以下,也称为窗前框开口),前罩38以把手用开口381和按钮用开口382面对窗前框开口的状态安装于室内侧可视面。此时,壳体用安装片383通过窗前框开口而进入窗前框23的内部。此外,图中的符号385是用于隐藏前面用螺丝46的螺丝罩。
相对于这样的前罩38,使容纳上述的把手32、锁扣33、按钮34、推压件35以及臂37的壳体31靠近窗前框23的内部,壳体安装孔31a与壳体用安装孔38a重叠,而且,壳体安装孔31b与壳体用安装孔38b重叠,贯通壳体安装孔31a的壳体安装螺钉47与壳体用安装孔38a螺纹接合,而且,贯通壳体用安装孔38b的壳体安装螺钉48与壳体安装孔31b螺纹接合,由此,壳体31配设于窗前框23的内部。在该情况下,把手32通过把手用开口381而成为露出至室内侧的状态,按钮34的按压部34a通过按钮用开口382而成为露出至室内侧的状态。
然后,通过使如图2所示的联动杆50联接至嵌合在与这样的壳体31滑动接触的工作片36的联接片40的联接基部401,从而构成锁装置30。
在此,联动杆50是上下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长条状部件,以从窗前框23的进深面露出的状态配设。在该联动杆50,上下2个啮合销51形成为突出至右侧。这些啮合销51能够与配设在纵框架14(13)的进深面的锁承受部60啮合。
锁承受部60通过将由例如铝等金属性材料构成的板状部件弯曲等而形成,具备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平板状的锁承受基部61、在从该锁承受基部61的上端部向着右侧延伸之后向着上方弯曲的锁承受上部62以及在从该锁承受基部61的下端部向着右侧延伸之后向着下方弯曲的锁承受下部63而构成。
通过将贯通形成于锁承受上部62的上端部和锁承受下部63的下端部的锁承受安装孔62a、63a的锁承受安装螺丝(图中未显示)螺纹接合于纵框架14(13)的进深面,从而将该锁承受部60安装于纵框架14(13)的进深面。这些锁承受部60在锁承受基部61和锁承受下部63形成有锁承受开口60a,锁承受下部63的开口宽度具有容许啮合销51的前端部通过的大小,锁承受基部61的开口宽度具有比啮合销51的前端部更窄的大小。这些锁承受部60,容许啮合销51相对地从下方进入锁承受开口60a,通过啮合销51进入,由此成为与啮合销51啮合的状态。
由此,构成锁装置30的工作片36,经由联接片40而联接至具有能够与锁承受部60啮合的啮合销51的联动杆50,并且,联接至臂37,根据臂37的移动,使联动杆50在窗前框23的进深面沿着该窗前框23的长度方向移动。
在具有如以上那样的构成的锁装置30中,如果在如图2所示地将门窗扇20相对于开口框架10而关闭的状态下,使把手32向着室外侧转动(从室内侧后退移动),则臂37向着上方移动,由此,下面接触于该臂37的上端部的推压件35抵抗压缩螺旋弹簧351的抵推力而向着上方移动。
然后,如图3、图5以及图6所示,锁扣33的卡止突部33b进入把手32的卡止凹部32b,由此,把手32与锁扣33卡止。由此,阻止把手32向着室内侧前进移动,而且,推压件35保持为移动至上方后的状态。
在这样地将把手32与锁扣33卡止的状态下,把手32的把手握持部322成为从前罩38稍微突出至室内侧的状态,把手32的大部分被隐藏。
另外,通过上述臂37向下方移动,使得联动杆50也经由工作片36和联接片40而在窗前框23的进深面向着上方移动,结果,啮合销51从下方进入锁承受部60的锁承受开口60a而与该锁承受部60啮合,由此,锁装置30与该锁承受部60卡合。这样,锁装置30与锁承受部60卡合,由此,阻止门窗扇20相对于开口框架10的开放。
在这样地阻止门窗扇20的开放的状态下,如图7所示,如果对按钮34的按压部34a进行按压操作,则按钮34向着室外侧移动。如果按钮34向着室外侧移动,则按钮34的作用片34b抵接于锁扣抵接片333,由此,锁扣33抵抗锁扣弹簧334的抵推力而向着上方转动。如果锁扣33向着上方转动,则卡止突部33b从卡止凹部32b脱离,由此,解除锁扣33和把手32的卡止状态。与锁扣33卡止的卡止状态被解除的把手32成为释放的状态。另外,通过解除锁扣33和把手32的卡止状态,使得推压件35被压缩螺旋弹簧351抵推而开始向着下方移动,由此,对臂37进行按压,把手32开始向着室内侧前进移动。
然后,如果解除对按钮34的按压操作,则锁扣33被锁扣弹簧34向着下方转动,由此,作用片34b被锁扣抵接片333按压,按钮34移动至室内侧而返回至原来的状态。
通过推压件35向下方移动,使得臂37被推压件35按压而向着下方移动,但联接至所涉及的臂37的工作片36也与壳体31的外表面滑动接触,同时向着下方移动。如上所述,在壳体31的外表面的能够与工作片36滑动接触的区域,涂敷有被称为阻尼脂的高粘性润滑剂,因而工作片36和联接至该工作片36的臂37缓慢地向着下方移动,由此,把手32也向着室内侧缓慢地前进移动。
然后,如图8~图10所示,臂联接销45a抵接于壳体联接孔31c的下端缘部,由此,臂37向下方的移动停止,由此,工作片36向下方的移动也停止,而且,把手32向着室内侧的前进移动也停止。
这样,通过臂37向下方移动,使得工作片36和联接片40也向着下方移动,由此,联动杆50也向着下方移动。由此,如图11所示,设在联动杆50的啮合销51从锁承受部60脱离,由此,解除与锁承受部60啮合的啮合状态,锁装置30成为与锁承受部60不卡合的状态。这样,锁装置30成为与锁承受部60不卡合的状态,由此,容许门窗扇20相对于开口框架10的开放。因此,如图12所示,能够使门窗扇20向着左侧进行开移动。
依据作为如以上所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锁装置30,把手32以从窗前框23的室内侧可视面露出的状态被轴支承于设在该窗前框23的内部的壳体31,该把手32能够沿着窗前框23的进深方向转动,从而相对于室内侧而进退移动,可转动地配设在壳体31的锁扣33,在与从室内侧后退移动的把手32卡止的情况下,阻止把手32向着室内侧前进移动,在通过对按钮34进行按压操作而转动并解除与把手32卡止的卡止状态的情况下,使该把手32成为释放的状态,因而在把手32和锁扣33卡止的情况下,能够隐藏把手32。
而且,把手32的把手基部322被轴支承于壳体31,并且,把手基部321和把手握持部322之间联接至臂37,因而推压件35被压缩螺旋弹簧351抵推而移动,由此,在由壳体31和臂37指示2处的状态下,把手32能够前进移动至窗前框23的室内侧,由此,能够使把手32的前进移动至室内侧后的状态稳定。因此,能够隐藏把手32,并且,能够使把手32的前进移动至室内侧(外部)后的状态稳定。
依据上述锁装置30,在将门窗扇20相对于开口框架10而关闭的状态下后退移动的把手32和锁扣33卡止的情况下,伴随着与把手32的后退移动连动的臂37的移动,联动杆50移动,由此,啮合销51与锁承受部60啮合而与该锁承受部60卡合,在将门窗扇20相对于开口框架10而关闭的状态下通过按钮34的按压操作而解除锁扣33和把手32的卡止状态的情况下,被推压件35按压的臂37移动,由此,把手32前进移动至室内侧,并且,联动杆50移动,啮合销51从锁承受部60脱离,成为与该锁承受部60不卡合的状态,因而能够良好地配设于窗前框23的室内侧可视面,由此,没有必要像现有技术那样为了设置锁装置而使窗前框23的进深方向的尺寸过大。所以,能够使外观性良好。
依据上述锁装置30,由于臂37以朝向室外侧成为突出的方式形成弯曲形状,因而能够围绕臂联接销45a的中心轴转动,同时相对于壳体31而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由此,能够使容许臂37的移动的空间的进深方向的尺寸降低。因而,能够谋求锁装置30的进深方向的尺寸的降低化。
另外,臂37成为弯曲的形状,由此,在使把手32前进移动至室内侧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前罩38和把手32的最小宽度,能够抑制将手指夹入。
依据上述锁装置30,由于在壳体31的与工作片36滑动接触的区域,涂敷高粘性润滑剂,因而能够使把手32缓慢地前进移动至室内侧,利用者无受伤的风险,能够赋予利用者容易使用的印象。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门窗扇20能够相对于开口框架10而沿着左右方向移动,但在本发明中,门窗扇也可以是沿着开口框架的进深方向转动的所谓的外开式或内开式。另外,在本发明中,不仅能够像上述的实施方式那样应用于2扇门窗扇的双槽推拉窗,而且还能够应用于3扇门窗扇的双槽推拉窗、4扇门窗扇的双槽推拉窗,还能够应用于使1扇门窗扇开闭移动的单扇推拉窗。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锁装置30设在窗前框23,锁承受部60设在纵框架13、14,但在本发明中,在将门窗扇相对于开口框架而关闭时互相对置的框和框架中,也可以锁承受部设在框,锁装置设在框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臂37以朝向室外侧成为突出的方式形成弯曲形状,但在本发明中,臂(臂37)优选以整体向室外侧成为突出的方式形成弯曲形状,也可以成为例如屈曲形状或弯折形状。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壳体31的与工作片36滑动接触的区域,涂敷有高粘性润滑剂,但在本发明中,在通过把手的转动而互相滑动接触的部件之间涂敷高粘性润滑剂即可,未限定所涉及的高粘性润滑剂的涂敷部位。另外,在本发明中,不限于被称为阻尼脂的高粘性润滑剂,也可以涂敷凝胶状的润滑剂,也可以使用各种制动器等来利用摩擦力等而使滑动接触部分的部件之间的相对的速度下降。
符号说明
10 开口框架
11 上框架
12 下框架
13 纵框架
14 纵框架
20 门窗扇
21 上框
22 下框
23 窗前框
24 合梃框
25 表面材料
30 锁装置
31 壳体
32 把手
33 锁扣
34 按钮(操作部)
35 推压件
36 工作片
37 臂
38 前罩
39 推压件底座
40 联接片
50 联动杆
51 啮合销
60 锁承受部
Claims (5)
1. 一种锁装置,配设于开口框架和门窗扇中的一方的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把手,基端部被轴支承于设在所述一方的部件的内部的壳体,且能够以前端部相对于该一方的部件的外部而进退移动的方式转动;
臂,一端部可移动地被支承于所述壳体,而且,另一端部联接在所述把手的所述基端部和所述前端部之间,由此,与该把手连动而移动;以及
推压件,在被抵推机构抵推成接近所述臂的一端部的状态下,可移动地配设在所述壳体,而且,在所述把手从外部后退移动的情况下,被所述臂的一端部按压,由此,抵抗所述抵推机构的抵推力而移动,另一方面,在解除所述把手从外部后退移动的状态的情况下,按压所述臂的一端部,使所述把手向着外部前进移动。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锁扣,该锁扣可转动地配设于所述壳体,而且,在与从外部后退移动的把手的前端部卡止的情况下,把手保持为从外部后退移动后的状态,另一方面,在通过操作从所述一方的部件露出的操作部而转动并解除与把手卡止的卡止状态的情况下,使把手成为释放的状态,
所述推压件,在锁扣与把手卡止的情况下,被臂的一端部按压,由此,保持为抵抗所述抵推机构的抵推力而移动后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解除锁扣和把手的卡止状态的情况下,以接近臂的一端部的方式移动,按压该一端部。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把手的基端部被轴支承于所述壳体,
所述臂,以整体朝向所述把手后退移动的方向成为突出的方式形成弯曲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把手的转动而互相滑动接触的部件之间,涂敷高粘性润滑剂。
5. 一种门窗,其特征在于,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62320 | 2013-12-19 | ||
JP2013262320 | 2013-12-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27630A true CN104727630A (zh) | 2015-06-24 |
CN104727630B CN104727630B (zh) | 2018-01-12 |
Family
ID=53451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71870.XA Active CN104727630B (zh) | 2013-12-19 | 2014-07-31 | 锁装置和门窗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416583B2 (zh) |
CN (1) | CN104727630B (zh) |
TW (1) | TWI553209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64498A (zh) * | 2016-01-06 | 2016-04-06 | 立兴杨氏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 锁扣装置 |
CN111502410A (zh) * | 2019-01-31 | 2020-08-07 | 骊住株式会社 | 把手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882935B2 (ja) * | 2017-05-16 | 2021-06-02 | Ykk Ap株式会社 | ロック装置、開閉装置及び建具 |
CN108316763A (zh) * | 2018-01-25 | 2018-07-24 | 牛万民 | 一种隐蔽安全纱窗锁 |
DE102018208416B4 (de) * | 2018-05-28 | 2020-08-20 | Geze Gmbh | Verriegelungsantrieb zum Verriegeln und Entriegeln eines Flügels, eines Fensters oder einer Tür |
TWI741723B (zh) | 2020-08-05 | 2021-10-01 | 上田鋁業有限公司 | 門窗掣動裝置及方法 |
CN113483524B (zh) * | 2021-08-11 | 2022-10-14 | 山东奥纳尔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省力冷库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46723A (ja) * | 1995-03-09 | 1996-09-24 | Takigen Mfg Co Ltd | 引出し回転型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
CN1160804A (zh) * | 1996-04-01 | 1997-10-01 |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 拉出回转型门锁把装置 |
CN1162051A (zh) * | 1996-04-10 | 1997-10-15 |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 回转闩锁平面手把装置 |
CN2434389Y (zh) * | 2000-07-21 | 2001-06-13 |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专用锁闭合装置 |
CN1441141A (zh) * | 2002-02-26 | 2003-09-10 |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 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 |
CN102535954A (zh) * | 2012-01-13 | 2012-07-04 | 无锡康贝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推拉式手柄门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807914A (en) * | 1986-08-18 | 1989-02-28 | W & F Manufacturing, Inc. | Window lock assembly |
JP3051351B2 (ja) * | 1996-10-23 | 2000-06-12 | タキゲン製造株式会社 | 押しボタン付き平面ハンドル装置 |
US6755448B2 (en) * | 2001-06-20 | 2004-06-29 | Hartwell Corporation | Blowout latch |
TWM255304U (en) * | 2004-04-12 | 2005-01-11 | Chih-Huo Hung | Improved structure of mortise positioning used in door handle lock of electric box |
TWM293309U (en) * | 2006-01-27 | 2006-07-01 | Wen-Rung Ni | Improved handle structure for door/window |
CN200999497Y (zh) * | 2006-12-30 | 2008-01-02 | 林振豊 | 铝门窗隐藏式把手 |
TWM362280U (en) * | 2009-03-13 | 2009-08-01 | zhi-huo Hong | Door knobs apparatus for facilities box |
JP4991824B2 (ja) * | 2009-10-29 | 2012-08-01 | タキゲン製造株式会社 | ハンドル装置 |
JP2011094363A (ja) * | 2009-10-29 | 2011-05-12 | Takigen Mfg Co Ltd | 簡易式ロック部材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ハンドル装置 |
JP5725752B2 (ja) * | 2010-08-09 | 2015-05-27 | ジョー・プリンス竹下株式会社 | ハンドル装置 |
-
2014
- 2014-07-22 TW TW103125059A patent/TWI553209B/zh active
- 2014-07-31 CN CN201410371870.XA patent/CN104727630B/zh active Active
- 2014-10-28 JP JP2014218893A patent/JP641658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46723A (ja) * | 1995-03-09 | 1996-09-24 | Takigen Mfg Co Ltd | 引出し回転型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
CN1160804A (zh) * | 1996-04-01 | 1997-10-01 |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 拉出回转型门锁把装置 |
CN1162051A (zh) * | 1996-04-10 | 1997-10-15 |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 回转闩锁平面手把装置 |
CN2434389Y (zh) * | 2000-07-21 | 2001-06-13 |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专用锁闭合装置 |
CN1441141A (zh) * | 2002-02-26 | 2003-09-10 | 泷源制造株式会社 | 门结构的内部解锁装置 |
CN102535954A (zh) * | 2012-01-13 | 2012-07-04 | 无锡康贝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 推拉式手柄门锁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464498A (zh) * | 2016-01-06 | 2016-04-06 | 立兴杨氏实业(深圳)有限公司 | 锁扣装置 |
CN111502410A (zh) * | 2019-01-31 | 2020-08-07 | 骊住株式会社 | 把手装置 |
CN111502410B (zh) * | 2019-01-31 | 2021-11-30 | 骊住株式会社 | 把手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416583B2 (ja) | 2018-10-31 |
JP2015135043A (ja) | 2015-07-27 |
CN104727630B (zh) | 2018-01-12 |
TW201525262A (zh) | 2015-07-01 |
TWI553209B (zh) | 2016-10-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27630A (zh) | 锁装置和门窗 | |
US11168502B2 (en) | Door device | |
WO2011078358A1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スライダー | |
JP2013028976A (ja) | 扉開閉装置ユニット及び扉開閉装置ユニットの取付け方法 | |
JP5919119B2 (ja) | ドア装置 | |
JP6113765B2 (ja) | 打掛錠 | |
EP2921624B1 (en) | Fitting | |
JP4259769B2 (ja) | ドア構造 | |
JP4368532B2 (ja) | 建具用引戸錠 | |
EP2921623B1 (en) | Fitting | |
KR101929683B1 (ko) | 창호잠금장치용 키퍼 | |
JP2001336346A (ja) | 引戸の自閉装置 | |
JP2005061000A (ja) | 障子開閉用ハンドル | |
EP2510835B1 (en) | Device for making an integrated handle in a portion of a movable panel of a furniture and movable panel comprising said device | |
JP6637785B2 (ja) | 開放制限ストッパー、及び開放制限ストッパーを備えた引違い建具 | |
JP4516877B2 (ja) | キー変換式錠 | |
JP6433798B2 (ja) | 開操作用補助装置及び建具 | |
JPH10205209A (ja) | 二次元調整戸車 | |
JP2009062750A (ja) | 扉用ピボットヒンジ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扉 | |
JP4514076B2 (ja) | 鎌錠 | |
JP2004084282A (ja) | 調整戸車 | |
JPH0513876Y2 (zh) | ||
CN210738308U (zh) | 一种具有锁孔防护机构的挂锁 | |
JP3819403B2 (ja) | ドア開放装置 | |
JP2008088706A (ja) | 折戸用蝶番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