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723804A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子午线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723804A CN104723804A CN201410795403.XA CN201410795403A CN104723804A CN 104723804 A CN104723804 A CN 104723804A CN 201410795403 A CN201410795403 A CN 201410795403A CN 104723804 A CN104723804 A CN 1047238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bead
- fiber
- tire radial
- reinforced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6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8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9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1778 nyl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54043 Melolonthin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DOSMHBDKKKMIEF-UHFFFAOYSA-N 2-[3-(diethylamino)-6-diethylazaniumylidenexanthen-9-yl]-5-[3-[3-[4-(1-methylindol-3-yl)-2,5-dioxopyrrol-3-yl]indol-1-yl]propylsulfamoyl]benzenesulfonate Chemical compound C1=CC(=[N+](CC)CC)C=C2OC3=CC(N(CC)CC)=CC=C3C(C=3C(=CC(=CC=3)S(=O)(=O)NCCCN3C4=CC=CC=C4C(C=4C(NC(=O)C=4C=4C5=CC=CC=C5N(C)C=4)=O)=C3)S([O-])(=O)=O)=C21 DOSMHBDKKKMI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和气眼的产生,并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纤维加强层,其设置在帘布层的卷起部外侧;金属加强层,其介于卷起部和纤维加强层之间设置;及胶垫,其介于胎圈填充胶条与纤维加强层之间设置,其中,将从胶垫下端至金属加强层上端的距离作为H0,将从金属加强层上端至帘布层的卷起端的距离作为H1,将从该卷起端至纤维加强层上端的距离作为H2,将纤维加强层上端彼此的距离作为H3,将从胶垫上端至纤维加强层上端的距离作为H4,设定成:H1/H0=0.80-1.0;H2/H4=0.60-0.90;H3/H4=0.80-1.0;H0及H1均大于H2及H4中的任意一个。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
背景技术
对于充气子午线轮胎,尤其对重载重用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需要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为了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通过抑制胎圈部的变形来降低帘布层的卷起端的应变的方法十分有效。因此,通常沿着帘布层的卷起部,设置称作胎圈包布的加强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内容,作为这种加强层,设置包含钢丝帘线的钢丝帘线加强层、和包含有机纤维的纤维帘线加强层,并且使钢丝帘线加强层的上端低于帘布层的卷起端,而且使纤维帘线加强层的上端高于该卷起端,在此基础上,在纤维帘线加强层的内侧设置混炼胶。专利文献3中也公开了如下内容,作为胎圈部的加强层,设置包含钢丝帘线的帘线加强层、和包含纤维帘线的附加帘线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特开2013-122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昭63-1100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平8-3242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通过在帘布层的卷起部的周围设置包含钢丝帘线的金属加强层、和包含有机纤维帘线的纤维加强层来实现补强,从而能够使帘布层的卷起端的应变分散,由此能够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但是,这样设置多个加强层则会使各构件端部之间的间隔变小。因此,在轮胎制造工序中容易卷入空气,并在硫化成型的轮胎中容易产生气眼。另一方面,虽然能够通过增大各构件端部之间的间隔来抑制气眼的产生,但是,各构件端部之间的间隔变大则容易导致胎圈部的厚度增加,并成为轮胎变重的主要原因。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轮胎质量增加,且抑制气眼的产生,并能够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的充气子午线轮胎。
解决课题的方法
实施方式1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胎圈芯,其埋设在胎圈部;胎圈填充胶条(bead filler),其配置在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帘布层,其从轮胎轴向内侧包裹所述胎圈芯而向外侧卷起;至少一层纤维加强层,其包含设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卷起部的外侧的有机纤维帘线;金属加强层,其包含设置在所述卷起部和所述纤维加强层之间的金属帘线;及胶垫(rubber pad),其用于从轮胎轴向外侧覆盖所述帘布层的卷起端,并且介于所述胎圈填充胶条和所述纤维加强层之间设置。在所述胎圈芯的轮胎轴向外侧,所述金属加强层的上端位于比所述卷起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纤维加强层的上端位于比所述卷起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胶垫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纤维加强层的上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胶垫的下端介于所述卷起部和所述金属加强层之间设置。并且,将从所述胶垫的下端至所述金属加强层的上端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0,将从所述金属加强层的上端至所述卷起端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1,将从所述卷起端至具有在轮胎径向上最近的上端的纤维加强层的该上端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2,将从所述胶垫的上端至具有在轮胎径向上最近的上端的纤维加强层的该上端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4,H1/H0为0.80-1.0,H2/H4为0.60-0.90,并且H0及H1均大于H2及H4中的任意一个。
就实施方式2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在所述的实施方式1中,具备至少两层所述纤维加强层,将所述至少两层纤维加强层的上端彼此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3,H1/H0为0.80-1.0,H2/H4为0.60-0.90,H3/H4为0.80-1.0,并且H0及H1均大于H2、H3及H4中的任意一个。
就实施方式3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在所述的实施方式1或2中,所述胶垫以如下方式形成,比所述卷起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越靠近该径向外侧而厚度越逐渐变薄。
就实施方式4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在所述的实施方案1-3的任意一项中,所述胎圈填充胶条包括:下侧填充胶条(filler),其包围所述胎圈芯;及上侧填充胶条,其配置在所述下侧填充胶条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橡胶硬度低于所述下侧填充胶条,所述胶垫的橡胶硬度低于所述下侧填充胶条的橡胶硬度,并且所述胶垫的橡胶硬度与所述上侧填充胶条相等或高于其。
就实施方式5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在所述的实施方式4中,所述胶垫的下端位于,比所述下侧填充胶条和所述上侧填充胶条的界面的轮胎轴向外侧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就实施方式6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在所述的实施方式4或5中,衬垫(pad)配置在所述胎圈填充胶条的轮胎轴向外侧,所述胶垫夹持在所述衬垫和所述上侧填充胶条之间,所述衬垫的橡胶硬度与所述上侧填充胶条的橡胶硬度相等或高于其。
就实施方式7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在所述的实施方式1-6的任意一项中,H1/H2为1.3-1.8。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案,能够抑制轮胎质量增加,且抑制气眼的产生,并能够提高胎圈部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案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半剖视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案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圈部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放大了所述胎圈部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案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圈部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案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圈部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比较例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圈部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 充气子午线轮胎
12、12A、12B 胎圈部
18 帘布层
18B 卷起部
18E 卷起端
26 胎圈芯
28 胎圈填充胶条
32 纤维加强层,
32A 第一纤维加强层
32AE 上端
32B 第二纤维加强层
32BE 上端
32C 纤维加强层
34 金属加强层
34E 上端
38 胶垫
38A 上端
38B 下端
40 下侧填充胶条
42 上侧填充胶条
44 界面
44A 轮胎轴向外侧端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案)
图1示出第一实施方案的充气子午线轮胎10,示出了安装于规定轮辋1的状态下的半剖视。
安装在规定轮辋时是指,安装在对应于轮胎尺寸而以规格确定的规定轮辋,并且填充了对应于相同轮胎尺寸而以规格确定的正规内压的、无负载的状态。在此,规格轮辋是指,例如JATMA规格中的“标准轮辋”、TRA规格中的“Design Rim”、ETRTO规格中的“MeasuringRim”。另外,正规内压是指,例如在JATMA规格中与单轮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最高气压”、在TRA规格中“TIRE LOAD LIMITS AT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ETRTO规格中的“INFLATION PRESSURE”。在图2-6中未图示有轮辋,本实施方案的尺寸设定所依据的是安装在规定轮辋时的形状。
在本说明书中,轮胎轴向是指平行于轮胎旋转轴的方向,与轮胎宽度方向意义相同,在图中以附图标记Y表示。另外,轮胎径向(子午线方向)是指垂直于轮胎旋转轴的方向,在图中用附图标记Z表示。
实施方案的轮胎10具备:左右一对胎圈部12;一对胎侧部14,其从胎圈部12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及胎面部16,其以连结左右的胎侧部14的径向外侧端部彼此的方式设置在两胎侧部14之间。
轮胎10的内部埋设有帘布层18,所述帘布层18横跨一对胎圈部12之间而延伸。帘布层18从胎面部16穿过胎侧部14而延伸,并且其两端部卡止于胎圈部12。在胎面部16的帘布层18的外周侧设置有带束层20,带束层20用于在帘布层18的外周补强胎面部16。帘布层18是用顶覆橡胶包覆帘布层帘线(ply cord)而形成的,该帘布层帘线在与轮胎圆周方向大致垂直相交的方向上排列。将钢丝帘线、有机纤维帘线用作帘布层帘线。
在帘布层18的内侧设置有内衬层22,所述内衬层22作为构成轮胎10的内周面的耐透气橡胶层。另外,就胎侧部14而言,在帘布层18的外侧设置有胎侧橡胶24,所述胎侧橡胶24用于构成轮胎10的外壁面。
如图2中放大所示,在胎圈部12埋设有:环状的胎圈芯26,其由集束体构成,该集束体是将用橡胶包覆的胎圈钢丝层叠缠绕而形成的;橡胶制的胎圈填充胶条28,其配置在该胎圈芯26的轮胎径向外侧。
帘布层18从轮胎轴向内侧包裹胎圈芯26而向外侧卷起。具体而言,就帘布层18而言,从胎侧部14延伸的主体部18A沿着胎圈芯26及胎圈填充胶条28的轮胎轴向内侧面配置,并穿过胎圈芯26的下侧向外侧卷起(即,折回)。并且,卷起部18B沿着胎圈芯26及胎圈填充胶条28的轮胎轴向外侧面配置,其顶端(即,卷起部18B的上端)成为卷起端18E。此外,附图标记30表示用于包裹该卷起端18E的边缘带(edge tape)。
在胎圈部12的帘布层18的周围设置有:包含有机纤维帘线的纤维加强层32;及包含金属帘线的金属加强层34。具体而言,在帘布层18的卷起部18B的外侧(即,轮胎轴向外侧)设置有纤维加强层32,另外,在卷起部18B和纤维加强层32之间设置有金属加强层34。
在本实施方案中,金属加强层34是将钢丝帘线用作金属帘线的钢丝胎圈包布,其是通过用顶覆橡胶包覆钢丝帘线来形成的,该钢丝帘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以例如20°-50°的倾斜角度倾斜排列。金属加强层34以从外侧对帘布层18的卷起部18B进行补强的方式,沿着卷起部18B的外侧面设置。在该例子中,金属加强层34在胎圈部12,以包裹帘布层18的方式重叠于帘布层18的外表面而设置。即,金属加强层34从轮胎轴向内侧包裹帘布层18而向外侧卷起,并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内侧与帘布层18的主体部18A相邻、且沿着其内侧面设置,而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外侧与卷起部18B相邻、且沿着其外侧面设置。
此外,金属加强层34并不限定于如图2所示的、从内侧包裹帘布层18而向外侧卷起,也可以从胎圈芯26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卷起。在图2中,附图标记36表示分别安装于金属加强层34的两端的边缘带。
纤维加强层32是例如将尼龙纤维帘线用作有机纤维帘线的加强层,其是通过用顶覆橡胶包覆有机纤维帘线来形成的,该有机纤维帘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以例如20°-50°的倾斜角度倾斜排列。纤维加强层32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外侧,重叠设置于金属加强层34的外侧面。在该例子中,纤维加强层32设置为两层,即轮胎轴向内侧的第一纤维加强层32A、及外侧的第二纤维加强层32B。
第一纤维加强层32A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外侧,以从外侧覆盖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即,轮胎径向外侧端)34E的方式设置。第一纤维加强层32A越过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34E而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在该例子中,第一纤维加强层32A仅配置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外侧,并未向胎圈芯26的内侧卷入。
第二纤维加强层32B重叠设置于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外侧面,并越过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34E而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在该例子中,第二纤维加强层32B越过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下端并向轮胎轴向内侧卷入,并且在该内侧的卷入部分,重叠设置于金属加强层34。
在胎圈填充胶条28的轮胎轴向外侧设置有胶垫38,所述胶垫38用于从轮胎轴向外侧覆盖帘布层18的卷起端18E。胶垫38是介于胎圈填充胶条28和纤维加强层32之间设置的橡胶构件,胶垫38在比帘布层18的卷起端18E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介于卷起部18B和纤维加强层32之间设置,进一步地,如图3中放大所示,介于卷起部18B和金属加强层34之间设置并形成终端。
如图2所示,胶垫38和胎圈填充胶条28的界面29的剖面形状形成为非弯曲、曲折等的大致直线状,即,胶垫38平滑地沿着胎圈填充胶条28而配置。另外,胶垫38以如下方式形成,比帘布层18的卷起端18E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38P,越靠近径向外侧而厚度越逐渐变薄。这样地,在比帘布层18的卷起端18E更靠近外侧的位置,以厚度逐渐变薄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确保胶垫38在卷起端18E附近的厚度,同时减小在纤维加强层32的上端或胶垫38的上端的厚度,从而能够抑制气眼的产生。
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外侧,上述各构件的终端位置以如下方式设置。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34E位于比帘布层18的卷起端18E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纤维加强层32的上端位于比卷起端18E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具体而言,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上端32AE和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的上端32BE,均位于比卷起端18E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上端32AE位于比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的上端32BE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胶垫38的上端38A位于比纤维加强层32的上端(具体为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上端32AE)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另外,如上所述,由于胶垫38的下端38B介于卷起部18B和金属加强层34之间设置,因此,胶垫38的下端38B位于比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34E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此,如图2所示,将从胶垫38的下端38B至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34E的轮胎径向距离(即,轮胎径向Z上的间隔)作为H0,将从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34E至卷起端18E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1。此时,将H0与H1设定成大致相同。具体而言,将H1/H0设定在0.80-1.0的范围内(0.80≦H1/H0≦1.0)。
另外,将从卷起端18E至作为下一个台阶部的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的上端32BE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2,将从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的上端32BE至作为下一个台阶部的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上端32AE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3,将从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上端32AE至作为下一个台阶部的胶垫38的上端38A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4。此时,将H2、H3和H4设定成大致相同。具体而言,将H2/H4设定在0.60-0.90的范围内(0.60≦H2/H4≦0.9),并且将H3/H4设定在0.80-1.0的范围内(0.80≦H3/H4≦1.0)。进一步优选地,将H2/H4及H3/H4设定在0.80-0.90的范围内。
进一步地,将H0及H1均设定为大于H2、H3及H4中的任意一个。即,H0>H2、H0>H3、H0>H4、H1>H2、H1>H3、及H1>H4。优选地,1.3≦H1/H2≦1.8。
这样地,设定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34E的两侧中的构件端部的间隔H0、H1,使其大于纤维加强层32的上端32AE、32BE的两侧的构件端部的间隔H2、H3、H4,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各构件端部的间隔H0及H1设定成大致相同,而且将H2、H3及H4设定成大致相同,从而能够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且抑制气眼的产生,同时能够提高胎圈部12的耐久性。具体而言,为了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的同时抑制气眼的产生,均等地设定各构件端部的间隔方法是十分有效的。但是,与纤维加强层32的上端32AE、32BE相比,金属加强层34的上端34E更容易集中应变,并且厚度较大而容易成为产生气眼的主要原因。因此,通过将H0及H1均设定为大于H2、H3及H4中的任意一个,能够在胎圈部12的有限的高度尺寸上适当地分配构件端部的间隔,从而能够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的同时抑制气眼的产生,进而能够提高耐久性。
对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内侧的金属加强层34和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的终端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在本实施方案中,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的终端32BF位于比金属加强层34的终端34F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以覆盖该终端34F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方案中,胎圈填充胶条28包括:下侧填充胶条40,其剖面呈圆形,并且包围胎圈芯26;和上侧填充胶条42,其配置在下侧填充胶条40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橡胶硬度低于下侧填充胶条40的橡胶硬度。下侧填充胶条40和上侧填充胶条42的界面44形成为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的弯曲面。上侧填充胶条42具有朝向轮胎径向外侧呈顶端尖细的形状,上侧填充胶条42的顶端配置在比胶垫38的上端38A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
上述胶垫38的橡胶硬度(K1)设定为低于下侧填充胶条40的橡胶硬度(K3),并且等于或大于上侧填充胶条42的橡胶硬度(K2)。即,设定为K2≦K1<K3,更优选为K2<K1<K3。据此,能够确保与周围构件的粘合性,同时抑制胎圈芯26的移动。另外,通过设置硬度较高的胶垫38,能够抑制帘布层18的卷起端18E的移动。但并非特别限定,优选地,各个硬度以根据JIS K6253的邵氏A(°)为准,下侧填充胶条40的橡胶硬度为80-95(更优选为85-90),上侧填充胶条42的橡胶硬度为55-70(更优选为56-65),胶垫38的橡胶硬度为65-80(更优选为70-78)。此外,附图标记45表示用于胎圈芯26的胎圈外包布(bead cover)。
另外,在本实施方案中,如图2、3所示,胶垫38的下端38B位于,比下侧填充胶条40和上侧填充胶条42的界面44的轮胎轴向外侧端44A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胶垫38介于位于高刚性的下侧填充胶条40的外侧的、帘布层18和金属加强层34之间设置。因此,能够抑制帘布层18的帘线在高刚性的下侧填充胶条40和金属加强层34之间发生断裂,从而提高耐久性。
此外,本实施方案中,在胎圈填充胶条28的轮胎轴向外侧配置有衬垫46。衬垫46与上侧填充胶条42一起夹持胶垫38。从降低作用于帘布层18的卷起端18E的应变的观点来看,衬垫46优选采用具有与上侧填充胶条42相同或其以上的硬度的橡胶材料。
(第二实施方案)
图4是示出第二实施方案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圈部12A的剖视图。在第二实施方案中,纤维加强层32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案不同。
即,在该例子中,不仅是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第一纤维加强层32A也在胎圈芯26的周围卷入至其内侧。另外,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外侧,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的上端32BE位于比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上端32AE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即,第二纤维加强层32B以从外侧覆盖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上端32AE的方式设置。另外,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内侧,第一纤维加强层32A的终端32AF位于比第二纤维加强层32B的终端32BF及金属加强层34的终端34F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以从内侧覆盖金属加强层34的终端34F的方式设置。
这样地,在由32A、32B两层构成纤维加强层32的情况下,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外侧,对于各个上端32AE、32BE的位置关系而言,无论哪个均可位于径向外侧,并没有特别限定。另外,关于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内侧,两层均可以向内侧卷入,对于此时该内侧的终端32AF、32BF的位置关系而言,无论哪个均可位于轮胎径向外侧。关于第二实施方案,其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此处省略其说明。
(第三实施方案)
图5是示出第三实施方案的充气子午线轮胎的胎圈部12B的剖视图。第三实施方案中,将纤维加强层32以一层构成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案不同。
即,在该例子中,具备单一的纤维加强层32C,在胎圈芯26的轮胎轴向外侧,该纤维加强层32C的上端32CE位于比帘布层18的卷起端18E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位于比胶垫38的上端38A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并且,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地,H1/H0设定在0.80-1.0的范围内,在该基础上,将从卷起端18E至纤维加强层32C的上端32CE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2,将从纤维加强层32C的上端32CE至作为下一个台阶部的胶垫38的上端38A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4,并将H2与H4设定成大致相同。具体而言,将H2/H4设定在0.60-0.90的范围内(0.60≦H2/H4≦0.90),更优选设定在0.80-0.90的范围内。另外,将H0及H1均设定为大于H2及H4中的任意一个,即,设定为H0>H2、H0>H4、H1>H2、及H1>H4。优选地,1.3≦H1/H2≦1.8。
这样地,在将纤维加强层32以一层构成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通过设定各构件端部的间隔,能够抑制轮胎质量的增加,且抑制气眼的产生,从而提高胎圈部12的耐久性。关于第三实施方案,其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此处省略其说明。
(其他实施方案)
纤维加强层32也可以以三层以上设置。在该情况下,选定从帘布层的卷起端至在轮胎径向外侧中具有径向距离最小的上端的、纤维加强层,并求出该纤维加强层的上端和卷起端之间的轮胎径向距离,且将其作为H2。另外,将多个纤维加强层的上端彼此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3。进一步地,选定从胶垫的上端至在轮胎径向内侧中具有径向距离最小的上端的、纤维加强层,并求出该纤维加强层的上端和胶垫的上端之间的轮胎径向距离,且将其作为H4。并且,关于这些H2、H3及H4,与第一实施方案相同地设定各构件端部的间隔即可。
对于本实施方案的充气子午线轮胎而言,由于胎圈部的耐久性优异,适宜作为货车、公共汽车、工业车辆、工程车辆等车辆质量较重的车辆所使用的重载重用充气轮胎。
以上对几个实施方案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案是仅作为举例而提出的,并非意在限定本发明的范围。这些新颖的实施方案,可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方案来实施,在不脱离本发明要点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
【实施例】
为了具体说明上述实施方案的结构和效果,试制了重载重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尺寸:11R22.516PR,轮辋:22.5×7.50),并进行了性能评估,评估方法如下。
(1)有无气眼
在轮胎硫化成型后,用气泡检测器检测是否存在半径5mm以上的气眼,没有气眼的用“○”表示,有气眼的用“×”表示。
(2)胎圈部耐久性
向安装在轮辋的轮胎内填充900kPa的内压,以JATMA基准载重的210%按压接触在半径为1.7m且表面平滑的钢桶上,并以40km/h的速度行驶了168小时。每168小时负载载重增加10%,并行驶了直到胎圈部损坏为止。室温设定为40℃。关于直到损坏为止的时间,将比较例1作为100进行指数表示。数值越大则表示耐久性越良好。
(3)轮胎质量
测量轮胎的质量,并相对于比较例1,质量增加3%以内的用“○”表示,质量增加超过3%的用“×”表示。
将实施例1-5及比较例1-4的轮胎的结构表示在表1中。实施例1-3是具有上述第一实施方案的图2所示的胎圈部结构的例子,实施例4是具有上述第三实施方案的图5所示的胎圈部结构的例子,实施例5是具有上述第二实施方案的图4所示的胎圈部结构的例子。比较例1是如图6所示那样未设置有纤维加强层的例子,在图6中,对与在第一实施方案中已说明的构件相当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比较例2-4与实施例1-3同样以图2所示的胎圈部结构作为基础,但是各构件端部的间隔的设定不同。在实施例1-5中,胶垫38的下端38B均位于比填充胶条界面44的轮胎轴向外侧端44A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作为构成金属加强层34的金属帘线,使用了扭绞结构为3+8×0.22HT的钢丝帘线,该钢丝帘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30°而排列。作为构成纤维加强层32的有机纤维帘线,使用了2991dtex的尼龙纤维帘线,该尼龙纤维帘线相对于轮胎圆周方向倾斜40°而排列。
【表1】
如表1所示,相对于作为对比试验的比较例1,本实施方案的实施例1-5抑制了轮胎质量的增加,且防止了气眼的产生,同时提高了胎圈部的耐久性。尤其是,在适当地配设了两层纤维加强层的实施例1-3及5中,其胎圈部的耐久性显著提高。对此,在比较例2中,虽然增加了纤维加强层,但是帘布层的卷起端和金属加强层的上端之间的距离较小,另外,纤维加强层之间的距离也较小,因此产生了气眼,胎圈部的耐久性也较差。在比较例3中,由于各构件端部的间隔过宽,因此轮胎质量的增加量较大。在比较例4中,由于金属加强层的上端附近的构件端部的间隔H1等于或小于纤维加强层之间的构件端部的间隔H2,因此胎圈部的耐久性也较差。
Claims (7)
1.一种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
胎圈芯,其埋设在胎圈部;胎圈填充胶条,其配置在所述胎圈芯的轮胎径向外侧;帘布层,其从轮胎轴向内侧包裹所述胎圈芯而向外侧卷起;至少一层纤维加强层,其包含设置在所述帘布层的卷起部的外侧的有机纤维帘线;金属加强层,其包含设置在所述卷起部和所述纤维加强层之间的金属帘线;及胶垫,其从轮胎轴向外侧覆盖所述帘布层的卷起端,并且介于所述胎圈填充胶条与所述纤维加强层之间设置,
在所述胎圈芯的轮胎轴向外侧,所述金属加强层的上端位于比所述卷起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纤维加强层的上端位于比所述卷起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胶垫的上端位于比所述纤维加强层的上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位置,所述胶垫的下端介于所述卷起部和所述金属加强层之间设置,
将从所述胶垫的下端至所述金属加强层的上端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0,将从所述金属加强层的上端至所述卷起端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1,将从所述卷起端至具有在轮胎径向上最近的上端的纤维加强层的该上端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2,将从所述胶垫的上端至具有在轮胎径向上最近的上端的纤维加强层的该上端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4,H1/H0为0.80-1.0,H2/H4为0.60-0.90,并且H0及H1均大于H2及H4中的任意一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至少两层所述纤维加强层,将所述至少两层纤维加强层的上端彼此的轮胎径向距离作为H3,H1/H0为0.80-1.0,H2/H4为0.60-0.90,H3/H4为0.80-1.0,并且H0及H1均大于H2、H3及H4中的任意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胶垫以如下方式形成,比所述卷起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越靠近该径向外侧而厚度越逐渐变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胎圈填充胶条包括:下侧填充胶条,其用于包围所述胎圈芯;及上侧填充胶条,其配置在所述下侧填充胶条的轮胎径向外侧,并且橡胶硬度低于所述下侧填充胶条的橡胶硬度,
所述胶垫的橡胶硬度低于所述下侧填充胶条的橡胶硬度,并且所述胶垫的橡胶硬度与所述上侧填充胶条相等或高于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胶垫的下端位于,比所述下侧填充胶条和所述上侧填充胶条的界面的轮胎轴向外侧端更靠近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衬垫配置在所述胎圈填充胶条的轮胎轴向外侧,所述胶垫夹持在所述衬垫和所述上侧填充胶条之间,所述衬垫的橡胶硬度与所述上侧填充胶条的橡胶硬度相等或高于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子午线轮胎,其特征在于,
H1/H2为1.3-1.8。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62726 | 2013-12-19 | ||
JP2013262726A JP6153858B2 (ja) | 2013-12-19 | 2013-12-19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723804A true CN104723804A (zh) | 2015-06-24 |
CN104723804B CN104723804B (zh) | 2017-04-12 |
Family
ID=534484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795403.XA Active CN104723804B (zh) | 2013-12-19 | 2014-12-18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153858B2 (zh) |
CN (1) | CN104723804B (zh)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53491A (zh) * | 2015-09-28 | 2017-04-05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626988A (zh) * | 2017-01-03 | 2017-05-10 | 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 |
CN108136842A (zh) * | 2015-09-30 | 2018-06-0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367635A (zh) * | 2015-12-25 | 2018-08-03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9484098A (zh) * | 2017-09-12 | 2019-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2533776A (zh) * | 2018-11-02 | 2021-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2585018A (zh) * | 2018-11-02 | 2021-03-30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TWI819665B (zh) * | 2022-06-20 | 2023-10-21 |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充氣輪胎 |
CN117425575A (zh) * | 2021-06-30 | 2024-01-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365498A (zh) * | 2015-12-22 | 2016-03-02 | 广州丰力橡胶轮胎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 |
JP6790846B2 (ja) * | 2017-01-13 | 2020-11-2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790845B2 (ja) * | 2017-01-13 | 2020-11-2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311810B1 (ja) * | 2017-02-28 | 2018-04-18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22185924A (ja) * | 2021-06-03 | 2022-12-1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65573B (en) * | 1979-12-24 | 1984-07-25 | Bridgestone Tire Co Ltd | Pneumatic radial tyre for heavy vehicles |
JPH04183616A (ja) * | 1990-11-14 | 1992-06-30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577616A (ja) * | 1991-09-20 | 1993-03-30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6320922A (ja) * | 1993-05-17 | 1994-11-22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05112042A (ja) * | 2003-10-03 | 2005-04-2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721210A (zh) * | 2004-07-05 | 2006-01-18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重载荷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
DE102012100557A1 (de) * | 2011-01-26 | 2012-07-26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Radial-Luftreifen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158058B2 (ja) * | 1996-05-28 | 2001-04-23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02120521A (ja) * | 2000-10-19 | 2002-04-23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4559672B2 (ja) * | 2001-07-10 | 2010-10-13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2013
- 2013-12-19 JP JP2013262726A patent/JP6153858B2/ja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2-18 CN CN201410795403.XA patent/CN10472380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65573B (en) * | 1979-12-24 | 1984-07-25 | Bridgestone Tire Co Ltd | Pneumatic radial tyre for heavy vehicles |
JPH04183616A (ja) * | 1990-11-14 | 1992-06-30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重荷重用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577616A (ja) * | 1991-09-20 | 1993-03-30 |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H06320922A (ja) * | 1993-05-17 | 1994-11-22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05112042A (ja) * | 2003-10-03 | 2005-04-28 |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CN1721210A (zh) * | 2004-07-05 | 2006-01-18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重载荷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
DE102012100557A1 (de) * | 2011-01-26 | 2012-07-26 |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 Radial-Luftreifen |
Cited B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406867B2 (en) | 2015-09-28 | 2019-09-10 | Toyo Tire Corporation | Pneumatic tire |
CN106553491A (zh) * | 2015-09-28 | 2017-04-05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6553491B (zh) * | 2015-09-28 | 2018-05-15 |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8136842A (zh) * | 2015-09-30 | 2018-06-08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136842B (zh) * | 2015-09-30 | 2020-03-03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367635B (zh) * | 2015-12-25 | 2020-06-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08367635A (zh) * | 2015-12-25 | 2018-08-03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11260704B2 (en) | 2015-12-25 | 2022-03-01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06626988A (zh) * | 2017-01-03 | 2017-05-10 | 万力轮胎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轮胎 |
CN109484098A (zh) * | 2017-09-12 | 2019-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2533776A (zh) * | 2018-11-02 | 2021-03-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2585018A (zh) * | 2018-11-02 | 2021-03-30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CN112533776B (zh) * | 2018-11-02 | 2022-10-14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US11999200B2 (en) | 2018-11-02 | 2024-06-04 | Th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 Pneumatic tire |
CN117425575A (zh) * | 2021-06-30 | 2024-01-19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充气轮胎 |
TWI819665B (zh) * | 2022-06-20 | 2023-10-21 | 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充氣輪胎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153858B2 (ja) | 2017-06-28 |
JP2015116973A (ja) | 2015-06-25 |
CN104723804B (zh) | 2017-04-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723804B (zh)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
CN102825984B (zh)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
JP624951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2922954B (zh)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
JP5858069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5711347B (zh)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
CN106274300A (zh) | 重载荷用轮胎 | |
JP2014108683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022841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CN108116168B (zh) | 充气轮胎 | |
AU2017401707A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09927491B (zh) | 重载荷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 |
JP640770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13905906A (zh) | 充气轮胎 | |
JP4410892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2066798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324877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7115019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6150706B2 (ja)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JP7238231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JP2019107950A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JP6989374B2 (ja) |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
JP2024033511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3317972B (zh) | 充气子午线轮胎 | |
JP2014189050A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