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659090A -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659090A
CN104659090A CN201310574832.XA CN201310574832A CN104659090A CN 104659090 A CN104659090 A CN 104659090A CN 201310574832 A CN201310574832 A CN 201310574832A CN 104659090 A CN104659090 A CN 1046590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layer
trap
implanted
shallow tren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7483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659090B (zh
Inventor
钱文生
石晶
慈朋亮
刘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hong 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to CN20131057483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6590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46590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90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6590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6590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DMOS器件,在由N型外延层组成的漂移区中增加了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形成的N型注入层,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源端一侧的下方形成有高剂量的P型杂质注入形成的P型辅助耗尽层,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源端一侧形成有利用P+埋层的杂质在N型外延层中扩散形成的P型扩散层。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本发明能够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增加器件的导通电流,同时能降低漂移区的表面电场强度、增加器件的击穿电压,能集成在BCD工艺中、不需要增加额外工艺成本。

Description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横向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lateral double-dif fused MOSFET,LDMOS)器件,本发明还涉及该LDMOS器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DMOS)由于具有耐高压,大电流驱动能力和极低功耗等特点,目前在电源管理电路中被广泛采用。在LDMOS器件中,导通电阻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BCD(Bipolar-CMOS-DMOS,双极—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双重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工艺中,DMOS虽然与CMOS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中,但由于高耐压和低导通电阻的要求,DMOS在本底区和漂移区的条件与CMOS现有的工艺条件共享的前提下,其导通电阻较高,往往无法满足开关管应用的要求。因此,为了制作高性能的LDMOS,需要采用各种方法优化器件的导通电阻。通常需要在器件的漂移区增加一道额外的N型注入,使器件有较低的导通电阻,而采用这种方法会降低器件的击穿电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LDMOS器件,能够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增加器件的导通电流,同时能降低漂移区的表面电场强度、增加器件的击穿电压,能集成在BCD工艺中、不需要增加额外工艺成本。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了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LDMOS器件包括:
N+埋层,形成于P型硅衬底上。
P+埋层,形成于所述N+埋层的部分区域上方,所述P+埋层的底部和所述N+埋层接触。
N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所述N型外延层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接触。
P型扩散层,形成于所述P+埋层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P型扩散层的P型杂质由所述P+埋层向所述N型外延层中扩散形成。
浅沟槽场氧层(STI),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并用于有源区的隔离。
P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P阱和所述P型扩散层相隔一段距离。
N阱,形成于所述P型扩散层中;在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令该浅沟槽场氧层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N型注入层,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N型注入层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和所述N阱包围。
P型辅助耗尽层,形成于所述N型注入层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接触。
栅极结构,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表面的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组成,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源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中的N+区组成,所述源区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
漏区,由形成于所述N阱中的N+区组成,所述漏区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P型衬底引出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中的P+区组成,用于引出所述P阱。
由位于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扩散层和所述N型外延层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和所述P型扩散层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N型注入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P型硅衬底上形成N+埋层。
步骤二、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埋层的部分区域上方形成P+埋层,所述P+埋层的离子注入区域由光刻工艺定义。
步骤三、在形成有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的所述硅衬底表面形成N型外延层,所述N型外延层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接触。
步骤四、进行热推进工艺将所述P+埋层的P型杂质向所述P+埋层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扩散并形成P型扩散层。
步骤五、在所述N型外延层上形成浅沟槽场氧层,所述浅沟槽场氧层用于隔离出有源区。
步骤六、光刻打开P阱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阱,所述P阱和所述P型扩散层相隔一段距离;光刻打开N阱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P型扩散层中形成N阱,在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令该浅沟槽场氧层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步骤七、光刻打开N型注入层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N型注入层,所述N型注入层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和所述N阱包围。
步骤八、光刻打开P型辅助耗尽层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位于所述N型注入层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接触。
步骤九、在所述N型外延层表面依次淀积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对所述多晶硅栅和所述栅介质层进行光刻刻蚀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步骤十、进行N+源漏离子注入形成源区和漏区,所述源区位于所述P阱中,所述源区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所述漏区位于所述N阱中,所述漏区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进行P+离子注入形成P型衬底引出区,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位于所述P阱中,用于引出所述P阱。
由位于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扩散层和所述N型外延层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和所述P型扩散层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进一步的改进是,步骤七中所述N型注入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进一步的改进是,步骤八中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P型硅衬底的电阻率为0.007欧姆·厘米~0.013欧姆·厘米。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集成在BCD工艺中,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阱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阱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阱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阱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的所述P+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
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LDMOS器件通过调整器件的掺杂注入,在漂移区增加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形成N型注入层能够有效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
2、本发明通过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源端一侧的下方增加高剂量的P型杂质注入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以及利用P型埋层的扩散在N型注入层的靠近漏区的下方形成P型扩散层,能够实现利用P型辅助耗尽层和P型扩散层从底部对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从而能增加器件的击穿电压;本发明还将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能使得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从而能进一步的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
3、本发明能够集成于BCD工艺中,不需要增加额外工艺成本。如本发明的P+埋层工艺本来就是BCD工艺中的常规工艺,仅需对P+埋层注入的光刻版进行修改即可,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光刻版;如本发明的所有工艺条件如源漏注入工艺都能与BCD工艺平台中的CMOS工艺共用。
4、由于本发明器件具有较大的导通电阻同时具有较高的击穿电压,所有本发明器件能够同时满足开关器件和模拟器件的使用特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LDMOS器件的碰撞电离分布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碰撞电离分布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和现有LDMOS器件在浅沟槽场氧层下方的电场强度曲线对比图;
图5A-图5I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各步骤中的器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为N型LDMOS器件,包括:
N+埋层102,形成于P型硅衬底101上。
P+埋层103,形成于所述N+埋层102的部分区域上方,所述P+埋层103的底部和所述N+埋层102接触。
N型外延层104,形成于所述硅衬底101表面,所述N型外延层104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102和所述P+埋层103接触。
P型扩散层105,形成于所述P+埋层103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所述P型扩散层105的P型杂质由所述P+埋层103向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扩散形成。
浅沟槽场氧层106,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4上并用于有源区114a的隔离。
P阱108,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所述P阱108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相隔一段距离。
N阱107,形成于所述P型扩散层105中;在所述N阱107和所述P阱108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106,令该浅沟槽场氧层106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所述N阱107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自对准。
N型注入层109,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所述N型注入层109第一侧和所述P阱108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105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和所述N阱107包围。较佳为,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P型辅助耗尽层110,形成于所述N型注入层109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108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108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109接触。较佳为,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栅极结构,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104表面的栅介质层111和多晶硅栅112组成;较佳为,所述栅介质层111为栅氧化层,所述多晶硅栅112的侧面形成有侧墙113。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108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109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108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源区114a,由形成于所述P阱108中的N+区组成,所述源区114a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
漏区114b,由形成于所述N阱107中的N+区组成,所述漏区114b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自对准。
P型衬底引出区115,由形成于所述P阱108中的P+区组成,用于引出所述P阱108。
由位于所述N阱107和所述P阱108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109、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所述P型扩散层105和所述N型外延层104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109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阱108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109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所述源区114a、所述漏区114b、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115和所述多晶硅栅112分别通过接触孔116和顶部金属引线117连接并分别实现源极、漏极、P型衬底引出电极和栅极的引出。
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不仅通过在漂移区增加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形成N型注入层来有效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还通过在N型注入层的底部分别形成靠近源端的P型辅助耗尽层和靠近漏端的P型扩散层来对漂移区的表面电场分布进行优化,从而能提高器件的击穿电压,所以本发明实施例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单纯增加漂移区的N型杂质注入时而导致的击穿电压降低的问题。为了直观的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述优点,请参考图2-图4:
如图2所示,是现有LDMOS器件的碰撞电离分布图;现有LDMOS器件通过调整器件的掺杂注入,在N型漂移区增加高剂量的N型杂质注入虽然能够有效降低器件的导通电阻,但是由于浅槽隔离即浅沟槽场氧层106(STI)本身形貌的影响,与采用局部场氧化(LOCOS)隔离的器件相比,增加漂移区的N型注入更易导致器件击穿电压的下降,STI106底部尖角处电场会随着N型漂移区掺杂水平的提高而急剧升高并达到临界电场,使得50V以上的击穿电压降低到30V左右,图2中的虚线框1所示区域为STI106底部尖角处,虚线框2所述区域为虚线框1所示区域的放大图,可知在整个漂移区中,虚线框1的电场最为集中。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碰撞电离分布图;本发明实施例利用BCD工艺平台中原有的工艺条件,在靠近源端的漂移区的N型注入层109下方采用较高剂量的P型注入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110,在靠近漏端用于隔离的N+埋层102上方增加P+埋层103的注入,P+埋层103原来即集成于BCD工艺平台中,只需要对光刻版进行修改,不需要增加额外的光刻版。P+埋层103中杂质经过热推进在N型漂移区下方形成辅助耗尽区即P型扩散层105;通过P型辅助耗尽层110和P型扩散层105能够从底部对N型注入层109进行耗尽从而能增加器件的击穿电压,P型辅助耗尽层110和P型扩散层105掺杂浓度的设置还有利于改变表面电场分布;如图3所述,电场并不集中在如图2所示的虚线框1的角落位置处,电场是比较均匀分布在整个浅沟槽场氧106的底部。
如图4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和现有LDMOS器件在浅沟槽场氧层下方的电场强度曲线对比图。其中曲线3对应于现有LDMOS器件在浅沟槽场氧层下方的电场强度曲线,可知其电场强度在STI106底部尖角处有一个峰值,而在其它区域处的电场强度减小,当该峰值处的电场强度达到临界值时器件就会击穿。其中曲线4对应于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在浅沟槽场氧层下方的电场强度曲线,可知其电场强度在STI106底部比较均匀,没有出现明显高和低的区域。比较曲线4和3可知,当器件击穿时,曲线4所围面积显然要大于曲线3所围面积,也即本发明实施例的击穿电压要大于现有器件的击穿电压。现有器件通过在漂移区增加N型注入层后能使击穿电压从50V以上的击穿电压降低到30V左右,而本发明实施例器件在增加N型注入层后确还能使击穿电压维持在50V以上,同时能使器件的导通电阻从49降低到35。
如图5A至图5I所示,是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的各步骤中的器件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如图5A所示,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P型硅衬底101上形成N+埋层102。所述P型硅衬底101的电阻率为0.007欧姆·厘米~0.013欧姆·厘米。
步骤二、如图5B所示,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埋层102的部分区域上方形成P+埋层103,所述P+埋层103的离子注入区域由光刻工艺定义。
步骤三、如图5C所示,在形成有所述N+埋层102和所述P+埋层103的所述硅衬底101表面形成N型外延层104,所述N型外延层104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102和所述P+埋层103接触。
步骤四、如图5C所示,进行热推进工艺将所述P+埋层103的P型杂质向所述P+埋层103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扩散并形成P型扩散层105。
步骤五、如图5D所示,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上形成浅沟槽场氧层106,所述浅沟槽场氧层106用于隔离出有源区114a。形成浅沟槽场氧层106时需要利用有源区光刻,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上打开浅沟槽区域,刻蚀该浅沟槽区域的硅形成浅沟槽,在所述浅沟槽中填充氧化物,对填充的氧化物进行刻蚀和研磨之后形成所述浅沟槽场氧层106.
步骤六、如图5E所示,光刻打开P阱108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形成P阱108,所述P阱108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相隔一段距离;光刻打开N阱107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P型扩散层105中形成N阱107,在所述N阱107和所述P阱108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106,令该浅沟槽场氧层106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所述N阱107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自对准。
步骤七、如图5F所示,光刻打开N型注入层109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形成N型注入层109,所述N型注入层109第一侧和所述P阱108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105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和所述N阱107包围。较佳为,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步骤八、如图5F所示,光刻打开P型辅助耗尽层110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中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110,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位于所述N型注入层109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108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108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109接触。较佳为,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步骤九、如图5G所示,在所述N型外延层104表面依次淀积栅介质层111和多晶硅栅112,对所述多晶硅栅112和所述栅介质层111进行光刻刻蚀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108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109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108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如图5H所示,淀积一层2500埃~3500埃的二氧化硅,干法刻蚀之后在所述多晶硅栅112的侧面形成侧墙113。
步骤十、如图5I所示,进行N+源漏离子注入形成源区114a和漏区114b,所述源区114a位于所述P阱108中,所述源区114a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所述漏区114b位于所述N阱107中,所述漏区114b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106自对准;进行P+离子注入形成P型衬底引出区115,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115位于所述P阱108中,用于引出所述P阱108。
由位于所述N阱107和所述P阱108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109、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所述P型扩散层105和所述N型外延层104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109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和所述P型扩散层105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109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110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阱108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109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如图1所示,最后还包括步骤:形成层间膜,通过接触孔工艺形成接触孔116连接;形成顶部金属引线117,所述源区114a、所述漏区114b、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115和所述多晶硅栅112分别通过接触孔116和顶部金属引线117连接并分别实现源极、漏极、P型衬底引出电极和栅极的引出。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能够集成在BCD工艺中,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阱108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阱108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阱107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阱107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115的所述P+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N+埋层,形成于P型硅衬底上;
P+埋层,形成于所述N+埋层的部分区域上方,所述P+埋层的底部和所述N+埋层接触;
N型外延层,形成于所述硅衬底表面,所述N型外延层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接触;
P型扩散层,形成于所述P+埋层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P型扩散层的P型杂质由所述P+埋层向所述N型外延层中扩散形成;
浅沟槽场氧层,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上并用于有源区的隔离;
P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P阱和所述P型扩散层相隔一段距离;
N阱,形成于所述P型扩散层中;在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令该浅沟槽场氧层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N型注入层,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中,所述N型注入层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和所述N阱包围;
P型辅助耗尽层,形成于所述N型注入层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接触;
栅极结构,由形成于所述N型外延层表面的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组成,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源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中的N+区组成,所述源区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
漏区,由形成于所述N阱中的N+区组成,所述漏区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P型衬底引出区,由形成于所述P阱中的P+区组成,用于引出所述P阱;
由位于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扩散层和所述N型外延层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和所述P型扩散层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N型注入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LDMOS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4.一种LDMOS器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P型硅衬底上形成N+埋层;
步骤二、采用离子注入工艺在所述N+埋层的部分区域上方形成P+埋层,所述P+埋层的离子注入区域由光刻工艺定义;
步骤三、在形成有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的所述硅衬底表面形成N型外延层,所述N型外延层的底部分别后所述N+埋层和所述P+埋层接触;
步骤四、进行热推进工艺将所述P+埋层的P型杂质向所述P+埋层顶部的所述N型外延层中扩散并形成P型扩散层;
步骤五、在所述N型外延层上形成浅沟槽场氧层,所述浅沟槽场氧层用于隔离出有源区;
步骤六、光刻打开P阱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阱,所述P阱和所述P型扩散层相隔一段距离;光刻打开N阱注入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P型扩散层中形成N阱,在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隔离有一个所述浅沟槽场氧层,令该浅沟槽场氧层为第一浅沟槽场氧层,所述N阱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
步骤七、光刻打开N型注入层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N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N型注入层,所述N型注入层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N型注入层的第二侧延伸到所述P型扩散层中并将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和所述N阱包围;
步骤八、光刻打开P型辅助耗尽层区域并在该区域进行P型离子注入在所述N型外延层中形成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位于所述N型注入层下方,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一侧和所述P阱的侧面接触,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第二侧和所述P型扩散层的侧面接触,所述P阱辅助耗尽层的顶部和所述N型注入层接触;
步骤九、在所述N型外延层表面依次淀积栅介质层和多晶硅栅,对所述多晶硅栅和所述栅介质层进行光刻刻蚀形成栅极结构,所述栅极结构覆盖部分所述P阱表面并横向延伸到所述N型注入层表面以及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表面上,被所述栅极结构所覆盖的所述P阱表面用于形成沟道;
步骤十、进行N+源漏离子注入形成源区和漏区,所述源区位于所述P阱中,所述源区和所述栅极结构的第一侧自对准;所述漏区位于所述N阱中,所述漏区和所述第一浅沟槽场氧层自对准;进行P+离子注入形成P型衬底引出区,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位于所述P阱中,用于引出所述P阱;
由位于所述N阱和所述P阱之间的所述N型注入层、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所述P型扩散层和所述N型外延层组成LDMOS器件的漂移区;所述N型注入层的掺杂浓度越高,所述LDMOS器件的导通电阻越低;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和所述P型扩散层用于从底部对所述N型注入层进行耗尽,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掺杂浓度大于所述P型扩散层的掺杂浓度使得所述N型注入层耗尽后表面电场平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七中所述N型注入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磷或砷,注入能量为50KeV~6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八中所述P型辅助耗尽层的离子注入的注入杂质为硼,注入能量为800KeV~1500KeV,注入剂量范围为1e11cm-2~1e13cm-2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P型硅衬底的电阻率为0.007欧姆·厘米~0.013欧姆·厘米。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集成在BCD工艺中,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阱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阱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阱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阱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N+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N+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P型衬底引出区的所述P+源漏离子注入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P+源漏离子注入相同且同步形成;所述LDMOS器件的制造工艺中的所述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和所述BCD工艺中的CMOS器件的栅极结构的形成工艺相同且同步形成。
CN201310574832.XA 2013-11-18 2013-11-18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6590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74832.XA CN104659090B (zh) 2013-11-18 2013-11-18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574832.XA CN104659090B (zh) 2013-11-18 2013-11-18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59090A true CN104659090A (zh) 2015-05-27
CN104659090B CN104659090B (zh) 2017-08-08

Family

ID=53250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74832.XA Active CN104659090B (zh) 2013-11-18 2013-11-18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659090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8935A (zh) * 2016-08-16 2017-01-04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49412A (zh) * 2016-09-30 2017-02-22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开关n型ldmos器件的工艺方法
CN107871782A (zh) * 2016-09-22 2018-04-03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87437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Ld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176488A (zh) * 2018-02-20 2019-08-27 马克西姆综合产品公司 具有击穿电压钳位的ldmos晶体管
WO2023087829A1 (zh) * 2021-11-17 2023-05-25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Ldmos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9108433A (zh) * 2024-11-11 2024-12-10 杭州致善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cd集成纵向场板dmos器件及工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33277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Cha Jae-Ha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2130168A (zh) * 2010-01-20 2011-07-20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隔离型ldn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22125A (zh) * 2011-09-22 2013-04-03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US20130134511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Self-Biased Isolation
US20130217196A1 (en) * 2011-08-03 2013-08-22 Richte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High Volt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133277A1 (en) * 2009-12-04 2011-06-09 Cha Jae-Ha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02130168A (zh) * 2010-01-20 2011-07-20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隔离型ldn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US20130217196A1 (en) * 2011-08-03 2013-08-22 Richtek Technology Corporation High Voltag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3022125A (zh) * 2011-09-22 2013-04-03 上海华虹Nec电子有限公司 Bcd工艺中的n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US20130134511A1 (en) * 2011-11-30 2013-05-30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Self-Biased Isolation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298935A (zh) * 2016-08-16 2017-01-04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298935B (zh) * 2016-08-16 2019-08-13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7871782A (zh) * 2016-09-22 2018-04-03 立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双扩散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49412A (zh) * 2016-09-30 2017-02-22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开关n型ldmos器件的工艺方法
CN107887437A (zh) * 2016-09-30 2018-04-06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Ldmos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176488A (zh) * 2018-02-20 2019-08-27 马克西姆综合产品公司 具有击穿电压钳位的ldmos晶体管
CN110176488B (zh) * 2018-02-20 2024-07-16 马克西姆综合产品公司 具有击穿电压钳位的ldmos晶体管
WO2023087829A1 (zh) * 2021-11-17 2023-05-25 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 Ldmos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19108433A (zh) * 2024-11-11 2024-12-10 杭州致善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cd集成纵向场板dmos器件及工艺
CN119108433B (zh) * 2024-11-11 2025-02-21 杭州致善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bcd集成纵向场板dmos器件及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659090B (zh) 2017-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41102B2 (en) Power transis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US9837508B2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rench power MOSFET
US9685523B2 (en) Diode structures with controlled injection efficiency for fast switching
CN104659090A (zh) 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CN102376762B (zh) 超级结ldmos器件及制造方法
KR20130085751A (ko) 수평형 디모스 트랜지스터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333100B1 (ko) Ldmos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699585B1 (ko) 고전압 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9184278B2 (en) Planar vertical DMOS transistor with a conductive spacer structure as gate
CN114038914A (zh) 双重耐压半导体功率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3838914A (zh) 具有分离栅结构的ret igbt器件结构及制作方法
US9178054B2 (en) Planar vertical DMOS transistor with reduced gate charge
US10217828B1 (en) Transistors with field plates on fully depleted silicon-on-insulator platform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CN103545346B (zh) 隔离型n型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5679831B (zh) 横向扩散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17855282B (zh) 低压屏蔽栅mosfet及其制备方法、芯片
CN102130163B (zh) Esd高压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09500B (zh) 射频ldmos及其制作方法
CN107910358B (zh) Ldmos及其制造方法
CN115274859A (zh) Ldmos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JP6368105B2 (ja) トレンチ型mosfet半導体装置
TWI503972B (zh) 橫向式絕緣閘雙極電晶體及其製造方法
CN103839998B (zh) 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4064596A (zh) Nldmos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6259644B (zh) 平面型SiC MOSFET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