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648493A - 用于连接轮罩板至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连接轮罩板至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648493A CN104648493A CN201410608692.8A CN201410608692A CN104648493A CN 104648493 A CN104648493 A CN 104648493A CN 201410608692 A CN201410608692 A CN 201410608692A CN 104648493 A CN104648493 A CN 1046484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rear floor
- wheelhouse panel
- vehicle
- fl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8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373 inde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22 pa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B62D27/023—Assembly of structural joi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7—Luggage compart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36—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side panels, sills or pill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3—Reducing weigh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5—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e.g. by redesig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7—Facilitating assembling or moun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轮罩板至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连接所述后地板和所述轮罩板,所述后地板形成所述车辆的底部的后部,减震器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轮罩板上,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附接至所述后地板的两侧并且支撑减震器,可以包括:第一构件,随着所述第一构件两端分别附接至所述轮罩板和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一构件在所述轮罩板的内侧的下端和所述后地板的侧面之间弯曲;第二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垂直地延长,附接至所述轮罩板的外侧,并且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后面;第三构件,所述第三构件垂直地延长,附接至所述轮罩板的外侧,并且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前面。
Description
与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3年11月15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3-138769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结合于此用于通过该引用的所有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连接轮罩板至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更特别地,涉及一种用于连接轮罩板至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通过包括在轮罩板的内侧附接至轮罩板和后地板的第一构件以及附接至轮罩板的外侧的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提高连接轮罩板和后地板的部分的耐久性。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主要由车身和底盘组成。车身为确定车辆的外部形状的部分,底盘为用于驾驶车辆的最低的机械装置安装在哪里的部分。
支柱在车身的两侧附接至前门和后门的边缘,该支柱支撑前门和后门,形成车身的整个形状,并且保持车身的侧面的强度。
支柱为前支柱、中心支柱和后支柱;该支柱布置为朝着车身的前面以预定的角度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从而能够在车身的前部支撑前门接触发动机房的后部;该中心支柱垂直地布置在前门和后门之间,支撑前门、后门和通过门打开的车身的侧面;该后支柱接合至后门的后端,并且支撑后门和车身的后部。
通常,通过与车身的顶盖上的上边梁和地板横梁结合,支柱构成环形结构,从而能够增强车身的整体结构强度。
如图1所示,根据相关技术中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后地板1形成于车辆的底部的后部,带有减震器安装支架3的轮罩板2附接至后地板1的两侧,后地板横梁4和轮罩盖6分别安装于后地板1和轮罩板2上。
如图1所示,后地板横梁4和轮罩盖6通过连接构件5连接,后地板横梁4、连接构件5和轮罩盖6布置在一条线上,以便构成环形结构围绕车辆的后支柱。
然而,如图1所示,由于车身的后部的布局引起的空间限制,被连接在一条线上的后地板横梁4、连接构件5和轮罩盖6,与减震器安装支架3隔开,所以轮罩板2和后地板1之间的连接部的强度减小。
即,减震器安装支架3为负荷输入部分,减震器安装支架3的加固是不足的,并且关于耐久性的根深蒂固的问题由后地板横梁4、连接构件5、轮罩盖6与减震器安装支架3之间的位置差引起,所以轮罩板2和后地板1之间的连接部的输入点强度减小。
进一步地,当增加连接构件的厚度或者结合特定加固构件以解决此问题时,车身的生产成本和重量被增加。
公开于本发明的背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发明的一般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各个方面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其无需特定加固构件,通过支撑减震器安装支架,提高耐久性及轮罩板和后地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输入点强度,该减震器安装支架与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为车辆的后部的荷载输入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各个方面,一种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其连接所述后地板和所述轮罩板,所述后地板形成车辆的底部的后部,减震器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轮罩板上,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附接至所述后地板的两侧并且支撑减震器,可以包括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随着两端分别附接至所述轮罩板和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一构件在所述轮罩板的内侧的下端和所述后地板的侧面之间弯曲;所述第二构件垂直地延长,附接至所述轮罩板的外侧,并且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后面,所述第三构件垂直地延长,附接至所述轮罩板的外侧,并且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前面。
所述第一构件可以布置为具有垂直中心线,在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下端与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垂直中心线一致。
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第三构件可以具有U形截面,限定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第三构件各自与所述轮罩板之间的封闭空间。
第一构件凸缘表面接触到所述轮罩板的内侧和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一构件凸缘可以在所述第一构件的上部、下部以及两侧一体形成,以及第二构件凸缘和第三构件凸缘表面接触到所述轮罩板的外侧,所述第二构件凸缘和所述第三构件凸缘可以分别在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的两侧一体形成。
所述第一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之间的所述轮罩板上,并且,随着所述轮罩板在所述第一构件凸缘与所述第二构件凸缘、所述第三构件凸缘中间,在所述第一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构件凸缘可以设置为面向在所述第二构件侧面的所述第二构件凸缘和在所述第三构件侧面的所述第三构件凸缘,并且可以在所述轮罩板上匹配地焊接。
具有上述描述的结构的本发明的作用为其无需特定加固构件,通过支撑减震器安装支架,提高耐久性及轮罩板和后地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输入点强度,该减震器安装支架与第一构件、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为曲折形的车辆的后部的荷载输入部分。
具体地,根据分析轮罩板和后地板的连接部分的检查,与相关技术中轮罩板和后地板的连接结构相比,耐久性指数从1.08提高到2.0(无限寿命),输入点强度从700kgf/mm提高到2500kgf/mm。
进一步地,因为可以去除在相关技术中轮罩板和后地板的连接结构中使用的后地板横梁和轮罩盖,所以有减少生产成本和车辆的车身重量的作用。
进一步地,与相关技术中轮罩板和后地板的连接结构相比,因为结构简单,所以有简化装配过程的作用;因为零件可以容易地结合,所以有减少装配时间和工作的作用。
进一步地,因为随着轮罩板和后地板的连接部分的耐久性的提高,噪声和振动衰减,所以有改善车辆的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作用。
应当理解,此处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汽车,包括各种舟艇、船舶的船只,航空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可插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车辆(例如源于非汽油的能源的燃料)。正如此处所提到的,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动力源的车辆,例如汽油动力和电力动力两者的车辆。
通过纳入本文的附图以及随后与附图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原理的具体描述,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所具有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更为具体地变得清楚或得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了相关技术中在车辆里面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在车辆里面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示例性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在车辆外面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示例性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沿着图2的线A-A’所获得的截面图。
应当了解,附图不必按比例,显示了说明本发明的基本原理的各种优选特征的略微简化的画法。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具体设计特征(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具体所要应用和使用的环境来确定。
在这些图中,贯穿附图的多幅图,相同的附图标记涉及本发明的相同或等同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参考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案,这些实施方案的示例被显示在附图中并描述如下。尽管本发明将与示例性实施方案相结合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本说明书并非旨在将本发明限制为那些示例性实施方案。相反,本发明旨在不但覆盖这些示例性实施方案,而且覆盖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之内的各种选择形式、修改形式、等价形式及其它实施方案。
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其连接后地板10和轮罩板20,该后地板10形成车辆的底部的后部,减震器安装支架22安装于该轮罩板20上,该减震器安装支架22附接至后地板10的两侧并且支撑减震器,包括第一构件30、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随着两端分别附接至轮罩板20和后地板10,该第一构件30在轮罩板20的内侧的下端和后地板10的侧面之间弯曲;该第二构件40垂直地延长,附接至轮罩板20的外侧,并且设置于减震器安装支架22的后面,该第三构件50垂直地延长,附接至轮罩板20的外侧,并且设置于减震器安装支架22的前面。
如图2所示,沿着车辆的车轮弯曲的轮罩板20附接至后地板10的两侧,该后地板10形成车辆的底部的后部。
如图2所示,减震器安装支架22附接至轮罩板20的顶部,以便能够支撑车辆的减震器和在车身的后部负载输入部分的功能。
如图2所示,在轮罩板20的内侧和后地板10之间弯曲的第一构件30,增大轮罩板20和后地板1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强度。
详细地,第一构件30附接至轮罩板20的下部和后地板10的侧面,第一构件30的侧面34弯曲以便当从车辆的前面或者后面看时,以预定的角度相对于轮罩板20形成斜面。
即,如图2所示,第一构件30具有接近于直角三角形的侧面34,并且从轮罩板20向后地板10平滑地延伸。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案中,尽管第一构件30的侧面34形成为接近于直角三角形,第一构件30的侧面34可以形成各种形状例如三角形、矩形和曲线形状,由车辆的类型、满足所需的强度条件、车辆后四分之一的结构变化以及各种其他因素决定。
如图3所示,在轮罩板20的外侧,垂直地延长的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分别附接至减震器安装支架22的后部和前部。
如图3所示,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弯向车辆的内部,以便能够表面接触到轮罩板20,对应于轮罩板20的弯曲侧面。
如图3所示,附接至轮罩板20的减震器安装支架22具有沿着其边缘延伸的减震器安装支架凸缘24,减震器安装支架凸缘24具有与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的表面对应的表面,并且可以接触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
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构件30、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的三个加固构件附接至轮罩板20的内侧和外侧,车辆的后部的输入点强度得到相当大的提高。
如图2所示,第一构件30可以布置为具有垂直中心线26,在减震器安装支架22下端与减震器安装支架22的垂直中心线26一致。
即,如图2所示,减震器安装支架22和第一构件30在一条线上附接至轮罩板20的上部和下部。
如图1所示,连接后地板横梁4和轮罩盖6的连接构件5与减震器安装支架3隔开,因此相关技术中的减震器安装支架3不能被加固,但是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第一构件30与减震器安装支架22设置于一条直线上,因此减震器安装支架22的输入点强度得到增强。
如图2至图4所示,第一构件30、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可以具有U形截面,以便能够与轮罩板20限定封闭空间。
即,如图4所示具有U形截面的三个加固构件以曲折形布置于轮罩板20的内侧和外侧,支撑着轮罩板20。
如上所述,第一构件30、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与轮罩板20限定封闭空间,三个封闭空间能够支撑轮罩板20,因此与没有封闭空间的情况相比,轮罩板20的输入点强度得到显著的增强。
当车辆在行驶时,由于来自道路的荷载在轮罩板和后地板之间的连接部分产生的裂缝被大大地减少,因为通过第一构件30、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荷载分配给围绕车身的其他部分。
如图2所示,第一构件凸缘32围绕第一构件30形成,以便表面接触到轮罩板20的内侧和后地板10,如图3所示,第二构件凸缘42和第三构件凸缘52分别在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的侧面形成,以便表面接触到轮罩板20的外侧。
即,如图2所示,第一构件凸缘32提供附着表面,从而使得通过使表面完全地适合轮罩板20的下部内侧和后地板10的侧面,第一构件30能够完全地紧密接触到轮罩板20和后地板10。
类似地,如图3所示,第二构件凸缘42和第三构件凸缘52提供附着表面,从而使得通过使表面完全地适合轮罩板20的外部侧面,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能够完全地紧密接触到轮罩板20。
即,如图4所示,随着轮罩板20在第一构件30与第二构件40、第三构件50中间,第一构件30可以设置于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之间,在第二构件40和第三构件50的对面。
即,如上所述,从车辆的前面,第三构件50设置于轮罩板20外部侧面,第一构件30从第三构件50正交地设置于轮罩板20的内部侧面,并且第二构件40从第一构件30正交地设置于轮罩板20的外部侧面,从而形成曲折形的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随着轮罩板20在第二构件凸缘42和第三构件凸缘52中间,在第一构件30两侧的第一构件凸缘32可以设置为面向在第二构件40侧面的第二构件凸缘42和在第三构件50侧面的第三构件凸缘52,并且附接于轮罩板20上的匹配焊接点28。
第一构件凸缘32可以在第一构件的上部、下部和两侧一体形成。
在各种实施方案中,随着轮罩板20在第三构件凸缘52和第一构件凸缘32中间,在车辆的前部的第三构件凸缘52设置为面向在车辆的前部的第一构件凸缘32,并且附接于匹配焊接点28,随着轮罩板20在第二构件凸缘42和第一构件凸缘32中间,在车辆的后部的第二构件凸缘42设置为面向在车辆的后部的第一构件凸缘32,并且附接于匹配焊接点28。
即,如图4所示,第一构件凸缘32、轮罩板20和第二构件凸缘42通过焊接结合,彼此重叠,并且以同样的方式,第一构件凸缘32、轮罩板20和第三构件凸缘52通过焊接结合,彼此重叠。
进一步地,如图2和3所示,随着轮罩板20在第一构件凸缘32和减震器安装支架凸缘24中间,在第一构件30顶部的第一构件凸缘32设置为面向在减震器安装支架22下端的减震器安装支架凸缘24,并且第一构件凸缘32、轮罩板20和减震器安装支架凸缘24通过焊接结合,彼此重叠。
为了方便解释和精确限定所附权利要求,术语“上”、“下”、“内”和“外”被用于参考附图中所显示的这些特征的位置来描述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特征。
前面对本发明具体示例性实施方案所呈现的描述是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前面的描述并不旨在成为穷举的,也并不旨在把本发明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很多改变和变化都是可能的。选择示例性实施方案并进行描述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特定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能够实现并利用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案及其不同选择形式和修改形式。本发明的范围意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
Claims (5)
1.一种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连接所述后地板和所述轮罩板,所述后地板形成所述车辆的底部的后部,减震器安装支架安装于所述轮罩板上,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附接至所述后地板的两侧并且支撑减震器,所述结构包括:
第一构件,随着所述第一构件两端分别附接至所述轮罩板和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一构件在所述轮罩板的内侧的下端和所述后地板的侧面之间弯曲;
第二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垂直地延长,附接至所述轮罩板的外侧,并且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后面;以及
第三构件,所述第三构件垂直地延长,附接至所述轮罩板的外侧,并且设置于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前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布置为具有垂直中心线,所述垂直中心线在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下端与所述减震器安装支架的垂直中心线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第三构件具有U形截面,限定所述第一构件、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第三构件各自与所述轮罩板之间的封闭空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
其中,第一构件凸缘表面接触到所述轮罩板的内侧和所述后地板,所述第一构件凸缘在所述第一构件的上部、下部以及两侧一体形成,以及
其中,第二构件凸缘和第三构件凸缘表面接触到所述轮罩板的外侧,所述第二构件凸缘和所述第三构件凸缘分别在第二构件和第三构件的两侧一体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连接轮罩板和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构件和所述第三构件之间的所述轮罩板上,以及
其中,随着所述轮罩板在所述第一构件凸缘与所述第二构件凸缘、所述第三构件凸缘中间,在所述第一构件两侧的所述第一构件凸缘设置为面向在所述第二构件侧面的所述第二构件凸缘和在所述第三构件侧面的所述第三构件凸缘,并且在所述轮罩板上匹配地焊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30138769A KR101451159B1 (ko) | 2013-11-15 | 2013-11-15 | 차량의 휠하우스패널과 리어플로어 연결구조 |
KR10-2013-0138769 | 2013-11-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48493A true CN104648493A (zh) | 2015-05-27 |
CN104648493B CN104648493B (zh) | 2018-08-28 |
Family
ID=51997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608692.8A Active CN104648493B (zh) | 2013-11-15 | 2014-11-03 | 用于连接轮罩板至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272738B2 (zh) |
KR (1) | KR101451159B1 (zh) |
CN (1) | CN104648493B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67143A (zh) * | 2015-08-18 | 2017-03-01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侧部结构 |
CN107054475A (zh) * | 2016-01-12 | 2017-08-1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的车身结构 |
CN108068602A (zh) * | 2016-11-17 | 2018-05-25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的电池支撑结构 |
CN109911025A (zh) * | 2017-12-13 | 2019-06-21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后轮罩总成、轮罩加强件、车身总成及汽车 |
CN111284565A (zh) * | 2018-12-07 | 2020-06-16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车身结构 |
US20220340209A1 (en) * | 2021-04-26 | 2022-10-27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Rear body structur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19245B2 (ja) * | 2015-09-24 | 2018-05-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 |
KR102274015B1 (ko) * | 2015-10-22 | 2021-07-06 | 기아 주식회사 | 휠 하우스의 보강구조 |
JP6259476B2 (ja) * | 2016-01-13 | 2018-01-1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JP6432578B2 (ja) * | 2016-08-30 | 2018-12-0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US9969435B2 (en) * | 2016-09-02 | 2018-05-15 |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 Pillar assembly to floor cross support member reinforcement gussets for vehicle side structures |
DE102018001534A1 (de) * | 2017-03-27 | 2018-09-27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Heck-Fahrzeug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Fahrzeug |
JP6558779B2 (ja) * | 2017-06-30 | 2019-08-14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DE102017217264A1 (de) * | 2017-09-28 | 2019-03-28 | Volkswagen Ag | Karosseriestruktur für ein zweispuriges Fahrzeug |
RU186065U1 (ru) * | 2018-10-09 | 2018-12-28 | Публичн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АВТОВАЗ" | Задняя часть кузова легкового автомобиля |
JP7188183B2 (ja) * | 2019-02-27 | 2022-12-13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
JP7172768B2 (ja) * | 2019-03-15 | 2022-11-16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後部構造 |
DE102019212846B4 (de) * | 2019-08-27 | 2023-05-04 | Audi Ag | Anbindungssystem für Bauteile |
KR20220055292A (ko) * | 2020-10-26 | 2022-05-03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리어 사이드구조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44143A (ja) * | 1999-06-08 | 2000-12-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産業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CN101670855A (zh) * | 2008-09-08 | 2010-03-17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底板框架 |
US20110156447A1 (en) * | 2009-12-25 | 2011-06-30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SE9901260L (sv) * | 1999-04-09 | 2000-10-10 | Volvo Personvagnar Ab | Balkknut ingående i en karosstruktur |
KR100296270B1 (ko) * | 1999-06-21 | 2001-07-12 | 이계안 | 자동차의 리어휠하우징 보강구조 |
JP2004106704A (ja) * | 2002-09-18 | 2004-04-08 | Fuji Heavy Ind Ltd |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
CN100358769C (zh) * | 2003-10-07 | 2008-01-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车辆的后部构造 |
US7364225B2 (en) * | 2005-12-15 | 2008-04-29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JP4654917B2 (ja) | 2006-01-12 | 2011-03-23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後部構造 |
JP4486996B2 (ja) | 2008-02-01 | 2010-06-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DE102008024702B4 (de) * | 2008-05-21 | 2018-03-01 |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 Aufbau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KR100925959B1 (ko) * | 2008-08-06 | 2009-11-0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리어 차체구조 |
KR100980714B1 (ko) * | 2008-10-01 | 2010-09-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휠하우스 기구 |
US7841652B2 (en) * | 2008-11-28 | 2010-11-30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Wheelhouse inner bracket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
JP5776451B2 (ja) * | 2011-08-31 | 2015-09-09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体構造 |
KR101755711B1 (ko) * | 2011-10-04 | 2017-07-1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쇽업소버 장착부 구조 |
DE102013017730A1 (de) * | 2013-10-23 | 2015-04-23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etzen des Staates Delaware) |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mit verstärkter Stoßdämpferanbindung |
-
2013
- 2013-11-15 KR KR1020130138769A patent/KR101451159B1/ko active Active
-
2014
- 2014-10-02 US US14/504,742 patent/US9272738B2/en active Active
- 2014-11-03 CN CN201410608692.8A patent/CN10464849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344143A (ja) * | 1999-06-08 | 2000-12-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産業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CN101670855A (zh) * | 2008-09-08 | 2010-03-17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车身底板框架 |
US20110156447A1 (en) * | 2009-12-25 | 2011-06-30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Rear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67143A (zh) * | 2015-08-18 | 2017-03-01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侧部结构 |
CN106467143B (zh) * | 2015-08-18 | 2019-07-16 | 铃木株式会社 | 车辆侧部结构 |
CN107054475A (zh) * | 2016-01-12 | 2017-08-18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汽车的车身结构 |
CN108068602A (zh) * | 2016-11-17 | 2018-05-25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的电池支撑结构 |
CN109911025A (zh) * | 2017-12-13 | 2019-06-21 |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 后轮罩总成、轮罩加强件、车身总成及汽车 |
CN111284565A (zh) * | 2018-12-07 | 2020-06-16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前车身结构 |
US20220340209A1 (en) * | 2021-04-26 | 2022-10-27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Rear body structure |
US11840281B2 (en) * | 2021-04-26 | 2023-12-12 | Hyundai Motor Company | Rear body structur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648493B (zh) | 2018-08-28 |
US20150137559A1 (en) | 2015-05-21 |
US9272738B2 (en) | 2016-03-01 |
KR101451159B1 (ko) | 2014-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648493A (zh) | 用于连接轮罩板至车辆的后地板的结构 | |
CN103707940B (zh) | 前车身结构 | |
US8702160B2 (en) |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 |
CN102039937B (zh) | 一种汽车转向支撑总成与车体前围的连接构件 | |
CN104326025B (zh) | 车辆的前围板结构 | |
CN105984504B (zh) | 前部车身加强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 |
US11254368B2 (en) | Structure for reinforcing and supporting vehicle frunk | |
CN203439128U (zh) | 车身结构和具有其的汽车 | |
CN102774427B (zh) | 车辆上部后端结构 | |
CN104709358A (zh) | 后部车身加强结构 | |
CN104709355A (zh) | 前车身加强结构 | |
CN106985916A (zh) | 车身前部结构 | |
KR102554931B1 (ko) | 차량의 리어 쿼터부 보강구조 | |
US8596713B1 (en) | Apparatus for assembling fender panel of vehicle | |
CN103935402A (zh) | 一种汽车前围 | |
CN217575368U (zh) | 一种a柱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4954695B (zh) | 具有宽广视野的商用车驾驶室 | |
CN206031502U (zh) | D柱接头结构及具有该d柱接头结构的汽车车体 | |
US20150203158A1 (en) | Automotive body components and assemblies | |
US9162640B2 (en) | Bumper cover fixing bracket of vehicle | |
CN210882332U (zh) | 汽车后地板与侧围总成 | |
CN215513880U (zh) | 一种汽车前端模块安装结构 | |
CN204415310U (zh) | 一种汽车车门的防撞梁 | |
CN209191661U (zh) | 一种汽车车门防撞杆总成 | |
CN213109515U (zh) | 侧围内板总成、白车身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