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252122B - 显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52122B
CN104252122B CN201410302608.XA CN201410302608A CN104252122B CN 104252122 B CN104252122 B CN 104252122B CN 201410302608 A CN201410302608 A CN 201410302608A CN 104252122 B CN104252122 B CN 1042521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ling member
restricting
sheet
developing device
se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30260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52122A (zh
Inventor
福田纮也
徐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521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21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521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521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03G15/0898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for preventing toner scattering during operation, e.g. seal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 G03G15/081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on a donor element, e.g. belt, roller characterised by the developer regulating means, e.g. structure of doctor bla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包括:壳体,构成为容纳显影剂;显影剂承载体,构成为关于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并且构成为承载所述壳体内的显影剂;层厚限制构件,构成为限制所述显影剂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的厚度;以及第一密封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在所述层厚限制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通过抵接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面来限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Description

显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显影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的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设备,具有构成为承载静电潜像的感光鼓,以及用于将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的显影盒。
显影盒例如具有:用于容纳调色剂的显影壳体;用于承载调色剂的显影辊;以及用于将显影辊表面的调色剂的层厚限制为一定厚度的层厚限制片(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这种显影盒在显影壳体和层厚限制片之间具有片背面密封。片背面密封用于防止调色剂从显影壳体与层厚限制片之间泄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9198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显影盒中,片背面密封具有由海绵等制成的弹性层和双面胶层。片背面密封通过双面胶层粘贴在显影壳体。
因此,如果误将片背面密封粘贴在从预定位置偏离的位置,则难以对片背面密封的粘贴位置进行修正,因此,存在将片背面密封粘贴到显影壳体的操作比较繁杂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的显影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包括:壳体,构成为容纳显影剂;显影剂承载体,构成为关于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并且构成为承载所述壳体内的显影剂;层厚限制构件,构成为限制所述显影剂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的厚度;以及第一密封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在所述层厚限制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通过抵接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面来限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密封构件通过与第一限制部抵接来相对于壳体在第一方向上固定位置。
因此,能够不经由用于将第一密封构件固定在壳体的构件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2)较佳地,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不通过粘合材料而与所述壳体和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直接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第一密封构件与壳体相接触的状态调整第一密封构件的位置。
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3)较佳地,所述第一限制部具有内侧限制部,所述内侧限制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两端部更靠内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第一限制部来限制第一密封构件的内侧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因此,能够更确保第一密封构件的内侧部分在第一方向上配置在壳体与层厚限制构件之间。
(4)较佳地,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位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面向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位置,所述壳体具有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都垂直的第三方向上限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移动,所述第二限制部抵接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第二限制部来限制第一密封构件在第三方向上的移动。
因此,能够更确保第一密封构件相对于壳体固定位置。
(5)较佳地,所述第二限制部具有:第三限制部,从所述第三方向的一方面向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以及第四限制部,从所述第三方向的与所述一方相反的另一方面向所述第一密封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第三限制部和第四限制部来从第三方向的两侧夹着第一密封构件。
因此,能够通过第三限制部和第四限制部来限制第一密封构件在第三方向上的移动。
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密封构件相对于壳体固定位置。
(6)较佳地,所述第三限制部和所述第四限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具有延出部,所述延出部位于多个所述第三限制部之间或位于多个所述第四限制部之间,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一方或所述第三方向的与所述一方相反的另一方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延出部位于多个第三限制部之间或位于多个第四限制部之间,能够更稳定地将第一密封构件支撑在壳体。
(7)较佳地,所述第三限制部和所述第四限制部中的每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设有多个,当从所述第三方向看时,多个所述第三限制部中的每个位于多个所述第四限制部中的每个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第一密封构件的延出部配置成向第三方向的一方或第三方向的另一方相互不同。
因此,能够使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三方向长度在第一方向上均匀。
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密封构件在第一方向上的密封性均匀。
(8)较佳地,多个所述第四限制部和多个所述第三限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延出部接触,多个所述第四限制部和多个所述第三限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延出部隔开。
根据上述结构,与延出部接触的多个第四限制部和多个第三限制部,能够限制第一密封构件向第一方向移动。此外,与延出部离开的多个第四限制部和多个第三限制部,能够吸收第一密封构件的尺寸误差。
因此,能够在确保第一密封构件相对于壳体的定位精度的同时,提高第一密封构件相对于壳体的安装性。
(9)较佳地,所述第三限制部和所述第四限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续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第三限制部和第四限制部中的至少一方,同时,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10)较佳地,所述第四限制部的突出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限制部的突出量。
根据上述结构,当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时,能够抑制第一密封构件向第四限制部侧,即向第三方向的另一方偏。
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11)较佳地,所述第四限制部的突出量是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上。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第一密封构件向第四限制部侧,即向第三方向的另一方偏。
(12)较佳地,所述壳体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突出,用于支撑所述层厚限制构件,所述第二限制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下游侧端部位于比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下游侧端部更靠所述第二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支撑在支撑部的层厚限制构件干涉第二限制部。
(13)较佳地,所述第一限制部具有外侧限制部,所述外侧限制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两端部的外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第一限制部限制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方向外侧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因此,能够确保将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方向外侧部分配置在支撑部与层厚限制构件之间。
(14)较佳地,所述显影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构件,所述第二密封构件配置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和所述第二密封构件配置成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旋转方向上邻接,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突出,通过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在所述旋转方向上的移动,所述第一定位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抵接。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相对于公用的第一定位部对第一密封构件和第二密封构件两者进行定位。
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密封构件和第二密封构件的相对配置。
(15)较佳地,所述第二密封构件不通过粘合材料而与所述壳体直接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容易地将第二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16)较佳地,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端部具有向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突出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具有向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突出的第二凸部,所述壳体具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相对于所述外侧限制部隔着间隔位于所述第一方向内侧,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定位,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投影时相互重叠,位于所述外侧限制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由外侧限制部和第二定位部夹着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
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接触,从而确保第一凸部与第二凸部之间的密封性。
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二密封构件之间的密封性。
(17)较佳地,所述外侧限制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短。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外侧限制部与第二定位部之间压缩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
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二密封构件之间的密封性。
(18)较佳地,所述第一密封构件比所述第二密封构件柔软,所述第一凸部接触所述外侧限制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外侧限制部与第二密封构件之间压缩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凸部。
由此,能够在防止第二密封构件扭曲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二密封构件之间的密封性。
(19)较佳地,所述第二凸部接触所述第二定位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二凸部在第一方向上的定位。
(20)较佳地,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以多个面接触所述第二密封构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二密封构件之间的密封性。
(21)较佳地,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具有基材层和层积在所述基材层的密封层,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密封层覆盖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二密封构件的交界部分。
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二密封构件的交界部分的密封性。
(22)较佳地,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重叠。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以密封层覆盖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一定位部的接触部分,以及第二密封构件与第一定位部的接触部分。
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第一密封构件与第二密封构件的交界部分的密封性
(23)较佳地,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关于通过所述第一方向中央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延伸的虚拟面呈面对称。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不考虑第一密封构件的第一方向的一方或另一方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本发明的显影装置,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密封构件安装到壳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显影盒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安装有图1所示的显影盒的图像形成设备的中央剖视图。
图3是从后上方看图2所示的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4是从后上方看图3所示的显影盒的分解立体图,是显影辊和层厚限制片被卸下后的图,并且省略了显影辊。
图5是从后上方看图4所示的显影盒的分解立体图,是片密封和侧密封被卸下后的图,并且省略了层厚限制片。
图6是从后上方看图5所示的显影框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5所示的显影盒的中央剖视图。
图8是图4所示的显影盒的后视图。
图9A是图8的A-A剖视图,图9B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0是说明显影盒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显影盒的第二变形例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1、显影盒的概要
如图1所示,作为显影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显影盒1具有:作为显影剂承载体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辊2;供给辊3;作为层厚限制构件的一个例子的层厚限制片4;以及调色剂容纳部5。
在以下说明中,当言及显影盒1的方向时,以显影盒1水平放置的状态为上下的基准。即,图1的纸面上方为上方,纸面下方为下方。图1的纸面右方为前方,图1的纸面左方为后方。此外,以从前方看显影盒1时为左右的基准。即,图1的纸面近前为左方,纸面进深为右方。左右方向是第一方向的一个例子。前后方向是第二方向的一个例子。上下方向是第三方向的一个例子。前方是第二方向上游侧的一个例子。后方是第二方向下游侧的一个例子。
显影辊2以能够左视时逆时针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盒1的后端部。显影辊2具有显影辊轴2A和显影辊本体2B。
显影辊轴2A呈大体圆柱状。显影辊轴2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即,显影辊轴2A的轴线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显影辊轴2A由金属制成。显影辊轴2A的左右方向端部插通后述显影框体31的显影辊轴插通孔43。
显影辊本体2B呈大体圆筒状。显影辊本体2B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显影辊本体2B由具有导电性的橡胶制成。显影辊本体2B不覆盖显影辊轴2A的左右两端部,覆盖显影辊轴2A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
供给辊3配置在显影辊2的前下方。供给辊3以能够左视时逆时针旋转的方式支撑在显影盒1。供给辊3具有供给辊轴3A和供给辊本体3B。
供给辊轴3A呈大体圆柱状。供给辊轴3A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供给辊轴3A由金属制成。供给辊轴3A的左右方向端部插通后述轴密封30的供给辊轴插通孔30A。
供给辊本体3B呈大体圆筒状。供给辊本体3B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供给辊本体3B由具有导电性的海绵制成。供给辊本体3B不覆盖供给辊轴3A的左右两端部,覆盖供给辊轴3A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供给辊本体3B接触显影辊本体2B的前下端部。
层厚限制片4配置在显影辊2的前上方。层厚限制片4接触显影辊2的前端部。
调色剂容纳部5配置在供给辊3和层厚限制片4的前方。调色剂容纳部5构成为容纳作为显影剂的一个例子的调色剂。调色剂容纳部5具有搅拌器6。
搅拌器6可旋转地支撑在调色剂容纳部5内。
2、显影盒的使用方式
如图2所示,显影盒1安装到图像形成设备11来使用。
图像形成设备11是电子照相方式的黑白打印机。图像形成设备11具有设备本体12、处理盒13、扫描单元14和定影单元15。
设备本体12形成为大体盒状。设备本体12具有开口部16、前盖17、供纸盘18和排纸盘19。
开口部16配置在设备本体12的前端部。开口部16以允许处理盒131通过的方式使设备本体12的内外在前后方向上连通。
前盖17配置在设备本体12的前端部。前盖17呈大体平板状。前盖17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以能够以其下端部为支点转动的方式支撑在设备本体12的前壁。前盖17构成为能够打开和关闭开口部16。
供纸盘18配置在设备本体12的底部。供纸盘18构成为容纳纸张P。
排纸盘19配置在设备本体12的上壁的前半部。排纸盘19从设备本体12的上表面向下方凹,用来放置纸张P。
处理盒13容纳在设备本体12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处。处理盒13构成为能够相对于设备本体12安装或卸下。处理盒13具有鼓盒20和显影盒1。
鼓盒20具有感光鼓21、电晕(scorotron)型带电器22和转印辊23。
感光鼓21可旋转地支撑在鼓盒20的后端部。
电晕型带电器22与感光鼓21隔着间隔地配置在感光鼓21的后方。
转印辊23配置在感光鼓21的下方。转印辊23与感光鼓21的下端部接触。
显影盒1在感光鼓21的前方以显影辊2接触感光鼓21的前下端部的方式安装到鼓盒20。
扫描单元14配置在处理盒13的上方。扫描单元14构成为基于图像数据向感光鼓21发射激光束。
定影单元15配置在处理盒13的后方。定影单元15具有加热辊24和与加热辊24的后下端部有压力地接触的加压辊25。
当图像形成设备11开始图像形成动作时,电晕型带电器22使感光鼓2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扫描单元14使感光鼓21的表面曝光。由此,在感光鼓21的表面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
搅拌器6搅拌调色剂容纳部5内的调色剂,将调色剂供给到供给辊3。供给辊3将搅拌器6所供给的调色剂供给到显影辊2。这时,调色剂在显影辊2和供给辊3之间正极性摩擦带电,承载在显影辊2上。层厚限制片4将显影辊2所承载的调色剂的层厚限制为一定厚度。
显影辊2所承载的调色剂供给到感光鼓21表面的静电潜像。由此,感光鼓21的表面承载调色剂像。
纸张P通过各种辊的旋转从供纸盘18在预定时刻一次一个地供给到感光鼓21与转印辊23之间。感光鼓21表面的调色剂像在纸张P通过感光鼓21与转印辊23之间时转印到纸张P。
然后,纸张P在通过加热辊24与加压辊25之间时被加热和加压。由此,纸张P上的调色剂像被热定影到纸张P。然后,纸张P排出到排纸盘19。
3、显影盒的详细说明
(1)显影盒的结构
如图3和图4所示,显影盒1具有:作为壳体的一个例子的显影框体31;上述层厚限制片4;作为第一密封构件的一个例子的片密封32;以及两个作为第二密封构件的一个例子的侧密封33。
(1-1)显影框体
显影框体31呈大体盒状。显影框体31的后端部是开放的。显影框体31具有基部框体34和盖框体35。
如图6所示,基部框体34呈有底的框状。基部框体34一体地具有一对侧壁36、前壁37和下壁38。
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配置在基部框体34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端部。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具有本体部39、密封支撑部40、作为第一限制部和外侧限制部的一个例子的显影辊安装部41、以及片安装部42。
本体部39构成侧壁36的前半部。本体部39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本体部39在前后方向上延伸。
密封支撑部40从本体部39的后端部向左右方向外方突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密封支撑部40具有片密封支撑部44、侧密封支撑部45以及轴密封支撑部46。
片密封支撑部44配置在密封支撑部40的上端部。片密封支撑部44呈正面看时大体矩形状。片密封支撑部44具有第一定位部53。
第一定位部53配置在片密封支撑部44的下端部。第一定位部53从片密封支撑部44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第一定位部53的左右方向外端部位于相对于显影辊安装部41在左右方向内方隔着间隔的位置。
侧密封支撑部45配置在片密封支撑部44的下方。侧密封支撑部45与片密封支撑部44的下端部连续,向下方延伸,沿着显影辊本体2B的周面向下方向后方弯曲,向后方延伸。侧密封支撑部45具有第二定位部54、第三定位部55和第四定位部56。
第二定位部54配置在侧密封支撑部45的左右方向内端部。第二定位部54呈大体平板状。第二定位部54从侧密封支撑部45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定位部54的上端部与第一定位部53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连续。
第三定位部55配置在侧密封支撑部45的后端部。第三定位部55从侧密封支撑部45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向上方突出。第三定位部55呈俯视时大体矩形状。
第四定位部56配置在侧密封支撑部45的左右方向外端部。第四定位部56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第四定位部56从侧密封支撑部45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第四定位部56的左右方向外端部与显影辊安装部41的左右方向内表面连续。
轴密封支撑部46配置在侧密封支撑部45的上下方向大体中央处。轴密封支撑部46从侧密封支撑部45的后表面向前下方凹,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轴密封支撑部46呈大体棱柱筒状。轴密封支撑部46的左右方向两端部是开放的。如图9A所示,轴密封支撑部46支撑轴密封30。
轴密封30呈大体棱柱状。轴密封3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轴密封30由海绵等弹性材料制成。轴密封30具有供给辊轴插通孔30A。
供给辊轴插通孔30A配置在轴密封30的侧视时大体中央处。供给辊轴插通孔30A呈侧视时大体圆形状。供给辊轴插通孔30A在左右方向上贯穿轴密封30。轴密封30的后表面呈沿着显影辊本体2B的周面的侧视时大体圆弧状。轴密封30的后表面与侧密封支撑部45的后表面大体平齐。
如图6所示,显影辊安装部41从密封支撑部40的左右方向外端部向后方延伸。显影辊安装部41呈侧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显影辊安装部41具有显影辊轴插通孔43。
显影辊轴插通孔43配置在显影辊安装部41的后端部。显影辊轴插通孔43呈后端部开放的侧视时大体圆形状。显影辊轴插通孔43在左右方向上贯穿显影辊安装部41。显影辊轴插通孔43的内径比显影辊2的显影辊轴2A的直径长。
片安装部42与本体部39的前上端部连续,向上方突出。片安装部42呈大体棱柱状。片安装部4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片安装部42的后表面42A与本体部39的后表面连续,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片安装部42具有螺孔47和凸台48。
螺孔47配置在片安装部42的上端部。螺孔47从片安装部42的后表面向前方凹。螺孔47呈正面看时大体圆形状。
凸台48从螺孔47的周缘部向后方突出。凸台48呈大体圆筒状。
如图1和图6所示,下壁38一体地具有第一部分38A、第二部分38B和第三部分38C。
第一部分38A配置在基部框体34的前半部。第一部分38A呈剖视时大体圆弧状。第一部分38A的前后方向大体中央部分向下方凹。第一部分38A的左右两端部与一对侧壁36的本体部39的下端部连续。第一部分38A构成调色剂容纳部5的底壁。
第二部分38B配置在第一部分38A的后方。第二部分38B呈剖视时大体圆弧状。第二部分38B与第一部分38A的后端部连续,以沿着供给辊3的外周面弯曲的方式向后方延伸。第二部分38B的左右两端部与一对侧壁36的轴密封支撑部46的下端部连续。
第三部分38C配置在第二部分38B的后方。第三部分38C呈剖视时大体直线状。第三部分38C与第二部分38B的后端部连续,向后方延伸。第三部分38C的左右两端部与一对侧壁36的侧密封支撑部45的后端部的左右方向内方连续。
前壁37与下壁38的前端部连续,向上方延伸。前壁37呈正面看时大体矩形状。前壁37的左右两端部与一对侧壁36的本体部39的前端部连续。
盖框体35配置在基部框体34的上方。盖框体35一体地具有覆盖部49和片密封支撑部50。
覆盖部49呈俯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覆盖部49的前端部熔融在基部框体34的前壁37的上端部。覆盖部49的左右两端部熔融在基部框体34的一对侧壁36的上端部。
片密封支撑部50配置在覆盖部49的后方中的基部框体34的一对侧壁36的后端部之间。片密封支撑部50呈俯视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片密封支撑部50与覆盖部49的后端部连续,向后方延伸。片密封支撑部50的左右两端部熔融在基部框体34的一对侧壁36。片密封支撑部50具有多个作为第二限制部的一个例子的肋51。
如图6和图7所示,多个肋51中的每个配置在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上下方向两端部的每个。以下,将配置在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上端部的肋51记为作为第三限制部的一个例子的上肋51A,将配置在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下端部的肋51记为作为第四限制部的一个例子的下肋51B。
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相互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并排配置在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上端部。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从片密封支撑部50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呈后视时大体矩形状。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的后端缘E1从左右方向看时配置为比片安装部42的后表面42A更靠前方。
多个下肋51B中的每个相互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并排配置在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下端部。多个下肋51B中的每个中的一个配置在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的下肋51B是第一限制部和内侧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多个下肋51B中的每个从片密封支撑部50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多个下肋51B中的每个呈后视时大体矩形状。多个下肋51B中的每个在上下方向上看时位于多个上肋51B中的每个之间。多个下肋51B中的每个的后端缘E2在左右方向上看时配置在与片安装部42的后表面几乎相同的前后方向位置。多个下肋51B中的每个的突出量L2比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的突出量L1长。
(1-3)片密封和侧密封
如图8、图9A和图9B所示,片密封32配置在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的后表面与层厚限制片4之间。此外,片密封32配置在基部框体34的片密封支撑部44的后表面与层厚限制片4之间。片密封32的前表面不通过粘合剂层地与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的后表面直接接触。此外,片密封32的前表面不通过粘合剂层地与基部框体34的片密封支撑部44的后表面直接接触。片密封32的后表面不通过粘合剂层地与层厚限制片4的前表面直接接触。片密封32由树脂制的海绵制成。片密封32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体棱柱状。片密封32关于通过其左右方向中央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虚拟面L呈面对称。片密封32具有片密封本体70、多个作为延出部的一个例子的突出部71、以及两个作为第一凸部的一个例子的配合部72。
片密封本体70配置在多个上肋51A与多个下肋51B之间。即,片密封本体70的上表面70D与多个上肋51A的下表面51AL接触。片密封本体70的下表面70E与多个下肋51B的上表面51B U接触。片密封本体70呈大体棱柱状。片密封本体70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图9A所示,片密封本体70的左右方向端部的前表面70A与基部框体34的片密封支撑部44的后表面接触。如图8和图9A所示,片密封本体7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70B中的每个与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的第一定位部53的上表面接触。更具体地,片密封本体7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70B的与上下方向大体垂直的面中的下方的面70B L与第一定位部53的上表面接触。如图8和图9B所示,片密封本体70的左右方向两端面70C中的每个与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的显影辊安装部41的左右方向内表面接触。片密封本体70的左右方向两端面70C是与左右方向大体垂直的面。
如图5和图8所示,多个突出部71中的每个配置在片密封32的上下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以下,将配置在片密封32的上端部的突出部71记为上突出部71A,将配置在片密封32的下端部的突出部71记为下突出部71B。
多个上突出部71A中的每个相互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并排配置在片密封32的上端部。多个上突出部71A中的每个从片密封本体7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多个上突出部71A中的每个呈后视时大体矩形状。多个上突出部71A中的每个位于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之间。多个上突出部71A中的每个相对于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在左右方向上稍微偏离。
多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相互在左右方向上隔着间隔地并排配置在片密封32的下端部。具体来说,多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在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相互隔着间隔地配置两个,在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各配置一个。多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从片密封本体7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多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呈后视时大体矩形状。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的两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分别配置在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的下肋51B的左右方向两侧。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的两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与左右方向大体中央处的下肋51B的左右方向两端面中的每个接触。更具体地,多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的与左右方向大体垂直的端面71BS与下肋51B的左右方向两端面51BS中的每个接触。由此,左右方向两端部的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嵌入相应的两个下肋51B之间。
两个配合部72中的每个在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中在左右方向两端部的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的左右方向外方各配置一个。两个配合部72中的每个以位于比第一定位部53更靠下方的位置的方式从片密封本体70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两个配合部72中的每个呈后视时大体矩形状。两个配合部72中的每个配置在显影辊安装部41与第一定位部53之间。两个配合部72中的每个的下表面72A在后述第一配合部74的左右方向外方与两个侧密封33中的每个的上表面33A接触。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的下表面72A是多个面的一个例子。
两个侧密封33中的每个在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的下方配置在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的侧密封支撑部45与显影辊本体2B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之间。两个侧密封33中的每个不通过粘合剂层地与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的侧密封支撑部直接接触。两个侧密封33中的每个具有基材层76和密封层77。
基材层76是由聚氨脂树脂等树脂制成的海绵、硅橡胶、天然橡胶等弹性体。基材层76的柔软性设定为比片密封32更硬。基材层76具有基材层本体73、作为第二凸部的一个例子的第一配合部74、以及第二配合部75。
基材层本体73呈后视时大体矩形的大体平板状。基材层本体73沿着侧密封支撑部45的弯曲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延伸。基材层本体73的左右方向尺寸与侧密封支撑部45的左右方向尺寸大体相同。基材层本体73的下端部与第三定位部55的前端部抵接。基材层本体73的左右方向外端部的上端部与第四定位部56的左右方向内表面抵接。
第一配合部74在基材层76的上端部配置在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的左右方向内方。第一配合部74与基材层本体73的上端部的左右方向内端部连续,向上方延伸。第一配合部74呈大体棱柱状。第一配合部74的上端部与侧壁36的第一定位部53的下表面抵接。第一配合部74的左右方向内端部与侧壁36的第二定位部54的左右方向外表面抵接。第一配合部74的左右方向外表面74A与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的左右方向内表面72B抵接。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的左右方向内表面72B是多个面的一个例子。
第二配合部75配置在基材层76的下端部。第二配合部75与基材层本体73的下端部的左右方向内端部连续,向下方延伸。第二配合部75呈大体棱柱状。第二配合部75的左右方向外端部面向侧壁36的第三定位部55的左右方向内表面。
密封层77粘贴到基材层本体73的后表面。密封层77具有与基材层本体73大体相同的形状。密封层77由不织布、开司米类纤维材料、聚四氟乙烯纤维、聚酯类纤维等织物制成。密封层77的后表面与显影辊本体2B的左右方向端部的周面接触。
(1-2)层厚限制片
如图1和图4所示,层厚限制片4具有第一夹持构件62、第二夹持构件63和片构件61。
第一夹持构件62配置在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上方。第一夹持构件62呈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剖视时大体L字形的弯曲板状。更具体地,第一夹持构件6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其前端部向下方弯曲。第一夹持构件62的前端部面向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上端部的前方。第一夹持构件62具有两个固定部64。
两个固定部64中的每个从第一夹持构件62的前端部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向上方突出。两个固定部64中的每个呈正面看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两个固定部64中的每个具有被基部框体34的凸台48嵌入的未图示的贯通孔。两个固定部64中的每个接触一对片安装部42中的每个的后表面42A。两个固定部64中的每个通过螺钉66螺入基部框体34的螺孔47来固定到基部框体34的片安装部42的后表面42A。
第二夹持构件63配置在第一夹持构件62的上方。第二夹持构件63呈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剖视时大体L字形的弯曲板状。更具体地,第二夹持构件63在第一夹持构件62的上方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其前端部以从后方面向片构件61的上端部的方式向下方弯曲。第二夹持构件63通过螺钉65固定到第一夹持构件62。
片构件61呈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正面看时大体矩形的平板状。片构件61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片构件61的上端部夹在第一夹持构件62的前端部与第二夹持构件63的前端部之间。片构件61的下端部与显影辊2的前端部接触。
(2)层厚限制片的安装
如图4和图5所示,当进行显影盒1的安装时,作业者将层厚限制片4安装到显影框体31。需要注意的是,这时,显影框体31已安装完供给辊3。
首先,作业者将侧密封33安装到显影框体31的侧密封支撑部45。
侧密封33的上端部与侧壁36的第一定位部53抵接,下端部与侧壁36的第三定位部55抵接,由此,侧密封33在第一定位部53与第三定位部55之间被限制向显影辊2的旋转方向即左视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其左右方向内端部与侧壁36的第二定位部54抵接。
接下来,作业者将片密封32安装到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和基部框体34的片密封支撑部44。
这时,片密封32不通过粘合剂层地与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的后表面接触。
因此,作业者将片密封32压到片密封支撑部50,因而能够调整片密封32相对于片密封支撑部50的相对配置。
片密封32安装到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上肋51A与下肋51B之间。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以压缩状态配置在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14与显影辊安装部41之间。即,在未压缩状态时,显影辊安装部41与第二定位部54之间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比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的左右方向长度与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的左右方向长度之和更短。
这时,如图7所示,片密封32的前后方向尺寸比下肋51B的突出量L2稍微长。更具体地,下肋51B的突出量L2是片密封32的前后方向尺寸的大约1/2。
然后,作业者将层厚限制片4螺固到显影框体31的片安装部42。
如图1所示,片密封32的上半部在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的后表面与层厚限制片4的第一夹持构件6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稍微被压缩。片密封32的上半部在基部框体34的片密封支撑部44的后表面与层厚限制片4的第一夹持构件62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稍微被压缩。
这时,片密封32的上半部的前后方向尺寸与下肋51B的突出量L2几乎相同。
片密封32的下半部因为片密封32的上半部被压缩而向后方鼓出变形,压在层厚限制片4的片构件61的前表面。由此,片密封32的下半部相对于层厚限制片4的片构件61紧密连接。
由此,完成了层厚限制片4相对于显影框体31的安装作业。
5、有益效果
(1)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通过左右方向中央处的下肋51B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与左右方向中央处的两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的抵接,以及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与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的显影辊安装部41的抵接,片密封32在左右方向上相对于显影框体31的位置被固定。
因此,能够不通过用于将片密封32固定到显影框体31的构件地将片密封32安装到显影框体31。
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将片密封32安装到显影框体31。
(2)上述显影盒1,如图1所示,片密封32不通过粘合材料地与基部框体34的片密封支撑部44、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和层厚限制片4直接接触。
因此,能够以与片密封支撑部44和片密封支撑部50接触的状态调整片密封32的位置。
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将片密封32安装到显影框体31。
(3)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通过左右方向中央处的下肋51B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与左右方向中央处的两个下突出部71B中的每个相抵接,能够限制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的移动。
因此,能够更确保将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大体中央部分配置在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50与层厚限制片4之间。
(4)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通过上肋51A和下肋51B,能够限制片密封32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因此,能够更确保相对于显影框体31固定片密封32的位置。
(5)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通过上肋51A和下肋51B,能够从上下方向的两侧夹着片密封32。
因此,通过上肋51A和下肋51B,能够限制片密封32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
其结果是,能够更确保相对于显影框体31固定片密封32的位置。
(6)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通过使片密封32的突出部71位于多个上肋51A之间和多个下肋51B之间,能够更稳定地将片密封32支撑在显影框体31。
(7)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当从上下方向看时,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位于多个下肋51B中的每个之间。
因此,能够将片密封32的突出部71配置成向上方或下方相互不同。
由此,能够使片密封32的上下方向长度在左右方向上均匀。
其结果是,能够使片密封32在左右方向上的密封性均匀。
(8)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左右方向中央处的下肋51B与左右方向中央处的两个下突出部71B相抵接。多个上肋51A中的每个配置成在多个上突出部71A中的每个之间与上突出部71A在左右方向上隔开。
因此,左右方向中央处的下肋51B能够限制片密封32向左右方向移动。此外,多个上肋51A能够吸收片密封32的尺寸误差。
其结果是,能够在确保片密封32相对于显影框体31的定位精度的同时,提高片密封32相对于显影框体31的安装性。
(9)上述显影盒1,如图7所示,下肋51B的突出量L2大于或等于上肋51A的突出量L1。
因此,当将片密封32安装到显影框体31时,能够抑制片密封32向下方偏。
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将片密封32安装到显影框体31。
(10)上述显影盒1,如图7所示,下肋51B的突出量L2是片密封32的前后方向尺寸的大约1/2。
因此,当将片密封32安装到显影框体31时,能够进一步抑制片密封32向下方偏。
(11)上述显影盒1,如图7所示,肋51的后端部位于比片安装部42的后表面42A更靠前方的位置。
因此,能够防止支撑在片安装部42的层厚限制片4干涉肋51。
(12)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与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的显影辊安装部41相抵接,由此,能够限制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的移动。
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将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两端部配置在基部框体34的片密封支撑部44与层厚限制片4之间。
(13)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片密封本体70的左右方向两端部中的每个与一对侧壁36中的每个的第一定位部53的上表面接触。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的上端部与侧壁36的第一定位部53的下表面抵接。
因此,能够相对于公用的第一定位部53对片密封32和侧密封33两者进行定位。
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片密封32和侧密封33的相对配置。
(14)上述显影盒1,侧密封33不通过粘合材料地与侧密封支撑部45直接接触。
因此,能够容易地将侧密封33安装到侧密封支撑部45。
(15)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能够将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和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夹在显影辊安装部41与第二定位部54之间。
因此,能够确保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与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接触,能够确保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与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之间的密封性。
其结果是,能够确保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与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之间的密封性。
(16)上述显影盒1,显影辊安装部41与第二定位部54之间的间隔比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的左右方向长度与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的左右方向长度之和更短。
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在显影辊安装部41与第二定位部54之间压缩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和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
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确保片密封32与侧密封33之间的密封性。
(17)上述显影盒1,片密封32比侧密封33更柔软。
因此,如图8所示,能够在显影辊安装部41与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之间压缩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
其结果是,能够在防止侧密封33扭曲的同时,能够进一步确保片密封32与侧密封33之间的密封性。
(18)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与第二定位部54接触。
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侧密封33的第一配合部74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
(19)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片密封32的配合部72以其下端部和左右方向内侧端部与侧密封33接触。
因此,能够进一步确保片密封32与侧密封33之间的密封性。
(20)上述显影盒1,如图8所示,片密封32关于通过左右方向中央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虚拟面L面对称。
因此,能够不考虑片密封32的左右地将片密封32安装到显影框体31。
其结果是,能够更容易地将片密封32安装到显影框体31。
6、变形例
(1)如图10所示,侧密封33的密封层77可以构成为比基材层76的上端部更向上方延伸。密封层77的延长部分能够与侧壁36的第一定位部53和片密封32的左右方向端部的后方重叠。
上述变形例,能够使密封层77覆盖侧密封33与片密封32之间的交界部分。
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进入侧密封33片密封32之间的交界部分。
(2)如图11所示,上肋51A可以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连续。
上述变形例,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上肋51A,同时,能够更容易地将片密封32安装到盖框体35的片密封支撑部44。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片密封32可以构成为例如不具有上突出部71A。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代替显影辊2,可以使用磁性辊。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处理盒13可以构成为一体地具有具有显影辊2的显影单元和具有感光鼓21的鼓单元。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将片密封32构成为多个下突出部71B的至少一个下突出部71B的左右方向两表面夹在片密封支撑部50的下肋51B之间。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片密封32的左右两端部接触显影辊安装部41的左右方向内表面。但是,片密封32在左右方向上的定位结构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左右片密封支撑部44中的每个设置从片密封支撑部44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肋,每个肋接触片密封32的左右两端部。
附图标记说明
显影盒 1
显影辊 2
层厚限制片 4
片密封 32
侧密封 33
片安装部 42
后表面 42A
肋 51
上肋 51A
下肋 51B
第一定位部 53
第二定位部 54
突出部 71
上突出部 71A
下突出部 71B
配合部 72
第一配合部 74
曾经被 76
密封层 77
轴线 A
上肋的突出量 L1
下肋的突出量 L2

Claims (20)

1.一种显影装置,包括:
壳体,构成为容纳显影剂;
显影剂承载体,构成为关于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并且构成为承载所述壳体内的显影剂;
层厚限制构件,构成为限制所述显影剂承载体所承载的显影剂的厚度;以及
第一密封构件,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配置在所述层厚限制构件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壳体包括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通过抵接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面来限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位于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上面向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的位置,
所述壳体具有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二限制部在与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都垂直的第三方向上限制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移动,
所述第二限制部抵接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的面,
所述第二限制部具有:
第三限制部,从所述第三方向的一方面向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以及
第四限制部,从所述第三方向的与所述一方相反的另一方面向所述第一密封构件,
所述第三限制部和所述第四限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设有多个,
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具有延出部,所述延出部位于多个所述第三限制部之间或位于多个所述第四限制部之间,向所述第三方向的一方或所述第三方向的与所述一方相反的另一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不通过粘合材料而与所述壳体和所述层厚限制构件直接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具有内侧限制部,所述内侧限制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两端部更靠内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制部和所述第四限制部中的每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隔着间隔地设有多个,
当从所述第三方向看时,多个所述第三限制部中的每个位于多个所述第四限制部中的每个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四限制部和多个所述第三限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延出部接触,
多个所述第四限制部和多个所述第三限制部中的至少另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延出部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限制部和所述第四限制部中的至少一个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续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限制部的突出量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限制部的突出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限制部的突出量是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从所述第一方向的两端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突出,用于支撑所述层厚限制构件,
所述第二限制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下游侧端部位于比所述支撑部的所述第二方向下游侧端部更靠所述第二方向上游侧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制部具有外侧限制部,所述外侧限制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两端部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装置还包括第二密封构件,所述第二密封构件配置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所述第一方向端部与所述壳体之间,
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和所述第二密封构件配置成在所述显影剂承载体的旋转方向上邻接,
所述壳体具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构成为在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厚度方向上突出,通过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的所述旋转方向下游侧端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在所述旋转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第一定位部在所述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抵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不通过粘合材料而与所述壳体直接接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的所述第一方向端部具有向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突出的第一凸部,
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具有向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突出的第二凸部,
所述壳体具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相对于所述外侧限制部隔着间隔位于所述第一方向内侧,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对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定位,
所述第一凸部和所述第二凸部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投影时相互重叠,位于所述外侧限制部与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限制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之间的间隔比所述第一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第二凸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之和短。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比所述第二密封构件柔软,
所述第一凸部接触所述外侧限制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部接触所述第二定位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以多个面接触所述第二密封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构件具有基材层和层积在所述基材层的密封层,
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重叠。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层与所述第一定位部重叠。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构件关于通过所述第一方向中央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上延伸的虚拟面呈面对称。
CN201410302608.XA 2013-06-28 2014-06-27 显影装置 Active CN1042521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7423A JP6149545B2 (ja) 2013-06-28 2013-06-28 現像装置
JP2013-137423 2013-06-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52122A CN104252122A (zh) 2014-12-31
CN104252122B true CN104252122B (zh) 2018-10-23

Family

ID=52115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302608.XA Active CN104252122B (zh) 2013-06-28 2014-06-27 显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471010B2 (zh)
JP (1) JP6149545B2 (zh)
CN (1) CN10425212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167350A (ja) * 2016-03-16 2017-09-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US10310407B2 (en) * 2017-08-14 2019-06-04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Develop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632031B2 (ja) * 2021-04-27 2025-02-1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3495A (zh) * 2012-10-01 2014-04-09 佳能株式会社 盒和成像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61644B2 (ja) * 2001-12-28 2005-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27602A (ja) * 2004-02-13 2005-08-25 Seiko Epson Corp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06126704A (ja) * 2004-11-01 2006-05-18 Fuji Xerox Co Ltd 現像剤シール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62114B2 (ja) * 2005-05-31 2010-05-1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4952895B2 (ja) * 2006-07-04 2012-06-13 Nok株式会社 トナーシール
CN201000537Y (zh) 2007-01-12 2008-01-02 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碳粉盒
JP2010091987A (ja) 2008-10-10 2010-04-22 Brother Ind Ltd 現像装置
US8301056B2 (en) 2008-10-10 2012-10-3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device
JP2011064782A (ja) * 2009-09-15 2011-03-31 Brother Industries Ltd 現像装置
JP5071513B2 (ja) 2010-04-15 2012-11-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非磁性一成分現像装置
JP2011237607A (ja) * 2010-05-11 2011-11-24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シール機構、現像装置、クリーニング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JP5333540B2 (ja) 2011-07-29 2013-11-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US8892011B2 (en) * 2011-07-29 2014-11-18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having thickness regulating member
JP6047866B2 (ja) 2011-08-31 2016-12-2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3495A (zh) * 2012-10-01 2014-04-09 佳能株式会社 盒和成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50003864A1 (en) 2015-01-01
JP2015011233A (ja) 2015-01-19
JP6149545B2 (ja) 2017-06-21
CN104252122A (zh) 2014-12-31
US9471010B2 (en) 2016-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02182B (zh) 具有密封部的显影装置
EP3168687B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968031B (zh) 显影装置和安装显影装置的方法
CN104252122B (zh) 显影装置
CN104298094B (zh) 显影盒和处理盒
CN204044503U (zh) 显影装置
US8903267B2 (en) Developing device
JP2011133768A (ja) 現像装置
JP5962272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929663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4460268B (zh) 显影单元
CN102968025B (zh) 显影装置和安装显影装置的方法
CN104516241B (zh) 显影装置
JP2014109651A (ja) 現像装置
JP6090010B2 (ja) 現像装置
CN103226312B (zh) 具有显影剂承载构件和层厚调节构件的显影装置
JP4645630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72442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JP4720957B2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968028B (zh) 设有厚度限制构件的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98784A (zh) 采用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所使用的盒
JP6194797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6033604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9045839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