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238802A -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238802A CN104238802A CN201310353521.0A CN201310353521A CN104238802A CN 104238802 A CN104238802 A CN 104238802A CN 201310353521 A CN201310353521 A CN 201310353521A CN 104238802 A CN104238802 A CN 1042388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shion
- layer
- substrate
- auxiliary light
- light shie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装饰盖板包括基板、外显装饰层、辅助遮光层及缓冲层。外显装饰层配置于基板上,辅助遮光层配置于外显装饰层远离基板的一侧。缓冲层至少配置于外显装饰层与辅助遮光层之间。触控面板进一步包括触控感测元件与传输线路。触控感测元件配置于基板上且至少位于触控面板的透光区中。传输线路配置于辅助遮光层远离基板的一侧且电性连接于触控感测元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高遮光性的装饰区域的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触控面板为了传递信号,需配置多条传输线路与其感测元件连接,然而,为了降低传输的阻抗通常使用可视的金属导线,且通常会配置黑色遮光材质以遮蔽这些传输线路。为了达到有效显示区域的最大化,传输线路通常配置于触控面板的周边区域,此时,触控面板具有黑色装饰边框以遮蔽此些传输线路。然而,对于使用者而言,黑色装饰边框并不一定能满足使用者对外观的需求,因此业界提出了非黑色装饰边框的构想。
由于各类非黑色装饰层的遮光特性较差,因而往往需通过其他低透光层(例如黑色油墨)来作为辅助遮光之用,以有效遮蔽其后方的可视元件。然而,当低透光层直接与现有的非黑色装饰层接触时,低透光层易影响非黑色装饰层,例如,低透光层可能与非黑色装饰层产生化学反应,或者,低透光层的材质粒径可能小于非黑色装饰层的材质粒子孔隙造成低透光层的渗透,因而导致非黑色装饰层的颜色与其原始的颜色不同(即色泽不纯或黄化),使得触控面板整体的质感大幅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其在透光区外可具有兼具理想遮光效果的非黑色装饰区。
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具有透光区与遮光区。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外显装饰层、辅助遮光层、缓冲层、触控感测元件以及多条传输线路。外显装饰层配置于基板的至少一侧上。辅助遮光层配置于外显装饰层远离基板的一侧上且位于遮光区中,其中辅助遮光层与外显装饰层相对地配置,辅助遮光层的光密度大于外显装饰层的光密度。缓冲层配置于外显装饰层与辅助遮光层之间,其中缓冲层的材质异于外显装饰层的材质与辅助遮光层的材质。触控感测元件配置于基板上,且至少配置于透光区中。传输线路配置于辅助遮光层远离基板的一侧,并电性连接于触控感测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显装饰层的厚度介于0.5微米至5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显装饰层的材质包括树脂连结剂,且该树脂连结剂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显装饰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外显装饰层的光密度小于该些传输线路的光密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缓冲层选自透明材质、带有颜色的可透光材质或其组合叠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基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缓冲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第二缓冲层选自透明材质、带有颜色的可透光材质或其组合叠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二缓冲层的折射率异于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与该基板的折射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该缓冲层与该基板的至少其中一者的折射率与该第二缓冲层的折射率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包括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而该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且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介于1.2至2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还包括树脂连结剂,该树脂连结剂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无机介电材质,该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001微米至1微米之间,且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介于1.2至2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明无机介电材质选自铝氧化物、铌氧化物、钛氧化物、氮化硅、氮氧化硅、硅氧化物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为该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且该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厚度介于0.5微米至10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介电层,至少位于该些传输线路与该辅助遮光层之间,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包括铬、铝、银、铜、金、钛、钨、钼、锌或其化合物,且该辅助遮光层的厚度介于0.05微米至0.5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包括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而该辅助遮光层的厚度介于0.3微米至2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还包括树脂连结剂,该树脂连结剂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光密度大于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基板的材质为透光材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触控感测元件还延伸配置于该辅助遮光层远离该基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该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且该触控感测元件直接地形成在该缓冲层与该辅助遮光层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独立的绝缘图案,该触控感测元件包括多个感测垫与多个绝缘间隙,各该独立的绝缘图案至少设置于各该绝缘间隙与该外显装饰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保护层,其至少覆盖该多条传输线路与该触控感测元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绝缘保护层的厚度至少为0.8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遮蔽层,该外显装饰层的外边缘与该基板的边界相隔一距离,且该第一遮蔽层至少覆盖该外显装饰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并延伸覆盖至该基板的边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遮蔽层,至少覆盖该第一遮蔽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基板之间,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显装饰层被该第二缓冲层与该缓冲层所包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遮光区具有图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一部分经图案化,从而构成透光图案。
本发明的装饰盖板具有透光区与遮光区,其中遮光区位于透光区的至少一侧。装饰盖板包括:基板、外显装饰层、辅助遮光层以及缓冲层。基板为透光材质。外显装饰层配置于基板的至少一侧上。辅助遮光层配置于遮光区中,其中辅助遮光层与外显装饰层相对地配置,辅助遮光层的光密度大于外显装饰层的光密度。缓冲层至少配置于外显装饰层与辅助遮光层之间,其中缓冲层的材质异于外显装饰层与辅助遮光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显装饰层的厚度介于0.5微米至5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显装饰层的材质包括树脂连结剂,且该树脂连结剂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显装饰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外显装饰层的光密度小于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缓冲层选自透明材质、带有颜色的可透光材质或其组合叠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为该透明材质,且该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透光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基板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缓冲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第二缓冲层选自透明材质、带有颜色的可透光材质或其组合叠层。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透光区,该第二缓冲层的折射率异于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与该基板的折射率。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二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透光区,该缓冲层与该基板的至少其中一者的折射率与该第二缓冲层的折射率相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包括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而该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且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介于1.2至2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还包括树脂连结剂,该树脂连结剂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无机介电材质,该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001微米至1微米之间,且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介于1.2至2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透明无机介电材质选自铝氧化物、铌氧化物、钛氧化物、氮化硅、氮氧化硅、硅氧化物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为该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该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厚度介于0.5微米至10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包括铬、铝、银、铜、金、钛、钨、钼、锌或其化合物,且该辅助遮光层的厚度介于0.05微米至0.5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介电层,至少配置于该辅助遮光层远离该基板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包括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而该辅助遮光层的厚度介于0.3微米至20微米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还包括树脂连结剂,该树脂连结剂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光密度大于2。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导电层,该导电层自该透光区延伸配置于该辅助遮光层远离该基板的一侧。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该缓冲层延伸配置于该导电层与该基板之间,且该导电层直接地形成在该缓冲层与该辅助遮光层的表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绝缘保护层,配置于该基板上且至少布满该透光区,其中该绝缘保护层的厚度至少为0.8微米。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遮蔽层,该外显装饰层的外边缘与该基板的边界相隔一距离,且该第一遮蔽层至少覆盖该外显装饰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并延伸覆盖至该基板的边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遮蔽层,至少覆盖该第一遮蔽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基板之间,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透光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外显装饰层被该第二缓冲层与该缓冲层所包覆。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遮光区具有图像。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辅助遮光层的一部分经图案化,从而构成透光图案。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外显装饰层与辅助遮光层配置于触控面板的遮光区中,且缓冲层位于外显装饰层与辅助遮光层之间。此时,缓冲层可提供防止或减缓渗透的功能,以缓冲辅助遮光层的渗透现象,而使外显装饰层能保有原色泽,进而使其所呈现的色彩具有理想的饱和度。此外,外显装饰层可以让触控面板具有非黑色的装饰色彩,且辅助遮光层的配置能补偿外显装饰层遮光性不足而提供理想的遮光效果。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1B为图1A的线I-I的剖面示意图;
图1C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1D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遮光区的叠层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遮光区的叠层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遮光区的叠层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遮光区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a、100a’、100a’’、500、600:触控面板;
101、501:装饰盖板;
102:透光区;
104:遮光区;
110:基板;
110’:绝缘基板;
110a:侧表面;
120、520a、520b:触控感测元件;
122、522a、522b:第一感测串列;
122a:第一感测垫;
122b:第一桥接线;
124、524a、524b:第二感测串列;
124a:第二感测垫;
124b:第二桥接线;
125:绝缘层;
126:绝缘间隙;
130、630:外显装饰层;
130a:图像;
140a、140d:辅助遮光层;
140b:透光图案;
140b’:穿孔;
150、150a、150b、150c:缓冲层;
152:透明材质的缓冲层;
154: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缓冲层;
160:传输线路;
170:保护层;
180:介电层;
190a:第二缓冲层;
191:绝缘图案;
570:粘胶层;
630a、630b、630c、631a、631b:白色油墨;
631:第一遮蔽层;
640:第二遮蔽层。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俯视示意图。图1B为图1A的线I-I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触控面板100a包括装饰盖板101、触控感测元件120、多条传输线路160与保护层170。装饰盖板101包括基板110、外显装饰层130、辅助遮光层140a及缓冲层150a。对于整合有显示与触控功能的电子装置来说,其中的触控面板100a可具有透光区102与遮光区104。透光区102可与显示元件(例如液晶显示元件或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元件等)或其他光源对应配置,而遮光区104则与需遮蔽的元件对应配置,此类元件例如为可视的传输线路160。为实现电子装置显示区域的最大化,窄边框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可视的传输线路160通常设置在触控面板100a的周边区。甚至,将可视的传输线路160仅配置于触控面板100a中的其中一侧。基于同样的因素,遮光区104亦通常设置于触控面板100a中的至少一侧,从而与位于基板110上的至少一侧的外显装饰层130或辅助遮光层140a所在的区域相对应。外显装饰层130与辅助遮光层140a均是由抗光材质所构成,所述抗光材质定义为光通过其介面会发生损失的材质,以用于遮蔽电子装置中不想被看到的元件或光。
详细来说,基板110可为硬式透光基板或可挠式透光基板,其材质例如玻璃或塑胶,但不以此为限。外显装饰层130为触控面板100a的使用者观看到遮光区104的显示颜色,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区104配置在基板110的周边区域;辅助遮光层140a配置于外显装饰层130远离观赏侧的一侧,辅助遮光层140a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OD)大于外显装饰层130的光密度,从而提供理想的遮光效果,使位于遮光区104中的元件得以被隐藏起来。在本实施例中,辅助遮光层140a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重叠于传输线路160在基板110上的正投影,以使遮光区104可有效遮蔽传输线路160。举例而言,辅助遮光层140a可具有明度较低的颜色,例如黑色、灰色、蓝色、紫色或银色,而外显装饰层130可具有明度较高的颜色,例如白色、粉红色或鹅黄色等,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厚度为1μm的辅助遮光层140a的光密度介于3至4之间,而厚度为20μm的外显装饰层130的光密度介于0.8至0.9之间,然而本发明并不为此所限。举例而言,外显装饰层130亦可为光密度小于3的材质或者光密度小于传输线路160的光密度的材质,而辅助遮光层140a则选用光密度大于辅助遮光层140a的光密度的材质,因此辅助遮光层140a的光密度并不以4为极限。
在本实施例中,遮光区104中可具有可被使用者看到的图像130a,例如文字、商标、装饰图案或功能键等。或者,请同时参见图1A与图1B,辅助遮光层140a的一部分可经图案化镂空,从而构成透光图案140b,其中,辅助遮光层140a可具有排列成图案的多个微小穿孔140b’。
外显装饰层130的材质可包括陶瓷、有机材料、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其可为单一种材质的单层结构或多层堆叠结构,其中外显装饰层130的厚度可以是介于0.5微米至50微米之间,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外显装饰层130的材质可为感光树脂(例如光致抗蚀剂)或非感光树脂(例如油墨)。辅助遮光层140a的材质可包括金属、金属化合物、陶瓷、类钻碳、有机材料、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或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但不以此为限。举例而言,辅助遮光层140a的材质可包括铬、铝、银、铜、金、钛、钨、钼、锌或其化合物;或者,辅助遮光层140a的材质可为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例如油墨或其他吸光树脂),其中辅助遮光层140a的厚度可为0.3微米至20微米之间。
缓冲层150a至少配置于外显装饰层130与辅助遮光层140a之间,其中缓冲层150a的材质与外显装饰层130的材质及辅助遮光层140a的材质相异。缓冲层150a可避免辅助遮光层140a影响外显装饰层130的外显色泽表现,从而避免外显装饰层130发生色偏、黄化或不预期的浊色等不良现象。传输线路160配置于辅助遮光层140a远离基板110的一侧,并电性连接于触控感测元件120。保护层170配置于传输线路160远离基板110的一侧,并延伸覆盖至触控感测元件120。保护层170的材质为介电材料,其例如二氧化硅、氮化硅、其他无机介电材料或是其他有机介电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170的厚度可至少为0.8微米,以平坦化遮光区104与透光区102的高度差。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保护层170还可提供光学抗反射作用,例如为二氧化硅(SiO·2·)与氮化硅(SiN·x·)的双层结构,以有效提升触控面板100a的整体透光率,并降低触控感测元件120图形的可视性。
请同时参考图1A与图1B,在本实施例中,配置于基板110上的触控感测元件120是由多条第一感测串列122以及多条第二感测串列124所构成,且第一感测串列122与第二感测串列124相互绝缘。每一第一感测串列122是由多个第一感测垫122a以及多个第一桥接线122b连接而成,而第二感测串列124是由多个第二感测垫124a及多个第二桥接线124b连接而成。相邻的第一感测垫122a与第二感测垫124a具有绝缘间隙126,且这些第一感测串列122之间以及这些第二感测串列124之间亦分别具有多个绝缘间隙126。第一桥接线122b与第二桥接线124b可以通过绝缘层125相互绝缘,而绝缘图案191配置于触控感测元件120与外显装饰层130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非连续的绝缘图案(未示出)可选择性地至少配置于绝缘间隙126与外显装饰层130之间(未示出),从而确保绝缘间隙126的介电性。另外,以下还举例出多种形态的触控感测元件,但本发明的触控感测元件120并不仅限于此。
在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触控感测元件亦可设置于装饰盖板的基板上。触控感测元件可包括复数个第一感测串列、复数个第二感测串列与多条传输线路,且上述元件均形成于基板上的同一侧。其中,各第一感测串列或各第二感测串列可包括复数个感测垫,而各传输线路分别与第一感测串列与第二感测串列电连接,且第一感测串列与第二感测串列间相互电性绝缘。第一感测串列与第二感测串列间可形成电容耦合。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A所示,触控面板500的触控感测元件520a包括第一感测串列522a与第二感测串列524a,且第一感测串列522a配置于装饰盖板501的基板110上,而第二感测串列524a配置在另一绝缘基材110’上。其中,基板110与绝缘基材110’通过粘胶层570相黏合,且部分缓冲层150a延伸位于基板110与第一感测串列522a之间,其中第一感测串列522a与第二感测串列524a相互绝缘。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5B所示,第一感测串列522b与第二感测串列524b亦可分别被设置于绝缘基材110’的相对两侧,而传输线路160亦配置于绝缘基材110’上并电性连接于触控感测元件520b。此时,装饰盖板501上则没有形成感测串列,而仅作为使用者的触摸介面,并经由粘胶层570以黏合且覆盖保护绝缘基材110’及其内部元件。此外,触控感测元件120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触控感测元件而不限定为本实施所示出的投射式电容式触控感测元件,且感应垫亦不限定形状,例如:菱形、三角形、雪花状、或直线型等形状。
本实施例的缓冲层150a的材质可包括感光树脂、非感光树脂、介电材质、无机介电材质、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缓冲层150a可为透明或可透光的颜色,且其可为单一种材质的单层结构、单一种材质的多层堆叠结构或者多层不同材质所堆叠而成。有机类的缓冲层150a的较佳选用厚度可为0.01μm至10μm之间,其较佳选用折射率可为1.2至2之间。无机介电材质的缓冲层150a的主成分可包括氮化物或氧化物,例如氧化硅、氧化钛、氮化硅、氮化钛等,较佳选用厚度可为0.001μm至10μm之间,其较佳选用折射率可为1.2至2之间。带有颜色的缓冲层150a的材质可包括树脂及颜料,例如缓冲层150a可为白色油墨,其较佳选用厚度可为0.5μm至100μm之间。
如图1C,当缓冲层150a选用透明材质时,缓冲层150a除了配置于外显装饰层130与辅助遮光层140a之间,还可延伸配置到透光区102中,例如触控感测元件120与基板110之间、第一感测串列122与第二感测串列124之间(未示出)、触控感测元件120与保护层170之间(未示出)或覆盖触控感测元件120(未示出)。此时,通过选用具有特定折射率范围的缓冲层150a与透光区102中缓冲层150a相邻两层的折射率搭配,可有效提升触控面板100a’的整体透光率,并降低触控感测元件120图形的可视性。例如,缓冲层150a可为二氧化硅(SiO·2·)与氮化硅(SiN·x·)的双层结构,其中氮化硅的折射率高于二氧化硅的折射率。藉此,使来自缓冲层150a的反射光与触控感测元件120的反射光发生干涉,从而降低反射率差异。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触控感测元件120还延伸配置于辅助遮光层140a远离基板110的一侧时,通过配置缓冲层150a于外显装饰层130远离基板110的表面,使触控感测元件120可直接地形成在缓冲层150a与辅助遮光层140a的表面,从而避免触控感测元件120直接地接触到外显装饰层130,如此,将有助于避免触控感测元件120在相对基板隆起的外显装饰层130上发生导电材料蚀刻不完全或过蚀刻等图形化不精准问题。
在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B至图1D,外显装饰层130与基板110间可包括第二缓冲层190a,从而提供例如增加外显装饰层130形成在基板110上的稳固性或/及调整外显装饰层130的色调等额外的作用。第二缓冲层190a的材质异于外显装饰层130的材质与基板110的材质。此时,外显装饰层130即被第二缓冲层190a与缓冲层150a所包覆。本实施例的第二缓冲层190a的材质可包括感光树脂、非感光树脂、无机介电材质、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的混合物或有机-无机混成化合物。有机类的第二缓冲层190a的较佳选用厚度可为0.01μm至10μm之间,其较佳选用折射率可为1.2至2之间。无机介电材质的第二缓冲层190a的主成分可包括氮化物或氧化物,例如氧化硅、氧化钛、氮化硅、氮化钛等,较佳选用厚度可为0.001μm至10μm之间,其较佳选用折射率可为1.2至2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缓冲层190a的材质可与缓冲层150a的材质相同。
当第二缓冲层190a选用透明材质时,第二缓冲层190a除了配置于外显装饰层130与基板110之间,还可延伸至透光区102并形成于触控感测元件120与基板110之间,如图1B所示。藉此,提高触控面板的可靠度或/及整体透光率。例如,第二缓冲层190a可为二氧化硅(SiO·2·)的单层结构,藉此触控感测元件120可沉积于较无杂质的绝缘介面,从而提高触控面板的可靠度。然而,在其他不同的应用中,第二缓冲层190a亦可仅配置于外显装饰层130与基板110之间,如图1C所示。又,如图1D所示,触控面板100a’’的第二缓冲层190a与缓冲层150均延伸配置于触控感测元件120与基板110之间,第二缓冲层190a为例如氮化硅(SiN·x·)的高折射率材料,而缓冲层150为例如二氧化硅(SiO·2·)的低折射率材料。
或者,在另一些未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二缓冲层可为二氧化硅与氮化硅的双层结构,其中氮化硅的折射率高于二氧化硅的折射率,且氮化硅可较二氧化硅靠近基板。此时,通过选用具有特定折射率范围的第二缓冲层190a(或/及缓冲层150),透光区102中第二缓冲层190a(或/及缓冲层150)、触控感测元件120与基板110间的折射率搭配,可有效提升触控面板100a的整体透光率,并降低触控感测元件120图形的可视性。
当外显装饰层130、辅助遮光层140a、缓冲层150a、第二缓冲层190a之任一者含有树脂时,其可包括树脂连结剂。其中,树脂连结剂例如为硅氧烷(siloxane)、聚亚酰胺(polyimide)、聚氨酯(polyurethan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乙烯(polyethylene)、聚苯乙烯(polystyrene)、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压克力(acrylic)或环氧树脂(epoxy)。
传输线路160的材质可以是金属、合金、金属叠层、合金叠层、或是合金与金属的叠层,以具备导电性质,例如:铬或其化合物、铝或其化合物、银或其化合物、铜或其化合物、金或其化合物、钛或其化合物、钨或其化合物、钼或其化合物、锌或其化合物,或是上述金属所构成的合金等。举例而言,传输线路160的材质可以是钼-铝-钼的金属叠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触控面板600还包括第一遮蔽层631与第二遮蔽层640。外显装饰层630的外边缘与基板110的边界相隔一距离,外显装饰层630由三层堆叠的白色油墨630a、630b、630c所构成。第一遮蔽层631由二层堆叠的白色油墨631a、631b所构成且至少覆盖外显装饰层630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并延伸覆盖至基板110的边界。第二遮蔽层640至少覆盖第一遮蔽层631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遮蔽层631或第二遮蔽层640可延伸地覆盖至基板110的侧表面110a,藉此,有效遮蔽光束从基板110的侧表面110a漏出。
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如图2,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遮光区的叠层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缓冲层150b选用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其除了缓冲阻隔辅助遮光层140a对于外显装饰层130的色偏影响,还可作为调整补偿外显装饰层130的显示颜色的用途。例如,以白色有机树脂材料作为缓冲层150b配置于遮光区104的白色光致抗蚀剂(即外显装饰层130)与黑色油墨(即辅助遮光层140a)之间。藉此,增加白色材质的整体厚度以提高其明度,并有效减轻辅助遮光层140a对于外显装饰层130的色偏影响。
如图3,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触控面板的遮光区的叠层示意图。本实施例的缓冲层150c为透明材质的缓冲层152及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缓冲层154的叠层。此处,透明材质的缓冲层152位于辅助遮光层140a与外显装饰层130之间,而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缓冲层154位于透明材质的缓冲层152与外显装饰层130之间。然而,透明材质的缓冲层152及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叠层的顺序并不此以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缓冲层154与透明材质的缓冲层152的顺序可对调。藉此,避免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缓冲层154受到辅助遮光层140a的影响,从而更稳定地调整补偿外显装饰层130的显示颜色,并且避免外显装饰层130受到辅助遮光层140a影响色泽。
如图4,其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遮光区的叠层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辅助遮光层140d为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材质,其中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材质的辅助遮光层140d的厚度例如是介于0.05微米至0.5微米之间。由于本实施例的辅助遮光层140d采用金属或金属化合物材质,因此触控面板100a在辅助遮光层140d与传输线路160之间还包括介电层180,以避免形成于辅助遮光层140d上的传输线路160或其他相绝缘的导电材料相互导通而短路。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外显装饰层与辅助遮光层构成了触控面板的遮光区,且配置缓冲层在外显装饰层与辅助遮光层之间。藉此,利用缓冲层来避免辅助遮光层影响外显装饰层发生色偏,进而使触控面板的周边区所呈现的色彩具有理想的饱和度。此外,外显装饰层可以让触控面板具有外显的装饰色彩,且辅助遮光层的配置可以提供遮光区理想的遮光效果以遮蔽触控面板中不想被看见的元件。如此一来,触控面板的外观将更为多样化,而可以符合使用者对产品外观的需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6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透光区与遮光区,该触控面板包括:
基板;
外显装饰层,配置于该基板的至少一侧上;
辅助遮光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远离该基板的一侧上且位于该遮光区中,其中该辅助遮光层与该外显装饰层相对地配置,该辅助遮光层的光密度大于该外显装饰层的光密度;
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辅助遮光层之间,其中该缓冲层的材质异于该外显装饰层的材质与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
触控感测元件,配置于该基板上,且至少配置于该透光区中;以及
多条传输线路,配置于该辅助遮光层远离该基板的一侧,并电性连接于该触控感测元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外显装饰层的厚度介于0.5微米至50微米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外显装饰层的材质包括树脂连结剂,且该树脂连结剂是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外显装饰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外显装饰层的光密度小于该些传输线路的光密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缓冲层选自透明材质、带有颜色的可透光材质或其组合叠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基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缓冲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第二缓冲层是选自透明材质、带有颜色的可透光材质或其组合叠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该第二缓冲层的折射率异于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与该基板的折射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该缓冲层与该基板的至少其中一者的折射率与该第二缓冲层的折射率相同。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包括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而该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且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介于1.2至2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还包括树脂连结剂,该树脂连结剂是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无机介电材质,该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001微米至1微米之间,且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介于1.2至2之间。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无机介电材质是选自铝氧化物、铌氧化物、钛氧化物、氮化硅、氮氧化硅、硅氧化物或其组合。
15.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为该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且该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厚度介于0.5微米至100微米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介电层,至少位于该些传输线路与该辅助遮光层之间,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包括铬、铝、银、铜、金、钛、钨、钼、锌或其化合物,且该辅助遮光层的厚度介于0.05微米至0.5微米之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包括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而该辅助遮光层的厚度介于0.3微米至20微米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还包括树脂连结剂,该树脂连结剂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光密度大于2。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基板的材质为透光材质。
2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触控感测元件还延伸配置于该辅助遮光层远离该基板的一侧。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该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且该触控感测元件直接地形成在该缓冲层与该辅助遮光层的表面。
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独立的绝缘图案,该触控感测元件包括多个感测垫与多个绝缘间隙,各该独立的绝缘图案至少设置于各该绝缘间隙与该外显装饰层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保护层,其至少覆盖该多条传输线路与该触控感测元件。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绝缘保护层的厚度至少为0.8微米。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遮蔽层,该外显装饰层的外边缘与该基板的边界相隔一距离,且该第一遮蔽层至少覆盖该外显装饰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并延伸覆盖至该基板的边界。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遮蔽层,至少覆盖该第一遮蔽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基板之间,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触控感测元件与该基板之间。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外显装饰层被该第二缓冲层与该缓冲层所包覆。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遮光区具有图像。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一部分经图案化,从而构成透光图案。
32.一种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具有透光区与遮光区,该遮光区位于该透光区的至少一侧,该装饰盖板包括:
基板,其为透光材质;
外显装饰层,配置于该基板的至少一侧上;
辅助遮光层,配置于该遮光区中,其中该辅助遮光层与该外显装饰层相对地配置,该辅助遮光层的光密度大于该外显装饰层的光密度;以及
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辅助遮光层之间,其中该缓冲层的材质异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辅助遮光层。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外显装饰层的厚度介于0.5微米至50微米之间。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外显装饰层的材质包括树脂连结剂,且该树脂连结剂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外显装饰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外显装饰层的光密度小于2。
36.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缓冲层选自透明材质、带有颜色的可透光材质或其组合叠层。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为该透明材质,且该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透光区。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基板之间。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缓冲层为单一层结构或多层结构,且该第二缓冲层是选自透明材质、带有颜色的可透光材质或其组合叠层。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透光区,该第二缓冲层的折射率异于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与该基板的折射率。
4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透光区,该缓冲层与该基板的至少其中一者的折射率与该第二缓冲层的折射率相同。
42.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包括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而该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01微米至10微米之间,且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介于1.2至2之间。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还包括树脂连结剂,该树脂连结剂是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44.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无机介电材质,该缓冲层的厚度介于0.001微米至1微米之间,且该缓冲层的折射率介于1.2至2之间。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透明无机介电材质是选自铝氧化物、铌氧化物、钛氧化物、氮化硅、氮氧化硅、硅氧化物或其组合。
46.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为该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该带有颜色的透光材质的厚度介于0.5微米至100微米之间。
4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包括铬、铝、银、铜、金、钛、钨、钼、锌或其化合物,且该辅助遮光层的厚度介于0.05微米至0.5微米之间。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介电层,至少配置于该辅助遮光层远离该基板的表面。
49.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包括感光树脂或非感光树脂,而该辅助遮光层的厚度介于0.3微米至20微米之间。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材质还包括树脂连结剂,该树脂连结剂是选自硅氧烷、聚亚酰胺、聚氨酯、聚碳酸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压克力、环氧树脂的其中之一或其组合。
51.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光密度大于2。
52.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电层,该导电层自该透光区延伸配置于该辅助遮光层远离该基板的一侧。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缓冲层的材质为透明介电材质,该缓冲层延伸配置于该导电层与该基板之间,且该导电层直接地形成在该缓冲层与该辅助遮光层的表面。
5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保护层,配置于该基板上且至少布满该透光区,其中该绝缘保护层的厚度至少为0.8微米。
5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遮蔽层,该外显装饰层的外边缘与该基板的边界相隔一距离,且该第一遮蔽层至少覆盖该外显装饰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并延伸覆盖至该基板的边界。
56.根据权利要求55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遮蔽层,至少覆盖该第一遮蔽层所处的区域的一部分。
57.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缓冲层,配置于该外显装饰层与该基板之间,且该第二缓冲层还延伸配置于该透光区。
58.根据权利要求57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外显装饰层被该第二缓冲层与该缓冲层所包覆。
59.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遮光区具有图像。
60.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装饰盖板,其特征在于,该辅助遮光层的一部分经图案化,从而构成透光图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21192 | 2013-06-14 | ||
TW102211185 | 2013-06-14 | ||
TW102211185U TWM472238U (zh) | 2013-06-14 | 2013-06-14 | 裝飾蓋板及其觸控面板 |
TW102121192A TW201447668A (zh) | 2013-06-14 | 2013-06-14 | 裝飾蓋板及其觸控面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238802A true CN104238802A (zh) | 2014-12-24 |
Family
ID=5022875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53521.0A Pending CN104238802A (zh) | 2013-06-14 | 2013-08-14 |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
CN201320496786.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80457U (zh) | 2013-06-14 | 2013-08-14 |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20496786.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3480457U (zh) | 2013-06-14 | 2013-08-14 |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104238802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56997A (zh) * | 2015-03-13 | 2015-05-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基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
CN107814962A (zh) * | 2016-09-13 | 2018-03-20 |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窗口装饰膜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358468A (zh) * | 2018-02-09 | 2018-08-0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镀膜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壳体以及移动终端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22865B (zh) * | 2014-05-26 | 2016-02-21 | 恆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緩衝層之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
CN105335026A (zh) * | 2014-05-30 | 2016-02-17 | 深圳市比亚迪电子部品件有限公司 | 一种小片制程的ogs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
CN105718093A (zh) * | 2014-12-01 | 2016-06-29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US10318026B2 (en) * | 2014-12-09 | 2019-06-11 | Lg Innotek Co., Ltd. | Touch window |
JP2017207563A (ja) * | 2016-05-17 | 2017-11-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カバー部品、及び転写フィルム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142416A (en) * | 2010-04-01 | 2011-12-01 |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 Touch screen panel |
TW201248460A (en) * | 2011-05-16 | 2012-12-01 | Wdongguan Massto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 Touch panel |
US20130082961A1 (en) * | 2011-09-30 | 2013-04-04 | Wintek Corporation |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
TW201319880A (zh) * | 2011-11-02 | 2013-05-16 | Chimei Innolux Corp | 影像顯示系統及觸控感測裝置之製造方法 |
-
2013
- 2013-08-14 CN CN201310353521.0A patent/CN104238802A/zh active Pending
- 2013-08-14 CN CN201320496786.1U patent/CN203480457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201142416A (en) * | 2010-04-01 | 2011-12-01 | Samsung Mobile Display Co Ltd | Touch screen panel |
TW201248460A (en) * | 2011-05-16 | 2012-12-01 | Wdongguan Massto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 | Touch panel |
US20130082961A1 (en) * | 2011-09-30 | 2013-04-04 | Wintek Corporation | Touch-sensitive device and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 |
TW201319880A (zh) * | 2011-11-02 | 2013-05-16 | Chimei Innolux Corp | 影像顯示系統及觸控感測裝置之製造方法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656997A (zh) * | 2015-03-13 | 2015-05-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基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
WO2016145968A1 (zh) * | 2015-03-13 | 2016-09-2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
CN104656997B (zh) * | 2015-03-13 | 2017-12-12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基板和一种触控显示装置 |
CN107814962A (zh) * | 2016-09-13 | 2018-03-20 |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窗口装饰膜及其制造方法 |
CN107814962B (zh) * | 2016-09-13 | 2021-10-12 |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窗口装饰膜及其制造方法 |
CN108358468A (zh) * | 2018-02-09 | 2018-08-03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镀膜玻璃及其制备方法、壳体以及移动终端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3480457U (zh) | 2014-03-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201447668A (zh) | 裝飾蓋板及其觸控面板 | |
CN104238802A (zh) |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 |
TWI475443B (zh) | 觸控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KR102052059B1 (ko) |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 |
KR20200069421A (ko) | 표시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장치 | |
CN108630727B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 | |
CN103941902B (zh) | 触控面板 | |
CN113994253B (zh) |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JP6186995B2 (ja) |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 |
US20140132569A1 (en) | Touch-sensitive panel | |
CN103049119A (zh) | 触控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 | |
TW201510794A (zh) | 觸控面板及其裝飾面板 | |
TWI833888B (zh) | 顯示裝置 | |
US20140062912A1 (en) | Touch-sensitive panel | |
TWM494960U (zh) | 元件基板與觸控顯示面板 | |
TW201523363A (zh) | 覆蓋板及觸控面板 | |
JP6361106B2 (ja) | 透明導電膜付き基板、タッチパネル基板、タッチパネル一体型の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 |
KR20230020049A (ko) | 터치 감지 장치, 그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 |
JP2015084238A (ja) | 静電容量式タッチパネル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
TW201541300A (zh) | 裝飾基板及其觸控面板 | |
TWM472238U (zh) | 裝飾蓋板及其觸控面板 | |
CN107608122B (zh) | 显示屏、功能组件及移动终端 | |
CN104699289A (zh) | 面板结构 | |
US11588086B2 (en) | Micro-LED display | |
CN106406593A (zh) | 触控面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1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