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5718093A - 触控面板 - Google Patents
触控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5718093A CN105718093A CN201410718261.7A CN201410718261A CN105718093A CN 105718093 A CN105718093 A CN 105718093A CN 201410718261 A CN201410718261 A CN 201410718261A CN 105718093 A CN105718093 A CN 10571809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panel
- shielding layer
- masking structure
- panel according
- compact tex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一第一遮蔽结构以及一致密结构。第一遮蔽结构设置于基板表面,将该基板区分出一遮蔽区及一相邻于该遮蔽区的可视区,该第一遮蔽结构位于遮蔽区。致密结构至少覆盖该第一遮蔽结构远离基板的一表面。本发明的触控面板可具有较佳的外观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依目前的触控技术而言,一般会于触控面板的感应区周边配置线路,通过线路将触控讯号送至后续电路作讯号处理。而为了达到美观的目的,通常会在触控面板相对于线路的区域设置遮蔽结构例如油墨或光阻来遮蔽线路,其形成有遮蔽结构的区域(遮蔽区)俗称边框。
普遍来说,边框多以黑色为主,利用黑色油墨或光阻的低透光性来遮蔽线路。然而,当边框使用其他颜色特别是浅色材料(如:白色油墨)形成的遮蔽结构时,由于其对温度较敏感,容易因后续制程中温度、氧气或药液的影响而变质异色,例如产生白色油墨颜色黄化的现象,从而影响产品的外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可避免遮蔽区的遮蔽结构变质异色,已成为重要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可避免遮蔽区的遮蔽结构变质异色。
依据本发明的一种触控面板包含一基板、一第一遮蔽结构以及一致密结构。第一遮蔽结构设置于基板表面,将基板区分出一遮蔽区及一相邻于遮蔽区的可视区,第一遮蔽结构位于遮蔽区。致密结构至少覆盖第一遮蔽结构远离基板的一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致密结构更进一步覆盖第一遮蔽结构的侧面。
在一实施例中,致密结构沿着第一遮蔽结构邻近可视区的侧面延伸至基板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致密结构沿着第一遮蔽结构远离可视区的侧面延伸至基板表面。
在一实施例中,致密结构为一透明绝缘材质形成,致密结构更进一步覆盖可视区。
在一实施例中,更包含一触控感应结构,触控感应结构包含一电极结构及多个引线。电极结构设置于基板形成有第一遮蔽结构的表面,并位于可视区,且部分延伸至遮蔽区的致密结构上。多个引线设置于致密结构上,并位于遮蔽区,且电性连接于电极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更包含一触控感应结构,触控感应结构包含一电极结构及多个引线。电极结构设置于基板形成有第一遮蔽结构的表面,并位于可视区。多个引线设置于致密结构上,且部分延伸至可视区,并与电极结构电性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更包含一第二遮蔽结构,设置于致密结构与多个引线之间,且位于遮蔽区。
在一实施例中,更包含一保护层,设置于触控感应结构远离第二遮蔽结构的一侧,并至少覆盖引线及第二遮蔽结构,且位于遮蔽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遮蔽结构包含一第一遮蔽层及一第二遮蔽层,第一遮蔽层设置于基板上,第二遮蔽层设置于第一遮蔽层上且位于致密结构与第一遮蔽层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遮蔽层的面积小于第一遮蔽层,且第二遮蔽层与第一遮蔽层邻近该可视区的端缘共同形成一阶梯结构。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遮蔽层的面积小于第二遮蔽层,且第二遮蔽层是沿着第一遮蔽层邻近可视区的侧面延伸至基板。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遮蔽层与第一遮蔽层之间更包含至少一第三遮蔽层。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遮蔽结构的材料为不透明的非黑色绝缘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遮蔽结构的材料为白色油墨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致密结构的致密度大于等于0.74。
在一实施例中,致密结构为一透明镀膜层。
在一实施例中,致密结构的材料为透明的二氧化硅、氮氧化硅、或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二铌的混和物。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遮蔽结构及保护层的材料包含黑色油墨材料或黑色光阻材料。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藉由致密结构覆盖第一遮蔽结构,利用致密结构相对遮蔽结构具有较高的致密度和耐高温的特性,对第一遮蔽结构形成保护作用,以避免遮蔽区的第一遮蔽结构变质异色,从而可使触控面板具有较佳的外观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1B为图1A沿虚线AA'的剖面图。
图2A至图2C为图1B所示之触控面板之其它实施态样的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3B为图3A沿虚线BB'的剖面图。
图4A为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上视图。
图4B为图4A沿虚线CC'的剖面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更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示意图。
图7A、图7B、图7C及图7D为第一遮蔽结构不同态样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1a、1b、1c、1d:触控面板
2:基板
21:遮蔽区
22:可视区
3:第一遮蔽结构
31:第一遮蔽层
32:第二遮蔽层
33:第三遮蔽层
4:致密结构
5:触控感应结构
51:电极结构
52:引线
6:第二遮蔽结构
7: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其中相同的组件将以相同的参照符号加以说明。
图1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的上视图,而图1B为图1A沿虚线AA'的剖面图。请同时参照图1A及图1B所示,触控面板1包含一基板2、一第一遮蔽结构3以及一致密结构4。第一遮蔽结构3设置于基板2表面,以将基板2区分出一遮蔽区21及一相邻于遮蔽区21的可视区22,对应于第一遮蔽结构3所设之区域为遮蔽区21,在本实施例中,遮蔽区21环设于可视区22。当然,遮蔽区21亦可位于可视区22的至少一侧,本发明并不限制。致密结构4设置于第一遮蔽结构3上,并至少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基板2的一表面。值得注意的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致密结构4还可进一步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的其他表面,而并不限于所述之表面。
基板2可作为电子设备的保护盖板,其面向使用者的表面,即基板2相对于第一遮蔽结构3及致密结构4的另一面,可直接供使用者进行触控操作。基板2可由透明绝缘材料形成,例如可为玻璃、石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本实施例是以玻璃为举例,其厚度约为0.6至0.8毫米。基板2可进一步经过强化制程来加强硬度,如强化玻璃,但本发明并不限制其材质及厚度。在其他实施例中,基板2供使用者触控的表面通常涂布有各种涂层,例如防指纹、防眩光、防刮伤等提升用户体验的功能涂层。
第一遮蔽结构3可由单层或多层材料堆栈组成,具体结构将会在后段进行详述,于此不再赘述。组成第一遮蔽结构3的材料包括不透明的非黑色或浅色绝缘材料,例如非黑色油墨材料或光阻材料,包括白色、黄色、粉色、绿色等非黑色油墨或非黑色光阻材料。当第一遮蔽结构3为油墨材料时,形成第一遮蔽结构3的方式可包括旋转涂布(spincoating)、棒状涂布(barcoating)、浸渍涂布(dipcoating)、滚筒涂布(rollcoating)、喷雾涂布(spraycoating)、凹版式涂布(gravurecoating)、喷墨印刷(inkjetprinting)、狭缝涂布(slotcoating)或刮刀涂布(bladecoating)等方式。当然,第一遮蔽结构3亦不限定于油墨材料,第一遮蔽结构3亦可为其他具遮蔽效果的材料。第一遮蔽结构3主要是用以遮蔽设置于遮蔽区21内,并相较于第一遮蔽结构3位于远离用户的一侧的电子组件,由于该些电子组件不适于被用户所见,藉由第一遮蔽结构3将其遮蔽,可提升使用者的观赏效果。在实际应用上,第一遮蔽结构3除了具有遮蔽功能外,亦可使得遮蔽区21显示出不同的色彩效果,以满足实际产品的设计需求。
由于不同的色彩效果需求,第一遮蔽结构3可采用前述非黑色或浅色的绝缘材料,上述这些材料的分子对温度及环境较为敏感,容易因为环境温度或接触氧气或接触药液而发生变质异色的问题。而本实施例藉由在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基板2之表面设置致密结构4,以防止第一遮蔽结构3特别是第一遮蔽结构3的该表面发生变质异色的问题。
具体的,致密结构4是由致密度高且耐高温的材料所形成,通常为一透明镀膜层,其材料例如为二氧化硅(SiO2)、氮氧化硅(SiON)、或二氧化硅(SiO2)与五氧化二铌(Nb2O5)的混和物。需要说明的是,致密结构4的高致密度和耐高温的特性是相对第一遮蔽结构3而言,致密结构4的致密度大于第一遮蔽结构3的致密度,具体的,致密结构4的致密度大于等于0.74,在后续制程中能阻隔氧气或药液渗入第一遮蔽结构3,使第一遮蔽结构3发生变质异色。耐高温是指致密结构4本身能耐受温度影响而不变质。例如当第一遮蔽结构3材料为白色油墨时,致密结构4可采用二氧化硅镀膜层,由于二氧化硅镀膜层具有致密度高及耐高温的特性,因此可减少甚至避免白色油墨表面接触氧气、药液或受到温度影响,白色油墨的组份发生变质,进而避免第一遮蔽结构3发生变质异色(如黄化)的现象。致密结构4可藉由溅镀法(sputtering)、蒸镀法(evaporation)或其他制程方式形成于第一遮蔽结构3上,其厚度可约为40奈米至60奈米,较佳为45奈米至55奈米,以达到阻隔氧气、药液和温度的作用,同时兼顾触控面板轻薄之优点。虽然致密结构4于本实施例中为单层结构,但于其他实施例中,致密结构4亦可为双层或多层结构,以达到更好的防止第一遮蔽结构3变质异色的功效。
图2A至图2C为图1B所示之触控面板之其它实施态样的示意图,首先,图2A所示的触控面板与图1B所示的触控面板之间的差异在于,图2A所示的致密结构4更进一步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的侧面,特别是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邻近于可视区22的侧面。详言之,致密结构4除了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基板2的表面,例如图2A所示为下表面,更进一步的致密结构4沿着第一遮蔽结构3邻近于可视区22的侧面延伸覆盖至基板2的表面。而图2B所示的触控面板与图2A所示的触控面板之间的差异在于,图2B所示的致密结构4更进一步覆盖可视区22,即致密结构4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基板2的表面、第一遮蔽结构3邻近可视区22的侧面及基板2位于可视区22的表面,如此可平缓第一遮蔽结构3与基板2之间的段差,可更利于后续其它结构(例如后文的触控感应结构)的设置。图2C所示的触控面板与图2B所示的触控面板之间的差异在于,图2C所示的致密结构4更进一步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于可视区22的侧面,详言之,致密结构4除了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基板2的表面、第一遮蔽结构3邻近可视区22的侧面及基板2位于可视区22的表面,更进一步的,致密结构4沿着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于可视区22的侧面延伸至基板2的表面,即致密结构4更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可视区22的侧面。前述图2A至图2C对应实施例中,致密结构4更完整地覆盖第一遮蔽结构3的表面和侧面,以对第一遮蔽结构3的各表面形成保护,达到更佳的防止变质异色的功效。在图2B和图2C中,因致密结构4有覆盖可视区22,致密结构4较佳为透明材料形成,例如为透明的二氧化硅(SiO2)材料或其它致密度高的透明材料,例如为氮氧化硅(SiON)、或二氧化硅(SiO2)与五氧化二铌(Nb2O5)的混和物,然,本发明不以上述材料为限制。
图3A为本发明另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a的上视图,而图3B为图3A沿虚线BB'的剖面图。请同时参照图3A及图3B所示,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a与上述实施例大致相同,其差异在于触控面板1a更包含一触控感应结构5。特别说明的是,于此基板2、第一遮蔽结构3及致密结构4之相关配置是以图2B所示之态样为例。
在本实施例中,触控感应结构5包含一电极结构51以及多个引线52。电极结构51位于可视区22,且部分延伸至遮蔽区21的致密结构4上,在本实施中,电极结构51与基板2分别位于致密结构4的相异两侧。电极结构51可采用溅镀法(sputter)或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vapordepositionmethod)沉积导电材料后,并利用微影蚀刻技术(photolithography)将导电材料图案化后形成于致密结构4表面。引线52设置于致密结构4上,且电性连接于电极结构51。引线52位于遮蔽区21,以被第一遮蔽结构3遮蔽而不被使用者所见。另外,电极结构51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包含双轴向相互交错的横向电极和纵向电极为例说明,但本发明电极结构51可不限定为单轴向或双轴向,亦不限定其形状及材料,其较佳系采用透明导电材料。透明导电材料可例如是氧化铟锡(indiumtinoxide;ITO)、氧化铟锌(indiumzincoxide;IZO)、氧化镉锡(cadmiumtinoxide;CTO)、氧化铝锌(aluminumzincoxide;AZO)、氧化铟锡锌(indiumtinzincoxide;ITZO)、氧化锌(zincoxide;ZnO)、氧化镉(cadmiumoxide;CdO)、氧化铟镓锌(indiumgalliumzincoxide;InGaZnO)、氧化铟镓锌镁(indiumgalliumzincmagnesiumoxide;InGaZnMgO)、氧化铟镓镁(indiumgalliummagnesiumoxide;InGaMgO)或氧化铟镓铝(indiumgalliumaluminumoxide;InGaAlO)等材料。而引线52的配置也可依据实际需求做调整,同样不作限制,其材料可例如是金、银、铜、镍、铝、铬、或前述之合金或任意组合。
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结构51的材料是以氧化铟锡为例,其厚度约为30奈米至50奈米之间。如图3B所示,由于电极结构51从可视区22的位置延伸至遮蔽区21时必须爬坡,因此当电极结构51是由例如氧化铟锡等脆度较高的材料形成,且当致密结构4位于遮蔽区21的部份与位于可视区22的部份的段差较大时,容易发生断裂的问题。而图4A为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b的上视图,图4B为图4A沿虚线CC'的剖面图,与3A及图3B不同的地方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结构51设置于可视区22之内,而引线52设置于致密结构4上且部分延伸至可视区22,以与可视区22内的电极结构51电性连接。由于电极结构51毋需爬坡,可避免电极结构51爬坡断裂的问题,加上引线52多是以金属材料制成,其延展性较佳,较不易发生断裂问题。另外,引线52至少位于可视区22的部份可采用低反射率或透明导电材料制作,以降低被人眼可视的问题。
在图3B及图4B中,由于是在形成第一遮蔽结构3后,先设置致密结构4再设置电极结构51,使得致密结构4早于电极结构51先形成,加上致密结构4是设置于第一遮蔽结构3远离基板2之表面,使第一遮蔽结构3在形成电极结构51的制程(如溅镀和微影蚀刻制程)中,可被致密结构4保护及隔绝,进而避免第一遮蔽结构3受温度、氧气或药液影响而产生变质异色的问题,以维持原先的色彩效果需求。
图5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c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c与前述实施例(图3B,触控面板1a)大致相同,其不同的地方在于,触控面板1c在致密结构4与引线52之间更包含一第二遮蔽结构6,第二遮蔽结构6对应设置于遮蔽区21。第二遮蔽结构6的材料可为黑色光阻材料、黑色油墨材料、深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深色材料。本实施例的第二遮蔽结构6的材料是为黑色光阻为例,其设置于遮蔽区21可进一步提高遮蔽区21的光密度值(opticaldensity;OD),特别是当第一遮蔽结构3为白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浅色材料时,藉由第二遮蔽结构6可使遮蔽区21中的可视性组件(如引线52等)能得到较好的遮挡。
图6为本发明更一较佳实施例的一种触控面板1d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触控面板1d与前述实施例(图5,触控面板1c)大致相同,其不同的地方在于,触控面板1d更包含一保护层7,保护层7设置于触控感应结构5远离第二遮蔽结构6的一侧,并至少覆盖引线52及第二遮蔽结构6,且位于遮蔽区21。保护层7的材料可为黑色光阻材料、黑色油墨材料、深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深色材料。本实施例之保护层7的材料是为黑色光阻为例,保护层7可保护引线52及第二遮蔽结构6以防止两者被刮伤。另外,若触控面板1d与另一显示面板整合为触控显示设备时,藉由保护层7亦可防止观赏者从斜方向观看显示画面时,看见遮蔽区21的漏光现象。
上述实施例中,主要是针对触控面板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针对第一遮蔽结构3亦有不同的设计,以下将进行具体说明。图7A、图7B、图7C及图7D分别为第一遮蔽结构3不同态样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7A,第一遮蔽结构3包含一第一遮蔽层31,第一遮蔽层31设置于基板2上,位于致密结构4与基板2之间。换句话说,此态样的第一遮蔽结构3为单层的遮蔽结构,例如为单层的白色油墨。
请参照图7B,图7B与图7A所示之实施态样的差异在于,第一遮蔽结构3是为双层的遮蔽结构,意即第一遮蔽结构3包括第一遮蔽层31及第二遮蔽层32。第一遮蔽层31及第二遮蔽层32的材料可为白色油墨材料、黄色油墨材料、其他颜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浅色材料。第一遮蔽层31与第二遮蔽层32的颜色可为相同或不相同。第一遮蔽层31设置于基板2上,而第二遮蔽层32设置于第一遮蔽层31上,且位于致密结构4与第一遮蔽层31之间。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遮蔽层32与第一遮蔽层31的面积可为相同或不相同。如图7B所示,第二遮蔽层32的面积小于第一遮蔽层31,且第二遮蔽层32是较远离可视区22地设置于第一遮蔽层31上,第二遮蔽层32与第一遮蔽层31邻近可视区22的端缘共同形成一阶梯结构。藉由「阶梯状」的第一遮蔽结构3,平缓了第一遮蔽结构3与基板2之间的段差,如此可更有利于上述电极结构51(如图6)的设置,另外,还可将低工艺精度要求,例如仅需精确地控制第一遮蔽层31的印刷公差即可,而针对第二遮蔽层32的精度要求则可将低,只要不超出第一遮蔽层31的边界即可。
当然,第二遮蔽层32的面积也可大于第一遮蔽层31,如图7C所示,第二遮蔽层32是沿着第一遮蔽层31邻近可视区22的侧面延伸至基板2,即第二遮蔽层32覆盖第一遮蔽层31的上表面及邻近可视区22的侧面,如此可使第一遮蔽结构3各部份的厚度更加均匀,整体的外观效果亦较佳。
另外,第一遮蔽结构3的第一遮蔽层31与第二遮蔽层32之间,可包含至少一第三遮蔽层33,以形成多层结构。第三遮蔽层33的材料可为白色油墨材料、黄色油墨材料、其他颜色油墨材料或其他浅色材料。将第一遮蔽结构3设置为多层,可提高第一遮蔽结构3的光密度值,特别是当第一遮蔽结构3采用白色或其它浅色油墨材料形成时,多层结构可使其具有较好的遮蔽效果。如图7D所示,于此是以第一遮蔽结构3具有三层油墨层为例,在其它实施态样,第一遮蔽结构3亦可具有四层以上的油墨层,以满足产品的不同实际需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触控面板藉由致密结构覆盖第一遮蔽结构,利用致密结构相对遮蔽结构具有较高的致密度和耐高温的特性,对第一遮蔽结构形成保护作用,以避免遮蔽区的第一遮蔽结构因温度、氧气或药液的影响而变质异色,从而可使触控面板具有较佳的外观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板;
一第一遮蔽结构,设置于该基板表面,将该基板区分出一遮蔽区及一相邻于该遮蔽区的可视区,该第一遮蔽结构位于该遮蔽区;以及
一致密结构,至少覆盖该第一遮蔽结构远离该基板的一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致密结构更进一步覆盖该第一遮蔽结构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致密结构沿着该第一遮蔽结构邻近该可视区的侧面延伸至该基板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致密结构沿着该第一遮蔽结构远离该可视区的侧面延伸至该基板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致密结构为一透明绝缘材质形成,该致密结构更进一步覆盖该可视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触控感应结构,该触控感应结构包含:
一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基板形成有该第一遮蔽结构的表面,并位于该可视区,且部分延伸至该遮蔽区的该致密结构上;及
多个引线,设置于该致密结构上,并位于该遮蔽区,且电性连接于该电极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触控感应结构,该触控感应结构包含:
一电极结构,设置于该基板形成有该第一遮蔽结构的表面,并位于该可视区;及
多个引线,设置于该致密结构上,且部分延伸至该可视区,并与该电极结构电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第二遮蔽结构,设置于该致密结构与该多个引线之间,且位于该遮蔽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保护层,设置于该触控感应结构远离该第二遮蔽结构的一侧,并至少覆盖该引线及该第二遮蔽结构,且位于该遮蔽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蔽结构包含:
一第一遮蔽层,设置于该基板上;及。
一第二遮蔽层,设置于该第一遮蔽层上,且位于该致密结构与该第一遮蔽层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蔽层的面积小于该第一遮蔽层,且该第二遮蔽层与该第一遮蔽层邻近该可视区的端缘共同形成一阶梯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蔽层的面积小于该第二遮蔽层,且该第二遮蔽层是沿着该第一遮蔽层邻近该可视区的侧面延伸至该基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蔽层与该第一遮蔽层之间更包含至少一第三遮蔽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蔽结构的材料为不透明的非黑色绝缘材料。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遮蔽结构的材料为白色油墨材料。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致密结构的致密度大于等于0.74。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致密结构为一透明镀膜层。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致密结构的材料为透明的二氧化硅、氮氧化硅、或二氧化硅与五氧化二铌的混和物。
19.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遮蔽结构及该保护层的材料包含黑色油墨材料或黑色光阻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718261.7A CN105718093A (zh) | 2014-12-01 | 2014-12-01 | 触控面板 |
TW104204142U TWM505649U (zh) | 2014-12-01 | 2015-03-19 | 觸控面板 |
TW104108823A TWI544387B (zh) | 2014-12-01 | 2015-03-19 | 觸控面板 |
KR1020150157453A KR101836576B1 (ko) | 2014-12-01 | 2015-11-10 | 터치 패널 |
JP2015223860A JP6097812B2 (ja) | 2014-12-01 | 2015-11-16 | タッチパネル |
US14/946,753 US10001849B2 (en) | 2014-12-01 | 2015-11-19 | Touch panel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718261.7A CN105718093A (zh) | 2014-12-01 | 2014-12-01 | 触控面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5718093A true CN105718093A (zh) | 2016-06-29 |
Family
ID=54153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718261.7A Pending CN105718093A (zh) | 2014-12-01 | 2014-12-01 | 触控面板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001849B2 (zh) |
JP (1) | JP6097812B2 (zh) |
KR (1) | KR101836576B1 (zh) |
CN (1) | CN105718093A (zh) |
TW (2) | TWI544387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123565A1 (en) * | 2015-10-28 | 2017-05-04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Touch scre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display device |
CN111367426A (zh) * | 2019-12-24 | 2020-07-03 | 重庆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屏与触控显示屏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60028595A (ko) * | 2014-09-03 | 2016-03-1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커버 윈도우,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CN104765518B (zh) * | 2015-04-20 | 2017-11-07 |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触摸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
CN105176191B (zh) * | 2015-08-10 | 2018-12-25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CN105807994A (zh) * | 2016-03-04 | 2016-07-2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防爆膜及其制作方法、触摸屏、显示装置 |
US11648627B2 (en) * | 2021-05-25 | 2023-05-16 | Tpk Advanced Solutions Inc. |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formation method thereof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13043A1 (en) * | 2010-11-09 | 2012-05-10 |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 Touch panel stackup |
CN203480457U (zh) * | 2013-06-14 | 2014-03-12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
CN203773509U (zh) * | 2013-04-03 | 2014-08-13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 |
CN204374928U (zh) * | 2014-12-01 | 2015-06-03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33364B2 (ja) * | 2010-07-06 | 2014-06-25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タッチパネル |
US20140063361A1 (en) * | 2012-09-03 | 2014-03-06 | Wintek Corporation | Touch panel |
TWI471774B (zh) * | 2011-09-30 | 2015-02-01 | Wintek Corp | 觸控裝置及觸控顯示裝置 |
US10159146B2 (en) * | 2012-01-18 | 2018-12-18 | Kyocera Corporation | Input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JP6415798B2 (ja) * | 2012-04-05 | 2018-10-31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
JP6019958B2 (ja) * | 2012-09-06 | 2016-11-02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表示装置用前面保護板、及び表示装置 |
TWI472984B (zh) * | 2012-12-27 | 2015-02-11 | Hannstouch Solution Inc | 觸控面板及觸控顯示裝置 |
JP2014146283A (ja) * | 2013-01-30 | 2014-08-14 | Toppan Printing Co Ltd | 前面板一体型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ー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
TW201445393A (zh) * | 2013-05-24 | 2014-12-01 | Wintek Corp | 觸控面板 |
TW201447668A (zh) * | 2013-06-14 | 2014-12-16 | Wintek Corp | 裝飾蓋板及其觸控面板 |
-
2014
- 2014-12-01 CN CN201410718261.7A patent/CN105718093A/zh active Pending
-
2015
- 2015-03-19 TW TW104108823A patent/TWI544387B/zh active
- 2015-03-19 TW TW104204142U patent/TWM505649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5-11-10 KR KR1020150157453A patent/KR101836576B1/ko active Active
- 2015-11-16 JP JP2015223860A patent/JP6097812B2/ja active Active
- 2015-11-19 US US14/946,753 patent/US1000184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20113043A1 (en) * | 2010-11-09 | 2012-05-10 | Tpk Touch Solutions Inc. | Touch panel stackup |
CN203773509U (zh) * | 2013-04-03 | 2014-08-13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触控板 |
CN203480457U (zh) * | 2013-06-14 | 2014-03-12 | 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装饰盖板及其触控面板 |
CN204374928U (zh) * | 2014-12-01 | 2015-06-03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触控面板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70123565A1 (en) * | 2015-10-28 | 2017-05-04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Touch scre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display device |
CN111367426A (zh) * | 2019-12-24 | 2020-07-03 | 重庆莱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触控屏与触控显示屏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M505649U (zh) | 2015-07-21 |
JP2016110637A (ja) | 2016-06-20 |
KR20160065738A (ko) | 2016-06-09 |
JP6097812B2 (ja) | 2017-03-15 |
TW201621577A (zh) | 2016-06-16 |
US10001849B2 (en) | 2018-06-19 |
TWI544387B (zh) | 2016-08-01 |
KR101836576B1 (ko) | 2018-03-08 |
US20160154527A1 (en) | 2016-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718093A (zh) | 触控面板 | |
US20140367242A1 (en) | Decoration cover plate and touch panel having the same | |
TW201439720A (zh) | 觸控面板 | |
TWI503710B (zh) | 觸控面板及其蓋板結構 | |
US9164639B2 (en) | Touch panel | |
TWI537989B (zh) | 導電結構體及其製造方法、觸控螢幕面板、顯示裝置與太陽能電池 | |
KR20150014208A (ko) | 터치센서 | |
JP4349794B2 (ja) | 導電性を有する多層反射防止膜付透明基板の製造方法 | |
KR20150042046A (ko) | 터치센서 | |
TW201523363A (zh) | 覆蓋板及觸控面板 | |
CN202815771U (zh) | 触控装置 | |
TWM455212U (zh) | 具靜電防護之觸控面板 | |
KR20150001330U (ko) | 터치 패널 | |
KR101504840B1 (ko) | 전도성 기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TWM486095U (zh) | 觸控面板 | |
CN204374928U (zh) | 触控面板 | |
CN107197627A (zh) | 导电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 | |
KR102199613B1 (ko) | 터치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TW201516793A (zh) | 觸控面板與覆蓋板結構 | |
CN106648211B (zh) | 彩膜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面板 | |
TWI685780B (zh) | 觸控面板之蓋板、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 |
TWI601044B (zh) | 觸控顯示面板 | |
JP7356578B2 (ja) | 静電容量式センサおよび入力装置 | |
KR101743329B1 (ko) | 터치스크린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US20240414901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9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