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4218368B -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218368B
CN104218368B CN201410236213.4A CN201410236213A CN104218368B CN 104218368 B CN104218368 B CN 104218368B CN 201410236213 A CN201410236213 A CN 201410236213A CN 104218368 B CN104218368 B CN 1042183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signal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medium
shaped signal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362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218368A (zh
Inventor
青木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 Pex Inc
Original Assignee
Dai Ichi Seik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Ichi Seiko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Ichi Seik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218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8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2183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2183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2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 H01R13/6593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shielded cable the shield being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117Conductor or circuit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4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 Y10T29/49208Contact or terminal manufacturing by assembling plural part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能够以降低零件件数的简易结构,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相对于插头连接器高效率且可靠地连结。由壳体连结部(11d)将插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一对壳体片(11a、11b)彼此能够开闭地连结,在一对壳体片的至少一方,设有在成为闭塞状态时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一部分(PS2)卡合而保持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止拔卡定爪(11c),仅通过在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插入处于开放状态的导电性壳体(11)内之后使其成为闭塞状态,止拔卡定爪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一部分(PS2)成为卡合状态,能够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无晃动地保持在导电性壳体(11)上,由此容易且良好地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组装。

Description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构成为从导电性壳体突出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被插入对象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各种电气设备等中,广泛地进行通过将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形成为细长的板状的各种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预先连结于插头连接器,并将连结有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插头连接器插入并嵌合于被安装在印刷配线基板上的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进行电连接。
一般而言,此时的插头连接器形成为由一对导电性壳体覆盖绝缘基体(绝缘外壳)的表里两面的结构,但是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呈多极状电极部地形成有使信号线或接地线露出的连接端子(触头),这些多极状电极部被配置成从导电性壳体突出。
在进行上述的插头连接器的组装之际,首先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被安装在绝缘基体(绝缘外壳)上,在连结有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状态的绝缘基体被安装在一方的导电性壳体后,另一方的导电壳体从上方侧以覆盖的方式被组装,由此进行了线束制作。此外,该状态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或绝缘基体(绝缘外壳)有可能会产生晃动,所以用带等固定部件确保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固定状态。
另一方面,本申请人根据专利文献1提出有无需绝缘基体(绝缘外壳)的连接器装置。可是,在专利文献1的插头连接器的制作工序中,最低也需要3道工序,即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相对于一方的导线制壳体的安装工序、另一方的导电性壳体的组装工序、和固定部件的付加工序,且被要求进行工序数的削减等组装作业性的进一步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873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简易的结构效率高且可靠地连结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中,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从导电性壳体突出地被安装,包括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在内的部位被插入对象连接器,其中,上述导电性壳体由收容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的一对壳体片构成,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被插入由上述一对壳体片形成的介质收容空间内,上述一对壳体片经由被配置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插入方向上的内侧部分的壳体连结部,能够开闭地被连结,并且,在上述一对壳体片中的至少一方设有止拔卡定爪,该止拔卡定爪在该一对壳体片从开放状态成为闭塞状态时,与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卡合而保持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
根据这样的结构,仅通过在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插入了一对壳体片处于开放状态的导电性壳体的介质收容空间内之后使一对壳体片彼此为闭塞状态,止拔卡定爪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成为卡合状态,利用该止拔卡定爪的卡合力,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相对于导电性壳体无晃动地被保持,由此容易而且良好地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组装。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壳体连结部被形成为相对于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的抵接部,利用上述止拔卡定爪和作为该抵接部的上述壳体连结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被定位。
根据这样的结构,上述止拔卡定爪和作为抵接部的上述壳体连结部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从插入方向的前后接触,由此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保持性被提高。
此外,优选的是,本发明中的上述止拔卡定爪具有在上述插入方向上压靠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弹性。
根据这样的结构,止拔卡定爪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成为弹性地按压的接触状态,由此平滑地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保持。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以形成多极状电极部的方式设有与对象连接器接触的连接端子,并且,在上述导电性壳体的表面,设有将该导电性壳体与上述连接端子非接触地保持的短路防止部,该短路防止部被配置成,与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绝缘部分相面对。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导电性壳体因外力等而变形的情况下,通过短路防止部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绝缘部分抵接,导电性壳体不会产生进一步的变形,防止导电性壳体相对于连接端子接触,从而避免传送信号的短路。
此外,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上述金属壳体上设有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该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插入时与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板宽度方向的侧端面抵接而弹性地弯曲。
根据这样的结构,被插入导电性壳体的介质收容空间内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利用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的弹性作用力,被移动到板宽度方向的预先决定的位置,不论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插入时的初期状态如何,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都被保持在板宽度方向的适当位置。
此外,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上述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设于上述一对壳体片的一方,该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被配置成,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未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状态下上述一对壳体片彼此被闭塞时与另一方的壳体片干涉的位置关系,并且,利用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上述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位移到与上述另一方的壳体片非干涉的位置,由此,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状态下上述一对壳体片彼此被闭塞时,上述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与上述另一方的壳体片不干涉。
采用这样的结构,例如在导电性壳体的制造阶段或移动、搬送中,可避免一对壳体片彼此因不经意地接触等而被迫成为闭塞状态,从而无法插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这样的情况被防止,制造中、所谓的成品率的降低被防止。
此外,优选的是,在本发明的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上,设有被形成为在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板宽度方向或板厚方向上突出或凹陷的定位部,上述止拔卡定爪与该定位部卡合。
根据这样的结构,止拔卡定爪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卡合经由定位部可靠地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保持性被提高。
此外,在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采用将多个上述的导电性壳体一体地连结而制造的结构。
根据这样的制造方法,多个导电性壳体被一并制造,制造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
发明的效果
如上述那样,在本发明的插头连接器中,由壳体连结部将形成插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的介质收容空间的一对壳体片彼此能够开闭地连结,在一对壳体片的至少一方设有止拔卡定爪,该止拔卡定爪在使该一对壳体片从开放状态成为闭塞状态时,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卡合而保持板状信号传送介质,仅通过在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插入到一对壳体片位于开放状态的导电性壳体收容空间内之后使一对壳体片成为闭塞状态,使止拔卡定爪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成为卡合状态,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无晃动地保持在导电性壳体上,由此容易且良好地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组装,从而能够以降低了零件件数的简易的结构,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相对于插头连接器能够高效率且可靠地连结,能够廉价且大幅度地提高电连接器的生产率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插入有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接近于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2是表示将插头连接器从图1的状态插入到插座连接器内并嵌合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3是表示从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卸下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的状态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4是卸下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的图3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外观立体说明图。
图5是图4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俯视说明图。
图6是沿着图5中的VI-VI线的插头连接器的单体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图5的插头连接器单体中去除了上部壳体片的状态的下部壳体片的内部构造的俯视说明图。
图8是放大地表示在图7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内部构造中该图7的左端侧部分的俯视说明图。
图9是表示从左侧面观察图8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单体时的构造的侧视说明图。
图10是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单体的俯视说明图。
图11是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单体的仰视说明图。
图12是表示作为图1和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的插入、安装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在图12所示的插头连接器中去除了上部壳体片的状态的俯视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使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的终端部分接近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状态的相当于图6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将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的终端部分从图14的状态插入到插头连接器内的最终插入位置的状态的相当于图6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6是表示使插头连接器从图15的状态闭塞的状态的相当于图6的横断面说明图。
图17是沿着图12中的XVII-XVII线的横截面说明图。
图18是放大地表示在图13所示的插头连接器单体的内部构造中该图13的左端侧部分的俯视说明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导电性壳体的制造过程的俯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关于电连接器组装体]
图1~图18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电连接器组装体是为了将由柔性印刷电路板(FPC)、柔性扁平电缆(FFC)等构成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终端部分连接于省略了图示的印刷配线基板上的电路而使用的,特别是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通过连结有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终端部分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0,相对于被软钎焊连接于形成在印刷配线基板上的配线图案(省略图示)的作为对象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0,沿大致水平方向插入,形成为嵌合状态。
以下,以印刷配线基板的表面的延伸方向为“水平方向”,以与该印刷配线基板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为“高度方向”。此外,在插头连接器10中,以嵌合时的插入方向的前端侧的端缘部为“前端缘部”,以与其相反侧的连结有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终端部分的一侧的端缘部为“后端缘部”。此外,在插座连接器20中,以插头连接器10嵌合时被插入的一侧的端缘部为“前端缘部”,以其相反侧的端缘部为“后端缘部”。另外,这些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具有呈细长状地延伸的连接器本体部,将该连接器本体部的延伸方向称为“连接器长度方向”。
另外,从插头连接器10的后端缘部向后方侧延伸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将上述的“连接器长度方向”作为“板宽度方向”而被连结,并且由沿与该“板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构件构成,多根信号线和接地线(屏蔽线)沿着“板宽度方向”呈多极状地相邻地排列。
[关于插头连接器]
构成这样的电连接器组装体的一方侧的电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10的连接器本体部成为不具有由一般的电连接器具备的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构成的绝缘基体(绝缘外壳),在形成在用于遮断电磁波干扰等的导电性壳体11的内部的介质收容空间内,插入并固定有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终端部分的结构。此时的导电性壳体11如图3所示那样,由具备从上下夹持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终端部分的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的一体的构造体形成,但是有关详细的构造在后面说明。
[关于信号传送介质]
另一方面,特别是如图10和图11所示那样,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如上所述,多根信号线和接地线(屏蔽线)沿着板宽度方向呈多极状地被排列在具有挠性的绝缘被覆材的内部,但是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绝缘被覆构件,使用以构成下层的方式被粘贴到上述的信号线和接地线上的绝缘性覆盖膜,并且形成为屏蔽带从该绝缘性覆盖膜上以构成上层的方式被层叠的构造。
并且,这样的绝缘被覆构件成为在被插入插头连接器10的介质收容空间内的前端缘侧的一定区域被剥下的状态,由此形成多极状的电极部。即,在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终端部分,多根信号线和接地线(屏蔽线)成为在上方侧被露出的状态,由该信号线和接地线的露出部分形成由多个连接端子部(触头部)PS1构成的多极状电极部。另外,在这些连接端子部PS1的下表面侧部分(非露出侧部分),以覆盖该连接端子部PS1的下表面整体的方式覆盖着绝缘被覆材。
此时,本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部PS1具备使接地线露出在板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而形成的接地端子,并且在被配置在上述板宽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接地端子彼此之间,通过使信号线露出而形成的信号线端子以规定的节距被排列。具有这样的多个连接端子部PS1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终端部分被插入上述的导电性壳体11的内部并被固定,但是在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固定状态下,连接端子部(多极状电极部)PS1被配置成从导电性壳体11的前端缘朝向前方突出,被插入作为后述的对象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0的内侧,进行电接触。
此外,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板宽度方向的两侧端缘的、与上述的连接端子部(多极状电极部)PS1的稍后方侧相当的部分,设有定位部PS2、PS2。这些各定位部PS2俯视呈大致矩形状地形成为向板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但是在该各定位部PS2的上表面,上述的接地端子以伸出的方式形成。该接地端子由构成绝缘被覆构件的下层的绝缘性覆盖膜部分地覆盖,但是构成上层的屏蔽带通过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呈角状地被切除,形成为不覆盖定位部PS2的形状。此外,如后述那样形成为设于导电性壳体11的止拔卡定爪11c、11c卡合于这些各定位部PS2的结构,通过这些止拔卡定爪11c、11c与定位部PS2、PS2卡合,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整体被保持在预先决定了的规定的位置。
[关于导电性壳体]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导电性壳体11如图3、6所示那样,由从上下夹持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终端部分的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构成,但是这些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的前端缘部分由被配置在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的一对壳体连结部11d、11d一体地连结。这些壳体连结部11d、11d将带板状构件折弯形成为侧视呈大致コ字状,如后所述形成为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插入方向的抵接部。并且,经由该壳体连结部11d、11d被一体连结的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形成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开闭的构造。
更加具体而言,上述的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形成为,在两者隔着规定的间隔大致平行地被配置的闭塞位置、和以壳体连结部11d、11d作为中心且以上部壳体片11a被向上方举起的方式转动的开放位置之间开闭的结构,特别是如图6所示那样,在导电性壳体11的初期状态,即外力未被施加的放置状态下,利用壳体连结部11d、11d的弹性支承力,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被维持成呈一定角度,导电性壳体11的后端部分形成为开放的状态。此外,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被插入介质收容空间的内部之后,通过利用作业者的指尖将上部壳体片11a从上方侧压向下方,导电性壳体11成为闭塞状态,该介质收容空间形成于被形成为这样的初期的开放状态的上部壳体片11a与下部壳体片11b之间的平行面对部分。
如上所述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的前端缘彼此由一对壳体连结部11d、11d一体地连结,但是在这些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的与前端部分相反侧的后端部分,如图5~7所示那样,壳体固定部11h、11h以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被形成在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这些各壳体固定部11h被折弯形成为侧视呈大致コ字状,且被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能够嵌合地相向。并且,如上所述,在上部壳体片11a被压向下方,导电性壳体11成为闭塞状态时,双方的壳体固定部11h、11h彼此重合地嵌合,由此,形成为包括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在内的导电性壳体11整体被牢固地固定的结构。另外,能够将在连接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之后维持连接状态的锁定杆的轴端保持在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的壳体固定部11h、11h之间的空间。
在这里,壳体连结部11d、11d如上所述,被配置在导电性壳体11的前端侧部分、即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插入方向上的内侧部分且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侧部分,但是在由该两壳体连结部11d、11d彼此夹持的部位,使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连接端子部(多极状电极部)PS1能够贯穿的突出开口部,形成为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细长状延伸。
此外,在导电性壳体11的后端侧部分,即与上述的突出开口部相向的部分,使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连接端子部(多极状电极部)PS1能够插入的插入开口部形成为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细长状延伸。该插入开口部是在上部壳体片11a被向上方举起且导电性壳体11开放的状态下形成的,以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在由上述的壳体固定部11h、11h彼此夹持的部位。
并且,通过设于该导电性壳体11的后端侧的插入开口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连接端子部PS1被插入介质收容空间,而且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朝向前方侧被插入,从而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连接端子部PS1以通过突出开口部向前方侧突出的方式突出。此外,此时由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PS2的前端缘部与上述的壳体连结部11d、11d抵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进行在插入方向上的定位。这样,壳体连结部11d、11d形成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插入的抵接部。
另外,如上所述在导电性壳体11的插入开口部的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侧外侧部分,形成有壳体固定部11h、11h,但是在这些壳体固定部11h、11h与插入开口部相邻的内端侧的部位,特别是如图4和图6所示那样,形成有一对止拔卡定爪11c、11c。这一对止拔卡定爪11c、11c形成在上部壳体片11a上,由从该上部壳体片11a的与上述壳体固定部11h、11h的内端(连接器中心侧端)相当的位置朝向连接器前方侧延伸的带状构件形成,被形成为朝向插入开口部侧伸出。
这些止拔卡定爪11c、11c被形成为呈悬臂状地延伸出的具有弹性挠性的弹簧状构件,在这些各止拔卡定爪11c的前端缘部,以将该止拔卡定爪11c的下端侧角部呈角状地切除的方式形成有倾斜状引导边部11c1。在该倾斜状引导边部11c1朝向前方侧向斜上方延伸出之后,形成有呈大致直线状延伸出的直线状支承边部11c2。该直线状支承边部11c2形成止拔卡定爪11c的前端缘,但是在导电性壳体11的闭塞状态下沿上下方向延伸。
此时,上述的倾斜状引导边部11c1被形成为相对于被插入导电性壳体11的介质收容空间内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定位部PS2的后端缘部能够抵接的位置关系。关于这一点的位置关系如下所述。
首先,如图14所示,在导电性壳体11初期的开放的状态下,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被插入介质收容空间内时,如图15所示那样,通过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PS2的前端缘部与作为抵接部的壳体连结部11d、11d抵接,进行插入方向的定位。
并且,在上部壳体片11a从那样的最终插入状态朝向下部壳体片11b在下方的闭塞方向上转动时,止拔卡定爪11c的倾斜状引导边部11c1的中途位置成为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的插入方向后端缘抵接的位置关系。此时,由于产生在该倾斜状引导边部11c1的前方分力,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整体被向前方侧按压。另外,上部壳体片11a的闭塞操作进行时,如图16和图18所示,止拔卡定爪11c的直线状支承边部11c2相对于定位部PS2的插入方向后端缘部抵接,由此,止拔卡定爪11c相对于定位部PS2成为卡合状态,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被保持为不动状态。
另一方面,在上述的导电性壳体11的壳体连结部11d、11d的内壁附近部分,如图7和图8所示那样,设有在板宽度方向上对从导电性壳体11的插入开口部被插入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进行定位的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11m。这些各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由一体地设于下部壳体片11b的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的带板状构件形成,沿着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的外端缘延伸。
更加具体而言,上述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由以下部壳体片11b的连接器长度方向上的两端缘部为基部向斜前方侧延伸出的悬臂状构件形成,且由从上述基部朝向连接器内侧(连接器中心侧)向斜前方侧延伸出的带板状的弹簧构件形成。并且,在如上所述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插入时,如图13和图18所示那样,设于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的插入方向前端侧的角部成为与上述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的中途部分抵接的位置关系,利用该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的弹性力,包括定位部PS2在内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整体被移动到板宽度方向的预先决定的位置,以进行以后的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插入的板宽度方向上的定位。
此时,特别是如图9所示,以下部壳体片11b的底部内表面为基准的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的上缘部(图9的上方向端缘)的高度H形成为比上部壳体片11a的内表面的高度h高(H>h),在未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插入的状态下上部壳体片11a被闭塞时,形成为该上部壳体片11a的一部分与形成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的外周端缘部的一部分(上端缘部)略微干涉的位置关系。另外,该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和上部壳体片11a的干涉关系在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插入时被解除,有关这一点后述。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插入的状态下上部壳体片11a被闭塞时,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相对于上部壳体片11a成为少许的干涉关系,从而可避免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向介质收容空间内被插入前,原本应为开放状态的上部壳体片11a被迫成为闭塞状态,获得防止由于上部壳体片11a会与下部壳体片11b卡合而造成的无法插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这样的情况的卡合防止功能。例如,由于能够将在导电性壳体11的制造阶段或移动、搬送中因上部壳体片11a或下部壳体片11b不经意地接触而被迫成为卡合状态(闭塞状态)防止于未然,所以能够防止制造中的成品率的降低。
另一方面,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被插入介质收容空间内后,由于基于如上述那样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的定位动作,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向板宽度方向的外侧位移,该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移动到成为与上部壳体片11a不干涉的位置关系的位置。其结果,从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的开放状态向闭塞状态的卡合动作,不产生与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的干涉地平滑地进行并完成。
另外,如图12和图17所示那样,在导电性壳体11的上部壳体片11a,在该上部壳体片11a的表面,将导电性壳体11与连接端子部PS1非接触地保持的短路防止部11j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并列地设置3个。这些各短路防止部11j由被冲压加工成从导电性壳体11的上部壳体片11a朝向介质收容空间的内侧突出的内侧突部形成,相对于被插入到介质收容空间的最终位置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绝缘被覆部分,该各短路防止部11j被设置成从上方侧相向。
另外,在上部壳体片11a的、上述的短路防止部11j的连接器长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形成有一对接地触头11k、11k。这些各接地触头11k被切削形成为从上部壳体片11a朝向内侧的介质收容空间呈悬臂状突出。这些各接地触头11k成为与露出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接地线而形成的位于最外侧的连接端子部(多极状电极部)PS1接触的配置关系,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被插入到最终位置时进行接地连接。
[关于插座连接器]
另一方面,构成电连接器组装体中的另一方的对象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20,特别是如图1和图2所示那样,具有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外壳21,并且具备覆盖该绝缘外壳21的外表面而遮断来自外部的电磁波干扰等的导电性壳体22。
在绝缘外壳21上,沿着连接器长度方向呈多极状地适宜地以节距间隔排列有多个导电触头23。这些各导电触头23由具有弹性的梁状的金属材料弯曲而形成,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被配置在设于上述绝缘外壳21的槽状部内。这些各导电触头23被形成为相邻的各导电触头彼此呈大致相同形状。
另一方面,在上述各导电触头23的后端侧部分,设有朝向下方侧折弯形成为阶梯状的连接脚部,该连接脚部被软钎焊接合在形成在省略了图示的印刷配线基板上的信号传送用的印刷配线图案(导电电路)上而被电连接。此时的软钎焊接合相对于多极排列方向的所有的触头一并进行。
此外,在上述的各导电触头23的前端侧部分,设有省略了图示的接点部,这些各接点部形成为相对于被嵌合于插座连接器20的插头连接器10的连接端子部PS1从上方侧弹性接触的配置关系,由此成为形成从上述接点部经由连接脚部到印刷配线基板的信号传送电路的构造。
另外,导电性壳体22形成为,在其上下前端缘部,相对于被嵌合于该插座连接器20的插头连接器10的上部壳体片11a的上表面部分和下部壳体片11b的下表面部分弹性地面接触的结构,并且在导电性壳体22的连接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以朝向连接器长度方向的外侧和后端侧大致水平地延伸出的方式设有多个压紧机构22a。这些压紧机构22a被软钎焊接合在被形成在印刷配线基板上的接地用的印刷配线图案(导电电路)上而被电连接,由此,形成从导电性壳体22到印刷配线基板的接地电路,并且插座连接器20整体被固定。
在这样的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0中,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通过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成为开放状态的导电性壳体11的插入开口部而插入导电性壳体11的介质收容空间内之后,仅进行操作使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彼此为闭塞状态,止拔卡定爪11c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就成为卡合状态,利用该止拔卡定爪11c的卡合力,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相对于导电性壳体11无晃动地被保持,由此容易且良好地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组装。
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插入导电性壳体11的介质收容空间内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由于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11m的弹性作用力,被移动到板宽度方向的预先决定的位置,从而无论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插入时的初期状态如何,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都被保持在板宽度方向的适当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抵接部的壳体连结部11d、11d和止拔卡定爪11c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从插入方向的前后接触,由此,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保持性被提高。此外,此时的止拔卡定爪11c具有朝向插入方向压靠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弹性,从而止拔卡定爪11c成为相对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弹性地按压的接触状态,由此,平滑地进行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保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由于对导电性壳体11施加外力等而欲变形的情况下,短路防止部11j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PS的绝缘被覆部分抵接,导电性壳体11不会产生进一步的变形,导电性壳体11相对于导电性壳体11的连接端子部(多极状电极部)PS1的接触被防止,良好地避免传送信号的短路等问题。
另一方面,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导电性壳体11的包括上部壳体片11a和下部壳体片11b在内的整体被一体地构成,从而如图19所示,能够采用多个导电性壳体11、11由载体30连续地连接的中间工序。这样一来,导电性壳体11的制造被一并进行,能够实现非常高效率的制造。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具体地说明了由本发明人做出的发明,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当然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变形。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设于板状信号传送介质PS的定位部PS2形成为朝向板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但是也能够形成为在板宽度方向上凹陷的形状,还能够形成为在板厚方向上突出的柱状形状、凹陷的孔形状。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连接端子部(多极状电极部)形成为接地端子被配置在信号端子的外侧的结构,但是当然该接地端子相对于信号端子也能够形成为其他的配置关系。此外,也能够形成为废除了接地端子而只有信号端子的结构。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止拔卡定爪11c设于上部壳体11a,但是导电性壳体的其他的部位例如也可以设于侧板。
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对于水平嵌合型的插头连接器应用了本发明,但是相对于垂直嵌合型的插头连接器也能够同样地应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能够相对于被使用于各种电气设备的各种电连接器广泛地应用。
附图标记的说明
PS 板状信号传送介质
10 插头连接器
11 导电性壳体
11a 上部壳体片
11b 下部壳体片
11c 止拔卡定爪
11c1 倾斜状引导边部
11c2 直线状支承边部
11d 壳体连结部
11h 壳体固定部
11j 短路防止部
11k 接地触头
11m 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
20 插座连接器(对象连接器)
21 绝缘外壳
22 导电性壳体
22a 压紧机构
23 导电触头
PS 板状信号传送介质(FPC、FFC)
PS1 连接端子部(多极状电极部)
PS2 定位部

Claims (8)

1.一种插头连接器,板状信号传送介质具备导电性壳体,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从上述导电性壳体突出地被安装,包括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在内的部位被插入对象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导电性壳体由以从上下夹持的方式收容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的一对上部壳体片和下部壳体片构成,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被插入由上述一对上部壳体片和下部壳体片形成的介质收容空间内,
上述上部壳体片和下部壳体片经由被配置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插入方向上的内侧部分的壳体连结部,能够开闭地被连结,并且,
在上述上部壳体片上设有由弹性挠性的弹簧状构件形成的止拔卡定爪,该止拔卡定爪在上部壳体片和下部壳体片从开放状态成为闭塞状态时,与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卡合而保持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
上述止拔卡定爪具备:与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抵接而引导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位置的倾斜状引导边部;以及保持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直线状支承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连结部被形成为相对于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抵接部,
利用上述止拔卡定爪和作为该抵接部的上述壳体连结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一部分被定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止拔卡定爪具有在上述插入方向上压靠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弹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终端部分,以形成多极状电极部的方式设有与对象连接器接触的连接端子,并且,
在上述导电性壳体的表面,设有将该导电性壳体与上述连接端子非接触地保持的短路防止部,
该短路防止部被配置成,与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绝缘部分相面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导电性壳体上设有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该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插入时与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板宽度方向的侧端面抵接而弹性地弯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设于上述一对壳体片的一方,
该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被配置成,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未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状态下上述一对壳体片彼此被闭塞时与另一方的壳体片干涉的位置关系,并且,
利用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上述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位移到与上述另一方的壳体片非干涉的位置,由此,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被插入上述介质收容空间内的状态下上述一对壳体片彼此被闭塞时,上述滑动接触弹性弹簧构件与上述另一方的壳体片不干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板状信号传送介质上,设有被形成为在该板状信号传送介质的板宽度方向或板厚方向上突出或凹陷的定位部,
上述止拔卡定爪与该定位部卡合。
8.一种插头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多个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7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电性壳体一体地连结而制造。
CN201410236213.4A 2013-06-03 2014-05-30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2183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17105 2013-06-03
JP2013117105A JP5704365B2 (ja) 2013-06-03 2013-06-03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218368A CN104218368A (zh) 2014-12-17
CN104218368B true CN104218368B (zh) 2017-01-18

Family

ID=51985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236213.4A Active CN104218368B (zh) 2013-06-03 2014-05-30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350120B2 (zh)
JP (1) JP5704365B2 (zh)
KR (1) KR101549339B1 (zh)
CN (1) CN104218368B (zh)
TW (1) TWI5890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1521799S (zh) * 2014-07-23 2015-04-20
JP6015971B2 (ja) * 2014-10-02 2016-10-26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
CN206907995U (zh) * 2017-07-13 2018-01-19 达昌电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连接器结构
JP2019220339A (ja) * 2018-06-20 2019-12-2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付電気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636A (zh) * 2001-06-14 2003-01-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794518A (zh) * 2004-12-20 2006-06-2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适于连接薄片部件的连接器
JP3931684B2 (ja) * 2002-02-25 2007-06-2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ホン用コネクタ
CN102142631A (zh) * 2009-12-04 2011-08-03 爱沛斯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2195162A (zh) * 2010-03-10 2011-09-21 爱沛斯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00426A (ja) * 2000-09-25 2002-04-05 Calsonic Kansei Corp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接続用コネクタ
JP2002100425A (ja) * 2000-09-25 2002-04-05 Calsonic Kansei Corp フレキシブル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3380539B2 (ja) * 2000-10-13 2003-02-24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3680767B2 (ja) * 2001-06-14 2005-08-1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JP2002373739A (ja) * 2001-06-14 2002-12-26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US6981891B1 (en) * 2004-10-19 2006-01-03 Alex Huang Flexible flat cable connector
CN201160151Y (zh) * 2008-01-05 2008-1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组件
JP4915880B2 (ja) * 2009-09-25 2012-04-1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シェル付き電気コネクタ
US8287311B2 (en) * 2010-01-15 2012-10-16 P-Two Industries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JP5063748B2 (ja) * 2010-06-30 2012-10-3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5813349B2 (ja) * 2011-03-29 2015-11-1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接続対象物
TWM429208U (en) * 2011-11-18 2012-05-11 Cheng Uei Prec Ind Co Ltd Connector shell
US20130164977A1 (en) * 2011-12-21 2013-06-27 Guang-Li Huang Electrical connector
JP5621999B2 (ja) * 2012-03-09 2014-11-1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92636A (zh) * 2001-06-14 2003-01-2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3931684B2 (ja) * 2002-02-25 2007-06-20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マイクロホン用コネクタ
CN1794518A (zh) * 2004-12-20 2006-06-28 日本航空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适于连接薄片部件的连接器
CN102142631A (zh) * 2009-12-04 2011-08-03 爱沛斯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2195162A (zh) * 2010-03-10 2011-09-21 爱沛斯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42151A (ko) 2014-12-11
CN104218368A (zh) 2014-12-17
TW201505274A (zh) 2015-02-01
JP5704365B2 (ja) 2015-04-22
US20140357123A1 (en) 2014-12-04
KR101549339B1 (ko) 2015-09-01
JP2014235905A (ja) 2014-12-15
TWI589063B (zh) 2017-06-21
US9350120B2 (en) 2016-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97198B (zh) 连接装置
US765137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shields on mating housings
US8317543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4218367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7189090B2 (en) Coupler for flat cable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5110334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EP2600469A2 (en) Circuit-terminal connecting device
TWI621309B (zh) 電連接器
JP2013045725A (ja) シールドコネクタ
CN103794950A (zh) 扁平电缆连接器
JP2012138293A (ja) コネクタ装置
TW202019028A (zh) 連接器及連接器總成
CN104218368B (zh) 插头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82032A (zh) 端子及具有该端子的连接器
JP4763576B2 (ja) 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US2008017643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able
JP2017195032A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
WO2008001453A1 (fr) Connecteur de câble coaxial
CN103001064B (zh) 连接装置
CN104241932B (zh) 连接器
JP2014120407A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2019083141A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13008319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