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5929A - 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05929A CN104105929A CN201380008667.XA CN201380008667A CN104105929A CN 104105929 A CN104105929 A CN 104105929A CN 201380008667 A CN201380008667 A CN 201380008667A CN 104105929 A CN104105929 A CN 1041059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hickness
- grooves
- region
- leading edge
- louv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6248 expandable polysty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89792 Squirrel monkey polyomavirus large T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F24F1/0014—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having two or more outlet open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025—Preventing defects on the moulded article, e.g. weld lines, shrinkage mark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air outle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5/00—Injection moulding, i.e. forcing the required volume of moulding material through a nozzle into a closed mould;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5/0025—Preventing defects on the moulded article, e.g. weld lines, shrinkage marks
- B29C2045/0043—Preventing defects on the moulded article, e.g. weld lines, shrinkage marks preventing shrinkage by reducing the wall thickness of the moulded arti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2013/221—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e.g. de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 Specific Sea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For Doors And Window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在室内机(10)的风向板(70)的第二面(72)沿气流方向排列设置有向第一面(71)侧凹陷且沿与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槽(G)。在风向板(70)的前缘(73)侧的区域存在多个槽(G)的槽深度(d)的峰值,多个槽(G)的槽深度(d)随着从前缘(73)侧朝向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朝向后缘(74)侧而逐渐变小。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设置在与翼厚(T)的峰值位置相对应的区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设置于空气吹出口的风向板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具有风向板(louver)的室内机,该风向板设置在空气吹出口,用于调节从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一般来讲,风向板具有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扁平的形状,且利用马达来调节角度。
在此,当流入风向板的前缘附近的气流方向与利用风向板调节的吹出方向之差大时(气流方向与风向板的朝向之差大时),在风向板的表面容易产生气流的剥离。在制冷运转时,如果发生此种剥离,则室内的热气会被卷入风向板侧,因此,被吹出气流冷却的风向板的表面容易产生结露。
想要抑制如上的气流剥离,例如可采取将风向板设为翼形状的对策。具体而言呈如下形状,即:在翼形状的风向板中的前缘侧的区域有翼厚的峰值位置,翼厚从前缘至峰值位置逐渐变大,且随着从峰值位置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在此种翼形状的风向板中,流入前缘附近的气流容易沿着风向板的表面(弯曲面)流动,从而难以在风向板的表面发生剥离。
但是,在使用例如射出成型等的成型方法来成型翼形状的风向板的情况下,存在在翼厚的峰值所处的厚度大的前缘侧的区域容易产生凹痕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10-103702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抑制气流剥离且抑制因成型而产生凹痕的风向板的室内机。
本发明的室内机,包括:外壳,具有空气吹出口;以及风向板,具有位于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第一面和位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面,调节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在所述风向板的前缘侧的区域存在翼厚的峰值,前缘侧的区域的翼厚随着从前缘朝向所述翼厚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所述翼厚的峰值位置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在所述风向板的所述第二面沿气流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槽,所述多个槽向所述第一面侧凹陷且沿与所述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所述风向板的所述前缘侧的区域存在所述多个槽的槽深度的峰值,所述多个槽的槽深度随着从前缘侧朝向槽深度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所述槽深度的所述峰值位置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所述槽深度的所述峰值位置被设置在与所述翼厚的所述峰值位置相对应的区域。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所述室内机的风向板的立体图。
图4的(A)是表示所述风向板的后视图,(B)是(A)的IVB-IVB线剖视图,(C)是表示所述风向板的侧视图。
图5是图4(A)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放大图5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7是放大所述风向板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8是图4(A)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是表示将所述风向板安装于空气吹出口之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所述风向板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10。
<室内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10是悬吊于天花板面T(参照图2)而设置的吊顶型的室内机。室内机10具备:长方体形状的外壳11;在外壳11内以环状配置的热交换器12;配置在热交换器12的内侧的送风机13;以及设置在热交换器12的下方的排水盘24。
仰视时,外壳11呈矩形形状。外壳11包含:具有吸入格栅17的镶板16(下面板16);顶板19;位于它们之间的四个角罩40;在相邻的角罩40之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四个上部镶框9(上部框9);以及在相邻的角罩40之间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四个下部镶框15(下部框15)。
在吸入格栅17与送风机13之间配置有过滤器18。在外壳11的四个侧壁分别设置有空气吹出口14。各上部镶框9设置在所对应的空气吹出口14的上方,各下部镶框15设置在所对应的空气吹出口14的下方。在上部镶框9的内侧沿上部镶框9及与其连续的顶板19配置有隔热件57。隔热件57例如由可发性聚苯乙烯等发泡树脂形成。
作为热交换器12,例如可使用交叉翅片型热交换器,其为在互相平行配置的多个传热管,以与多个传热管正交的状态安装了大量板状翅片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热交换器12在制冷运转时作为蒸发器而发挥功能,在制暖运转时作为冷凝器而发挥功能。
排水盘24回收在热交换器12产生的排水。排水盘24例如由可发性聚苯乙烯等发泡树脂形成。排水盘24包含:位于热交换器12的正下方,能够暂时收容排水的收容部24b;以及与该收容部24b相比位于空气吹出口14侧,且构成空气吹出口14的下缘部的一部分的侧端部24a。侧端部24a设置在下部镶框15的内侧(上侧)。
作为送风机13,例如可使用离心送风机(涡轮风扇)、斜流送风机等。送风机13具备叶轮,该叶轮包含:圆形的轮毂21;在中央部具有空气导入开口的圆形的轮盖22;以及保持在轮毂21与轮盖22之间的多个叶片23。在送风机13的轮毂21连接有风扇马达26的旋转轴。在轮盖22的下侧设置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引导至送风机13的钟形口20。该钟形口20在中央部具有开口,该开口稍小于轮盖22的开口。如果送风机13的叶轮旋转,则室内空气从镶板16的吸入格栅17吸入外壳11内,在通过热交换器12之后,从各空气吹出口14向侧方吹出。
各空气吹出口14是由构成外壳11的部件规定形状及大小的开口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空气吹出口14是由位于其两侧的角罩40、上部镶框9及下部镶框15规定的大致矩形形状的开口部。各空气吹出口14呈水平方向的开口尺寸长于上下方向的开口尺寸的横宽的形状。在各空气吹出口14设置有调节空气的吹出方向的风向板(louver)70。
如图1所示,各风向板70呈沿所对应的空气吹出口14的长边方向延伸的横宽的形状。四个风向板70具有互相相同的形状。下面,具体说明风向板70。
<风向板>
如图3及图4(A)~(C)所示,风向板70具备:俯视时呈横宽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风向板主体77;用于引导气流的多个引导壁82、84;以及一对轴部85、85。风向板主体77具有前缘73、后缘74、位于风向板主体77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第一面71以及位于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面72。多个引导壁82、84包含:在风向板主体77的长边方向两端部向与风向板主体77的长边方向垂直的方向立起的一对引导壁84;以及设置在这些引导壁84之间,并从第二面72向与引导壁84相同的方向立起的一个或多个引导壁8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引导壁82)。
其中之一轴部85从其中之一引导壁84朝风向板主体77的外侧突出,另一轴部85从另一引导壁84朝风向板主体77的外侧突出。这些轴部85、85位于相同的旋转轴上。其中之一轴部85连接于马达M(参照图9)的图略的旋转轴,另一轴部85被支撑于设置在空气吹出口14附近的轴承部86(参照图9)。风向板70利用马达M而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转动,并被调节为所需角度。
在以垂直于风向板主体77的长边方向的平面剖切风向板主体77时的剖面(图5所示的剖面)中,风向板主体77中的前缘73侧的区域具有翼厚T的峰值。在图5中,前缘73侧的区域呈如下形状,即:随着从前缘73向翼厚T的峰值位置,翼厚T逐渐变大,随着从翼厚T的峰值位置向后缘74侧,翼厚T逐渐变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向板主体77呈翼形状。风向板主体77呈翼形状是指如下形状,即:在图5所示的剖面中,在前缘73侧的区域存在翼厚T的峰值,翼厚T随着从前缘73向翼厚T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且翼厚T随着从翼厚T的峰值位置向后缘74侧而逐渐变小。
风向板主体77的前缘73侧的区域是指如下区域,即:在图5所示的剖面中,与直线C相比位于前缘73侧的区域,该直线C通过将翼弦BC平分的点,且垂直于翼弦BC,翼弦BC是通过前缘73和后缘74的直线中前缘73与后缘74之间的线段。风向板主体77中的后缘74侧的区域是指与直线C相比位于后缘74侧的区域。
如图5所示,第一面71是平滑地弯曲并向外侧凸出的弯曲面。如图1所示,在室内机10处于停止状态时,风向板主体77的角度被调节为使风向板主体77堵塞空气吹出口14,第一面71的弯曲面作为向外露出的装饰面(外表面)而发挥作用。
在第二面72设置有大量的槽G。各槽G向第一面71侧凹陷。各槽G向与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大量的槽G被设置成:在室内机10的制冷或制暖运转时风向板70在调节空气的吹出方向的状态(例如图2所示的风向板70的状态)下,沿气流方向排列。即,大量的槽G被设置成沿从前缘73朝向后缘74的方向排列。通过设置多个槽G,第二面72具有在从前缘73朝向后缘74的方向上反复凹凸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槽G的延伸方向朝向大致垂直于气流方向的方向,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略倾斜于气流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槽G沿平行于风向板主体77的长边方向的方向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槽G从第二面72的其中之一侧端部延伸至另一侧端部,但并不一定要设置到侧端部为止。
此外,气流方向是空气通过空气吹出口14时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因此,气流方向并不严格地指一个方向,而是有一些偏差。例如在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气流方向是水平方向或相对于水平方向朝下方倾斜的方向,是从热交换器12朝向空气吹出口14的方向。
如图6所示,风向板主体77具有:形成有大量的槽G的第二面72侧的槽形成区域A2;以及相对于该槽形成区域A2位于其厚度方向的相反侧(第一面71侧),且未形成有槽G的基部区域A1。槽形成区域A2具有从基部区域A1立起的大量的壁部W。相邻的壁部W在之间隔开间隙而被设置,由此形成槽G。各壁部W沿与槽G的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延伸。
在图5的剖视图所示的第二面72中,在画出依次平滑地连接所有的壁部W的顶端部(顶部)Pt的假想曲线的情况下,可描绘出由该假想曲线和第一面71形成的假想的风向板形状。在该假想的风向板形状中,翼厚从前缘73至后缘74平滑地增减。本实施方式的风向板主体77具有在上述的假想的风向板形状中在第二面72设置有大量的槽G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各槽G沿与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因此,沿第二面72流动的气流不易受槽G的影响。即,沿第二面72流动的气流进入槽G或进入槽G并沿槽G流动的情况得到抑制。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各槽G沿平行于风向板主体77的长边方向的方向(大致垂直于气流方向的方向)延伸,因此,与沿倾斜于风向板主体77的长边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沿第二面72流动的气流所受的槽G的影响更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风向板70中,能够获得接近在上述的假想的风向板形状的情况下得到的剥离抑制效果的效果。
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第二面72设置有大量的槽G的风向板70中,风向板主体77的翼厚T如下所述地被定义。即,在如图6所示的风向板70的剖面中,画出通过壁部W的顶部Pt并垂直于翼弦BC的直线L1,设该直线L1和第一面71交叉的交点P与顶部Pt之间的距离为翼厚T。
翼厚T的峰值是指比较所有的壁部W的翼厚T时,翼厚T为最大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翼厚T的峰值处于多个壁部W中如图5所示的壁部WM。该翼厚T的峰值位于前缘73侧的区域。
此外,槽G的槽深度d如下地被定义。即,在如图6所示的风向板70的剖面中,画出通过相邻的壁部W、W的顶点Pt、Pt的直线L2,设该直线L2与槽G的底部Gb之间的距离(垂直于翼弦BC的方向的距离)为槽深度d。
多个槽G的槽深度d的峰值存在于前缘73侧的区域。多个槽G的槽深度d随着从前缘73侧朝向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随着从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朝向后缘74侧而逐渐变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槽G中设置在前缘73侧的区域及后缘74侧的区域的槽G的槽深度d根据翼厚T的增加而增加,并根据翼厚T的减少而减少,但并不限定于此。
槽深度d的峰值是指比较所有的槽G的槽深度d时,槽深度d为最大的部分。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设置在与翼厚T的峰值位置相对应的区域。若举出所述相对应的区域的一个例子则如下所述。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槽深度d的峰值存在于位于翼厚T的峰值所处的壁部WM的两侧的两个槽GM、GM中的其中之一或两者上。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翼厚T的峰值位置和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设置在互相邻接的位置,但是,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也可以相对于翼厚T的峰值位置而稍向前缘73侧或后缘74侧偏离。
具体而言,槽深度d的峰值也可以存在于如下的槽G,即与在前缘73侧邻接于翼厚T的峰值所处的壁部WM的槽GM相比,更向前缘73侧接近1~3个左右的槽G。此外,槽深度d的峰值也可以存在于如下的槽G,即与在后缘74侧邻接于翼厚T的峰值所处的壁部WM的槽GM相比,更向后缘74侧接近1~3个左右的槽G。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翼厚T的峰值位于一个壁部WM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翼厚T的峰值也可以位于例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多个壁部WM。此时,槽深度d的峰值存在于邻接于多个壁部WM中的任一壁部WM的槽G,或者存在于与该邻接的槽G相比更向前缘73侧或后缘74侧接近1~3个左右的槽G。
另外,基部区域A1的基部厚度t如下地被定义。即,在如图6所示的风向板70的剖面中,设垂直于翼弦BC的方向的槽G的底部Gb与第一面71之间的距离为基部厚度t。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图5所示的剖面,基部区域A1被设计成基部厚度t尽量均一。即,在呈翼形状的风向板主体77中,前缘73侧的区域的翼厚T与后缘74侧的区域的翼厚T大有不同,但是,以槽深度d根据翼厚T的增减而增减的方式在第二面72设置大量的槽G,由此,将基部厚度t的增减抑制得小。具体而言,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多个槽G的槽深度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此外,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翼厚T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基部厚度t从前缘73侧至后缘74侧大致均一,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基部厚度t与翼厚T的增减相对应。具体而言,可例示在翼厚T大的区域将基部厚度t设定得小,在翼厚T小的区域将基部厚度t设定得大的方式。即,与翼厚T的峰值位置相对应的区域的基部厚度t被设定为小于与其相比更位于前缘73侧的区域的基部厚度t以及与其相比更位于后缘74侧的基部厚度t。据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翼厚T的峰值位置附近的凹痕的发生。此时,优选: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位于与前缘73侧的区域相比整体上翼厚T小的后缘74侧的区域。
另外,当比较基部厚度t时,以除未设置槽G的前缘73及其附近的区域和未设置槽G的后缘74及其附近的区域以外的其它区域(图5中的直线L3与直线L4之间的区域)为对象。
各槽G的宽度(平行于翼弦BC的方向的壁部W之间的间隔)以及槽G之间的间隔无特别限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定为与壁部W的厚度(平行于翼弦BC的方向的壁部W的厚度)大致相同的程度。各槽G的宽度以及槽G之间的间隔优选设定为在槽G不过度地产生气流的漩涡的程度的小的值。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34个槽G从前缘73向后缘74以大致均等的间隔被设置。槽G的个数根据风向板主体77的宽度而例如设置为数十个左右。
槽G的宽度优选被设定为基部厚度t的0.4倍~0.6倍的范围(0.4t<槽的宽度<0.6t)。此外,当基部厚度t在风向板主体77整体上不完全一致时,各槽G的宽度可以设定成相对于在厚度方向上与该槽G邻接的部分的基部厚度t在上述范围内。
此外,若举槽G的宽度的具体例,槽G的宽度可设定为0.7~1.5mm左右,但并不限定于此。通过设置此种多个槽G,在第二面72有效地抑制气流的剥离,并且,即使在第二面72发生结露的情况下,也能利用多个槽G有效地保持该结露水。
如图3、图4(A)及图8所示,在所述风向板主体77的两端部设置有贯穿风向板主体77的多个狭缝81。通过设置这些狭缝81,风向板主体77的表面的结露得到抑制。各狭缝81是沿垂直于风向板70的长边方向(风向板主体的长边方向)的方向延伸的长孔。
此外,多个狭缝81也可以例如图10所示的方式设置在风向板主体77。在图10所示的变形例中,多个狭缝81重点设置在容易产生结露的区域S、S。这些区域S、S位于风向板主体77的两端部。各区域S位于风向板主体77的后缘74侧。
如图10中点划线所示,各区域S随着朝向后缘74侧而向风向板主体77的长边方向扩展。如该变形例所示,多个狭缝81的每一个也可以为沿风向板主体77的长边方向延伸的长孔。在该变形例中,后缘74侧的狭缝81的长度(所述长边方向的开口长度)大于前缘73侧的狭缝81的长度。
风向板70例如可由合成树脂形成,且能够弯曲变形。因此,作业者能够如图9所示地一边使风向板70弯曲变形一边将该风向板70安装于空气吹出口14以及从空气吹出口14拆卸下来。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向板70的前缘73侧的区域设置有翼厚T的峰值,翼厚T随着从前缘73向翼厚T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翼厚T的峰值位置向后缘74侧而逐渐变小。由此,流入前缘73附近的气流容易沿风向板70的第一面71及第二面72流动。据此,能够抑制在风向板70的表面流动的气流的剥离。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面72以沿气流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向第一面71侧凹陷并沿与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槽G。由此,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形状,翼厚T大的前缘73侧的区域在设置有多个槽G的部位局部地减少壁厚。这样,在前缘73侧的区域,获得气流剥离抑制效果,并且,局部地减少壁厚的部位沿气流方向排列。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缘73侧的区域设置有槽深度d的峰值,多个槽G的槽深度d随着从前缘73侧朝向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槽深度d的峰值朝向后缘74侧而逐渐变小。而且,槽深度d的峰值位置设置在与翼厚T的峰值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即,在前缘73侧的区域,多个槽G的槽深度d具有与翼厚T的增减倾向一样的增减倾向。由于如此地设置具有与翼厚T的大小相对应的槽深度d的槽G,因此,在前缘73侧的区域能够有效地抑制凹痕的发生。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5所示的剖面中,多个槽G的底部Gb与第一面71之间的厚度即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多个槽G的槽深度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通过如此地将多个槽G的槽深度d的大小之差设定得大,能够在风向板70中将基部厚度t的大小之差设定得小。据此,容易使基部厚度t在风向板70整体中收敛在所需范围内。由此,能够在整个风向板70均匀地获得凹痕抑制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风向板70的后缘74侧的区域,翼厚T随着朝向后缘74侧而逐渐变小,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的部位位于后缘74侧的区域,基部厚度t的最小值的部位位于前缘73侧的区域。
在前缘73侧的区域,虽然通过设置多个槽G来设置局部地减少壁厚的部位,由此抑制凹痕,但是,与后缘侧74侧的区域相比,较多地存在翼厚T大的部位。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的部位位于翼厚T比较小的后缘74侧的区域,另一方面,使基部厚度t的最小值的部位位于翼厚T比较大的前缘73侧的区域。据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风向板70的前缘73侧的区域发生凹痕的情况。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改良等。
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具有四个空气吹出口的吊顶型的室内机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适用于具有一个、两个或三个空气吹出口的吊顶型的室内机,此外也可以适用于天花板埋入型室内机、挂壁型室内机、柜型室内机等。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多个槽G的底部Gb与第一面71之间的厚度即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多个槽G的槽深度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可以与槽深度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相同程度,还可以大于槽深度d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风向板70的后缘74侧的区域,翼厚T随着朝向后缘74侧而逐渐变小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后缘74侧的区域也可以具有例如翼厚T不变的部位,此外,也可以具有翼厚T随着朝向后缘74侧而逐渐变大的部位。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的部位位于后缘74侧的区域,基部厚度t的最小值的部位位于前缘73侧的区域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为基部厚度t的最大值的部位位于前缘73侧的区域,基部厚度t的最小值的部位位于后缘74侧的区域的结构。另外,也可以为前缘73侧的区域的基部厚度t与后缘74侧的区域的基部厚度t相同。
另外,如概括说明上述的实施方式则如下所述。
所述室内机,包括:外壳,具有空气吹出口;以及风向板,具有位于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第一面和位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面,调节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在所述风向板的前缘侧的区域存在翼厚的峰值,前缘侧的区域的翼厚随着从前缘朝向所述翼厚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所述翼厚的峰值位置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在所述风向板的所述第二面沿气流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槽,所述多个槽向所述第一面侧凹陷且沿与所述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在所述风向板的所述前缘侧的区域存在所述多个槽的槽深度的峰值,所述多个槽的槽深度随着从前缘侧朝向槽深度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所述槽深度的所述峰值位置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所述槽深度的所述峰值位置被设置在与所述翼厚的所述峰值位置相对应的区域。
在该结构中,在前缘侧的区域存在翼厚的峰值,前缘侧的区域呈翼厚随着从前缘朝向翼厚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随着从翼厚的峰值位置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的形状。由此,流入前缘附近的气流容易沿风向板的第一面及第二面流动。据此,能够抑制在风向板的表面流动的气流的剥离。
此外,在该结构中,在风向板的第二面以沿气流方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向第一面侧凹陷并沿与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槽。因此,翼厚大的前缘侧的区域在设置有多个槽的部位局部地减小了壁厚。即,前缘侧的区域具有局部地减小了壁厚的部位沿气流方向排列的结构。
而且,在该结构中,在前缘侧的区域,槽深度的峰值位置设置在与翼厚的峰值位置相对应的区域,槽深度的增减倾向与翼厚的增减倾向相对应。即,在该结构中,具有在翼厚大的部位槽深度大,在翼厚小的部位槽深度小的特征。由此,风向板具有与翼厚的大小相对应的槽深度的槽,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前缘侧的区域发生凹痕的情况。
基于以上的情况,在该结构中,能够抑制在风向板的表面流动的气流的剥离,而且,能够抑制在已成型的风向板上发生凹痕的情况。
在所述室内机中,优选:作为所述多个槽的底部与第一面之间的厚度的基部厚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所述多个槽的槽深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在该结构中,通过使多个槽的槽深度的大小之差设定得比较大,由此在风向板中能够将基部厚度的大小之差设定得小。在包含前缘侧的区域和后缘侧的区域的区域中能够减小基部厚度的变化。据此,能够容易使基部厚度在风向板整体中收敛在所需的范围内。由此,在风向板整体上均匀地获得凹痕抑制效果。
在所述室内机中,优选:在所述风向板的后缘侧的区域,所述翼厚随着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所述基部厚度的最大值的部位位于后缘侧的区域,所述基部厚度的最小值的部位位于前缘侧的区域。
在前缘侧的区域,通过设置多个槽来设置局部地减小了壁厚的部位,由此抑制凹痕,但是,与后缘侧侧的区域相比,较多地存在翼厚大的部位。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基部厚度的最大值的部位位于翼厚比较小的后缘侧的区域,另一方面,使基部厚度的最小值的部位位于翼厚比较大的前缘侧的区域。据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在风向板的前缘侧的区域发生凹痕的情况。
符号说明
10 室内机
11 外壳
14 空气吹出口
70 风向板
71 第一面
72 第二面
73 前缘
74 后缘
77 风向板主体
d 槽深度
G 槽
T 翼厚
t 基部厚度
Claims (3)
1.一种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有空气吹出口;以及
风向板,具有位于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侧的第一面和位于所述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面,调节从所述空气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吹出方向,其中,
在所述风向板的前缘侧的区域存在翼厚的峰值,前缘侧的区域的翼厚随着从前缘朝向所述翼厚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所述翼厚的峰值位置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
在所述风向板的所述第二面沿气流方向排列设置有多个槽,所述多个槽向所述第一面侧凹陷且沿与所述气流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
在所述风向板的所述前缘侧的区域存在所述多个槽的槽深度的峰值,所述多个槽的槽深度随着从前缘侧朝向槽深度的峰值位置而逐渐变大,并且,随着从所述槽深度的所述峰值位置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
所述槽深度的所述峰值位置被设置在与所述翼厚的所述峰值位置相对应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多个槽的底部与第一面之间的厚度的基部厚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所述多个槽的槽深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向板的后缘侧的区域,所述翼厚随着朝向后缘侧而逐渐变小,
所述基部厚度的最大值的部位位于后缘侧的区域,所述基部厚度的最小值的部位位于前缘侧的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27789 | 2012-02-10 | ||
JP2012027789A JP5403084B2 (ja) | 2012-02-10 | 2012-02-10 | 室内機 |
PCT/JP2013/000645 WO2013118497A1 (ja) | 2012-02-10 | 2013-02-06 | 室内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05929A true CN104105929A (zh) | 2014-10-15 |
CN104105929B CN104105929B (zh) | 2015-07-22 |
Family
ID=48947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08667.XA Active CN104105929B (zh) | 2012-02-10 | 2013-02-06 | 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813777B1 (zh) |
JP (1) | JP5403084B2 (zh) |
CN (1) | CN104105929B (zh) |
ES (1) | ES2675303T3 (zh) |
TR (1) | TR201808572T4 (zh) |
WO (1) | WO201311849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51788A (zh) * | 2017-09-27 | 2020-04-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室内机 |
CN114083763A (zh) * | 2021-12-18 | 2022-02-25 |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生产缓冲注塑件的模具和注塑机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92926A1 (ja) * | 2013-12-20 | 2015-06-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6444224B2 (ja) * | 2015-03-06 | 2018-12-26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JP6609975B2 (ja) * | 2015-04-21 | 2019-11-27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ダクト及びデータセンター |
WO2017042926A1 (ja) * | 2015-09-10 | 2017-03-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208831238U (zh) | 2017-12-22 | 2019-05-07 |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压缩机及制冷循环装置 |
CN108489064B (zh) * | 2018-05-07 | 2023-07-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出风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JP6904324B2 (ja) * | 2018-11-30 | 2021-07-14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CN111442368B (zh) * | 2019-01-17 | 2025-02-21 |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 吊顶式空调室内机 |
EP3901526B1 (en) | 2020-04-24 | 2022-06-22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Ceiling-mounted air conditioning unit for a heat pump comprising a refrigerant circuit with a refrigerant leakage sensor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20133A (ja) * | 1995-05-25 | 1996-12-03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2003021387A (ja) * | 2001-07-06 | 2003-01-24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6129233A (ja) * | 2004-10-29 | 2006-05-18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テレビジョンキャビネット |
JP2007101029A (ja) * | 2005-10-03 | 2007-04-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2010065877A (ja) * | 2008-09-09 | 2010-03-25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11099613A (ja) * | 2009-11-05 | 2011-05-1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CN102313346A (zh) * | 2010-06-29 | 2012-01-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950252B2 (ja) | 1996-09-30 | 1999-09-20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高所設置用空気調和機 |
JP3279490B2 (ja) * | 1996-11-20 | 2002-04-30 | 東芝キヤリア株式会社 | 天井カセット形空気調和装置 |
EP1910109A4 (en) * | 2005-07-29 | 2011-02-02 | Carrier Corp | HORIZONTAL FLAP SUPPORT FOR AN EVAPORATOR UNIT |
-
2012
- 2012-02-10 JP JP2012027789A patent/JP5403084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2-06 EP EP13746185.1A patent/EP2813777B1/en active Active
- 2013-02-06 CN CN201380008667.XA patent/CN104105929B/zh active Active
- 2013-02-06 WO PCT/JP2013/000645 patent/WO201311849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2-06 TR TR2018/08572T patent/TR201808572T4/tr unknown
- 2013-02-06 ES ES13746185.1T patent/ES2675303T3/es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320133A (ja) * | 1995-05-25 | 1996-12-03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2003021387A (ja) * | 2001-07-06 | 2003-01-24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06129233A (ja) * | 2004-10-29 | 2006-05-18 | Funai Electric Co Ltd | テレビジョンキャビネット |
JP2007101029A (ja) * | 2005-10-03 | 2007-04-19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2010065877A (ja) * | 2008-09-09 | 2010-03-25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2011099613A (ja) * | 2009-11-05 | 2011-05-19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CN102313346A (zh) * | 2010-06-29 | 2012-01-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051788A (zh) * | 2017-09-27 | 2020-04-21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室内机 |
CN114083763A (zh) * | 2021-12-18 | 2022-02-25 |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生产缓冲注塑件的模具和注塑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3164218A (ja) | 2013-08-22 |
JP5403084B2 (ja) | 2014-01-29 |
EP2813777A4 (en) | 2015-12-02 |
EP2813777A1 (en) | 2014-12-17 |
EP2813777B1 (en) | 2018-05-23 |
ES2675303T3 (es) | 2018-07-10 |
TR201808572T4 (tr) | 2018-07-23 |
CN104105929B (zh) | 2015-07-22 |
WO2013118497A1 (ja) | 2013-08-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05929B (zh) | 室内机 | |
EP2441963B1 (en) | Turbofan and air conditioner | |
EP2918936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WO2014061094A1 (ja) | ターボファン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US10274222B2 (en) | Fan unit and air conditioner | |
JP6578907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6504349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2016142431A5 (zh) | ||
JP2014126282A (ja) | 天井設置型室内機 | |
JP2007170331A (ja) | ターボファン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
EP2957773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JP6078945B2 (ja) | 遠心送風機 | |
CN203083029U (zh) | 室内机 | |
JP6139669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07205268A (ja) | 遠心ファン | |
JP6079354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5418306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476087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4864492A (zh) | 空调机室内机 | |
JP593035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589140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6659991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6923845B2 (ja) |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 |
CN207212761U (zh) | 一种进风箱及风机 | |
JP6314950B2 (ja) | 室内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