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7865B - 泵 - Google Patents
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47865B CN104047865B CN201410044849.9A CN201410044849A CN104047865B CN 104047865 B CN104047865 B CN 104047865B CN 201410044849 A CN201410044849 A CN 201410044849A CN 104047865 B CN104047865 B CN 10404786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top plate
- pump according
- interior side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泵,其具有由树脂制成的第二外壳和配置于第二外壳的上侧的增强板。增强板具有内侧接触部和非接触部。内侧接触部在供液部的周围与顶板部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非接触部位于比内侧接触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并且,非接触部在沿周向扩展的区域与顶板部的上表面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也就是说,增强板在与顶板部接触的内侧接触部的径向外侧具有与顶板部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因此,能够使增强板的内侧接触部高效地与第二外壳的容易变形以及容易破损的部位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其结果是,能够获得加强第二外壳的效果,并且能够抑制增强板的轴向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泵。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了一种通过利用马达的驱动力使叶轮旋转从而输送流体的泵。例如,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316678号公报中记载了组装于热水器等设备的泵。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316678号公报的泵中,利用包括配置于合成树脂制成的外壳的内部的转子和设置于模制树脂内的定子的马达使叶轮旋转从而吐出流体(权利要求1,图1)。
在使这样的泵驱动时,在泵的内部产生因流体形成的压力。因此,需要抑制由该压力导致的外壳的变形或者破损。作为用于抑制外壳变形或者破损的方法,例如可以考虑利用刚性较高的金属形成外壳本身的方法。但是,若采用由金属制成的外壳,则泵整体的重量会大幅增加。
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316678号公报中公开了利用金属板对由树脂制成的外壳进行加强的结构(0019段,0032段,图1)。若以这种方式构成,则能够抑制泵的重量增加,并且能够抑制因压力而导致外壳变形或者破损。
在使用上述泵的产品中,在进行产品小型化的情况下或者产品的内部空间受其他部件限制的情况下,也会对泵的形状产生限制。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外壳或者金属板的轴向厚度变薄的情况。这样就需要解决施加于泵内部空间的流体压力的对策。这样一来,强烈要求即使在外壳的轴向厚度等变薄的情况下,或者外壳无法采用增强结构的情况下,也能够提高外壳抵抗流体压力的耐压性,并且希望抑制泵的尺寸和重量的技术。
但是,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06-316678号公报的结构中,若想要提高外壳的耐压性,则需要增加金属板的轴向厚度。因此,不能满足后者的想要抑制泵的尺寸和重量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用增强板对第二外壳进行加强且能够抑制增强板的轴向厚度的泵。
在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泵具有轴、转子、叶轮、定子、第一外壳、第二外壳以及增强板。轴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转子绕轴旋转。叶轮位于转子的上侧并与转子一起旋转。定子配置在转子的径向外侧。第一外壳存在于定子与转子之间。第二外壳配置于定子以及第一外壳的上侧。第二外壳由树脂制成。增强板配置于第二外壳的上侧且相对于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增强板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部。第二外壳具有顶板部、供液部以及固定部。顶板部沿增强板的下表面扩展。供液部从设置于顶板部的孔的边缘穿过贯通部呈大致圆筒状延伸至顶板部的上侧。固定部位于比供液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增强板固定于该固定部。增强板具有内侧接触部和非接触部。内侧接触部在供液部的周围与顶板部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非接触部位于比内侧接触部靠径向外侧且比固定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非接触部在沿周向扩展的区域与顶板部的上表面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
根据本申请所例示的第一发明,增强板在与顶板部接触的内侧接触部的径向外侧具有与顶板部不接触的非接触部。因此,增强板的内侧接触部高效地与第二外壳的容易变形以及容易破损的部位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其结果是,获得了加强第二外壳的效果,并且抑制了增强板的轴向厚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纵剖视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纵剖视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俯视图。
图6是比较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9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2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3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4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局部纵剖视图。
图15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俯视图。
图16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俯视图。
图17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俯视图。
图18是变形例所涉及的泵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本申请中,分别将与泵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与泵的中心轴线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沿以泵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方向称为“周向”。并且,在本申请中,以轴向作为上下方向,相对于第二外壳以增强板侧为上侧来说明各部分的形状和位置关系。但是,对该上下方向的定义并不限定本发明所涉及的泵在制造时以及使用时的朝向。并且,在本申请中,“平行的方向”也包括大致平行的方向。并且,在本申请中,“正交的方向”也包括大致正交的方向。
<1.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1A的纵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泵1A具有轴23A、转子31A、叶轮32A、定子201A、第一外壳21A、第二外壳22A以及增强板24A。
轴23A沿中心轴线9A配置。转子31A绕轴23A旋转。叶轮32A位于转子31A的上侧且与转子31A一起旋转。定子201A配置于转子31A的径向外侧。第一外壳21A存在于定子201A与转子31A之间。第二外壳22A配置于定子201A以及第一外壳21A的上侧。并且,第二外壳22A由树脂制成。增强板24A配置于第二外壳22A的上侧,并且相对于中心轴线9A大致垂直地扩展。
增强板24A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部241A。第二外壳22A具有顶板部221A、供液部222A以及固定部227A。顶板部221A沿增强板24A的下表面扩展。供液部222A从设置于顶板部221A的孔的边缘穿过贯通部241A呈大致圆筒状延伸至顶板部221A的上侧。固定部227A位于比供液部22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增强板24A固定于第二外壳22A的固定部227A。
并且,增强板24A具有内侧接触部243A以及非接触部244A。内侧接触部243A在供液部222A的周围与顶板部221A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非接触部244A位于比内侧接触部243A靠径向外侧且比固定部227A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非接触部244A在沿周向扩展的区域与顶板部221A的上表面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
如此一来,增强板24A在与顶板部221A接触的内侧接触部243A的径向外侧具有与顶板部221A不接触的非接触部244A。因此,增强板24A的内侧接触部243A高效地与第二外壳22A的容易变形以及容易破损的部位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其结果是,获得了加强第二外壳22A的效果,并且抑制了增强板24A的轴向厚度。
<2.第二实施方式>
<2-1关于泵的整体结构>
图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泵1的纵剖视图。图3是泵1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泵1例如搭载于家用燃气热水器,用于使存积在浴缸内的温水循环。但是,本发明的泵也可用于除燃气热水器以外的用途。例如,本发明的泵也可搭载于地面采暖或者加湿器等家用设备、运输设备、医疗设备、制造设备等,用于输送各种流体。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泵1具有静止部2和旋转部3。静止部2固定于燃气热水器的框体。旋转部3被支承为相对于静止部2能够旋转。
本实施方式的静止部2具有马达框架2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轴23以及增强板24。
马达框架20为保持定子201以及电路板202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马达框架20配置于泵1的最下侧。本实施方式的马达框架20为通过向插入有定子201以及电路板202的模具内部注入树脂而制得的嵌件成型品。因此,定子201以及电路板202的至少一部分被构成马达框架20的树脂覆盖。并且,如图2所示,马达框架20具有从其上表面朝向下侧凹陷的第一凹部203。
定子201配置于第一凹部203的径向外侧。定子201具有定子铁芯41和线圈42。定子铁芯41例如由将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的层叠钢板构成。并且,定子铁芯41具有圆环状的铁芯背部411和从铁芯背部411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412。线圈42由卷绕于齿412的导线构成。构成线圈42的导线的端部与电路板202电连接。在电路板202搭载有用于向线圈42提供驱动电流的电子电路。
第一外壳21具有转子容纳部211和环状板部212。转子容纳部211沿轴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并且其下端部被封闭。环状板部212从转子容纳部21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转子容纳部211配置于马达框架20的第一凹部203内。并且,后述转子31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转子容纳部211的内部。也就是说,转子容纳部211存在于定子201与转子31之间。
第二外壳22为配置于定子201以及第一外壳21的上侧的由树脂制成的部件。第二外壳22具有顶板部221、供液部222以及排液部223。顶板部221沿环状板部212的上表面以及增强板24的下表面相对于中心轴线9大致垂直地扩展。并且,第二外壳22具有从其下表面朝向上侧凹陷的第二凹部225。后述叶轮3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第二凹部225内。并且,在顶板部221的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连通孔224。
供液部222从连通孔224的边缘朝向上侧呈大致圆筒状延伸。在供液部222的上端部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61。凸缘部61位于比增强板24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若将配管与供液部222连接,则该配管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凹部225的内部空间经由供液部222而连通。因此,能够从该配管朝向第二凹部225的内部吸入流体。排液部223从顶板部的周缘部的一处沿周向呈大致圆筒状延伸。若将配管与排液部223连接,则该配管的内部空间与第二凹部225的内部空间经由排液部223而连通。因此,能够从第二凹部225的内部朝向该配管排出流体。
轴23在后述转子31的径向内侧沿中心轴线9配置。轴23的材料例如使用不锈钢等金属。轴23的下端部固定于设置在第一外壳21的下轴支承部213。另一方面,轴23的上端部固定于设置在第二外壳22的上轴支承部226。
增强板24为配置于第二外壳22的上侧的板状的部件。增强板24相对于中心轴线9大致垂直地扩展。增强板24的材料使用刚性比构成第二外壳22的树脂高的铁等金属。在增强板24的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241。第二外壳22的供液部222穿过贯通孔241沿轴向延伸。因此,供液部222的上端部位于比增强板24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马达框架2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以及增强板24相互固定。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框架2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以及增强板24利用螺纹固定而相互固定。也就是说,作为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固定部件的螺丝25紧固于设置在这些部件的螺丝孔内。由此,抑制了马达框架20、第一外壳21、第二外壳22以及增强板24的相对移动以及振动。
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部3具有转子31以及叶轮32。
转子31借助轴承30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轴23的周围。如图2所示,转子31具有大致圆筒状的转子铁芯311和配置于转子铁芯311的外周面的圆环状的磁铁312。磁铁312的外周面隔着第一外壳21与定子201在径向对置。并且,在磁铁312的外周面沿周向交替磁化出N极和S极。
叶轮32位于比转子31靠上侧的位置且与转子31一起旋转。叶轮32具有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叶片321。并且,叶轮3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于第二外壳22的第二凹部225内。
当从外部电源经由电路板202向线圈42提供驱动电流,则在定子铁芯41的齿412产生磁通。并且,利用齿412与磁铁312之间的磁通作用而产生周向的转矩。其结果是,转子31以及叶轮32以中心轴线9为中心旋转。并且,当叶轮32旋转,则存积在第二凹部225内的流体被多个叶片321朝向切线方向加速。由此,从供液部222朝向第二凹部225内导入流体,并且从第二凹部225朝向排液部223排出流体。
<2-2第二外壳以及增强板的结构>
图4是泵1的局部纵剖视图。图5是泵1的俯视图。以下参照图4以及图5对第二外壳22以及增强板24的更加详细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第二外壳22具有沿轴向贯通顶板部221的螺丝孔227。螺丝孔227位于比供液部22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优选位于顶板部221的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并且,增强板24也在其径向外侧的端部附近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螺丝孔242。并且,螺丝25紧固于这些螺丝孔227、242。因此,顶板部221与增强板24相互固定。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外壳22设置有作为第一固定部的螺丝孔227,并且在增强板24设置有作为第二固定部的螺丝孔242。并且,借助紧固于这些螺丝孔227、242的螺丝25,第二外壳22与增强板24相互固定。
本实施方式的顶板部221具有从其径向内端部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一突起51。如图5所示,第一突起51在供液部222的周围连成环状。并且,第一突起51的内周部与供液部222的下端部的外周面相连。
并且,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增强板24具有内侧接触部243、非接触部244以及外侧接触部245。
当增强板24和第二外壳22借助螺丝25而固定,则内侧接触部243在供液部222的周围与第一突起51的上表面直接接触。由此,如图4中的空心箭头所示,内侧接触部243对第一突起51施加以螺丝25为中心的力矩负荷91。此时,增强板24在螺丝孔242与内侧接触部243之间极其微小地弹性变形。并且,顶板部221也在螺丝孔227与第一突起51之间极其微小地弹性变形。
另一方面,当从供液部222导入流体,则顶板部221从第二凹部225内的流体承受压力92。图4中的空心箭头表示施加在顶板部221的下表面的流体的压力92的例子。假如,第二外壳22的强度弱,也不与增强板24接触,则存在由于该压力92而导致第二外壳22产生变形以及破损的情况。特别是,在供液部222的下端部与顶板部221的内端部之间的边界附近容易发生变形以及破损。
在本实施方式的泵1中,在最容易发生变形以及破损的部位、即供液部222的下端部与顶板部221的内端部之间的边界附近,朝向与来自流体的压力92相反的方向作用有来自增强板24的力矩负荷91。当顶板部221受到来自流体的压力92,则要与流体的压力92相应地朝向上方变形。然而,由于顶板部221事先被增强板24朝向下方按压,因此与没有增强板24的状态相比较,能够抑制顶板部221朝向上方变形。
并且,当在第二外壳22内产生更强的压力,顶板部221要更加大幅度地朝上变形时,与此对应地,增强板24施加于顶板部221的朝下的力矩负荷91也变大。因此,抑制了顶板部221进一步朝上变形。其结果是,抑制了第二外壳22变形以及破损。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51的上表面与内侧接触部243之间呈面接触状态。因此,与点接触或者线接触的情况相比,压力不容易集中在顶板部221与内侧接触部243之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内侧接触部243在供液部222的周围连成环状。因此,能够在整周范围抑制第二外壳22变形以及破损。
内侧接触部243位于比螺丝孔242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即可。但是,为了抑制顶板部221的内周部附近变形,优选将内侧接触部243设置于增强板24的尽量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例如,优选内侧接触部243位于增强板24的比半径方向中央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更加优选内侧接触部243位于增强板24的径向内端部。
非接触部244位于比内侧接触部243靠径向外侧且比螺丝孔227靠径向内侧的位置。非接触部244与顶板部221的上表面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非接触部244既可在内侧接触部243的周围遍及整周地连成圆环状,也可局部中断。也就是说,非接触部244在周向上呈圆弧状扩展即可。
外侧接触部245位于比非接触部244靠径向外侧的位置。顶板部221的上表面与外侧接触部245隔着环状的辅助部件26间接地接触。如此一来,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内侧接触部243和外侧接触部245双方与顶板部221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由此,进一步抑制了第二外壳22变形。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增强板24在与顶板部221接触的内侧接触部243的径向外侧具有与顶板部221不接触的非接触部244。因此,能够使内侧接触部243与第二外壳22中的容易变形以及容易破损的顶板部221的内端部附近高效地接触。也就是说,能够使顶板部221的内端部附近与内侧接触部243更加可靠地接触。由此,能够高效地加强第二外壳22。并且,能够抑制增强板24的轴向厚度。
图6是在增强板中没有区别设置内侧接触部和非接触部的情况下,以强调变形程度的方式表示第二外壳22X以及增强板24X如何因泵1X内的流体的压力92X而变形的比较例。若在使用泵1X之前使增强板24X的下表面整体与顶板部221X的上表面接触,则在承受流体的压力92X时,如图6所示,伴随顶板部221X的变形,在增强板24X的径向内端部与顶板部221X之间产生间隙27X。如此一来,不能利用增强板24X抑制顶板部221X的内端部附近变形。
相反,如本实施方式的增强板24那样,若事先在内侧接触部243的径向外侧设置了非接触部244,则即使顶板部221发生些许变形,也依然维持内侧接触部243与顶板部221之间的接触。因此,能够抑制顶板部221进一步变形。其结果是,防止了第二外壳22破损。
并且,顶板部221的径向内端部由于与内侧接触部243接触而稍微朝下侧挠曲。图7是强调表示顶板部221的挠曲的图。如此一来,若使顶板部221的径向内端部事先朝向泵1的内部侧挠曲,则更容易在内侧接触部243与顶板部221之间产生力矩负荷91。因此,能够在顶板部221承受来自流体的压力92时,进一步抑制顶板部221朝向泵1的外部侧变形。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流体的压力92而导致第二外壳22破损。
<3.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图8是一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B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8的例子中,在顶板部221B与内侧接触部243B之间存在有辅助部件27B。如此一来,既不必在顶板部221B设置第一突起,也不必使内侧接触部243B朝向下侧突出,就能够使顶板部221B与内侧接触部243B间接地接触。因此,第二外壳22B以及增强板24B的形状被简化,并且也容易制造各部件。
图9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C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9的例子中,顶板部221C具有从其径向外端部朝向上方突出的外侧突起50C。如此一来,外侧突起50C与外侧接触部245C直接接触。因此,能够省略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辅助部件26。另外,也可代替外侧突起50C而在增强板24C设置朝向下方突出的突起,并且使该突起与顶板部221C的上表面接触。
图10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D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0的例子中,代替第一突起而在顶板部221D的径向内端部附近的上表面设置倾斜面228D。倾斜面228D的高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上升,其径向内侧的端部与供液部222D的外周面相连。如此一来,倾斜面228D与内侧接触部243D直接接触。
并且,在图10的例子中,顶板部221D的上表面与供液部222D的外周面之间的边界借助倾斜面228D而平滑地连续。因此,不容易在顶板部221D的上表面与供液部222D的外周面之间的边界处产生助长断裂的应力集中。
图11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E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1的例子中,内侧接触部243E比增强板24E的其他部位向下侧突出。如此一来,不必在第二外壳22E设置第一突起,就能够使顶板部221E与内侧接触部243E直接接触。因此,第二外壳22E的形状被简化,并且容易制造第二外壳22E。
图12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F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2的例子中,在增强板24F的径向内端部附近设置有倾斜部246F。倾斜部246F以其高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下降的方式倾斜地扩展。并且,倾斜部246F的下端部为与顶板部221F接触的内侧接触部243F。即使是这样的结构,也不必在第二外壳22F设置第一突起,就能够使顶板部221F与内侧接触部243F直接接触。
另外,也可在顶板部与增强板双方设置有突起,并使这些突起之间相互接触。
图13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G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3的例子中,顶板部221G具有第一突起51G和第二突起52G。第一突起51G与增强板24G的内侧接触部243G接触。第二突起52G在比第一突起51G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从顶板部221G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第二突起52G的上表面与增强板24G的下表面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如此一来,就算第一突起51G的上部由于来自增强板24G的压力而被压扁,也能够利用第二突起52G辅助支承增强板24G。因此,能够抑制顶板部221G的高度位置朝向下方偏移。
图14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H的局部纵剖视图。在图14的例子中,代替螺纹固定,利用所谓的搭扣配合而使第二外壳22H与增强板24H相互固定。也就是说,在第二外壳22H代替螺丝孔而设置有作为将第一固定部与固定部件一体化的部位的爪部227H。并且,在增强板24H的径向外端部代替螺丝孔而设置有作为第二固定部的承受部247H。并且,该爪部227H与承受部247H之间互相卡定。如此一来,只将第二外壳22H与增强板24H沿轴向组装,就能够容易地将这两个部件固定。另外,也可在第二外壳设置作为第一固定部的承受部,在增强板设置作为将第二固定部与固定部件一体化的部位的爪部,使该承受部与该爪部相互卡定。
但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利用螺纹固定第二外壳22与增强板24能够更加精确地确定增强板24相对于第二外壳22的轴向位置。因此,能够使内侧接触部243更加可靠地与第二外壳22的上表面接触。
图15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J的俯视图。在图15的例子中,在第二外壳22J的上表面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多个肋229J。多个肋229J从第一突起51J朝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如此一来,提高了顶板部221J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顶板部221J变形。
图16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K的俯视图。在图16的例子中,在增强板24K的上表面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多个肋248K。多个肋248K以中心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延伸。如此一来,提高了增强板24K的刚性。因此,进一步提高了顶板部221J的抵抗变形的耐性。另外,多个肋248K也可设置于增强板24K的下表面。
图17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L的俯视图。在图17的例子中,在增强板24L代替贯通孔241而设置有作为贯通部的缺口241L。缺口241L沿轴向贯通增强板24L。并且,缺口241L从增强板24L的径向外侧的缘部沿径向延伸至从轴向观察与供液部222L重叠的位置。
若设置这样的缺口241L,则在将增强板24L安装于第二外壳22L时,能够使增强板24L在径向上靠近供液部222L。因此,能够将增强板24L的缺口241L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凸缘部61L的下方,也就是说比凸缘部61L的外周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顶板部221L的内周部附近变形。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增强板24设置有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241。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贯通部的贯通孔241在比增强板24的径向外侧的缘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贯通增强板24。在这种情况下,增强板24连成环状。因此,从提高增强板24自身强度的视点来看,上述实施方式比图17中结构更加优选。
图18是其他变形例所涉及的泵1M的纵剖视图。在图18的例子中,增强板24M具有朝向泵1M的上侧以及径向外侧扩展的安装部249M。并且,该安装部249M例如通过螺纹固定而固定于燃气热水器的框体70M。如此一来,也可使增强板24M具有除加强第二外壳22M以外的功能。
并且,本发明的泵既可输送水或者油等液体,也可输送空气或者氮气等气体。
并且,关于泵的细节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也可与本申请的各附图所表示的形状和尺寸不同。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出现的各要素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本发明能够用于泵。
Claims (18)
1.一种泵,包括:
轴,其沿着上下延伸的中心轴线配置;
转子,其绕所述轴旋转;
叶轮,其位于所述转子的上侧且与所述转子一起旋转;
定子,其配置在所述转子的径向外侧;
第一外壳,其存在于所述定子与所述转子之间;
第二外壳,其配置于所述定子以及所述第一外壳的上侧且由树脂制成;以及
增强板,其配置在所述第二外壳的上侧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
所述泵的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具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部,
所述第二外壳包括:
顶板部,其沿所述增强板的下表面扩展;
供液部,其从设置于所述顶板部的孔的边缘穿过所述贯通部呈圆筒状延伸至所述顶板部的上侧;以及
固定部,其位于比所述供液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且所述增强板固定于该固定部,
所述增强板包括:
内侧接触部,其在所述供液部的周围与所述顶板部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以及
非接触部,其位于比所述内侧接触部靠径向外侧且比所述固定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并且所述非接触部在沿周向扩展的区域与所述顶板部的上表面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部的径向内端部因与所述内侧接触部接触而朝向下侧挠曲。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接触部为所述增强板的径向内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接触部在所述供液部的周围连成环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部在所述供液部的周围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一突起,
所述第一突起的上表面与所述内侧接触部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部具有朝向上方突出的第二突起,
所述第二突起的上表面与所述增强板在轴向隔着间隙对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部的上表面具有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上升且与所述供液部的外周面相连的倾斜面,
所述倾斜面与所述内侧接触部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接触部比所述增强板的其他部位朝向下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具有高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降低的倾斜部,
所述倾斜部的下端部为所述内侧接触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部为在比所述增强板的径向外侧的缘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沿轴向贯通所述增强板的贯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通部为从所述增强板的径向外侧的缘部延伸至从轴向观察与所述供液部重叠的位置的缺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液部在比所述增强板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
所述增强板的所述缺口的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比所述凸缘部的外周部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在比所述非接触部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进一步具有与所述顶板部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的外侧接触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螺纹固定于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固定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增强板以及所述固定部中的一方的爪部与设置于所述增强板以及所述固定部中的另一方的承受部卡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具有固定到搭载所述泵的装置上的安装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增强板在其上表面或者下表面具有呈放射状延伸的肋。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壳在所述顶板部的上表面具有呈放射状延伸的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51472A JP6236810B2 (ja) | 2013-03-14 | 2013-03-14 | ポンプ |
JP2013-051472 | 2013-03-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47865A CN104047865A (zh) | 2014-09-17 |
CN104047865B true CN104047865B (zh) | 2016-07-13 |
Family
ID=5137879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44849.9A Active CN104047865B (zh) | 2013-03-14 | 2014-02-07 | 泵 |
CN20142005845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96574U (zh) | 2013-03-14 | 2014-02-07 | 泵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20058455.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3796574U (zh) | 2013-03-14 | 2014-02-07 | 泵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36810B2 (zh) |
CN (2) | CN10404786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36810B2 (ja) * | 2013-03-14 | 2017-11-29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ポンプ |
JP6714971B2 (ja) * | 2015-02-10 | 2020-07-01 | ナブテスコオートモーティブ株式会社 | 真空ポンプ |
JP2017025714A (ja) * | 2015-07-16 | 2017-02-02 |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 両吸込ポンプ |
DE102015220988A1 (de) * | 2015-10-27 | 2017-04-27 | Robert Bosch Gmbh | Förderungseinheit, sowie Brennstoffzellenvorrichtung mit einer Förderungseinheit |
JP2019157695A (ja) * | 2018-03-09 | 2019-09-19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ポンプ |
JP2019157684A (ja) * | 2018-03-09 | 2019-09-19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ポンプ装置 |
JP2019157685A (ja) * | 2018-03-09 | 2019-09-19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ポンプ装置 |
JP2020122397A (ja) * | 2019-01-29 | 2020-08-13 |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 ポンプ装置 |
JP7373327B2 (ja) * | 2019-09-10 | 2023-11-02 | ニデッ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 ポンプ装置 |
JP7449749B2 (ja) * | 2020-03-30 | 2024-03-14 | 株式会社荏原製作所 | ケーシング組立体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
JP7455332B2 (ja) * | 2021-07-01 | 2024-03-26 | 株式会社ワイ・テイ・エス | ダイアフラムポンプ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IT1239829B (it) * | 1990-02-13 | 1993-11-15 | Renzo Ghiotto | Corpo pompa in lamiera a spessore differenziato |
JP3154112B2 (ja) * | 1994-01-21 | 2001-04-09 | 新明和工業株式会社 | 水中ポンプ |
US6302661B1 (en) * | 1996-05-03 | 2001-10-16 | Pratap S. Khanwilkar | Electromagnetically suspended and rotated centrifugal pump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
JP4491864B2 (ja) * | 1999-09-17 | 2010-06-30 |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 ポンプの圧力容器 |
JP3947345B2 (ja) * | 2000-07-17 | 2007-07-18 | 株式会社日立産機システム | 多段ポンプ |
JP4879408B2 (ja) * | 2001-06-22 | 2012-02-22 | 日本電産テクノモータ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 軸流ポンプ |
JP2006316678A (ja) * | 2005-05-11 | 2006-11-24 | Nidec Shibaura Corp | ポンプ |
JP2008008275A (ja) * | 2006-06-30 | 2008-01-17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ポンプ用ケース |
JP2009091962A (ja) * | 2007-10-05 | 2009-04-30 | Nippon Densan Corp | 遠心ファン |
CN101713411B (zh) * | 2008-10-07 | 2011-11-16 | 阳江市新力工业有限公司 | 带密封盖板结构的半开式叶轮泵 |
CN201351636Y (zh) * | 2008-12-16 | 2009-11-25 |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高温煤浆泵 |
CN201474986U (zh) * | 2009-08-19 | 2010-05-19 | 沈纪和 | 纳米化工泵 |
CN102235369B (zh) * | 2011-08-04 | 2013-05-22 |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离心泵 |
JP6236810B2 (ja) * | 2013-03-14 | 2017-11-29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ポンプ |
-
2013
- 2013-03-14 JP JP2013051472A patent/JP6236810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2-07 CN CN201410044849.9A patent/CN104047865B/zh active Active
- 2014-02-07 CN CN201420058455.4U patent/CN203796574U/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47865A (zh) | 2014-09-17 |
CN203796574U (zh) | 2014-08-27 |
JP6236810B2 (ja) | 2017-11-29 |
JP2014177881A (ja) | 2014-09-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047865B (zh) | 泵 | |
CN204597658U (zh) | 马达 | |
CN102410230B (zh) | 泵装置 | |
CN102454641B (zh) | 泵装置 | |
US9739314B2 (en) | Bearing unit and motor | |
JP5741826B2 (ja) | モータ | |
US20140175957A1 (en) | Rotor assembly and brushless dc motor comprising the same | |
CN206948107U (zh) | 马达 | |
US20190115798A1 (en) | Motor and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US8601686B2 (en) | Water circulating pump,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heat pump apparatus | |
JP6332376B2 (ja) | 永久磁石電動機 | |
CN105932801A (zh) | 马达 | |
US20160201692A1 (en) | Fuel pump | |
JP2015086860A (ja) | 燃料ポンプ | |
KR101405225B1 (ko) | 보빈 및 그를 이용한 권선형 동기모터의 회전자 | |
KR101312204B1 (ko) | 아우터 로터 타입 비엘디씨 모터 | |
CN107482801A (zh) | 定子单元、马达以及送风机 | |
CN105322684B (zh) | 马达 | |
JP6616955B2 (ja) | モータ | |
KR102570251B1 (ko) | 스테이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 |
KR20150083681A (ko) | 모터 회전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 |
US20160369818A1 (en) | Fuel pump | |
JP6136798B2 (ja) | 燃料ポンプ | |
CN104520589B (zh) | 自吸泵 | |
JP6890981B2 (ja) | 冷却コンプレッサ内のオイルポンプアセンブリの構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