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15811A - 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 - Google Patents
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15811A CN104015811A CN201410065442.4A CN201410065442A CN104015811A CN 104015811 A CN104015811 A CN 104015811A CN 201410065442 A CN201410065442 A CN 201410065442A CN 104015811 A CN104015811 A CN 1040158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inge
- trunk lid
- end side
- torsion bar
- base e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 Closing And Opening Devices For Wings, And Check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其能够以简单结构防止后行李箱盖开合时的折回部的错位。其中,扭杆(7a、7b)的合叶座(6)侧端部由折回成U形的折回部(13)形成,利用形成于合叶座(6)的一对承接部(19a、19b)从相互对置的方向承接折回部(13)的基端侧部分(13b)和前端侧部分(13a),在合叶座(6)的面对折回部(13)的中央部分(13c)的部位设有抵接部(25),扭杆(7a、7b)设有施加使折回部(13)的中央部分(13c)与抵接部(25)触碰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加力结构部(27a、27b)。由此,折回部(13)整体被约束为与抵接部(25)触碰的恒定姿态,防止后行李箱盖(3)开合时折回部(13)的前端侧部分(13a)及基端侧部分(13b)与承接部(19a、19b)摩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开合车辆的后行李箱盖的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
背景技术
轿式小客车型的车辆大多在车身后部设有后行李箱盖,利用后行李箱盖的开合操作,打开或关闭行李箱。在这样的车辆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中,采用在车宽方向两侧配置合叶,具体而言是配置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合叶座和与该合叶座连结并能够自由转动的合叶臂的分列左右的一对合叶,以该合叶的合叶臂支承后行李箱盖使之能够开合。
但是,由于后行李箱盖是具有相当大重量的构件,因此,在后行李箱盖的打开操作中,不得不承受相当大的负载。因此,在后行李箱盖的开合构造中,在左右一对合叶的一侧合叶的合叶座与另一侧合叶的合叶臂之间架设扭杆,利用扭杆的扭转力向后行李箱盖施加打开方向的作用力,以对后行李箱盖的打开操作进行辅助。
在对这样的扭杆的合叶座侧的端部进行支承时,采用专利文献1所示的扭杆的端部形成有将该端部折回而成的U形的折回部,合叶座设有一对从互相对置的方向承接折回部的基端侧部分和从该基端侧部分折回的前端侧部分的承接部,以将扭杆端支承于合叶座的简单构造即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51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在对后行李箱盖进行从“开”到“闭”、从“闭”到“开”的操作时,扭杆将以合叶座侧的端部为支点,改变合叶臂侧的端部的位置。
然而,由于形成于合叶座的一对承接部仅是用于承接施加扭转力的折回部,仅限制了扭杆的扭转方向的动作,因此,当对后行李箱盖进行开合操作时,就会出现折回部的各部分偏离一对承接部的变化。一旦折回部偏离(错位),前端侧部分和/或基端侧部分就有可能与一对承接部摩擦,以致出现异常噪声。
在出现了异常噪声的情况下,一般通过涂布油脂等润滑剂来应对。但这不过是临时措施。因此,因未采用根本性措施,以致有可能无法避免异常噪声的出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简单结构防止后行李箱盖开合时的折回部的错位的行李箱盖开合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具有左右一对的合叶及扭杆,该左右一对的合叶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合叶座、和与该合叶座连结并能够自由转动的支承后行李箱盖以使该后行李箱盖能够打开和关闭的合叶臂,该扭杆架设在一对合叶中的一侧合叶的合叶座与另一侧合叶的合叶臂之间,并利用扭转力向后行李箱盖施加打开方向的作用力,其特征在于,扭杆具有折回部,该折回部通过将合叶座侧的端部折回而形成为U形,并具有基端侧部分、从该基端侧部分折回的前端侧部分、以及位于基端侧部分与前端侧部分之间的中央部分,合叶座具有:从相互对置的方向承接前端侧部分和基端侧部分的一对承接部;和形成于面对中央部分的部位,并能够与该中央部分抵接的抵接部,扭杆设有施加使中央部分与抵接部触碰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加力结构部。
根据上述发明,利用加力结构部施加作用力,使折回部的中间部分,即基端侧部分与前端侧部分之间的中央部分与形成于合叶座的抵接部触碰,将折回部整体限制为与该抵接部触碰的原始状态,即恒定姿态。也即,折回部持续保持恒定姿态。
因此,在后行李箱盖开合时,抑制了折回部相对于承接部的偏离(位移)。因此,能够防止后行李箱盖开合时折回部的前端侧部分和基端侧部分与承接部的摩擦,进而防止以摩擦为主要原因的异常噪声的产生。
在本发明中,加力结构部包括形成于前端侧部分和基端侧部分,从中央部分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的与承接部倾斜抵接的倾斜部。
根据上述发明,利用扭杆的扭转力,采用通过倾斜部的倾斜使折回部的中央部分与合叶座的抵接部触碰这样的简单结构即可。
在本发明中,倾斜部通过上述前端侧部分和上述基端侧部分倾斜折弯而成。
根据上述发明,倾斜部采用将折回部的前端侧部分、基端侧部分倾斜折弯这样的利用已有部件的简单结构即可。而且,倾斜部不仅起到将折回部的中央部分与合叶座的抵接部压接的作用,而且起到后行李箱盖开合时使集中的应力被分散的作用。
在本发明中,一对承接部包括U形切口部和L形切口部。
根据上述发明,在将扭杆装配至合叶座时,能够在不使扭杆变形的状态下通过使其横向滑动而装配至合叶座,从而提高了可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辅助该后行李箱盖的打开操作的扭杆及合叶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3是从图2中的箭头A方向观察到的扭杆和合叶的俯视图。
图4是现有扭杆的随着后行李箱盖开合的折回部动作的俯视图。
图5是图2中的箭头B所示的扭杆端支承构造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6是形成于合叶座的抵接部以及形成于折回部的前端侧部分和基端侧部分的倾斜部(加力结构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沿着图5中的C-C线的折回部的中央部分已压接至合叶座的抵接部的状态的水平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5中的D-D线的折回部的中央部分已压接至合叶座的抵接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符号说明
1 车身
3 后行李箱盖
5 合叶
6 合叶座
7a、7b 扭杆
11 合叶臂
13 折回部
13a 前端侧部分
13b 基端侧部分
13c 中央部分
19a、19b 一对承接部
25 突部(抵接部)
27a、27b 倾斜部(加力结构部)
F1、F2 扭转力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图1~图8所示的一个实施方式来说明本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所适用的车辆——例如轿式小客车型的车辆——的后部,在图1中,1表示中央具有座舱2a、后部具有行李舱2b的车身,3是用于开合该行李舱2b上方的开口部(未图示)的后行李箱盖。
后行李箱盖3由安装在行李舱2b的座舱2a侧开口缘部(车身部分)的左右一对合叶5支承,并能够上下开启(能够开合)。一对合叶5装配有两条扭杆7a、7b(例如金属制棒部件),辅助后行李箱盖3的打开操作。
在图2的立体图和图3的俯视图(图2中的箭头A方向)中,放大显示了包括该扭杆7a、7b在内的合叶5周边的构造。
首先,参照图2和图3说明包括扭杆7a、7b的安装构造在内的后行李箱盖3的开合构造。
左右(车宽方向两侧)一对合叶5均具有:以螺栓紧固(固定)于行李舱2b的开口缘部(车身部分)的金属板制合叶座6,和一端支承于形成在合叶座6的一对竖壁部9之间的能够沿上下方向自由转动的C形合叶臂11。各合叶臂11的另一端向行李舱2b侧突出。以螺栓紧固(固定)方式将两合叶臂11各自的另一端固定于后行李箱盖3的内侧面,以支承后行李箱盖3使其能够在图1~图3中的α所示的关闭位置(全闭)与β所示的打开位置(全开)之间开合。
扭杆7a架设在一对合叶5的一侧(例如左侧)合叶的合叶座6与该一对合叶5的另一侧(例如右侧)合叶的合叶臂9之间,扭杆7b相反则架设在一对合叶5的另一侧(右侧)合叶的合叶座6与该一对合叶5的一侧(左侧)合叶的合叶臂9之间。
即,装配在合叶座6的扭杆7a的一端部由将该端部折弯成U形的折回部13形成,装配在相反侧的合叶臂9的扭杆7a的另一端部由例如折弯成曲柄状的曲柄状端部14形成。
其中,折回部13由形成于合叶座6的支承用壁部,例如图5中放大表示的合叶座6的内侧的端部向下侧折弯成L形的支承壁15支承。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支承壁15为端面朝向车身前后方向的立壁状,在车辆前后方向两侧的各端部形成有一对切口部17a、17b。形成折回部13的基端侧的基端侧部分13b插入两切口部17a、17b中的一侧(本例中为近身侧)的例如U形的切口部17b内。从基端侧部分13b折回的前端侧部分13a(与基端侧部分13b并行配置的部分)插入切口部17a、17b中的另一侧(本例中为远身侧)的例如L形的切口部17a内。而且,位于前端侧部分13a与基端侧部分13b之间的作为折回部13的其它部分的中央部分13c沿着支承壁15的壁面配置在切口部17a与切口部17b之间,以将折回部13整体装配至支承壁15。曲柄状端部14卡止于例如合叶臂11的靠近支点的臂部。当使切口部17a、17b其中的一切口部为U形切口部、另一切口部为L形切口部时,则在将扭杆7a装配至合叶座6时,能够在不使扭杆7a变形的状态下通过使其横向滑动而装配至合叶座,从而提高了可操作性。
在此,扭杆7a预先向开启后行李箱盖3的打开方向扭转,向前端侧部分13a与基端侧部分13b之间的中央部分13c施加扭转力。切口部17a、17b承受由前端侧部分13a及基端侧部分13b所施加的扭转力,将后行李箱盖3向打开方向加力。形成由切口部17a、17b一起承受后行李箱盖3开合时的反作用力的构造(图3中实线所绘的合叶臂11和扭杆7a表示后行李箱盖关闭,双点划线所绘的合叶臂11和扭杆7a表示后行李箱盖打开)。
具体而言,如图5中的箭头F1所示,前端侧部分13a因受到扭杆7a的扭转力,而被压向切口部17a中的位于上部的端面部18a。另外,如图5中的箭头F2所示,基端侧部分13b因受到扭杆7a的扭转力而被压向切口部17b中的位于下部的端面部18b。即,L形切口部17a的上侧的端面部18a和U形切口部17b的下侧的端面部18b分别成为从相互对置的方向承接前端侧部分13a的承接部19a及承接基端侧部分13b的承接部19b。利用该构造限制扭杆7a的扭转方向并支承扭杆端。
关于扭杆7b的安装构造,由于仅安装朝向与扭杆7a不同,各部的构造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和详细图示。
另外,在仅用一对切口部17a、17b(承接部19a、19b)承接扭杆7a、7b的折回部13的构造中,在如图4所示对后行李箱盖3进行从“开”到“闭”、从“闭”到“开”的操作时,折回部13将在保持被切口部17a、17b的端面部18a、18b按压的状态下,追踪后行李箱盖3的动作从而发生位移(偏离)。因此,折回部13有可能与切口部17a、17b的端面部18a、18b(上侧及下侧)摩擦,以致出现异常噪声。
因此,作为措施,对合叶座6、折回部13采取了防止异常噪声产生的手段。在此,如图5~图8所示,采用在合叶座6的面对折回部13的中央部分13c的部位设置能够与该中央部分13c抵接的抵接部21,在折回部13(扭杆7a)设置施加使中央部分13c与抵接部21触碰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加力结构部23的结构。
即,如图5~图8所示,抵接部21采用在合叶座6的面对折回部13的中央部分13c的部位,在本例中为支承壁15的切口部17a、17b之间的侧面部分(板面部分)设置突部25的结构。具体而言,突部25由从切口部17a、17b之间的侧面部分向中央部分13突出的梯形凸条形成。另外,凸条沿上下方向延伸,且其突出面呈与中央部分13c平行的平坦面。
加力结构部23呈在折回部13的前端侧部分13a和基端侧部分13b分别形成有倾斜部27a、27b的构造。
具体而言,如图5~图8所示,形成于前端侧部分13a的倾斜部27a是在考虑到施加于该前端侧部分13a的F1方向的扭转力,以使前端侧部分13a整体如图6中的θ1所示地随着靠近前端侧部分13a的前端而倾斜折向上升方向的方式形成。而且,该倾斜部27a的斜面受到F1方向的扭转力,与端面部18a(承接部19a)的边缘抵接。即,前端侧部分13a受到F1方向的扭转力,斜向按压切口部17a的上侧的端面部18a的边缘。由此,前端侧部分13a如图7中的箭头a所示,在端面部18a上滑动,使中央部分13c位移,直至与突部25触碰。
形成于基端侧部分13b的倾斜部27b是在考虑到施加于该基端侧部分13b的F2方向的扭转力,以使基端侧部分13b整体如图6中的θ2所示地随着靠近中央部分13c而倾斜折向上升方向的方式形成(与倾斜部27a的倾斜方向相反)。而且,该倾斜部27b的斜面受到F2方向的扭转力,与端面部18b(承接部19b)的边缘抵接。即,基端侧部分13b受到F2方向的扭转力,斜向按压切口部17b的下侧的端面部18b的边缘。由此,基端侧部分13b如图7中的箭头b所示,在端面部18b上滑动,使中央部分13c位移,直至与突部25触碰。
折回部13的中央部分13c整体利用上述从中央部分13c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27a、27b和从相互对置的方向承接该倾斜部27a、27b的端面部18a、18b(承接部19a、19b),利用扭转力F1、F2,始终向着与突部25触碰的方向加力。通过该作用力,折回部13的中央部分13c如图7和图8中的箭头c所示,持续与合叶座6的突部25的前表面(抵接部21)触碰。
由此,折回部13的整体利用扭转力F1、F2,无论后行李箱盖3是开是合,始终都被限制(约束)为与合叶座6的突部25持续触碰的原始的恒定姿态。即,折回部13整体利用扭转力F1、F2持续保持为不会从与合叶座6的突部25触碰的姿态变动的原始姿态。
由此,如图2和图3所示,扭杆7a、7b的各折回部13不会在后行李箱盖3开合时从原始的与合叶座6的突部25触碰的原始姿态不慎移动,而是能够持续保持恒定。即,抑制了折回部13相对于端面部18a、18b(承接部19a、19b)的偏离。由此,折回部13不会发生位移。
因此,在后行李箱盖3开合时,能够防止前端侧部分13a和基端侧部分13b与切口部17a、17b的端面部18a、18b(承接部19a、19b)摩擦之类的动作,防止以该动作为主要原因的异常噪声的产生。
特别是由于折回部13的限制采用了利用扭杆7a(7b)的扭转力,通过从中央部分13c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27a、27b斜向与端面部18a、18b(承接部19a、19b)抵接(为了从互相对置的方向承接),将折回部13的中央部分13c与突部25(抵接部21)触碰的结构,因此以简单构造即可实现该限制。
而且,由于倾斜部27a、27b只是将折回部13的前端侧部分13a、基端侧部分13b倾斜折弯,因此有效利用已有部件的简单构造即可实现。此外,前端侧部分13a、基端侧部分13b折弯而成的倾斜部27a、27b不仅起到将折回部13的中央部分13c压接至突部25(抵接部21)的作用,而且起到后行李箱盖3开合时使集中的应力被分散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一个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例如尽管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倾斜部的一例,举出了使折回部的前端侧部分、基端侧部分倾斜的构造,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在折回部的前端侧部分、基端侧之外另行设置倾斜的部件的构造。
Claims (4)
1.一种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所述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具有左右一对合叶和扭杆,
所述左右一对合叶具有固定于车身的合叶座、和与所述合叶座连结并能够自由转动的支承后行李箱盖以使所述后行李箱盖能够开合的合叶臂,
所述扭杆架设在所述一对合叶中的一侧合叶的合叶座与另一侧合叶的合叶臂之间,并通过扭转力向所述后行李箱盖施加打开方向的作用力,
其特征在于,
所述扭杆具备折回部,所述折回部通过将所述合叶座一侧的端部折回而形成为U形,并具有基端侧部分、从所述基端侧部分折回的前端侧部分、和位于所述基端侧部分与所述前端侧部分之间的中央部分,
所述合叶座具有:从相互对置的方向承接所述前端侧部分和所述基端侧部分一对承接部;和形成于面对所述中央部分的部位,并能够与所述中央部分抵接的抵接部,
所述扭杆设有用于施加使所述中央部分与所述抵接部触碰的方向的作用力的加力结构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力结构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前端侧部分和所述基端侧部分,从所述中央部分向互相远离的方向倾斜的与所述承接部倾斜抵接的倾斜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通过将所述前端侧部分和所述基端侧部分倾斜折弯而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承接部包括U形切口部和L形切口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40925A JP5594499B2 (ja) | 2013-03-01 | 2013-03-01 | トランクリッドの開閉構造 |
JP2013-040925 | 2013-03-0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15811A true CN104015811A (zh) | 2014-09-03 |
CN104015811B CN104015811B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14329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06544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15811B (zh) | 2013-03-01 | 2014-02-25 | 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594499B2 (zh) |
CN (1) | CN104015811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11852A (zh) * | 2020-04-08 | 2020-07-14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机舱盖启闭的扭杆翻转机构及汽车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660761B1 (ko) * | 2015-07-15 | 2016-09-29 |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 좌,우 슬립 방지 기능을 갖는 트렁크 리드 힌지 토션바 |
KR101802779B1 (ko) | 2016-07-13 | 2017-11-29 | 대원강업주식회사 | 정위치 고정구조를 포함하는 힌지토션바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99862A (en) * | 1979-12-31 | 1981-08-11 | Nhk Spring Co Ltd | Operating device for trunklid |
JPS6080979A (ja) * | 1983-10-12 | 1985-05-08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ト−シヨンバ−支持構造 |
CN201280868Y (zh) * | 2008-10-31 | 2009-07-29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 |
JP2010215135A (ja) * | 2009-03-18 | 2010-09-30 | Suzuki Motor Corp | トーションバーの取付構造 |
US20100275518A1 (en) * | 2009-04-28 | 2010-11-04 |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automobile trunk lid |
KR20120033876A (ko) * | 2010-09-30 | 2012-04-0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단일화된 트렁크 리드 힌지 토션바 |
-
2013
- 2013-03-01 JP JP2013040925A patent/JP559449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2-25 CN CN201410065442.4A patent/CN10401581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699862A (en) * | 1979-12-31 | 1981-08-11 | Nhk Spring Co Ltd | Operating device for trunklid |
JPS6080979A (ja) * | 1983-10-12 | 1985-05-08 | Nissan Motor Co Ltd | ト−シヨンバ−支持構造 |
CN201280868Y (zh) * | 2008-10-31 | 2009-07-29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 汽车行李箱盖鹅颈铰链系统 |
JP2010215135A (ja) * | 2009-03-18 | 2010-09-30 | Suzuki Motor Corp | トーションバーの取付構造 |
US20100275518A1 (en) * | 2009-04-28 | 2010-11-04 | Suzuki Motor Corporation | Opening and closing device for automobile trunk lid |
KR20120033876A (ko) * | 2010-09-30 | 2012-04-0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단일화된 트렁크 리드 힌지 토션바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411852A (zh) * | 2020-04-08 | 2020-07-14 |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机舱盖启闭的扭杆翻转机构及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169000A (ja) | 2014-09-18 |
JP5594499B2 (ja) | 2014-09-24 |
CN104015811B (zh) | 2016-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14841B2 (ja) | 車両の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 |
US8628133B2 (en) | Package tray assembly for trunk of vehicle | |
JP5342500B2 (ja) | リアパーセルシェルフのヒンジ構造 | |
CN104015811A (zh) | 后行李箱盖开合构造 | |
CN102009621A (zh) | 行李搁板构造 | |
KR101622697B1 (ko) | 차량용 러기지 도어 구조 | |
US20090295184A1 (en) | Deck board and mounting structure of deck board | |
JP6766603B2 (ja) | 車両荷室構造 | |
US20170305243A1 (en) | Sunroof device | |
JP6672720B2 (ja) | 車両用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 |
JP2019038305A (ja) | 車両用荷室構造 | |
CN204383140U (zh) | 车辆用滑门 | |
WO2020196544A1 (ja) | ヒンジ装置および車両 | |
JP6315400B2 (ja) | 自動車の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 |
JP6919521B2 (ja) | ドアチェック装置の取付構造 | |
EP2554430B1 (en) | Seat back tilting mechnism of a vehicle seat, in particular for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vehicles | |
JP4293451B2 (ja) | 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 |
JP7181131B2 (ja) | 洗濯機 | |
JP2012240596A (ja) | 車両用シートの収納構造 | |
JP2018012404A (ja) | トランクリッド開閉機構 | |
JP5857679B2 (ja) | トランクリッド取付用車両構造 | |
CN105398398A (zh) | 车辆的行李厢构造 | |
JP4165171B2 (ja) | ラゲッジボードの開閉構造 | |
JP2975256B2 (ja) | サンルーフ用のシェード装置 | |
JP2010058528A (ja) | 車両用収納部のリッド開閉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