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6640B - 嵌入式空调机 - Google Patents
嵌入式空调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46640B CN103946640B CN201380003901.XA CN201380003901A CN103946640B CN 103946640 B CN103946640 B CN 103946640B CN 201380003901 A CN201380003901 A CN 201380003901A CN 103946640 B CN103946640 B CN 10394664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unit main
- hole
- access hole
- cover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24F2013/207—Casings or covers with control knobs; Mounting controlling members or control units therei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单元主体设置于建筑物的天花板内,使用隔板将单元主体的内部分割为配置有送风机的送风机室和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包括第一检修口和第二检修口,其中,所述第一检修口设置在与送风机室相对的单元主体侧部,所述第二检修口设置在与热交换室相对的单元主体侧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一种嵌入式空调机,该嵌入式空调机设置在建筑物的天花板内,将吸入并热交换后的热交换空气经由吹出管道向室内吹出。
背景技术
常用设置在建筑物的天花板内的嵌入式空调机(天花板埋入式空调机)。在单元主体内收容有室内热交换器和送风机,例如,在主体一侧部开设吸入口,在另一侧部连接有吹出管道。送风机驱动,将空气从吸入口吸入并使其与室内热交换器进行热交换,将热交换空气从吹出管道向室内吹出。
在这种空调机中,包括:对经由制冷剂管与室内热交换器连接的电动膨胀阀、送风机等电气部件进行驱动的电气控制部件;以及安装该电气控制部件来构成电路的控制基板等。上述电气控制部件和控制基板收容在电气部件箱内,但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工作而发热。
这样的话,电气部件箱内的温度上升,而使内部部件受到热量的不良影响。因此,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在单元主体的外侧面安装电装箱。电装箱包括具有空气的导入口和排出口的突出部,使上述突出部从设于单元主体外侧面的开口突出到单元主体内的送风风扇的送风路径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308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由于嵌入式空调机的安装现场是从室内无法目视确认的天花板内,因此,万一在从电装箱起火时,为了防止火在天花板内蔓延,较为理想的是,将电装品收容在单元主体内部。
此外,伴随着制冷循环运转,从室内热交换器产生排水并滴落。上述排水收容在设于室内热交换器下部的排水收容盘中,通常通过设于排水收容盘的排水泵进行排水处理。
在对上述排水收容盘或排水泵进行维护作业时,由于在单元本体上没有设置检修口,因此,将构成单元主体的侧板的一个侧面全部拆下来进行维护。因此,对排水收容盘或排水泵进行维护处理非常耗费工时。
根据这种情况,希望有将电气部件箱收容在单元主体内且实现简化对排水收容盘及排水泵的维护作业的嵌入式空调机。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在本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空调机中,单元主体设置于建筑物的天花板内,并使用隔板将内部分割为配置有送风机的送风机室和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
在与送风机室相对的单元主体侧部设有第一检修口,在与热交换室相对的单元主体侧部设有第二检修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空调机的侧视图。
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与图1不同形态的嵌入式空调机的侧视图。
图3是本实施方式的、将单元主体的下表面板拆下后的嵌入式空调机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施方式的嵌入式空调机的横剖平面图。
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将第一盖板敞开的嵌入式空调机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将第一检修口敞开且将第二盖板拆下后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7是本实施方式的、从图6的状态进一步将电气部件箱拆下后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施方式的、从热交换室侧穿过隔板表示电气部件箱的单元主体局部的剖视图。
图9是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盖板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将第一盖板拆下来表示第一检修口及电气部件箱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钩挂孔相对于第一钩爪的互不相同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1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钩挂孔相对于第一钩爪的互不相同的卡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钩挂孔相对于第一钩爪的卡合状态的横剖平面图。
图13是本实施方式的、将第一盖板安装于第一检修口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14是本实施方式的、表示拧松安装螺钉后的第一盖板的单元主体局部立体图。
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在将比较细的电源线和信号线与电气部件箱连接之后将第一盖板封闭后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实施方式的、在将通常的粗电源线和信号线与电气部件箱连接之后将第一盖板封闭后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一盖板的主视图。
图18是本实施方式的、将变形例的第一盖板安装于第一检修口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19是本实施方式的、表示安装有电气部件箱的第一检修口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20是本实施方式的、表示将电气部件箱拆下后的第一检修口的单元主体局部的立体图。
图21是本实施方式的电气部件箱单独的立体图。
图22是本实施方式的、表示临时固定的电气部件箱的单元主体局部的主视图。
图23是本实施方式的、表示临时固定的电气部件箱的从下方朝上方对单元主体局部进行观察的立体图。
图24是将本实施方式的、用于将电气部件箱临时固定于单元主体的主要部分放大来进行表示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嵌入式空调机AC的侧视图。图2是不同例的嵌入式空调机AC的侧视图。
无论哪一例的嵌入式空调机AC均设置在室内(被空调室内面积)R比较大的建筑物S的天花板内U。
具体来说,在单元主体1的侧部突出设置有悬吊配件2,在设于该悬吊配件2的孔部插入有从建筑物S的天花板T垂下设置的悬吊螺栓F。另外,在悬吊螺栓F上螺合插入有螺母,并与悬吊配件2一起吊起单元主体1。
单元主体1呈高度尺寸比宽度方向(纸面的里外方向)尺寸及纵深方向(纸面的左右方向)尺寸短的薄型的矩形箱状。天花板装饰板K的下方为通过嵌入式空调机AC进行热交换的室内R。
在无论哪一例的单元主体1中,在单元主体1的内部收容配置有在此未图示的室内热交换器和送风机。在单元主体1的正面部a连接有吹出管道3。吹出管道3从单元主体1沿着建筑物S的天花板内U、即天花板装饰板K与天花板T之间延伸设置,并与设于天花板装饰板K的规定位置的未图示的吸入格栅连接。
在图1所示的单元主体1的下表面部b安装有空气过滤器4。上述空气过滤器4以自由装拆的方式覆盖设于单元主体1的吸入口。在与空气过滤器4相对的天花板装饰板K的一部分上设置有吸入格栅G。
图2所示的单元主体1在背面部c设置有吸入口,在此穿过空气过滤器而与吸入管道5连接。吸入管道5沿着天花板内U延伸设置,并与设于天花板装饰板K的规定位置的未图示的吹出格栅连接。
嵌入式空调机AC根据安装现场的情况,选择图1所示的单元主体1和图2所示的单元主体1中的任一个。
这样构成的嵌入式空调机AC通过对收容于室外机的压缩机进行驱动,使制冷剂从室外机向室内热交换器循环,并在室内热交换器中使制冷剂蒸发或冷凝。
另一方面,室内R空气经由吸入引导格栅G或吸入管道5,从被空气过滤器4覆盖的吸入口引导至单元主体1内部。接着,在室内热交换器中流通,并与在内部循环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通过室内热交换器的作用,吸入到单元主体1内的空气变为冷气或是变为暖气。上述冷气或暖气等热交换空气向吹出管道3吹出,进而从吹出格栅向室内R引导。因此,实现室内R的制冷作用或制热作用。
以下,对嵌入式空调机AC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省略与吸入口、空气过滤器及吸入管道有关的说明。
图3是将下表面板拆下来表示内部的单元主体1的立体图。图4是单元主体1的横剖平面图。
单元主体1由四块侧板、顶板及下表面板构成,其中,上述四块侧板彼此相对配置并设置成四边形框状,上述顶板以遍及各侧板的上缘部的方式设置,上述下表面板以遍及各侧板的下缘部的方式设置。在侧板的一部分连接有省略说明的吹出管道,在相反一侧的侧面连接有吸入管道或是在下表面板的一部分设置有吸入口。
单元主体1的内部通过隔板8分割成图3中的左侧、图4中的下侧所示的送风机室10和图3中的右侧、图4中的上侧所示的热交换室11。
在送风机室10配置有送风机12。该送风机12包括:左右两个的风扇驱动电动机13、与该风扇驱动电动机13各自的转轴串联连接的送风风扇(例如由大约50块翅片组构成的西洛克风扇)14、以各送风风扇14的轴侧开口的方式覆盖各送风风扇14的周面的外壳15。
上述送风机12的外壳15包括在隔板8上开口的吹出口体15a。通过风扇驱动电动机13驱动送风风扇14旋转,从送风风扇14的轴向吸入空气,并从周向的吹出口体15a经由隔板8向热交换室11吹出。
在这样构成的送风机室10中,电气部件箱17以后述方式设置,其中,上述电气部件箱17包括对收容在单元主体1内的所有电气部件进行控制的电气控制部件以及安装有该电气控制部件来构成电气回路的控制基板等。
在上述热交换室11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18。该室内热交换器18是将多块翅片隔着狭小的间隙并排设置,并使制冷剂管贯穿上述翅片的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在整体上呈平板状,并斜向倾斜地配置。
构成室内热交换器18的制冷剂管的一端部与设于单元主体1的一方侧板的制冷剂管连接口19a连接。制冷剂管的另一端部也与设于单元主体1的相同侧板的制冷剂管连接口19b连接。使用与制冷剂管连接口19a的制冷剂配管(气管)和与制冷剂管连接口19b连接的制冷剂配管(液管),来使室内热交换器18与未图示的室外机连接。
此外,在室内热交换器18的下表面部设置有在此未图示的排水收容盘。排水收容盘对伴随着制冷循环运转而从室内热交换器18生成的排水进行收容。另外,在排水收容盘中排水泵20以浸没至排水中的方式配置,并将积存在排水收容盘中的排水强制排出。
排水泵20以后述方式支承,并与排水配管连接口20a连接,该排水配管连接口20a设于单元主体1的与设有制冷剂管连接口19a、19b的侧板相同的侧板。另外,设有排水排出口20b,其是在利用高低差从排水收容盘自动地向外部排水的情况时使用的。
图5是表示将第一盖板24敞开来表示电气部件箱17的、嵌入式空调机AC的外观立体图。图6是从热交换室11的侧部将第一检修口21敞开来表示电气部件箱17,并且将第二盖板25拆下来表示内部结构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
在单元主体1的一侧板上设置有第一检修口21和第二检修口22。第一检修口21被第一盖板24能自由开关地封闭,第二检修口22被第二盖板25能自由开关地封闭。
图5示出了将第一盖板24转动来使第一检修口21敞开,第二盖板25将第二检修口22封闭的状态。在第一检修口21嵌入有电气部件箱17。电气部件箱17的前表面为开口部,而与第一检修口21连通。因而,第一盖板24也具有将电气部件箱17的开口部打开、关闭的功能。
如图6所示,第一检修口21和第二检修口22与通过隔板8分割而成的送风机室10和热交换室11各自的侧部相对设置。在此,省略将第一检修口21打开、关闭的第一盖板24的图示。在将第二检修口22打开、关闭的第二盖板25的背面侧,安装有上述排水泵20及未图示的浮动开关。
伴随着从第二检修口22将第二盖板25敞开,排水泵20和浮动开关被一体地从排水收容盘拆下。因而,能进行对排水泵20及浮动开关的维护作业,也能从敞开的第二检修口22对排水收容盘之外的、配置于热交换室11的各部件进行维护作业。
上述电气部件箱17以后述方式能自由装拆地安装于单元主体1。
图7是电气部件箱17与第一盖板24一起从单元主体1拆下后的状态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
电气部件箱17如上所述是前表面开口、并具有与该开口部相对的侧面和上下左右周面的侧板的箱体。另外,开口部适当地设置成伴随着送风机12的驱动,使冷却用空气在该开口部的内部流通。在侧面上安装有控制基板。控制基板安装有对收容在单元主体内的送风机12和其它所有电气部件进行控制的电气控制部件及连接器组。
在电气部件箱17嵌入第一检修口21的状态下,电气部件箱17的一侧部的侧板17a与隔板8抵接,但仅该侧板17a的尺寸形成为比构成其它周面的侧板的尺寸短。
另一方面,在隔板8的靠第一检修口21一侧的端部附近,开设有上下分开的一对长孔、即配线用孔27a、27b。在电气部件箱17嵌入第一检修口21的状态下,上述配线用孔27a、27b设置于与电气部件箱17的侧板17a相对的部位。
图8是从热交换室11侧穿过隔板8表示嵌入第一检修口21的电气部件箱17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剖视图。
在此,示出了设于隔板8的多个配线用孔27a、27b的长孔尺寸与电气部件箱17的、和隔板8抵接的侧板17a的长度间的关系。
上下一对的配线用孔27a、27b的长度尺寸虽然彼此相同,但相互位置错开。即,上部侧的配线用孔27a设置成比下部侧的配线用孔27b朝第一检修口21、第二检修口22侧偏移一定程度。
在从第一检修口21将电气部件箱17拆下的状态下,各配线用孔27a、27b保持开口。但是,在将电气部件箱17嵌入第一检修口21的状态下,各配线用孔27a、27b几乎大部分被电气部件箱17的侧板17a封闭,仅靠第一检修口21、第二检修口22一侧的端部稍许开口。
由于使各配线用孔27a、27b的位置错开地设置,因此,剩余的上部侧的配线用孔27a的开口面积比下部侧的配线用孔27b的开口面积大。
在热交换室11中设置有排水泵20、浮动开关、电动膨胀阀(PMV)用电动机、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等热交换室侧电气部件,并在它们上分别连接有电气配线。将与各电气部件连接的电气配线插通设于隔板8的上下部的配线用孔27a、27b,来与电气部件箱17内电连接。
在没有将电气部件箱17嵌入第一检修口21的状态下,将与各热交换室侧电气部件连接的电气配线插通上下部的配线用孔27a、27b。由于各配线用孔27a、27b具有比电气配线更大的开口面积,因此,容易进行插通作业,操作性好。
在插通后,将电气部件箱17嵌入第一检修口21,在如后述这样固定之后,将已插通各配线用孔27a、27b的电气配线与电气部件箱17内的连接器组连接。此时,如图8所示,各配线用孔27a、27b以保留供电气配线插通的所需最小限度的开口面积的方式被电气部件箱17的侧板17a封闭。
因而,在实际的制冷循环运转时,能将从热交换室11向电气部件箱17内流入的空气抑制到最小限度。抑制与室内热交换器18热交换后的热交换空气的泄漏,而能获得热交换效率的提高。
另外,电气配线具有排水泵20等的需要电动机驱动用的电力的电源线和热交换器温度传感器等的需要微弱电力的信号线。因此,将电气配线区分为电源线和信号线,来将它们分别插通至不同的配线用孔27a或27b。通过这样,电气控制部件不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可实现品质提高。
由于将各配线用孔27a、27b的位置错开设置,因此,在将电气部件箱17嵌入第一检修口21的状态下,剩余的上部侧配线用孔27a的开口面积比下部侧的配线用孔27b的开口面积大。另一方面,由于电源线的线径大,信号线的线径小,因此,使电源线插通上部侧配线用孔27a,并使信号线插通下部侧配线用孔27b。
此外,由于使电气部件箱17从第一检修口21拆下,因此,能容易地进行与排水泵20等上述的热交换室侧部件连接的电气配线的插通确认和维护作业,这点是自不待言的。
接着,对将第一检修口21打开、关闭的第一盖板24进行详细说明。
图9是第一盖板24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将第一盖板24拆下后的第一检修口21和电气部件箱17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9所示,上述第一盖板24具有相对于平板状的主板24a沿着该主板24a的周缘部折返的折返部24b。构成周缘部的侧缘部和上缘部彼此呈笔直状,但与侧缘部相对的另一侧缘部与第一检修口21的另一侧缘部相应地形成为上部窄、整个下部台阶状扩宽的形态。
在第一盖板24的下缘部,分开设置有第一凹部24c和比该第一凹部24c小的第二凹部24d。与此相对的是,在第一检修口21的下缘部设置有第三凹部21a,该第三凹部21a位于与设于第一盖板24的第一凹部24c相对的位置处,且朝相反一侧凹陷形成。
在第一盖板24的折返部24b一侧缘,上下分开地设置有细长狭缝状的第一钩挂孔28a和第二钩挂孔28b。在主板24a的与设有上述第一钩挂孔28a、第二钩挂孔28b的一侧缘相反一侧的侧部,上下分开地设置有由上下较长的长孔构成的第一螺钉固定用孔29a和第二螺钉固定用孔29b。
由于第一钩挂孔28a、第二钩挂孔28b设于呈笔直状形成的折返部24b侧缘部处,因此,第二钩挂孔28b位于第一钩挂孔28a的正下方。与此相对的是,由于主板24a侧部形成为台阶状,因此,第二螺钉固定用孔29b没有位于第一固定用孔29a的正下方部,而是位置错开地设置。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在单元主体1中的第一检修口21的一侧缘部,上下分开地突出设置有由切起构成的第一钩爪30a和第二钩爪30b。
另外,在第一检修口21的另一侧缘部附近位置、即单元主体1的侧面部,沿上下设置有一对螺钉孔,在这一对螺钉孔中螺合插入有安装螺钉(下部的安装螺钉未图示)31。
在这样构成的第一盖板24和第一检修口21中,第一盖板24以如下所述的方式安装于第一检修口21。
图11A及图11B是表示设于第一盖板24的第一钩挂孔28a与第一钩爪30a卡合的、互不相同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2是表示第一钩挂孔28a与第一钩爪30a的卡合状态的横剖平面图。
在此,对于第一钩爪30b和第二钩挂孔28b的关系,虽未图示,但由于与第一钩爪30a和第一钩挂孔28a的关系完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设于单元主体1的第一钩爪30a与设于第一盖板24的第一钩挂孔28a卡合。由于第一钩挂孔28a的上下尺寸形成为比第一钩爪30a的上下方向尺寸长得多,因此,如图11A、图11B所示,第一盖板24在第一钩挂孔28a的范围内能沿上下方向自由移动。
此外,如图12所示,第一钩爪30a从单元主体1呈两级折曲形成,第一钩挂孔28a的宽度尺寸比第一钩爪30a的板厚大而留有余量。因此,具有第一钩挂孔28a的第一盖板24能相对于单元主体1转动。
图13是表示将第一盖板24实际安装于第一检修口21进行转动的状态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图14是表示虽然使用第一盖板24将第一检修口21封闭,但松开安装螺钉31而形成为能自由移动的状态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
在将第一盖板24安装于第一检修口21时,将设于第一盖板24的第一钩挂孔28a、第二钩挂孔28b插入沿着第一检修口21的一端缘部突出设置的第一钩爪30a、第二钩爪30b。如图13所示,第一盖板24能自由转动。
然后,将第一盖板24转动,来使第一盖板24与第一检修口21的周缘部紧密接触。接着,将安装螺钉31经由设于盖板24的第一螺钉固定用孔29a及第二螺钉固定用孔29b松松地螺合插入单元主体1的螺钉孔。如图14所示,第一盖板24将第一检修口21的除了一部分(第三凹部21a)之外的部分松松地封闭。另外,通过放开压制第一盖板24的手,该第一盖板24便因自重而错开落下。
在这种状态下,第一盖板24的第一钩挂孔28a、第二钩挂孔28b的上端部卡定于单元主体1的第一钩爪30a、第二钩爪30b,第一螺钉固定用孔29a、第二螺钉固定用孔29b的上端部卡定于安装螺钉31。此外,设于第一盖板24下缘部的第一凹部24c与设于第一检修口21下缘部的第三凹部21a彼此隔着间隙地重叠。
即,即便第一盖板24在第一钩挂孔29a、第二钩挂孔29b的范围内位于最下方的部位,第一凹部24c也不会完全将设于第一检修口21的第三凹部21a封闭。另外,第二凹部24d仅是为了避开紧固于单元主体1的安装螺钉的头部而设置,不与现场配线卡合。以上对将第一盖板24安装于第一检修口2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在电气部件箱17内进行了需要的配线处理的状态下,每隔规定期间进行电气部件箱17内的维护作业的情况也相同。
即,在进行上述维护作业时,必须将第一检修口21敞开。虽然通过转动第一盖板24就能使第一检修口21敞开,但此时能保持将设于第一盖板24的第一钩挂孔28a、第二钩挂孔28b卡定于设于单元主体1的第一钩爪30a、第二钩爪30b的、图13所示的状态。
因而,即便不从第一检修口21将第一盖板24拆下,也能进行配线作业及维护作业,能实现操作性提高。
在对电气部件箱17内进行配线处理之后,上述电气配线插通到设于第一检修口21的第三凹部21a与设于将第一检修口21封闭的第一盖板24的第一凹部24c的相对部。
图15是在将比较细的电源线Da和信号线C连接到电气部件箱17内之后将第一盖板24封闭的状态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图16是在将通常的粗电源线Db和信号线C连接到电气部件箱17内之后将第一盖板24封闭的状态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
无论哪种情况,在对电气部件箱17内完成配线处理作业之后,转动第一盖板24来使第一盖板24与单元主体1紧密接触,以封闭第一检修口21。将安装螺钉31经由设于第一盖板24的第一螺钉固定用孔29a及第二螺钉固定用孔29b松松地螺合插入单元主体1的螺钉孔。
在这种状态下,将手从第一盖板24放开,使第一盖板24因自重而下降。无论哪种情况,虽然使第一凹部24c与第三凹部21a对齐,但在将图15所示的比较细的电源线Da和信号线C进行配线的情况下,第一盖板24几乎最大限度下降,而与电气配线Da、C抵接。就此,将安装螺钉31紧固。
在将图16所示的通常直径的电源线Db和信号线C连接的情况下,一放手,就与电气配线Db、C抵接。第一盖板24的下降量非常少,第一钩爪30a、第二钩爪30b位于第一钩挂孔28a、第二钩挂孔28b的大致中间部,安装螺钉31位于第一螺钉固定用孔29a、第二螺钉固定用孔29b的大致中间部。就此,将各安装螺钉31紧固。
这样随着穿过第一盖板24的各种粗细的现场配线的不同,能自动地改变第一盖板24的位置。能省略以往那样将橡胶衬垫嵌入配线通孔或是在结束配线作业之后粘贴伸入狭缝的隔热件等、使用其它部件堵塞电气配线与通孔间的间隙的工时,从而可实现成本降低和操作性提高。
另外,根据电气部件箱17内的维护作业不同,也存在仅通过转动第一盖板24无法确保作业空间,需要将第一盖板24拆下来使电气部件箱17的前表面开口部完全敞开的情况。但是,由于安装固定第一盖板24的安装螺钉31很小、容易丢失,因此,希望保持螺合插在单元主体1上的状态。
图17是表示用于满足这种要求的变形例的第一盖板24Z的主视图。图18是使用变形例的第一盖板24Z来使第一检修口21敞开的状态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
设于第一盖板24Z的第一钩挂孔28a、第二钩挂孔28b与设于单元主体1的第一钩爪30a、第二钩爪30b可以是先前说明过的形状结构。
设于第一盖板24Z的第一螺钉固定用孔29aa、29bb形成为其下端部膨胀的形状。具体来说,在第二螺钉固定用孔29aa、29bb的下端部设置有大孔部100、101。大孔部100的直径设定为比安装螺钉31的头部直径大。
当在进行现场配线之后,将第一盖板24Z的位置错开来进行定位的状态下,安装螺钉31位于比第一固定用孔29aa、29bb的下端部、即大孔部100、101更靠上部的位置。因而,通过将安装螺钉31旋紧,就能将第一盖板24Z固定。
在维护作业时,在松开安装螺钉31之后,将第一盖板24Z推起。这样,安装螺钉31与第一固定用孔29aa、29bb的大孔部100、101相对。如上所述,大孔部100、101的直径设定为比安装螺钉31头部的直径大。
因而,如图18所示,不需要将安装螺钉31拆下,就能将第一盖板24Z从安装螺钉31拔出并转动。然后,只要将第一钩挂孔28a、第二钩挂孔28b从第一钩爪30a、第二钩爪30b拔出即可,第一检修口21便完全敞开。因而,可容易地对电气部件箱17进行维护作业,可实现操作性提高。
接着,对电气部件箱17相对于单元主体1的安装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19是表示将电气部件箱17安装固定于第一检修口21的状态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图20是表示将电气部件箱17安装后的第一检修口21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图21是电气部件箱17单独的立体图。
首先从第一检修口21开始说明,如图20所示,第一检修口21的一侧部兼用作将单元主体1分割为送风机室10和热交换室11的隔板8。在上述隔板8的端部设置有上述上下一对配线用孔27a、27b。在第一检修口21的靠隔板8一侧的侧缘部,沿上下分开地折曲形成有第一钩爪30a和第二钩爪30b。
第一检修口21的上缘部为折曲形成的折曲片,沿着该折曲片设置有作为细长孔部的狭缝32。剩余的缘部呈上述的台阶状、或是形成有凹部。
沿着隔板8的下端部折曲形成下部折曲片33,在此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孔部34、34。在与孔部34、34分开的下部折曲片33的一部分上,一体地设置有向送风机室10侧突出的钩挂用突部35。在钩挂用突部35上设置有多个作为定位用孔的翻边孔36、36。
与第一检修口21下边部分开的单元主体1的下部为折曲片部37,并能安装构成单元主体1的上述下表面板。
如图21所示,电气部件箱17呈在前表面具有开口部、在与开口部相对的位置处设有侧板并在该侧板的上下边部和左右边部具有侧板的箱体状。一部分的侧板17a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其它侧板的宽度尺寸短。安装电气控制部件的控制基板嵌入与开口部相对的侧板等情况如先前所说明的。
在形成电气部件箱17的上边部的侧板17b的前表面的一部分上,设置有与该侧板17b一体折曲形成的突部38。该突部38具有能插通到设于单元主体1的狭缝32的长度尺寸和厚度。
另外,在突部38上设置有由长孔构成的临时固定用孔部39,上述临时固定用孔部39形成为能插入设于单元主体1的钩挂用突部35的长度尺寸。
在形成电气部件箱17的下边部的侧板17c上,设置有多个、例如两个螺钉孔40、40。在将电气部件箱17嵌入第一检修口21的状态下,上述螺钉孔40、40位于与设于隔板8的下部折曲片33的孔部34、34相对的位置处。
将这样构成的电气部件箱17嵌入第一检修口21。因此,如图19所示,将设于电气部件箱17的上边部侧板17b的突部38插入位于第一检修口21的上缘部的狭缝32,并使用单元主体1的折曲片部37对构成电气部件箱17的下边部的侧板17c进行支承。
电气部件箱17的侧板17a与隔板8抵接,并且设于电气部件箱17的下边部的螺钉孔40与设于隔板8的下边部的孔部34、34相对。因此,通过将安装螺钉41经由孔部34螺合插入螺钉孔40,电气部件箱17就能以将第一检修口21完全封闭的状态安装。
即,通过将电气部件箱17的突部38插入设于第一检修口21的上缘部的狭缝32,就能实现用于使用电气部件箱17将第一检修口21封闭的定位。另外,能使用多个、例如两个安装螺钉41将电气部件箱17固定于第一检修口21。
能在不花费电气部件箱17的安装工时且使用较少的安装螺钉41进行固定,能缩短作业时间,能实现操作性的提高。
如上所述,由于电气部件箱17的开口部完全开口,因此,只要在进行了需要的配线作业之后,使用第一盖板24将电气部件箱17的前表面开口部封闭即可。
另外,虽然暂时将电气部件箱17安装于将第一检修口21封闭的位置,但在配线作业时,无论如何都存在电气部件箱17妨碍操作的情况,或是在维护作业时,存在电气部件箱17妨碍操作的情况等。
图22是将电气部件箱17临时固定后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主视图。图23是从下方朝上方观察临时固定后的电气部件箱17的单元主体1的局部立体图。图24是将电气部件箱17临时固定于单元主体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在电气部件箱17位于将第一检修口封闭的正常位置时妨碍操作的情况下,将电气部件箱17移动到临时固定位置。
具体来说,在将安装螺钉41拆下之后,通过拿起电气部件箱17将位置向第一检修口21的后方错开并形成倾斜的姿势,就能将电气部件箱17的下部侧板17c从单元主体1的下部折曲片部37脱离。在将电气部件箱17保持倾斜姿势的情况下,将设于其上边部的突部38从第一检修口21的狭缝32拔出。
将拔出的电气部件箱17转动,以使开口部面向送风机室10一侧。接着,将设于突部38的临时固定用孔部39与设于隔板8的下部折曲片33的钩挂用突部35卡合。将上述状态示出于图22和图23,电气部件箱17不仅从单元主体1下部突出,而且处于吊挂于钩挂用突部35的吊挂状态。
如图24所示,由于在钩挂用突部35朝向上方设置有多个作为定位用孔的翻边孔36,因此,在将电气部件箱17的突部38移动到超越该翻边孔36的里侧之后进行钩挂。即便电气部件箱17不慎想要移动,翻边孔36的凸状部也会限制移动,抑制落下的危险。
这样,电气部件箱17将第一检修口21完全敞开,能容易地进行配线作业及维护作业。不过,电气部件箱17仅移动到第一检修口21的附近。
因而,在上述作业结束之后,将钩挂用突部35的临时固定用孔部39从钩挂用突部35拔出,就能将电气部件箱17再次安装到将第一检修口21完全封闭的规定位置处。
由于电气部件箱17的临时固定位置就位于第一检修口21附近,因此,能容易地进行电气部件箱17的再设置作业,从而能获得操作性的提高。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实施方式仅作为例示,其并不意为对发明的范围进行了限定。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通过其它各种方式加以实施,其能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改变。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与其等同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S 建筑物
U 天花板内
1 单元主体
12 送风机
10 送风机室
18 室内热交换器
11 热交换室
8 隔板
21 第一检修口
22 第二检修口
17 电气部件箱
24 第一盖板
25 第二盖板
20 排水泵
27a、27b 配线用孔部
32 狭缝
38 钩挂用突部
39 临时固定用孔部
Claims (6)
1.一种嵌入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元主体,该单元主体设置在建筑物的天花板内;
隔板,该隔板将所述单元主体的内部分割为配置送风机的送风机室和配置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
第一检修口和第二检修口,其中,所述第一检修口设置在与所述送风机室相对的所述单元主体的侧部,所述第二检修口设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室相对的所述单元主体的侧部;
电气部件箱,该电气部件箱能自由装拆地嵌入所述第一检修口,并位于所述送风机室,对电气控制部件及控制基板进行收容;以及
第一盖板,该第一盖板能自由打开、关闭地封闭所述第一检修口,
所述第一盖板具有凹部,
所述第一检修口具有朝与所述第一盖板的凹部相反的一侧凹陷形成且与所述第一盖板的凹部隔着间隙地重叠的凹部,
在使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检修口的周缘部紧密接触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盖板与通过所述间隙的电源线的直径对应地自由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单元主体在所述第一检修口的一侧缘具有钩爪,在与该一侧缘相反的一侧的侧缘部附近具有螺钉孔,
所述第一盖板在一侧缘具有尺寸比所述钩爪长的钩挂孔,在与该一侧缘相反的一侧的侧部具有由长孔构成的固定用孔,
在所述钩爪与所述钩挂孔卡合且螺钉经由所述固定用孔松松地螺合插入所述螺钉孔的状态下,用所述第一盖板封闭所述第一检修口且所述第一盖板相对于所述单元主体自由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嵌入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
在能自由打开、关闭地封闭所述第二检修口的第二盖板的背面安装有排水泵。
4.一种嵌入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元主体,该单元主体设置在建筑物的天花板内;
隔板,该隔板将所述单元主体的内部分割为配置送风机的送风机室和配置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
第一检修口和第二检修口,其中,所述第一检修口设置在与所述送风机室相对的所述单元主体的侧部,所述第二检修口设置在与所述热交换室相对的所述单元主体的侧部;以及
电气部件箱,该电气部件箱能自由装拆地嵌入所述第一检修口,并位于所述送风机室,对电气控制部件及控制基板进行收容,
在所述隔板上设置有两个配线用孔部,这两个配线用孔部用于供从配置于所述热交换室的电气部件连接到所述电气部件箱内的配线插通,
所述两个配线用孔部的一部分被所述电气部件箱的侧壁封闭,
所述两个配线用孔部中的一方的配线用孔部的开口面积比另一方的配线用孔部的开口面积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嵌入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配线用孔部的长度尺寸相同,所述两个配线用孔部中的一方朝所述第一检修口侧偏移设置。
6.一种嵌入式空调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单元主体,该单元主体设置在建筑物的天花板内;
隔板,该隔板将所述单元主体的内部分割为配置有送风机的送风机室和配置有室内热交换器的热交换室;
第一检修口和第二检修口,其中,所述第一检修口设置在所述送风机室处的所述单元主体的侧部,所述第二检修口设置在所述热交换室处的所述单元主体的侧部;
狭缝,该狭缝设置在沿着所述第一检修口的边部;以及
电气部件箱,该电气部件箱对电气控制部件及控制基板进行收容,所述电气部件箱具有以能自由插入、脱开的方式与所述狭缝卡合的突部,以嵌入到所述第一检修口,且通过螺钉固定于单元主体,从而安装于所述送风机室,
在所述单元主体上还设置有钩挂用突部,
在所述电气部件箱的所述突部上还设置有临时固定用孔部,该临时固定用孔部能以自由钩挂、脱开的方式临时固定于所述钩挂用突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43833 | 2012-02-29 | ||
JP2012043833 | 2012-02-29 | ||
PCT/JP2013/055240 WO2013129527A1 (ja) | 2012-02-29 | 2013-02-27 |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46640A CN103946640A (zh) | 2014-07-23 |
CN103946640B true CN103946640B (zh) | 2016-11-09 |
Family
ID=49082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80003901.XA Active CN103946640B (zh) | 2012-02-29 | 2013-02-27 | 嵌入式空调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786086B2 (zh) |
CN (1) | CN103946640B (zh) |
WO (1) | WO201312952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168584B1 (ko) * | 2013-11-12 | 2020-10-2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천장형 에어컨 실내기 |
CN104329728B (zh) * | 2014-10-23 | 2017-06-23 |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 具有水泵组件的暗装吊顶式空调器室内机 |
JP6020543B2 (ja) * | 2014-12-17 | 2016-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JP6481818B2 (ja) * | 2015-03-31 | 2019-03-1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JP6519788B2 (ja) * | 2015-05-28 | 2019-05-2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6489312B2 (ja) * | 2015-05-28 | 2019-03-2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JP6686301B2 (ja) * | 2015-05-28 | 2020-04-22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 |
CN206145922U (zh) * | 2015-07-01 | 2017-05-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
CN105003969A (zh) * | 2015-07-24 | 2015-10-2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排水泵位于中隔板且可拆卸的风管机以及空调 |
JP6785561B2 (ja) * | 2016-02-08 | 2020-11-18 |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WO2018083791A1 (ja) * | 2016-11-07 | 2018-05-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
WO2018209903A1 (zh) * | 2017-05-15 | 2018-11-2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屋顶式空调机 |
CN111033153B (zh) * | 2017-09-07 | 2021-06-25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制冷循环装置中的电气部件罩的防止掉落构造 |
US11609021B2 (en) * | 2017-09-27 | 2023-03-21 | Gd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indoor unit, air conditioner control method, air conditioner and storage medium |
WO2019069442A1 (ja) | 2017-10-06 | 2019-04-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AU2019429836B2 (en) * | 2019-02-22 | 2022-07-2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Indoor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7463683B2 (ja) * | 2019-09-30 | 2024-04-09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天吊型空気調和機 |
WO2023238183A1 (ja) * | 2022-06-06 | 2023-12-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除湿機 |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88317U (zh) * | 1987-11-30 | 1989-06-12 | ||
JPH04344034A (ja) * | 1991-05-20 | 1992-11-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07145955A (ja) * | 1993-11-22 | 1995-06-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電装箱 |
JPH07198156A (ja) * | 1993-11-29 | 1995-08-0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08247483A (ja) * | 1995-03-07 | 1996-09-27 | Toshiba Ave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877207A (zh) * | 2005-06-09 | 2006-12-13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JP2007271253A (ja) * | 2006-03-07 | 2007-10-18 | Nippon Spindle Mfg Co Ltd | 空調装置 |
CN201251246Y (zh) * | 2008-07-09 | 2009-06-03 | 李建荣 | 天花嵌入式双体空调机 |
CN101896774A (zh) * | 2007-12-17 | 2010-11-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CN101896775A (zh) * | 2007-12-11 | 2010-11-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CN102022783A (zh) * | 2010-12-31 | 2011-04-20 |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 一种地槽式风机盘管机组 |
JP2011102655A (ja) * | 2009-11-10 | 2011-05-26 | Fujitsu General Ltd |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
JP2011153748A (ja) * | 2010-01-26 | 2011-08-1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2013
- 2013-02-27 WO PCT/JP2013/055240 patent/WO201312952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02-27 JP JP2014502339A patent/JP5786086B2/ja active Active
- 2013-02-27 CN CN201380003901.XA patent/CN10394664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188317U (zh) * | 1987-11-30 | 1989-06-12 | ||
JPH04344034A (ja) * | 1991-05-20 | 1992-11-3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 |
JPH07145955A (ja) * | 1993-11-22 | 1995-06-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電装箱 |
JPH07198156A (ja) * | 1993-11-29 | 1995-08-01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H08247483A (ja) * | 1995-03-07 | 1996-09-27 | Toshiba Ave Corp | 空気調和機 |
CN1877207A (zh) * | 2005-06-09 | 2006-12-13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JP2007271253A (ja) * | 2006-03-07 | 2007-10-18 | Nippon Spindle Mfg Co Ltd | 空調装置 |
CN101896775A (zh) * | 2007-12-11 | 2010-11-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CN101896774A (zh) * | 2007-12-17 | 2010-11-24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CN201251246Y (zh) * | 2008-07-09 | 2009-06-03 | 李建荣 | 天花嵌入式双体空调机 |
JP2011102655A (ja) * | 2009-11-10 | 2011-05-26 | Fujitsu General Ltd |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
JP2011153748A (ja) * | 2010-01-26 | 2011-08-11 | Daikin Industries Ltd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CN102022783A (zh) * | 2010-12-31 | 2011-04-20 | 广东欧科空调制冷有限公司 | 一种地槽式风机盘管机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3129527A1 (ja) | 2015-07-30 |
CN103946640A (zh) | 2014-07-23 |
JP5786086B2 (ja) | 2015-09-30 |
WO2013129527A1 (ja) | 2013-09-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46640B (zh) | 嵌入式空调机 | |
JP5218629B2 (ja) | ヒー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CN103201565B (zh) | 空调机 | |
JP5919513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6690256B2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EP3006839B1 (en) | Ceiling-embedded air conditioner | |
JP5496697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2018119720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5884069B2 (ja) |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装置 | |
JP6508465B2 (ja) | ダクト型空気調和機 | |
JP5123018B2 (ja) | 空調装置 | |
JP2013213595A (ja) | ビルトイン型空気調和機 | |
JP5860752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14240713A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WO2018037501A1 (ja) | 熱交換器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5102901B (zh) | 空气调节机 | |
JP2018119713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6828701B2 (ja) | 冷凍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 | |
JP2018119714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JP2011163564A (ja)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
CN113614466B (zh) | 空调机的室内单元 | |
JP6016669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 |
JP7258053B2 (ja) | 底面パネル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機 | |
CN203785086U (zh) | 内装型空调机 | |
EP3059507B1 (en) | Outdoor uni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