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7807B - 车辆用手动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手动变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17807B CN103917807B CN201180072507.2A CN201180072507A CN103917807B CN 103917807 B CN103917807 B CN 103917807B CN 201180072507 A CN201180072507 A CN 201180072507A CN 103917807 B CN103917807 B CN 10391780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shift
- axial direction
- speed
- shift f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102000004315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s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4
- 108090000852 Forkhead Transcription Factors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4—Locking or disabling mechanisms
- F16H63/36—Interlocking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18—Preventing unintentional or unsafe shift, e.g. preventing manual shift from highest gear to reverse ge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1/00—Control functions within control units of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Control of exclusively fluid gearing, friction gearing, gearings with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or other particular types of gearing
- F16H61/18—Preventing unintentional or unsafe shift, e.g. preventing manual shift from highest gear to reverse gear
- F16H2061/185—Means, e.g. catches or interlocks, for preventing unintended shift into reverse gea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2063/3086—Shift head arrangements, e.g. forms or arrangements of shift heads for preselection or shif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ar-Shifting Mechanisms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手动变速器,所述车辆用手动变速器不用大幅度从设计上变更现有技术的手动变速器,就可以实现更多变速挡。通过在与内杆(96)的后退齿轮挡相对应的转动位置邻接的换挡头(94b)上设置锁定球部(110),在进行倒挡时,能够可靠地使内杆(96)移动到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从而,防止倒挡时的手动变速器(10)的双重啮合。另外,由于锁定球部(110)成一体地设置在换挡头(94b)上,所以,可以简单地构成联锁机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手动变速器,特别是,涉及变速器的联锁机构。
背景技术
一种车辆用手动变速器是众所周知的,所述车辆用手动变速器配备有:换挡选择轴,所述换挡选择轴能够沿轴向方向移动且能够围绕轴心旋转地配置在变速器壳体内;内杆,所述内杆固定在该换挡选择轴上,被转动到与由换挡杆进行的选择操作相对应的转动位置,并且,被移动到与由换挡杆进行的换挡操作相对应的轴向方向位置;多个换挡头,当该内杆在与规定的变速挡相对应的转动位置被进行换挡操作时,所述多个换挡头通过被推压到该内杆上而向所述轴向方向移动;多根换挡拨叉轴,所述多根换挡拨叉轴分别与该多个换挡头连接,与该换挡头一起向轴向方向移动;多个换挡拨叉,所述多个换挡拨叉被固定在该换挡拨叉轴上,用于向规定的变速挡进行切换。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手动变速器就是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的手动变速器被构成为能够实现前进六速及后退一速的变速挡。专利文献1的手动变速器配备有:一速-二速换挡拨叉头64a(换挡头)、一速-二速拨叉轴64(换挡拨叉轴)以及固定于其上的换挡拨叉64b、三速-四速换挡拨叉头60a、三速-四速拨叉轴及固定于其上的换挡拨叉60b、五速-六速换挡拨叉头62a、五速-六速拨叉轴62及固定于其上的换挡拨叉62b、后退挡用换挡拨叉头70a及后退挡用拨叉轴70。另外,作为防止内杆12通过同时推压两个换挡头而产生的手动变速器的双重啮合的联锁机构,设置有公知的联锁板14。这样,在专利文献1的手动变速器中,为了实现前进六速及后退一速的变速挡,设置有四根换挡拨叉轴,进而,设置有部件尺寸比较大的联锁板1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7-3275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不过,例如,在设计前进六速的手动变速器时,考虑以过去的前进五速的手动变速器作为基础变更成前进六速。过去的前进五速的手动变速器的换挡拨叉轴为三个,为比较简单的结构。为了既保持该简单的结构又变更成前进六速,考虑使换挡拨叉轴为三根不变,在倒挡时啮合的倒挡惰齿轮不使用换挡拨叉及换挡拨叉轴,而利用另外的杆进行啮合的结构。在这样的手动变速器中,也有必要设置用于防止手动变速器的双重啮合的联锁机构,但是,在过去的前进五速的手动变速器中,作为联锁机构,采用公知的联锁销。在采用该联锁销的情况下,由于有必要追加倒挡用的换挡拨叉轴,所以,手动变速器的结构会变得复杂。另外,在采用专利文献1的联锁板的情况下,由于其部件大形状复杂,所以,存在着制造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是以上述情况为背景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手动变速器,所述车辆用手动变速器不大幅度在设计上变更过去的手动变速器,就可以实现更多挡位。
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达到上述目的的根据权利要求1的的发明的主旨是,(a)车辆用手动变速器,配备有:换挡选择轴,所述换挡选择轴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移动且能够围绕轴心转动地配置在变速器壳体内;内杆,所述内杆固定在该换挡选择轴上,被转动到与由换挡杆进行的选择操作相对应的转动位置,并且,被移动到与由换挡杆进行的换挡操作相对应的轴向方向位置;前进行驶用的多个换挡头,当该内杆在与规定的变速挡相对应的转动位置被进行换挡操作时,所述多个换挡头通过被推压到该内杆而向所述轴向方向移动;多根换挡拨叉轴,所述多根换挡拨叉轴分别与所述多个换挡头连接,与该换挡头一起向轴向方向移动;多个换挡拨叉,所述多个换挡拨叉分别固定在该多根换挡拨叉轴上,用于向规定的变速挡进行切换,(b)在选择了后退齿轮挡的情况下,所述内杆被转动到与任何所述换挡头都不卡合的转动位置,(c)在与所述内杆的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相邻接的所述换挡头上设置有锁止机构,在选择了后退齿轮挡时,所述锁止机构与所述内杆抵接,使该内杆移动到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
发明的效果
这样,通过在与内杆的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相邻接的换挡头上设置有锁止机构,在倒挡时,内杆能够确实地移动到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从而,防止倒挡时的手动变速器的双重啮合。另外,由于锁止机构被设置于换挡头,所以,可以简单地构成联锁机构。
另外,优选地,在所述多根换挡拨叉轴上设置有联锁销,所述联锁销用于一方面允许各个被选择的换挡拨叉轴向轴向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阻止其它的换挡拨叉轴向轴向方向的移动。这样,在进行向对应于前进行驶的变速挡的换挡操作时,通过将以往设置的联锁销作为联锁机构起作用,不用进行大幅度的设计变更,就可以防止前进行驶时的手动变速器的双重啮合。
另外,优选地,所述锁止机构是利用弹簧将球推压于所述内杆的机构。这样,可以利用非常简单的结构构成锁止机构。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手动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2是现有技术结构的车辆用手动变速器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的手动变速器中,用于变速到与驾驶员的变速操作相对应的变速的换挡机构。
图4是用于说明换挡杆的操作位置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手动变速器的输出轴、副轴及后退齿轮挡用的空转齿轮的配置位置、以及换挡拨叉轴或换挡头等的配置位置的配置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图5的内杆及换挡头的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在图6中,内杆推压换挡头并向轴向方向移动了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在图6中,选择了后退齿轮挡的情况下的内杆的位置的图。
图9是从箭头A方向观察图8时的向视图。
图10是图9的换挡头以及成一体地设置于换挡头的锁定球部的球支承部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另外,在下面的实施例中,附图被适当地简化或者变形,并不一定正确地描绘各部分的尺寸比及形状等。
实施例
图1是应用了本发明的车辆用手动变速器10(下面称之为手动变速器10)的剖视图。手动变速器10是能够进行前进六速及后退一速的变速的平行双轴式的六速手动变速器。该手动变速器10是将图2所示的五速的手动变速器200的一部分加以变更而变成六速的手动变速器。
如图1所示,手动变速器10在变速箱壳体12(下面,称之为壳体12)内,配备有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一轴心C1上的输入轴14及输出轴16、可旋转地支承在第二轴心C2上的副轴18。另外,输入轴14和输出轴16被能够彼此相对旋转地支承。另外,变速箱壳体12对应于本发明的变速器壳体。
输入轴14经由图中未示出的离合器等连接到图中未示出的发动机上,经由轴承20被可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2。在该输入轴14上形成有输入齿轮22,始终与副轴18的后面描述的副轴齿轮30啮合。从而,当输入轴14旋转时,也使副轴18旋转。
副轴18经由轴承24、轴承26及轴承28被可旋转地被支承于壳体12,形成与输入齿轮22始终啮合的副轴齿轮30。输出轴16经由轴承32及轴承34被可旋转地支承于壳体12。
在副轴18与输出轴16之间,从输入轴14侧起依次设置由一对啮合齿轮构成的三速齿轮对36、二速齿轮对38、倒挡齿轮对40、一速齿轮对42、六速齿轮对44以及五速齿轮对46。
三速齿轮对36由与副轴18成一体地旋转的三速副轴齿轮48和以与该三速副轴齿轮48始终啮合的状态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输出轴16上的三速齿轮50构成。
二速齿轮对38由与副轴18成一体地旋转的二速副轴齿轮52和以与该二速副轴齿轮52始终啮合的状态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输出轴16上的二速齿轮54构成。
倒挡齿轮对40由与副轴18成一体地旋转的倒挡副轴齿轮56、与输出轴16成一体地旋转的倒挡齿轮58、和在选择后退齿轮挡时与这些齿轮选择性地啮合的空转齿轮60(参照图5)构成。
一速齿轮对42由与副轴18成一体地旋转的一速副轴齿轮62和以与该一速副轴齿轮62始终啮合的状态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输出轴16上的一速齿轮64构成。
六速齿轮对44由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副轴18上的六速副轴齿轮66和以与该六速副轴齿轮66始终啮合的状态固定于输出轴16的六速齿轮68构成。
五速齿轮对46由可相对旋转地被支承在副轴18上的五速副轴齿轮70和以与该五速副轴齿轮70始终啮合的状态固定于输出轴16的五速齿轮72构成。
另外,在输入齿轮22与三速齿轮50之间,设置有公知的第一同步机构74。为了在使第三速齿轮挡或者第四速齿轮挡成立时,借助摩擦力使以相互不同的转速旋转的旋转构件同步、并进行顺畅的变速,而设置第一同步机构74。例如,当选择第三速齿轮挡时,在使第一同步机构74的啮合套74a移动到三速齿轮50侧时产生摩擦力,使三速齿轮50与输出轴16的旋转同步,三速齿轮50与输出轴16被相对不能旋转地连接。这时,被变速到第三速齿轮挡(第三)。另外,当选择第四速齿轮挡时,在使第一同步机构74的啮合套74a移动到输入轴14侧时产生摩擦力,使输入轴14与输出轴16的旋转同步,输入轴14与输出轴16被不能相对旋转地连接。这时,被变速到第四速齿轮挡(第四)。另外,第四速齿轮挡,由于输入轴14与输出轴16被直接连接,所以,变速比γ变成1.0。另外,对于第一同步机构74的详细结构及作用,由于是公知的,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第二速齿轮54与一速齿轮64之间,设置有公知的第二同步机构76。为了在使第二速齿轮挡或者第一速齿轮挡成立时,借助摩擦力使以相互不同的转速旋转的旋转构件同步,并进行顺畅的变速,而设置第二同步机构76。例如,当选择第二速齿轮挡时,在使第二同步机构76的啮合套76a向二速齿轮54侧移动时产生摩擦力,使二速齿轮54与输出轴16的旋转同步,二速齿轮54与输出轴16被相对不能旋转地连接。这时,变速成第二速齿轮挡(第二)。另外,当选择第一速齿轮挡时,在使啮合套76a向一速齿轮64侧移动时产生摩擦力,使一速齿轮64与输出轴16的旋转同步,一速齿轮64与输出轴16被相对不能旋转地连接。这时,变速成第一速齿轮挡(第一)。另外,对于第二同步机构76的详细结构及作用,由于是公知的,所以省略其说明。
另外,在六速副轴齿轮66与五速副轴齿轮70之间,设置有公知的第三同步机构78。为了在使第六速齿轮挡或者第五速齿轮挡成立时,借助摩擦力使以相互不同的转速旋转的旋转构件同步,并进行顺畅的变速,而设置第三同步机构78。例如,当选择第六速齿轮挡时,在使第三同步机构78的啮合套78a移动到六速副轴齿轮66侧时产生摩擦力,使六速副轴齿轮66与副轴18的旋转同步,六速副轴齿轮66与副轴18被相对不能旋转地连接。这时,变速到第六速齿轮挡(第六)。另外,当选择第五速齿轮挡时,在使啮合套78a移动到五速副轴齿轮70侧时产生摩擦力,使五速副轴齿轮70与副轴18的旋转同步,五速副轴齿轮70与副轴18被相对不能旋转地连接。这时,变速到第五速齿轮挡(第五)。另外,对于第三同步机构78的详细结构,由于是公知的,所以省略其说明。
这里,当将手动变速器10与图2的五速的手动变速器200比较时,只是追加了五速齿轮对46,对于其它结构,没有进行大幅度的设计上的变更。另外,在图2的手动变速器200中,图1的六速齿轮对44对应于使五速齿轮挡成立的五速齿轮对。
图3是表示在图1的手动变速器10中,用于变速到与驾驶员的变速操作相对应的变速挡的换挡机构80。换挡机构80配备有三根换挡拨叉轴82a、82b、82c(在没有特别区分的情况下,记载为换挡拨叉轴82),各个换挡拨叉84a、84b、84c(在没有特别区别的情况下,记载为换挡拨叉84)固定于各个换挡拨叉轴82。换挡拨叉轴82均被能够向轴心方向移动地支承,当使换挡拨叉轴82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时,也使得换档拨叉84连动地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另外,三根换挡拨叉轴82a~82c对应于本发明的多根换挡拨叉轴,三个换挡拨叉84a~84c对应于本发明的多个换挡拨叉。
另外,换挡拨叉(84a、84b、84c)被分别与形成在图1的第一同步机构74至第三同步机构78的啮合套(74a、76a、78a)上的圆环槽(74b、76b、78b)嵌合,各个啮合套(74a、76a、78a)与各个换挡拨叉84在轴向方向上的移动连动地在轴向方向上移动,从而各个同步机构(74、76、78)动作。在本实施例中,换挡拨叉84a与形成在第一同步机构74的啮合套74a上的圆环槽74b嵌合,换挡拨叉84b与形成在第二同步机构76的啮合套76a上的圆环槽76b嵌合,换挡拨叉84c与形成在第三同步机构78的啮合套78a上的圆环槽78b嵌合。
并且,通过驾驶员的利用换挡杆90(参照图4)进行的选择操作,选择某一个换挡拨叉轴82,进而,使通过驾驶员利用换挡杆90进行换挡操作而选择的换挡拨叉轴82及换挡拨叉84向轴向方向移动。这里,驾驶员的选择操作及换挡操作对应于图4的换挡杆90的操作方向。在本实施例中,例如构成为,当换挡杆90被选择操作到图4所示的对应于第一速齿轮挡(第一)及第二速齿轮挡(第二)的选择位置时,能够将换挡拨叉轴82b向轴向方向移动。当以该状态进行换挡操作时,换挡拨叉轴82b及固定在其上的换挡拨叉84b被向轴向方向移动,通过第二同步机构76动作,变速到第一速齿轮挡或第二速齿轮挡。例如,当被换挡操作到第一速齿轮挡时,使换挡拨叉轴82b及换挡拨叉84b向图3中的右方移动。这时,通过使与换挡拨叉84b嵌合的图1所示的啮合套76a在轴向方向上向一速齿轮64侧移动,一速齿轮64与输出轴16同步,变速到第一速齿轮挡。
另外,构成为例如当换挡杆90被选择操作到对应于第三速齿轮挡(第三)及第四速齿轮挡(第四)的选择位置时,能够将换挡拨叉轴82a向轴向方向移动。当以该状态进行换挡操作时,通过使换挡拨叉84a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第一同步机构74动作,从而被变速到第三速齿轮挡或第四速齿轮挡。
另外,构成为例如当换挡杆90被选择操作到对应于第五速齿轮挡(第五)及第六速齿轮挡(第六)的选择位置时,能够将换挡拨叉轴82c向轴向方向移动。当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换挡操作时,使换挡拨叉84c向轴向方向移动,第二同步机构78动作,从而变速到第五速齿轮挡或第六速齿轮挡。
另外,当换挡杆90被选择操作到对应于虚线所示的后退齿轮挡(Rev)的选择位置时,变成能够将后退行驶用的空转齿轮60(参照图5)与倒挡副轴齿轮56及倒挡齿轮58啮合的状态。当以该状态进行换挡操作时,经由后面描述的杆机构100(参照图5),空转齿轮60与倒挡副轴齿轮56及倒挡齿轮58啮合,实现后退齿轮挡。这样,对于后退齿轮挡,变成不使用换挡拨叉轴及换挡拨叉的结构。
另外,在换挡机构80中,作为防止换挡拨叉轴82同时向轴向方向移动用的联锁机构,在各个换挡拨叉轴82上设置公知的联锁销(92a~92c)。在换挡拨叉轴82a上,形成能够与联锁销92a卡合的槽,在换挡拨叉轴82b上,形成能够与联锁销92a及联锁销92c卡合的槽,在换挡拨叉轴82c上,形成能够与联锁销92c卡合的槽。另外,在位于换挡拨叉轴82a、82c之间的换挡拨叉轴82b上,形成贯通孔,将联锁销92b可移动地插入于该贯通孔内。另外,各个联锁销92相互邻接地配置,各个联锁销92能够相对于换挡拨叉轴82在垂直的方向上移动。
这样,当设置各个联锁销(92a~92c)时,例如,在使换挡拨叉轴82a在轴向方向上移动的情况下,由于联锁销92a被换挡拨叉轴82a推出,嵌入到形成在换挡拨叉轴82b上的槽中,所以,换挡拨叉轴82b在轴向方向上的移动被阻止。进而,由于联锁销92b被嵌入换挡拨叉轴82b的联锁销92a推出,联锁销92b将联锁销92c推压到换挡拨叉轴82c侧,所以,联锁销92c嵌入换挡拨叉轴82c的槽中,阻止换挡拨叉轴82c向轴向方向的移动。
另外,当换挡拨叉轴82b向轴向方向移动时,联锁销92a及联锁销92c被换挡拨叉轴82b推出,联锁销92a嵌入到换挡拨叉轴82a的槽中,并且,联锁销92c嵌入到换挡拨叉轴82c的槽中,因而,换挡拨叉轴82a及换挡拨叉轴82c向轴向方向的移动被阻止。
另外,当换挡拨叉轴82c向轴向方向移动时,联锁销92c被向换挡拨叉轴82c推出,嵌入到换挡拨叉轴82b的槽中,因此,换挡拨叉轴82b向轴向方向的移动被阻止。进而,由于联锁销92b被嵌入换挡拨叉轴82b的联锁销92c推出,联锁销92b将联锁销92a推压到换挡拨叉轴82a侧,所以,联锁销92a嵌入到换挡拨叉轴82a的槽中,换挡拨叉轴82a向轴向方向的移动被阻止。这样,由于一方面允许被选择的换挡拨叉轴82向轴向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其它的换挡拨叉轴82向轴向方向的移动被阻止,所以,阻止换挡拨叉轴82同时向轴向方向移动,防止由于手动变速器10的双重啮合而引起的锁定。
其次,对于选择性地使各个换挡拨叉轴82及换挡拨叉84向轴向方向移动的机构进行说明。在各个换挡拨叉轴82上设置有内杆96,所述内杆96连接有各自的前端部形成两股叉状的换挡头(94a~94c),且能够与形成在各个换挡头94(在不进行区分的情况下,记载为换挡头94)的前端部的槽配合。虽然在图1中没有表示出来,但内杆96被固定到图1所示的能够旋转并且能够向轴向方向移动地被支承的换挡选择轴98上,与换挡选择轴98一起围绕换挡选择轴98的轴心转动,并且,向轴向方向移动。
图5是用于说明图1的手动变速器10的输出轴16、副轴18以及后退齿轮挡的空转齿轮60的配置位置,以及换挡拨叉轴82及换挡头94等的配置位置的配置图,对应于从图1所示的箭头A侧观察的图。
如图5所示,配置有可围绕第一轴心C1旋转的输出轴16及可围绕第二轴心C2旋转的副轴18,进而,在第三轴心C3上,配置有与倒挡副轴齿轮56及倒挡齿轮58啮合用的空转齿轮60。该空转齿轮60,当被换挡操作到后退齿轮挡时,杆机构100动作,使之在轴向方向上移动。借此,空转齿轮60与倒挡副轴齿轮56及倒挡齿轮58啮合,实现后退齿轮挡。另外,省略了借助内杆96使杆机构100动作的机构。
另外,如图5所示,换挡选择轴98可旋转并且可以向轴向方向移动地设置,内杆96被固定于该换挡选择轴98。并且,当换挡选择轴98旋转时,内杆96围绕换挡选择轴98的轴心转动。另外,固定于各个换挡拨叉轴82且形成两股叉状的换挡头(94a~94c)的前端部,配置于能够与内杆96的前端部96a卡合的位置。另外,在内杆96的前端部96a、以及在内杆96向轴向方向移动时抵接的各个换挡头94的前端部上,分别形成有用于进行顺畅的变速的切口。
当这样配置各个换挡头94及内杆96时,与驾驶员的选择操作相对应地使内杆96转动到与对应于规定的变速挡的换挡头94卡合的位置、即嵌入形成于换挡头94的前端部的槽中的转动位置,通过在该状态下根据驾驶员的换挡操作使之向轴向方向移动,内杆96将换挡头94向轴向方向推压,因而,使换挡拨叉轴83及换挡拨叉84与内杆96一起向轴向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在选择操作到后退齿轮挡的情况下,例如,内杆94被转动到如图5所示的不与任何换挡头94卡合的位置。该转动位置成为借助内杆96经由使杆机构100动作的图中未示出的机构以及杆机构100使空转齿轮60能够向轴向方向移动的位置。
另外,在选择前进齿轮挡(第一~第六)的情况下,尽管借助联锁销(92a~92c)防止换挡拨叉轴(82a~82c)同时向轴向方向移动,但是,在倒挡时,当在内杆96没有到达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换挡操作时,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相邻的换挡头94b也会被内杆96同时推压,存在着发生手动变速器10的双重啮合的可能性。
与此相对,通过在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相邻接的换挡头94b设置后面描述的锁定球部110,防止该双重啮合。图6是简略地表示内杆96及换挡头94的结构的图。如图6所示,内杆96配置在能够卡合到通过各个换挡头94的前端部形成两股叉状而形成的槽中的位置处。在图6中,随着换挡选择轴98转动,内杆96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另外,图6表示内杆96卡合于换挡头94b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当内杆96例如向图中的右方移动时,如图7所示,通过换挡头94b的一方被推压到内杆96上,换挡头94b向右侧移动。这时,变速到第二速齿轮挡(第二)。
另外,在选择了后退齿轮挡的情况下,使内杆96移动到与图8的实线所示的后退齿轮挡相对应的转动位置。这里,在邻接该转动位置的换挡头94b上成一体地设置有锁定球部110。锁定球部110包括:成一体地设置在换挡头94b上的球保持部112、插入到形成在该球保持部112上的圆柱状的孔内的弹簧114(参照图9)、和设置在该弹簧114的前端用以推压内杆96的球116。另外,锁定球部110对应于本发明的锁止机构。
图9是从箭头B侧观察图8的向视图。另外,用虚线表示的内杆96表示配合到换挡头94b上的状态。如可以从9中看出的那样,锁定球部110成为弹簧114被插入于形成在球保持部112上的圆柱状的孔内的结构,弹簧114将球116向内杆96侧加载。
这样,当设置锁定球部110时,在内杆96从虚线所示的位置移动到实线所示的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时,球116的前端与内杆96的第一倾斜面118抵接。当内杆96进一步向后退齿轮挡侧移动时,球116被内杆96移动,弹簧114被压缩。并且,由于当与球116的抵接面越过第一倾斜面118移动到第二倾斜面120侧时,借助被压缩的弹簧114的弹性回复力,球116推压第二倾斜面120,因此,内杆96移动到实线表示的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而被吸入。从而,内杆96不会停留在同时将换挡头94b及后退齿轮挡用的杆压入的转动位置。
图10是换挡头94b以及成一体地设置在换挡头94b上的锁定球部110的球保持部112的透视图。如图10所示,在球保持部112形成有用于容纳弹簧114的有底的圆柱孔122,在该圆柱孔122中容纳弹簧114。这样,锁定球部110成一体地设置在换挡头94b上,并简单地构成。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通过在与内杆96的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邻接的换挡头94b上设置锁定球部110,在进行倒挡时,可靠地使内杆96移动到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从而,防止倒挡时的手动变速器10的双重啮合。另外,由于锁定球部110成一体地设置在换挡头94b上,所以,可以简单地构成联锁机构。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在换挡拨叉轴82上设置有联锁销(92a~92c),所述联锁销用于一方面允许分别被选择的换挡拨叉轴82向轴向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阻止另外的换挡拨叉轴向轴向方向的移动。这样,在被换挡操作到对应于前进行驶的变速挡时,通过使以往设置的联锁销(92a~92c)起到联锁机构的作用,不进行大幅度的设计变更,就能够防止前进行驶时的手动变速器10的双重啮合。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锁定球部110是借助弹簧114将球116推压到内杆96的机构。这样的话,可以利用非常简单的结构构成锁定球部110。
上面,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其它的形式中。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锁定球部110设置在换挡头94b侧,但是,也可以将锁定球部110设置在对应于第五速齿轮挡及第六速齿轮挡的换挡头94c侧。
另外,在所述实施例中,手动变速器10是前进六速的变速器,但是,在具有前进五速及五速以上的变速挡的变速器中,也可以应用本发明。另外,也可以与变速挡数相对应地同样地变更换挡拨叉轴的数目等。即,在本实施例中,使用三根换挡拨叉轴82a~82c,但是,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另外,上面所述终归是一种实施形式,本发明可以根据从业人员的知识,进行种种变更、改进的形式来实施。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用手动变速器
12:变速箱壳体(变速器壳体)
82a~82c:换挡拨叉轴
84a~84c:换挡拨叉
90:换挡头
92a~92c:联锁销
94a~94c:换档头
96:内杆
98:换挡选择轴
110:锁定球部(锁止机构)
114:弹簧
116:球
Claims (3)
1.一种车辆用手动变速器,配备有:换挡选择轴,所述换挡选择轴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移动且能够围绕轴心转动地配置在变速器壳体内;内杆,所述内杆固定在该换挡选择轴上,被转动到与由换挡杆进行的选择操作相对应的转动位置,并且,被移动到与由换挡杆进行的换挡操作相对应的轴向方向位置;前进行驶用的多个换挡头,当该内杆在与规定的变速挡相对应的转动位置被进行换挡操作时,所述多个换挡头通过被推压到该内杆上而向所述轴向方向移动;多根换挡拨叉轴,所述多根换挡拨叉轴分别与所述多个换挡头连接,与该换挡头一起向轴向方向移动;多个换挡拨叉,所述多个换挡拨叉分别固定在该多根换挡拨叉轴上,用于向规定的变速挡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
在选择了后退齿轮挡的情况下,所述内杆被转动到与任何换挡头都不卡合的转动位置,
在与所述内杆的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相邻接的所述换挡头上设置有锁止机构,在选择了后退齿轮挡时,所述锁止机构与所述内杆抵接,使该内杆移动到对应于后退齿轮挡的转动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根换挡拨叉轴上设置有联锁销,所述联锁销用于一方面允许各个被选择的换挡拨叉轴向轴向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阻止其它的换挡拨叉轴向轴向方向的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手动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机构是利用弹簧将球推压到所述内杆上的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67154 WO2013014775A1 (ja) | 2011-07-27 | 2011-07-27 | 車両用手動変速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17807A CN103917807A (zh) | 2014-07-09 |
CN103917807B true CN103917807B (zh) | 2016-09-28 |
Family
ID=47600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7250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17807B (zh) | 2011-07-27 | 2011-07-27 | 车辆用手动变速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738429A4 (zh) |
JP (1) | JP5641143B2 (zh) |
CN (1) | CN103917807B (zh) |
WO (1) | WO201301477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52077B (zh) * | 2016-11-10 | 2017-12-12 | 浙江万里扬股份有限公司 | 限位销联动式选档互锁机构及变速箱 |
CN110439936A (zh) * | 2019-09-05 | 2019-11-12 | 浙江昌亨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滚珠式传动轴 |
CN112503172A (zh) * | 2020-12-16 | 2021-03-16 | 苏州绿控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多挡变速器互锁机构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66488A (en) * | 1972-01-24 | 1975-02-18 | Toyota Motor Co Ltd | Manually operated shift assembly with restraining action for shifting to reverse |
US5778728A (en) * | 1996-02-17 | 1998-07-1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Gear shifting device for a change-speed gearbox, particularly for motor vehicles |
CN1395053A (zh) * | 2001-06-29 | 2003-02-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手动变速器的换档系统 |
CN2856598Y (zh) * | 2004-12-31 | 2007-01-10 | 东风汽车公司 | 机械式自动变速箱拨档器执行机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512036A (en) * | 1947-05-22 | 1950-06-20 | Borg Warner | Transmission |
JPS521458B2 (zh) * | 1972-01-24 | 1977-01-14 | ||
JPS508378U (zh) * | 1973-05-11 | 1975-01-28 | ||
JPS50104327U (zh) * | 1974-02-01 | 1975-08-28 | ||
JPS59165023U (ja) * | 1983-04-20 | 1984-11-06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手動変速機 |
JPS6140554U (ja) * | 1984-08-21 | 1986-03-14 |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 変速機の変速操作装置 |
JP2606407B2 (ja) * | 1990-04-17 | 1997-05-07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ミスシフト防止装置 |
JP4720627B2 (ja) | 2006-06-06 | 2011-07-1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リバースギヤ鳴り防止変速機 |
-
2011
- 2011-07-27 EP EP11870040.0A patent/EP2738429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7-27 CN CN201180072507.2A patent/CN10391780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7-27 JP JP2013525507A patent/JP564114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7-27 WO PCT/JP2011/067154 patent/WO20130147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66488A (en) * | 1972-01-24 | 1975-02-18 | Toyota Motor Co Ltd | Manually operated shift assembly with restraining action for shifting to reverse |
US5778728A (en) * | 1996-02-17 | 1998-07-14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 Gear shifting device for a change-speed gearbox, particularly for motor vehicles |
CN1395053A (zh) * | 2001-06-29 | 2003-02-05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手动变速器的换档系统 |
CN2856598Y (zh) * | 2004-12-31 | 2007-01-10 | 东风汽车公司 | 机械式自动变速箱拨档器执行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738429A1 (en) | 2014-06-04 |
JPWO2013014775A1 (ja) | 2015-02-23 |
WO2013014775A1 (ja) | 2013-01-31 |
EP2738429A4 (en) | 2015-12-02 |
JP5641143B2 (ja) | 2014-12-17 |
CN103917807A (zh) | 2014-07-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52273B (zh) | 手动变速器 | |
JP2012026540A (ja) | 変速機の操作装置 | |
JP2006329281A (ja) | 変速操作装置 | |
JP2013521449A (ja) | デュアルクラッチ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 | |
CN103322188B (zh) |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 |
JP4501986B2 (ja) | 手動変速機のギヤ鳴り防止装置 | |
JP5146253B2 (ja) | 手動変速機 | |
US20090139355A1 (en) | Duel Clutch Transmission | |
WO2015064389A1 (ja) |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変速機 | |
CN103917807B (zh) | 车辆用手动变速器 | |
JP2010216603A (ja) | 手動変速機の操作装置 | |
KR100946208B1 (ko) | 더블클러치 변속장치 | |
JP5092993B2 (ja) | 手動変速機 | |
JP6221485B2 (ja) | ツインクラッチ式変速機 | |
JP4683076B2 (ja) | 変速機 | |
US20110023648A1 (en) | Shifting mechanism for double clutch transmission | |
CN105849442B (zh) | 变速器的同步装置 | |
JP6609575B2 (ja) | シフトフォークモジュール | |
JP6380458B2 (ja) | 手動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 | |
JP5832876B2 (ja) | 手動変速機の変速操作装置 | |
JP2004316834A (ja) | 車両用変速機 | |
JP6365567B2 (ja) | 手動変速機の変速操作機構 | |
US20160108994A1 (en) | Transmission with reverse gear brake | |
JP2011106597A (ja) | 変速機のパーキングロック機構 | |
JP6332302B2 (ja) | 手動変速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221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AISIN AI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Toyota Motor Corp.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928 Termination date: 20180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