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828445B -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8445B
CN103828445B CN201180073650.3A CN201180073650A CN103828445B CN 103828445 B CN103828445 B CN 103828445B CN 201180073650 A CN201180073650 A CN 201180073650A CN 103828445 B CN103828445 B CN 1038284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station
signal
unit
control unit
base s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36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8445A (zh
Inventor
太田好明
河崎义博
田岛喜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wa Kancai Co ltd
Fcnt Co ltd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284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84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84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84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leader and terminal is follow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04L1/0038Blind format de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具有移动台(1)和基站的无线通信系统。基站具有盲解码控制部,该盲解码控制部基于移动台(1)的数据量的计测结果,向移动台(1)发送包含成为变更解码处理的契机的控制信号在内的信号。移动台(1)具有盲解码控制部(112),该盲解码控制部(112)以从基站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为契机,选择作为解码对象的信号的格式,对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信号中的具有所选择的格式的信号实施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蜂窝式移动通信从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发展到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在LTE中,作为无线接入技术,规定了以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为基础的方式,可以进行下行峰值传输速率为100Mb/s以上、上行峰值传输速率为50Mb/s以上的高速无线分组通信。并且,作为国际标准化组织的3GPP(3rd GenerationPartnership Project: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为了实现更高速的通信,已经开始了以LTE为基础的移动通信系统即LTE-A(LTE-Advanced)的研究。
此外,在LTE和LTE-A中,有时采用作为实施移动台的省电模式的方法的DRX(Discontinuous Reception:非连续接收)。这里,对DRX进行具体说明。在移动台中,必须监视作为控制数据收发的L1信号即PDCCH(Physical Downlink Data Channel:物理下行数据信道)的区间和不必须对其进行监视的区间是既定的。这些区间被周期性地设定,被称作DRX周期,并非以应用单位,而是以移动台单位被唯一地设定。在不必须监视PDCCH的区间中,不需要进行数据处理等信号处理,因此,移动台能够转移到省电模式。在省电模式中,例如,移动台停止基带部的信号处理等。在通信开始时,基站使用作为L3信号的RRC(RadioResource 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向移动台通知参数等,由此设定DRX周期。更具体而言,移动台接收作为控制信号的RRC,按照通过RRC通知的DRX参数来设定DRX。DRX的开始由SFN(System Frame Number:系统帧号)的函数规定。作为其他的DRX的基本参数,存在OnDuration计时器。该计时器工作的区间被称作OnDuration,在该区间中,移动台无法转移到省电模式。而且,规定为在该计时器未工作的区间、即OnDuration以外的区间中,移动台能够转移到省电模式。
此外,在LTE和LTE-A中,作为数据接收的调度方法,规定有被称作DS(DynamicScheduling:动态调度)和SPS(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半静态调度)的2种方法。DS在上行和下行的通信中均指定在PDCCH中利用的无线资源,通过所指定的参数发送作为数据的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另一方面,SPS在实际地执行通信之前预先通知具有规定的发送周期的规定的期间。而且,在实施SPS通信的情况下,基站发送基于PDCCH的Activation命令,通过向移动台通知要继续使用哪个无线资源来开始通信。此外,基站向移动台发送基于PDCCH的释放命令等,停止通信。
此外,在LTE、LTE-A中,在监视PDCCH的情况下,进行PDCCH的盲解码。基站将PDCCH分配给被称作CCE(Control Channel Element:控制信道单元)的无线资源并进行发送。基站按照每个移动台生成PDCCH,分配与控制信息需要的PDCCH对应的数量的CCE,将由DCI格式(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format:下行控制信息格式)决定的控制信息映射到与所分配的CCE对应的物理资源上并进行发送。例如针对位于在小区边界附近等的传输路径质量差的位置的移动台,为了满足所要求的接收质量,需要设定MCS(Modulation andCoding Scheme:调制编码方案)级别低的MCS。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基站发送占有更多的CCE、例如8个CCE的PDCCH。另一方面,针对位于小区中心附近等的传输路径质量良好的位置的移动台,即使设定MCS级别高的MCS,也能够满足所要求的接收质量。因此,基站发送占有更少的CCE、例如1个CCE的PDCCH。此外,在向物理资源进行映射时,根据控制信息的类别规定是向小区固有的区域映射还是向移动台固有的区域映射。将在该物理资源中被映射了PDCCH的区域称作搜索空间。
基站将朝向各移动台的PDCCH与1个子帧重叠并同时进行发送。这里,将1个朝向移动台的PDCCH占有的CCE数量称作聚合等级,全部的PDCCH占有的CCE数量称作聚合大小。基站不对移动台进行PDCCH被映射到哪个物理资源上的信息的通知。因此,移动台需要检测在包含PDCCH的子帧中是否存在发往本台的PDCCH。将该处理称作盲解码。具体而言,移动台通过对在子帧中设定的各搜索空间中的各聚合等级尝试PDCCH的检测和解码来进行发往本台的PDCCH的检测。这样的盲解码由移动台的基带部执行,因此消耗移动台的电力。因此,为了降低移动台的消耗电力,希望减少盲解码的次数。
与此相对,近年来,如智能手机那样执行大量应用的移动台正在增加。此外,通信量中存在如下特征:由于从各应用产生间歇性的通信量,因此看上去成为连续的通信量。因此,当多个应用间歇性地产生数据时,移动台产生看上去连续的通信量。因此,在使用现有的DRX的情况下,由于需要将OnDuration设定得较长,因此移动台无法转移到省电模式。并且,移动台仅通过规则性的模式来设定监视PDCCH的区间和不进行监视的区间,因此,在进行盲解码时,在监视PDCCH的情况下,监视PDCCH的最大种类数。因此,在现有的方法中,在必须监视PDCCH的区间中,始终连续不断地监视最大数的PDCCH。
这里,作为用于高效地分配无线资源的现有技术,提出了切换使用DS的通信和使用SPS的通信来进行通信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6639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R36.913,“Requirements for further advancements for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LTE-Advanced)”,V9.0.0,Release9,December2009.
【非专利文献2】3GPP TR36.912,“Feasibility study for furtheradvancements for E-UTRA(LTE-Advanced)”,V9.3.0,Release9,June2010.
【非专利文献3】3GPP TS36.321,“Medium Access Control(MAC)protocolspecification”,V10.2.0,Release10,June2011.
【非专利文献4】3GPP TS36.133,“Requirements for support of radioresource management”,V10.3.0,Release10,June2011.
【非专利文献5】3GPP TS36.213,“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V10.2.0,Release10,June2011.
【非专利文献6】3GPP TS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Access (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V10.4.0,Release10,June2011.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即使利用切换使用DS的通信和使用SPS的通信来进行通信的现有技术,在始终监视PDCCH的状况下,也难以回避连续不断地监视最大数的PDCCH。因此,在现有技术中,难以降低消耗电力。
公开的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高效地降低消耗电力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关于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移动台和基站。所述基站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所述移动台的数据量的计测结果,向所述移动台发送包含作为变更解码处理的契机的控制信号在内的信号。所述移动台具有解码部,该解码部以从所述基站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为契机,选择作为解码对象的信号的格式,对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信号中的具有所选择的格式的信号实施解码,检测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控制方法的一个方式,具有能够高效地降低消耗电力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移动台的框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基站的框图。
图3是用于说明DRX中的计时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PDCCH的候选数的图。
图5是PDCCH的映射例。
图6是表示各DCI格式与搜索空间的对应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盲解码的次数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图9是实施例1的移动台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图10是实施例1的基站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图13是实施例3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图14是实施例3的基站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图16是变形例4-2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图18是实施例5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图19是实施例5的基站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实施例6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图21是实施例6的移动台中的接收到SPS的情况下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图22是移动台的硬件结构图。
图23是基站的硬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控制方法的实施例。另外,本申请公开的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控制方法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图1是实施例1的移动台的框图。此外,图2是实施例1的基站的框图。在本实施例中,设为移动台1和基站2使用DS(Dynamic Scheduling:动态调度)进行通信。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移动台1具有收发部11、控制部12和上行发送部13。此外,控制部12具有控制平面部110和数据平面部120。而且,控制平面部110具有PDCCH(PhysicalDownlink Data Channel:物理下行数据信道)处理部111、盲解码控制部112和计时器控制部113。此外,数据平面部120具有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处理部121和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请求重传)管理部122。
收发部11在与后述的基站2之间经由天线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作为通知DRX的设定条件的控制信号的L3信号即RRC(Radio ResourceControl:无线资源控制)。RRC包含DRX周期和起动的计时器的条件等。而且,收发部11将接收到的RRC发送给计时器控制部113。此外,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包含PDCCH和PDSCH的信号。然后,收发部11将接收到的信号输出给盲解码控制部112和PDSCH处理部121。
此外,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表示基站2的缓冲区为空的信号。在本实施例中,收发部11通过在具有预先决定的任意一种DCI格式的PDCCH上附加的作为1比特的信息的标志,来接收表示缓冲区为空的Buffer Status InDCIator(以下称作“BSI”。)=0的通知。后面详细说明DCI格式。这里,附加表示基站2的缓冲区为空的标志的PDCCH的DCI格式可使用任意的格式。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使用后述的DCI格式中的DCI格式#1、#1A、#2、#2A。然后,当收发部11接收到BSI=0的信息时,将该情况输出给盲解码控制部112。
此外,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下行数据的再次到达的通知。在本实施例中,收发部11通过接收使用DCI格式1A发送的“Msg0”的控制信号,来接收下行数据的再次到达的通知。这里,Msg0是基站2向移动台1指示随机接入的执行的信号。本来,基站2发送Msg0的目的是使移动台1实施随机接入,以便为了对于下行数据的来自移动台1的ACK(ACKnowledgement:确认)/NACK(Negative ACKnowledgement:否定确认)的接收而确保移动台1的上行同步。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将Msg0作为用于切换成通常的PDCCH的监视的控制信号而再次利用。该情况下,如果已经确保了移动台1的上行同步,则不执行随机接入。与此相对,如果没有确保移动台1的上行同步,则执行随机接入。然后,收发部11向盲解码控制部112通知从基站2接收到了Msg0。
此外,收发部11从上行发送部13接收该NACK和其他的数据。然后,收发部11将从上行发送部13接收到的NACK和其他的数据发送给基站2。
计时器控制部113从收发部11接收RRC的输入。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根据DRX周期以及使用SFN(System Frame Number:系统帧号)和本装置的识别符的函数来求出DRX开始的定时。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将DRX的开始的定时通知给PDCCH处理部111和盲解码控制部112。此外,计时器控制部113起动由开始子帧通过RRC指定的计时器,并分别计测各个计时器决定的时间。例如,计时器控制部113起动如图3所示的计时器。图3是用于说明DRX的计时器的图。数据307~309和311表示包含从基站2发送的PDCCH的数据。而且,数据309表示接收失败的数据。此外,NACK310是通知数据309的接收失败的否定响应。此外,数据311是基站2接收到NACK310后再次发送数据309的数据。
如图3所示,计时器控制部113起动OnDuration计时器301、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HARQ RTT计时器303、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和drxShortCycle计时器305。OnDuration计时器301对必须接收PDCCH的区间即OnDuration306的区间进行计测。即,如果是OnDuration计时器301不工作的区间、换言之如果是OnDuration306以外的区间,则由于不是必须监视PDCCH,因此移动台1能够转变为省电模式。
此外,当接收到通知新数据到达(再次发送除外)的PDCCH时,起动或重新起动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例如,当从基站2接收到包含PDCCH的数据307~309和311时,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起动或重新起动。因此,在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起动的情况下,也必须监视PDCCH,不能转换为省电模式。即,在如图3那样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超过OnDuration306的区间而工作的情况下,在该超过的期间内也无法转变为省电模式。
与新数据或再次发送的数据无关地起动或重新起动HARQ RTT计时器303,管理判定数据的接收失败的HARQ的RTT(Round Trip Time:往返时间)。当从数据309的接收失败起HARQ RTT计时器303期满时,移动台1将NACK310发送给基站2。
在HARQ RTT计时器303期满后数据的接收也没有成功的情况下起动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在计时器的起动过程中实施再次发送。因此,在该区间中也必须监视PDCCH而无法转移到省电模式。
当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期满时,在设定了Short DRX的情况下转变为Short DRX。这里,Short DRX是指能够进行设定的选项(option)的区间。该Short DRX的区间是这样的区间:被设定为当在该区间中接收到数据时通过起动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而马上转变为必须监视PDCCH的区间,能够实现低延迟。drxShortCycle计时器305在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期满后起动,管理Short DRX的区间。当drxShortCycle计时器305期满时,直接转变为Long DRX。Long DRX是能够转变为省电模式的区间。在未设定Short DRX的情况下,直接转变为Long DRX。即,当通过计时器控制部113确认到OnDuration计时器301、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和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的期满时,控制部12使移动台1转变为省电模式。将OnDuration计时器301、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或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中的任意一个计时器所起动的区间称作“有效时间(ActiveTime)”。
计时器控制部113将HARQ RTT计时器303的期满、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的开始通知给HARQ管理部122。
此外,计时器控制部113将OnDuration计时器301的期满和drx-Inactivity计时器302的期满通知给盲解码控制部112。
盲解码控制部112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DRX的开始定时的输入。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在接收到的DRX的开始定时对存在接收的可能性的全部格式的PDCCH进行盲解码。然后,当进行盲解码并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PDCCH时,盲解码控制部112将检测到的PDCCH输出给PDCCH处理部111。
此外,盲解码控制部112从收发部11接收表示收到BSI=0的信息的通知。在接收到表示收到了BSI=0的信息的通知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将解码对象减少至仅是预先决定的DCI格式的PDCCH来进行盲解码。在本实施例中,仅将后述的DCI格式中的0、1A、1C作为解码对象。该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112在进行盲解码并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PDCCH后,也将检测到的PDCCH输出给PDCCH处理部111。
作为盲解码控制部112掌握将哪个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方法,存在有在通信开始前通过来自基站2的RRC等信令来接收通知的方法。此外,作为不接收来自基站2的通知的方法,也可以是,在盲解码控制部112中,在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情况下,预先定义为仅将“0、1A、1C”作为解码对象。
这里,参照图4~7对PDCCH的DCI格式和盲解码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PDCCH的候选数的图。此外,图5是PDCCH的映射例。此外,图6是表示各DCI格式和搜索空间之间的对应的图。此外,图7是用于说明盲解码的次数的图。
图4的搜索空间321表示成为盲解码的对象的搜索空间。即,盲解码控制部112对由搜索空间321所示的搜索空间进行盲解码。此外,聚合等级322表示朝向移动台1的PDCCH所占有的CCE的数量。例如,如果聚合等级322是2,则朝向移动台1的PDCCH占有2个CCE。聚合大小323是信号中所包含的全部的PDCCH所占有的CCE的数量。
例如,当如图5的聚合大小330那样,大小为12时,在聚合大小330中能够映射聚合等级为2的PDCCH331~336。即,在聚合大小330中,能够选择PDCCH331~336这6个候选作为PDCCH的候选。
但是,基站2不向移动台通知搜索空间、聚合等级和聚合大小中的任意一个。因此,盲解码控制部112通过针对各搜索空间依次选择各聚合等级中的各候选并反复进行解码,来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例如,当是图5那样的聚合大小330时,依次选择其中的成为发往本装置的PDCCH的候选的PDCCH331~336并反复进行解码。将这样对存在是发往本装置的PDCCH的可能性的候选依次重复解码的处理称作盲解码。
下面返回图4,盲解码控制部112考虑作为解码对象的PDCCH的候选的数量,通过将聚合大小323除以聚合等级322能够求出PDCCH候选数324。例如,当假设聚合大小323如图5的聚合大小330那样具有12个CCE,并且聚合等级是2时,能够求出12÷2=6作为PDCCH候选数324。这样求出的结果是与图4的各聚合等级322和聚合大小323的组对应的PDCCH候选数324。
在图6中,在行341中记载有DCI格式,在行342中记载有与各DCI格式对应的净负荷大小。此外,行343和行344示出各DCI格式可能被映射到哪个搜索空间。如图6所示,例如,在LTE-A中,在DCI格式中存在#0、#1、#1A、#1B、#1C、#1D、#2、#2A、#3、#3A、#4这11种格式。
DCI格式#0的净负荷大小为A,在移动台固有和小区固有的搜索空间上均被映射。DCI格式1的净负荷大小为C,仅被映射在移动台固有的搜索空间上。DCI格式#1A的净负荷大小为A,在移动台固有和小区固有的搜索空间上均被映射。DCI格式#1B的净负荷大小为C,仅被映射在移动台固有的搜索空间上。DCI格式#1C的净负荷大小为B,仅被映射在小区固有的搜索空间上。DCI格式#1D的净负荷大小为C,仅被映射在移动台固有的搜索空间上。DCI格式#2的净负荷大小为C,仅被映射在移动台固有的搜索空间上。DCI格式#2A的净负荷大小为C,仅被映射在移动台固有的搜索空间上。DCI格式#3的净负荷大小为A,仅被映射在小区固有的搜索空间上。DCI格式#3A的净负荷大小为A,仅被映射在小区固有的搜索空间。DCI格式#4的净负荷大小为D,仅被映射在移动台固有的搜索空间。
而且,如图6所示,各DCI格式根据净负荷大小而被分类为4种(A~D)。这里,盲解码控制部112需要按照作为解码的对象的每种格式来进行解码和检测。但是,如果是相同净负荷大小,则通过1次的解码就能够判定是发往本装置的哪个格式的PDCCH,因此,盲解码控制部112能够对具有相同的净负荷大小的格式的PDCCH一起进行解码和检测。在图7中,按照与各搜索空间对应的净负荷大小来整理格式,示出与其格式组对应的PDCCH候选的数量。行351表示净负荷大小。而且,与行352和行353的各净负荷大小对应的栏的上层表示对应的格式,下层表示PDCCH的候选的数量。例如,在净负荷大小为A的组中被映射到移动台固有的搜索空间的是格式0和1A,PDCCH的候选的数量是16。此外,在净负荷大小为A的组中被映射到小区固有的搜索空间的是格式0、1A、3和3A,PDCCH的候选的数量是6。这样,关于各净负荷大小中的候选的数量相加的合计,在移动台固有的搜索空间中为48,在小区固有的搜索空间中为12,总计为60。即,盲解码控制部112如果最大进行60次的解码,则能够完成全部格式的PDCCH的解码。此处,以LTE-A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在LTE的情况下,由于未设定上行MIMO,因此不需要尝试DCI格式4的解码,所以,通过最大44次的解码就能够完成全部的格式的PDCCH的解码。
在不减少作为解码对象的格式的情况下,将全部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因此,盲解码控制部112在LTE-A的情况下进行最大60次的解码,在LTE的情况下进行最大44次的解码。
与此相对,在减少了作为解码对象的格式的情况下,由于不进行解码对象以外的格式的PDCCH的解码,因此,盲解码控制部112能够减少解码的次数。在本实施例中,将减少了作为解码对象的格式的情况下的解码对象的格式设为DCI格式#0、#1A和#1C。这里,DCI格式#0是用于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发送的控制信号。此外,DCI格式#1A是用于支持简洁的PDSCH发送和随机接入开始的控制信号。此外,DCI格式#1C是用于报知信息等非常简洁的PDSCH发送的控制信号。由于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用于PUSCH发送的控制信号,因此,移动台1能够从本装置进行数据的发送。此外,通过检测DCI格式#1A,盲解码控制部112能够取得用于切换成通常的PDCCH监视的Msg0。此外,由于盲解码控制部112检测DCI格式#1C,因此,移动台1能够取得报知信息。该盲解码控制部112相当于“解码部”的一例。
PDCCH处理部111从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发往本装置的PDCCH。然后,PDCCH处理部111根据接收到的PDCCH实施处理。例如,在由PDCCH指示了PDSCH的接收的情况下,向PDSCH处理部121指示从收发部11接收PDSCH并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进行上行数据的发送和对报知信息的处理等。该PDCCH处理部111相当于“信号处理部”的一例。
PDSCH处理部121从PDCCH处理部111接收如下指示:从收发部11接收PDSCH并进行处理。然后,PDSCH处理部121从收发部11接收PDSCH。然后,PDSCH处理部121对接收到的PDSCH进行处理,向MAC(Medium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等的上位层转送数据。此外,PDSCH处理部121将处理结果通知给HARQ管理部122。
HARQ管理部122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HARQ RTT计时器303的期满、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的开始的通知。此外,HARQ管理部122接收PDSCH处理部121的PDSCH的处理结果的通知。然后,HARQ管理部122在HARQ RTT计时器303的期满、drx-Retransmission计时器304的开始的期间内,将再次发送请求的实施命令通知给上行发送部13。
此外,控制部12将由PDSCH处理部121处理后的数据在MAC、RLC、PDCP等各层中实施处理,将数据提供给用户。并且,控制部12针对从用户输入的声音数据等在各层中实施处理,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给上行发送部13。
上行发送部13从HARQ管理部122接收再次发送请求的实施命令,生成NACK,经由收发部11向基站2发送所生成的NACK。此外,上行发送部13在接收到由控制部12处理后的从用户输入的数据后,经由收发部11将该数据发送给基站2。
此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基站2具有上位站收发部21、控制部22、调度部23和收发部24。此外,控制部22具有控制平面部210和数据平面部220。而且,控制平面部210具有缓冲区控制部211、盲解码控制部212、计时器控制部213和信号生成部214。此外,基站2经由网络与上位站3连接。
上位站收发部21在与上位站3之间经由网络进行数据的收发。上位站收发部21将从上位站3接收到的数据输出给缓冲区控制部211。此外,上位站收发部21从信号生成部214接收数据。然后,上位站收发部21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上位站3。
缓冲区控制部211从上位站收发部21接收数据的输入。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向缓冲区部221输出数据的存储命令和数据。
此外,缓冲区控制部211对在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数据的量进行计测。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判定缓冲区部221是否为空。缓冲区控制部211在判定为缓冲区部221为空的情况下,将缓冲区部221为空这一情况通知给盲解码控制部212。此外,缓冲区控制部211在缓冲区部221为空的状态下,在从上位站收发部21接收到数据的输入的情况下,将下行数据的再次到达通知给盲解码控制部212。该缓冲区控制部211相当于“数据量计测部”的一例。以上的说明是下行通信的情况,但是,缓冲区部221也在上行通信的的情况下使用。即,缓冲区部221对从移动台1发送的BSR(Buffer Status Reporting:缓冲区状态报告)进行解析,并对移动台1的缓冲区中滞留的数据量进行计测。
盲解码控制部212从缓冲区控制部211接收缓冲区部221变为空的通知。然后,盲解码控制部212指示信号生成部214发送缓冲区成为空这一情况。通过发出该指示,盲解码控制部212能够掌握移动台1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由此,基站2在盲解码控制部212中确认作为移动台1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发送具有此以外的DCI格式的PDCCH。
此外,盲解码控制部212从缓冲区控制部211接收下行数据的再次到达。然后,盲解码控制部212指示信号生成部214发送下行数据的再次到达。通过发出该指示,盲解码控制部212能够掌握移动台1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该盲解码控制部212相当于“控制部”的一例。
计时器控制部213从调度部23接收在与移动台1之间进行通信的DRX周期和数据的发送周期等。然后,计时器控制部213将进行数据的发送的定时通知给调度部23。此外,计时器控制部213将DRX周期的定时通知给调度部23。
信号生成部214从调度部23接收在与移动台1之间进行的通信的DRX周期。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包含DRX周期的RRC信令。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RRC信令输出给收发部24。
此外,信号生成部214生成作为用于控制移动台1的控制信号的PDCCH。此外,在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下,信号生成部214从缓冲区部221取得发送数据,生成PDSCH。信号生成部214将PDCCH输出给收发部24。此外,在进行数据的发送的情况下,信号生成部214向生成的PDCCH附加PDSCH并输出给收发部24。
此外,信号生成部214从HARQ管理部222接收再次发送请求。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再次生成已接收到再次发送请求的数据。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信号输出给收发部24。
此外,信号生成部214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发送缓冲区为空这一情况的指示。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向具有预先决定的DCI格式的PDCCH附加表示缓冲区成为空的标志并生成信号。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所生成的在PDCCH上附加了标志的信号输出给收发部24。这里,关于附加标志并进行发送的PDCCH,可以使用在缓冲区部221成为空之前的发送最后的PDSCH之后通知用的PDCCH,也可以使用发送最后的PDSCH时附带的PDCCH。
此外,信号生成部214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发送下行数据的再次到达的通知的指示。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发送被称为Msg0的控制信号的DCI格式#1A的PDCCH,并将其输出给收发部24。这里,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DCI格式#1A发送Msg0,来通知下行数据的再次到达,但是,通知所使用的信号不限于此。该信号生成部214相当于“信号发送部”的一例。
缓冲区部221从缓冲区控制部211接收数据和数据的存储命令的输入。然后,缓冲区部221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存储并蓄积。此外,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数据通过由信号生成部214取得而减少。
HARQ管理部222从收发部24接收从移动台1发送的NACK的输入。然后,HARQ管理部222将即将接收到NACK时的发送数据的再次发送请求通知给信号生成部214。
调度部23存储有无线传输的调度的算法。而且,调度部23使用所存储的算法来求出针对移动台1的DRX周期和数据的发送周期等。然后,调度部23将所求出的DRX周期和数据的发送周期等发送给计时器控制部213。此外,调度部23将DRX周期通知给信号生成部214。
然后,调度部23接收DRX周期的定时,向收发部24指示包含PDCCH的信号的发送的开始和结束。
收发部24经由天线在与移动台1之间进行无线信号的收发。收发部24将从信号生成部214接收到的RRC信令发送给移动台1。此外,收发部24从调度部23接收包含PDCCH的信号的发送的开始。然后,收发部24从信号生成部214接收包含PDCCH的信号的输入。然后,调度部23在指定的定时将包含PDCCH的信号发送给移动台1。
此外,收发部24从移动台1接收数据。然后,收发部24将接收到的数据输出给信号生成部214。此外,收发部24经由天线从移动台1接收NACK。该情况下,收发部24将接收到的NACK输出给HARQ管理部222。
接着,参照图8来说明移动台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图8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图8中面向纸面伴随向右表示时间的经过。此外,图8的区间400表示有效时间。
时刻401是计时器控制部113使用SFN和本装置的识别符等共同信息的函数而计算出的DRX开始的定时。从时刻401起,移动台1将具有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的PDCCH作为对象,开始解码和发往本装置的PDCCH的检测。例如,在未设定UL MIMO的情况下,移动台1由于不具有接收DCI格式4的可能性,因此不实施与UL MIMO有关的DCI格式的盲解码。然后,基站2依次发送包含PDCCH的数据402~404。移动台1依次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402~404,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到的PDCCH来处理各数据。
这里,以由于数据404的发送而使基站2的缓冲区成为空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以使用DCI格式#1作为通知BSI=0的预先决定的DCI格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基站2将在具有DCI格式#1的PDCCH上附加了表示BSI=0的标志后得到的信号405发送给移动台1。
移动台1在接收到信号405后,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然后,移动台1在确认到在检测出的PDCCH上附加了表示BSI=0的标志时,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0、#1A、#1C。
然后,基站2在从上位站3接收到向移动台1发送的数据后,将包含含有Msg0的DCI格式#1A的PDCCH在内的信号406发送到移动台1。
由于DCI格式#1A包含在解码对象中,因此,移动台1能够对包含Msg0的信号进行解码并检测PDCCH。然后,移动台1在接收到通知Msg0的信号406后,恢复成对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状态。然后,基站2将包含PDCCH的数据407和408发送给移动台1。移动台1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407和408,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出的PDCCH来处理数据。
如上所述,在LTE-A的情况下,移动台1在区间411和区间413中进行最大60次的解码。另一方面,在区间412中,移动台1进行最大28次的解码即可。因此,与在整个有效时间的区间400中持续进行了执行最大60次的解码的盲解码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盲解码中的解码的次数,能够降低消耗电力。此外,规定有效时间的各种计时器能够独立地进行电力的削减。因此,例如即使在起动了多个应用而无法转移到省电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移动台中降低消耗电力。
接着,参照图9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9是实施例1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包含PDCCH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盲解码控制部112。盲解码控制部112对接收到的信号的具有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PDCCH进行解码,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步骤S101)。
PDCCH处理部111接收由盲解码控制部112检测到的PDCCH,根据接收到的PDCCH将PDSCH的处理通知给PDSCH处理部121。PDSCH处理部121从收发部11接收PDSCH并进行解码,检测PDSCH并进行处理(步骤S102)。
HARQ管理部122从PDSCH处理部121接收PDSCH的处理结果。然后,HARQ管理部122判定是否需要接收数据的再次发送(步骤S103)。在需要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103:肯定),HARQ管理部122向上行发送部13发出NACK发送的指示,返回步骤S102。
与此相对,在不需要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接收到“Msg0”、即成为返回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通常的盲解码的契机的控制信号(步骤S104)。在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4: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变更为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步骤S105)。与此相对,在未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4: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106。
接着,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接收到BSI=0、即仅将预先决定的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成为减少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契机的控制信号(步骤S106)。在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6: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减少为预先决定的种类的DCI格式即“#0、#1A、#1C”(步骤S107)。与此相对,在未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定),移动台1结束盲解码控制的处理。
这里,在图9中,对1次盲解码控制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是,移动台1在有效时间的期间重复图9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10对本实施例的基站2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进行说明。图10是实施例1的基站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上位站收发部21从上位站3接收向移动台1发送的下行数据。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从上位站收发部21取得向移动台1的下行数据。此外,缓冲区部221接收来自缓冲区控制部211的指示,存储向移动台1的下行数据(步骤S201)。
盲解码控制部212从缓冲区控制部211接收下行数据的到达的通知,判定是否正在进行将作为当前移动台1的盲解码的对象的DCI格式限定为预先决定的种类的减少控制(步骤S202)。在减少控制中的情况下(步骤S202:肯定),盲解码控制部212将下行数据的到达通知给信号生成部214。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包含Msg0的PDCCH,经由收发部24将生成的PDCCH发送给移动台1(步骤S203),其中,该Msg0成为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返回可能接收的全部的种类的恢复的契机。与此相对,在并非减少控制中的情况下(步骤S202:否定),盲解码控制部212进入步骤S204。
接着,信号生成部214从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数据中取得要发送的数据,生成包含PDCCH和PDSCH的数据。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经由收发部24将所生成的数据发送给移动台1(步骤S204)。
HARQ管理部222根据来自移动台1的NACK进行再次发送请求的检测(步骤S205)。在检测到再次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205:肯定),HARQ管理部222向信号生成部214指示发送失败的数据的再次发送,返回步骤S204。
与此相对,在未检测到再次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205:否定),缓冲区控制部211取得在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数据量。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根据缓冲区部221是否已经成为空,来判定是否需要发送成为移动台1减少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种类的契机的控制信号(步骤S206)。在需要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06:肯定),盲解码控制部212指示信号生成部214向移动台1通知缓冲区为空。然后,信号生成部214接收来自盲解码控制部212的指示,在具有预先决定的DCI格式的PDCCH中附加通知缓冲区为空的标志而生成信号。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信号发送给移动台1(步骤S207)。与此相对,在不需要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206:否定),基站2结束盲解码控制的处理。
这里,在图10中,对1次盲解码控制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是,基站2在有效时间的期间重复图10的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在有效时间的区间中,在从基站的缓冲区成为空起到下行数据再次到来为止的期间内,能够减少移动台中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换言之,在DRX为有效的区间中,能够减少PDCCH的盲解码的解码次数。由此,移动台能够降低消耗电力。此外,规定有效时间的各种计时器能够独立地进行电力的削减。因此,例如即使在起动了多个应用而无法转移到省电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移动台中降低消耗电力。
(变形例1-1)
在实施例1中,在将解码对象限制为预先决定的DCI格式的情况下,将DCI格式#0、#1A、#1C设为了解码对象。但是,将哪个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不限于此,至少能够取得成为返回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契机的控制信号和报知信息即可。
因此,例如,也可以仅将#1A和#1C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该情况下,与实施例1同样,通过DCI格式#1A发送Msg0,由此能够取得恢复命令。此外,能够通过DCI格式#1C取得报知信息。该情况下,与实施例1不同,即使接收用于上行数据发送的PDCCH,也不实施盲解码的恢复。在不监视作为DCI格式的#0的情况下,优选基站2掌握未产生由移动台1发送的上行数据这一情况。因此,基站2根据从移动台1发送的BSR(Buffer StatusReporting:缓冲区状态报告),对在移动台1的缓冲区中滞留的数据量进行计测。在接收到BSR的结果为能够判定为不存在移动台1的上行数据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DCI格式#0作为解码对象。另一方面,在上行数据到达了移动台1的情况下,优选将DCI格式#0作为解码对象。因此,在接收到在移动台1的上行数据到达时所发送的SR(Scheduling Request:调度请求)后,将接收作为触发,将DCI格式#0作为解码对象。
在仅将具有#1A和#1C的DCI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情况下,解码的最大次数与实施例1相同,并且,由于要检测的格式从3种减少为2种,因此能够降低误检测率。
此外,在实施例1中,作为通知BSI=0的方法,对规定的DCI格式的PDCCH附加了标志。但是,通知BSI=0的方法只要能够掌握在移动台1中BSI=0即可,可以是任意的方法。在以下的变形例1-2~1-4中,作为其他的方法的例子,对本变形例中的通知BSI=0的方法进行说明。
(变形例1-2)
信号生成部214在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到BSI=0的通知后,规定在PDCCH中的PDSCH区域的零分配而生成信号。这里,零分配是指不对PDSCH区域进行任何分配。该情况下,PDCCH中不附带PDSCH。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经由收发部24将对PDSCH区域进行了零分配的PDCCH发送到移动台1。
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将PDSCH设为零分配的PDCCH。通常,PDSCH的分配是有限的,通过规定零分配,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将PDSCH设为零分配的PDCCH,由此,在基站2中视为BSI=0。
这样,通过规定PDSCH的零分配,基站2能够将BSI=0通知给移动台1。
(变形例1-3)
信号生成部214在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到BSI=0的通知后,使用作为MAC层的控制信号的MAC CE(MAC Control Element:MAC控制单元)生成将BSI=0通知给移动台1的信号。这里,该MAC CE可以单独地发送,也可以被附带于作为缓冲区成为空之前的最后的数据的PDSCH而进行发送。
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MAC CE。然后,通过由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MAC CE,在基站2中视为BSI=0。
这样,即使使用MAC层的信号,基站2也能够将BSI=0通知给移动台1。
(变形例1-4)
信号生成部214在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到BSI=0的通知后,将作为剩余数据的填充字段(Padding)附带于作为缓冲区成为空之前的最后的数据的PDSCH而进行发送。
在盲解码控制部112正确地接收了附带有填充字段的PDSCH后,即,在再次发送全部结束的阶段,在基站2中视为BSI=0。
这样,即使使用在PDSCH中附带有填充字段的信号,基站2也能够将BSI=0通知给移动台1。
如在以上的变形例1-2~1-4中说明的那样,进行通知的方法只要是能够掌握移动台1为BSI=0的方法即可,可以使用任意的方法。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对DRX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在所决定的区间中实施盲解码的情况,就能够实施以上说明的功能,具有降低消耗电力的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与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基站2的缓冲区成为空的情况下,通知转移到节能模式(以下称作“ES(Energy Saving)模式”。)。因此,下面,主要对向ES模式的转移的通知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移动台和基站也由图1和图2的框图表示。下面,针对与上述的实施例和变形例相同的各部的结构和动作省略说明。
当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数据不再存在时,基站2中的信号生成部214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BSI=0的通知。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对预先决定的DCI格式的PDCCH附加通知向ES模式的转移的标志并生成信号。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包含附加有通知向ES模式转移的标志的PDCCH的信号发送给移动台1。这里,发送附加有标志的PDCCH的定时可以是在发送了作为最后的数据的PDSCH之后,也可以在发送最后的PDSCH时附带的PDCCH上附加标志而进行发送。
移动台1的盲解码控制部112经由收发部11接收来自基站2的附加有通知向ES模式转移的标志的PDCCH。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向ES模式的转移的指示,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定为预先决定的种类,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仅限定为DCI格式#0、#1A、#1C。
接着,参照图11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从时刻501起,移动台1将具有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的PDCCH作为对象,开始解码和发往本装置的PDCCH的检测。然后,基站2依次发送包含PDCCH的数据502~504。移动台1依次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502~504,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出的PDCCH来处理各数据。
这里,对由于数据504的发送而使基站2的缓冲区成为空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使用DCI格式#1作为用于通知向ES模式的转移的DCI格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基站2将向具有DCI格式#1的PDCCH附加了表示ES模式的标志后的信号505发送给移动台1。
移动台1接收信号505,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然后,移动台1在确认到检测出的PDCCH中附加有表示向ES模式的转移的标志后,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0、#1A、#1C。
然后,基站2在从上位站3接收到向移动台1发送的数据后,将包含含有Msg0的DCI格式1A的PDCCH在内的信号506发送给移动台1。
由于DCI格式#1A包含在解码对象中,因此,移动台1能够对包含Msg0的信号进行解码并检测PDCCH。然后,移动台1在接收到通知Msg0的信号506后,将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返回到通常的DCI格式。然后,基站2将包含PDCCH的数据507和508发送给移动台1。移动台1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507和508,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出的PDCCH来处理数据。
如上所述,在LTE-A的情况下,移动台1在区间511和区间513中进行最大60次的解码。另一方面,在区间512中,移动台1进行最大28次的解码即可。因此,与在整个有效时间的区间500中持续进行了执行最大60次的解码的盲解码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盲解码中的解码的次数,能够降低消耗电力。此外,规定有效时间的各种计时器能够独立地进行电力的削减。因此,例如即使在起动了多个应用而无法转移到省电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移动台中降低消耗电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过通知向ES模式的转移,来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由此,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有效时间的区间中,换言之在DRX为有效的区间中,能够降低PDCCH的盲解码的解码次数。由此,能够减少移动台的处理,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此外,在实施例2中,作为通知BSI=0的方法,对规定的DCI格式的PDCCH附加了用于通知向ES模式的转移的标志。但是,通知BSI=0的方法只要能够掌握在移动台1中BSI=0这一情况即可,可以是任意的方法。因此,下面,作为其他的方法的一例,对本实施例中的通知BSI=0的方法进行说明。
(变形例2)
信号生成部214在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到BSI=0的通知后,使用MAC CE生成将向ES模式的转移通知给移动台1的信号。这里,该MAC CE可以单独地发送,也可以被附带于作为缓冲区成为空之前的最后的数据的PDSCH而进行发送。
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MAC CE。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从接收到的MAC CE取得向ES模式的转移的指示。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
这样,基站2即使使用MAC层的信号,也能够将向ES模式的转移通知给移动台1。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对DRX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在所决定的区间中实施盲解码的情况,就能够实施以上说明的功能,具有降低消耗电力的效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与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基站2的缓冲区成为空之前,通知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限制,移动台1在接收到该通知后,当计时器期满时,限制解码对象的DCI格式。因此,下面主要对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限制的通知和限制的动作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移动台和基站也由图1和图2的框图表示。下面,针对与上述的实施例和变形例相同的各部的结构和动作省略说明。
缓冲区控制部211从缓冲区部221中取得滞留在缓冲区部221中的下行数据的缓冲量(BSI:Buffer Status InDCIator)。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将所取得的缓冲量输出给盲解码控制部212。该缓冲量例如由剩余的分组的数量等表示。
盲解码控制部212从缓冲区控制部211取得缓冲量。然后,盲解码控制部212将预先决定的周期的缓冲量通知给信号生成部214。在本实施例中,盲解码控制部212例如每100ms进行1次通知。
信号生成部214使用RRC预先将计时器的值通知给移动台。信号生成部214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缓冲量的通知。然后,信号生成部214使用MAC CE生成将缓冲量通知给移动台1的信号。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所生成的信号经由收发部24发送给移动台1。这里,BSI由于信息量多,因此优选通过MAC CE进行发送。这里,信号生成部214可将MAC CE附带于PDSCH进行发送,也可以不附带于PDSCH而单独地进行发送。
移动台1的盲解码控制部112预先存储用于使如下的控制计时器起动的缓冲量的阈值,该控制计时器用于计测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定时。例如,在本实施例中,盲解码控制部112将阈值设为10个分组来进行存储。
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经由收发部11接收包含缓冲量的信息的MAC CE。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从接收到的MAC CE中取得缓冲量的信息。并且,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所取得的缓冲量是否为10个分组以下。在所取得的缓冲量为10个分组以下的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112向计时器控制部113通知控制计时器的起动。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控制计时器期满的通知。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将作为盲解码的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例如DCI格式#0、#1A、#1C。
计时器控制部113通过RRC预先取得计时器的值。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从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计时器的起动。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使计时器起动,进行计数,直到到达所指定的计时器的值为止。当计时器期满时,计时器控制部113向盲解码控制部112通知计时器期满。
这里,控制计时器可以使用作为DRX的参数的drx-Inactivity计时器等,也可以使用新的计时器。
这里,对导入新的计时器作为控制计时器的情况下的与drx-Inactivity计时器之间的关系的动作进行说明。例如,在drx-Inactivity计时器已经期满,但是控制计时器还未期满的情况下,如drx-Inactivity计时器的规定那样,转变为短的DRX或长的DRX,转变为不需要PDCCH的解码和检测的模式。该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112可以完全不进行PDCCH的解码和检测,在进行PDCCH的解码和检测的情况下,仅将具有预先决定的种类的DCI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另一方面,在drx-Inactivity计时器未期满的状态下,当控制计时器已经期满时,盲解码控制部112进行将具有预先决定的种类的DCI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
在以上的说明中,在移动台1的盲解码控制部112中,使用缓冲量来判定是否限制作为盲解码的对象的DCI格式,但是,也可以在基站2侧进行该判定。例如,基站2的盲解码控制部212存储用于判定移动台1中的控制计时器的起动的缓冲量的阈值。然后,盲解码控制部212在从缓冲区控制部211取得的缓冲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控制计时器起动命令通知给信号生成部214。信号生成部214将控制计时器起动命令发送给移动台1。通过这样构成,能够在基站2中判定是否限制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该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212非周期性地对信号生成部214进行通知。
接着,参照图12对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进行说明。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从时刻601起,移动台1将具有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的PDCCH作为对象,开始解码和发往本装置的PDCCH的检测。然后,基站2依次发送包含PDCCH的数据602~604。移动台1依次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602~604,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到的PDCCH来处理各数据。
这里,说明在数据604之后,发送缓冲量的周期到来,且此时的缓冲量为10个分组以下的情况。基站2将包含通知缓冲量的MAC CE的信号605发送给移动台1。
移动台1接收信号605,取得基站2的缓冲量。该情况下,由于为10个分组以下,因此,移动台1起动控制计时器,对预先决定的时间606进行计测。然后,在控制计时器期满的定时607,移动台1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0、#1A、#1C。
然后,基站2在从上位站3接收到向移动台1发送的数据后,将包含含有Msg0的DCI格式#1A的PDCCH在内的信号608发送给移动台1。
由于DCI格式#1A包含在解码对象中,因此,移动台1对包含Msg0的信号进行解码并检测PDCCH。然后,移动台1在接收到通知Msg0的信号608后,将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返回到通常的DCI格式。然后,基站2将包含PDCCH的数据609和610发送给移动台1。移动台1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609和610,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到的PDCCH来处理数据。
如上所述,在LTE-A的情况下,移动台1在区间611和区间613中进行最大60次的解码。另一方面,在区间612中,移动台1进行最大28次的解码即可。因此,与在整个有效时间的区间600中持续进行了执行最大60次的解码的盲解码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盲解码中的解码的次数,能够降低消耗电力。此外,规定有效时间的各种计时器能够独立地进行电力的削减。因此,例如即使在起动了多个应用而无法转移到省电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移动台中降低消耗电力。
接着,参照图13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13是实施例3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包含PDCCH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盲解码控制部112。盲解码控制部112对接收的信号的具有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PDCCH进行解码,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步骤S301)。
PDCCH处理部111接收由盲解码控制部112检测到的PDCCH,根据接收到的PDCCH将PDSCH的处理通知给PDSCH处理部121。PDSCH处理部121从收发部11接收PDSCH并进行解码,检测PDSCH并进行处理(步骤S302)。
HARQ管理部122从PDSCH处理部121接收PDSCH的处理结果。然后,HARQ管理部122判定是否需要接收数据的再次发送(步骤S303)。在需要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303:肯定),HARQ管理部122对上行发送部13发出NACK发送的指示,返回步骤S302。
与此相对,在不需要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303: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接收到“Msg0”、即成为返回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通常的盲解码的契机的控制信号(步骤S304)。在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4: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变更为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步骤S305)。与此相对,在未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304: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306。
接着,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接收到缓冲量的通知(步骤S306)。在接收到缓冲量的通知的情况下(步骤S306: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接收到的缓冲量是否为阈值以下(步骤S307)。在缓冲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307: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将控制计时器的起动通知给计时器控制部113。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通过控制计时器计测预先决定的时间,使控制计时器期满(步骤S308)。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控制计时器的期满的通知,盲解码控制部112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减少为预先决定的种类的DCI格式即“#0、#1A、#1C”(步骤S309)。
与此相对,在未接收缓冲量的通知的情况下(步骤S306:否定)和缓冲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307:否定),移动台1结束盲解码控制的处理。
这里,在图13中,对1次盲解码控制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是,移动台1在有效时间的期间重复图13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14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基站2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14是实施例3的基站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上位站收发部21从上位站3接收向移动台1发送的下行数据。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从上位站收发部21取得向移动台1的下行数据。此外,缓冲区部221接收来自缓冲区控制部211的指示,存储向移动台1的下行数据(步骤S401)。
盲解码控制部212从缓冲区控制部211接收下行数据的到达的通知,判定是否正在进行将作为当前移动台1的盲解码的对象的DCI格式限定为预先决定的种类的减少控制(步骤S402)。在减少控制中的情况下(步骤S402:肯定),盲解码控制部212将下行数据的到达通知给信号生成部214。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包含Msg0的PDCCH,经由收发部24将生成的PDCCH发送给移动台1(步骤S403),其中,该Msg0成为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返回到可能接收的全部的种类的恢复的契机。与此相对,在并非减少控制中的情况下(步骤S402:否定),盲解码控制部212进入步骤S404。
接着,信号生成部214从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数据中取得要发送的数据,生成包含PDCCH和PDSCH的数据。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经由收发部24将生成的数据发送给移动台1(步骤S404)。
HARQ管理部222通过来自移动台1的NACK进行再次发送请求的检测(步骤S405)。在检测到再次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405:肯定),HARQ管理部222向信号生成部214指示发送失败的数据的再次发送,返回步骤S404。
与此相对,在未检测到再次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405:否定),缓冲区控制部211判定发送缓冲量的周期是否已经到来(步骤S406)。在周期已经到来的情况下(步骤S406:肯定),缓冲区控制部211取得在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缓冲量。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将缓冲量通知给盲解码控制部212。盲解码控制部212向信号生成部214指示缓冲量的通知。然后,信号生成部214接收来自盲解码控制部212的指示,生成用于通知缓冲量的MACCE。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MAC CE发送给移动台1(步骤S407)。与此相对,在缓冲量的发送的周期未到来的情况下(步骤S406:否定),基站2结束盲解码控制的处理。
这里,在图14中,对1次盲解码控制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是,基站2在有效时间的期间重复图14的处理。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通知基站滞留的下行数据的缓冲量的通知,移动台在缓冲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起动控制计时器,当控制计时器期满时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由此,即使不确认缓冲区已经成为空,也能够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由此,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在有效时间的区间、换言之在DRX为有效的区间中,也能够降低PDCCH的盲解码的解码次数。由此,能够减少移动台的处理,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变形例3-1)
变形例3-1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并非发送基站中滞留的下行数据的缓冲量,而是将实施计时器的控制的命令发送到基站。
缓冲区控制部211从缓冲区部221中取得滞留在缓冲区部221中的下行数据的缓冲量(BSI:Buffer Status InDCIator)。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将取得的缓冲量输出给盲解码控制部212。
盲解码控制部212存储有用于判定计时器的控制命令的发送的缓冲量的阈值。然后,盲解码控制部212在从缓冲区控制部211取得的缓冲量成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将计时器的控制命令的发送通知给信号生成部214。
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包含具有计时器的值的计时器的控制命令的MAC CE。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MAC CE发送给移动台1。
移动台1的盲解码控制部112经由收发部11接收包含计时器的控制命令的MACCE。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从接收到的MAC CE中取得计时器的值,向计时器控制部113通知控制计时器的起动和控制计时器的值。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在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到控制计时器期满的通知后,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例如DCI格式#0、#1A、#1C。
计时器控制部113从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计时器的起动和计时器的值。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使控制计时器起动,进行计数,直到到达所指定的计时器的值为止。当计时器期满时,计时器控制部113向盲解码控制部112通知计时器期满。
这里,在变形例3-1中,为了将计时器的值通知给移动台1,在控制计时器的控制命令的通知中使用了能够承载较多信息量的MAC CE,但是,通知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对使用PDCCH的方法进行说明。在使用PDCCH进行通知的情况下,无法发送较多的信息量。因此,信号生成部214通过RRC信令将控制计时器的值预先通知给移动台1。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在PDCCH中附加了作为1比特信息的指示计时器起动的标志后的信号。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信号发送给移动台1。该情况下,移动台1的计时器控制部113在被盲解码控制部112指示了控制计时器的起动后,通过RRC信令被通知。使用控制计时器的值来计测时间。
(变形例3-2)
在实施例3中,将控制计时器的值作为固定值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变形例中,与实施例3的不同之处在于,根据缓冲量来变更该值。
信号生成部214具有表示缓冲量和控制计时器的值的对应的表。这里,关于缓冲量和控制计时器的值的对应被设定为,当缓冲量较多时,控制计时器的值较大,当缓冲量较少时,控制计时器的值较小。而且,信号生成部214取得与由盲解码控制部212通知的缓冲量对应的控制计时器的值。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包含控制计时器的起动命令和控制计时器的值的MAC CE。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MAC CE发送给移动台1。
在本变形例中,盲解码控制部112不具有阈值。而且,盲解码控制部112经由收发部11接收包含控制计时器的起动命令和控制计时器的值的MAC CE。
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从接收到的MAC CE中取得控制计时器的起动命令和控制计时器的值。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将控制计时器的起动和控制计时器的值一起通知给计时器控制部113。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在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到控制计时器期满的通知后,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例如DCI格式#0、#1A、#1C。
计时器控制部113从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控制计时器的起动和控制计时器的值。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使计时器起动,进行计数,直到到达所指定的计时器的值为止。当计时器期满时,计时器控制部113向盲解码控制部112通知计时器期满。
【实施例4】
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与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站2使用成为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契机的控制信号。因此,下面主要对该控制信号进行说明。本实施例的移动台和基站也由图1和图2的框图表示。下面,针对与上述的实施例和变形例相同的各部的结构和动作省略说明。
信号生成部214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发送BSI=0的指示。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DCI格式#1A的PDCCH并经由收发部24将其发送给移动台1。这里,在本实施例中,在下行数据的到达的通知中使用DCI格式1A的PDCCH本身,而并非使用作为起动随机接入的触发的Msg0。该情况下,DCI格式#1A的PDCCH相当于成为盲解码恢复的契机的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例中,盲解码控制部112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种类设为#0、#1A、#1C。盲解码控制部112在限制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种类的状态下,在从基站2接收到DCI格式#1A的PDCCH后,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通过取得DCI格式#1A的PDCCH,恢复为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即,在本实施例中,盲解码控制部112不仅将指示随机接入的实施的DCI格式#1A的PDCCH用作解码对象的限制的触发,还将指示下行数据的到达的DCI格式#1A的PDCCH用作解码对象的限制的触发。
接着,参照图15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从时刻701起,移动台1将具有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的PDCCH作为对象,开始解码和发往本装置的PDCCH的检测。然后,基站2依次发送包含PDCCH的数据702~704。移动台1依次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702~704,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到的PDCCH来处理各数据。
这里,对由于数据704的发送而使基站2的缓冲区成为空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对使用DCI格式1作为通知BSI=0的预先决定的DCI格式的情况进行说明。基站2将向具有DCI格式#1的PDCCH附加了表示BSI=0的标志后的信号705发送给移动台1。
移动台1在接收到信号705后,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然后,移动台1在确认到在检测出的PDCCH中附加有表示BSI=0的标志后,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0、#1A、#1C。
然后,基站2在从上位站3接收到向移动台1发送的数据后,将包含DCI格式#1A的PDCCH的信号706发送给移动台1。
由于DCI格式#1A包含在解码对象中,因此,移动台1能够对接收到的DCI格式#1A的PDCCH进行解码并检测PDCCH。然后,移动台1在接收到作为DCI格式#1A的PDCCH的信号706后,恢复为对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状态。然后,基站2将包含PDCCH的数据707和708发送给移动台1。移动台1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707和708,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出的PDCCH来处理数据。
如上所述,在LTE-A的情况下,移动台1在区间711和区间713中进行最大60次的解码。另一方面,在区间712中,移动台1进行最大28次的解码即可。因此,相比于在整个有效时间的区间700中持续进行了执行最大60次的解码的盲解码的情况,能够减少盲解码中的解码的次数,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通过使用DCI格式#1A的PDCCH,使移动台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由此,能够进行通用性高的通知。
(变形例4-1)
本变形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PDCCH的标志、MAC CE或PDSCH的填充字段作为恢复命令,通知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指示。
这里,在使用PDCCH的标志、MAC CE或PDSCH的填充字段的情况下,即使发送DCI格式#1A的PDCCH,移动台1也不马上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另一方面,由于不实施DCI格式#1A的盲解码,因此,能够通过DCI格式#1A发送简洁的PDSCH。因此,在本变形例中,当缓冲量成为预先决定的值以上时,能够通知成为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契机的控制信号。通过这样的动作,例如,在基站2不需要发送大量的数据的情况下,能够继续使用用于发送简洁的PDSCH的DCI格式#1A。另一方面,在基站2要发送大量的数据的情况下,能够使用DCI格式1。因此,下面,说明当缓冲量为预先决定的值以上时,通知成为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契机的控制信号的情况。此外,在本变形例中,对使用PDCCH的标志进行通知的情况进行说明。
缓冲区控制部211从缓冲区部221取得缓冲量。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将取得的缓冲量通知给盲解码控制部212。
盲解码控制部212存储有用于判定是否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缓冲量的阈值。在移动台1中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状态下,当从缓冲区控制部211接收到缓冲量时,盲解码控制部212判定所接收到的缓冲量是否超过了阈值。
在未超过阈值的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212向信号生成部214指示使用DCI格式#1A的PDCCH的数据的发送。该情况下,当缓冲量为阈值以下时,能够使用DCI格式#1A的PDCCH的PDCCH对向移动台1的数据的发送进行调度。
另一方面,在超过了阈值的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212对信号生成部214指示在PDCCH中附加有作为缓冲量为阈值以上的标志的信号的发送。通过在PDCCH中附加1比特的信息来生成该标志。
信号生成部214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使用DCI格式#1A的PDCCH的数据的发送。然后,信号生成部214从蓄积在缓冲区部221中的数据中取得能够通过DCI格式1A发送的数据量。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包含使用DCI格式1A的PDCCH而取得的数据的信号经由收发部24发送给移动台1。
此外,信号生成部214从盲解码控制部212接收发送在PDCCH中附加有缓冲量为阈值以上的标志的信号的指示。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在用于数据发送的DCI格式#1A的PDCCH中附加了标志的信号。接着,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信号经由收发部24发送给移动台1。
盲解码控制部112在限制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状态下,经由收发部11接收来自基站2的包含未附加标志的DCI格式#1A的PDCCH的信号。该情况下,由于DCI格式#1A为解码对象,因此,盲解码控制部112能够检测发往本装置的DCI格式#1A的PDCCH。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将检测出的DCI格式#1A的PDCCH发送给PDCCH处理部111。该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112不进行向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的恢复。
此外,盲解码控制部112经由收发部11接收附加了标志的DCI格式#1A的PDCCH。该情况下,由于DCI格式#1A也为解码对象,因此,盲解码控制部112能够检测发往本装置的DCI格式1A的PDCCH。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确认到检测出的PDCCH中附加有标志。该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112向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进行恢复。并且,盲解码控制部112将检测出的PDCCH发送给PDCCH处理部111。
这里,在以上的说明中,在PDCCH中附加标志而进行通知,但是,如上所述,也可以使用MAC CE或PDSCH的填充字段。
例如,在使用MAC CE的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212也可以使信号生成部214将缓冲量周期性地通知给移动台1。该情况下,在移动台1中,盲解码控制部112预先存储阈值,在从接收到的MAC CE中取得的缓冲量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向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进行恢复。
此外,在使用了PDSCH的填充字段的情况下,例如,盲解码控制部212在缓冲量小于阈值的情况下,向PDSCH附加填充字段并发送信号,在缓冲量为阈值以上的情况下,不向PDSCH附加填充字段而发送信号。在移动台1中,盲解码控制部112在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未检测到填充字段的情况下,向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进行恢复。
根据本变形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在缓冲量成为一定的值之前,能够持续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种类。即,与实施例1相比,能够延长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种类的期间,能够进一步减轻移动台中的消耗电力。
(变形例4-2)
本变形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0、#1A、#1C的情况下,在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指示的通知中,不仅使用DCI格式#1A,还使用DCI格式#0作为恢复命令。
作为前提,通常,通信量中的大多数不使用非实时通信,因此在IP(InternetProtocol:网际协议)层的数据发送中使用TCP(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当在移动台1中产生上行数据时,使用TCP发送所产生的数据,基站2在正确地接收到该TCP数据后,返回TCP ACK。基站2将TCP ACK视为通常的下行数据,发送给移动台1。因此,该情况下,可以认为上行数据的产生=下行数据的到达。因此,能够将对从移动台1向基站2的数据发送进行控制的DCI格式#1的接收视为下行数据的产生。另外,在非实时通信中,利用RLC AM(Radio Link ControlAcknowledge Mode:无线链路控制确认模式)作为无线接入的协议。另一方面,在实时通信的情况下,在IP层的数据发送中使用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户数据协议)。在移动台1产生向基站2发送的上行数据时,使用UDP来发送所产生的数据,但是,基站2即使接收到UDP数据,也与TCP不同而不返回ACK。即,在实时通信的情况下,不一定上行数据的発生=下行数据的到达。因此,在实时通信中,DCI格式0的接收不能设为下行数据的产生。另外,在实时通信中,通常利用RLC UM(Radio LinkControl Un-acknowledge Mode:无线链路控制非确认模式)作为无线接入的协议。因此,在本变形例中,移动台1接收DCI格式#0,并且,如果是RLC AM模式,则转变为通常的模式。
因此,参照图16来说明本变形例的移动台1中的盲解码控制的动作。图16是变形例4-2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包含PDCCH的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到盲解码控制部112。盲解码控制部112对接收到的信号的具有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PDCCH进行解码,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步骤S501)。
PDCCH处理部111接收由盲解码控制部112检测出的PDCCH,根据接收到的PDCCH将PDSCH的处理通知给PDSCH处理部121。PDSCH处理部121从收发部11接收PDSCH,进行解码,检测PDSCH并进行处理(步骤S502)。
HARQ管理部122从PDSCH处理部121接收PDSCH的处理结果。然后,HARQ管理部122判定是否需要接收数据的再次发送(步骤S503)。在需要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503:肯定),HARQ管理部122对上行发送部13发出NACK发送的指示,返回步骤S502。
与此相对,在不需要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503: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接收到“Msg0”或DCI格式#0的PDCCH。即,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接收到成为返回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通常的盲解码的契机的控制信号(步骤S504)。在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504: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是RLC AM模式(步骤S505)。在是RLC AM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505: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变更为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步骤S506)。与此相对,在未接收到恢复命令的情况下(步骤S504:否定)或者并非RLC AM模式的情况下(步骤S505: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507。
接着,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接收到BSI=0,即是否接收到仅将预先决定的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成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减少契机的控制信号(步骤S507)。在接收到了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507: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减少至预先决定的种类的DCI格式即“#0、#1A、#1C”(步骤S508)。与此相对,在未接收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507:否定),移动台1结束盲解码控制的处理。
这里,在图16中,对1次盲解码控制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是,移动台1在有效时间的期间重复图16的处理。
此外,变形例4-2的基站2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与图10的流程图所示的流程相同。在图10的流程图的步骤S204中发送了DCI格式#0的PDCCH的情况下,如果是RLC AM模式,则其信号成为恢复命令,该恢复命令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返回到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
【实施例5】
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与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计时器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因此,下面主要说明使用计时器恢复到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格式的PDCCH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本实施例的移动台和基站也由图1和图2的框图表示。下面,针对与上述的实施例和变形例相同的各部的结构和动作省略说明。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在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限制的触发中使用实施例3的控制计时器的情况。
盲解码控制部112将控制计时器的起动通知给计时器控制部113。在本实施例中,设为计时器控制部113通过RRC预先取得控制计时器的值。盲解码控制部112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控制计时器的期满。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0、#1A、#1C。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对用于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的时间进行计测的恢复计时器的期满。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
计时器控制部113预先保持有对用于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的时间进行计测的恢复计时器的值。
计时器控制部113从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控制计时器的起动的通知。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起动控制计时器并计测时间。当控制计时器期满时,计时器控制部113将控制计时器的期满通知给盲解码控制部112。
并且,计时器控制部113在控制计时器期满后,起动恢复计时器。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使用恢复计时器计测时间,直到到达所保持的值为止。当恢复计时器期满时,计时器控制部113将恢复计时器的期满通知给盲解码控制部112。
接着,参照图17来说明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图17是用于说明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从时刻801起,移动台1将具有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的PDCCH作为对象,开始解码和发往本装置的PDCCH的检测。然后,基站2依次发送包含PDCCH的数据802~804。移动台1依次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802~804,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出的PDCCH来处理各数据。
这里,说明在数据804之后,发送缓冲量的周期到来,且此时的缓冲量为10个分组以下的情况。基站2将包含通知缓冲量的MAC CE的信号805发送给移动台1。
移动台1接收信号805,取得基站2的缓冲量。该情况下,由于为10个分组以下,因此,移动台1起动控制计时器,对预先决定的时间806进行计测。然后,在控制计时器期满的定时807,移动台1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0、#1A、#1C。
此外,移动台1在控制计时器期满的定时807,起动恢复计时器并对预先决定的时间808进行计测。然后,移动台1在恢复计时器期满后,将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返回到通常的DCI格式。然后,基站2将包含PDCCH的数据809和810发送给移动台1。移动台1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809和810,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出的PDCCH来处理数据。
如上所述,在LTE-A的情况下,移动台1在区间811和区间813中进行最大60次的解码。另一方面,在区间812中,移动台1进行最大28次的解码即可。因此,与在整个有效时间的区间800中持续进行了执行最大60次的解码的盲解码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盲解码中的解码的次数,能够降低消耗电力。此外,规定有效时间的各种计时器能够独立地进行电力的削减。因此,例如即使在起动了多个应用而无法转移到省电模式的情况下,也能够在移动台中降低消耗电力。
接着,参照图18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18是实施例5的移动台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包含PDCCH的数据,将接收到的数据发送给盲解码控制部112。盲解码控制部112对接收到的信号的具有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PDCCH进行解码,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步骤S601)。
PDCCH处理部111接收由盲解码控制部112检测到的PDCCH,根据接收到的PDCCH将PDSCH的处理通知给PDSCH处理部121。PDSCH处理部121从收发部11接收PDSCH并进行解码,检测PDSCH并进行处理(步骤S602)。
HARQ管理部122从PDSCH处理部121接收PDSCH的处理结果。然后,HARQ管理部122判定是否需要接收数据的再次发送(步骤S603)。在需要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603:肯定),HARQ管理部122对上行发送部13发出NACK发送的指示,返回步骤S602。
与此相对,在不需要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603: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恢复计时器已经期满(步骤S604)。在恢复计时器已经期满的情况下(步骤S604: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变更为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步骤S605)。与此相对,在恢复计时器未期满的情况下(步骤S604: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606。
接着,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是否接收到缓冲量的通知(步骤S606)。在接收到了缓冲量的通知的情况下(步骤S606: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判定接收到的缓冲量是否为阈值以下(步骤S607)。在缓冲量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607: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将控制计时器的起动通知给计时器控制部113。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通过控制计时器对预先决定的时间进行计测,使控制计时器期满,起动恢复计时器(步骤S608)。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控制计时器的期满的通知,盲解码控制部112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减少为预先决定的种类的DCI格式即“#0、#1A、#1C”(步骤S609)。
与此相对,在未接收到缓冲量的通知的情况下(步骤S606:否定)和缓冲量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607:否定),移动台1结束盲解码控制的处理。
这里,在图18中,对1次盲解码控制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是,移动台1在有效时间的期间重复图18的处理。
接着,参照图19来说明本实施例的基站2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19是实施例5的基站中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上位站收发部21从上位站3接收向移动台1发送的下行数据。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从上位站收发部21取得向移动台1发送的下行数据。并且,缓冲区部221接收来自缓冲区控制部211的指示,存储向移动台1发送的下行数据(步骤S701)。
盲解码控制部212判定移动台1的恢复计时器是否已经期满(步骤S702)。在恢复计时器未期满的情况下(步骤S702:否定),盲解码控制部212在恢复计时器期满之前进行待机。在恢复计时器已经期满的情况下(步骤S702:肯定),信号生成部214从在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数据中取得要发送的数据,生成包含PDCCH和PDSCH的数据。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经由收发部24将生成的数据发送给移动台1(步骤S703)。
HARQ管理部222通过来自移动台1的NACK进行再次发送请求的检测(步骤S704)。在检测到再次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704:肯定),HARQ管理部222向信号生成部214指示发送失败的数据的再次发送,返回步骤S703。
与此相对,在未检测到再次发送请求的情况下(步骤S704:否定),缓冲区控制部211判定发送缓冲量的周期是否已经到来(步骤S705)。在周期到来的情况下(步骤S705:肯定),缓冲区控制部211取得缓冲区部221中蓄积的缓冲量。然后,缓冲区控制部211向信号生成部214指示缓冲量的通知。然后,信号生成部214接收来自盲解码控制部212的指示,生成用于通知缓冲量的MAC CE。然后,信号生成部214将生成的MAC CE发送给移动台1(步骤S706)。与此相对,在缓冲量的发送的周期未到来的情况下(步骤S705:否定),基站2结束盲解码控制的处理。
这里,在图19中,对1次盲解码控制的流程进行了说明,但是,基站2在有效时间的期间重复图19的处理。
这里,对恢复计时器和与DRX有关的各种计时器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说明。在恢复计时器已经期满的情况下,考虑短的DRX或长的DRX的情况。该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112马上取消短的DRX或长的DRX,转变为OnDuration。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可以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如果下行数据未到达,则也可以继续对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进行限制的状态。接着,存在在恢复计时器的起动中OnDuration开始的情况。该情况下,盲解码控制部112不向OnDuration转变,而是等待恢复计时器期满后开始OnDuration。总而言之,盲解码控制部112使恢复计时器的期满与OnDuration的开始位置连接,在下行数据到达时恢复通常的模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移动台起动恢复计时器,自主地计测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定时。由此,能够不等待来自基站的通知,而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例如,在没有收到来自基站的通知的状态下,移动台也能够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
【实施例6】
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与上述实施例和变形例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调度器,不仅实施DS还实施SPS。本实施例的移动台和基站也由图1和图2的框图表示。下面,针对与上述的实施例和变形例相同的各部的结构和动作省略说明。
盲解码控制部112经由收发部11接收附加了表示BSI=0的标志的PDCCH。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例如#0、#1A、#1C。并且,盲解码控制部112经由收发部11接收包含Msg0的DCI格式#1A的信号。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
并且,盲解码控制部112在限制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状态下,从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SPS的发送定时。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在SPS的发送定时的开始位置,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然后,盲解码控制部112在SPS的发送定时的结束位置,返回限制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状态。
计时器控制部113经由收发部11从基站2接收包含了SPS的发送定时的RRC信令。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从接收到的RRC信令中取得SPS的发送间隔。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在接收到基于PDCCH的Activation命令后,将SPS的发送定时通知给盲解码控制部112。
基站2中的调度部23计算SPS的发送定时。然后,调度部23将计算出的SPS的发送定时通知给信号生成部214。
信号生成部214从调度部23接收SPS的发送定时的通知。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生成包含SPS的发送定时的RRC信令。然后,信号生成部214经由收发部24将生成的RRC信令发送给移动台1。并且,在实际开始SPS的情况下,发送基于PDCCH的Activation命令,根据其子帧开始SPS。
接着,参照图20来说明移动台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图20是用于说明实施例6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转变的图。
移动台1从时刻901起,将具有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的PDCCH作为对象,开始解码和发往本装置的PDCCH的检测。然后,基站2依次发送包含PDCCH的数据902~904。移动台1依次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902~904,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出的PDCCH来处理各数据。
这里,对由于数据904的发送而使基站2的缓冲区成为空的情况进行说明。基站2将向PDCCH附加了表示BSI=0的标志后的信号905发送给移动台1。
移动台1在接收到信号905后,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然后,移动台1在确认到在检测出的PDCCH中附加有表示BSI=0的标志后,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限制为#0、#1A、#1C。
并且,移动台1在SPS的发送定时到来后,恢复成对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状态。这里,在图20中,由斜线表示的部分相当于SPS的发送定时,在该部分中,移动台1恢复成对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状态。在该期间内,移动台1能够接收由基站2发送的数据906和907。
然后,基站2在从上位站3接收到向移动台1发送的数据后,将包含含有Msg0的DCI格式#1A的PDCCH在内的信号908发送给移动台1。
移动台1在接收到通知Msg0的信号908后,恢复成对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进行解码的状态。然后,基站2将包含PDCCH的数据909和910发送给移动台1。移动台1接收从基站2发送的数据909和910,进行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PDCCH,根据检测出的PDCCH来处理数据。
如上所述,在LTE-A的情况下,移动台1在区间911、912和913中进行最大28次的解码即可。因此,与在整个有效时间的区间900中持续进行了执行最大60次的解码的盲解码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盲解码中的解码的次数,能够降低消耗电力。
接着,参照图21来说明本实施例的移动台中的接收到SPS的情况下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21是实施例6的移动台中的接收到SPS的情况下的盲解码控制的流程图。
计时器控制部113接收包含SPS的发送间隔等的RRC信令、和用于实际开始通信的基于PDCCH的Activation命令。然后,计时器控制部113从RRC信令取得发送间隔,并从基于PDCCH的Activation命令取得与发送定时等的SPS有关的信息,进行SPS的设定(步骤S801)。
盲解码控制部112接收来自计时器控制部113的通知,判定是否为SPS通信定时(步骤S802)。在SPS通信定时的情况下(步骤S802: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步骤S803)。与此相对,在并非SPS通信定时的情况下(步骤S802: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进入步骤S804。
盲解码控制部112检测从基站2发送的SPS数据(步骤S804)。然后,HARQ管理部122判定是否需要接收到的SPS数据的再次发送(步骤S805)。在需要接收到的SPS数据的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805:肯定),盲解码控制部112返回到步骤S804。
与此相对,在不需要接收到的SPS数据的再次发送的情况下(步骤S805:否定),盲解码控制部112限制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种类(步骤S806)。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在限制了作为解码对象的DCI格式的状态下,在SPS的发送定时,恢复成将可能接收的全部种类的DCI格式作为解码对象的状态。由此,在调度器中使用SPS和DS双方的情况下,也能够削减消耗电力并接收SPS和DS双方的信号。
(硬件结构)
接着,对以上的各实施例和变形例的移动台1和基站2的硬件结构进行说明。图22是移动台的硬件结构图。此外,图23是基站的硬件结构图。
如图22所示,移动台1具有处理器1001、只读存储器1002、主存储器1003、存储器1004、无线通信部1005、显示部1006、输入部1007、通讯接口1008和天线1009。
只读存储器1002、主存储器1003、存储器1004、无线通信部1005、显示部1006、输入部1007、通讯接口1008分别经由总线1010与处理器1001连接。
显示部1006例如是液晶画面等。此外,输入部1007例如是键盘等。移动台1的操作者使用显示部1006和输入部1007进行电话号码等的输入。
通讯接口1008例如是扬声器和麦克风等。移动台1的操作者使用通讯接口1008进行声音的收发等操作。
天线1009与无线通信部1005连接。通过无线通信部1005和处理器1001来实现例如图1所示的收发部11的功能。
只读存储器1002例如存储有用于执行由控制平面部110、数据平面部120和上行发送部13进行的各种处理的程序。然后,处理器1001读出只读存储器1002中存储的各种程序,在主存储器1003中展开,生成并执行进行各处理的进程。
通过处理器1001、只读存储器1002、主存储器1003和存储器1004来实现例如基于图1所示的控制平面部110、数据平面部120和上行发送部13的上述各功能等。
如图23所示,基站2具有处理器1101、只读存储器1102、主存储器1103、存储器1104、无线通信部1105、显示部1106、输入部1107、通讯接口1108和天线1109。
只读存储器1102、主存储器1103、存储器1104、无线通信部1105、显示部1106、输入部1107以及通讯接口1108分别经由总线1110与处理器1101连接。
显示部1106例如是监视器等。此外,输入部1107例如是键盘等。基站2的操作者使用显示部1106和输入部1107进行电话号码等的输入。
通讯接口1108例如是用于进行与上位站的通信的接口。具体而言是网络板或ADC(Analog Digital Convertor:模拟数字转换器)等。通讯接口1108和处理器1101实现例如图2所示的上位站收发部21的功能。
天线1109与无线通信部1105连接。通过无线通信部1105和处理器1101来实现例如图2所示的收发部24的功能。
存储器1104是硬盘等存储装置。存储器1104和处理器1101实现缓冲区部221的功能。
只读存储器1102例如存储有用于执行由控制平面部210、数据平面部220和调度部23进行的各种处理的程序。然后,处理器1101读取只读存储器1102中存储的各种程序,在主存储器1103中展开,生成并执行进行各处理的进程。
例如通过处理器1101、只读存储器1102、主存储器1103和存储器1104来实现基于图2所示的控制平面部210、数据平面部220和调度部23的上述各功能等。
标号说明
1 移动台
2 基站
3 上位站
11 收发部
12 控制部
13 上行发送部
21 上位站收发部
22 控制部
23 调度部
24 收发部
110 控制平面部
111 PDCCH处理部
112 盲解码控制部
113 计时器控制部
120 数据平面部
121 PDSCH处理部
122 HARQ管理部
210 控制平面部
211 缓冲区控制部
212 盲解码控制部
213 计时器控制部
214 信号生成部
220 数据平面部
221 缓冲区部
222 HARQ管理部

Claims (12)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其具有移动台和基站,该无线通信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具有控制部,该控制部基于所述移动台的数据量的计测结果,向所述移动台发送包含成为变更PDCCH解码处理的契机的控制信号在内的信号,
所述移动台具有解码部,该解码部以从所述基站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为契机,选择作为解码对象的信号的格式,对从所述基站接收的信号中的具有所选择的格式的信号实施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站还具有:
数据量计测部,其对向所述移动台发送的数据量进行计测;以及
信号发送部,其发送包含针对所述移动台的控制信号在内的信号,
所述控制部使用所述数据量计测部的计测结果作为所述移动台的数据量的计测结果,并且,经由所述信号发送部向所述移动台发送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判定由所述数据量计测部计测出的要发送的数据量是否为规定值以下,在判定结果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向所述移动台通知向消耗电力削减模式的转变,
所述解码部接收来自所述控制部的通知,从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所使用的格式中选择预先决定的格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移动台通知计时器起动,
所述解码部接收来自所述控制部的通知,起动计时器,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后,从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所使用的格式中选择预先决定的格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使用控制信号向所述移动台通知数据已经增加,
所述解码部在从所述控制部接收到所述控制信号的情况下,不进行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选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移动台通知计时器起动,
所述解码部接收来自所述控制部的通知,起动计时器,在经过第1规定时间后,从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所使用的格式中选择预先决定的格式,在经过了第2规定时间后,不进行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选择。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移动台通知计时器起动,
所述解码部接收来自所述控制部的通知,起动计时器,在经过了第1规定时间后,从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所使用的格式中选择预先决定的格式,在经过了第2规定时间并且是下行数据通信中时,不进行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选择。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向所述移动台通知计时器起动,
所述解码部以预先决定的周期进行间歇性的接收而不进行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选择,接收来自所述控制部的通知,起动计时器,在经过第1规定时间后,从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所使用的格式中选择预先决定的格式,在经过第2规定时间并且是下行数据通信中且间歇性的接收的周期未到来的情况下,马上开始所述间歇性的接收,以预先决定的周期重复间歇性的接收,在经过所述第2规定时间之前间歇性的接收的周期已到来的情况下,在经过所述第2规定时间后开始间歇性的接收,以预先决定的周期重复间歇性的接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判定由所述数据量计测部计测出的要发送的数据量是否为规定值以下,在判定结果为规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向所述移动台通知要发送的数据量为规定值以下,在通过数据量计测部计测出数据增加的情况下,向所述移动台通知数据的到达,
所述解码部在预先决定的周期的规定期间内,不进行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选择,而是进行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接收,在从所述控制部接收到所述基站发送的数据量为规定值以下的通知的情况下和所述规定期间已结束的情况下,从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所使用的格式中选择预先决定的格式,在从所述控制部接收到数据的到达的通知的情况下和所述预先决定的周期的规定期间已到来的情况下,不进行所述信号发送部发送的信号的选择。
10.一种移动台,其与基站进行通信,该基站基于移动台的数据量的计测结果,向移动台发送成为变更针对PDCCH的解码处理的契机的通知,
该移动台的特征在于,该移动台具有:
解码部,其基于从所述基站接收到的所述通知来选择作为解码对象的信号的格式,对从所述基站接收到的信号中的具有所选择的格式的信号实施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号;以及
信号处理部,其在所述解码部检测到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号的情况下,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从所述信号发送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
11.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该基站具有控制部,
该控制部基于移动台的数据量的计测结果,向移动台发送包含成为变更针对PDCCH的解码处理的契机的控制信号在内的信号,该移动台接收成为变更解码处理的契机的信号,选择作为解码对象的信号的格式,对从该基站接收到的信号中的具有所选择的格式的信号实施解码。
12.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该无线通信系统具有移动台和基站,该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的特征在于,
使所述基站对所述移动台的数据量进行计测,
并基于计测结果发送包含成为针对所述移动台的PDCCH解码处理的变更的契机的控制信号在内的信号,
使所述移动台以从所述基站接收到的控制信号为契机,选择作为解码对象的信号的格式,
对从所述基站接收到的信号中的具有所选择的格式的信号实施解码,并检测发往本装置的控制信号。
CN201180073650.3A 2011-09-30 2011-09-30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38284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1/072673 WO2013046467A1 (ja) 2011-09-30 2011-09-30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移動局、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8445A CN103828445A (zh) 2014-05-28
CN103828445B true CN103828445B (zh) 2017-06-23

Family

ID=479945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3650.3A Active CN103828445B (zh) 2011-09-30 2011-09-30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075913B2 (zh)
EP (1) EP2763467A4 (zh)
JP (1) JP5858046B2 (zh)
CN (1) CN103828445B (zh)
WO (1) WO20130464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58069B1 (en) 2008-03-10 2014-07-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fficiently utilizing harq processes for semi-persistent and dynamic data transmissions
EP2639989A1 (en) * 2012-03-16 2013-09-18 Panasonic Corporation Search space for ePDCCH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n OFDM-bas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JP6343432B2 (ja) * 2013-06-25 2018-06-13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局
US10256855B2 (en) * 2014-01-31 2019-04-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ignaling
EP4221055A1 (en) * 2014-08-06 2023-08-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er equipment and base station
JP2018101823A (ja) * 2015-04-28 2018-06-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N106406246B (zh) * 2015-07-31 2019-09-2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调度消息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US9967888B1 (en) * 2016-03-17 2018-05-08 Sprint Spectrum L.P. Selective micro-transmission in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DCI) message
US11166209B2 (en) * 2017-04-21 2021-11-0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service nodes for transferring a service session for a wireless device between service nodes associated to different base stations
AU2017428589A1 (en) * 2017-08-25 2020-02-27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ES2970369T3 (es) 2017-10-02 2024-05-28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Periodicidad de supervisión de PDCCH
US10687324B2 (en) 2017-10-02 2020-06-1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DCCH monitoring periodicity
JP6816043B2 (ja) * 2018-01-24 2021-01-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端末開始型の電力モード切り替え
US12213154B2 (en) 2019-08-02 2025-01-28 Sony Group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the reception of control information by a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1363125B2 (en) * 2019-09-12 2022-06-14 Bose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creasing reliability for media data distribution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1539A (zh) * 2007-12-13 2011-02-09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盲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64135A (zh) * 2010-05-26 2011-11-3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控制信道配置方法与控制信道搜索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11039B2 (en) * 2002-11-20 2006-09-19 Microsoft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using packed compressed buffers for improved client server communications
KR100689553B1 (ko) * 2005-01-19 2007-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에서의 동작 모드 천이 방법 및그 단말
CN101796867B (zh) * 2007-06-22 2014-11-1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方法、基站及移动终端
RU2527077C2 (ru) * 2009-04-29 2014-08-27 Конинклейке Филипс Электроникс Н.В.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в мобильной сети
EP3288212B1 (en) * 2009-06-02 2022-09-28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blind decoding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and for randomly generating search spaces as a function of the carrier index, rnti and subframe index
JP5297317B2 (ja) 2009-09-16 2013-09-25 Kddi株式会社 無線リソース割当装置および無線リソース割当方法
CN102088433B (zh) * 2009-12-08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载波系统中分量载波激活去激活的优化方法和系统
JP4862086B2 (ja) 2010-03-04 2012-0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WO2012107106A1 (en) * 2011-02-11 2012-08-16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Signalling a muting pattern to a user equipment for time domain enhanced inter -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US20130039291A1 (en) * 2011-08-12 2013-02-1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Design on Enhanced Control Channel for Wireless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71539A (zh) * 2007-12-13 2011-02-09 爱立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盲解码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64135A (zh) * 2010-05-26 2011-11-30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控制信道配置方法与控制信道搜索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DCI Format and blind decoding for LTE-Advanced;Panasonic;《3GPP TSG-RAN WG2#59 R2-094497》;20091113;第4页第8-14行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3046467A1 (ja) 2015-03-26
EP2763467A4 (en) 2014-09-17
CN103828445A (zh) 2014-05-28
JP5858046B2 (ja) 2016-02-10
EP2763467A1 (en) 2014-08-06
WO2013046467A1 (ja) 2013-04-04
US10075913B2 (en) 2018-09-11
US20140204819A1 (en)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8445B (zh) 无线通信系统、移动台、基站以及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JP6709962B2 (ja) Drx時におけるcsi/srs報告に関するユーザ機器の決定論的な挙動
US10715281B2 (en) Asynchronous retransmission protocol
JP6551692B2 (ja) サブフレームバンドリングの場合における動的な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KR102289116B1 (ko) 단말간 통신을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ES2688534T3 (es) Procedimiento de solicitud de planificación basado en umbral y eficaz en potencia
KR101164117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상에서 물리 하향 채널의 모니터링 동작을 효율적으로 제어하는 방법
JP6423079B2 (ja) Harqプロセスフィードバックのフレキシブルな設定
CN107534978B (zh) 物理下行链路控制和数据信道的物理资源块分配
CN112740611A (zh) 用于突发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JP2017529782A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ユーザ機器、および基地局
EP3248314A1 (en) A network node, a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handling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s (arq) feedback information
KR20180044337A (ko)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단말기 및 ran 디바이스
KR20170140396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경쟁 기반 pusch 전송에 대한 경쟁 해소를 수행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EP3387769A1 (en) A radio network node and a wireless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in
US10334646B2 (en) D2D resource utilization monitor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2468948B (zh) 通过物理下行控制信道进行非周期调度的方法和系统
JP2023535194A (ja) ダウンリンク半永続的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データ送信のための、トリガされたハイブリッド自動再送要求肯定応答報告
CN113497698A (zh) 通信装置
CN117280816A (zh) 通信装置、基站以及通信方法
CN119096657A (zh) 用于可靠接收多播业务的新数据指示符(ndi)字段对齐的方法
CN117242873A (zh) 通信设备、基站以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11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C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FC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403

Address after: Singapore City

Patentee after: Lenovo (Singapore) Pte.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Singapore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Daiwa Kancai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