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1929A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11929A CN103811929A CN201310529582.8A CN201310529582A CN103811929A CN 103811929 A CN103811929 A CN 103811929A CN 201310529582 A CN201310529582 A CN 201310529582A CN 103811929 A CN103811929 A CN 10381192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mentioned
- board
- locking
- plat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9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77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2149 noodl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很好地防止因锁定金属件的弯曲变形而导致的破损。使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锁定金属件(60),折回板部(62)具有两个板部,这两个板部形成有平行于外壳的嵌合面的面、且互相对置,在外壳被保持于嵌合面侧的位置,且具有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的折回板部的前端位置沿垂直于连接器插拔方向的方向延伸的折回缘部(62D),在折回板部的两个板部中,一方的板部构成沿包含外壳的嵌合面的面而配置的沿板部(62A),另一方的板部构成以折回缘部为边界而在沿板部的相反侧与沿板部平行地配置的平行板部(62B),沿板部或平行板部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与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的被锁定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的与配套连接器之间进行插拔嵌合的嵌合面形成于外壳的周面。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有公开了这种电连接器。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插座连接器,其配置于电路基板上的安装面上,以垂直于该安装面的方向作为连接器插拔方向,作为配套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从上方与该插座连接器嵌合连接。该插座连接器的外壳具有:两个侧壁,它们以平行于上述安装面的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而延伸并对端子进行排列保持;和周壁,其包括两个端壁,这两个端壁在相对于上述长度方向、亦即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延伸并将上述侧壁的端部彼此连结。在被该周壁围绕而成的空间内,设置有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的岛状的突壁,在上述周壁和上述突壁之间所形成的环状空间构成了用于收纳配套连接器的嵌合部的收纳部。即,在上述插座连接器中,形成该收纳部的外壳的周面、亦即平行于连接器插拔方向的上述周壁的内周面以及上述突壁的外周面作为用于与上述插头连接器嵌合的嵌合面而发挥功能。
上述插座连接器的外壳的各侧壁,在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亦即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位置对用于与插头连接器锁定的锁定金属件进行保持。通过使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该锁定金属件,该锁定金属件具有以平行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的方式而延伸的固定部、以及与该固定部连接而延伸的倒U字形部分。上述锁定金属件被从上方压入到因上述外壳的侧壁的面凹陷而形成的倒U字形的保持槽内,上述倒U字形部分以跨越上述侧壁的方式而保持于上述保持槽内。上述倒U字形部分的两个腿部中的位于上述侧壁的内面侧、亦即上述侧壁的嵌合面侧的内侧腿部,锁定凹部以凹陷的方式形成于在收纳部露出的板面,该锁定凹部用于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金属件的锁定。另一方面,位于上述侧壁的外表面侧、亦即与上述嵌合面相反的一侧的外侧腿部具有从构成板厚面的两侧缘部突出的压入突部,通过该压入突部而被压入保持于上述保持槽。
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设置于插头连接器的配套锁定金属件的突状的锁定突部进入到插座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上述锁定凹部内,由此使得上述锁定突部和上述锁定凹部的上缘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上卡止而形成为锁定状态,从而能够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离。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1046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中,如上所述,锁定金属件的倒U字形部分的内侧腿部和外侧腿部配置于隔着上述侧壁的位置,两腿部都与上述侧壁面接触。换句话说,需要在上述内侧腿部和上述外侧腿部之间、且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确保与上述侧壁的壁厚相当的距离而制作上述锁定金属件。即,形成于内侧腿部的锁定凹部处于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距被压入并保持于外壳的外侧腿部的距离与上述距离相当的位置。
在上述内侧腿部和上述外侧腿部分离配置的情况下,亦即在两个腿部隔开较大的间隔而对置配置的情况下,若对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的插头连接器作用有作为意外的拔出力的朝向上方的外力,则上述内侧腿部的锁定凹部在其上缘处受到上述拔出力,因此,在上述倒U字形部分产生使得该倒U字形部分扩展而张开的弯曲变形,从而有可能导致锁定金属件发生变形或者破损。由于该倒U字形部分的弯曲变形量随着上述内侧腿部和上述外侧腿部之间分离的程度的加剧而增大,因而,与此相应地,导致锁定金属件容易破损。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很好地防止因锁定金属件的弯曲变形而导致破损的电连接器。
本发明所涉及的电连接器,用于与配套连接器进行插拔嵌合的嵌合面形成于外壳的周面,上述电连接器具有:外壳,在该外壳形成有平行于连接器插拔方向的上述嵌合面;多个端子,它们排列并保持于上述外壳;以及锁定金属件,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之外的位置被保持于上述外壳,并且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与设置于上述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
在本发明中,这样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通过使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上述锁定金属件,折回板部具有两个板部,这两个板部形成有平行于上述外壳的嵌合面的面、且互相对置,上述折回板部在上述外壳被保持于上述嵌合面侧的位置,上述折回板部具有折回缘部,该折回缘部在上述连接器拔出方向上的上述折回板部的前端位置沿相对于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上述折回板部的两个板部中的一方的板部形成为沿着包含上述外壳的嵌合面的面而配置的沿板部,另一方的板部形成为以上述折回缘部为边界而在与上述沿板部相反的一侧配置成与上述沿板部平行的平行板部,上述沿板部以及上述平行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能够在上述连接器拔出方向与上述配套连接器的上述锁定部卡止的被锁定部。在本发明中,“连接器拔出方向”是指处于与连接器嵌合的状态下的配套连接器被拔出的方向。
在本发明中,折回板部位于外壳的嵌合面侧。即,由于折回板部并未跨越上述外壳,所以能够将沿板部和平行板部设置成在互相接近的位置对置。因此,例如,当在平行板部形成有被锁定部、且上述沿板部被保持于外壳时,通过将上述平行板部设置于靠近上述沿板部的位置,能够在上述沿板部和上述平行板部的对置方向上将该平行板部的被锁定部与被保持于上述外壳的上述沿板部之间的距离缩小。其结果,即使对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配套连接器作用有作为意外的拔出力的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而使得上述平行板部的被锁定部受到上述拔出力,由于在上述折回板部难以产生沿板部和平行板部张开并分离这样的弯曲变形,因而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的破损。
另外,当在沿板部或者平行板部形成有被锁定部、且形成有该锁定部的板部被保持于上述外壳时,被保持于该外壳的部位与作用有上述拔出力的部位在上述对置方向上的距离变为零,所以上述折回板部不会产生上述弯曲变形,因而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的破损。
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折回板部的沿板部以及平行板部在从该沿板部以及平行板部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同一位置分别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部,形成各孔部的缘部构成被锁定部,该被锁定部能够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进入上述孔部后的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
这样,当在两个板部形成有孔部时,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若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进入沿板部以及平行板部双方的孔部,则在上述双方的孔部的缘部所形成的被锁定部能够在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与上述锁定部卡止。因此,能够将相对于上述锁定部能够卡止的范围确保为沿板部以及平行板部双方的板厚尺寸的合计量。其结果,例如,与仅在平行板部设置孔部、且在该孔部的缘部形成锁定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成倍地增加上述能够卡止的范围,所以与此相应地能够可靠地防止配套连接器的意外脱离。
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折回板部的平行板部形成有在该平行板部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部,形成各孔部的缘部构成被锁定部,该被锁定部能够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进入上述孔部的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上述折回板部的沿板部形成接触部,该接触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上述沿板部的板面与进入上述平行板部的孔部并突出的上述锁定部接触,从而能够实现电导通。
这样,在平行板部形成被锁定部、且在沿板部形成接触部,由此能够使一个锁定金属件不仅具有用于锁定连接器彼此的锁定功能,还具有用于使该锁定金属件和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电导通的功能。
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折回板部的平行板部形成有从该平行板部的板面突出的突部,该突部构成能够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的被锁定部。这样,若将上述突部用作被锁定部,则通过增大该突出部的突出量而能够将相对于上述锁定部能够卡止的范围确保为与上述突出量相应的量。
在本发明中,可以构成为,在外壳以从该外壳的嵌合面凹陷、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敞开的方式形成有用于收纳保持折回板部的保持凹部,在折回板部的沿板部形成有压入突部,该压入突部从沿连接器插拔方向延伸的形成该沿板部的板厚面的两侧缘部突出,将上述沿板部朝上述保持凹部内压入而使得上述压入突部卡入在该保持凹部内所形成的对应面,从而将上述折回板部保持在上述保持凹部内。
这样,在使上述沿板部的压入突部从该沿板部的两侧缘部突出的情况下,该压入突部不在板厚方向上突出,所以能够使沿板部和平行板部的板面彼此更加接近。因此,能够更加可靠地防止折回板部的弯曲变形以及锁定金属件的破损。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将设置于锁定金属件的折回板部的沿板部以及平行板部双方设置于外壳的周壁的嵌合面侧,所以通过使形成有被锁定部的平行板部接近沿板部而能够缩小两板部彼此间的距离,因此,在上述折回板部难以发生弯曲变形,从而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的破损。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以及供该插头连接器从上方进行嵌合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其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
图2是使图1的插座连接器以及插头连接器上下反转后而表示的立体图,是以使插头连接器从下方嵌合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3是以仅将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保持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锁定金属件的安装工序的在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立体图,其中,图4(A)示出了锁定金属件安装前的状态,图4(B)示出了该锁定件安装后的状态。
图5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示出了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锁定金属件的被保持部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6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的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侧壁的范围示出了锁定部的位置处的截面,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的范围示出了上下方向上的被保持部的上端的位置处的截面。
图7是示出锁定金属件的移动的插座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图7(A)示出了从上方观察时的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图7(B)示出了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
图8(A)是示出处于图1的上下方向上的姿势时的锁定金属件60的立体图,图8(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连接器的局部横向剖视图,示出了从上方观察时的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截面。
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图9(A)示出了从上方观察时的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图9(B)示出了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纵向截面。
图10(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0(B)是图10(A)的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的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纵向剖视图。
图11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图11(A)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1(B)是图11(A)的插头连接器的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插座连接器;2...插头连接器(配套连接器);33...锁定部;40...插头侧外壳;50...端子;60...锁定金属件;62...折回板部;62A...沿板部;62A-1...压入突部;62B...平行板部;62C...孔部;62C-1...被锁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2以及供该插头连接器2从上方嵌合的插座连接器1的立体图,示出了连接器嵌合前的状态。图2是使图1的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上下反转而示出的立体图,是以使插头连接器2从下方嵌合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插头连接器2以及作为该插头连接器2的配套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是分别配置于不同的电路基板(未图示)的安装面上的电路基板用连接器,构成了以相对于各电路基板的面成直角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作为插拔方向的连接器组装体。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下述方式进行说明:将插头连接器2相对于作为配套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亦即在图1中使插头连接器2朝下方移动的方向设为“连接器嵌合方向”(图1中的箭头),将其相反方向、亦即图1中的上方设为“连接器拔出方向”。另外,插座连接器1相对于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分别成为上述插头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方向”以及“连接器拔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在对插座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以及拔出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明确记作“插座连接器1的嵌合方向”以及“插座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
首先,在对插头连接器2进行说明之前,对作为配套连接器的插座连接器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1具有: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外形的插座侧外壳10;以该插座侧外壳10的长度方向作为端子排列方向而被该插座侧外壳10排列保持为两列的多个配套端子20;以及被保持在上述长度方向的上述插座侧外壳10的两端部的两个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以及4个固定金属件70。该插座连接器1以图1所示的姿势而配置安装于电路基板上。
上述插座侧外壳10例如由树脂等电绝缘材料制成,并以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作为长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而延伸。该插座侧外壳10具有:平行于上述安装面的底壁11(参照图2);图1中从上述底壁11朝上方竖立、且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的突壁12;以及从上述底壁11朝上方竖立、且将上述突壁12包围的框状的周壁13。该周壁13具有: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的一对侧壁14;和在相对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将上述一对侧壁14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端壁15。在突壁12和周壁13之间朝上方开口的环状空间,形成为用于对作为插头连接器2的嵌合部的周壁43进行收纳的收纳部16。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壁12以及周壁13的平行于连接器插拔方向的面,换句话说,互相对置的突壁12的外周面以及周壁13的内周面形成为用于与插头连接器2插拔嵌合的嵌合面。
在上述插座侧外壳10形成有用于保持配套端子20的端子保持槽17,该端子保持槽17相对于突壁1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在宽度方向上形成为对称的两列,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各端子保持槽17遍及端壁12的侧面、底壁11的上表面、侧壁14的内侧面(与突壁12的侧面对置的面)、该侧壁14的上表面以及外侧面而连续地延伸并凹陷,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观察时构成为横向S形槽状。
另外,如图1所示,底壁1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靠近两端壁的位置,换句话说,在端子排列范围外的位置形成有用于保持固定金属件70的固定金属件保持槽11A。该固定金属件保持槽11A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并朝下方以及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敞开。
上述插座侧外壳10形成为将配套锁定金属件30收纳并保持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两端部的形态,为了理解上述形态,在对插座侧外壳10进一步说明之前,首先,对上述配套锁定金属件30进行说明。
图3是以仅将图1中的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保持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姿势而示出的立体图。在将金属板冲切成规定的形状以后再在板厚方向上对该金属板进行折回的弯曲加工以使其具有折曲端缘30A,由此制成配套锁定金属件30。如图3所示,该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从上方观察时整体形成为近似T字状,并具有:基部31,从上方观察时,该基部通过将两个近似L字状部分对称地配置而构成上述近似T字状;竖立部32,该竖立部32从上述基部31的右端侧(折曲端缘30A侧)部分朝上方竖立;以及锁定部33,该锁定部33在上述竖立部32的靠近上端的位置朝左侧突出。
如图3所示,两个基部31都具有基臂部31A、锁定解除操作部31B以及延长臂部31C,从而,两个基臂部31A通过使金属板折返而形成为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带板状部分重叠的状态,两个锁定解除操作部31B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扩展的上述基臂部31A的上述带板状部分的左端侧以分别朝连接器宽度方向(相对于上述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外侧互相分离的方式而在板厚方向上弯曲,两个延长臂部31C分别从上述锁定解除操作部31B的每一个连续地朝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延长。
如图3所示,各基臂部31A在其左端侧具有与上述锁定解除操作部31B连结的连结部31A-1。该连结部31A-1以随着趋向左侧而使得两个基臂部31A彼此间的距离逐渐扩大的方式在板厚方向上略微弯曲地位于互相分离的位置。如图3所示,上述锁定解除操作部31B相对于上述基臂部31A的板面弯曲成比直角稍小的锐角,其弯曲顶部在端子排列方向(图3的左右方向)上朝左侧突出。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述弯曲顶部向插座侧外壳10外突出而露出,如后所述,其形成了以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朝向突壁12侧的方向)的按压力作为用于将连接器彼此的锁定解除的操作力而承受的部位。
延长臂31C形成为从该锁定解除操作部31B连续地延长,并形成有:弹性变形部位31C-1,其随着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而朝竖立部32侧略微倾斜地延伸;和被保持部31C-2,其在上述延长臂部31C的靠近自由端的位置以相对于弹性变形部31C-1朝相反方向倾斜的方式弯曲,且具有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配套锁定金属件30通过上述被保持部31C-2而被保持于插座侧外壳10。上述弹性变形部31C-1配置成在自由状态下与插座侧外壳10的后述的倾斜面18A-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隔开间隔(参照图7(A)的实线部分),其能够朝该倾斜面18A-1进行弹性变形(参照图7(B)的虚线部分),如后所述,能够使竖立部32以及锁定部3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
被保持部31C-2形成有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自由端缘)的上部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被卡止突部31C-2A,能够借助该被卡止突部31C-2A而相对于插座侧外壳10的后述的卡止部18A-3在上下方向上卡止(参照图5)。
如图3所示,竖立部32通过使金属板折回而形成为使得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两个纵带板状部分重叠的状态,该纵带板状部分在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右端缘的已述的折曲端缘30A被连结。该竖立部32在上下方向上的基臂部31A和锁定部33之间的范围内具有被限制部32A,该被限制部32A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各纵带板部分的左端缘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以直角弯曲。如后所述,该被限制部32A能够与插座侧外壳10的限制部18B-1A卡止。
如图3所示,锁定部33也与基臂部31A、竖立部32一样,形成为两个金属板部分重叠的状态,整体形成为一个锁定部。该锁定部33具有上缘随着趋向左侧而朝下方倾斜的斜缘,并且下缘在相对于上下方向成直角的左右方向(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而形成为钩状。如后所述,该锁定部33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能够相对于设置在插头连接器2的后述的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而朝上方卡止。
返回到对插座侧外壳10的说明。如图2所示,插座侧外壳10形成有两个用于收纳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收纳槽部18,这两个收纳槽部18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对称,从插座侧外壳10的端子排列方向两端侧、上方(底壁11侧)观察时形成为近似T字状并朝上方开口。
以下,参照图1至图7对收纳槽部18的形状进行说明。此处,图4是示出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工序的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立体图,图4(A)示出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安装前的状态,图4(B)示出了该配套锁定金属件30安装后的状态。图5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图,示出了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被保持部31C-2的位置处的截面。图6是相对于图1的插座连接器1的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面上的剖视图,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侧壁14的范围示出了锁定部33的位置处的截面,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15的范围示出了上下方向上的被保持部31C-2的上端的位置处的截面。图7是示出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移动的插座连接器1的局部剖视图,图7(A)示出了从上方观察时的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图7(B)示出了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截面。
如图4(A)所示,收纳槽部18具有:外槽部18A,其在端壁15的下部位于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形成于底壁11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内槽部18B,其由突壁1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部和在该端部的下方的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位置的底壁形成,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底槽部18C,其形成于端壁15和底壁11,以使上述外槽部18A与上述内槽部18B互相连通的方式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
如图2所示,上述外槽部18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遍及该方向两端部之外的几乎整个区域地延伸,朝底壁11侧(图2的上方)以及端子排列方向外侧敞开,并对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两个延长臂部31C进行收纳(亦可参照图4(B))。另外,上述外槽部18A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与各延长臂部31C的弹性变形部31C-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倾斜面18A-1,该倾斜面18A-1随着朝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倾斜。如上所述,在该倾斜面18A-1与上述弹性变形部件31C-1之间形成有间隔。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述外槽部18A的连接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并保持上述延长臂部31C的被保持部31C-2的狭缝状的保持槽部18A-2,该保持槽部18A-2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内侧敞开(亦可参照图5)。如图5所示,对保持槽部18A-2而言,在形成该保持槽部18A-2的槽内壁面中,在与上述被保持部31C-2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对置的槽内壁面的上部、且在比上述被保持部31C-2A的被卡止突部31C-2A靠下方的位置形成有与该被卡止突部31C-2A的下缘对置、且能够与该下缘卡止的阶梯状的卡止部18A-3。
如图4A所示,底槽部18C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亦可参照图7(B)),其收纳图4(B)的基臂部31A中的除了位于竖立部32的下方的端部以外的部分。
如图4(A)所示,内槽部18B形成为从突壁12的端面(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凹陷,并朝下方以及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4(A)的左侧)敞开。对该内槽部18B而言,在靠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的位置,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互相对置的槽内壁面形成有从该槽内壁面突出的突出部18B-1。该突出部18B-1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观察时呈近似L字形状,该突出部18B-1形成为包括:在内槽部18B的端子排列方向中间位置沿上下方向几乎遍及内槽部18B的整个区域地延伸的纵向部分;和从该纵向部分的下部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延伸的横向部分,由上述纵向部分和上述横向部分构成了上述近似L字形状。
如图4(B)所示,突出部18B-1在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基臂部31A的右端部以及竖立部32对应的区域突出。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相互对置的突出部18B-1的顶部的突出对置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彼此间的间隔形成为,比上述基臂部31A以及竖立部32的宽度尺寸略宽(亦可参照图6以及图7(A))。因此,上述突出部18B-1位于使突出对置面相对于基臂部31A的上述端部以及竖立部32各自的侧面隔开些许间隙而能够与它们抵接的位置,从而限制该基臂部31A的右端部以及竖立部32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此外,并非必须在上述突出部18B-1设置上述纵向部分,例如,在通过使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竖立部32具有足够的刚性等而使得其难以在上述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变位的情况下,也可以从上述突出部18B-1中将上述纵向部分省略而仅由上述横向部分构成上述突出部18B-1。
上述突出部18B-1的横向部分形成为位于比上述竖立部32的被限制部32A靠下方的阶梯状的限制部18B-1A。如图4(B)所示,该限制部18B-1A的上端面与被限制部32A的下缘对置而位于能够与该下缘在上下方向上卡止的位置,从而限制上述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向下方的移动。另外,在上述限制部18B-1A的下角部形成有随着趋向下方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倾斜的倾斜面18B-1B。如后所述,当向插座侧外壳10安装配套锁定金属件30时,该倾斜面18B-1B作为用于对上述限制部32A进行引导的引导面而发挥功能。
另外,如图4(A)、图4(B)所示,突壁1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且在遍及从上述突出部18B-1的纵向部分至内槽部18B的槽底18B-2(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的范围,形成有将该内槽部18B的上侧封闭的上壁12A。该上壁12A的下表面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竖立部32的上缘对置而位于能够与该上缘卡止的位置(亦可参照图7(B)),从而如后所述那样,对上述竖立部32的上部朝向上方的变位进行限制。
接下来,根据图4(A)、图4(B)而对向插座侧外壳10安装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情况进行说明。如图4(A)所示,从下方朝插座侧外壳10的收纳槽部18安装配套金属锁定件30。在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过程中,若该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被保持部31C-2的被卡止突部31C-2A因抵接于外槽部18A的保持槽部18A-2(参照图5)的槽内壁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而受到按压力,则弹性变形部31C-1以离开外槽部18A的倾斜面18A-1的方式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允许上述被保持部31C-2进一步朝上方移动。而且,若被卡止突部31C-2A到达比上述保持槽部18A-2的卡止部18A-3靠上方的位置,则如图5所示,弹性变形部31C-1借助弹性恢复力而以减小弹性变形量的方式变形,被卡止突部31C-2A位于相对于卡止部18A-3能够朝下方卡止的位置。另外,被保持部31C-2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以接触压力而与保持槽部18A-2的上述槽内壁面抵接,并利用该接触压力而被保持在保持槽18A-2内。
另外,在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过程中,该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竖立部32的被限制部32A与形成于突出部18B-1的限制部18B-1A的倾斜面18B-1B抵接。若被限制部32A受到从上述倾斜面18B-1B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的按压力,则弹性变形部31C-1以离开外槽部18A的倾斜面18A-1的方式而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上述被限制部32A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4(A)、图4(B)的左侧)变位,从而允许上述被限制部32A进一步朝上方移动。若该被限制部32A到达比上述限制部18B-1A靠上方的位置,则上述弹性变形部31C-1从弹性变形状态被释放,被限制部32A因弹性恢复力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4(A)、图4(B)的右侧)变位而恢复原状,从而使得该被限制部32A位于相对于上述限制部18B-1A能够向下方卡止的位置。
如上所述,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上述被保持部31C-2以及上述被限制部32A分别位于能够与插座侧外壳10的卡止部18A-3以及上述限制部18B-1A卡止的位置,其结果,上述配套锁定金属件30被上述收纳槽部18收纳保持,从而该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安装结束。
如图1所示,通过使对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得到的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配套端子20。该配套端子20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时整体呈横S字状,在一侧形成有弯曲成与设置于插头连接器2的端子50接触的接触部21,而且,在另一侧形成有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电路部的连接部22。对于该配套端子20而言,当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时,呈倒U字形状的被保持部23跨越侧壁14而被从上方压入安装于端子保持槽17内,并且,该配套端子20在该侧壁14的长度方向上等间隔地排列。用于与上述端子50卡止的锁定突部23A以朝上述接触部21侧突出的方式而形成于被保持部23。
如图1所示,在上述配套端子20被保持于上述端子保持槽17的状态下,该配套端子20的接触部21从突壁12的侧面朝收纳部16突出,并且,上述锁定突部23A从侧壁14的内侧面朝收纳部16突出。另外,上述配套端子20的连接部22以与插座侧外壳10的底面大致相同的高度而从该插座侧外壳10向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
固定金属件70是以维持金属板的平坦面的方式对该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制成的,并从下方朝插座侧外壳10的固定金属件保持槽11A压入而被保持。上述固定金属件70通过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未图示)而有助于插座连接器1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固定。
接下来,根据图1、图2以及图7(B)对插头连接器2的结构进行说明。插头连接器2具有:呈近似长方体外形的插头侧外壳40;多个端子50,它们以该插头侧外壳40的长度方向为端子排列方向而被该插头侧外壳40排列保持为两列;以及两个锁定金属件60,它们被保持在上述长度方向上的上述插头侧外壳40的两端部(后述的端壁45)。该插头连接器2以图2所示的姿势而配置、安装于电路基板上,如图1所示,使其以上下反转后的姿势而嵌合连接于插座连接器1。
上述插头侧外壳40例如由树脂等的电绝缘材料制作而成,并以与电路基板的安装面平行的一个方向为长度方向(端子排列方向)而延伸。该插头侧外壳40具有:平行于上述安装面的底壁41(参照图1);和周壁43,如图2所示,该周壁43形成为从该底壁41向上方竖立的框状的嵌合部。该周壁43具有:沿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延伸的一对侧壁44;和在相对于该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且将上述一对侧壁44的端部彼此连结的端壁45。被该周壁43包围而向上方开口的空间形成为用于收纳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的收纳部46。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43的平行于连接器插拔方向的面,换句话说,该周壁43的外周面以及内周面形成为用于与插座连接器1的插拔嵌合的嵌合面。
如图7(B)所示,端壁45形成有用于收纳保持被安装于该端壁45的后述的锁定金属件60的折回板部62的保持凹部45A,该保持凹部45A从上述端壁45的内壁面(嵌合面)凹陷并且向上方敞开。另外,如图7(B)所示,底壁41形成有贯通孔41A,该贯通孔41A在保持凹部45的上方位置、且在上下方向上呈狭缝状地贯通而与该保持凹部45A连通(亦可参照图1)。
如图2所示,对端壁45而言,在比保持凹部45A靠上方的位置形成有用于对插头连接器2进行引导的引导部45B。引导部45B的上表面随着趋向端子排列方向而朝下方倾斜,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作为用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将插头连接器2朝插座侧外壳10的收纳部16引导的引导面而发挥功能。上述引导部45B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位置被切开。作为该被切开的部分的切口部45C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形成于与后述的配套锁定金属件60的孔部62C相同的位置。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通过使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通过该切口部45C内,能够避免锁定部33和上述引导部45B之间的干涉,因此,能够防止该引导部45B的损伤(削伤)。
通过使对金属板进行冲切而得到的带状片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端子50。该端子50一体模塑成形于插头侧外壳40的各侧壁44而被保持,且在该侧壁44的长度方向上等间距地排列。该端子50具有:笔直状的连接部51,该连接部51在与插头侧外壳40的底壁41几乎相同高度的位置从侧壁44朝连接器宽度方向外侧伸出;和倒U字部分,该倒U字部分连接于该连接部51而向图2的上方(图1的下方)弯曲,折回为倒U字形且埋设保持于上述侧壁44。该倒U字部分沿上述侧壁44延伸,且以倒U字状的板面与该侧壁44形成为同一面的方式而露出。
上述端子50的倒U字状部分的两个腿部中的位于侧壁44的内侧面侧的一方的腿部以从板面凹陷的方式而形成有接触凹部52,该接触凹部52用于收纳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端子20的突状的接触部21并与该接触部21接触。另外,在位于侧壁44的外侧面侧的另一方的腿部以从板面凹陷的方式而形成有被锁定凹部53,该被锁定凹部53用于收纳上述配套端子20的锁定突部23A并与该锁定突部23A卡止。
图8(A)是示出处于图1的上下方向上的姿势时的锁定金属件60的立体图,图8(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2的局部横向剖视图,示出了从上方观察时的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截面。如图8(A)所示,在将金属板冲切成规定的形状以后再以在板厚方向上折回的方式进行弯曲加工而制成锁定金属件60。如图7(B)所示,该锁定金属件60具有:固定部61(亦可参照图1),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插头侧外壳40的端壁45的位置、且在与底壁41的底面(图1中的上表面)几乎相同的高度的位置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伸出;以及折回板部62,其与该固定部61连续并向图7(B)中的下方(图2中的上方)弯曲,且在下端(后述的折回缘部62D)向上方(图2中的下方)折回(亦可参照图8(A))。
上述固定部61通过焊接连接于电路基板的对应部(未图示)而有助于插头连接器2相对于该电路基板的固定。另外,如图7(B)以及图8(B)所示,上述折回板部62在端壁45的内壁面侧、亦即形成收纳部46的嵌合面侧被收纳保持于插头侧外壳40的保持凹部45A内。对该折回板部62而言,形成平行于上述内壁面的面的两个板部在该折回板部62的下端折回,并设置成以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折回缘部62D为边界而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互相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折回板部62的两个板部中,将在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7(B)的左侧)配置成沿着包含上述内壁面的面、且上端与上述固定部61连结的板部称作“沿板部62A”,将在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7(B)的右侧)以折回边缘部62D为边界而在上述沿板部的相反侧平行地配置的板部称作“平行板部62B”。
如图7(B)以及图8(A)、图8(B)所示,对沿板部62A以及平行板部62B而言,在从端子排列方向上观察时的同一位置分别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部62C(亦可参照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两个孔部62C相辅相成,从而作为用于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卡止的被锁定部62C-1而发挥功能(参照图7(B))。另外,如图8(A)所示,在形成在沿板部62A的两侧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厚面的两侧缘部,突出形成有用于在将折回板部62压入到插头侧外壳40的保持凹部45A内时进行卡止而保持的压入突部62A-1。
另外,在如图8所示的姿势下的锁定金属件60中,对平行板部62B而言,在形成在该平行板部62B的两侧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厚面的两侧缘部的上端位置,突出形成有用于在连接器意外拔出时防止锁定金属件60脱离的止动突部62B-1。对该止动突部62B-1而言,在折回板部62被保持在插头侧外壳40的保持凹部45内的状态下,位于相对于形成于该保持凹部45的止动阶梯部(未图示)能够在插座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例如图7(B)的下方)上卡止的位置。若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插头连接器2受到意外的拔出力,则朝向插座连接器1的拔出方向的上述拔出力作用于锁定金属件60。此时,平行板部62B的止动突部62B-1相对于插头侧外壳40的上述止动阶梯部卡止,因此,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60朝上述拔出方向的拔出。
通过将折回板部62从底壁41的底面侧(图7(B)的上方)经由贯通孔41A而压入到保持凹部45A内,从而将锁定金属件60安装于插头侧外壳40。在安装完成的状态下,沿板部62A的压入突部62A-1相对于上述保持凹部45A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作为对应面的两侧内缘部卡入,由此防止锁定金属件60的拔出。另外,上述平行板部62B的板面以与该端壁部45的内壁面形成为同一面的方式而朝收纳部46露出(亦可参照图2)。
接下来,参照图1以及图7(A)、图7(B)对插座连接器1和插头连接器2的连接器嵌合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插座连接器1以及插头连接器2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而分别安装于对应的电路基板。然后,如图1所示,使插座连接器1形成为收纳部16朝向上方的姿势,并且,在该插座连接器1的上方,使插头连接器2的收纳部46(参照图2)形成为朝向下方的姿势。
接下来,保持图1的姿势而使插头连接器2下降,使插座连接器1的突壁12从下方朝插头连接器2的收纳部46内进入,并且,使插头连接器2的周壁43从上方朝插座连接器1的收纳部16内进入。其结果,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端子20的接触部21以及锁定突部23A分别进入并卡止于插头连接器2的端子50的接触凹部52内以及被锁定凹部53内,从而实现了端子彼此的电接触以及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的锁定。
另外,在连接器嵌合过程中,锁定金属件60的折回板部62的下端抵接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的上缘(倾斜缘),并以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按压力对该锁定部33进行按压。若锁定部33受到上述按压力,则该锁定部33如图7(A)中的虚线所示,向内槽部18B的槽底18B-2(相对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亦可参照图4)侧移动,并被收纳于内槽部18B内。此时,因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延长臂部31C的弹性变形而允许锁定部33的移动。具体说来,如图7(A)中的虚线所示,延长臂部31C的弹性变形部31C-1以相对于被保持部31C-2的边界位置附近作为支点而朝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换句话说,朝向外槽部18A的倾斜面18A-1发生弹性变形。其结果,以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连结部31A-1彼此互相接近的方式进行变位,竖立部32以及锁定部33朝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亦即朝内槽部18B的槽底18B-2侧移动。
另外,若上述折回板部62的位于下端的折回缘部62D抵接于上述锁定部33的上缘,由于该锁定部33的受到按压力的上缘为倾斜缘,所以,除了受到朝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分力的按压力以外,还受到朝向下方的分力的按压力。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侧外壳10的限制部18B-1A位于能够在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被限制部32A的下方与该被限制部32A卡止的位置,从而限制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朝向下方的移动,因此,防止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从插座侧外壳10的拔出。
如上所述,锁定部33被朝内槽部18B内收纳,从而允许插头连接器2进一步的下降。而且,如图7(B)所示,若锁定金属件60的孔部62C到达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的位置而使该锁定部33从上述按压力的作用中被释放,则如图7(A)、图7(B)中的实线所示,延长臂部31C从弹性变形状态被释放,从而利用该弹性恢复力而恢复至自由状态。其结果,如图7(B)中的实线所示,锁定部33进入孔部62C内,位于相对于被锁定部62C-1、即孔部62C的下缘能够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卡止的位置而形成为锁定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回板部62位于插头侧外壳40的端壁45的内壁侧、亦即一侧的嵌合面侧。即,由于折回板部62不跨越端壁45,所以能够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互相接近的位置将沿板部62A和平行板部62B设置成相互对置。这样,通过将平行板部62B设置于接近沿板部62A的位置,能够缩小平行板部62B的被锁定部62C-1与被保持于插头侧外壳60的沿板部62A之间的距离。因此,即便对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插头连接器2作用有作为意外的拔出力的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而使得上述平行板部62B的被锁定部62C-1受到上述拔出力,由于上述距离很小,与此相应地,难以在折回板部62产生弯曲变形,所以也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60的破损。
另外,虽然上述拔出力也作用于沿板部62A的被锁定部62C-1,但该沿板部62A借助压入突部62A-1而被保持于插头侧外壳40,该压入突部62A-1与上述锁定部62C-1之间的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距离为零,所以不会在折回板部发生弯曲变形,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60的破损。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在锁定金属件60的折回板部62的两个板部、亦即外板部62A以及内板部62B,形成为在同一位置以相同的直径贯通的孔部的缘部,所以与仅在一个板部设置被锁定部的情况相比较,相对于配套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能够卡止的部分的范围变为两个板厚的总量而成倍地增加,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提高锁定状态的可靠性以及稳定性。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被锁定部设置于两个板部,但是当然也可以通过将被锁定部设置于3个以上的板部而使锁定状态更加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沿板部62A的压入突部62A-1从形成该沿板部62A的板厚面的两侧缘部突出。即,由于压入突部62A-1不在板厚方向上突出,所以能够使沿板部62A和平行板部62B的板面彼此更加接近。其结果,折回板部62难以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更加可靠的防止锁定金属件62的破损。另外,由于上述压入突部62A-1在上述板厚方向不突出,因此,与此相应地,能够确保端壁45的壁厚,从而能够维持该端壁45的较大的强度。
这样,将端子20、50彼此互相连接进而锁定,并将配套锁定金属件30、60彼此锁定,从而完成连接器嵌合动作。如上所述,在插座侧外壳10的突壁12设置有上壁12A,该上壁12A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竖立部的上缘对置且位于能够与该上缘卡止的位置。因此,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即便插头连接器2被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意外地提拉,由于上述竖立部32的上缘卡止于上述上壁12A的下表面,所以也能限制上述竖立部32的上部的变位。其结果,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与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之间的卡止状态得以维持,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锁定状态。
另外,如上所述,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竖立部32以及基臂部31A利用从内槽部18B的对置内壁面突出的突出部18B-1的突出对置面而限制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所以能够可靠地确保上述锁定部33与上述被锁定部62C-1的卡止状态,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锁定状态。
接下来,参照图7(A)、图7(B)对连接器拔出动作进行说明。在拔出相对于插座连接器1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插头连接器2时,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按压插座连接器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解除操作部31B而进行解除操作。若锁定解除操作部31B受到作为解除操作力的朝向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的按压力,则延长臂部31C的弹性变形部31C-1在该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而且,与上述连接器嵌合过程的说明一样,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连结部31A-1彼此以互相接近的方式变位,竖立部32以及锁定部33朝向上述端子排列方向内侧、亦即朝向内槽部18B的槽底18B-2侧移动(参照图7(A)、图7(B)的虚线)。
其结果,锁定部33被收纳于内槽部18B内,该锁定部33与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能够卡止的锁定状态被解除。而且,通过将插头连接器2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提拉,使得该插头连接器2容易被拔出,从而完成连接器拔出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配套锁定金属件30而言,竖立部32位于内槽部18B内,并且,锁定部33从上述竖立部32的上部朝内槽部18B外突出而位于收纳部16内。换句话说,竖立部32以及锁定部33位于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壁15彼此间的范围内并在该范围内移动。因此,即便确保了锁定部33的较大的突出量,不论是否配置了配套锁定金属件30都能够在所存在的上述范围内容易地确保用于允许该锁定部33以及竖立部32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移动的空间,从而能够避免在上述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连接器的大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配套锁定金属件30中的配置于上述范围内的部分,形成为具有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板面的板状。因此,在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确保上述部分的板厚的尺寸处于该方向上的侧壁14彼此间的范围即可,所以在该方向上也能避免连接器的大型化。
另外,上述突壁12在端子排列方向、亦即插座侧外壳10的长度方向上延伸,所以与在端壁的壁厚内形成槽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充分增大上述槽部(内槽部18B)的深度。因此,即便确保了锁定部33的较大的突出量,竖立部32也能在上述内槽部18B内移动与将该锁定部33收纳于上述内槽部18B内所需的尺寸相对应的量。即,通过充分增加锁定部33的突出量而能够确保与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卡止的部分的较大的范围,所以能够稳定地获得可靠的锁定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基部31的弹性变形部31C-1的弹性变形而允许锁定部33以及竖立部32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移动。这样,通过在基部31设置弹性变形部31C-1便无需使锁定部33本身具有弹性,因此,能够提高锁定部33本身的刚性以及强度,从而能够获得稳定的锁定状态。另外,通过增大锁定部33的突出量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该锁定部33的刚性以及强度,因此,能够实现锁定状态的稳定性的进一步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锁定金属件60的折回板部62而言,虽然在沿板部62A以及平行板部62B双方都形成有被锁定部62C,但在能够充分确保锁定强度的情况下,也可以仅在沿板部62A以及平行板部62B中的任一方形成被锁定部62C。
当仅在沿板部62A形成有被锁定部62C的情况,例如,在图7(B)中,通过略微缩小沿板部62A的孔部62C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使得该孔部62C的下缘位于比平行板部62B的孔部62C的下缘靠上方的位置。由此,在插头连接器2被朝上方提拉时,仅沿板部62A的孔部62C的下缘卡止于配套锁定金属件30的锁定部33,从而只有该下缘作为被锁定部62C而发挥功能。而且,在图7(B)中,若通过略微缩小平行板部62B的孔部62C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而使得该孔部62C的下缘位于比沿板部62A的孔部62C的下缘靠上方的位置,则能够仅在平行板部62B形成被锁定部62C-1。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60的折回板部62设置于在插头侧外壳40的端壁45所形成的作为一方的嵌合面的内壁面(形成收纳部46的面)侧,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折回板部设置于端壁的作为另一方的嵌合面的外壁面侧,在这一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图9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局部剖视图,图9(A)示出了从上方观察时的相对于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横截面,图9(B)示出了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纵截面。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形状而言,除了上述锁定金属件的折回板部的位置以及形状以外,其它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对于同一部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添加“100”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9(A)、图9(B)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用于收纳保持锁定金属件160的折回板部162的保持凹部145A形成为从插头侧外壳140的端壁145的外壁面(嵌合面)凹陷,并且朝图9(B)中的上方敞开。另外,如图9(B)所示,底壁141在保持凹部145A的上方位置形成有凹部141A,该凹部141A朝上方以及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9(B)中的左侧)敞开并与保持凹部145A连通。
对锁定金属件160而言,形成有压入突部162A-1的沿板部162A被从图9(B)中的上方朝保持凹部145A压入而被收纳保持于该保持凹部145A内,从而将折回板部162设置于端壁145的外侧面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沿板部162A位于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9(A)、图9(B)中的右侧),并且,平行板部162B位于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图9(A)、图9(B)中的左侧)。该平行板部162B的板面以与端壁145的外壁面形成同一面的方式而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露出。另外,如图9(B)所示,固定部161在沿板部162A的上端朝端子排列方向外侧弯曲成直角,并且朝插头侧外壳140外伸出。
如图9(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座连接器10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130在端壁145侧设置有竖立部132以及锁定部133,锁定部133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图9(B)中的右侧)突出而位于收纳部116内。对上述配套锁定金属件130而言,弹性变形部131C-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使得竖立部132以及锁定部133能够在该方向上移动。而且,如图9(B)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配套锁定金属件130的锁定部133进入锁定金属件160的沿板部162A以及平行板部162B的各自的孔部162C,进而位于能够相对于在该孔部162C的下缘所形成的被锁定部162C-1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卡止的位置。其结果,能够防止连接器彼此的意外脱离。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锁定金属件160的沿板部162A以及平行板部162B的双方形成有孔部162C,在两孔部162C的缘部形成了被锁定部162C-1,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孔部以及被锁定部仅形成于平行板部,沿板部与金属锁定金属件接触从而能够电导通,在这一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不同。
图10(A)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0(B)是图10(A)的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纵向剖视图。对于第三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形状而言,除了上述锁定金属件的沿板部的形状以外,其它与第二实施方式皆相同,所以对于同一部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添加“100”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0(A)、图10(B)所示,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202的锁定金属件260的沿板部262A形成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沿板部162A将孔部162C封闭的形状,即,在该沿板部162A不形成孔部162C,而是形成以沿板部整个区域为板面的板状部分。
如图10(A)、图10(B)所示,在沿平行板部262B的两侧的上下方向延伸的缘部的下端位置突出形成有止动部262B-1。另外,在插头侧外壳240的形成保持凹部245A的内壁面中,在连接器宽度方向上位于两侧的内壁面(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下端位置形成有能够与上述止动部262B-1卡止的止动阶梯部245A-1。其结果,若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插头连接器2受到意外的拔出力,则上述止动突部262B-1与上述止动阶梯部245A-1卡止,从而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260朝插头连接器202的拔出方向脱离。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260以及配套锁定金属件230不仅具有用于锁定连接器彼此的锁定功能,还具有作为通过互相接触而电导通的端子的功能。具体说来,锁定金属件260的沿板部262A以及配套锁定金属件230的锁定部233作为互相接触的接触部而发挥功能。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0(B)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当配套锁定金属件230的锁定部233进入上述平行板部262B的孔部262C而位于能够与被锁定部262C-1卡止的位置时,通过从孔部262C突出的前端与作为上述接触部的板部232A的板面(与沿板部262A对置的板面)接触,能够使锁定金属件260与配套锁定金属件230电导通。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2的锁定金属件60的被锁定部62C-1设置于折回板部62的孔部的62C的缘部,但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被锁定部形成为从折回板部的平行板部的板面突出的突部,在这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图11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头连接器502,图11(A)是示出插头连接器502的立体图,图11(B)是图11(A)的插头连接器502的相对于连接器宽度方向成直角的面的剖视立体图。对于第四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502的形状而言,除了上述锁定部以及沿板部以外,其它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2皆相同,因此,对于同一部分,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的基础上添加“500”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11(A)、图11(B)所示,在锁定金属件560的沿板部562A以及平行板部562B不形成第一实施方式那样的孔部。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锁定金属件560的被锁定部562C形成为从平行板部562B的板面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突出的突部。如图11(B)所示,通过对内侧板部562B实施冲压加工而形成上述被锁定部562C。如图11(B)所示,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上述被锁定部562C在位于插座连接器501的配套锁定金属件530的锁定部533的下方的位置,位于相对于该锁定部533能够朝连接器拔出方向(上方)卡止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被锁定部562C形成为突部,所以通过增大上述突部的突出量,能够将配套锁定金属件530的相对于锁定部533卡止的范围确保为与上述突出量对应的量。
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配套锁定金属件的锁定部的下缘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成直角的方式延伸,插头连接器的拔出需要在其他部位进行锁定解除操作,但也可以通过配置随着趋向端子排列方向外侧而朝上方倾斜的倾斜缘来取代这种方式。这样,当在锁定部设置有倾斜缘时,若在连接器拔出时以恒定量以上的拔出力朝上方拔起插头连接器,则上述被锁定部从下方抵接于上述锁定部的倾斜缘(下缘),并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按压该锁定部。其结果,通过锁定金属件的弹性变形部的弹性变形而允许上述锁定部朝端子排列方向内侧移动,由此将锁定状态解除,所以,能够将插头连接器拔出。即,仅仅通过拔起插头连接器的操作就能拔出该插头连接器,所以无需在锁定部设置锁定解除操作部。这样的方式优选应用于锁定强度不太大的连接器。另外,当取代锁定部的下缘而仅在被锁定部的缘部或者在锁定部的下缘以及被锁定部的缘部同时设置随着趋向端子排列方向内侧而朝下方倾斜的倾斜缘时,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对锁定金属件而言,用于保持于外壳的压入突部设置于沿板部,但压入突部可以设置于上述沿板部以及平行板部,或者也可以代替上述沿板部而仅设置于平行板部。在将压入突部设置于平行板部的情况下,被锁定部和压入突部双方设置于上述平行板部,所以在上述沿板部和平行板部的对置方向上的上述压入突部与上述被锁定部之间的距离变为零。因此,即便对处于连接器嵌合状态下的配套连接器作用有作为意外的拔出力的朝向连接器拔出方向的外力,折回板部也不会发生弯曲变形,从而能够防止锁定金属件的破损。
虽然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将连接器以及配套连接器设为电路基板用的电连接器,但连接器的种类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与线缆连接的线缆用电连接器。另外,虽然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将锁定金属件设置于插头连接器,但也可以取代这种方式而将其设置于插座侧外壳。
虽然在第一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将锁定金属件保持于外壳的端壁,但也可以取代这种方式而将其保持在外壳的侧壁。在这种情况下,上述锁定金属件的折回板部的位置需要设置于该侧壁的嵌合面侧,只要是作为该嵌合面形成即可,也可以是该侧壁的内侧面侧以及外侧面侧中的任一侧。
Claims (5)
1.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用于与配套连接器进行插拔嵌合的嵌合面形成于外壳的周面,
所述电连接器具有:外壳,在该外壳形成有平行于连接器插拔方向的所述嵌合面;多个端子,它们排列并保持于所述外壳;以及锁定金属件,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围之外的位置被保持于所述外壳,并且能够在连接器拔出方向上与设置于所述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
所述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通过使金属板部件在板厚方向上弯曲而制成上述锁定金属件,折回板部具有两个板部,这两个板部形成有平行于上述外壳的嵌合面的面、且互相对置,上述折回板部在上述外壳被保持于上述嵌合面侧的位置,
上述折回板部具有折回缘部,该折回缘部在上述连接器拔出方向上的上述折回板部的前端位置沿相对于上述连接器插拔方向成直角的方向延伸,上述折回板部的两个板部中的一方的板部形成为沿着包含上述外壳的嵌合面的面而配置的沿板部,另一方的板部形成为以上述折回缘部为边界而在与上述沿板部相反的一侧配置成与上述沿板部平行的平行板部,
上述沿板部以及上述平行板部中的至少一方形成有能够在上述连接器拔出方向与上述配套连接器的上述锁定部卡止的被锁定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折回板部的沿板部以及平行板部在从该沿板部以及平行板部的板厚方向观察时的同一位置分别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部,形成各孔部的缘部构成被锁定部,该被锁定部能够与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进入上述孔部后的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折回板部的平行板部形成有在该平行板部的板厚方向上贯通的孔部,形成各孔部的缘部构成被锁定部,该被锁定部能够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进入上述孔部的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上述折回板部的沿板部构成接触部,该接触部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在上述沿板部的板面与进入上述平行板部的孔部并突出的上述锁定部接触,从而能够实现电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折回板部的平行板部形成有从该平行板部的板面突出的突部,该突部构成能够在连接器嵌合状态下与配套连接器的锁定部卡止的被锁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外壳以从该外壳的嵌合面凹陷、且朝连接器嵌合方向敞开的方式而形成有用于收纳保持折回板部的保持凹部,在折回板部的沿板部形成有压入突部,该压入突部从沿连接器插拔方向延伸的形成该沿板部的板厚面的两侧缘部突出,将上述沿板部朝上述保持凹部内压入而使得上述压入突部卡入在该保持凹部内所形成的对应面,从而将上述折回板部保持在上述保持凹部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42579 | 2012-11-02 | ||
JP2012242579A JP5688063B2 (ja) | 2012-11-02 | 2012-11-02 | 電気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11929A true CN103811929A (zh) | 2014-05-21 |
CN103811929B CN103811929B (zh) | 2016-08-24 |
Family
ID=50708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529582.8A Active CN103811929B (zh) | 2012-11-02 | 2013-10-31 | 电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688063B2 (zh) |
CN (1) | CN103811929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09037A (zh) * | 2016-09-08 | 2018-03-1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CN111903008A (zh) * | 2018-03-30 | 2020-11-06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连接器及带连接器机器 |
CN111918492A (zh) * | 2019-05-10 | 2020-11-10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气连接箱 |
CN112018535A (zh) * | 2019-05-31 | 2020-12-01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CN113922114A (zh) * | 2021-09-30 | 2022-01-11 | 国光集团唯丞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自锁式基板用连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50072B2 (ja) * | 2014-07-29 | 2018-07-04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16058270A (ja) * | 2014-09-10 | 2016-04-21 |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 相互係合コネクタ装置 |
JP6823195B2 (ja) * | 2017-10-20 | 2021-01-27 |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 電気コネクタ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95371A (ja) * | 2005-09-27 | 2007-04-12 | I-Pex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CN102237612A (zh) * | 2010-03-31 | 2011-11-09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
2012
- 2012-11-02 JP JP2012242579A patent/JP5688063B2/ja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10-31 CN CN201310529582.8A patent/CN1038119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095371A (ja) * | 2005-09-27 | 2007-04-12 | I-Pex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CN102237612A (zh) * | 2010-03-31 | 2011-11-09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
Cited B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809037A (zh) * | 2016-09-08 | 2018-03-1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CN107809037B (zh) * | 2016-09-08 | 2020-07-17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CN111903008A (zh) * | 2018-03-30 | 2020-11-06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连接器及带连接器机器 |
CN111903008B (zh) * | 2018-03-30 | 2022-05-24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连接器及带连接器机器 |
CN111918492A (zh) * | 2019-05-10 | 2020-11-10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气连接箱 |
CN111918492B (zh) * | 2019-05-10 | 2022-05-13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电气连接箱 |
CN112018535A (zh) * | 2019-05-31 | 2020-12-01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CN112018535B (zh) * | 2019-05-31 | 2024-08-06 |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CN113922114A (zh) * | 2021-09-30 | 2022-01-11 | 国光集团唯丞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自锁式基板用连接器 |
CN113922114B (zh) * | 2021-09-30 | 2024-03-15 | 国光集团唯丞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一种自锁式基板用连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4093181A (ja) | 2014-05-19 |
JP5688063B2 (ja) | 2015-03-25 |
CN103811929B (zh) | 2016-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11929B (zh) | 电连接器 | |
CN105633673B (zh) | 插座式连接器 | |
CN105390838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03811886B (zh) |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CN105322369B (zh) | 电路板用电连接器 | |
CN104733897B (zh) | 电连接器 | |
KR101660816B1 (ko) |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조립체 | |
CN103348540B (zh) | 电线对基板用连接器 | |
CN104112947B (zh) | 电连接器 | |
TWI475756B (zh) | 電線對基板連接器 | |
JP6771989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
CN105514687B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座式连接器 | |
CN101521325A (zh) | 电连接器 | |
CN104901069B (zh) | 电连接器 | |
JP5885594B2 (ja) | フラット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 |
CN107809037A (zh) | 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2019114355A (ja) |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装置 | |
CN112018535A (zh) | 电连接器组装体 | |
JP2015028953A (ja) | プラグコネクタおよ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 | |
JP6934095B2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refecture, Japan Patentee after: Hirose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rose Electric Co.,Ltd. |
|
CP02 |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