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0229B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730229B CN103730229B CN201310389547.0A CN201310389547A CN103730229B CN 103730229 B CN103730229 B CN 103730229B CN 201310389547 A CN201310389547 A CN 201310389547A CN 103730229 B CN103730229 B CN 10373022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rminal
- metal piece
- terminal metal
- face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由于粘结剂的厚度偏差而导致的端子金属件的端子面的高度的偏差,且没有安装不良和接线不良的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线圈部件(1)具备:卷绕绕线而成的线圈(7);支撑线圈(7)的鼓型芯(2);连接有线圈(7)的终端部的端子金属件(6a~6f);以及将各端子金属件粘结于鼓型芯(2)的凸缘部(4A、4B)的粘结剂(11B)。鼓型芯(2)具有成为安装面的凸缘部的底面(SB),各端子金属件具有位于鼓型芯(2)的凸缘部的底面上的底面部(TB)。各凸缘部的底面(SB)上设置由上段面(SB2)和下段面(SB1)构成的阶差。端子金属件的底面部(TB)与上段面(SB2)直接接触,端子金属件的底面部(TB)与下段面(SB1)之间的间隙(d1)中填充有第1粘结剂(11B)。粘结剂(11B)的一部分填充于形成于阶差的正下方的下段面(SB1)的槽(SB3)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圈部件,特别地,涉及表面安装型线圈部件的端子电极构造。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电子设备的小型化,线圈部件也被要求进行高密度安装。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能够进行高密度安装的表面安装型的线圈部件。
该线圈部件具备:具有卷芯部和凸缘部的芯(core);形成有芯的容纳空间的绝缘性的外壳(case);在至少一部分露出于外部的状态下机械固定于外壳的端子金属件;与端子金属件接线并且经由外壳在卷芯部的周围卷绕的线圈(绕线)。芯的容纳空间,包含与安装面大致平行的底面而被区划,分别具有与卷芯部和凸缘部的底面相对的卷芯部的下表面和凸缘部的下表面,卷芯部的下表面相对于凸缘部的下表面在同一平面上。在与外壳的凸缘部相对的位置上规定有朝向安装面突出的脚部,在脚部上配置有端子金属件的安装部。由于端子金属件具有埋设于外壳的叶片状的固定部,因此在安装时或接线时即使端子金属件受到热的影响也能够抑制端子金属件从绝缘性容纳体脱落。
上述线圈部件中,对于端子金属件的安装而言采用将端子金属件的固定部埋入到外壳的方法,但一般多使用粘结剂。但是,使用粘结剂的情况下,由于端子金属件与其安装面之间的粘结剂的位置或量发生偏差,因而会产生多个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端子面的高度产生偏差的问题。该端子面的高度的偏差,成为通过将线圈的终端部热压接于端子面上进行接线时的压力的偏差,成为引起接线不良的原因。另外,也会产生线圈部件的安装不良的问题。
另外,上述线圈部件中,绕线与端子金属件的连接通过将绕线的前端部热压接于端子金属件上来实现。将绕线热压接于端子金属件时,绕线的线材(Cu)和端子金属件的表面的镀膜(Ni及Sn)发生反应而形成合金层。此处,由于合金层的熔点高,在电路基板上安装线圈部件时该部分成为焊料的接合面的情况下,成为使焊料的浸润性下降的主要原因。特别地,如图16(a)所示,如果将被热压接的绕线20的前端部20e的位置对准端子金属件21的端子面的端部,则从绕线的延伸方向上的端子面的端部到端部,即在端子面的宽范围内形成合金层,从而会有合金层阻碍焊料圆角的形成而引起安装不良的担忧。
为了解决该问题,如图16(b)所示,不将绕线20的前端部20e设定在端子金属件的端子面的端部,而是可以设定在其内侧(中央附近)。这一情况下,有必要进行如下操作:从芯的卷芯部引出的绕线20,通过端子金属件21的端子面并引出至其前方之后,应作为绕线的前端部的位置的后方的绕线部分(实线部分)被热压接于端子面,前方的绕线部分(参考虚线)被切断并去除。但是,如果前方的绕线部分与端子金属件21的端子面接触,则由热压接时的热而使端子金属件的表面的镀膜熔融时,绕线固定于端子金属件的表面,存在不能良好地切断而去除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76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具备:卷绕绕线而成的线圈;支撑所述线圈的基体;连接有所述线圈的终端部的至少一个端子金属件;以及将所述端子金属件粘结于所述基体的第1粘结剂,所述基体具有成为安装面的第1面,所述端子金属件具有位于所述基体的所述第1面上的第1端子部,在所述第1面上设置有由上段面和下段面构成的阶差,所述端子金属件的所述第1端子部直接接触于所述上段面,所述端子金属件的所述第1端子部与所述下段面之间的间隙中填充有所述第1粘结剂。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由端子金属件和凸缘部之间的粘结剂的厚度所引起的端子面的高度的偏差,并能够提高多个端子金属件间的平坦度。因此,能够消除由向印刷基板上的安装状态的偏差引起的安装不良、通过热压接线圈的终端部进行接线时的压力的偏差所引起的接线不良等的不良情况。进一步,根据本发明,通过所述间隙能够使端子金属件具有弹性,在切断线圈的终端部时,由端子金属件的弹性能够给予切断时的缓冲,由此能够可靠地切断线圈的终端部。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优选进一步具备形成于所述阶差的正下方的所述下段面的槽,所述第1粘结剂的一部分填充于所述槽内。根据该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粘结剂的涂覆量的偏差所引起的端子金属件的高度的偏差。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线圈的所述终端部位于所述上段面的上方,并接线于俯视时与该上段面重叠的所述端子金属件的第1端子面。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终端部可靠地热压接于端子金属件的端子面,而且能够可靠地进行热压接后的绕线的切断。再有,能够将作为第1粘结剂的积存空间的所述间隙作为线圈的终端部的切断时的缓冲而加以利用,能够有效地活用粘结剂的积存空间。
优选所述基体具有与所述第1面正交的第2面,所述端子金属件为L字形,进一步具有位于所述第2面上的第2端子部,所述第2端子部由第2粘结剂而粘结固定于所述第2面。根据该结构,能够由第1粘结剂和第2粘结剂可靠地固定端子金属件,并能够可靠地进行由绕线的终端部的热压接进行的接线和其后的切断。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优选具备多个所述端子金属件。端子金属件的数量越多,其高度偏差越成为大的问题,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多个端子金属件间的高度偏差,并能够防止安装不良和接线不良。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基体为具有卷绕有所述线圈的卷芯部和配置于该卷芯部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的鼓型芯,所述基体的所述第1面为所述凸缘部的底面,所述基体的所述第2面为所述凸缘部的外侧侧面。根据该结构,在使用了鼓型芯的表面安装型的线圈部件中,能够提高接线有绕线的端子面的焊料的浸润性,并能够提高电连接及机械连接的可靠性。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子金属件的所述第1端子部具有与所述基体的所述阶差相匹配的阶差形状。这一情况下,优选所述端子金属件的所述第1端子部位于所述线圈的所述终端部的延长线上,具有从所述基体看处于比所述第1端子面低的位置的第2端子面。根据该结构,由于在热压接时使绕线的终端部不压接于端子金属件的表面,所以能够避免绕线的终端部的压接,并能够可靠而且容易地进行热压接后的绕线的切断去除。另外,能够使端子金属件沿着基体的阶差面,并能够适当地设定端子金属件和所述下段面之间的间隙的高度。另外,由于能够将被焊接安装的端子面的面积确保为较宽,因而压接时可以不将线圈的终端部正确地定位,从而能够容易地压接绕线的终端部。
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优选进一步具备形成于所述下段面的凹部,所述凹部被设置于所述下段面中与所述端子金属件不重叠的区域。根据该结构,在将与引线框一体化了的端子金属件粘结固定时,能够抑制粘结剂沿着引线框而流到不希望的区域,并能够防止引线框被粘结的情况。
本发明中,优选所述端子金属件包含在规定的方向上依次排列的至少第1~第3端子金属件,所述规定的方向上的所述第1端子金属件和所述第2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绝缘间隔,比所述规定的方向上的所述第2端子金属件和所述第3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绝缘间隔宽,所述凹部被设置于所述下段面中被夹持于所述第2端子金属件和所述第3端子金属件的区域。端子金属件设置于鼓型芯的凸缘部的情况下,规定的方向为凸缘部的宽度方向。根据该结构,粘结剂流出到第2端子金属件和第3端子金属件之间的宽的区域,能够防止引线框被粘结的情况。
根据本发明,能够消除由于端子金属件和其安装面之间存在的粘结剂的厚度偏差而导致的端子面的高度的偏差。因此,能够提供没有安装不良和接线不良的可靠性高的线圈部件。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切断且容易地去除热压接后的线圈的不要部分。因此,能够实现具有焊料的浸润性良好的端子面的线圈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外观结构的大致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使图1的线圈部件上下翻转的状态的大致立体图。
图4是线圈部件1的等效电路图。
图5是表示鼓型芯2的结构的大致立体图,并表示端子金属件6a~6f被安装了的状态。
图6表示没有端子金属件6a~6f的状态的鼓型芯2的底面朝向上方的翻转状态。
图7表示安装有端子金属件的凸缘部的结构,(a)为从底面侧看凸缘部的大致平面图,(b)为从外侧侧面侧看凸缘部的大致平面图。
图8(a)和(b)是表示分别安装于凸缘部4A、4B的端子金属件的形状的大致侧面截面图。
图9(a)~(c)是用于说明使用发热片(heaterchip)的绕线的热压接工序的模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30的构造的大致立体图。
图11是表示线圈部件30的鼓型芯的形状的大致立体图。
图12是线圈部件30的等效电路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0的构造的图,特别是表示鼓型芯2的形状的图。
图14是表示将安装于鼓型芯的端子金属件从引线框切离前的状态的大致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粘结端子金属件6a~6c的状态的大致侧面图,(a)表示没有凹部的现有的结构,(b)表示具有凹部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6(a)和(b)是用于说明现有的线圈部件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表面安装型线圈部件的外观结构的大致立体图。另外,图2是图1的线圈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使图1的线圈部件上下翻转的状态的大致立体图。
如图1~图3所示,该线圈部件1具备:鼓型芯2、板状芯5、6个端子金属件6a~6f、卷绕于鼓型芯2的由绕线构成的线圈7。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线圈部件1为表面安装型的脉冲变压器,其尺寸为约4.5mm×3.2mm×2.6~2.8mm,或者为约3.2mm×3.2mm×2.8~2.9mm。
鼓型芯2例如由Ni-Zn类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构成,具有卷绕有线圈7的卷芯部3和配置于卷芯部3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4A、4B。板状芯5也由Ni-Zn类铁氧体等的磁性材料构成,并载置于一对凸缘部4A、4B的上表面,由粘结剂等固定。
板状芯5的上表面为平坦的平滑面,所以在线圈部件1的吸附安装时,能够将该上表面作为吸附面来进行安装。再者,与凸缘部4A、4B的上表面粘结的板状芯5的表面也优选为平滑面。通过使板状芯5的平滑的表面与凸缘部4A、4B相接触,从而能够使两者可靠地紧密附着,并能够形成没有磁漏的闭合磁路。
端子金属件6a~6f为从凸缘部4A、4B的底面到外侧侧面延伸设置的L字型的金属片。此处,所谓凸缘部的外侧侧面,为位于卷芯部3的安装面的相反侧的面。这些端子金属件6a~6f优选为从加工一块金属板而得到的引线框切出的部分。端子金属件6a~6f在仍是引线框的状态下粘结固定于鼓型芯2,通过从框部切离,从而成为独立的端子。在使用端子金属件6a~6f的情况下,与镀敷电极相比其形成更加容易,在量产时的成本方面也有利。再者,能够提高端子金属件6a~6f的安装时的位置精度。
端子金属件6a~6f中,3个端子金属件6a、6b、6c设置于凸缘部4A一侧,其他3个端子金属件6d、6e、6f设置于凸缘部4B一侧。再者,3个端子金属件6a、6b、6c中,2个端子金属件6a、6b设置于凸缘部4A的靠近右侧,端子金属件6c设置于凸缘部4A的靠近左侧,两者之间设置有一定的绝缘间隔。与此相同地,3个端子金属件6d、6e、6f中,2个端子金属件6d、6e设置于凸缘部4B的靠近右侧,端子金属件6f设置于凸缘部4B的靠近左侧,两者之间设置有一定的绝缘间隔。
如图2所示,L字型的端子金属件6a~6f分别具有与凸缘部4A、4B的底面(第1表面)接触的底面部TB(第1端子部)、与凸缘部4A、4B的外侧侧面(第2表面)接触的侧面部TS(第2端子部)。于是,如图3所示,线圈7的终端部被热压接于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表面。
线圈7由4根绕线S1~S4构成。绕线S1~S4为覆盖导线,在卷芯部3以2层构造进行卷绕。详细地,绕线S1、S4由双股卷绕(将两根绕线并列地单层卷绕)而构成第1层,绕线S2、S3由双股卷绕而构成第2层。绕线S1~S4的匝数互相相同。
另外,绕线S1~S4的卷绕方向在第1层和第2层不同。即,例如从凸缘部4A看从凸缘部4A向凸缘部4B的卷绕方向的情况下,绕线S1、S4的卷绕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此,绕线S2、S3的卷绕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互相相反。这样设置是由于,开始卷绕时和卷绕结束时不将各绕线从卷芯部3的一端侧拉伸至另一端侧也没问题。
说明绕线S1~S4和端子金属件6a~6f的接线。绕线S1的一端S1a、另一端S1b分别接线于端子金属件6a、6f,绕线S2的一端S2a、另一端S2b分别接线于端子金属件6f、6b。另外,绕线S3的一端S3a、另一端S3b分别接线于端子金属件6e、6c,绕线S4的一端S4a、另一端S4b分别接线于端子金属件6c、6d。
此外,端子金属件6c,由图3可知,被设置为稍微离开端子金属件6a、6b。关于端子金属件6f也相同,被设置为稍微离开端子金属件6d、6e。这是为了确保由绕线S1、S2构成的初级线圈与由绕线S3、S4构成的次级线圈之间的耐电压。
图4为线圈部件1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4所示,端子金属件6a和6b是一对平衡输入端子,即正极侧端子电极IN+和负极侧端子电极IN-。另外,端子金属件6e和6d是一对平衡输出端子,即正极侧端子电极OUT+和负极侧端子电极OUT-。端子金属件6c、6f分别成为输出侧、输入侧的中心抽头CT。绕线S1、S2构成脉冲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绕线S3、S4构成脉冲变压器的次级线圈。
图5是表示鼓型芯2的结构的大致立体图,并表示端子金属件6a~6f被安装了的状态。另外,图6表示没有端子金属件6a~6f的状态的鼓型芯2的底面朝向上方的翻转状态。再者,图7(a)为从底面侧看凸缘部4A的大致平面图,图7(b)为从外侧侧面侧看凸缘部4A的大致平面图。
如图5及图6所示,鼓型芯2由卷芯部3、配置于卷芯部3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4A、4B构成。鼓型芯2在俯视时为旋转对称的形状,凸缘部4A、4B具有相同的形状。因此,图7中仅显示凸缘部4A,省略了凸缘部4B的图示。
如图5所示,凸缘部4A、4B的上表面ST为平滑的平坦面,由此能够提高与板状芯5的紧密附着性。如上述那样,凸缘部4A、4B的上表面ST间架设板状芯5,由此形成实质的闭合磁路。
如图5、图6以及图7(b)所示,凸缘部4A、4B的外侧侧面SS成为端子金属件6a~6f的设置区域低、除此以外的区域高的阶差面。端子金属件6a~6f设置于外侧侧面SS的下段面SS1,外侧侧面SS的上段面SS2的高度以与端子金属件6a~6f的上表面大致成为同一面的方式形成。在图7(b)中,附有阴影的区域为上段面SS2,没有阴影的区域为下段面SS1。
如图6及图7(a)所示,凸缘部4A、4B的底面SB成为端子金属件6a~6f的基端部侧的设置区域高、除此以外的区域低的阶差面。即,端子金属件6a~6f的设置区域上设置有上段面SB2和下段面SB1。端子金属件6a~6f的非设置区域的大部分为下段面SB1。于是,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基端部侧设置于凸缘部4A、4B的底面SB的上段面SB2,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角落部侧设置于凸缘部4A、4B的底面SB的下段面SB1。图7(a)中,附上阴影的区域为上段面SB2,没有阴影的区域为下段面SB1。
本实施方式中,在阶差的正下方的下段面SB1设置有槽SB3。此处,所谓“阶差的正下方”,是指连接上段面SB2和下段面SB1的侧壁面就这样向下方延伸,作为槽SB3的内壁面而连续地形成,并且是指在其中途不存在下段面SB1。槽SB3与阶差平行地延伸,其长度等于阶差的长度。槽SB3的宽度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为0.1~0.2mm左右。槽SB3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状或U字状,也可以为V字状。详细情况在后文中叙述,通过形成这样的槽SB3,从而能够适度地扩展端子金属件和凸缘部的底面之间的空间,并能够吸收凸缘部的底面和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粘结剂的涂覆量的偏差。
图8(a)和(b)是表示分别安装于凸缘部4A、4B的端子金属件6a~6f的形状的大致侧面截面图。(a)为包含鼓型芯全体的大致侧面图,(b)为凸缘部4A侧的端子金属件的部分放大图。此外,凸缘部4B侧的结构与凸缘部4A侧相同。
如图8(a)和(b)所示,L字型的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及侧面部TS,分别与凸缘部4A、4B的底面SB(第1表面)以及外侧侧面SS(第2表面)相接触。此处,侧面部TS由粘结剂11A而粘结固定于凸缘部的外侧侧面SS,底面部TB由粘结剂11B而粘结固定于凸缘部的底面SB。也能够仅粘结固定侧面部TS,根据该结构,能够消除粘结剂的涂覆量的偏差所引起的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高度偏差。但是,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置有槽SB3,因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吸收粘结剂的涂覆量的偏差。因此,能够防止粘结剂所引起的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高度偏差,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安装强度。
按压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力,相对于粘结剂11起到作为剪切力的作用,所以粘结固定容易剥离。相对于此,按压端子金属件的底面部TB的力的朝向与粘结剂11B的粘结面的朝向大致正交,因此不会受到这样的力而使粘结剂11B剥离。因此,能够防止由于由热压接进行的接线时或绕线的切断时所施加的压力而使端子金属件从凸缘部脱落的情况,并能够提高端子金属件的粘结强度。
接合有线圈7的终端部的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具有阶差形状。再者,凸缘部4A、4B的底面SB的阶差面成为与该端子金属件6a~6f的阶差形状相匹配的形状。
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由设置于凸缘部4A、4B的靠近内侧侧面(靠近卷芯部3)的上段部TB1、设置于凸缘部4A、4B的靠近外侧侧面SS的下段部TB2构成。此处,上段部TB1为提供与线圈7的终端部相接触的端子面(上段面SU)的部位(接触部),下段部TB2为提供与线圈7的终端部不接触的端子面(下段面SL)的部位(非接触部)。即,下段部TB2在与上段面SU相同的平面上不具有端子面。
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上段面SU提供承受热压接时向线圈7的终端部的压接力的“压接面”。另外,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下段面SL提供使向线圈7的终端部的压接力释放的“非压接面”。通过使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具有由上段面SU和下段面SL构成的阶差面,从而可以避免线圈7的终端部在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遍及该线圈的延伸方向的整个宽度地被热压接。因此,能够将未形成有由绕线与镀膜的反应而产生的合金层的区域确保为较宽,并能够可靠而且容易地进行绕线的切断去除。
优选在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下段部TB2的背面与凸缘部4A、4B的下段面SB1侧的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d1。在设置有这样的间隙d1的情况下,在热压接后切断线圈7的终端部时,能够相对于切断器(cutter)给予由端子金属件6a~6f的弹性力产生的缓冲。因此,能够可靠地切断线圈7的终端部。
填充于间隙d1的粘结剂11B使绕线切断时的端子金属件的缓冲变硬,但缓冲不会消失。与没有粘结剂11B的情况相比,仍能够给予合适的缓冲。再者,由于这样的间隙d1的存在,能够吸收在粘结端子金属件时所使用的粘结剂的涂覆量的偏差,由此能够提高多个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端子面的平坦度。
在图8(b)中,将侧面部TS与底面部TB的下段部TB2(间隙d1的部分)的2处粘结固定,但上段部TB1不粘结。因此,能够提高粘结强度,并能够可靠地确保凸缘部的底面的上段面SB2和上段部TB1的接触。因此,在线圈的终端部的接线位置能够防止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高度偏差。
图9(a)~(c)是用于说明线圈7的终端部的热压接工序的模式图。
如图9(a)所示,热压接工序中,将卷绕于鼓型芯2的卷芯部3的线圈7的终端部在对应的端子金属件6a~6f上配线。线圈7的终端部,通过端子金属件6a~6f而引出至凸缘部4A、4B的外侧,与凸缘部4A、4B的底面大致平行地延伸。
其次,如图9(b)所示,使用发热片12,将线圈7的终端部热压接于端子金属件6a~6f的表面。位于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上段面SU的上方的绕线部分被夹入到发热片12和上段面SU之间,并由高温的发热片12的压接力而被压附到端子面,绕线的线材(Cu)与端子面的镀膜(Ni及Sn)合金化而得到充分的接合力。
另一方面,位于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下段面SL的上方的绕线部分逃入到发热片12和下段面SL之间的间隙d2,不被赋予上段面SU那样的充分的压接力。因此,能够避免该绕线部分向端子面的热压接。
如图9(c)所示,如上所述热压接在端子金属件6a~6f上的线圈7的终端部,被切断器13切断并使其长度齐整。此时,线圈7的切断位置为端子金属件6a~6f的阶差附近。线圈7的终端部的切断时,没有热压接的绕线的余线部分7r没有被固着于端子面,或者假设即使由于在热压接时熔融了的镀膜而固着于端子面,其固着力也较弱,因此,仅通过施加一点力就可以剥离。其结果,绕线仅被热压接于端子金属件的底面部TB的表面中的上段面SU,从而成为在下段面SL没有绕线的状态。
在上段面SU,绕线的周围由于合金化而成为焊料的浸润性差的区域,但在其周围也存在没有合金化的区域,该区域有助于焊料连接。另一方面,在下段面SL不存在绕线,成为焊料的浸润性良好的区域。下段面SL为与端子金属件的侧面部TS接触的部分,并且是表面安装时与侧面部TS一起对焊料圆角的形成有帮助的部分。因此,在表面安装这样的线圈部件1的情况下,能够提高端子金属件6a~6f的焊料的浸润性,并且能够可靠地从端子金属件的下段部TB2到侧面部TS形成焊料圆角。因此,能够提高线圈部件1的电连接及机械连接的可靠性。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在安装有端子金属件6a~6f的鼓型芯2的凸缘部4A、4B的底面SB上设置有阶差面,端子金属件与上段面SB2直接接触,另外,在端子金属件与下段面SB1之间设置有间隙d1,由于该间隙d1中填充有粘结剂11B,所以能够抑制多个端子金属件6a~6f之间的端子面的高度偏差,并能够确保各端子金属件6a~6f的端子面的平坦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进一步具备在阶差的正下方的下段面SB1形成的槽SB3,由于粘结剂11B的一部分填充于所述槽SB3内,因而能够可靠地抑制多个端子金属件6a~6f间的端子面的高度偏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由于在接合有线圈7的终端部的端子金属件6a~6f的端子面,设置有避免与线圈7的前端部的接触的阶差面,因而能够避免在绕线中前端部被热压接于端子面。因此,能够可靠而且容易地进行热压接后的绕线的切断去除。
再者,本实施方式中,与绕线的终端部的非接触部为比接触部低的电极面,因而能够较宽地确保端子金属件的电极面。因此,线圈的终端部的定位不需要高的精度,能够容易地热压接绕线的终端部。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30的构造的大致立体图,并且表示上下翻转的状态。另外,图11是表示线圈部件30的鼓型芯的形状的大致立体图。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30的特征在于,将端子金属件6c分成2个中心抽头用端子金属件6c1、6c2,另外,将端子金属件6f分成2个中心抽头用端子金属件6f1、6f2,在一对凸缘部4A、4B的各个上安装4个端子金属件。在凸缘部4A,设置有端子金属件6a、6b、6c1、6c2,在凸缘部4B,设置有端子金属件6d、6e、6f1、6f2。
本实施方式中,绕线S3的另一端S3b连接于端子金属件6c2,绕线S4的一端S4a连接于端子金属件6c1。另外,绕线S2的一端S2a连接于端子金属件6f2,绕线S1的另一端S1b连接于端子金属件6f1。再者,如果经由印刷基板上的配线图形(焊盘),使端子金属件6f1、6f2短路并且使端子金属件6c1、6c2短路,则能够实现实质上与图1~图9所示的线圈部件1相同的功能。
中心抽头用端子金属件6c1、6c2、6f1、6f2与端子金属件6a、6b、6d、6e同样地构成。即,中心抽头用端子金属件6c1、6c2、6f1、6f2与对应的凸缘部的底面SB的上段面SB2直接接触,此外,端子金属件6c1、6c2与下段面SB1之间设置有间隙d1(参照图8),该间隙d1中填充有粘结剂。因此,能够抑制多个端子金属件间的端子面的高度偏差,能够确保各端子金属件的端子面的平坦性。另外,在阶差的正下方的下段面SB2形成有槽SB3,粘结剂的一部分填充于所述槽SB3内,因而能够抑制多个端子金属件间的端子面的高度偏差。
图12是线圈部件30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2所示,端子金属件6a和6b是一对平衡输入端子,即作为初级侧的正极侧端子电极IN+和负极侧端子电极IN-来使用。另外,端子金属件6e和6d是一对平衡输出端子,即作为次级侧的正极侧端子电极OUT+和负极侧端子电极OUT-来使用。端子金属件6c1、6c2作为输出侧的中心抽头CT2、CT2来使用,安装时经由焊盘LD1而互相短路。端子金属件6f1、6f2作为输入侧的中心抽头CT1来使用,安装时经由焊盘LD2而互相短路。绕线S1、S2构成变压器的初级线圈,绕线S3、S4构成变压器的次级线圈。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30,经由安装基板上的焊盘LD1而将端子金属件6c1、6c2彼此连接,经由焊盘LD2而将端子金属件6f1、6f2彼此连接,由此能够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相同的结构。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0的构造的图,特别是表示鼓型芯2的形状的大致立体图。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0的特征在于,在凸缘部4A、4B的底面SB的下段面SB1分别形成有凹部41、41。凹部41起到以在将端子金属件6a~6f粘结固定于对应的凸缘部的底面SB时粘结剂停留在规定的位置的方式阻止其流出的作用。
凸缘部4A侧的凹部41被设置于端子金属件6a、6b的设置区域和端子金属件6c的设置区域之间的区域,并被设置于下段面SB1中与端子金属件6a~6c不重叠的区域。另外,凸缘部4B侧的凹部41被设置于端子金属件6d、6e的设置区域和端子金属件6f的设置区域之间的区域,并被设置于下段面SB1中与端子金属件6d~6f不重叠的区域。凹部41的宽度为比凸缘部4A、4B的外侧侧面SS的上段面SB2的宽度稍窄的程度,凹部41的宽度方向的两端接近于端子金属件6a~6f的设置区域。凹部41被设置为贯通至凸缘部4A、4B的外侧侧面SS,但不到达内侧侧面。此外,凹部41为了使后面所述的引线框的粘结面积尽可能少而被设置,只要是能够达成该目的,凹部41的深度、广度(平面形状)、位置等就没有特别的限制。
另外,在凸缘部4A、4B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与凹部41相比其宽度较窄且深度较深的深槽42。虽然没有特别的限定,但该深槽42被用于在线圈部件的制造时固定鼓型芯2。深槽42以从凸缘部4A、4B的外侧侧面贯通至内侧侧面的方式在凸缘部的厚度方向上延伸设置,并横穿凹部41的形成区域。此外,本发明中,并非必须设置深槽42,也可以省略深槽42。
图14是表示将端子金属件6a~6f连同引线框安装于鼓型芯2的状态的大致立体图。
如图14所示,端子金属件6a~6f与引线框43一体化,特别地,端子金属件6a被支撑于引线框43的连结片43a,端子金属件6b、6c被支撑于引线框43的连结片43b。同样地,端子金属件6d被支撑于引线框43的连结片43a,端子金属件6e、6f被支撑于引线框43的连结片43b。如图示那样,端子金属件6a~6f在与引线框43一体化的状态下被粘结固定于鼓型芯2,之后从引线框43切离。再者,端子金属件6a~6c沿着凸缘部4A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该宽度方向上的端子金属件6a(第1端子金属件)与端子金属件6b(第2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绝缘间隔,比端子金属件6b(第2端子金属件)与端子金属件6c(第3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绝缘间隔宽。端子金属件6d~6f的结构也相同。
此处,端子金属件6b与端子金属件6c经由连结片43b而互相连接,连结片43b位于凸缘部4A的底面SB的下段面SB1的上方。在这样的构造中,如果在端子金属件6a~6f的背面(或者凸缘部的底面的规定位置)涂布粘结剂以粘结固定于凸缘部4A、4B的底面SB,则具有流动性的粘结剂沿着连结片43b和底面SB之间的微小的间隙并在连结片43b的下表面均匀地扩散。但是,如后面所述,在设置凹部41的情况下,能够阻止这样的粘结剂的扩散。
图15是表示在凸缘部4A粘结端子金属件6b、6c的状态的大致侧面图,(a)表示没有凹部41的结构(第1实施方式),(b)表示具有凹部41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外,在凸缘部4B粘结端子金属件6e、6f的情况下也相同,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5(a)所示,在没有凹部41的结构中,处于端子金属件6b的背面与凸缘部4A的下段面SB1之间的粘结剂沿箭头F1所示的方向流出,另外,处于端子金属件6c的背面与凸缘部4A的下段面SB1之间的粘结剂11C沿箭头F2所示的方向流出。如上述那样,在端子金属件6a~6f的底面部TB的下段部TB2的背面与凸缘部4A、4B的下段面SB1之间有意地设置有间隙d1的情况下(参照图8(b)),粘结剂容易移动,由毛细管现象而使粘结剂容易扩散。如果粘结剂11C在连结片43b的背面较宽地附着,则连结片43b被粘结,即使切离端子金属件,引线框43的去除也会变得非常困难。
与此相对,如图15(b)所示,具有凹部41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处于端子金属件6b的背面与凸缘部4A的下段面SB1之间的粘结剂11C沿箭头F1所示的方向流出,另外,处于端子金属件6c的背面与凸缘部4A的下段面SB1之间的粘结剂沿箭头F2所示的方向流出。但是,在设置了凹部41的情况下,在该位置,间隙扩展,从而毛细管现象变弱,粘结剂11C的流出在凹部41的位置停止,所以连结片43b的背面所附着的粘结剂11C是微少的。即,粘结剂11C不流入范围W2,而停留在范围W1。因此,能够容易地去除切离了端子金属件后的引线框43(连结片43b)。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40,由于在凸缘部4A、4B的底面SB的下段面SB1中的与端子金属件6a~6f不重叠的区域形成有凹部41,因而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发明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抑制端子金属件6a~6f的粘结固定时粘结剂的流出,并能够防止引线框43粘结于凸缘部4A、4B的情况。此外,本实施方式为具有6个端子金属件6a~6f的线圈部件1的变形例,但是也可以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具有8个端子金属件的线圈部件30。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增加各种各样的变形,它们当然也包含于本发明。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卷绕有线圈的基体,使用具有卷绕有线圈的卷芯部和设置于其两端的一对凸缘部的横型的鼓型芯,但也可以使用所谓纵型的鼓型芯,还可以使用其他的形状的芯。另外,端子金属件的安装个数没有特别的限定。
符号的说明
Claims (10)
1.一种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
卷绕绕线而成的线圈;
支撑所述线圈的基体;
连接有所述线圈的终端部的至少一个端子金属件;以及
将所述端子金属件粘结于所述基体的第1粘结剂,
所述基体具有设置有由上段面和下段面构成的阶差的第1面,
所述端子金属件具有位于所述基体的所述第1面上且具有与所述第1面的所述阶差相匹配的阶差形状,并且与所述上段面以及所述下段面的双方重叠的第1端子部,
所述端子金属件的所述第1端子部直接接触于所述上段面,
在所述端子金属件的所述第1端子部与所述下段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所述第1粘结剂被填充于所述间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形成于所述阶差的正下方的所述下段面的槽,
所述第1粘结剂的一部分填充于所述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端子部具有:
位于所述上段面的上方且俯视时与该上段面重叠的第1端子面;以及
从所述基体看处于比所述第1端子面低的位置的第2端子面,
所述线圈的所述终端部接线于所述第1端子面,
所述第2端子面位于所述线圈的所述终端部的延长线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的所述终端部被热压接于所述第1端子面。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具有与所述第1面正交的第2面,
所述端子金属件为L字形,进一步具有位于所述第2面上的第2端子部,
所述第2端子部由第2粘结剂而粘结固定于所述第2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为具有卷绕有所述线圈的卷芯部和配置于该卷芯部的两端的一对凸缘部的鼓型芯,
所述一对凸缘部分别具有连接于所述卷芯部的内侧侧面、位于所述内侧侧面的相反侧的外侧侧面以及与所述外侧侧面正交的底面,
所述基体的所述第1面为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底面,
所述基体的所述第2面为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外侧侧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段面设置于比所述上段面更靠近所述凸缘部的所述外侧侧面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多个所述端子金属件。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具备形成于所述下段面的凹部,
所述凹部被设置于所述下段面中与所述端子金属件不重叠的区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子金属件包含在规定的方向上依次排列的至少第1~第3端子金属件,
相较于所述规定的方向上的所述第1端子金属件和所述第2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绝缘间隔,所述规定的方向上的所述第2端子金属件和所述第3端子金属件之间的绝缘间隔更宽,
所述凹部被设置于所述下段面中被夹持于所述第2端子金属件和所述第3端子金属件的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229267 | 2012-10-16 | ||
JP2012229267 | 2012-10-16 | ||
JP2013112975A JP5811139B2 (ja) | 2012-10-16 | 2013-05-29 | コイル部品 |
JP2013-112975 | 2013-05-2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30229A CN103730229A (zh) | 2014-04-16 |
CN103730229B true CN103730229B (zh) | 2016-05-18 |
Family
ID=504542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89547.0A Active CN103730229B (zh) | 2012-10-16 | 2013-08-30 | 线圈部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73022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03341B2 (ja) * | 2013-09-03 | 2018-04-04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JP6565807B2 (ja) * | 2016-06-29 | 2019-08-28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 |
JP6759965B2 (ja) * | 2016-10-19 | 2020-09-23 | Tdk株式会社 | 磁気センサ用インダクタンス素子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電流センサ |
DE102016121119A1 (de) * | 2016-11-04 | 2018-05-09 | Nidec Corporation | Sammelschieneneinheit für einen Elektromotor |
JP6766697B2 (ja) * | 2017-03-07 | 2020-10-14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 |
JP6830424B2 (ja) * | 2017-10-12 | 2021-02-17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巻線用コア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巻線付き電子部品 |
JP7056088B2 (ja) * | 2017-11-10 | 2022-04-19 |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コイル部品 |
JP6784266B2 (ja) * | 2018-01-30 | 2020-11-11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7040410B2 (ja) | 2018-03-07 | 2022-03-23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CN110246681B (zh) * | 2018-03-07 | 2022-07-08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和线圈部件的制造装置 |
JP6965848B2 (ja) * | 2018-08-25 | 2021-11-10 |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 コイル部品 |
JP7450331B2 (ja) * | 2018-10-03 | 2024-03-15 | Tdk株式会社 | コイル装置およびパルストランス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4572A (zh) * | 2000-07-17 | 2002-02-06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片式共模扼流圈 |
JP2003022916A (ja) * | 2001-05-02 | 2003-01-24 | Taiyo Yuden Co Ltd |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2003188018A (ja) * | 2001-12-17 | 2003-07-04 | Minebea Co Ltd |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JP2009117627A (ja) * | 2007-11-07 | 2009-05-28 | Tdk Corp |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
JP2011253889A (ja) * | 2010-06-01 | 2011-12-15 | Tdk Corp | コイル部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148072A1 (ja) * | 2008-06-05 | 2009-12-10 | コーア株式会社 | チップインダ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4737268B2 (ja) * | 2008-10-31 | 2011-07-27 | Tdk株式会社 | 表面実装型パルストランス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
2013
- 2013-08-30 CN CN201310389547.0A patent/CN10373022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34572A (zh) * | 2000-07-17 | 2002-02-06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片式共模扼流圈 |
JP2003022916A (ja) * | 2001-05-02 | 2003-01-24 | Taiyo Yuden Co Ltd | コイル部品及び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JP2003188018A (ja) * | 2001-12-17 | 2003-07-04 | Minebea Co Ltd | 巻線型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 |
JP2009117627A (ja) * | 2007-11-07 | 2009-05-28 | Tdk Corp | 表面実装型コイル部品 |
JP2011253889A (ja) * | 2010-06-01 | 2011-12-15 | Tdk Corp | コイル部品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730229A (zh) | 2014-04-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30229B (zh) | 线圈部件 | |
CN203242470U (zh) | 线圈部件 | |
CN104425105B (zh) | 线圈组件 | |
CN104064319B (zh) | 磁性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608875B (zh) | 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 |
US10600559B2 (en) | Coil component | |
JP5811139B2 (ja) | コイル部品 | |
US10930915B2 (en) | Coupling tolerance accommodating contacts or leads for batteries | |
EP2003661B1 (en) | Inductor | |
KR20120085176A (ko) | 코일 부품 | |
US20080231406A1 (en) | Surface mount magnetic device | |
US20180342346A1 (en) | Wound coil | |
US8878640B2 (en) | Common-mode choke coil | |
JP2009076610A (ja) | 磁性部品 | |
JP2018046071A (ja) | 電子部品 | |
EP2665070B1 (en) | Surface mount inductor | |
US20180279516A1 (en) | Surface mount metal unit and electric device including same | |
JP2009064854A (ja) | リードフレーム、半導体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09026028A (ja) | ハイブリッド型icカー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429040B2 (ja) | コイル部品の製造方法 | |
TWI226648B (en) | Surface-mountable component and its production method | |
CN104170536B (zh) | 树脂多层基板 | |
TWI436389B (zh) | Electronic Parts | |
JP2009033049A (ja) | 磁性素子 | |
US20150170825A1 (en) | Planar Transformer and Electrical Component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