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3464A - 制冷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403464A CN103403464A CN2011800687780A CN201180068778A CN103403464A CN 103403464 A CN103403464 A CN 103403464A CN 2011800687780 A CN2011800687780 A CN 2011800687780A CN 201180068778 A CN201180068778 A CN 201180068778A CN 103403464 A CN103403464 A CN 1034034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indoor unit
- bifurcations
- side heat
- thermal medi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 F25B25/005—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using a combination of modes of operation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the groups F25B1/00 - F25B23/00 using primary and secondary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of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bridge circuits of one-way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one four-way valv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31—Sensor arrangements
- F25B2313/0314—Temperature sensors near the indoor heat exchang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装置,与室内单元的通信相关的制约少,能够识别与各分支口连接的室内单元。使室内单元(2)一台一台地运转,并基于此时的各分支口(6)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之差来识别与各分支口(6)连接的室内单元(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空调装置,尤其是涉及具有多个利用侧换热器的制冷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提出了如下技术,“向连接有分支套件30的室外机侧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口供给制冷剂时,首先,检测分支套件内的全部的流量控制阀打开时的室内机内的换热器的第一温度,其次,检测一台一台地关闭分支套件内的流量控制阀时的室内换热器的第二温度,将与如下换热器对应的室内机作为与对应于所述关闭了的流量控制阀的制冷剂配管连接口连接的室内机识别,并将固有的识别地址设定于该识别的室内机,上述换热器是在上述第二温度中获得以所述第一温度为基准的预定变化的换热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29457号公报(摘要)
在以往的能够进行冷热同时运转的制冷空调装置中,在中继单元中设置多个制冷剂配管的分支口,在各个分支口上连接室内单元。中继单元需要根据各室内单元是运转中还是停止中、以及各室内单元的运转模式是制冷模式还是制热模式来控制流路切换阀等,因此需要识别并控制将哪个室内单元连接在哪个分支口。因此,必须在各室内单元或中继单元中通过双列直插开关等设定连接分支口序号或连接室内单元序号。
但是,如上所述地在各室内单元或中继单元中通过双列直插开关等设定连接分支口序号或连接室内单元序号的情况下,室内单元或中继单元需要双列直插开关等设定构件,存在零件成本升高、且设定作业花费时间这样的问题。另外,在错误地设定该设定构件的情况下,存在不能进行正常的运转这样的问题。
另外,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在控制流量控制阀并测量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变化来自动判别连接的装置中,需要通过通信将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数据传递到中继单元。为了像这样地进行温度数据的收发,对于室内单元中的控制装置的微机的发送处理和中继单元中的控制装置的微机的接收解析处理,需要安装使用相同的通信协议的程序。因此,产生能够向中继单元连接的室内单元存在制约的这样的问题。
这里,关于能够向上述中继单元连接的室内单元的制约,举例说明。
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设置了控制流量控制阀并测量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变化来自动判别连接的处理的、中继单元控制装置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在图8中,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通过传输线71被连接。传输线71与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以及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发送回路和接收回路连接。各个控制装置的发送回路和接收回路与各个控制装置的微机连接,在微机中进行发送处理和接收解析处理。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向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发送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数据时的数据流的图。首先,通过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发送处理,将温度数据转换成能够传送的数字信号。进而,数字信号通过发送回路被转换成信号波形,在传输线上被发送到中继单元。在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中,通过接收回路将信号波形逆转换成数字信号。而且,通过接收解析处理将数字信号逆转换成温度数据,由此,能够接收温度数据。
像这样,在现有技术中,为了进行温度数据的收发,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微机的发送处理和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微机的接收解析处理需要安装使用了相同的通信协议的程序。
另外,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接收回路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发送回路能够相互连接,关于工作速度也需要满足制约条件,因此成为昂贵的回路结构。
像这样,在现有技术中,中继单元和室内单元仅能够通过满足各制约条件的组合来连接,存在不能容易地与其他公司的产品连接这样的问题。
另外,还存在中继单元和室内单元之间的通信相关的结构变得复杂这样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研发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空调装置,与室内单元的通信相关的制约少,并能够识别与各分支口连接的室内单元。
另外,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冷空调装置,能够检测与各分支口和室内单元的连接相关的设定错误。
本发明的制冷空调装置具有:制冷循环回路,该制冷循环回路将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至少一个膨胀阀及至少一个中间换热器连接起来并使制冷剂循环;热介质循环回路,该热介质循环回路将至少一个泵、多个利用侧换热器及所述中间换热器连接起来并使热介质循环,该制冷空调装置至少将所述中间换热器及所述泵收容在中继单元中,将所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分别收容在室内单元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单元控制装置,该室内单元控制装置控制通过所述利用侧换热器进行所述热介质和热负载的热交换的运转的开始及停止,所述中继单元具有:多个分支口,分别与所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连接,并使所述热介质在所述利用侧换热器中循环;出口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各分支口,并检测从该分支口向所述利用侧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热介质的出口温度;入口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所述各分支口,并检测从所述利用侧换热器流入该分支口的所述热介质的入口温度;中继单元控制装置,通过传输线与所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连接,并经由所述传输线发送运转指令或停止指令来控制所述室内单元的运转,所述中继单元控制装置使所述室内单元一台一台地运转,基于此时的所述各分支口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之差,识别与所述各分支口连接的所述室内单元。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与室内单元的通信相关的制约少,并能够识别与各分支口连接的室内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回路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中继单元控制装置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回路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回路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设置了控制流量控制阀并测量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变化来自动判别连接的处理的、中继单元控制装置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
图9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向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发送室内换热器的温度数据时的数据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本实施方式1是在制冷空调装置的安装完成后的试运转时,进行室内单元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装置。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回路图。如图1所示,该制冷空调装置具有作为热源机的1台热源装置1、多台室内单元(室内机)2、介于热源装置1和室内单元2之间的中继单元3。
在热源装置1中,通过制冷剂配管4串联地连接并收容压缩机10、四通阀11、热源侧换热器12、储液器17,作为系统所需的热被制冷剂承载并供给。
在室内单元2中分别搭载有利用侧换热器26。该利用侧换热器26通过配管5与第二中继单元3b的截止阀24以及流量调整阀25连接。室内单元2从通过利用侧换热器26循环的热介质将热量热交换传递到室内空气。作为热介质可以使用水或防冻液等。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热介质使用水。
中继单元3由第一中继单元3a和第二中继单元3b分框体地构成。在第一中继单元3a中设置有气液分离器14和膨胀阀16e,将被输送的制冷剂分离成高压气体、中压液体、低压气体这三种,并作为制冷用、制热用的热源供给。在第二中继单元3b中设置有2个中间换热器15、4个膨胀阀16、2个泵21、4个流路切换阀22、4个流路切换阀23、4个截止阀24、4个流路调整阀25。第二中继单元3b从制冷用的制冷剂、制热用的制冷剂将所需的热传递到水,使存储了所需热量的水在热介质循环回路(水回路)中循环。
另外,在第二中继单元3b中设置有2个第一温度传感器31、2个第二温度传感器32、4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3、4个第四温度传感器34、第五温度传感器35、压力传感器36、第六温度传感器37、第七温度传感器38。4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3(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d)被设置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用于检测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的温度,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三温度传感器33被设置为与室内单元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此外,与室内单元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开始图示有第三温度传感器33a、第三温度传感器33b、第三温度传感器33c、第三温度传感器33d。
此外,第三温度传感器33与本发明的“入口温度传感器”相当。
4个第四温度传感器34(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被设置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用于检测从利用侧换热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并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四温度传感器34被设置为与室内单元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此外,与室内单元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开始图示有第四温度传感器34a、第四温度传感器34b、第四温度传感器34c、第四温度传感器34d。
此外,第四温度传感器34与本发明的“出口温度传感器”相当。
导通作为热介质的水的配管5由与中间换热器15a连接的部分(以下称为配管5a)和与中间换热器15b连接的部分(以下称为配管5b)构成。配管5a及配管5b根据能够与中继单元3连接的室内单元2的台数而分支(这里是各分4支)。以下,将能够与室内单元2a~2d连接地分支的配管5a和配管5b的组合称为分支口6a~6d。分支口6a~6d通过流路切换阀22、流路切换阀23以及流量调整阀25被连接。通过控制流路切换阀22以及流路切换阀23,来决定是使在配管5a中导通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还是使在配管5b中导通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
另外,在热源装置1中设置有对搭载在热源装置1上的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61。另外,在室内单元2a~2d中设置有对搭载在室内单元2a~2d上的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a~62d。另外,在中继单元3a、3b中设置有对搭载在中继单元3a、3b上的各设备的动作进行控制的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a、63b。在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中设置有为了开始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而进行操作的开关64。
控制装置61、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a~62d、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a、63b相互能够进行信号的收发。
此外,热源装置1、室内单元2以及中继单元3的连接台数不限于图示的台数。
此外,室内单元2不限于空调机,也可以是热水器。
这里,对制冷空调装置100执行的各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该制冷空调装置100能够在各室内单元2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也就是说,制冷空调装置100能够在全部的室内单元2进行相同的运转,并且能够在各个室内单元2进行不同的运转。以下,关于制冷空调装置100执行的4个运转模式,即所驱动的室内单元2全部执行制冷运转的全制冷运转模式、所驱动的室内单元2全部执行制热运转的全制热运转模式、制冷负载大的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以及制热负载大的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与制冷剂的流动一起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
这里,以仅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为例,对全制冷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热源装置1中,将四通阀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在中继单元3中,使泵21a停止,驱动泵21b,开放截止阀24a及截止阀24b,并关闭截止阀24c及截止阀24d,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器15b和各利用侧换热器26(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0的运转。
首先,对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而且,在热源侧换热器12中向室外空气散热,同时冷凝液化,成为高压液体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高压液体制冷剂通过止回阀从热源装置1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第一中继单元3a。流入第一中继单元3a的高压液体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14,之后,经由膨胀阀16e之后流入第二中继单元3b。
流入第二中继单元3b的制冷剂在膨胀阀16a中被节流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该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中间换热器15b,通过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冷却热介质,同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中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过膨胀阀16c,之后,从第二中继单元3b及第一中继单元3a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源装置1。流入热源装置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并经由四通阀11及储液器17再被吸入压缩机10。此外,膨胀阀16b及膨胀阀16d成为制冷剂不流动的小的开度,膨胀阀16c为全开状态,不引起压力损失。
接下来,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全制冷运转模式中,由于泵21a停止,所以热介质经由配管5b循环。在中间换热器15b中被制冷剂冷却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b在配管5b内流动。被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流路切换阀22(流路切换阀22a及流路切换阀22b),并通过截止阀24(截止阀24a及截止阀24b),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而且,在利用侧换热器26中从室内空气(热负载)吸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2的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的制冷。
然后,从利用侧换热器26流出的热介质流入流量调整阀25(流量调整阀25a及流量调整阀25b)。此时,根据流量调整阀25的作用,负担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剩余的热介质通过旁通配管27(旁通配管27a及旁通配管27b)以旁通利用侧换热器26的方式流动。
通过旁通配管27的热介质不用于热交换,与通过了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合流,通过流路切换阀23(流路切换阀23a及流路切换阀23b),流入中间换热器15b,再被吸入泵21b。此外,以将第三温度传感器33和第四温度传感器34的温度差保持为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负担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要求的空调负载。
此时,热介质不需要向没有热负载的利用侧换热器26(包含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因此,通过截止阀24关闭流路,热介质不向利用侧换热器26流动。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中存在热负载,因此使热介质流动,但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中没有热负载,使对应的截止阀24c及截止阀24d成为关闭状态。从利用侧换热器26c或利用侧换热器26d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下,开放截止阀24c或截止阀24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全制热运转模式]
这里,以仅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为例,对全制热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全制热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热源装置1中,将四通阀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换热器12地流入中继单元3。在中继单元3中,驱动泵21a,使泵21b停止,开放截止阀24a及截止阀24b,并关闭截止阀24c及截止阀24d,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器15a和各利用侧换热器26(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0的运转。
首先,对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在制冷剂配管4中导通,并通过止回阀从热源装置1流出。从热源装置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第一中继单元3a。流入第一中继单元3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14之后,流入中间换热器15a。流入中间换热器15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同时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从中间换热器15a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16d中被节流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在膨胀阀16d中被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经由膨胀阀16b,在制冷剂配管4中导通,再流入热源装置1。流入热源装置1的制冷剂经由止回阀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而且,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12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及储液器17返回压缩机10。此外,膨胀阀16a、膨胀阀16c及膨胀阀16e成为制冷剂不流动的小的开度。
接下来,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中,泵21b停止,因此热介质经由配管5a循环。在中间换热器15a中被制冷剂加热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在配管5a内流动。被泵21a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流路切换阀22(流路切换阀22a及流路切换阀22b),并通过截止阀24(截止阀24a及截止阀24b)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而且,在利用侧换热器26中向室内空气(热负载)提供热量,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2的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的制热。
然后,从利用侧换热器26流出的热介质流入流量调整阀25(流量调整阀25a及流量调整阀25b)。此时,根据流量调整阀25的作用,负担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剩余的热介质通过旁通配管27(旁通配管27a及旁通配管27b)以旁通利用侧换热器26的方式流动。
通过旁通配管27的热介质不用于热交换,与经由了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合流,通过流路切换阀23(流路切换阀23a及流路切换阀23b)流入中间换热器15a,再被吸入泵21a。此外,以将第三温度传感器33和第四温度传感器34的温度差保持成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负担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要求的空调负载。
此时,由于热介质不需要向没有热负载的利用侧换热器26(包含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所以通过截止阀24关闭流路,热介质不向利用侧换热器26流动。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中存在热负载,所以使热介质流动,但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中没有热负载,使对应的截止阀24c及截止阀24d成为关闭状态。从利用侧换热器26c或利用侧换热器26d产生热能负载的情况下,开放截止阀24c或截止阀24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
这里,以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中产生热能负载、在利用侧换热器26b中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为例,对制冷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制冷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热源装置1中,将四通阀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在中继单元3中,驱动泵21a及泵21b,开放截止阀24a及截止阀24b,关闭截止阀24c及截止阀24d,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器15a和利用侧换热器26a之间、且在中间换热器15b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0的运转。
首先,对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并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而且,在热源侧换热器12中向室外空气散热,同时冷凝,成为气液二相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气液二相制冷剂通过止回阀从热源装置1流出,并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第一中继单元3a。流入第一中继单元3a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14,被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并流入第二中继单元3b。
被气液分离器14分离的气体制冷剂流入中间换热器15a。流入中间换热器15a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同时冷凝液化,成为液体制冷剂。从中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液体制冷剂通过膨胀阀16d。另一方面,被气液分离器14分离的液体制冷剂经由膨胀阀16e,与在中间换热器15a中冷凝液化并通过了膨胀阀16d的液体制冷剂合流,在膨胀阀16a中被节流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并流入中间换热器15b。
该气液二相制冷剂在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中间换热器15b中从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吸热,由此冷却热介质,同时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中间换热器15b流出的气体制冷剂经由了膨胀阀16c之后,从第二中继单元3b及第一中继单元3a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源装置1。流入热源装置1的制冷剂通过止回阀并经由四通阀11及储液器17,再被吸入压缩机10。此外,膨胀阀16b成为制冷剂不流动的小的开度,膨胀阀16c成为全开状态,不引起压力损失。
接下来,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冷主体运转模式中,由于驱动泵21a及泵21b,所以热介质经由配管5a及配管5b双方循环。在中间换热器15a中被制冷剂加热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在配管5a内流动。另外,在中间换热器15b中被制冷剂冷却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b在配管5b内流动。
被泵21a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流路切换阀22a并通过截止阀24a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而且,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中向室内空气(热负载)提供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2的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的制热。另外,被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流路切换阀22b并通过截止阀24b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b。而且,在利用侧换热器26b中从室内空气(热负载)吸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2的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的制冷。
进行了制热的热介质流入流量调整阀25a。此时,根据流量调整阀25a的作用,负担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剩余的部分通过旁通配管27a以旁通利用侧换热器26a的方式流动。通过旁通配管27a的热介质不用于热交换,与通过了利用侧换热器26a的热介质合流,通过流路切换阀23a流入中间换热器15a,再被吸入泵21a。
同样地,进行了制冷的热介质流入流量调整阀25b。此时,通过流量调整阀25b的作用,负担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b,剩余的部分通过旁通配管27b以旁通利用侧换热器26b的方式流动。通过了旁通配管27b的热介质不用于热交换,与通过了利用侧换热器26b的热介质合流,通过流路切换阀23b流入中间换热器15b,再被吸入泵21b。
期间,热的热介质(被用于热能负载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被用于冷能负载的热介质)根据流路切换阀22(流路切换阀22a及流路切换阀22b)及流路切换阀23(流路切换阀23a及流路切换阀23b)的作用,不混合地流入具有热能负载的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具有冷能负载的利用侧换热器26b。此外,以将第三温度传感器33和第四温度传感器34的温度差保持为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负担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空调负载。
此时,由于热介质不需要向没有热负载的利用侧换热器26(包含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所以通过截止阀24关闭流路,热介质不向利用侧换热器26流动。在图6中,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中存在热负载,所以使热介质流动,但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中没有热负载,使对应的截止阀24c及截止阀24d成为关闭状态。从利用侧换热器26c或利用侧换热器26d产生热能负载或冷能负载的情况下,开放截止阀24c或截止阀24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
这里,以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中产生热能负载、在利用侧换热器26b中产生冷能负载的情况为例,对制热主体运转模式进行说明。
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情况下,在热源装置1中,将四通阀11切换成使从压缩机10排出的制冷剂不经由热源侧换热器12地流入中继单元3。在中继单元3中,驱动泵21a及泵21b,开放截止阀24a及截止阀24b,关闭截止阀24c及截止阀24d,热介质在中间换热器15a和利用侧换热器26a之间、且在中间换热器15b和利用侧换热器26b之间循环。在该状态下,开始压缩机10的运转。
首先,对制冷循环回路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被压缩机10压缩,成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而被排出。从压缩机10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通阀11,在制冷剂配管4中导通,并通过止回阀从热源装置1流出。从热源装置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第一中继单元3a。流入第一中继单元3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流入气液分离器14,之后,流入中间换热器15a。流入中间换热器15a的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向在热介质循环回路中循环的热介质散热,同时冷凝液化,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
从中间换热器15a流出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膨胀阀16d中被节流而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在膨胀阀16d中被节流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分配到通过膨胀阀16a的流路和通过膨胀阀16b的流路。经由了膨胀阀16a的制冷剂通过该膨胀阀16a而进一步膨胀,成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二相制冷剂,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中间换热器15b。而且,流入中间换热器15b的制冷剂在中间换热器15b中从热介质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中间换热器15b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膨胀阀16c。
另一方面,在膨胀阀16d中被节流并向膨胀阀16b流动的制冷剂与经由了中间换热器15b及膨胀阀16c的制冷剂合流,成为干燥度更大的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而且,合流了的制冷剂从第二中继单元3b及第一中继单元3a流出,通过制冷剂配管4流入热源装置1。流入热源装置1的制冷剂经由止回阀,流入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源侧换热器12。而且,流入热源侧换热器12的制冷剂在热源侧换热器12中从室外空气吸热,成为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从热源侧换热器12流出的低温·低压的气体制冷剂经由四通阀11及储液器17返回压缩机10。此外,膨胀阀16e成为制冷剂不流动的小的开度。
接下来,对热介质循环回路中的热介质的流动进行说明。
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中,由于驱动泵21a及泵21b,所以热介质经由配管5a及配管5b双方循环。在中间换热器15a中被制冷剂加热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a在配管5a内流动。另外,在中间换热器15b中被制冷剂冷却了的热介质通过泵21b在配管5b内流动。
被泵21a加压并流出的热介质经由流路切换阀22a并通过截止阀24a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而且,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中向室内空气(热负载)提供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2的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的制热。另外,被泵21b加压而流出的热介质经由流路切换阀22b并通过截止阀24b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b。而且,在利用侧换热器26b中从室内空气(热负载)吸热,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2的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的制冷。
从利用侧换热器26a流出的热介质流入流量调整阀25a。此时,根据流量调整阀25a的作用,负担室内等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a,剩余的热介质通过旁通配管27a以旁通利用侧换热器26a的方式流动。通过旁通配管27a的热介质不用于热交换,与经由了利用侧换热器26a的热介质合流,通过流路切换阀23a流入中间换热器15a,再被吸入泵21a。
同样地,从利用侧换热器26b流出的热介质流入流量调整阀25b。此时,根据流量调整阀25b的作用,负担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空调负载所需的流量的热介质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b,剩余的热介质通过旁通配管27b以旁通利用侧换热器26b的方式流动。通过旁通配管27b的热介质不用于热交换,与经由了利用侧换热器26b的热介质合流,通过流路切换阀23b流入中间换热器15b,再被吸入泵21b。
期间,热的热介质和冷的热介质根据流路切换阀22(流路切换阀22a及流路切换阀22b)及流路切换阀23(流路切换阀23a及流路切换阀23b)的作用,不混合地流入具有热能负载的利用侧换热器26a和具有冷能负载的利用侧换热器26b。此外,以将第三温度传感器33和第四温度传感器34的温度差保持成目标值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负担室内等的空调对象区域所要求的空调负载。
此时,由于热介质不需要向没有热负载的利用侧换热器26(包含温度传感器关闭)流动,所以通过截止阀24关闭流路,热介质不向利用侧换热器26流动。在图7中,在利用侧换热器26a及利用侧换热器26b中存在热负载,所以使热介质流动,但在利用侧换热器26c及利用侧换热器26d中没有热负载,使对应的截止阀24c及截止阀24d成为关闭状态。从利用侧换热器26c或利用侧换热器26d产生热能负载或冷能负载的情况下,开放截止阀24c或截止阀24d,使热介质循环即可。
如上所述,在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中产生制热负载的情况下,将对应的流路切换阀22a~22d及流路切换阀23a~23d切换到与加热用的中间换热器15a连接的流路。在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中产生制冷负载的情况下,将对应的流路切换阀22a~22d及流路切换阀23a~23d切换到与冷却用的中间换热器15b连接的流路。由此,在各室内单元2中能够自由地进行制热运转或制冷运转。
此外,流路切换阀22a~22d及流路切换阀23a~23d除了是三通阀等切换三通流路的装置以外,也可以通过组合两个开闭阀等进行二通流路的开闭的装置等,来切换流路。另外,也可以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式的混合阀等使三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或者组合两个电子式膨胀阀等使二通流路的流量变化的装置等,作为流路切换阀使用,该情况下,还能够防止因流路的突然开闭导致的水锤。
[控制装置的结构]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中继单元控制装置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图。
如图2所示,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具有微机300a内的控制部300、输出回路301、输入回路302、输入回路303和输入回路304。各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a~62d)具有控制部200、输入回路201、输出回路202和输出回路203。
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和各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通过3条传输线71被连接。传输线71a连接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输出回路301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输入回路201。传输线71b连接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输入回路302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输出回路202。传输线71c连接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输入回路303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输出回路203。
此外,在图2中,仅示出了1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但各室内单元的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a为相同的结构,分别通过3条传输线71与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连接。另外,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根据被连接的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台数,设置输出回路301、输入回路302及输入回路303。
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输出回路301通过来自控制部300的输出处理,将与运转指令和停止指令对应的二进制信号(binary signal)通过传输线71a发送。该二进制信号是例如ON/OFF信号,将运转指令设定成规定电压值,并将停止指令设定成零输出。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输入回路201接收经由传输线71a接收的二进制信号,并向控制部200输入。控制部200基于被输入的二进制信号,使该室内单元2的运转开始或停止。这里,室内单元2的运转是指例如驱动室内单元2内的风扇等,并通过利用侧换热器26促进热介质和室内空气(热负载)的热交换的状态(温度传感器打开)。另外,运转的停止是指例如停止室内单元2内的风扇等的驱动,并且不进行通过利用侧换热器26促进热介质和室内空气(热负载)的热交换的状态(温度传感器关闭)。
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输出回路202通过来自控制部200的输出处理,将与该室内单元的运转状态和停止状态对应的二进制信号通过传输线71b发送。该二进制信号例如是ON/OFF信号,将运转状态设定成规定电压值,将停止状态设定成零输出。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输入回路302接收经由传输线71b接收的二进制信号,并向控制部300输入。控制部300基于被输入的二进制信号,判断该室内单元2的运转状态或停止状态。
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输出回路203通过来自控制部200的输出处理,将与该室内单元的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对应的二进制信号通过传输线71c发送。该二进制信号例如是ON/OFF信号,将制热模式设定成规定电压值,将制冷模式设定成零输出。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输入回路303接收经由传输线71c接收的二进制信号,并向控制部300输入。控制部300基于被输入的二进制信号,判断该室内单元2的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
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输入回路304将设置在该中继单元3中的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d及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的检测值向控制部300输入。控制部300基于输入的各温度数据,进行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
此外,控制部300还能够作为在微机300a上执行的软件实现。另外,不限于此,还能够通过实现控制部300的功能的电路设备等硬件来实现。
此外,在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中,控制装置200也能够作为在微机上被执行的软件实现。另外,还能够不使用微机而由中继电路等构成。
通过像这样构成,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通过二进制信号(ON/OFF信号)的输入输出能够进行信息的授受。
因此,与现有技术即图8的结构相比时,不需要发送处理时的向数字信号转换的转换处理或接收时的接收解析处理,所以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微机300a的程序变得简易,连接设备的制约也变少。
另外,关于各输入回路及输出回路,与现有技术即图8的结构相比,能够廉价地实现。另外,关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能够通过不使用微机的廉价的结构实现。
此外,在进行了后述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之后的通常运转中,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通过来自设置在各室内单元2中的遥控器等的指示,也能够使该室内单元2的运转开始或停止。
该情况下,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根据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接收的运转/停止状态的二进制信号和制热/制冷模式的二进制信号,以从对应的分支口6供给热水或冷水的方式,设定制冷空调装置100所执行的运转模式,控制截止阀24、流路切换阀22及流路切换阀23等,切换在利用侧换热器26中循环的流路。
像这样,在通常运转中,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之间的通信仅为二进制信号(ON/OFF信号)的输入输出,能够减少对能够向中继单元3连接的室内单元2的通信的制约。
如上所述地构成的制冷空调装置100在安装完成后的试运转时,进行识别哪个室内单元2被连接到哪个分支口6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
以下,对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动作进行说明。
[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制冷空调装置100例如通过中继单元3所具有的开关64的操作,开始自动判定处理。
在图3中,步骤101~步骤113表示中继单元3的处理。
在步骤102中,中继单元3向热源装置1发送全制热试运转指令,并进入步骤103。
在步骤103中,热源装置1从中继单元3接收全制热试运转指令后,在上述全制热运转模式下开始运转。
另外,中继单元3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开始运转,与各室内单元2的运转模式(制热/制冷)无关地,向全部的分支口6a~6d供给热水(被加热的热介质)。然后,进入步骤104。
在步骤104中,对于还未发送运转指令的室内单元2,发送运转指令。这里,由于一次都没有发送,所以对于最初的室内单元2a,经由传输线71a发送运转指令,使室内单元2a运转。然后,进入步骤105。由此,在室内单元2a的利用侧换热器26a中,热水和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进行设置有室内单元2a的室内等的制热(制热模式)。
在步骤105中,在待机直到经过了规定的时间之后,进入步骤106。
在步骤106中,取得全部的分支口6a~6d的当前的水温数据。这里,取得4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d的温度T33a~T33d和4个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的温度T34a~T34d。然后,进入步骤107。
在步骤107中,进行分支口的判定处理。这里,确认4个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d的温度T33a~T33d和4个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的温度T34a~T34d的数据的变化。
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d的检测温度是从各分支口6a~6d向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供给的热水的温度(出口温度)。
另外,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的检测温度是从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返回各分支口6a~6d的热水的温度(入口温度)。
这里,设各分支口6a~6d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的温度差为ΔTi(i=a~d)时,温度差为ΔTi=T33i-T34i(i=a~d)。
在制热模式下运转的室内单元2a中,在利用侧换热器26a中从热水夺取热量,从而连接了室内单元2a的分支口6处的温度差ΔT成为正值。
另一方面,在停止的室内单元2b~2d中,在利用侧换热器26b~26d中,向热水的热授受少,所以连接了室内单元2b~2d的分支口6处的温度差ΔT成为绝对值小的值。
因此,在某温度差ΔT为比规定的判定值大的正值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判断为在检测到该温度差ΔT的分支口6上连接有当前运转中的室内单元2。另一方面,在温度差ΔT的值为比规定的判定值小的正值或负值的情况下,判断为在检测到该温度差ΔT的分支口6上连接有当前停止中的室内单元2或者没有连接室内单元2。
这里,由于在制热模式下运转的室内单元2a的温度差ΔTa比规定值大,所以中继单元3判断为在分支口6a上连接有室内单元2a。
像这样,中继单元3能够判定当前运转中的室内单元2连接在哪个分支口6上。
另外,在任意的温度差ΔT都不比规定值大,并且在一定时间运转之后不能判定连接有制热运转中的室内单元2的分支口6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判断为设定错误。
然后,中继单元3进入步骤108。
在步骤108中,中继单元3对运转中的室内单元2a经由传输线71a发送停止指令,使室内单元2a的运转停止。然后,进入步骤109。
在步骤109中,判定是否存在还未发送运转指令的室内单元2。存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104。不存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110。
这里,由于存在还未发送运转指令的室内单元2b~2d,所以进入步骤104,反复进行同样的处理。
像这样,中继单元3进行连接分支口的判定处理,该处理使被连接的全部的室内单元2一台一台地运转,基于此时的温度差ΔT来识别与各分支口6连接的室内单元2的。
关于全部的室内单元2的判定处理结束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进入步骤110。
在步骤110中,中继单元3使全制热运转模式的运转停止,进入步骤111。
在步骤111中,对热源装置1发送停止指令,进入步骤112。
在步骤112中,在上述步骤107的判定中检测出设定错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113,没有检测出设定错误的情况下,处理结束。
这里,设定错误是指如下情况,例如,忘记插入将来自温度传感器的配线与基板连接的部分的连接器或误连接、忘记插入将来自流量调整阀等执行机构的配线与基板连接的部分的连接器或误连接、以及输入输出回路的故障等不能检测正常的温度变化的情况。
在步骤113中,进行异常报告并结束处理,上述异常报告为,在设置于遥控器等上的显示构件上显示异常,使设置在热源装置1上的错误灯等点亮等。
此外,在图3所示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中,在全制热运转模式下实施,但同样地也能够在全制冷运转模式运转中实施。例如,在冬季,通过全制热运转模式将热水向室内单元2供给并与冷能负载进行热交换,在夏季通过全制冷运转模式将冷水向室内单元2供给并与热能负载进行热交换,通过温度差ΔT识别分支口,由此,能够在在一年之中进行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室内单元2一台一台地运转,基于此时的各分支口6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的温度差ΔT,来识别与各分支口6连接的室内单元2。
因此,在各室内单元2或中继单元3中,不需要通过例如双列直插开关等设定构件来设定连接分支口,从而不需要设定构件,能够减少零件成本。另外,不需要设定作业的时间,能够提高便利性。
另外,由于根据设置在中继单元3中的第三温度传感器33a~33d及第四温度传感器34a~34d的检测值来进行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所以不需要在中继单元3和各室内单元2之间传送温度数据。因此,能够减少与能够向中继单元3连接的室内单元2的通信相关的制约。
另外,中继单元3和室内单元2的接口仅是运转/停止指令、运转/停止状态、以及制热/制冷模式,能够通过简单的信息传递进行控制。
由此,能够通过廉价的传送构件来实现中继单元3和室内单元2之间的接口。
另外,由此,还能够容易地实现连接其他公司产品的风机盘管单元等产品。
另外,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和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之间的通信通过二进制信号(ON/OFF信号)的输入输出能够进行信息的授受。因此,与图8所示的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时,不需要发送处理时的向数字信号转换的转换处理或接收时的接收解析处理。因此,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的微机300a的程序变得简易,能够连接的室内单元2的制约也变少。另外,关于输入输出回路302、303,结构简单且能够廉价地实现。另外,关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也能够通过不使用微机的廉价的结构实现。
另外,由于在自动判定处理中能够进行设定错误的检测,所以能够防止判定错误于未然。另外,能够尽早地检测出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或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的基板上的连接器的误连接或漏连接、以及零件不良。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缩短室内单元2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时间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希望以更短的时间进行判定。
本实施方式2得到一种制冷空调装置,与使室内单元2一台一台地运转并判定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自动判定处理时间。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回路图。
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2的室内单元2中分别设置有第九温度传感器39和第十温度传感器40。
4个第九温度传感器39(第九温度传感器39a~39d)被设置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入口侧,用于检测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的温度,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九温度传感器39设置了与室内单元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
此外,与室内单元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开始图示了第九温度传感器39a、第九温度传感器39b、第九温度传感器39c、第九温度传感器39d。
4个第十温度传感器40(第十温度传感器40a~40d)被设置在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流路的出口侧,用于检测从利用侧换热器26流出的热介质的温度,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十温度传感器40设置了与室内单元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此外,与室内单元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开始图示了第十温度传感器40a、第十温度传感器40b、第十温度传感器40c、第十温度传感器40d。
此外,热源装置1、室内单元2及中继单元3的连接台数不限于图示的台数。
各室内单元2的第九温度传感器39及第十温度传感器40的检测值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经由传输线71被发送到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例如,通过设置在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中的微机所进行的信号处理,将温度数据转换成能够传送的数字信号,通过传送回路转换成信号波形,在传输线71上传送。
像这样构成的制冷空调装置100在安装完成后的试运转时进行识别哪个室内单元2连接在哪个分支口6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动作进行说明。
[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制冷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制冷空调装置100例如通过中继单元3所具有的开关64的操作,开始自动判定处理。
在图5中,步骤201~步骤217表示中继单元3的处理。
在步骤202中,中继单元3向热源装置1发送制热主体试运转指令,并进入步骤203。
在步骤203中,热源装置1从中继单元3接收制热主体试运转指令时,在上述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开始运转。
另外,中继单元3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开始运转。此外,此时全部的截止阀24a~24d成为关闭状态。然后,进入步骤204。
在步骤204中,向全部的室内单元2a~2d发送运转指令,使全部的室内单元2运转。然后,进入步骤205。
在步骤205中,向下一个分支口6供给热水。这里,开放与分支口6a对应的截止阀24a,将流路切换阀22a及流路切换阀23a切换到与加热用的中间换热器15a连接的流路。由此,从分支口6a供给热水。然后,进入步骤206。
在步骤206中,判定是否存在没有供给热水或冷水的分支口6。存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207,不存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208。这里,由于存在分支口6b~6d,所以进入步骤207。
在步骤207中,向下一个分支口6供给冷水。这里,开放与分支口6b对应的截止阀24b,将流路切换阀22b及流路切换阀23b切换到与冷却用的中间换热器15b连接的流路。由此,从分支口6b供给冷水。然后,进入步骤208。
在步骤208中,在待机直到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进入步骤209。
在步骤209中,取得全部的室内单元2a~2d的当前的水温数据。这里,取得4个第九温度传感器39a~39d的温度T39a~T39d。然后,进入步骤210。
在步骤210中,进行分支口的判定处理。这里,确认4个第九温度传感器39a~39d的温度T39a~T39d的数据的变化。
这里,在与供给热水的分支口6a连接的室内单元2a中,第九温度传感器39a的温度T39a与热水的温度大致相同。另外,在与供给冷水的分支口6b连接的室内单元2b中,第九温度传感器39b的温度T39b与冷水的温度大致相同。
因此,在某温度T39为接近热水温度的值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判断为在检测到该温度T39的室内单元2上连接有分支口6a。例如,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31a检测热水的温度。另外,是否为接近热水温度的值是通过热水的温度和温度T39之间的温度差是否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来判断的。
另外,在某温度T39为接近冷水温度的值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判断为在检测到该温度T39的室内单元2上连接有分支口6b。例如,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31b检测冷水的温度。另外,是否为接近冷水温度的值是通过冷水的温度和温度T39之间的温度差是否在规定的温度范围内来判断的。
在不属于任意一种情况时,中继单元3判断为在检测到该温度T39的室内单元2上连接有其他的分支口6c~6d、或没有连接任何分支口6。
这样,中继单元3能够判定连接有热水供给中的分支口6a及冷水供给中的分支口6b的室内单元2。
另外,在运转一定时间后,不能判定连接有热水供给中的分支口6、冷水供给中的分支口6的室内单元2的任意一方或双方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判定为设定错误。
然后,中继单元3进入步骤211。
在步骤211中,对于热水或冷水供给中的分支口,停止供给。然后,进入步骤212。
在步骤212中,判定是否存在还没有供给热水或冷水的分支口6。存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205。不存在的情况下,进入步骤213。
这里,由于存在还没有供给热水或冷水的分支口6c、6d,所以进入步骤205并反复进行同样的处理。
像这样,中继单元3对于全部的分支口6进行两个两个地同时与分支口6连接的室内单元2的判定处理。
此外,最后剩余一个分支口6的情况下,对这一个分支口6供给热水,进行与该分支口6连接的室内单元2的判定处理。
在对全部的分支口6的判定处理结束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进入步骤213。
在步骤213中,中继单元3向全部的室内单元2发送停止指令,并进入步骤214。
在步骤214中,中继单元3停止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运转,并进入步骤215。
在步骤215中,向热源装置1发送停止指令,并进入步骤216。
在步骤216中,在上述步骤210的判定中检测到设定错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217,没有检测到设定错误的情况下,处理结束。
这里,设定错误是指如下情况,例如,忘记插入将来自温度传感器的配线与基板连接的部分的连接器或误连接、忘记插入将来自流量调整阀等执行机构的配线与基板连接的部分的连接器或误连接、输入输出回路的故障等不能检测正常的温度变化的情况。
在步骤217中,进行异常报告并结束处理,上述异常报告是在设置在遥控器等上的显示构件上显示异常、使设置在热源装置1上的错误灯等点亮等。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向2个分支口6供给热水和冷水,基于流入利用侧换热器26的热介质的温度,同时识别两个与分支口6连接的室内单元2。
因此,与一个一个地判定分支口6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自动判定处理时间。另外,在自动判定处理中能够进行设定错误的检测。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3中,对缩短室内单元2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时间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希望以更短时间判定。
本实施方式3得到一种制冷空调装置,与使室内单元2一个一个地运转并判定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自动判定处理时间。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空调装置的结构的概要回路图。
以下,以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3的室内单元2中分别设置有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和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
4个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a~41d)被设置在室内单元2的吸气取入口附近,用于检测室内空气的温度,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设置了与室内单元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此外,与室内单元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开始图示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a、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b、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c、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d。
4个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a~42d)被设置在室内单元2的吹出口附近,用于检测吹出空气的温度,由热敏电阻等构成即可。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设置了与室内单元2的设置台数相应的个数(这里是4个)。此外,与室内单元2对应地从纸面下侧开始图示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a、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b、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c、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d。
此外,热源装置1、室内单元2及中继单元3的连接台数不限于图示的台数。
各室内单元2的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及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的检测值从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经由传输线71被发送到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例如,通过设置在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中的微机的信号处理,将温度数据转换成能够传送的数字信号,通过传送回路转换成信号波形,在传输线71上传送。
像这样构成的制冷空调装置100在安装完成后的试运转时,进行识别哪个室内单元2与哪个分支口6连接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动作进行说明。
[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制冷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的连接分支口的自动判定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制冷空调装置100例如通过中继单元3所具有的开关64的操作,开始自动判定处理。
在图7中,步骤301~步骤315表示中继单元3的处理。
在步骤302中,中继单元3向热源装置1发送制热主体试运转指令,并进入步骤303。
在步骤203中,热源装置1从中继单元3接收制热主体试运转指令时,在上述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开始运转。
另外,中继单元3在制热主体运转模式下开始运转。此外,此时全部的截止阀24a~24d成为开放状态。然后,进入步骤304。
在步骤304中,向全部的室内单元2a~2d发送运转指令,使全部的室内单元2运转。然后,进入步骤305。
在步骤305中,进行向各分支口6的热水供给及冷水供给和流量的计算。
首先,向全部的分支口6的前半数量的分支口6供给热水,向后半数量的分支口6供给冷水。这里,向分支口6a、6b供给热水,向分支口6c、6d供给冷水。
此外,分支口6的数量为奇数N的情况下,将不超过2/N的最大整数[2/N]分支作为前半并供给热水,将剩余的作为后半并供给冷水。
接着,分别设前半的分支口6的数量为L、后半的分支口6的数量为M,进行流量的计算。
设前半的第A个(A=1~L)分支口6的流量为A/L×100%。后半的第B个(B=1~M)的分支口6的流量为B/L×100%。
这里,分支口6a的流量为50%,分支口6b的流量为100%,分支口6c的流量为50%,分支口6d的流量为100%。
计算完成后,进入步骤306。
在步骤306中,基于步骤305计算的内容,向各分支口6供给热水或冷水,并设定各分支口6的流量。
这里,将与分支口6a对应的流路切换阀22a及流路切换阀23a切换到与加热用的中间换热器15a连接的流路,从分支口6a供给热水。而且,调整流量调整阀25a的开度将分支口6a的流量设定成50%。
另外,将与分支口6b对应的流路切换阀22b及流路切换阀23b切换到与加热用的中间换热器15a连接的流路,并从分支口6b供给热水。而且,调整流量调整阀25b的开度将分支口6b的流量设定成100%。
另外,将与分支口6c对应的流路切换阀22c及流路切换阀23c切换到与冷却用的中间换热器15b连接的流路,从分支口6b供给冷水。而且,调整流量调整阀25c的开度将分支口6c的流量设定成50%。
另外,将与分支口6d对应的流路切换阀22d及流路切换阀23d切换到与冷却用的中间换热器15b连接的流路,从分支口6d供给冷水。而且,调整流量调整阀25d的开度将分支口6b的流量设定成100%。
然后,进入步骤307。
在步骤307中,在待机直到经过规定时间后,进入步骤308。
在步骤308中,取得全部的室内单元2a~2d的当前的吸入温度数据和吹出温度数据。这里,取得4个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a~41d的温度T41a~T41d和4个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a~42d的温度T42a~T42d。然后,进入步骤309。
在步骤309中,进行分支口的判定处理。这里,确认4个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a~41d的温度T41a~T41d和4个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a~42d的温度T42a~T42d的数据的变化。
这里,设各室内单元2的吹出温度和吸入温度之间的温度差为ΔTi(i=a~d)时,温度差为ΔTi=T42i-T41i(i=a~d)。
在与供给热水的分支口6a连接的室内单元2a中,在室内单元2a的利用侧换热器26a中从热水向空气提供热量,所以温度差ΔTa成为正值。同样地,在与供给热水的分支口6b连接的室内单元2b中,温度差ΔTb也成为正值。另外,分支口6a的流量为50%,分支口6b的流量为100%,所以温度差ΔTb成为比温度差ΔTa大的值。
另外,在与供给冷水的分支口6c连接的室内单元2c中,在室内单元2c的利用侧换热器26c中热量从空气被冷水夺取,从而温度差ΔTc成为负值。同样地,在与供给冷水的分支口6d连接的室内单元2d中,温度差ΔTd也成为负值。另外,分支口6c的流量为50%,分支口6d的流量为100%,所以温度差ΔTd成为绝对值比温度差ΔTc大的负值。
因此,在某温度差ΔT为比规定的判定值小的正值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0判断为在检测到该温度差ΔT的分支口6处连接有以50%流量供给热水的室内单元2a。
另外,某温度差ΔT为比规定的判定值大的正值的情况下,判断为检测到该温度差ΔT的分支口6上连接有以100%流量供给热水的室内单元2b。
另外,某温度差ΔT为负值、且其绝对值比规定的判定值小的情况下,判断为检测到该温度差ΔT的分支口6上连接有以50%流量供给冷水的室内单元2c。
另外,某温度差ΔT为负值、且其绝对值比规定的判定值大的情况下,判断为检测到该温度差ΔT的分支口6上连接有以100%流量供给冷水的室内单元2d。
像这样,中继单元3能够判定与各分支口连接的室内单元。
此外,温度差ΔTa~ΔTd的值与室内单元2a~2d的利用侧换热器26a~26d的大小(换热器容量)、设置在室内单元2上的风扇的风量等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受到它们的影响,所以需要进行基于这些数据的修正。
另外,在运转一定时间后不能判定与全部的分支口6连接的室内单元2的情况下,中继单元3判断为设定错误。
然后,中继单元3进入步骤310。
在步骤310中,停止向供给中的分支口供给热水或冷水,并进入步骤311。
在步骤311中,中继单元3向全部的室内单元2发送停止指令,并进入步骤312。
在步骤312中,中继单元3停止制热主体运转模式的运转,并进入步骤313。
在步骤313中,向热源装置1发送停止指令,并进入步骤314。
在步骤314中,当在上述步骤309的判定中检测到设定错误的情况下,进入步骤315,在没有检测到设定错误的情况下,结束处理。
这里,设定错误是指如下情况,例如,忘记插入将来自温度传感器的配线与基板连接的部分的连接器或误连接、忘记插入将来自流量调整阀等执行机构的配线与基板连接的部分的连接器或误连接、输入输出回路的故障等不能检测正常的温度变化的情况。
在步骤315中,进行异常报告并结束处理,上述异常报告为,在设置在遥控器等上的显示构件上显示异常、使设置在热源装置1上的错误灯等点亮等。
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向各分支口6分别供给热水或冷水,再进行各分支口6的流量调整,基于室内单元2的吹出温度及吸入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同时识别与各分支口6连接的多个室内单元2。
因此,与一个一个地判定分支口6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自动判定处理时间。另外,在自动判定处理中能够检测设定错误。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热源装置,2a室内单元,2b室内单元,2c室内单元,2d室内单元,3中继单元,3a第一中继单元,3b第二中继单元,4制冷剂配管,5a制冷剂配管,5b制冷剂配管,6a分支口,6b分支口,6c分支口,6d分支口,10压缩机,11四通阀,12热源侧换热器,14气液分离器,15a中间换热器,15b中间换热器,16a膨胀阀,16b膨胀阀,16c膨胀阀,16d膨胀阀,16e膨胀阀,17储液器,21a泵,21b泵,22a流路切换阀,22b流路切换阀,22c流路切换阀,22d流路切换阀,23a流路切换阀,23b流路切换阀,23c流路切换阀,23d流路切换阀,24a截止阀,24b截止阀,24c截止阀,24d截止阀,25a流量调整阀,25b流量调整阀,25c流量调整阀,25d流量调整阀,26a利用侧换热器,26b利用侧换热器,26c利用侧换热器,26d利用侧换热器,27a旁通配管,27b旁通配管,27c旁通配管,27d旁通配管,31a第一温度传感器,31b第一温度传感器,32a第二温度传感器,32b第二温度传感器,33a第三温度传感器,33b第三温度传感器,33c第三温度传感器,33d第三温度传感器,34a第四温度传感器,34b第四温度传感器,34c第四温度传感器,34d第四温度传感器,35第五温度传感器,36压力传感器,37第六温度传感器,38第七温度传感器,39a第九温度传感器,39b第九温度传感器,39c第九温度传感器,39d第九温度传感器,40a第十温度传感器,40b第十温度传感器,40c第十温度传感器,40d第十温度传感器,41a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b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c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1d第十一温度传感器,42a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b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c第十二温度传感器,42d第十二温度传感器,61控制装置,62a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b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c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2d室内单元控制装置,63a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3b中继单元控制装置,64开关,71a传输线,71b传输线,71c传输线,100制冷空调装置,200控制装置,200控制部,201输入回路,202输出回路,203输出回路,300控制部,300a微机,301输出回路,302输入输出回路,302输入回路,303输入回路,304输入回路。
Claims (5)
1.一种制冷空调装置,具有:
制冷循环回路,该制冷循环回路将压缩机、热源侧换热器、至少一个膨胀阀及至少一个中间换热器连接起来并使制冷剂循环;
热介质循环回路,该热介质循环回路将至少一个泵、多个利用侧换热器及所述中间换热器连接起来并使热介质循环,
至少将所述中间换热器及所述泵收容在中继单元中,
将所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分别收容在室内单元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单元具有室内单元控制装置,该室内单元控制装置控制通过所述利用侧换热器进行所述热介质和热负载的热交换的运转的开始及停止,
所述中继单元具有:
多个分支口,所述多个分支口分别与所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连接,并使所述热介质在所述利用侧换热器中循环;
出口温度传感器,所述出口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分支口,并检测从该分支口向所述利用侧换热器流出的所述热介质的出口温度;
入口温度传感器,所述入口温度传感器分别设置在各个所述分支口,并检测从所述利用侧换热器流入该分支口的所述热介质的入口温度;
中继单元控制装置,所述中继单元控制装置通过传输线与所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连接,并经由所述传输线发送运转指令或停止指令,从而控制所述室内单元的运转,
所述中继单元控制装置使所述室内单元一台一台地运转,基于此时的各个所述分支口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之差,识别与各个所述分支口连接的所述室内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所述中间换热器中流动并加热所述热介质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或者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所述中间换热器中流动并冷却所述热介质的全制冷运转模式,使在所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中被加热或冷却了的所述热介质循环,在该状态下,
所述中继单元控制装置使所述室内单元一台一台地运转,并取得此时的各个所述分支口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
识别为在所述入口温度和所述出口温度之差比规定值大的所述分支口上连接有运转的所述室内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使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在所述中间换热器中流动并加热所述热介质的全制热运转模式、或者使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在所述中间换热器中流动并冷却所述热介质的全制冷运转模式,使在所述多个利用侧换热器中被加热或冷却了的所述热介质循环,在该状态下,
所述中继单元控制装置使所述室内单元一台一台地运转,并取得此时的各个所述分支口的入口温度和出口温度,
在所述入口温度和所述出口温度之差比规定值大的所述分支口不存在的情况下,判断为设定异常。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继单元控制装置通过所述传输线发送与运转指令和停止指令对应的二进制信号,
所述室内单元控制装置根据经由所述传输线接收到的所述二进制信号来控制所述室内单元的运转的开始及停止。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输线上仅传送二进制信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1/001174 WO2012117441A1 (ja) | 2011-03-01 | 2011-03-01 | 冷凍空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403464A true CN103403464A (zh) | 2013-11-20 |
CN103403464B CN103403464B (zh) | 2016-01-20 |
Family
ID=467574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8778.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3464B (zh) | 2011-03-01 | 2011-03-01 | 制冷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305758A1 (zh) |
EP (1) | EP2682686B1 (zh) |
JP (1) | JP5558625B2 (zh) |
CN (1) | CN103403464B (zh) |
WO (1) | WO20121174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927611B1 (en) * | 2012-11-30 | 2020-04-08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
CN103759455B (zh) * | 2014-01-27 | 2015-08-19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热回收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US9823003B2 (en) * | 2014-01-30 | 2017-11-2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air-conditioning system determining valve setting error |
JP2017090002A (ja) * | 2015-11-13 | 2017-05-25 | 株式会社コロナ | 冷温水供給システム |
FR3055334B1 (fr) * | 2016-08-25 | 2018-08-03 | Arkema France | Copolymere a blocs porteur de groupes associatifs, son procede de preparation et ses utilisations |
KR102572079B1 (ko) * | 2017-01-10 | 2023-08-3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조 장치, 공조 장치의 제어 장치 및 공조 장치의 제어 방법 |
JP7003285B2 (ja) * | 2018-09-21 | 2022-02-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KR102746984B1 (ko) * | 2019-03-27 | 2024-12-2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 장치 |
KR20200114068A (ko) | 2019-03-27 | 2020-10-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 장치 |
KR20200114031A (ko) | 2019-03-27 | 2020-10-07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 장치 |
KR102582538B1 (ko) * | 2019-05-17 | 2023-09-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 장치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배관탐색방법 |
KR20210096521A (ko) * | 2020-01-28 | 2021-08-05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 조화 장치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229458A (ja) * | 1996-02-26 | 1997-09-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アドレス設定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H09229457A (ja) * | 1996-02-26 | 1997-09-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アドレス設定方法および接続検出方法 |
CN1200799A (zh) * | 1995-10-24 | 1998-12-0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CN1490570A (zh) * | 2002-08-24 | 2004-04-21 | Lg������ʽ���� | 同时加热冷却型多路空调器 |
CN1695034A (zh) * | 2002-10-30 | 2005-11-0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WO2010049998A1 (ja) * | 2008-10-29 | 2010-05-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333316A (en) * | 1980-10-14 | 1982-06-0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Automatic control apparatus for a heat pump system |
AU636215B2 (en) * | 1990-04-23 | 1993-04-22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JP3113422B2 (ja) * | 1992-11-11 | 2000-11-27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アドレス自動設定方式 |
JP3219568B2 (ja) * | 1993-09-03 | 2001-10-15 |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 空調システムの自動アドレス制御装置 |
JP3102239B2 (ja) * | 1993-12-21 | 2000-10-2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多室空気調和機 |
US6126080A (en) * | 1996-10-18 | 2000-10-03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Air conditioner |
JP4407089B2 (ja) * | 2001-09-20 | 2010-02-03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系統アドレス設定方法 |
JP4211432B2 (ja) * | 2003-02-27 | 2009-01-2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中継ユニット |
JP2006118765A (ja) * | 2004-10-20 | 2006-05-11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4794176B2 (ja) * | 2005-02-07 | 2011-10-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アドレス自動設定方法及びアドレス自動設定システム |
JP2007085673A (ja) * | 2005-09-22 | 2007-04-05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空調システムのアドレス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WO2009133644A1 (ja) * | 2008-04-30 | 2009-11-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US9273875B2 (en) * | 2008-10-29 | 2016-03-0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having indoor, outdoor, and relay units |
JP5474048B2 (ja) * | 2009-03-23 | 2014-04-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 |
EP2413057B1 (en) * | 2009-03-26 | 2017-09-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ng/air-conditioning device comprising an information conveyance system |
JP5545100B2 (ja) * | 2009-08-31 | 2014-07-09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冷却管理装置 |
-
2011
- 2011-03-01 EP EP11860082.4A patent/EP2682686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3-01 WO PCT/JP2011/001174 patent/WO201211744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03-01 US US13/982,503 patent/US2013030575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03-01 CN CN201180068778.0A patent/CN10340346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03-01 JP JP2013502038A patent/JP5558625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00799A (zh) * | 1995-10-24 | 1998-12-02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调节装置 |
JPH09229458A (ja) * | 1996-02-26 | 1997-09-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アドレス設定方法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H09229457A (ja) * | 1996-02-26 | 1997-09-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アドレス設定方法および接続検出方法 |
CN1490570A (zh) * | 2002-08-24 | 2004-04-21 | Lg������ʽ���� | 同时加热冷却型多路空调器 |
CN1695034A (zh) * | 2002-10-30 | 2005-11-09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 |
WO2010049998A1 (ja) * | 2008-10-29 | 2010-05-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中継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2117441A1 (ja) | 2012-09-07 |
EP2682686A4 (en) | 2014-08-13 |
JPWO2012117441A1 (ja) | 2014-07-07 |
CN103403464B (zh) | 2016-01-20 |
EP2682686A1 (en) | 2014-01-08 |
US20130305758A1 (en) | 2013-11-21 |
JP5558625B2 (ja) | 2014-07-23 |
EP2682686B1 (en) | 2019-11-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403464B (zh) | 制冷空调装置 | |
CN102362126B (zh) | 空调装置 | |
EP1371914B1 (en) | Multi-unit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CN102812309B (zh) | 空调装置 | |
US8844302B2 (en) |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KR102435203B1 (ko) |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US12066223B2 (en) | Apparatuses and methods for modular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 | |
CN102105750A (zh) | 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2865646A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10542196B (zh) | 用于空调器的检测组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器 | |
JP5594278B2 (ja) | 床暖房システム | |
CN113203221A (zh) | 热泵以及其动作方法 | |
KR100641774B1 (ko) | 공기 조화 장치 | |
CN102109246A (zh) | 制冷循环设备、热泵式热水供应空调及其室外单元 | |
KR20070012064A (ko) | 공기 조화기의 검사 방법 | |
JP2003056933A (ja) | マルチ式空気調和機 | |
CN108954893B (zh) | 空调器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系统检测的方法 | |
JP2022124107A (ja) | 温水暖房システム | |
KR101204443B1 (ko)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KR101140704B1 (ko) | 멀티 에어컨 시스템 및 배관탐색방법 | |
KR20210084049A (ko) | 냉난방 및 급탕 시스템 | |
AU2023309459A1 (en) | Air-conditioning device | |
KR20100019162A (ko) | 멀티형 공기조화기 | |
KR101103439B1 (ko) |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KR100192246B1 (ko) | 다실형 공기조화기의 각실 설정방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120 Termination date: 202103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