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262508A - 便携式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便携式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262508A CN103262508A CN2011800615725A CN201180061572A CN103262508A CN 103262508 A CN103262508 A CN 103262508A CN 2011800615725 A CN2011800615725 A CN 2011800615725A CN 201180061572 A CN201180061572 A CN 201180061572A CN 103262508 A CN103262508 A CN 10326250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state
- casing
- closed state
- sli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3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2447 hatch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 H05K5/0226—Hing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folding flat displays, e.g. laptop computers or notebooks having a clamshell configuration,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sliding enclosures, e.g. sliding keyboard or display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75—Miscellaneous details related to the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the different enclosures or enclosure parts
- G06F1/1681—Details related solely to hin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06—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 H04M1/0208—Portable telephones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mechanically joined movable body parts, e.g. hinged housings characterized by the relative motions of the body parts
- H04M1/0214—Foldable telephones, i.e. with body parts pivoting to an open position around an axis parallel to the plane they define in closed position
- H04M1/0216—Foldable in one direction, i.e. using a one degree of freedom hinge
- H04M1/022—The hinge comprising two parallel pivoting ax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在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连接部件可相互滑动地连接,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三种状态:闭合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其中,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1)的正面被第二壳体(2)的背面所覆盖的状态;第一打开状态为使两个壳体(1、2)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第二打开状态为保持两个壳体(1、2)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下使两个壳体互相接近的状态。在所述连接部件与一方壳体(2)之间的相面对的面形成滑动接触面(311)和滑动接触承载面(211),该滑动接触面(311)和滑动接触承载面(211)在从第二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互相滑动,相对于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的连接部件使所述一方壳体(2)的在滑动方向的相对位置变位到闭合状态下的预定的相对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一对壳体互相连接而构成的便携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人们熟知如下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在一对壳体互相连接而构成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在两个壳体上分别配置显示面并可以通过两个显示面向用户提供很多信息。
在这种便携式电子设备中,例如一对壳体在各自的侧部由连接部件互相连接,通过该连接部件的旋转动作,两个壳体在单面露出状态(闭合状态)和双面露出状态(打开状态)之间互相进行相对移动,其中,该单面露出状态(闭合状态)为一对壳体互相重叠,下侧壳体(第一壳体)的显示面(第一显示面)被上侧壳体(第二壳体)覆盖,仅露出第二壳体的显示面(第二显示面)的状态,该双面露出状态(打开状态)为第二壳体相对于第一壳体移动,两个壳体的显示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
根据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在打开状态下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在同一平面上对齐,因此可以将两个显示面作为一个大屏幕,通过大屏幕来显示图像。
另外,在一对壳体通过连接机构互相连接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还提出了在第一壳体的正面配置键盘,在第二壳体的正面配置显示屏,并可设定成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中,该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仅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该倾斜状态为第二壳体的正面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正面以90度以上、小于180度的打开角度倾斜,露出两个壳体的正面的状态。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可以采用使滑动机构介于两个壳体之间,在打开状态下使两个壳体在互相接近的方向滑动的结构。但是,在这样的便携式电子设备中,不仅是打开状态,即使在闭合状态下两个壳体也可以互相滑动,出现一个壳体相对于另一个壳体的位置不确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本发明相关的第一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部件互相连接,而且滑动机构介于任一方壳体与连接机构之间,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三种状态:闭合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其中,该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并且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该第一打开状态为通过所述连接部件的旋转动作,使第二壳体从所述闭合状态开始移动,变为使两个壳体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该第二打开状态为通过所述滑动机构的动作,在保持两个壳体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下,使两个壳体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变为互相接近的状态。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在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一方壳体的相对面形成滑动接触面和滑动接触承载面(sliding contact receivingsurface),该滑动接触面和滑动接触承载面在从第二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过程中互相滑动,相对于第二打开状态下的所述连接部件使得所述一方壳体的在滑动方向的相对位置变位到闭合状态下的预定的相对位置。
在本发明相关的第二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部件互相连接,而且滑动机构介于任一方壳体与连接机构之间,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三种状态:闭合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该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并且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该第一打开状态为通过所述连接部件的旋转动作使第二壳体从所述闭合状态开始移动,变为使两个壳体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该第二打开状态为通过所述滑动机构的动作,在保持两个壳体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下,使两个壳体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变为互相接近的状态。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在闭合状态下的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一方壳体的相面对的面中设置有凸部和凹部,该凸部和凹部在与闭合状态下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卡合。
具体地说,在所述一方壳体上形成所述凸部,在所述连接部件上形成所述凹部。
在本发明相关的第三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机构互相连接,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两种状态: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该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并且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该倾斜状态为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的旋转动作从所述闭合状态开始移动,变为第二壳体的正面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正面以90度以上、小于180度的打开角度倾斜,露出两个壳体的正面的状态。
所述连接机构内置有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具有:一对凸轮片,该一对凸轮片随着两个壳体在闭合状态与倾斜状态之间的相对移动而相对旋转;弹簧,该弹簧使两凸轮片的凸轮面互相压接。该凸轮机构的凸轮曲线具有在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峰部和在倾斜状态下发挥作用的谷部。凸轮机构在该峰部的峰顶部所产生的转矩被设定为比由于第一壳体的自重作用于凸轮机构的第一转矩值T1大的值,而且在闭合状态下由凸轮机构产生的转矩被设定为比所述转矩值T1小的第二转矩值T2。
在本发明相关的第四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部件互相连接,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两种状态: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该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并且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该倾斜状态为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的旋转动作从所述闭合状态开始移动,变为第二壳体的正面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正面以90度以上、小于180度的打开角度倾斜,露出两个壳体的正面的状态。
这里,第二壳体的背面中,在从所述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时沿第一壳体的正面移动的下端部,形成有在所述闭合状态下自第一壳体的正面向远离方向倾斜的离开面。
在本发明相关的第五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机构互相连接,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两种状态: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该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该倾斜状态为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的旋转动作从所述闭合状态开始移动,变为第二壳体的正面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正面以90度以上、小于180度的打开角度倾斜,露出两个壳体的正面的状态,该便携式电子设备具有:
传感器,其在从闭合状态转换到倾斜状态的过程中检测所述连接机构是否旋转了预定角度θ1的状态;及
阻力赋予机构,其在从闭合状态转换到倾斜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连接机构的旋转角度达到了小于所述预定角度θ1时,对所述连接机构的旋转动作赋予预定大小的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相关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闭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该便携式电子设备在闭合状态下翻转后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倾斜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倾斜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第一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将该便携式电子设备在第一打开状态下翻转后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第二打开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将该便携式电子设备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翻转后的立体图。
图9是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将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翻转后后的状态下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图10的状态进一步将一部分分解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12是从图11的状态进一步将一部分分解后的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13是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剖面图。
图14是从图8的状态将一部分分解后的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从第一打开状态(a)向第二打开状态(b)转换的另一剖面图。
图16是放大表示图15的C部分和D部分的剖面图。
图17是表示从闭合状态(a)经过第一打开状态(b)向第二打开状态(c)转换的转换过程中柔性导线的变形状态的剖面图。
图18是表示闭合状态下在第二壳体中所形成的一对凸部的立体图。
图19是放大表示图18的E部分的立体图。
图20是表示闭合状态下在第二壳体中所形成的一对凸部的俯视图。
图21是放大表示图20的F部分的俯视图。
图22是表示形成了凸部的位置处的第二壳体的重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
图23是表示沿在打开状态下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相面对部所配置的钩构造的放大剖面图。
图24是表示从第二显示屏的支架部件分解出第二显示屏和前机壳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第二显示屏的支架部件和框架部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6是表示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从闭合状态经过倾斜状态到第二打开状态的过程的前半程的一系列侧视图。
图27是表示上述过程的后半过程的一系列侧视图。
图28是表示该便携式电子设备的从第二打开状态经过倾斜状态到达闭合状态的过程的前半程的一系列侧视图。
图29是表示上述过程的后半程的一系列侧视图。
图30是表示第二壳体的凸部与连接部件的贯通孔即将卡合之前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1是表示第二壳体的凸部与连接部件的贯通孔卡合后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32是表示在第二壳体的背面所形成的离开面区域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在两个壳体的闭合状态下的离开面的倾斜状态的图。
图34是表示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的第二壳体的移动的图。
图35是铰链单元的主视图。
图36是铰链单元的局部剖切主视图。
图37是对内置于铰链单元中的凸轮机构的凸轮曲线的第一例及其功能进行说明的图。
图38是对内置于铰链单元中的凸轮机构的凸轮曲线的第二例及其功能进行说明的图。
图39是对磁体和磁传感器的动作进行说明的图。
图40(a)是表示该便携式电子设备以倾斜状态放置于桌子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0(b)是表示该便携式电子设备以第二打开状态放置于桌子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如图1~图8所示,正面具有第一显示面(11)的第一壳体(1)和正面具有第二显示面(21)的第二壳体(2)通过连接机构(3)互相连接。这里,在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显示面(21)上不仅可以显示图像,也可以显示文字或影像。
另外,如图2所示,在第一壳体(1)的背面配置有电池盖(14),而且还配置了从该电池盖(14)露出的摄像头(9)。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当确定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构成要素的各部位时,沿图中箭头S所示的用户的视线观察图1所示的便携式电子设备时的“前(近前侧)”“后”“左”“右”,在其他附图中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姿势无关也称为“前”“后”“左”“右”
如图13所示,在第一壳体(1)内部,面向第一显示面(11)配置有第一触摸屏(13)和第一显示屏(12),面向摄像头(9)配置有照相机(91)。另外,第一壳体(1)的内部收纳有电池(15),通过卸下电池盖(14)可以更换该电池(15)。
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2)的内部,面向第二显示面(21)配置有第二触摸屏(23)和第二显示屏(22)。
在第一触摸屏(13)的正面设置有面积比第一显示屏(12)和第一触摸屏(13)大的玻璃板(16),该玻璃板(16)的正面为第一显示面(11)显示出第一显示屏(12)的图像。
另外,在第二触摸屏(23)的正面设置有面积比第二显示屏(22)和第二触摸屏(23)大的玻璃板(24),该玻璃板(24)的正面为第二显示面(21)显示出第二显示屏(22)的图像(参照图20)。
另外,在设置于第一壳体(1)上的玻璃板(16)的两侧露出图3所示的第一壳体(1)的正面(110)、(110)。
本发明相关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成四种状态:闭合状态、倾斜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闭合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为第一壳体(1)的正面由第二壳体(2)的背面覆盖,而且只露出第二壳体(2)的正面的状态;倾斜状态如图3和图4所示为将第二壳体(2)向后移动使两个壳体(1)、(2)的正面露出,而且第二壳体(2)的正面相对于第一壳体(1)的正面以90度以上、小于180度的打开角度倾斜的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如图5和图6所示为第二壳体(2)向后旋转由此使两个壳体(1)、(2)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第二打开状态如图7和图8所示为保持两个壳体(1)、(2)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下使第二壳体(2)向第一壳体(1)侧滑动的状态。
使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互相连接的连接机构(3)具有U字形连接部件(32),如图9和图10所示,该U字形连接部件(32)由在左右延伸的杆连接部(32a)的两端部突出设置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左右连接杆(31)、(31)构成。
连接杆(31)呈L字状,是在与两个壳体的显示面垂直相交的面上弯曲成L字状的,并由在该L字形的角部互相交叉的第一杆部(35)和第二杆部(36)构成。
右侧的连接杆(31)的基端部(第一杆部(35)的基端部)通过铰链单元(4)与第一壳体(1)的右侧面后端部连接,该铰链单元(4)内置有如后述的带弹簧的凸轮机构,左侧的连接杆(31)的基端部(第一杆部(35)的基端部)通过未内置凸轮机构的伪铰链部件(41)与第一壳体(1)的左侧面后端部连接。
另外,右侧的连接杆(31)的顶端部(第二杆部(36)的顶端部)通过第一铰链部件(5)与第二壳体(2)的背面右端部连接,左侧的连接杆(31)的顶端部(第二杆部(36)的顶端部)通过第二铰链部件(51)与第二壳体(2)的背面左端部连接。
铰链单元(4)、(41)构成将连接杆(31)的基端部与第一壳体(1)连接的第一枢轴,而铰链部件(5)、(51)构成将连接杆31的顶端部与第二壳体(2)连接的第二枢轴,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互相平行。
另外,在各连接杆(31)的第二杆部(36)上,在与第二壳体(2)相面对的相面对部中形成滑动接触面(311),而且在第二壳体(2)上形成在闭合状态下与滑动接触面相对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
内置于第一壳体(1)中的电子部件和内置于第二壳体(2)中的电子部件通过柔性导线(7)互相连接。该柔性导线(7)从第一壳体(1)的内部经过连接杆(31)的内部延伸至第二壳体(2)的内部,具有收纳在第一壳体(1)的内部的第一导线部(71)、收纳在连接杆(31)的内部的第二导线部(72)以及收纳在第二壳体(2)的内部的第三导线部(73)。
柔性导线(7)的长度设有可允许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相对移动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裕度。
由此,第二壳体(2)能够相对于第一壳体(1)进行在图26(a)~(d)以及图27(a)~(d)所示的一系列的相对移动。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倾斜状态下,铰链单元(4)将连接部件(32)相对于第一壳体(1)软卡止,并且在以倾斜状态下的旋转角度为中心的一定的角度范围内将连接部件(32)向倾斜状态下的旋转角度进行施力。另外,铰链单元(4)在包含如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的一定角度范围内对连接部件(32)向第一打开状态下的旋转角度施力。
另外,在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下,连接部件(32)被第一壳体(1)阻挡,由此将连接部件(32)保持在第一打开状态的旋转角度。
具体地,如图35和图36所示,铰链单元(4)具有可以互相相对旋转的固定凸轮片(42)和可动凸轮片(43),形成在固定凸轮片(42)上的凸轮面(45)与形成在可动凸轮片(43)上的凸轮面(46)相面对。
另外,使两凸轮片(42)、(43)的凸轮面(45)、(46)互相紧密压接的弹簧(47)介于固定凸轮片(42)和可动凸轮片(43)之间,通过该弹簧(47)的施力和两凸轮面(45)、(46)的滑动接触,产生使两凸轮片(42)、(43)相对旋转的转矩。
铰链单元(4)的固定凸轮片(42)和可动凸轮片(43)分别与图9所示的连接杆(31)的第二杆部(36)和第一壳体(1)的侧部连接。
如此,在构成连接机构(3)的铰链单元(4)中内置有带弹簧的凸轮机构,通过该铰链单元(4)施加对第二壳体(2)相对于第一壳体(1)的转动施加作为阻力或驱动力的转矩。
内置于铰链单元(4)中的凸轮机构按照图37或图38所示的凸轮曲线动作。该凸轮曲线在0°~180°的角度范围内具有两个峰部及介于这两个峰部之间的一个谷部。
凸轮曲线的0°侧的大峰部(第一峰部)在从闭合状态转换到倾斜状态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在闭合状态下,通过该峰部的0°侧的倾斜部(凸轮状态P1)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为闭合状态,而且经过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的中间状态后,驱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朝向倾斜状态。
凸轮曲线的180°侧的小峰部(第二峰部)在从倾斜状态转换到第一打开状态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在第一打开状态下,通过该峰部的180°侧的倾斜部(凸轮状态P3)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为第一打开状态。
另外,通过凸轮曲线的谷部(凸轮状态P2)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保持为倾斜状态。
如上所述,利用将连接机构(3)与内置了弹簧的凸轮机构连接起来的结构,在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所述凸轮机构按照预定的凸轮曲线动作,在闭合状态下,可以通过所述弹簧对两个壳体向闭合状态施力,而且在倾斜状态下,可以通过所述弹簧对两个壳体向倾斜状态施力。
因此,两个壳体具有恒定的保持力而保持在闭合状态或倾斜状态的姿势。
在图37所示的第一例的凸轮曲线中,将在闭合状态下凸轮机构产生的转矩设定为在只握持第二壳体(2)而拿起便携式电子设备时,比由于第一壳体(1)的自重而作用于凸轮机构的第一转矩值T1略大的值。
另一方面,在如图38所示的第二例的凸轮曲线中,在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的中间状态下,接近第一峰部的峰顶部的倾斜部(凸轮状态P1’)发挥作用,将在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的中间状态下凸轮机构所产生的转矩设定为在握持第二壳体(2)而拿起便携式电子设备时,比由于第一壳体(1)的自重而作用于凸轮机构的第一转矩值T1略大的值,并设定在闭合状态下凸轮所产生的转矩为比所述第一转矩值T1小的第二转矩值T2。
另外,当用户想要设定为倾斜状态时,对连接机构(3)施加比由凸轮机构所赋予的阻力大的旋转力即可。
因此,检测到连接机构(3)旋转了预定角度θ1的状态,开始在倾斜状态下的预定的设备动作。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即使在闭合状态下只握持第二壳体(2)而拿起便携式电子设备时,凸轮机构通过凸轮曲线的峰部产生作为阻力的转矩,该转矩比由于第一壳体(1)的自重而作用于凸轮机构的第一转矩值T1大,因此,两个壳体保持闭合状态或从闭合状态稍微打开的状态,不会向倾斜状态转换。
当使两个壳体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时,只需将大于第一转矩值T1的转矩作用于凸轮机构即可。
另外,在闭合状态下,凸轮机构通过小于第一转矩值T1的第二转矩值T2将两个壳体保持为闭合状态。因此,当进行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而执行打开两个壳体的操作时,由于只需将大于第二转矩值T2的转矩作用于凸轮机构即可,因此该操作力较小。
如图9所示,在第一铰链部件(5)中以其旋转轴(第二枢轴)为中心安装有扭转弹簧(6),通过该扭转弹簧(6)使第二壳体(2)向缩小角度θ的方向旋转施力,该角度θ为图27(b)所示的倾斜状态下的打开角度。
另外,如图10所示,在第一壳体(1)的两个侧面后端部凹陷地设置有收纳部(103)、(103),以收纳连接部件(32)的连接杆(31)、(31)的第一杆部(35)、(35)。
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2)的背面的两个侧部凹陷地设置有收纳部(204)、(203)、(203),以收纳连接部件(32)的杆连接部(37)和第二杆部(36)、(36)。
另外,在连接部件(32)的杆连接部(32a)的中央部分,开口设置有横向长的贯通孔(312),另一方面,在第二壳体(2)中在收纳部(204)的中央部形成有在闭合状态下与上述贯通孔(312)卡合的横向长的凸部(218)。
第二壳体(2)的两侧壁(214)、(214)分别具有在闭合状态下从第二壳体(2)的正面朝向第一壳体(1)侧的高度高的第一侧壁部(212)和从第二壳体(2)的正面朝向第一壳体(1)侧的高度低的第二侧壁部(213),左右各一的第一侧壁部(212)、(212)位于第二壳体(2)的两侧的收纳部(203)、(203)的两侧。
另外,与第一壳体(1)的正面相对的第一侧壁部(212)的端面与第二侧壁部(213)的端面之间形成有在闭合状态下相对第一壳体(1)的正面倾斜的手指接触面(215)。
另外,如图10所示,连接部件(32)的两个连接杆(31)、(31)分别在第二壳体(2)的相面对部形成有用于阻挡第二壳体(2)的阻挡面(33),并且在第二壳体(2)的背面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与阻挡面(33)滑动接触的滑动面(29)。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倾斜状态或者图5和图6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下,第二壳体(2)的滑动面(29)与连接杆(31)的阻挡面(33)抵接,从而阻挡第二壳体(2)相对于连接臂(31)的旋转,由此,规定了在倾斜状态或者第一打开状态下的第二壳体(2)相对于连接杆(31)的相对姿势。
如图12所示,在第二壳体(2)的内部所设置的板金部件(28)上配置了可以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U字形的滑动部件(83),而且覆盖于该滑动部件(83)之上固定着U字形的支撑部件(81)(参照图14)。
如图12所示,在滑动部件(83)的左右两个端部突出设置有杆部(84)、(84)。另外,在支撑部件(81)的左右两个端部设置有滑动引导部件(82)、(82)。
而且,滑动部件(83)的杆部(84)、(84)被夹在支撑部件(81)的滑动引导部件(82)、(82)与板金部件(28)之间,引导板金部件(28)上的滑动部件(83)在前后方向上的滑动。
所述第一铰链部件(5)和第二铰链部件(51)分别贯通第二壳体(2)上的长孔(219),其顶端部与滑动部件(83)的杆部(84)、(84)的两个侧部枢轴连接。
由此,构成使第二壳体(2)相对于滑动部件(83)的杆部(84)、(84)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滑动机构(8),从而第二壳体(2)能够在图5、图6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和图7、图8所示的第二打开状态之间进行前后滑动。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通过使滑动机构介于两个壳体之间,可以使在打开状态下的第一显示面和第二显示面之间的间隙最小化。因此,当将两个显示面作为一个大屏幕来显示图像时,一个图像在两个显示面之间不会存在大的间隔,可以保持图像的连续性。
在第一打开状态下成为彼此相对的第一壳体(1)的后端面与第二壳体(2)的前端面形成如图15(a)(b)和图16(a)(b)所示的可互相拆卸的凸部(10)和凹部(20),在图15(a)和图16(a)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下,凸部(10)和凹部(20)互相脱离,在图15(b)和图16(b)所示的第二打开状态下,凸部(10)和凹部(20)互相卡合。
其结果,在图15(b)和图16(b)所示的第二打开状态下,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通过凸部(10)和凹部(20)的卡合而互相连接,从而维持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显示面(21)在同一平面上对齐的状态。
在如图15(a)和图16(a)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下,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设置有足够大(例如数mm)的间隙T,但在如图15(b)和图16(b)所示的第二打开状态下,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互相卡合或者仅相隔微小的距离(例如0.1mm)而相对。
而且,如图18~图21所示,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在第一壳体(1)的前端面的左右两个端部形成一对凸部(200)、(200)。凸部(200)的突起高度H约为0.3mm。
更具体地,如图22所示的第二壳体(2)由分别为合成树脂制的前机壳(2a)和后机壳(2b)构成,在前机壳(2a)上形成一对凸部(200)、(200),位于与前机壳(2a)的玻璃板(24)相比偏离了该玻璃板(24)的厚度区域R1的区域R2中,而且如图20所示,配置于与第二显示屏(22)在该第二显示屏(22)的宽度方向偏离的位置。
另外,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二显示屏(22)被支撑在由不锈钢制的板金(板厚0.3mm)构成的支架部件(221)上,该支架部件(221)卡止在第二壳体(2)的前机壳(2a)上。
具体地,支撑部件(221)与图25所示的合成树脂制的框状的框架部件(2c)卡合,在承载所述第二显示屏的平板部(220)的前侧边缘,向上突出的设置有三片卡合接收片(222)、(222)、(222)。
另一方面,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第二壳体(2)的前机壳(2a)形成沿第二显示屏(22)的前侧的边缘延伸的侧壁(217),该侧壁(217)的内面朝向第二显示屏(22)突出地设置有与所述三片卡合接受片(222)、(222)、(222)卡合的三片卡合片(216)、(216)、(216)。
在如图23所示的卡合接受片(222)与结合片(216)的卡合状态下,通过将卡合片(216)与开放设置在卡合接受片上(222)的孔(223)嵌合,使支架部件(221)卡止在第二壳体(2)的前机壳(2a)上。
例如,将卡合片(216)与卡合接受片(222)的卡合深度(支架部件(221)的板厚)A设定为0.3mm。
而且,在图4所示的第二壳体(2)的背面(231),在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时,沿着图3所示的第一壳体(1)的正面(110)、(110)移动的下端部(前侧的端部)形成图33所示的离开面(230),该离开面(230)在闭合状态下从第一壳体(1)的正面向远离方向倾斜。
另外,如图32中的阴影线所示,该离开面(230)横跨第二壳体(2)的背面(231)的整个宽度,形成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带状区域。
在如图7所示的第一壳体(1)中,右前端部内置磁传感器(92),第二壳体(2)中,右前端部内置有磁体(93),如图39(a)所示,闭合状态下第一壳体(1)的磁传感器(92)与第二壳体(2)的磁体(93)相面对并靠近。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通过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互相面对的位置配置有磁体(93)和磁传感器(92),根据从该磁传感器得到的信号检测从闭合状态到倾斜状态的转换,根据该检测,可以启动例如形成第一壳体(1)的显示面的液晶显示屏等在倾斜状态下的设备动作。
在图39(a)的闭合状态下,磁传感器(92)强烈地接收到来自磁体(93)的磁力而开启,如图39(b)所示,当第二壳体(2)的背面下端部在第一壳体(1)的正面上滑动,连接杆(31)达到预定的旋转角度θ1(例如21°)时,磁传感器(92)远离磁体(93),由于接收到的来自磁体(93)的磁力弱,因此从开启状态关闭。
而且,如图39(c)所示,在连接杆(31)比预定的旋转角度θ1大的状态下,磁传感器(92)维持关闭。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由于使用者的意想不到的外力作用,例如使用者只握持第二壳体(2)而拿起便携式电子设备时,第一壳体(1)的自重作为打开两个壳体的力发挥作用,由此即使两个壳体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打开,在连接机构(3)达到小于预定角度θ1的旋转角度时对连接机构(3)的旋转动作赋予预定大小的阻力,通过该阻力阻止连接机构(3)进一步的旋转,由此使得连接机构(3)的旋转角度也达不到预定角度θ1,因此磁传感器(92)不会感应。
其结果,不会启动无用的设备动作,防止消耗电力增大。
内置于第一壳体(1)中的控制电路接收来自磁传感器(92)的开/关信号,如图39(a)~(b)所示,在连接杆(31)的旋转角度不足预定的旋转角度θ1的情况下,不启动倾斜状态下的设备控制,如图39(b)~(c)所示在连接杆(31)的旋转角度在预定的旋转角度θ1以上的情况下,启动倾斜状态下的设备控制。
另外,在内置于铰链单元(4)的凸轮机构中,当采用如图38所示的第二例的凸轮曲线时,将所述预定角度θ1设定为比连接杆(31)的旋转角度略大,该连接杆(31)的旋转角度为通过只握持第二壳体(2)拿起便携式电子设备而使得两个壳体(1)、(2)打开到闭合状态与倾斜状态的中间状态时的旋转角度。
根据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可以选择性地设定成闭合状态、倾斜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其中,闭合状态为如图1和图2所示的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2)重合,只露出第二显示面(21)的状态;倾斜状态为图3和图4所示的从所述闭合状态使第二壳体(2)向后移动而使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显示面(21)二者都露出,并且第二显示面(21)相对于第一显示面(11)以90度以上、小于180度的打开角度倾斜的状态;第一打开状态,为图5和图6所示的从所述倾斜状态使第二壳体(2)向后旋转使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显示面(21)双方都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第二打开状态为图7和图8所示的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使第二壳体(2)向第一壳体(1)侧滑动,使得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显示面(21)在互相接近的位置两显示面(11)、(21)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
在图1和图2所示的闭合状态下,在图10所示的第一壳体(1)的收纳部(103)、(103)中收纳有连接杆(31)、(31)的第一杆部(35)(35),而且在第二壳体(2)的收纳部(204)、(203)、(203)中收纳有连接部件(32)的杆连接部(37)和第二杆部(36)(36),连接机构(3)不从两个壳体(1)、(2)的两个侧面或后端面突出,设备整体紧凑地收纳在一起。
另外,在闭合状态下,如图18所示,第一壳体(1)的前端面与第二壳体(2)的前端面对齐,凸部(200)、(200)从两个壳体(1)、(2)的前端面向前突出。
在图3所示的倾斜状态、图5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和图7所示第二打开状态中的任一种状态下,连接机构(3)的大致整体隐藏在两个壳体(1)、(2)的背面侧,从用户的通常视线(图1的箭头S)难以看到连接机构(3)的突出部分。
另外,在第二打开状态下,如图10所示在第一壳体(1)的收纳部(103)、(103)中收纳有第二壳体(2)的连接杆(31)、(31)的第一杆部(35)、(35),而且还收纳有第二壳体(2)的凸部(200)、(200)。
如图26(a)~(d)和图27(a)~(d)所示,在将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从闭合状态经过倾斜状态和第一打开状态向第二打开状态转换的过程中,如果在图26(a)所示的闭合状态下向后按压第二壳体(2)使其略微移动,之后如图26(b)~(d)所示,通过所述扭转弹簧(6)的施力,第二壳体(2)向虚线箭头所指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连结杆(31)随之向实线箭头所指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此,第二壳体(2)在将第二显示面(21)保持朝上或者斜上方的状态下向后移动。
在内置于铰链单元(4)的凸轮机构中,当采用图37所示的第一例的凸轮曲线时,即使只握持第二壳体(2)而拿起便携式电子设备,也不会由于第一壳体(1)的自重使得两个壳体(1)、(2)从闭合状态张开到倾斜状态。
当使两个壳体(1)、(2)从关闭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时,只需将大于第一转矩值T1的转矩作用于凸轮机构即可。
另一方面,在内置于铰链单元(4)的凸轮机构中,当采用图38所示的第二例的凸轮曲线时,如果只握持第二壳体(2)而拿起便携式电子设备,则由于第一壳体(1)的自重使得两个壳体(1)、(2)微微张开到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的中间状态,但是不会张开很大而达到倾斜状态。
当对两个壳体(1)、(2)进行从闭合状态到倾斜状态转换的张开操作时,只需将大于第二转矩值T2的转矩作用于凸轮机构即可。因此,在如图26所示的闭合状态下,向后按压第二壳体(2)时所需的按压力很小。
另外,即使只握持第二壳体(2)而拿起便携式电子设备而使得两个壳体(1)(2)张开到闭合状态与倾斜状态的中间状态(凸轮状态P1’),由于当时的连接杆(31)的旋转角度比图39所示的预定角度θ1小,因此磁传感器(92)不开启,因此不启动倾斜状态下的设备控制,例如不启动第一显示屏的控制。
因此,可以防止由于不需要的设备动作而使消耗电力增加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的转换过程中,如图34所示,第二壳体(2)从水平姿势一边向倾斜姿势慢慢抬起一边向后移动,在这个过程中,第二壳体(2)的背面的下端部(前侧的端部)在第一壳体(1)的正面(110)上滑动。
但是,由于在第二壳体(2)的背面的下端部形成离开面(230),与没有形成这样的离开面(230)的情况相比较,第二壳体(2)的背面的下端部在第一壳体(1)的正面(110)上滑动时的接触压力低。
因此,从闭合状态到倾斜状态转换时,可以减轻第一壳体(1)的正面(110)可能受到的损伤。
如上所述,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在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第二壳体(2)的背面的下端部沿第一壳体(1)的正面移动,但是由于在该下端部形成离开面(230),因此,在该离开面(230)为离开第一壳体(1)的正面的状态下或该离开面(230)与第一壳体(1)的正面轻微接触的状态下,进行第二壳体(2)的移动。
因此,在从闭合状态到倾斜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第二壳体(2)的下端部不与第一壳体(1)的正面接触或者只不过以微弱的接触压力在第一壳体(1)的正面上滑动。
当使第二壳体(2)从图18(a)所示的闭合状态张开到图18(b)的打开状态时,在用一只手握持第一壳体(1),另一只手的指尖捏在第二壳体(2)的两侧部而使得另一只手夹住该壳体(2)的状态下,也可以对该壳体(2)进行抬起到倾斜状态的操作。
此时,在闭合状态下,如图26(a)所示,连接杆(31)的顶端部(与第二壳体连接的部分)由第二壳体(2)的侧壁(214)的第一侧壁部(212)所覆盖,因此夹住第二壳体(2)的手指尖与第二壳体(2)的两侧壁(214)、(214)接触,指尖不会感觉疼痛,可以可靠地夹住第二壳体(2)。
特别地,第一侧壁部(212)的端面与第二侧壁部(212)的端面之间形成有手指接触面(215),因此当在闭合状态下用手指尖夹住第二壳体(2)时,指尖按压触摸手指接触面(215),因此可以可靠地抬起第二壳体(2)。
之后,稍稍经过图26(d)的状态时,由于所述铰链单元(4)的施力,连结杆(31)如图27(a)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7(b)所示,在倾斜状态的旋转角度下被软卡止。另外,第二壳体(2)由于扭转弹簧(6)的施力在逆时针方向转动,并且由于所述滑动面(29)与连结杆(31)的阻挡面(33)抵接而保持在图27(b)所示的倾斜状态的姿势。
因此,用户在图26(a)所示的闭合状态下只要将第二壳体(2)向后按压使其稍微移动,之后第二壳体(2)会自动移动至如图27(b)所示的倾斜状态。
接着,如果在图27(b)所示的倾斜状态下向后按压第二壳体(2)以将连结杆(31)向顺时针方向稍微旋转,那么之后在第二壳体(2)的滑动面(29)与连结杆(31)的阻挡面(33)抵接的状况下,连结杆(31)由于所示铰链单元(4)的施力而旋转至图27(c)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的旋转角度,并在该旋转角度下被第一壳体(1)阻挡。
第二壳体2随着该连结杆(31)的旋转而向后侧转动,最终第一显示面(11)和第二显示面(21)在同一平面上对齐。
并且,如果从如图27(c)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使第二壳体(2)向第一壳体(1)侧靠近,则第二壳体(2)的滑动面(29)在连结杆(31)的阻挡面(33)上滑动,由此第二壳体(2)水平地移动至图27(d)所示的滑动全开位置,并最终与第一壳体(1)抵接。
其结果,如图7所示,第一显示面(11)与第二显示面(21)互相接近,由两个显示面(11)、(21)形成一个大画面。
在第二打开状态下,如图15(b)所示,第一壳体(1)的凸部(10)与第二壳体(2)的凹部(20)互相卡合而连结两个壳体(1)、(2)。因此,即使在该状态下对第二显示面(21)进行较强的触摸操作,第二壳体(2)也会相对第一壳体(1)保持恒定的姿势。
图17(a)(b)(c)表示了从闭合状态经过第一打开状态到第二打开状态的过程的柔性导线(7)的弯曲变形的情况。
在图17(a)所示的闭合状态下,如前所述,在连接杆(31)的第二杆部(36)上形成的滑动接触面(311)与在第二壳体(2)上形成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互相抵接,阻止了第二壳体(2)向双点划线的箭头所示方向的滑动。
接着,在图17(b)所示的第一打开状态下,随着连接杆(31)的转动,柔性导线(7)在第二导线部(72)和第三导线部(73)之间大幅度地弯曲变形。
然后,从图17(b)所示的状态使第二壳体(2)如图中箭头所示向前方(图中的左方)只滑动距离T,由此转换为图17(c)所示的第二打开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柔性导线(7)在第二导线部(72)和第三导线部(73)之间的弯曲部分的曲率为更大的曲率因而向前方变位。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在图17(a)所示的闭合状态下,由于第二壳体(2)向图中点划线的箭头所示方向移动被阻止,因此,可以将柔性导线(7)的长度缩短了假设由于滑动机构(8)的动作使第二壳体(2)滑动时应该供给柔性导线(7)的长度裕量。
因此,柔性导线(7)可以形成为考虑了伴随图17(a)~(c)所示的连接杆(31)的转动的柔性导线(7)的弯曲变形后的长度。因此,可以最小限度地抑制在图17(a)所示的闭合状态下的柔性导线
(7)的松弛度。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如图23所示,在合成树脂制的前机壳(2a)上与其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卡合片(216),而且在不锈钢制的支架部件(221)上与支架部件(221)一体地突出设置有卡合接受片(222),因此合成树脂制的卡合片(216)与不锈钢制的卡合接受片(222)互相卡合。
另外,由上述合成树脂制的卡合片与不锈钢制的卡合接受片构成的钩构造也应用于第一壳体(1)中的第一显示屏(12)的卡止(图略)。
因此,与均为合成树脂制的卡合片与卡合接受片互相卡合的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将卡合接受片由合成树脂制变为不锈钢制减少了板厚的大小(上述例子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两部分为1.0mm),使得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的第一显示屏(12)与第二显示屏(22)之间的间隙变小。
因此,如图7所示的两个显示面(11)(21)在同一平面对齐的状态(第二打开状态)下,将两显示面(11)(21)作为一个屏幕显示大画面时,实现间隔轻微的良好的图像显示。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通过对第二打开状态的第二壳体(2)施加向倾斜状态转换的转动力,可以将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从第二打开状态不经过第一打开状态直接向倾斜状态转换。
图28和图29表示了在从第二打开状态经过倾斜状态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以第二壳体(2)为基准,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相对于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滑动的情况。
如图28(a)所示,在第二打开状态下,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与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互相分开,连接杆(31)从此状态在箭头所示方向转动,如图28(b)所示,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在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上滑动。
之后,连接杆(31)转动到图29(d)所示的闭合状态,由此如图28(b)(c)和图29(a)~(d)所示,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相对于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滑动,通过伴随这个滑动的凸轮功能,连接杆(31)的第二壳体(2)侧的枢轴(铰链部件(5)、(51))相对于第二壳体(2)向所述滑动机构(8)的滑动方向(图中的左方)进行相对移动。
然后,在图29(d)所示的闭合状态下,在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在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上滑动接触的情况下,连接杆(31)的第二壳体(2)侧的枢轴(铰链部件(5)、(51))到达滑动移动端。
如上所述,在从第二打开状态经过倾斜状态到闭合状态的过程中,通过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相对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滑动,第二壳体(2)相对于连接部件(32)向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图中的右方)进行相对移动,在图29(c)~(d)所示的最终阶段,如图30和图31所示,第二壳体(2)的凸部(218)嵌入到连接部件(32)的贯通孔(312)中,由此第二壳体(2)的凸部(218)与连接部件(32)的贯通孔(312)卡合。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在闭合状态下,在连接部件(32)与第二壳体(2)的彼此相面对的面所设置的凸部(218)和凹部(218)互相结合,规定了两个壳体的滑动方向的相对位置。
另外,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由于第一壳体(1)的正面与第二壳体(2)的正面之间的间隙被最小化,因此在两个正面在同一平面上对齐的状态下,设置在两正面上的显示面作为一个画面,可以显示几乎无间隔的画面。
在第二壳体(2)的凸部(218)与连接部件(32)的贯通孔(312)卡合的状态下,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与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保持互相滑动接触的状态或者为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与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稍稍分开的状态。
因此,在闭合状态下,如图29(d)所示,第二壳体(2)的滑动接触承载面(211)与连接杆(31)的滑动接触面(311)抵接或相面对,由此阻止第二壳体(2)向前方(图中的左方)的移动,而且如图31所示,第二壳体(2)的凸部(218)的后端面与连接部件(32)的贯通孔(312)的后侧的内周面抵接,由此阻止第二壳体(2)向后方(图中的右方)移动。
这样,闭合状态下的第二壳体(2)相对于第一壳体(1)的位移被规定在恒定位置或一定范围内,确定了第二壳体(2)的位置。
如上所述,根据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即使对第二打开状态的第二壳体(2)施加向倾斜状态转换的转动力,对第二壳体(2)执行从第二打开状态不经过第一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操作,在闭合状态下,也能使第二壳体(2)相对第一壳体(1)移动到预定位置,使第二壳体(2)的凸部(218)与连接部件(32)的贯通孔(312)卡合。
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如果对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执行从第二打开状态到闭合状态转换的操作,则连接部件(32)转动,与之相伴,所述滑动接触面(311)与滑动接触承载面(211)互相滑动接触,并且通过由所述滑动接触面(311)与滑动接触承载面(211)互相滑动所产生的凸轮作用,所述滑动机构(8)受到滑动方向的力而运动,第二壳体(2)相对于连接部件(32)向滑动方向相对移动。
其结果,第二壳体(2)相对于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的连接部件的滑动方向的相对位置,变位到闭合状态下的预定的相对位置。
另外,上述例子中,在第二壳体(2)上设置凸部(218),在连接部件(32)上设置作为凹部的贯通孔(312),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二壳体(2)上设置凹部,在连接部件(32)上设置凸部。另外,也不限于凹部和凸部,只要是在闭合状态下可以阻止第二壳体(2)的滑动的卡止结构即可。
另外,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如图40(a)所示以倾斜状态放置在桌上的情况,或者如图40(b)所示以第二打开状态放置在桌上的情况下,连结杆(31)的角部比第一壳体(1)的背面更加突出,从而变成了第一壳体(1)的前端部和连结杆(31)的角部接地。
这里,设计了部件及连结杆(31)相对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的配置呈L字形,以使得如图所示,在哪种状态下重心G都比连结杆(31)的接地点更靠第一壳体(1)侧,由此实现两个壳体(1)、(2)的姿态稳定。
因此,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如图40(a)所示以倾斜状态放置在桌上的情况下,能够例如一边观看后侧的第二壳体(2)的显示器一边操作前侧的第一壳体(1)的触摸屏。
另外,在便携式电子设备如图40(b)所示以第二打开状态放置在桌上的情况下,两个显示面(11)、(21)呈根据连结杆(31)的角部的突出量向用户侧稍微倾斜的姿势,例如通过两个显示面(11)、(21)形成一个画面,从而能够通过大画面欣赏图像。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个显示面(11)、(21)互相充分地接近,因此两个显示面(11)、(21)能够显示几乎无间隔的图像。
另外,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当设备掉落在地板上时,在第二壳体(2)的前端面为朝下的坠落姿态的情况下,在形成于该前端面上的一对凸部(200)(200)之中,任一方凸部(200)先与地板碰撞,紧接着另一个凸部(200)与地板碰撞。
这里,如图20所示,第二显示屏(22)配置为与第二壳体(2)的前端面尽可能地接近,玻璃板(24)配置为覆盖该第二显示屏(22),因此玻璃板(24)的前端面与第二壳体(2)的前端面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假设冲击力作用在第二壳体(2)的前端面的情况下,该冲击力传递给玻璃板(24),玻璃板(24)有时会损坏。
但是,在上述便携式电子设备中,一对凸部(200)、(200)位于与第二壳体(2)在玻璃板(24)相比偏向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且,位于与第二显示屏(22)相比偏向宽度方向的位置,由于该凸部(200)发挥与其高度对应的缓冲作用,因此与没有形成凸部(200)的前端面与地板碰撞的情况相比较,大幅度地缓解作用于将第二显示屏(22)覆盖的玻璃板(24)或第二显示屏(22)的冲击力。
其结果,降低了由于冲击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玻璃板(24)或第二显示屏(22)的损坏。
另外,同样也有由于掉落所产生的冲击力作用于第一壳体(1)的玻璃板(16),在闭合状态下第一壳体(1)的后端面由图9所示的连接部件(32)所覆盖,因此可以缓解对第一壳体(1)的玻璃板(16)的冲击力。
附图标记说明
(1) 第一壳体
(11) 第一显示面
(12) 第一显示屏
(16) 玻璃板
(110) 正面
(2) 第二壳体
(21) 第二显示面
(22) 第二显示屏
(29) 滑动面
(24) 玻璃板
(211) 滑动接触承载面
(200) 凸部
(214) 侧壁
(215) 手指接触面
(216) 卡合片
(218) 凸部
(221) 支架部件
(222) 卡合接受片
(223) 孔
(230) 离开面
(231) 背面
(3) 连接机构
(31) 连接杆
(35) 第一杆部
(36) 第二杆部
(33) 阻挡面
(311) 滑动接触面
(312) 贯通孔
(4) 铰链单元
(42) 固定凸轮片
(43) 可动凸轮片
(47) 弹簧
(5) 铰链部件
(6) 扭转弹簧
(7) 柔性导线
(8) 滑动机构
(83) 滑动部件
(92) 磁传感器
(93) 磁体
Claims (13)
1.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部件互相连接,而且滑动机构介于任一方壳体与连接部件之间,所述设备能够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三种状态:闭合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其中,所述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并且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所述第一打开状态为通过所述连接部件的旋转动作,使第二壳体从所述闭合状态开始移动,变为使两个壳体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所述第二打开状态为通过所述滑动机构的动作,在保持两个壳体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下,使两个壳体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变为互相接近的状态,
在所述连接部件与所述一方壳体之间的相面对的面形成有滑动接触面和滑动接触承载面,该滑动接触面和滑动接触承载面在从第二打开状态向闭合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互相滑动,相对于在第二打开状态下的所述连接部件使所述一方壳体的在滑动方向的相对位置变位到闭合状态下的预定的相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闭合状态下的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一方壳体之间的相面对的面中设置有凸部和凹部,该凸部和凹部在与闭合状态下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在杆连接部的两个端部突出设置有一对左右连接杆,两个连接杆的一方端部与第一壳体的左右两端部连接,两个连接杆的另一方端部通过所述滑动机构与第二壳体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所述连接杆与第二壳体之间的相面对的面形成有所述滑动接触面和滑动接触承载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在杆连接部的两个端部突出设置有一对左右连接杆,该连接杆的一方端部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一壳体连接,而且另一方端部通过与所述第一枢轴平行的第二枢轴与第二壳体连接并且能够在闭合状态的旋转角度和第一打开状态的旋转角度之间旋转,所述滑动机构具有可滑动地配置在第二壳体上的滑动部件,连接杆的另一方端部被枢轴支撑于该滑动部件。
5.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部件互相连接,而且滑动机构介于任一方壳体与连接部件之间,所述设备能够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三种状态:闭合状态、第一打开状态和第二打开状态,所述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并且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所述第一打开状态为通过所述连接部件的旋转动作使第二壳体从所述闭合状态开始移动,变为使两个壳体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所述第二打开状态为通过所述滑动机构的动作,在保持两个壳体的正面在同一平面上露出的状态下,使两个壳体从所述第一打开状态变为互相接近的状态,
所述设备还设置有卡止结构,该卡止结构用于阻止在闭合状态下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一方壳体在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上相对地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止结构由凸部和凹部构成,该凸部和凹部设置于在闭合状态下的所述连接部件和所述一方壳体的相面对的面,并且在与闭合状态下所述滑动机构的滑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互相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在杆连接部的两个端部突出设置有一对左右连接杆,两连接杆的一方端部与第一壳体的左右两端部连接,两连接杆的另一方端部通过所述滑动机构与第二壳体的左右两端部连接,在第二壳体上形成所述凸部,在所述杆连接部开口设置有构成所述凹部的贯通孔。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件在杆连接部的两个端部突出设置有一对左右连接杆,该连接杆的一方端部通过第一枢轴与第一壳体连接,而且另一方端部通过与所述第一枢轴平行的第二枢轴与第二壳体连接并且能够在闭合状态的旋转角度和第一打开状态的旋转角度之间旋转,所述滑动机构具有可滑动地配置在第二壳体上的滑动部件,连接杆的另一方端部被枢轴支撑于该滑动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一方壳体之间的相面对的面形成滑动接触面和滑动接触承载面,该滑动接触面和滑动接触承载面在从第二打开状态到闭合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互相滑动,使所述连接杆与所述一方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动到闭合状态下所述凸部与凹部能够互相卡合的相对位置。
10.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通过连接机构互相连接,所述设备选择性地设定成至少两种状态:闭合状态和倾斜状态,所述闭合状态为第一壳体的正面被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覆盖,并且露出第二壳体的正面的状态;所述倾斜状态为第二壳体通过所述连接机构的旋转动作从所述闭合状态开始移动,变为第二壳体的正面相对于第一壳体的正面以90度以上、小于180度的打开角度倾斜,并且露出两个壳体的正面的状态,
在该便携式电子设备中,
所述连接机构内置有凸轮机构,该凸轮机构对连接机构的旋转动作提供转矩,该凸轮机构的凸轮曲线具有在从闭合状态向倾斜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峰部和在倾斜状态下发挥作用的谷部,凸轮机构在该峰部的峰顶部所产生的转矩被设定为比由于第一壳体的自重而作用于凸轮机构的第一转矩值T1大的值,而且在闭合状态下凸轮机构所产生的转矩被设定为比所述转矩值T1小的第二转矩值T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机构具有:一对凸轮片,其随着两个壳体在闭合状态与倾斜状态之间的相对移动而相对旋转;以及,
弹簧,其使两凸轮片的凸轮面互相压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正面分别设置显示面,通过所述连接机构的旋转动作能够进一步将两个壳体的正面设定成在同一平面上对齐的打开状态,所述凸轮机构的凸轮曲线具有在从倾斜状态向打开状态转换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第二峰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机构具有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两侧部配置的一对左右连接杆,各个连接杆的一方端部通过铰链单元与第一壳体连接,而且另一方端部通过铰链单元与第二壳体连接,在介于至少任一方连接杆与第一壳体之间的铰链单元中内置有所述凸轮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284672A JP2012134734A (ja) | 2010-12-21 | 2010-12-21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JP2010-284672 | 2010-12-21 | ||
JP2010-284673 | 2010-12-21 | ||
JP2010284673A JP2012134735A (ja) | 2010-12-21 | 2010-12-21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JP2011013818A JP2012156766A (ja) | 2011-01-26 | 2011-01-26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JP2011013820A JP2012156768A (ja) | 2011-01-26 | 2011-01-26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JP2011-013820 | 2011-01-26 | ||
JP2011-013818 | 2011-01-26 | ||
JP2011015013A JP2012156845A (ja) | 2011-01-27 | 2011-01-27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JP2011-015013 | 2011-06-30 | ||
PCT/JP2011/079013 WO2012086506A1 (ja) | 2010-12-21 | 2011-12-15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262508A true CN103262508A (zh) | 2013-08-21 |
Family
ID=46313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615725A Pending CN103262508A (zh) | 2010-12-21 | 2011-12-15 | 便携式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40009877A1 (zh) |
CN (1) | CN103262508A (zh) |
WO (1) | WO201208650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83371B2 (ja) * | 2012-09-25 | 2017-08-23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装置 |
WO2014076852A1 (ja) | 2012-11-19 | 2014-05-22 |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携帯端末装置 |
CN203814098U (zh) * | 2014-05-14 | 2014-09-03 | 京东方(河北)移动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封装箱 |
US9729683B2 (en) | 2014-09-26 | 2017-08-08 | Intel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system with a modular second housing |
USD783625S1 (en) | 2014-12-27 | 2017-04-11 | Intel Corporation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a modular tablet stand |
KR102451405B1 (ko) * | 2015-11-03 | 2022-10-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복수의 디스플레이들을 갖는 전자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
US11586408B2 (en) | 2019-01-29 | 2023-02-21 | Dell Products L.P. | System and method for aligning hinged screens |
EP4300927A4 (en) * | 2021-06-09 | 2024-09-25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inge device comprising cam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hinge device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39361A (zh) * | 2003-08-21 | 2006-09-27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JP2006270836A (ja) * | 2005-03-25 | 2006-10-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携帯電話機 |
CN101061693A (zh) * | 2004-08-31 | 2007-10-24 | 摩托罗拉公司 | 可滑动且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相应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944098A (ja) * | 1995-07-27 | 1997-02-14 | Nec Niigata Ltd | 可動式lcdノート型パソコン |
JP3222764B2 (ja) * | 1996-05-17 | 2001-10-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情報処理装置 |
US7808549B2 (en) * | 2003-08-21 | 2010-10-05 | Alps Electric Co., Ltd. | Electronic device |
JP2011526380A (ja) * | 2008-06-12 | 2011-10-06 | カノーヴァ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リミテッド | 二重画面表示システム |
WO2011065472A1 (ja) * | 2009-11-26 | 2011-06-03 | 京セラ株式会社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2011
- 2011-12-15 CN CN2011800615725A patent/CN103262508A/zh active Pending
- 2011-12-15 US US13/996,467 patent/US20140009877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12-15 WO PCT/JP2011/079013 patent/WO201208650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39361A (zh) * | 2003-08-21 | 2006-09-27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CN101122808A (zh) * | 2003-08-21 | 2008-02-13 |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 电子设备 |
CN101061693A (zh) * | 2004-08-31 | 2007-10-24 | 摩托罗拉公司 | 可滑动且可折叠的电子设备及相应的方法 |
JP2006270836A (ja) * | 2005-03-25 | 2006-10-05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携帯電話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2086506A1 (ja) | 2012-06-28 |
US20140009877A1 (en) | 2014-0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262508A (zh) | 便携式电子设备 | |
CN202548694U (zh) | 便携式电子设备 | |
JP5896149B2 (ja) | カバー | |
JP2013239051A (ja) | 情報処理装置 | |
US20120275099A1 (en) |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14021477A (ja) | カバー | |
WO2012108325A1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4633849B1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466930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466931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3321808B2 (ja) | 手書き入力装置のケース | |
JP5199210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730598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2012093955A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566273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730600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097185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2012156768A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730599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094945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5199211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2012156845A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2012114799A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6253287B2 (ja) | 撮像装置 | |
JP6173084B2 (ja) | 撮像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