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155938B - 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155938B CN103155938B CN201310093718.5A CN201310093718A CN103155938B CN 103155938 B CN103155938 B CN 103155938B CN 201310093718 A CN201310093718 A CN 201310093718A CN 103155938 B CN103155938 B CN 1031559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afenthiuron
- clothianidin
- insecticidal composition
- field
- insectic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农业杀虫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噻虫胺和丁醚脲,两者的重量比为1:4~7,优选1:5~6。本发明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并且拓宽了杀虫谱;药效大幅度提高,防效时间长,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杀虫剂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
背景技术
噻虫胺是新烟碱类中的一种杀虫剂,是高效安全、高选择性的新型杀虫剂,其作用与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类似,具有触杀、胃毒和内吸活性。主要用于水稻、蔬菜、果树及其他作物上防治蚜虫、叶蝉、蓟马、飞虱等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某些鳞翅目类害虫的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用量少、毒性低、药效持效期长、对作物无药害、使用安全、与常规农药无交互抗性等优点,有卓越的内吸和渗透作用,是替代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又一新品种。其结构新颖、特殊,性能与传统烟碱类杀虫剂相比更为优异,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大型杀虫剂品种。
丁醚脲是一种新型硫脲类高效杀虫、杀螨剂,具有触杀、胃毒、内吸和熏蒸作用,且具有一定的杀卵效果,低毒,但对鱼、蜜蜂高毒。在紫外光下转变为具有杀虫活性的物质,对蔬菜上已产生严重抗药性的害虫具有较强的活性。可防治多种作物和观赏植物上的蚜虫、粉虱、叶蝉、夜蛾科害虫及害螨。主要以可湿性粉剂配成药液喷雾使用,防治蔬菜小菜蛾、菜青虫和棉花红蜘蛛,一般亩用有效成分20~30克,持效期10~15天。
含有单一活性组分的杀虫剂品种在农业田间害虫防治上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如用药剂量大害虫容易产生抗药性,杀虫范围窄,施用次数多加重环境污染等。对于防治农业上产生抗性的害虫,一种办法是推出新的与现有品种无交互抗性的新成分。但是,新的有效成分的开发成本高,开发周期长,而且永远都跟不上害虫产生抗性的速度。其他的办法比如作物布局调整、不同农药轮换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很难真正起到明显的效果。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杀虫谱广、成本低、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杀虫组合物。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其有效成分为噻虫胺和丁醚脲。
所述有效成分噻虫胺与丁醚脲的重量比为1:4~7,优选1:5~6。
上述有效成分噻虫胺与丁醚脲均是本领域公知的杀虫剂,可以通过各种商业渠道购得。
根据使用的需要,加入农药领域表面活性剂、载体、防冻剂、增稠剂或崩解剂等常用辅料,可将组合物制成可湿性粉剂或水分散粒剂或水悬浮剂。
本发明所述的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可用于防治果树食叶蛾、蔬菜上的蚜虫、叶蝉、飞虱类、粉虱、螨类等,药效大幅度提高,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降低,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减少污染、降低害虫抗药性,延长防效时间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由不同作用机制的有效成分组成,作用位点增加,有利于克服和延缓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并且拓宽了杀虫谱;
2、本发明药效大幅度提高,防效时间长,有效成分的田间用量下降,降低了生产和使用成本,减少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
首先采用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后联合毒力生物测定试验来证明两者复配后药效增强。
一、试验方法
将噻虫胺、丁醚脲用丙酮稀释成系列浓度,备用。毒力试验采用胃毒实验法。采集新鲜甘蓝叶用打孔器制成叶碟(d=1.6cm),浸入稀释好的药液5S,放入R=9cm的培养皿中(内铺相同直径滤纸),25℃条件下接入饥饿4h的2~3龄菜青虫,每处理20头,每浓度重复3次,设空白对照。置光照培养箱(25±2℃,RH=75%,L:D=14:10)中。于24h、48h、72h、96h检查死亡虫数。以毛笔轻触虫体,幼虫不动即为死亡。
二、数据调查与统计分析
采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方法表示:实验数据用几率值分析法予以分析,用Abbott公式校正死亡率,将稀释倍数换算成百分比浓度后再进行对数换算,校正死亡率做机率值转换求出毒力回归方程Y=a+bx,再根据毒力回归方程求出LC50。计算出混剂的实际毒力指数与理论毒力指数,并求出混剂的共毒系数CTC,根据共毒系数CTC评价混剂的增效作用,确定最佳配比。计算公式如下:
混剂的毒力指数理论数值=A的毒力指数×A在混剂中的比例+B的毒力指数×B在混剂中的比例。
按照混配杀虫剂联合作用的共毒系数划分标准:共毒系数(CTC)≥100表现为增效作用;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CTC<100表现为相加作用。
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混剂的共毒系数
通过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噻虫胺∶丁醚脲=1∶4~7时共毒系数高于100,有增效作用,尤其是在1∶5~6时,明显高于120,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证明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对菜青虫有增效作用。
以下采用田间药效小区试验方法,进一步证明噻虫胺与丁醚脲在大田施用对杀虫有增效作用,并可在大田使用。
一、试验条件
1、试验对象及试验作物
试验对象:菜青虫
试验作物:甘蓝
2、环境条件
田间试验在害虫为害严重且程度一致的作物上进行。选用有代表性的,地势平坦、肥力水平均匀一致的露天甘蓝地。
二、试验设计
1、药剂
1.1、试验药剂
选用以下实施例1-3制得的药剂。
1.2、对照药剂
对比例1药剂:25%丁醚脲水悬浮剂
对比例2药剂:50%噻虫胺水分散粒剂
1.3、空白对照
设不使用任何药剂的空白对照
2、小区安排
小区排列:试验药剂、对照药剂与空白对照的小区处理采用随机区组排列。
小区面积和重复:每小区面积10m2。
重复次数:每个处理重复4次。
3、调查记录
3.1、调查方法
每个处理小区内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调查3个叶片,共选定15片叶,在试验前挂牌标记。
3.2、调查时间和次数
基数调查:施药处理前
第二次调查:施药处理1d后
第三次调查:施药处理3d后
第四次调查:施药处理7d后
3.3、药效计算方法
药效按以下式1、式2计算
——式1
——式2
4、对作物的影响
4.1、对作物药害影响
将药剂处理区与空白对照区进行比较,评价药害:作物生长基本正常,基本无药害影响。
4.2、对其他生物影响
对周围水、土壤、空气等基本无影响,经口毒性试验,对小鼠经口实际无毒。
5、结果
通过DMRT(邓肯氏新复极差)法进行显著性测定,评价防效。
以下结合实施例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百分比均为重量百分比,田间药效的处理剂量均为有效成分用量。
实施例1:(60%噻虫胺·丁醚脲可湿性粉剂)
组分及含量:噻虫胺、10%;丁醚脲、50%;分散剂选用甲基奈磺酸甲醛缩合物硫酸盐(NNO)、3%;润湿剂选用用十二烷基苯磺酸钠、3%;载体选用高岭土、余量。
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噻虫胺、丁醚脲、分散剂、润湿剂及载体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混合制得可湿性粉剂。主要设备有混合机、气流粉碎机。
实施例2:(70%噻虫胺·丁醚脲水分散粒剂)
组分及含量:噻虫胺、10%;丁醚脲、60%;分散剂选用聚羧酸盐、7%;润湿剂选用十二烷基硫酸钠、3%;崩解剂选用玉米淀粉、15%;载体选用凹凸棒土,余量。
上述实施例2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噻虫胺、丁醚脲、润湿剂、分散剂、崩解剂及载体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后,再经过加水混合,挤压造粒、烘干即制得水分散粒剂。主要设备有混合机、气流粉碎机、造粒机。
实施例3:(40%噻虫胺·丁醚脲水悬浮剂)
组分及含量:噻虫胺、5%;丁醚脲、35%;分散剂选用萘磺酸盐、3%;润湿剂选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防冻剂选用乙二醇、4%,增稠剂选用黄原胶、0.1%,载体选用自来水、余量。
实施例4:(50%噻虫胺·丁醚脲水悬浮剂)
组分及含量:噻虫胺、10%;丁醚脲、40%;分散剂选用萘磺酸盐、4%;润湿剂选用壬基酚聚氧乙烯醚、3%;防冻剂选用乙二醇、4%,增稠剂选用黄原胶、0.5%,载体选用自来水、余量。
上述实施例3和4的制备方法为:按实施例提供的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将噻虫胺、丁醚脲、润湿剂、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及载体混合均匀,经卧式砂磨机湿法粉碎,待粒径合格后加入防冻剂和增稠剂混合均匀即制得水悬浮剂。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实施例1-3与对比例1-2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从表2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除药后1d、3d、7d后,各药剂处理的虫口数量均大幅减少,而且实施例1-3药剂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对比例1-2药剂,校正防治效果最高达96.99%,最低在87.43%,远远大于对比例1药剂最高85.54%和对比例2药剂最高86.0%的药效。表明丁醚脲与噻虫胺复配杀虫剂对害虫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而且持效时间明显长于单一药剂。另外,试验期间田间观察,实施例药剂各处理药液对作物生长无影响,对周围有益生物安全,与环境相容性好。由此可见,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是一个理想杀虫剂混剂。
Claims (2)
1.一种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有效成分为噻虫胺和丁醚脲,所述有效成分噻虫胺与丁醚脲的重量比为1:5~7,所述组合物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或水悬浮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复配杀虫组合物为水悬浮剂,各组分机重量百分数为噻虫胺5%,丁醚脲35%,分散剂萘磺酸盐3%,润湿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2%,防冻剂乙二醇4%,增稠剂黄原胶0.1%,水余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93718.5A CN103155938B (zh) | 2013-03-22 | 2013-03-22 | 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310093718.5A CN103155938B (zh) | 2013-03-22 | 2013-03-22 | 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55938A CN103155938A (zh) | 2013-06-19 |
CN103155938B true CN103155938B (zh) | 2014-11-26 |
Family
ID=485798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093718.5A Active CN103155938B (zh) | 2013-03-22 | 2013-03-22 | 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315593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782584A (zh) * | 2018-09-01 | 2018-11-13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含有环氧虫啶的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IN202011023685A (zh) * | 2020-06-05 | 2021-01-08 | Best Agrolife Ltd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167469A (zh) * | 2007-12-06 | 2008-04-30 | 张少武 | 丁醚脲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
WO2008006541A3 (en) * | 2006-07-12 | 2008-05-08 |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 Method of controlling or preventing pathogenic damage in a plant propagation material |
CN101228880A (zh) * | 2007-01-24 | 2008-07-30 | 葛尧伦 | 一种含有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 |
CN101642097A (zh) * | 2009-09-07 | 2010-02-10 | 山东农业大学 | 噻虫胺缓控释颗粒剂组合物 |
CN101785455A (zh) * | 2010-02-05 | 2010-07-28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农药油悬剂及其制备方法 |
-
2013
- 2013-03-22 CN CN201310093718.5A patent/CN10315593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06541A3 (en) * | 2006-07-12 | 2008-05-08 |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 Method of controlling or preventing pathogenic damage in a plant propagation material |
CN101228880A (zh) * | 2007-01-24 | 2008-07-30 | 葛尧伦 | 一种含有丁醚脲的杀虫组合物 |
CN101167469A (zh) * | 2007-12-06 | 2008-04-30 | 张少武 | 丁醚脲水分散粒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01642097A (zh) * | 2009-09-07 | 2010-02-10 | 山东农业大学 | 噻虫胺缓控释颗粒剂组合物 |
CN101785455A (zh) * | 2010-02-05 | 2010-07-28 | 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农药油悬剂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155938A (zh) | 2013-06-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80188A (zh) | 含有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茚虫威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4488949A (zh) | 一种含呋虫胺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3960260A (zh) | 农药组合物 | |
CN103141503A (zh) | 呋虫胺与螺虫乙酯复配杀虫组合物 | |
CN106857560A (zh) | 一种新型杀线虫剂及其应用 | |
CN102246766A (zh) | 一种含有氟啶虫酰胺与吡蚜酮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3155938B (zh) | 噻虫胺与丁醚脲复配杀虫组合物 | |
CN102696655B (zh) | 含有螺螨酯的复配农药组合物及其制剂 | |
CN101485329A (zh) | 一种杀虫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3493831A (zh) | 一种含嘧螨胺和季酮酸类杀虫剂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3125496A (zh) | 一种与吡蚜酮复配的新型杀虫组合物 | |
CN102228056A (zh) | 一种含有硫氟肟醚和部分有机磷类农药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2228044A (zh) | 一种含有硫氟肟醚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1692817A (zh) |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996458A (zh) | 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814031B (zh) | 一种含有丁烯氟虫腈和噻虫胺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2308837A (zh) | 一种杀虫组合物 | |
CN103141502B (zh) | 噻虫嗪与噻虫胺复配杀虫组合物 | |
CN102318636A (zh) | 一种增效杀虫组合物 | |
CN107279161A (zh) | 一种含有灭菌丹和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 |
CN102077833A (zh) | 一种杀虫组合物 | |
CN106614545A (zh) | 一种油悬浮剂及其在防治农业细菌性病害中的应用 | |
CN104068040B (zh) | 噻虫胺与虫酰肼复配杀虫组合物 | |
CN104430390A (zh) | 氨基寡糖素与噻唑菌胺复配农用杀菌剂 | |
CN105532736B (zh) | 一种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