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125004A -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功率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功率转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25004A
CN103125004A CN2011800457647A CN201180045764A CN103125004A CN 103125004 A CN103125004 A CN 103125004A CN 2011800457647 A CN2011800457647 A CN 2011800457647A CN 201180045764 A CN201180045764 A CN 201180045764A CN 103125004 A CN103125004 A CN 1031250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late
sidewall
adhesive
reactor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57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25004B (zh
Inventor
野村康
北岛未规
吉川浩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250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50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25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2500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H01F27/022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7/00Fixed inductances not covered by group H01F17/00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4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02M3/156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 H02M3/15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 H02M3/158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with automatic control of output voltage or current, e.g. switching regulators including plur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s final control devices for a single load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synchronous rectifier elemen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66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02M7/68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with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by static conver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高排热性能的小型电抗器。电抗器(1)包括:组装件(10),其包括线圈(2)和磁芯(3),线圈(2)布置在磁芯(3)上;以及外壳(4),其容纳组装件(10)。外壳(4)包含:底板(40),当电抗器(1)安装到固定对象上时,底板(40)接触固定对象;侧壁(41),其借助粘合剂安装到底板(40)上并且围绕组装件(10);以及接合层(42),其将线圈(2)固定到底板(40)的内表面上。底板(40)由导热率比侧壁(41)的导热率高的材料形成。除了包括底板(40)之外,通过利用接合层(42)将线圈(2)接合至底板(40),容易将线圈(2)的热量传递至底板(40)从而使电抗器(1)具有良好的散热特性。通过用粘合剂使底板(40)和侧壁(41)成一体,可以使两个部分(40、41)的厚度薄而且电抗器(1)的尺寸小。

Description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功率转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诸如安装到如混合电动车辆等车辆上的车载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等电功率转换器的部件的电抗器。本发明还涉及包括所述电抗器的转换器以及包括所述转换器的电功率转换器。本发明尤其涉及具有高排热性能且尺寸小的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功率转换器。
背景技术
电抗器是执行升压操作和降压操作的电路中的部件之一。例如,PTL1披露了一种用于安装在诸如混合电动车辆等车辆上的转换器的电抗器。所述电抗器包括:线圈;环形磁芯,所述线圈布置在所述磁芯处;外壳,其容纳所述线圈和所述磁芯的组装件;以及密封树脂,所述外壳被所述密封树脂填充。所述电抗器通常固定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上,并且用于冷却在被激励时产生热量的线圈等。
外壳通常为铝制压铸产品。外壳固定到冷却基座并且用作线圈等的热量的排热路径。
引文列表
专利文献
PTL1:日本未审查的专利申请公开No.2010-050408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近来,期望进一步减小混合电动车辆等的车载部件的尺寸和重量。然而,包括常规铝外壳的电抗器难以实现尺寸的进一步减小。
由于铝为导电材料,所以必须使铝至少与线圈电绝缘。因此,通常在线圈和外壳的内表面(底面和侧壁表面)之间提供相对大的间隙以确保电绝缘空隙。由于确保了绝缘空隙,所以难以实现尺寸减小。
例如,如果省去外壳,则能够减小电抗器的尺寸。然而,由于线圈和磁芯被露出,不能保护线圈和磁芯不受诸如灰尘和腐蚀等外部环境影响,也不能获得机械保护,例如强度。
而且,期望填充在所述外壳中的密封树脂具有高排热性能。例如,如果密封树脂使用含有由陶瓷制成的填充物的树脂,则能够提高排热性能。然而,由于包括线圈和磁芯的组装件具有复杂的外部形状,所以如果用包含填充物的树脂填充外壳以避免组装件和外壳的内表面之间产生间隙和缝隙,则填充步骤花费时间,并且因此使电抗器的产率下降。另外,尽管能够通过提高密封树脂中填充物的含量来提高排热性能,但是会使密封树脂变脆并且易于被热冲击破坏。因此,期望开发一种在密封树脂不含有填充物的情况下具有高排热性能的电抗器。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高排热性能的小型电抗器。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所述电抗器的转换器以及包括所述转换器的电功率转换器。
技术方案
本发明通过使得外壳具有分割式结构并且提供将线圈固定到外壳的内底面上的接合层而实现了上述目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组装件和外壳的电抗器,所述组装件具有线圈和磁芯,所述线圈布置在所述磁芯上,所述外壳容纳所述组装件。所述外壳包括:底板,当所述电抗器安装在固定对象上时,所述底板接触所述固定对象;侧壁,其借助粘合剂安装到所述底板上并且围绕所述组装件;以及接合层,其将所述线圈固定到所述底板的内表面。此外,所述底板的导热率等于或高于所述侧壁的导热率。
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由于当电抗器安装到所述固定对象上时所述线圈的位于安装侧的表面借助所述接合层固定到所述底板上,所以能够将线圈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底板。如果底板由导热率至少等于或高于所述侧壁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则能够将来自所述线圈的位于所述安装侧的所述表面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上。因此,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由于线圈的热量能够通过所述底板传递到固定对象,所以排热性能高。具体地说,由于底板和侧壁为分离的部件,所以两个部件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例如,如果所述底板由导热率比侧壁的导热率高的材料形成,则电抗器能够具有更高的排热性能。如果所述接合层的厚度减小,则能够缩短所述线圈的位于所述安装侧的表面和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而且,就这点而言,能够提高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的排热性能。
而且,如果接合层的厚度减小且因此使距离缩短,则能够使所述电抗器的尺寸减小。此外,由于底板和侧壁为分离的部件,所以能够容易地改变两个部件的材料。例如,如果用具有高电绝缘性能的材料形成侧壁,则能够缩短线圈的外周表面和侧壁的内周表面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进一步使本发明的电抗器的尺寸减小。
而且,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中,由于底板和侧壁为通过粘合剂相互安装起来的分离部件,所以例如可以在没有安装侧壁时形成接合层。例如,可在常规外壳的能被线圈接触到的内底面上形成接合层,在常规外壳中其底面及侧壁一体地成型并且不能分离。然而,在该情形下,因为侧壁干扰了接合层的形成,所以难以形成接合层。相反,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能够容易地形成接合层,因此电抗器的产率高。而且,由于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包括外壳,所以能够为线圈和磁芯提供应对环境的保护以及机械保护。
而且,由于用粘合剂固定底板和侧壁,所以如果外壳被密封树脂填充,则无论密封树脂的粘度和相对密度如何,粘合剂均能够防止未硬化的密封树脂从底板和侧壁之间泄漏到外壳的外部。此外,由于底板和侧壁被粘合剂固定,所以能够简化两个部件的构造和组装步骤。
此处,可以使用各种方法中的任一种作为将底板和侧壁安装成一体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诸如螺栓等夹紧部件。然而,在此情形下,难以减小电抗器的尺寸。例如,可在底板和侧壁上设置螺栓孔,可将螺栓旋入螺栓孔中,从而可以将两个部件固定为一体。而且,如果用密封树脂填充外壳,则可以优选地布置封装件以防止未硬化的密封树脂从底板和侧壁之间泄漏到外部。如果底板的厚度和侧壁的厚度小,则当用螺栓固定底板和侧壁时,底板和侧壁会变形。如果底板和侧壁两者变形,则封装件的凹入量会不均匀,并且密封树脂会从具有小凹入量的部分中泄漏出去。由于这点,为了防止底板和侧壁的变形,必须增加两个部件的厚度,并且与其它部分相比必须增大贯穿这两个部件的螺栓附近的部分。如果厚度增加,则难以使电抗器的尺寸减小。
而且,当用螺栓固定底板和侧壁时,如果密封树脂的粘度小,则即使布置了封装件,密封树脂也可能从底板和侧壁之间泄漏到外壳的外部。只要当树脂被加热时树脂的粘度减小,那么,当密封树脂被高温加热时,密封树脂的可用类型受限制以防止泄漏。因此,期望开发一种安装两个部件的方法,无论密封树脂的种类如何,该方法均能够防止密封树脂从底板和侧壁之间泄漏到外壳的外部。
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由于如上所述底板和侧壁用粘合剂安装起来,所以可省去螺栓和封装件。由于不使用螺栓,所以不必增加固定部分的厚度,并且能够使底板的厚度和侧壁的厚度减小。而且,就这点而言,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能够减小尺寸。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无论诸如封装件等弹性部件的规格或密封树脂的粘度如何,粘合剂均能够防止密封树脂泄漏。因此,能够提高选择可用密封树脂的自由度。此外,采用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能够省去诸如螺栓等夹紧部件和诸如封装件等弹性部件,并且能够省去形成螺栓孔的加工步骤和组装步骤。因此,产率高。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接合层是由具有0.1W/m·K以上的导热率的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材料的“绝缘性能”表示能够提供线圈和底板之间的电绝缘性的耐电压特性。
采用该方案,由于接合层由绝缘材料形成,所以即使底板由导电材料形成,也能够因为线圈接触接合层而在线圈和底板之间可靠地提供绝缘性。因此,采用该方案,能够使接合层的厚度充分地减小。就这点而言,容易将线圈的热量传递到固定对象,因此,排热性能高。由于导热率更高,所以提高了排热性能。因此,该方案可以包括由具有0.15W/m·K以上的导热率的绝缘材料形成的接合层,更优选地包括由具有0.5W/m·K以上的导热率的绝缘材料形成的接合层,或者进一步优选地包括由具有1W/m·K以上的导热率的绝缘材料形成的接合层。
具体地说,如果接合层由具有高于2W/m·K的导热率的材料形成,则这种接合层具有高导热率。即使接合层的厚度在一定程度上较大,电抗器也能够具有高排热性能。随着接合层的厚度增加,绝缘性能也增加。采用包括排热性能高的接合层的方案,能够使热量通过接合层至少从线圈的位于安装侧的表面高效地排放出来。例如,如果外壳被密封树脂填充,则即使密封树脂使用具有低导热率的树脂,接合层也提高了排热性能。因此,采用包括排热性能高的接合层的方案,提高了选择可用密封树脂的自由度,例如,可以使用不包含填充物的树脂。可选地,即使不设置密封树脂,也能够确保排热性能高的接合层具有足够的排热性能。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堰部,当所述侧壁安装到所述底板上时,所述堰部防止所述粘合剂从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之间泄漏到所述外壳的外部。
如果借助布置在底板和侧壁之间的粘合剂固定底板和侧壁两者,则根据粘合剂量和粘合剂的粘度,粘合剂可能因为在硬化之前散布至底板和侧壁上而从底板和侧壁之间泄漏。在该方案中,散布至底板和侧壁之间的粘合剂被堰部阻挡,并且能够防止粘合剂泄漏到外壳的外部。而且,当将底板和侧壁固定时,可以使用堰部进行定位。两个部件容易定位。堰部可设置在两个部件中的每一个部件上。在该情形下,即使粘合剂施加到底板和侧壁两者上,也能够如上所述防止粘合剂泄漏。堰部可设置在底板和侧壁中的仅一者上。如果堰部设置在底板和侧壁中的仅一者上,则通过将侧壁固定并安装到底板上使底板和侧壁中另一者的外周边缘与设置在底板和侧壁中一者上的堰部的内周边缘对准,能够将两个部件不偏移地相互固定。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被所述粘合剂填充的粘合剂槽。
由于设有被粘合剂填充的粘合剂槽,所以将粘合剂槽用作粘合剂的施加部分的标记。因此,容易施加粘合剂。而且,粘合剂槽能够被恒定量的粘合剂填充,因此能够充分地施加粘合剂。由于粘合剂槽中存在粘合剂,所以能够增加底板和侧壁之间的接触区域。能够进一步牢固地固定底板和侧壁两者。
粘合剂槽可至少设置在底板和侧壁中的仅一者上,或者可设在两个部件中的每一者上。如果在底板上设置粘合剂槽,则容易用粘合剂填充粘合剂槽。相反,如果在侧壁上设置粘合剂槽,则由于能够减小底板的厚度,使得热量容易传递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并且能够提高电抗器的排热性能。如果在底板和侧壁中的每一者上设置粘合剂槽,则能够增加底板和侧壁之间的接触区域,并且因此能够牢固地固定两个部件。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接触所述粘合剂的平坦表面。
由于接触粘合剂的表面是平坦的,所以能够简化底板或侧壁的构造。具体地说,由于能够减小底板的厚度,所以热量容易传递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并且能够提高电抗器的排热性能。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侧壁具有位于侧壁内侧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所述组装件定位。
由于在侧壁的内侧设有引导部,所以当将组装件固定到底板时,易于进行定位。可将侧壁相对于底板定位,并且能够将组装件相对于设在侧壁上的引导部定位。因此,能够在不使用将底板、侧壁和组装件这三个部件定位的夹具的情况下容易地这三个部件定位。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接合层具有由绝缘粘合剂形成的至少一个粘合剂层,并且所述底板由导电材料形成。
由于接合层具有由绝缘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所以使得线圈和接合层之间的粘合度提高。具体地说,如果粘合剂层具有多层结构,则即使单个粘合剂层的厚度小,也能提高电绝缘性能。如果尽可能减小粘合剂层的厚度,则线圈和底板之间距离缩短。因此,能够提高排热性能,并且能够使电抗器的尺寸减小。然而,如果粘合剂层的厚度减小,则可能存在气孔。相比之下,由于设置多层结构,位于预定层中的气孔可能被另一相邻层封闭。因此,能够提供具有高绝缘性能的接合层。可适当地选择单个粘合剂层的厚度和层数。随着总厚度变大,绝缘性能得到提高。随着厚度变小,排热性能得到提高。如果使用具有高绝缘性能的材料,则即使每个粘合剂层的厚度小且叠层的数量小,也能够提供足够的排热性能和绝缘性能。例如,接合层可形成为使得粘合剂层的总厚度小于2mm,更优选地小于1mm以下,或者进一步优选地小于0.5mm以下。而且,如果底板由导电材料形成或者典型地由诸如铝等金属形成,则由于金属通常具有高排热性能,进一步提高了电抗器的排热性能。而且,即使当底板由导电材料形成时,也由于接合层包含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粘合剂层,而能够确保线圈和底板之间的电绝缘性。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粘合剂与形成所述接合层的所述绝缘粘合剂相同。
如果固定底板和侧壁的粘合剂与形成接合层(粘合剂层)的绝缘粘合剂相同,则例如能够通过将绝缘粘合剂施加到底板的整个内表面上来同时且一体地形成接合层和将底板和侧壁固定的粘合剂层。因此,不必另外将固定底板和侧壁的粘合剂施加到侧壁上。而且,当线圈接触接合层,底板接触侧壁并且接触部分被固定时,可以同时使粘合剂硬化。因此,能够简化施加粘合剂的步骤和使粘合剂硬化的步骤,并且该方案提供了电抗器的良好产率。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粘合剂与形成所述接合层的所述绝缘粘合剂不同。
由于固定底板和侧壁的粘合剂不同于形成接合层(粘合剂层)的绝缘粘合剂,所以提高了选择可用粘合剂的自由度。例如,固定底板和侧壁的粘合剂可以为无论底板和侧壁的材料如何均能够将底板和侧壁牢固地连接和固定起来的粘合剂。形成接合层的绝缘粘合剂可以为能够通过接合层将来自线圈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的粘合剂。如上文所述,可以使用分别满足使用目的的粘合剂。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接合层和所述粘合剂由布置在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上的片状粘合剂一体地形成。
由于使用片状粘合剂,所以固定接合层或底板和侧壁的粘合剂的布置工作变得容易,并且该方案提供了电抗器的良好产率。具体地说,如果调节片状粘合剂的尺寸,则单个片状粘合剂能够容易一体地形成接合层和固定底板和侧壁的粘合剂层。因此,该方案提供了电抗器的良好产率。而且,在该方案中,由于在底板和侧壁处的粘合剂的接触表面可以为平坦的,所以底板和侧壁的形状可以为简单的形状。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侧壁由绝缘材料形成。
由于侧壁由绝缘材料形成,所以在侧壁和线圈之间提供绝缘性。因此,侧壁的内表面和线圈的外周表面之间的距离缩短,并且能够使尺寸进一步减小。而且,如果绝缘材料为比金属材料重量轻的诸如树脂等材料,则能够提供重量比常规铝外壳的重量轻的外壳。应注意的是,侧壁可与底板类似地由诸如铝等导电材料形成。在该情形下,能够提高排热性能。而且,在该情形下,由于外壳由导电的非磁性材料形成,所以外壳用作磁屏蔽件,并且能够抑制漏磁通。
可以存在本发明的如下方案,其中,所述接合层具有由环氧树脂基粘合剂形成的多层结构,所述环氧树脂基粘合剂含有由氧化铝形成的填充剂,所述底板由从铝和铝合金中选择的材料形成,并且所述侧壁由绝缘树脂形成。
环氧树脂基粘合剂含有由氧化铝形成的填充物,既具有高绝缘性能又具有高排热性能。例如,环氧树脂基粘合剂能够满足3W/m·K以上的导热率。因此,该方案提供了高排热性能。而且,采用该多层结构,即使每个粘合剂层的厚度如上所述减小,也能够确保高的电绝缘性能。而且,由于每个粘合剂层的厚度减小,所以能够如上所述减小电抗器的尺寸。此外,铝或铝合金具有高导热率(铝:237W/m·K)。因此,采用包括由铝等形成的底板的方案,能够在将底板用作排热路径的同时使线圈的热量高效地传递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因此排热性能高。而且,采用包括由绝缘树脂形成的侧壁的该方案,由于如上所述缩短了线圈和侧壁之间的距离,所以能够进一步减小电抗器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能够优选地用于转换器的部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转换器包括开关元件、用于控制所述开关元件的操作的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使开关操作变得平稳的电抗器,所述转换器利用所述开关元件的操作来对输入电压进行转换。所述电抗器是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根据本发明的转换器能够优选地用于电功率转换器的部件。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的电功率转换器包括用于对输入电压进行转换的转换器、以及将直流和交流相互转换的逆变器,所述电功率转换器件利用经所述逆变器转换的电力驱动负载。所述转换器是根据本发明的转换器。
根据本发明的转换器和根据本发明的电功率转换器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具有高排热性能的小型电抗器。因此,转换器和电功率转换器能够紧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体积小且具有高排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抗器的简要透视图。
图2是简要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抗器中所包括的线圈和磁芯的组装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简要地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抗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4分别示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电抗器的外壳。部分(A)为沿着图3(在侧壁的安装侧的放大图)中的箭头IV-IV截取的剖视图。部分(B)是粘合剂槽被粘合剂填充的状态的剖视图。部分(C)是侧壁固定到底板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简要地示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抗器的分解透视图。
图6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抗器。部分(A)是外壳的侧壁固定到底板的状态的剖视图。部分(B)是组装件布置在外壳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简要地示出线圈和磁芯的组装件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混合电动车辆的电源系统的简要构造图。
图9是示出包括根据本发明转换器在内的根据本发明电功率转换器的实例的简要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相似的附图标记指代相似的部件。在下面的说明中,当电抗器被安装时,将安装侧描述为下侧,并且将与安装侧相反的一侧描述为上侧。
第一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4来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在图4中,为了便于描述,以放大的方式图示出侧壁。
总体构造
电抗器1包括:组装件10,其具有线圈2和磁芯3,线圈2布置在磁芯3处;以及外壳4,其容纳组装件10。外壳4是敞开了一个表面的盒体,并且通常填充有密封树脂(未示出)。除了形成线圈2的导线2w的端部之外,组装件10埋置在密封树脂中。电抗器1的特征之一在于,当制造电抗器1时,能够将外壳4进行分割。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各个部件。
组装件
线圈
参照图2和图3描述线圈2。线圈2包括:通过缠绕导线2w形成的一对线圈元件2a和2b,该导线2w为无接合部的单根连续导线;以及线圈连接部2r,其将线圈元件2a和2b连接到一起。线圈元件2a和2b具有相同的线圈匝数并且当沿其轴向观察时具有大致矩形形状(端面形状)。线圈元件2a和2b两者并排布置,且使其轴向彼此平行。导线2w在线圈2的另一端侧处(在图3的纸面的远侧处)部分地弯曲成U状形状并且因此形成线圈连接部2r。对于该构造,线圈元件2a和2b两者具有相同的缠绕方向。
优选地,导线2w是如下的涂层导线:在由诸如铜或铝等导电材料制成的导体的外周上具有由绝缘材料制成的绝缘涂层。在该实施例中,导线2w是如下的涂层矩形导线:导体由铜制矩形导线制成并且绝缘涂层由釉质(通常为聚酰胺-酰亚胺)制成。优选地,绝缘涂层的厚度在20μm至100μm的范围内。随着厚度变大,能够减小销孔,从而提高了电绝缘性能。线圈元件2a和2b两者均是通过将涂层矩形导线以扁立(edgewise)方式缠绕成中空的矩形管形状而形成的。导线2w可以不是导体为矩形线的导线,而是可以为具有诸如圆形横截面、椭圆形横截面和多边形横截面等各种横截面中的任一种横截面的导线。矩形导线可能形成占空系数比由具有圆形横截面的圆形导线形成的线圈的占空系数大的线圈。可选地,线圈元件可分别由不同的导线形成,并且分别形成线圈元件的导线的端部可通过例如焊接法而接合形成一体式线圈。
形成线圈2的导线2w的两端适当地在线圈2的一个端侧(在图3的纸面的近侧处)处从匝形成部分延伸出来,并且延伸到例如外壳4的外部(图1)。延伸出的导线2w的两端的绝缘涂层被去除,并且使导体部分露出。由导电材料制成的端子件8连接至露出的导体部分。诸如向线圈2供给电力的电源等外部装置(未示出)通过端子件8连接。稍后将详细地描述端子件8。
磁芯
适当地参照图2来描述磁芯3。磁芯3包括:一对内芯部31,线圈元件2a和2b分别布置在一对内芯部31上;以及一对外芯部32,线圈2不是布置在外芯部32上,并且外芯部32从线圈2露出。内芯部31均具有长方体形状,并且外芯部32均具有棱柱体形状,该棱柱体形状具有一对梯形表面。磁芯3具有环形形状,使得分开布置的内芯部31布置在外芯部32之间,并且内芯部31的端面31e接触外芯部32的内端面32e。当线圈2被激励时,内芯部31和外芯部32形成闭合磁路。
内芯部31通常均为通过将由磁性材料制成的芯件31m和通常由非磁性材料制成的间隙部件31g交替地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件。外芯部32均为由磁性材料制成的芯件。每个芯件可以为使用磁性粉末的压制体(compact),或者为通过将多个具有绝缘涂层的磁性薄板(例如,电磁钢板)层叠而形成的层叠件。
压制体可以为使用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粉末的粉末压制体,软磁性材料例如为诸如铁(Fe)、钴(Co)或镍(Ni)等铁族金属;诸如硅铁(Fe-Si)、镍铁(Fe-Ni)、铝铁(Fe-Al)、钴铁(Fe-Co)、铬铁(Fe-Cr)或铝硅铁(Fe-Si-Al)等Fe基合金;稀土金属;或非晶态磁性材料。压制体可以可选地为通过对粉末进行压模且然后对粉末进行烧结而形成的烧结压制体。另外可选地,压制体可以为通过对粉末和树脂的混合物进行注射成型或铸造成型而形成的硬化压制体。芯件可以为如下的铁氧体芯:其为金属氧化物的烧结压制体。压制体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各种三维形状中的任一种形状的磁芯。
粉末压制体优选地使用在由软磁性材料制成的粉末表面上具有绝缘涂层的粉末压制体。在该情形下,通过对粉末进行成型然后在绝缘涂层的耐热温度以下灼烧粉末,能够获得覆有绝缘涂层的粉末压制体。绝缘涂层可以典型地为由硅树脂或磷酸盐制成的涂层。
内芯部31的材料可以不同于外芯部32的材料。例如,如果内芯部31为粉末压制体或层叠件并且外芯部32为硬化压制体,则内芯部31的饱和磁通密度很可能变得高于外芯部32的饱和磁通密度。在该实施例中,每个芯件为诸如铁或钢等含铁的软磁性粉末的粉末压制体。
间隙部件31g均为布置在设于芯件之间的间隙中以调节电感的片状部件。间隙部件31g由具有比芯件的磁导率低的磁导率的材料或者通常由非磁性材料(或者可能为气隙)制成。材料可以为铝、玻璃环氧树脂或不饱和聚酯。可选地,如果间隙部件31g由在诸如陶瓷或酚醛树脂等非磁性材料中散布有磁性粉末(例如,铁氧体、Fe、Fe-Si或铝硅铁粉)的混合材料制成,则能够减小间隙的漏磁通。另外可选地,间隙部件31g可以为气隙。
可以适当地选择芯件和间隙部件的数量,以使电抗器1获得期望的电感。可以适当地选择芯件和间隙部件的形状。
如果在内芯部31的外周上设有绝缘材料制成的涂层,则能够增强线圈2和内芯部31之间的绝缘性。例如,通过布置热收缩管、常温收缩管、绝缘带或绝缘纸来提供涂层。如果在内芯部31的外周上布置可收缩管或者附贴绝缘胶带,则能够增强绝缘性能并且能够使芯件和间隙部件为一体。
在磁芯3中,内芯部31的安装侧处的表面与外芯部32的安装侧处的表面不平齐。更具体地,当电抗器1安装到固定对象上时,外芯部32的安装侧处的表面(下文称为芯安装表面,在图2中为下表面)相对于内芯部31的安装表面突出。而且,调节外芯部32的高度(当电抗器1安装到固定对象上时与固定对象的表面垂直的方向(在该情形下为与线圈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即图2中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以使外芯部32的芯安装表面变得与线圈2的安装侧处的表面(下文称为线圈安装表面,在图2中为下表面)平齐。因此,当电抗器1被安装时,如果以透视的方式从侧表面观察,则磁芯3具有H状形状。而且,由于芯安装表面与线圈安装表面平齐,所以不仅线圈2的线圈安装表面而且磁芯3的芯安装表面均能够接触到接合层42(图3,稍后描述)。此外,当磁芯3组装成环形形状时,外芯部32的侧表面(图2中的纸面的近表面和远表面)相对于内芯部31的侧表面向外突出。因此,当电抗器1被安装时(在图2中,当下侧被定义为安装侧时),如果也以透视的方式从上表面或下表面观察时,则磁芯3具有H状形状。因为磁芯3由粉末压制体制成,所以可以容易地形成具有上述三维形状的磁芯3。另外,相对于内芯部31突出的外芯部32的突出部分能够用于磁通的路径。
绝缘体
组装件10包括位于线圈2和磁芯3之间的绝缘体5,从而增强线圈2和磁芯3之间的绝缘性。绝缘体5均包括:周壁部分51,其布置在内芯部31的外周上;以及一对框架状部分52,其接触线圈2的端面(即如下的表面:从该表面观察到线圈元件的匝呈环形形状)。
周壁部分51包括均具有方括号状横截面的一对部件。周壁部分51彼此不接触,并且仅布置在各个内芯部31的外周表面的一部分上。周壁部分51可以为布置在内芯部31的整个外周表面上的管状部件(参见图7,稍后描述)。然而,只要能确保线圈2和内芯部31之间的绝缘余隙,如图2所示,则内芯部31可以不被周壁部分51局部覆盖。在该情形下,周壁部分51均使用具有如下窗部的周壁部分:该窗部贯穿周壁部分的前侧和后侧。
由于内芯部31部分地从周壁部分51露出,所以能够减少周壁部分51的材料。而且,如果设置密封树脂,则只要周壁部分51具有窗部或者内芯部31的周边仅部分地被周壁部分51覆盖,就能够增加内芯部31与密封树脂的接触区域,并且能够在注射密封树脂时容易地去除气泡。因此,电抗器1的产率高。
框架状部分52均具有一对开口,内芯部31分别插入并穿过所述开口,并且每个框架状部分52包括向内芯部31突出以易于将内芯部31导入的短管状部件。而且,线圈连接部2r布置在一个框架状部分52处。一个框架状部分52包括使线圈连接部2r与外芯部32绝缘的安装部52f。
绝缘体的材料可以为诸如聚苯硫醚(PPS)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树脂或液晶聚合物(LCP)等绝缘材料。
外壳
适当地参照图3和图4描述外壳4。外壳4容纳包括线圈2和磁芯3的组装件10且包括板状底板40和垂直地布置在底板40上的框架状侧壁41。电抗器1的特征之一在于,底板40和侧壁41不形成为一体而是由粘合剂固定起来的,并且底板40具有接合层42。
底板和侧壁
底板
底板40为矩形板并且布置为当电抗器1安装到固定对象上时与固定对象相接触。图3的实例表明了底板40位于下侧的安装状态。然而,可以构思出底板40位于上侧或侧部的安装状态。底板40具有接合层42,接合层42形成在当外壳4被组装时布置于内侧(内底面)的表面上。而且,底板40具有位于外周边缘处的框架状接合区域40f。接合区域40f的四个角部分别具有均以舌形形状突出的安装部400。每个安装部400具有螺栓孔400h,螺栓(未示出)穿过螺栓孔将外壳4固定到固定对象上。螺栓孔400h与侧壁41的螺栓孔411h(稍后描述)连续地设置。螺栓孔400h和411h可以为不带螺纹的通孔或带螺纹的螺钉孔,并且可适当地选择数量。
侧壁
侧壁41为矩形框架状部分。当一个开口被底板40闭合并且外壳4被组装时,侧壁41布置为围绕组装件10,并且另一开口是敞开的。在该情形下,当电抗器1安装到固定对象上时侧壁41的安装侧的区域具有沿着底板40的外部形状延伸的矩形形状,并且侧壁41的开口侧的区域具有沿着包括线圈2和磁芯3的组装件10的外周表面延伸的弯曲形状。在外壳4被组装的状态下,线圈2的外周表面布置为靠近侧壁41的内周表面。线圈2的外周表面和侧壁41的内周表面之间的距离非常小,小至在大约0mm至1.0mm的范围内。而且,在该情形下,在侧壁41的开口侧的区域中设置有顶部,并且顶部布置成将组装件10的外芯部32的梯形表面覆盖。关于容纳在外壳4中的组装件10,线圈2如图1所示被露出,并且磁芯3基本上被外壳4的材料覆盖。由于设置了顶部,所以增强了耐振动性,提高了外壳4(侧壁41)的刚性,并且还能够保护组装件10不受外部环境影响以及为组装件10提供机械保护。可选地,可以省去上述顶部并且可使两个外芯部32的梯形表面中的至少一个与线圈2一起露出。
端子板
在侧壁41的开口侧的区域中,如图3所示将外芯部32之一的上侧覆盖的部分用作端子板410,端子件8固定到端子板410。
端子件8均为矩形板部件,且包括:焊接表面81,其连接至形成线圈2的导线2w的端部;连接表面82,其与诸如电源等外部装置形成连接;以及连接部,其将焊接表面81与连接表面82相连。如图3所示,端子件8弯曲成适当的形状。导线2w的导体部分和端子件8之间的连接可以使用诸如钨极惰性气体保护(TIG)焊接等焊接法或接触结合等方法。端子件8的形状仅为实例,并且可以使用任何适当的形状。
端子板410具有凹槽410c,端子件8的连接部布置在凹槽410c中。用端子固定部件9覆盖装配到凹槽410c中的端子件8的上侧。通过用螺栓91夹紧端子固定部件9,来将端子件8固定到端子板410。端子固定部件9的材料可优选地使用用于外壳材料的诸如绝缘树脂等绝缘材料(稍后描述)。可选地,端子板可以为单独的部件,并且例如,端子板可以固定到侧壁。当侧壁由绝缘材料形成(稍后描述)时,如果端子件通过嵌入成型(insert molding)法形成,则侧壁、端子件和端子板可以成一体。
连接部
在侧壁41的安装侧的区域中,凸缘41f设置为围绕侧壁41的外周,以将侧壁41与底板40相连。凸缘41f的形状和尺寸与设在底板40处的接合区域40f的形状和尺寸相似。凸缘41f可仅由侧壁41的材料形成。可选地,可以布置由不同材料形成的与侧壁41的安装侧处的外周边缘对应的框架状部分。
安装部
凸缘41f包括将外壳4固定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上的安装部411。安装部411形成为分别从凸缘41f的四个角部突出,类似于底板40。安装部411均具有螺栓孔411h。螺栓孔411h可仅由凸缘41f的材料形成。可选地,可形成并布置由不同材料形成的管部件。
连接构造
底板40和侧壁41借助粘合剂彼此连接并形成为一体。连接构造可以为如下的构造:底板40和侧壁41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堰部,当侧壁41安装到底板40上时,堰部防止粘合剂从底板40和侧壁41之间泄漏到外壳4的外部。而且,可以提供这样的构造:底板40和侧壁41中的至少一个具有被粘合剂填充的粘合剂槽。
堰部
当侧壁41借助粘合剂安装到底板40上时,堰部防止粘合剂从底板40和侧壁41之间泄漏到外壳4的外部。优选地,堰部形成在侧壁41或底板40上。在该实例中,堰部41a设在形成于侧壁41的安装侧的区域中的凸缘41f上。更具体地,如图4所示,凸缘41f具有从底面41d向底板40突出且沿着凸缘41f的外周边缘设置的环形部件,当侧壁41安装到底板40上时,底面41d接触底板40。环形部件的外周边缘与凸缘41f的外周边缘连续地形成。当侧壁41安装到底板40上时,环形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底板40的侧表面。该环形部件用作堰部41a。在该实例中,堰部41a具有矩形的截面形状。堰部41a的截面形状可以为除了矩形形状以外的多边形形状,只要在堰部41a的内周边缘和底板40的外周边缘之间不存在间隙并且堰部41a能够紧密地按压住底板40的侧表面即可。堰部41a的高度(从底面41d突出的长度)等于或小于底板40的厚度。在该实例中,堰部41a的高度小于底板40的厚度。可以适当地确定堰部41a的厚度,只要当侧壁41安装到底板40上并且堰部41a能够紧密地按压住底板40的侧表面时,堰部41a的内周边缘和底板40的外周边缘之间不存在间隙即可。堰部41a可仅由凸缘41f的材料形成。可选地,可以布置由不同材料形成的与凸缘41f的安装侧处的外周边缘对应的框架状部分。在前者的情形下,堰部41a优选地与凸缘41f一体成型。在后者的情形下,堰部优选地使用例如粘合剂或螺栓等安装到凸缘41f上。
当堰部设在底板40上时,通常设置环形部件,使得环形部件在底板40的外周边缘上从底板40的一个表面(在图4中为上表面)朝向侧壁41突出并且沿着底板40的外周边缘延伸。该环形部件优选地用作堰部。在该情形下,由于堰部形成在底板40的外周边缘上,所以底板40具有盘形形状。即使当堰部设在底板40上时,堰部可仅由底板40的材料形成,或者可选地,堰部可由不同材料形成并且与底板40结合。当堰部由不同材料形成时,环形部件可布置为使得环形部件的内周表面接触底板40的侧表面,或者环形部件可布置在底板40的上表面上。设在底板40上的堰部可具有任何截面形状,只要在堰部的内周边缘和侧壁41(凸缘41f)的外周边缘之间不存在间隙并且堰部能够紧密地按压住侧壁41(凸缘41f)的侧表面即可。而且,设在底板40上的堰部具有从底板40的一个表面突出的长度(在堰部和凸缘41f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接触部分的高度),该长度可优选地等于或小于凸缘41f的高度。可选地,堰部可以形成在侧壁41或底板40的外周边缘的至少一部分上。也就是说,堰部不必为环形部件,并且可以为C形部件或者为包括多个突出件的构造。另外可选地,堰部可以具有不设在侧壁41或底板40上的构造。
粘合剂槽
当用粘合剂将侧壁41安装到底板40上时,粘合剂槽被粘合剂填充。在该实例中,如图4所示,粘合剂槽41b形成在凸缘41f中,凸缘41f形成于侧壁41的安装侧的区域中。粘合剂槽41b沿着凸缘41f的形状形成,并且当从下侧观察侧壁41时粘合剂槽41b呈矩形框架形状。由于凸缘41f在四个角部处具有安装部411(图1和图3),所以粘合剂槽41b也是沿着安装部411的形状而形成的。更具体地,粘合剂槽41b形成在凸缘41f的内周边缘和外周边缘之间,并且在设有安装部411的四个角部处围绕设在安装部411上的螺栓孔411h。粘合剂槽41b可以不形成在安装部411的外周边缘和螺栓孔411h之间的区域中。在该实例中,粘合剂槽41b(凹部)具有如图4(A)所示的矩形截面形状;然而,该截面形状可以为半圆形形状或除了矩形形状以外的多边形形状。可以适当地确定凹陷量(槽深度),只要凹部(槽)能够填充有足够固定侧壁41和底板40的量的粘合剂即可。可选地,可以不连续地形成粘合剂槽。
粘合剂槽优选地形成在侧壁41和底板40中的至少一者上。可存在:如上所述在侧壁41(凸缘41f)上形成粘合剂槽的情况,在底板40(接合区域40f)上形成粘合剂槽的情况,以及在底板40(接合区域40f)和侧壁41(凸缘41f)两者上形成粘合剂槽的情况。任何这种粘合剂槽可具有与形成在凸缘41f上的粘合剂槽的形状相似的形状。可以形成多个粘合剂槽。例如,可以并排地在凸缘41f和接合区域40f中的仅一者上形成多个粘合剂槽,或者可以并排地在凸缘41f和接合区域40f两者上形成多个粘合剂槽。如果在凸缘41f和接合区域40f两者上形成粘合剂槽,则当两个部件被组装起来时,侧壁41的粘合剂槽和底板40的粘合剂槽可布置成彼此面对,或者可以以偏移的方式布置。可选地,凸缘41f和接合区域41f两者可不包括粘合剂槽。
如果不设置粘合剂槽,则侧壁41和底板4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具有接触粘合剂的平坦表面。在该实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底板40的接触粘合剂的表面为平坦的。可选地,可以仅侧壁41为平坦的,或者可以侧壁41和底板40两者均为平坦的。
材料
如果外壳4的材料是例如金属材料,则由于金属材料通常具有高导热率,所以外壳可以具有高排热性能。更具体地,这种金属可以为例如铝或其合金;镁(导热率:156W/m·K)或其合金;铜(398W/m·K)或其合金;银(427W/m·K)或其合金;或铁或奥氏体基不锈钢(例如,SUS304:16.7W/m·K)。如果使用铝、镁或其合金,则外壳可以具有小的重量,并且这能够有助于减轻电抗器的重量。特别地,铝或其合金具有高耐腐蚀性,并且可优选地用于车载部件。如果外壳4由金属材料形成,则外壳4可以通过诸如压铸等铸造法或诸如冲压等塑性加工法来形成。
可选地,外壳4的材料可以为非金属材料,诸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树脂、聚氨酯树脂、聚苯硫醚(PPS)树脂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树脂。如果使用非金属材料,则由于非金属材料通常具有高电绝缘性能,所以能够增强线圈2和外壳4之间的绝缘性。而且,非金属材料的重量比金属材料的重量轻。因此,能够减小电抗器1的重量。如果树脂与由陶瓷制成的填充物混合(稍后描述),则能够提高排热性能。如果外壳4由树脂形成,则可优选地使用注射成型法。
底板40和侧壁41的材料可以为相同种类的材料。在该情形下,两个部件具有相等的导热率。可选地,由于底板40和侧壁41为单独的部件,所以两个部件的材料可彼此不同。在该情形下,特别地,如果选择两个部件的材料以使放置有线圈2的底板40的导热率大于侧壁41的导热率,则布置在底板40上的线圈2和磁芯3的热量能够高效地传递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在该情形下,底板40由铝形成并且侧壁41由PBT树脂形成。
接合层
接合层42设在底板40上的如下部分处:在该部分,线圈2的线圈安装表面和外芯部32的芯安装表面彼此接触。接合层42的材料允许线圈2固定到底板40,该材料通常为粘合剂或树脂。例如,接合层42可通过将粘合剂或树脂涂覆在底板40上或者利用丝网印刷法来形成。可选地,可以使用片状粘合剂。如果使用丝网印刷或片状粘合剂,则能够以高精度来形成具有期望形状的接合层42。特别地,片状粘合剂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期望形状的接合层42,并且因此提供良好的可加工性。
粘结层42可具有单层结构或多层结构。对于多层结构,多个层可由不同种类的材料或相同种类的材料形成。例如,可通过丝网印刷法来层叠具有相同材料的多个层,或者可以层叠不同材料的片状粘合剂。在单层和多层的任一情况下,当(总)厚度变小时,线圈2和底板40之间的距离变小,并且因此,能够提高排热性能,并且能够减小尺寸。相反,当厚度变大时,能够牢固地保持线圈2,并且如果使用绝缘材料,则能够增强线圈2和底板40之间的绝缘性。
接合层42的更具体的材料可以为例如绝缘树脂。绝缘树脂可以为例如环氧树脂或丙烯酸树脂。可以使用含有由陶瓷制成的填充物的绝缘树脂(稍后描述)。由于绝缘树脂含有具有高排热性能和高电绝缘性能的填充物,所以能够形成具有高排热性能和高电绝缘性能的接合层42。当接合层42由绝缘树脂形成时,尤其是如果使用粘合剂,则因为能够提高线圈2和接合层42之间的粘合度而是优选的。可选地,如果使用通过将具有高排热性能和高电绝缘性能的填充物添加至绝缘树脂中而形成的片状粘合剂,则能够更加容易地形成具有高排热性能和高电绝缘性能的接合层42。
如果接合层42的材料为例如具有高于2W/m·K的导热率的绝缘材料,则该构造能够具有高排热性能以及高绝缘性能。随着导热率变高,排热性能变高。可以使用具有3W/m·K以上的导热率的材料,更优选地使用具有10W/m·K以上的导热率的材料,进一步优选地使用具有20W/m·K以上的导热率的材料,或者更优选地使用具有30W/m·K以上的导热率的材料。如果使用含有填充物的材料,则可以调节填充物的材料和含量以获得期望的导热率。
除了包括接合层42之外,例如,还可以包括排热层。排热层的具体材料可以例如为诸如陶瓷等非金属无机材料,或者更具体地说,为从由金属元素、硼(B)或硅(Si)形成的氧化物、碳化物和氮化物中选择的材料种类。更具体的陶瓷可以为大约20W/m·K至150W/m·K的氮化硅(Si3N4)、大约20W/m·K至30W/m·K的氧化铝(Al2O3)、大约200W/m·K至250W/m·K的氮化铝(AlN)、大约50W/m·K至65W/m·K的氮化硼(BN)或者大约50W/m·K至130W/m·K的碳化硅(SiC)。这种陶瓷具有高排热性能和高电绝缘性能。如果利用陶瓷形成例如排热层,则可以使用诸如物理汽相沉积(PVD)法或化学汽相沉积(CVD)法等沉积方法。可选地,可通过用合适的粘合剂将陶瓷制的烧结板接合到底板40上来形成排热层。在排热层上形成接合层42。由陶瓷制成的排热层具有如上所述的高绝缘性能。因此,可以提供线圈2与排热层直接接触的电抗器。由于在线圈2和底板40之间仅布置排热层,所以电抗器具有高排热性能并且体积小。
当接合层42由绝缘材料形成时,如果设置由如上所述陶瓷等制成的层,则即使接合层42具有1mm以下或者0.5mm以下的小厚度,也能够确保线圈2和底板40之间的绝缘性。由于接合层42薄,所以能够提高排热性能。可选地,如果接合层42由具有高排热性能的材料形成,则即使接合层42具有0.5mm以上或者1mm以上的厚度,排热性能也足够高。
应当注意的是,接合层42的厚度是当接合层42形成时的厚度。当包括线圈2和磁芯3的组装件10被安装时,该厚度变得比形成时的厚度小,并且可偶然为大约0.1mm。当使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片状粘合剂时,也发生这种现象。
在该情形下,接合层42由环氧树脂基粘合剂(绝缘粘合剂)形成(导热率:3W/m·K),该粘合剂包含由铝制成的填充物。而且,在该情形下,接合层42具有上述粘合剂层的两层结构。单层具有0.2mm的厚度,并且总厚度为0.4mm。接合层42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只要接合层42的面积允许线圈安装表面和芯安装表面充分接触接合层42即可。在该情形下,接合层42具有沿着如图2所示由线圈2的线圈安装表面和外芯部32的芯安装表面限定的形状的形状。
密封树脂
外壳4可以被由绝缘树脂制成的密封树脂(未示出)填充。在该情形下,导线2w的端部延伸到外壳4的外部,并且从密封树脂露出。密封树脂可以为例如环氧树脂、聚氨酯树脂或硅树脂。而且,如果密封树脂含有具有高绝缘性能和高导热率的填充物,例如,由从氮化硅、氧化铝、氮化铝、氮化硼、莫来石和碳化硅中选择的至少一种制成的填充物,则能够进一步提高排热性能。
电抗器的制造
可以按如下方法制造具有上述构造的电抗器1。
首先,形成包括线圈2和磁芯3的组装件10。更具体地说,层叠芯件31m和间隙部件31g,并且因此如图2所示形成内芯部31,并且在绝缘体5的周壁部分51布置在内芯部31的外周上的同时将内芯部31分别插入到线圈元件2a和2b中。组装件10是通过如下方式而形成的:将框架状部分52和外芯部32布置在线圈2上使线圈元件2a和2b的端面以及内芯部31的端面31e布置在绝缘体5的框架状部分52之间以及外芯部32之间。内芯部31的端面31e从框架状部分52的开口露出并且接触外芯部32的内端面32e。
尽管芯件31m和间隙部件31g可借助粘合剂、胶带等接合并形成一体,但在本实施例中,不使用粘合剂。尽管一对周壁部分51彼此不相连,但是将周壁部分51同内芯部31一起插入到线圈元件2a和2b中,并且进一步布置外芯部32。因此,保持了将周壁部分51布置在线圈元件2a、2b的内周表面和内芯部31之间的状态,并且周壁部分51不会掉落。
一方面,将铝片材冲压成如图3所示的预定形状,并且形成底板40。在底板40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具有预定形状的接合层42(在该情形下,使用丝网印刷)。将如上所述组装起来的组装件10粘接并固定到接合层42上。由于接合层42由粘合剂形成,所以组装件10能够牢固地固定到底板40上。
另一方面,从组装件10的上侧安装以注射成型法等形成为预定形状的侧壁41来覆盖组装件10的外周表面,并且用粘合剂将底板40和侧壁41形成一体。粘合剂是利用注射器和喷嘴喷射的并且在喷嘴移动时施加到粘合剂槽41b(图4(B))中。在粘合剂槽41b被粘合剂填充时,将侧壁41安装到底板40上(见图4(C))。此时,将侧壁41装配到底板40上使得底板40的外周边缘接触形成在侧壁41上的堰部41a的内周边缘。因此,两个部件均能够被固定而不会彼此偏移。然后,即使在粘合剂硬化之前粘合剂槽41b中的粘合剂散布至侧壁41和底板40,堰部41a也能防止粘合剂泄漏到外壳4的外部。在该状态下,粘合剂硬化。粘合剂可不同于形成接合层42的粘合剂。可以根据使用目的而使用具有期望特性的粘合剂。例如,形成接合层42的粘合剂使用具有高排热性能和高绝缘性能的粘合剂,并且将侧壁41与底板40形成一体的粘合剂使用能够牢固地将两个部件接合起来的粘合剂。由于外芯部32被端子板410和顶部覆盖,并且顶部用作止挡件,所以能够防止组装件10从侧壁41掉落。防止外芯部32掉落的位置固定部等可以另外地设在端子板410或顶部的内部。在该步骤中,盒形外壳4被组装好,并且能够将组装件10容纳在外壳4中,如图1所示。
端子件8的焊接表面81焊接到导线2w的从外壳4突出的端部,并且端子件8装配到侧壁41的端子板410(图3)的凹槽410c(图3)中。然后,用端子固定部件9覆盖端子件8的连接部,用螺栓91将端子固定部件9固定到侧壁41,并且因此使端子件8固定到端子板410。利用该步骤,形成不具有密封树脂的电抗器1。
相反,如果外壳4被密封树脂(未示出)填充并且密封树脂硬化,则形成具有密封树脂的电抗器1。可选地,可利用螺栓91将端子件8固定到端子板410,可用密封树脂填充外壳,并且然后可将导线2w的端部焊接到端子件8的焊接表面81。
用途
具有上述构造的电抗器1能够优选地用于在如下通电条件下的特定用途:最大电流(直流)在从大约100A至1000A的范围内,平均电压在从大约100V至1000V的范围内,并且使用频率在从大约5kHz至100kHz的范围内,或者该电抗器通常用作诸如电动车辆、混合电动车辆等车辆中的车载电功率转换器的部件。
优点
对于具有上述构造的电抗器1,由于线圈2借助接合层42接合至导热率等于或高于侧壁41的导热率的底板40,因此使用时产生的线圈2的热量和磁芯3的热量通过底板40高效地传递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因此,电抗器1具有高排热性能。特别地,在电抗器1中,接合层42由绝缘粘合剂形成,并且因此线圈2和磁芯3之间相对于接合层42的粘合度良好。因此,线圈2等的热量容易传递到底板40,并且电抗器1具有高排热性能。
而且,在电抗器1中,由于底板40由具有高导热率的材料形成,所以来自线圈2的热量能够高效地传递到固定对象,并且因此具有高排热性能。此外,在电抗器1中,尽管底板40由金属材料(导电材料)形成,但由于接合层42由绝缘粘合剂形成,所以即使当接合层42非常薄且为0.4mm时,也能够确保线圈2和底板40之间的绝缘性。而且,由于接合层42薄,所以线圈2等的热量容易通过底板40传递到固定对象。因此,电抗器1具有高排热性能。而且,在电抗器1中,由于接合层42的导热率高于2W/m·K,所以接合层42具有高导热率。由于具有高导热率的接合层42布置在底板40和线圈2之间,所以电抗器1具有高排热性能。
而且,由于电抗器1包括外壳4,所以能够保护组装件10免受环境破坏,并且可具有机械保护。尽管电抗器1包括外壳4,但由于侧壁41由树脂形成,所以电抗器1的重量小。另外,由于能够缩短线圈2的外周表面和侧壁41的内周表面之间的距离,所以电抗器1体积小。而且,由于如上所述接合层42薄并且能够缩短线圈2的线圈安装表面和底板40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所以电抗器1体积小。
此外,在电抗器1中,由于底板40和侧壁41为分离的部件并且被组合为一体,所以可以在侧壁41被去除的情况下在底板40上形成接合层42。因此,对于电抗器1,能够容易地形成接合层42,因此产率高。而且,可以在侧壁41被去除的情况下将组装件10接合到包括接合层42的底板40。容易执行冲压处理,并且因此产率高。此外,由于底板40和侧壁41为分离的部件,所以底板40和侧壁41的材料可彼此不同。因此,可从各种选择来选择材料。
另外,由于粘合剂将底板40和侧壁41固定,所以能够密封两个部件。因此,当外壳4被密封树脂填充时,无论密封树脂的种类为何,均能够防止未硬化的密封树脂从底板40和侧壁41之间泄漏到外壳4的外部。因此,能够省去封装件,并且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而且,由于固定步骤使用粘合剂,所以可省去其它固定部件(螺栓等),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并且能够减少组装步骤的数量,并且因此产率高。此外,由于不需要封装件或螺栓,所以不必增加底板40或侧壁41的厚度,或者不需要诸如螺栓的固定部分等加厚部。因此,电抗器1体积小。
第二实施例
接下来,将参照图5对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抗器1进行说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抗器1包括接合层42,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接合层42由绝缘粘合剂形成。然而,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该绝缘粘合剂与将外壳4的底板40和侧壁41固定的粘合剂相同。此外,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底板40和侧壁41具有与粘合剂接触的平坦表面。下文中,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并且由于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似,所以省略其描述。
在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抗器1中,侧壁41不具有粘合剂槽,并且凸缘41f的底面是平坦的。组装件10以如下方式容纳在包括侧壁41的外壳4中。如图5所示,利用丝网印刷法将绝缘粘合剂施加到底板40的整个表面上,并且在底板40的整个表面上形成由绝缘粘合剂形成的粘合剂层。粘合剂层的一部分(至少为布置有组装件10的线圈2的部分)用作接合层42,并且其它部分用作底板40和侧壁41两者相粘接的区域。在该情形下,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粘合剂层由具有高于2W/m·K的导热率的粘合剂形成,并且因此两个部件相粘接的区域具有高排热性能。也就是说,由于底板40的整个内表面具有排热性能高的粘合剂层,所以该实施例具有高排热性能。组装件10被布置并粘接在粘合剂层的预定位置处。在布置组装件10的同时,将侧壁41安装到底板40上。由于底板40和侧壁41两者均具有与粘合剂接触的平坦表面,所以不必向侧壁41上施加将底板40和侧壁41固定到一起的粘合剂。侧壁41装配到底板40上使底板40的外周边缘接触形成在侧壁41上的堰部的内周边缘。因此,两个部件能够固定而不会彼此偏移。粘合剂在该状态下硬化,并且将组装件10和侧壁41固定到底板40上。粘合剂可以使用具有2W/m·K以上的导热率的粘合剂。
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将形成外壳4的底板40和侧壁41固定的粘合剂与形成接合层42的材料(在该情形下为绝缘粘合剂)相同,所以能够通过将粘合剂施加到底板40的整个内表面上来形成粘合剂层。能够简化施加粘合剂的步骤。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在将组装件10和侧壁41粘接并固定之后,仅执行一次粘合剂的硬化步骤。能够减少加工步骤的数量,并且因此产率高。代替一次将粘合剂施加到底板40的整个内表面上,可分别将粘合剂施加到外壳4的底板40和侧壁41的粘接表面以及施加到接合层42。此时,施加到底板40和侧壁41的粘接表面上的粘合剂的材料和层数可与施加到接合层上的粘合剂的材料和层数不同。可选地,可利用具有预定形状的掩模仅将粘合剂施加到底板40和侧壁41的粘接表面以及接合层42的形成区域。因此,粘合剂能够同时施加到接合层42的粘接表面和形成区域,并且能够减小粘合剂的使用量。
而且,在该实施例中,底板40和侧壁41两者不具有粘合剂槽,但是具有与粘合剂接触的平坦表面。能够简化两个部件40和41的构造。具体地说,能够减小底板40的厚度。热量容易地传递到诸如冷却基座等固定对象,并且能够增强电抗器1的排热性能。
第三实施例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抗器中,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抗器1类似,将底板40和侧壁41固定的粘合剂与形成接合层42的绝缘粘合剂相同。然而,第三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粘合剂为片状粘合剂。在下文中,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并且由于其它构造与第二实施例的构造相似,所以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片状粘合剂是能够在预定温度下熔化且再次硬化并且能够切割成期望形状的片状部件。因此,如果使用片状粘合剂,则能够容易地形成使接合层42以及底板40和侧壁41相粘接的区域一体地形成的粘合剂层。片状粘合剂可由具有0.1W/m·K以上的导热率的绝缘树脂(例如,环氧树脂)形成。由于片状粘合剂由绝缘树脂形成,所以即使厚度为1mm以下或者为如上所述的0.5mm以下,也能够充分地提供线圈2和底板40(尤其当由导电材料形成时)之间的绝缘性。例如,可以使用由环氧树脂(导热率:大约0.7W/m·K,厚度(粘接之前):大约0.5mm)形成的片状粘合剂。
可选地,可以使用在具有高电绝缘性能的基础树脂中包含具有高导热率和高电绝缘性能的填充物并且因此具有高于2W/m·K的导热率的片状粘合剂。例如,可以使用基础树脂由环氧树脂形成并且包含有球形微细填充物的粘合剂(例如,具有大约2W/m·K至2.5W/m·K的导热率的粘合剂,更优选地为具有大约5W/m·K以上导热率的粘合剂,或者更为优选地具有大约10W/m·K以上导热率的粘合剂)。当使用具有高导热率的片状粘合剂时,接合层42也用作排热层。即使厚度增加一定程度,排热性能也是高的。然而,如果厚度减小至在大约0.1mm至0.15mm的范围内,则能够缩短线圈2和底板40之间的距离,并且因此能够提高排热性能。片状粘合剂可使用已知的一种粘合剂或者通过商业方式提供的一种粘合剂。
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抗器中,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抗器1类似,可使用具有与粘合剂接触的平坦表面的底板40和侧壁41。而且,可以与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电抗器1类似的方式地制造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抗器。更具体地,在底板40上布置沿着底板40的轮廓切割并且变成预定形状的片状粘合剂,在片状粘合剂上布置组装件10和侧壁41,然后使片状粘合剂熔化并再次硬化。由于该硬化,片状粘合剂的布置在底板40和侧壁41之间的区域将底板40和侧壁41形成为一体,并且片状粘合剂的布置在组装件10的线圈2和底板40之间的区域(该区域变成接合层42)借助接合层42将线圈2固定到底板40。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抗器在底板40的整个内表面上具有排热性能高的粘合剂层(片状粘合剂),因此与第二实施例类似,电抗器具有高的排热性能。而且,采用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电抗器,比第二实施例更易于形成粘合剂层。步骤不会变得复杂,因此产率高。
即使在使用片状粘合剂的该实施例中,也可以包括由陶瓷形成的上述排热层。
第四实施例
接下来,参照图6对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抗器进行说明。根据第四实施例的电抗器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外壳4的侧壁41的内侧设置用于将组装件10定位的引导部41c。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制造电抗器的方法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利用粘合剂将底板40和侧壁41形成为一体,然后将组装件10固定到底板40。在下文中,主要对不同点进行说明,并且由于其它构造与第一实施例的构造相似,所以省略对它们的描述。在图6(B)中,为了便于描述,示意性地图示出组装件10。实际的组装件10包括线圈和磁芯,如第一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线圈布置在磁芯上。
当将组装件10固定在底板40和侧壁41被形成为一体的外壳4中时,引导部41c对组装件10进行定位。在该实例中,如图6所示,引导部41c形成在侧壁41的内侧。更具体地,设置从侧壁41的内周表面突出的突起部。突起部用作引导部41c。引导部41c从侧壁41到组装件10的长度(突起部的突出长度)优选地为期望长度,以使组装件10布置在外壳4中的预定位置处。引导部41c可以沿着侧壁41的整个内周形成,或者可以不连续地形成多个引导部。在该实例中,引导部41c具有矩形截面形状;然而,截面形状可以不是矩形形状,可以是多边形形状或半圆形形状,只要能够使组装件10位于预定位置处即可。引导部41c的材料优选地为诸如树脂等非金属材料,因为非金属材料通常具有高电绝缘性能,并且因此能够增强组装件10和侧壁41之间的绝缘性。在该实例中,引导部41c由形成侧壁41的绝缘树脂形成,并且与侧壁41形成一体。
可以按如下方式制造具有上述构造的电抗器。首先,如图6(A)所示,利用粘合剂将底板40和侧壁41形成为一体。此时,在形成在侧壁41处的粘合剂槽41b被粘合剂填充的同时,将侧壁41装配到底板40上以使底板40的外周边缘接触形成在侧壁41上的堰部41a的内周边缘。因此,能够将侧壁41相对于底板40定位。然后,如图6(B)所示,在底板40的一个表面上形成具有预定形状的接合层42,并且将组装件10固定到接合层42上。此时,组装件10在底板40上安装成与形成在侧壁41上的引导部41c的末端接触。因此,能够将组装件10相对于引导部41c定位。结果,能够容易地将底板40、侧壁41和组装件10这三个部分定位。在该实施例中,端子板410(见图3)和侧壁41优选地为分离的部件,并且优选地在组装件10固定之后进行安装。可选地,在底板40和侧壁41形成为一体之前,可在底板40上形成接合层42。
具有上述构造的电抗器可通过除上述方法外的例如如下方法制造:在将粘合剂施加到底板的整个内表面上的同时或者在与第二实施例或第三实施例类似地布置片状粘合剂的同时,将侧壁和组装件同时安装到底板上。此时,如果侧壁和组装件借助引导部对准,则能够容易将底板、侧壁和组装件这三个部分定位。可选地,例如能够通过在将粘合剂施加到底板的整个内表面上的同时或者在布置片状粘合剂的同时将组装件布置在底板上,然后使用引导部或堰部来将侧壁布置在合适的位置处。如果当布置侧壁时粘合剂未硬化,则能够利用引导部对组装件的位置进行一定程度的调节。可选地,如根据第一实施例所述,可将组装件固定在底板上,然后可用粘合剂将底板和侧壁形成一体。
第一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中,底板由与侧壁的材料不同的材料形成。可选地,底板和侧壁两者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例如,如果两个部件由例如铝等具有高排热性能的金属材料形成,则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抗器的排热性能。具体地说,在该变型例中,如果设置密封树脂,则线圈的热量和磁芯的热量能够高效地传递到外壳。另外,如果将绝缘树脂用于密封树脂,则能够提高线圈的外周表面和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绝缘性。在该变型例中,如果接合层由绝缘材料形成,则即使线圈的线圈安装表面和底板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缩短(即,即使接合层的厚度减小),也能够提供线圈和底板之间的绝缘性。因此,能够提高排热性能,并且能够减小尺寸。在线圈的外周表面和侧壁的内表面之间设置距离以确保绝缘性能。
第二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中,在线圈和底板之间仅设置由绝缘粘合剂形成的接合层。可选地,可以设置由诸如氮化铝或氧化铝等陶瓷形成的排热层以及由绝缘粘合剂制成的接合层。
第三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中,绝缘体5的周壁部分51和框架状部分52不是一体的。可选地,与图7所示的绝缘体5α类似,周壁部分51α和框架状部分52α可彼此相连并且形成一体。在该情形下,对绝缘体5α进行详细描述。其它构造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的构造相似,并且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绝缘体5α包括将磁芯3的内芯部31容纳起来的一对管状周壁部分51α,以及与内芯部31和外芯部32接触的一对框架状部分52α。每个周壁51α为沿着内芯部31的外部形状延伸的管状部件,并且具有分别位于其两端处的装配部分510。框架状部分52α的装配部分520装配到装配部分510上。每个框架状部分52α是类似于任何实施例的框架状部分52的平板,并且具有一对开口,内芯部31分别插入到开口中。装配部分520类似于周壁51α,设在开口的接触周壁部分51α的一侧。尖括号状框架部分521设在开口的接触外芯部32的一侧处。框架部分521将外芯部32定位。由于周壁部分51α的装配部分510装配到框架状部分52α的装配部分520上,所以能够保持相互位置。
组装件是按如下方式利用绝缘体5α形成的。首先,在外芯部32的内端面朝向上侧的同时,放置一个外芯部32,使一个框架状部分52α从框架部分521的开口侧滑动,并且将框架部分521装配到外芯部32上。在该步骤中,将一个外芯部32相对于一个框架状部分52α定位。
然后,将周壁部分51α的装配部分510装配到一个框架状部分52α的装配部分520上,由此将一对周壁部分51α安装到框架状部分52α上。在该步骤中,保持一个框架状部分52α和周壁部分51α之间的位置关系。
然后,将芯件31m和间隙部件31g交替地插入到各个周壁部分51α中并且层叠起来。用周壁部分51α来保持层叠的内芯部31的层叠状态。在该情形下,周壁部分51α在其一对侧表面上具有朝向上侧开口的狭缝。当将芯件31m和间隙部件31g插入到周壁部分51α中时,芯件31m能够受到指形件等支撑,并且因此可以安全且容易地执行插入工作。
然后,在线圈的线圈连接部(未示出)朝向下侧的同时,将两个线圈元件安装到周壁部分51α的外周上。然后,将另一框架状部分52α安装到周壁部分51α上,并且将另一外芯部32如上所述安装到另一框架状部分52α上。在该步骤中,保持周壁部分51α和另一框架状部分52α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将另一外芯部32相对于另一框架状部分52α定位。利用该步骤,获得线圈和磁芯3的组装件。
由于使用绝缘体5α,所以当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任一实施例类似地形成磁芯3时,能够省去粘合剂。具体地说,因为周壁部分51α与框架状部分52α相连,绝缘体5α容易保持一体状态,并且例如当组装件被布置在外壳的底板上时绝缘体5α易于处置。
此外,如果一个外芯部32的后表面接触外壳的侧壁并且在另一外芯部32的后表面和侧壁之间插入将另一外芯部32向一个外芯部32按压的部件(例如,板簧),则能够防止由于诸如振动或冲击等外部因素导致间隙长度发生变化。在使用按压部件的变型例中,如果间隙部件31g是由诸如硅橡胶或氟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间隙部件,则因为间隙部件31g变形而能够调节间隙长度并且能够一定程度地吸收尺寸误差。可以在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例以及稍后描述的变型例中的任一个中使用按压部件和弹性间隙部件。
第四变型例
可选地,例如,可能存在另一种构造:当形成磁芯3时不使用粘合剂而是使用能够以环形方式保持磁芯的条形夹紧部件(未示出)。例如,条形夹紧部件可以包括条形部分和锁定部分,条形部件布置在磁芯的外周上,锁定部分安装在条形部分的一端处并且固定由条形部分形成的环件以使环件具有预定长度。锁定部分可以包括:插孔,具有肋状件的条形部分的另一端部区域插入所述插孔中;以及齿部,其设在插孔处并且咬入条形部分的肋状件中。条形部分的另一端部区域中的肋状件和锁定部分的齿部形成棘轮机构。因此,可优选地使用能够固定具有预定长度的环件的棘轮机构。
条形夹紧部件的材料可以为能够耐受在电抗器使用期间的温度的具有耐热性的材料。例如,所述材料可以为诸如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或诸如耐热性聚酰胺树脂、聚醚醚酮(PEEK)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聚四氟乙烯(PTFE)树脂或聚苯硫醚(PPS)树脂等非金属材料。可以使用通过商业方式提供的系紧部件,例如扎带(Thomas&Betts International Inc.的注册商标)、聚醚醚酮扎带(由Hellermann Tyton Co.,Ltd.制造的扎绞线)或不锈钢带(由Panduit Corporation制造)。
条形夹紧部件能够以环形方式固定磁芯:例如,通过将条形部分布置在一个外芯部的外周上、在一个内芯部的外周和线圈元件的内周表面之间、在另一外芯部的外周上、然后在另一内芯部的外周和线圈元件的内周表面之间,并且用锁定部分固定环长度。可选地,如在任一实施例等中所述的组装好线圈和磁芯的组装件之后,可以将条形部分布置为围绕外芯部以及线圈的外周,然后可以固定环长度。由于使用条形夹紧部件,所以可不使用粘合剂来将磁芯形成为一体。例如,当将组装件布置在底板上时,能够容易处置组装件。而且,能够易于保持芯件之间的距离。
此外,如果在磁芯的外周与条形夹紧部件之间或线圈的外周与条形夹紧部件之间布置缓冲部件,则能够防止磁芯或线圈受条形夹紧部件的夹紧力损坏。可适当地选择缓冲部件的材料、厚度、数量以及布置位置,以将可以保持环形磁芯预定形状的夹紧力作用于磁芯上。例如,可将如下部件用于缓冲部件:由诸如ABS树脂、PPS树脂、PBT树脂或环氧树脂等树脂成型为与芯部形状对应的形状的厚度在大约0.5mm至2mm范围内的成型产品,或者例如硅橡胶制成的橡胶类板部件。
第五实施例
根据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和变型例中的任一个的电抗器可用于安装在车辆等上的转换器的部件或用于包括转换器的电功率转换器的部件。
例如,如图8所示,作为混合电动车辆或电动车辆的车辆1200包括主电池1210、与主电池210连接的电功率转换器件1100以及受从主电池1210供给来的用于行驶的电力驱动的电动机(负载)1220。电动机1220通常为三相交流电动机。电动机1220在行驶期间驱动车轮1250并且在再生期间用作发电机。在混合电动汽车的情况下,车辆1200除包括电动机1220外还包括发动机。尽管图8示出了作为车辆1200的充电端口的入口,但还可以包括插塞。
电功率转换器件1100包括与主电池1210连接的转换器1110以及与转换器1110连接并且在直流和交流之间进行相互转换的逆变器1120。在车辆1200的行驶期间,转换器1110将主电池1210的直流电压(输入电压)从大约200V至300V的范围升压到大约400V至700V的范围,并且将功率供给逆变器1120。此外,在再生期间,转换器1110将通过逆变器1120从电动机1220输出的直流电压(输入电压)降压至适于主电池1210的直流电压,然后将该直流电压用于对主电池1210充电。在车辆1200行驶期间,逆变器1120将由转换器1110升压后的直流转换成预定的交流并且将交流供给到电动机1220。在再生期间,逆变器1120将从电动机1220输出的交流转换成直流并且将直流输出给转换器1110。
如图9所示,转换器1110包括多个开关元件1111、用于控制开关元件1111的操作的驱动电路1112以及电抗器L。转换器1110通过反复执行通/断(即,开关操作)来转换输入电压(在该情况下,执行升压和降压)。每个开关元件1111使用诸如场效应晶体管(FET)或绝缘栅型双极晶体管(IGBT)等功率器件。电抗器L利用线圈对流过电路的电流变化施加干扰的特性,并且因此具有如下的功能:当通过开关操作使电流增加或减小时使得变化平滑。电抗器1为根据实施例和变型例中任一个的电抗器。由于包括具有高排热性能的小型电抗器1,所以电功率转换器1100和转换器1110能够有助于减小尺寸。
除了转换器1110之外,车辆1200还包括与主电池1210连接的供电装置转换器1150以及辅助电源转换器1160,辅助电源转换器1160与充当辅助装置1240的电源的辅助电池1230连接并且还与主电池210连接,辅助电源转换器1160将主电池1210的高压转换成低压。转换器1110通常执行DC-DC转换,而供电装置转换器1150和辅助电源转换器1160执行AC-DC转换。供电装置转换器1150可以包括执行DC-DC转换的类型。供电装置转换器1150和辅助电源转换器1160均可包括与根据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例中任一个的电抗器类似的构造,并且可适当地改变电抗器的尺寸和形状。而且,根据上述实施例和变型例中任一个的电抗器可用于如下的转换器:其执行输入电压的转换并且仅执行升压或降压。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适当地修改。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电抗器能够优选地用于诸如安装在诸如混合电动车辆、电动车辆或燃料电池车辆等车辆上的车载转换器的电功率转换器的部件。
附图标记列表
1               电抗器
2               线圈
2a,2b           线圈元件
2r              线圈连接部
2w              导线
3               磁芯
31              内芯部
31e             端面
31m             芯件
31g             间隙部件
32              外芯部
32e             内端面
4               外壳
40              底板
40f             接合区域
41              侧壁
41d             底面
41f             凸缘
41a             堰部
41b             粘合剂槽
41c             引导部
42              接合层
400,411         安装部分
400h,411h       螺栓孔
410             端子板
410c            凹槽
5,5α           绝缘体
51,51α         周壁部分
52,52α         框架状部分
52f             安装件
510,520         装配部分
521             框架部分
8               端子件
81              焊接表面
82              连接表面
9               端子固定部件
91              螺栓
10              组装件
1100            电功率转换器
1110            转换器
1111            开关元件
1112            驱动电路
L               电抗器
1120            逆变器
1150            电源装置转换器
1160            辅助电源转换器
1200            车辆
1210            主电池
1220            电动机
1230            备用电池
1240            辅助装置
1250            车轮

Claims (14)

1.一种电抗器,其包括组装件和外壳,所述组装件具有线圈和磁芯,所述线圈布置在所述磁芯上,所述外壳容纳所述组装件,
其中,所述外壳包括:
底板,当所述电抗器安装在固定对象上时,所述底板接触所述固定对象;
侧壁,其借助粘合剂安装到所述底板上并且围绕所述组装件;以及
接合层,其将所述线圈固定到所述底板的内表面,并且所述底板的导热率等于或高于所述侧壁的导热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接合层是由具有0.1W/m·K以上的导热率的绝缘材料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堰部,当所述侧壁安装到所述底板上时,所述堰部防止所述粘合剂从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之间泄漏到所述外壳的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具有被所述粘合剂填充的粘合剂槽。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底板和所述侧壁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接触所述粘合剂的平坦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侧壁具有位于侧壁内侧的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将所述组装件定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接合层具有由绝缘粘合剂形成的至少一个粘合剂层,并且所述底板由导电材料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粘合剂与形成所述接合层的所述绝缘粘合剂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粘合剂与形成所述接合层的所述绝缘粘合剂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接合层和所述粘合剂由布置在所述底板的内表面上的片状粘合剂一体地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所述侧壁由绝缘材料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其中,
所述接合层具有由环氧树脂基粘合剂形成的多层结构,所述环氧树脂基粘合剂含有由氧化铝形成的填充物,
所述底板由从铝和铝合金中选择的材料形成,并且
所述侧壁由绝缘树脂形成。
13.一种转换器,其包括开关元件、用于控制所述开关元件的操作的驱动电路、以及用于使开关操作变得平稳的电抗器,所述转换器利用所述开关元件的操作来对输入电压进行转换,
其中,所述电抗器是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抗器。
14.一种电功率转换器件,其包括用于对输入电压进行转换的转换器、以及连接至所述转换器并且将直流和交流相互转换的逆变器,所述电功率转换器件利用经所述逆变器转换的电力驱动负载,
其中,所述转换器是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转换器。
CN201180045764.7A 2010-09-22 2011-09-02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功率转换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250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1853 2010-09-22
JP2010211853 2010-09-22
JP2011139614 2011-06-23
JP2011-139614 2011-06-23
JP2011-181861 2011-08-23
JP2011181861A JP4947503B1 (ja) 2010-09-22 2011-08-23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PCT/JP2011/070041 WO2012039268A1 (ja) 2010-09-22 2011-09-02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25004A true CN103125004A (zh) 2013-05-29
CN103125004B CN103125004B (zh) 2016-05-25

Family

ID=45873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576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125004B (zh) 2010-09-22 2011-09-02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功率转换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07758B2 (zh)
JP (1) JP4947503B1 (zh)
CN (1) CN103125004B (zh)
DE (1) DE112011103165T5 (zh)
WO (1) WO2012039268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9574A (zh) * 2013-09-25 2014-01-01 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电抗器散热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和隔爆变频器
CN110301020A (zh) * 2017-02-28 2019-10-0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CN111435623A (zh) * 2019-01-11 2020-07-21 泰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的感应组件
CN112379503A (zh) * 2015-08-31 2021-02-1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和光学仪器
CN112863832A (zh) * 2021-01-23 2021-05-28 上海硕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阀用电磁线圈及制造工艺
CN113611491A (zh) * 2014-11-05 2021-11-05 埃普科斯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器件
CN114388255A (zh) * 2021-12-23 2022-04-22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心式电抗器铁心柱高度调节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47504B1 (ja) * 2010-09-22 2012-06-0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JP5614652B2 (ja) * 2011-02-04 2014-10-29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5902544B2 (ja) * 2012-04-24 2016-04-13 田淵電機株式会社 電磁誘導器
JP5954542B2 (ja) * 2012-11-08 2016-07-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5881015B2 (ja) 2012-12-28 2016-03-09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US9343223B2 (en) 2013-03-29 2016-05-17 Tamura Corporation Reactor
KR101510334B1 (ko) 2013-12-03 2015-04-08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변압기의 방열 구조
JP6315256B2 (ja) * 2013-12-26 2018-04-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JP6217503B2 (ja) * 2014-04-16 2017-10-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子機器
JP6318874B2 (ja) * 2014-06-03 2018-05-09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リアクトル
JP6410494B2 (ja) * 2014-07-04 2018-10-24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発熱体封止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誘導装置封止物の製造方法
JP6400357B2 (ja) * 2014-07-04 2018-10-03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発熱体封止物および誘導装置封止物
JP2016092201A (ja) * 2014-11-04 2016-05-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365941B2 (ja) * 2014-11-07 2018-08-0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6130347B2 (ja) * 2014-11-18 2017-05-17 株式会社タムラ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
JP6247630B2 (ja) * 2014-12-11 2017-12-13 Ckd株式会社 コイルの冷却構造
US10607763B2 (en) 2015-05-19 2020-03-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Reactor
US11031177B2 (en) * 2015-09-01 2021-06-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ter
WO2017038369A1 (ja) * 2015-09-01 2017-03-0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US10840003B2 (en) * 2015-09-14 2020-11-17 Appleton Grp Llc Arrangement for maintaining desired temperature conditions in an encapsulated transformer
JP6635316B2 (ja) * 2017-02-15 2020-01-22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WO2019094887A1 (en) 2017-11-10 2019-05-16 Tci, Llc Bobbin wound reactor assembly
JP6945804B2 (ja) * 2018-03-14 2021-10-06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リアクトル
JP7191535B2 (ja) * 2018-03-29 2022-12-19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リアクトルコア、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コアの製造方法
WO2019208250A1 (ja) * 2018-04-25 2019-10-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
JP7355520B2 (ja) 2019-04-18 2023-10-03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CN111371309B (zh) * 2020-04-16 2024-12-20 浙江佳环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等离子电源斩波器
US11972888B2 (en) * 2020-11-18 2024-04-3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ariable voltage inductor with direct liquid cooling
JP2022183480A (ja) * 2021-05-31 2022-12-13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電力変換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0280A (zh) * 2001-03-30 2004-05-26 �ձ��ֹ���ʽ���� 电感元件和壳体
WO2007108201A1 (ja) * 2006-03-17 2007-09-27 Tamura Corporation コア固定部材及び構造
JP2008305854A (ja) * 2007-06-05 2008-12-18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99596A (ja) * 2007-10-12 2009-05-0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31495A (ja) * 2008-03-21 2009-10-08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
WO2010021113A1 (ja) * 2008-08-22 2010-02-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用部品およびリアクト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822741U (zh) * 1971-07-26 1973-03-15
JP4013987B1 (ja) * 2006-07-07 2007-11-2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アンテナ装置
JP4844434B2 (ja) 2007-03-05 2011-12-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固定構造
JP4888324B2 (ja) * 2007-10-17 2012-02-2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5169621B2 (ja) 2008-08-25 2013-03-27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構造体
US8416082B2 (en) * 2009-06-15 2013-04-09 Universal Surveillance Corporation Article surveillance tag
JP5465151B2 (ja) 2010-04-23 2014-04-09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0280A (zh) * 2001-03-30 2004-05-26 �ձ��ֹ���ʽ���� 电感元件和壳体
WO2007108201A1 (ja) * 2006-03-17 2007-09-27 Tamura Corporation コア固定部材及び構造
JP2008305854A (ja) * 2007-06-05 2008-12-18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99596A (ja) * 2007-10-12 2009-05-0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リアクト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231495A (ja) * 2008-03-21 2009-10-08 Toyota Motor Corp リアクトル
WO2010021113A1 (ja) * 2008-08-22 2010-02-2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リアクトル用部品およびリアクトル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89574B (zh) * 2013-09-25 2016-08-17 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电抗器散热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和隔爆变频器
CN103489574A (zh) * 2013-09-25 2014-01-01 株洲变流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电抗器散热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和隔爆变频器
US12217906B2 (en) 2014-11-05 2025-02-04 Tdk Electronics Ag Inductive component
CN113611491A (zh) * 2014-11-05 2021-11-05 埃普科斯股份有限公司 电感器件
US11754802B2 (en) 2015-08-31 2023-09-12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unit,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CN112379503A (zh) * 2015-08-31 2021-02-19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和光学仪器
US12124105B2 (en) 2015-08-31 2024-10-22 Lg Innotek Co., Ltd. Lens driving unit, camera module, and optical instrument
CN112379503B (zh) * 2015-08-31 2023-10-10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和光学仪器
CN110301020A (zh) * 2017-02-28 2019-10-0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抗器
CN111435623A (zh) * 2019-01-11 2020-07-21 泰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封装的感应组件
US20200234868A1 (en) * 2019-01-11 2020-07-23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ublic Co., Ltd Packaged Inductive Component
US12272480B2 (en) * 2019-01-11 2025-04-08 Delta Electronics (Thailand) Pcl. Packaged inductive component
CN112863832A (zh) * 2021-01-23 2021-05-28 上海硕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阀用电磁线圈及制造工艺
CN114388255A (zh) * 2021-12-23 2022-04-22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心式电抗器铁心柱高度调节方法
CN114388255B (zh) * 2021-12-23 2024-03-15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心式电抗器铁心柱高度调节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1103165T5 (de) 2013-07-11
US20130182478A1 (en) 2013-07-18
CN103125004B (zh) 2016-05-25
JP2013030721A (ja) 2013-02-07
JP4947503B1 (ja) 2012-06-06
US8907758B2 (en) 2014-12-09
WO2012039268A1 (ja) 2012-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25004A (zh)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功率转换器
JP5958877B2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5120679B1 (ja) リアクトル
JP5120678B2 (ja) リアクトル
JP5892337B2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6176516B2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4947504B1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CN103858186A (zh) 电抗器、电抗器用线圈部件、转换器和功率转换器件
JP2012169425A (ja) リアクトル
CN103003896A (zh) 电抗器及线圈构件
CN102985987A (zh) 电抗器
CN104969314A (zh) 电抗器、转换器以及电力转换装置
JP5861940B2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2253384A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3026418A (ja) リアクトル
JP5614652B2 (ja)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
JP2013128098A (ja) リアクトル、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5188019A (ja) ギャップ部材、磁性コア及びリアクトル
JP2013093469A (ja) リアクトル、リアクトルの固定構造、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JP2012222089A (ja) 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アクトル
JP2012204778A (ja) リアクトル、及びリアクトル用ケース
JP2013219148A (ja) リアクトル、リアクトルの製造方法、コンバータ、及び電力変換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5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