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3118929B - 车辆用扰流板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扰流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118929B
CN103118929B CN201180046016.0A CN201180046016A CN103118929B CN 103118929 B CN103118929 B CN 103118929B CN 201180046016 A CN201180046016 A CN 201180046016A CN 103118929 B CN103118929 B CN 1031189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lower component
wire harness
spoiler
intensive aspe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460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118929A (zh
Inventor
犬伏启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118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89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1189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1189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5/00Vehicle bodies characterised by streamlining
    • B62D35/007Rear spoi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44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braking action or preparation for braking, e.g. by detection of the foot approaching the brake peda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2Elements for improving aerodynam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公开一种车辆用扰流板(20),其设置在车身(11)的后部(14),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车辆用扰流板(20)具有:作为外观部件的树脂性的外表部件(22);和加强外表部件的金属性的加强部件(23)。加强部件(23)具有从车身(11)的后部(14)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体(31)。外表部件(22)具有:在加强体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件(32);和在加强体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件(33)。在由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形成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34)内穿插有加强体(31)。上部件及下部件在中空状的闭合截面(34)内与加强体(31)结合。

Description

车辆用扰流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且用树脂的外表部件将金属的芯材覆盖的车辆用扰流板。
背景技术
如在专利文献1中所得知那样,车辆用扰流板由以下部分构成:形状与外形形状大致相似的轻质发泡材料的芯体;设置在该芯体周围的树脂外层;和设置在芯体与树脂外层之间的金属加强材料。金属加强材料用于加强芯体及树脂外层。即,上述车辆用扰流板通过在用粘接材料等将金属加强材料粘接在芯体上后,将芯体及金属加强材料嵌入到模具中来使低压氨基甲酸酯的树脂外层成型,从而嵌件成型。
根据上述车辆用扰流板,由于芯体使用了轻质发泡材料,所以能够实现车辆用扰流板的轻质化。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扰流板是将芯体及金属加强材料嵌入到模具中来使低压氨基甲酸酯的树脂外层成型。在将芯体及金属加强材料嵌入到模具中来形成车辆用扰流板的情况下,由于模具的拔出方向等,金属加强材料的形状被车辆用扰流板的形状限制。
而且,若在金属加强板上形成复杂的凹凸形状,则金属加强板与树脂外层的紧贴性恶化。因此,难以提高金属加强板的刚性。另外,为了使金属加强板不会在车辆用扰流板的内部移动,必须通过树脂外层从四方与金属加强板紧密接触以能够保持金属加强板。即,难以在车辆用扰流板的内部设置空洞来使其轻质化。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昭64-28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扰流板,能够应对各种设计,并且能够谋求轻质化。
根据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车辆用扰流板,其设置在车身的后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具有:作为外观部件的树脂性的外表部件;和加强所述外表部件的金属性的加强部件,所述加强部件具有从所述车身的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体,所述外表部件具有:在所述加强体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件;和在所述加强体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件,所述加强体穿插在由所述上部件和所述下部件形成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内,所述上部件及所述下部件在所述中空状的闭合截面内与所述加强体结合。
在技术方案2中,优选的是,所述外表部件具有侧视呈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的后端部,所述上部件及所述下部件的车身后方侧的分型线沿所述中空状的闭合截面的后端部形成。
在技术方案3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外表部件的前端部与所述车身的后部之间,形成有使所述外表部件与所述车身的后部隔开间隔的间隔部,所述间隔部处的所述外表部件的前端部侧视呈朝向车身前方成为锐角的楔形,所述上部件及所述下部件的车身前方侧的分型线沿所述前端部形成。
在技术方案4中,优选的是,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具有使该后部开口的开口部、和开闭该开口部的开闭体,所述加强体从所述开闭体的车宽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在技术方案5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件至少在所述开闭体的一端及另一端具有从所述加强体向所述开闭体延伸、且与所述开闭体结合的左右的连结部,所述加强部件、所述上部件及所述下部件在所述左右的连结部之间具有相互结合的结合部。
在技术方案6中,优选的是,所述结合部包括:将所述下部件直接结合在所述加强体上的第1结合部、和隔着所述加强体而将所述上部件和所述下部件结合在一起的第2结合部。
在技术方案7中,优选的是,所述加强部件及所述下部件具有将所述下部件定位在所述加强部件上的定位部。
在技术方案8中,优选的是,所述外表部件在其后端部具有在车宽方向中央显示车辆的制动的灯体,所述加强部件在所述车宽方向中央附设有从所述加强体向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延伸的中央连结部,在所述中央连结部设有对从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延伸至所述灯体的线束进行固定的线束固定部。
在技术方案9中,优选的是,所述线束具有:从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延伸出的车身侧线束;从所述灯体延伸出的灯体侧线束;和将所述车身侧线束和所述灯体侧线束连结起来的连结线束,在所述车身侧线束上设有与所述连结线束连结的车身侧连接器部,在所述灯体侧线束上设有与所述连结线束连结的灯体侧连接器部。
在技术方案10中,优选的是,所述中央连结部具有与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紧固的紧固面,从所述紧固面延伸出所述线束固定部,在该线束固定部上固定有所述连结线束。
发明效果
在技术方案1中,车辆用扰流板以设置在车身的后部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车辆用扰流板具有:作为外观部件的树脂性的外表部件;和加强外表部件的金属性的加强部件。加强部件具有从车身的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体。外表部件由在加强体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件、和在加强体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件构成,加强体穿插在由上部件和下部件形成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内,上部件及下部件在闭合截面内与加强体结合。
即,由上部件和下部件形成作为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并且使外表部件在闭合截面内与加强部件结合,由此,与嵌件成型的情况相比,加强部件的形状不会被作为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的形状限制。因此,能够扩大加强部件的设计的自由度。例如,在加强部件上设置凹凸形状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损上部件及下部件的成型性。因此,能够扩大上部件及下部件的设计的自由度。
由于能够通过上部件及下部件来形成中空状的闭合截面,所以与不使上部件及下部件形成中空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车辆用扰流板(空气扰流板)的轻质化。例如,若扰流板呈从车身的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形状,则可能在车身的上下方向上变形。由于在金属性的加强部件上具有从车身的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体,所以能够抑制车辆用扰流板的变形。
例如,以加强体为基准上下分割而形成上部件和下部件,由此,上部件及下部件向加强体的安装变得容易。而且,也能够使上部件及下部件的车身前方的分型线朝向与车身的后部相对的一侧,从而能够抑制由分型线导致的外观下降。
在技术方案2中,外表部件的后端部侧视呈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上部件及下部件的车身后方侧的分型线沿外表部件的后端部形成。因此,通过将分型线作为车辆用扰流板的外观设计线来强调,能够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在技术方案3中,由于在外表部件的前端部与车身的后部之间,形成有使外表部件与车身的后部隔开间隔的间隔部,所以能够使空气在间隔部中流通,从而能够谋求车身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提高。间隔部处的外表部件的前端部侧视呈朝向车身前方成为锐角的楔形,上部件及下部件的车身前方侧的分型线沿外表部件的前端部形成。例如,当通过单体部件形成前端部时,由于成型时的问题而需要必要最低限度的曲率,难以使前端部成为锐角。即,由于能够通过上部件和下部件来形成侧视朝向车身前方成为锐角的楔形,所以提高了车辆用扰流板的空气动力性能。
在技术方案4中,在车身的后部具有使后表面开口的开口部和开闭开口部的开闭体,加强体从开闭体的车宽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因此,在开闭体开闭时,无论由开闭引起的载荷作用于车辆用扰流板的车宽方向的哪一位置,都能够抑制车辆用扰流板的变形。
在技术方案5中,加强部件至少在开闭体的一端及另一端具有从加强体向开闭体延伸、且与开闭体结合的左右的连结部,因此,能够在两端支承加强体,从而提高了支承刚性。由于加强部件、上部件及下部件在左右的连结部之间具有相互结合的结合部,所以能够维持左右的连结部之间的刚性。
在技术方案6中,结合部由将下部件直接结合在加强体上的第1结合部、和隔着加强体而将上部件和下部件结合在一起的第2结合部构成。即,由于能够将第1结合部预先安装在加强体上,所以提高了车辆用扰流板的安装作业性。通过使结合部由将下部件直接结合在加强体上的第1结合部、和隔着加强体而将上部件和下部件结合在一起的第2结合部构成,提高了车辆用扰流板的安装刚性。
在技术方案7中,由于在加强部件及下部件上形成有将下部件进定位在加强部件上的定位部,所以能够将下部件高精度地安装在加强部件上。
在技术方案8中,在外表部件的后端部具有在车宽方向中央显示车辆的制动的灯体,在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中央,附设有从加强体向车身的后部延伸的中央连结部。通过在中央连结部上设置对从车身的后部延伸至灯体的线束进行固定的线束固定部,提高了线束的安装刚性。而且,由于无需另行设置托架来安装线束,所以能够谋求零部件数量的削减。
在技术方案9中,线束包括:从车身的后部延伸出的车身侧线束;从灯体延伸出的灯体侧线束;和将车身侧线束和灯体侧线束连结起来的连结线束,在车身侧线束上设有与连结线束连结的车身侧连接器部,在灯体侧线束上设有与连结线束连结的灯体侧连接器部,因此,在将灯体组装到车辆用扰流板上时,只要使连结线束与车身侧线束结合即可。即,提高了车辆用扰流板的组装的作业性。由于在灯体侧线束上设有灯体侧连接器部,所以在更换灯体时无需将车辆用扰流板拆下。因此,也能够提高灯体的更换作业的作业性。
在技术方案10中,中央连结部具有与车身后部紧固的紧固面,从紧固面延伸出线束固定部,在线束固定部上固定连结线束,因此,能够将线束结合在刚性高的位置。因此,提高了线束的安装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搭载有本发明的车辆用扰流板的车辆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图1所示的车辆的开闭体关闭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立体图。
图4是将图3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上部件拆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从背侧观察图3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立体图。
图6是沿图2的6-6线的剖视图。
图7是沿图2的7-7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3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第2结合部的立体图。
图9是图4的区域9的放大图。
图10是图4的区域10的放大图。
图11是图3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中央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12是图3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左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图3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线束的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图3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线束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图3所示的车辆用扰流板的线束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10包含设置在车身11的后部14、且收纳物品的行李箱15。行李箱15包括:通过使车身11的后部14的上表面14a及后表面14b开口而打开的开口部16;和开闭该开口部16的开闭体(行李箱盖)17。
开闭体17在后端上部17c,在从一端(车宽方向左侧)17a至另一端(车宽方向右侧)17b的范围内,设有对车身11的后部14的空气流动进行整流的车辆用扰流板(空气扰流板)20。车辆用扰流板20设置在车身11的后部14并沿车宽方向延伸。详细而言,车辆用扰流板20经由装饰件21而安装在开闭体17上。
如图3~图7所示,车辆用扰流板20包括:作为外观部件的树脂性的外表部件22;加强外表部件22的金属性的加强部件23;和在车宽方向中央显示车辆10(图1)的制动的灯体24。
装饰件21包括:由树脂形成的装饰件主体26;焊接在该装饰件主体26的背面26a的多个线夹保持部件27;和设置在该线夹保持部件27上的多个线夹(clip)28。线夹28与形成在开闭体17上的嵌合孔29嵌合。
加强部件23具有从车身11的后部14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体31。外表部件22具有:在加强部件23的加强体31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件32;和在加强体31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件33。
由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形成中空状的闭合截面34。在闭合截面34的内部穿插有加强部件23的加强体31。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在闭合截面34的内部与加强体31结合。
外表部件22的后端部22b侧视呈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间隔部处的外表部件22的前端部22a侧视呈朝向车身前方成为锐角的楔形。
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车身后部侧的分型线38沿外表部件22的后端部22b形成。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车身前部侧的分型线37沿外表部件22的前端部22a形成。详细而言,车身前部侧的分型线37形成在外表部件22的下方。
在外表部件22的前端部22a与车身11(参照图1)的后部14之间,形成有使外表部件22与车身11的后部14隔开间隔的间隔部41。间隔部41是形成在装饰件21的表面21a与外表部件22的前端部22a之间的部分,其中,装饰件21设置在开闭体17的后端。间隔部41左右分离地形成。
如图6及图7、图13~图15所示,灯体24包括:在外表部件22的后端部22b的车宽方向中央露出的灯体主体43;和附设在该灯体主体43上的线束(harness)44。线束44包括:从车身11(图1)的后部14延伸出的车身侧线束45;从灯体主体43延伸出的灯体侧线束46;和将车身侧线束45和灯体侧线束46连结起来的连结线束49。
车身侧线束45在前端具有车身侧连接器部47,灯体侧线束46在前端具有灯体侧连接器部48。连结线束49具有:与车身侧连接器部47连结的一侧连接器49a、和与灯体侧连接器部48连结的另一侧连接器49b。
接下来,说明上部件32、下部件33及加强部件23的结合关系。如图1及图5所示,加强部件23具有:先前所说明的加强体31;在开闭体17的车宽方向中央从加强体31向开闭体17(向车身11的后部14)延伸、且与开闭体17(图2)结合的中央连结部51;和在开闭体17的一端17a及另一端17b从加强体31向开闭体17延伸、且与开闭体17结合的左右的连结部52、52。左右的连结部52、52为相同形状。
如图11所示,中央连结部51包含焊接在加强体31上的大致L字状的中央连结支架54。中间连结支架54具有紧固在车身11的后部14(开闭体17)的紧固面55。设有从紧固面55沿车宽方向延伸、且将连结线束49的一侧连接器49a(图14)固定的线束固定部56。在紧固面55的背面55a设有紧固在开闭体17上的螺母57。在螺母57中,从开闭体17(图1)的背面17d旋入安装螺钉(未图示)。
如图12所示,在左(右)连结部52上从加强体31焊接有截面U字状的连结支架61。在该连结支架61上设有用于与开闭体17紧固的螺母62。在螺母62中,从开闭体17(图1)的背面17d旋入安装螺钉(未图示)。
如图4及图5所示,加强部件23、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在左右的连结部52、52之间具有相互结合的结合部64。结合部64由将上部件33直接结合在加强体31上的第1结合部65、和隔着加强体31而将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结合在一起的第2结合部66构成。但是,在图5中省略了结合部64(第1及第2结合部65、66)。
在加强部件23及下部件33上,形成有将下部件33定位在加强部件23上的定位部67。加强部件23的加强体31左右对称地形成。即,加强体31由在中央形成的中央加强体71、和左右的第1~5加强体72~76构成。
在中央加强体71上形成有对下部件33进行定位的定位部67、和隔着加强体31而将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结合在一起的第2结合部66。在左右的第1加强体72上仅形成有第2结合部66。在左右的第2加强体73上仅形成有第1结合部65。在左右的第3加强体74上形成有第1结合部65及第2结合部66。在左右的第4加强体75及第5加强体76上仅形成有第2结合部66。
如图10所示,定位部67包括:形成在加强部件23的加强体31(详细而言,中央加强体71)上的定位孔78;和设置在下部件33上的定位凸台79。
如图6所示,关于第1结合部65,在下部件33上形成有凸台81,在加强体31上形成有贯穿孔82,使紧固螺钉83贯穿于贯穿孔82,并使紧固螺钉83旋入凸台81中,由此,使加强部件23的加强体31与下部件33结合。
如图7~图9所示,关于第2结合部66,在上部件32上形成有螺母保持部84,在加强部件23的加强体31上形成有加强体侧孔85,在下部件33上形成有下部件侧孔86。将嵌入螺母87嵌入到螺母保持部84中,按加强部件23、下部件33的顺序使加强部件23和下部件33与该嵌入螺母87接触,并从下部件33侧将紧固螺钉89旋入下部件侧孔86及加强体侧孔85中。该紧固螺钉89及嵌入螺母87将上部件32、加强部件23及下部件33紧固。
螺母保持部84包括:在上部件32的下表面32a设置的台座部91;和设置在该台座部91上、并在车宽方向上开口的嵌合槽(U字槽)92。嵌入螺母87由金属形成,并形成有用于与螺母保持部84的嵌合槽(U字槽)92嵌入的嵌合部93和供紧固螺钉89旋入的螺纹孔94。在下部件33上形成有用于将加强部件23及下部件33紧固在上部件32上的下部件开口96(图6),在该下部件开口96上装拆自由地设有罩部件97。
如图2及图6所示,车辆用扰流板20以设置在车身11的后部14且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车辆用扰流板20具有:作为外观部件的树脂性的外表部件22;和加强外表部件22的金属性的加强部件23。加强部件23具有从车身11的后部14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体31。
外表部件22由在加强体31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件32、和在加强体31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件33构成,由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形成中空状的闭合截面34,并且在闭合截面34的内部穿插加强体31,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在闭合截面34的内部与加强体31结合。
即,由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形成作为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22,并且使外表部件22在闭合截面34的内部与加强部件23结合,由此,与嵌件成型的情况相比,加强部件23的形状不会被作为外观部件的外表部件22的形状限制。因此,能够扩大加强部件23的设计的自由度。
例如,在加强部件23上设置凹凸形状的情况下,也不会有损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成型性。因此,能够扩大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设计的自由度。
由于能够通过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来形成中空状的闭合截面34,所以与不使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形成中空状的情况相比,能够谋求车辆用扰流板(空气扰流板)20的轻质化。
例如,若扰流板呈从车身11的后部14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形状,则可能在车身11的上下方向上变形。由于在金属性的加强部件23上具有从车身11的后部14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体31,所以能够抑制车辆用扰流板20的变形。
以加强体31为基准上下分割而形成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由此,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向加强体31的安装变得容易。而且,也能够使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车身前方的分型线37朝向与车身的后部相对的一侧,从而能够抑制由分型线37导致的外观下降。
在车辆用扰流板20中,外表部件22的后端部22b侧视呈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车身后方侧的分型线38沿外表部件22的后端部22b形成。例如,通过将分型线作为车辆用扰流板20的外观设计线来强调,能够谋求外观性的提高。
在车辆用扰流板20中,由于在外表部件22的前端部22a与车身11的后部14之间形成有使外表部件22与车身11的后部14隔开间隔的间隔部41,所以能够使空气在间隔部41中流通,从而能够谋求车身11的空气动力性能的提高。
间隔部41处的外表部件22的前端部22a侧视呈朝向车身前方成为锐角的楔形,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的车身前方的分型线37沿外表部件22的前端部22a形成。例如,当通过单体部件形成前端部22a时,由于成型时的问题而需要必要最低限度的曲率,难以使前端部22a成为锐角。
即,由于能够通过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来形成侧视朝向车身前方成为锐角的楔形,所以提高了车辆用扰流板20的空气动力性能。
如图1及图4所示,在车辆扰流板20中,在车身11的后部14,至少具有使后表面14b开口的开口部16和开闭开口部16的开闭体17,加强体31从开闭体17的车宽方向的一端17a延伸至另一端17b,因此,在开闭体17开闭时,无论由开闭引起的载荷作用于车辆用扰流板20的车宽方向的哪一位置,都能够抑制车辆用扰流板20的变形。
如图4及图5所示,在车辆扰流板20中,加强部件23至少在开闭体17(图1)的一端17a及另一端17b具有从加强体31向开闭体17延伸、且与开闭体17结合的左右的连结部52、52,因此,能够在两端支承加强体31,从而提高了支承刚性。由于加强部件23、上部件32及下部件33在左右的连结部52、52之间通过结合部64而相互结合,所以能够维持左右的连结部52、52之间的刚性。
如图6及图7所示,在车辆用扰流板20中,结合部64由将下部件33直接结合在加强体31上的第1结合部65、和隔着加强体31而将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结合在一起的第2结合部66构成。即,由于能够将第1结合部65先安装在加强体31上,所以提高了车辆用扰流板20的安装作业性。
由于结合部64由将下部件33直接结合在加强体31上的第1结合部65、和隔着加强体31而将上部件32和下部件33结合在一起的第2结合部66构成,所以提高了车辆用扰流板20的安装刚性。
如图10所示,在车辆用扰流板20中,由于在加强部件23及下部件33上设有将下部件33定位在加强部件23上的定位部67,所以能够将下部件33高精度地安装在加强部件23上。
如图3、图11~图15所示,在车辆用扰流板20中,在外表部件22的后端部22b具有在车宽方向中央显示车辆10(图1)的制动的灯体24,在加强部件23的车宽方向中央,附设有从加强体31向车身11的后部14延伸的中央连结部51。
通过在中央连结部51上设置对从车身11的后部14延伸至灯体24的线束44进行固定的线束固定部56,提高了线束44的安装刚性。而且,由于无需另行设置托架来安装线束44,所以能够谋求零部件数量的削减。
在车辆用扰流板20中,线束44具有:从车身11(图1)的后部14b延伸出的车身侧线束45;从灯体24延伸出的灯体侧线束46;和将车身侧线束45和灯体侧线束46连结起来的连结线束49,在车身侧线束45上设有与连结线束49连结的车身侧连接器部47,在灯体侧线束46上设有与连结线束49连结的灯体侧连接器部48,因此,在将灯体24组装到车辆用扰流板20上时,只要使连结线束49与车身侧线束45结合即可,提高了车辆用扰流板20的组装的作业性。
由于在灯体侧线束46上设有灯体侧连接器部48,所以在更换灯体24时无需将车辆用扰流板20拆下。因此,也能够提高灯体24的更换作业的作业性。
在车辆用扰流板20中,中央连结部51具有与车身11的后部14紧固的紧固面55,从紧固面55延伸出线束固定部56,在线束固定部56上固定连结线束49的一侧连接器49a,因此,能够将线束44结合在刚性高的位置。因此,提高了线束44的安装刚性。
关于本发明的车辆用扰流板,在图1中示出了开闭体17为行李箱盖的例子,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尾门,只要是开闭开口部16的部件即可。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车辆用扰流板适于在轿车或货车等乘用车中采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车辆、11…车身、14…后部、14a…上表面、16…开口部、14b…后表面、17…开闭体、17a…一端、17b…另一端、20…车辆用扰流板、22…外表部件、22a…前端部、22b…后端部、23…加强部件、24…灯体、31…加强体、32…上部件、33…下部件、34…中空状的闭合截面、37…车身前方的分型线、38…车身后方的分型线、41…间隔部、44…线束、45…车身侧线束、46…灯体侧线束、47…车身侧连接器部、48…灯体侧连接器部、49…连结线束、51…中央连结部、52…左右的连结部、55…紧固面、56…线束固定部、64…结合部、65…第1结合部、66…第2结合部、67…定位部。

Claims (8)

1.一种车辆用扰流板,设置在车身的后部并沿车宽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具有:
作为外观部件的树脂性的外表部件;和
加强所述外表部件的金属性的加强部件,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从所述车身的后部向车身后方延伸的加强体,
所述外表部件包括:在所述加强体的上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上部件;和在所述加强体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下部件,
所述加强体穿插在由所述上部件和所述下部件形成的中空状的闭合截面内,
所述上部件及所述下部件在所述中空状的闭合截面内与所述加强体结合,
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具有使该后部开口的开口部、和开闭该开口部的开闭体,
所述加强部件至少在所述开闭体的一端及另一端具有从所述加强体向所述开闭体延伸、且与所述开闭体结合的左右的连结部,
所述加强部件、所述上部件及所述下部件在所述左右的连结部之间具有相互结合的结合部,
所述结合部包括:将所述下部件直接结合在所述加强体上的第1结合部、和隔着所述加强体而将所述上部件和所述下部件结合在一起的第2结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表部件具有侧视呈向车身后方突出的弯曲形状的后端部,所述上部件及所述下部件的车身后方侧的分型线沿所述中空状的闭合截面的后端部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表部件的前端部与所述车身的后部之间,形成有使所述外表部件与所述车身的后部隔开间隔的间隔部,
所述间隔部处的所述外表部件的前端部侧视呈朝向车身前方成为锐角的楔形,所述上部件及所述下部件的车身前方侧的分型线沿所述前端部形成。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体从所述开闭体的车宽方向的一端延伸至另一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件及所述下部件具有将所述下部件定位在所述加强部件上的定位部。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表部件在其后端部具有在车宽方向中央显示车辆的制动的灯体,
所述加强部件在所述车宽方向中央附设有从所述加强体向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延伸的中央连结部,
在所述中央连结部设有对从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延伸至所述灯体的线束进行固定的线束固定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束包括:从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延伸出的车身侧线束;从所述灯体延伸出的灯体侧线束;和将所述车身侧线束和所述灯体侧线束连结起来的连结线束,
在所述车身侧线束上设有与所述连结线束连结的车身侧连接器部,在所述灯体侧线束上设有与所述连结线束连结的灯体侧连接器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扰流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连结部具有与所述车身的所述后部紧固的紧固面,
从所述紧固面延伸出所述线束固定部,在该线束固定部上固定有所述连结线束。
CN201180046016.0A 2010-09-24 2011-08-30 车辆用扰流板 Active CN1031189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13628 2010-09-24
JP2010-213628 2010-09-24
PCT/JP2011/069552 WO2012039242A1 (ja) 2010-09-24 2011-08-30 車両用スポイラー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118929A CN103118929A (zh) 2013-05-22
CN103118929B true CN103118929B (zh) 2015-08-26

Family

ID=458737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46016.0A Active CN103118929B (zh) 2010-09-24 2011-08-30 车辆用扰流板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950798B2 (zh)
EP (1) EP2620355B1 (zh)
JP (1) JP5688088B2 (zh)
CN (1) CN103118929B (zh)
WO (1) WO201203924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249623S (en) * 1975-10-24 1978-09-26 Sharp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nic cooking range
FR3010381B1 (fr) 2013-09-09 2017-05-05 Plastic Omnium Cie Becquet pour hayon de vehicule automobile
USD731935S1 (en) * 2013-12-18 2015-06-1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Spoiler for motor vehicle
NL2012011C2 (en) * 2013-12-20 2015-06-26 Apollo Vredestein Bv Vehicle front spoiler.
DE102014017606A1 (de) * 2014-11-27 2016-06-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 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Anbauteil, spoilereinrichtung und kraftfahrzeug
US9751458B1 (en) * 2016-02-26 2017-09-05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illumination system
USD827525S1 (en) * 2016-07-20 2018-09-04 Jaguar Land Rover Limited Spoiler
DE102016118890B4 (de) * 2016-10-05 2021-01-07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Anbindungsvorrichtung zur Anbindung eines verstellbaren Spoilerblattes an einem Fahrzeug
USD867240S1 (en) * 2017-03-01 2019-11-19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Spoiler for motor vehicle
US10583875B2 (en) * 2017-06-12 2020-03-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tomotive decklid spoiler with aerodynamically shaped airfoil sections
CN109080714A (zh) * 2017-06-14 2018-12-25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汽车注塑后扰流板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US10308295B2 (en) * 2017-08-18 2019-06-0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Integrated spoiler CHMSL optical sensor system
FR3074728B1 (fr) * 2017-12-08 2019-12-20 Flex-N-Gate France Ouvrant de vehicule comprenant un element de garnissage en saillie
FR3079807B1 (fr) * 2018-04-10 2020-04-24 Compagnie Plastic Omnium Dispositif de becquet arriere avec dispositif d'absorption de force pour compenser une force entre au moins deux composants
USD891333S1 (en) * 2018-04-13 2020-07-2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Spoiler for motor vehicle
DE102018207801A1 (de) * 2018-05-17 2019-11-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Anbauteil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achkantenspoiler,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raftfahrzeugs und Kraftfahrzeug, insbesondere Personenkraftwagen
CN108791540B (zh) * 2018-06-08 2023-05-23 芜湖国风塑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扰流板总成及其制造、安装方法
CN113184067B (zh) * 2021-05-06 2023-05-09 武汉燎原模塑有限公司 一种全自动打胶粘接扰流板总成结构
CN114604323A (zh) * 2022-03-31 2022-06-10 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背门扰流板总成及汽车
CN114954701B (zh) * 2022-05-30 2024-06-04 武汉燎原模塑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拆装的汽车扰流板
CN115107669A (zh) * 2022-06-02 2022-09-27 武汉燎原模塑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设计及工艺优化的扰流板总成及其加工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39309A1 (fr) * 1988-11-21 1990-05-25 Elkaplast France Sa Becqu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ce becquet et dispositif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e ce procede
CN101638113A (zh) * 2008-08-02 2010-02-03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汽车的车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2870U (zh) 1987-06-22 1989-01-10
JPH0686228B2 (ja) * 1989-01-30 1994-11-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リヤスポイラ
JPH03121945A (ja) * 1989-10-04 1991-05-23 Ofic Co 自動車のリアスポイラー
JPH0479779U (zh) * 1990-11-27 1992-07-10
JP2602213Y2 (ja) * 1993-05-25 2000-01-11 西川化成株式会社 エアスポイラー
US6953261B1 (en) * 2000-02-25 2005-10-11 North American Lighting, Inc. Reflector apparatus for a tubular light source
US20070053198A1 (en) * 2004-02-03 2007-03-08 Hooey Zachary F Personalized break light
US7220032B2 (en) * 2005-03-11 2007-05-22 Nissan Technical Center North America, Inc. Vehicle spoiler with stop lamp
KR100710856B1 (ko) * 2005-09-28 2007-04-23 (주)모야 멀티 인서트캡 블로성형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량용스포일러
US7589622B2 (en) * 2006-08-14 2009-09-15 Farley's Custom Auto Services, Llc Emergency vehicle warning lights
JP4897463B2 (ja) * 2006-12-14 2012-03-14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スポイラ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97462B2 (ja) * 2006-12-14 2012-03-14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スポイラー
DE102007020874A1 (de) * 2007-05-04 2008-11-06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vorrichtung für den Heckbereich eines Kraftfahrzeugs
DE102007031408A1 (de) * 2007-07-05 2009-01-1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Luftleiteinrichtung
US20090086499A1 (en) * 2007-09-27 2009-04-02 Lin Rocky Yi-Ping Car spoiler having light-emitting effect
JP5320054B2 (ja) * 2008-12-25 2013-10-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39309A1 (fr) * 1988-11-21 1990-05-25 Elkaplast France Sa Becqu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ce becquet et dispositif pour la mise en oeuvre de ce procede
CN101638113A (zh) * 2008-08-02 2010-02-03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汽车的车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88088B2 (ja) 2015-03-25
US8950798B2 (en) 2015-02-10
CN103118929A (zh) 2013-05-22
EP2620355B1 (en) 2017-01-25
US20130223091A1 (en) 2013-08-29
EP2620355A1 (en) 2013-07-31
WO2012039242A1 (ja) 2012-03-29
EP2620355A4 (en) 2014-04-23
JPWO2012039242A1 (ja) 2014-02-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118929B (zh) 车辆用扰流板
US10308293B2 (en) Motor vehicle spoiler having a removable lower face
CN104590387B (zh) 用于汽车车身的前部构造的塑料部件支架
US20140035326A2 (en) Sun Roof Wind Deflector and the Production Thereof
EP2865582A1 (en) Frp member
CN102001381B (zh) 机动二轮车的尾灯装置
US8608238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CN103958328A (zh) 用于车辆车身的轻质构件
CN104723982B (zh) 用于阻挡车辆后门的分割槽道处的噪声的装置
CN107010119A (zh) 汽车车身
CN201573522U (zh) 折叠车顶装置及带有这样的折叠车顶装置的汽车
CN103144718B (zh) 三轮摩托车的拼装组合式驾驶室
JP2014125001A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9278666B (zh) 一种汽车a柱外装饰条总成
CN202231377U (zh) 一种汽车线束固定支架
CN210599223U (zh) 一种简易油浴空滤器支架
JP6280706B2 (ja) ドア構造
CN102963471B (zh) 摩托车油箱装饰罩及其安装结构
CN109080448A (zh) 车辆的后保险杠以及具有该后保险杠的尾气引导结构
JP2012236494A (ja) 車両用樹脂部品
CN201890293U (zh) 摩托车坐垫
KR102796845B1 (ko) 차체 조립 구조
CN101148181B (zh) 摩托车前面罩的装配连接构造
WO2009080906A3 (fr) Appui-tête de siège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CN210415143U (zh) 一种汽车天窗用玻璃组合排气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