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前面罩的装配连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摩托车覆盖件的装配连接构造。
背景技术
现有弯梁摩托车前部的车体罩盖主要由前面罩和护腿挡风板组成,前面罩从前方覆盖头管并遮挡安装在车体车架上的蓄电池、线缆、拉索等部件,护腿挡风板前部与前面罩下部后缘相连,护腿挡风板从前方遮挡驾车者的脚腿。除了与左右护腿挡风板连接外,前面罩与车体车架之间通常没有连接支撑,在使用中,经常造成前面罩因晃动过大使后部连接在护腿挡风板上的部位发生撕裂,严重影响了前面罩的使用寿命,而且在装卸前面罩时,需要另有专人把持住前面罩,使前面罩的安装和拆卸作业不便,耗费的作业工时较多。
鉴于上述问题,在公开号为CN1743217A,公开日为2006年3月8日,名称为“两轮摩托车的车体罩盖构造”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中提供了一种包括前护罩(即前面罩)和护腿挡风板在内的车体罩盖的装配连接改良结构,此装配连接结构是:前护罩的下部后缘处形成的结合部与护腿挡风板的前部重合且连结;前护罩内侧设置卡扣结合部,该卡扣结合部与设置在车体车架侧的卡固构件卡扣结合并能相对其自由装卸。该结构从装卸时需要的作业人员数量角度来说使前护罩的安装和拆卸作业更方便省力,减少了作业工时,但由于前护罩与车体车架之间采用的是卡扣结合方式,卡扣与卡固构件的制造精度要求较高,从而导致制造成本的提高;另外,卡结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安装容易拆卸较难的问题,而且整个前护罩与车体车架之间只有一个卡结点,因此在使用中仍然会出现前护罩相对于车体车架上下、左右晃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不仅使前面罩的安装和拆卸作业方便省力,而且制造精度要求低,使用中前面罩不容易发生晃动的摩托车前面罩的装配连接构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发明提供的摩托车前面罩的装配连接构造是:前面罩的下部后缘与护腿挡风板的前部相连,前面罩的内侧与车体车架之间设有连接支撑,该连接支撑是使前面罩相对于车体车架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均可靠限位,并且从前方能自由装卸的滑轨结构。
前面罩前后方向的定位通过前面罩与护腿挡风板之间的连接来实现,前面罩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定位则通过前面罩与车体车架之间滑轨结构的连接支撑来实现,使前面罩与车体车架之间的安装和拆卸均很方便、省力;采用滑轨结构使前面罩与车体车架之间连接支撑的结合面更大,从而更易实现前面罩相对于车体车架在各个方向的可靠限位,使前面罩的装配连接更可靠,不容易发生晃动,使用寿命也更长;滑轨结构所要求的制造精度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成本。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前面罩与车体车架上的连接支撑均是两个横截面呈U形且开口分别朝向左右的支撑件,前面罩上的支撑件对应插入车体车架上的支撑件中或车体车架上的支撑件对应插入前面罩上的支撑件中而形成滑轨结构。前面罩与车体车架上均对应采用两个横截面呈U形的支撑件,这样不仅实现了前面罩相对于车体车架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可靠限位,而且制造起来更容易。
作为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改进,前面罩与车体车架相配合的支撑件中作为滑移件的支撑件或作为滑道的支撑件外表面具有锥度,这样便于安装前面罩时的插入操作,装配好后,前面罩与车体车架之间支撑件的结合也更紧密。
作为上述优选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前面罩与车体车架相配合的支撑件中作为滑道的支撑件上包覆有胶套,这样不仅使前面罩与车体车架之间支撑件的结合更紧密,而且在摩托车行驶时,能起到缓冲吸震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前面罩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是:制造精度要求低,前面罩的安装和拆卸操作均很方便、省力,使用中能有效防止前面罩相对于车体车架发生晃动,提高了前面罩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前面罩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车体车架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前面罩1与护腿挡风板2及车体车架3装配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前面罩1与车体车架3之间其中一对连接支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俯视图(局部);
图6是图4的A向视图(局部);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前面罩1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车体车架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前面罩1与护腿挡风板2及车体车架3装配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支撑件31、支撑板7、连接板8及蓄电池盒固定箍6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B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一: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前面罩1的下部后缘与护腿挡风板2的前部相连,以实现前面罩1在前后方向的定位;前面罩1内侧面上成一体的伸出有两个横截面呈U形且开口分别朝向左右的支撑件11,车体车架3上也设置有两个横截面呈U形且开口分别朝向左右的支撑件31,前面罩1上的支撑件11对应插入车体车架3上的支撑件31中而形成滑轨结构,支撑件11相当于滑轨结构中的滑移件,支撑件31上的U形凹槽相当于滑轨结构中的滑道。当然,也可以设计成使支撑件31作为滑移件,支撑件11作为滑道。采用滑轨结构支撑,前面罩1从前方能自由装卸,使前面罩1与车体车架3之间的安装和拆卸均很方便、省力;支撑件11与支撑件31之间的结合面大,前面罩1相对于车体车架3在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均实现了可靠限位,摩托车行驶过程中前面罩1不容易发生晃动,提高了前面罩1的使用寿命;与卡扣紧固的连接方式相比,滑轨结构所要求的制造精度相对较低,有利于降低成本。
如图4、图5及图6所示,支撑件11与支撑件31相配合的结合面具有锥度,该锥度表面可设置在作为滑移件的支撑件11上,也可设置在作为滑道的支撑件31上,这样更便于安装前面罩1时的插入操作,装配好后,支撑件11与支撑件31之间的结合也更紧密。该锥度的角度实际上很小,为了表示清楚,图6作了夸大处理。
如图4所示,作为滑道的支撑件31上包覆有胶套4。这样不仅使支撑件11与支撑件31之间的结合更紧密,而且在摩托车行驶时,胶套4能起到缓冲吸震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前面罩1的使用寿命。
从图2可看出:车体车架3上的支撑件31为独立的两块U形板,它们分别焊接在蓄电池盒固定箍6的两侧。
实施例二: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车体车架3上的支撑件31成一体的设置在支撑板7上,支撑板7通过连接板8焊接在蓄电池盒固定箍6的前侧。与实施例一相比,由于两支撑件31做得较小且距离较近,因而与之对应的前面罩1上的支撑件11也做得较小且距离较近,如图7所示。两支撑件31作为一个整体设置在同一个零件上,这样可避免因分别安装带来的误差,使前面罩1的装配连接更可靠、稳固。该实施例中前面罩1与护腿挡风板2及车体车架3的装配结构如图9所示,支撑件31、支撑板7、连接板8及蓄电池盒固定箍6的结构如图10和图11所示。除上述描述外,其余结构与实施例一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