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71025A - 输液管及输液管组 - Google Patents
输液管及输液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71025A CN102971025A CN2011800327338A CN201180032733A CN102971025A CN 102971025 A CN102971025 A CN 102971025A CN 2011800327338 A CN2011800327338 A CN 2011800327338A CN 201180032733 A CN201180032733 A CN 201180032733A CN 102971025 A CN102971025 A CN 10297102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nsfusion
- tube
- adapter
- filter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9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9000003005 anticarcinogen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844 anti-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2445 nipp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20001971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5060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474 anti-em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11 antieme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 depress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02 inf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72 labe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015 abdome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06 elast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7 re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48 styrene butadie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725 thermoplastic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WQZGKKKJIJFFOK-GASJEMHNSA-N Glucose Natural products OC[C@H]1OC(O)[C@H](O)[C@@H](O)[C@@H]1O WQZGKKKJIJFFOK-GASJEMHN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32843 Hemorrhag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43261 Hevea brasilien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8980 Neopla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062 Polybutadi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Sodium 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Na+].[Cl-] FAPWRFPIFSIZLT-UHFFFAOYSA-M 0.000 description 1
-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Styrene Chemical group C=CC1=CC=CC=C1 PPBRXRYQALVLM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74 Styrene-butadi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08 ampu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444 anaesth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35676 analgesics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30 antalg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8 anthiarrhyth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416 antiarrhythm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WQZGKKKJIJFFOK-VFUOTHLCSA-N beta-D-glucose Chemical compound OC[C@H]1O[C@@H](O)[C@H](O)[C@@H](O)[C@@H]1O WQZGKKKJIJFFOK-VFUOTHLC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5 biocid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4630 bronchodilato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549 buty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11510 cance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12 chemothera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18 coronary vasodilator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34 diure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882 diur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51 electrolyte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103 gluco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555 hypertensive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90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49 isopre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89 local anesthetic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8161 membrane de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158 myorelax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533 narco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52 natural elasto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94 natural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857 polybutadi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98 polyolef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452 prim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379 silicone rub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45 silicone rub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560 therapeutic procedur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125725 tranquilizer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04 tranquiliz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36 tranqu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2 vitam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88594 vitamin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003231 vitamin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43 vitamin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722 vitamin derivativ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00—Suction or pumping devices for medical purposes; Devices for carrying-off, for treatment of, or for carrying-over, body-liquids; Drainage systems
- A61M1/02—Blood transfusion apparatus
- A61M1/0281—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blood or blood constituents prior to transfusion, e.g. washing, filtering or thaw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2—Needle sets, i.e. connections by puncture between reservoir and tube ; Connections between reservoir and tub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5/00—Devices for bringing media into the body in a subcutaneous, intra-vascular or intramuscular way; Accessories therefor, e.g. filling or cleaning devices, arm-rests
- A61M5/14—Infusion devices, e.g. infusing by gravity; Blood infusion; Accessories therefor
- A61M5/165—Filtering accessories, e.g. blood filters, filters for infusion liqui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2039/0009—Assemblies therefor design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e.g. contrast or saline injection, suction or irriga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22—Valves or arrangement of valves
- A61M39/28—Clamping means for squeezing flexible tubes, e.g. roller clamp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输液管及输液管组。输液管组(100)包括:输液管(1);以及能够在该输液管(1)上装拆的、不具有过滤器(26)的输液管(1a)及具有过滤器(26)的输液管(1b)。输液管(1)包括导管(21)、及在导管(21)的上游侧的端部设置的插瓶针(22),在导管(21)的比插瓶针(2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设有点滴筒(23)、流量调节器(24)、上游侧连接器(3a)、及下游侧连接器(3b)。在下游侧连接器(3b)的主管(31)上游侧的端部设置有过滤网(1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液管及输液管组。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是在对患者进行输液时使用的输液管或输液管组。
作为输液管,有具有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过滤器的带有串联过滤器(in-line filter)的输液管、以及不具有该过滤器的无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在向患者给与药液时,根据药液的种类或特性,事先选择使用带有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或无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在使用无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时,在管路内设有将在该管路内流动的药液中的安瓿的玻璃片或药瓶的橡胶片等异物除去的过滤网。
这里,在使用带有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的情况下,不在管路内设置过滤网。其理由是,由于过滤器具有过滤网的功能,因此不需要过滤网,并且若在管路内设置过滤器和过滤网,则药液流动时的阻力变得很高。
此外,在给与的药液中所包含的药剂会吸附于过滤器的情况下,不能使用带有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
然而,在所述以往的输液管组中,虽然事先选择使用带有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或无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但在例如依次给与多种抗癌剂的癌症化疗的并用疗法中,存在不得不根据给与的抗癌剂而在治疗中更换带有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和无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的情况。该输液管的更换例如通过在将设置在带有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端部的穿刺针从患者拔去之后,将设置在无串联过滤器的输液管端部的穿刺针穿刺到患者的操作、或与上述操作相反的操作而实现。因此,存在在更换所述输液管时,残留在管路内的抗癌剂从穿刺针漏出,导致医疗工作者暴露在该抗癌剂中的隐患。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4-168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输液管及输液管组,即:能够不接触所给与的液体从而安全地进行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或无过滤器的输液管的装拆操作,并且能够使在使用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时的流路中不夹着过滤构件,在使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时的流路中夹着过滤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为一种输液管,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该输液管包括:
构成液体流路的导管;
过滤构件,其设置在所述流路的中途,并除去在所述流路中流动的液体中的异物;
上游侧连接器,其设置在所述流路的所述过滤构件的上游侧;以及
下游侧连接器,其设置在所述流路的所述过滤构件的下游侧,
在输液时使用、且具有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过滤器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与所述下游侧连接器连接,在输液时使用、且不具有所述过滤器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连接。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中,优选是,
所述上游侧连接器具有向所述导管的侧方突出的分支管,在该分支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连接的连接口,
所述下游侧连接器具有向所述导管的侧方突出的分支管,在该分支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连接的连接口。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中,优选是,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上游侧连接器的比所述分支管更靠下游侧的位置或所述下游侧连接器的比所述分支管更靠上游侧的位置。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中,优选是,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及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分别用于抗癌剂的给与。
此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输液管组,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输液管组包括:
所述本发明的输液管;
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其在输液时使用,并包括构成液体流路的导管、及设置在该流路的中途且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过滤器;以及
无过滤器的输液管,其在输液时使用,且具有构成液体流路的导管,不具有所述过滤器,
在所述下游侧连接器上连接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在所述上游侧连接器上连接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组中,优选是,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具有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连接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
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具有与所述下游侧连接器连接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
所述上游侧连接器和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中的一方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主体,其呈筒状,在前端具有供另一方连接器插入的开口;中空针,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与所述流路连通地设置,并具有在前端部开口的开口部;第一密封构件,其具有能够用所述中空针刺通的第一刺通部、并密封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以及将所述第一刺通部向前端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
所述另一方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主体,其呈筒状,前端与所述流路连通;以及第二密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基端,并具有在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时与所述第一刺通部紧贴的第二刺通部、并且密封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
在所述一方连接器上设有操作限制机构,所述操作限制机构在将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插入所述一方连接器时,在中途暂时限制所述插入操作,并能够在解除所述限制时重新开始所述插入操作;在从所述一方连接器拔去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时,在中途暂时限制所述拔去操作,并能够在解除所述限制时重新开始所述拔去操作,
在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插入所述一方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一刺通部和所述第二刺通部变为所述紧贴状态时借助所述操作限制机构暂时限制所述插入操作,当解除所述限制而重新开始所述插入操作时,所述紧贴状态的所述第一刺通部和所述第二刺通部被所述中空针刺通,并且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刺通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露出,
在从所述一方连接器拔去所述另一方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紧贴状态的所述第一刺通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时借助所述操作限制机构暂时限制所述拔去操作,当解除所述限制而重新开始所述拔去操作时,所述第一刺通部和所述第二刺通部远离。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组中,优选是,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具有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连接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
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具有与所述下游侧连接器连接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
所述下游侧连接器和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连接器中的一方连接器包括:第三连接器主体,其呈筒状,在前端具有供另一方连接器插入的开口;中空针,在所述第三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与所述流路连通地设置,并具有在前端部开口的开口部;第三密封构件,具有能够用所述中空针刺通的第三刺通部、并密封所述第三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所述第三密封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以及将所述第三刺通部向前端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
所述另一方连接器包括:第四连接器主体,其呈筒状,前端与所述流路连通;以及第四密封构件,设置在所述第四连接器主体的基端,并具有在插入到所述第三连接器主体时与所述第三刺通部紧贴的第四刺通部、并且密封所述第四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所述第四密封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
在所述一方连接器上设有操作限制机构,所述操作限制机构在将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插入所述一方连接器时,在中途暂时限制所述插入操作,并能够在解除所述限制时重新开始所述插入操作;在从所述一方连接器拔去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时,在中途暂时限制所述拔去操作,并能够在解除所述限制时重新开始所述拔去操作,
在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插入所述一方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三刺通部和所述第四刺通部变为所述紧贴状态时借助所述操作限制机构暂时限制所述插入操作,当解除所述限制而重新开始所述插入操作时,所述紧贴状态的所述第三刺通部和所述第四刺通部被所述中空针刺通,并且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第四刺通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第四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露出,
在从所述一方连接器拔去所述另一方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紧贴状态的所述第三刺通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时借助所述操作限制机构暂时限制所述拔去操作,当解除所述限制而重新开始所述拔去操作时,所述第三刺通部和所述第四刺通部远离。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中,优选是,所述过滤构件为呈网状的过滤网。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中,优选是,所述过滤网的孔径为50~800μm。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中,优选是,所述上游侧连接器和所述下游侧连接器构成为能够靠视觉进行区别。
在本发明的输液管中,优选是,具有设置在所述上游侧连接器的上游侧、并与能够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相连接的连接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输液管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上游侧连接器、下游侧连接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及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和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和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和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纵剖视图。
图6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和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纵剖视图。
图7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和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立体图(与图3相对应的图)。
图8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和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立体图(与图4相对应的图)。
图9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和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立体图(与图5相对应的图)。
图10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和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立体图(与图6相对应的图)。
图11是图4中的A-A线剖视图。
图12是图5中的B-B线剖视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输液管组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输液管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输液管及输液管组。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输液管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上游侧连接器、下游侧连接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及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图6分别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与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纵剖视图,图7~图10分别是表示直至使图1所示的输液管组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与上游侧连接器成为连接状态的过程的立体图(分别与图3~图6相对应的图),图11是图4中的A-A线剖视图,图12是图5中的B-B线剖视图。
此外,以下以图1及图2中的上侧为“上游侧”,以下侧为下游侧进行说明。
此外,关于图2中的各连接器,如图中括号所示,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中,以上侧为“基端”,以下侧为“前端”,在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中,以左侧为“基端”,以右侧为“前端”,在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中,以右侧为“基端”,以左侧为“前端”进行说明。此外,在图2中,图示了被虚线所包围的部位的截面。
此外,以图3~图12中的上侧为“前端”、“上”或“上方”,以下侧为“基端”、“下”或“下方”进行说明。
这些图所示的输液管组100是能够向患者给与各种液体的装置,且包括构成主管路的输液管1、以及能够在该输液管1上进行装拆并构成从主管路分支的副管路的输液管1a及1b。输液管1b是具有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过滤器26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输液管1a是不具有所述过滤器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
在借助该输液管组100而进行给与的液体中包含例如各种药液、补正用电解质液、生理盐水、葡萄糖、林格氏液、高热量溶液等输液制剂等能够给与到生物体的所有液体。
此外,药液中的药剂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是镇静药、静脉麻醉药、麻醉镇痛药、局部麻醉药、非去极化肌肉松弛药、升压药、降压药、冠状血管扩张药、利尿药、抗心律失常药、支气管扩张药、止血剂、维生素剂、抗生素、抗癌剂、止吐剂等任意药剂。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输液管1a、1b中任意一方或双方与输液管1连接,且从该输液管1a或输液管1b给与包含医疗工作者误触会产生危险的药剂的药液、具体而言为包含抗癌剂的药液的情况。此外,说明在输液管1a、1b中任一个都不与输液管1连接的状态、及任意一方或双方与输液管1连接的状态下,通过该输液管1来给与输液制剂等的情况。此外,在给与抗癌剂时,为了预防或抑制其副作用,能够先于抗癌剂的给与、或在抗癌剂给与的同时通过输液管1给与例如止吐剂等。
如图1所示,输液管1包括:具有挠性,并构成输液时液体的流路的导管21;作为与能够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连接的连接部而设置在导管21上游侧的端部的、具有锐利的针尖的插瓶针22;以及设置在导管21下游侧的端部的未图示的连接器。该连接器与连接于留置在患者血管内的留置针或导管的连接器相连接。此外,不限于所述连接器,也可以在导管21下游侧的端部设置例如穿刺到患者的穿刺针等。
在输液时,输液管1的插瓶针22将收纳有包含规定药剂的药液或输液制剂等的药袋的未图示的橡胶塞刺通,由此,经由插瓶针22,该药袋与输液管1连接。
此外,在导管21的中途、即在导管21的比插瓶针22更靠下游侧的位置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按顺序设置有点滴筒23、作为对输液时液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机构的流量调节器24、上游侧连接器3a、及下游侧连接器3b。此外,根据需要在导管21的规定部位设置对导管21内的流路进行开闭的夹子25。此外,在以后详述上游侧连接器3a及下游侧连接器3b。
点滴筒23设置在插瓶针22的附近,借助该点滴筒23,能够通过目视确认输液时液体的流量。
流量调节器24由调节器主体241和设置成能够相对于调节器主体241移动的调节轮242构成,在调节轮242的外周面和调节器主体241的以规定角度倾斜的底面之间夹着导管21,通过使调节轮242相对于调节器主体241移动,夹住所述导管21的程度发生变化,由此调节液体的流量。
即,当使调节轮242向规定方向移动时,夹住所述导管21的程度变大,液体的流量变少。并且,若使调节轮242移动到最后,则导管21的内腔闭塞,液体不流动。
另一方面,当使调节轮242向与所述规定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时,夹住所述导管21的程度变小,液体的流量变多。并且,若使调节轮242移动到最后,则导管21的内腔全打开,液体的流量变为最大。
输液管1a包括:具有挠性、并构成输液时液体的流路的导管21;设置在导管21上游侧的端部的连接器27;以及设置在导管21下游侧的端部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此外,以后详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
连接器27包括主管271、及从主管271分支的分支管272。主管271配置在与导管21相同的轴上,并与导管21上游侧的端部连接。此外,在主管271的上游侧形成有具有锐利的针尖的插瓶针部273来作为与能够收纳液体的液体收纳容器连接的连接部。此外,分支管272向主管271的侧方、即导管21的侧方突出。
此外,主管271构成液体的流路,且具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内腔。一个内腔形成为从主管271的前端部到基端部,且其一端侧在插瓶针部273的前端部开口,另一端侧与导管21内的流路连通。此外,另一个内腔形成为从主管271的前端部到分支管272的部位,且其一端侧在插瓶针部273的前端部开口,另一端侧与分支管272的内腔连通。
此外,在导管21的中途、即在导管21的连接器27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之间,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按顺序设有点滴筒23、以及作为对输液时液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机构的流量调节器24。此外,根据需要在导管21的规定部位设置对导管21内的流路进行开闭的未图示的夹子。并且,在该输液管1a上未设置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过滤器。
在输液时,输液管1a的连接器27的插瓶针部273将收纳有包含抗癌剂的药液的未图示的药袋的橡胶塞刺通,由此,经由插瓶针部273,该药袋与输液管1a连接。此外,可以在所述药袋内预先收纳药液,也可以以后再收纳药液。
输液管1b包括:具有挠性、并构成输液时液体的流路的导管21;设置在导管21上游侧的端部的连接器27;以及设置在导管21下游侧的端部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此外,以后详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此外,连接器27的结构与所述输液管1a的连接器27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此外,在导管21的中途、即在导管21的连接器27与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之间,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按顺序设有点滴筒23、作为对输液时液体的流量进行调节的流量调节机构的流量调节器24、以及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过滤器26。此外,根据需要在导管21的规定部位设置对导管21内的流路进行开闭的未图示的夹子。
此外,过滤器26的孔径只要是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程度便没有特别的限定,但优选为0.1~0.8μm左右,更优选为0.2~0.5μm左右。
在输液时,输液管1b的连接器27的插瓶针部273将收纳有包含抗癌剂的药液的未图示的药袋的橡胶塞刺通,由此,经由插瓶针部273,该药袋与输液管1b连接。此外,可以在所述药袋内预先收纳药液,也可以以后再收纳药液。
接着,说明各连接器。
上游侧连接器3a包括主管31、及从主管31分支的分支管32。
主管31与导管21同轴配置,并与导管21的中途连接。此外,分支管32向主管31的侧方、即导管21的侧方突出,并在该分支管32的端部装拆自如地连接输液管1a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即,分支管32的端部构成连接口。此外,以后详述上游侧连接器3a的主管31的内腔及分支管32。
下游侧连接器3b包括主管31、及从主管31分支的分支管32。
主管31与导管21同轴配置,并与导管21连接。此外,分支管32向主管31的侧方、即导管21的侧方突出,并在该分支管32的端部装拆自如地连接输液管1b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即,分支管32的端部构成连接口。此外,以后详述下游侧连接器3b的主管31的内腔及分支管32。
此外,在下游侧连接器3b中设有具有多个开口、即呈网状的过滤网12来作为将在导管21内的流路中流动的液体中的异物除去的过滤构件。过滤网12设置在主管31的比分支管32更靠上游侧的部位,在图示的结构中设置在主管31的上游侧的端部。由此,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位于过滤网12的下游侧,并且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位于过滤网12的上游侧。
此外,过滤网12的孔径设定为小于过滤器26的孔径。具体而言,过滤网12的孔径优选为50~800μm左右,更优选为100~500μm左右。由此,能够在减小液体在导管21内的流路中流动时的阻力的同时除去该液体中的异物。
这里,在该输液管组100中,在使用输液管1a并将其连接至输液管1而进行输液的情况下,该输液管1a与输液管1的上游侧连接器3a连接,此外,在使用输液管1b并将其连接至输液管1而进行输液的情况下,该输液管1b与输液管1的下游侧连接器3b连接。即,输液管1a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装拆自如地与输液管1的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连接,并且输液管1b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装拆自如地与输液管1的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连接。
由此,在使用输液管1a进行输液的情况下,过滤网12介于药液的流路中,并且在使用输液管1b进行输液的情况下,过滤网12没有介于药液的流路中。
这样做的理由是,输液管1b具有过滤器26,因此在输液时借助该过滤器26,除了在流路中流动的药液中的细菌以外,也能除去其他异物,因此,无需使过滤网12介于流路中。此外,通过使过滤网12不介于流路中,与使过滤网12介于流路中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药液在流路中流动时的阻力。
另一方面,输液管1a不具有过滤器26,因此在输液时,使过滤网12介于流路中,借助该过滤网12除去在流路中流动的药液中的异物。
在该输液管组100中,上游侧连接器3a和下游侧连接器3b构成为能够靠视觉进行区别,并且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和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构成为能够靠视觉进行区别。
即,构成为能够靠视觉区别上游侧连接器3a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相对应的情况、即成对的情况,并且构成为能够靠视觉区别下游侧连接器3b与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相对应的情况、即成对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游侧连接器3a和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具有相同的颜色,此外,下游侧连接器3b和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具有相同的颜色,并且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3a及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具有不同的颜色。由此,能够分别在将输液管1a连接至输液管1的情况下,及将输液管1b连接至输液管1的情况下,防止误连接,从而能够可靠地将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连接至上游侧连接器3a,并且将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连接至下游侧连接器3b。
此外,在上游侧连接器3a、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下游侧连接器3b及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中,所述具有相同颜色的部位可以分别是上述部件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体。
此外,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通过颜色进行区别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形状进行区别的结构。其具体的例子如下:在上游侧连接器3a和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上设置相同形状的标记,并在下游侧连接器3b和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上设置相同形状、并且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3a及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标记具有不同形状的标记。
接着,说明输液管1a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插口连接器)2a、及输液管1的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插头连接器)32。
在该输液管组100中,在使用输液管1a进行输液的情况下,使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和上游侧连接器3a相对移动,将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前端侧插入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中,成为将这些连接器相互连接的连接状态(图6、图10所示的状态)。
如图3~图6所示,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包括:由呈圆筒状的外筒4及内筒7构成的第一连接器主体、被外筒4支承的中空针5、被内筒7支承的第一密封构件6、作为对第一密封构件6向前端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的螺旋弹簧8、以及设置在外筒4上的夹压构件9。
如图2、图3所示,外筒4呈有底筒状。从该外筒4的前端开口插入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
此外,在外筒4的底部41的中心部与外筒4同心地形成有呈管状的连接部42。该连接部42能够在其前端部支承中空针5的基端部。由此,连接部42与中空针5连通。此外,在连接部42的基端部连接有导管21。由此,经由连接部42,导管21内的流路与中空针5的内腔(第一流路52)连通。
如图7~图10所示,在外筒4的壁部的中途形成有贯穿该壁部的槽部48。该槽部48侧视呈“L”字状,且由沿外筒4壁部的周向形成的横槽481、及从横槽481的一端沿外筒4的轴向向基端方向形成的纵槽482构成。在槽部48中插入内筒7的突部76。并且,内筒7的突部76能够在槽部48内移动。
如图3~图6所示,在外筒4的壁部的前端部形成有隔着外筒4的中心轴而相对形成的一对槽部43。呈环状的两个夹压构件9以重叠的状态插入该槽部43内。夹压构件9作为对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第二连接器主体10)在外筒4中向前端方向的移动进行限制的阻挡部17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该阻挡部17的结构能够使用公知的结构(例如日本特开平8-126630号公报中记载的“毂部装拆机构”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各夹压构件9分别在其外周部的一部分具有对该夹压构件9进行按压操作的操作部92。通过按压该操作部92,夹压构件9向与外筒4的轴垂直的方向移动。
此外,各夹压构件9分别在与操作部92相反一侧的部分具有向内侧突出的多个突部(第一卡合部)91。并且,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与另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隔着外筒4的中心轴而相对配置。
另外,各夹压构件9分别在与突部91相同的一侧具有从外周部突出的一对弹性片93。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各弹性片93与另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操作部92的内侧抵接,同样,另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各弹性片93与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操作部92的内侧抵接。
在对各夹压构件9进行按压操作时,反抗弹性片93的作用力(弹性力)而进行该按压操作。通过该操作,成为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与另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相互远离的状态。并且,若解除对各夹压构件9的按压力,则由于弹性片93的作用力,成为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与另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接近的状态。
在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与另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接近的状态下,各突部91一起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卡合部(第二卡合部)105a或105b卡合(参照图4~图6)。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第二连接器3非本意地从外筒4脱离。
此外,在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与另一方的夹压构件9的突部91相互远离的状态下,各夹压构件9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卡合被解除。
如图2所示,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卡合部105a及105b分别形成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外周部,且卡合部105a及105b由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外径扩径后的凸缘部构成。卡合部105a及105b分别配置成沿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轴向远离。并且,如图4、图6所示,根据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相对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插入深度,卡合部105a及105b中的一方如前所述地与各突部91卡合。
在输液管组100中,可以说夹压构件9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卡合部105a及105b构成了将外筒4和分支管32锁定的“阻挡部17”。
如图3、图7所示,在外筒4的壁部上,在其内周部47的槽部48和槽部43之间的部分形成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朝向内侧突出的阶梯部49。如图3所示,通过使内筒7与各阶梯部49抵接,能够限制该内筒7向前端方向的移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内筒7从外筒4脱离。
如图3(对于图4~图6也相同)所示,在外筒4的内侧配置(支承)有内筒7。该内筒7能够相对于外筒4变位,即能够绕外筒4的轴旋转,并且能够沿外筒4的轴向移动。
内筒7具有设置第一密封构件6的密封构件设置部73。密封构件设置部73设置在内筒7的内侧,由从上下方向夹持第一密封构件6的圆环状的一对板状部731、732构成。
此外,内筒7具有在该内筒7进行变位时供中空针5滑动的滑动构件74、及将滑动构件74固定的固定部75。滑动构件74是呈筒状、具有其内径缩颈而成的缩颈部741且由弹性材料构成的构件。滑动构件74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天然橡胶、丁基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丁二烯橡胶、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硅橡胶之类的各种橡胶材料、聚氨酯类、聚酯类、聚酰胺类、烯烃类、苯乙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或上述材料的混合物等弹性材料。当内筒7进行变位时,缩径部741与中空针5的外周部54抵接而滑动。固定部75是从板状部732一体地朝向图3中下方而突出形成的呈筒状的部分。
如图7(对于图8~图10也相同)所示,在内筒7壁部的外周部突出形成有突部76。该突部76被插入外筒4的槽部48内,且随着内筒7的变位而在槽部48内移动。由此,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能够得到:突部76位于横槽481内的第一状态(图7、图8所示的状态)、通过从第一状态开始将内筒7相对于外筒4进行旋转操作而使突部76位于横槽481和纵槽482的交叉部483的第二状态(图9所示的状态)、以及通过从第二状态开始将内筒7相对于外筒4进行压入操作而使突部76位于纵槽482内的第三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
若使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和上游侧连接器3a相对移动,在图7(图3)所示的第一状态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内插入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以下将该操作称为“插入操作”),则分支管32的第二密封构件11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第一密封构件6抵接,向基端方向按压该第一密封构件6,虽然想要使内筒7一起移动,但由于内筒7的突部76位于外筒4的横槽481内,因此内筒7向基端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参照图4、图8)。
如图9所示,若从图8所示的状态开始将手指挂住例如内筒7的突部76并沿箭头方向旋转操作内筒7,则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变为图9所示的第二状态。由此,内筒7向基端方向移动的限制被解除,变为能够移动,因此能够重新开始插入操作。此外,如图5所示,在第二状态下也维持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的紧贴状态。此外,在第二状态下,内筒7和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第二连接器主体10)被锁定机构19锁定(连结)。由此,第一密封构件6的第一刺通部61和第二密封构件11的第二刺通部111的紧贴状态被固定。关于该锁定机构19将后述。
若从图9所示的状态开始反抗螺旋弹簧8的作用力而将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向基端方向压入,则插入操作重新开始,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变为图10所示的第三状态。并且,如图6所示,在第三状态下也维持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的紧贴状态。
当在图10所示的状态(连接状态)下,使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与上游侧连接器3a相对移动,从而将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拔去(以下将该操作称为“拔去操作”)时,与所述插入操作相反,顺从螺旋弹簧8的作用力,内筒7与分支管32一起向前端方向移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变为图9所示的第二状态。在该第二状态下,内筒7的突部76进一步向前端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由此,能够在中途暂时限制拔去操作。
另外,若从第二状态开始向与所述插入操作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操作内筒7,则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变为图8所示的第一状态。由此,由锁定机构19保持的内筒7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锁定状态被解除,变为只有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能够向前端方向移动,因此能够重新开始拔去操作。当重新开始该拔去操作时,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再次变为图7所示的分离状态。
这样在输液管组100中,根据内筒7的突部76在外筒4的槽部48中的位置,进行插入操作的限制、插入操作限制的解除、拔去操作的限制、及拔去操作限制的解除。因此,可以说内筒7的突部76和外筒4的槽部48构成限制这些操作的“操作限制机构18”。
如图3所示,在内筒7的前端部朝向前端方向而突出形成有多片(本实施方式中为四片)卡合片(弹性片)77。各卡合片77分别在其前端部具有能够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凹部(卡合部)101a卡合的爪771。
此外,凹部101a是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外周部101的前端部沿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周向形成为环状的部分。
在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未被插入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内的状态下,各卡合片77朝向外方倾斜。由此,在将分支管32插入了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内的状态下,各卡合片77能够分别形成远离分支管32的凹部101a的状态(图4、图11所示的状态)、及被外筒4的按压部471按压而接近并卡合于凹部101a的状态(图5、图6、图12所示的状态)。并且,通过该卡合,内筒7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被可靠地锁定。
此外,按压部471由在外筒4的内周部47沿外筒4的轴向形成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肋构成。
此外,这些按压部471沿外筒4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一片卡合片77位于相邻的按压部471之间,还未实施按压部471对卡合片77的按压。此时,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成为所述第一状态。
各卡合片77绕内筒7的轴而等间隔地配置。从图11所示的状态开始如上所述地旋转操作内筒7,由此卡合片77分别搭上按压部471的倾斜面472,其结果是,一个按压部471反抗一片卡合片77的弹性力而按压该卡合片77。由此,四片卡合片77沿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周向而均匀地卡合,因此内筒7和分支管32被更可靠地锁定。此时,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成为所述第二状态。即使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变为所述第三状态,也维持该按压部471按压卡合片77的状态。
这样在输液管组100中,可以说内筒7的卡合片77、外筒4的按压部471、及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凹部101a构成了可靠地将内筒7和分支管32锁定的“锁定机构19”。并且,该锁定机构19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时动作,即与解除插入操作的限制的解除操作连动地动作。此外,与此相反,锁定机构19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从第二状态变为第一状态时也动作,即与解除拔去操作的限制的解除操作连动地动作。由此,能够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相互变位的期间,即在中空针5将第一密封构件6及第二密封构件11刺通的前后,可靠地保持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的紧贴(液密性),并且,能够防止在拔去时只有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被突然拔去(脱落)。
此外,外筒4、内筒7、夹压构件9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可以举出各种树脂,其中从易于成形且水蒸气透过性低的观点考虑,优选聚丙烯、环状聚烯烃、聚酯这样的树脂。
如图3所示,在外筒4的轴上配置有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中空针5。如前所述,该中空针5的基端部被外筒4的连接部42支承。
中空针5呈管状,且其内腔作为能够使药液(液体)通过的第一流路52发挥作用。此外,中空针5的前端闭塞,形成有在壁部的前端部开口的侧孔(开口部)53。侧孔53与第一流路52连通。
在中空针5的前端形成有锐利的针尖51。如图6所示,能够借助该针尖51而将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第一密封构件6或后述的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第二密封构件11刺通。如图6所示,在连接状态下,中空针5的从针尖51到形成有侧孔53的部位在分支管32的内腔露出(突出)。由此,经由中空针5的侧孔53,中空针5的内腔与分支管32的内腔连通,即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第一流路52与后述的分支管32的第二流路102连通。
如图3所示,在内筒7的内侧配置有第一密封构件6。该第一密封构件6密封内筒7的内腔部,且呈圆板状,并配置成厚度方向与内筒7的轴向一致。由此,第一密封构件6在沿中空针5的轴向向基端侧移动时,容易且可靠地被中空针5的针尖51刺通。
此外,第一密封构件6是中心部的厚度大于缘部的厚度的弹性体。该中心部成为用中空针5刺通的第一刺通部61。此外,如前所述,第一密封构件6的缘部被内筒7的一对板状部731、732夹持。由此,第一密封构件6被可靠地相对于内筒7固定,并能够与内筒7一起移动。
此外,优选为将第一密封构件6(第一刺通部61)与第二密封构件11(第二刺通部111)的被中空针5刺通的部分和与该部分接触的中空针5的外周部54之间的滑动阻力、及滑动构件74的缩颈部741和与该部分接触的中空针5的外周部54之间的滑动阻力的合计设定为小于螺旋弹簧8的作用力。由此,能够在将使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处于图6所示的第三状态的阻挡部17解除时,通过螺旋弹簧8的作用力使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回到图5所示的第二状态。此外,这些力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的设定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可以举出进行第一密封构件6、第二密封构件11或滑动构件74的构成材料的选择、第一刺通部61或第二刺通部111的厚度的调整、螺旋弹簧8的构成材料的选择、线径、卷数的调整、中空针5的外径的调整等的方法。
如图3所示,在未被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第一刺通部61的前端面612凸起。并且,如图4所示,在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紧贴的紧贴状态下,凸起的前端面612被压平。由此,紧贴状态变得更可靠,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的边界部的液密性。由此,能够安全且可靠地进行连接状态下的药液的移送。
此外,第一密封构件6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与作为所述滑动构件74的构成材料而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如图3所示,在外筒4内设置有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构成的螺旋弹簧8。在压缩状态下,螺旋弹簧8的前端与内筒7的板状部732抵接,基端与外筒4的底部41抵接。由此,能够经由内筒7可靠地对第一密封构件6朝向前端方向施力。此外,作为施力机构,除螺旋弹簧8以外,也可以由蛇腹状的板弹簧、圆筒状或蛇腹状的橡胶构成。
如图2、图3所示,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包括筒状的第二连接器主体10、及设置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上的第二密封构件11。
第二连接器主体10是呈圆筒状的构件。该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内腔作为能够使液体通过的第二流路102发挥作用。
此外,所述上游侧连接器3a的主管31的内腔在上游侧的部位和下游侧的部位分离,且其上游侧的部位和下游侧的部位经由第二流路102而连通。
即,第二流路102具有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基端部相互连通的两个单位流路102a、102b,且一方的单位流路102a与主管31内腔的上游侧的部位连通,另一方的单位流路102b与主管31内腔的下游侧的部位连通。
此外,如前所述,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中途形成有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第一卡合部91卡合的卡合部105a、105b。
此外,在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外周部形成有沿其长度方向的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根)肋104。这些肋104沿第二连接器主体10外周部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由此,能够加强第二连接器主体10。
第二连接器主体10在其前端部具有设置第二密封构件11的密封构件设置部106。密封构件设置部106由从上下方向夹持第二密封构件11的圆环状的一对板状部106a、106b构成。
此外,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在关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外筒4、内筒7、夹压构件9的说明中列举的材料。
如图3所示,第二密封构件11密封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内腔部,呈圆板状,且配置成其厚度方向与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轴向一致。由此,第二密封构件11和与其紧贴的第一密封构件6一起容易且可靠地被中空针5的针尖51刺通。
此外,第二密封构件11是中心部的厚度大于缘部的厚度的弹性体。该中心部成为用中空针5刺通的第二刺通部111。此外,如前所述,第二密封构件11的缘部被第二连接器主体10的一对板状部106a、106b夹持。由此,第二密封构件11被可靠地相对于连接器主体10固定。
如图3所示,在未被施加外力的自然状态下,第二刺通部111的基端面112凸起。并且,如图4所示,在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紧贴的紧贴状态下,凸起的基端面112与第一密封构件6的前端面612相同地被压平。由此,紧贴状态变得更可靠,因此能够确保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的边界部的液密性。
此外,第二密封构件11的构成材料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能够使用与作为所述滑动构件74的构成材料而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接着,说明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及下游侧连接器3b。
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的结构与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结构相同。即,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包括:由呈圆筒状的外筒4及内筒7构成的第三连接器主体、被外筒4支承的中空针5、被内筒7支承的具有第三刺通部的第三密封构件、作为对第三密封构件向前端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的螺旋弹簧8、以及设置在外筒4上的夹压构件9。此外,所述第三连接器主体及具有第三刺通部的第三密封构件的结构分别与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第一连接器主体及具有第一刺通部61的第一密封构件6相同。
以下,省略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的说明,但对于该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将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各部位的名称的“第一”称为“第三”。
此外,下游侧连接器3b的主管31的内腔及分支管32的结构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3a相同。即,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包括:筒状的第四连接器主体13、及设置在第四连接器主体13上的具有第四刺通部的第四密封构件。此外,所述第四连接器主体13及具有第四刺通部的第四密封构件的结构分别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3a的第二连接器主体10及具有第二刺通部111的第二密封构件11相同。
以下,省略下游侧连接器3b的说明,但对于该下游侧连接器3b,将所述上游侧连接器3a的各部位的名称的“第二”称为“第四”。
接着,说明使用输液管组100时的步骤的一个例子。
首先,在使用输液管1进行输液的情况下,在例如给与包含预防或抑制抗癌剂的副作用的止吐剂等的药液的情况下,首先,用输液管1的插瓶针22将预先收纳有该药液的未图示的药袋的橡胶塞刺通。由此,经由插瓶针部273,该药袋与输液管1连接。
并且,输液管1的下游侧的未图示的连接器与留置在患者血管内的留置针的连接器相连接。
接着,对输液管1的流量调节器24的调节轮242进行操作,调整药液的流量,给与药液。药液从药袋在输液管1的流路中向下游侧流动,经过过滤网12而给与到患者。在该情况下,即使在药液中混入了异物,也能够借助过滤网12捕捉从而除去该异物。
在不会在药液中混入细菌的情况下,或包含在药液中的药剂会被输液管1b的过滤器26捕捉的情况下等使用输液管1a。
在使用该输液管1a进行输液的情况下,即在将输液管1a连接至输液管1而给与包含抗癌剂的药液的情况下,使用预先收纳有该药液的未图示的药袋。在该情况下不会在药液中混入细菌。
首先,用输液管1a的连接器27的插瓶针部273刺通所述药袋的橡胶塞。由此,经由插瓶针部273,该药袋与输液管1a连接。
接着,进行输液管1a的预注(priming)。通过以上操作,输液管1a侧的准备完成。
接着,在输液管1上连接所述输液管1a。即,在输液管1的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上连接输液管1a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
以下,说明将输液管1a连接至输液管1时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及上游侧连接器3a的动作状态、即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及上游侧连接器3a从分离状态变为连接状态的过程(按图3(图7)→图4(图8)→图5(图9)→图6(图10)的顺序参照附图)。
首先,如图3所示,使分离状态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从其前端侧朝向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基端部而接近上游侧连接器3a。在分离状态下,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为第一状态(内筒7的突部76位于外筒4的槽部48的横槽481内的状态)(参照图7)。此外,第一密封构件6位于比中空针5更靠前端侧的位置。
如图4、图8所示,当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插入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内时,首先,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第一密封构件6的前端面612与第二连接器3的第二密封构件11的基端面112抵接,并发生弹性变形而紧贴。此时,如前所述,由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为第一状态(参照图8),因此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对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插入操作被暂时限制。
此外,如图4所示,阻挡部17动作(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夹压构件9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卡合部105a卡合),从而防止分支管32再次向前端方向返回而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脱离。
接着,如图9所示,若沿图中的箭头方向旋转操作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内筒7,则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变为第二状态(内筒7的突部76位于外筒4的槽部48的交叉部483的状态)。由此,如前所述,插入操作的限制被解除,能够重新开始该插入操作。
此外,通过阻挡部17、锁定机构19,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连接状态被维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上拔去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即能够可靠地防止连接状态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与上游侧连接器3a非本意地分离。由此,能够经由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及上游侧连接器3a而安全地移动药液。即,能够防止药液附着于医疗工作者。
此外,在连接状态下,维持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的第一密封构件6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第二密封构件11的紧贴(参照图6)。由此,能够可靠地维持第一流路52及第二流路102的特别是接合部附近的液密性(气密性),从而可靠地防止通过这些流路的药液从连接状态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及上游侧连接器3a漏出。由此,能够防止药液附着于医疗工作者。
此外,在图6所示的状态下,内筒7的基端78与从外筒4的底部41竖立设置的壁部411的前端412抵接。由此,第二连接器3的插入极限被限制。
接着,对输液管1a的流量调节器24的调节轮242进行操作,调整药液的流量,开始药液的给与。药液从药袋在输液管1a的流路中向下游侧流动,经过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及主管31而在输液管1的流路中向下游侧流动,经过过滤网12而给与到患者。在该情况下,即使药液中混入了异物,也能够通过过滤网12捕捉从而除去该异物。
当所述药液的给与结束时,从输液管1上取下输液管1a。即,从输液管1的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上取下输液管1a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
以下,说明将输液管1a从输液管1上取下时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及上游侧连接器3a的动作状态、即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及上游侧连接器3a从连接状态再次变为分离状态的过程(按图6(图10)→图5(图9)→图4(图8)→图3(图7)的顺序参照附图)。
首先,从图6、图10所示的状态开始对夹压构件9进行操作,将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锁定状态解除。由此,能够开始将插入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内的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从该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上拔去的拔去操作。
如图5、图9所示,当开始拔去操作时,与所述插入操作相反,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向基端方向移动。即,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向前端方向移动。此时,螺旋弹簧8的作用力经由内筒7而作用于第一密封构件6,因此第一密封构件6能够追随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移动。由此,在进行拔去操作时,也维持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的紧贴状态。
然后,当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变为第二状态时,如前所述,拔去操作被暂时限制(参照图9)。此时,如图5所示,中空针5的侧孔53位于比第二密封构件11(在图示的结构中为比第二密封构件11更靠基端侧的第一密封构件6)更靠基端侧的位置。此外,第一密封构件6及第二密封构件11各自的用中空针5刺通的部分通过自闭性而封闭。
接着,向与所述插入操作相反的方向旋转操作内筒7,则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变为图8所示的第一状态。此时,如图4所示,由锁定机构19维持的内筒7与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锁定状态被解除,能够实现只有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向前端方向的移动。由此,能够重新开始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的拔去操作。
如图3、图7所示,当重新开始拔去操作时,能够使处于紧贴状态的第一刺通部61与第二刺通部111远离,使处于连接状态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与上游侧连接器3a再次成为分离状态。
这样,在输液管组100中,能够防止当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上拔去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时,中空针5未完全从第二密封构件11脱离时第一密封构件6与第二密封构件11远离的情况。由此,即使正处于将连接状态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与上游侧连接器3a分离的过程中,也保持第一流路52及第二流路102的液密性,因此可靠地防止了这些流路中的药液从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及上游侧连接器3a漏出的情况。由此,能够安全地进行药液的移送。即,能够防止药液附着于医疗工作者。
在有可能在药液中混入细菌的情况下,或在包含在药液中的药剂不会被过滤器26捕捉的情况下等使用输液管1b。
在使用该输液管1b进行输液的情况下,即在将输液管1b连接至输液管1而给与包含抗癌剂的药液的情况下,首先,经由未图示的转接器将收纳有溶解用液的未图示的注射器与收纳有粉末状的抗癌剂的未图示的抗癌剂药瓶相连接,并将溶解用液从注射器移送到抗癌剂药瓶内。然后,在抗癌剂溶解于溶解用液之后,将该包含抗癌剂的药液吸入到注射器内。
接着,用输液管1b的连接器27的插瓶针部273刺通未图示的药袋的橡胶塞。由此,经由插瓶针部273,该药袋与输液管1b连接。此外,该操作也可以在将所述药液收纳于注射器内的操作之前进行。
接着,进行输液管1b的预注。
接着,在连接器27的分支管272上经由转接器而连接注射器,将注射器内的药液从注射器移送到药袋内,之后,从分支管272上取下注射器。此外,不能说在以上的工序中不会在药液中混入细菌,因此为了安全而使用输液管1b。通过以上的操作,输液管1b侧的准备完成。
接着,与所述输液管1a的情况相同,在输液管1的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上连接输液管1b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进行药液的给与。药液从药袋在输液管1b的流路中向下游侧流动,经过过滤器26、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及主管31,在输液管1的流路中向下游侧流动而给与到患者。在该情况下,即使在药液中混入了细菌或异物,也能够通过过滤器26捕捉从而除去该细菌或异物。
此外,药液不通过过滤网12,因此与药液通过过滤网12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药液在流路中流动时的阻力。
当所述药液的给与结束时,与所述输液管1a的情况相同,从输液管1的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上取下输液管1b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
另外,关于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与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的连接及取下时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b及下游侧连接器3b的动作状态,其分别与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2a及上游侧连接器3a相同,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上述说明,根据该输液管组100,医疗工作者能够不接触包含给与的抗癌剂等的药液从而安全地进行输液管1a、1b的装拆操作。
此外,在使用具有过滤器26的输液管1b时,在给与的药液的流路中不夹着过滤网12,因此与夹着过滤网12构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药液在流路中流动时的阻力。
此外,在使用不具有过滤器26的输液管1a时,在给与的药液的流路中夹着过滤网12,因此能够借助该过滤网12除去在流路中流动的药液中的异物。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网12设置在下游侧连接器3b上,但过滤网12只要设置在上游侧连接器3a的分支管32与下游侧连接器3b的分支管32之间的流路上,便不限定于设置在下游侧连接器3b上。即,过滤网12例如可以设置在上游侧连接器3a上,此外,也可以设置在除上游侧连接器3a及下游侧连接器3b以外的部位,例如可以设置在上游侧连接器3a和下游侧连接器3b之间。
在将过滤网12设置在上游侧连接器3a上时,过滤网12设置在主管31的比分支管32更靠下游侧的部位,例如设置在主管31的下游侧的端部。
<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输液管组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输液管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另外,以下以图13中的上侧为“上游侧”、下侧为下游侧进行说明。
此外,关于图13中的连接器3的分支管332及342,如图中括号所示,以右侧为“基端”、以左侧为“前端”进行说明。
以下,以第二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为中心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省略相同事项的说明。
除输液管1中的与输液管1a、1b连接的连接器的结构不同以外,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即,如图13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输液管组100中,输液管1在流量调节器24的下游侧具有连接器3。
该连接器3相当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上游侧连接器3a和下游侧连接器3b,连接器3包括与上游侧连接器3a相同的上游侧连接器部33、及与下游侧连接器3b相同的下游侧连接器部34。并且,下游侧连接器部34位于上游侧连接器部33的下游侧。
上游侧连接器部33包括主管331、及从主管331分支的分支管332,并且下游侧连接器部34包括主管341、及从主管341分支的分支管342。该上游侧连接器部33与下游侧连接器部34在上游侧连接器部33的主管331下游侧的端部和下游侧连接器部34的主管341上游侧的端部相接合,从而成为一体。
过滤网12设置在上游侧连接器部33的分支管332和下游侧连接器部34的分支管342之间的流路上。另外,在图示的结构中,过滤网12设置在上游侧连接器部33的主管331下游侧的端部和下游侧连接器部34的主管341上游侧的端部之间。
根据该输液管组100,能够得到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并且,在该输液管组100中,能够缩短上游侧连接器部33的分支管332与下游侧连接器部34的分支管342之间的流路的长度,由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缩短预注所需的时间。
以上,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输液管及输液管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各部分的结构能够置换成具有相同功能的任意的结构。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附加其他任意的构成物。
此外,本发明也可以组合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两种以上的结构(特征)。
此外,上游侧连接器、下游侧连接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的结构,只要能够将相对应的连接器相互连接即可。
此外,操作限制机构由在外筒的壁部形成的槽部及在内筒的壁部突出形成并被插入槽部内的突部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在内筒的壁部形成的槽部和在外筒的壁部突出形成并被插入槽部内的突部构成。
此外,第一刺通部及第二刺通部各自的端面分别凸起,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只使这些刺通部中一方的端面凸起。
此外,第三刺通部及第四刺通部各自的端面分别凸起,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只使这些刺通部中一方的端面凸起。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接触给与的液体从而安全地进行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或无过滤器的输液管的装拆操作。
此外,能够在使用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时,使过滤构件不夹在给与的液体的流路中,并且在使用无过滤器的输液管时,使过滤构件夹在给与的液体的流路中。因此具有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Claims (7)
1.一种输液管,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输液管包括:
构成液体流路的导管;
过滤构件,其设置在所述流路的中途,并除去在所述流路中流动的液体中的异物;
上游侧连接器,其设置在所述流路的所述过滤构件的上游侧;以及
下游侧连接器,其设置在所述流路的所述过滤构件的下游侧,
在输液时使用、且具有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过滤器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与所述下游侧连接器连接,在输液时使用、且不具有所述过滤器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连接器具有向所述导管的侧方突出的分支管,在所述分支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连接的连接口,
所述下游侧连接器具有向所述导管的侧方突出的分支管,在所述分支管的端部设有与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连接的连接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液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网设置在所述上游侧连接器的比所述分支管更靠下游侧的位置或所述下游侧连接器的比所述分支管更靠上游侧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及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分别用于抗癌剂的给与。
5.一种输液管组,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输液管组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液管;
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其在输液时使用,并包括构成液体流路的导管、及设置在所述流路的中途且使液体通过但不使细菌通过的过滤器;以及
无过滤器的输液管,其在输液时使用,且具有构成液体流路的导管,不具有所述过滤器,
在所述下游侧连接器上连接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在所述上游侧连接器上连接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液管组,其特征在于,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具有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连接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
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具有与所述下游侧连接器连接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
所述上游侧连接器和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中的一方连接器包括:第一连接器主体,其呈筒状,在前端具有供另一方连接器插入的开口;中空针,其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与所述流路连通地设置,并具有在前端部开口的开口部;第一密封构件,其具有能够用所述中空针刺通的第一刺通部、并密封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所述第一密封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以及将所述第一刺通部向前端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
所述另一方连接器包括:第二连接器主体,其呈筒状,前端与所述流路连通;以及第二密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基端,并具有在插入到所述第一连接器主体时与所述第一刺通部紧贴的第二刺通部、并且密封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所述第二密封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
在所述一方连接器上设有操作限制机构,所述操作限制机构在将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插入所述一方连接器时,在中途暂时限制所述插入操作,并能够在解除所述限制时重新开始所述插入操作;在从所述一方连接器拔去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时,在中途暂时限制所述拔去操作,并能够在解除所述限制时重新开始所述拔去操作,
在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插入所述一方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一刺通部和所述第二刺通部变为所述紧贴状态时借助所述操作限制机构暂时限制所述插入操作,当解除所述限制而重新开始所述插入操作时,所述紧贴状态的所述第一刺通部和所述第二刺通部被所述中空针刺通,并且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刺通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露出,
在从所述一方连接器拔去所述另一方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紧贴状态的所述第一刺通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时借助所述操作限制机构暂时限制所述拔去操作,当解除所述限制而重新开始所述拔去操作时,所述第一刺通部和所述第二刺通部远离。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液管组,其中,以如下方式构成,
所述无过滤器的输液管具有与所述上游侧连接器连接的无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
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具有与所述下游侧连接器连接的带有过滤器的输液管侧连接器,
所述下游侧连接器和所述带有过滤器的连接器中的一方连接器包括:第三连接器主体,其呈筒状,在前端具有供另一方连接器插入的开口;中空针,其在所述第三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与所述流路连通地设置,并具有在前端部开口的开口部;第三密封构件,其具有能够用所述中空针刺通的第三刺通部、并密封所述第三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所述第三密封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以及将所述第三刺通部向前端方向施力的施力构件,
所述另一方连接器包括:第四连接器主体,其呈筒状,前端与所述流路连通;以及第四密封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四连接器主体的基端,并具有在插入到所述第三连接器主体时与所述第三刺通部紧贴的第四刺通部、并且密封所述第四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所述第四密封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
在所述一方连接器上设有操作限制机构,所述操作限制机构在将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插入所述一方连接器时,在中途暂时限制所述插入操作,并能够在解除所述限制时重新开始所述插入操作;在从所述一方连接器拔去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时,在中途暂时限制所述拔去操作,并能够在解除所述限制时重新开始所述拔去操作,
在所述另一方连接器插入所述一方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三刺通部和所述第四刺通部变为所述紧贴状态时借助所述操作限制机构暂时限制所述插入操作,当解除所述限制而重新开始所述插入操作时,所述紧贴状态的所述第三刺通部和所述第四刺通部被所述中空针刺通,并且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第四刺通部更靠前端侧的位置从而在所述第四连接器主体的内腔部露出,
在从所述一方连接器拔去所述另一方连接器的过程中,在所述中空针的所述开口部位于比所述紧贴状态的所述第三刺通部更靠基端侧的位置时借助所述操作限制机构暂时限制所述拔去操作,当解除所述限制而重新开始所述拔去操作时,所述第三刺通部和所述第四刺通部远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48281 | 2010-06-29 | ||
JP2010148281 | 2010-06-29 | ||
PCT/JP2011/064656 WO2012002313A1 (ja) | 2010-06-29 | 2011-06-27 | 輸液チューブおよび輸液チューブセッ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71025A true CN102971025A (zh) | 2013-03-13 |
Family
ID=454020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327338A Pending CN102971025A (zh) | 2010-06-29 | 2011-06-27 | 输液管及输液管组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30090589A1 (zh) |
EP (1) | EP2589396A1 (zh) |
JP (1) | JPWO2012002313A1 (zh) |
CN (1) | CN102971025A (zh) |
WO (1) | WO201200231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741209B2 (ja) * | 2016-03-02 | 2020-08-19 |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ム・エス | フィルタ組立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84015A (en) * | 1988-05-16 | 1992-01-28 | Terumo Kabushiki Kaisha | Catheter assembly of the hypodermic embedment type |
US5122123A (en) * | 1991-01-30 | 1992-06-16 | Vaillancourt Vincent L | Closed system connector assembly |
SE512489C2 (sv) * | 1997-07-14 | 2000-03-27 | Arom Pak Ab | Aseptisk anslutningsanordning |
JP2003265622A (ja) * | 2002-03-15 | 2003-09-24 | Jms Co Ltd | フィルター付き輸液セット |
JP2004173844A (ja) * | 2002-11-26 | 2004-06-24 | Terumo Corp | 輸液チューブおよび輸液チューブセット |
JP4887394B2 (ja) * | 2009-04-22 | 2012-02-29 | テルモ株式会社 | 輸液チューブセット |
-
2011
- 2011-06-27 US US13/700,932 patent/US2013009058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06-27 CN CN2011800327338A patent/CN102971025A/zh active Pending
- 2011-06-27 JP JP2012522613A patent/JPWO2012002313A1/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6-27 EP EP11800777.2A patent/EP2589396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6-27 WO PCT/JP2011/064656 patent/WO201200231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2002313A1 (ja) | 2012-01-05 |
US20130090589A1 (en) | 2013-04-11 |
JPWO2012002313A1 (ja) | 2013-08-22 |
EP2589396A1 (en) | 2013-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345640B1 (en) | Positive displacement flush syringe | |
KR102649629B1 (ko) | 주사기 충진 어댑터 | |
CN108290033B (zh) | 注射器与连接器系统 | |
CN101795720B (zh) | 药液注入器具 | |
CN102015014B (zh) | 连接器组装体 | |
US8465461B2 (en) | Blunt needle safety drug delivery system | |
US5957894A (en) | Intravenous connection clip | |
JP2002526179A (ja) | 拭浄可能であり無針式の低環流型注射ポート・システム | |
CN102481442A (zh) | 连接器组装体 | |
AU1337397A (en) | Medical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line connectors having a luer or pressure activated valve | |
KR20100129317A (ko) | 주사액 준비를 위해, 천공되는 병에 사용되는 인터페이스 장치 | |
EP3694594B1 (en) | Catheter system with a fluid storage unit and priming method | |
EP2085110A1 (en) | Connector and infusion tube set | |
JPH0747049B2 (ja) | 受動的薬剤放出カートリッジ | |
CN114673858A (zh) | 压力峰值吸收系统 | |
KR20140065198A (ko) | 수액세트 | |
CN102971025A (zh) | 输液管及输液管组 | |
JP6741209B2 (ja) | フィルタ組立品 | |
US20240189566A1 (en) | Vent device, port assembly and vascular access assembly | |
CN202314654U (zh) | 双重过滤防回血输液器 | |
WO2024231944A1 (en) | Two parts drip chamber of infusion se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wo parts drip chamber | |
CN110913823A (zh) | 稀释和滴注室 | |
JPH08280817A (ja) | 流体投与或は採取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