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906130B -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及其成型体 - Google Patents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及其成型体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906130B CN102906130B CN201180025352.7A CN201180025352A CN102906130B CN 102906130 B CN102906130 B CN 102906130B CN 201180025352 A CN201180025352 A CN 201180025352A CN 102906130 B CN102906130 B CN 1029061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crylic resin
- thermoplastic acrylic
- mass
- repeating unit
- grou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 C08F222/36—Amides or imides
- C08F222/40—Imides, e.g. cyclic imid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2/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carboxyl radical and containing at least one other carboxyl radical in the molecule;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 C08F222/36—Amides or imides
- C08F222/40—Imides, e.g. cyclic imides
- C08F222/402—Alkyl substituted imi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3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33/04—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 C08J2333/06—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of salts, anhydrides, esters, amides, imides, or nitriles thereof;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esters of esters containing only carbon, hydrogen, and oxygen, the oxygen atom being present only as part of the carboxyl radical
- C08J233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methacrylic acid este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为一种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含有50质量%~95质量%的下述式(1)所示的来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X)、0.1质量%~20质量%的下述式(2)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和0.1质量%~49.9质量%的下述式(3)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重复单元(X)、重复单元(Y1)及重复单元(Y2)的总量为100质量%。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光弹性系数(C)的绝对值为3.0×10-12Pa-1以下。以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质量作为基准,卤原子的含有率小于0.47质量%。…式(1)…式(2)…式(3)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透明性优异且耐热性、耐候性、低吸水性良好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上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进一步双折射性得以高度控制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以及由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成型体。
背景技术
作为透明的光学材料,可以举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均聚物(PMMA)为代表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苯乙烯(PS)、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MS)以及聚碳酸酯(PC)等。
特别是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其透明性、表面硬度、耐候性等优异,成型加工性也好,因此被应用于招牌、照明用罩、汽车部件、装饰用品等工业领域中。另外,对于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来说,其作为光学特性的双折射小,因此也被用作例如光盘、光学膜、塑料基板等面向光学材料的光学树脂。
但是,近年来,为了开发各种光学产品、例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以及有机EL显示器等平板显示器;或小型红外线传感器、微细光导波导以及超小型透镜、使用短波长的光的DVD/蓝光光盘用拾取透镜等,对于面向光学材料的光学树脂,不仅需要透明性优异,还需要控制为较高的耐热性和耐候性、在吸湿时较高的尺寸稳定性和双折射性。
进一步,最近随着上述的各种光学产品的精密化的进行,除上述的特性之外,作为光学材料所要求的光学性质的均匀性正在进一步高度化。具体来说,在用于液晶的偏振片的偏振保护膜的情况下,即使全光线透过率相同,也需要双折射(=相位差)更小的光学材料,另一方面,在具有将通过偏振片发生了偏光的线性偏振光转变为圆偏振光的功能的1/4波长板的情况下,需要其是能够有意地表现出必要大小的双折射(=相位差)的光学材料。因此,需要对光学材料的双折射性进行控制(正/负/零)、或在光学材料内不产生双折射分布等。
例如,伴随着平板显示器的大型化,不仅仅是从正面观察显示器画面,从斜向观察的机会也正在增加。这种情况下,基于显示装置的原理,会产生因观看方向不同而导致显示色变化、对比度降低的问题。为了改善该视角特性,需要光学膜材料,需要将光学膜的双折射控制为几乎为零的技术和将其控制为有意义的正或有意义的负的技术。
另外,平板显示器大型化的结果,导致了所需的光学材料也大型化,因外力的偏差而在光学材料内会产生双折射分布,因此产生对比度降低的问题。为了减小该双折射分布,要求外力所致的双折射的变化小、即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的光学材料。(非专利文献1、2)。
作为控制光学树脂的固有双折射的相关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由70质量%~8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单元和15质量%~30质量%的1种或2种以上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单元构成的共聚物及其光学元件。在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中公开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和N-邻氯苯基马来酰亚胺构成的三元共聚物(MMA/CyMI/ClPheMI=77/20/3wt%),其固有双折射显示出极小的值。在说明书中有以下叙述:作为降低成型体中的光学不均匀性的方法,选择特定的共聚物组成,使固有双折射为最小,由此来达成目标。另一方面,在非专利文献3中认为,作为光学均匀性的成型体的双折射性,不仅包括所使用的树脂的固有双折射的大小,还包括注射成型和挤出成型等成型加工后所表现出的双折射性。具体地说,记载有:在利用注射成型得到透镜或光盘等的情况下,通过1)使固有双折射极小化、以及2)选择加工条件,可以减小反映固有双折射的(取向)双折射,但在浇口附近部分,残存有由成型时的高分子链的流动产生的应力变形所带来的(光弹性)双折射,因此总的来说在成形体内具有双折射分布(=光学不均匀性)。即,为了提高光学均匀性而需要使固有双折射最小化并同时将光弹性系数极小化这一点并未公开。另外,也没有关于光学完全各向同性的叙述。即,为了提高光学均匀性,需要另外开发一种使光弹性系数极小化的方法。
作为控制其它固有双折射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由89质量%~40质量%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单元、10质量%~30质量%的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单元、1质量%~50质量%的马来酰亚胺和/或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元构成的共聚物及其相位差板。在专利文献2的实施例中示出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构成的3元共聚物(MMA/St/CyMI=80/10/10wt%)的拉伸片具有相位差,该相位差的偏差小,并且耐溶剂性优异,但其光弹性系数依然大,并且双折射也大。并没有关于所谓的同时使双折射和光弹性系数极小化的光学完全各向同性的叙述。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由45质量%~85质量%的(甲基)丙烯酸酯单元、10质量%~40质量%的芳香族乙烯基化合物单元、5质量%~20质量%的芳香族马来酰亚胺单元构成的共聚物及其光学用拉伸膜,其中,芳香族乙烯化合物单元含量大于芳香族马来酰亚胺单元含量。在专利文献3的实施例中公开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构成的3元共聚物(MMA/St/PheMI=70/20/10wt%)的逐次双轴拉伸膜表现出较大的负的相位差,并且耐热分解特性优异,但其光弹性系数和双折射大。没有关于光学完全各向同性的叙述。
作为控制光弹性系数的相关技术,例如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通过组合光弹性系数符号为正的单体和为负的单体从而将光弹性系数调节为零的方法。具体地说,公开了下述方法:将作为光弹性系数的符号为负的单体的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作为光弹性系数的符号为正的单体不饱和双键性化合物(其在形成均聚物时的光弹性系数的符号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相反)组合的方法。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聚苯乙烯、聚碳酸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等在分子内具有芳香环,因此存在容易产生取向变形或双折射的问题。除此之外,作为光弹性系数的符号为正的单体,可以举出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等甲基丙烯酸脂肪族烃基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三环癸酯、甲基丙烯酸环十二烷酯等甲基丙烯酸脂环式烃基酯;以及N-乙基马来酰亚胺等N-脂肪族烃基取代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等N-脂环式烃基取代马来酰亚胺。即,专利文献4中,关于具有含芳香族基团的取代基团的甲基丙烯酸苄酯等甲基丙烯酸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等N-取代马来酰亚胺,完全没有暗示其特性或形成共聚物时的效果的记载。在专利文献4的实施例中公开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和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构成的2元共聚物(MMA/CyMI=80/20wt%),示出了其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小于1.0×10-12Pa-1。但是,该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低,为110℃,耐热性不充分。也没有关于光学完全各向同性的叙述。
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由98质量%~50质量%的甲基丙烯酸酯单元、1质量%~20质量%的芳基马来酰亚胺单元、1质量%~30质量%的烷基马来酰亚胺单元、以及0质量%~15质量%的其它单体单元构成的共聚物、和该共聚物与橡胶改性热塑性树脂的组合物。在专利文献5的实施例中,作为共聚物仅公开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N-苯基马来酰亚胺以及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构成的四元共聚物。在专利文献5的说明书中记载了,为使与橡胶改性热塑性树脂的相容性良好,优选合用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为了得到优异的透明性,需要对4元共聚物的折射率进行调整从而使以四元共聚物为主成分的基质部分和橡胶部分的折射率差为0.01以下。但是,完全没有关于光学特性(固有双折射、光弹性系数)的记载,也没有关于双折射控制、光弹性系数控制的暗示、以及关于光学完全各向同性的叙述。还存在着共聚物的光弹性系数大这样的问题。
作为关于使双折射和光弹性系数同时极小化的光学完全各向同性的相关技术,例如在非专利文献3、4中公开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2,2,2-三氟乙酯/甲基丙烯酸苄酯3元共聚物(=52/42/6wt%)。对于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来说,可以同时对双折射和光弹性系数进行控制,可以同时使双折射和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为零(零-零双折射),但存在耐热性不充分这样的问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6中,公开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马来酸酐和甲基丙烯酸苄酯构成的4元共聚物(MMA/St/MAH/BzMA=60/12/27/1wt%)作为表现光学完全各向同性和高耐热性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但是,存在着在湿热环境(80℃、90%RH)下,光学特性的长期安定性低这样的问题。
作为其它的相关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7~9等中公开了由甲基丙烯酸甲酯、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甲基丙烯酸苄酯构成的3元共聚物。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能够控制为某种程度的低双折射性,但是存在着耐热性并不一定充分这样的问题。
即,在以往技术的范围内,还不存在一种可以提供下述热塑性丙烯酸树脂的技术,所述热塑性丙烯酸树脂是耐热性、耐候性和低吸水性优异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进而作为其光学特性的双折射性(双折射和光弹性系数)得以高度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6-2423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288689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1-3805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4-76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许第4424636号公报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2010/084541号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06-25359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许第2659773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02-1751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化学総説(化学总説)、1988年、No.39、(学会出版中心)
非专利文献2:月刊ディスプレイ(月刊显示器)、2005年、4月号
非专利文献3:成形加工(成型加工)、2009年、第21卷、第7号、426页
非专利文献4:Macromolecules、2006、39、3019-3023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透明性优异且耐热性、耐候性、低吸水性良好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上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进一步双折射性得以高度控制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由这些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成型体。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是通过首次发现了下述内容而完成的:含有来自特定的3种类的单体的重复单元的丙烯酸系共聚物在具有特定的组成时,表现出特异的光学特性。即,本发明是通过发现下述内容而完成的:特定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在透明性方面优异,并且耐热性、耐候性、低吸水性也优异,进一步,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在保持上述优选的特性的情况下对其双折射性进行高度控制。
即,本发明涉及以下内容。
[1]一种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含有50质量%~95质量%的下述式(1)所示的来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X)、0.1质量%~20质量%的下述式(2)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和0.1质量%~49.9质量%的下述式(3)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重复单元(X)、重复单元(Y1)及重复单元(Y2)的总量为100质量%,
…式(1)
(式(1)中:R1为选自由氢原子、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碳原子数为5~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以及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化学基团,同一分子中的R1相同或不同,芳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式(2)
(式(2)中:R2表示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或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同一分子中的R2相同或不同,芳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式(3)
(式(3)中:R3为选自由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12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以及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组成组中的任一个化学基团,同一分子中的R3相同或不同,烷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其中,所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光弹性系数(C)的绝对值为3.0×10-12Pa-1以下,
以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质量为基准,卤原子的含有率小于0.47质量%。
[2]如[1]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的含量相对于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的含量的摩尔比大于0且小于等于15。
[3]如[1]或[2]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来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X)为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苄酯的重复单元,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为来自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重复单元,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为来自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的重复单元。
[4]如[1]~[3]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基于GPC测定法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1000000的范围。
[5]如[1]~[4]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光学性质,
在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单轴拉伸膜的双折射(△n(S))与拉伸倍率(S)的最小二乘法近似直线关系式(A)中,斜率K的值满足下述式(B),
Δn(S)=K×S+C …(A)
|K|≤0.30×10-6 …(B)
关系式(A)中,C为常数,表示无拉伸时的双折射值,
其中,此处所谓双折射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膜测定出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6]如[1]~[5]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i)的光学性质,
(i)面内方向的相位差(Re)的绝对值为30nm以下,
其中,此处所谓相位差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膜测定出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7]如[1]~[6]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ii)的光学性质,
(ii)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绝对值为30nm以下,
其中,此处所谓相位差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膜测定出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8]如[1]~[7]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的条件(iii),
(iii)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20℃以上。
[9]如[1]~[8]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的条件(iv),
(iv)全光线透过率为85%以上。
[10]一种成形体,其由[1]~[9]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构成。
[11]一种片或膜,其由[10]所述的成型体构成。
[12]如[11]所述的片或膜,其中,其是通过挤出成型而成型得到的片或膜,至少在单轴方向上进行了拉伸,并且其拉伸倍率为0.1%~300%。
[13]如[11]所述的片或膜,其中,其是通过溶液浇注成型而成型得到的片或膜,至少在单轴方向进行了拉伸,并且其拉伸倍率为0.1%~300%。
[14]一种偏振片保护膜,其由[11]~[13]任一项所述的片或膜构成。
[15]一种相位差膜,其由[11]~[13]任一项所述的片或膜构成。
[16]一种相位差板,其由[11]~[13]任一项所述的片或膜构成。
[17]一种透明塑料基板,其由[11]~[13]任一项所述的片或膜构成。
[18]一种透镜,其由[11]所述的成型体构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透明性优异且耐热性、耐候性、低吸水性良好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以及上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进一步双折射性得以高度控制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另外,还能够提供由这些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成型体。
附图说明
图1是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实施例1)的1H-NMR光谱。
图2是表示3段薄板和正交尼科尔试验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于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含有下述式(1)所示的来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X)、下述式(2)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和下述式(3)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
…式(1)
式(1)中,R1为选自由氢原子、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碳原子数为5~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以及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化学基团,同一分子中的2个以上的R1相同或不同。芳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式(2)
式(2)中:R2表示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或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同一分子中的2个以上的R2相同或不同。芳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式(3)
式(3)中:R3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12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或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同一分子中的2个以上的R3相同或不同。烷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与以往的公知技术不同,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含有式(1)所示的来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X)、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和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作为必要成分。作为其效果,可以得到透明性优异且耐热性、耐候性、低吸水性良好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进一步,作为另外一种效果,可以将后述的光学特性(双折射和光弹性系数)高度地控制为有意义的值(正/负/零)。对于仅含有重复单元(Y1)和重复单元(Y2)中的任一个重复单元作为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的重复单元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不仅只能得到上述特性不充分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光学特性的控制也会偏离能够满足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式(1)所示重复单元(X)是由甲基丙烯酸单体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衍生得到的。作为甲基丙烯酸酯,可以举出例如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异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环戊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甲基丙烯酸环辛酯、甲基丙烯酸三环癸酯、甲基丙烯酸二环辛酯、甲基丙烯酸三环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异冰片酯;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1-苯基乙酯、甲基丙烯酸-2-苯氧基乙基酯、甲基丙烯酸3-苯基丙酯、甲基丙烯酸2,4,6-三溴苯酯;等等。这些甲基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酯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2种以上合用。
甲基丙烯酸酯中,从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透明性或耐候性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甲基丙烯酸甲酯。从可以赋予阻燃性的观点出发,优选甲基丙烯酸2,4,6-三溴苯酯。
为了保持甲基丙烯酸树脂的优异的透明性、耐候性和机械特性,需要含有与其它重复单元相比为优势量的式(1)所示的重复单元(X),因此式(1)所示的重复单元(X)的含有比例(Xwt)为50质量%~98质量%。Xwt优选为60质量%~95质量%、更优选为65质量%~90质量%、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90质量%、最优选为70质量%~85质量%。Xwt在这些范围内时,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透明性、耐候性和机械特性优异,并且可以得到优选的耐热性改良效果。
对于后述的光学特性(面内的相位差(Re))来说,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具有负的相位差,式(1)所示的重复单元(X)的含有比例(Xwt)优选为80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另一方面,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具有正的相位差,式(1)所示的重复单元(X)的含有比例(Xwt)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小于80质量%。
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面内的相位差(Re)的绝对值为30nm以下,式(1)所示的重复单元(X)的含有比例(Xwt)优选为65质量%以上95质量%以下。为了使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面内的相位差(Re)的绝对值为20nm以下,式(1)所示的重复单元(X)的含有比例(Xwt)优选为70质量%以上90质量%以下。其中,此处所指的相位差是通过下述方法求出的值:对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进行成型从而得到膜,将对该膜进行测定得到的值换算成100μm的膜厚度,从而求出所述相位差的值。
将具有芳香族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例如甲基丙烯酸苄酯、甲基丙烯酸2,4,6-三溴苯酯等)与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合用的情况下,从耐热性和双折射等光学特性的观点出发,来自具有芳香族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的重复单元的含量优选为0.1质量%~10质量%、更优选0.1质量%~8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6质量%。当来自具有芳香族基团的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的含量在这些范围内时,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能够得到双折射等光学特性的改良效果而不会伴随有较大的耐热性降低。
衍生出式(2)所示的重复单元(Y1)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例如为选自由N-苯基马来酰亚胺、N-苄基马来酰亚胺、N-(2-氯苯基)马来酰亚胺、N-(4-氯苯基)马来酰亚胺、N-(4-溴苯基)马来酰亚胺、N-(2-甲基苯基)马来酰亚胺、N-(2-乙基苯基)马来酰亚胺、N-(2-甲氧基苯基)马来酰亚胺、N-(2-硝基苯基)马来酰亚胺、N-(2,4,6-三甲基苯基)马来酰亚胺、N-(4-苄基苯基)马来酰亚胺、N-(2,4,6-三溴苯基)马来酰亚胺、N-萘基马来酰亚胺及N-蒽基马来酰亚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这些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中,从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耐热性和双折射等光学特性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N-苯基马来酰亚胺和N-苄基马来酰亚胺。进一步,从可以赋予阻燃性的观点出发,优选N-(2,4,6-三溴苯基)马来酰亚胺。
从耐热性和光学特性的观点出发,重复单元(Y1)的含量(Y1wt)为0.1质量%~20质量%。Y1wt优选为0.1质量%~18质量%、更优选为0.1质量%~16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16质量%。
另一方面,衍生出式(3)所示的重复单元(Y2)的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例如为选自由N-甲基马来酰亚胺、N-乙基马来酰亚胺、N-正丙基马来酰亚胺、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N-正丁基马来酰亚胺、N-异丁基马来酰亚胺、N-仲丁基马来酰亚胺、N-叔丁基马来酰亚胺、N-正戊基马来酰亚胺、N-正己基马来酰亚胺、N-正庚基马来酰亚胺、N-正辛基马来酰亚胺、N-十二烷基马来酰亚胺、N-十八烷基马来酰亚胺、N-环丙基马来酰亚胺、N-环丁基马来酰亚胺、N-环戊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环庚基马来酰亚胺和N-环辛基马来酰亚胺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
这些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中,从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在耐候性方面优异且在低双折射性等光学特性方面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N-甲基马来酰亚胺、N-乙基马来酰亚胺、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和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从还可以赋予低吸水性的观点出发,更优选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
从耐候性、低吸水性和透明性等光学特性的观点出发,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的含有比例(Y2wt)为0.1质量%~49.9质量%。Y2wt优选为0.1质量%~40质量%、更优选为0.1质量%~3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质量%~30质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a)的重复单元(Y1)和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b)的重复单元(Y2)的总含有比例(Y1wt+Y2wt)为5质量%~50质量%。Y1wt+Y2wt优选为5质量%~40质量%、更优选为10质量%~3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10质量%~30质量%、更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30质量%。Y1wt+Y2wt在这些范围内时,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得到充分的耐热性改良效果,并且对于耐候性、低吸水性、光学特性也可以得到优选的改良效果。若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重复单元的比例(Y1wt+Y2wt)超过50质量%,则会出现下述问题:在聚合反应时,单体成分的反应性下降从而使未反应而残留下来的单体量变多,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物性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a)的重复单元(Y1)的含量相对于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b)的重复单元(Y2)的含量的摩尔比(Y1/Y2)(摩尔/摩尔)优选大于0且小于等于15。从后述的光学特性(低双折射、低光弹性系数)的观点出发,Y1/Y2(摩尔/摩尔)更优选为10以下。Y1/Y2(摩尔/摩尔)在该范围时,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会表现出更加良好的光学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总质量为基准,重复单元(X)、重复单元(Y1)和重复单元(Y2)的总含量可以为80质量%以上。
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含有来自能够与上述单体共聚的其它单体的重复单元。作为能够共聚的其它单体,可以举出芳香族乙烯;不饱和腈;具有环己基、苄基或碳原子数为1~18的烷基的丙烯酸酯;烯烃;二烯;乙烯基醚;乙烯基酯;氟乙烯;丙酸烯丙酯等饱和脂肪酸单羧酸的烯丙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多元(甲基)丙烯酸酯;多元芳酯;缩水甘油基化合物;不饱和羧酸类等。其它单体可以是选自这些组的1种或2种以上的组合。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含有下述式(4)所示的来自芳香族乙烯基单体的重复单元。
…式(4)
式(4)中,R4和R5相同或不同,分别为选自由氢原子、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和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种。l表示1~3的整数。
式(4)所示的重复单元可以由芳香族乙烯基单体衍生得到。芳香族乙烯基单体包括例如选自由苯乙烯、2-甲基苯乙烯、3-甲基苯乙烯、4-甲基苯乙烯、2,4-二甲基苯乙烯、2,5-二甲基苯乙烯、2-甲基-4-氯苯乙烯、2,4,6-三甲基苯乙烯、α-甲基苯乙烯、顺式-β-甲基苯乙烯、反式-β-甲基苯乙烯、4-甲基-α-甲基苯乙烯、4-氟-α-甲基苯乙烯、4-氯-α-甲基苯乙烯、4-溴-α-甲基苯乙烯、4-叔丁基苯乙烯、2-氟苯乙烯、3-氟苯乙烯、4-氟苯乙烯、2,4-二氟苯乙烯、2-氯苯乙烯、3-氯苯乙烯、4-氯苯乙烯、2,4-二氯苯乙烯、2,6-二氯苯乙烯、2-溴苯乙烯、3-溴苯乙烯、4-溴苯乙烯、2,4-二溴苯乙烯、α-溴苯乙烯、β-溴苯乙烯、2-羟基苯乙烯和4-羟基苯乙烯组成的组中的任一种。
从容易进行共聚的观点出发,这些单体中优选苯乙烯和α-苯乙烯。
含有式(4)所示的重复单元时,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吸湿性得到进一步改善。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总重量为基准,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含有式(4)所示的重复单元时的其含有比例优选为0.1质量%~20质量%、更优选为0.1质量%~1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1质量%~10质量%。从耐候性的观点出发,式(4)所示的重复单元的含有比例优选为小于10质量%、更优选为小于7质量%。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含有下述式(5)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的重复单元。
…式(5)
式(5)中,R6和R7相同或不同,分别表示氢原子、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R8为选自由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12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以及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化学基团,同一分子中的R8相同或不同,烷基和芳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式(5)所示的重复单元可以由下述式(6)所示的单体衍生得到。式(6)所示的单体包括例如3-甲基-1-苯基-1H-吡咯-2,5-二酮、3,4-二甲基-1-苯基-1H-吡咯-2,5-二酮、1,3-二苯基-1H-吡咯-2,5-二酮、1,3,4-三苯基-1H-吡咯-2,5-二酮、1-环己基-3-甲基-1-苯基-1H-吡咯-2,5-二酮、1-环己基-3,4-二甲基-1-苯基-1H-吡咯-2,5-二酮、1-环己基-3-苯基-1H-吡咯-2,5-二酮和1-环己基-3,4-二苯基-1H-吡咯-2,5-二酮组成的组中的任一种单体。
…式(6)
式(6)中,R6和R7相同或不同,分别表示氢原子、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R8为选自由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12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以及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化学基团,同一分子中的R8相同或不同,烷基和芳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作为不饱和腈单体,可以举出丙烯腈、甲基丙烯腈、乙基丙烯腈和苯基丙烯腈等。
作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丙酯、丙烯酸异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叔丁酯、丙烯酸戊酯、丙烯酸异戊酯、丙烯酸辛酯、丙烯酸2-乙基己酯、丙烯酸癸酯、丙烯酸十二烷基酯、丙烯酸环己酯和丙烯酸苄酯等。
作为烯烃单体,可以举出乙烯、丙烯、异丁烯和二异丁烯等。作为二烯单体,可以举出丁二烯和异戊二烯等。作为乙烯基醚单体,可以举出甲基乙烯基醚和丁基乙烯基醚等。作为乙烯酯单体,可以举出乙酸乙烯酯和丙酸乙烯酯等。作为氟乙烯单体,可以举出偏二氟乙烯等。
作为多元(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可以举出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二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二乙烯基苯、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己二醇三(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双酚A的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卤化双酚A的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和异氰酸酯的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加成物的二(甲基)丙烯酸酯或三(甲基)丙烯酸酯等。
作为多元芳酯单体,可以举出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等。作为缩水甘油基化合物单体,可以举出缩水甘油基(甲基)丙烯酸酯和烯丙基缩水甘油醚等。作为不饱和羧酸单体,可以举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马来酸、富马酸及它们的半酯化物或酸酐。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由1种共聚物构成,也可以是具有构成单元(X)、构成单元(Y1)和构成单元(Y2)中的1种以上的构成单元的2种以上共聚物的混合物。例如,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为由具有重复单元(X)、重复单元(Y1)和重复单元(Y2)的1种共聚物构成的树脂。或者,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为由具有重复单元(X)与重复单元(Y1)和/或重复单元(Y2)的2种以上共聚物构成的混合物,也可以为由具有重复单元(X)的聚合物、具有重复单元(Y1)的聚合物和具有重复单元(Y2)的聚合物构成的混合物。从透明性和均匀性的观点出发,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优选为具有重复单元(X)、重复单元(Y1)和重复单元(Y2)的共聚物;或由具有重复单元(X)、与重复单元(Y1)和/或重复单元(Y2)的2种以上共聚物构成的混合物,特别优选具有重复单元(X)、重复单元(Y1)和重复单元(Y2)的共聚物。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由共聚组成不同的2种以上的共聚物构成的情况下,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的构成单元(X)、构成单元(Y1)和构成单元(Y2)各自的含量(Xwt、Y1wt和Y2wt)是通过在将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整体所含有的构成单元(X)、构成单元(Y1)和构成单元(Y2)的总量作为100质量%时,以各自构成单元的总量的比例的形式算出的。
相对于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共聚物)100质量%,残留在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的(构成共聚物的重复单元的)单体的合计优选为0.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4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质量%以下。若残留单体的合计超过0.5质量%,则存在得到不适于实际应用的成型体的问题,所述成形体在成型加工时受热着色或成型品的耐热性和耐候性下降等。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基于GPC测定法的PMMA换算的重均分子量(Mw)期望为3000~1000000。只要该重均分子量为3000以上,就能够表现出作为高分子的必要的强度。并且,只要为1000000以下,就能够通过模压成型得到成型体。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更优选为4000~800000、进一步优选为5000~500000、更加优选为100000~500000。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基于GPC测定法的分子量分布(Mw/Mn)期望为1~10。对于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成,可以利用活性自由基聚合法来进行聚合,可以根据需要对分子量分布进行调整。从调整为适于成型加工的树脂粘度的观点出发,分子量分布(Mw/Mn)优选为1.1~7.0、更优选为1.2~5.0、进一步优选为1.5~4.0。
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整体的质量作为基准,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卤原子的含有率为0质量%以上且小于0.47质量%。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含有大量的卤原子,则为了进行熔融成型等在高温下处理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时,会产生卤系气体,从而有可能腐蚀装置或对工作环境产生影响。另外,将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成型体等废弃时,若废弃物含有大量的卤原子,则作为分解物,有可能产生环境负荷较大的卤系气体。
[聚合反应]
在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聚合反应中,将反应性互相接近的单体和/或共聚性高的单体组合可以容易地基于投入于反应液中的原料组成比对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树脂组成比进行控制,因此是期望的。另一方面,将反应性明显不同的单体组合的情况下,会产生下述问题:a)反应性低的单体未充分反应而作为未反应单体残留下来;b)作为结果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树脂组成比难以预测,等等。特别是,若残留有未反应单体,则还存在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特性(例如透明性、耐候性)降低等问题。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聚合方法,可以使用例如浇铸聚合、本体聚合、悬浮聚合、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活性自由基聚合、阴离子聚合等一般所进行的聚合方法。为了将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用作光学材料用途,优选尽可能避免混入微小杂质,从该观点出发,期望使用不使用悬浮剂或乳化剂的浇铸聚合或溶液聚合。
作为聚合形式,可以使用例如分批聚合法、连续聚合法的任一种聚合法。从聚合操作简单的观点出发,期望为分批聚合法;从得到更均匀的组成的聚合物的观点出发,期望为连续聚合法。
聚合反应时的温度或聚合时间会根据所使用的单体的种类或比例等而发生变化,例如,聚合温度为0℃~150℃、聚合时间为0.5小时~24小时;优选的是,聚合温度为80℃~150℃、聚合时间为1小时~12小时。
聚合反应时使用溶剂的情况下,作为聚合溶剂,可以举出例如甲苯、二甲苯、乙苯等芳香族烃系溶剂;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等酮系溶剂;四氢呋喃等醚系溶剂;等等。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用两种以上。若所使用的溶剂的沸点过高,则最终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的残存挥发成分增多,所以优选沸点为50℃~200℃的溶剂。
聚合反应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聚合引发剂。作为聚合引发剂,可以使用一般在自由基聚合中使用的任意的引发剂,可以举出例如氢过氧化枯烯、过氧化氢二异丙苯、二叔丁基过氧化物、过氧化月桂酰、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异丙基碳酸叔丁酯、过氧化叔戊基-2-乙基己酸酯等有机过氧化物;2,2’-偶氮二(异丁腈)、1,1’-偶氮二(环己烷甲腈)、2,2’-偶氮二(2,4-二甲基戊腈)、二甲基-2,2’-偶氮二异丁酸酯等偶氮化合物;等等。这些聚合引发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用2种以上。
对于聚合引发剂的使用量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根据单体的组合和反应条件等适宜设定即可,但是优选以用量为0.005质量%~5质量%的范围使用聚合引发剂。
聚合反应中根据需要使用的分子量调节剂可以使用一般的自由基聚合中使用的任意的分子量调节剂,可以举出例如丁硫醇、辛硫醇、十二烷基硫醇、巯基乙酸2-乙基己酯等硫醇化合物作为特别优选的分子量调节剂。以聚合度被控制在上述范围内的浓度范围来添加这些分子量调节剂。
在聚合反应时,可以根据需要添加有机磷系化合物或有机酸。通过使这些化合物共存,有时可以抑制副反应和/或使未反应N-取代马来酰亚胺量得以降低等,从而降低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在成型加工时的着色。
作为有机磷系化合物,可以举出例如烷基(芳基)亚膦酸和它们的二酯或单酯;二烷基(芳基)次膦酸和它们的酯;烷基(芳基)膦酸和它们的二酯或单酯;烷基三价膦酸和它们的酯;亚磷酸二酯、亚磷酸单酯、亚磷酸三酯;磷酸二酯、磷酸单酯、磷酸三酯;等等。这些有机磷系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用2种以上。相对于单体的总量,有机磷系化合物的使用量优选为0.001质量%~5.0质量%。
作为有机酸,可以举出例如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辛酸、癸酸、月桂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苯甲酸、环己烷羧酸、邻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对苯二甲酸和它们的酸酐等。这些有机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用2种以上。相对于单体的总量,有机酸的使用量优选为0.001质量%~1.0质量%。
期望使聚合物浓度为10质量%且95质量%以下来实施聚合反应。只要聚合物浓度为10质量%以上,就能够容易进行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调整。只要聚合物浓度为95质量%以下,就能够得到高分子量的聚合物。另外,从聚合中的除热的观点出发,为了使反应液的粘度适当,优选使聚合物浓度为7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下。
从适当保持聚合反应液的粘度的观点出发,期望适当添加聚合溶剂。通过适当地保持反应液的粘度,可以对除热进行控制、抑制在反应液中产生微凝胶。特别是在粘度上升的聚合反应后半,进一步优选的是适当添加聚合溶剂,按照聚合物浓度为50质量%以下的方式进行控制。
对于将聚合溶剂适当添加至聚合反应液中的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连续添加聚合溶剂,也可以间歇地添加聚合溶剂。如此,通过对生成于聚合反应液中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浓度进行控制,可以使反应器内部的温度均匀性提高,可以更加充分地抑制反应液的凝胶化。作为所添加的聚合溶剂,例如可以为与聚合反应的初期投料时所使用的溶剂相同种类的溶剂,也可以为不同种类的溶剂,但优选使用与聚合反应的初期投料时所使用的溶剂相同种类的溶剂。添加的聚合溶剂可以为仅由1种构成的单一溶剂,也可以为2种以上的混合溶剂。
利用悬浮聚合法对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进行聚合的情况下,在水性介质中,添加悬浮剂、以及必要时的悬浮助剂来进行聚合。作为悬浮剂,存在聚乙烯醇、甲基纤维素、聚丙烯酰胺等水溶性高分子;磷酸钙、焦磷酸镁等无机物质;等等。相对于单体的总量,优选使用0.03质量%~1质量%的水溶性高分子;相对于单体的总量,优选使用0.05质量%~0.5质量%的无机物质。作为悬浮助剂,存在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等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用无机物质作为悬浮剂的情况下,优选使用悬浮助剂。相对于单体100质量%,优选使用0.001质量%~0.02质量%的悬浮助剂。
[脱挥工序]
脱挥工序是指根据需要在减压加热条件下对聚合溶剂、残存单体、水等挥发成分进行去除处理的工序。若该去除处理不充分,则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中的残存挥发成分变多,有时会因成型时的变质等而导致着色、或产生泡或银纹等成型不良。相对于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100质量%,残存挥发成分量优选为0.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4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3质量%以下。残存挥发成分量相当于上述的聚合反应时的未反应的残存单体、聚合溶剂、副反应生成物的总量。
作为用于脱挥成分的装置,可以举出例如由热交换器和脱挥槽构成的脱挥装置;带排气口的挤出机;脱挥装置和挤出机串联配置成的装置等。使用带排气口的挤出机的情况下,排气口为1个或2个以上均可,但优选具有2个以上排气口。
脱挥工序的温度优选为150℃~350℃、更优选为170℃~330℃、进一步优选为200℃~300℃。若该温度小于150℃,则有时残存挥发成分变多。相反,若该温度超过350℃,则有时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会引发着色或分解。
脱挥工序中的压力优选为931~1.33hPa(700~1mmHg)、更优选为800~13.3hPa(600~10mmHg)、进一步优选为667~20.0hPa(500~15mmHg)。若该压力超过931hPa(700mmHg),则挥发成分容易残存。相反,若压力小于1.33hPa(1mmHg),则难以在工业上进行实施。
处理时间可以根据残存挥发成分的量而适当选择,为了抑制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着色和分解,处理时间越短越优选。
聚合反应时的单体反应转化率低的情况下,在聚合液中残存有大量的未反应单体。此时,为了减少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残存挥发成分量而在高处理温度下进行长时间处理,但这样的话,存在着容易产生着色和分解这样的问题。在对含有大量的未反应单体的聚合反应液进行处理的情况下,对于会成为问题的单体来说,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将其从聚合反应液中分离:将芳香族烃系溶剂、烃系溶剂或醇系溶剂等添加至聚合溶液后,进行均质器(乳化分散)处理,对于未反应单体实施液-液萃取、固-液萃取等前处理,从而将会成为问题的单体从聚合反应液中分离。若将基于前处理进行了单体分离后的聚合反应液供给于所述脱挥工序,则可以将残存于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100质量%中的单体的合计控制为0.5质量%以下。
在用于光学用的情况下,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所含有的杂质数越少越优选。作为减少杂质数的方法,可举出在聚合反应工序、脱挥工序以及成型工序中,利用例如过滤精度为1.5μm~15μm的盘型聚合物过滤器等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溶液或熔融液进行过滤的方法。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
可以将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与构成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聚合物以外的各种添加剂等混合,由此来构成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对于添加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只要是一般在树脂或橡胶状聚合物的混配中所使用的添加剂即可。
可以举出例如无机填充剂;氧化铁等颜料;硬脂酸、山嵛酸、硬脂酸锌、硬脂酸钙、硬脂酸镁、乙撑双硬脂酸酰胺等润滑剂-防粘剂;烷烃系加工油、环烷烃系加工油、芳香族系加工油、烷烃、有机聚硅氧烷、矿物油等软化剂-增塑剂;受阻酚系抗氧化剂、磷系热稳定剂等抗氧化剂、受阻胺系光稳定剂、苯并三唑系紫外线吸收剂、阻燃剂、抗静电剂;有机纤维、玻璃纤维、碳纤维、金属晶须等增强剂;着色剂;其他添加剂;或者它们的混合物等。添加剂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质量%~5质量%、更优选为0质量%~2质量%、进一步优选为0质量%~1质量%。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可以在不损害本发明目的的范围含有例如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等苯乙烯系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系树脂;聚酰胺;聚苯硫醚树脂;聚醚醚酮树脂;聚酯系树脂;聚砜;聚苯醚;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聚缩醛;环状烯烃系树脂;降冰片烯系树脂;三乙酰纤维素等纤维素树脂等热塑性树脂;以及酚树脂、三聚氰胺树脂、有机硅树脂、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等中的至少一种以上的树脂。
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成型得到的膜或片状的成型体进行特性评价时,成型体的光弹性系数(C)的绝对值为3.0×10-12Pa-1以下。
光弹性系数(C)的绝对值更优选为2.0×10-12Pa-1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10-12Pa-1以下。
关于光弹性系数,在各种文献中有记载(例如参照化学総説(化学总说),No.39,1998(学会出版中心发行)),利用下式来定义光弹性系数。光弹性系数CR的值越接近零,表示外力导致的双折射的变化越小。
CR=|Δn|/σR
|Δn|=nx-ny
(式中,CR:光弹性系数、σR:拉伸应力、|Δn|:双折射的绝对值、nx:拉伸方向的折射率、ny: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
与现有的树脂(例如PMMA、PC、三乙酰纤维素树脂、环状烯烃树脂等)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光弹性系数(C)非常小。因此,不会产生由外力导致的(光弹性)双折射,因此难以受到双折射变化。另外,难以产生由成型时的残存应力导致的(光弹性)双折射,因此成型体内的双折射分布小。
进一步,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成型得到的膜进行特性评价时,在对该膜进行单轴拉伸时所表现的双折射(Δn(S))与拉伸倍率(S)的最小二乘法近似直线关系式(A)中,斜率K的值优选满足下述式(B)。
Δn(S)=K×S+C (C为常数,表示无拉伸时的双折射值)…(A)
|K|≤0.30×10-6…(B)
(其中,此处所谓双折射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膜测定出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斜率K的绝对值更优选为|K|≤0.15×10-6、进一步优选|K|≤0.10×10-6。斜率K的绝对值越小越难以产生由拉伸加工导致的双折射,因此是优选的。
此处,K值是利用DSC测定热塑性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以(Tg+20)℃的拉伸温度且以500mm/min的拉伸速度进行单轴拉伸时的值。一般来说,已知拉伸速度减慢则双折射的增加量会变小。K值例如可以通过下述方法算出:对以拉伸倍率(S)为100%、200%或300%进行拉伸而得到的单轴拉伸膜所表现出的双折射(Δn(S))的值进行测定,并相对于拉伸倍率将这些值标绘,进行最小二乘法近似处理,由此计算K值。拉伸倍率(S)是指将拉伸前的卡盘间距离设为L0、拉伸后的卡盘间距离设为L1时以下式表示的值。
膜或片有时会以提高机械强度为目的而进行拉伸加工。在上述的关系式中,斜率K的值表示双折射(Δn(S))相对于拉伸倍率(S)的变化的大小,K越大意味着双折射相对于拉伸的变化量越大,K越小意味着双折射相对于拉伸的变化量越小。
与现有的树脂(例如PMMA、PC、三乙酰纤维素树脂、环状烯烃树脂等)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斜率K非常小。因此,现有的树脂因拉伸加工时的拉伸取向而导致双折射增大,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具有即使进行拉伸加工双折射也难以增大的特征。
对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成型得到的膜或片状的成型体进行特性评价时,
(i)优选面内方向的相位差(Re)的绝对值为30nm以下。
(其中,此处所谓相位差是将以膜的形式测定得到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面内方向的相位差(Re)的绝对值更优选为2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nm以下、特别优选为11nm以下。一般来说,相位差的绝对值是表示双折射大小的指标。
相对于现有的树脂(例如PMMA、PC、三乙酰纤维素树脂、环状烯烃树脂等)的双折射,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双折射非常小,作为光学材料而适合于要求低双折射或零双折射的用途。
另一方面,面内方向的相位差的绝对值超过30nm的情况意味着折射率各向异性高,有时无法作为光学材料而用于要求低双折射或零双折射的用途。另外,有时为了提高光学材料(例如膜、片等)的机械强度而进行拉伸加工,但拉伸加工后的面内方向的相位差的绝对值超过30nm的情况会导致无法得到低双折射或零双折射材料作为光学材料。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作为膜或片状的成型体进行特性评价时,
(ii)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绝对值优选为30nm以下。
(其中,此处所谓相位差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膜测定出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绝对值更优选为2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nm以下、特别优选为11nm以下。
该厚度方向的相位差是制作光学材料、特别是光学膜时,与安装有该光学膜的显示装置的视角特性相关的指标。具体地说,厚度方向的相位差的绝对值越小,视角特性越好,由观看角度导致的显示色的色调变化、对比度的降低越小。
与现有的树脂(例如PMMA、PC、三乙酰纤维素树脂、环状烯烃树脂等)相比,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具有制成光学膜时的厚度方向的相位差的绝对值非常小的特征。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优选的是,(iii)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20℃以上。
只要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20℃以上,则能够更容易得到作为近年来的透镜成型体、液晶显示器用膜成型体所需要的充分的耐热性。优选为130℃以上、更优选为135℃以上。另一方面,作为Tg的上限优选为180℃以下。
从使用环境温度下的尺寸稳定性的观点出发,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期望具有高耐热性。因此,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优选为13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35℃以上。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优选的是,(iv)全光线透过率为85%以上。
(其中,此处所谓全光线透过率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厚度为100μm的膜测定出的厚度方向的值。)
膜的全光线透过率更优选为8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90%以上。若全光线透过率小于85%,则透明性下降,有时无法用于要求高透明性的用途中。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由于具有下述特征而能够实现现有公知的树脂无法达成的光学完全各向同性:光弹性系数(C)充分小(近似于零)、并且在成型为光学膜时,无论是否进行拉伸加工,作为光学膜在面内方向、厚度方向的相位差的绝对值小(近似于零)。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能够同时达成高耐热性。
由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成型而成的光学膜主要适合于不需要双折射的用途、例如偏振片保护膜等。
[成型体]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可以形成为例如片、膜、线或管等挤出成型体;圆盘状、立方体状、板状等注射成型体;以及,模压成型体。
这种成型体具有与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特性相对应的特征。
在本说明书中,“片”或“膜”的厚度优选为1μm~10000μm、更优选为1μm~5000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3000μm。
作为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成型体的方法,例如在片或膜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挤出成型、溶液浇铸成型等。
具体来说,在挤出成型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着装有T模头或圆形模头等的挤出机等由熔融树脂成型为片或膜。此时,也可以得到将各种添加剂或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与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一同进行熔融混炼而成的成型体。在溶液浇铸成型的情况下,例如可以通过将树脂溶解于三氯甲烷或二氯甲烷等溶剂中制得聚合物溶液后,进行浇铸、干燥固化,从而成型为片或膜。
片或膜的拉伸可以与挤出成型、浇注成型连续进行。例如,可以在机械流动方向上对未拉伸膜或片进行纵向单轴拉伸、在垂直于机械流动方向的方向上进行横向单轴拉伸,或者可以利用辊拉伸和拉幅机拉伸的逐次双轴拉伸法、基于拉幅机拉伸的同时双轴拉伸法、基于圆筒式拉伸的双轴拉伸法等进行拉伸,由此来制造双轴拉伸膜。
通过拉伸可以使成型体的强度上升。拉伸倍率在至少一个方向上为0.1%以上300%以下。优选为0.2%以上290%以下、更优选为0.3%以上280%以下。通过拉伸至该范围,可以得到强度、透明性、双折射等光学特性优异的成型体。
对于拉伸后的成型体,为了使其机械特性和光学特性稳定化,可以进行热处理(退火)等。对于热处理的条件没有特别限定,只要适当选择与对于以往公知的片或膜所进行的热处理的条件相同的条件即可。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成型体、例如片或膜,还可以进行防反射处理、透明导电处理、电磁屏蔽处理、气体阻隔处理等表面功能化处理。
对于注射成型体来说,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在200℃~260℃的注射成型温度、50℃~100℃的模具温度、5MPa~20MPa的注射压力、1MPa~10MPa的保持压力的范围得到成型体。
本实施方式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可以作为光学材料而适用于例如光学膜(偏振片保护膜和相位差膜等)、显示器基板、透镜、拾取透镜、触摸屏或太阳能电池所使用的透明塑料基板等成型体。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光通信系统、光交换系统、光计测系统的领域中用于导波路、透镜、阵列透镜、光纤维、光纤维的包覆材料、LED的透镜、透镜罩等。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更加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以下的实施例。
各测定值的测定方法如下。
(a)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解析
(1)重复单元
通过1H-NMR、13C-NMR测定,鉴定(i)来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X)、(ii)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iii)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以及(iv)来自芳香族乙烯基单体的重复单元,计算出其存在量。
测定机器:Bruker株式会社制造的DPX-400
测定溶剂:CDCl3或者d6-DMSO
测定温度:40℃
(2)玻璃化转变温度
使用差示扫描量热计(Perkin Elmer Japan(株)制造的Diamond DSC),在氮气气氛下以α-氧化铝为参比,基于JIS-K-7121,利用中点法由得到的DSC曲线计算出玻璃化转变温度(Tg)。DSC曲线是通过下述条件得到的:将约10mg试样在40℃保持5分钟后,以20℃/min升温至200℃,接着冷却至40℃后,于40℃保持1分钟,然后以10℃/min的升温速度升温至200℃。
(3)分子量
使用凝胶渗透色谱仪(东曹(株)制造的HLC-8220),在溶剂为四氢呋喃、设定温度为40℃的条件下,通过市售标准PMMA换算求出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
(4)残存挥发成分量的测定
使用气相色谱仪(岛津制作所制造的GC-14B)来进行测定。
(5)耐候性
使用EYE SUPERUVTESTER(岩崎电气(株)制造的SUV-W151;金卤灯),在63℃的温度、60%的湿度的环境下暴露约150小时后,利用分光比色计(日本电色工业(株)制造的SD-5000)测定黄色指数,由此来评价耐候性。
(6)吸水率
根据ASTM D570来进行测定。
(7)折射率
折射率是使用PRISM COUPLER(Metricon社制造的MODEL 2010)测定装置,以633nm的测定波长来进行测定的。
(8)卤原子的含有率
卤原子的含有率是通过燃烧处理和接下来的离子色谱法来测定的。具体来说,在氧气流中,使用石英燃烧管使试样燃烧,使产生的气体吸收于吸收液(3%双氧水)。将得到的吸收液适当地稀释,利用离子色谱仪(Daionex社制造的“ICS-2000”)来测定吸收液中的卤离子的量,由测定值求出卤原子的含有率。
(b)光学特性评价
(1)光学膜试样的制作
(1-a)压制膜的成型
使用真空压缩成型机((株)神藤金属工业所制造的SFV-30型),在大气压下于260℃预热25分钟后,在真空下(约10kPa)以260℃、约10MPa的条件压缩5分钟,成型为压制膜。
(1-b)拉伸膜的成型
使用INSTRON社制造的5t拉伸试验机,以拉伸温度为(Tg+20)℃、拉伸速度为(500mm/分钟)的条件进行单轴自由(一軸フリ一)拉伸,成型为拉伸膜。以100%、200%以及300%的拉伸倍率进行拉伸。
(2)双折射的测定
使用大塚电子制造的RETS-10,通过旋转检偏器法来进行测定。双折射的值为波长550nm光的值。双折射(Δn)通过下式计算得到。将得到的值换算为100μm的膜厚度,从而得到测定值。
Δn=nx-ny
(Δn:双折射、nx:拉伸方向的折射率、ny: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
双折射(Δn)的绝对值(|Δn|)如下求出。
|Δn|=|nx-ny|
(3)相位差的测定
<面内的相位差>
使用大塚电子(株)制造的RETS-100,通过旋转检偏器法对波长400nm~800nm的范围进行测定。将得到的值换算为100μm的膜厚度,从而得到测定值。
双折射的绝对值(|Δn|)与相位差(Re)存在以下关系。
Re=|Δn|×d
(|Δn|:双折射的绝对值、Re:相位差、d:试样的厚度)
并且,双折射的绝对值(|Δn|)为以下所示出的值。
|Δn|=|nx-ny|
(nx:拉伸方向的折射率、ny:面内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
<厚度方向的相位差>
使用王子计测机器(株)制造的相位差测定装置(KOBRA-21ADH),测定589nm波长的相位差,将所得到的值换算为膜的厚度为100μm时的值,将其作为测定值。
双折射的绝对值(|Δn|)与相位差(Rth)存在以下关系。
Rth=|Δn|×d
(|Δn|:双折射的绝对值、Rth:相位差、d:试样的厚度)
并且,双折射的绝对值(|Δn|)为以下所示出的值。
|Δn|=|(nx+ny)/2-nz|
(nx:拉伸方向的折射率、ny:面内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nz:面外与拉伸方向垂直的厚度方向的折射率)
(对于理想状态的三维方向完全光学各向同性的膜,面内相位差(Re)、厚度方向相位差(Rth)均为0。)
(4)光弹性系数的测定
使用在Polymer Engineering and Science 1999,39,2349-2357中有详细记载的双折射测定装置。具体来说,在激光的经路上配置膜的拉伸装置(井元制作所制),于23℃施加拉伸应力并同时使用大塚电子(株)制造的RETS-100,基于旋转检偏器法在波长为400nm~800nm的范围对其双折射进行测定。在拉伸时的变形速度为50%/分钟(卡盘间:50mm、卡盘移动速度:5mm/分钟)、试验片宽度为6mm的条件下进行测定。由双折射的绝对值(|Δn|)与拉伸应力(σR)的关系,通过最小二乘近似处理求出其直线的斜率,计算出光弹性系数(CR)。计算时使用拉伸应力为2.5MPa≤σR≤10MPa间的数据。
CR=|Δn|/σR
|Δn|=|nx-ny|
(CR:光弹性系数、σR:拉伸应力、|Δn|:双折射的绝对值、nx:拉伸方向的折射率、ny:与拉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折射率)
(5)耐湿热时耐久性的评价
将由(1-b)所述的方法成型得到的100%拉伸膜在气氛温度为80℃、湿度为90%RH的恒温恒湿槽内放置1000小时,使用面内的相位差(Re)对试验前后的光学特性变化进行评价。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聚合物
[实施例1]
使用SUS制反应器(容积0.5L),该反应器具备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气导入管嘴、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以及聚合溶液排出管嘴。将聚合反应器的压力控制为微加压,并利用油浴将反应温度控制为130℃。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576g、N-苯基马来酰亚胺(N-PheMI)61g、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CyMI)83g、甲基异丁基酮480g混合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原料溶液。将PERHEXA(日油(株)制;浓度75wt%)8.63g溶解于甲基异丁基酮91.37g,然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引发剂溶液。
使用泵以8.25ml/min从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导入原料溶液。并且,使用泵以0.08ml/min从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导入引发剂溶液。30分钟后,从聚合溶液排出管嘴进行抽出,使用泵以500ml/hr的恒定流量排出聚合物溶液。
对于聚合物溶液,将从开始排出到1.5小时的部分分级回收到初流罐中。将排出开始后1.5小时至2.5小时的聚合物溶液进行正式回收。将所得到的聚合物溶液与作为抽出溶剂的甲醇同时供给于均质器中,进行乳液分散萃取。将分离沉淀的聚合物回收,在真空下于130℃干燥2小时,得到作为目标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81/8/11wt%
分子量:Mw=22.5×104;Mw/Mn=2.09
Tg:135℃
该物质的1H-NMR光谱示于图1。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使用MMA:576g、N-PheMI:50g、N-CyMI:94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79/6/1/15wt%
分子量:Mw=15.4×104;Mw/Mn=1.75
Tg:135℃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中,使用MMA:576g、N-PheMI:83g、N-CyMI:61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77/10/12wt%
分子量:Mw=14.3×104;Mw/Mn=1.79
Tg:137℃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中,使用MMA:504g、N-PheMI:2.4g、N-CyMI:213.6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70/1/29wt%
分子量:Mw=18.7×104;Mw/Mn=1.81
Tg:146℃
[实施例5]
在实施例1中,使用MMA:504g、N-PheMI:108g、N-CyMI:108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70/13/17wt%
分子量:Mw=19.3×104;Mw/Mn=1.97
Tg:148℃
[实施例6]
在实施例1中,使用MMA:576g、N-PheMI:129.6g、N-CyMI:14.4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80/16/4wt%
分子量:Mw=21.6×104;Mw/Mn=2.03
Tg:140℃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中,使用MMA:648g、N-PheMI:4.8g、N-CyMI:67.2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90/2/8wt%
分子量:Mw=23.0×104;Mw/Mn=2.07
Tg:130℃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中,使用MMA:648g、N-PheMI:67.2g、N-CyMI:4.8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90/8/2wt%
分子量:Mw=19.7×104;Mw/Mn=1.88
Tg:130℃
[实施例9]
使用玻璃制反应器(容积1.0L),该反应器具备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气导入管嘴、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和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将聚合反应器的压力控制为微加压,并利用油浴将反应温度控制为100℃。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92g、N-苯基马来酰亚胺(N-PheMI)34g、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CyMI)46g、甲基异丁基酮160g混合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原料溶液。将PERHEXYNE25B(日油(株)制;浓度98wt%)0.6g溶解于甲基异丁基酮3.0g,然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引发剂溶液。
通过压力输送将原料溶液从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导入至玻璃反应器内。并且,利用注射器从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导入引发剂溶液,引发聚合反应。以反应开始3小时后作为反应结束点,回收聚合物溶液。将得到的聚合物溶液和作为不良溶剂的甲醇同时供给至均质器中,进行乳液分散萃取。将分离沉淀的聚合物回收,在真空下于130℃干燥2小时,由此得到作为目标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50/17/33wt%
分子量:Mw=17.7×104;Mw/Mn=2.46
Tg:135℃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9中,使用MMA:648g、N-PheMI:67.2g、N-CyMI:2.4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90/9/1wt%
分子量:Mw=26.0×104;Mw/Mn=2.50
Tg:130℃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9中,使用MMA:612g、N-PheMI:105.6g、N-CyMI:2.4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85/14/1wt%
分子量:Mw=27.2×104;Mw/Mn=2.20
Tg:135℃
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聚合物
[实施例12]
使用玻璃制反应器(容积1.0L),该反应器具备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气导入管嘴、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和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将聚合反应器的压力控制为微加压,并利用油浴将反应温度控制为100℃。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40g、N-苯基马来酰亚胺(N-PheMI)14g、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CyMI)34g、苯乙烯(St)12g、甲基异丁基酮200g混合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原料溶液。将PERHEXAC(日油(株)制;浓度75wt%)0.32g溶解于甲基异丁基酮1.00g,然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引发剂溶液。
通过压力输送将原料溶液从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导入玻璃反应器内。并且,利用注射器从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导入引发剂溶液,引发聚合反应。以反应开始3小时后作为反应结束点,回收聚合物溶液。将得到的聚合物溶液和作为不良溶剂的甲醇同时供给至均质器中,进行乳液分散萃取。将分离沉淀的聚合物回收,在真空下于130℃干燥2小时,由此得到作为目标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N-CyMI=70/5/20/5wt%
分子量:Mw=15.6×104;Mw/Mn=2.01
Tg:141℃
甲基丙烯酸甲酯/N-苄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实施例13]
在100ml的玻璃容器中精确称量甲基丙烯酸甲酯15.6g、N-苄基马来酰亚胺(N-BzMI)1.4g、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3.0g,然后进行搅拌使其溶解。接着,以氮气进行5分钟置换后,添加作为引发剂的过氧化月桂酰0.012g、作为链转移剂的正辛硫醇0.02g,在68℃的油浴中反应20小时。进一步,保持该状态,将油浴温度升温至120℃,反应7小时。进行冷却,从玻璃容器中回收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聚合块。
组成:MMA/N-BzMI/N-CyMI=78/7/15wt%
分子量:Mw=23.6×104;Mw/Mn=3.12
Tg:126℃
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N-乙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实施例14]
在100ml的玻璃容器中精确称量甲基丙烯酸甲酯16.0g、N-苯基马来酰亚胺(N-BzMI)1.8g、N-乙基马来酰亚胺(N-EtMI)2.2g,然后进行搅拌使其溶解。接着,以氮气进行5分钟置换后,添加作为引发剂的过氧化月桂酰0.012g、作为链转移剂的正辛硫醇0.02g,在68℃的油浴中反应20小时。进一步,保持该状态,将油浴温度升温至120℃,反应7小时。进行冷却,从玻璃容器中回收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聚合块。
组成:MMA/N-PheMI/N-EtMI=80/9/11wt%
分子量:Mw=24.3×104;Mw/Mn=2.98
Tg:128℃
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实施例15]
在100ml的玻璃容器中精确称量甲基丙烯酸甲酯15.8g、N-苯基马来酰亚胺1.8g、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N-iPrMI)2.4g,然后进行搅拌使其溶解。接着,以氮气进行5分钟置换后,添加作为引发剂的过氧化月桂酰0.012g、作为链转移剂的正辛硫醇0.02g,在68℃的油浴中反应20小时。进一步,保持该状态,将油浴温度升温至120℃,反应7小时。进行冷却,从玻璃容器中回收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聚合块。
组成:MMA/N-PheMI/N-iPrMI=79/9/12wt%
分子量:Mw=25.6×104;Mw/Mn=3.02
Tg:131℃
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环己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实施例16]
在100ml的玻璃容器中精确称量甲基丙烯酸甲酯14.0g、甲基丙烯酸环己酯(CHMA)2.0g、N-苯基马来酰亚胺1.8g、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2.2g,然后进行搅拌使其溶解。接着,以氮气进行5分钟置换后,添加作为引发剂的过氧化月桂酰0.012g、作为链转移剂的正辛硫醇0.02g,在68℃的油浴中反应20小时。进一步,保持该状态,将油浴温度升温至120℃,反应7小时。进行冷却,从玻璃容器中回收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聚合块。
组成:MMA/CHMA/N-PheMI/N-CyMI=70/10/9/11wt%
分子量:Mw=25.6×104;Mw/Mn=3.03
Tg:129℃
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聚合物
[比较例1]
使用玻璃制反应器(容积1.0L),该反应器具备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气导入管嘴、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和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将聚合反应器的压力控制为微加压,并利用油浴将反应温度控制为100℃。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0g、N-苯基马来酰亚胺(N-PheMI)100g、甲基异丁基酮200g混合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原料溶液。将PERHEXAC(日油(株)制;浓度75wt%)0.32g溶解于甲基异丁基酮1.00g,然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引发剂溶液。
通过压力输送将原料溶液从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导入玻璃反应器内。并且,利用注射器从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导入引发剂溶液,引发聚合反应。以反应开始3小时后作为反应结束点,回收聚合物溶液。将得到的聚合物溶液和作为不良溶剂的甲醇同时供给至均质器中,进行乳液分散萃取。将分离沉淀的聚合物回收,在真空下于130℃干燥2小时,由此得到作为目标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50/50wt%
分子量:Mw=15.4×104;Mw/Mn=2.19
Tg:176℃
[比较例2]
在比较例1中,使用MMA:180g、N-PheMI:20g,除此之外,进行与比较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91/9wt%
分子量:Mw=21.3×104;Mw/Mn=1.71
Tg:132℃
[比较例3]
在比较例1中,使用MMA:160g、N-PheMI:40g,除此之外,进行与比较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PheMI=81/19wt%
分子量:Mw=19.4×104;Mw/Mn=1.81
Tg:141℃
甲基丙烯酸甲酯/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聚合物
[比较例4]
在比较例1中,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100g,代替N-苯基马来酰亚胺(N-PheMI)使用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N-CyMI)100g,除此之外,进行与比较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CyMI=52/48wt%
分子量:Mw=19.1×104;Mw/Mn=2.06
Tg:163℃
[比较例5]
在比较例4中,使用MMA:180g、N-CyMI:20g,除此之外,进行与比较例4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CyMI=91/9wt%
分子量:Mw=21.0×104;Mw/Mn=1.75
Tg:129℃
[比较例6]
在比较例4中,使用MMA:160g、N-CyMI:40g,除此之外,进行与比较例4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N-CyMI=78/22wt%
分子量:Mw=21.1×104;Mw/Mn=1.73
Tg:135℃
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
[比较例7]
在实施例1中,仅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960g、甲基异丁基酮240g,除此之外,进行与实施例1同样的操作,得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100wt%
分子量:Mw=10×104;Mw/Mn=1.89
Tg:121℃
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马来酸酐/甲基丙烯酸苄酯聚合物
[参考例1]
使用带夹套的玻璃制反应器(容积1L),该反应器具备搅拌装置、温度传感器、冷却管、氮气导入管嘴、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和聚合溶液排除管嘴。将聚合反应器的压力控制为微加压,并将反应温度控制为100℃。
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518g、苯乙烯(St)48g、甲基丙烯酸苄酯(BzMA)9.6g、马来酸酐(MAH)384g、甲基异丁基酮240g、正辛硫醇1.2g混合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原料溶液。将2,2’-偶氮二(异丁腈)0.364g溶解于甲基异丁基酮12.96g,然后利用氮气进行置换,制备成引发剂溶液。
使用泵以6.98ml/min从原料溶液导入管嘴导入原料溶液。使用泵以0.08ml/min从引发剂溶液导入管嘴导入引发剂溶液。30分钟后,从聚合溶液排出管嘴进行抽出,使用泵以425ml/hr的恒定流量排出聚合物溶液。
对于聚合物溶液,将从开始排出到1.5小时的部分分级回收到初流罐中。将排出开始后1.5小时至2.5小时的聚合物溶液进行正式回收。将得到的聚合物溶液和作为不良溶剂的甲醇同时供给至均质器中,进行乳液分散萃取。将分离沉淀的聚合物回收,在真空下于130℃干燥2小时,由此得到作为目标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组成:MMA/St/BzMA/MAH=60/12/1/27wt%
分子量:Mw=18.8×104;Mw/Mn=2.08
Tg:142℃
甲基丙烯酸甲酯/N-邻氯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
[参考例2]
在100ml的玻璃容器中精确称量甲基丙烯酸甲酯15.4g、N-邻氯苯基马来酰亚胺(N-ClPheMI)0.6g、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4.0g,然后进行搅拌使其溶解。接着,以氮气进行5分钟置换后,添加作为引发剂的过氧化月桂酰0.012g、作为链转移剂的正辛硫醇0.02g,在68℃的油浴中反应20小时。进一步,保持该状态,将油浴温度升温至120℃,反应7小时。进行冷却,从玻璃容器中回收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聚合块。
组成:MMA/N-ClPheMI/N-CyMI=77/3/20wt%
分子量:Mw=25.6×104;Mw/Mn=3.02
Tg:126℃
卤原子的含有率:0.48wt%
如上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组成和评价结果示于表1。
表1.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
注)PheMI=N-苯基马来酰亚胺、CyMI=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BzMA=N-苄基马来酰亚胺、EtMI=N-乙基马来酰亚胺、iPrMI=N-异丙基马来酰亚胺、CHMA=甲基丙烯酸环己酯
注)A:与PMMA同等、B:比PMMA差
实施例1~16中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均相当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耐热性高,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低吸水性。另一方面,虽然比较例1~6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具有耐热性,但是耐候性和低吸水性不充分。
进一步可以确认,实施例1~16中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树脂组成比可以通过反应液的投入原料组成比而得到控制。
[实施例17、18]
以实施例1为参考,准备残存挥发成分量不同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在250℃进行2分钟的压缩模压处理,观察此时的色调变化。测定结果示于表2。
表2.残留挥发成分量和加热时的着色性
确认到,相对于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残存挥发成分量为0.5质量%以下时,未观察到加热时的着色。
[实施例19~26、比较例8~14、参考例3]
使用在实施例1~16、比较例1~7和参考例1中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根据所述(1-a)的方法,成型为压制膜。根据所述(1-b)的方法,由该压制膜成型为100%拉伸膜,对其光学特性进行评价。测定结果示于表3。
表3.光学膜特性(单轴自由100%拉伸、100μm换算值)
表3中,将由以下标准评价得到的结果标注于光学特性的栏中。AA: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为3.0×10-12Pa-1以下、且面内相位差(Re)的绝对值为11nm以下;A: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为3.0×10-12Pa-1以下、且面内相位差(Re)的绝对值为30nm以下;B: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超过3.0×10-12Pa-1、且面内相位差(Re)的绝对值超过30nm。
确认到,对于由各实施例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得到的光学膜来说,作为光学特性的相位差和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极小。特别是实施例19~21、24、27、29和32~34的光学膜,可知其光学特性为所谓的零-零双折射,即相位差为“零”、光弹性系数也为“零”。另一方面,对于由比较例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光学膜来说,例如从相位差的绝对值大的方面考虑、或从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大的方面考虑,光学特性差。
由表3摘录的测定结果示于表4。
表4.光学膜特性(单轴自由100%拉伸,100μm换算值)
确认到,各实施例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因含有(i)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等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和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等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作为必要的单体成分而光学特性优异,另外,(ii)可以依赖于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和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的摩尔比对光弹性系数和相位差进行调节。
在日本特许第4424636号公报中公开了,由甲基丙烯酸酯单元、芳基马来酰亚胺单元、烷基马来酰亚胺单元及0质量%~20质量%的其它的单体单元构成的共聚物与橡胶改性热塑性树脂的组合物是透明的耐热性热塑性树脂组合物。在该说明书中记载了,a)为了使橡胶改性热塑性树脂与共聚物的相容性良好而优选合用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的内容,还记载了b)树脂组合物为了得到优异的透明性,使以共聚物为主成分的基质部分与橡胶部分(折射率1.517)的折射率差为0.01以下;作为其方法利用树脂组成对共聚物的折射率进行调整的内容。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作用效果与上述的日本特许第4424636号公报未公开的光学特性(相位差和光弹性系数)的精密控制有关。事实上,如表4所示,可以确认到,对于实施例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来说,即使其平均折射率恒定为约1.500(折射率的误差±0.01),通过适当选择的树脂组成就可以仅对光学特性(相位差和光弹性系数)进行精密控制。在日本特许第4424636号公报的实施例中,作为满足橡胶部分(折射率1.517)的折射率的树脂,仅公开了甲基丙烯酸甲酯/N-苯基马来酰亚胺/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苯乙烯4元共聚物,暗示了除作为必要构成元素的3成分之外,共聚物需要含有苯乙烯。
[实施例35、36、参考例4、比较例15]
使用在实施例1、实施例9、参考例1和比较例7中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根据所述(1-a)的方法,成型为压制膜。根据所述(1-b)的方法,由该压制膜成型为100%、200%和300%拉伸膜,对其光学特性进行评价。根据最小二乘近似处理,由求出的光学特性值导出双折射的变化率|K|。将它们的结果示于表5。
表5光学特性及成型加工时的光学特性变化
在表5中,关于低双折射性、低光弹性特性,利用以下的基准进行评价。A: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为3.0×10-12Pa-1以下、且双折射的变化率|K|为0.30×10-6以下、面内的相位差(Re)的绝对值为11nm以下;B:光弹性系数的绝对值超过3.0×10-12Pa-1、且双折射的变化率|K|超过0.30×10-6、面内相位差(Re)的绝对值超过30nm。
由表中所示的结果确认到,由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光学膜的光学特性难以受到因拉伸而导致的取向的影响。该事实意味着,即使为了提高光学膜强度而进行拉伸加工,也不会产生双折射的变化。
[实施例37]
使用通过与实施例1进行同样的操作而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一边调整Technovel制造的安装有T模头的挤出机(KZW15TW-25MG-NH型/安装有宽150mm的T模头/唇口厚0.5mm)的机筒内树脂温度和T模头的温度,一边实施挤出成型。根据所述(1-b)的方法,将得到的挤出膜成型为100%、200%和300%拉伸膜,对它们的光学特性进行评价。通过最小二乘近似处理,由求出的光学特性值导出双折射的变化率|K|。将它们的结果示于表6。
表6.光学特性和成型加工时的光学特性变化
在表6中,关于耐热性、低双折射性、低光弹性特性,采用与表5同样的基准来进行判定。由这些实验结果可知,对于由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光学膜来说,即使进行熔融膜成型,也可维持其光学特性。
[实施例38、参考例5]
根据上述的方法,使用实施例13、参考例3的100%拉伸膜来评价光学特性的耐湿热时耐久性。
测定结果示于表7。
表7.温度80℃、湿度90%RH下的光学特性变化(Re/nm)
试验膜:100%单轴自由拉伸膜
Re:100μm换算值的面内方向相位差Re
在表7中,采用以下的基准来评价耐久性。
A:相位差(Re)的绝对值的变化量为10nm以下;B:相位差(Re)的绝对值的变化量超过10nm。
即使将由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光学膜暴露于湿热条件1000小时后,也可以保持其光学特性(零-零双折射),因此可以判断为耐久性优异。
[实施例39、比较例16]
采用通过与实施例1进行相同的操作所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使用注射成型机(FUNAC社制造:AUTO SHOT 15A),按照以下的条件成型图2所示的3段薄板10,该3段薄板10具有1mm、2mm、3mm的3段厚度。将机筒温度由料斗侧开始设定为230℃、240℃、240℃、240℃。将模具温度设定为80℃、注射时间设定为10秒、冷却时间设定为30秒。通过施加比树脂恰好填充至模具中的注射压力高5MPa的压力来填充熔融树脂。对于得到的3段薄板实施光学特性评价,确认到薄板内的相位差(Re)在全部区域小于15nm。
对于上述3段薄板,将试验片放置于2片垂直相交的偏振片之间,通过确认能否观测到透过光(有无光泄露)的正交尼科尔试验来进行评价。进一步,作为比较例16,使用比较例7中得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采用与上述实施例同样的方法进行注射成型,得到3段薄板,对该3段薄板进行评价。
图2的(a)和(b)分别是表示实施例39和比较例16的正交尼科尔试验的结果的照片。一般来说,注射成型的情况下,难以避免由浇口附近部分的成型时的高分子链的流动所产生的应力变形,其结果容易产生由(光弹性)双折射导致的光泄露。但是,如图2所示可确认到,在由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构成的3段薄板中,并未观测到这种光泄露。即,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是适于要求低双折射性和光学均匀性的透镜、拾取透镜、阵列透镜等注射成型体的材料。
至此确认到,由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或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构成的光学膜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现有树脂无法达成的较高的光学各向同性(极小的双折射值、极小的光弹性系数)。另外确认到,膜成型时、或为了提高膜强度而实施任意的拉伸加工时的双折射的变化量极小。
从在成型时或拉伸加工时不会产生由基于熔融成形时的流动的高分子链的取向而导致的(取向)双折射、和不会产生由成型时的残留应力或外力而导致的(光弹性)双折射的观点出发,该特征在工业应用上是极其有利的。这些特性适合于偏振片保护膜用途等。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和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的透明性优异,并且耐热性、耐候性、低吸水性良好,进一步其双折射性得到高度控制,因此可以作为光学材料而适宜地用于例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背投电视机等显示器所使用的偏振片保护膜;1/4波长板、1/2波长板等的相位差板;视角控制膜等液晶光学补偿膜、显示器前面板、显示器基板、透镜等以及在触摸屏、太阳能电池中使用的透明基板、透明导电性基板等。
除此之外,本发明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和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还可以在光通信系统、光交换系统、光计测系统的领域中用于导波路、透镜、阵列透镜、光纤维、光纤维的包覆材料、LED的透镜、透镜罩等。
符号说明
10…3段薄板
Claims (17)
1.一种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含有下述式(1)所示的来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X)、下述式(2)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和下述式(3)所示的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将重复单元(X)、重复单元(Y1)及重复单元(Y2)的总量作为100质量%时,重复单元(X)的含有比例为50质量%~95质量%、重复单元(Y1)的含有比例为0.1质量%~20质量%、重复单元(Y2)的含有比例为0.1质量%~49.9质量%;
以所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总质量为基准,重复单元(X)、重复单元(Y1)和重复单元(Y2)的总含量为80质量%以上,
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的含量相对于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的含量的摩尔比为0.26以上且15以下;
式(1)中:R1为选自由氢原子、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碳原子数为5~12的环烷基、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以及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化学基团,同一分子中的R1相同或不同,芳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式(2)中:R2表示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或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6~14的芳基,同一分子中的R2相同或不同,芳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式(3)中:R3为选自由氢原子、碳原子数为1~12的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烷基、具有取代基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基、以及碳原子数为3~12的环烷基组成组中的任一个化学基团,同一分子中的R3相同或不同,烷基的取代基为选自由卤原子、羟基、硝基以及直链状或支链状的碳原子数为1~12的烷氧基组成的组中的任一个基团,
其中,所述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光弹性系数(C)的绝对值为3.0×10-12Pa-1以下,
以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质量为基准,卤原子的含有率小于0.47质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来自甲基丙烯酸酯单体的重复单元(X)为来自甲基丙烯酸甲酯或甲基丙烯酸苄酯的重复单元,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a)的重复单元(Y1)为来自N-苯基马来酰亚胺的重复单元,来自N-取代马来酰亚胺单体(b)的重复单元(Y2)为来自N-环己基马来酰亚胺的重复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基于GPC测定法的重均分子量为3000~1000000的范围。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光学性质,
在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单轴拉伸膜的双折射(△n(S))与拉伸倍率(S)的最小二乘法近似直线关系式(A)中,斜率K的值满足下述式(B),
Δn(S)=K×S+C···(A)
|K|≤0.30×10-6···(B)
关系式(A)中,C为常数,表示无拉伸时的双折射值,
其中,此处所谓双折射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膜测定出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i)的光学性质,
(i)面内方向的相位差(Re)的绝对值为30nm以下,
其中,此处所谓相位差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膜测定出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ii)的光学性质,
(ii)厚度方向的相位差(Rth)的绝对值为30nm以下,
其中,此处所谓相位差是将针对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的膜测定出的值换算成100μm的厚度而求出的值。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的条件(iii),
(iii)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20℃以上。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其中,该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满足下述的条件(iv),
(iv)全光线透过率为85%以上。
9.一种成形体,其由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构成。
10.一种片或膜,其由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型体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或膜,其中,其是通过挤出成型而成型得到的片或膜,至少在单轴方向上进行了拉伸,并且其拉伸倍率为0.1%~300%。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片或膜,其中,其是通过溶液浇注成型而成型得到的片或膜,至少在单轴方向进行了拉伸,并且其拉伸倍率为0.1%~300%。
13.一种偏振片保护膜,其由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片或膜构成。
14.一种相位差膜,其由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片或膜构成。
15.一种相位差板,其由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片或膜构成。
16.一种透明塑料基板,其由权利要求10~12任一项所述的片或膜构成。
17.一种透镜,其由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型体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123065 | 2010-05-28 | ||
JP2010-123065 | 2010-05-28 | ||
PCT/JP2011/062283 WO2011149088A1 (ja) | 2010-05-28 | 2011-05-27 | アクリル系熱可塑性樹脂、及びその成形体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906130A CN102906130A (zh) | 2013-01-30 |
CN102906130B true CN102906130B (zh) | 2014-09-17 |
Family
ID=45004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80025352.7A Active CN102906130B (zh) | 2010-05-28 | 2011-05-27 |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及其成型体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822614B2 (zh) |
EP (1) | EP2578609B1 (zh) |
JP (2) | JP5362110B2 (zh) |
KR (1) | KR101449225B1 (zh) |
CN (1) | CN102906130B (zh) |
TW (1) | TWI440646B (zh) |
WO (1) | WO201114908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089115B1 (ko) | 2012-06-26 | 2020-03-13 |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가네카 | 비복굴절성 수지 재료 및 필름 |
JP6006026B2 (ja) * | 2012-07-05 | 2016-10-12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アクリル系熱可塑性樹脂、及びその成形体 |
JP6077242B2 (ja) * | 2012-09-03 | 2017-02-08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偏光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6204649B2 (ja) * | 2012-10-19 | 2017-09-27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を含む車両部材用カバー |
JP6049059B2 (ja) * | 2012-10-22 | 2016-12-21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を含むバイザー |
TW201431941A (zh) * | 2012-11-22 | 2014-08-16 | Univ Keio | 丙烯酸系共聚物、光學膜、偏光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
JP2014181256A (ja) * | 2013-03-18 | 2014-09-29 |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 樹脂組成物 |
KR102059714B1 (ko) | 2013-04-05 | 2019-12-26 | 가부시키가이샤 가네카 |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의 필름 |
PL404515A1 (pl) * | 2013-07-01 | 2015-01-05 | Wrocławskie Centrum Badań Eit + Spółka Z Ograniczoną Odpowiedzialnością | Kompozycja polimerowa oraz sposób i jej zastosowanie do wytwarzania mikrostrukturalnych włókien światłowodowych |
JP6313674B2 (ja) * | 2013-07-05 | 2018-04-1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KR101668159B1 (ko) * | 2013-10-31 | 2016-10-20 |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메트)아크릴계 수지 조성물 및 그것을 이용한 (메트)아크릴계 수지 필름 |
JP6630569B2 (ja) * | 2013-12-25 | 2020-01-15 | 株式会社カネカ | 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成形体およびフィルム |
CN106068288B (zh) * | 2014-03-06 | 2018-05-01 | 住友电木株式会社 | 聚合物、光敏性树脂组合物和电子装置 |
JP6285252B2 (ja) * | 2014-03-31 | 2018-02-28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 |
TWI657922B (zh) * | 2014-04-03 | 2019-05-01 | 南韓商東友精細化工有限公司 | 偏光板及液晶面板 |
JP6594692B2 (ja) * | 2014-09-02 | 2019-10-23 | 康博 小池 | 光学樹脂材料の製造方法 |
WO2016099972A1 (en) * | 2014-12-18 | 2016-06-23 | Rohm And Haas Electronic Materials Llc | Polymeric materials with negative photoelastic constants |
JP2016169282A (ja) * | 2015-03-12 | 2016-09-23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
CN104880857B (zh) * | 2015-06-30 | 2018-01-0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KR20230020017A (ko) | 2015-11-20 | 2023-02-09 | 아사히 가세이 가부시키가이샤 | 메타크릴계 수지, 메타크릴계 수지 조성물, 필름, 제조 방법 |
JP7365104B2 (ja) * | 2015-11-20 | 2023-10-19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フィルム |
KR102417139B1 (ko) | 2016-01-07 | 2022-07-04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보상 필름, 광학 필름 및 표시 장치 |
JP6148781B1 (ja) * | 2016-02-12 | 2017-06-14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
JP6114459B1 (ja) * | 2016-03-15 | 2017-04-12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 |
US11236209B2 (en) | 2016-03-29 | 2022-02-01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Methacryl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shaped product |
JP6895285B2 (ja) * | 2016-06-30 | 2021-06-30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及びその製造方法、成形体、光学部品又は自動車部品 |
JP7176832B2 (ja) * | 2016-08-30 | 2022-11-22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 |
JP6151423B1 (ja) | 2016-08-30 | 2017-06-21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光学部品 |
JP7197968B2 (ja) * | 2016-09-30 | 2022-12-28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 |
JP6231646B2 (ja) * | 2016-11-16 | 2017-11-15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を含むバイザー |
US11002897B2 (en) * | 2016-11-30 | 2021-05-11 | Zeon Corporation | Polarizing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larizing plate |
JP7129181B2 (ja) | 2017-03-17 | 2022-09-01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ヘッドマウントディスプレイ用部材 |
CN108690162B (zh) * | 2017-04-07 | 2020-11-27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成型体、光学构件或汽车构件 |
JP6994367B2 (ja) * | 2017-11-28 | 2022-02-04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成形体、光学部材及び自動車部品 |
JP2019119853A (ja) * | 2018-01-09 | 2019-07-22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樹脂組成物 |
US10174145B1 (en) | 2018-01-25 | 2019-01-08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Methacrylic resin |
US10017627B1 (en) | 2018-03-06 | 2018-07-10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Methacrylic resin composition |
US10800875B2 (en) | 2018-03-27 | 2020-10-13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Methacrylic resin and production method, molded article, and optical or automotive component of same |
US11702492B2 (en) | 2018-05-18 | 2023-07-18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Methacrylic resin composition and molded article |
JP7294921B2 (ja) | 2018-07-13 | 2023-06-20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成形体、光学部品又は自動車部品 |
JP7294922B2 (ja) * | 2018-07-13 | 2023-06-20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成形体、光学部品又は自動車部品 |
US11603441B2 (en) | 2018-07-13 | 2023-03-14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Methacrylic resin, shaped article, and optical component or automotive part |
US11970556B2 (en) | 2018-10-16 | 2024-04-30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Methacrylic resi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ethacrylic resin, methacrylic resin composition, shaped article, optical components, and automotive part |
JP6873208B2 (ja) * | 2019-10-21 | 2021-05-19 |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 位相差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位相差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円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CN112812219B (zh) * | 2019-11-15 | 2023-02-17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甲基丙烯酸系树脂及其制造方法、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组合物、成型体、及汽车部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43957B2 (ja) | 1988-07-06 | 1996-10-16 | 株式会社東芝 | プラント監視装置 |
JP2569773B2 (ja) | 1988-11-16 | 1997-01-08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記憶サブシステム |
JP2659773B2 (ja) | 1988-11-22 | 1997-09-30 | 株式会社クラレ | メタクリル系共重合体 |
JP2886893B2 (ja) | 1989-06-20 | 1999-04-26 | 株式会社クラレ | 位相差板 |
JPH0476013A (ja) | 1990-07-17 | 1992-03-10 | Hitachi Chem Co Ltd | 光学用素子 |
JPH05117334A (ja) | 1991-10-24 | 1993-05-14 | Tosoh Corp | マレイミド系共重合体及びそれからなる光学材料 |
JPH05301930A (ja) * | 1992-04-28 | 1993-11-16 | Toray Ind Inc | 透明耐熱樹脂 |
JPH0625359A (ja) | 1992-07-07 | 1994-02-01 | Kuraray Co Ltd | 低複屈折性成形材料 |
JPH06242301A (ja) * | 1993-02-16 | 1994-09-02 | Kuraray Co Ltd | 光学素子 |
JPH07196745A (ja) * | 1993-12-28 | 1995-08-01 | Menicon Co Ltd | 眼用レンズ材料 |
JP3429954B2 (ja) * | 1995-07-14 | 2003-07-28 |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 光学式情報記録媒体 |
JP4424636B2 (ja) | 2000-04-11 | 2010-03-03 |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 透明耐熱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
JP2004269842A (ja) * | 2002-09-30 | 2004-09-30 | Tosoh Corp | 透明耐熱樹脂光学材料及びフィルム |
JP4624845B2 (ja) | 2005-04-26 | 2011-02-02 | 康博 小池 | 非複屈折性光学樹脂材料及び光学部材 |
US8779076B2 (en) * | 2007-12-27 | 2014-07-15 |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oration | Thermoplastic acrylic resin and molded body for optical member |
JP2009293021A (ja) | 2008-05-09 | 2009-12-17 | Sanyo Chem Ind Ltd | 光学材料用透明樹脂組成物 |
JP5368845B2 (ja) | 2008-06-17 | 2013-12-18 | 東京応化工業株式会社 | 接着剤組成物、接着フィルムおよび熱処理方法 |
JP5140536B2 (ja) | 2008-09-29 | 2013-02-06 |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 コンバイン |
JP5412211B2 (ja) | 2009-08-18 | 2014-02-12 |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 光学用延伸フィルムを備える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JP2012233180A (ja) * | 2011-04-21 | 2012-11-29 | Asahi Kasei Chemicals Corp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を含む計器カバー |
-
2011
- 2011-05-27 CN CN201180025352.7A patent/CN102906130B/zh active Active
- 2011-05-27 JP JP2012517345A patent/JP5362110B2/ja active Active
- 2011-05-27 US US13/697,237 patent/US8822614B2/en active Active
- 2011-05-27 KR KR1020127028490A patent/KR101449225B1/ko active Active
- 2011-05-27 EP EP11786785.3A patent/EP2578609B1/en active Active
- 2011-05-27 TW TW100118589A patent/TWI440646B/zh active
- 2011-05-27 WO PCT/JP2011/062283 patent/WO201114908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3
- 2013-08-29 JP JP2013178297A patent/JP2014028956A/ja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2578609B1 (en) | 2016-03-16 |
KR20130025896A (ko) | 2013-03-12 |
US8822614B2 (en) | 2014-09-02 |
JPWO2011149088A1 (ja) | 2013-07-25 |
TWI440646B (zh) | 2014-06-11 |
CN102906130A (zh) | 2013-01-30 |
KR101449225B1 (ko) | 2014-10-08 |
JP2014028956A (ja) | 2014-02-13 |
TW201202277A (en) | 2012-01-16 |
WO2011149088A1 (ja) | 2011-12-01 |
US20130072651A1 (en) | 2013-03-21 |
EP2578609A4 (en) | 2014-06-11 |
EP2578609A1 (en) | 2013-04-10 |
JP5362110B2 (ja) | 2013-12-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906130B (zh) | 热塑性丙烯酸系树脂及其成型体 | |
US20180312682A1 (en) | Optical Material | |
JP6006026B2 (ja) | アクリル系熱可塑性樹脂、及びその成形体 | |
US20180291140A1 (en) | Methacrylic resin molded body, optical component and automobile component | |
JP6114459B1 (ja)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 | |
JP6151423B1 (ja)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及び光学部品 | |
JP2014181256A (ja) | 樹脂組成物 | |
JP2018035225A (ja)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 | |
JP5308891B2 (ja) | アクリル系重合体と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アクリル樹脂組成物、位相差フィルム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 |
JP5901158B2 (ja) | 導電性基板 | |
JP5919611B2 (ja) | 低い光弾性係数を有する位相差板 | |
KR102514751B1 (ko) | 메타크릴계 수지, 성형체, 광학 부품 또는 자동차 부품 | |
JP6850705B2 (ja) | メタクリル系樹脂組成物 | |
JPWO2018016306A1 (ja) | 樹脂組成物、及びその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フィルム | |
JP2016169283A (ja) |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 | |
JP2020007501A (ja) | (メタ)アクリル系共重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樹脂組成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513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sahi Kasei Kogyo K. K.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sahi Kasei Chemical K. 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