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657191B - 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 - Google Patents
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657191B CN102657191B CN 201210149070 CN201210149070A CN102657191B CN 102657191 B CN102657191 B CN 102657191B CN 201210149070 CN201210149070 CN 201210149070 CN 201210149070 A CN201210149070 A CN 201210149070A CN 102657191 B CN102657191 B CN 1026571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ight
- active ingredients
- total weight
- accounts
- chlorantranilipro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2-35%,吡蚜酮的重量占活性成分总重的30-90%;活性成分总重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三者的重量之和。本发明适于在田间桶混使用,充分利用了吡蚜酮持效性较长、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高效、以及甲维盐速效性较强的互补优势,能高效杀灭稻飞虱和螟虫,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兼具长效性和速效性,克服了单一药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性短的缺陷;减少了田间施药次数、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减少农药对稻田环境的污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尤其是一种含有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以及吡蚜酮三种活性成分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属于农药科学使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的1/3,而危害水稻的病、虫、草害种类较多,且多重叠发生。稻田化学农药种类繁多,施药次数已从20世纪每季稻田用药2-3次陡增到10次以上,最多高达16次,同时施药方式由原先的单一药剂施用转变成将多种农药制剂在田间现场桶混在一起后施用。但是,田间现场的桶混存在随意性,缺乏理论依据,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某些药剂桶混后表现为药效的叠加甚至拮抗,使药效降低,导致农药过量使用;(2)某些药剂桶混后,使农药制剂原有的理化性能发生改变,与原先单一制剂相比桶混后制剂稳定性变差,容易导致药害的发生。
稻田中后期,水稻稻飞虱和螟虫多重叠发生,研究一种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将利于农药药效的提高和农药的减量使用。
据申请人所知,氯虫苯甲酰胺是一种高效、低毒、杀虫谱广的杀虫剂。其对螟虫高效,但对稻飞虱效果较差。甲维盐(即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具有低毒、高效、高选择性及与环境相容性好的特点,对稻飞虱和螟虫的杀虫活性较高,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在很低的剂量下具有很好的效果;但在气温较高、光线较强时易分解导致药效降低。吡蚜酮通过与稻飞虱成、若虫接触后,产生口针阻塞效应,导致稻飞虱停止取食饥饿而死,而且此过程不可逆转,其防治特点是杀虫作用速度慢,持效期长。实验表明,以吡蚜酮防治稻飞虱速效性较差,持效期较长;甲维盐的速效性较好,易光解,持效性差;氯虫苯甲酰胺虽对水稻螟虫高效,但对稻飞虱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实现的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可增强药效,利于农药减量使用。
本发明技术构思如下:经系统性试验研究,申请人从多种农药制剂中筛选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三种农药制剂,按一定比例在田间现场桶混,增强对稻飞虱和水稻螟虫的药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申请人进一步从多种剂型中筛选出各制剂剂型的组合,保证桶混后制剂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由三种农药制剂混合而成,其特征是,所述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混合后,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90%;所述活性成分总重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三者的重量之和。
本发明进一步完善的技术方案是:活性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悬浮剂(SC);活性成分为甲维盐的农药制剂剂型选自乳油(EC)、微乳剂(ME)、水分散粒剂(WDG)之一;活性成分为吡蚜酮的农药制剂剂型选自可湿性粉剂(WP)、水分散粒剂(WDG)、悬浮剂(SC)之一。
采用上述剂型组合可保证桶混后制剂的稳定性,从而避免发生药害。
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2.2-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7-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69.2%。
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33.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33.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3.3-90%。
更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2.2-33.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7-33.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3.3-69.2%。
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14.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14.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1.4-90%。
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9-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88.3%。
更优选的,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8-14.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9-14.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1.4-88.3%。
上述配方适于在田间桶混使用,充分利用了吡蚜酮持效性较长、氯虫苯甲酰胺对水稻螟虫高效、以及甲维盐速效性较强的互补优势,能高效杀灭稻飞虱、水稻螟虫,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兼具长效性和速效性,克服了单一药剂速效性差或持效性短的缺陷;一药多治,减少了田间施药次数、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减少农药对稻田环境的污染;可抑制害虫对单一制剂的抗药性,延长制剂的药效持续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1、农药制剂剂型组合(如表1所示)
表1 桶混时所用农药制剂的剂型组合
注:“+”表示可混用;“-”表示不可混用;“Δ”混用后1小时需立即使用。
2、测定方法
采用室内增效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通过室内增效生物测定得出不同配比对褐飞虱、灰飞虱、二化螟的共毒系数,再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明确其防治效果,确定各活性成分的比例范围。
3、供试昆虫
室内增效生物测定中,所用褐飞虱、灰飞虱为田间采集成虫在室内用稻苗饲养至下一代初孵的若虫,所用二化螟为田间采集的卵块孵化后约2-3天的幼虫;田间药效试验的虫源为高淳试验田中自然发生的稻飞虱和螟虫。
4、室内增效生物测定
称取一定量的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的原药,稀释成一定浓度的母液,再将这三种母液按预定配比混合,然后用水将混合液分别稀释成一系列浓度的供试药液,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
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稻飞虱的毒力,取约25日秧龄且无稻飞虱虫卵的稻苗,稻苗留少许稻根,洗净晾干后在预先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泡30s,取出晾干,放入3cm×20cm的试管中,管底有少许水,每管2-3根稻苗。每处理重复3次,每管为一重复,接稻飞虱若虫约30头,用黑布扎口,以清水处理为对照。
采用浸虫浸芽法测定二化螟的毒力,将稻芽在预先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泡30s,取出晾干,放入3cm×20cm的试管中,管底有少许水,每管3-4根稻芽。每处理重复3次,每管为一重复,接二化螟幼虫约30头,用黑布扎口,以清水处理为对照。于48h或72h分别调查死亡虫数,并据此计算出其共毒系数。
5、盆栽试验和田间药效试验
称取一定量的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的制剂,按不同比例桶混后采用喷雾法进行喷雾防治。
盆栽试验:在盆播稻苗中分别接200头的褐飞虱3龄若虫,待其稳定后进行喷雾,于药后3天,7天,15天调查防治效果,重复3次。
田间药效试验: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和螟虫盛发期进行施药,按每亩兑水量50kg均匀喷雾,每小区30m2,重复4次,于药后3天,7天,15天调查其防治效果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其中稻飞虱的结果调查采用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每点2穴;螟虫的调查方法均采用5点采样法,共查25穴。
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1 对褐飞虱的增效生物测定
表2 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对褐飞虱的增效生物测定
注:A为氯虫苯甲酰胺;B为甲维盐;C为吡蚜酮。
增效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表2):氯虫苯甲酰胺对褐飞虱的毒力最低,用量最高。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配比(1∶1∶1、2∶1∶6、3∶1∶9、4∶1∶45、6∶6∶5)的混用,其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为303.7、176.9、133.7、219.4和230.4,表明本桶混农药配方对褐飞虱具有显著的增效杀虫作用。
实施例2 对灰飞虱的增效生物测定
表3 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对灰飞虱的增效生物测定
注:A为氯虫苯甲酰胺;B为甲维盐;C为吡蚜酮。
增效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表3):氯虫苯甲酰胺对灰飞虱的毒力最低,用量最高。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配比(1∶1∶5、2∶1∶15、3∶1∶30、4∶1∶45、6∶6∶5)的混用,其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83.6、165.6、224.9、250.8和153.1,表明本桶混农药配方对灰飞虱具有显著的增效杀虫作用。
实施例3 对二化螟的增效生物测定
表4 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对二化螟的增效生物测定
注:A为氯虫苯甲酰胺;B为甲维盐;C为吡蚜酮。
增效生物测定结果表明(表4):吡蚜酮对二化螟的毒力最低,用量最高。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配比(1∶1∶1、2∶1∶6、3∶1∶9、4∶1∶45、6∶6∶5)的混用,其对褐飞虱的共毒系数分别为216.2、178.2、182.7、193.9和163.3,表明本桶混农药配方对二化螟具有显著的增效杀虫作用。
实施例4 褐飞虱的盆栽试验
表5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对褐飞虱的盆栽试验结果
注:A为氯虫苯甲酰胺;B为甲维盐;C为吡蚜酮。A∶B3∶C3、A∶B3∶C2、A∶B2∶C3、A∶B2∶C2、A∶B1∶C2和A∶B1∶C1其具体的用量均为1.5g∶1.5g∶1.5g。数字后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表5):氯虫苯甲酰胺2g(活性成分)对褐飞虱的效果最差,3-15天的效果为2.08%-16.53%,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的防治效果;甲维盐三种剂型相同用量之间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逐渐下降,3天的效果为72.92%-77.08%,15天的效果为63.22%-67.77%;吡蚜酮三种剂型之间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逐渐上升,3天的效果为47.92%-53.65%,15天的效果为76.45%-79.34%。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三种药剂不同剂型之间的6种组合对褐飞虱的效果相差不大,无显著差异,防治效果均在75%以上。
上述结果表明,本桶混农药配方增强了甲维盐对褐飞虱的持效性,提高了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速效性。
实施例5 灰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表6 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对灰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注:A为氯虫苯甲酰胺;B为甲维盐;C为吡蚜酮。数字后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
灰飞虱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表6):氯虫苯甲酰胺3g对灰飞虱的效果很差,3-15d的防效只有8.02%-15.59%;甲维盐3、7d的效果为72.25%和74.16%,而15d的效果却下降到55.90%,显著低于吡蚜酮9g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五个比例组合(1∶1∶1、2∶1∶6、3∶1∶9、2∶8∶90和35∶35∶30)的防治效果,表明甲维盐的持效性差。吡蚜酮9g 3d的效果只有61.44%,显著低于甲维盐1g的防治效果,而7d、15d的效果均达到80%以上,这就表明吡蚜酮的速效性较差。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比例组合3-15d的防治效果为76.18-87.24%。
上述结果表明,本桶混农药配方增强了甲维盐对灰飞虱的持效性,提高了吡蚜酮对灰飞虱的速效性。
实施例6 二化螟和褐飞虱混发田块的田间药效试验
表7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对混发田块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注:A为氯虫苯甲酰胺(20%SC);B为甲维盐(5%WDG);C为吡蚜酮(25%WP);D、E、F、G和H均为A、B、C的组合(重量比分别为A∶B∶C=1∶1∶1、2∶1∶6、3∶1∶9、8∶2∶90和35∶35∶30),具体用量与表8相同。数字后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
表8 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对混发田块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
注:A为氯虫苯甲酰胺;B为甲维盐;C为吡蚜酮。数字后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
二化螟和褐飞虱混发田块的田间药效试验表明(表7、表8):
1)对二化螟而言,吡蚜酮6g对稻纵卷叶螟的保苗效果和杀虫效果最差,3-15d的保苗效果分别介于2.56%-18.18%之间,杀虫效果介于14.29%-20%之间,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种处理;甲维盐的保苗效果和杀虫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15d时的保苗效果为66.67%,杀虫效果为60%,均显著低于氯虫苯甲酰胺2g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五个比例组合(1∶1∶5、2∶1∶15、3∶1∶30、8∶2∶90和35∶35∶30)的效果,进一步说明甲维盐对稻纵卷叶螟的持效性差。而氯虫苯甲酰胺2g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比例组合对稻纵卷叶螟的保苗效果介于79.80%-93.02%之间,杀虫效果介于71.43%-100%之间,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2)对褐飞虱而言,氯虫苯甲酰胺2g对褐飞虱的效果很差,3-15d的防效只有17.09%-21.10%;甲维盐3、7d的效果为69.06%和67%,而15d的效果却下降到59.62%,显著低于吡蚜酮6g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比例组合(1∶1∶5、2∶1∶15、3∶1∶30、2∶8∶90和35∶35∶30)的防治效果,表明甲维盐的持效性差。吡蚜酮6g 3d的效果只有62.42%,显著低于甲维盐1g的防治效果,而7d、15d的效果均达到80%以上,这就表明吡蚜酮的速效性较差。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比例组合3-15d的防治效果为78.31%-91.04%。
上述结果表明,本桶混农药配方增强了甲维盐对褐飞虱和二化螟的持效性,提高了吡蚜酮对褐飞虱的速效性。
实施例7 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表9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注:A为氯虫苯甲酰胺(20%SC);B为甲维盐(1%EC);C为吡蚜酮(25%SC);D、E、F、G和H均为A、B、C的组合(重量比分别为A∶B∶C=1∶1∶5、2∶1∶15、3∶1∶30、8∶2∶90和35∶35∶30),与其对应的实际用量分别为A∶B∶C=1.5g∶1.5g∶7.5g、1.5g∶0.75g∶11.25g、1.5g∶0.5g∶15g、2g∶0.5g∶22.5g和1.5g∶1.5g∶1.29g。数字后的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性。
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表9):吡蚜酮10g对稻纵卷叶螟的保苗效果和杀虫效果最差,3-15d的保苗效果分别介于4.32%-9.55%之间,杀虫效果介于5.26%-11.11%之间,均显著低于其他7种处理;甲维盐的保苗效果和杀虫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15d时的保苗效果为60.39%,杀虫效果为58.33%,均显著低于氯虫苯甲酰胺2g、以及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比例组合(1∶1∶5、2∶1∶15、3∶1∶30、8∶2∶90和35∶35∶30)的效果,进一步说明甲维盐对稻纵卷叶螟的持效性差。而氯虫苯甲酰胺2g和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和吡蚜酮5个比例的组合对稻纵卷叶螟的保苗效果介于82.30%-87.12%之间,杀虫效果介于72.73%-88.89%之间,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
上述结果表明,本桶混农药配方增强了甲维盐对稻纵卷叶螟的持效性。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7)
1.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制方法,包括:将三种农药制剂混合在一起,其特征是,所述三种农药制剂的活性成分分别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90%;所述活性成分总重为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吡蚜酮三者的重量之和;活性成分为氯虫苯甲酰胺的农药制剂剂型为悬浮剂;活性成分为甲维盐的农药制剂剂型选自乳油、微乳剂、水分散粒剂之一;活性成分为吡蚜酮的农药制剂剂型选自可湿性粉剂、水分散粒剂、悬浮剂之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2.2-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7-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69.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33.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33.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3.3-9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2.2-33.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7-33.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3.3-69.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14.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14.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1.4-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8-35%,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9-35%,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30-88.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制方法,其特征是,氯虫苯甲酰胺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8.8-14.3%,甲维盐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2.9-14.3%,吡蚜酮的重量占所述活性成分总重的71.4-88.3%。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10149070 CN102657191B (zh) | 2012-05-14 | 2012-05-14 | 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210149070 CN102657191B (zh) | 2012-05-14 | 2012-05-14 | 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57191A CN102657191A (zh) | 2012-09-12 |
CN102657191B true CN102657191B (zh) | 2013-10-16 |
Family
ID=467668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210149070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657191B (zh) | 2012-05-14 | 2012-05-14 | 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65719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149323B (zh) * | 2013-01-29 | 2015-01-14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快速判断农药混用效果的简易装置及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27991A (zh) * | 2007-04-04 | 2007-09-05 | 南京尊龙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 吡蚜酮复配活性杀虫剂 |
WO2008006541A2 (en) * | 2006-07-12 | 2008-01-17 |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 Method of controlling or preventing pathogenic damage in a plant propagation material |
CN101524075A (zh) * | 2009-04-27 | 2009-09-09 | 严兴祥 | 含有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组合物 |
CN101554170A (zh) * | 2009-05-15 | 2009-10-14 | 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 氯虫苯甲酰胺与甲维盐杀虫组合物 |
CN101720769A (zh) * | 2010-01-08 | 2010-06-09 | 张志高 | 一种含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
-
2012
- 2012-05-14 CN CN 201210149070 patent/CN10265719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8006541A2 (en) * | 2006-07-12 | 2008-01-17 |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 Method of controlling or preventing pathogenic damage in a plant propagation material |
CN101027991A (zh) * | 2007-04-04 | 2007-09-05 | 南京尊龙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 吡蚜酮复配活性杀虫剂 |
CN101524075A (zh) * | 2009-04-27 | 2009-09-09 | 严兴祥 | 含有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组合物 |
CN101554170A (zh) * | 2009-05-15 | 2009-10-14 | 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 氯虫苯甲酰胺与甲维盐杀虫组合物 |
CN101720769A (zh) * | 2010-01-08 | 2010-06-09 | 张志高 | 一种含吡蚜酮与氯虫苯甲酰胺的杀虫组合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657191A (zh) | 2012-09-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836644A (zh) | 防治飞虱等水稻害虫的农药制剂 | |
CN107344954B (zh) | 增效型甲氨基阿维菌素b1或b2的盐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2860310A (zh) | 一种防治吹绵蚧的增效杀虫组合物 | |
CN102657191B (zh) | 针对稻飞虱和螟虫的田间桶混农药增效配方 | |
CN106070265B (zh) | 一种含有植物源农药苦参碱的杀虫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TW510781B (en) | Antifungal composition for agrihorticulture | |
CN101999381A (zh) |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硫双威杀虫剂 | |
CN109362725A (zh) | 一种含辛菌胺的杀线虫组合物 | |
CN103931649B (zh) |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氯烯炔菊酯的杀虫组合物 | |
CN104397011B (zh) | 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杀螨剂组合物 | |
CN101444213A (zh) | 一种杀虫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7410328A (zh) | 一种含氟噻草胺和扑草净的农药及其应用 | |
CN104839200A (zh) | 一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复配农药 | |
CN107242238B (zh) | 异氰尿酸在防治玉米顶腐病中的应用 | |
CN104996435B (zh) | 一种含四氯虫酰胺和乙螨唑的杀虫组合物及用途 | |
CN103651522B (zh) | 溴氰菊酯或其组合物及其在防治植物线虫病害方面的应用 | |
CN108496985A (zh) | 一种防治水稻害虫的杀虫农药组合物 | |
CN106070264A (zh) | 一种防治水稻二化螟的农药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03070179A (zh) | 丁烯氟虫腈烯啶虫胺复配杀虫剂 | |
CN102972424B (zh) | 丁烯氟虫腈啶虫脒复配杀虫剂 | |
CN107969433A (zh) | 一种含有螺虫乙酯和乙氰菊酯的防治橘蚜农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6106436B (zh) | 一种防治蔬菜害虫甜菜夜蛾的农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11758739A (zh) | 一种含有环烷基磺酰胺类化合物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488880B (zh) | 农药组合物 | |
CN104904743B (zh) | 杀虫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