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98560A - 无线电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电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98560A CN102598560A CN2010800476747A CN201080047674A CN102598560A CN 102598560 A CN102598560 A CN 102598560A CN 2010800476747 A CN2010800476747 A CN 2010800476747A CN 201080047674 A CN201080047674 A CN 201080047674A CN 102598560 A CN102598560 A CN 10259856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gnal
- polarized signal
- transmitter
- receiver
- recep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H04B7/0693—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switching off a diversity branch, e.g. to save pow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10—Polarisation diversity; Directional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nitoring And Testing Of Transmission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用公共信道(CO-CH)来以低成本提高接收质量的无线电通信系统。该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发送机,该发送机向接收机发送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并且根据来自接收机的指令来终止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以及接收机,该接收机接收来自发送机的极化信号,判断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并且当所述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向发送机发出终止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同一频率无线电通信系统和该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和2中,描述了利用同一频率的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来执行无线电通信的同一频率(CO-CH:公共信道)无线电通信系统。在此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与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对应的两条线路被用于通信。因此,与只有垂直极化或水平极化被用于单线路发送的情况相比,两条线路的使用提高了吞吐量。
然而,在CO-CH传输系统中,在垂直极化和水平极化之间出现相互干扰,从而有可能由于极化之间的干扰而导致CO-CH传输系统中的通信质量降低。另外,在CO-CH传输系统中,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由于坏天气等原因而被衰减,结果,有可能通信质量被降低。
图1图示出通常的CO-CH传输系统的配置的示例。
在这样的CO-CH传输系统中,当包括高交叉极化鉴别率(XPD)的天线被使用时,并且如图1中所图示的,当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XPIC)2041和2051被设置在CO-CH传输系统的接收侧时,可防止由于极化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导致的通信质量降低。
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2005-72739A
专利文献2:JP2007-214780A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高XPD天线比常规天线要昂贵。另外,当XPIC被设置到CO-CH无线电传输系统时,由于XPIC的成本而使成本增大。
因此,在CO-CH无线电通信系统中,存在难以以低成本提高通信质量的问题。
本发明旨在提供用于在CO-CH无线电通信系统中以低成本提高接收质量的技术。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发送机,该发送机向接收机发送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并且根据接收机的指令来终止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以及接收机,该接收机接收来自发送机的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判断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低于阈值,并且当该信号的接收质量低于阈值时,向发送机发出终止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
根据本发明的发送机包括: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向接收机发送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接收接收机的指令;以及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根据接收装置接收的指令来使发送装置终止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
根据本发明的发送机包括: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接收来自发送机的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判断装置,该判断装置判断接收装置接收的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以及指令装置,该指令装置在当判断装置判定所述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向发送机发出终止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
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发送机向接收机发送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接收机接收来自发送机的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判断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当判定该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向发送机发出终止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指令;以及发送机根据接收机的指令来终止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之间没有干扰,因为当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发送机终止了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从而提高了第一极化信号的通信质量。另外,不必为无线电通信系统设置包括高XPD和XPIC的天线,从而以低成本实现通信质量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通常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总体示图的示例;
[图2]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总体示图的示例;
[图3]图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发送机的构成示例的框图;
[图4]图4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接收机的构成示例的框图;
[图5]图5是图示微波衰减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6]图6是图示微波接收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7]图7(a)是图示示例性实施例中的接收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7(b)是图示通常的系统中的吞吐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并且图7(c)是图示示例性实施例中的吞吐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
[图8]图8是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发送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9]图9是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接收机的操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示例性实施例。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1的总体示例的示例。无线电通信系统1是使用两条线路发送和接收数据信号以使得数据信号置入水平极化的微波和垂直极化的微波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应注意,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无线电通信系统1使用链路聚合技术将要被逻辑地使用的两条线路组合为单条线路。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发送和接收的数据信号被叠加到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各极化中,因此,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微波被分别称为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输入微波的数据信号例如是以太网(R)信号。
参考图2,无线电通信系统1包括发送机10和接收机20。发送机10向接收机20发送数据信号,并且接收机20接收来自发送机10的数据信号。另外,接收机20向发送机10发送控制信号,并且发送机10接收来自接收机20的控制信号。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所发送和接收的控制信号例如是报警信号和恢复信号。
这里,报警信号是一种控制信号,接收机20通过此控制信号向发送机10发出终止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恢复信号是一种控制信号,接收机20通过此控制信号向发送机10发出复原被终止的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数据信号、报警信号和恢复信号通过无线电被发送和接收。
发送机10包括发送电路和接收电路,但是图2中仅图示出发送以太网信号的发送电路的构成,接收电路被省略。另外,接收机20包括发送电路和接收电路,但是图2中仅图示出接收以太网信号的接收电路的构成,发送电路被省略。
首先,描述发送机10的构成。发送机10包括链路聚合器101、数据处理单元/调制器(DPU/MOD)102、DPU/MOD 103、TX 104、TX 105、开关106和天线107。天线107包括用于垂直极化信号的发送的天线元件107V和用于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的天线元件107H。
以太网信号被输入到链路聚合器101中。链路聚合器101将输入的以太网信号分割成两个信号,从而使得信号吞吐量变成所希望的发送容量,并且分割的信号被分别输出到DPU/MOD 102和DPU/MOD 103。
DPU/MOD 102以分组单位来分割来自链路聚合器101的以太网信号,将所生成的分组数据置入载波,并且将分组数据输出到TX 104。DPU/MOD 103以分组单位来分割来自链路聚合器101的以太网信号,将所生成的分组数据置入载波,并且将分组数据输出到TX 105。
TX 104接收并放大被DPU/MOD 102叠加了以太网信号的电信号,并且将电信号输出到天线元件107V。TX 105接收并放大被DPU/MOD 102叠加了以太网信号的电信号,并且通过开关106将电信号输出到天线元件107H。
开关106通过接收电路(未被图示)接收来自接收机20的控制信号,并且根据控制信号切换ON/OFF(接通/关断)的状态。当状态为ON时,开关106将来自DPU/MOD 103的电信号输出到天线107,并且当状态为OFF时,开关106不输出电信号。
在初始状态中,当开关106处于ON状态并且接收到来自接收机20的报警信号时,开关106切换到OFF状态。另外,当开关106接收到来自接收机20的恢复信号时,开关106切换到ON状态。
天线元件107V将来自TX 104的电信号转化成垂直极化信号并且输出此信号,并且107H将来自TX 105的电信号转化成水平极化信号并且输出此信号。
接下来,描述接收机20的构成。接收机20包括天线201、RX 202、RX 203、解调器(DEM)/DPU 204、DEM/DPU 205和链路聚合器206。天线201包括用于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的天线元件201V和用于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的天线元件201H。
天线元件201V接收垂直极化信号,将垂直极化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且将此信号输出到RX 202。天线元件201H接收水平极化信号,将水平极化信号转换成电信号,并且将此信号输出到RX 203。
RX 202放大来自天线元件201V的电信号并将此信号输出到DEM/DPU 204。RX 203放大来自天线元件201H的电信号并将此信号输出到DEM/DPU 205。
另外,RX 202测量来自天线元件201H的电信号的水平,即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另外,在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复原的情况中,RX202从测得的接收电场水平来估计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
这里,接收质量例如包括系统故障率(系统损坏)和比特误差率(BER)。
当所述接收质量变得大于或等于阈值时,RX 202通过发送电路(未被图示)向发送机10发送恢复信号。
DEM/DPU 204从自RX 202输出的电信号提取以太网信号,并将此以太网信号输出到链路聚合器206。
另外,DEM/DPU 204监控来自RX 203的电信号并且判断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所述阈值。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利用来自RX 202的电信号的通信被断连时,DEM/DPU 204可判定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所述阈值。
另外,当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所述阈值时,DEM/DPU204通过发送电路(未被图示)向发送机10发送报警信号。
DEM/DPU 205从自RX 203输出的电信号提取以太网信号,并将此以太网信号输出到链路聚合器206。
链路聚合器206将来自包括DEM/DPU 204和DEM/DPU 205的两条线路的以太网信号进行逻辑组合,并且将这些以太网信号作为用于单条线路的以太网信号而输出。
图3是图示发送机10的构成的框图。参考图3,发送机10包括数据信号发送器111、控制信号接收器112和开关113。
图2中的链路聚合器101、DPU/MOD 102、DPU/MOD 103、TX104、TX 105和天线107对应于图3中的数据信号发送器111。另外,图2中省略了的接收电路对应于图3中的控制信号接收器112。图2中的开关106对应于图3中的开关113。
数据信号发送器111将作为数据信号的以太网信号置入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并且将这些信号发送给接收机20。另外,数据信号发送器111根据开关113的控制来终止和复原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
控制信号接收器112接收来自接收机20的作为控制信号的报警信号或恢复信号。
当控制信号接收器112接收到报警信号时,开关113使得数据信号发送器111终止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另外,当控制信号接收器112接收到恢复信号时,开关113使得数据信号发送器111复原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
图4是图示接收机20的构成的框图。参考图4,接收机20包括数据信号接收器211、监控部件212和控制信号发送器213。
图2中的天线201、RX 202、RX 203、DEM/DPU 204、DEM/DPU205和链路聚合器206对应于图4中的数据信号接收器211。图4中的实现监控部件212的功能的电路被设置在图2中的RX 202的一部分和DEM/DPU 205的一部分中。图2中从RX 202和DEM/DPU 205以及天线201、RX 203和DEM/DPU 204移除了对应于监控部件212的电路的构成对应于图4中的数据信号接收器211。图2中的RX 202和DEM/DPU 205对应于图4中的监控部件212。图2中被省略的接收电路对应于图4中的控制信号发送器213。
数据信号接收器211接收来自发送机10的叠加了作为数据信号的以太网信号的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
监控部件212监控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在发送报警信号之前,监控部件212基于是否发生利用水平极化信号的通信断连来判断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在发送了报警信号之后,监控部件212从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来估计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并且判断此接收质量是否变得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
当监控部件212判定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所述阈值时,控制信号发送器213向发送机10发送作为控制信号的报警信号。另外,当监控部件212判定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控制信号发送器213向发送机10发送作为控制信号的恢复信号。
接下来,参考图5至图7,描述在发送侧基于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来终止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效果。
图5是图示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的衰减量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5中的垂直轴表示每个水平极化信号和每个垂直极化信号的衰减量(dB),并且水平轴表示降雨强度(mm/h)。实线H表示水平极化信号的特性,并且虚线V表示垂直极化信号的特性。
如图5中所示,随着降雨强度增大,每个水平极化信号和每个垂直极化信号的衰减量增大。另外,由于降雨而引起的微波的衰减总是在天线的水平极化侧比天线的垂直极化侧要大。即,在微波通信中,降雨期间的发送质量一般在水平极化侧比相同降雨强度时垂直极化侧要低。
因此,为了避免由于天气而导致的通信中断,当一个水平极化信号和一个垂直极化信号的发送被终止时,希望终止容易受到降雨影响的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
图6是图示在每个CO-CH发送和单线路发送中的接收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6中的垂直轴表示包括系统故障率和BER的发送质量,并且水平轴表示降雨强度。实现Vs和Hs分别表示单线路发送中的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的特性,并且波浪线Vc和Hc分别表示在CO-CH发送中的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的特性。箭头的长度表示由于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之间的相互干扰而导致的发送质量恶化部分的量。粗线表示利用水平极化信号的通信被导致断连时的接收质量的阈值Th。
如图6中所图示,在CO-CH发送系统中,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之间的干扰使得发送质量恶化。
因此,在一般的CO-CH发送系统中,为了减少干扰部分,有必要设置高XPD天线或XPIC。另外,一般的CO-CH发送系统即使在水平极化信号变得低于阈值(Th)时也保持输出水平极化信号,从而垂直极化信号仍受来自水平极化信号的干扰。
因此,当水平极化信号变得低于阈值时,希望终止在发送侧对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
图7(a)是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在无线电通信系统1中的接收质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7(a)中的垂直轴表示包括系统故障率和BER的发送质量,并且水平轴表示降雨强度。实线Vc和Hc表示在CO-CH中的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的特性,并且实线Vs表示在单线发送中的垂直极化信号的特性。实线Hc上由圆圈指示的点表示报警信号被输出的时间点,并且实线Vs上由圆圈指示的点表示恢复信号被输出的时间点。粗线表示当利用水平极化信号的通信被使得断连时的接收质量的阈值Th。
如图7(a)中所图示,从不降雨的状态起,随着降雨强度增大,在CO-CH发送中的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被恶化。当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发送机10根据来自接收机20的报警信号终止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并且切换到单线路发送。
考虑即使当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CO-CH发送仍继续的情况。在此情况中,垂直极化信号仍受来自水平极化信号的干扰,从而,如图6中所图示的,垂直极化信号的发送质量随着降雨强度增大而恶化。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例的发送机10在当接收到报警信号时终止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因此,水平极化信号对垂直极化信号的干扰,即泄漏,被消除,从而提高了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如图7(a)中的指示向上的箭头所示。
接下来,下面将参考图7(a)描述随着降雨强度降低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复原的情况。
在切换到单线路发送之后,接收机20基于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来估计当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复原时的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
在强降雨(其中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在单线路中的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被预先登记作为特定值。当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超过此接收电场水平(特定值)时,估计出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大于或等于阈值。此时,接收机20向发送机10发送恢复信号。发送机10根据此恢复信号复原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应注意,所述特定值是比在强降雨期间通信被断连时的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大的值。
图7(b)是图示在不从CO-CH发送切换到单线发送的无线电通信系统中的吞吐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7(C)是图示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1中的吞吐量和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示图。图7(b)和图7(c)中的垂直轴表示降雨强度。
如图7(b)中所示,当降雨强度变为与接收质量的阈值Th对应的值时,其中数据信号利用水平极化作为载波被发送和接收的通信被断连。因此,在无线电通信系统1中,吞吐量被减小与水平极化信号对应的线路。另外,随着降雨强度增大,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也被降低,并且与垂直极化信号对应的通信也被断连。
如图7(c)中所图示,类似图7(b)的情况,在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1中,当降雨强度变得低于与接收质量的阈值对应的值时,由于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的终止,吞吐量被降低。然而,如图7(a)中所示,极化之间的相互干扰通过切换到单线路发送而被消除,从而提高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因此,在图7(b)的情况中,无线电通信系统1即使在当降雨强度高到足以使得通信断连时也能继续执行通信。
参考图8和图9,描述无线电通信系统1的操作。图8是图示发送机10的操作的流程图。该操作在当要被发送给接收机20的以太网信号被输入到发送机10时开始。
发送机10向接收机20发送置入了以太网信号的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步骤S1)。
在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的发送期间,发送机10判断是否接收到来自接收机20的报警信号(步骤S2)。当报警信号未被接收到时(步骤S2:否),发送机10返回到步骤S2。
当报警信号被接收到时(步骤S2:是),发送机10终止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并且切换到仅用于垂直极化信号的单线路发送(步骤S3)。
接着,发送机10判断在仅用于垂直极化信号的单线路发送期间是否接收到来自接收机20的恢复信号(步骤S4)。当恢复信号未被接收到时(步骤S4:否),发送机10返回到步骤S4。
当恢复信号被接收到时(步骤S4:是),发送机10复原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并且切换到CO-CH发送(步骤S5)。在步骤S5之后,发送机10返回到步骤S2。
图9是图示接收机20的操作的流程图。该操作在当接收到来自发送机10的被置入了以太网信号的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时开始。
接收机20监控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步骤T1)。接收机20判断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低于阈值。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当水平极化侧的线路的通信被检测到断连时,接收机20判定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步骤T2)。当所述接收质量未变得低于阈值时(步骤T2:否),接收机20返回到步骤T1。
当所述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步骤T2:是),接收机20向发送机10发出报警信号(步骤T3)。
另外,在发送了报警信号之后,接收机20测量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步骤T4)。接收机20基于所述接收电场水平来估计当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复原时的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并且判断接收质量是否变得大于或等于阈值(步骤T5)。当估计的接收质量未变得大于阈值时,接收机20返回到步骤T4。
当估计的接收质量变得大于阈值时,接收机20向发送机10发送报警信号(步骤T6)。在步骤T6之后,接收机20返回到步骤T1。
应注意,如上所述,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比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更易收到降雨强度的影响。因此,假如降雨正发生时,发送机10终止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
然而,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可能由于影响信号质量的恶化的各种因素而变得比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更易受影响。例如,由于用于发送垂直极化信号的天线元件的故障,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可能落得低于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因此,发送机10可被配置为当呈现降雨以外的其他因素时根据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来终止垂直极化信号的发送。
另外,发送机10可不配置为总是终止一个信号,而是监控水平极化信号和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并且当这些信号中的一个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发送机10可被配置为终止该信号的发送。
终止垂直极化信号的配置可以是允许的,因为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不总是低于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在当由于降雨以外的原因而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被降低时)。例如,当用于发送垂直极化信号的天线元件发生故障时,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可低于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
另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在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终止后并且接收质量被复原时,发送机10自动被复原,并且替代地,可采用发送机10不是自动复原的配置。例如,如上所述,当由于故障而呈现接收质量降低时,可采用在修复完成后通过用户操作来复原CO-CH发送的配置。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机20基于通信断连的存在与否来判断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然而,接收机20可基于通信断连的存在与否以外的事件或基于参数的监控来判断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例如,接收机20可测量对应于水平极化信号的线路的BER或系统故障率,以及可测量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接收机20基于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来估计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然而,当存在能够估计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的参数时,接收机20可基于其他参数来判断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大于或等于阈值。例如,可采用与垂直极化信号对应的线路的BER或系统故障率。
另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采用了未设置高XPD天线和XPIC的配置,然而,当希望进一步提高接收质量时可采用设置了高XPD天线和XPIC的配置。即使在此情况中,如上所述,与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未被终止的系统的通信质量相比,无线电通信系统1的通信质量被提高。因此,即使在为了实现所希望的通信质量而在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不终止的系统中需要设置高XPD天线和XPIC的情况中,无线电通信系统1也不需要高XPD天线和XPIC中的一者,从而成本通常被降低。
应注意,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垂直极化信号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极化信号,并且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水平极化信号对应于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极化信号。
如上所述,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当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阈值时,由于发送机终止了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之间的感染被消除,从而提高了第一极化信号的通信质量。另外,不必要天线包括高XPD或XPIC。虽然必要提供电路或软件以控制极化信号的发送和控制极化信号的发送的终止,但是提供这样的电路或软件的成本比包括XPD或XPIC的天线便宜。因此,可以低成本提高通信质量。
另外,当接收质量变得等于或大于阈值时,发送机10根据恢复信号复原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从而无线电通信系统1可自治地复原到CO-CH发送并且可提高吞吐量。
如上所述,当存在降雨时,水平极化信号的衰减大于垂直极化信号的衰减。因此,在假定由于降雨而通信质量降低的情况中,当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终止时,与垂直极化信号的发送终止相比,对通信的影响被降低。
不必要设置用于测量接收质量的配置,因为发送机10基于是否发生通信的断连来判断接收质量是否低于阈值,从而可使用简单配置来提高接收质量。
接收机20在发送了报警信号之后测量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此时,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终止,然而,如图6中所图示,在单线路发送中的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和CO-CH发送中的水平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之间有相关性。因此,接收机20可在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终止的同时通过测量垂直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来估计水平极化信号的发送被恢复的情况中的接收质量。
本申请要求基于2009年10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246520的优先权,该申请通过引用被全部结合于此。
Claims (9)
1.一种无线电通信系统,包括:
发送机,该发送机向接收机发送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并且根据所述接收机的指令来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以及
接收机,所述接收机接收来自所述发送机的极化信号,判断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并且当所述接收质量变得低于所述阈值时向所述发送机发出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接收机向所述发送机发出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之后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被复原的情况中,所述接收机估计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并且当所述接收质量变得大于或等于所述阈值时,向所述发送机发出复原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并且
在当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被终止后所述发送机发出复原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时,所述发送机复原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接收机向所述发送机发出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之后,所述接收机测量所述第一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并且当所述接收电场水平变得大于或等于特定值时判定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所述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特定值是比在强降雨时段期间所述通信断连时的所述第一极化信号的接收电场水平大的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其中
在所述接收机向所述发送机发出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之前,当利用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通信被断连时,所述接收机判定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变得低于所述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其中
所述第一极化信号是垂直极化信号,并且所述第二极化信号是水平极化信号。
7.一种发送机,包括:
发送装置,该发送装置向接收机发送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
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接收来自所述接收机的指令;以及
开关装置,该开关装置根据所述接收装置接收的指令来使所述发送装置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
8.一种接收机,包括:
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接收来自发送机的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
判断装置,该判断装置判断所述接收装置接收的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以及
指令装置,该指令装置在当所述判断装置判定所述接收质量变得低于所述阈值时向所述发送机发出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的指令。
9.一种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
发送机向接收机发送第一极化信号和第二极化信号;
所述接收机接收来自所述发送机的所述第一极化信号和所述第二极化信号;
所述接收机判断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接收质量是否变得低于阈值;
当所述接收质量变得低于所述阈值时,所述接收机向所述发送机发出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指令;以及
所述发送机根据所述接收机的指令来终止所述第二极化信号的发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46520 | 2009-10-27 | ||
JP2009246520A JP2011097155A (ja) | 2009-10-27 | 2009-10-27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
PCT/JP2010/065504 WO2011052300A1 (ja) | 2009-10-27 | 2010-09-09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98560A true CN102598560A (zh) | 2012-07-18 |
CN102598560B CN102598560B (zh) | 2014-11-26 |
Family
ID=439217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47674.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598560B (zh) | 2009-10-27 | 2010-09-09 | 无线电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444538B2 (zh) |
EP (1) | EP2495897A4 (zh) |
JP (1) | JP2011097155A (zh) |
CN (1) | CN102598560B (zh) |
WO (1) | WO2011052300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70340A (zh) * | 2014-04-04 | 2014-1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同频干扰抵消方法、装置及系统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78899B (zh) * | 2012-04-25 | 2016-03-3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CN103546401A (zh) * | 2012-07-09 | 2014-01-2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微波调制解调器及其交叉干扰抵消的方法 |
CN109644409B (zh) * | 2018-01-09 | 2020-10-09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终端发送数据的控制方法、终端设备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CN112567638B (zh) | 2018-08-21 | 2023-03-10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用于交叉极化信号传输的无线电单元和无线电链路收发器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65340A (ja) * | 1998-11-24 | 2000-06-16 | Nec Corp | 送信強度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情報伝送装置 |
CN1369148A (zh) * | 1999-06-11 | 2002-09-11 | 马科尼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两个正交极化信号的接收机 |
CN1509529A (zh) * | 2002-02-21 | 2004-06-30 | ���µ�����ҵ��ʽ���� | 无线通信装置和方法 |
US20060057971A1 (en) * | 2002-09-18 | 2006-03-16 | Masaaki Michid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EP1071159B1 (en) * | 1995-03-13 | 2006-10-18 | Ericsson Inc. | A two-way pag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
CN101116271A (zh) * | 2005-02-02 | 2008-01-30 | 末广直树 | 收发信方法、无周期互相关的信号序列的生成方法和通信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112370A (en) * | 1976-08-06 | 1978-09-05 | Signatron, Inc. | Digital communications receiver for dual input signal |
JPH0282831A (ja) * | 1988-09-20 | 1990-03-23 | Fujitsu Ltd | 交差偏波間干渉補償方式 |
JP3335040B2 (ja) * | 1995-05-18 | 2002-10-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降雨判定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送信出力制御装置及び方法 |
JPH10303871A (ja) | 1997-04-30 | 1998-11-13 | Nec Corp | 回線切替方式 |
FI982763L (fi) * | 1998-12-21 | 2000-06-22 | Nokia Networks Oy | Tiedonsiirtomenetelmä ja radiojärjestelmä |
JP2001086051A (ja) * | 1999-09-16 | 2001-03-30 | Toshiba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US20020198026A1 (en) * | 2001-06-20 | 2002-12-26 | Nokia Corporation | Method,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base station for transmitting signals with transmit diversity |
JP2003244056A (ja) * | 2002-02-14 | 2003-08-29 |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3259414A (ja) * | 2002-03-05 | 2003-09-12 | Sony Corp | 移動局および移動通信システム |
JP3925279B2 (ja) | 2002-04-05 | 2007-06-06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交差偏波干渉除去システム |
US7310379B2 (en) | 2002-12-30 | 2007-12-18 | Motorola, Inc. | Polarization state techniqu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JP4257166B2 (ja) | 2003-08-21 | 2009-04-22 |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送信出力制御方法 |
US8068872B2 (en) * | 2005-10-06 | 2011-11-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ignaling support for antenna selection using subset lists and subset masks |
JP4574563B2 (ja) | 2006-02-08 | 2010-11-04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装置及び端末装置 |
EP4228291B1 (en) * | 2007-08-14 | 2024-07-03 | Panasonic Holdings Corporation |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JP4627080B2 (ja) * | 2007-11-14 | 2011-02-09 | Nec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
JP2009159453A (ja) | 2007-12-27 | 2009-07-16 | Panasonic Corp |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偏波面調整方法、基地局、及びセンサ局 |
US8126408B2 (en) | 2008-01-22 | 2012-02-28 | Provigent Ltd | Multi-mod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link |
US8306473B2 (en) * | 2008-02-15 | 2012-11-06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having different polarization |
US8331946B2 (en) * | 2008-03-06 | 2012-12-1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multiple users in a system with multiple polarized antennas |
JP2009246520A (ja) | 2008-03-28 | 2009-10-22 | Fujitsu Ltd | 通信経路切替装置、通信経路切替方法および通信経路切替プログラム |
-
2009
- 2009-10-27 JP JP2009246520A patent/JP2011097155A/ja active Pending
-
2010
- 2010-09-09 EP EP10826435.9A patent/EP2495897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9-09 US US13/504,415 patent/US944453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9-09 WO PCT/JP2010/065504 patent/WO20110523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9-09 CN CN201080047674.7A patent/CN10259856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71159B1 (en) * | 1995-03-13 | 2006-10-18 | Ericsson Inc. | A two-way pag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
JP2000165340A (ja) * | 1998-11-24 | 2000-06-16 | Nec Corp | 送信強度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情報伝送装置 |
CN1369148A (zh) * | 1999-06-11 | 2002-09-11 | 马科尼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两个正交极化信号的接收机 |
CN1509529A (zh) * | 2002-02-21 | 2004-06-30 | ���µ�����ҵ��ʽ���� | 无线通信装置和方法 |
US20060057971A1 (en) * | 2002-09-18 | 2006-03-16 | Masaaki Michida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
CN101116271A (zh) * | 2005-02-02 | 2008-01-30 | 末广直树 | 收发信方法、无周期互相关的信号序列的生成方法和通信机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70340A (zh) * | 2014-04-04 | 2014-11-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同频干扰抵消方法、装置及系统 |
US9614695B2 (en) | 2014-04-04 | 2017-04-04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Intra-frequency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9444538B2 (en) | 2016-09-13 |
EP2495897A1 (en) | 2012-09-05 |
JP2011097155A (ja) | 2011-05-12 |
EP2495897A4 (en) | 2014-08-06 |
US20120262336A1 (en) | 2012-10-18 |
WO2011052300A1 (ja) | 2011-05-05 |
CN102598560B (zh) | 2014-11-2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614992B1 (en) | Dynamically reconfigurable receiver | |
US7069051B1 (en) |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adio system | |
US6002672A (en) | Diversity antenna selection | |
JP2750414B2 (ja) | 双方向データ伝送方法および装置ならびに双方向データ伝送局 | |
US7359343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ndant data transmission in a time division duplex data frame | |
EP2023558B1 (en) |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 |
EP2226955A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 |
US20060035601A1 (en) | TDD transceiver for utilizing a transmission mode and a reception mode simultaneously, and a self-diagnostic method therefor | |
JPH06140959A (ja) | 無線送受信機 | |
CN102598560B (zh) | 无线电通信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1176278A (zh) | 分集接收机及分集接收动作的控制方法 | |
EP3723294A1 (en) | Full-time duplex system, full-time duplex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 |
CN101262289A (zh) | 对智能天线的多个收发信机进行在线检测的装置及方法 | |
US8331889B2 (en) | Automatic fuse architecture | |
US8068877B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of antenna selection | |
US20020159511A1 (en) | Transverter control mechanism for a wireless modem in a broadband access system | |
CN103378899B (zh) | 一种应用交叉极化干扰抵消器的控制方法及系统 | |
WO2021103866A1 (zh) | 一种微波传输方法以及相关设备 | |
WO1998019402A1 (en) | Diversity antenna selection | |
JP3044633B2 (ja) | 交差偏波ホットスタンバイ方式の通信システム | |
US12150064B2 (en) | Adaptive access point configuration based on available power | |
EP3258616B1 (en) | Receiving device and signal receiving processing method | |
CN110492921B (zh) | 一种发射信道功率自适应方法及自适应装置、发送装置 | |
JP2912253B2 (ja) | アンテナ故障検出回路 | |
JP2659275B2 (ja) | 無線通信方式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126 Termination date: 201709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