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73555A - 带扣 - Google Patents
带扣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573555A CN102573555A CN2009801615091A CN200980161509A CN102573555A CN 102573555 A CN102573555 A CN 102573555A CN 2009801615091 A CN2009801615091 A CN 2009801615091A CN 200980161509 A CN200980161509 A CN 200980161509A CN 102573555 A CN102573555 A CN 1025735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mentioned
- belt
- locking member
- buck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1154 acut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85 leath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B—BUTTONS, PINS, BUCKLES, SLIDE FASTENERS, OR THE LIKE
- A44B11/00—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 A44B11/02—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 A44B11/06—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with clamping devices
- A44B11/12—Buckles; Similar fasteners for interconnecting straps or the like, e.g. for safety belts frictionally engaging surface of straps with clamping devices turnable clamp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扣。该带扣具有第1主体(10)、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在主体(10、20)与锁定构件(30)之间形成有供带体(90)插入的空间(SP1、SP2)。在锁定构件(30)中形成有夹持部(32、34),该夹持部(32、34)在锁定构件(30)向主体侧转动时将带体夹持在该夹持部(32、34)与主体之间,在主体中,在与夹持部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台阶部(14、24),并且形成有自主体朝向台阶部上升的多列斜坡(15、25),在夹持部中形成有齿列(43、46),斜坡的间隔和夹持部的齿列配置在互相相对的位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扣,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系紧带体、带、绳等的带扣。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系紧带体、带、绳等的带扣,公知有一种这样的带扣,即,该带扣包括主体和锁定构件,向主体与锁定构件之间的空间中插入带体,转动锁定构件而夹持带体的带扣(参照专利文献1或者专利文献2)。
在该带扣中,在使锁定构件相对于主体立起的状态下向主体与锁定构件之间的空间中插入带体之后,转动锁定构件而将锁定构件的爪向主体侧支起,在该爪构件和主体之间夹持带体。在主体上在与锁定构件的爪相邻的位置设有突起,利用该突起和锁定构件的爪夹持带体,由此谋求提高锁定状态的保持强度。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带扣中,在主体A和卡固件C上形成卡定突条5、17,在作为锁定构件的挂定体B上形成第1长爪体10、第2长爪体11,利用该突条、长爪体夹持带体V(参照图1a、图1b及图5)。专利文献1的带扣,利用合成树脂材料一体注塑成形而谋求制造的简易化或者低成本化。
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带扣中,在带扣主体2和卡固件3上形成卡定突条11、16,在作为锁定构件的挂定体4上形成第1卡定爪18、第2卡定爪19,利用该突条、长爪体夹持带体B(参照图1及图5)。
专利文献1:日本实公平5-984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6-6728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2的带扣中,在向带扣主体和锁定构件之间插入带体时,存在带体易于勾挂于形成在主体上的卡定突条等、或者主体或锁定构件的内周面易于成为插入带体的阻力的问题。
特别是,在带体的端部安装有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端部构件等的情况较多,因此在将带体插入到带扣时或者自带扣抽出带体时,该端部构件易于勾挂于卡定突起等或者成为操作的障碍。
对于该问题,为了容易插入带体,一般可考虑扩大主体和锁定构件之间的空间。但是,随着空间的扩大,无法避免带扣的厚度变大。该厚度的增加与制造的简易化或低成本化这样的带扣的制造要求背道而驰,从而难以采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带体的锁定保持强度、并且插入带体的操作容易的带扣。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主体;锁定构件,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主体,并且在该锁定构件与上述主体之间形成供带体插入的空间;以及夹持部,其形成于上述锁定构件,在上述锁定构件转动到上述主体侧时将上述带体夹持在该夹持部与上述主体之间;并且,该带扣包括:台阶部,其形成在上述主体的与上述夹持部相对的位置;多列的斜坡,其自上述主体朝向上述台阶部竖起而成;在上述夹持部上形成有齿列,上述斜坡间的间隔部分与上述夹持部的齿列配置在相互相对的位置。
采用本技术方案,插入到主体与锁定构件之间的空间中的带体被夹持部夹持而被锁定。此时,通过在夹持部的相对位置形成台阶部,带体被夹持部按压到台阶部,由此带体被牢固地保持。特别是,夹持部形成为齿列状,并且各齿列进入到斜坡之间,因此能够形成凹凸啮合的构造,从而能够更牢固地夹持带体。
另一方面,即使在带体的前端安装有端部构件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斜坡自主体的内侧表面(例如构成主体的基板的背面)逐渐引导带体或者端部构件,从而带体或者端部构件容易地越过台阶部,难以发生勾挂。特别是,夹持部为齿列状,因此不会与斜坡干涉,能够在夹持部与台阶部之间可靠地夹持带体。
由此,能够提高带体的锁定保持强度,并且插入带体的操作容易。
并且,由于设有台阶部,因此在插入带体时,能够使带体沿着该台阶部,使得插入带体时的操作更容易。
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具有形成在上述主体内侧的突起部,由该突起部形成上述台阶部。
采用本技术方案,即使主体的内侧的整个面较平坦,也能够利用突起部在其一侧形成台阶部。因而,不需要形成为在台阶部的两侧主体的厚度不同等,能够避免主体的厚度增加。
另外,在利用合成树脂材料的注塑成形等制造带扣的情况下,能够与主体一体成形突起部乃至台阶部。
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上述台阶部自上述主体的内侧立起的立起面相对于上述主体的内侧表面所成的角度为锐角。
采用本技术方案,只要将台阶部的立起面形成在与带体承受张力的方向(靠插入带体的入口侧)相反侧(靠抽出带体端部的出口侧)方向,在带体被台阶部和夹持部夹持时,台阶部就能够利用形成为锐角的立起面起到咬合带体的作用,从而更加牢固地保持带体。
在本技术方案中,优选上述主体和上述锁定构件形成为防脱构造,该防脱构造以夹持上述带体的状态相互压接。
作为防脱构造可以利用形成于上述主体和上述锁定构件中的任一构件上的凸部被压入到上述主体和上述锁定构件中的另一构件的间隔内的构造等。也可以利用由形成于上述主体和上述锁定构件中的任一构件上的凹部和形成于上述主体和上述锁定构件中的另一构件上的凸部构成的凹凸卡合的构造。
采用本技术方案,能够将主体和锁定构件维持在锁定状态、即夹持带体的状态,从而能够避免锁定状态的主体和锁定构件不经意脱落。另外,利用压入的卡合脱离或者凹凸卡合的卡合脱离,能够给使用者操作感,从而能够作为用于可靠地对带体进行锁定操作的辅助。
优选为上述主体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锁定构件的两端的第1主体和第2主体,在上述第1主体和上述第2主体各自分别形成有上述台阶部和上述斜坡,在上述锁定构件中形成有用于在该锁定构件与上述第1主体的上述台阶部之间、以及在该锁定构件与上述第2主体的上述台阶部之间夹持带体的夹持部。
采用本技术方案,通过使一个锁定构件相对于第1主体和第2主体转动,能够一次性地锁定或者解除锁定分别插入到第1主体与锁定构件之间、及第2主体与锁定构件之间的带体。即,在第1主体与锁定构件之间、及第2主体与锁定构件之间分别夹持有1根带体的两端的情况下,利用锁定构件的转动,能够一次性地放松带体的两端侧,因此,能够迅速地装卸带体。
另外,对于第2主体,也形成有面向第2主体与锁定构件之间的空间的凹部,因此,与上述同样,能够容易地插入带体,并且能够促进带扣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的使用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打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关闭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表示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述图3中的S7剖面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图3中的S8剖面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图2中的S9剖面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带扣打开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带扣关闭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第3实施方式的带扣关闭的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图9表示基于本发明的带扣1。
在图1中,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在其内部分别插入并固定有1根带体90的两端,由此,带体90形成环状并被保持。该环状的带体90在收紧衣服的腰身或打捆行李等的过程中使用。在带体90的端部安装有端部构件91、92。另外,带扣1并不限定于形成环状的带体90的固定,也可以在使两根带体的端部相互连结起来时使用。
带扣1包括:第1主体10,其配置在带体90所形成的环的外侧;第2主体20,其配置在环的内侧;及锁定构件30,其用于使该第1主体10和该第2主体20相互连结起来。
锁定构件30的两端分别以能够相对于第1主体10和第2主体20转动的方式与第1主体10和第2主体20相连接,通过使锁定构件30相对于第1主体10和第2主体20转动,能够选择打开的状态(参照图2)和关闭的状态(参照图3)。
在打开的状态(参照图2)下,在锁定构件30与第1主体10之间形成有供带体90插入的空间SP1,以及在锁定构件30与第2主体20之间形成有供带体90插入的空间SP2。在关闭的状态(参照图3)下,锁定构件30相对于第1主体10或者第2主体20转动,从而空间SP1、SP2关闭。因而,只要带体90插入到空间SP1、SP2中,该带体90就会被带扣1夹持而固定(参照图1)。
带扣1将第1主体10、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作为主要构成件,并且为了容易夹持上述带体90及为了使夹持之前的插入变得容易,具有以下的构成件。
在图4中,第1主体10,具有:基板11,其呈俯视大致矩形形状;一对立起部12,其向基板11的背面侧(连接有锁定构件30的一侧)突出;及轴孔13,其形成于立起部12,且用于以锁定构件30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锁定构件30。
立起部12沿着基板11的边缘中的向带体90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边形成,一对立起部12在带体9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着。上述的供上述带体90插入的空间SP1(参照图2)形成在由该基板11和一对立起部12围成的区域中。
基板11的靠带体出口侧(在图1中是靠插入的带体90的端部露出的一侧)的区域形成得较薄,由此,在基板11的背面形成有向带体9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台阶部14。而且,从基板11的背面到台阶部14并列形成有多个斜坡15。
在图5中,台阶部14形成为其立起面16朝向上述出口侧,且立起面16与基板11的背面所成的角度θ1为锐角。
斜坡15形成为,从基板11背面的面向立起面16一侧以渐渐隆起的方式以板状竖起,且该斜坡15的最高部分与台阶部14的棱线连续。斜坡15的设置间隔做成满足如下条件的间隔,即,该间隔具有充分的大小,以供带体90利用其柔软性进入到斜坡15之间,接触于台阶部14并能够由立起面16起到防止抽出的作用,并且该间隔使端部构件91(参照图1)不能进入到斜坡15的内侧。
如上所述,在第1主体10的内侧形成有台阶部14和斜坡15。
返回到图4,第2主体20,具有:基板21,其呈俯视大致矩形形状;一对立起部22,其向基板21的背面侧(连接有锁定构件30的一侧)突出;及轴孔23,其形成于立起部22,且用于以锁定构件30能够转动方式连接锁定构件30。
立起部22沿着基板21的边缘中的向带体90的插入方向延伸的边形成,一对立起部22在带体90的宽度方向上相对着。上述的供上述带体90插入的空间SP2(参照图2)形成在由该基板21的背面侧和一对立起部22围成的区域中。
在基板21的背面形成有突条29,该突条29是沿着带体入口侧(在图1中是供带体90插入一侧,是与接收带体90的端部的一侧相反侧)形成的。突条29是自基板21的背面突起的突起部,而且该突条29向带体90的宽度方向延伸,利用该突条29的边缘形成有台阶部24。而且,从基板21的背面到台阶部24并列形成有多个斜坡25。
在图6中,台阶部24形成为其立起面26朝向上述出口侧,且立起面26与基板21的背面所成的角度θ2为锐角。
第1主体10的台阶部14(参照图5)具有直线状的棱线,相对与此,在第2主体20中,由于在突条29上以规定间隔形成的凹部28,使台阶部24形成为齿列状。
斜坡25形成为,从基板21背面的面向立起面26一侧以渐渐隆起的方式以板状竖起,且该斜坡25的最高部分与台阶部24的齿列状的最低部分连续。斜坡25的设置间隔做成满足如下条件的间隔,即,该间隔具有充分的大小,以供带体90利用其柔软性进入到斜坡25之间,接触于台阶部24并能够由立起面26起到防止抽出的作用,并且该间隔使端部构件92(参照图1)不会进入到斜坡15的内侧。
如上所述,在第2主体20的内侧形成有台阶部24和斜坡25。
返回到图4,锁定构件30包括俯视大致矩形形状的基板31,在基板31的中间部形成有里外贯穿该基板31的孔部39。
在基板31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第1夹持部32,该第1夹持是在基板31的一侧表面竖起而形成的,在基板31的侧面形成有两侧成一对的轴部33。轴部33分别从第1主体10的立起部12的内侧嵌入到轴孔13中,由此,第1主体10与锁定构件30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连接。
在基板31的另一侧端部形成有第2夹持部34,该第2夹持部34是在基板31的另一侧表面竖起而形成的,在基板31的侧面形成有两侧成一对的轴部35。轴部33分别从第2主体20的立起部22的内侧嵌入到轴孔23中,由此,第2主体20与锁定构件30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连接。
如上所述,第1主体10与锁定构件30间和和第2主体20与锁定构件30以能够相互转动的方式连接,由此,能够选择上述打开的状态(参照图2)和关闭的状态(参照图3)。于是,通过切换该打开的状态和关闭的状态,能够锁定带体90。
即,在第1主体10和锁定构件30从打开的状态转动到关闭的状态时,第1夹持部32其顶端逐渐靠近台阶部14,由此,空间SP1逐渐缩小。利用该运动,插入到空间SP1中的带体90被夹持在第1夹持部32与台阶部14以及该台阶部14的立起面16之间。
另外,在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从打开的状态转动到关闭的状态时,第2夹持部34其顶端逐渐靠近台阶部24,由此,空间SP2逐渐缩小。利用该运动,插入到空间SP2中的带体90被夹持在第2夹持部34与台阶部24以及该台阶部24的立起面26之间。
为了更可靠地夹持该带体90,第1夹持部32和第2夹持部34的前端形成为能够咬合带体90的齿列状。该齿列与上述斜坡15、25形成相互凹凸啮合的构造。
在图4及图7中,在第1夹持部32的前端间断地排列有多个凹部41,由剩余的多个凸部42形成齿列43。齿列43做成凹部41与斜坡15相对应的配置,在齿列43与斜坡15相互接近时,斜坡15进入到凹部41的内侧,形成凹凸啮合的构造。
在图4及图8中,在第2夹持部34的前端间断地排列有多个凹部44,由剩余的多个凸部45形成齿列46。齿列46做成凹部44与斜坡25相对应的配置,在相互接近时,斜坡25进入到凹部44的内侧,形成凹凸啮合的构造。
如上所述地将该第1夹持部32的齿列43与斜坡15、及第2夹持部34的齿列46与斜坡25分别构成凹凸啮合的构造,由此,凸部42能够较深地进入到斜坡15之间的空间内、凸部45能够较深地进入到斜坡25之间的空间内,从而能够在第1夹持部32与台阶部14之间、第2夹持部34与台阶部24之间更加可靠地夹持带体90。
在图4及图9中,在基板31的侧面,在每一侧各形成有两个半球状的保持突起36。
基板31的侧面的距离(基板31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第1主体10的立起部12的内侧距离以及第2主体20的立起部22的内侧距离小,但保持突起36的顶点的距离形成为比上述立起部12、22的内侧距离大。
接近轴部33的保持突起36形成为如下的防脱构造,即,在第1主体10和锁定构件30转动而达到关闭状态(参照图3)时,该保持突起36被压入到一对立起部12之间,利用保持突起36与立起部12的内侧表面的摩擦力来进行防脱。
接近轴部35的保持突起36形成为如下的防脱构造,即,在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转动而达到关闭状态(参照图3)时,该保持突起36被压入到一对立起部22之间,利用保持突起36与立起部22的内侧表面的摩擦力来进行防脱。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持突起36形成在锁定构件30侧,但也可以在第1主体10的立起部12的内侧或者第2主体20的立起部22的内侧形成保持突起,将该保持突起压接于锁定构件30的基板31的侧面。另外,并不限定于压接保持突起36的结构,也可以在相反侧设置凹部与该保持突起36相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各自制造构成带扣1的第1主体10、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之后将它们彼此组装起来。
带扣1的材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定,第1主体10、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例如可以是合成树脂制、金属制等。在此,在用合成树脂材料注塑成形第1主体10、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个模具中同时注塑成形上述三构件,也可以一次性地制造出作为带扣1应组装的各部。
另外,第1夹持部32和第2夹持部34形成为其中间部分最高的拱状,从而能够抑制注塑成形时的挠曲。
另外,在第1主体10的表面(与形成有立起部12的背面相反的面)沿着立起部12形成有倒角部17(参照图7),该倒角部17不仅有益于美观性,也能够利用该倒角部减薄立起部12的壁厚,从而能够增大一对立起部12的内侧距离。
在使用如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带扣1固定带体90时,进行如下的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适用于带扣1的带体90,使用齿列43、46易于咬合的较厚的布料,在该带体90的端部安装有树脂制的端部构件91。
在图2及图9所示的打开的状态下,锁定构件30的基板31处于相对于第1主体10的基板11和第2主体20的基板21的交叉方向,第1夹持部32和第2夹持部34的朝向与基板11和基板21大致平行,从而能够在锁定构件30与第1主体10之间确保空间SP1、和在锁定构件30与第2主体20之间确保空间SP2。
在该状态下,首先,从与第2夹持部34相反侧向第2主体20的空间SP2中插入带体90的端部构件92。如图9所示,由于锁定构件30形成为基板31的面向空间SP2侧扩张呈弧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带体90的端部构件92插入到空间SP2中。
将带体90的端部构件92插入到空间SP2内后,向图2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锁定构件30,将第2夹持部34向第2主体20侧竖起,使其逐渐靠近台阶部24。
由此,空间SP2逐渐缩小,在台阶部24与第2夹持部34之间夹持带体90。此时,由于在第2夹持部34中形成有齿列46,该齿列46成为斜坡25凹凸啮合于凹部44的构造,并且,由于在台阶部24中也形成有齿列,因此,对带体90的夹持更加牢固。
在进行了如上所述的对带体90的夹持操作的状态下,锁定构件30侧面的保持突起36被压入到第2主体20的立起部22内侧,起到防脱构造的作用,因此,能够维持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的锁定状态。
如上所述地利用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将带体90的端部构件92侧保持于带扣1之后,接着保持带体90的端部构件91侧。
首先,将带体90的端部构件91侧从第1主体10的入口侧导入,使其经过空间SP1而插入到相反的出口侧。如图9所示,由于锁定构件30形成为使基板31的面向空间SP1侧扩张呈弧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带体90的端部构件91插入空间SP1。
带体90的端部构件91经过空间SP1而被从第1主体10抽出后,拉拽端部构件91来调整由带体90形成的环的尺寸,然后,转动锁定构件30与第1主体10,以使第1主体10重合于第2主体20。
由此,空间SP1逐渐缩小,在台阶部14与第1夹持部32之间夹持带体90。此时,由于在第1夹持部32中形成有齿列43,该齿列43成为斜坡15与凹部41凹凸啮合的构造,因此,对带体90的夹持更加牢固。
在进行了如上所述的对带体90夹持操作的状态下,锁定构件30侧面的保持突起36被压入到第1主体10的立起部12内侧,起到防脱构造的作用,因此,能够维持第1主体10和锁定构件30的锁定状态。
利用这些构件,带扣1成为图1、图3、图7及图8所示的关闭的状态,带体90保持为目标尺寸的环状。
在图1或者图3所示的关闭的状态下,第1主体10的基板11、第2主体20的基板21、锁定构件30的基板31成为全部重合地并列的状态。
在解除对带体90的锁定时,将第1主体10的出口侧(靠露出有带体90的端部构件91一侧)相对于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拉起。由此,锁定构件30和第2主体20保持着锁定状态相对于第1主体10转动,从而空间SP1扩大而解除对带体90的端部构件91侧的锁定,由此,能够松弛带体90的环。
在此,在需要将带体90的靠端部构件91侧自第1主体10完全抽出的情况下,端部构件91会通过向带体90的拔出方向竖起的台阶部14。此时,由于朝向台阶部14形成有斜坡15,因此,向拔出方向移动的端部构件91沿着斜坡15被引导,从而能够容易地通过台阶部14。
另外,也可以同时转动第1主体10以及第2主体20与锁定构件30,不仅放松带体90的靠端部构件91侧,也同时放松靠端部构件92侧。如上所述地放松带体90的两端侧,从而能够迅速地装卸带体90。
在将带体90的靠端部构件92自第2主体20完全抽出的情况下,端部构件92也被斜坡25引导,从而能够容易地通过台阶部24。
第2实施方式
图10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带扣2。
在图10中,本实施方式的带扣2包括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带扣1相同的第1主体10、第2主体20和锁定构件30,对于共用的结构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仅说明不同的结构。
关于第1主体10的基板11,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变更不同区域的基板11的厚度来形成了台阶部14。相对于此,本实施方式的基板11的整体厚度大致恒定,在基板11的背面隆起突条19,利用该突条19的边缘形成台阶部14。台阶部14的立起面16和多个斜坡15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关于第2主体20的基板21,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基板21的厚度是靠台阶部24的立起面26侧较薄,其相反侧较厚,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反侧形成得较薄。台阶部24的立起面16和多个斜坡25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
利用该本实施方式,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并且,通过隆起突条19来形成台阶部14,因此,能够将第1主体10的基板11做成大致恒定的厚度,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基板11那样的厚度不同的结构相比,能够减少材料,由于厚度一致,因此容易控制采用合成树脂进行的成型,能够使成型性良好。
第3实施方式
图11及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带扣3。
本实施方式的带扣3包括主体60和锁定构件70,该锁定构件7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主体60。该带扣3可用作利用带体90调节把手长度等的调节器。例如,利用锁定构件70向主体60侧转动,能够在主体60和锁定构件70之间夹持带体90,由此,能够调节把手的长度。
主体60具有俯视大致矩形形状的基板61、一对立起部62、及形成在立起部62中的轴孔63。
锁定构件70具有基板71,该基板71收容在一对立起部62之间,基板71侧面的轴部73支承在轴孔63中。
在锁定构件70上形成有自基板71朝向主体60侧立起的夹持部72,在夹持部72上形成有由凹凸构成的多个齿列74。
在主体60的靠锁定构件70侧的内表面,在与夹持部72相对的位置形成有台阶部64。台阶部64的立起面66相对于基板61形成为锐角,并且,在立起面66上连接有自基板61隆起的多个斜坡65。
斜坡65和齿列74形成在相互对应的位置,形成为相互凹凸啮合的构造。
在该带扣3中,无法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夹持带体90的两端地做成环状,但能够将带扣3保持在带体90的任意位置。
此时,由于能够利用主体60侧的台阶部64和锁定构件70侧的夹持部72来夹持带体90,并且,斜坡65和齿列74成为啮合构造,因此,能够牢固地夹持带体90。
另一方面,即使在带体90上安装有端部构件等,也能够利用斜坡65来引导端部构件,因此,能够避免端部构件勾挂于台阶部64。
本发明的变形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容许各种变形。
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第1主体10形成得较大,而第2主体20形成得较小,并且将装卸频繁的端部构件91侧保持于第1主体10,将装卸较少的端部构件92侧保持于第2主体20,但根据用途,也能够以相同的尺寸或形状对称地形成第1主体10和第2主体20,不区分彼此地使用两者。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由带扣1~带扣3固定的带体90,例示了安装有较厚的多出树脂制部分厚度的端部构件91、92的结构,但带体的材质或附属件等并没有任何限定。例如,在带体的材质是较薄的布料或皮革、树脂等的情况下也能够良好地保持。另外,不言而喻,也能够使用未设置端部构件的带体。即使在没有端部构件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斜坡也有助于避免带体拔出时带体的中段部分等勾挂于台阶部。
另外,除了像上述各实施方式那样固定1根带体90的两端、或者调整带体90的长度之外,不言而喻,也能够利用本发明的带扣连结两根带体。无论带体的用途如何,本发明能够使用于如下的所有的带类,即、能够插入并夹持于主体和锁定构件之间的空间中的带状的带或绳等。
以上,具体说明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本发明主要对于特定的实施方式特别地进行了图示,而且进行了说明,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目的范围内,对于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在形状、材质、数量、其他详细的结构中,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和改良。
上述公开的限定形状、材质等的记载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而作为例示记载的,并不限定本发明,因此,解除这些形状、材质等的限定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限定的构件名称的记载包含在本发明中。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用作用于系紧带体、布带、绳等的带扣,从而能够用作用于固定衣服等的带体或鞋、包、袋子等所采用的各种带的器具。
附图标记说明
1~3、带扣;10、第1主体;20、第2主体;11、基板;12、22、立起部;13、23、轴孔;14、24、台阶部;15、25、斜坡;16、26、立起面;19、29、突条;30、锁定构件;31、基板;32、第1夹持部;34、第2夹持部;33、35、轴部;36、保持突起;41、44、凹部;42、45、凸部;43、46、齿列;60、主体;61、基板;62、立起部;63、轴孔;64、台阶部;65、斜坡;66、立起面;70、锁定构件;71、基板;72、夹持部;73、轴部;74、齿列;90、带体;91、92、端部构件;SP1、SP2、空间;θ1、θ2、角度。
Claims (5)
1.一种带扣,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10、20、60);
锁定构件(30、70),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该主体,并且在该锁定构件与上述主体之间形成供带体(90)插入的空间(SP1、SP2);以及,
夹持部(32、34、37),其形成于上述锁定构件,在上述锁定构件转动到上述主体侧时将上述带体夹持在该夹持部与上述主体之间;
并且,该带扣包括:
台阶部(14、24、64),其形成在上述主体的与上述夹持部相对的位置;
多列的斜坡(15、25、55),其自上述主体朝向上述台阶部竖起而成;
在上述夹持部中形成有齿列(43、46、74),上述斜坡间的间隔部分与上述夹持部的齿列配置在彼此相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该带扣具有形成于上述主体(10、20、60)的内侧的突起部(19、29),由该突起部形成上述台阶部(14、24、64)。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台阶部(14、24、64)自上述主体(10、20、60)的内侧立起的立起面(16、26、66)与上述主体的内侧表面所成的角度(θ1、θ2)成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10、20、60)和上述锁定构件(30、70)中形成有防脱构造(36),该防脱构造(36)以夹持上述带体(90)的状态相互压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体(10、20)为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上述锁定构件(30)的两端的第1主体(10)和第2主体(20),在上述第1主体形成有上述台阶部(14)和上述斜坡(15),在上述第2主体形成有上述台阶部(24)和上述斜坡(25),在上述锁定构件中形成有用于在该锁定构件与上述第1主体的上述台阶部之间,以及在该锁定构件与上述第2主体的上述台阶部之间夹持带体(90)的夹持部(32、34)。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09/067041 WO2011039856A1 (ja) | 2009-09-30 | 2009-09-30 | バック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573555A true CN102573555A (zh) | 2012-07-11 |
CN102573555B CN102573555B (zh) | 2016-02-17 |
Family
ID=43825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61509.1A Active CN102573555B (zh) | 2009-09-30 | 2009-09-30 | 带扣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573555B (zh) |
TW (1) | TWI414251B (zh) |
WO (1) | WO2011039856A1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15620A (zh) * | 2014-03-15 | 2014-05-28 | 李建明 | 皮带扣的衔接块 |
CN103859706A (zh) * | 2012-12-17 | 2014-06-18 | 株式会社利富高 | 带扣 |
CN106419996A (zh) * | 2016-11-15 | 2017-02-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 急救加压止血装置 |
CN110251367A (zh) * | 2019-06-24 | 2019-09-20 |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 下肢康复机器人调节绑带、调节使用方法及松紧调节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44019B2 (ja) * | 2010-10-13 | 2014-07-09 | Ykk株式会社 | カムロックバックル |
JP6297810B2 (ja) * | 2013-10-16 | 2018-03-20 | 株式会社オージーケーカブト | バックル |
ES2876225T3 (es) | 2015-12-23 | 2021-11-12 | Nite Ize Inc | Sistemas y procedimientos para un dispositivo tensor de doble leva en línea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20985A (en) * | 1933-02-17 | 1935-11-12 | Eastern Tool & Mfg Co | Combined buckle slide and button loop |
US3775813A (en) * | 1971-12-17 | 1973-12-04 | N Higuchi | Safety buckle |
AT391982B (de) * | 1983-12-05 | 1990-12-27 | Fildan Gerhard | Schnalle |
US4726625A (en) * | 1986-07-07 | 1988-02-23 | Indiana Mills & Manufacturing, Inc. | Belt retraction cam lock |
JPH066728Y2 (ja) * | 1989-07-12 | 1994-02-23 | 吉田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ル |
US5431365A (en) * | 1994-03-30 | 1995-07-11 | Fastening Solutions, Inc. | Apparatus for securing equipment from the effects of vibrations |
US5732448A (en) * | 1996-12-31 | 1998-03-31 | Shields; Robert L. | Stirrup buckle |
JP3078238U (ja) * | 2000-03-15 | 2001-06-29 | 台灣扣具工業股▲ふん▼有限公司 | 織帯用バックル |
JP4106605B2 (ja) * | 2002-10-29 | 2008-06-25 | コンビ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ル |
JP4764205B2 (ja) * | 2006-02-28 | 2011-08-31 | Ykk株式会社 | バックル |
-
2009
- 2009-09-30 WO PCT/JP2009/067041 patent/WO201103985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9-30 CN CN200980161509.1A patent/CN102573555B/zh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03-31 TW TW099109921A patent/TWI414251B/zh active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59706A (zh) * | 2012-12-17 | 2014-06-18 | 株式会社利富高 | 带扣 |
CN103859706B (zh) * | 2012-12-17 | 2017-12-19 | 株式会社利富高 | 带扣 |
CN103815620A (zh) * | 2014-03-15 | 2014-05-28 | 李建明 | 皮带扣的衔接块 |
CN106419996A (zh) * | 2016-11-15 | 2017-02-22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 | 急救加压止血装置 |
CN110251367A (zh) * | 2019-06-24 | 2019-09-20 | 哈工大机器人(合肥)国际创新研究院 | 下肢康复机器人调节绑带、调节使用方法及松紧调节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1039856A1 (ja) | 2011-04-07 |
CN102573555B (zh) | 2016-02-17 |
TWI414251B (zh) | 2013-11-11 |
TW201110898A (en) | 2011-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73555B (zh) | 带扣 | |
EP1800557B1 (en) | Waterproof slide fastener | |
CN100591236C (zh) | 用于拉链的止动件 | |
US7565722B2 (en) | Top end stops for slide fastener | |
TWI429407B (zh) | A slider for a zipper with an automatic stop | |
CN104116272A (zh) | 可上锁带扣 | |
TW201102014A (en) | Waterproof slide fastener | |
TWI554226B (zh) | Chain belt | |
JP2008212352A (ja) | 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用務歯及びスライドファスナー | |
TW201711594A (zh) | 含阻擋裝置之行李箱及其製造方法 | |
JP2001286307A (ja) | 紐止め具 | |
US10588383B2 (en) | Buckle | |
KR100500214B1 (ko) | 지퍼견인구의코드파스너 | |
US20130093133A1 (en) | Piping Slider | |
TWI536926B (zh) | Zipper chain cover and zipper chain | |
JP5199159B2 (ja) | ベルト用プロファイル及びプロファイル付きベルト | |
TWI655916B (zh) | zipper | |
JPH09289906A (ja) | 端部保持具 | |
TWI563933B (zh) | Zipper slide and a pair of zippers | |
US20070175007A1 (en) | Buckle | |
TW201302120A (zh) | 拉鏈 | |
TWI480002B (zh) | Th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zipper and zipper | |
KR20120056183A (ko) | 벨트용 버클 연결구 | |
JP2013104552A (ja) | 結束バンド | |
TW201424616A (zh) | 拉鍊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