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97941B - 用于延长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延长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97941B
CN102497941B CN201080042639.6A CN201080042639A CN102497941B CN 102497941 B CN102497941 B CN 102497941B CN 201080042639 A CN201080042639 A CN 201080042639A CN 102497941 B CN102497941 B CN 102497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variable
rolling stock
control variabl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4263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97941A (zh
Inventor
M.库尔茨
K.魏因齐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rman Co Ltd Of Primary Me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ieme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emens Corp filed Critical Siemen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97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7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97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9794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74Temperature control, e.g. by cooling or heating the rolls or the produc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1MECHANICAL METAL-WORKING WITHOUT ESSENTIALLY REMOVING MATERIAL; PUNCHING METAL
    • B21BROLLING OF METAL
    • B21B37/00Control device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tal-rolling mills or the work produced thereby
    • B21B37/74Temperature control, e.g. by cooling or heating the rolls or the product
    • B21B37/76Cooling control on the run-out 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Metal Rolling (AREA)
  • Feedback Control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用于延长的轧件的处理设备,具有前置的及后置的设备部件,其被轧件直接顺序穿过。设备部件各构造为精轧机列或与精轧机列不同的设备部件。对于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的区段为控制装置相应地预先给定至少一个最终参量,其从相应期望的最终状态中推导出,区段在穿过后置的设备部件之后具有最终状态。控制装置实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其向至少一个对区段的状态加以影响的装置输出控制量。这在至少一个区段处于前置的设备部件中的时刻进行。在求取控制量时,控制量求取器考虑区段的在模型支持下求得的期待的处于控制量求取器的预测期之内的状态。如此确定预测期,求取器在求取控制量时考虑为轧件区段预测的在后置设备部件中期待的状态。

Description

用于延长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延长的轧件尤其带状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其中所述处理设备至少具有一个前置的设备部件和一个后置的设备部件,所述设备部件被轧件直接顺序穿过,
-其中所述前置的或后置的设备部件构造为精轧机列,在所述精轧机列中在减小横截面的情况下对轧件进行轧制,并且另一个设备部件构造为与所述精轧机列不同的设备部件,
-对于从所述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的区段给用于所述处理设备的控制装置相应地预先给定至少一个最终参量,
-其中所述相应的最终参量从相应的所期望的最终状态中推导出来,所述轧件的相应的区段在穿过后置的设备部件之后应该具有所述最终状态。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机器代码的计算机程序,所述机器代码能够直接由用于轧件尤其带状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装置来执行并且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来执行所述机器代码使得所述控制装置执行这样的控制方法。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轧件尤其带状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如此构成,使得其在运行中执行这样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开头所提到的主题众所周知。在此纯示范性地参照DE 101 56 008 A1或者说相应的US 7,197,802 B2。在这方面也可以提及EP 1 596 999 B1或者说相应的US 7,251,971 B2和US 7,310,981 B2。 
对于现有技术的控制方法来说,通常单独地控制每个设备部件。如果-纯示范性地-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构造为精轧机列并且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构造为冷却段,那么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如此运行所述精轧机列,使得轧件的在精轧机列的出口处(=冷却段的入口处)的区段具有预先确定的终轧温度。在所述冷却段中,而后如此进行所述轧件的区段的冷却,使得所述轧件的区段以预先确定的卷取温度离开所述冷却段。所述两个设备部件的运行的协调在现有技术中仅仅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即以测量技术的方式来检测相应的区段的终轧温度并且作为用于相应的区段的起始值为所述冷却段预先给定所述终轧温度。 
上面提到的现有技术的处理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现有技术已经代表着一种进步。因为对于这种现有技术来说,进行处理设备的跨设备部件的控制。尤其可以节拍式地调整对于轧件的每个区段来说所期待的借助于跨设备部件的模型来求得的温度。借助于相应所期待的温度和相对应的额定温度,在现有技术中相应地求得控制量,该控制量应该输出给刚好对所述轧件的相应的区段的状态加以影响的装置。 
在此借助于控制量求取器(Stellgr??enersteller)来求得用于单个装置的控制量,所述控制量求取器可以构造为常规的调节器,比如构造为P、PI或者PID调节器。从所提到的现有技术中也已经知道,将所述调节器构造为预估调节器,该预估调节器具有预估水平线。尤其最后提到的处理方式已经引起较好的结果。但是,最后提到的处理方式尤其关于控制量求取的设计方案还有待改进。本发明的任务是,进行相应的得到改进的控制量求取。 
发明内容
该任务通过一种用于延长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来完成, 
-其中所述处理设备至少具有一个前置的设备部件和一个后置的设备部件,所述设备部件被轧件直接顺序穿过,
-其中所述前置的或后置的设备部件构造为精轧机列,在所述精轧机列中在减小横截面的情况下对轧件进行轧制,并且另一个设备部件构造为与所述精轧机列不同的设备部件,
-其中对于从所述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的区段给用于所述处理设备的控制装置相应地预先给定至少一个最终参量,
-其中所述相应的最终参量从相应的所期望的最终状态中推导出来,所述轧件的相应的区段在穿过后置的设备部件之后应该具有所述最终状态,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实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
-其中所述控制量求取器向至少一个对穿过处理设备的轧件的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区段的状态加以影响的装置输出控制量,
-其中所述控制量求取器在所述至少一个区段处于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中的时刻输出所述控制量,
-其中在求取所述控制量时,所述控制量求取器考虑到所述轧件的至少一个区段的在模型支持下求得的所期待的处于相应的控制量求取器的第一预测期之内的状态,
-其中如此确定所述第一预测期,使得所述控制量求取器在求取由其输出的控制量时考虑到至少一个为所述轧件的至少一个区段所预测的状态,对所述轧件的至少一个区段来说在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中期待该状态。还提出一种用于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装置,其中,该控制装置如此构成,使得其在运行中执行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所有步骤的控制方法。
按本发明,作为开头提到的特征的补充来规定, 
-所述控制装置实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
-所述控制量求取器向至少一个对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的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区段的状态加以影响的装置输出控制量,
-所述控制量求取器在所述至少一个区段处于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中的时刻输出所述控制量,
-在求取所述控制量时,所述控制量求取器考虑到所述轧件的至少一个区段的在模型支持下求得的所期待的处于相应的调节器的第一预测期之内的状态,
-如此确定所述第一预测期,使得所述控制量求取器在求取由其输出的控制量时考虑到至少一个为所述轧件的至少一个区段所预测的状态,对所述轧件的至少一个区段来说在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中期待该状态。
在本发明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规定, 
-所述控制装置为所述轧件的每个区段分别实现一个控制量求取器,该控制量求取器在所述轧件的相应的区段的整个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过程中作为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保持耦合到所述轧件的相应的区段上,并且
-当相应的装置作用于所述轧件的相应的区段上时,所述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就将控制量输出给对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的状态局部地加以影响的装置。
由此可以简化控制量求取过程。 
优选在这种设计方案中规定,至少一个对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的状态局部地加以影响的装置布置在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中。 
所述控制装置可选可以构造为统一的不是划分为多个子控制装置的对整个处理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或者可以划分为多个子控制装置。在最后提到的情况中,优选相应的控制量求取器在所述轧件的相应的区段的整个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过程中在同一个子控制装置上得到实现。 
作为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的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所述控制装置可以为轧件的所有区段实现一个控制量求取器,该控制量求取器作为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对轧件的质量流产生影响。 
如果不仅实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而且实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那就优选规定, 
-由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根据上面所解释的方式求得的控制量首先是暂时的控制量,其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在当前产生的质量流曲线没有变化这种假设下求得所述暂时的控制量,
-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借助于输入参量来求得新的质量流曲线,
-所述输入参量至少包括由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求得的暂时的控制量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所述暂时的控制量的评估参量,其中所述评估参量是最小可能的控制量、最大可能的控制量、最大可能的控制量变化或者处于最小可能的控制量与最大可能的控制量之间的中间值,并且
-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借助于所述暂时的控制量、当前产生的质量流曲线和新的质量流曲线来求得其最终的控制量。
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的其它输入参量可以按需要来确定。优选规定,所述输入参量也可以包括轧件的至少一个还没有进入到前置的设备部件中的区段的所期待的状态,和/或对于所述轧件的这个区段来说由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所求得的所期待的暂时的控制量以及相应对应的评估参量。 
通常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在多个时刻分别将一个控制量输出给对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的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区段的状态加以影响的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经常所述时刻中的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一预测期。由此可以做到的是,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为求得在所述时刻中的第一时刻输出的控制量而求得为所述时刻中的第二时刻所期待的控制量,并且在求取在时间上在所述时刻中的第二时刻之后但是还处于第一预测期之内的所预测的状态时对这个所期待的控制量加以考虑。尤其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可以构造为模型预估的调节器。 
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所述第一预测期。尤其可以如此确定所述第一预测期,使得其至少从首次影响处于前置的设备部件中的轧件的状态起一直延伸到所述轧件从后置的设备部件中出来。 
就至此所说明的情况而言,所述预测仅仅涉及轧件的单个的区段。所述控制方法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一步得到改进,即所述控制装置为影响轧件的状态的装置中的至少一个装置求得相应的装置的在第二预测期之内所期待的状态,并且所述控制装置在求取由控制量求取器输出给相应的装置的控制量时对相应的装置的在第二预测期中所期待的状态加以考虑。 
在所述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通过目标函数的优化(也就是说最大化或者最小化)来求得所述控制量,其中除了轧件的至少一个区段的所预测的状态的偏离相应的额定状态的偏差之外所述处理设备的能耗也加入到所述目标函数中。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可以降低所述处理设备的能量需求并且甚至可能将其降低到最低限度。 
所述精轧机列一般具有多台轧制机架,所述轧制机架在轧件穿过精轧机列的过程中被轧件顺序从中穿过。所述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尤其在所述精轧机列的首先穿过的轧制机架之前并且在所述精轧机列的轧制机架之间没有布置冷却装置时也能够使用。 
可以这样安排,即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构造为精轧机列并且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构造为冷却段。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构造为精轧机列。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在这种情况下优选构造为炉,比如构造为感应炉。所述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尤其也能够在所述处理设备的一种设计方案中使用,在该设计方案中在所述炉之前布置了粗轧机列,在所述粗轧机列的前面布置了连铸设备并且所述设备以浇铸速度来运行,从而通过所述浇铸速度以及轧件在粗轧机列中的横截面减小量来确定所述轧件进入到所述精轧机列中的速度。 
此外,所述任务通过一种开头所提到的类型的计算机程序得到解决,如此设计该计算机程序的机器代码,从而通过所述控制装置来执行所述机器代码使得所述控制装置执行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所述计算机程序尤其可以以机器可读的形式(尤其只能以机器可读的形式比如以电子方式)保存到数据载体上。 
此外,所述任务通过一种用于轧件尤其带状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装置得到解决,该控制装置如此构成,使得其在运行中执行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 
附图说明
其它的优点和细节从以下结合附图对实施例所作的说明中获得。附图以原理示意图出如下: 
图1是用于轧件的处理设备的示意图;
图2至5是图1的处理设备的可能的设计方案;
图6到9是流程图并且
图10和11是控制装置的可能的设计方案。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图1,用于延长的轧件1的处理设备具有前置的及后置的设备部件2、3。所述前置的及后置的设备部件2、3被轧件1直接顺序穿过。所述轧件1尤其可以是带状的轧件。它一般由金属制成,比如由钢、铝、红铜、黄铜或者其它的有色金属制成。 
所述前置的或者后置的设备部件2、3构造为精轧机列。在图2和3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构造为精轧机列。在按图4和5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构造为精轧机列。 
在不依赖于所述前置的或者后置的设备部件2、3是否构造为精轧机列的情况下,所述精轧机列一般具有多台轧制机架4,所述轧制机架4在轧件1穿过精轧机列的过程中先后被所述轧件从中穿过。在所述精轧机列的轧制机架4中在减小横截面的情况下对所述轧件1进行轧制。轧制机架4的数目一般在4与8之间,比如为6或7。作为替代方案,可以进行可逆的轧制。在这种情况下,通常存在着一台唯一的轧制机架4。 
所述另一个设备部件3、2构造为与所述精轧机列不同的设备部件。按照图2和3,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构造为冷却段,该冷却段具有辊道5及冷却装置6。在所述冷却段中,轧件1的横截面(除热收缩之外)不再变化。也就是说在所述冷却段中不再进行轧件1的变形。按照图4和5,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构造为炉,比如构造为感应炉。 
如在图1中用虚线示出的一样,可以这样安排,即在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本身的前面布置了另一个设备部件7。比如在图2和3的设计方案中,在所述精轧机列的前面额外地布置了一个炉和/或其它的组件。在按图5的设计方案中,比如在所述炉的前面作为另一个设备部件7布置了粗轧机列。在所述粗轧机列的前面又布置了连铸设备8。 
根据图1的用虚线示出的示意图,同样可以在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的后面布置其它的设备部件9。比如在图4的设计方案中可以在所述精轧机列的后面作为另一个设备部件9来布置冷却段。 
所述另外的设备部件7、9可以一同纳入到下面详细解释的控制方案中。作为替代方案,可以以按本发明的方式来仅仅运行所述前置的及后置的设备部件2、3并且以其它方式来运行另外的设备部件7、9。 
所述设备部件8、7、2、3、9之间的界线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尤其所述设备部件8、7、2、3、9之间的界线可以处于相应前置的设备部件8、7、2、3的最后一个有效元件与相应后置的设备部件7、2、3、9的第一个有效元件之间。炉与布置在该炉前面的设备部件7比如粗轧机列7之间的界线因此处于所述粗轧机列7的最后一台机架与所述炉的第一个加热装置18之间。以类似的方式,炉与所述精轧机列之间的界线处于所述炉的最后一个加热装置18与所述精轧机列的第一台机架4之间。所述精轧机列与冷却段之间的界线处于所述精轧机列的最后一台轧制机架4与所述冷却段的第一个冷却装置6之间。如果在每两个直接彼此先后相随的设备部件8、7、2、3、9之间布置了温度测量点19(或者其它的比如用于带材厚度或者带材形状的测量工位),那么优选相应的测量装置19的位置代表着所述设备部件8、7、2、3、9之间的界线。 
图1到5的处理设备由控制装置10来控制(仅仅在图1中示出)。所述控制装置10通常构造为能够软件编程的控制装置。这在图1中通过以下方式来表明,即在所述控制装置10的内部写入了字母“μp”所述控制装置10的作用方式因此通过计算机程序11来确定。该计算机程序11具有机器代码12,该机器代码12能够直接由所述控制装置10来执行。通过所述控制装置10来执行机器代码12,使得所述控制装置10执行下面要详细解释的控制方法。由于所述机器代码12的执行,如此构成所述控制装置10,使得其在运行中执行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 
所述计算机程序11可以以任意的方式比如通过计算机-计算机-连接来输送给所述控制装置10。尤其考虑通过互联网或者局域网来进行输送。作为替代方案,所述计算机程序11可以通过移动的数据载体13来输送给所述控制装置10,在所述数据载体上以机器可读的形式保存了所述计算机程序11。在此在图1中作为USB记忆棒纯示范性地示出了所述移动的数据载体13。但是所述移动的数据载体也可以构造为其它的形式。 
下面结合图6对一种可能的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行解释。 
按照图6,在步骤S1中向所述控制单元10输送轧件1的当前的状态Z和点14的当前的位置。所述当前的位置基于加工设备。所述当前的位置在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的始端,在图2和3的设计方案中也就是比如在所述精轧机列的第一轧制机架4的前面。如果所述精轧机列根据图2的示意图具有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并且也在所述精轧机列的第一台轧制机架4之前布置了这样的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那么所述位置也可以处于这个中间冷却装置15之前。必要时这个位置也可以处于更加靠前的部位。 
在使用处理设备的其它设计方案比如按图4的设计方案的情况中,所述位置布置在其它部位。如果比如将布置在所述精轧机列的前面的炉一同纳入到所述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那么所述位置就必须在所述炉之前,更确切地说必须在所述炉的第一个加热装置18之前。一般来说适用这一点,即所述位置必须布置在第一个纳入到所述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的设备部件的始端之前或布置在更加靠前的部位。 
可以从外面或者以其它方式来为所述控制装置10预先给定所述状态Z。作为替代方案可以通过测量技术来检测所述状态Z。也可以考虑混合形式。比如为确定相关的点14的能量的状态,可以在所述当前的位置上布置温度测量点19,借助于所述温度测量点在轧件1的表面上来检测轧件1的点14的当前的温度T。在所述轧件1的厚度范围内看,温度变化曲线比如可以通过模型来求得。这样的模型普遍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 
可能的是,所述能量的状态已经通过所述点14的温度T完全得到了描述。因为所述温度T在实际上经常处于一个范围内,在该范围内借助于所述温度可以明确地判定,轧件1处于哪种相态中。比如在对钢进行轧制时,所述温度在精轧机列的入口处一般大约为1000℃或者更高并且由此远远高于钢的相变温度(大约723℃到911℃)。因此知道,所述轧件1在这种情况中处于相态“奥氏体”中。 
所述轧件1的尺寸-比如对于带状的轧件来说带材厚度及带材宽度-可以以其它方式来求得或者以其它方式为所述控制装置10所了解。 
在步骤S2中,所述控制装置10借助于所期望的最终状态Z*来求得所期望的最终参量,所述点14在穿过后置的设备部件3之后应该具有所期望的最终状态Z*。比如所述控制装置10可以求得轧件1的所期望的最终热函、所期望的最终温度、所期望的相份额,比如对于钢来说可以求得奥氏体的份额等等。作为求得最终参量的做法的替代方案,也可以为所述控制装置10预先给定所期望的最终参量。 
在步骤S3中,所述控制装置10为所检测的点14实现控制量求取器16(参见图10和11)。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在步骤S3的范围内用相应的点14的状态Z来初始化并且起动。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作为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耦合到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点14上。该控制量求取器在点14的整个穿过所述处理设备的过程中保持耦合到这个点14上。 
所实现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总是在相应的装置作用于轧件1的相应的点14上时将控制量S输出给所述处理设备的装置。所述相应的装置仅仅局部地也就是在布置了相应的装置的部位上影响从所述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1的状态Z。在有关的装置作用于所述轧件1的有关的点14上的时刻,轧件1的其它部位虽然可能受到其它装置的影响,但是不受这个装置的影响。 
所述处理设备的单个装置-比如图2的冷却装置6和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或者图4的炉的加热装置18-作用于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点14上的时刻可以容易地求取。尤其可以实现-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行程跟踪。 
在步骤S4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确定暂时的控制量变化曲线。在步骤S5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预测期之内借助于轧件1的在所述控制装置10的内部实现的模型17来求得相应的点14的所期待的在所述预测期的末端期待的状态。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当前产生的质量流曲线没有变化这种假设下求得所述相应的点14的所期待的状态,所述相应的点14现在并且在将来预计以当前所产生的质量流曲线穿过所述处理设备。 
通常为求得所期待的状态必须解基于时间的微分方程式。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以较小的时间上的间距来调整所述状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求得整个状态变化曲线。 
所述相应的模型17作为这样的模型为人所知并且不是本发明的主题。所述模型17基于傅里叶的导热方程式、相变模型、传热模型、轧制模型等等。 
在预测的范围内,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一方面考虑到控制量S,该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作为下一步用该控制量S来控制对相应的点14的状态Z加以影响的装置之一。 
在个别情况中-比如在仅仅存在一个唯一的加热装置18时-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仅仅在一个唯一的时刻输出控制量S。但是,通常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多个时刻分别将一个控制量S输出给刚好对轧件1的相应的点14加以影响的装置。如果其它的时刻与所述当前的时刻(在当前的时刻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输出其控制量S)的时间间隔小于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预测期,那么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不仅求得作为下一个有待输出的控制量S,而且也为处于所述预测期之内的其它的时刻分别输出一个所期待的控制量。这里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以以下情况为出发点,即当前的质量流曲线没有变化,所研究的点14现在并且在将来预计以所述当前的质量流曲线来穿过所述处理设备。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求取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点14的在预测期的末端所期待的状态时当然考虑到所求得的期待的控制量。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可以为此目的而尤其构造为模型预估的调节器。 
在步骤S5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通过目标函数的优化(也就是最小化或者最大化)来求得其控制量S。当然,所述轧件1的点14的所预测的状态的偏离相应的额定状态的偏差加入到所述目标函数中。作为替代方案,在此可以使用所述状态本身或者从所述状态中推导出来的参量。 
作为所期望的最终状态的补充,也可以为所述控制装置10对于所述处理设备的其它位置并且/或者对于自轧件1的相应的点14进入到处理设备中起计算的特定的时间预先给定所期望的中间状态。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当然为相应的位置和/或时间求得相应的所期望的中间参量并且在求取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控制量S时对其加以考虑。 
目标函数通常是具有多个变量的函数。按照SQP方法使所述目标函数最小化(或者最大化)。所述SQP方法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 
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步骤S7中将由其求得的当前有待输出的控制量S输出给相应的装置,利用该装置可以在当前影响有关的点14的状态Z。所述控制装置10比如借助于已经提到的行程跟踪来求取相应的装置。此外,所述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对给其分配的点14的状态Z进行更新。 
如已经提到的并且也在图2中示出的一样,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比如作用于冷却装置6、15。所述冷却装置可以布置在图2的冷却段中。作为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所述冷却装置可以布置在精轧机列中,也就是布置在按照图2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同样比如在图4和5的设计方案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可以作用于所述炉的加热装置18。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相应的装置由此布置在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 
恰当地确定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预测期。尤其如此确定所述预测期,从而对于常见的轧件速度来说,在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控制处于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的装置(比如在按图2的设计方案中控制所述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之一或者在按图4的设计方案中控制所述炉的加热装置18之一)的时刻,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考虑到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点14的所预测的状态,只有在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点14处于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中时该相应的点14才拥有所预测的状态。 
这种实情在图2中直观地通过以下方式来示出,即纯示范性地绘出不同的可能的预测期。所述可能的预测期在图2中用附图标记PH1到PH3来表示。 
按照预测期PH1,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其求得用于所述精轧机列的最后一个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的控制量S时考虑到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点14的所期待的状态,所述相应的点14只有在冷却段中才拥有所期待的状态。根据预测期PH2,在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求得用于倒数第二个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的控制量S时就已经是这种情况。按照预测期PH3,甚至可以如此确定所述预测期,使得其从在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也就是比如在图2中在布置在所述第一轧制机架4之前的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中,在按图4的设计方案中在所述第一加热装置18中)首次影响所述轧件1的状态起一直延伸到轧件1从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中移出来。类似的实施当然也在所述处理设备的按图3、4和5的设计方案中适用。 
所述预测期可以是静态的或者是动态的。优选所述预测期在预测的一开始是静态的,直到所述预测期到达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或者说通常最后一个纳入到所述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的设备部件)的末端。而后优选动态地缩短所述预测期,使得其从分配给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点14的相应的当前的位置一直延伸到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的末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介绍一种如伸缩杆一样的预测期,对于该伸缩杆来说一个端部连接到分配给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点14上并且另一个端部“伸向未来”。所述伸缩杆保持拉出的状态,直到另一个端部“碰到”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的末端。而后所述伸缩杆相应地“缩短”。 
在步骤S8和S9中,所述控制装置10检查,有关的点14是否已经从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中出来,也就是说比如在图2的设计方案中是否已经离开所述冷却段。如果不是这种情况,那么所述控制装置10就退回到步骤S4。如果是这种情况,所述控制装置10就转到步骤S10。在步骤S10中,所述控制装置10删除为出来的点14所实现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至少在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范围内,不再对所述出来的点14进行考察。 
必要时可以在单个设备部件2、3之间并且/或者在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的后面-按照图2的设计方案也就是比如在所述精轧机列与所述冷却段之间并且/或者在所述冷却段的后面-布置其它的测量装置19,借助于所述其它的测量装置来检测与所期望的最终参量相关的参量G,比如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点14的温度T。通过这种方式,比如可以对所述模型17进行适配。相应的处理方式作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为人所知并且作为这样的处理方式不是本发明的主题。 
节拍式地执行图6的方法。比如相应地用通常处于0.1与1.0秒之间的工作节拍来相应地检测轧件1的新的点14。所述工作节拍的优选的数值处于0.2与0.5秒之间,比如大约为0.3秒。所述控制装置10因此平行地对所有在特定的时刻处于所述处理设备中的点14来说执行上面结合图6所解释的方法。 
此外,所述轧件1在进入到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时具有-恒定的或者可变的-入口速度v。所述点14中的每个点因此与轧件1的一个区段相对应,所述区段的长度是所述工作节拍与当前的入口速度v的乘积,所述相应的点14以所述当前的入口速度v进入到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 
接下来结合图7所解释的方法优选用在按图2或图3的处理设备的设计方案中。所述方法具有步骤S11到S24。步骤S11到S20以1:1的比例与图6的步骤S1到S10相一致。因此,关于步骤S11到S20,不再需要更加详细的解释。 
在步骤S21中,所述控制装置10实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参见图10和11)。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作用于所述轧件1的质量流并且由此同时作用于所述轧件1的所有的点14/区段14。通过所述步骤S22和S23将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整合到所述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中。 
在步骤S22中,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求得新的质量流曲线。所述求取过程在此借助于由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步骤S16中求得的控制量S来进行。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在步骤S22的范围内优选不仅考虑到有待由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步骤S17中输出的控制量S,而且考虑到由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求得的所期待的处于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预测期之内的控制量。 
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在步骤S22的范围内借助于至少一个评估参量来对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控制量S进行评估。不仅所述评估参量而且所述由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求得的控制量S由此代表着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的输入参量。所述评估参量可以(对于每个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尤其是以下参量中的至少一个参量: 
-最小可能的控制量,
-最大可能的控制量,
-处于最小可能的控制量与最大可能的控制量之间的中间值,以及
-最大可能的控制量变化。
所提到的参量中的前三个参量对于每个控制量来说(无所谓在步骤S15有待输出还是仅仅处于预测期之内)分别基于装置6、15、18,所述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相应的输出时刻作用于所述装置6、15、18。只有在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将多个控制量S彼此置于关联之中时对所述最大可能的控制量变化加以考虑这种做法才有意义,所述多个控制量由同一个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或者由多个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先后输出给同一个装置6、15、18。 
尤其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与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相类似可以建立目标函数并对其进行优化。尤其所述目标函数可以包含惩罚项(Strafterme),利用所述惩罚项进行惩罚, 
-如果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控制量S接近于最小的调节边界和/或最大的调节边界,
-如果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控制量S离所述中间值太远并且/或者
-所要求的控制量变化接近于最大可能的控制量变化。
也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对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的控制量S’进行评估。 
通过所述质量流曲线的改变,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在步骤S22中尝试对评估进行优化。比如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尝试将有待由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输出的并且所期待的控制量S保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尽可能保持与调节边界相距并且将所期待的变化速度保持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同时,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考虑到相对应的用于质量流的边界。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也可以构造为模型预估的调节器。 
在步骤S23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借助于暂时的在步骤S22中新求得的质量流曲线的和此前适用的质量流曲线的控制量来求得其最终的控制量S。在步骤S16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必须算出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区段14的直至其预测期的所期待的状态,与所述步骤S16相反,在步骤S20中仅仅标定当前有待输出的控制量S就可以足够。但是不排除完整的重新计算。在不取决于具体的处理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在步骤S23中改变了所述控制量S,于是在步骤S16中求得的控制量S仅仅是暂时的控制量S。 
在步骤S17中,仅仅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将其控制量S输出给相应的装置6、15、18。在几乎与步骤S17同时执行的步骤S24中,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向用于质量流的执行机构-比如向用于轧制机架4的转速调节器21-输出相应的控制量S’。 
结合图7所描述的处理方式尤其在根据图3不存在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时很重要。但是该处理方式只有在存在所述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时才能实施。但是,在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所述中间冷却装置15的情况下,在多个区段14处于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按照图2和图3比如精轧机列)的时刻,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输出其控制量S’。 
与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相类似,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也具有预测期。所述预测期与图2相类似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它可以与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预测期相同或者与其不同。图3-纯示范性地-示出了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的几条可能的预测期,这些预测期在图3中用PH4和PH5来表示。所述预测期最小(参见预测期PH4)从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的始端一直延伸到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的第一个装置6,借助于所述第一个装置6可以局部地影响轧件1的状态。所述预测期最大(参见所述预测期PH5)完全从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的始端一直延伸到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的末端,也就是说一直延伸到轧件1从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中出来。也可以考虑更大的预测期。类似的实施当然也适用于所述处理设备的按图2和4的设计方案。 
如果存在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那么甚至可能的是,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的输入参量也可以包括所述轧件1的还没有进入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的区段14的所期待的状态。为此仅仅有必要的是,每个区段14及时事先实现、初始化并且起动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只要这个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继续为所述轧件1的还没有进入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的区段14求得已经期待的局部的控制量,那么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的输入参量也包括这些所期待的控制量以及相对应的评估参量。 
图7的处理方式也能够运用在按图2的处理设备上。它也能够运用在按图4的处理设备上。 
如上面所描述的一样,在求取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的控制量S’以及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控制量S时进行所述轧件1的区段14的状态Z的预测。可以额外地这样安排,即所述控制装置20为对所述轧件1的状态Z加以影响的装置6、15、18、21中的至少一个装置求得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在另一条(第二条)预测期之内所期待的状态,并且在求取由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20输出给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控制量S、S’时对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在这种预测期中所期待的状态加以考虑。这一点接下来结合图8和9进行详细解释。在此,图8示出了图6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图9示出了图7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 
按照图8,在步骤S6与S7之间插入了额外的步骤S31和S32。在步骤S31中,所述控制装置10为受到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影响的装置6、15、18中的至少一个装置求得其所期待的状态。在步骤S32中,只要有必要,所述控制装置10就在考虑到相应的装置6、15、18的所期待的状态的情况下对由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输出给装置6、15、18的控制量S进行修正。 
下面借助于一种简单的实施例来对图8的处理方式进行详细解释。 
在此假设,所述冷却段的特定的冷却装置6在所述控制装置10的特定的工作节拍中向轧件1的特定的区段14加载冷却剂(比如水)。在下一个工作节拍中,相同的冷却装置6向下一个区段14加载冷却剂,在再下一个工作节拍中向再下一个区段14加载冷却剂。 
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特定的工作节拍中作用于所提到的冷却装置,该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作为相对的控制量求得80%。所述下一个及再下一个、分配给轧件1的两个接下来的区段14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作为所期待的控制量求得50%和20%。此外假设,跟随在首次提到的冷却装置6后面的冷却装置6应该由三个刚刚提到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用60%、60%和40%来控制。此外假设,所述冷却装置6构造为相同的结构并且可以从工作节拍到工作节拍最大以25%的幅度来改变其冷却剂流量。 
如果在上面提到的假设下不存在步骤S31和S32,那么仅仅首先从所述两个冷却装置6中穿过的区段6准确地用80%和60%来冷却。但是,所述第二区段只能由所述第一冷却装置仅仅用55%来冷却,因为所述第一冷却装置6从80%出发无法更快地节制冷却剂流量。误差因而为5%。所述下一个区段用30%而不是用20%来冷却。原因是同一个:相应的冷却装置6只能将冷却剂流量从55%节制到30%。 
但是,在考虑到所述冷却装置6的状态和尤其它的调节可能性(最小的和最大的冷却剂流量、每个工作节拍最大的冷却剂流量变化)的情况下,可以智能地改变冷却剂流量,从而比如由所述两个经过探讨的冷却装置6用75%和65%对所述第一区段14进行冷却,用50%和60%对所述第二区段进行冷却,并且用25%和35%对所述第三区段14进行冷却。由此作为结果实现这一点,即-通过所述两个冷却装置6来看-所述轧件的三个区段14作为结果用正确的冷却剂量来冷却。因此,通过冷却剂量的合适的改变,可以进行优化。 
以类似的方式,在按图9的处理方式中可以在步骤S16的后面存在着步骤S41和S42。所述步骤S41和S42在内容上相当于图8的步骤S31和S32。 
作为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可以存在步骤S43和S44,这两个步骤S43及S44插在步骤S23的后面。步骤S43和S44在内容方面可以相当于图8的步骤S31和S32。作为步骤S41和S42的补充,步骤S43和S44的存在之所以尤其有意义,是因为由于步骤S22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的控制量S可能已经改变。 
此外,可能有意义的是,在步骤S22的后面布置步骤S45和S46。在步骤S45和S46中,针对用于质量流的执行机构21采取与步骤S31和S32相类似的处理方式。 
如已经提到的一样,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20通常通过相应的目标函数的优化来求得其相应的控制量S、S’。作为所预测的状态的偏离相对应的额定状态的偏差的补充,优选以下参量中的一个或者多个可以加入到所述目标函数中: 
-所述控制量S、S’与由相应的控制量求取器16、20控制的装置6、15、18、21的调节边界(最小值和最大值)的间距;
-所输出的并且将来期待的控制量S、S’的偏离中间值的偏差,所述中间值大多数大约处于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调节边界之间的中心处;
-可能地,针对相应的装置6、15、18、21,所期待的控制量变化与所述控制量S、S’的最大可能的变化速度的间距;
-尤其在所述处理设备具有炉这样的情况下,轧件1的最大允许的温度以及实际的温度T与这个数值之间的间距;
-所述处理设备的总能耗。
在预测期PH1到PH5之内所期待的状态和/或在所述预测期PH1到PH5的末端所期待的状态的偏离相应的额定状态的偏差越小,(自然)就越好解所述目标函数。只要考虑到上面提到的其它的参量中的一个或者多个,那么 
-所输出的并且将来的控制量S、S’越是远离相应得到控制的装置6、15、18、21的调节边界,
-所输出的并且将来所期待的控制量S、S’的偏差越是靠近中间值并且/或者
-所要求的变化速度越是远离所输出的并且将来的控制量S、S’的最大可能的变化速度,
就越好解所述目标函数。
作为对调节边界和控制量S、S’的最大可能的变化速度加以考虑的做法的替代方案或者补充方案-优选替代方案,可以作为目标函数的补充来建立相应的等式及不等式附加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目标函数的优化(=最大化或者最小化)的范围内考虑到所述附加条件。比如在对目标函数进行优化时可以建立应该注意的附加条件,即通过冷却装置6、15进行的冷却可能不是负面的并且不会超过某个(设备所特有的、必要时也是动态的)最大值。所提到的SQP方法能够对这样的附加条件加以考虑。 
所述实现按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的控制装置10必须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可以根据图10的示意图在一个唯一的统一的不是划分为多个子控制装置的控制装置10中实现这种计算效率,所述控制装置10控制着整个处理设备。作为替代方案,根据图11的示意图可以将所述控制装置10划分为多个子控制装置22。如果进行这样的划分,那么但是优选每个所实现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轧件1的相应的区段14的整个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过程中在同一个子控制装置22上实现。因而优选并非如此处理,使得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比如从在图11中在左边示出的子控制装置22传递到在图11中在右边示出的子控制装置22,如果-比如-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区段14从前置的设备部件2转移到后置的设备部件3中。 
上面所解释的处理方式也能够以类似的方式运用到按图4和5的处理设备的设计方案上。唯一的主要的差别在于,所述轧件1的区段14借助于所述炉的加热装置18不是得到冷却而是得到加热。 
本发明具有许多优点。尤其首次实现了跨设备部件的预测。因为在现有技术中虽然已经使用模型预估并且由此使用预测。但是所述预测在现有技术中始终局限在相应的设备部件2、3上。 
此外,尤其在按图4和5的处理设备的设计方案中可以将所述作为前置的设备部件2的炉用于调节作为后置的设备部件3的精轧机列的出口的调节终轧温度。为此仅仅必须将预测期选择得足够大。 
这种设计方案尤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如果在所述精轧机列中一方面不存在中间机架冷却装置15并且另一方面出于工艺上的原因确定了入口速度v,所述轧件1以所述入口速度v进入到所述精轧机列中。因为而后在所述精轧机列的内部没有任何执行机构可供使用,在此借助于所述执行机构可以调节所述精轧机列的出口上的终轧温度。但是,通过所述按本发明的处理方式,所述炉(=前置的设备部件2)可以用于相应地调节终轧温度(不是精轧机列的入口上的入口温度)。 
所述轧件1以入口速度v进入到所述精轧机列中,之所以比如可以确定该入口速度v,是因为根据图5的示意图在所述精轧机列的前面一方面作为另一个前置的装置7布置了粗轧机列并且另一方面在该粗轧机列的前面又布置了连铸设备8。因为所述连铸设备8的浇铸速度基本上通过所浇铸的金属的凝固特性来确定并且只能在很窄的界限内调节。所述轧件1的入口速度v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或多或少固定地预先给定的浇铸速度和轧件1的在粗轧机列中的横截面减小量来确定。 
上面的说明书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然而,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只应该通过了随附的权利要求来确定。 

Claims (5)

1.用于延长的轧件(1)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其中所述处理设备至少具有一个前置的设备部件(2)和一个后置的设备部件(3),所述设备部件被轧件(1)直接顺序穿过,
-其中所述前置的或后置的设备部件(2、3)构造为精轧机列,在所述精轧机列中在减小横截面的情况下对轧件(1)进行轧制,并且另一个设备部件(3、2)构造为与所述精轧机列不同的设备部件,
-其中对于从所述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1)的区段(14)给用于所述处理设备的控制装置(10)相应地预先给定至少一个最终参量,
-其中所述相应的最终参量从相应的所期望的最终状态(Z*)中推导出来,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区段(14)在穿过后置的设备部件(3)之后应该具有所述最终状态(Z*),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0)实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
-其中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20)向至少一个对穿过处理设备的轧件(1)的区段(14)中的至少一个区段的状态(Z)加以影响的装置(6、15、18、21)输出控制量(S、S’),
-其中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20)在所述至少一个区段(14)处于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的时刻输出所述控制量(S、S’),
-其中在求取所述控制量(S、S’)时,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20)考虑到所述轧件(1)的至少一个区段(14)的在模型支持下求得的所期待的处于相应的控制量求取器(16、20)的第一预测期(PH1到PH5)之内的状态,
-其中如此确定所述第一预测期(PH1到PH5),使得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20)在求取由其输出的控制量(S、S’)时考虑到至少一个为所述轧件(1)的至少一个区段(14)所预测的状态,对所述轧件(1)的至少一个区段(14)来说在所述后置的设备部件(3)中期待该状态。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装置(10)为所述轧件(1)的每个区段(14)分别实现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该控制量求取器(16)在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区段(14)的整个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过程中作为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保持耦合到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区段(14)上,并且
-当相应的装置(6、15、18)作用于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区段(14)上时,所述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就将控制量(S)输出给对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1)的状态(Z)局部地加以影响的装置(6、15、18)。
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对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1)的状态(Z)局部地加以影响的装置(15、18)中的至少一个装置布置在所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
4.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0)构造为统一的不是划分为多个子控制装置的对整个处理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10),或者所述控制装置(10)虽然划分为多个子控制装置(22),但是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所述轧件(1)的相应的区段(14)的整个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过程中在同一个子控制装置(22)上得到实现。
5.按上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0)为轧件(1)的所有区段(14)实现一个控制量求取器(20),该控制量求取器(20)作为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作用于轧件(1)的质量流。
6. 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0)为轧件(1)的所有区段(14)实现一个控制量求取器(20),该控制量求取器(20)作为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作用于轧件(1)的质量流。
7. 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0)为轧件(1)的所有区段(14)实现一个控制量求取器(20),该控制量求取器(20)作为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作用于轧件(1)的质量流,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根据上面所解释的方式求得的控制量(S)首先是暂时的控制量(S),其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当前产生的质量流曲线没有变化这种假设下求得所述暂时的控制量(S),
-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借助于输入参量来求得新的质量流曲线,
-所述输入参量至少包括由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求得的暂时的控制量(S)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所述暂时的控制量(S)的评估参量,其中所述评估参量是最小可能的控制量、最大可能的控制量、最大可能的控制量变化或者处于最小可能的控制量与最大可能的控制量之间的中间值,并且
-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借助于所述暂时的控制量(S)、当前产生的质量流曲线和新的质量流曲线来求得其最终的控制量(S)。
8. 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控制装置(10)为轧件(1)的所有区段(14)实现一个控制量求取器(20),该控制量求取器(20)作为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作用于轧件(1)的质量流,
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根据上面所解释的方式求得的控制量(S)首先是暂时的控制量(S),其中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在当前产生的质量流曲线没有变化这种假设下求得所述暂时的控制量(S),
-所述全局的控制量求取器(20)借助于输入参量来求得新的质量流曲线,
-所述输入参量至少包括由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求得的暂时的控制量(S)以及至少一个用于所述暂时的控制量(S)的评估参量,其中所述评估参量是最小可能的控制量、最大可能的控制量、最大可能的控制量变化或者处于最小可能的控制量与最大可能的控制量之间的中间值,并且
-所述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借助于所述暂时的控制量(S)、当前产生的质量流曲线和新的质量流曲线来求得其最终的控制量(S)。
9. 按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参量也包括轧件(1)的至少一个还没有进入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的区段(14)的所期待的状态,和/或对于所述轧件(2)的这个区段(14)来说由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所求得的所期待的暂时的控制量以及相应对应的评估参量。
10. 按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参量也包括轧件(1)的至少一个还没有进入到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的区段(14)的所期待的状态,和/或对于所述轧件(2)的这个区段(14)来说由相应的局部的控制量求取器(16)所求得的所期待的暂时的控制量以及相应对应的评估参量。
11. 按上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在多个时刻分别将一个控制量(S、S’)输出给对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1)的区段(14)中的至少一个区段的状态(Z)加以影响的装置(6、15、18、21),
-所述时刻中的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一预测期(PH1到PH5),
-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为求得在所述时刻中的第一时刻输出的控制量(S、S’)而求取对于所述时刻中的第二时刻所期待的控制量,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在求取在时间上在所述时刻中的第二时刻之后、但是还处于第一预测期(PH1到PH5)之内的所预测的状态时,对为所述时刻中的第二时刻所期待的控制量加以考虑。
12. 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在多个时刻分别将一个控制量(S、S’)输出给对从处理设备中穿过的轧件(1)的区段(14)中的至少一个区段的状态(Z)加以影响的装置(6、15、18、21),
-所述时刻中的第一时刻与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小于第一预测期(PH1到PH5),
-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为求得在所述时刻中的第一时刻输出的控制量(S、S’)而求取对于所述时刻中的第二时刻所期待的控制量,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在求取在时间上在所述时刻中的第二时刻之后、但是还处于第一预测期(PH1到PH5)之内的所预测的状态时,对为所述时刻中的第二时刻所期待的控制量加以考虑。
13. 按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构造为模型预估的调节器。
14. 按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控制量求取器(16、20)构造为模型预估的调节器。
15. 按上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如此确定所述第一预测期(PH1到PH5),使得其至少从首次影响处于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的轧件(1)的状态(Z)起一直延伸到所述轧件(1)从后置的设备部件(3)中出来。
16. 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如此确定所述第一预测期(PH1到PH5),使得其至少从首次影响处于前置的设备部件(2)中的轧件(1)的状态(Z)起一直延伸到所述轧件(1)从后置的设备部件(3)中出来。
17. 按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0)为影响轧件(1)的状态(Z)的装置(6、15、18、21)中的至少一个装置求得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在第二预测期之内所期待的状态,并且所述控制装置(10)在求取由控制量求取器(16、20)输出给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控制量(S、S’)时,对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在第二预测期中所期待的状态加以考虑。
18. 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10)为影响轧件(1)的状态(Z)的装置(6、15、18、21)中的至少一个装置求得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在第二预测期之内所期待的状态,并且所述控制装置(10)在求取由控制量求取器(16、20)输出给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控制量(S、S’)时,对相应的装置(6、15、18、21)的在第二预测期中所期待的状态加以考虑。
19. 按上述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20)通过目标函数的优化来求得所述控制量(S、S’),其中除了轧件(1)的至少一个区段(14)的所预测的状态的偏离相应的额定状态的偏差之外,所述处理设备的能耗也加入到所述目标函数中。
20. 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量求取器(16、20)通过目标函数的优化来求得所述控制量(S、S’),其中除了轧件(1)的至少一个区段(14)的所预测的状态的偏离相应的额定状态的偏差之外,所述处理设备的能耗也加入到所述目标函数中。
21.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
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的轧件(1)是带状的轧件。
22. 用于轧件(1)的处理设备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控制装置如此构成,使得其在运行中执行具有按权利要求1到21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的所有步骤的控制方法。
23. 按权利要求22所述的控制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延长的轧件(1)是带状的轧件。
CN201080042639.6A 2009-09-23 2010-09-17 用于延长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79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09171068.1 2009-09-23
EP09171068A EP2301685A1 (de) 2009-09-23 2009-09-23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Behandlungsanlage für ein langgestrecktes Walzgut
PCT/EP2010/063663 WO2011036093A2 (de) 2009-09-23 2010-09-17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behandlungsanlage für ein langgestrecktes walzgu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97941A CN102497941A (zh) 2012-06-13
CN102497941B true CN102497941B (zh) 2014-10-15

Family

ID=41820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4263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97941B (zh) 2009-09-23 2010-09-17 用于延长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2) EP2301685A1 (zh)
CN (1) CN102497941B (zh)
PL (1) PL2480351T3 (zh)
WO (1) WO2011036093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27054A1 (de) 2011-05-24 2012-11-2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Walzstraße
EP2527053A1 (de) * 2011-05-24 2012-11-28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Walzstraße
EP2540404A1 (de) * 2011-06-27 2013-01-02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Warmbandstraße
DE102013221710A1 (de) 2013-10-25 2015-04-30 Sms Siemag Aktiengesellschaft Aluminium-Warmbandwalzstraße und Verfahren zum Warmwalzen eines Aluminium-Warmbandes
EP3623068B1 (de) 2018-09-12 2021-07-14 Primetals Technologies Germany GmbH Aufbringeinrichtungen von kühlstrecken mit zweitem anschlus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54A (zh) * 1995-09-06 1997-05-28 Sms舒路曼-斯玛公司 用于轧制薄轧带材的热带材生产设备
CN1225043A (zh) * 1996-06-07 1999-08-04 霍戈文斯·斯塔尔公司 带钢生产方法及其设备
US6286349B1 (en) * 1997-03-11 2001-09-11 Betriebsforschungsinstitut Vdeh-Institut Fur Angewandte Forschung Gmbh Flatness measurement system for metal strip
DE10156008A1 (de) * 2001-11-15 2003-06-05 Siemens Ag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einer Kühlstrecke vorgeordnete Fertigstraße zum Walzen von Metall-Warmband
EP1596999B1 (de) * 2003-02-25 2006-12-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regelung der temperatur eines metallbandes, insbesondere in einer kühlstreck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68211A (ja) * 1986-12-27 1988-07-12 Sumitomo Metal Ind Ltd 熱延プロセスにおける温度制御方法
JP2004034056A (ja) * 2002-07-01 2004-02-05 Sumitomo Light Metal Ind Ltd 熱間圧延機における温度制御方法及び温度制御装置
DE502004003617D1 (de) 2003-02-25 2007-06-06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regelung der temperatur eines metallbandes, insbesondere in einer fertigstrasse zum walzen von metallwarmband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554A (zh) * 1995-09-06 1997-05-28 Sms舒路曼-斯玛公司 用于轧制薄轧带材的热带材生产设备
CN1225043A (zh) * 1996-06-07 1999-08-04 霍戈文斯·斯塔尔公司 带钢生产方法及其设备
US6286349B1 (en) * 1997-03-11 2001-09-11 Betriebsforschungsinstitut Vdeh-Institut Fur Angewandte Forschung Gmbh Flatness measurement system for metal strip
DE10156008A1 (de) * 2001-11-15 2003-06-05 Siemens Ag Steuerverfahren für eine einer Kühlstrecke vorgeordnete Fertigstraße zum Walzen von Metall-Warmband
CN1589184A (zh) * 2001-11-15 2005-03-02 西门子公司 用于设在一冷却段上游的轧制金属热轧带材的精轧机列的控制方法
EP1596999B1 (de) * 2003-02-25 2006-12-2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Verfahren zur regelung der temperatur eines metallbandes, insbesondere in einer kühlstrecke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昭63-168211A 1988.07.12
JP特開2004-34056A 2004.02.05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480351B1 (de) 2014-04-30
WO2011036093A2 (de) 2011-03-31
EP2301685A1 (de) 2011-03-30
EP2480351A2 (de) 2012-08-01
PL2480351T3 (pl) 2014-09-30
WO2011036093A3 (de) 2011-11-10
CN102497941A (zh) 2012-06-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39173B (zh) 用于具有引导速度的预测功能的精轧机列的运行方法
RU2291750C2 (ru) Способ управления для расположенной перед участком охлаждения чистовой линии клетей для прокатки горячекатаной металлической полосы
CN102497941B (zh) 用于延长的轧件的处理设备的控制方法
CN102482726B (zh) 轧机的感应炉的控制和/或调节方法,轧机的控制和/或调节装置和用于轧制轧件的轧机
KR101424905B1 (ko) 압연 라인에서의 물 분사 제어 장치, 물 분사 제어 방법, 물 분사 제어 프로그램
US6866729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nd/or regulating the cooling stretch of a hot strip rolling mill for rolling metal strip,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
CN103619501B (zh) 用于热轧带材生产线的控制方法
JP4966826B2 (ja) 巻取温度制御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CN101791633B (zh) 卷绕温度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JP2016215237A (ja) 熱間圧延仕上げミル出側温度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RU2683671C2 (ru) Способ и литейно-прокатная установка для непрерывной разливки и прокатки непрерывной заготовки
US11318511B2 (en) Width setting on a finishing train
CN103079719A (zh) 通过全连续轧制或半连续轧制制造带钢的方法
Liu et al. Algorithm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laminar cooling feedback control in hot strip mill
JP2006518669A (ja) 金属帯の、特に冷却区間における温度を調節するための方法
US10413950B2 (en) Cooling path with twofold cooling to a respective target value
CN110576048B (zh) 热轧无头轧制生产线的钢板温度控制装置
JPH1177134A (ja) 熱間仕上圧延機の温度制御装置及び記録媒体
JP3552646B2 (ja) 熱延鋼帯の温度制御方法
JPH10277620A (ja) 鋼管の熱間連続圧延における温度の制御方法
JPH01162508A (ja) 鋼材の冷却制御方法
JP2007283346A (ja) 圧延材の冷却制御方法及び圧延装置
JP2003033808A (ja) 熱間圧延方法とその装置
KR100711387B1 (ko) 열연강판의 길이방향 온도 제어방법
JP5761091B2 (ja) 熱間圧延ラインの温度制御方法および温度制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222

Address after: Erlangen, Germany

Patentee after: The German Co., Ltd of primary me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Munich,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Siemens AG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1015

Termination date: 201709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