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470644B - 透明膜及其利用 - Google Patents

透明膜及其利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0644B
CN102470644B CN201080029912.1A CN201080029912A CN102470644B CN 102470644 B CN102470644 B CN 102470644B CN 201080029912 A CN201080029912 A CN 201080029912A CN 102470644 B CN102470644 B CN 1024706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hyaline membrane
back layer
lubricant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991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0644A (zh
Inventor
春田裕宗
松田广和
井上刚
奥村和人
近藤总
村冈阳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70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0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0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0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0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synthetic resi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18Manufacture of films or sheet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7/0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7/20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arriers
    • C09J7/29Laminated material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6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having an anti-static effect, e.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2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having particular electrical or magnetic properties, e.g. piezoelectric
    • B32B2307/21Anti-static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2301/0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 C09J2301/30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 C09J2301/302Additional features of adhesives in the form of films or foils characterized by the 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adhesive or the carrier the adhesive being pressure-sensitive, i.e. tacky at temperatures inferior to 30°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6Web or sheet containing structurally defined element or component, the element or component having a specified physical dimen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Adhesive Ta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面的耐刮伤性和印字性优异的透明膜和具备该透明膜的表面保护膜。透明膜(10)具有由透明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基材层(12)和设置于其第一面上(12A)的厚度1μm以下的背面层(14)。透明膜(10)中,将由在温度50℃、相对湿度15%保存3日后的上述背面层的摩擦系数μ50和在温度80℃、相对湿度80%保存3日后的上述背面层的摩擦系数μ80得到的两摩擦系数的差的绝对值|μ8050|除以两摩擦系数中较小的摩擦系数值而求得的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小于10%。

Description

透明膜及其利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背面难以被刮伤且印字性优异的透明膜和具备该膜的表面保护膜。本申请基于2009年7月1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167207号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在本说明书中引用。
背景技术
表面保护膜(也称为表面保护片。)一般具有在膜状的支撑体上设置粘接剂的结构。这样的保护膜通过上述粘接剂与粘附体贴合,由此以保护该粘附体在加工、搬运时等不受损伤或污染为目的使用。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的制造中与液晶单元贴合的偏振片,暂时制造为卷筒的形态后,从该卷筒卷出并切割成为对应于液晶单元形状的所需尺寸而使用。这里,为了防止偏振片在中间工序(例如,卷筒形态的偏振片的制造时,该偏振片的使用时等的搬运工序)中被搬运辊等刮伤,采用在该偏振片的单面或双面(典型地为单面)贴合表面保护膜的对策。作为与表面保护膜相关的技术文献可以列举专利文献1和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3-320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5-314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作为这样的表面保护膜,为了可以以粘贴着该膜的状态直接进行粘附体(例如偏振片)的外观检查,优选使用具有透明性的膜。近年来,从上述外观检查的容易度等观点出发,对表面保护膜的外观品质 的要求水平逐渐增高。特别是要求表面保护膜的背面(与贴附于粘附体的面相反侧的面)难以被刮伤的性质。这是由于若表面保护膜存在划痕,则在粘贴有表面保护膜的状态下无法判断该划痕是粘附体的划痕,还是表面保护膜的划痕。
另一方面,在利用了表面保护膜的粘附体(例如光学部件)的加工或搬运等的过程中,有将作为保护对象的粘附体的识别号码等在表面保护膜记载表示的要求。因此,例如优选具备能够利用油性墨水(例如,使用油性标记笔)容易且适当地印字的性质(印字性)的表面保护膜。然而,一般耐刮伤性和印字性有不相容的关系,难以在高水平稳定兼顾这些性能。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背面难以被刮伤(即,耐刮伤性优异)且印字性优异,从而适合于表面保护膜的支撑体等的用途的透明膜。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在这样的透明膜的单面具有粘接剂层的结构的表面保护膜。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人着眼于表面保护膜中的背面层的摩擦系数容易经时变化的方面,详细研究了上述摩擦系数的稳定性、耐刮伤性和其它特性相对于经时变化的关系。其结果,发现了通过将摩擦系数的经时变化抑制为规定程度以下,可以以高水平稳定兼顾耐刮伤性和印字性,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由本发明提供的透明膜具有由透明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基材层和设置于该基材层的第一面上的背面层。上述背面层的厚度为1μm以下。上述透明膜中,将由在温度50℃、相对湿度15%保存3日后的上述背面层的摩擦系数μ50和在温度80℃、相对湿度80%保存3日后的上述背面层的摩擦系数μ80得到的两摩擦系数μ50、μ80的差的绝对值|μ8050|除以两摩擦系数μ50、μ80中较小的摩擦系数值(以下,有时也将其表示为“min(μ50,μ80)”。)而求得的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小于10%(典型地为0以上、小于10%)。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中,通过由Δμ=|μ8050|/min(μ50,μ80)所定义的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掌握上述背面层的摩擦系数的稳定性相 对于经时变化的程度。满足Δμ<10%(典型地为0≤Δμ<10%)的透明膜由于背面层的表面状态的经时变化小,因此可以成为以高水平稳定发挥耐刮伤性和印字性的膜。这样稳定显示高的耐刮伤性和印字性的透明膜作为表面保护膜的支撑体是合适的。另外,上述背面层由于厚度小,因此对于基材层的特性(光学特性、尺寸稳定性等)影响小,故而优选。另外,若背面层的厚度远大于1μm,则在该背面层含有容易着色的成分时,透明膜整体的着色变得明显,或者伴随背面层的形成而发生固化收缩时,由该收缩导致透明膜容易卷曲,因此,从可以防止或减轻上述着色和卷曲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可以实现所需性能(例如耐刮伤性)的范围内减小背面层的厚度。作为构成上述基材层的树脂材料,可以优选采用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等的聚酯树脂作为原料树脂的树脂材料。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的一个优选方式中,上述摩擦系数μ50和μ80均为0.4以下(例如,0.2以上、0.4以下)。满足上述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和摩擦系数μ50、μ80的透明膜可以成为显示良好的印字性以外还显示更高的耐刮伤性的膜。
这里所公开的透明膜,优选在上述背面层粘贴粘接胶带,以剥离速度0.3m/分钟、剥离角度180度的条件从上述背面层剥离该粘接胶带所测得的剥离力(背面剥离力)为2N/19mm以上。显示这样的剥离力的透明膜作为表面保护膜的支撑体是合适的。即,完成保护作用的表面保护膜从粘附体(例如,偏振片等的光学部件)剥离而被除去。此时,通过在表面保护膜的背面(背面层的表面)粘贴粘接胶带,撕下该粘接胶带,从粘附体分离表面保护膜的端部,能够提高除去表面保护膜时的操作性,并且能够减轻对粘附体带来的负担。以上述透明膜作为支撑体的表面保护膜,由于背面层具有适度的剥离力,因此适于利用上述粘接胶带的剥离操作。
作为上述背面层的结构,从强度和生产率等观点出发,优选单层结构。另外,上述背面层优选直接设置于上述基材层的第一面上。在背面层和基材层之间夹置一或二层以上的中间层的结构中,上述中间层与基材层和背面层的附着力不足,有时背面层的耐刮伤性降低。因此,采用在基材层上直接设置背面层的结构是有利的。
在一个优选方式中,上述背面层由含有润滑剂的树脂材料构成。这里,润滑剂是指具有通过在树脂材料中配合而使其摩擦系数降低的作用的成分。采用这样由含有润滑剂的树脂材料构成的背面层,容易实现耐刮伤性优异的透明膜,故而优选。上述润滑剂的使用在实现满足这里所公开的优选的摩擦系数(特别是μ50)的透明膜的方面也是有利的。
作为上述润滑剂,例如,可以优选采用具有能够与上述背面层的树脂成分结合的官能团的反应性润滑剂。这样的反应性润滑剂由于可以通过与背面层的树脂成分结合而抑制移动,因此向背面层表面的渗出量经时地过度增多或者相反地在背面层中的存在量经时地过度减少这样的现象难以发生。因此,采用这样的反应性润滑剂,容易得到满足这里所公开的优选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的透明膜。
在优选的另一个方式中,上述背面层由含有抗静电成分的树脂材料构成。在这样的结构的透明膜中,能够利用背面层赋予耐刮伤性和抗静电性。因此,和与背面层分别设置抗静电层的结构相比,透明膜的生产性好。另外,由于和在背面层和基材层之间夹置抗静电层的结构相比,由于能够提高背面层与基材层的附着力,因此容易实现耐刮伤性优异的透明膜。作为上述抗静电成分,为了容易地兼顾良好的抗静电性和高的耐刮伤性,能够优选采用导电性聚合物。
根据本发明,还可以提供具备这里所公开的任一种透明膜作为支撑体的表面保护膜。典型地,该表面保护膜具有上述透明膜和设置于与该透明膜的上述背面层的相反侧的表面的粘接剂层。这样的表面保护膜特别适合作为光学部件用的表面保护膜。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表面保护膜的一个结构例的剖面图。
图2是模式表示本发明涉及的表面保护膜另一个结构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此外,本说明书中没有特别提及的事项以外的本发明的实施必须的事项,可以作为是基于该领域 中的现有技术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的设计事项而掌握。本发明能够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和该领域的技术常识实施。
另外,附图中记载的实施方式,为了清楚地说明本发明而被模式化,并不准确地表示作为制品而实际提供的本发明的透明膜或表面保护膜的尺寸或比例尺。
这里所公开的透明膜由于耐刮伤性优异且显示良好的印字性,因此优选在粘接片的支撑体和其它的用途中利用。这样的粘接片一般可以是被称为粘接胶带、粘接标签、粘接膜等的形态。其中适于作为表面保护膜的支撑体,可以透过该膜高精度地进行制品的外观检查,因此特别适合作为在光学部件(例如,偏振片、波长板等的作为液晶显示面板构成元件使用的光学部件)的加工时或搬运时保护该光学部件的表面的表面保护膜用的支撑体。这里所公开的表面保护膜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透明膜的单面具有粘接剂层。典型地,上述粘接剂层连续地形成,但并不限定于这样的形态,也可以为形成例如点状、条纹状等的规则或任意的图案的粘接剂层。另外,这里所公开的表面保护膜可以为卷筒状,也可以为枚叶状。
图1模式表示具有这里所公开的透明膜作为支撑体的表面保护膜的典型的结构例。该表面保护膜1具备透明膜(支撑体)10和粘接剂层20。透明膜10包括由透明的树脂膜构成的基材层12和直接设置于其第一面12A上的厚度1μm以下的背面层14。粘接剂层20设置于透明膜10中与背面层14的相反侧的表面。表面保护膜1中,将该粘接剂层20粘贴于粘附体(保护对象的表面,例如偏振片等的光学部件的表面)而使用。使用前(即,粘贴于粘附体之前)的保护膜1典型地如图2所示,可以是粘接剂层20的表面(对粘附体的粘贴面)至少由粘接剂层20侧为剥离面的剥离衬垫30所保护的形态。或者,也可以是通过使表面保护膜1被卷绕成卷筒状,粘接剂层20抵接于透明膜10的背面(背面层14的表面)而保护其表面的形态。
这里所公开的透明膜的基材层可以是将各种树脂材料成型为透明的膜状而形成的树脂膜(基材膜)。作为上述树脂材料,优选可以构成透明性、机械强度、热稳定性、防水性、各向同性等中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特性优异的基材膜的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优选使用由以聚对苯二 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的聚酯类聚合物、二乙酰基纤维素、三乙酰基纤维素等的纤维素类聚合物、聚碳酸酯类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等作为原料树脂(树脂成分中的主要成分,即占50质量%以上的成分)的树脂材料所构成的树脂膜作为上述基材层。作为上述树脂材料的其它例子,可以列举以聚苯乙烯、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的苯乙烯类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具有环状或降冰片烯结构的聚烯烃、乙烯-丙烯共聚物等的烯烃类聚合物、氯乙烯类聚合物、尼龙6、尼龙6,6、芳香族聚酰胺等的酰胺类聚合物等作为原料树脂的树脂材料。作为原料树脂的其它例子,可以列举酰亚胺类聚合物、砜类聚合物、聚醚砜类聚合物、聚醚醚酮类聚合物、聚苯硫醚类聚合物、乙烯基醇类聚合物、偏二氯乙烯类聚合物、乙烯基缩丁醇类聚合物、丙烯酸酯类聚合物、聚甲醛类聚合物、环氧类聚合物等。也可以是由上述的聚合物中的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构成的基材层。上述基材层优选光学特性(位相差等)的各向异性越小越好。特别是作为光学部件用表面保护膜的支撑体使用的透明膜中,减少基材层的光学的各向异性是有益的。基材层可以为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叠层组成不同的多个层得到的结构。典型地为单层结构。
基材层的厚度能够根据目的适当选择,但为了兼顾强度或处理性等的操作性和成本或外观检查性等,通常设为10μm~200μm左右是合适的,优选设为15μm~100μm左右,更优选设为20μm~70μm。
基材层的折射率通常设为1.43~1.6左右是合适的,优选设为1.45~1.5左右。另外,从基材的透明性的观点出发,基材层优选具有70%~99%的光线透射率,更优选该透射率为80%~97%(例如85%~95%)。
在构成上述基材层的树脂材料中,根据需要,也可以配合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抗静电成分、增塑剂、着色剂(颜料、染料等)等各种添加剂。对基材层的第一面(设置背面层侧的表面),也可以实施例如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酸处理、碱处理、底涂剂的涂布等公知或惯用的表面处理。这样的表面处理,例如,可以是用于提高基材层与背面层的附着力的处理。可以优选采用 在基材层的表面导入羟基(-OH基)等极性基团这样的表面处理。另外,这里所公开的表面保护膜中,构成该表面保护膜的透明膜,也可以对该基材层的第二面(形成粘接剂层侧的表面)实施与上述相同的表面处理。这样的表面处理可以是用于提高透明膜(支撑体)与粘接剂层的附着力(粘接剂层的投锚性)的处理。
这里所公开的透明膜在上述基材层的单面(第一面)具有厚度为1μm以下(典型地为0.02μm~1μm)的背面层。上述背面层的摩擦系数优选为0.4以下(例如0.3以下)。由此,对背面层施加负荷(使其产生划痕的负荷)时,能够沿背面层的表面避开该负荷,减轻由该负荷造成的摩擦力。因此,能够防止由上述摩擦力造成背面层凝集破坏,或背面层从基材层上剥离(界面破坏)而产生划痕的现象。摩擦系数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考虑与其它特性(印字性、背面剥离力、光线透射率等。特别是印字性)的均衡,通常将摩擦系数设为0.1以上(典型地为0.1以上、0.4以下)是适当的,优选设为0.2以上(典型地为0.2以上、0.3以下)。
作为上述摩擦系数,例如,能够采用在23℃、50%RH的测定环境下以垂直负荷40mN刮擦透明膜的背面(即背面层的表面)而求出的值(关于更具体的测定方法,参照后述的实验例)。作为使摩擦系数降低(调整)而实现上述摩擦系数的方法,能够适当采用在背面层中含有各种润滑剂(流平剂等)的方法、通过添加交联剂或调整成膜条件而提高背面层的交联密度的方法等。
这里所公开的透明膜的特征在于,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小于10%。该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是使用将透明膜在50℃、15%RH保存3日后的背面层的摩擦系数μ50和将该透明膜在80℃、80%RH保存3日后的背面层的摩擦系数μ80,通过Δμ=|μ8050|/min(μ50,μ80)所定义的值。即,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通过上述两摩擦系数μ50、μ80的差的绝对值|μ8050|除以两摩擦系数μ50,μ80中较小的值而求得。满足Δμ<10%(典型地为0≤Δμ<10%)的透明膜由于背面层的表面状态的经时变化小,因此可以以高水平稳定发挥耐刮伤性和印字性。更优选Δμ为6%以下(典型地为0≤Δμ≤6%),更加优选Δμ为5%以下(典型地为0≤Δμ≤5%)。
在一个优选方式中,μ50和μ80中的至少一个为0.4以下(典型地为0.1以上、0.4以下,例如0.2以上、0.3以下)。更优选至少μ80为0.4以下,更加优选μ50和μ80的两者为0.4以下。采用Δμ在上述范围且满足上述摩擦系数的透明膜,可以稳定实现良好的印字性和更高的耐刮伤性。
根据这里所公开的技术,可以提供具备在后述的耐刮伤性评价中具有△水平以上(更优选为○水平)的耐刮伤性的背面层的透明膜和在该透明膜上具备粘接剂层的粘接片材(典型地为表面保护膜)。优选在50℃、15%RH保存3日后也显示上述水平的耐刮伤性(50℃保存后的耐刮伤性)的透明膜和粘接片,更加优选在80℃、80%RH保存3日后也显示上述水平的耐刮伤性(80℃保存后的耐刮伤性)。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中的印字性是指能够利用油性墨水(例如,使用油性标记笔)容易且适当(例如,印字附着力)地印字的性质。在利用了表面保护膜的粘附体(例如光学部件)的加工或搬运等的过程中,有将作为保护对象的粘附体的识别号码等在表面保护膜记载表示的要求。因此,优选耐刮伤性和印字性优异的透明膜和具备该透明膜的表面保护膜。例如,优选对溶剂为醇类的含有颜料类型的油墨具有高的印字性。另外,优选印字后的油墨难以通过擦拭或转印去除(即,印字附着力优异)。
上述印字性的程度,例如能够通过后述的印字性评价掌握。在对于在50℃、15%RH保存3日后的透明膜的背面层进行上述印字性评价时,优选具有印字面积的至少50%以上(更优选75%以上)未被剥离而保留的程度的印字附着力(50℃保存后印字附着力)。在对于在80℃、80%RH保存3日后的透明膜的背面层进行上述印字性评价时,也同样更加优选具有印字面积的50%以上(更优选75%以上)未被剥离而保留的程度的印字附着力(80℃保存后印字附着力)。在50℃保存后和80℃保存后的任一种情况下,都特别优选具有印字面积的75%以上未被剥离而保留的程度的印字附着力。
上述背面层优选在该背面层上粘贴粘接胶带,以剥离速度0.3m/分钟、剥离角度180度的条件进行剥离所测得的剥离力(背面剥离力)为2N/19mm以上,更优选为3N/19mm以上。在将这里所公开的技术 应用于表面保护膜时,具有上述剥离力特别有意义。若剥离力过低,则在上述剥离层粘贴粘接胶带,从粘附体除去表面保护膜时的操作性有时容易降低。剥离力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考虑与其它特性(摩擦系数等)的均衡,另外,为了防止卷为卷筒状后卷回时在自身背面附着粘接剂(残胶)的现象,通常优选设为10N/19mm以下,例如也可以设为7N/19mm以下。这里所公开的技术的一个优选方式中,上述背面剥离力为2~10N/19mm(更优选为3~7N/19mm)。
上述剥离力通过例如使用日东电工公司制的单面粘接胶带、商品名“No.31B”,在23℃、50%RH的环境下,以剥离速度0.3m/分钟、剥离角度180度的条件测定得到(关于更具体的测定方法,参照后述的实验例)。在对于50℃、15%RH保存3日后的透明膜的背面层进行上述剥离力测定时,优选上述剥离力(50℃保存后剥离力)在2~10N/19mm(更优选为3~7N/19mm,例如3~5N/19mm)的范围。在对于在80℃、80%RH保存3日后的透明膜的背面层进行上述剥离力测定时,同样优选剥离力(80℃保存后剥离力)在2~10N/19mm(更优选为3~7N/19mm,例如3~5N/19mm)的范围。
作为构成背面层的树脂,优选选择能够形成耐刮伤性优异、具有充分的强度的层,且光线透射性优异的树脂。这样的树脂可以是热固化型树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电子束固化型树脂、双液混合型树脂等的各种类型的树脂。
作为热固化型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以聚硅氧烷类、聚硅氮烷类、聚氨酯类、丙烯酸-聚氨酯类、丙烯酸-苯乙烯类、氟树脂类、丙烯酸硅类、丙烯酸类、聚酯类、聚烯烃类等作为原料树脂的热固化型树脂。其中,聚氨酯类、丙烯酸-聚氨酯类、丙烯酸-苯乙烯类等热固化型树脂具有高弹性,在容易形成耐刮伤性优异的层的方面为优选。另外,另外,聚硅氧烷类、聚硅氮烷类等热固化型树脂在容易形成高硬度的层的方面优选。另外,氟树脂类的热固化型树脂在分子结构中含有润滑成分,在容易形成具有这里所公开的优选的摩擦系数的层的方面优选。
作为上述热固化型树脂,优优选具有软链段和硬链段的树脂。这里,软链段是指具有柔软的主链结构或特性的树脂成分,硬链段是指 具有刚硬的(至少比上述软链段刚硬的)主链结构或特性的树脂成分。后述的样品A-1~A-7中,在背面层的形成中使用的热固化型树脂均是具有软链段和硬链段的树脂。
另外,作为上述热固化型树脂,可以优选使用树脂成分分散于水类溶剂中的乳液形态的树脂。采用上述乳液形态,即使是分子量大主链长的树脂成分,通过作为乳液颗粒分散在水类介质中,也能够容易地调节粘度或浓度。这样的树脂成分适于形成耐刮伤性优异的涂膜。因此,通过采用乳液形态的树脂(例如热固化型树脂)作为这里所公开的技术中的背面层的形成材料,可以合适地实现耐刮伤性和印字性优异的透明膜。
作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具体例子,可以列举聚酯类、丙烯酸类、聚氨酯类、酰胺类、有机硅类、环氧类等各种树脂的单体、低聚物、聚合物和它们的混合物。由于紫外线固化性通常容易形成高硬度的层,因此可以优选采用含有在一个分子中具有2个以上(更优选为3个以上,例如3~6个左右)紫外线聚合性的官能团的多官能单体和/或其低聚物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作为上述多官能单体,能够优选使用多官能丙烯酸酯、多官能甲基丙烯酸酯等丙烯酸类单体。此外,从与基材层的附着力的观点出发,使用热固化型树脂比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更为有利。
背面层的厚度例如能够设为大致0.02μm~1μm,优选为大致0.05μm~0.5μm(例如0.05μm~0.2μm)。若背面层的厚度过大,则由该背面层造成的着色或卷曲等的外观品质有时容易降低。若背面层的厚度过小,则难以实现所需的耐刮伤性。此外,构成这里所公开的透明膜或表面膜的层(例如背面层)的厚度能够通过如下方法而掌握:预先在背面层实施重金属着色后,沿剖面方向切削该透明膜而露出面后,利用透射型电子显微镜(TEM)等以高分辨率观察该样品。该方法可以对于厚度为大致0.01μm以上的层优选适用。对于更薄的层,能够通过根据由各种厚度检测装置(例如,表面粗糙度计、干涉厚度计、红外分光测定仪、各种X射线衍射装置等)和电子显微镜观察所掌握的厚度的相关性,制作校正曲线进行计算,而算出其大致厚度。另外,有时也能够通过使用TEM观察剖面方向的层结构(叠层结构中的层数 和各层的厚度)。另外,在各层均具有大致0.1μm以上的厚度时,能够通过干涉厚度计研究层结构。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的背面层中,根据需要,能够使其含有润滑剂(流平剂等)、抗静电成分、交联剂、抗氧化剂、着色剂(颜料、染料等)、流动性调整剂(触变剂、增粘剂等)、成膜助剂、催化剂(例如,含有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的组成中的紫外线聚合引发剂)等添加剂。作为交联剂,能够适当选择使用一般的树脂交联中使用的异氰酸酯类、环氧类、三聚氰胺类等交联剂。由于与基材层的表面中存在的羟基结合,可以使附着力提高,优选采用例如异氰酸酯类的交联剂。特别是在实施了导入羟基这样的表面处理(例如电晕处理)的基材层上形成背面层时,使用异氰酸酯类交联剂是有效的。
上述背面层可以通过包括对上述基材层赋予上述树脂成分和根据需要所使用的添加剂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的液态组合物的步骤的方法形成。例如,可以优选采用在基材层上涂布上述液态组合物(背面层形成用组合物)并使其干燥,根据需要进行固化处理(热处理、紫外线处理等)的方法。上述组合物的固体成分例如能够设为0.1~10质量%左右,通常设为0.5~5%左右是适当的。若固体成分过多,有时难以形成薄且均匀的背面层。
构成上述背面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溶剂可以是有机溶剂、水或它们的混合溶剂。作为上述有机溶剂,例如能够使用选自甲乙酮、丙酮、乙酸乙酯、四氢呋喃(THF)、二噁烷、环己酮、正己烷、甲苯、二甲苯、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等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这里所公开的技术中,从减轻环境负荷等的观点出发,优选构成上述背面层形成用组合物的溶剂为水类溶剂。这里“水类溶剂”是指水或以水作为主要成分(占50体积%以上的成分)的混合溶剂。作为构成这样的水类混合溶剂的水以外的成分,优选使用亲水性溶剂。例如,能够优选采用选自甲醇、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仲丁醇、叔丁醇、正戊醇、异戊醇、仲戊醇、叔戊醇、1-乙基1-丙醇、2-甲基1-丁醇、正己醇、环己醇等醇类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在背面层中含有润滑剂时,作为该润滑剂,能够适当地使用适于实现这里所公开的优选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的润滑剂。作为可以优选采 用的润滑剂,可以列举反应性润滑剂、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型润滑剂、改性有机硅类润滑剂等。
作为上述反应性润滑剂,例如能够使用具有氨基、羟基(包括酚性羟基。)、环氧基(例如缩水甘油基)、烷氧基、丙烯酰基、硅烷醇基、羧基等的反应性官能团的润滑剂。能够优选采用以这样的反应性官能团的一种或二种以上改性过的(换而言之,导入了该反应基)有机硅类聚合物、含氟聚合物等作为这里所公开的技术中的反应性润滑剂。除了上述反应性官能团,也可以是以其它官能团改性过(例如聚醚改性)的有机硅类聚合物、氟含有聚合物等。作为上述有机硅类聚合物的典型例可以列举聚二甲基硅氧烷。能够优选具有能够在构成背面层的原料树脂之间形成交联结构的反应性官能团的反应性润滑剂。另外,在对基材层的表面实施导入极性基团(例如羟基)这样的表面处理(电晕处理等)时,能够优选具有能够在该极性基团之间形成交联结构的反应性官能团的反应性润滑剂。采用所述的反应性润滑剂,由于上述反应性官能团通过与背面层的原料树脂或基材层表面的极性基团结合而抑制经时引起的润滑剂的移动,因此可以合适地实现这里所公开的优选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作为市售品,能够优选使用东丽·道康宁公司制的环氧改性硅油、商品名“SF8421”、“SF8413”,同公司制的氨基改性硅油、商品名“BY16-872”,BYK Chemie公司制的含有聚醚改性羟基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商品名“BYK377”,東亚合成公司制的丙烯酸有机硅梳形接枝聚合物的含羧基型、商品名“US-350”、“US-380”,同公司制的含羟基型、商品名“US-270”等。
作为上述嵌段或接枝共聚物型润滑剂,例如能够使用具有有机硅链段、含氟链段等的低极性链段、相对于构成背面层的原料树脂或构成基材层的树脂材料显示更高的亲和性(相溶性)的链段(以下也称为“相溶性链段”。)的嵌段共聚物、接枝共聚物等。相溶性链段的种类可以根据背面层或基材层的材质适当选择。例如,能够优选使用上述相溶性链段是具有羟基等的反应性交联基团的链段。采用这样的结构的润滑剂,低极性链段在背面层的表面渗出(分布不均)而表现润滑性提高效果,而另一方面,与背面层或基材层表面的亲和性高的相溶性链段显示锚定效果,由此可以抑制经时性的润滑剂的移动,因此 可以优选实现这里所公开的优选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作为市售品,能够优选使用日油公司制的嵌段聚合物、商品名“Modiper FS710”、“F200”、“FS720”、“F3035”等。
作为上述改性有机硅类润滑剂(典型地为非反应性润滑剂)的代表例,可以列举对聚二甲基硅氧烷的重复单元(-Si(CH3)2-O-)的至少一部分,用其它官能团取代该重复单元中的甲基之一的结构的润滑剂。例如,能够适当采用取代甲基的官能团为(a).碳原子数为2以上的烷基(例如长链烷基)的润滑剂(聚甲基烷基硅氧烷)、(b).芳基或芳烷基等的具有芳香环的基团的润滑剂、(c).聚酯链的润滑剂(聚酯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d).高级脂肪酸的润滑剂、(e).聚醚链的润滑剂(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等。作为可以优选使用的改性有机硅类润滑剂,可以列举上述(a)~(c)中的任一种(更优选为上述(b)或(c))的改性有机硅类润滑剂。作为市售品,能够优选使用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制的商品名“XF42-A3161”、“XF42-334”、“XF42-B3629”、“TSF4421”、“TSF4420”等。优选使用没有被聚醚改性的耐热性好的有机硅类润滑剂。
背面层中所含有的润滑剂不限定于上述的润滑剂,只要可以实现这里所公开的优选的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即可,能够使用各种润滑剂。这样的润滑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润滑剂的添加量能够设为每100质量份构成背面层的树脂成分为大致10质量份以下(典型地为0.01~10质量份),通常优选设为大致7质量份以下(典型地为0.02~7质量份)。若润滑剂的添加量过多,有时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过大,印字性容易不足,或背面层的光线透射性容易降低。
推测这样的润滑剂在背面层的表面渗出而赋予该表面润滑性,由此使摩擦系数降低。因此,通过润滑剂的适当使用(特别是选择种类和设定配合量,使其满足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10%),能够通过摩擦系数的降低而使耐刮伤性提高,且确保印字性。上述润滑剂可以有助于使背面层的表面张力均匀化,也有助于降低厚度不均和减轻干涉条纹。这在光学部件用的表面保护膜中特别有意义。另外,当构成背面层的树脂成分为紫外线固化型树脂时,如果在其中添加氟类或有机硅类的 润滑剂,在基材涂布背面层形成用组合物并使其干燥时,该润滑剂在涂膜表面(与空气的界面)渗出,由此抑制在紫外线照射时由氧造成的固化抑制,从而即使在背面层的最表面也能够使紫外线固化型树脂充分固化。
上述抗静电成分是具有防止使用透明膜或该膜而形成的表面保护膜带电的作用的成分。在背面层中含有抗静电成分时,作为该抗静电成分,例如,能够使用有机或无机的导电性物质、各种抗静电剂等。其中优选使用有机导电性物质。具备通过含有这样的抗静电成分而赋予了抗静电性的背面层的透明膜作为在液晶单元或半导体装置等的易受静电影响的物品的加工或搬运过程等中所使用的表面保护膜是合适的。
作为上述有机导电性物质,能够优选使用各种导电性聚合物。作为这样的导电性聚合物的例子,可以列举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聚乙烯亚胺、烯丙胺类聚合物等。这样的导电性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还可以与其它的抗静电成分(无机导电性物质、抗静电剂等)组合使用。相对于构成背面层的树脂成分100质量份,有机导电性物质(典型地为导电性聚合物)的使用量例如能够设为0.2~20质量份左右,通常设为1~10质量份左右是适当的。
作为这样的导电性聚合物,可以优选使用水溶液或水分散液的形态的聚合物。例如,能够通过在水中溶解或分散具有亲水性官能团的导电性聚合物(可以通过使在分子内具有亲水性官能团的单体共聚合等的方法合成。),制备该导电性聚合物的水溶液或水分散液。作为上述亲水性官能团,可以例示磺基、氨基、酰胺基、亚胺基、羟基、巯基、肼基、羧基、季铵基、硫酸酯基(-O-SO3H)、磷酸酯基(例如-O-PO(OH)2)等。这样的亲水性官能团也可以形成盐。作为水溶液或水分散液形态的聚苯胺磺酸的市售品的例子,可以列举三菱丽阳公司(Mitsubishi Rayon Co.,Ltd.)制的商品名“aqua-PASS”。另外,作为水溶液或水分散液形态的聚噻吩的市售品的例子,可以列举Nagase ChemteX公司制的商品名“DENATRON”系列。
作为这里所公开的技术中可以优选采用的导电性聚合物,可以例示聚苯胺和聚噻吩。作为聚苯胺,优选聚苯乙烯换算的重均分子量(以 下,记为“Mw”。)为50×104以下,更优选为30×104以下。作为聚噻吩,优选Mw为40×104以下,更优选为30×104以下。另外,这些导电性聚合物的Mw通常优选为0.1×104以上,更优选为0.5×104以上。具有这样的Mw的导电性聚合物容易制备为水溶液或水分散液的形态,故而优选。
作为上述无机导电性物质,例如,能够使用由氧化锡、氧化锑、氧化铟、氧化镉、氧化钛、氧化锌、铟、锡、锑、金、银、铜、铝、镍、铬、钛、铁、钴、碘化铜和它们的合金或混合物构成的微颗粒。也可以使用ITO(氧化铟/氧化锡)、ATO(氧化锑/氧化锡)等的微颗粒。该微颗粒的平均粒径通常优选为大致0.1μm以下(典型地为0.01μm~0.1μm)。这样的无机导电性物质(无机导电材料)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另外,也可以与其它抗静电成分组合使用。相对于构成背面层的树脂成分100质量份,无机导电性物质的使用量例如设为5~500质量份左右,通常设为10~500质量份(例如100~500质量份)左右是适当的。
作为上述抗静电剂的例子,可以列举阳离子型抗静电剂、阴离子型抗静电剂、两性离子型抗静电剂、非离子型抗静电剂、将具有上述阳离子型、阴离子型、两性离子型的离子导电性基团的单体聚合或共聚合得到的离子导电性聚合物等。这样的抗静电剂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使用两种以上。另外,也可以与其它抗静电成分组合使用。相对于构成背面层的树脂成分100质量份,抗静电剂的使用量例如能够设定为大致0.5~50质量份,通常设为1~30质量份是适当的。
作为阳离子型抗静电剂的例子,可以列举季铵盐、吡啶盐、第1、第2或第3级氨基等的具有阳离子性官能团的抗静电剂。更具体而言可以例示:烷基三甲铵盐、丙烯酰基酰胺丙基三甲基铵甲基硫酸盐、烷基苄基甲基铵盐、酰基氯化胆碱、聚二甲基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等具有季铵基的丙烯酸类共聚物;聚乙烯基苄基三甲基氯化铵等具有季铵基的苯乙烯共聚物;聚二丙烯基二甲基氯化铵等的具有季铵基的二烯丙胺共聚物等。
作为阴离子型抗静电剂的例子,可以列举磺酸盐、硫酸酯盐、膦酸盐、磷酸酯盐等具有阴离子性官能团的抗静电剂。更具体而言,可 以例示烷基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烷基硫酸酯盐、烷基乙氧基硫酸酯盐、烷基磷酸酯盐、含有磺酸基的苯乙烯共聚物等。
作为两性离子型抗静电剂的例子,可以列举烷基甜菜碱及其衍生物、咪唑啉及其衍生物、丙氨酸及其衍生物。更具体而言,可以例示烷基甜菜碱、烷基咪唑啉甜菜碱、羧基甜菜碱接枝共聚物等。
作为非离子型抗静电剂的例子,可以列举氨基醇及其衍生物、甘油及其衍生物、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更具体而言,可以例示脂肪酸烷基醇酰胺、二(2-羟乙基)烷基胺、聚氧乙烯烷基胺、脂肪酸甘油酯、聚氧乙烯乙二醇脂肪酸酯、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化山梨糖醇酐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聚氧乙烯烷基醚、聚乙二醇、聚氧乙烯二胺、由聚醚、聚酯和聚酰胺构成共聚物、甲氧基聚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等。
此外,作为对透明膜赋予抗静电性的方法,代替如上所述在背面层中含有抗静电成分的方法,或者除了该方法之外,能够采用在基材层中含有抗静电成分的方法、在基材层的第一面和/或第二面设置抗静电层的方法等。
在基材层中含有抗静电成分的方法,例如,可以优选将配合(混炼)有抗静电成分的树脂材料成型为膜状,构成基材层。作为这样的方法中使用的抗静电成分,能够采用与作为在背面层中含有的抗静电成分在上述所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抗静电成分等。这样的抗静电成分的配合量,例如,相对于基材层的总质量,能够设为大致20质量%以下(典型地为0.05~20质量%),通常设为0.05~10质量%的范围是适当的。作为抗静电成分的混炼方法,只要是能够在基材层形成用的树脂材料均匀地混合该抗静电剂的方法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列举使用加热辊、班伯里混炼机、加压捏合机、双螺杆混炼机等进行混炼的方法。
在基材层的第一面(背面侧,即基材层和背面层之间)和/或第二面(粘接剂层侧)设置抗静电层的方法,可以优选通过将含有抗静电成分和根据需要所使用的树脂成分的抗静电用涂布剂涂布于基材层(优选预先成型得到的树脂膜)而进行。作为抗静电成分,能够采用与作为在背面层中所含有的抗静电成分在上述所例示的材料相同的抗 静电成分等。优选使用导电性聚合物或抗静电剂。作为在抗静电用涂布剂中使用的树脂成分,例如,能够使用聚酯树脂、丙烯酸树脂、聚乙烯基树脂、聚氨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等的通用树脂。另外,抗静电用涂布剂中,作为上述树脂成分的交联剂,也可以含有羟甲基化或烷基醇化的三聚氰胺类、尿素类、乙二醛类、丙烯酰胺类等的化合物、环氧化合物、异氰酸酯类化合物等。此外,在高分子型的抗静电成分(典型地为导电性聚合物)时,也可以省略树脂成分的使用。
作为涂布抗静电用涂布剂的方法,能够适当使用公知的涂布方法。作为具体例,可以列举辊涂法、凹版涂布法、逆向涂布法、辊刷涂法、喷涂法、气刀涂布法、含浸法和幕帘式淋涂法。抗静电层的厚度通常设为大致0.01μm~1μm是合适的,优选大致0.015μm~0.1μm左右。
这里所公开的技术的一个优选方式中,也可以直接在基材层的第一面上设置上述背面层。上述结构的透明膜由于基材层与背面层的附着力优异,容易得到优异的耐刮伤性,故而优选。因此,在基材层的表面设置上述抗静电层时,优选仅在基材层的第二面设置该抗静电层。
作为构成这里所公开的表面保护膜的粘接剂层,能够合适地使用能够形成具备适于表面保护膜的性质(对于粘附体表面的剥离力、非污染性等)的粘接剂层的粘接剂组合物而形成。例如,能够采用:通过对基材层直接赋予这样的粘接剂组合物并使其干燥或固化而形成粘接剂层的方法(直接法);通过对剥离衬垫的表面(剥离面)赋予粘接剂组合物并使其干燥或固化而在该表面上形成粘接剂层,将该粘接剂层与基材层贴合而将该粘接剂层转印到基材层的方法(转印法)等。从粘接剂层的投锚性的观点出发,通常可以优选采用上述直接法。在赋予粘接剂组合物(典型地为涂布)时,能够适当采用辊涂法、凹版涂布法、逆向涂布法、辊刷涂法、喷涂法、气刀涂布法、利用刚模涂布的涂布法等在粘接片的领域中现有公知的各种方法。虽然没有特别限定,但粘接剂层的厚度例如能够设为大致3μm~100μm左右,通常优选大致5μm~50μm左右。此外,作为得到这里所公开的表面保护膜的方法,能够采用在预先设置有背面层的基材层(即透明膜)上形成上述粘接剂层的方法和在基材层上设置了粘接剂层之后形成背面层的 方法中的任一种。通常优选在透明膜设置粘接剂层的方法。
这里所公开的表面保护膜,根据需要,以保护粘接面(粘接剂层中粘贴于粘附体侧的面)的目的,可以以在该粘接面上粘贴剥离衬垫的形态(带有剥离衬垫的表面保护膜的形态)进行提供。作为构成剥离衬垫的基材,能够使用纸、合成树脂膜等,从表面平滑性优异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合成树脂膜。例如,能够优选使用由与基材层同样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树脂膜作为剥离衬垫的基材。剥离衬垫的厚度例如能够设为大致5μm~200μm,通常优选大致10μm~100μm左右。对剥离衬垫中粘贴于粘接剂层的面,也可以使用现有公知的脱模剂(例如,有机硅类、氟类、长链烷基类、脂肪酸酰胺类等)或二氧化硅粉等,实施脱模或防污处理。
以下,说明与本发明相关的几个实验例,但并不是要将本发明限定于这样的具体例中所例示的内容。其中,以下的说明中的“份”和“%”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均为质量基准。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各特性分别如下操作进行测定或评价。
1.摩擦系数
作为摩擦系数测定装置,使用CSM Instruments SA公司制的纳米划痕仪。将各表面保护膜样品的粘接面粘贴于载玻片,使背面层朝上,固定于上述测定装置的台上。然后,在23℃、50%RH的测定环境下,使用具备圆锥型的金刚石制压头(前端的曲率半径为10μm)的悬臂ST-150,以上述装置的恒定负荷模式(垂直负荷40mN±3mN),将各样品的表面(背面层侧)以5mm的长度进行刮擦,将此时的摩擦系数的平均值作为背面层的摩擦系数。此外,摩擦系数作为摩擦力与在样品表面在垂直方向的负荷之比算出(即,摩擦系数=摩擦力/负荷)。
对各表面保护膜样品,将一片样品从大致中央裁断为两半,将其中一半放入50℃、15%RH的恒温恒湿干燥机中,另一半放入80℃、80%RH的恒温恒湿干燥机中,分别保存3日。对以这2个条件保存后的样品,用上述方法测定摩擦系数。在表1中,将50℃保存的样品的摩擦系数作为“μ50”、将80℃保存的样品的摩擦系数作为“μ80”,表示这些结果。
2.摩擦系数变动率
将在上述1.中得到的摩擦系数μ50、μ80代入下式:Δμ=|μ8050|/min(μ50,μ80);,算出各表面保护膜样品的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
3.剥离力测定
将各表面保护膜样品在50℃、15%RH保存3日后,切割成宽70mm、长100mm的尺寸作为粘附体。将单面粘接胶带(日东电工公司制No.31B)切割为宽19mm、长度100mm的尺寸,将该粘接胶带的粘接面以0.25MPa的压力、0.3m/分钟的速度压粘在上述粘附体的背面层上。将其在23℃、50%RH的环境下放置30分钟后,在该环境下使用万能拉伸试验机以剥离速度0.3m/分钟、剥离角度180度的条件从上述粘附体剥离上述粘接胶带,测定此时的剥离力。另外,将各表面保护膜样品在80℃、80%RH保存3日后,同样地测定剥离力。在表2中表示所得到的测定值。
4.耐刮伤性评价
将各表面保护膜样品在50℃、15%RH保存3日后,与上述同样操作,粘贴于载玻片,在23℃、50%RH的测定环境下,使用硬币(使用新的10日元硬币。)的边缘在精密天秤上以负荷300g刮擦各样品。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划痕,将确认有背面层的脱落屑的存在(耐刮伤性没有达到能够实用化的水平)的情况评价为×,确认有若干的划痕但没有确认到脱落屑的存在(具有能够实用化的水平的耐刮伤性)的情况评价为△,将既没有确认到脱落屑也没有确认到划痕(具有高度耐刮伤性)的情况评价为○。另外,将各表面保护膜样品在80℃、80%RH保存3日后,同样地评价耐刮伤性。在表2中表示所得到的结果。
5.印字性(印字附着力)评价
将各表面保护膜样品在50℃、15%RH保存3日后,在23℃、50%RH的测定环境下,使用Shachihata公司制X打印机在背面层上实施印字。在该印字后粘贴NICHIBAN公司制的Cellophane粘接胶带(型号No.405,宽19mm),然后以剥离速度30m/分钟、剥离角度180度的条件进行剥离。通过目测评价,将印字面积的50%以上被剥离的情况评价为×,将将印字面积的超过25%、小于50%被剥离的情况评价为△,将印字面积的75%以上没有被剥离而保留的情况评价为○。另外,将各表面保护膜样品在80℃、80%RH保存3日后,同样地评价印字附着力。在表2中表示所得到的结果。
<实验例1>
(样品A-1)
将聚氨酯丙烯酸酯类热固化型树脂(DIC公司制,商品名“ACRYDIC A-814”;以下有时也记为“树脂R1”。)、作为润滑剂的烷基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Momentive Performance Materials公司制的改性硅油、商品名“XF42-A3161”;以下有时也记为“润滑剂L1”。)以固体成分的质量比100︰3混合,用以甲苯为主要成分的溶剂稀释,制备固体成分浓度0.8%的涂布液(背面层形成用组成物)B-1。
作为基材,使用对单面实施了电晕处理的厚度为38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膜(以下有时也记为“基材F1”。)。在上述涂布液B-1中,对每100份树脂R1的固体成分配合30份的固化剂(DIC公司制的聚异氰酸酯化合物,商品名“DN-980”),将其涂布于基材F1的单面(电晕处理面),并进行热固化处理。这样操作,得到在基材F1的单面(电晕处理面)设置有背面层的透明膜C-1。
准备在PET膜的单面实施了利用有机硅类剥离处理剂的剥离处理的脱模片材,在该脱模片材的剥离面(实施了剥离处理的面)形成厚度为25μm的丙烯酸类粘接剂层。将该粘接剂层转印到透明膜C-1的另一个面(没有设置背面层的面),制作表面保护膜样品A-1。此外,这里使用的PET膜的折射率为1.63,光线透射率为89%。
(样品A-2)
除了使润滑剂L1的使用量为每100份树脂R1的固体成分为5份(换算为固体成分)以外,与涂布液B-1的制备同样操作,制备固体成分浓度0.8%的涂布液B-2。除了使用该涂布液B-2以外,与样品A-1的制作同样操作,得到透明膜C-2,同样地转印粘接剂层而制作表面保护膜样品A-2。
(样品A-3)
 在本例中,代替样品A-1中的润滑剂L1,使用具有有机硅链段的嵌段聚合物(日油公司制的硅类嵌段聚合物,商品名“Modiper FS710”;以下,有时也记为“润滑剂L2”。)。将树脂R1和润滑剂L2以固体成分的质量比100∶3进行混合,用以甲苯为主要成分的溶剂稀释,制备固体成分浓度0.4%的涂布液B-3。除了使用该涂布液B-3以外,与样品A-1的制作同样操作,得到透明膜C-3,同样地转印粘接剂层,制作表面保护膜样品A-3。
(样品A-4)
在本例中,代替样品A-1中的润滑剂L1,使用在聚二甲基硅氧烷中导入了缩水甘油型环氧基和聚醚链的结构的反应性有机硅(东丽·道康宁公司制的环氧改性硅油,商品名“SF8421”;以下,有时也记为“润滑剂L3”。)。将树脂R1和润滑剂L3以固体成分的质量比100∶3进行混合,用以甲苯为主要成分的溶剂稀释,制备固体成分浓度0.8%的涂布液B-4。除了使用该涂布液B-4以外,与样品A-1的制作同样操作,得到透明膜C-4,同样地转印粘接剂层,制作表面保护膜样品A-4。
(样品A-5)
在本例中,代替样品A-1中的润滑剂L1,使用具有含氟链段的嵌段聚合物(日油公司制的氟类嵌段聚合物,商品名“Modiper F200”;以下,有时也记为“润滑剂L4”。)。将树脂R1和润滑剂L4以固体成分的质量比为100∶3进行混合,用以甲苯为主要成分的溶剂稀释,制备固体成分浓度0.4%的涂布液B-5。除了使用该涂布液B-5以外,与样品A-1的制作同样操作,得到透明膜C-5,同样地转印粘接剂层,制作表面保护膜样品A-5。
(样品A-6)
在本例中,代替样品A-1中的润滑剂L1,使用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BYK Chemie公司制的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氧烷类流平剂,商品名“BYK-333”;以下,有时也记为“润滑剂L5”。)。将树脂R1和润滑剂L5以固体成分的质量比为100∶3进行混合,用以甲苯为主要成分的溶剂稀释,制备固体成分浓度0.8%的涂布液B-6。除了使用该涂布液B-6以外,与样品A-1的制作同样操作,得到透明膜C-6,同样地转印粘接剂层,制作表面保护膜样品A-6。
(样品A-7)
除了使润滑剂L5的使用量为每100份树脂R1的固体成分为5份(换算为固体成分)以外,与涂布液B-6的制备同样操作,制备固体 成分浓度0.4%的涂布液B-7。除了使用该涂布液B-7以外,与样品A-1的制作同样操作,得到透明膜C-7,同样地转印粘接剂层,制作表面保护膜样品A-7。
对于以上的样品,在表1、2表示背面层的概略结构以及上述的各种测定和评价的结果。此外,以不含润滑剂的背面层组成同样制作的透明膜在50℃、15%RH保存3日后的背面层的摩擦系数为0.42。
[表1]
[表2]
如这些表所示,可以确认:采用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小于10%的样品A-1~5,可以兼顾能够实用化的水平以上的耐刮伤性和良好的印字附着力。采用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为6%以下的样品A-2~5,可以得到 特别良好的结果。另外,这些样品均具有适当的剥离力,适于使用了粘接胶带的剥离操作。
另一方面,在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为10%以上的样品A-6中,50℃保存后的耐刮伤性为能够实用的水平,但欠缺在80℃保存后的耐刮伤性。另外,80℃保存后的摩擦系数μ80上升,超过0.4。在为了将摩擦系数μ80抑制到0.4以下而增加了润滑剂L5的添加量的样品A-7中,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进一步增大,耐刮伤性提高,但印字附着力不足。另外,保存后的剥离力显著降低,不适于使用了粘接胶带的剥离操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这里所公开的透明膜可以优选在各种表面保护膜的支撑体等的用途中利用。另外,这里所公开的表面保护膜适用于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等离子显示面板(PDP)、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等的构成元件的光学部件的制造时、搬运时等保护该光学部件的用途。特别作为在液晶显示面板用的偏振片(偏光膜)、波长板、位相差板、光学补偿膜、增亮膜、光扩散片、反射片等的光学部件中应用的表面保护膜有用。
符号说明
1:表面保护膜
10:透明膜
12:基材层
14:背面层
20:粘接剂层
30:剥离衬垫 

Claims (10)

1.一种透明膜,其具有由透明的树脂材料构成的基材层和设置于该基材层的第一面上的背面层,该透明膜的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层的厚度为0.05μm~0.2μm,
将由在温度50℃、相对湿度15%保存3日后的所述背面层的摩擦系数μ50和在温度80℃、相对湿度80%保存3日后的所述背面层的摩擦系数μ80得到的两摩擦系数的差的绝对值|μ80-μ50|除以两摩擦系数中较小的摩擦系数值而求得的摩擦系数变动率Δμ小于1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明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系数μ50和μ80均为0.4以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层为单层结构并直接设置于所述基材层上。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层由含有润滑剂的树脂材料构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明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剂为具有能够与所述背面层的树脂成分结合的官能团的反应性润滑剂。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层由含有抗静电成分的树脂材料构成。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层由含有润滑剂的树脂材料构成。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透明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剂为具有能够与所述背面层的树脂成分结合的官能团的反应性润滑剂。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明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背面层由含有抗静电成分的树脂材料构成。
10.一种表面保护膜,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透明膜、和
设置于该透明膜的与所述背面层相反侧的表面的粘接剂层。
CN201080029912.1A 2009-07-15 2010-07-09 透明膜及其利用 Active CN1024706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7207 2009-07-15
JP2009167207A JP5534728B2 (ja) 2009-07-15 2009-07-15 透明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利用
PCT/JP2010/061694 WO2011007728A1 (ja) 2009-07-15 2010-07-09 透明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利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0644A CN102470644A (zh) 2012-05-23
CN102470644B true CN102470644B (zh) 2015-07-29

Family

ID=43449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9912.1A Active CN102470644B (zh) 2009-07-15 2010-07-09 透明膜及其利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321247B2 (zh)
JP (1) JP5534728B2 (zh)
KR (2) KR20120039713A (zh)
CN (1) CN102470644B (zh)
TW (1) TWI508857B (zh)
WO (1) WO201100772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9987B2 (ja) * 2012-04-13 2016-05-18 ユーエムジー・エービーエス株式会社 潤滑性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成形品
JP6230233B2 (ja) 2012-04-23 2017-11-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4036011A (ja) * 2012-08-10 2014-02-24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マスキングフィルム付き導光板原板
JP6092035B2 (ja) 2013-07-30 2017-03-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光学部材
JP6092033B2 (ja) 2013-07-30 2017-03-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光学部材
JP6092034B2 (ja) 2013-07-30 2017-03-0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光学部材
JP6203563B2 (ja) * 2013-07-31 2017-09-2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粘着シート、及び、光学部材
JP5950467B2 (ja) * 2013-09-24 2016-07-13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ペリクル
JP6349126B2 (ja) * 2014-03-31 2018-06-2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ペン入力デバイス用透明積層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17138449A1 (ja) * 2016-02-08 2017-08-1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積層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852861B2 (ja) * 2017-04-25 2021-03-31 エルジー・ケム・リミテッド 光学デバイス
JP2019020718A (ja) * 2017-07-20 2019-02-07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
JP2019069541A (ja) 2017-10-06 2019-05-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トップコート層付きフィルム、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光学部品
US11975511B2 (en) * 2018-09-28 2024-05-07 Yupo Corporation In-mold label, and container with in-mold label
US11352529B2 (en) * 2018-11-02 2022-06-07 Zeon Corporation Package
CN111019553B (zh) * 2019-12-30 2022-01-28 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x射线医疗设备的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55325A1 (en) * 2002-05-21 2005-11-17 Masashi Inagaki Protective film for surface of display
CN1266489C (zh) * 2001-04-10 2006-07-2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防反射薄膜、起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及表面保护板
CN1894101A (zh) * 2003-12-12 2007-01-10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热收缩性薄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6223A (ja) * 1993-07-08 1995-01-27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帯電防止性を有する微粘着高透明保護フィルム
ID23862A (id) 1998-02-20 2000-05-25 Scil Diagnotics Gmbh Sistem analisis
CN100351294C (zh) * 2001-08-02 2007-11-28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学透明和抗静电的压敏粘合剂
JP2003121606A (ja) * 2001-08-07 2003-04-2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174303B2 (ja) * 2001-09-11 2013-04-03 三菱樹脂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
JP2004223714A (ja) 2001-11-27 2004-08-12 Toyobo Co Ltd 白色積層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3996800B2 (ja) * 2002-05-08 2007-10-24 藤森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積層体
PL1695818T3 (pl) 2003-12-12 2015-12-31 Toyo Boseki Folia termokurczliwa
JP2005314563A (ja) 2004-04-28 2005-11-10 Jsr Corp 帯電防止フィルム
JP2007283665A (ja) * 2006-04-18 2007-11-0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熱成形用艶消しアクリル樹脂フィルム状物、熱成形用艶消しアクリル樹脂フィルム状物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熱成形用艶消しアクリル樹脂フィルム状物を含む積層体
JP2011148943A (ja) 2010-01-25 2011-08-04 Nitto Denko Corp 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の利用
JP2011168751A (ja) 2010-02-22 2011-09-01 Nitto Denko Corp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1178879A (ja) 2010-03-01 2011-09-15 Nitto Denko Corp 保護シートおよびその利用
TW201134911A (en) 2010-03-03 2011-10-16 Nitto Denko Corp Protective sheet and use thereof
JP5483713B2 (ja) 2010-05-12 2014-05-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JP2012072206A (ja) 2010-09-27 2012-04-12 Nitto Denko Corp 表面保護シート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66489C (zh) * 2001-04-10 2006-07-26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防反射薄膜、起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液晶显示器及表面保护板
US20050255325A1 (en) * 2002-05-21 2005-11-17 Masashi Inagaki Protective film for surface of display
CN1894101A (zh) * 2003-12-12 2007-01-10 东洋纺织株式会社 热收缩性薄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70031261A (ko) 2017-03-20
JP5534728B2 (ja) 2014-07-02
US20120231265A1 (en) 2012-09-13
TW201116407A (en) 2011-05-16
US9321247B2 (en) 2016-04-26
KR101741975B1 (ko) 2017-05-30
KR20120039713A (ko) 2012-04-25
WO2011007728A1 (ja) 2011-01-20
CN102470644A (zh) 2012-05-23
JP2011020348A (ja) 2011-02-03
TWI508857B (zh) 2015-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0644B (zh) 透明膜及其利用
CN102470643B (zh) 透明膜和使用该膜的表面保护膜
CN102725141B (zh) 透明膜及其利用
CN104342052B (zh) 表面保护薄膜及光学构件
CN103492913B (zh) 光学层叠体
CN105733464B (zh) 一种液晶偏光板用光学保护膜
CN102627918A (zh) 粘接片和表面保护膜
JP2010528123A (ja) 帯電防止性・耐摩耗性コートされた物品を提供する硬化性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
CN105793739B (zh) 防反射膜、偏振片、护罩玻璃、图像显示装置及防反射膜的制造方法
KR20190039863A (ko) 톱 코트층 구비 필름, 표면 보호 필름 및 광학 부품
US20200056056A1 (en) Hard Coating Film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JPWO2019131631A1 (ja) 偏光板用積層体、偏光板、積層体フィルムロール、偏光板用積層体の製造方法及び偏光板の製造方法
JP5721805B2 (ja) 透明フィルムおよび該フィルムを用いた表面保護フィルム
EP3620831B1 (en) Polarizer protective film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080101586A (ko) 대전방지 하드코팅 조성물, 이를 사용한 하드코팅 필름 및화상표시장치
KR102316431B1 (ko) 하드 코팅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하드 코팅 필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