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5764A -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 Google Patents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55764A CN102455764A CN2010105228459A CN201010522845A CN102455764A CN 102455764 A CN102455764 A CN 102455764A CN 2010105228459 A CN2010105228459 A CN 2010105228459A CN 201010522845 A CN201010522845 A CN 201010522845A CN 102455764 A CN102455764 A CN 10245576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fluid
- cavity
- exchange chamber
- heat exchange
- flow resista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包含一流阻部,该流阻部设置于该腔体中靠近该入口管路处,即该流阻部设置在散热装置与该入口管路之间,该流阻部使冷却流体由该入口管路进入腔体时的流道变小,得以提高散热装置之前的流阻,使该冷却流体得以均匀地流经该散热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装置,特别涉及一种使用冷却流体的散热模块,尤其是指一种利用一流阻部使入口管路在进入腔体时流道变小,用来提高散热装置之前的流阻,使该冷却流体得以均匀地流经该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服务器等大型电脑设备运作时,散热不良而使设备故障的问题,是目前各界亟欲解决的议题,除此之外,以典型资料中心的服务器在运算所使用的电力为例,通常散热系统需要消耗相当于一倍的电力,因此当服务器高密度集中于云端资料中心,机房甚至需要高达两倍的额外散热系统。由此可见,云端高密度服务器若未妥善处理散热问题,将造成服务器工作不稳定甚至无法运转、耗费能源、机房无法维持维运品质、增加机房管理成本等议题。
在处理散热的方式中,使用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即为现有的一种作法,一般现有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利用冷却流体注入后,流经其中的散热装置,进行热交换来将热量带走,以此降低系统热量。但当冷却流体注入现有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时,由于冷却流体流速较快,冷却流体往往集中在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的流道的中央部份,而非均匀流经整个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此状况使得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中的散热装置无法完全被使用,而造成散热效率较低的情形。
因此目前亟需一种可使该冷却流体于热交换室内均匀分布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来解决现有技术所产生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一种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利用一流阻部来增加流阻,使该冷却流体于该容置空间内能均匀分布。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腔体,该壳体包含一入口管路及一出口管路,该入口管路用以提供一冷却流体进入该腔体,该出口管路用以提供该冷却流体流出该腔体,该冷却流体沿一流动方向流经该腔体;
一散热装置,其设置于该腔体;以及
一流阻部,其设置于腔体,且设置在该散热装置与该入口管路之间,该流阻部使该入口管路在进入腔体时流道变小。
其中:该出口管路的口径大于该入口管路的口径。
其中:该流阻部包含复数个凸部。
其中:每两相邻的凸部之间形成一流道。
其中:这些流道包含一渐缩流道与一渐开流道。
其中:该散热装置包含一板体以及形成于该板体上的复数个散热鳍片。
其中:该壳体更包含一底件,该底件与一发热源热接触,该散热装置与该底件热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冷却流体在流经散热装置之前时可减慢该冷却流体的速度,该冷却流体得以于该腔体中分布均匀,或是更进一步地调整障碍物形状来增加流阻,以加强该流阻部的效果,使用本发明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可使该冷却流体得以均匀地流经该散热装置,提升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的侧视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的流阻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的流阻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2C是本发明的流阻的第二实施例的俯视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0-冷却流体;00-流动方向;1-壳体;10-腔体;11-入口管路;12-出口管路;13-底件;2-散热装置;20-板体;21-散热鳍片;3-流阻部;30-凸部;300-第一斜面;301-第二斜面;302-渐缩流道;303-渐开流道;4-发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贵审查委员能对本发明的特征、目的及功能有更进一步的认知与了解,下文特将本发明的系统的相关细部结构以及设计的理念原由进行说明,以使得审查委员可以了解本发明的特点,详细说明陈述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的侧视示意图,图2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流阻部示意图。该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包含:一壳体1、一散热装置2以及一流阻部3,该壳体1具有一腔体10,该壳体1包含一入口管路11及一出口管路12,该入口管路11用以提供一冷却流体0进入该腔体10,该出口管路12用以提供该冷却流体0流出该腔体10,本实施例中,该出口管路12的口径大于该入口管路11的口径,以避免过多气体积压在该腔体10内,进而提高该腔体10内的压力,以及冷却流体0的沸点,而减弱散热效果的状况,该冷却流体0沿一流动方向00流经该腔体10;该散热装置2设置于该腔体10;该流阻部3设置于该腔体10中靠近该入口管路11处,即该流阻部3设置在该散热装置与该入口管路之间,该流阻部3为一凸起结构,该流阻部3使该入口管路11在进入腔体10时流道变小,用来提高散热装置2之前的流阻,使该冷却流体0得以均匀地流经该散热装置2。
图2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流阻部示意图,图2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流阻部俯视局部示意图,该流阻部3包含复数个凸部30,该流阻部3使该入口管路11在进入腔体10时流道变小,用来提高流阻,使该冷却流体0得以均匀地流经该散热装置2。每一凸部30两侧分别具有一第一斜面300以及一第二斜面301,使得相邻的该凸部30间凭借相对应的第一斜面300形成一渐缩流道302以及凭借相对应的第二斜面301形成一渐开流道303,本实施例利用该凸部30两侧的形状来更进一步地加大提高散热装置2之前的流阻,但凸部30的形状不以上述为限。
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的差异在于,第一实施例中仅靠该阻流部3的凸起结构造成流道的缩减,来达到流阻增加的目的与效果,而第二实施例中该渐缩流道302可以进一步增加流阻,同时该渐开流道更可在冷却流体已经均匀流布每个流道后,导引流向而加快流速。
此外,在第一以及第二实施例中,该壳体1更包含一底件13,该底件13与一发热源4热接触,该发热源4的热量凭借与该底件13的热接触而传至该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该发热源可是中央处理单元或是晶片模块,但不以上述为限,且该散热装置2也与该底件13热接触,而将热量传到该散热装置2。本发明中,该流阻部3可设于该容置空间内且于该底件13的上,也可于该容置空间内且于该壳体的顶面向下设置,该流阻部3的形状与设置的方向及位置都不以上述为限。
本发明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在腔体10中靠近该入口管路11处设置流阻部3以形成流道面积小于该入口管路11的截面积,使冷却流体0在流经散热装置2之前时可减慢该冷却流体0的速度,该冷却流体0得以于该腔体10中分布均匀,或是更进一步地调整障碍物形状来增加流阻,以加强该流阻部的效果,使用本发明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可使该冷却流体得以均匀地流经该散热装置,提升散热效率。
以上说明对本发明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壳体,具有一腔体,该壳体包含一入口管路及一出口管路,该入口管路用以提供一冷却流体进入该腔体,该出口管路用以提供该冷却流体流出该腔体,该冷却流体沿一流动方向流经该腔体;
一散热装置,其设置于该腔体;以及
一流阻部,其设置于腔体,且设置在该散热装置与该入口管路之间,该流阻部使该入口管路在进入腔体时流道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特征在于:该出口管路的口径大于该入口管路的口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特征在于:该流阻部包含复数个凸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特征在于:每两相邻的凸部之间形成一流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特征在于:这些流道包含一渐缩流道与一渐开流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特征在于:该散热装置包含一板体以及形成于该板体上的复数个散热鳍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其特征在于:该壳体更包含一底件,该底件与一发热源热接触,该散热装置与该底件热接触。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228459A CN102455764A (zh) | 2010-10-28 | 2010-10-28 |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228459A CN102455764A (zh) | 2010-10-28 | 2010-10-28 |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55764A true CN102455764A (zh) | 2012-05-16 |
Family
ID=460390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228459A Pending CN102455764A (zh) | 2010-10-28 | 2010-10-28 |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55764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55099A (zh) * | 2015-12-09 | 2016-05-04 | 江苏大学 | 一种基于树状分形流管无阀压电泵的液体散热装置 |
CN115275449A (zh) * | 2022-07-12 | 2022-11-01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47816Y (zh) * | 2005-12-05 | 2006-12-13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液冷式散热结构 |
CN1913759A (zh) * | 2005-08-10 | 2007-02-14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 |
CN101083329A (zh) * | 2007-05-14 | 2007-12-05 | 华南理工大学 | 燃料电池微型高效热动自循环冷却系统 |
US20090205802A1 (en) * | 2006-07-11 | 2009-08-20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Cooling device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
2010
- 2010-10-28 CN CN2010105228459A patent/CN10245576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913759A (zh) * | 2005-08-10 | 2007-02-14 | 富准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 整合式液冷散热装置 |
CN2847816Y (zh) * | 2005-12-05 | 2006-12-13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液冷式散热结构 |
US20090205802A1 (en) * | 2006-07-11 | 2009-08-20 |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 Cooling device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the same |
CN101083329A (zh) * | 2007-05-14 | 2007-12-05 | 华南理工大学 | 燃料电池微型高效热动自循环冷却系统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555099A (zh) * | 2015-12-09 | 2016-05-04 | 江苏大学 | 一种基于树状分形流管无阀压电泵的液体散热装置 |
CN105555099B (zh) * | 2015-12-09 | 2018-12-14 | 江苏大学 | 一种基于树状分形流管无阀压电泵的液体散热装置 |
CN115275449A (zh) * | 2022-07-12 | 2022-11-01 |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u et al. | Thermal modeling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jet impingement liquid cooling for high power electronics | |
CN107731767A (zh) | 一种具有水平方向及垂直方向扰流结构的微通道散热器 | |
TWI413751B (zh) | 一種液態冷卻流體熱交換室 | |
US9423189B2 (en) | Fluid heat exchange apparatus | |
Xiang et al. | High-performanc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high-power LEDs based on double-nozzle spray cooling | |
CN106601703B (zh) | 采用二次回流冷却模式的微通道热沉 | |
Rajalingam et al. | Estimation of the thermohydraulic performance of a microchannel heat sink with gradual and sudden variation of the flow passage | |
CN102455764A (zh) |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 |
CN201894034U (zh) | 水冷装置的流道结构改良 | |
Xue et al. | Thermal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a micro-jet heat sink via parametric investigated micro pin fin arrays | |
Wang et al. | Topology optimization of a novel bionic fractal microchannel applied in thermal management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 |
CN2894209Y (zh) | 微射流矩阵冲击散热器 | |
CN201766806U (zh) | 热交换器结构 | |
CN205983374U (zh) | 一种计算机高效水冷散热装置 | |
TWM328022U (en) | Water-cooled heat exchanger and a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having the same | |
CN102455765A (zh) |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 |
CN103542748A (zh) | 热沉的针肋-凹陷复合阵列结构及针肋-凹陷复合阵列的布置方法 | |
TW201211739A (en) |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 |
CN203423886U (zh) | 散热模块 | |
CN207491450U (zh) | 一种液冷板 | |
CN102469748A (zh) | 水冷装置的流道结构改良 | |
CN102131367B (zh) | 热交换器结构 | |
CN201894035U (zh) | 具分流的热交换结构 | |
CN104349640A (zh) | 一种微通道强化换热装置 | |
CN102458085A (zh) |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