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766806U - 热交换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1766806U CN201766806U CN2010205249412U CN201020524941U CN201766806U CN 201766806 U CN201766806 U CN 201766806U CN 2010205249412 U CN2010205249412 U CN 2010205249412U CN 201020524941 U CN201020524941 U CN 201020524941U CN 201766806 U CN201766806 U CN 20176680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ow channel
- heat exchanger
- spiral flow
- exchanger structure
- structure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10 cooling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021 over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含:一个本体,该本体对应两侧设有呈螺旋状之一的第一流道组及一个第二流道组,该第一、二流道组对应该本体的一侧设有复数扰流部,该本体另设有一个进水口及一个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二流道组,透过通入流体于所述第一、二流道组流动,并藉由该等扰流部可令该流体产生分离涡流用以大幅提升流场紊流强度以增加热传效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热交换器,尤指一种提高热传效率的热交换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科技的日益进步,使得电子设备(如计算机、笔记型计算机、通讯机箱...等)的使用日趋普及且应用更为广泛;然而,电子设备在高速运作时其内的电子组件会产生废热,倘若无法及时将前述废热排出电子设备外,极容易使这些废热囤积在电子设备内,使电子设备内部及其内电子组件的温度不断地攀升,进而导致电子组件因过热而发生故障、损坏或运作效率降低等情况。
而现有技术为了改善上述散热问题,一般较常见都是在电子设备内装设一个散热风扇来强制散热,但因其散热风扇的气流量受限,使其散热效果难以提升,且降温幅度也受限的情况,所以业者便寻求另一种解决方式,即使用一水冷式散热装置直接贴附在发热组件上,如(中央处理器(CPU)、MPU、南、北桥芯片或其它因执行作业会产生高热之电子组件等),并由一个泵浦自储水槽内将冷却液体导入到水冷式散热装置中,使冷却液体与该水冷式散热装置从发热组件吸收的热量作热交换后,冷却液体再由水冷式散热装置的一出水口流出至一散热模块,再经由冷却后再送回前述储水槽,所以藉由冷却液体循环来帮助散热,降低发热组件温度,使其发热组件能顺利运作。
然而,虽所述水冷式散热装置能改善利用气流散热的问题,但却延伸出另一个问题,即水冷式散热装置紧贴靠该发热组件的端面(即为吸热面)仅集中在同一处的关系,使得在水冷式装置内的冷却液体仅有一个最下层的流体部份与吸热面产生热交换作用,而中上层的流体并未与吸热面产生热交换,且所述冷却液体滞留在水冷式散热装置的时间亦过短,以导致冷却液体尚未完全充分的吸收足够的热量(即热交换),便立即快速的由前述出水口导出,所以使水冷功能大打折扣致使其热传效果不佳,进而令散热效果极不彰显。
因现有技术水冷热交换器结构内部流道呈单向平滑流道,故冷却液体于该等流道中的停滞时间较短,则带走的热源即较少,因此,使整体的热交换效率及热传效果明显不佳,相对的其散热效果更未尽理想;故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点:
1.热交换效率不佳;
2.散热效果不佳。
有鉴于上述习用品所衍生的各项缺点,本案的创作人遂竭其心智,以从事该行业多年的经验,潜心研究加以创新改良,终于成功研发完成本件「热交换器结构」案,实为一个具功效增进的创作。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可令流体产生分离涡流提升流场紊流强度,进而增加热传效能的热交换器结构。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含:一个本体、一个第一流道组、一个第二流道组、一个第一盖体、一个第二盖体;所述本体具有一个第一侧、一个第二侧及一个第三侧,该第一、二侧相互对应设于该本体两侧,该第三侧与该第一、二侧垂直连接并设有一个进水口及一个出水口;该第一流道组设于所述第一侧,具有一个第一螺旋流道及一个第二螺旋流道,该第一、二螺旋流道相互连通,并连通所述进水口及该出水口,所述第一、二螺旋流道相对该本体的一侧具有复数扰流部;所述第二流道组设于所述第二侧,具有一个第三螺旋流道及一个第四螺旋流道,该第三、四螺旋流道相互连通,并连通所述进水口及该出水口,所述第三、四螺旋流道相对该本体的一侧具有复数扰流部;该第一盖体对应盖合所述第一侧;该第二盖体对应盖合所述第二侧。
藉由所述热交换器结构的两侧螺旋型流道的设计,得增加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并且透过于该等螺旋型流道内的壁面设置扰流部,令通过的流体产生分离涡流提升流场紊流强度提升热传效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第一实施例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第一实施例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第二实施例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第二实施例剖面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第三实施例剖面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作动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热交换器1 第一螺旋流道121
本体11 第二螺旋流道122
第一侧111 第二流道组13
第二侧112 第三螺旋流道131
第三侧113 第四螺旋流道132
进水口114 第一盖体14
出水口115 第二盖体15
中心116 扰流部16
第一流道组12 工作流体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图标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请参阅第1、2、3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第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及组合及剖视图,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1,包含:一个本体11、一个第一流道组12、一个第二流道组13、一个第一个盖体14、一个第二盖体15;
所述本体11具有一第一侧111及一第二侧112及一第三侧113,该第一、二侧111、112相互对应设于该本体11两侧,该第三侧113与该第一、二侧111、112垂直连接并设有一个进水口114及一个出水口115。
该第一流道组12设于所述第一侧111,具有一个第一螺旋流道121及一个第二螺旋流道122,该第一、二螺旋流道121、122相互连通,并连通所述进水口114及该出水口115,所述第一、二螺旋流道121、122相对该本体11的一侧具有复数扰流部16。
所述第一螺旋流道121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流道122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流道122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15连接。
第二流道组13设于所述第二侧112具有一个第三螺旋流道131及一个第四螺旋流道132,该第三、四螺旋流道131、132相互连通,并连通所述进水口114及该出水口115,所述第三、四螺旋流道131、132相对该本体11的一侧具有复数扰流部16。
所述第三螺旋流道131一端与所述进水口114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螺旋流道132连接,所述第四螺旋流道132另一端与前述出水口115连接。
所述第一盖体14对应盖合所述第一侧111;该第二盖体15对应盖合所述第二侧112。
所述本体11更具有一个中心116,所述第一、二、三、四螺旋流道121、122、131、132由该中心116朝相对该中心116的外侧径向环绕延伸所构形,且该第一、二、三、四螺旋流道121、122、131、132的径向回转半径从本体11的中心116往外侧逐渐增加。
所述扰流部16为一个连续或分段的条状凸柱(当然亦可设置成连续或分段之点状或其它几何形状),并倾斜或呈切线设置。
请参阅第4、5图,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第二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及剖视图,本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特征相同,故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为本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处为所述第一盖体14对应盖合所述第一侧111,该第二盖体15对应盖合所述第二侧112,并该第一盖体14对应该第一流道组12的一侧及该第二盖体15对应该第二流道组13的一侧分别设有复数扰流部16。
请参阅第6图,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第三实施例剖视图,本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部分结构特征相同,故在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本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不同处为本实施例的扰流部16为一连续或分段的条状凹槽,并倾斜或切线设置。
请复参阅第6、7图,是本实用新型热交换器剖视图及作动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工作流体2由所述热交换器1的进水口114进入该第一螺旋流道121及该第三螺旋流道131内做循环,并顺着该第一螺旋流道121及该第三螺旋流道131进入第二螺旋流道122及第四螺旋流道132做循环,并由该第二、四螺旋流道122、132连接该出水口115处排出该热交换器1,所述工作流体2于所述第一、二、三、四螺旋流道121、122、131、132内循环时,因该第一、二、三、四螺旋流道121、122、131、132内设有复数扰流部16,相较于现有技术平滑流道结构的设计,本实用新型的扰流部16可令该工作流体2产生分离涡流提升流场紊流强度,进而提升热传效能。
Claims (12)
1.一种热交换器结构,包含:
一个本体,具有一个第一侧及一个第二侧及一第三侧,该第一、二侧相互对应设于该本体两侧,该第三侧与该第一、二侧垂直连接并设有一个进水口及一个出水口;
一个第一流道组,设于所述第一侧,具有一个第一螺旋流道及一个第二螺旋流道,该第一、二螺旋流道相互连通,并连通所述进水口及该出水口,所述第一、二螺旋流道相对该本体的一侧具有复数扰流部;
一个第二流道组,设于所述第二侧,具有一个第三螺旋流道及一个第四螺旋流道,该第三、四螺旋流道相互连通,并连通所述进水口及该出水口,所述第三、四螺旋流道相对该本体的一侧具有复数扰流部;
一个第一盖体,对应盖合所述第一侧;
一个第二盖体,对应盖合所述第二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扰流部为一条状凸柱。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扰流部为一条状凹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螺旋流道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螺旋流道连接,所述第二螺旋流道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第三螺旋流道一端与所述进水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螺旋流道连接,所述第四螺旋流道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第一盖体设有复数扰流部对应第一流道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第二盖体设有复数扰流部对应第二流道组。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本体更具有一个中心,所述第一、二、三、四螺旋流道由该中心朝相对该中心的外侧径向环绕延伸所构形,且该第一、二、三、四螺旋流道的径向回转半径从本体中心往外侧逐渐增加。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扰流部为一条状凸柱。
10.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扰流部为一条状凹槽。
11.如权利要求1、2、3、6或7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扰流部以倾斜或切线其一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2、3、6或7所述的热交换器结构,其中所述扰流部呈连续或分段形式设置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249412U CN201766806U (zh) | 2010-09-10 | 2010-09-10 | 热交换器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205249412U CN201766806U (zh) | 2010-09-10 | 2010-09-10 | 热交换器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1766806U true CN201766806U (zh) | 2011-03-16 |
Family
ID=43719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20524941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766806U (zh) | 2010-09-10 | 2010-09-10 | 热交换器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1766806U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04973A (zh) * | 2010-09-10 | 2012-04-0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热交换器结构 |
CN103138487A (zh) * | 2011-11-23 | 2013-06-05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冷却套 |
CN103401346A (zh) * | 2013-08-08 | 2013-11-20 | 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水冷永磁同步电机冷却水流道结构 |
US9207022B2 (en) | 2011-11-23 | 2015-12-08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Cooling jacket |
-
2010
- 2010-09-10 CN CN2010205249412U patent/CN201766806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04973A (zh) * | 2010-09-10 | 2012-04-04 |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热交换器结构 |
CN103138487A (zh) * | 2011-11-23 | 2013-06-05 |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冷却套 |
US9207022B2 (en) | 2011-11-23 | 2015-12-08 | Delta Electronics, Inc. | Cooling jacket |
CN103401346A (zh) * | 2013-08-08 | 2013-11-20 | 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水冷永磁同步电机冷却水流道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00420B (zh) | Spiral heat exchanger | |
CN204836927U (zh) | 液冷式散热头及其散热系统 | |
CN104465562B (zh) | 一种链式交错型微通道结构 | |
CN103967621B (zh) | 具有微小斜肋-凹陷复合结构的冷却装置 | |
CN204375724U (zh) | 一种微通道冷却器 | |
CN106252309A (zh) | 一种用于高热流密度芯片的微通道液冷散热器及导冷插件 | |
TWI400421B (zh) |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 |
CN105592665A (zh) | 散热装置 | |
CN201766806U (zh) | 热交换器结构 | |
CN208300202U (zh) | 散热器水冷板 | |
CN201894034U (zh) | 水冷装置的流道结构改良 | |
CN201119216Y (zh) | 水冷式散热系统的水冷头结构 | |
CN106911058A (zh) | 一种“w”型流道热沉 | |
CN102404973A (zh) | 热交换器结构 | |
CN109346445B (zh) | 一种产生螺旋流的微通道热沉 | |
CN102469748A (zh) | 水冷装置的流道结构改良 | |
TW201211739A (en) | Heat exchanger structure | |
CN202585392U (zh) | 液冷式散热器 | |
CN102131367B (zh) | 热交换器结构 | |
CN202042475U (zh) | 一种液冷散热器 | |
CN201894035U (zh) | 具分流的热交换结构 | |
JP3164946U (ja) | 熱交換器構造 | |
CN104349640A (zh) | 一种微通道强化换热装置 | |
CN102455765A (zh) | 液态冷却流体热交换室 | |
CN201191960Y (zh) | 水冷头结构改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3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91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