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31831B -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31831B CN102431831B CN201110242072.3A CN201110242072A CN102431831B CN 102431831 B CN102431831 B CN 102431831B CN 201110242072 A CN201110242072 A CN 201110242072A CN 102431831 B CN102431831 B CN 10243183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et material
- pleated sheet
- pile
- sheet pile
- pleat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7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3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4080 pun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357 fla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023 transfer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44000287680 Garcinia dulc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0 confirm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30 finish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055 memory stor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0 scra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08 shea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18—Oscillating or reciprocating blade fold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5/00—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 B65H35/02—Delivering articles from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machines; 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utting or line-perforating devices, e.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s from or with longitudinal slitters or perfora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45/00—Folding thin material
- B65H45/12—Folding articles or webs with application of pressure to define or form crease lines
- B65H45/28—Fol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cutt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50—Auxiliary process performed during handling process
- B65H2301/51—Modifying a characteristic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Changing form of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5123—Compressing, i.e. diminishing thickness
- B65H2301/51232—Compressing, i.e. diminishing thickness for flatten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511/00—Dimensions; Position; Numbers; Identification; Occurrences
- B65H2511/10—Size; Dimensions
- B65H2511/13—Thickne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701/00—Handled material; Storage means
- B65H2701/10—Handled articles or webs
- B65H2701/13—Parts concerned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701/132—Side portions
- B65H2701/1321—Side portions of folded article or web
- B65H2701/13212—Fold, spine portion of folded artic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Details Of Cutting Device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能处理折叠片材摞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和一种成像装置,所述片材处理装置(1000)包括:变形装置(640),其构造成通过推压所述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以使所述折叠脊部变形成方形来进行变形处理;裁切装置(621、622),其构造成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的与所述折叠脊部相对的边缘部;以及控制单元(501),其构造成控制所述折叠片材摞相对于所述裁切装置(621、622)的位置,使得在进行变形处理的情况下、从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所述裁切装置(621,622)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的所述边缘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短于在不进行变形处理的情况下、从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所述裁切装置(621,622)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的所述边缘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中国专利申请No.200910140039.2(申请日:2009年7月10日;发明名称: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而且尤其涉及将片材摞折叠并进行装订成册处理的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着装备有片材处理装置的常规成像装置(例如复印机、激光束打印机等),所述片材处理装置能将从成像装置中排出的相应片材恰当地折叠,或者沿所述片材的中心线将所述片材钉合并随后将这些钉合后的片材折叠,以用于骑马钉装订成册。
在骑马钉装订成册处理中,如果构成片材摞的片材的数量大(例如20张或20张以上)且要将所述摞片材弯曲以进行装订成册,则最终产品的折叠脊部可能具有弯曲部或弓形部。即使在片材摞被牢靠地按压并折叠之后,以这种方式完成的折叠片材摞可能依然有些张开,这赋予其不具吸引力的外观。由于厚度上的差异,这种在折叠脊部中的弯曲部或弓形部也更难于将大量的这种折叠片材摞进行堆叠。
为了提高折叠片材摞的外观和平坦度,美国专利US 6692208中所讨论的片材处理装置包括按压辊,所述按压辊能沿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行进,以使所述折叠脊部的弯曲部变形或压扁所述折叠脊部的弯曲部。
图18A至图18C示出了常规片材处理装置的示范性构造。如图18A所示,当片材处理装置进行使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变形的处理时,一对带传送装置1106和1107传送折叠片材摞S直到折叠脊部抵触到定位装置1105。在折叠脊部抵接到定位装置1105上之后,带传送装置1106和1107继续旋转预定的量,以进一步传送折叠片材摞S,同时使折叠片材摞S在它们的表面上滑动。这对于修正折叠片材摞S的歪斜并精确调整片材摞S的位置是有效的。
接下来,如图18B所示,折叠片材摞S被保持在一对夹持装置1102和1103之间且其折叠脊部突出。即,夹持装置1102和1103在邻近折叠脊部的位置处协同地固定折叠片材摞S。定位装置1105移动到退避位置。随后,如图19A和19B所示,按压辊1104沿着箭头所示的方向行进,同时逆着传送方向或与传送方向相反地将压力施加到弯曲片材摞S的从夹持装置1102和1103中突出的折叠脊部上。
由此,可使弯曲片材摞S的折叠脊部变形,以沿折叠脊部形成大体平坦表面,所述大体平坦表面优选地为大体与片材摞的前后封面垂直。随后,如图18C所示,带传送装置1106和1107将变形后的折叠片材摞S传送并排出到片材排出拖盘1108中。
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 2000-198613中所讨论的,存在有一种常规裁切装置(即,修剪器),在片材摞经历了骑马钉装订成册之后,所述裁切装置进行沿片材摞的一端(即开放端)将片材摞裁切的处理。如果片材摞的厚度在折叠片材摞的弯折部处大,那么由骑马钉装订成册完成的片材摞在其开放端部处具有相对于其它片材突出的中心片材(相对于与前封面或后封面相邻的片材,所述突出为最大)。由此,片材摞的开放端部呈现为凸形形状。通过将所述凸形形状裁切成平坦形状,可获得具有良好外观的产品。
图20示出了一常规裁切装置(即片材处理装置),所述常规裁切装置包括上部裁刀2101和下部裁刀2102,上部裁刀2101和下部裁刀2102协同地裁切由骑马钉装订成册处理完成的折叠片材摞S。为了裁切折叠片材摞S,传送带2111将折叠片材摞S传送到上部裁刀2101和下部裁刀2102之间的位置,而且如果折叠片材摞S的折叠脊部抵触到挡块2127,则传送带2111停止旋转。在通常的用于在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抵接定位装置1105的状态下裁切折叠片材摞的开放端部的处理中,裁切位置与折叠脊部相隔预定量。依据折叠片材摞S的尺寸以及所确定的裁切量,挡块2127沿传送方向的位置可以变化。
在折叠片材摞S抵接于挡块2127的状态下的裁切过程中,夹持单元2136牢靠地保持折叠片材摞S。随后,上部裁刀2101向下移动,且在上部裁刀2101到达下部裁刀2102之后将折叠片材摞S切断。以这种方式裁切出的折叠片材摞S被传送到摞存储装置(未示出)。在这个裁切操作中产生的切屑掉落到定位在裁刀2101和2102下方的切屑箱2108中。
在图20中,摆动引导装置2114可将折叠片材摞S从传送带2111上引导至下部裁刀2102上。当折叠片材摞S被裁切时,摆动引导装置2144向下运动(即旋转),以使所述切屑掉落到切屑箱2108内。当裁切过程完成时,摆动引导装置2114向上运动,以引导下一片材摞。
然而,为了改善折叠脊部和开放端部二者的外观,通常进行上述两边缘部的处理。作为应用到片材边缘部的示范性处理,上述变形过程可作用到折叠脊部,而且整齐化处理(即裁切处理)可作用到开放端部,以改善处理后的折叠片材摞的质量。在这种情况下,所希望的是,在完成所述变形处理之后裁切片材摞的开放端。更具体地,在作用到片材摞S的折叠脊部上的变形处理结束之后,片材摞S的已变形的折叠脊部抵触到挡块上,所述挡块被保持在依据片材摞S的尺寸或厚度所确定的位置处。随后,对由此定位的片材摞S进行裁切处理。
然而,本申请人已确认的是,如果常规片材处理装置或常规成像装置对折叠脊部进行变形处理而对开放端部进行整齐化处理,那么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1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即从折叠脊部到开放端的长度)变短,且变短的量为折叠脊部的变形量,如图21所示。
因此,如果两个待裁切的折叠片材摞S1和S2在它们的开放端处具有相同的厚度,那么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1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长度比未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2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长度短了与变形量L相等的量。例如,如图21所示,“A”代表从相应折叠片材摞S1和S2的折叠脊部到上部裁刀2101的长度,而“C”代表已定位的折叠片材摞S1和S2的边缘部裁切量(即裁切长度)。
在这种情况下,在实际裁切长度上,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1要比未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2短了与变形量L相等的量。当成像装置对各片材进行成像时,所述片材上的沿折叠片材摞的片材传送方向从一个边缘部到图像写入位置之间的距离为常数。因此,如果对包括其上形成有图像的多片片材的折叠片材摞进行裁切处理,那么在开放端部处的裁切位置需与成像部分离。
一般而言,为了提高折叠片材摞的质量,所希望的是,将开放端部的弯曲形状裁切成平坦形状。为此,可将上述成像作为将裁切处理应用到未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2上的条件加以考虑,以确定从折叠片材摞S2的折叠脊部到裁切位置的距离。然而,如果针对折叠片材摞S2所确定的折叠脊部和裁切位置之间的距离直接用到针对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1所进行的裁切处理,那么裁切位置可能移动到与开放端部的弯曲形状所对应的区域内,这是因为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长度短了变形量L。结果,折叠片材摞S1的开放端部可能不会被裁切成平坦形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旨在提供一种片材处理装置和一种成像装置,不管是否存在着变形或压扁处理设定,所述装置均能依据确定的边缘部裁切量来进行裁切处理。
依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能处理折叠片材摞的片材处理装置,包括:变形装置,其构造成通过推压所述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以使所述折叠脊部变形成方形来进行变形处理;裁切装置,其构造成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的与所述折叠脊部相对的边缘部;以及控制单元,其构造成控制所述折叠片材摞相对于所述裁切装置的位置,使得在进行变形处理的情况下、从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所述裁切装置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的所述边缘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短于在不进行变形处理的情况下、从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所述裁切装置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的所述边缘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依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装置,包括:成像单元,其构造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前述片材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可依据预定边缘部裁切量来进行裁切处理,而不管是否存在着变形处理设定,因为当未经历变形或压扁处理的折叠片材摞被裁切时,通过裁切处理获得的装订成册产品的长度设定为比当已经历变形处理的片材摞被裁切时所获得的装订成册产品的长度长。
从下面参照随附附图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以及方面将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合并到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方式和特征,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至少一些原理。
图1是复印机的剖视图,所述复印机能用作成像装置的实例,其包括依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
图2示出了可用作片材处理装置的修整器的构造。
图3是示出了可由所述修整器的骑马钉装订单元获得的册子。
图4示出了在所述修整器中设置的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的构造。
图5示出了在所述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中设置的册子处理单元的构造。
图6示出了在所述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中设置的摞传送单元的构造。
图7是所述复印机的控制方框图。
图8是示出能由所述修整器进行的册子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打孔处理的流程图,所述打孔处理可作为所述册子处理的一部分而执行。
图10A和图10B示出了可由所述册子处理单元进行的打孔处理。
图11是示出变形处理的流程图,所述变形处理可作为所述册子处理的一部分而执行。
图12A和图12B示出了可由所述册子处理单元进行的变形处理。
图13示出了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的状态。
图14是示出了经历了上述变形处理之后被排出的折叠片材摞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裁切处理的流程图,所述裁切处理可作为所述册子处理的一部分而执行。
图16示出了可由册子处理单元进行的裁切处理。
图17示出了在所述裁切处理中折叠片材摞的停止位置,所述停止位置依据变形处理设定的存在而不同地设定。
图18A、图18B和图18C示出了常规片材处理装置的构造。
图19A和图19B示出了在所述常规片材处理装置中作用到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上的变形处理。
图20示出了常规片材处理装置的构造。
图21示出了在所述常规片材处理装置中在裁切量上的差异,所述差异是由于存在着变形处理设定而产生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示范性实施方式的说明本质上是解释性的,而且绝非意图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或用途。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以及符号在下面的图中指的是相同的部件,而且由此,一旦某个部件已在一个图中予以说明,则在随后的图中可能不会再讨论所述部件。下面将参照附图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范性实施方式、特征和方面。
图1是复印机的剖视图,该复印机用作包括依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的成像装置的实例。
在图1中,复印机1000包括:复印机本体300;以及扫描仪200,其设置在复印机本体300的上表面上。
构造成读取原稿的扫描仪200包括原稿进给单元100、扫描单元104、透镜108、以及图像传感器109。当扫描仪200读取原稿D时,使用者将原稿D放置在原稿进给单元100的托盘100a上。例如,原稿D可在面朝上的状态(其中原稿D的成像表面面朝上)下放置在托盘100a上。
接下来,原稿进给单元100将以这种方式设置的原稿D的片材从其首页一张接一张相继地向左传送(即图1所示的箭头方向)。原稿进给单元100将各片材经由弯曲路径而传送至压板玻璃102,并在压板玻璃102上进一步将片材从左到右传送,并最终将片材排出到片材排出托盘112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原稿进给单元100进行用于原稿读取的进给读取操作,则扫描单元104静态地被保持在预定位置,以读取在扫描单元104上方从左到右行进的原稿D。在读取处理中,在原稿D于压板玻璃102上移动的同时,利用从扫描单元104的灯103发出的光照射原稿D。原稿D的反射光通过反射镜105、106和107以及透镜108被引导至图像传感器109。图像传感器109读取原稿D。随后,对图像传感器109读取的图像数据进行预定的图像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发送到曝光控制单元110。
如果原稿进给单元100进行用于原稿读取的固定读取操作,则原稿进给单元100使压板玻璃102上的被传送的原稿D暂时地停止,同时扫描单元104从左到右移动来进行原稿读取处理。如果使用者不使用原稿进给单元100,则使用者可抬起原稿进给单元100,手动地将原稿D放置在压板玻璃102上。
复印机本体300包括:片材进给单元1002,其构造成从片材盒114或115进给片材S;以及成像单元1003,其构造成形成由片材进给单元1002进给的片材S的图像。
成像单元1003包括感光鼓111、显影单元113、以及转印充电装置116。当利用从曝光控制单元110发射出的激光光束照射感光鼓111时,可在感光鼓111上形成潜像。显影单元113可将所述潜像显现为调色剂图像。在成像单元1003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定影单元117和排出辊对118。
复印机本体300可利用上述构造进行成像操作。
当扫描仪200进行进给读取或固定读取操作时,如上所述的由图像传感器109读取的原稿D的图像数据经历预定图像处理并发送至曝光控制单元110。曝光控制单元110输出与所接收的图像信号相对应的激光光束。与多面反射镜110a的扫描操作相同步地,利用曝光控制单元110发射出的激光光束来照射感光鼓111。依据被扫描的激光光束,静电潜像可形成在感光鼓111上。显影单元113可使在感光鼓111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并使静电潜像显现为调色剂图像。
片材S可从片材盒114和115、手动片材进给单元125、以及双面传送路径124中的任一个被传送至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可由感光鼓111和转印充电装置116构成。所述转印单元将在感光鼓111上显现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片材S上。定影单元117对从所述转印单元供给的片材S进行定影处理。
切换装置(未示出)将已通过定影单元117的片材S引导至路径122。在路径122中,在片材S的后端沿着传送方向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之后,片材S产生转回运动。随后,所述切换装置将片材S传送至排出辊对118。排出辊对118将片材S从复印机本体300中排出。在这种情况下,从复印机本体300中排出的片材S处于面朝下的状态,其中片材S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表面面朝下。
使用与上述的反转排出操作,片材S可以以面朝下的状态被排出。由此,当从原稿的首页起相继地进行成像处理时,例如,当对计算机提供的图像数据进行成像处理时,其上形成有图像的已处理片材可依据页码顺序设定。如果待经历成像处理的片材S为硬片材(例如,由手动片材进给单元125传送的OHP片材),则片材S不被引导至路径122且辊对118将片材S以面朝上的状态(其中片材S的调色剂图像形成表面面朝上)从复印机本体300中排出。
在所述复印机对片材S的两个表面进行成像处理的情况下,将片材S从定影单元117直接引导至辊对118。在片材S的后端沿传送方向刚刚通过所述切换装置之后,片材S立即产生转回运动。随后,所述切换装置将片材S引导到双面传送路径124。
复印机本体300与折叠处理单元400相关联。折叠处理单元400能够将已经历成像处理、并从复印机本体300中排出的片材折叠。折叠处理单元400连接于修整器500,修整器500具有缝合片材或进行装订成册处理的能力。修整器500、钉针单元500A、骑马钉装订单元800(即装订成册单元)、以及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可作为依据本发明示范性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进行操作。
折叠处理单元400包括传送路径131,传送路径131可接受从复印机本体300排出的片材并将所述片材引导至修整器500。在传送路径131中设置有传送辊对130和排出辊对133。在排出辊对133附近设置有切换装置135。切换装置135可将传送辊对130传送的片材引导至折叠路径136或引导至修整器500。
当折叠处理单元400对片材进行折叠处理时,折叠处理单元400使切换装置135切换成引导片材至折叠路径136。引导至折叠路径136的片材在其沿传送方向的前端处抵触到挡块137。在片材的前端被挡块137挡住的状态下,所述片材开始变形成环形。随后,变形为环形的片材由一对折叠辊140和141折叠,以形成折叠部。
接下来,所述折叠部抵触到上挡块143,以形成另一环形。随后,该环形部由另一对折叠辊141和142折叠。结果,所述片材被折叠成Z形。折叠成Z形的片材经由传送路径145被送到传送路径131。排出辊对133将折叠的Z形片材排出到修整器500,修整器500位于传送方向的下游侧。
折叠处理单元400能够选择性地进行折叠处理。如果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折叠处理,则折叠处理单元400使切换装置135切换成将从复印机本体300排出的片材经由传送路径131直接引导至修整器500。
其上形成有图像的各片材S经由折叠处理单元400传送至修整器500中。修整器500可对从复印机本体300中接收的片材进行各种处理。更具体地,修整器500进行使多个片材对齐并使对齐的多个片材摞成单个片材摞的处理、以及分类处理和不分类处理。修整器500还可进行将片材摞的沿传送方向的后端侧钉针的钉针处理(即装订处理)以及装订成册处理。如图2所示,修整器500包括:钉针单元500A,其可钉合多片片材;以及骑马钉装订单元800(即装订成册单元),其可将片材摞折叠以用于装订成册。
如图2所示,修整器500包括传送路径520,从折叠处理单元400传送的片材经由传送路径520可供给到所述装置的内部。沿传送路径520设置有多个传送辊对。设置在传送路径520附近的打孔单元530可对沿传送方向传送的片材的后边缘部进行打孔处理。
在传送路径520的后端处设置有切换装置513。切换装置513可将所述传送路径切换到与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连接的上部片材排出路径521或下部片材排出路径522。上部片材排出路径521可用于将片材排出到上部堆叠托盘701。下部片材排出路径522可用于将片材排出到处理托盘550。
经由下部片材排出路径522排出到处理托盘550的片材相继地经历对齐处理并成摞地被收容。依据经由图1所示的操作单元1输入的使用者的设定,片材还经历分类处理和钉针处理。沿宽度方向上可移动的钉针器560可在任意位置处对片材进行钉针处理。
已经历分类处理和钉针处理的片材由摞排出辊对551排出到上部堆叠托盘701或下部堆叠托盘700中。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后端引导器710可对排出到上部堆叠托盘701和下部堆叠托盘700中的片材的后端进行调整和对齐。
上部堆叠托盘701和下部堆叠托盘700在竖直方向上可移动。上部堆叠托盘701可接收来自上部片材排出路径521和处理托盘550的片材。下部堆叠托盘700可接收来自处理托盘550的片材。通过沿竖直方向移动上部堆叠托盘701和下部堆叠托盘700,可将大量的片材存放在上部堆叠托盘701和下部堆叠托盘700中。
如图2所示,在修整器500上设置有插入器900。插入器900可提供待添加到片材摞中的首页和末页,并可将插入片材(即,与构成所述片材摞的片材不同的片材)插入到其上通过复印机本体300形成的图像的片材之间。
当将插入片材插入时,插入器900将由使用者放置在插入托盘901或902中的插入片材在预定的定时供给至传送路径520。随后,供给至传送路径520的插入片材可被传送至上部堆叠托盘701、处理托盘550和骑马钉装订单元800中的任一个。
在下部片材排出路径522的预定位置处设置有切换装置514。当修整器500对片材进行骑马钉处理时,切换装置514切换传送路径,以将片材引导至鞍形片材排出路径523。片材被传送至骑马钉装订单元800中。更具体地,已通过鞍形片材排出路径523的片材被鞍形入口辊对801接收。可由螺线管来驱动的切换装置802依据所传送的片材的尺寸来选择进入端口。片材被传送到骑马钉装订单元800的收容引导器803中。
滑动辊804传送所进入的片材,直到片材的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抵达可移动的片材定位装置805。鞍形入口辊对801和滑动辊804可由马达M1来驱动。在收容引导器803附近设置有钉针器820。钉针器820包括以面对面的关系定位在收容引导器803的相对侧上的驱动器820a和砧座820b。驱动器820a可推出钉针(未示出)。砧座820b可使伸出的钉针的末端弯曲。
当片材定位装置805被马达M2驱动时,片材定位装置805可沿竖直方向移动。片材定位装置805可依据各片材的尺寸来改变其竖直位置。当所传送的片材被片材定位装置805挡住时,片材的沿传送方向的中心部与钉针器820的钉合位置吻合。
在钉针器820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一对折叠辊810a和810b。与折叠辊810a和810b呈面对面的关系设置推送元件830。推送元件830在其原始位置时从收容引导器803退避,而当其被马达M3驱动时,可朝被收容的片材摞伸出。
当推送元件830朝片材摞伸出并按压片材摞时,片材摞被折叠辊810a和810b折叠并夹持。该操作称为折叠处理。对齐板对815具有围绕折叠辊810a和810b并突伸抵靠收容引导器803的表面。对齐板对815可将存放在收容引导器803中的多个片材对齐。当对齐板对815被马达M5驱动时,对齐板对815可相对于片材沿着夹持方向移动。通过对齐板对815,所述片材可在宽度方向上被定位。
折叠辊810a和810b通过弹簧(未示出)而彼此压靠,所述弹簧给予足够的压力F1来折叠片材摞。在片材摞被夹持在折叠辊810a和810b之间之后,推送元件830再次返回到所述原始位置。
一对第一折叠传送辊811a、811b和一对第二折叠传送辊812a、812b可将折叠片材摞排出到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中。第一折叠传送辊811a和811b通过弹性元件(未示出)而彼此压靠,所述弹性元件给予足够的压力F2来折叠片材摞。同样,第二折叠传送辊812a和812b通过弹性元件(未示出)而彼此压靠,所述弹性元件给予足够的压力F3来折叠片材摞。单个马达M4(即,共用马达)可驱动折叠辊810a和810b、第一折叠传送辊811a和811b、以及第二折叠传送辊812a和812b,从而这些辊可以相同速度同步旋转。
在结束钉针处理之后,片材定位装置805自片材摞已经经历钉针处理的位置向下移动预定距离,从而片材摞的钉针位置与折叠辊810a和810b的夹持位置相吻合。随后,通过沿与图3所示的钉针位置相对应的线折叠片材摞,可获得册子(即折叠片材摞)SA。
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在传送方向上设置在骑马钉装订单元800的下游侧。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可对册子(即由骑马钉装订成册处理完成的片材摞)的折叠脊部进行修整处理。如图4所示,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包括册子接收单元610、册子处理单元620、以及摞传送单元660。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和骑马钉装订单元800协同构成修整器500(即依据本示范性实施方式的片材处理装置)。
册子接收单元610接收来自骑马钉装订单元800的折叠片材摞并传送所接收的片材摞。为此,册子接收单元610包括下部传送带611,下部传送带611可收来自骑马钉装订单元800的折叠片材摞并传送所接收的片材摞。当下部传送带611接收折叠片材摞时,下部传送带611沿传送方向旋转。因此,即使折叠片材摞以其折叠脊部作为前端从第二折叠传送辊812a和812b上掉落,折叠片材摞也不会旋转并可由下部传送带611来接收,而不会改变折叠片材摞在传送方向上的定向。
侧面引导件对612定位成以沿与下部传送带611的传送方向相垂直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方式横跨下部传送带611。侧面引导件对612可在折叠片材摞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以修正折叠片材摞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形成于侧面引导件对612上侧的按压引导器614可防止折叠片材摞张开。按压引导器614可起到能将各折叠片材摞顺畅地传送至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引导装置的作用。
在下部传送带61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设置有传送爪613。传送爪613可以以相同的速度平行于下部传送带611移动,如图6所示。如果在折叠片材摞和下部传送带611之间产生任何滑动,则在折叠片材摞移动时,传送爪613接触折叠片材摞的传送方向上的后端并推送折叠片材摞。
在这种方式下,设置作为按压元件的传送爪613可确切地向着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推送各折叠片材摞的后端,并将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压靠在下述的变形或压扁元件642上。下部传送带611、侧面引导件对612和传送爪613可分别由图2所示的马达SM1、SM2和SM3来驱动。
册子处理单元620包括可裁切折叠片材摞的上部裁刀621和下部裁刀622,如图5所示。册子处理单元620还包括按压单元625和打孔器630。按压单元625可用作构造成用来沿竖直方向按压折叠片材摞的夹持单元。设置在按压单元625中的打孔器630能够在折叠片材摞的预定位置处打出孔。册子处理单元620还包括可用作变形处理单元的变形或压扁单元640。变形单元640可调整折叠片材摞在传送方向上的前端(即折叠脊部)的位置。变形单元640可推挤弯曲的前端并使折叠脊部变形,以沿折叠脊部形成大体平坦的表面,所述大体平坦的表面大体垂直于片材摞的前后封面。
按压单元625包括按压基座626、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当按压基座626被马达SM4驱动时,按压基座626可沿竖直方向移动。上部按压板627经由连接元件(未示出)连接于按压基座626。下部按压板628以与上部按压板627相对的关系固定于框架上。变形弹簧629设置在按压基座626和上部按压板627之间。
如图5所示,在按压基座626位于上部预定待命位置(下文称为“上部位置”)处的状态下,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即“夹持元件”)分离,从而折叠片材摞可被传送到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之间的敞开空间中。在按压基座626位于向下位置(下文称为“下部位置”)处的状态下,在此折叠片材摞被处理,变形弹簧629依据各折叠片材摞的厚度而伸展或收缩,同时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确切地夹持并固定折叠片材摞。
下部裁刀622固定到下部按压板628的传送方向上的上游端。上部裁刀621始终被弹簧(未示出)向上推压。在按压基座626位于所述上部位置的状态下,上部裁刀621可经由第一连接销623而连接于按压基座626。
第一连接销623可由螺线管(未示出)驱动,所述第一连接销623可选择性地使按压基座626与上部裁刀621连接或断开。如果在按压基座626和上部裁刀621与第一连接销623连接的状态下按压基座626向下移动,则上部裁刀621与下降的按压基座626一起移动。随后,上部裁刀621和下部裁刀622协同地裁切折叠片材摞。换句话说,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上部裁刀621和下部裁刀622可用作裁切单元,所述裁切单元构造成裁切折叠片材摞的后(即“非钉合”)边缘部,所述后边缘部相对于折叠脊部(即前端)位于传送方向上的相对侧上。
打孔器630可在按压基座626和上部按压板627的竖直孔内滑动。与上部裁刀621类似,打孔器630始终被弹簧(未示出)向上推压。打孔器630在所述上部位置处可经由第二连接销631连接于按压基座626。第二连接销631可由螺线管(未示出)驱动,所述第二连接销631可选择性地使按压基座626与打孔器630连接或断开。
如果在按压基座626和打孔器630与第二连接销631连接的状态下按压基座626向下移动,则打孔器630与下降的按压基座626一起移动并到达下部按压板628的容置孔中,以在片材摞的预定位置处打出穿孔。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穿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穿孔。可沿前后方向打出两个穿孔,以实现“打双孔”。打孔器630具有构造成V形槽的前端,在对摞进行穿孔时所述V形槽可减少可能产生的阻力。
变形单元640的变形元件642具有平坦变形表面641,沿传送方向移动的折叠片材摞的前端可抵触到平坦变形表面641上。变形元件642由轨道643支撑,并可被马达SM5以与所述传送方向平行移动的方式驱动。可使变形元件642与按压单元625接触并可与按压单元625分离。
变形单元640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细长导孔640a。固定到框架上的两个轴644插入到导孔640a中。当变形单元640被马达SM6驱动时,在轴644被沿着导孔640a引导的同时变形单元640可沿竖直方向移动。当变形单元640向上移动并抵达所述上部位置时,变形元件642可从传送路径R上退避。在这种状态下,可自由地传送折叠片材摞。
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如果变形单元640向下移动并抵达所述下部位置,则变形元件642横跨传送路径R伸出并堵塞传送路径R。在这种状态下,被传送的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抵触到变形元件642上并被停住。
在图5中,设置有闸板引导器615,以确切地将折叠片材摞从册子接收单元610传送至册子处理单元620。闸板引导器615可在竖直平面内绕着下部传送带611的轮轴616a与上部裁刀621的上下运动同步地摆动。闸板引导器615经由固定于上部裁621上的凸轮(未示出)而与上部裁621耦连。
当在按压基座626和上部裁刀621均位于所述上部位置的状态下传送折叠片材摞时,闸板引导器615水平引导折叠片材摞,如图5所示(参见实线位置)。当上部裁刀621向下移动并裁切折叠片材摞时,闸板引导器615向下旋转,以使切屑从传送路径R上掉落(参见虚线位置)。
摞传送单元660(其为构造成传送折叠片材摞的单元)包括上部传送带661和下部传送带662,上部传送带661和下部传送带662可以相同速度行进来传送夹在它们之间的折叠片材摞。上部传送带661与从内侧支撑上部传送带661的多个导辊661a相关联。每个导辊661a的位置能够根据每个折叠片材摞的厚度而变化。
定位挡块663定位在下部传送带662的附近,如图6所示。定位挡块663可平行于下部传送带662沿传送方向移动。定位挡块663可绕着图4所示的枢轴664在一位置和另一位置之间摆动,在所述一位置处,定位挡块663从传送路径上退避,而在所述另一位置处,定位挡块663经由沿传送方向延伸的细长孔660b从构成传送路径底表面的引导元件660a伸出。
上部传送带661和下部传送带662可由图2所示的马达SM7驱动。用作挡块移动单元的挡块移动马达SM8可使定位挡块663移动。定位挡块663的摆动运动可由图1所示的马达SM9来驱动。
在图2中,当从摞传送单元660上排出折叠片材摞时,传送托盘670可接收折叠片材摞。当设置在传送托盘670下表面上的传送带671被马达SM10驱动时,传送带671可沿传送方向行进。当折叠片材摞被排出时,传送带671每次重复预定的移动量,以进行折叠片材摞的加载。传感器(未示出)可检测各可移动元件的位置。
图7为复印机1000的控制方框图。中央处理器(CPU)电路单元150包括CPU(未示出);依据存储在只读存储器(ROM)151中的控制程序和经由操作单元1输入的用户设定,CPU可控制原稿进给控制单元101、图像读取器控制单元201、图像信号控制单元202、打印机控制单元301、以及折叠处理控制单元401。所述CPU还可控制修整器控制单元501和外部I/F 203。
原稿进给控制单元101控制原稿进给单元100。图像读取器控制单元201控制扫描仪200。打印机控制单元301控制复印机本体300。折叠处理控制单元401控制折叠处理单元400。修整器控制单元501控制由修整器500进行的各种操作,所述修整器500包括钉针单元500A、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骑马钉装订单元800、以及插入器900。
在图7中,复印机本体300的操作单元1包括:多个键,其能使使用者设定与成像处理相关的各种功能;以及显示单元,其可显示设定的状态。操作单元1将各键上的代表使用者操作的键信号发送到CPU电路单元150。基于从CPU电路单元150接收的信号,操作单元1在其显示单元上显示相应的信息。操作单元1用作设定单元,所述设定单元构造成设定可由变形单元640进行的变形处理。
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52可用作临时存储控制数据的存储区和用于各种控制中的计算的工作区。外部I/F 203可用作复印机1000和外部计算机204之间的接口。当外部I/F 203接收来自计算机204的打印数据时,外部I/F 203可将所接收的数据展开成位图图像。外部I/F 203将所述位图图像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图像信号控制单元202。图像读取器控制单元201接收图像传感器(未示出)读取的原稿的图像,并将所述图像输出到图像信号控制单元202。打印机控制单元301接收来自图像信号控制单元202的图像数据,并将所述图像数据输出到曝光控制单元110。
依据本示范性实施方式的修整器500进行片材摞处理(即册子处理)。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修整器控制单元501可用作基于与CPU电路单元150的通讯来实现修整器500操作的控制单元。可替代地,CPU电路单元150可用作直接控制修整器500的控制单元。
在图8所示的流程图的步骤S100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片材被排出到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中。如果确认片材被排出到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中(步骤S100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101中,控制单元使切换装置514(参见图2)切换到骑马钉装订单元侧。如果确认片材未被排出到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中(步骤S100中的“否”),那么在步骤S102中,控制单元使片材排出到上部堆叠托盘701或下部堆叠托盘700中。
随后,由骑马钉装订单元800形成骑马钉装订成册片材摞(即册子),如图3所示,并随后将骑马钉装订片材摞经由第二折叠传送辊812a和812b排出到册子接收单元610中。接下来在步骤S103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指示骑马钉册子处理。如果确认未选择骑马钉册子处理(步骤S103中的“否”),则在步骤S110中,控制单元使折叠片材摞经由下部传送带611、传送爪613、上部传送带661及下部传送带662而排出到传送托盘670。在这种情况下,侧面引导件对612、上部按压板627、变形单元640以及定位挡块663处于它们的退避位置且不堵塞传送路径。
如果确认选择了骑马钉册子处理(步骤S103中的“是”),则在步骤S104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指示打孔处理。如果确认指示了打孔处理(步骤S104中的“是”),即,如果用户经由操作单元1选定打孔处理模式,那么在步骤S105中,控制单元依据图9所示的流程图来进行打孔处理。
更具体地,在步骤S200中,控制单元进行下列初始操作,以启动打孔处理。在折叠片材摞SA被排出到册子接收单元610之前,控制单元使按压基座626移动到所述上部位置并使变形单元640移动到所述下部位置。控制单元使第二连接销631进入到连接状态,以使打孔器630与按压基座626接合。控制单元使第一连接销623进入到断开状态,以使上部裁刀621不与按压基座626接合。当变形单元640抵达所述下部位置时,变形元件642堵塞传送路径R。这个位置可以称为待命位置。
如果确认上述初始操作已完成(步骤S201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202中,控制单元驱动马达SM1和SM2,以使下部传送带611和传送爪613传送折叠片材摞SA。随后,在步骤S203中,控制单元确认被传送的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即突出部)是否已抵触到变形元件642的变形表面641上。如果确认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抵接到按压表面(即变形元件642的变形表面641)上(步骤S203中的“是”),如图10A所示,那么在步骤S204中,控制单元停止传送折叠片材摞SA。随后,在步骤S205中,控制单元使侧面引导件对612进行夹持操作(即对齐操作),以调整折叠片材摞SA在传送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位置。
在步骤S206中,控制单元驱动马达SM4,以使按压基座626与上部按压板627和打孔器630一起向下移动,如图10B所示。在按压基座626下降的过程中,上部按压板627接触折叠片材摞的上表面。随后,在使变形弹簧629变形的同时,按压基座626进一步向下移动。
在步骤S207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按压基座626已抵达所述下部位置。如果确认按压基座626已抵达所述下部位置(步骤S207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208中,控制单元使马达SM4停止工作,以使按压基座626停止。在按压基座626停止的状态下,折叠片材摞SA被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牢靠地夹持。
当打孔器630与按压基座626接合时,打孔器630与按压基座626一起向下移动。打孔器630的下端可移动穿过片材S进入到下部按压板628的容置孔中。由此,打孔器630在折叠片材摞SA的预定位置打出两个穿孔。传送方向上的打孔位置可由变形表面641止挡折叠片材摞的位置来确定。由此,为了在期望位置打出穿孔,控制单元可控制马达SM5来调整变形元件642在传送方向上的止挡位置。所产生的切屑掉落到定位于打孔器630下方的切屑箱(未示出)中。
接下来,在步骤S209中,控制单元沿反方向驱动马达SM4,以使按压基座626移动到所述上部位置,从而使得折叠片材摞SA可从上部按压板627和打孔器630上释放。控制单元还沿反方向驱动马达SM6,以使变形单元640移动到所述上部位置。在步骤S210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按压基座626和变形单元640已抵达它们的上部位置。如果确认按压基座626和变形单元640已抵达它们的上部位置(步骤S210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211中,控制单元使马达SM4和SM6停止工作,以将按压基座626和变形单元640保持在它们的上部位置。在步骤S212中,控制单元驱动下部传送带611、传送爪613、上部传送带661和下部传送带662,以重新开始传送折叠片材摞SA。由此,折叠片材摞SA可被传送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
接下来,在完成上述打孔处理之后,在图8的步骤S106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指示了变形处理。如果确认指示了变形处理(步骤S106中的“是”),即如果选定了变形处理模式,那么在步骤S107中,控制单元依据图11所示的流程图来进行变形处理。
更具体地,在步骤S300中,控制单元执行下列初始操作,以启动变形处理。在折叠片材摞SA被排出到册子接收单元610中之前,控制单元使按压基座626移动到所述上部位置并使变形单元640移动到所述下部位置。控制单元使第二连接销631进入到断开状态,以使打孔器630不与按压基座626接合。控制单元使第一连接销623进入到断开状态,以使上部裁621不与按压基座626接合。当变形单元640抵达所述下部位置时,变形元件642抵达所述待命位置。
如果确认上述初始操作已完成(步骤S301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302中,控制单元驱动马达SM1和SM2,以使下部传送带611和传送爪613传送折叠片材摞SA。随后,在步骤S303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被传送的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已抵触到变形元件642的变形表面641上。如果确认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抵接到变形元件642的变形表面641上(步骤S303中的“是”),如图12A所示,那么在步骤S304中,控制单元停止传送折叠片材摞SA。在这种情况下,变形元件642的变形表面641与上部按压板627、下部按压板628在传送方向上间隔预定的距离量(间隔量)L。
随后,在步骤S305中,控制单元使得侧面引导件对612进行夹持操作,以调整折叠片材摞SA在传送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随后,控制单元驱动马达SM4,以使按压基座626向下移动。在步骤S306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按压基座626已抵达所述下部位置。如果确认按压基座626已抵达所述下部位置(步骤S306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307中,控制单元使得马达SM4停止工作,以使按压基座626停止。
当按压基座626被停止时,在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从上部加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突出的状态下,折叠片材摞SA被夹持在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之间,如图12B所示。在图12B所示的状态下,未设定打孔处理模式。因此,打孔器630未移动。如果设定打孔处理模式,则打孔器630与按压基座626一起向下移动,以对折叠片材摞SA进行如上所述的打孔操作。
在步骤S308中,控制单元驱动马达SM5,以使变形元件642朝片材摞(即附图的右侧)移动。即,变形元件642从所述待命位置移动到变形位置。由此,变形元件642沿着折叠脊部St的宽度方向按压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St(即突出部)。更具体地,变形元件642移动,同时使折叠脊部St变形。
在步骤S309中,控制单元确认变形元件642是否已抵达变形单元642抵触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的变形位置。如果确认变形元件642已抵达变形位置(步骤S309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310中,控制单元使马达SM5停止工作,以使变形元件642停止。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的按压力可通过变形弹簧629来设定,变形弹簧629给予足够的力来牢靠地保持折叠片材摞SA,甚至在执行变形操作时亦是如此。
在这种方式下,如果变形元件642在移动的同时使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St变形,则折叠脊部St(即弯曲形状的突出部)可沿着变形表面641被平整化成平坦表面,如图13所示。折叠脊部St的变形量大体等于上述间隔量L。
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在它们的前端形成有脊状部627a和628a。脊状部627a和628a有效地使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St变形,以形成横截面大体为方形的边缘。所述变形发生在脊状部627a和628a的沿传送方向的下游侧。摞SA未移动,且其形状在脊627a和628a的沿传送方向的上游侧未变形。依据上述构造,不仅前后封面而且大量的内部片材可经历所述变形,以形成大体方形的边缘。
接下来,在步骤S311中,控制单元反方向驱动马达SM5,以使变形元件642(更具体地,变形表面641)离开折叠脊部。变形元件642移动到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的退避位置。在步骤S312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变形元件642已抵达所述退避位置。如果确认变形元件642已抵达所述退避位置(步骤S312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313中,控制单元使马达SM5停止工作,以使变形元件642停止。
在步骤S314中,控制单元反向驱动马达SM4,以使按压基座626移动到所述向上部位置,从而可从上部按压板627上释放出折叠片材摞SA。控制单元还反转驱动马达SM6,以使变形单元640移动到所述上部位置。在步骤S315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按压基座626和变形单元640已抵达它们的上部位置。如果确认按压基座626和变形单元640已抵达它们的上部位置(步骤S315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316中,控制单元使马达SM4和SM6停止工作,以使按压基座626和变形单元640保持在它们的上部位置。
在步骤S317中,控制单元驱动下部传送带611、传送爪613、以及上、下传动带661和662,以重新开始传送折叠片材摞SA。由此,折叠片材摞SA可被传送到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图14的立体图示出了已经经历了变形处理并被排出到传送托盘670中的折叠片材摞。
上述变形处理使用了平坦表面(即变形元件642的变形表面641)来按压折叠脊部。因此,应力均匀地作用到折叠脊部,而不会引起任何的卷曲、刮擦、或撕扯。当折叠脊部变形时,变形力能沿厚度方向均匀地作用到折叠脊部上。因此,在片材之间不会作用有任何剪切应力。在钉针部分处不会产生片材破裂。
使构成折叠片材摞的所有片材变形成方形形状所需的变形量随着折叠片材摞的厚度而增加。换句话说,必须与构成折叠片材摞的片材数量成比例地增加(即改变)通过变形元件642产生的变形量,即变形表面641和上、下部按压板627及628之间的分隔量L。
因此,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修整器控制单元501依据各折叠片材摞的厚度来控制分隔量L,各折叠片材摞的厚度可由CPU电路单元150基于已经预先输入的片材厚度信息以及构成折叠片材摞的片材的数量来计算。借助上述构造,本示范性实施方式可设定与片材摞厚度对应的合适的变形量,而且能充分地进行使折叠脊部变形成方形形状的变形(即平整化)处理。
即使在变形处理完成之后,稳定保持折叠脊部形状所需要的变形时间(即按压时间)依据折叠片材摞的刚度(或厚度)而增加。因此,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依据所计算的片材摞的厚度可增加使变形表面压靠到上部按压板627和下部按压板628上所需的时间。在这种方式下,变形元件642的按压时间可与构成折叠片材摞的片材的数量成比例地增加。因此,本示范性实施方式可使具有弯曲形状的折叠脊部牢靠地变形和平整化。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可基于输入信息来计算片材摞的厚度。然而,骑马钉册子处理单元600可包括摞厚检测单元(例如,位移传感器)。控制单元可基于摞厚检测单元获得的厚度信息来控制分隔量L。
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变形表面641用作这样的表面:该表面不仅用于调整折叠片材摞SA的位置,而且用于施加变形力。因此,本示范性实施方式可减少分隔量(即变形量)L的差异。结果,本示范性实施方式可减少一起变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折叠片材摞的各自折叠脊部的方形形状的差异。
在依据设定模式选择性地进行上述打孔处理和变形处理之后,控制单元恢复图8所示的流程图的处理。更具体地,在步骤S108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指示裁切处理。如果确认指示了裁切处理(步骤S108中的“是”),即,如果裁切模式被选定,那么在步骤S109中,控制单元依据图15所示的流程图来进行裁切处理。
更具体地,在步骤S400中,控制单元执行下列初始操作,以启动裁切处理。在折叠片材摞SA被排出到册子接收单元610中之前,控制单元使按压基座626移动到所述上部位置并使变形单元640移动到所述上部位置。控制单元使第二连接销631进入到断开状态,以使打孔器630不与按压基座626接合。控制单元使第一连接销623进入到断开状态,以使上部裁刀621不与按压基座626接合。此外,控制单元使摞传送单元660的定位挡块663在与所传送的折叠片材摞SA的尺寸相对应的位置处从传送路径上突出。
如果确认上述初始操作已完成(步骤S401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402中,控制单元驱动马达SM1和SM2,以使下部传送带611和传送爪613传送折叠片材摞SA。随后,在步骤S403中,控制单元确认是否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已抵触到定位挡块663上,如图16所示。如果确认被传送的折叠片材摞SA的折叠脊部已抵接到定位挡块663上(步骤S403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404中,控制单元停止传送折叠片材摞SA。
在步骤S405中,控制单元使第一连接销623进入到连接状态,以使上部裁刀621与按压基座626接合。控制单元还驱动马达SM4,以使按压基座626向下移动。如果按压基座626已抵达所述下部位置(步骤S406中的“是”),那么在步骤S407中,控制单元使马达SM4停止工作,以使按压基座626停止。
如果按压基座626向下移动,则上部裁刀621与下降的按压基座626一起移动。随后,上部裁刀621和下部裁刀622协同地裁切折叠片材摞SA的在传送方向上的后端(即开放端)部。在这种方式下,当折叠片材摞SA的在传送方向上的后边缘部被裁切,那么如上所述,闸板引导器615通过固定到上部裁刀621上的凸轮(未示出)而与上部裁刀621的移动同步地向下转动。由此,图16中所示的切屑K(即折叠片材摞SA的已被裁切掉的后边缘部分)掉落到定位于闸板引导器615下方的切屑箱(未示出)中。
在步骤S408中,控制单元反向驱动马达SM4,以使按压基座626向上移动。如果确认按压基座626已抵达所述上部位置(步骤S409中的“是”),那么在步骤410中,控制单元使马达SM4停止工作,以使按压基座626停止在所述上部位置。在步骤S411中,控制单元使定位挡块663移动到传送路径下方的退避位置。
在步骤S412中,控制单元驱动下部传送带611、传送爪613、上部传送带661和下部传送带662,以重新开始传送折叠片材摞SA。由此,折叠片材摞SA可被传送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随后,在步骤S110中,控制单元将折叠片材摞排出到传送托盘670中。如上所述,依据本示范性实施方式的所述装置能按照操作者的要求来处理折叠片材摞。
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在裁切处理中,依据作用到具有相同摞厚的折叠片材摞SA上的变形处理设定,对挡块移动马达SM8的操作进行控制,以改变定位挡块663在传送方向上的位置。如图17所示,与在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A2被停止的情况下定位挡块663的位置相比,在未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A1被停止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将定位挡块663的位置设定成向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移动变形量L。
当折叠片材摞SA1(即未经历变形处理的摞)的停止位置朝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被移动变形量L时,在裁切处理中,不管是否存在着变形处理设定,所述摞的边缘部总能够始终被裁切掉相同的长度(边缘部裁切量)C。
通过控制与折叠片材摞SA抵接的定位挡块663的位置,不管是否存在着变形处理设定,均可依据操作者确定的边缘部裁切量来进行裁切处理。“边缘部裁切量”为折叠片材摞在片材传送方向上的长度减去从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裁切位置之间的距离而获得的值。所希望的是,在折叠脊部的凸形形状变形成平坦形状之后确定边缘部裁切量,以使待裁切掉的边缘部与构成折叠片材摞的各片材的成像区间隔开。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操作者可操纵操作单元1(即设定单元),以在确认实际完成的产品的同时精细地调整裁切量。上述骑马钉册子处理模式可自由地进行组合。
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定位挡块663的设定位置是可变的。可替代地,可以使折叠片材摞的停止位置固定并使协同构成裁切单元的上、下部裁621和622移动来调整从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裁切位置之间的裁切长度,且移动量为依据执行变形处理的变形量L。
可替代地,也可使定位挡块663和所述裁切单元二者均移动,以调整从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裁切位置之间的裁切长度。根据是否执行了变形处理设定,通过在裁切长度(沿传送方向从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待由上部裁刀621裁切的位置)上设定等同于变形量L的差值,可由此保持边缘部裁切量为常数。因此,在折叠片材摞的开放端部处形成的凸形形状可被裁切掉,而不会影响片材摞的成像区。
如上所述,在对未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进行裁切的情况下,如果片材摞的摞厚恒定,则定位挡块663的位置朝着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被移动变形量L。由此,不管是否存在着变形处理设定,均可依据操作者确定的边缘部裁切量进行裁切处理。结果,操作者不需要依据所述模式来执行裁切量调整。可以获得裁切到所需长度的折叠片材摞。
为了控制定位挡块663的使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A2停止的位置,CPU电路单元150基于原始位置传感器的信号、片材摞尺寸、设定裁切量、以及变形量L来控制挡块移动马达SM8的输出脉冲。CPU电路单元150执行所述控制,以满足关系A=B-C-L,其中A代表当折叠片材摞SA2被裁切时从定位挡块663到上、下部裁刀621及622之间的距离,B代表折叠片材摞SA1在传送方向上的长度,C代表边缘部裁切量,而L代表变形单元640进行的变形量。就是说,要确保恒定的边缘部裁切量C,从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A2的折叠脊部到裁切位置之间的距离A被设定成比未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A1的折叠脊部到裁切位置之间的距离B短。
在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中,变形量L可依据折叠片材摞SA2的厚度而增加。基于与构成折叠片材摞SA2的片材数量相关的信息且优选地同样基于片材厚度信息,CPU电路单元150(参见图7)可计算折叠片材摞SA2的厚度。当CPU电路单元150(即厚度计算单元)使变形量L随着以这种方式至少基于片材数量所计算出的折叠片材摞SA2的厚度的增加而增加、或者使变形量L随着折叠片材摞SA2的厚度的减少而减少时,裁切处理可依据操作者按照下面所述设定的裁切量来正确地进行。简言之,为了确保恒定的边缘部裁切量C,本示范性实施方式使得距离A(即从已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SA2的折叠脊部到裁切位置之间的长度)随着折叠片材摞SA2的厚度的增加而减少,而距离A随着折叠片材摞SA2的厚度的减少而增加。
Claims (12)
1.一种能处理折叠片材摞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包括:
变形装置(640),其构造成通过推压所述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以使所述折叠脊部变形成方形来进行变形处理;
裁切装置(621、622),其构造成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的与所述折叠脊部相对的边缘部;
挡块装置(663),其构造成抵接到所述折叠片材摞的所述折叠脊部上,以对待由所述裁切装置(621、622)裁切的所述折叠片材摞进行定位;以及
挡块移动装置(SM8),其构造成使所述挡块装置移动,以及
控制单元(501,150),其构造成控制挡块移动装置(SM8)以便设定挡块装置(663)的位置,使得在折叠片材摞A与折叠片材摞B厚度相同的情况下,在进行变形处理的情况下、从抵靠折叠片材摞A的折叠脊部的挡块装置(663)到所述裁切装置(621,622)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A的所述边缘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短于在不进行变形处理的情况下、从抵靠折叠片材摞B的折叠脊部的挡块装置(663)到所述裁切装置(621,622)裁切所述折叠片材摞B的所述边缘部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其中,所述控制单元(501,150)控制所述挡块移动装置(SM8)以便以如下方式设定所述挡块装置(663)的位置:用于折叠片材摞A时的所述挡块装置(663)的位置比用于折叠片材摞B时的所述挡块装置(663)的位置更靠近于所述裁切装置(621、622)。
3.依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其中,当所述折叠片材摞A被裁切时,所述控制单元(501,150)控制所述挡块移动装置(SM8)以便将所述挡块装置的位置设定成更靠近所述裁切装置(621、622),且更靠近的距离为距离L,所述距离L与折叠片材摞A的由于所述变形装置(640)引起的长度减少相对应。
4.依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其中,所述控制单元(501,150)控制所述变形装置(640)以便依据片材摞的厚度来调整所述距离L。
5.依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还包括:
摞厚检测装置,其构造成检测片材摞的厚度。
6.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其中,从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待被所述裁切装置(621、622)裁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随着折叠片材摞的厚度的减少而增加。
7.依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其中,从经历变形处理的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到待被所述裁切装置(621、622)裁切的位置之间的距离随着折叠片材摞的厚度的减少而增加。
8.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单元,其构造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依据前述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
9.依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厚度计算装置(150),其构造成基于与构成所述片材摞的片材的数量有关的信息来计算所述折叠片材摞的厚度。
10.一种成像装置,包括:
成像单元,其构造成在片材上形成图像;以及
依据前述权利要求2-5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处理装置(1000)。
11.依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设定装置(1),其构造成设定是否将变形处理应用到折叠片材摞的折叠脊部上,
其中,所述挡块装置(633)的位置根据所述设定装置的设定而改变。
12.依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成像装置,还包括:
厚度计算装置(150),其构造成基于与构成所述片材摞的片材的数量有关的信息来计算所述折叠片材摞的厚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180986 | 2008-07-11 | ||
JP2008180986 | 2008-07-11 | ||
JP2009-147448 | 2009-06-22 | ||
JP2009147448A JP2010036333A (ja) | 2008-07-11 | 2009-06-22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2009101400392A CN101624149B (zh) | 2008-07-11 | 2009-07-10 |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400392A Division CN101624149B (zh) | 2008-07-11 | 2009-07-10 |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31831A CN102431831A (zh) | 2012-05-02 |
CN102431831B true CN102431831B (zh) | 2015-10-28 |
Family
ID=4116551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242072.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31831B (zh) | 2008-07-11 | 2009-07-10 |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CN2009101400392A Active CN101624149B (zh) | 2008-07-11 | 2009-07-10 |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1400392A Active CN101624149B (zh) | 2008-07-11 | 2009-07-10 |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616541B2 (zh) |
EP (1) | EP2143679B1 (zh) |
JP (1) | JP2010036333A (zh) |
KR (1) | KR101123575B1 (zh) |
CN (2) | CN10243183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15179B2 (en) * | 2007-10-17 | 2010-10-19 |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 Sheet finish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
JP5264971B2 (ja) * | 2010-10-14 | 2013-08-1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R2994698B1 (fr) * | 2012-08-21 | 2014-09-05 | Lectra | Procede d'aplanissement des bords d'un coupon de matiere souple a decouper |
JP2014108605A (ja) * | 2012-12-04 | 2014-06-12 | Canon Inc | 印刷システム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JP6128923B2 (ja) | 2013-04-10 | 2017-05-17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加工装置 |
JP6459213B2 (ja) * | 2014-05-09 | 2019-01-30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US9993987B2 (en) * | 2014-10-28 | 2018-06-12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sheet processing method |
EP3093244B2 (de) | 2015-05-13 | 2022-01-05 | Bizerba SE & Co. KG | Folientransport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packungsmaschine |
JP6918566B2 (ja) * | 2017-01-23 | 2021-08-1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08820955B (zh) * | 2018-07-23 | 2024-04-19 | 常州康普瑞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压缩机滤网卷绕的自动化设备 |
CN110626859B (zh) * | 2019-10-10 | 2023-12-19 | 佛山市睿腾广告有限公司 | 布料自动打扣与折叠一体机 |
JP7021691B2 (ja) * | 2020-08-31 | 2022-0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98613A (ja) * | 1999-01-08 | 2000-07-18 | Konica Corp | シ―ト断裁方法、シ―ト断裁装置、シ―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41919A (ja) * | 2002-03-20 | 2003-12-03 | Ricoh Co Ltd |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06290588A (ja) * | 2005-04-13 | 2006-10-26 | Canon Inc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475049B2 (ja) * | 1997-08-06 | 2003-12-08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用紙収納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複合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GB0005333D0 (en) * | 2000-03-07 | 2000-04-26 | Watkiss Automation Ltd | Methods of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booklets |
US7137625B2 (en) * | 2002-02-12 | 2006-11-21 | Ricoh Company, Ltd. | Sheet finisher including means for setting cutting position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luding the sheet finisher |
GB2401820B (en) * | 2003-05-21 | 2007-01-17 | Watkiss Automation Ltd | Booklet production |
EP1772285A3 (en) * | 2005-10-07 | 2012-08-29 | Fuji Xerox Co., Ltd. | Folded portion flattening unit post-treatmen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JP2006247836A (ja) * | 2006-05-11 | 2006-09-21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用紙断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8055542A (ja) * | 2006-08-30 | 2008-03-13 | Canon Finetech Inc |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束の裁断方法 |
JP5085946B2 (ja) * | 2007-01-19 | 2012-11-28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印刷システム、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印刷装置 |
JP4991444B2 (ja) * | 2007-08-20 | 2012-08-0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製本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製本システム、並びに制御装置 |
JP5361351B2 (ja) * | 2007-12-07 | 2013-1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2009
- 2009-06-22 JP JP2009147448A patent/JP2010036333A/ja active Pending
- 2009-07-03 EP EP09164511A patent/EP2143679B1/en active Active
- 2009-07-08 US US12/499,428 patent/US8616541B2/en active Active
- 2009-07-10 CN CN201110242072.3A patent/CN10243183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7-10 CN CN2009101400392A patent/CN101624149B/zh active Active
- 2009-07-10 KR KR1020090062919A patent/KR101123575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98613A (ja) * | 1999-01-08 | 2000-07-18 | Konica Corp | シ―ト断裁方法、シ―ト断裁装置、シ―ト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3341919A (ja) * | 2002-03-20 | 2003-12-03 | Ricoh Co Ltd | 用紙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JP2006290588A (ja) * | 2005-04-13 | 2006-10-26 | Canon Inc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00007071A1 (en) | 2010-01-14 |
US8616541B2 (en) | 2013-12-31 |
JP2010036333A (ja) | 2010-02-18 |
EP2143679B1 (en) | 2012-06-27 |
KR20100007785A (ko) | 2010-01-22 |
EP2143679A3 (en) | 2011-03-23 |
CN102431831A (zh) | 2012-05-02 |
CN101624149B (zh) | 2011-10-05 |
KR101123575B1 (ko) | 2012-03-12 |
EP2143679A2 (en) | 2010-01-13 |
CN101624149A (zh) | 2010-01-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31831B (zh) | 片材处理装置以及成像装置 | |
US7562866B2 (en)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284060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052324B2 (ja) | 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8662487B2 (en)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 |
US8459629B2 (en)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1837906A (zh) | 片材处理设备和装配有该片材处理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 | |
JP4514217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8087655B2 (en) |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movable receiving member | |
JP2010126316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464921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1492134A (zh) | 片材处理设备 | |
JP2011098565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 |
US8505900B2 (en) |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4986825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268582B2 (ja) |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4514218B2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005711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 | |
JP2009132535A (ja) |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8184318A (ja) |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028 Termination date: 201907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