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69476B - 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及眼镜镜片 - Google Patents
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及眼镜镜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369476B CN102369476B CN201080015505.5A CN201080015505A CN102369476B CN 102369476 B CN102369476 B CN 102369476B CN 201080015505 A CN201080015505 A CN 201080015505A CN 102369476 B CN102369476 B CN 1023694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ue
- picture
- motility
- melt
- eyegla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7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0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0
- 230000004899 motil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2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7
- 239000000155 mel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5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10000000162 simple ey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0654 additiv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0996 add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10000001508 ey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56
- 210000005252 bulbus oculi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25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76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4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7
- 210000001525 retin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556 ass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08000001491 my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30214 inner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41000209094 Oryz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5000007164 Oryza sativ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0
- 208000003464 asthen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424 eye m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4379 my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5000009566 ric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35479 physiological effects, processes and function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304 visual acu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3565 oculomot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447 perce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0887 fac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1059682 Stereops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59397 Antimetr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22998 Irritability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1000006549 dyspep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XMGQYMWWDOXHJM-UHFFFAOYSA-N limone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1CCC(C)=CC1 XMGQYMWWDOXH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0000001606 Adenanthera pavoni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82994 Cervida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3164 Dipl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4859 Gamochaeta purpure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287680 Garcinia dulc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0675 Hypermetr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44 ada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9643 circumnu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49 cogn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596 correl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27 fu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gold Chemical compound [Au] PCHJSUWPFVWCP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31 gol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7 gol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05 hyperop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1000006318 hyper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65 information proces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191 jump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40087305 limonene Drug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01510 limonen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03885 myopia 10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0158 ommatidium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797 qual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02 quant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8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08000014733 refractive error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452 restrai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839 salt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341 scale-up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53 sens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36 stimul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885 system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14 tur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79 visual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0—Testing of optical apparatus; Testing structures by optical metho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11/0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 G01M11/0242—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by measuring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r aberrations
- G01M11/0257—Testing optical properties by measuring geometrical properties or aberrations by analyzing the image formed by the object to be tested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G02C7/027—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considering wearer's parame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2202/00—Generic optical aspects applicable to one or more of the subgroups of G02C7/00
- G02C2202/06—Special ophthalmologic or optometric asp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及眼镜镜片。当使用两眼视力函数评价定制的眼镜镜片时,作为两眼视力函数的因子而含有将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垂直融像性聚散中的、至少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或双方作为必须的测定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计或制造眼镜镜片时用于性能评价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使用该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及眼镜镜片。
背景技术
当进行眼镜镜片的评价和设计时,为得到最佳视野,提出了各种评价方法、设计方法,特别是,还提出了着眼于配戴眼镜镜片的状态下的视力的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WO2002/088828号公报)公开了使用视力函数设计眼镜镜片的技术。专利文献2(WO2004/018988号公报)记载了考虑该视力函数的色差而设计的眼镜镜片。在此,视力函数是表示了如下视力的函数,即,透过眼镜镜片观察目标时,通过镜片的光学像差和眼球的特性值(相对调节值、相对会聚值、生理散光量)被标准化的视力(在完全矫正后的情况下,以logMAR成为0的方式被标准化的视力)。
但是,在专利文献1或2中,关于装配眼镜的情况下的两眼观察功能,没有任何研究。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由于是以适用于通用镜片为目的,所以没有考虑单个要素,例如相对调节、相对会聚。因此,不适于两眼观察时取入单个信息的最佳眼镜镜片的设计。双目镜片设计因其通用性当然不考虑。在专利文献2中,虽然考虑了视力函数的色差部分,但对于除此以外的部分,与上述专利文献1同样地,作为考虑了两眼观察的单个设计,可以说是不充分的技术内容。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2-3976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7-10113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表2008-511033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表2000-506628号公报)中,提到了配戴眼镜时的左右两眼的视觉对象。
专利文献3记载的发明是作为实现两眼观察功能的途径而作出的划时代的专利。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两眼观察功能成立的优选条件。即,记载了渐进带中的散光范围、镜片整体的散光与调整误差的配置、左右眼镜镜片的棱镜度范围和从棱镜导出的畸变方向的条件。但是,当前对专利文献3记载的发明进行再评价时,存在几个缺点。
第一,在以单眼未假定主要眼球运动即利斯廷氏定律(Listing′s law)的状态下,进行从镜片射出的注视线的像差计算。该情况下,残留散光的计算变得不正确,不能得到文献中记载的规定效果。此外,单眼的眼球运动本来能够作为以眼球内的一点即旋转中心为中心进行的旋转运动来认知。在眼球注视前方的位置,包含眼球内的旋转中心的额平面被称为利斯廷氏平面。眼球的旋转轴处于利斯廷氏平面内的状态是眼球的主要运动的法则,被称为利斯廷氏定律。
第二,虽然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左右镜片的渐进部处于规定的棱镜度范围,并且左右取大致相同的散光、调整误差,由于散焦都相同,所以双眼视觉(被推测是两眼观察功能)良好。然而,专利文献3中,怎样的散光、调整误差的平衡对于双眼视觉好,以及好的程度,没有定量地提示。关于这点,不清楚专利文献3记载的眼镜镜片是如何构成的。
第三,根据专利文献3的第5页25行~44行,该文献的图2的说明不是两眼观察功能的光学系统。该图如本申请的图44所示。在图44中,眼球57及58直视对象面59上的点Pp时,视线50及51朝向点Pp。在眼球57、58的前方配置有眼镜镜片52、53。点Pp通过眼镜镜片52、53的棱镜作用,左眼57看到的是位于视线54与面59的交点PL且右眼58看到的是位于视线55与面59的交点PR。根据该页41~42行的记载,能够利用以主子午线对称的一个眼镜镜片判定图44所示的视线关系。但是,棱镜效果根据Prentice公式(P=(h×D)/10)可知,与光焦度成比例关系。因此,该主张只能在左右相同的镜片中通用。
作为补充,Prentice公式是通常使用时足够的近似式,是指镜片的棱镜度P与距中心的距离h(单位mm)和镜片度数D成比例。这样,由于左右镜片的光焦度通常不同,所以上述主张不是显而易见的,是不成立的。另外,在专利文献3的图2的说明之后,始终是在特定对象点Pp的坐标系、未特定原点的左右某一个眼镜镜片的坐标系下的说明。因此,不是两眼观察功能的光学系统所适用的结构。
第四,专利文献3的图4所示的畸变程度难以理解。该图如本申请的图45所示。专利文献3的图的说明在其第5页右栏17行,有等距离对象格子的成像图的说明。该文献的图4是从点P开始描绘以平面中的格子的节点为点P时的水平方向位置差的图,尤其可知在下方的周边部畸变。在专利文献3的同一栏的25~27行中,针对上述情况说明了鞍状畸变和桶状畸变等。即,在专利文献1中,给出了水平方向位置差ΔPH和畸变的关系的启示。在考虑了水平方向位置差ΔPH和畸变的关系的情况下,所有的注视线54、55在面59上在点P以外的点具有交点时,格子应畸变。但是,此时,由于水平方向位置差为0,所以与上述图4不畸变的图产生矛盾。因此,水平方向位置差ΔPH与畸变无关。另外,虽然大脑将畸变的图作为以直线描绘的像进行处理,但尽管以哪种程度畸变时能够作为直线处理属于重要事项,也没有记载依据。因此,不能明确地理解该图45所示的畸变是否在大脑中成为直线。
第五,对象处于平面上。对象基本上是设计者任意选取的。因此,一般情况下,以针对设计者选定的任意对象提高眼镜镜片性能的方式进行设计。然而,在专利文献3中,评价法限定于作为用于阅读展开的报纸和壁面的文字等的眼镜镜片而采用的对象方案。除了专利文献3中的对象内的凝视点以外,由于距两眼球的距离大不相同,所以同时修正相距凝视点的度数误差、剩余像散、棱镜度变得困难。其结果是,棱镜度变大。由此,在对象处于平面的系统中,两眼观察的评价困难。
在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考虑到眼镜配戴者的主视方向向主视眼侧偏移的状态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若该专利文献4中所述的偏移在近处看时是事实,则其为很有趣的现象,当然这应当是利用了上述生理现象的发明。但是,专利文献4存在下述问题。
第一,测定对象是生物体,测定精度方面存在问题。在专利文献4中的0030段记载的例子中,偏移为2cm。即使为2cm,测量也是容易的,但在更少的偏移的情况下,稳定地测量变得困难。在专利文献4的0063段中,记载了能够以“3mm以下的绝对误差”进行测量。但是,考虑到渐进光焦度镜片中通常的近视用嵌入量(打ち寄せ)为2.5mm时,在该情况下的误差量非常大。
第二问题的是,“主视方向向主视眼侧偏移”的现象与涉及两眼观察的眼球运动的唯一法则即赫林定律的等神经支配法则:(Hering’s law of equalinnervations)相矛盾。即使根据基于与赫林定律的等神经支配法则矛盾的现象采取的对策来设计眼镜镜片,也难以改善两眼观察功能。此外,与赫林定律的等神经支配法则相关的说明可以参照非专利文献15(苧坂良二、中沟幸夫、古贺一男共著的《両眼運動とヘリンゲ理論、眼球運動の実験心理学》(《两眼运动和赫林定律、眼球运动的实验心理学》),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3),中沟幸夫著的第3章p60-61)。关于两眼运动的赫林定律由以下假定构成:存在产生两眼运动的型式(两眼同向运动)和转向(两眼异向运动)的神经支配这样的假定;提供给两眼的神经支配始终等量这样的两眼的等神经支配的假定(赫林法则);在这两种神经支配之间加法性成立这样的神经支配加法性的假定。
另外,作为其他考虑,公知眼球运动过程中旋转中心不固定而与偏移一同移动。公知旋转中心不是以单一点为中心旋转,而根据其使用状况分别以不同的点为中心进行旋转。专利文献4中主张的“主视方向的偏移”也能够由眼球的旋转中心自身偏移这样的事实来说明。也就是说,考虑到旋转中心也移动,左右眼球的旋转中心间的中点也移动,主视方向也移动。这样,可以认为左右眼球对称地移动的情况与专利文献4主张的左右眼球非对称的移动这样的前提相比,更符合生理学的事实。
第三,虽然在专利文献4的0039段中记载了“得到了优良的两眼融像。”,但其程度不明。具体而言,在渐进部,若产生像散(被认为是剩余像散)为0.5屈光度(diopt)以下,则成为舒适的视野。但是,因对象距离而产生度数误差。若不是对象偶然位于度数误差为0的距离的假定情况,就不能成为舒适的视野。在专利文献4的实施例中,根据观察条件,示出了度数误差和产生像散这两个图,但未提及其平衡。因此,没有示出度数误差和产生像散的平衡或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彻底理解两眼是否能够得到舒适的视野。
而且,只图示了左右眼的度数误差和产生像散,而得出“两眼融像变得良好”的结论是不适当。即使左右眼得到良好的视力也不能进行两眼观察的患者大多为斜视。在该专利文献4这样的以往的度数误差和散光值的评价中,两眼观察特有的性能评价是不适当的。
第四,与专利文献3的情况同样地,该专利的对象从专利文献4的“图1”或“图4”明确可知是平面。即,可以说与专利文献3的第四项问题相同。
专利文献5公开了镜片从前方朝耳朵侧弯曲的所谓环绕式眼镜镜片相关的技术。另外,在专利文献5的第13或15页记载了离轴棱镜差异(ォファクシスプリズムディスパリティ一)的相关情况。在此,主要论述专利文献5中的主张即两眼观察的缺陷的相关情况。
第一,专利文献5公开的技术是与环绕式、保护型护目镜的眼镜镜片相关的技术,但其结构不明确。在专利文献5记载的主要发明中,条件是具有处方区域和周边侧头区域。如专利文献5的第28-30页记载的那样,这两个区域的不同点是面的形状。在此,用于说明不同点的方法不是如当前通常使用的基于光线追踪计算而得到的评价,而是根据过去渐进镜片的说明中所使用的从镜片面的形状进行计算的简易方法。因此,光焦度、散光值也是从面的导函数计算出的曲线的导出值,与基于光线追踪计算而得到的值不同。另外,同样地,也没有记载当前设计中通常考虑的眼球运动的利斯廷氏定律。因此,与以如上所述的利斯廷氏定律等生理学依据为基础进行的评价、设计不同。而且,周边侧头区域过于任意,与处方区域的区别不明确,不能成为限定条件。因此,可认为是通常的镜片设计中通用的技术。
第二,关于专利文献5的第13页记载的离轴棱镜差异的定义,仅仅记载了“侧头部和鼻部的像差不相等时,产生两眼观察的缺陷”。但是,到底是什么样的像差,记载不充分,不能理解。另外,作为修正离轴棱镜差异的方法,只说明了采用专利文献5的第15页记载的非球面,其记载也不充分。另外,尽管利用单眼镜片进行评价是明确的,但得到专利文献5的第13页记载的“两眼观察时的缺陷”的结论的依据不清楚。
第三,专利文献5的第15页提到了光焦度、散光值、棱镜度的差异的调节和光学修正要素的平衡。但是,不能理解如下记载:若处于该第15页的表格中的值的范围内,则能够容许两眼观察的缺陷。从该表可知,处方度数变高时,修正量减少。通过更小的修正,充分修正误差,能够容许两眼观察的缺陷,也就是说,处方度数变高时,患者的两眼观察的容许度变大。尽管有关于单眼评价的容许度的记载,但这样的主张难以理解。在没有公开两眼观察的容许度的确定方法的专利文献5的内容中,与通常的眼镜镜片的规格同样地,是否能够在该容许度以下进行设计,不能容易地推测。即,即使在没有两眼观察的定义的状态下存在如上所述的容许度的记载,也不能容易地适用于其他的通常处方的镜片设计。
此外,基于该单眼评价进行的两眼观察的评价是,观察右侧时在右镜片处使用右侧头部,而左镜片使用鼻部,因此,被认为是侧头部和鼻部必须同等的理论。但是,这与例如专利文献1的第三问题点指出的那样,是以左右的镜片相同为前提的情况,这样的处方非常少。另外,考虑到主张左右眼大体相同的处方这样的情况。该情况下,考虑到感知性融像的角度的感受性极限以角度表示为大致10秒这种情况,难以用这样粗略概念理解两眼观察。另外,适用于通用镜片的情况下,即使预先不知道左右的处方,而从没有这样的生理学方面的依据的允许值来进行评价、设计,将其用于人体是有问题的。其结果是,例如有可能带来不适感或增大疲劳。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基于生理学知识,定量地评价两眼观察功能,提出了取入了其评价结果的评价函数,并基于此进行两眼观察功能优良的眼镜镜片的评价、设计及制造。
为解决上述课题,在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中,将与两眼观察功能相关的单个的测定值即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垂直融像性聚散作为相对测定值时,作为单个的相对测定值而至少含有所述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或双方。将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作为因子而含有所述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的函数,作为最优化计算时的评价函数,对两眼观察功能进行最优化,并确定眼镜镜片的光学设计值。
另外,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工序:基于通过上述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确定的光学设计值,制造眼镜镜片。而且,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是,将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上述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的函数作为最优化计算时的评价函数,来评价眼镜镜片的两眼观察功能。
而且,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中,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订购方侧计算机和制造侧计算机,所述订购方侧计算机被设置在眼镜镜片的订购方侧,并具有进行所述眼镜镜片的订购所需的处理的功能;所述制造侧计算机具有接受来自所述订购方侧计算机的信息并进行所述眼镜镜片的接收订货所需的处理的功能,并包含以下单元。订购方侧计算机具有如下功能:将作为与两眼观察相关的相对测定值至少包含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或双方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所需的信息发送到制造侧计算机。另一方面,制造侧计算机具有下述功能。该制造侧计算机构成为具有:数据输入部,输入包含从订购方侧计算机发送的相对会聚的数据;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基于输入的数据,计算与对象的多个评价点相关的光学性能值;评价函数最优化部,将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函数作为评价函数,谋求两眼观察功能的最优化,所述两眼视力函数作为因子而具有相对测定值;评价函数评价部,评价该评价函数的收敛条件是否成立;设计数据修正部,根据在评价函数评价部中评价的结果,在两眼视力函数的值未达到规定的视力的情况下,对眼镜镜片的设计数据进行修正;光学设计值确定部,根据针对眼镜镜片的各评价点结束评价函数评价部的评价后得到的结果,确定设计数据;设计数据输出部,将光学设计值确定部中的最终的设计数据向用于进行镜片加工的装置供给。
而且,本发明的眼镜镜片成为通过上述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系统制造的结构。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为,将相对测定值作为阈值,并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不能融像区域是将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作为两眼视力函数的值,在融像区域将从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减去两眼视力提高值后得到的值作为两眼视力函数的值。
另外,优选为,当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时,假定将横轴设为会聚角、纵轴设为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进深轴设为调节的三维空间时,将以相对测定值为阈值的闭曲面的外侧和内侧作为判定基准,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
而且,优选为,在上述的会聚角的轴上,将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会聚或反向相对会聚的1/3作为阈值,求出作为评价点的会聚角与穿过眼镜镜片的设计基准点的注视线的会聚角即会聚角基准值之差而定义的会聚像差。而且,优选为,关于该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垂直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平行分量,将该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值和上述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会聚的判定条件,而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内。在此,本发明的“中线”是指,由方向余弦表示直线的情况下,像侧的中线穿过左右的眼球旋转中心的中点(原点),而且对象侧的中线穿过对象的评价点,上述中线是具有左右的注视线的方向余弦的平均的直线。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的调节的轴上,将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调节值或反向相对调节值的1/3作为阈值,将评价点处求出的度数误差和该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调节的判定条件,而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内。
而且,优选在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轴上,将相对测定值中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1/3作为阈值,求出作为评价点的会聚角与设计基准点处的会聚角即会聚角基准值之差而定义的会聚像差,关于该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平行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垂直分量,将该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值和阈值的大小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判定条件,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内。优选的是,同时满足以上所述的相对会聚、相对调节、垂直融像性聚散的判定条件时,满足运动性融像的条件并且处于运动性融像区域以内,在只要有一个不满足的情况下,处于不能融像区域。
这样,在本发明中,着眼于配戴眼镜时的两眼观察功能中的两眼视力,将与两眼观察功能相关的测定值作为上述“相对测定值”时,相对测定值至少包含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而且,提出将该相对测定值作为因子含有的两眼视力函数,并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该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且,将该加法运算得到的函数作为评价函数进行最优化,由此进行眼镜镜片的评价及设计。
关于相对测定值,例如江本正喜著《立体画像観視にぉける両眼の輻輳と焦点調節の不一致と視覚疲労の関係(立体画像观视中的两眼的会聚、焦点调节的不一致与视觉疲劳的关系)》(视觉的科学第24卷第1号(2003)p13)记载的那样,运动性融像、视觉疲劳相关性大,相对测定值少时,成为疲劳的原因。本发明人着眼于此,发现相反地成为不超过相对测定值的阈值的设计的眼镜镜片使配戴者感到舒适。因此,在本发明中,与要设计的镜片匹配地从订购者获得相对测定值。如果相对测定值仅包含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或双方的情况下,其他的值通过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或双方算出。当不能从订购者获得相对测定值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后所述地通过基于年龄的计算大致算出相对测定值,并将其作为相对测定值使用,这也在本发明的范畴内。这样得到的相对测定值如上所述地代入评价函数并进行评价/设计,由此能够谋求提高眼镜镜片的两眼观察功能。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代入了与两眼观察功能相关的测定值即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能够提供使两眼观察功能提高的眼镜镜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的制造系统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的制造系统中的制造侧计算机的功能的功能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相对视力相对于视网膜上的位置的图。
图5是表示根据Duane的年龄和调节力的关系的图(Duane图)。
图6是表示从5-15岁的Peters图导出的舒适区域的图。
图7是表示从25-35岁的Peters图导出的舒适区域的图。
图8是表示从45-55岁的Peters图导出的舒适区域的图。
图9是表示从75岁的Peters图导出的舒适区域的图。
图10是表示用于对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对象”进行说明的对象-眼镜镜片-眼球系统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对象-眼镜镜片-眼球系统中的像侧的会聚角基准值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对象-眼镜镜片-眼球系统中的对象侧的会聚角基准值的图。
图13是从垂直于正中面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所用的图11所示的对象-眼镜镜片-眼球系统的、在像侧定义的会聚像差的面垂直方向的说明图。
图14是从垂直于正中面的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图12所示的对象-眼镜镜片-眼球系统的、在对象侧定义的会聚像差的面垂直方向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对象-眼镜镜片-眼球系统中的评价点处的像侧的会聚角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对象-眼镜镜片-眼球系统中的评价点处的对象侧的会聚角的图。
图17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对象-眼镜镜片-眼球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1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1的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1的两眼的透过眼镜镜片的注视视野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1的两眼视力函数值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2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2的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2的两眼的透过眼镜镜片的注视视野的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2的两眼视力函数值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3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3的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3的两眼的透过眼镜镜片的注视视野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3的两眼视力函数值的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中的实施例3的最优化后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中的实施例3的最优化后的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3的最优化后的两眼的透过眼镜镜片的注视视野的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中的实施例3的最优化后的两眼视力函数值的图。
图34是畑田的唐德斯(Donders)图。
图35A是表示感知性融像的图,图35B是表示运动性融像的图。
图36A是瞳孔间距离PD为60mm时的会聚角的计算例,图36B是瞳孔间距离PD为65mm时的会聚角的计算例。
图37是表示帕努姆(Panum)融像区域相对于对象的空间频率的图。
图38是表示水平视网膜像差和感知的进深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39是表示对于5-15岁受试者的眼球的光焦度误差和视力的关系的图(Peters图)。
图40是表示对于25-35岁受试者的眼球的光焦度误差和视力的关系的图(Peters图)。
图41是表示对于45-55岁受试者的眼球的光焦度误差和视力的关系的图(Peters图)。
图42A~F是Peters图表示正常视觉的受试者配戴负度数的眼镜的状态下的视力恶化的说明图。
图43是表示从5-15岁的Peters图导出的单眼的视力函数的图。
图44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对象面上的视差的图。
图45是表示现有技术中的畸变像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例子。以下述顺序进行说明。
〔1〕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
〔2〕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的实施方式
〔3〕实施例
在进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之前,对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前提技术、术语等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进行眼镜镜片的评价和设计,需要确定设计基准点。由于该设计基准点对于单焦点镜片和多焦点镜片而言多少存在差异,所以分开说明。通常在单焦点镜片中,是测定处方值(球面度数、散光度数、散光轴、棱镜度值、棱镜轴)的镜片位置,也就是注视线与镜片相交的点。该点也称为视点、眼点、光学的光轴点。没有棱镜度的情况下,使设计基准点与镜片的光学中心相同。在通常的处方中,使镜片的设计基准点在水平方向上与瞳孔间距离匹配,在垂直方向上使其与瞳孔的稍下方(以旋转中心为中心约10度、4mm左右)匹配,由此置于镜框中。在近视用镜片中,设计没有特别地单独进行,用通用镜片代替。因此,在近视用镜片的处方中,在相距对象距离(25cm~50cm)的注视线与镜片的相交处,设置设计基准点,在水平方向上设定成比瞳孔间距离稍短(2~5mm左右)的距离(也将其称为近视用瞳孔间距离,有时缩写成NPD)。在垂直方向上与瞳孔的稍下方(以旋转中心为中心约20度、9mm左右)匹配地设定,由此置于镜框。在渐进镜片等多焦点镜片中,通常,设计基准点与用于测定远视处方值(球面度数、散光度数、散光轴)、眼点(与瞳孔匹配的点)、棱镜测定点、近处处方值(远视处方值的加法运算度数、即附加力)的点分离地作成。通常眼点与瞳孔匹配地置于镜框。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一般公知的光线追踪法进行镜片设计。例如非专利文献1(高桥友刀著,《レンズ設計(镜片设计)》东海大学出版会(1994))记载了基于光线追踪法的镜片的最优化设计、与波面像差相关的技术。关于波面像差,在非专利文献2(Takeshi Noguchi et al,″ACTIVE OPTICSEXPERRIMENTS I,SHACK-HARTMAN WAVE-FRONT ANALYZER TOMESURE F/5 MIRRORS″,Publ.Natl.Astrron.Obs.Japan Vol.1,(1989),p49-55)等中也有记载。此外,在眼镜镜片的技术领域中,为进行镜片设计,利用从眼镜镜片通过后的波面测定算出像差(度数误差、像散等)的镜片测定器。
透过眼镜镜片观察对象的情况下,沿从对象进入眼球旋转中心的主光线由镜片产生的像差中,因眼球瞳孔径小,故能够以低次的像差近似。在此,对眼镜镜片的技术领域中的低次像差进行说明。低次像差中例如存在度数误差、剩余像散、色差。
通常,在远视镜片中,以在设计基准点(通常,眼球透过镜片观察前方远处时的镜片位置)能够清晰观察前方远处的对象的方式,由眼球的光焦度减去镜片的光焦度来进行处方。也可以说是由镜片补充不足的光焦度。此时的像差为0。在该处方中,在设计基准点处,散光处于眼球的情况下,与镜片的散光轴一致。散光轴与主光线正交,也是该光焦度的主经线。该主光线是与眼球同样地从对象透过眼镜镜片到达眼球旋转中心的光线的路径。眼球按照利斯廷氏定律旋转时,与通常的同轴光学系统不同,眼镜是固定的,眼球的方向相对于眼镜相对变化。此时除了设计基准点以外,镜片的光焦度在镜片的性质方面与设计基准点稍微不同。此时也由眼球的光焦度减去镜片的光焦度。该差值是镜片-眼球系统的像差。
在沿镜片的散光轴按照利斯廷氏定律旋转的情况下(镜片主经线方向上存在两个方向),因镜片的散光轴与眼球的散光轴一致,像差的减算方式只要在各个轴向上进行减算即可。以前,将此时的像差称为镜片的像差。然而,眼球沿镜片的散光轴方向以外的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镜片的散光轴和眼球的散光轴变得不同。因此,在眼球的散光轴方向上,分解镜片的光焦度,将用各个眼球散光轴方向的光焦度相减而得到的量的平均值称为度数误差。由于该度数误差是平均值,因此与散光轴的差异无关,与散光轴一致的情况下的度数误差相同。但是,像散成为与轴一致时的值不同的值。
而且,分别将上述的减去了眼球的两条散光轴向上的光焦度而得到的值作为像差A、像差B时,度数误差是像差A和像差B的平均值,剩余像散是像差A与像差B之差。不需要利斯廷氏定律的情况下,即眼球沿眼镜散光轴旋转的情况下,不称为剩余像散,过去称为散光值。该情况下的度数误差称为MOE,散光值称为OAE。
另外,设从眼球旋转中心到镜片后表面的主光线和从镜片前表面到对象的主光线之间的角度差为δ、阿贝数为v时,色差由100×tanδ/v表示。
〔1〕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及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如图1所示,在该系统500中,眼镜店100侧具有:测定装置101,测定眼镜镜片订货人的视力和相对测定值;订购方侧计算机102,具有如下功能,输入包含由测定装置测定的值的各种信息,进行眼镜镜片的订购所需的处理。
另一方面,为接收从该订购方侧计算机102输出的信息,在接收订货侧即例如镜片制造商200处设置与互联网等通信线路300连接的制造侧计算机201。该制造侧计算机201具有进行眼镜镜片的接收订货所需的处理的功能,并具有实施后述的眼镜镜片设计方法的功能。即,在从订购方侧计算机102发出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所需的信息中,除了与视力相关的测定值以外,还包含相对测定值中的至少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意一方或两方的测定值。不含有相对测定值的情况下,包含能够大致计算导出年龄等相对测定值的订货人的信息。接着,制造侧计算机201将在对象的各评价点相加了作为因子含有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而得到的函数作为最优化计算时的评价函数使用并进行最优化计算。由此确定光学设计值,并且将用于基于该光学设计值制造眼镜镜片的制造信息输出到镜片加工装置202。
此外,被输入制造侧计算机201的信息如上所述,除了订货人的测定值和年龄等信息以外,还能够输入其他的信息并将其加入两眼视力函数的计算中。另外,基于已确定的光学设计值进行镜片加工,由此制造眼镜镜片,但此时还可以加入制造商独自的形状参数、由工厂(制造装置)确定的修正系数等形状参数。
在此,对于本实施方式中也使用的基于一般的最优化计算进行的镜片形状设计进行大致说明。关于镜片形状和对象,一般情况下,面是NURBS(Non-Uniform Rational B-Spline)等的一般自由曲面或由公知的数学式表示。另外,壁厚、配置由适当的系数表示。此时,镜片形状和对象由作为构成要素的系数限定。在开始的步骤中,已知的参数被输入计算机。在已知的参数中,存在对象、对象-镜片-眼球的配置关系、制约条件(例如在设计基准点处成为规定的处方值、壁厚不为负值等)、以镜片的像差为因子的评价函数等。在下一最优化计算的步骤中,查出满足制约条件的同时从对象上的评价点得到的评价函数变少的镜片构成要素的系数组。作为收敛条件,反复进行收敛的计算,直到查不出最小的评价函数值或实质上评价函数变少的系数组。满足收敛条件而结束反复计算时,镜片构成要素的系数被确定。该全部步骤被称为镜片形状确定或镜片设计。在这种公知的最优化计算中,镜片设计和已知的对象、配置关系、制约条件、评价函数具有等价关系。即若对象、配置关系、制约条件、评价函数确定,则镜片设计唯一地确定。
接着,在详细说明作为最优化计算的评价函数使用的两眼视力函数之前,进行与两眼观察相关的说明。
首先,对两眼观察功能、会聚-调节的协作进行说明。两眼观察功能大致分成同时观察、融像、立体观察及两眼视力。作为公开了上述内容的文献,可以列举非专利文献3(若仓雅登,三村治著《視覚と眼球運動のすベて(视觉和眼球运动的全部)》メジカルビュ一公司(2007),p147-p148,p140-143)、非专利文献4(Howard,I.P.and Rogers,B.J.,″Binocular vision and stereopsis″,Chapter2,New York Oxford Press,(1995),p1-736)。非专利文献3的p142公开了融像被分类成运动性和感知性的情况。非专利文献4中有完整的详细说明。
在非专利文献3中,被分类成如下构造:能够进行同时观察的情况下,能够融像,能够融像的情况下,能够进行立体观察。在本发明中,因为着眼于融像,所以省略其他功能的说明。其中,明确记载了不融像就不能实施两眼观察的最高功能即立体观察。融像是将分别输入两眼的视觉信息统一成一个的视觉功能。眼球不动而将对象统一成一个的情况就是感知性融像。
为得到感知性融像的会聚、发散运动、垂直融像性聚散被称为运动性融像。眼球的会聚或发散运动与调节之间的关系进行协作。其联系通过唐德斯(Donders)图表示。关于唐德斯图,在非专利文献5(石原忍著,鹿野信一修订《(小眼科学)小眼科学》修订第17版,金原出版,(1925)p50)及专利文献6(畑田丰彦著《(奥行き情報と視覚の特性)进深信息和视觉的特性》视觉信息研究会,昭和49年4月23日,p12)中有记载。从唐德斯图的原点发出的45度的直线被称为唐德斯线。该直线表示没有斜视、斜位的裸眼的被检者观察对象时的调节-会聚协作。会聚极限值被称为唐德斯曲线。从唐德斯线的一点到左右的唐德斯曲线的值中,右侧(会聚角变大的一侧)被分类成反向相对会聚,左侧(会聚角变小的一侧)被分类成正向相对会聚。另外,与如下情况相关的解释,即相对测定值与标准值相比大幅度小时成为视觉疲劳的原因、会聚与调节相比更容易测定、唐德斯线(斜率由AC/C比表示)严格来说不成立时的斜率为0.8左右,与调节提前、调节滞后相关的解释详细地记载在非专利文献7(鹈饲一彦著《ステレォ影像の及ぼす生体ヘの影響:調節·軸輳の刺激が矛盾するとなにが起こるか(立体视觉对涉及的生物体的影响:调节/会聚的刺激矛盾时会引起什么)》版本,vol.17,No.2,p113-122)等。
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通常由棱镜度表示。另一方面,当仿照唐德斯的定义时,用屈光度值表示。因此,有时被称为正向相对会聚力、反向相对会聚力。它们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在本发明中,统一表示成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同样,后述的相对调节也仿照唐德斯的定义进行表示时用屈光度值表示。因此,有时称为正向相对调节力和反向相对调节力。由于对于上述正向相对调节力和反向相对调节力而言也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在本发明中,统一表示成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
上述相对调节记载在本申请人提出的申请号为PCT/JP2008/069791的说明书等。在该说明书中,记载了通过年龄求出单个要素即相对调节或相对调节的概算值并作为视力函数的方法。相对调节是调节的一种,表示近似于调节的性质。关于调节,公知下述内容。调节并非为如下情况:能够正确地实施直到接近极限、超过极限时完全不能实施。例如在接近调节远点/调节近点的区域,正确性差。另外,哪里是极限点变得不明确。因此,在观察远处时,焦点对焦在比视标稍近处的情况较多。相反观察近处时,焦点对焦在比物体稍远处。该不完全性在前者的情况下称为调节提前,后者的情况下称为调节滞后。由于存在调节提前,所以即使是正视,观察远处的视力也稍降低。相反,在观察远处视力非常好的情况下,被怀疑为是远视。若矫正近视而成为上述状况,则被怀疑为是矫正过度。这样,在折射异常的矫正时较大的问题是,折射异常的量依赖于调节远点这样的实际测量方面具有不确定性的概念。
另外,非专利文献3的p147-148记载了,在近视反应(近見反応)下,会聚、调节、瞳孔紧密地连动。具体而言,记载了“在三要素中,会聚是,由于两眼视差的量正确地被检测出(会聚的误差为1~2分左右),交叉性或非交叉性和方向性清楚,所以能够迅速地进行高精度的控制。另一方面,调节是,只从模糊的视觉信息不能得知远近方向,因此,难以控制,由于与焦点深度相应地响应的必要性也小,从量化方面来说是比较粗略的响应。”。这样,相对调节与相对会聚相比,可以说是作为两眼观察的单个要素难以达到精度要求的测定值。另外,在上述PCT/JP2008/069791的说明书中,只说明了单眼的视力。除此以外,虽然进行了基于眼镜镜片的调节效果进行的相对调节的修正,但上述PCT/JP2008/069791的说明书的例子是,从通过没有装配眼镜镜片的状态的唐德斯图得到的值算出装配了眼镜镜片的相对调节的情况下所需的修正。在此处的相对调节中,前提是装配以清楚地看到对象的方式被矫正后的眼镜镜片。因此,不需要修正。
在此,示出了在唐德斯图中表示了运动性融像和感知性融像的例子。图34是非专利文献6中记载的基于畑田的唐德斯图。在图34中,横轴表示会聚(单位:米角MA),纵轴表示调节(单位:屈光度D)。在图34中,一张唐德斯图中用唐德斯曲线表示运动性融像,用唐德斯线的附近的灰色区域表示感知性融像。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8(David M.Hoffman,Ahna R.Girshick,Kurt Akeley,Martin S.Banks,″Vergence-accommodation conflicts hinder visual performanceand cause visual fatigue″,journal of vision,Vol.8,No.3,33,(2008))的图2中,运动性融像和感知性融像分别描绘在两张唐德斯图中。其如图35A及35B所示。图35A表示感知性融像,图35B表示运动性融像。从图35A及35B可以理解,在运动性融像时,相对会聚和相对调节协作,在感知性融像时,帕努姆融像区域和焦点深度的区域比图35B窄。
此外,与运动性融像相关的测定方法和标准值记载在例如非专利文献9(和泉行雄、风见俊成著《両眼視機能の検查(两眼观察功能的检查)》修订版,早稻田眼镜专科学校(1985)p5)。
对会聚角的表示方式进行说明。设米角为MA、角度单位“分”为θ、棱镜度为P、瞳孔间距离为PD(单位mm)时,它们的关系满足以下的式1~式3所示的数学式。此外,a是PD、MA的导出值。
[式1]
[式2]
[式3]
数值计算的参考例如图36A及36B所示。在图36A中,瞳孔间距离PD=0.06m;在图36B中,PD=0.065m。在图36A、36B的各数值例中,作为参数列举了距离(cm)、米角MA、分角(arc min)、Δ(屈光度)。
以下,对感知性融像和运动性融像进行说明。感知性融像是眼球不运动的融像,运动性融像是伴随眼球旋转的融像,两者不同。感知性融像参照非专利文献10(内川惠二、盐入谕编著《視覚II(视觉II)》朝仓书店(2007)p131-132)的p131-132进行说明。在非专利文献10中记载了,“为使存在两眼视差的两个视网膜像感知成为一个,视差的大小需要限定在某范围。该区域是帕努姆(Panum)最先通过系统性实验测定的,从而称为帕努姆融像区域(或融像区域)。融像区域依赖于刺激条件(时空频率、视网膜位置、周边刺激的有无、测定方法、判断基准等),从几分到几度大幅变化。因此,不能用特定的实验结果代表。”。
在此,两眼视差是指夹着左右眼球的节点和凝视点的视线之差。简单来说由于与外界的距离相比,节点和旋转中心之差很小,所以有时也不进行区别。虽然是特定的实验,但关于感知性融像的范围,要测定依赖空间频率的情况,即依赖视觉对象的形状和大小的情况。依赖的方式记载在例如非专利文献11(Schor,C.Wood,I.Ogawa J.″Binocular sensory fusion is limited byspatial resolution″,Vision Research,24(7),(1984)p661-665)中。图37表示非专利文献11的p584的图。该图被广泛使用,也记载在非专利文献4的p316图8.2中。该图37中,横轴表示空间频率(即图案宽度的倒数),纵轴表示帕努姆融像区域。图37是作为对象对方形图案和随机点图案的结果进行比较的图。
如图37所示,在视力所及的空间频率高的状态下,融像区域较窄,大致一定。另外,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融像区域不同,存在空间各向异性。在空间频率高之处、即中央窝观察时,垂直方向的融像区域是水平方向的融像区域的一半以下。公知在帕努姆融像区域,因对象的提出状态不同而导致产生差异。公知对于帕努姆融像区域,在例如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状态下的方形图案的情况下比随机点图案的情况下宽。
作为水平方向的视差范围的说明,水平视网膜像差和感知的进深之间的关系如图38所示(非专利文献10的p86)。在图38中,横轴表示水平方向的两眼视差的差即两眼视网膜像差,纵轴表示相对于两眼视网膜像差的、感知的进深。根据图38可知,相对于两眼视网膜像差的增加,进深量成比例地增加,但超过融像极限后,变得不成比例,达到进深最大值时降低。这样,由于进深最大值与融像极限是不同的值,所以可以说是融像与立体观察不同的生理现象。进深最大值与融像极限的值因人而异,还因空间频率和提示时间等条件发生变化。因此,能够近似地从融像极限将与进深最大值的范围对应的两眼视网膜像差作为“帕努姆融像区域”处理。
以下,对单个的相对测定值的测定方法进行说明。相对会聚的测定经常在眼科临床和眼镜店进行。在例如非专利文献5的p49-51中记载了相对会聚的测定值、测定方法。在非专利文献5中使用视轴测定器测定相对会聚。单位是米角(用MA表示,也记作MW)。非专利文献5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首先,在两眼注视对象的状态下,对两眼使用反射镜而成为外侧视状态。接着,逐渐增加外侧的程度,将对象变模糊时的米角作为正向相对会聚(模糊),将对象分离成两个时的米角作为正向相对会聚(分离)。该正向相对会聚(分离)的测定值是相对会聚的极限值,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只称为正向相对会聚。另外,从该状态减小外侧状态时,再次观察到对象为一个时,将其称为正向相对会聚(恢复)。同样,对两眼使用反射镜,作为内侧视状态逐渐增加内侧的程度,将对象变模糊时的米角作为反向相对会聚(模糊),将对象分离成两个时的米角作为反向相对会聚(分离)。而且,减少内侧的程度,将再次观察到对象成为一个时的米角称为反向相对会聚(恢复)。此外,反向相对会聚(分离)在本说明书中只称为反向相对会聚。在眼科临床中,也能够通过与非专利文献5等的记载同样的测定仪即大型弱视镜(同视机)测定。
另外,在非专利文献12(津田节哉著《米国式21項目検查入門-視機能の検查と分析(美国式21项目检查入门-视觉功能的检查和分析)》近代光学出版社(1983))中记载了与上述的各相对会聚相关的检查项目。即,作为非专利文献12的#9项目、#10项目、#11项目,记载了使用远看时的正向相对会聚(模糊)、正向相对会聚(分离)、正向相对会聚(恢复)、反向相对会聚(模糊)、反向相对会聚(恢复)相关的主观式检眼计的测定方法。同样,作为#16A项目、#16B项目、#17A项目、#17B项目,记载了近看时(40cm)的正向相对会聚(模糊)、正向相对会聚(分离)、正向相对会聚(恢复)、反向相对会聚(模糊)、反向相对会聚(分离)、反向相对会聚(恢复)的测定方法。在具体的测定方法中,在以两眼矫正状态注视对象的状态下,装配两眼的外侧棱镜。而且,逐渐增加棱镜度值并与上述方法同样地使外侧的程度变化,测定模糊、分离及恢复的各正向相对会聚值。另外,在内侧装配棱镜,同样地,逐渐增加棱镜度值并测定模糊、分离及恢复的各反向相对会聚值。
在非专利文献13(江本正喜、矢野澄男、长田昌治郎《論文 立体画像システム観察時の融像性輻輳限界の分布(论文 立体画像系统观察时的融像性会聚极限的分布)》影像信息媒体学会志Vol.55,No5,(2001),p703-710)中记载了眼前60cm的相对会聚的简易测定仪。通过显示装置使左右眼看到具有视差的像,判定是否能够进行立体观察,由此测定正向相对会聚(分离)、反向相对会聚(分离)。测定多人时是有用的方法。
另外,非专利文献8的图3所示的测定器是在前方三个位置(距离31.9cm、39.4cm、56.3cm)测定相对测定值。此外,在非专利文献6中,利用对该文献中p.12的图1中记载的立体观察镜进行了改造的实验装置,测定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其实测数据如本申请的图34所示。另一方面,如后所述,相对调节的测定精度差,直接测定的例子少。作为一例在非专利文献5的p41公开了测定方法及标准值。调节与会聚具有紧密的关系,能够从相对会聚算出相对调节。
另外,垂直融像性聚散的测定例非常少,非专利文献9的p5公开了测定方法和标准值。这里要确认的是相对测定值应在配戴矫正后的眼镜时进行测定。相对测定值在配戴眼镜时和裸眼时是不同的值。除了以上文献以外,还有很多记载了运动性融像和感知性融像的测定值的文献。汇总这些数据如下述表1及表2所示。对运动性融像的值和感知性融像的值进行比较时,感知性融像是运动性融像的几分之一左右。此外,这些结果主要通过心理学的测定而得到。
[表1]
运动性融像的标准值
[表2]
感知性融像的测定值
上述是关于两眼观察及其关联技术的说明。以下,基于至此说明的技术内容对本实施方式进一步说明。此外,加入了本说明书中作为参考而列举的非专利文献1~15的任意一个中都没有讨论的配戴眼镜时的两眼观察功能。
图2是对成为本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制造系统的核心的制造侧计算机201的功能概要进行说明的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制造侧计算机201具有:数据输入部203,输入从订购方侧计算机102发送的各种数据;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基于该输入数据计算作为因子而含有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评价函数最优化部205,将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对该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的函数作为评价函数并计算其最优化函数;评价函数评价部206,评价基于该评价函数的收敛条件是否成立。制造侧计算机201还具有:设计数据修正部207,在评价函数评价部206评价的结果是需要修正光学性能的情况下,修正设计数据、例如镜片形状数据;光学设计值确定部208,各评价点的评价结束时确定光学设计值;设计数据输出部209,将基于该光学设计值的设计数据输出到镜片加工装置202。
图1所示的眼镜店100的测定装置101测定眼镜镜片订货人的视力和相对测定值,或将能够算出相对测定值的订货人的信息通过订购方侧计算机102进行规定处理,并经由通信线路300发送到镜片制造商200。镜片制造商200的计算机201(制造侧计算机)输入由数据输入部203接收的与镜片原料相关的数据和基于规格的形状数据、与眼睛和脸的形状相关的数据,并且输入相对测定值等。
接着,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计算对象的各评价点处的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对于各评价点,求出度数误差和剩余像散等光学性能值、和后述的会聚像差。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将各计算值和由数据输入部203接收的输入数据代入后述的两眼视力函数的数学式,计算两眼视力函数。评价函数最优化部205对计算出的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并作为评价函数,从该评价函数求出各评价点处的最优光学性能值。
在此,对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进行计算的视力函数的作成方法进行大致说明。视力函数是通过非专利文献14(H.B.Peters″THERELASIONSHIP BETWEEN REFRACTIVE ERROR AND VISUAL ACUITYAT THREE AGE LEVELS″,Am.J.Optom.Physiol.Opt.,38(4),(1961)p194-198)中的图表导出而作成的。非专利文献14记载的图如本申请的图39~图41所示。这些图分别是对5-15岁、25-35岁、45-55岁的受试者进行了视力测定而制成的统计图,以下称为Peters图。具体而言,对于通过眼镜完全矫正了处方度数即球面度数及散光度数后的配戴者即受试者,将摘下眼镜并进行了视力测定时的测定值制成图表。此外,图39~图41中的视力测定值用分数视力显示值进行表示。图39所示的5-15岁是2452眼的测定值,图40所示的25-35岁是2616眼的测定值,图41所示的45-55岁是2183眼的测定值,作为统计量是足够的量。
Peters图与视力函数的关系能够如下所述地解释。首先,如图42A所示,是例如近视眼10的受试者配戴处方的球面度数及散光度数的眼镜镜片11的状态,如图42B所示,是摘下镜片的状态。此时的视力测定与配戴球面度数及散光度数分别为0度数的眼镜时的状态等价。即,如图42C所示,与使抵消球面度数及散光度数的“-(球面度数)、-(散光度数)”的眼镜镜片12与眼镜镜片11重叠来进行视力测定时的状态等价。而且,图42C的状态与如图42D所示地正视的眼20的受试者从眼镜镜片12摘下眼镜镜片11来进行视力测定的状态等价。或者,图42C的状态与如图42E所示地正视的眼20的受试者以具有“-(球面度数)、-(散光度数)”的像差的观察物为指标进行视力测定的状态等价。即,处方的球面度数及散光度数的眼镜镜片11抵消了需要该球面度数及散光度数的视力恶化了的眼10的眼球状态而成为正常状态。
因此,将使Peters图的值设为原点对称的函数称为视力函数。从图39所示的5-15岁的Peters图作成的视力函数如图43所示。该视力函数值表示正常视觉的受试者配戴-球面度数、-散光度数的镜片12时的视力恶化值。该视力函数是测定了各种散光轴方向的大量受试者而得到的结果,是与散光轴无关的函数。
在此,将前述的像差A、像差B视为各主经线上具有折射率像差A、像差B的眼镜镜片的度数,并说明像差和视力函数的关系。此时,眼镜的散光度数是像差A与像差B之差,球面度数是成为基准的那一方的光焦度。虽然物理性质是相同的,但根据选择的基准轴不同,散光的符号也不同。由于无论哪一个都能唯一地表示,所以可以任意选择。
在Peters图中,散光全部采用负值。为简化说明,以像差A与像差B之差成为正值的方式取基准轴。例如像差B-像差A为正值的情况下,散光度数成为像差B-像差A,球面度数成为像差A。相反,像差B-像差A为负值的情况下,散光度数成为像差A-像差B,球面度数成为像差B。具体地利用Peters图算出视力恶化值时,例如10岁情况下镜片参照点处的像差A、B都为0时,散光度数、球面度数都为0。参照表示5-15岁的测定值的图39时,得到被标准化的视力20/20。在镜片周边,像差A为1.00、像差B为2.00的情况下,散光度数为2.00-1.00即1.00,球面度数为1.00。参照表示将Peters图以原点对称地进行变换后的视力函数的图43时,20/80的视力恶化被读取。
在至此的说明中,视力函数是球面度数、散光度数的函数或者像差A、像差B的函数。另一方面,用眼镜镜片通常使用的像差即平均度数误差、剩余像散表示时,平均度数误差是像差A和像差B的平均值,剩余像散作为正值时是像差A与像差B之差的绝对值。因此,视力函数通过简单的变换,就能够用平均度数误差和剩余像散表示。
非专利文献5的p39记载了与两眼观察功能之一的两眼的视力(两眼视力)相关的定量数据。在此记载了“两眼观察时的视力大致与视力好的那只眼的视力相等,或者比其稍好。若两眼视力相同,则两眼视力与单独视力相比增加大致10%。”。该10%是指当时(1925年在日本)使用的小数点视力时的数值。虽然是概算值,但此后在日本的眼科著作中,作为两眼视力相对于单眼视力的增加比的值,沿用了该10%。因此,在本发明申请时,也是有效的。另外,客观地通过对比敏感度、波面像差的RMS等算出视力的文献较多,但目前还难以采用。即,若能够客观地进行测定,则不需要主观的视力测定等。无论如何,视力是瞳孔径和眼球系统的不透明度等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而难以高精度确定的单个要素。
在此,返回图2的框图的说明。进行在评价函数最优化部205实施的最优光学性能值计算时,评价函数评价部206评价最优化后的评价函数的收敛条件是否成立。基于该评价函数评价部206的评价结果修正或确定形状数据。具体而言,收敛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设计数据修正部207修正眼镜镜片的形状数据以得到所期望的评价函数的值。收敛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光学设计值确定部208确定该评价点的设计值。在所有的评价点,收敛条件都成立时,被确定的镜片整个面的光学设计值从设计数据输出部209被输送到图1所示的镜片加工装置202。
作为镜片加工装置202,利用通常的眼镜镜片制造装置,该眼镜镜片制造装置沿镜片的前表面、后表面或者前后两表面的形状,基于输入数据,例如自动地对镜片进行切削、研磨加工。镜片加工装置202作为眼镜镜片制造装置是众所周知的装置,因此省略该装置的具体说明。
〔2〕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的实施方式
以下,对上述制造侧计算机201中的数据输入部、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评价函数最优化部进行详细说明。上述功能中的通信、计算中的光线追踪等,与最优化相关且已经说明,则省略重新说明。
(1)设计方法的各步骤的概要
实施本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的流程图的一例如图3所示。首先,在第零步骤S0中,进行由数据输入部203实施的各种数据的输入。即输入与镜片原料相关的数据、基于与处方相关的规格的形状数据、中心厚度、与眼睛和脸及镜框的形状相关的数据、相对测定值。
广义地来说,根据眼镜订购者进行眼镜设计的测定值可以说都是单个要素。例如作为以往已存在的单个要素,有左右眼的球面度数、散光度数、散光轴、棱镜度、棱镜轴、渐进镜片、多焦点镜片特有的单个要素(例如附加力等)、瞳孔间距离、从眼镜后方顶点到角膜顶点的距离(通常为14mm左右,也称为角膜顶点间距离)、从角膜顶点到眼球旋转中心的距离(通常为13.5mm左右)、镜片前倾角(通常与镜框前倾角近似)、镜片俯仰角(ぁぉり角)(通常与镜框俯仰角近似)。在此,在本发明中,又将上述“相对测定值”加入单个要素。与要进行设计的镜片匹配地从订购者取得相对测定值。若相对测定值是一部分值,则通过后述方法算出其余的相对测定值。即便相对测定值完全不能测定,还可以根据年龄等通过计算算出相对测定值。
以下,作为第一步骤S1,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设定两眼的对象-镜片-两眼球系统。该系统具有用于光学计算的观察对象、眼镜镜片和左右的眼球。在该系统中,眼球旋转中心在系统的眼球运动中可以不是固定点。
作为第二步骤S2,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为了将两眼的对象-镜片-两眼球系统的眼镜设计基准点(通常为产生镜片度数之处)作为以下所述的基准,而以得到设计基准点处的规定处方值的方式设定镜片形状。在该设计基准点处,算出处方值及从两眼球中的眼球旋转中心到眼镜镜片的会聚角。该值是会聚角基准值。
而且,作为第三步骤S3,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算出依赖于对象-镜片-两眼球系统中的对象的评价点的平均度数误差、剩余像散、棱镜度和从眼球旋转中心到眼镜镜片的会聚角。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再将第二步骤S2中求出的会聚角基准值和评价点处的会聚角之差作为“会聚像差”求出。
然后,作为第四步骤S4,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根据左右度数误差、上述的会聚像差、第零步骤S0中设定的相对测定值,将各评价点分类成感知性融像、运动性融像、不能融像。
而且,在第五步骤S5中,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通过包含左右眼的相对测定值的计算工序算出各评价点处的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再根据第四步骤S4的分类从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算出两眼视力函数。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204再以在镜片整个面内从作为因子而含有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减去两眼视力函数的最小值并使其成为正值的方式进行变更,并且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进行平方计算并进行加法运算。根据需要,在镜片整个面内,两眼视力函数乘以权重并进行加法运算。加法运算的结果成为本发明的评价函数。
在第五步骤S5中,评价函数评价部206将本发明的评价函数作为最优化计算时的评价函数,来评价评价函数的收敛条件是否成立。关于计算中的评价点,收敛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设计数据修正部207以修正上述的包含会聚像差的光学像差及两眼视力函数值的方式稍变更左右镜片形状,并反复进行第二步骤S2~第五步骤S5的处理。另一方面,收敛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光学设计值确定部208确定该评价点的设计值。接着,对下一个评价点进行计算。在对全部的评价点进行计算后,处理进入第六步骤S6。
在第六步骤S6中,光学设计值确定部208基于被确定的镜片整个面的光学设计值,判定镜片设计基准点附近的感知性融像的范围是否满足规定的条件。在不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第六步骤S6中的判断为“否”的情况),不适于眼镜镜片,不能设计,因此,在规定的误差处理后,结束本流程。在满足规定的条件的情况下(第六步骤S6中的判断为“YES”的情况),处理进入第七步骤S7。
在第七步骤S7中,光学设计值确定部208确定根据眼镜镜片的两眼视力函数进行的评价及眼镜镜片形状。对经过以上步骤而能够提高两眼视力的情况进行说明。两眼观察功能中的同时观察、融像、立体观察这三项和两眼视力中,前三个具有如下构造:在能够同时观察时能够融像,能够融像时能够进行立体观察。另外,融像在能够进行运动性融像的情况下,具有能够进行感知性融像的构造。在此,两眼视力与同时观察、融像、立体观察如何关联未必总是很明确。对于其关系,通过与正常视力的性质相关地表示眼镜业界公知的偏心度和相对视力的关系的图4来说明。图4中,横轴是偏心度即视网膜上的位置,纵轴是相对视力。偏心度是在眼球不旋转即凝视某处时观察到的像处于眼球的中央窝的情况下,称为凝视点以外的对象从眼球节点扩展的视角。另外,由于视力因人而异,故相对视力被称为标准化的视力。图4中使用了小数点视力,凝视点处的视力采用1.0。此外,图中涂黑段的部分是盲点。从图4可知,相对于偏心度的相对视力成为非常陡的曲线。从图4可知,清晰观察区域的边界即小数点视力成为0.7的范围大致是1°。根据其他的表示,从凝视点离开1°时,小数点视力成为0.7。补充说明时,使眼球旋转1°而对准从眼球节点离开了1°的对象的情况下,相对视力成为1.0。
在此,两眼同时观察凝视点的状态可以理解成阈值类似于适度感知性融像即帕努姆融像区域(约0.15°~1°)。再从该状态,单眼的眼球只旋转1°,则单眼的小数点视力就会大幅恶化到0.7。该情况下,左右眼的视力变得不同,不会引起两眼视力的10%左右的增加。另外,感知性融像成立并满足能够进行两眼观察功能的两眼视力的条件时,也满足能够同时进行立体观察的条件。即,两眼视力是属于两眼观察功能的最高功能即立体观察的范畴的功能。在此,使基于两眼视力函数的评价函数提高的最优化步骤具有以下效果:扩大运动性融像、感知性融像的区域以提高两眼观察功能的最高功能即两眼视力,并通过上述理由同时提高立体观察效果。即,经过以上步骤,能够使上述的着眼于两眼观察功能而采用的相对测定值反映到两眼视力。由此,定量地进行评价并提高两眼融像的容易度,提高两眼观察功能的最高功能即两眼视力的同时,能够提高立体观察效果并得到前述的能够谋求降低视觉疲劳的良好眼镜镜片的光学设计值。
以下,对上述第零步骤~第六步骤的更详细的设计内容进行详细说明。
(2)第零步骤S0的详细说明(相对测定值的计算工序)
对从订购者得到的相对测定值进一步进行说明。以下,配戴眼镜时,将眼镜和眼球旋转中心之间称为像侧,将眼镜和对象之间称为对象侧。像侧和对象侧的相对测定值分别近似地处于比例系数依赖于镜片度数的比例关系,因此对象侧的值根据镜片的形状而变化。因此,在本发明中,更优选由像侧的注视线带来的相对测定值。
另外,感知性融像也一样。对因该眼镜的位置导致的相对测定值和眼球旋转中心的相对测定值的差异进行修正的方法,记载在前述的本申请人提出的PCT/JP2008/069791的说明书中。即,公开了以与眼镜固有位置处的值即Peters图的值进行比较的目的,将眼球旋转中心处得到的唐德斯图的值修正成眼镜位置的方法。在本发明中,无论哪个相对测定值都能使用,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以像侧的注视线进行说明。另外,并未提及即便是眼球旋转中心处的值也修正成处于眼镜位置的值这种情况,这种情况的说明被省略。
如非专利文献5、非专利文献6所述那样,在大致整个区域测定相对测定值的情况下,由于直接得到相对测定值,所以进入第二步骤S2。如非专利文献13、非专利文献8所述那样,在以任意的距离仅对正向相对会聚或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或双方进行测定的情况下,若在任意距离这一点处进行测定,一般而言将其他的曲线部分推定成直线或根据某假定基础推定成曲线。在本发明中,若是单焦点镜片,则是一个处方会聚角,另外,若是渐进镜片等,则优选两个距离(例如若会聚角是0、40cm,则会聚角为1/0.4)成为精度好的测定值。在此成为“优选”的理由是,渐进镜片中,当为一个处于远处的相对测定值的情况下,根据附加力推定某种程度的年龄,而且关于相距此处而处于近处的相对测定值,通过后述的根据年龄进行的相对测定值的推定计算来算出。在来自订购者的信息是并未包含相对测定值中的全部测定值这种信息的情况下,根据正向相对会聚或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或双方,在如下所述的假定条件下算出其他的相对测定值。例如使用图34所示的基于畑田的唐德斯图的正向相对会聚值,能够从来自订购者的正向相对会聚按照比例分配算出。即,从图34提取出反向相对会聚、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的数据,上述值乘以“比”=(订购者的正向相对会聚/图34的正向相对会聚)而算出。另外,在会聚角为0的情况下,由于反向相对会聚大致为0,所以不能采用,但在会聚角为其他值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反向相对会聚,上述值乘以“比”=(订购者的反向相对会聚/图34的反向相对会聚)而算出。此外,算出“比”的数据不限于图34所示的基于畑田的唐德斯图,在具有准确度更高的资料的情况下,例如受试者的年龄或使用状态等条件被限制而测定得到的数据的情况等,也可以采用上述数据。
另外,在不存在订货人的直接测定的相对测定值的情况下,也能够基于年龄推定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值或者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这是本发明的退而求其次的方法。如长田昌治郎著《立体映像の観察時にぉける輻輳性融合立体視限界VFSLの分布(立体影像的观察时的会聚性融像立体观察极限VFSL的分布)》(TVRSV,Vol.7,No.2(2002)p239-246)的p242的“图3”所示,是因为个体差异非常大。因此,在受试者392名中,视线距离为60cm时,对于偏差而言,CROSS(正向相对会聚)为0~-27.6度、UNCROSS(反向相对会聚)为0~13.9度。从该资料可知个体差异有多大。CROSS的平均值为-4.72度、UNCROSS的平均值为3.34度。根据如上所述的事实,反之可以说相对测定值作为单个要素是合适的。
基于年龄求出会聚-调节信息即任意的会聚角时的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的方法已经在PCT/JP2008/069791的说明书中详细说明,再次说明。此外,如果存在表示年龄-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的关系的对于统计而言足够的实测数据,则不需要以下的处理。但是,可认为这样的数据在本申请提出时不存在。就这一点而言,定性地可知对于相对会聚、相对调节而言,动态地或静态地且容易地进行自我调节,而且观察到唐德斯线存在根据年龄而下降的趋势。通过PCT/JP2008/069791的说明书记载的方法求出的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当然可以是基于年龄的平均值,不限于单个要素。首先记述得到基于年龄的平均正向相对会聚、平均反向相对会聚的方法。根据PCT/JP2008/069791的说明书记载进行记述。
本实施方式所使用的作成适当的年龄-正向相对调节的方法如下所述。首先着眼于图39~图41所示的按年代的Peters图的横轴上、即球面度数的原点右侧的值为20/20的范围。该范围是基于测定方法而得到的正向相对调节的值。于是,从三张图表得到5-15岁、25-35岁、45-55岁的正向相对调节。将它们假定成中心年龄即10岁、30岁、50岁的正向相对调节。再将正向相对调节表示成与公知的年龄-调节关系类似的举动。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例如鹤田匡夫著《光の今昔3 年令·調節曲線の変遷(光的今昔3年龄/调节曲线的变迁)》视觉的科学第19卷第3号p103)。图5是基于Duane的测定结果,得到了从0岁到53.3岁以及之后,调节力因年龄而降低的程度(系数)不同这样的结果。另外,在上述鹤田的文献中,同样的结果也可以从Hofstetter作成的图(p101)、或Landolt作成的图(p102)等的测定结果中得到。而且,假定正向相对调节在年龄75岁时为0。即便存在差异,上述假定也近似地成立。
于是,得到0岁~53.3岁以直线变化、53.3岁~75岁以直线变化的年龄-正向相对调节关系。因镜片后方顶点是基准的测定值,故为了与后述的数据的基准即眼球旋转中心基准匹配,该关系被修正。该修正是细微修正。而且,各年龄的处方距离、处方会聚角处的正向相对调节利用上述年龄-正向相对调节关系制成。各年龄的各会聚角处的正向相对调节的实测值目前不存在。
因此,首先,以图34所示的基于畑田的唐德斯图的实测数据为基准。图34的会聚角为0时的正向相对调节约为-2D(屈光度)。在此从提供的任意的年龄基于上述年龄-正向相对调节关系算出正向相对调节。由于这是任意的年龄的正向相对调节,所以以图34的正向相对调节即-2D比例分配图34的各相对测定值。具体而言,图34的各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乘以“比”,其中“比”=(上述算出的正向相对调节)/(-2)。另外,唐德斯线、唐德斯曲线的上限通过前述的公知的年龄-调节关系确定。算出的各年代的唐德斯曲线如图6~图9所示。图6表示5-15岁的情况,图7表示25-35岁的情况,图8表示45-55岁的情况,图9表示75岁的情况。分别在能够相对调节的范围的1/3的区域,算出适于融像的珀西瓦尔(Percival)的舒适区域,并作为图中灰色区域示出。此外,75岁情况下,几乎没有舒适区域,成为在该图面的缩小比例尺几乎不显现的结果。这意味着调节力为0,本发明的视力函数和专利文献2记载的视力函数成为相同值。即便在该情况下,本发明的设计也通过两眼视力函数来实施,所以不被专利文献2制约。另外,关于15-25岁、35-45岁、55-75岁的范围,分别从图5和图6、图6和图7、图7和图8的平均值算出即可。至此,得到的任意的年龄的唐德斯曲线是会聚-相对调节关系。该关系也是任意的年龄的会聚-相对会聚的关系。通过该关系能够得到任意的年龄的任意的会聚角处的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
作为其他的输入数据,需要对感知性融像进行评价的阈值,但对此可以考虑帕努姆融像区域、眼球焦点深度。但是,其定量的测定如上所述地依赖融像刺激条件需要进行精密且更谨慎的测定。而且,由于性质为不能以特定的测定为代表的性质,所以不依赖于测定地来进行设定。作为设定方法,考虑眼镜镜片的使用条件,从公知测定值,通过设计者的裁量,能够任意地选择。具体而言,帕努姆融像区域的水平方向上,从两眼视网膜像差的融像极限到进深最大值之间左右是适当的。关于水平方向,从图38判断,两眼视网膜像差的一半是适当的。另外,关于焦点深度,本申请人未能发现可靠的测定值。若非要记载数值,则根据表2所示的测定结果中的代表性的值,作为从水平视网膜像差15′~60′导出的值,0.06~0.3屈光度左右是适当的。另外,垂直视网膜像差为4′~30′是适当的。即,作为感知性融像的阈值,水平方向上得到0.06~0.3屈光度,垂直方向上得到0.016~0.15屈光度。此外,在斜视的情况下,原则上,相对测定值以矫正状态被测定,因此也能够直接应用以上的本发明。
(3)第一步骤S1的详细说明(对象-镜片-两眼球系统设定工序)
以下,作为第一步骤S1,设定对象-眼镜镜片-两眼球系统。对象基本上由设计者任意选择。因此,对于设计者选择的任意对象以眼镜镜片性能变高的方式进行设计。无论是怎样的对象都不限定本发明。为明确本发明的特征而对对象进行详述。
此外,专利文献1的“图2”即本申请的图44和专利文献2的“图1”中的对象位于平面上。对象位于平面时的眼镜设计是作为用于阅读展开的报纸或壁上的文字等的眼镜镜片而采用的对象案例之一。如上所述,对象由设计者任意选择。但是,在对象是处于平面上的对象的情况下,除对象内的凝视点以外,距两眼球的距离大不相同,从而存在难以同时修正相距凝视点的度数误差、剩余像散、棱镜度的缺点。其结果是,棱镜度变大。这对于两眼观察功能未带来好的结果。
作为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适用的对象,优选的对象如图10所示。以下的说明是基于像侧的注视线进行的说明,基于对象侧的注视线进行的说明只有说明图不同而其他部分相同,所以省略说明。如图10所示,首先设定右眼球旋转中心1R、左眼球旋转中心1L。在图10中,示出了包含两眼球旋转中心1L、1R的水平面20上的布置。在图10中,将两眼球旋转中心1L、1R的中点作为对象-眼镜镜片-两眼球系统中的坐标系的原点1。而且,将对象4定义在以原点1为中心且以到凝视点3的距离为半径的眼前半球即对象球面5上。两眼球旋转中心1L、1R处于额平面内。对象4处于无限远的情况下,成为使对象球面5的半径最大的极限。另外,关于对象4的位置,不是如以往的光学系统那样将从两眼球旋转中心1L、1R到眼镜镜片的像侧的视角、或从眼镜镜片到对象的对象侧的视角,而是将与穿过原点1的正中线6所构成的角度作为变量定义。即,对象4的任意位置采用以穿过系统的原点1的正中线6为基准的角度的函数。将该角度θ定义成两眼观察方向。此外,两眼观察方向θ也可以被分割成水平、垂直方向。另外,将连结两眼球旋转中心的直线作为眼球间线段2。
以下,对眼镜镜片的位置进行说明。眼镜镜片通常位于处方值远处的凝视点和此时的眼球旋转中心1L、1R之间。眼镜镜片在镜片设计基准点具有处方值,相对于水平面、额平面具有任意的倾斜度(前倾角、俯仰角)、偏心(垂直方向的偏心、水平方向的偏心)。从镜片后方顶点到眼球旋转中心的距离通常是27mm,或例如日本特公昭42-9416号公报的第2页右栏下数第4-5行记载的那样,是24mm~36mm。优选27+1mm以上作为单个要素来设计。
以下,关于眼球运动,单眼根据利斯廷氏定律假定,两眼根据赫林法则的等神经支配法则假定。向上下或左右旋转时,眼球旋转中心1L、1R移动,并且从旋转中心到角膜顶点的距离改变。即左右眼球观察近处时,因调节-会聚关联而会聚,但公知此时旋转中心1L、1R移动。另外,与赫林法则不同但非常相似的现象中具有如下性质,即使左右眼的折射率不同,也与对光反射同样地进行两眼等量的调节响应。该性质与两眼中相对会聚为一个值的定义不矛盾,通过相对调节算出左右眼视力,非常方便。由于近似于没有问题,所以在本发明中在固定了眼球旋转中心1L、1R的系统中进行说明。
(4)第二步骤S2的详细说明(像差基准的计算工序)
在第二步骤S2中,为将两眼的对象-镜片-两眼球系统的眼镜的设计基准点设为如下所述的计算像差的基准,而以得到设计基准点处的规定的处方值的方式设定镜片形状。此外,设计基准点通常表示得到处方值之处,位于眼镜镜片前表面,但也存在设定在后表面的情况。在渐进镜片中,设计基准点通常分离在远视度数测定点、近视度数测定点、棱镜度测定点等各个镜片位置。另外,用单焦点镜片作成近视镜片的情况下,原则上也能够利用从对象上的凝视点穿过近视度数测定点到达眼球旋转中心的主光线来计算光学计算中的各种量。另一方面,也存在简单地从瞳孔间距离(称为PD)减去2mm作为近视PD并作为视点进行处方的情况。
不管怎样以在设计基准点得到处方值的方式设定镜片形状。镜片形状是在最优化计算的工序中收敛于处方值地被设定。另外,评价配戴通用镜片等眼镜时的情况下,存在眼镜镜片和穿过设计基准点的视线不正交的情况。该情况下,在设计基准点,因倾斜而发生微小的像差,但在近似的情况下是达到了处方值。
在此,所谓处方值是球面度数、散光度数、散光轴、棱镜度、棱镜轴、附加力。在像差是与基准之差这种定义的基础上,该处方值成为基准。图11表示从两眼球10L、10R的上方观察的状态。在图11中,对于与图10对应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从左眼10L、右眼10R穿过左眼用眼镜镜片11L、右眼用眼镜镜片11R的各设计基准点11PL、11PR的注视线13L0、13R0通过眼镜镜片11L、11R而弯曲并成为视线方向13L0’、13R0’,在对象球面5上的正中面7上的对象12处相交。即,对象12(通常通过使用光线追踪法而从各眼球旋转中心1L、1R发出并穿过设计基准点11PL、11PR的注视线13R0、13L0穿过镜片后在对象球面5上相交,该对象为位于上述相交点的对象)以位于正中面7的方式被设定。即使不位于正中面7,也能够在最优化计算的工序中在收敛的同时实现。此外,图10的对象4和图11的对象12使用不同的附图标记的理由是,通常,设计基准点11PL、11PR不位于图10所示的水平面20。
在此,当定义会聚角时,为方便以后的说明,将左右眼10L、10R的注视线13L0和13R0的中线的、与正中面垂直的方向的投影分量定义成“面平行分量”,将相对于平行于正中面的面平行的方向的分量定义成“面垂直分量”。而且,左右的注视线13L0、13R0和注视线13L0、13R0的中线所成的角的面平行分量分别定义成θHL0、θHR0。另外,左右的注视线13L0、13R0与注视线13L0、13R0的中线所成的角的面垂直分量分别定义成θVL0、θVR0。而且,将面平行方向的会聚角θCH0定义为θHR0与θHL0之和。θCH0、θHR0、θHL0的符号只要有一致性可以是任意的,但在本发明中,若眼球是会聚状态,则全部采用正值。若眼球是发散状态,则使正负颠倒。同样地,面垂直分量设为θCV0,并定义为θVR0与θVL0之和。通常左右眼球旋转中心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但也存在稍微偏移的情况。因此,与面水平方向同样地,θCV0在会聚状态下采用正值,在发散状态下采用负值。用数学式表示时,成为基准的会聚角(会聚角基准值)的面水平分量θCH0及面垂直分量θCV0为
θCH0=θHR0+θHL0
θCV0=θVR0+θVL0。
通常θCV0为0,并以成为0的方式设定镜片形状、设计基准点。
图12是表示通过对象侧的注视线13L0’及13R0’将图11中在像侧定义的视角θHL0及θHR0设为视角θHL0’及θHR0’的情况的图。图13及图14分别是从侧面观察图11及图12的图。根据图13及图14可知:像侧的注视线13L0与13R0的中线13RL0、和对象侧的注视线13L0’与13R0’的中线13RL0’穿过原点1,并从到达对象12的正中线6倾斜。
此外,与像侧的定义同样地,在对象侧也得到
θCH0’=θHR0’+θHL0’
θCV0’=θVR0’+θVL0’。
在此,对于相对测定值、度数误差及会聚像差的符号进行说明。首先,关于符号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而且不论怎样附加符号,理论上只要具有一致性,就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以下记载了通常的符号附加方法和本发明中的说明。通常的相对测定值的符号是以对象凝视状态为前提的。相对调节的符号根据被插入的镜片的正负度数来表示,运动性融像的符号根据被插入的棱镜的方向及棱镜屈光度的测定值来表示。
例如正向相对调节是在插入球面负镜片并测定了调节极限值的情况下,由与镜片度数对应的值即负值来表示。正向相对会聚是,将棱镜插入基线外(ベ一スァゥト)方向并测定会聚极限值,并显示棱镜度数和方向,即单位用棱镜屈光度表示基线外。在相对会聚中,没有符号只进行方向表示。总之,采用在测定者侧方便的符号。另外,垂直融像性聚散是使眼球靠近上下方向的能力,相反,扩展方向不能被观察到。垂直融像性聚散的测定过去只有少数例子,没有测定值的标准值。测定结果仅仅被称为垂直融像性聚散并用正值表示。另一方面,在唐德斯图中,实性调节、实性会聚从唐德斯线来看位于数学上的正方向,但通常的显示方法是负值或基线外显示。相对测定值与唐德斯图的匹配性差,不能进行算术表示。
在本发明中,关于相对测定值的符号,为得到与平均度数误差、会聚像差的符号间的一致性,进行如下说明。首先,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为负值是指眼前配戴了外侧棱镜的状态。这是与正向相对会聚的测定方法相同的状态。由此,在本发明中,正向相对会聚将棱镜外侧与负值相同意义地进行处理。另外,反向相对会聚将棱镜内侧与正值相同意义地进行处理。以下,平均度数误差为负值是指眼前配戴了球面负镜片的状态。这是与正向相对调节的测定方法相同的状态。正向相对调节由负值表示,这与平均度数误差的定义一致。同样地,平均度数误差为正值的情况下,符号与反向相对调节一致。垂直融像性聚散在以往的测定值下没有符号,因此符号的附加方法是任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优选与例如会聚像差的面垂直方向的定义匹配。通常,左右眼球旋转中心大致位于同一水平面。该情况下,左右眼球的上下方向的异向旋转产生的注视线的变化总是处于扩展方向。但是,存在左右眼球稍微上下偏移的情况。该情况下,左右眼球的上下方向的异向旋转产生的注视线的变化不仅处于扩展方向还处于收缩方向上。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眼球在收缩方向上由正值表示,在扩展方向上由负值表示。因此,垂直融像性聚散的符号在与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比较的情况下,优选是负值。当然眼球上下扩展的异向旋转因不能观察而不是正值,该方向的阈值优选始总是为0。
(5)第三步骤S3的详细说明(任意的对象评价点的像差计算工序)
进一步详细说明第二步骤S2中说明的两眼系统的光学计算等的定义,并进行任意的镜片评价点的光学评价。在本发明中,对象距离无限大的两眼系统被定义成使近视两眼系统的对象距离无限大。因此,能够进行图示。任意的两眼观察方向的两眼系统的概略结构如图15所示。参照图15说明光学计算的详细情况。从两眼系统的原点1将任意的两眼观察方向的对象的任意位置作为对象的评价点22。通过使用光线追踪法,从左右两眼旋转中心1L、1R发出并穿过左右眼镜镜片11L、11R的评价点11NL、11NR地折射,将穿过对象的评价点22的注视线中的、像侧的注视线的延长线作为注视线13L、13R。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示出了注视线13L、13R的交点22’位于对象球面5的外侧的情况。即使注视线13L’与13R’的交点通过一次尝试不能穿过评价点22,也能通过稍微变更从眼球旋转中心1L、1R发出的光线的角度,以必要的精度计算收敛在评价点22的光线。
在此,作为评价点22的面水平分量的会聚角θCH进行下述定义。
θCH=θHR+θHL
同样,评价点22的面垂直分量的会聚角θCV能够如下所述地定义。
θCV=θVR+θVL
在此,将注视线13L及13R的中线26与注视线13L及13R的夹角的、包含注视线13L及13R的中线且相对于与正中面垂直的面平行的方向的分量即面平行分量设为θHL、θHR,垂直方向上同样地包含中线且相对于与正中面平行的面平行的方向的分量即面垂直分量设为θVL、θVR。
即,评价点22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及面垂直分量表示成
(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θCH-θCH0
(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θCV-θCV0。
图16是表示由像侧的注视线13L’及13R’定义的情况下的会聚角θHL’及θHR’的图。该情况下,将注视线13L’及13R’的中线27与注视线13L’及13R’的夹角的、包含注视线13L’及13R’的中线27且相对于与正中面垂直的面平行的方向的分量即面平行分量设为θHL’、θHR’,垂直方向上同样地将包含上述中线27且相对于与正中面平行的面平行的方向的分量即面垂直分量设为θVL’、θVR’。此时,与上述在像侧的定义同样地,在评价点22的对象侧定义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及面垂直分量通过
θCH’=θHR’+θHL’
θCV’=θVR’+θVL’
表示成
(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θCH’-θCH0’
(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θCV’-θCV0’。
以沿图11中记载的注视线13L0及13R0的光学值为基准,沿图15所示的注视线13L、13R的光学值的差为像差。即,以第二步骤S2中算出的球面度数、散光度数、散光轴、会聚角为基准,在第三步骤S3中,根据球面度数、散光度数、散光轴的差计算度数误差、剩余像散。关于会聚角,如上所述地,也以第二步骤S2中求出的会聚角基准值为基准,将从两眼球10L、10R发出的注视线13L和13R所成的角即会聚角(面平行分量是由图15的θHR和θHL加法运算得到的θCH)的差定义成会聚像差。更详细地定义时,在第一步骤S1中说明的光学系统中,是以沿着从对象穿过设计基准点到达眼球旋转中心的主光线的光学量为基准的会聚角的差。
本发明中定义的会聚像差与正常的两眼视网膜像差不同。具体而言,会聚像差中,相对测定值是配戴矫正眼镜时的眼前测定。因此,在与测定状态匹配地在左右配戴矫正眼镜的状态下的会聚角的像差这一点、观察由两眼观察方向定义的对象(包含正中面的对象球面5上的任意评价点22)时的像差这一点、由不穿过眼球的节点而穿过眼球旋转中心的注视线定义的点,会聚像差与正常的两眼视网膜像差不同。另外,在存在眼球运动的点,与两眼视网膜像差不同。两眼视网膜像差的术语参照日本视觉学会(编)《視覚情報処理ハンドブツク(视觉信息处理手册)》(朝仓书店(2000年)p283-287)。
另外,本发明中定义的会聚像差也与心理学上出现的会聚角的差不同。心理学中定义的“会聚角”在例如下野孝一的《輻輳運動と両眼ステレォプシス(会聚运动和两眼立体观测)》(光学第23卷第1号(1994年1月)p17-22)有记载。在该记载中,被定义成“凝视点(两眼观察轴的交点)与各眼的回旋点(旋转中心)所成的角度”。会聚像差与会聚角的差的区别在于:左右配戴矫正眼镜的状态下的会聚角的像差这一点、观察由两眼观察方向定义的对象时的像差这一点、将穿过眼镜的左右设计基准点的注视线所成的角作为取得像差之差的基准值这一点。由上述情况可知,会聚角的差是与根据穿过眼镜到达评价点的注视线的视角定义的本发明的会聚像差完全不同的值。
在此,再次提到专利文献3记载的水平方向差、垂直方向差与本发明中定义的会聚像差的差异。会聚像差在以下5点存在差异。
a.基于作为两眼观察的运动法则的赫林定律的等神经支配法则的转向(两眼异向运动)进行的定义,即基于从会聚运动导出的生理学知识进行的定义。
b.能够使用通过两眼观察方向定义的任意对象。
c.由于评价基准是一个,所以在整个视野都能够进行同一基准的评价。
d.在分割成分量的情况下,通过面平行分量、面垂直分量的设计,从水平面位移的情况下,成为适合于生理学的定义。
e.对于对象的位置不进行平面上的定义而进行立体的定义。
在此,详细地分析专利文献3中记载的水平方向差、垂直方向差。图17示出了专利文献3的“图2”的水平方向分量。以下,由于垂直方向也相同,所以只说明专利文献3的第5页35行记载的水平方向位置差ΔPH。如图17所示,设两眼球旋转中心间距离为PD、从两眼球旋转中心到包含点P的面59的距离为L。另外,虽然专利文献3中未图示,但将属于对象面59上的点的两眼球旋转中心的等分点设为q点。q点是从两眼球旋转中心发出的正面方向的注视线Lr、Ll与面59的交点。将注视线Lr、Ll的视角设为αR、αL,将注视线54、55的视角相对于注视线Lr、Ll分别设为ΔαR、ΔαL。
因此,水平方向位置差ΔPH表示成
ΔPH=L×tan(αR+ΔαR)-L×tan(αL+ΔαL)-PD。
而且,两眼球旋转中心间距离PD使用(αR)、(αL)、L时具有以下关系。
PD=L×tan(αR)-L×tan(αL)
由于水平方向差记载为由水平方向位置差除以对象距离L,所以下式成立。
水平方向差=tan(αR+ΔαR)-tan(αL+ΔαL)-PD/L
代入PD时,成为
水平方向差=tan(αR+ΔαR)-tan(αL+ΔαL)-(tan(αR)-tan(αL))。
在此,在视野中心部只有(ΔαR)、(ΔαL)充分小时,下述的近似式才成立。
水平方向差≈ΔαR-ΔαL
因此,专利文献3的“水平方向差”是在视野中心部的极有限的狭小区域内,以注视线Lr和Ll所成的会聚角为基准,示出观察同一面59的点P时的会聚角的变化。但是,在(ΔαR)、(ΔαL)大的中心部以外的区域内,其为与会聚角无关的量,成为在生理学方面不存在依据的值。
将这样的不存在生理学方面的依据的量即水平方向差作为评价函数直接使用时,为进行两眼观察的性能评价,存在以下问题。
1.P点和q点如蔡斯透镜的说明图那样必须处于同一对象面59。因此,除了对象面是与额平面平行的平面以外,水平方向差中,基准点按照到对象的距离变化并不能成为镜片整体的评价法。即没有像差的性质。
2.对象如蔡斯透镜那样是同一对象面59的情况下,成为单一的基准,具有像差的性质。然而,(αR)、(αL)、(ΔαR)、(ΔαL)变大的情况,对于正切值,具有相对于角度的非线性的性质,从而不能与由角度的差ΔαR-ΔαL表示的会聚角匹配。因此,水平方向差在视野周边部不具有生理学方面的依据。
3.虽然是同样的情况,但注视线54、55从水平面偏移时,也会与固有的会聚角变得不同。
根据以上说明的专利文献3的定义,不能成为对象整个面同样的定义,而成为在视野周边部不具有生理学方面的依据的评价函数。使用没有依据的不明确的定义进行两眼观察功能的评价是不适当的。
以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中的基于光线追踪法的注视线和现实的注视线的差异。关于面平行方向,在眼球的发散、会聚极限内存在任意的比例对应关系。因此,在图11、图12的注视线13L0’、13R0’的面平行方向上总是能够穿过评价点12。在此,根据非专利文献15进行说明。设两眼同向运动量为θ、两眼异向运动量为μ、右眼运动量为MR、左眼运动量为ML时,赫林定律的等神经支配法则能够以下式表示。
θ+μ/2=MR
θ-μ/2=ML
于是,在眼球的发散、会聚极限内,任意的MR、ML能够由θ、μ实现。即,通过两眼同向运动和两眼异向运动使左右眼球任意地运动,由此在面平行方向上能够穿过评价点22。
但是,在面垂直方向上,左右眼球实际不能有意独立旋转。因此,乍一看如本发明的注视线的计算法那样,可认为眼球不能旋转。但是,通过运动,能够进行运动性融像的垂直性融像聚散,在帕努姆融像区域的面垂直方向上通过感知能够进行上述融像聚散。面垂直方向的融像存在阈值,但只有在非随意性时才是可能的。因此,通过基于光线追踪法的注视线,面垂直方向的会聚像差与现实的注视线不矛盾。但是,若阈值以上的垂直融像性聚散成为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则当然不能实现。本发明中的基于光线追踪法的注视线实施的计算法是用于判断能否实现的手段。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以上的度数误差、剩余像散、会聚像差及不包含作为方向的向量的作为标量的棱镜度值,作为从属于对象-眼镜镜片-两眼球系统中的两眼观察方向上的对象评价点(通常在镜片整个面上在两眼观察方向上为1~10度间距,但也存在只在一部分左右某一侧有注视线的情况,该点也是评价点)的像差而算出。关于棱镜度,由色差带来的视力恶化不与棱镜度的差而与量成比例,因此不作为像差而直接使用。另外,不存在两眼的棱镜像差的理由,解释成被会聚像差代替,更容易理解。
从生物体的功能方面考虑会聚像差时,例如会聚潜伏期(輻輳潜時)为150~200ms,冲动性眼球运动在200ms约800度/秒,运动调节为350~400ms,瞳孔近视反应为400~450ms。该情况下,通常在对象的注视线移动中、在会聚和冲动性眼球运动组合而成的视差感应性会聚运动时,调节、瞳孔近视反应与会聚、冲动性眼球运动相比是一定的,或几乎没有变化。因此,会聚像差在穿过设计基准点的相交线以外,即在任意的镜片评价点,可以说都是比其他的像差、度数误差、剩余像散优先级更高的像差。关于视差感应性会聚运动,详细记载在Takagi M,et al.″Adaptive change in dynamicproperties of human disparity-induced vergence″,Invest Ophthalmol.Vis Sci,42,(2001)p1479-1486。即,从图11的对象12到图15的对象22之间,是跳跃时抑制起作用而不能看到的状态,从而相互成为短时间差的关系,像差的关系成立。
(6)第四步骤S4的详细说明(根据会聚像差、度数误差进行的融像状态的情况区分)
判断第三步骤S3中得到的度数误差和会聚像差是否分别处于相对调节、相对会聚、垂直融像性聚散以内。此外,度数误差的单位使用屈光度。另外,本发明中定义的会聚像差作为会聚角单位而采用米角(M.A.)或分单位(arcmin),或使用棱镜屈光度(符号为Δ)等。度数误差和会聚像差收敛在相对调节、相对会聚、垂直融像性聚散以内的情况下,是运动性融像或感知性融像,能够进行融像。
具体而言,对运动性融像而言,注视线从对象的设计基准点12移动到任意的对象22时,若会聚像差处于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垂直融像性聚散内,则意味着关于会聚满足融像条件。在该范围内的最大值处,是运动性融像极限,因此有可能产生疲劳。因此,能够舒适地融像的标准范围优选珀西瓦尔的舒适区域(对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进行加法运算得到的相对会聚的范围的中心的1/3,并且在会聚角3以内)。另外,近似地相等的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优选各自的1/3。关于度数误差可以说也是相同的。即,处于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内,并且若处于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内,则能够融像。关于度数误差,珀西瓦尔的舒适区域也成立。即,优选1/3的范围。垂直融像性聚散只测定在上下方向上眼球跨过的方向,依照相对会聚、相对调节,优选其1/3以内。以上,度数误差、会聚像差同时在相对测定值以内,优选在1/3以内时,分类成融像,哪怕有一个大于相对测定值也分类成不能融像。
然而,相对测定值受很多因素影响。相对测定值例如因亮度、会聚、调节的静态、动态适应、测定对象的空间频率等而有可能产生差异。因此,应在与主要眼镜使用环境同等的条件下进行测定。
另外,运动性融像、感知性融像具有空间各向异性。因此,根据眼位不同而不同,即在第一眼位、第二眼位、第三眼位不同。尤其在第三眼位,眼球根据利斯廷氏定律运动时,眼球水平轴变得不与包含图15的注视线13R与13L的中线和眼球间线段2的面平行。因此,两眼观察的性质即运动性融像、感知性融像中的相对会聚、垂直融像性聚散、帕努姆融像区域的区域形状在理论上、数学方面变得稍有不同。另外,在第三眼位,眼球运动的两眼同向运动和两眼异向运动也变得稍有不同,这种情况在理论上、数学方面能够预想到。但是,若眼球回旋运动与根据利斯廷氏定律的运动同时发生,则迄今为止的理论上、数学方面的结论也变得不成立。可认为以上的区域形状的变形的测定在本申请提出时还未实施。因此,在本发明中,用第一眼位的相对测定值代表其他的眼位的相对测定值。
还有一点,在第三眼位,存在眼球回旋的要素。当前,该效果还不能充分地定量解释。但是,能够观察到以运动性融像变得容易的方式回旋。当然,回旋的效果,即利斯廷氏定律本身不变化(最初利斯廷氏定律是与眼球的回旋无关系的法则),但对之后的剩余像散的计算及相对会聚值、相对调节值、后述视力的计算等有影响。在本发明中,不说明回旋的效果。在本发明中,使用单个的相对测定值即可,也可以使用标准的运动性融像区域、感知性融像区域。
运动性融像区域、感知性融像区域被很多研究者测定,如表1及表2所示。此外,这些结果依赖于对象的空间频率、对象距离、年龄、眼位等条件,由于个体差异非常大,所以成为参考值。根据这些结果能够理解在运动性融像和感知性融像中,在水平方向上大致上有10倍左右的差异,垂直方向上基本上有5倍左右的差异。
度数误差、会聚像差进入相对调节、相对会聚内是指处于两眼球迅速运动并能够进行感知性融像的范围。以下,当度数误差进入焦点深度之内,并且会聚像差处于帕努姆融像区域时,能够进行感知性融像。焦点深度、帕努姆融像区域都依赖于对象的空间频率、视角的方向。通常,焦点深度为0.3屈光度,水平方向上是2Δ,垂直方向上是1Δ。满足以上的融像条件时,进深感即两眼立体观察的条件成立。
对运动性融像的分类(不能融像、运动性融像、感知性融像)进行汇总,不能融像和融像的区域使用相对测定值被分类。具体而言,假定将横轴设为相对会聚、纵轴设为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进深轴设为相对调节的三维空间。此时,对于相对会聚,将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作为阈值,并将其与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进行比较。而且,若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处于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的阈值以内,则在横轴上处于运动性融像区域以内。同时,对于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将垂直融像性聚散作为阈值,与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进行比较。而且,若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处于垂直融像性聚散的阈值以内,则在纵轴上处于运动性融像区域以内。同时,对于相对调节,将正向相对调节和反向相对调节作为阈值,并与度数误差进行比较。而且,度数误差处于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的阈值以内的情况下,在进深轴上处于运动性融像区域以内。即,度数误差、会聚像差同时进入三个相对测定值的阈值以内的情况下,处于运动性融像的区域,只要有一个不满足,就设为不能融像区域。另外,各轴相互具有关系,例如由以相对测定值为顶点的多面体包围的区域以内意味着能够进行运动性融像的区域。另外,在垂直融像性聚散的性质方面,未观察到眼球沿上下方向发散的现象。因此,在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轴上,发散方向的阈值成为0。因此,相对测定值总共为5个,五面体的闭曲面以内成为运动性融像区域。要说明的是,因是生物体,顶点不会是严格意义上的多面体,推定为椭圆体。
另外,表示该运动性融像的阈值空间的闭曲面因眼位而异。第一、第二眼位相同,在处于第三眼位的情况下,近似地是第一、第二眼位的闭曲面。第一、第二眼位的闭曲面中,各轴(相对会聚、垂直融像性聚散、相对调节的各轴)相互具有关系。第一、第二眼位的闭曲面是如下的闭曲面,即在各轴上将相对测定值作为阈值,优选的是从视觉疲劳的观点出发,无论从以相对测定值的1/3为最大值的哪个轴观察,闭曲面都大致是椭圆。
同样地,还可以在焦点深度和帕努姆融像区域进一步将运动性融像的区域分类成运动性融像和感知性融像的区域。例如,若将与帕努姆融像区域的正中面垂直的分量作为面平行分量,上述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在该帕努姆融像区域的面平行分量以内,同时将与帕努姆融像区域的正中面平行的分量作为面垂直分量,上述的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在该帕努姆融像区域的面垂直分量以内,同时度数误差在焦点深度以内,则是感知性融像的区域。而且,上述阈值只要有一个不满足,就能够设为运动性融像的区域。感知性融像区域中,从定义来看,不存在眼球运动。因此,感知性融像区域像运动性融像区域那样不具有垂直方向的非对称性,并形成大致八面体,或无论从哪个该轴观察都成为大致椭圆的闭曲面。
(7)第五步骤S5的详细说明(按照评价点的加法运算工序)
在第四步骤S4中,在评价点处,进行了不能融像、运动性融像、感知性融像的分类。在第五步骤S5中,使用相对测定值计算左右眼各自的视力函数。
即使是不能融像,在复视状态下也有视力。即,从对象的评价点发出的光线透过镜片穿过眼球旋转中心到达视网膜上的中央窝。此时,为由镜片产生的度数误差、剩余像散、棱镜度、眼球特性值,本发明中作为单个要素的相对测定值定义的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优选以生理性散光为因子计算左右眼各自的视力函数值。在此,生理性散光是指,眼球处于调节状态时,与处方的散光度数相独立地加上微小的散光度数时视力提高的现象中的、该稍微加入的散光度数。该散光度数的值在从图39~图41的Peters图导出的情况下是-0.75屈光度。此外,视力函数是以从Peters图导出的测定视力值和由镜片产生的光学像差、眼球的特性值作为因子,因此不是只从光学量求出的函数。另外,在左右眼,从定义来说,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是相同的值。
接下来,如上所述,若左右眼中存在较好的一方的视力、或左右眼具有相同的视力,则两眼视力函数的值增加大致10%。这里的视力是小数点视力。本发明的视力函数优选由标准化后的logMAR单位表示。小数点视力表示时增加10%成为logMAR表示时少了与log10(1.1)的值相应的值。在本实施方式中,不能融像时,采用左右眼视力较好的一方(因由标准化后的logMAR表示,所以是较小的那个值)。另外,在运动性融像和感知性融像能够实施的范围内,是与设计基准点的值接近的值,被矫正后的左右眼的视力成为相同的值。因此,成为自好的一方的视力增加10%即少了与log10(1.1)相应的值。相对于以上的会聚状态,将各自的值定义成两眼视力函数的值。
在此,评价函数、两眼视力函数和视力函数的关系如下所述。即,从将作为因子而含有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减去两眼视力函数的最小值,以成为正值的方式进行变更,并且将在对象的评价点处进行平方和计算后的函数作为最优化计算时的评价函数。以下,将该评价函数称为本发明的评价函数。该关系使用下述的式4所示的(1)式表示。
[式4]
在(1)式中,Wi表示在两眼观察方向上表现的对象的第i个评价点处的权重。以下,下标i是指第i个评价点。权重是根据眼镜镜片内的各位置(评价点)处的使用状态的重要性相应地变化。当然,设计基准点处,权重大,另外,镜片周边权重小。另外,通常,镜框与镜片匹配地通过使用热量或眼镜用钳子等而变形。但是,也存在不能变形的镜框,即也存在镜框限定镜片形状那样的镜框。该情况下,通过减小镜片周边的权重Wi,也能容易变形。变形的权重当然优选为,在设计基准点处,权重大,而且,在镜片周边权重小。Bi是第i个两眼视力函数,minB是比n个两眼视力函数的最小值小的任意常数。优选的是,由于两眼的视力提高的比例是10%,因此可以是-log10(1.1)。两眼视力函数Bi由下述的式5所示的式(2)表示。
[式5]
Bi=min(AVRi,AVLi)+C ......(2)
在此,AVRi、AVLi表示第i个评价点的右眼、左眼的视力函数。若左右的会聚像差、度数误差在第四步骤中说明的相对测定值的允许值以内,则能够融像,因此C成为两眼视力的提高常数的minB,或者超过相对测定值时,C成为0的值。
在此,允许值是指,作为允许值,假定将横轴设为相对会聚、纵轴设为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进深轴设为相对调节的三维空间时,被称为将作为因子而含有上述的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的值作为阈值的闭曲面。另外,虽然是类似的表示,但作为允许值,也可以是近似于如下的椭圆的闭曲面,该椭圆构成为使各轴相互具有相关关系,并且基于舒适性的理由使各轴的坐标分量为相对测定值的1/3。
以下,AVRi、AVLi是背景技术中记载的第i个单眼的视力函数。简单地记载时,成为由下述的式6表示的(3)式。
[式6]
在上述(3)式中,ak、bk是从Peters图算出的系数,数值范围通过图39~图41所示的Peters图读取出
0.25≤ak≤0.65
0.7≤bk≤1.1。
另外,ck是通过实验算出的值,
0.2≤ck≤1.2。
PEi、ASi、Pi是第i个注视线的度数误差、剩余像散、棱镜度。v是镜片原料的阿贝数。
AA是包含相对调节的函数。(3)式的内容说明在PCT/JP2008/069791的说明书中已经说明,故在此省略说明。将该式(1)作为评价函数,将左右镜片形状稍微变更,反复进行第二步骤S2~第五步骤S5而基于最优化计算算出最小值。满足最优化计算结果所希望的收敛条件时,该评价点的设定值被确定。接着,处理进入下一评价点的计算。对全部的评价点进行计算后,处理进入第六步骤S6。
简单说明该步骤的反复实施的作用。评价函数变少与步骤的反复实施工序中两眼视力函数变小的意思相同。两眼视力函数变小是指融像范围宽广。即,式(2)以越能够进行两眼观察则变得越小的方式进行作用。其结果是,两眼视力的提高起作用,以扩大融像范围并满足立体观察的条件。因此,不会引起视觉疲劳,更容易识别对象。
(8)第六步骤S6的详细说明(最优解的再检查工序)
在此,对第五步骤S5中得到的镜片形状进行再检查。尤其在镜片设计基准点附近的感知性融像的范围小时,眼球始终运动,不休息。因此,容易引起视觉疲劳,作为眼镜是不适当的。具体而言,在两眼观察方向上是例如约3度以上。向镜片投影时,以设计标准点为中心,直径成为例如约5mm以上。即使在眼镜镜片的设计标准点的稳定的处方测定中,也需要这种程度的宽度。因此,例如不满足3度、或5mm的条件时(第六步骤S6中的判断为“否”的情况下),判断为不适合作为眼镜镜片,不能设计,本流程结束。满足该条件时(第六步骤S6中的判断为“是”的情况下),处理进入第七步骤S7。在第七步骤S7中,确定左右的眼镜镜片的形状。
如上所述确定设计值之后,基于光学设计值进行通常的镜片加工,从而能够提供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
〔3〕实施例(散光度数0D的例子)
以下,对利用上述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评价方法评价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1)实施例1
在该例中,列举了左右眼镜镜片都是球面度数-4D、散光度数0D的情况下的与两眼视力关联的计算例。计算结果如图18~图21所示。该例是单焦点眼镜镜片的评价例,未进行最优化的反复计算。对象采用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坐标系中的以观察方向的原点1为中心的半径无限大的眼前半球面。即远视时进行评价。眼镜镜片是通用的双面非球面镜片,通过专利文献2的视力函数进行良好地修正。为明确本发明的评价方法的效果,使镜片的前倾角、俯仰角、镜片的偏心为0。从角膜顶点到眼球旋转中心的距离为27.7mm,阿贝数为32,镜片直径为75mm,瞳孔间距离为62mm。相对测定值使用了30岁的平均值。
图18~图21是四张一组,图示了镜片的各评价点处的以下评价,所有横轴纵轴都是两眼观察方向。横轴是水平方向,纵轴是垂直方向。单位是角度的度。图18是面平行方向的会聚像差,图19是面垂直方向的会聚像差,单位都是棱镜屈光度。图20是透过了两眼的眼镜镜片的注视视野,图21中的灰色区域表示不能相对会聚的分布,灰色区域的内侧的黑色区域表示运动性融像内的分布,黑色区域的内侧的白色区域表示感知性融像的分布。图20是两眼视力函数值。单位是logMAR单位。从图18及图19可知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面垂直分量在几乎整个区域都处于0.005Δ以下的程度,非常小。因此,图20所示的注视视野是用感知性融像区域占据了两眼观察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另外,关于图21所示的两眼视力函数,在接近设计基准点的中央部,虽然在此未图示,但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都是0,由于两眼视力条件成立的关系,故成为负值。
(2)实施例2(左右球面度数差-2D以上的例子)
作为实施例2,进行了一般被定义为屈光参差(左右-2D以上)的眼镜镜片的评价。在该例中,右眼用眼镜镜片的球面度数为-4D,散光度数为0D,即右眼用眼镜镜片与上述实施例1中使用的镜片相同。另一方面,左眼用眼镜镜片的球面度数为-6D,散光度数为0D,其他条件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在该例中,也是眼镜镜片的评价例,未进行最优化的反复计算。图22是面平行方向的会聚像差,图23是面垂直方向的会聚像差,图24是透过了两眼的眼镜镜片的注视视野,图25是两眼视力函数值,单位分别与图18~图21相同。
从图22、图23可知,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面垂直分量同样地大。因此,图24所示的注视视野的大部分被运动性融像(黑色区域)占据。图25所示的两眼视力函数与实施例1中的图21相同,作为视力没有问题。但是,从图24可知,中心部的感知性融像区域小,眼球未保持安静状态。由此,证实了左右具有-2D差的眼镜镜片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在该实施例2中,在上述的第六步骤S6中的镜片形状的再检查工序中,成为感知性融像区域少这样的分类。以往屈光参差镜片按照倍率进行了讨论,但提出了如下问题:是否会因通过会聚像差使感知性融像区域变小而不会引起视觉疲劳。
(3)实施例3(俯仰角20度的例子)
作为实施例3,计算了镜框具有俯仰角时的会聚像差。球面度数、散光度数和其他条件与上述实施例1中使用的镜片相同,为评价俯仰角的效果是何种程度,而使俯仰角为20度。该例也是眼镜镜片的评价例,未进行最优化的反复计算。图26是面平行方向的会聚像差,图27是面垂直方向的会聚像差,图28是透过了两眼的眼镜镜片的注视视野,图29是两眼视力函数值,单位分别与图18~图21相同。
在该例中,特征是图26所示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方向与图27所示的面垂直方向相比非常大。由此,处于几乎不存在图28所示的注视视野的运动性融像范围(黑色区域)的状态。因此,虽然盯着前方看时没有达到那种程度,但一边行走一边以不移动头而移动眼球地观察周边的方式进行观察时,能够预想不适感变得非常严重。这是因为两眼观察方向的不存在进深感的范围大。这样,根据本发明的评价方法,通过获取运动性融像范围的减少量,从而能够对不适感进行量化。另外,在图29所示的两眼视力函数中,中心部与上述实施例1相比时,能够看到视力减少。其理由是中心部存在大的散光而导致视力恶化。
(4)实施例4(对实施例3的眼镜镜片进行了最优化的例子)
作为实施例4,球面度数、散光度数、俯仰角的条件与所述实施例3相同。但是,将在全部镜片评价点处对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的函数作为评价函数,实施镜片形状的最优化。即,进行第二步骤S2~第五步骤S5的反复计算,改变眼镜镜片的凹凸形状并进行了评价函数的最小化处理。其结果如图30~图33所示。图30是面平行方向的会聚像差,图31是面垂直方向的会聚像差,图32是两眼的透过眼镜镜片的注视视野,图33是两眼视力函数值,单位分别与图17~图20相同。
首先,与实施例3相比,可以看到图30及图31所示的会聚像差的面平行方向、面垂直方向都有大的改善。另外,图32所示的注视视野也显著改善,与实施例3中的图28的结果相比,运动性融像区域(黑色区域)、感知性融像区域(白色区域)都变宽广。另外,图33所示的两眼视力函数与实施例3中的图29相比,各向异性也变得柔和。也不存在中心部的散光。也就是说,通过使用了本发明提出的评价函数的最优化,能够改善会聚像差。因此,注视视野的运动性融像、帕努姆融像区域变宽广,不适感大幅改善。
以上,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包含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能够进行眼镜镜片的两眼观察功能的定量评价,因此,能够提高两眼观察功能中的融像性能。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中说明的构成,除此以外,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成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Claims (9)
1.一种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与两眼观察功能相关的单个的测定值即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垂直融像性聚散作为相对测定值时,作为单个的相对测定值而至少含有所述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
将表示通过光学系统观察情况下的视力的函数、即、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作为因子而含有所述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的函数,作为最优化计算时的评价函数,对两眼观察功能进行最优化,并确定眼镜镜片的光学设计值,
作为将作为因子而含有所述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的阈值,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将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作为所述两眼视力函数,在所述融像区域中,将从所述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减去两眼视力提高值后得到的值作为所述两眼视力函数,
当分类成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和所述融像区域时,
假定将横轴设为会聚角、纵轴设为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进深轴设为调节的三维空间时,将以所述相对测定值为阈值的闭曲面的外侧和内侧作为判定基准,分类成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和所述融像区域,
在所述会聚角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会聚值或反向相对会聚值的1/3作为会聚角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求出作为评价点的会聚角与穿过所述眼镜镜片的设计基准点的注视线的会聚角即会聚角基准值之差而定义的会聚像差,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垂直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平行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值和所述会聚角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会聚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调节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调节值或反向相对调节值的1/3作为调节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将在所述评价点处求出的平均度数误差和所述调节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调节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1/3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平行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垂直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值和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同时满足所述相对会聚、所述相对调节、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中的全部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时,分类成满足运动性融像的条件的运动性融像区域以内,在只要有一个不满足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分类成不能运动性融像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相对测定值,至少包含所述正向相对调节和所述反向相对调节中的任一方或双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相对测定值,包含垂直融像性聚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会聚角的轴上,将与帕努姆融像区域的正中面垂直的面平行分量作为会聚角的感知性融像阈值,
求出作为评价点的会聚角与穿过所述眼镜镜片的设计基准点的注视线的会聚角即会聚角基准值之差而定义的会聚像差,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所述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垂直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平行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值和所述会聚角的感知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会聚的感知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调节的轴上,将焦点深度作为调节的感知性融像阈值,
将所述评价点处的平均度数误差和所述调节的感知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调节的感知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轴上,将与帕努姆融像区域的正中面平行的面垂直分量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感知性融像阈值,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所述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平行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垂直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值和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的感知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感知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同时满足所述相对会聚、所述相对调节、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中的全部的感知性融像的判定条件时,分类成满足感知性融像的条件的感知性融像区域以内,在只要有一个不满足所述感知性融像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分类成不能感知性融像区域。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函数、所述两眼视力函数分别具有下述的式1、式2所示的(1)、(2)式的关系:
[式1]
其中,在(1)式中,Wi是在两眼观察方向上表现的对象的第i个评价点处的权重,所述权重是指由所述眼镜镜片中的包含第i个评价点的区域的使用状态的重要性确定的系数,Bi是第i个两眼视力函数,minB是比n个两眼视力函数的最小值小的任意常数;
[式2]
Bi=min(AVRi,AVLi)+C.........(2)
其中,在(2)式中,AVRi、AVLi是所述第i个评价点处的右眼、左眼的视力函数,若在允许值以内,则能够融像并且C取两眼视力的提高常数的上述minB,若在允许值以外,则C是成为0的值。
6.一种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步骤:
将与眼镜配戴者的两眼观察相关的单个的测定值即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垂直融像性聚散作为相对测定值时,作为所述相对测定值,至少测定所述正向相对会聚和所述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的步骤;
将表示通过光学系统观察情况下的视力的函数、即、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作为因子而含有所述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的函数,作为最优化计算时的评价函数,对两眼观察功能进行最优化的步骤,
作为将作为因子而含有所述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的阈值,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将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作为所述两眼视力函数,在所述融像区域中,将从所述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减去两眼视力提高值后得到的值作为所述两眼视力函数,
当分类成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和所述融像区域时,
假定将横轴设为会聚角、纵轴设为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进深轴设为调节的三维空间时,将以所述相对测定值为阈值的闭曲面的外侧和内侧作为判定基准,分类成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和所述融像区域,
在所述会聚角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会聚值或反向相对会聚值的1/3作为会聚角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求出作为评价点的会聚角与穿过所述眼镜镜片的设计基准点的注视线的会聚角即会聚角基准值之差而定义的会聚像差,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垂直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平行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值和所述会聚角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会聚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调节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调节值或反向相对调节值的1/3作为调节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将在所述评价点处求出的平均度数误差和所述调节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调节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1/3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平行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垂直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值和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同时满足所述相对会聚、所述相对调节、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中的全部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时,分类成满足运动性融像的条件的运动性融像区域以内,在只要有一个不满足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分类成不能运动性融像区域。
7.一种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工序:将与眼镜配戴者的两眼观察相关的单个的测定值即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垂直融像性聚散作为相对测定值时,作为所述相对测定值,至少使用所述正向相对会聚和所述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并且,使用表示通过光学系统观察情况下的视力的函数、即、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作为因子而含有所述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的评价函数,进行最优化计算,基于通过所述最优化计算求出的光学设计值,制造眼镜镜片,
作为将作为因子而含有所述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的阈值,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将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作为所述两眼视力函数,在所述融像区域中,将从所述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减去两眼视力提高值后得到的值作为所述两眼视力函数,
当分类成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和所述融像区域时,
假定将横轴设为会聚角、纵轴设为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进深轴设为调节的三维空间时,将以所述相对测定值为阈值的闭曲面的外侧和内侧作为判定基准,分类成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和所述融像区域,
在所述会聚角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会聚值或反向相对会聚值的1/3作为会聚角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求出作为评价点的会聚角与穿过所述眼镜镜片的设计基准点的注视线的会聚角即会聚角基准值之差而定义的会聚像差,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垂直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平行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值和所述会聚角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会聚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调节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调节值或反向相对调节值的1/3作为调节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将在所述评价点处求出的平均度数误差和所述调节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调节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1/3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平行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垂直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值和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同时满足所述相对会聚、所述相对调节、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中的全部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时,分类成满足运动性融像的条件的运动性融像区域以内,在只要有一个不满足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分类成不能运动性融像区域。
8.一种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订购方侧计算机和制造侧计算机,所述订购方侧计算机被设置在眼镜镜片的订购方侧,并具有进行所述眼镜镜片的订购所需的处理的功能;所述制造侧计算机具有接受来自所述订购方侧计算机的信息并进行所述眼镜镜片的接收订货所需的处理的功能,所述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的特征在于,
所述订购方侧计算机将至少包含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的所述眼镜镜片的设计所需的信息发送到所述制造侧计算机,
所述制造侧计算机具有:
数据输入部,输入包含从所述订购方侧计算机发送的所述相对测定值的数据;
两眼视力函数计算部,基于输入的所述数据,计算与眼镜镜片的多个评价点相关的光学性能值;
评价函数最优化部,将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表示通过光学系统观察情况下的视力的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函数作为评价函数,谋求所述光学性能值的最优化,所述两眼视力函数具有作为因子的至少包含正向相对会聚和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的所述相对测定值;
评价函数评价部,将所述评价函数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而对所述光学性能值进行评价;
设计数据修正部,根据在所述评价函数评价部中评价的结果,在所述两眼视力函数的值未达到规定的收敛条件的情况下,对眼镜镜片的设计数据进行修正;
光学设计值确定部,根据针对所述对象的各评价点结束所述评价函数评价部的评价后得到的结果,确定设计数据;
设计数据输出部,将所述光学设计值确定部中的最终的设计数据向用于进行镜片加工的装置供给。
9.一种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将与眼镜配戴者的两眼观察相关的单个的测定值即正向相对会聚、反向相对会聚、正向相对调节、反向相对调节、垂直融像性聚散作为相对测定值时,使用在对象的各评价点处对表示通过光学系统观察情况下的视力的两眼视力函数进行加法运算而得到的评价函数进行最优化计算,并基于通过所述最优化计算求出的光学设计值来制造所述眼镜镜片,所述两眼视力函数含有作为因子而至少包含所述正向相对会聚和所述反向相对会聚中的任一方的相对测定值,
作为将作为因子而含有所述相对测定值的两眼视力函数的阈值,分类成不能融像区域和融像区域,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将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作为所述两眼视力函数,在所述融像区域中,将从所述左右单眼的视力函数值小的一方的值减去两眼视力提高值后得到的值作为所述两眼视力函数,
当分类成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和所述融像区域时,
假定将横轴设为会聚角、纵轴设为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进深轴设为调节的三维空间时,将以所述相对测定值为阈值的闭曲面的外侧和内侧作为判定基准,分类成所述不能融像区域和所述融像区域,
在所述会聚角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会聚值或反向相对会聚值的1/3作为会聚角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求出作为评价点的会聚角与穿过所述眼镜镜片的设计基准点的注视线的会聚角即会聚角基准值之差而定义的会聚像差,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垂直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平行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平行分量的值和所述会聚角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会聚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调节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正向相对调节值或反向相对调节值的1/3作为调节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将在所述评价点处求出的平均度数误差和所述调节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相对调节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在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轴上,将所述相对测定值中的垂直融像性聚散的1/3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阈值,
关于所述会聚像差,求出包含求出了所述评价点的会聚角的注视线的中线且属于向与正中面平行的面投影的投影分量的面垂直分量,
将所述会聚像差的面垂直分量的值和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阈值的大小作为垂直融像性聚散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
同时满足所述相对会聚、所述相对调节、所述垂直融像性聚散中的全部的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时,分类成满足运动性融像的条件的运动性融像区域以内,在只要有一个不满足所述运动性融像的判定条件的情况下,分类成不能运动性融像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24890 | 2009-02-05 | ||
JP2009024890 | 2009-02-05 | ||
PCT/JP2010/051267 WO2010090144A1 (ja) | 2009-02-05 | 2010-01-29 | 眼鏡レンズの評価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眼鏡レンズ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69476A CN102369476A (zh) | 2012-03-07 |
CN102369476B true CN102369476B (zh) | 2014-04-30 |
Family
ID=425420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15505.5A Active CN102369476B (zh) | 2009-02-05 | 2010-01-29 | 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及眼镜镜片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664591B2 (zh) |
EP (1) | EP2395386A4 (zh) |
JP (1) | JP5369121B2 (zh) |
CN (1) | CN102369476B (zh) |
BR (1) | BRPI1007918A2 (zh) |
RU (1) | RU2511706C2 (zh) |
WO (1) | WO2010090144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11532A (zh) * | 2011-12-23 | 2014-08-27 |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 关于uv危害防护的镜片评级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369121B2 (ja) | 2009-02-05 | 2013-12-18 | Hoya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の評価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眼鏡レンズ |
JP5631157B2 (ja) * | 2010-10-29 | 2014-11-26 | Hoya株式会社 | 両眼視機能測定方法、両眼視機能測定プログラム、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及び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JP5715797B2 (ja) * | 2010-10-29 | 2015-05-13 | Hoya株式会社 | 両眼視機能測定方法、両眼視機能測定プログラム、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及び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DE102011054833A1 (de) | 2010-10-29 | 2012-05-03 | Hoya Corp. | Verfahren zum Messen der binokularen Sehleistung, Programm zum Messen der binokularen Sehleistung, Verfahren zum Entwerfen von Brillengläser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Brillengläsern |
US9292973B2 (en) | 2010-11-08 | 2016-03-22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Automatic variable virtual focus for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s |
US9304319B2 (en) | 2010-11-18 | 2016-04-05 |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 Automatic focus improvement for augmented reality displays |
EP2669732A1 (en) * | 2012-05-30 | 2013-12-04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 A method for providing a personalized spectacle lens optical system for a wearer |
JP6310847B2 (ja) * | 2012-07-09 | 2018-04-11 | Hoya株式会社 | 眼鏡用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眼鏡用レンズ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
US8814361B2 (en) * | 2012-07-30 | 2014-08-26 |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cceptance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
JP6298231B2 (ja) * | 2012-12-05 | 2018-03-20 |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 眼鏡レンズ設計方法および眼鏡レンズ製造方法 |
WO2014097851A1 (ja) | 2012-12-19 | 2014-06-26 | Hoya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 |
EP2937727A4 (en) * | 2012-12-19 | 2016-08-24 | Hoya Corp |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GLASSES OF GLASSES FOR ASTIGMATISM |
KR20150121127A (ko) * | 2013-02-19 | 2015-10-28 | 리얼디 인크. | 양안 응시 이미징 방법 및 장치 |
JP2015012964A (ja) * | 2013-07-04 | 2015-01-22 | 株式会社ライト製作所 | 視機能解析装置、視機能解析プログラム |
JP6307805B2 (ja) * | 2013-07-24 | 2018-04-11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画像処理装置、電子機器、眼鏡特性判定方法および眼鏡特性判定プログラム |
JP6368907B2 (ja) * | 2013-10-07 | 2018-08-08 |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 レンズの光学性能評価方法、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の光学性能表示方法 |
US20170052389A1 (en) * | 2014-02-19 | 2017-02-23 | Hoya Lens Thailand Ltd. | Spectacle lens supply system, spectacle lens supply method, spectacle lens supply program, spectacle lens recommended type presentation device, and spectacle lens production method |
CN106132282B (zh) * | 2014-03-07 | 2019-03-29 | 依视路国际公司 | 用于确定个性化视近下加光值的方法和系统、具有这种下加光的镜片 |
ES2556263B1 (es) * | 2014-07-09 | 2016-11-03 | Joseba GORROTXATEGI SALABERRIA | Procedimiento, sistema, sistema informático y producto de programa informático para diseñar al menos una lente oftálmica progresiva, y lente oftálmica progresiva |
EP3213144B1 (fr) * | 2014-10-31 | 2024-04-17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Procede de conception optique d'une paire de lentilles ophtalmiques et paire de lentilles ophtalmiques ainsi obtenue |
WO2017064065A1 (en) * | 2015-10-15 | 2017-04-20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three dimensional performance of an ophthalmic lens; associated method of calculating an ophthalmic lens |
CN105204181B (zh) * | 2015-10-19 | 2018-07-31 | 苏州大学 | 渐进多焦点镜片 |
EP3258308A1 (en) * | 2016-06-13 | 2017-12-20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 Frame for a head mounted device |
US10048512B2 (en) | 2016-10-08 | 2018-08-14 | eyeBrain, Medical, Inc. | Low-convergence spectacles |
US10048511B2 (en) | 2016-10-08 | 2018-08-14 | eyeBrain, Medical, Inc. | Eye-strain reducing lens |
US10338409B2 (en) * | 2016-10-09 | 2019-07-02 | eyeBrain Medical, Inc. | Lens with off-axis curvature center |
JP7078540B2 (ja) * | 2016-10-20 | 2022-05-31 |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 画像作成装置、画像作成方法、画像作成プログラム、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および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US20180196281A1 (en) | 2017-01-06 | 2018-07-12 | eyeBrain Medical, Inc. | Prismatic contact lens |
JP6364517B2 (ja) * | 2017-03-27 | 2018-07-25 |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 眼鏡レンズ設計方法および眼鏡レンズ製造方法 |
US10420467B2 (en) | 2017-09-05 | 2019-09-24 | eyeBrain Medical,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ing binocular alignment |
US12114930B2 (en) | 2017-09-05 | 2024-10-15 | Neurolens, Inc. | System for measuring binocular alignment with adjustable displays and eye trackers |
US11589745B2 (en) | 2017-09-05 | 2023-02-28 | Neurolens, In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easuring binocular alignment |
CN108204889A (zh) * | 2017-12-27 | 2018-06-26 | 大连鉴影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的眼镜光学参数全局检测方法和装置 |
US10921614B2 (en) | 2017-12-31 | 2021-02-16 | Neurolens, Inc. | Low-convergence negative power spectacles |
US11360329B2 (en) | 2017-12-31 | 2022-06-14 | Neurolens, Inc. | Negative power eye-strain reducing lens |
US10908434B2 (en) | 2018-01-01 | 2021-02-02 | Neurolens, Inc. | Negative power lens with off-axis curvature center |
EP3998990A4 (en) * | 2019-07-19 | 2023-08-23 | Clerio Vision, Inc. | TREATMENT OF PROGRESSION OF MYOPIA |
JP7194842B2 (ja) | 2019-09-30 | 2022-12-22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両眼視機能測定方法、両眼視機能測定プログラム、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両眼視機能測定システム |
JP2021053219A (ja) | 2019-09-30 | 2021-04-08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HOYA Lens Thailand Ltd | 両眼視機能測定方法、両眼視機能測定プログラム、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両眼視機能測定システム |
CN110940495B (zh) * | 2019-12-04 | 2024-09-17 | 上海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所 | 一种眼护具棱镜度和棱镜度互差的测量装置及方法 |
KR20220130716A (ko) * | 2020-02-03 | 2022-09-27 | 토카이 옵티칼 주식회사 | 안경 렌즈의 성능 평가 방법 및 비일시적인 컴퓨터 가독 기억 매체 |
KR102745547B1 (ko) * | 2020-02-06 | 2024-12-20 | 가부시키가이샤 니콘. 에시로루 | 감수성 평가 방법, 안경 렌즈의 설계 방법, 안경 렌즈의 제조 방법, 안경 렌즈, 안경 렌즈 발주 장치, 안경 렌즈 수주 장치 및 안경 렌즈 수발주 시스템 |
CA3188767A1 (en) | 2020-07-08 | 2022-01-13 | Clerio Vision, Inc. | Optimized multifocal wavefronts for presbyopia correction |
CN114608804B (zh) * | 2020-12-09 | 2023-04-07 | 航宇救生装备有限公司 | 一种军用护目镜的舱内光学环境兼容性评价方法 |
CN113551884B (zh) * | 2021-06-25 | 2024-04-23 | 横店集团东磁有限公司 | 一种评估一体式镜头Flare的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5105981A (zh) * | 1984-10-02 | 1986-03-10 | 威廉·安格 | 眼镜的制作方法 |
CN101075021A (zh) * | 2006-03-01 | 2007-11-21 |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 用于确定渐变眼镜镜片的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3016935C2 (de) | 1980-05-02 | 1991-01-24 | Fa. Carl Zeiss, 7920 Heidenheim | Multifokale Brillenlinse mit gebietsweise gleitendem Brechwert |
JPS57111929A (en) | 1980-12-26 | 1982-07-12 | Takamatsu Electric Works Ltd | Wire fuse |
DE69722398T2 (de) | 1996-03-21 | 2004-08-05 |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Lonsdale | Verbesserte einstärkenlinsen |
RU2158567C2 (ru) * | 1996-07-18 | 2000-11-10 | Дагестан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техниче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 Способ повышения бинокулярной переносимости и зрительной работоспособности при очковой коррекции астигматизма |
US6222621B1 (en) | 1998-10-12 | 2001-04-24 | Hoyo Corporation | Spectacle lens evaluation method and evaluation device |
JP4086429B2 (ja) * | 1998-10-12 | 2008-05-14 | Hoya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の評価方法及び評価装置 |
ES2274560T3 (es) | 1998-10-16 | 2007-05-16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Procedimiento para fabricar un par de lentes oftalmicas multifocales progresivas. |
JP4354065B2 (ja) | 2000-01-21 | 2009-10-28 |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 実体顕微鏡 |
JP3869624B2 (ja) | 2000-05-10 | 2007-01-17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単焦点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製造方法、及び製造システム |
EP1336891B1 (en) | 2000-10-27 | 2010-09-01 | Hoya Corporation | Production method for spectacle lens and supply system for spectacle lens |
JP4707705B2 (ja) * | 2000-10-27 | 2011-06-22 | Hoya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供給方法 |
US6811260B2 (en) | 2001-04-26 | 2004-11-02 | Hoya Corporation | Eyeglass lens designing method and eyeglass lens |
ATE305605T1 (de) * | 2001-09-06 | 2005-10-15 | Hoya Corp | Verfahren zur beurteilung der binokularen eigenschaften von brillengläsern, vorrichtung zur anzeige dieser eigenschaften und zugehöriger apparat |
JP4158906B2 (ja) | 2002-07-19 | 2008-10-01 | Hoya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の光学性能表示方法 |
US7488075B2 (en) * | 2002-08-20 | 2009-02-10 | Hoya Corporation | Designing method of optical system |
US7242522B2 (en) * | 2003-03-24 | 2007-07-10 | Pentax Corporation | Binocular magnifying glasses |
JP4037334B2 (ja) | 2003-07-25 | 2008-01-23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実像式双眼拡大鏡、その調整方法、及び実像式双眼拡大鏡用プリズム |
FR2874709B1 (fr) | 2004-08-27 | 2006-11-24 | Essilor Int |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une paire de lentilles ophtalmiques progressives |
DE102005038859A1 (de) | 2005-08-17 | 2007-03-01 | Rodenstock Gmbh | Tool zur Berechnung der Performance von Gleitsichtgläsern |
FR2894688B1 (fr) | 2005-12-13 | 2008-02-15 | Essilor Int |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un jeu de lentilles ophtalmiques multifocales progressives. |
EP1862110A1 (en) | 2006-05-29 | 2007-12-05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 Method for optimizing eyeglass lenses |
DE102007032564A1 (de) * | 2007-07-12 | 2009-01-15 | Rodenstock Gmbh | Verfahren zum Überprüfen und/oder Bestimmen von Benutzerdaten, Computerprogrammprodukt und Vorrichtung |
US8393732B2 (en) | 2007-10-31 | 2013-03-12 | Hoya Corporation | Spectacle lens evaluating method, spectacle lens designing method using same, spectacle lens manufacturing method, spectacle lens manufacturing system, and spectacle lens |
WO2009057708A1 (ja) | 2007-10-31 | 2009-05-07 | Hoya Corporation | 眼鏡レンズ評価方法、これを用いた眼鏡レンズ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製造システム及び眼鏡レンズ |
DE102007062929A1 (de) | 2007-12-28 | 2009-07-02 | Rodenstock Gmbh | Verfahren zur Berechnung und Optimierung eines Brillenglaspaares unter Berücksichtigung binokularer Eigenschaften |
BRPI1007210B1 (pt) | 2009-01-30 | 2019-12-17 | Hoya Corp | método implementado por computador para projetar lente de óculos, método para fabricar lente de óculos, e, sistema para fabricar lente de óculos |
JP5369121B2 (ja) | 2009-02-05 | 2013-12-18 | Hoya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の評価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眼鏡レンズ |
JP5841053B2 (ja) * | 2010-07-27 | 2016-01-06 | Hoya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の評価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眼鏡レンズの製造システム、及び眼鏡レンズ |
DE102011054833A1 (de) | 2010-10-29 | 2012-05-03 | Hoya Corp. | Verfahren zum Messen der binokularen Sehleistung, Programm zum Messen der binokularen Sehleistung, Verfahren zum Entwerfen von Brillengläser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Brillengläsern |
CN103281959A (zh) | 2011-05-20 | 2013-09-0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视觉疲劳度测定装置、视觉疲劳度测定方法、视觉疲劳度测定系统及三维眼镜 |
US8814361B2 (en) | 2012-07-30 | 2014-08-26 | 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cceptance of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es |
JP2014103585A (ja) | 2012-11-21 | 2014-06-05 | Toshiba Corp |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
-
2010
- 2010-01-29 JP JP2010549452A patent/JP53691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0-01-29 EP EP10738478.6A patent/EP2395386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01-29 CN CN201080015505.5A patent/CN102369476B/zh active Active
- 2010-01-29 RU RU2011136700/28A patent/RU2511706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1-29 BR BRPI1007918A patent/BRPI1007918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0-01-29 WO PCT/JP2010/051267 patent/WO201009014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1
- 2011-08-03 US US13/197,346 patent/US9664591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85105981A (zh) * | 1984-10-02 | 1986-03-10 | 威廉·安格 | 眼镜的制作方法 |
CN101075021A (zh) * | 2006-03-01 | 2007-11-21 |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 用于确定渐变眼镜镜片的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0-186978A 2000.07.04 |
JP特开2008-83729A 2008.04.10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011532A (zh) * | 2011-12-23 | 2014-08-27 |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 关于uv危害防护的镜片评级 |
CN104011532B (zh) * | 2011-12-23 | 2016-10-26 | 埃西勒国际通用光学公司 | 关于uv危害防护的镜片评级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369476A (zh) | 2012-03-07 |
US20120081661A1 (en) | 2012-04-05 |
RU2011136700A (ru) | 2013-03-10 |
JP5369121B2 (ja) | 2013-12-18 |
EP2395386A4 (en) | 2015-09-02 |
US9664591B2 (en) | 2017-05-30 |
EP2395386A1 (en) | 2011-12-14 |
WO2010090144A1 (ja) | 2010-08-12 |
RU2511706C2 (ru) | 2014-04-10 |
BRPI1007918A2 (pt) | 2016-02-23 |
JPWO2010090144A1 (ja) | 2012-08-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369476B (zh) | 眼镜镜片的评价方法、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眼镜镜片的制造系统及眼镜镜片 | |
CN104166244A (zh) | 眼镜镜片的评价、设计、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及眼镜镜片 | |
CN102301270B (zh) | 眼镜镜片评价方法、眼镜镜片设计方法和眼镜镜片制造方法 | |
KR101301566B1 (ko) | 안과용 렌즈 | |
KR101194488B1 (ko) | 한 쌍의 누진굴절력 렌즈 및 그 설계방법 | |
CA2581650C (en) |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a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 | |
CN102460273B (zh) | 基于模糊认知感定制的渐变眼镜片的制造 | |
US7207675B1 (en) | Ophthalmic lens | |
EP2959339B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air of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es | |
EP3132306B1 (en) | Method of calculating an optical system of a progressive addition ophthalmic lens being arranged to output a supplementary image | |
EP2959337B1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pair of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es | |
JP2006502428A (ja) | レンズ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レンズ | |
JP2001503155A (ja) | メガネ用累進式多焦点レンズセット | |
CN107111159B (zh) | 双眼用的一对眼镜镜片、其制造方法、供给系统及供给程序 | |
CN104428708A (zh) | 眼镜用镜片及其设计方法、眼镜用镜片的制造方法以及程序 | |
JP6495005B2 (ja) | 両眼用の一対の眼鏡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供給プログラム | |
CN106444073B (zh) | 一种为佩镜者定制的眼用镜片及其制备方法 | |
US9759931B2 (en) | Pair of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es | |
US8757799B2 (en) | Progressive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 | |
Toole et al. | Aniseikonia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