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02301045A - 抗静电性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抗静电性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01045A
CN102301045A CN2009801555372A CN200980155537A CN102301045A CN 102301045 A CN102301045 A CN 102301045A CN 2009801555372 A CN2009801555372 A CN 2009801555372A CN 200980155537 A CN200980155537 A CN 200980155537A CN 102301045 A CN102301045 A CN 1023010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ester
yarn
antistatic
core
she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553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镰田大史
中岛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ijin Fronti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eijin Fibe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3026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2683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90391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0196180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eijin Fibers Ltd filed Critical Teijin Fibe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010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010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20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above-mentioned operations or devices; After-treatments for fixing crimp or curl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09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for making electroconductive or anti-static fila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28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while mixing different spinning solutions or melts during the spinning operation;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0Conjugate filaments;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4Core-skin structure;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07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for making fire- or flame-proof filam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1/00General method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 D01F1/02Addition of substances to the spinning solution or to the melt
    • D01F1/10Other agents for modifying properties
    • D01F1/106Radiation shielding agents, e.g. absorbing, reflecting agent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1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ester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02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by twisting, fixing the twist and backtwisting, i.e. by imparting false twist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1/00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 D02G1/16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using jets or streams of turbulent gases, e.g. air, steam
    • D02G1/165Producing crimped or curled fibres, filaments, yarns, or threads, giving them latent characteristics using jets or streams of turbulent gases, e.g. air, steam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filaments or yar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6Cored or coated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44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D02G3/441Yarns or threads with antistatic, conductive or radiation-shielding properti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2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heath-core
    • DTEXTILES; PAPER
    • D1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LASSES OF SECTION D, RELATING TO TEXTILES
    • D10B2331/00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10B2331/04Fibres made from polymer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e.g. 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polyesters, e.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29Bicomponent, conjugate, composite or collateral fibers or filaments [i.e., coextruded sheath-core or side-by-side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提供耐久性优异的具有抗静电性的聚酯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进一步地,提供通过向该抗静电性聚酯超细纤维导入第3成分、或与其它纤维的复合化、截面形状的改变等,可赋予紫外线遮蔽效果、阳离子可染性、阻燃性、纺纱样的蓬松感、表面的柔软触感和弹性、回弹性、干爽感、自然感和斯本奈兹卷曲变形外观、仿羊毛触感、皱折恢复性、吸水速干性等各种功能的抗静电性聚酯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Description

抗静电性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耐久性优异的具有抗静电性的聚酯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地,涉及可通过第3成分的导入、或与其它纤维的复合化、截面形状的改变等而赋予紫外线遮蔽效果、阳离子可染性、阻燃性、纺纱样的蓬松感、表面的柔软触感和弹性、回弹性、干爽感、自然感和斯本奈兹卷曲变形(スパナイズ)外观、仿羊毛触感、皱折恢复性、吸水·速干性等各种功能的抗静电性聚酯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以来,进行了对聚酯赋予亲水性而使之表现抗静电性的尝试,迄今为止提出有大量的提案。已知有例如在聚酯中配合聚氧亚烷基系聚醚化合物的方法(日本特公昭39-5214号公报)、在聚酯中配合基本上非相溶性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化合物与有机·无机的离子性化合物的方法(日本特公昭44-31828号公报、日本特公昭60-11944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3-8049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53-149247号公报、日本特开昭60-3941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3-139556号公报等)。这些方法中,若单纱纤度大于1.6 dtex,则具有抗静电性,但超细纱中芯/鞘形成的不均、单纱纤度的不均造成并不具有抗静电性的情况是实情。
然而近年来,对于机织和针织织物(woven and knitted fabrics)的质地(texture)、手感、外观等的要求日益提高,使用以往的超细聚酯拉伸纱而进行针织或机织(knitting or weaving)所得的布帛虽可获得柔软的质地,保温性、吸水、吸湿性等性能也提高,但可抑制噼噼啪啪的静电的所谓具有抗静电性的布帛几乎完全没有,故并不充分。特别地,在屋外运动衣料、制服等遮蔽紫外线、且抑制静电的用途上,得不到具有抗静电性的布帛是现状。
此外,聚酯作为衣料用纤维还说不上染色性良好、具有染色物鲜亮度变差的缺点。目前,为了弥补这样的缺点,公知的是共聚以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等为代表的含有磺酸碱的成分得到的、对碱性染料为可染性的聚酯(以下,简称为阳离子可染聚酯),包含这种聚酯的纤维被用于衣料领域中。
然而,这些阳离子可染聚酯纤维比通常的聚酯纤维熔融粘度高、燃烧时难以发生熔融掉落,故存在容易火势蔓延的缺点,存在要求阻燃性的领域中的使用受到限制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日本特开平7-109621号公报中提出了除含有磺酸碱的成分之外还共聚有特定的含磷二羧氧化合物的聚酯、日本特开2005-273043号公报中提出了共聚有特定的有机磷化合物的聚酯。
然而,该方法中,是利用磷化合物的酸催化剂作用,在聚合反应过程中二甘醇的生成被促进,由于二甘醇含量变高,从而存在拉丝性、耐光性变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对于聚酯纤维、特别是聚酯长纤维,作为赋予高级羊毛般仿短纤纱的质地或蓬松性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公昭60-11130号公报、日本特公昭61-19733号公报、日本特开平8-13275号公报、日本特开2006-169697号公报等所示,提出了利用组合了2种以上具有伸长率差的聚酯长纤维的仿短纤纱样假捻2层结构纱来使蓬松性提高,或通过将自发伸长性聚酯复丝纱与热收缩性聚酯复丝纱用空气喷嘴进行混织、或实施松弛热处理,一边对成为自发伸长性的聚酯复丝纱进行松弛热处理,一边向该松弛热处理后的自发伸长性聚酯复丝纱连续地供给热收缩性聚酯复丝纱,而用空气喷嘴进行混织的方法(例如,日本特开平1-250425号公报)等。
然而,对于通常的拉伸纱(FOY),即使具有抗静电性,若进行上述那样的假捻加工或空气混织,则容易发生捻转变形或摩擦所致的起毛,因而实际情况是无法赋予充分的抗静电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39-521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44-3182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60-1194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53-8049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昭60-39413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3-139556号公报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平7-109621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05-273043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公昭60-11130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公昭61-19733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平8-13275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06-1696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提供耐久性优异的具有抗静电性的聚酯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进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可通过向上述抗静电性聚酯超细纤维导入第3成分、与其它纤维的复合化、截面形状的改变等,而赋予紫外线遮蔽效果、阳离子可染性、阻燃性、纺纱样的蓬松感、表面的柔软触感和弹性、回弹性、干爽感、自然感和斯本奈兹卷曲变形(スパナイズ)外观、仿羊毛触感、皱折恢复性、吸水·速干性等各种功能的抗静电性聚酯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即,根据本发明,
提供(1)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要件:
(i)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ii)芯部的面积A与鞘部的面积B之比A∶B为5∶95~80∶20的范围,
(iii)单纱强度为3.0cN/dtex以上,
(iv)纱的摩擦带电电压为2000V以下,
(v)聚酯A为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这里,共聚聚酯B优选为:
·共聚了相对于聚酯总重量为0.1~5.0重量%的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
·共聚了相对于除有机磺酸金属盐外的全部酸成分为1.0~5.0摩尔%的有机磺酸金属盐的聚酯、或
·共聚了相对于聚酯总重量以磷原子换算计为1,000~10,000ppm的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磷系阻燃剂成分的聚酯
[化1]
[上述式中,R1为氢或碳原子数1~10的羟基烷基,R2为氢、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24的芳基,R3为氢、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羟基烷基]。
此外,上述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优选: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3~8个从纤维截面中心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鳍部,或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沿其纵向接合了3~6个圆截面单纱的扁平形状。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
(2)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是伸长率不同的2种聚酯长丝纱在纵向上交互地形成了包含交互捻纱状卷绕部与交织部的集束部、与开纤部而成的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i)~(iv)的要件,
(i)伸长率小的聚酯长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伸长率大的聚酯长丝纱Y包含聚酯,该聚酯含有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为0~10wt%的消光剂,
(iii)为2层结构,其中,聚酯长丝纱X构成复合假捻纱的芯部,聚酯长丝纱Y将芯部的周围卷取为交互捻纱状而构成外层部(鞘部),
(iv) 聚酯长丝纱Y的平均纱长比聚酯长丝纱X的平均纱长要长5~20%,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3)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其特征在于,包含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且满足下述(i)~(vi)的条件,
(i) 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聚酯长丝纱X的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iii)混织纱的摩擦带电电压为2000V以下,
(iv)混织纱是依次经由空气交织工序、松弛热处理工序而得的,
(v)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的混织比率为8∶2~6∶4,
(vi)聚酯长丝纱X构成混织纱的外层部、聚酯长丝纱Y构成内层部,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4)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伸长率(ELA)为80%以上、10%拉伸时的弹性回复率(ERA)为50%以下、拉伸刚性率(EMA)为5.89GPa以下、结晶化度(XpA)为25%以上、沸水收缩率(BWSA)为3%以下、160℃下的热应力(TSA)为0.44mN/dtex以下,且满足下述(i)~的要件的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进行松弛热处理后,再与伸长率(ELB)为40%以下、拉伸刚性率(EMB)为7.85GPa以上、沸水收缩率(BWSB)为5%以上、160℃下的热应力(TSB)为0.88mN/dtex以上的聚酯长丝纱Y’进行并纱,以使聚酯复丝纱X’与聚酯复丝纱Y’的重量比为45/55~70/30,然后进行交织处理,
(i) 抗静电性聚酯复丝纱X’为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聚酯复丝纱X’的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提供耐久性优异的具有抗静电性的聚酯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此外,根据本发明,提供可通过向上述抗静电性聚酯超细纤维导入第3成分、或与其它纤维的复合化、截面形状的改变等,而赋予紫外线遮蔽效果、阳离子可染性、阻燃性、纺纱样的蓬松感、表面的柔软触感和弹性、回弹性、干爽感、自然感和斯本奈兹卷曲变形(スパナイズ)外观、仿羊毛触感、皱折恢复性、吸水·速干性等各种功能的抗静电性聚酯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中使用的假捻加工装置的一例的简图。
[图2]表示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纱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3]表示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的制造中使用的混织装置的一例的简图。
[图4]表示含有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的布帛的皱折恢复测定装置的概观的斜视图。
[图5]表示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的截面的一例的模式图。
[图6]表示对图5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进行纺丝时使用的纺丝喷丝头排出孔的一例的模式图。
[图7]表示本发明的扁平截面纤维的截面的一例的模式图。
[图8]表示本发明的、在纵向上接合了3~6个圆截面单纱的扁平形状截面的一例的模式图。
符号说明
图1中,3、3’表示伸长率相互不同的2丝条、4表示导纱器、5表示张力调整装置、6表示给料辊、7表示交织用的空气喷嘴、8表示第1送出辊、9表示加热器、10表示假捻工具、11表示第2送出辊、此外,13表示筒子纱;
图2中,I表示交互捻纱状卷绕部、II表示交织部、III表示开纤部;
图3中,X’表示通过实施松弛热处理而自发拉伸的聚酯长丝纱、Y’表示聚酯长丝纱、1表示供给辊、2表示第1牵引辊(加热辊)、3表示交织喷嘴、4表示第2牵引辊、5表示非接触加热器、6表示卷装;
图5中,a1表示从纤维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中心至鳍部顶点的长度、b1:表示纤维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的半径(芯部外推内切圆);
图6中,a2表示芯部形成用圆形排出孔的半径、b2表示圆形排出孔的中心点至鳍部形成用排出孔的前端部的长度;
图8中,A表示长边的长度的最大值、B表示短边的长度的最大值、C表示短边的长度的最小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申请第1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第1发明是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要件,
(i)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ii)芯部的面积A与鞘部的面积B之比A∶B为5∶95~80∶20的范围,
(iii)单纱强度为3.0cN/dtex以上,
(iv)纱的摩擦带电电压为2000V以下,
(v)聚酯A为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本发明中所说的聚酯以由二羧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与选自二醇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羟基羧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内酯中的1种以上进行缩聚而成的聚合物或共聚物为对象,优选例示具有芳香环作为聚合物的链单元的芳香族聚酯。
作为这里所说的二官能性芳香族羧酸,可举出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邻苯二甲酸、1,5-萘二甲酸、2,5-萘二甲酸、2,6-萘二甲酸、4,4′-联苯二甲酸、3,3′-联苯二甲酸、4,4′-二苯基醚二甲酸、4,4′-二苯基甲烷二甲酸、4,4′-二苯基砜二甲酸、4,4′-二苯基异亚丙基二甲酸、1,2-双(苯氧基)乙烷-4,4′-二甲酸、2,5-蒽二甲酸、2,6-蒽二甲酸、4,4′-对亚苯基二甲酸、2,5-吡啶二甲酸、β-羟基乙氧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等,特别优选对苯二甲酸。
这些二官能性芳香族羧酸还可以2种以上并用。应予说明,若少量,这些二官能性芳香族羧酸同时还可并用如己二酸、壬二酸、癸二酸、十二烷二酸的二官能性脂肪族羧酸、如环己烷二甲酸的二官能性脂环族羧酸、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等的1种或2种以上并用。
此外,作为二醇化合物,优选可举出如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己二醇、新戊二醇、2-甲基-1,3-丙二醇、二甘醇、三亚甲基二醇的脂肪族二醇、如1,4-环己烷二甲醇的脂环族二醇等以及它们的混合物等。此外,若少量,这些二醇化合物同时还可以共聚两末端或单末端未封闭的聚氧亚烷基二醇。
进而,在聚酯基本为线状的范围,可以使用如偏苯三酸、均苯四酸的多羧酸、如甘油、三羟甲基丙烷、季戊四醇的多元醇。
此外,作为上述羟基羧酸,可举出乙醇酸、乳酸、羟基丙酸、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羟基已酸、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6-羟基-2-萘甲酸以及它们的酯形成性衍生物等。作为上述内酯,可举出己内酯、戊内酯、丙内酯、十一烷内酯、1,5-氧杂环庚烷-2-酮等。
作为具体的优选芳香族聚酯,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亚乙基-1,2-双(苯氧基)乙烷-4,4′-二甲酸酯等,以及如聚间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对苯二甲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间苯二甲酸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癸烷二甲酸酯等的共聚聚酯。其中,特别优选取得了机械性质、成形性等的平衡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作为脂肪族聚酯树脂,可例示以脂肪族羟基羧酸为主要构成成分的聚合物、以脂肪族多元羧酸或其酯形成性衍生物与脂肪族多元醇为主成分进行缩聚而成的聚合物或它们的共聚物。
作为以脂肪族羟基羧酸为主要构成成分的聚合物,可例示乙醇酸、乳酸、羟基丙酸、羟基丁酸、羟基戊酸、羟基已酸等的缩聚物、或共聚物等,其中,可举出聚乙醇酸、聚乳酸、聚3-羟基羧丁酸、聚4-聚羟基丁酸、聚3-羟基己酸或聚己内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等,可特别适宜地使用聚L-乳酸、聚D-乳酸以及形成立构复合物结晶的立构复合物聚乳酸、外消旋聚乳酸。
作为聚乳酸,可以使用以L-乳酸和/或D-乳酸为主要重复单元的聚乳酸,特别优选熔点在150℃以上的聚乳酸(这里,主要意指该成分占全体的50%以上)。熔点比150℃低时,形成纤维时单纱间发生熔合导致拉伸性不良、染色加工时、热定形时、摩擦加热时产生熔融缺点等、由于产品品质显著降低,故不优选用于衣料用途。
优选聚乳酸的熔点为170℃以上,进一步优选熔点为200℃以上。这里,熔点意指利用DSC测定所得的熔融峰的峰温度。特别为了赋予耐热性,优选聚乳酸形成立构复合物结晶。
这里,立构复合物聚乳酸是指聚L乳酸片段与聚D乳酸片段形成的共晶。
立构复合物结晶通常比聚L乳酸或聚D乳酸单独形成的结晶熔点高,因而稍微含有即可期待提高耐热性的效果,特别是立构复合物结晶的量相对于全体的结晶量的为多时,该效果显著地发挥。对于根据下述式的立构复合物结晶化度(S),优选95%以上,进一步优选100%,
S=[ΔHms/(ΔHmh+ΔHms)] × 100
(其中,ΔHms为立构复合物相结晶的融解焓、ΔHmh为均相聚乳酸结晶的融解焓)。
上述芳香族聚酯通过任意方法来合成。例如,若针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进行说明,则可通过使对苯二甲酸与乙二醇直接进行酯化反应、使如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的对苯二甲酸的低级烷基酯与乙二醇进行酯交换反应、或使对苯二甲酸与环氧乙烷进行反应,而生成对苯二甲酸的乙二醇酯和/或其低聚物的第1段反应、接着将该生成物在减压下进行加热,进行缩聚反应直至期望的聚合度的第2段反应而容易地制造。
本发明中,配合于芯部的聚酯A中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a)只要是在聚酯中基本为不溶性的即可,可以是包含单一的氧化亚烷基单元的聚氧亚烷基二醇,也可以是包含二种以上氧化亚烷基单元的共聚聚氧亚烷基二醇,此外,还可以是下述通式(I)所表示的聚氧亚乙基系聚醚,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作为所述聚氧亚烷基系聚醚的具体例,可举出分子量为4000以上的聚氧乙二醇、分子量为1000以上的聚氧丙二醇、聚氧四亚甲基二醇、分子量为2000以上的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共聚物、分子量4000以上的三羟甲基丙烷环氧乙烷加成物、分子量3000以上的壬基苯酚环氧乙烷加成物、以及它们的末端OH基上加成了碳原子数为6以上的取代环氧乙烷的化合物,其中,优选分子量为10000~100000的聚氧乙二醇、和分子量为5000~16000的聚氧乙二醇的两末端上加成了碳原子数为8~40的烷基取代环氧乙烷的化合物。
所述聚氧亚烷基系聚醚化合物的配合量,相对于前述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为0.2~30重量份的范围。小于0.2重量份时则亲水性不足,无法呈现充分的抗静电性。另一方面,比30重量份也未见最初抗静电性的提高效果,反而会损害所得组合物的机械性质,且该聚醚变得容易渗漏,因而熔融成形时片状物对挤出机的咬入性降低、成形稳定性也变得恶化。
本发明中,特别为了提高聚酯A的抗静电性而配合有机离子性化合物。作为有机离子性化合物,作为优选的,可举出例如下述通式(II)、(III)所示的磺酸金属盐和磺酸季鏻盐,
RSO3M      (II)
(式中,R表示碳原子数3~3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40的芳基、M表示碱金属或碱土类金属)
RSO3PR1R2R3R4      (III)
(式中,R为碳原子数3~3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7~40的芳基,R1、R2、R3和R4为烷基或芳基且其中优选低级烷基、苯基或苄基)。
上述式(II)中,R为烷基时,烷基可为直链状或也可具有分支侧链。M为Na,K,Li等碱金属或Mg,Ca等碱土类金属,其中,优选Li,Na,K。所述磺酸金属盐可以仅1种单独使用,也可混合2种以上使用。作为优选的具体例,可举出十八烷基磺酸钠、辛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碳原子数的平均为14的烷基磺酸钠混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混合物、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硬型、软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锂(硬型、软型)、十二烷基苯磺酸镁(硬型、软型)等。
此外,式(III)中的磺酸季鏻盐可以仅1种单独使用,也可混合2种以上使用。作为优选的具体例,碳原子数的平均为14的烷基磺酸四丁基鏻、碳原子数的平均为14的烷基磺酸四苯基鏻、碳原子数的平均为14的烷基磺酸丁基三苯基鏻、十二烷基苯磺酸四丁基鏻(硬型、软型)、十二烷基苯磺酸四苯基鏻(硬型、软型)、十二烷基苯磺酸苄基三苯基鏻(硬型、软型)等。
所述有机的离子性化合物可以使用1种,也可以2种以上并用,其配合量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优选为0.05~10重量份的范围。小于0.05重量份则抗静电性提高的效果小,超过10重量份则会损害组合物的机械性质,该离子性化合物也变得容易渗漏,因而熔融成形时的片状物的挤出机咬入性降低,成形稳定性也变得恶化。
本发明中,为对纤维赋予各种功能而将鞘部的聚酯B作为共聚聚酯。这里,共聚是将第3成分通过通常的聚合反应而整合至聚合物骨架中,此外也包含在共混于聚合物中后与末端基团反应而整合至聚合物骨架中的、所谓链延伸剂的聚合形态、或在再分配反应中整合至聚合物骨架中的聚合形态。
首先,本发明中,为了改善耐气候性,相对于聚酯B,优选含有相对于聚酯总重量为0.1~5.0重量%(优选0.5~3.0重量%)的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进行共聚。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比0.1重量%小时,则得不到充分的紫外线吸收性能,故不优选。相反,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的含量比5.0重量%大时,将含有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的聚酯纺丝而得到聚酯纤维时,纺丝的工序稳定性受到损害,颜色的鲜明性也降低,故不优选。
作为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可例示苯并
Figure 203574DEST_PATH_IMAGE002
嗪系有机紫外线吸收剂、二苯甲酮系有机紫外线吸收剂、苯并三唑系有机紫外线吸收剂、水杨酸系有机紫外线吸收剂等。其中,从在纺丝阶段不分解的方面出发,特别优选苯并
Figure 154213DEST_PATH_IMAGE002
嗪系有机紫外线吸收剂。苯并
Figure 36718DEST_PATH_IMAGE002
嗪系有机紫外线吸收剂特别优异的原因还不清楚,但与其它紫外线吸收剂相比,可举出高耐热性,与基于环状酰亚胺酯的聚酯的亲和性良好故渗漏少等。
作为所述苯并
Figure 576153DEST_PATH_IMAGE002
嗪系有机紫外线吸收剂,可适宜地例示日本特开昭62-11744号公报所公开的那些。即,2-甲基-3,1-苯并
Figure 456384DEST_PATH_IMAGE002
嗪-4-酮、2-丁基-3,1-苯并
Figure 81269DEST_PATH_IMAGE002
嗪-4-酮、2-苯基-3,1-苯并
Figure 501886DEST_PATH_IMAGE002
嗪-4-酮、2,2’-亚乙基双(3,1-苯并嗪-4-酮)、2,2’-四亚甲基双(3,1-苯并嗪-4-酮)、2,2’-对亚苯基双(3,1-苯并
Figure 950819DEST_PATH_IMAGE002
嗪-4-酮)、1,3,5-三(3,1-苯并
Figure 382586DEST_PATH_IMAGE002
嗪-4-酮-2-基)苯、1,3,5-三(3,1-苯并
Figure 444082DEST_PATH_IMAGE002
嗪-4-酮-2-基)萘等。
此外,形成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的聚酯中,无机系的紫外线吸收和/或反射剂优选含有0.5重量%以下。
无机系的紫外线吸收和/或反射剂的含量比0.5重量%大时,则不仅鲜明性受损、而且针织或机织性也受损,故不优选。应予说明,作为所述无机系的紫外线吸收和/或反射剂,可举出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铝、氧化镁、滑石、高岭土、碳酸钙、碳酸钠等无机化合物。
应予说明,形成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的聚酯中,除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以外,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也可根据需要添加微孔形成剂、阳离子可染剂、着色防止剂、热稳定剂、阻燃剂、荧光增白剂、着色剂、防静电剂、吸湿剂、抗菌剂、负离子发生剂等的1种或2种以上。
进而,芯部聚酯A与鞘部共聚聚酯B的垂直于纤维轴的截面中的面积比需要为5∶95~80∶20的范围。面积比小于5∶95时,则由聚酯A而得的抗静电性能的表现变得不充分,大于80∶20时,则在实施10%以上的碱减量时,芯部的抗静电性聚酯会溶出、抗静电性能下降,同时拉伸纱的强度降低,成为3.0cN/dtex以下,制为布帛时的强度不足,因此不适于运动衣料等要求强度的用途,用途受到限制,故不优选。
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中,使用目前公知的复合纺丝装置,在鞘侧使用前述共聚聚酯B、在芯部使用聚酯A,以2000~3000m/分的速度进行熔融纺丝,且使纺出时的排出速度与牵引速度之比(以下记为牵伸比)在100~800的范围进行牵引是重要的。
作为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可以采用以上述速度进行熔融纺丝,在拉伸的同时或之后进行的方法等、任意的制丝条件。
此外,在纺丝之后,可以对所得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实施所谓的DTY加工,或也可以进行拉伸暂时卷取后,实施假捻加工。
本发明中,也优选将纱或该纤维制造的机织和针织织物在100℃以上的温度进行热处理,以促进结构的稳定化、以及纤维中所含的聚氧乙烯系聚醚和根据需要所含的各种添加剂的迁移所致的适当排列化。进而根据需要还可并用松弛热处理等。
此外根据需要,也可对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或由该纤维制造的机织和针织织物实施适宜的亲水化后加工,且这样做是优选的。作为该亲水化后加工,优选可采用例如,以包含对苯二甲酸和/或间苯二甲酸或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低级亚烷基二醇、和聚亚烷基二醇的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的水性分散液来进行处理的方法,或将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亲水性单体进行接枝聚合,然后将其钠盐化的方法等。
此外,本发明中,为了改善染色性,优选相对于聚酯B共聚相对于全部酸成分为1.0~5.0摩尔%的含有磺酸碱的酸成分。含有磺酸碱的酸成分的共聚量小于0.5摩尔%时,得不到充分的染色性能,对阳离子染料无法具有可染性,超过5.0摩尔%时,聚酯树脂的熔融粘度变高,会招致纺丝操作性的恶化或纱强度的降低,故不优选。
上述含有磺酸碱的酸成分只要是具有与聚酯反应的官能基的含有磺酸碱的成分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实例,可举出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间苯二甲酸5-磺酸钾、间苯二甲酸5-磺酸锂、萘二甲酸磺酸钠、对苯二甲酸5-磺酸钠等。其中,特别是间苯二甲酸5-磺酸钠的阳离子染料所致的发色性与纺丝性良好,故适宜。
此外,构成本发明的纤维的聚酯B中,优选含有、特别优选共聚有作为阻燃剂的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有机磷化合物,以使相对于聚酯总重量,以磷原子含量计为1,000~10,000ppm,优选为3,000~9,000ppm,
[化2]
Figure 728433DEST_PATH_IMAGE003
[上述式中,R1为氢或碳原子数1~10的羟基烷基,R2为氢、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24的芳基,R3为氢、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羟基烷基]。
特别地,聚酯B中含有上述含磺酸碱的成分时,熔融粘度要比通常的聚酯纤维高、燃烧时难以引起熔融掉落,故存在容易火势蔓延的缺点,故充分地发挥阻燃剂的含有效果。
上述有机磷化合物的含量,以磷原子的含量计,小于1,000ppm时则得不到充分的阻燃性能,超过10,000ppm时,则纺丝操作性降低、或纱强度不足,故不优选。
接着,对本申请第2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第2发明是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是伸长率不同的2种聚酯长丝纱在纵向上交互地形成了包含交互捻纱状卷绕部与交织部的集束部、与开纤部而成的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i)~(iv)的要件:
(i)伸长率小的聚酯长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伸长率大的聚酯长丝纱Y包含聚酯,该聚酯含有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为0~10wt%的消光剂,
(iii)为2层结构,其中,聚酯长丝纱X构成复合假捻纱的芯部,聚酯长丝纱Y将芯部的周围卷取为交互捻纱状而构成外层部(鞘部),
(iv)聚酯长丝纱Y的平均纱长比聚酯长丝纱X的平均纱长要长5~20%,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构成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芯部的、伸长率小的聚酯长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该聚酯A、B是与本申请第1发明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中使用的聚酯A、B相同的聚酯。
接着,构成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伸长率大的聚酯长丝纱Y将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三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或四亚甲基对苯二甲酸酯为主要重复单元的聚酯长丝作为主要对象,但根据需要也可以为少量(通常以全部重复单元为基准,为15摩尔%以下、优选10摩尔%以下、特别优选5摩尔%以下)共聚了第3成分的共聚聚酯,此外,还可以添加消光剂、其它添加剂。
其中,通过进行碱减量处理,而在纤维表面或纤维内部含有形成微孔或微细沟的微孔形成剂时,通过该孔或沟的形状,可以体现吸水性、天然绢样质地、鲜明性、干爽触感等各种效果,故优选。
作为得到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方法,可以通过将上述聚酯长丝纱X和聚酯长丝纱Y的未拉伸纱同时进行交织、加捻,并对其进行解捻形成交互卷绕纱而得到。
作为本发明中的2种以上的聚酯长丝纱的组合,优选使用可拉伸假捻至至少1.2倍以上的丝条来作为伸长率小的丝条、且伸长率大的丝条使用比该伸长率小的丝条可进一步拉伸40%以上的丝条。
应予说明,伸长率小的聚酯长丝纱X的伸长率为50%以上、优选60%以上是适当的,伸长率大的聚酯长丝纱Y的伸长率优选为100%以上,且低伸长率聚酯长丝纱X与高伸长率聚酯长丝纱Y的伸长率差为20%以上,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50%以上。进一步优选为50~70%。
这里,伸长率差若小于20%,则得不到假捻加工纱的蓬松性,故不优选。这里,调节聚酯长丝纱X、聚酯长丝纱Y的伸长率时,可通过公知的方法进行,优选对拉伸倍率等进行调节。
此外,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的比例可以根据目的而适宜选择设定,但优选各自为20%以上,两者的使用比例优选聚酯纱长丝纱X∶聚酯长丝纱Y=25∶75~75∶25(重量)。特别优选伸长率大的聚酯长丝纱Y的比例为多的,按(聚酯长丝纱X)/(聚酯长丝纱Y)的比例来说时,适当的是30/70~45/55的范围。
通过采取如上述的构成,复合假捻工序中聚酯长丝纱Y可被优先地拉伸,使得聚酯长丝纱X的损害少,断纱、起毛的发生少,此外,即使聚酯长丝纱X发生起毛,也由于被聚酯长丝纱Y所被覆,故可减轻以下的布帛化工序中的问题。
进而,在不损害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也可以复合其它纤维,例如金属镀覆纤维或碳粒子混入纤维来赋予导电性,但并用其它纤维时,其比例若不为整体的30%以下,则蓬松性有降低的倾向,故不优选。
本发明中,优选将伸长率不同的2种或其以上的未拉伸纱拉齐、在拉伸前通过空气喷嘴实施空气交织处理。作为空气的喷射方法,可以采用在与行进纱成直角的方向进行喷射的方法、沿行进纱的前行方向进行喷射的方法等的任意方法,但由前者可得到光泽较为优异的产品、由后者可得到质地较软的产品,因而可以根据目的适宜选择。然而,该交织处理中,若使超喂率过大,则会大量产生线圈(loop)损害布帛制造时的工序稳定性,因而期望为10%以下。
此外,伸长率不同的未拉伸纱间可以设置超喂率差,但此时若使差过大,则线圈会大量产生,因而通常采用相同的超喂率。
假捻装置可以应用卷带于加捻针(twist pin)上的纺锤、流体式空气假捻喷嘴、内接式或外接式摩擦假捻装置、带摩擦装置中的任意装置。
通过图1说明该实施方式,伸长率相互不同的2丝条3、3’在导纱器4进行并纱,然后经由张力调整装置5、给料辊6而被供给至交织用的空气喷嘴7,在这里形成具有13个/m以上的交织点的交织纱。接着,该交织纱通过第1送出辊8而被供给至拉伸假捻区,经由加热器9、假捻工具10,被第2送出辊11牵引后,卷取为筒子纱13。
这里,在赋予交织后一边施加过量进料一边用加热器进行热处理,聚酯长丝纱Y会收缩,聚酯长丝纱X几乎不收缩或发生自身伸张,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之间产生纱长度差(糸足差),这与制成布帛时的蓬松、仿短纤纱性相关。
使用附图对于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进行说明。图2是本发明的假捻加工纱的侧面图。图2中,I表示交互捻纱状卷绕部、II表示交织部、III表示开纤部。
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中,重要的是,如图2所,在纵向上交互形成有包含交互捻纱状卷绕部(I)与交织部(II)的集束部(X),以及开纤部(III)。
本发明的集束部(X)中,交互捻纱状卷绕部(I)是主要包含聚酯长丝纱Y的外层部基本上以集束状态卷绕着主要包含聚酯长丝纱X的芯部的部分。此外,交织部(II)是前述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以混织状态紧密交织着的部分,以下,本发明中将(I)与(II)总称为集束部(X)。
这样的集束部(X)中,交织部(II)勒紧了全部丝条,故截面二次力矩大,可对最终得到的布帛赋予高回弹性。
另一方面,交互捻纱状卷绕部(I)是与交织部(II)相比具有膨大的部分,可对挤压呈现弹力性,可以对布帛赋予张力、弹性等质地。
与此相对,与前述集束部(X)相邻的开纤部(III)是下述部分,其中,主要由聚酯纱A构成的芯部的部分主要被聚酯纱B在各自分离并以连续反转状与纱轴大致平行的状态下被覆,其可对布帛赋予在前述集束部中不足的仿短纤纱的蓬松性与柔软性。
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表观单纤维纤度(长度方向上具有粗细不均者的平均纤度)或作为丝条的总纤度没有特别限定,但单纤维纤度为1.5~5.0dtex、总纤度为30~300dtex的范围是适当的。
未拉伸纱和部分取向纱的纤度应根据用途进行选定,但通常就总纤度而言,可以是卷绕纱≥芯纱,特别优选使前者为30~400dtex、后者为20~150dtex。
另外,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的纱长差在5~20%、更优选10~15%的范围,在获得优异的斯本奈兹卷曲变形感上是优选的。
使用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制造布帛时,可以根据需要实施适度的加捻,机织或针织为期望的组织。所得布帛呈现以往的机织和针织织物所不能实现的抗静电性能,进而可得到具备纺纱样的蓬松感、表面的柔软触感和弹性、具有回弹性的质地的产品,故优选。
以下对本申请第3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第3发明是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其特征在于,包含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且满足下述(i)~(vi)的条件,
(i) 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聚酯长丝纱X的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iii)混织纱的摩擦带电电压为2000V以下,
(iv)混织纱是依次经由空气交织工序、松弛热处理工序而得的,
(v)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的混织比率为8∶2~6∶4,
(vi)聚酯长丝纱X构成混织纱的外层部、聚酯长丝纱Y构成内层部,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构成本发明的聚酯混织纱的、抗静电性聚酯复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该聚酯A、B是与本申请第1发明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中使用的聚酯A、B相同的聚酯。
进而,要求聚酯复丝纱X的截面中的芯部/鞘部的聚酯A与聚酯B的面积比为5∶95~80∶20的范围。面积比小于5∶95时,由聚酯a而得的抗静电性能的体现不充分,大于80∶20时,则实施10%以上的碱减量时,芯部的抗静电性聚酯会溶出,抗静电性能降低,同时拉伸纱的强度也降低,变为3.0cN/dtex以下,制为布帛时的强度不足,因此不适于运动衣料等要求强度的用途,用途受到限制,故不优选。
制造本发明的聚酯混织纱时,首先,作为聚酯长丝纱X’,采用利用目前公知的复合纺丝装置,对前述聚酯a和b以2000~5000m/分左右的较高纺丝速度进行纺丝而得的聚酯未拉伸纱(通常、称为中间取向纱POY),或者使用以1000m/分左右的纺丝速度进行纺丝的低取向聚酯未拉伸纱或将中间取向纱以低倍率拉伸得到的纱。
另一方面,作为聚酯长丝纱Y’,优选使用沸水收缩率为8.0%以上的聚酯长丝拉伸纱,进而优选使用沸水收缩率为10~16%的聚酯长丝拉伸纱。
作为所述聚酯长丝,优选可例示未进行热定形的聚酯长丝拉伸纱、包含共聚了作为第3成分的例如间苯二甲酸5~15摩尔%左右的聚酯的聚酯长丝拉伸纱。
作为聚酯长丝纱Y的纤度,优选2~10dtex。小于2dtex则混织纱的强度会降低,超过10dtex时则质地变硬,故不优选。
图3是表示用于制造本发明的混织纱的装置的一例的正面简图,将由实施松弛热处理而自发拉伸的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拉齐,通过设置在供给辊1与第1牵引辊(加热辊)2之间的交织喷嘴3,在过量进料下进行交织。
该装置中,第1牵引辊2受到加热,且在供给辊1与第1牵引辊2之间,上述2种的聚酯长丝纱被过量进料,因此卷缠于第1牵引辊2的聚酯长丝X’在该辊上受到松弛热处理而自发拉伸。接着,通过设置于第1牵引辊2与第2牵引辊4之间的非接触加热器5,实施第2松弛热处理而进行混织纱的热固定,卷取为卷装6。
使上述2种的聚酯长丝纱进行交织时,优选使用60~70个/m的经纬交错,因此通常使超喂率为1.0~1.5%是适宜的。
此外,如上述的实例那样,将第1牵引辊2加热,在其上实施松弛热处理以进行自发拉伸时,装置变得紧凑,故优选,但与适于交织喷嘴3处的交织的超喂率相比,由松弛热处理而进行自发拉伸所需的超喂率(松弛率)更大时,也可以在第1牵引辊2的下游侧进一步设置牵引辊,而在与该牵引辊之间实施规定的松弛热处理。此外,将第1牵引辊2作为加热辊时,可以使该辊2的丝条出侧的直径比丝条进侧的直径更小,而在该辊上以规定的超喂率(松弛率)进行热处理。
使聚酯长丝纱X’自发拉伸的松弛热处理的温度和超喂率(松弛率)根据使用何种纱作为聚酯长丝纱X’而变化,例如,使用以3000~3500m/分的纺丝速度进行了纺丝的中间取向纱(POY),在第1牵引辊(加热辊)2上进行松弛热处理时,优选使辊表面温度为100~130℃、使超喂率(松弛率)为1.0~1.5%。
利用非接触加热器5的第2阶段的松弛热处理是用于对本发明的混织纱赋予适于制造高回弹性仿毛触感的精纺样织物的特性的热固定处理,优选在220℃~240℃、以1.5~2.0%的超喂率进行处理,处理时间通常为0.01~0.30秒。所得聚酯混织纱的沸水收缩率通常为5~13%左右。作为非接触加热器5,可以使用狭缝加热器、管加热器等。
本发明的混织纱中,优选使由松弛热处理而自发拉伸的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进行交织后,进行松弛热处理以使聚酯长丝纱X’自发拉伸,同时使聚酯长丝纱Y’进行热收缩,由此,可以在第2松弛热处理时丝条不接触非接触加热器5的情况下,稳定地制造聚酯混织纱,减少断头的发生。
对聚酯长丝纱X’单独进行松弛热处理以使之自发拉伸、并通过第2阶段的松弛热处理进行热固定后,再与聚酯长丝纱Y’交织而制造聚酯混织纱的方法中,利用非接触加热器进行第2松弛热处理时,由于丝条与非接触加热器接触,断头也多,故不适合。
对于本发明的聚酯混织纱,优选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的超细纤度、且含有抗静电剂的聚酯长丝纱X相对地位于混织纱的外侧,聚酯长丝纱Y相对于位于混织纱的内侧,此外,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的混织比(重量比),从深色·膨大的观点出发,以重量比计在8∶2~5∶5的范围内。优选为8~6∶2~4。为该范围时,触感、质地、柔软感、强度、等得到平衡,制为布帛时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回弹性、触感。
此外,也优选将由所得本发明的混织纱或该纤维制造的机织和针织织物在100℃以上的温度进行热处理,以促进结构的稳定化、以及纤维中所含的聚氧乙烯系聚醚和根据需要所含的各种添加剂的迁移所致的适当排列化。进而根据需要还可并用松弛热处理等
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对由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或该纤维制造的机织和针织织物实施适当的亲水化后加工,且如此进行是优选的。作为该亲水化后加工,优选可采用例如,以包含对苯二甲酸和/或间苯二甲酸或它们的低级烷基酯、低级亚烷基二醇、和聚亚烷基二醇的聚酯聚醚嵌段共聚物的水性分散液来进行处理的方法,或将丙烯酸、甲基丙烯酸等亲水性单体进行接枝聚合,然后将其钠盐化的方法等。
本发明的混织纱的抗静电性需要摩擦带电电压为2000V以下。若为2000V以上则静电的产生大,穿着使用时感到不快感,在安全上也不优选。
接着,对本申请第4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申请第4发明为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伸长率(ELA)为80%以上、10%拉伸时的弹性回复率(ERA)为50%以下、拉伸刚性率(EMA)为5.89GPa以下、结晶化度(XpA)为25%以上、沸水收缩率(BWSA)为3%以下、160℃下的热应力(TSA)为0.44mN/dtex以下,且满足下述(i)~的要件的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进行松弛热处理后,再与伸长率(ELB)为40%以下、拉伸刚性率(EMB)为7.85GPa以上、沸水收缩率(BWSB)为5%以上、160℃下的热应力(TSB)为0.88mN/dtex以上的聚酯长丝纱Y’进行并纱,以使聚酯复丝纱X’与聚酯复丝纱Y’的重量比为45/55~70/30,然后进行交织处理,
(i) 抗静电性聚酯复丝纱X’为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 聚酯复丝纱X’的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构成本发明的聚酯混织纱的、抗静电性聚酯复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该聚酯A、B是与本申请第1发明的芯鞘型复合纤维中使用的聚酯A、B相同的聚酯。
上述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需要伸长率(ELA)为80%以上,优选为100~200%,需要10%拉伸时的弹性回复率(ERA)为50%以下,优选为40%以下,需要拉伸刚性率(EMA)为5.89GPa(600kg/mm2)以下,优选为1.96~4.91GPa(200~500kg/mm2),需要结晶化度(XpA)为25%以上,优选为36~60%,需要160℃下的热应力(TSA)为0.44mN/dtex(50mg/de)以下,进而需要沸水收缩率(BWSA)为3%以下。
显示上述特性时,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在对混织纱进行加热处理时成为浮起状态,且在拉伸方向施加荷重也不会有应力负担而仅有助于蓬松性提高,结果抑制了皱折的发生。
具有上述特性的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可以例如,利用目前公知的复合纺丝装置,将前述的聚酯a和b在温度280~300℃下熔融,从纺丝喷丝头熔融排出,并对冷却固化的纺出丝条赋予油剂,使用空气喷射孔为3孔以上的赋予经纬交错的装置,喷射压力0.1~0.3MPa的空气以赋予经纬交错后,经由设定在聚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以下的预热辊和拉伸辊(预热辊牵引速度:1500~2500m/分、拉伸倍率:1.1~1.5)暂时卷取在络纱机上。
接着,将所得拉伸纱以速度500~1400m/分,经由加热至70~110℃的预热辊和设定于170~240℃的非接触式加热器,以0.8~1.1倍的拉伸倍率实施热定形(拉伸倍率1以下则成为松弛热定形)而得到。
接着,作为构成本发明的混织纱的其它成分的聚酯长丝纱Y’(有时简称为长丝纱Y’),主要负担拉伸方向的荷重而保持形态稳定性或后加工工序中的稳定性,因而需要伸长率(ELB)为40%以下,优选为30%以下,需要拉伸刚性率(EMB)为7.85GPa(800kg/mm2)以上,优选为8.83~14.7GPa(900~1500kg/mm2)。此外,为了通过热处理表现良好的蓬松性,需要沸水收缩率(BWSB)为5%以上,优选为7~20%,进而,为了在制为布帛后用针板拉幅机等进行热定形时,不对前述聚酯长丝纱X’施加应力,并抑制质地的降低,需要使160℃下的热应力(TSB)为0.88mN/dtex(100mg/dtex)以上,优选为1.76mN/dtex(200mg/dtex)以上。
对于具有上述特性的长丝纱Y’,例如,在将包含前述聚酯的未拉伸纤维拉伸时,可以对其拉伸温度或拉伸倍率等进行适当调节。
例如,伸长率或刚性率通过拉伸倍率进行调节,沸水收缩率通过拉伸时的热定形条件进行调节即可。特别是期望高收缩时,非板拉伸(non-plate drawing)等是适当的。热应力可以通过拉伸倍率或拉伸时的加热温度、以及未拉伸纤维的纺丝速度来调节。但是,纺丝牵引速度过高时,有时不能使拉伸后的热应力变高,故优选对2500m/分以下、优选1700m/分以下的低纺速的未拉伸纤维进行拉伸。应予说明,作为调节上述特性的其它方法,有在聚酯中共聚第3成分的方法,例如,共聚间苯二甲酸成分时,可容易地得到具有高收缩特性的产品。
对于本发明的混织纱,在对上述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进行松弛热处理后,需要与聚酯长丝纱Y’进行交织混织。对丝条实施赋予热变形的、例如假捻卷曲加工并不优选,所述方法不能获得皱折恢复效果。其原因推测为,第一,假捻卷曲加工中的加热处理、拉伸、扭转等造成聚酯长丝纱X’的物性改变,因而伸长率降低、热应力变高、或弹性回复率提高,从而丧失哧溜哧溜延伸的性质,对聚酯长丝纱X’赋予卷曲时,与相邻的纱交织、或阻力(抵抗)增大,形成织物等布帛时在织物组织中,偏离纱的位置难以回复原状,而容易发生皱折。
应予说明,在利用空气喷射的交织的情形中,空气的喷射方向可以是与纱成直角的方向,也可以沿纱的行进方向进行喷射,但由前者可得到光泽较优异的产品,而由后者则可得到质地较柔软的产品。
进一步地,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之间可以设置过量进料差而进行空气复合加工,但差过大时,则线圈容易大量产生,因而通常采用大致相同的超喂率。
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的复合比例(混织比),以聚酯长丝纱X’、聚酯长丝纱Y’的重量比计,需要为45/55~70/30。
特别地,聚酯长丝纱X’的比例越多,则越容易产生本发明的效果,因而以聚酯长丝纱X’、聚酯长丝纱Y’的重量比例计,特别优选55/45~70/30。应予说明,现在对于聚酯长丝纱X’、聚酯长丝纱Y’,各以1根丝条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自不必说的是也可以使用2根以上的丝条,简言之,只要是满足作为本发明要件的物性的纤维,则使用多少根丝条都可以。
进一步地,即使添加不满足本发明所述的上述物性的第3丝条进行复合也可以。例如,可以复合金属镀覆纤维或碳粒子混入纤维,以赋予导电性,但这样的纤维的比例过多时,作为本发明的目的的皱折恢复性的改善变得不充分,故理想的是并用率最高为30%。
应予说明,本申请的第1发明~第4发明中使用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纤维,在其单纤维横截面上,优选存在3~8个下述式定义的突起系数为0.3~0.7的、从纤维截面芯部向外侧突出的鳍部,
突起系数=(a1-b1)/a1
a1:从纤维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中心至鳍部顶点的长度
b1:纤维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的半径(芯部外推内切圆)。
具有上述特性与截面形状的本发明的聚酯复合纤维,可耐受拉伸假捻加工时受到的冲击,即使在通常的条件下进行拉伸假捻,也可以在拉伸假捻加工时的断头(加工断纱)和起毛的发生少的条件下进行拉伸,由于聚氧亚烷基二醇系抗静电剂在纤维轴方向上充分地以细长条状形式存在,故抗静电性良好。另外,对于所得拉伸假捻加工纱,其纤维横截面扁平程度在纤维轴方向上适度分散,在纤维轴方向上成为并不相同的纤维截面,形成纤维间空隙大的纤维集合体,带来吸水·速干性能以及该性能的洗涤耐久性提高的效果。进一步地,纤维截面扁平程度在纤维轴方向上适度分散的纤维集合体同时还具有带来布帛中的自然干爽感的性能。
另外,上述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纤维的吸水性能、抗静电性和工序稳定性良好。其原因尚不明确,但可推测如下:通过使用用作抗静电剂的亲水性的聚氧亚烷基二醇系和离子性化合物来作为芯部抗静电剂,造成吸水性被提升至单由特定形状的突起所致的毛细管现象的吸水性以上,另外,在纺丝拉伸时、特别是在拉伸时,纤维间电阻变小,故抗静电剂在纤维轴方向上均一地被拉伸,变得具有合适纵横比,同时起毛发生少,工序稳定性良好。
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纤维的单纤维截面形状(具体例为图5)的突起系数为0.3~0.7、更优选为0.4~0.6。要求呈现下述形状,即从纤维截面芯部向外侧突出的鳍部(图5的1)存在的个数为3~8个、优选为4~6个。
该突起系数小于0.3的鳍部不具有在拉伸假捻加工后的纤维截面上形成充分的毛细管空隙的功能,不能体现吸水·速干性能。进而,这种短小鳍部,由于对布帛施加吸水处理剂时的锚效果变小,故存在使该处理剂的洗涤耐久性降低的倾向。此外,布帛的质地变成平坦的纸张样。另一方面,突起系数超过0.7的鳍部,由于拉伸假捻加工时、该鳍部上容易集中加工张力,故产生纤维截面的部分破坏,不能充分地形成毛细管,吸水性能变得不充分。此外,拉伸假捻工序中的断头(加工断纱)或起毛也频发。
应予说明,即使是突起系数为0.3~0.7的鳍部,若单纤维截面上该鳍部的数目为1~2个时,则封闭于内侧的纤维截面部分只能形成最多1个,故不能体现充分的毛细管现象,吸水性能变得不充分。此外,布帛的质地也变成平坦的纸张样。另一方面,超过8个时,拉伸假捻加工时、发生鳍部上的加工张力集中,引起纤维截面的部分破坏,不能充分形成毛细管,吸水性能变得不充分。此外,拉伸假捻工序中的断头(加工断纱)或起毛也频发。应予说明,突起系数小于0.3的鳍部也可存在超过8个。
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可以通过调节公知的芯鞘复合纺丝机的排出孔来制作,例如,可以通过改变芯部形成用圆形排出孔的半径(图6的a2)、该圆形排出孔的中心点至鳍部形成用排出孔的前端部的长度(图6的b2)等,以纤维截面的突起系数为0.3~0.7的方式而任意设定。此外,通过改变旋转块(spin block)的温度和/或冷却风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纤维截面的突起系数。
此外,对于本申请的第1发明~第4发明中使用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纤维,要求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为扁平形状,在纵向上具有3~6个圆截面单纱接合的形状,且接合部分形成有颈缩部(constricted part)(参照图7)。
在通常的圆截面单纱、或2个圆截面单纱接合的形状的情形中,织物中的芯鞘型聚酯扁平截面纤维难以形成在宽方向上扩展的集合形态,由经纱与纬纱形成的空隙(组织空隙)变大,其结果,光从该空隙通过,有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防可见性,故不优选。相反,超过7个时,则制丝性变得困难,故不优选。
接着,前述的颈缩部,如图8中模式地所示,是指短边的长度变短的部分。所述颈缩部中,作为凹部的深度,以短边的长度的最大值(B)与最小值(C)之比B/C计,优选为1.05以上(优选1.1以上)的深度。此外,图8中,例示了凹部形成于两侧部的例子,但也可以仅在一方的侧部上形成凹部。并且,该颈缩部的个数需要为2个以上,颈缩部为1个以下则颈缩部中得不到充分的光的漫反射或透射光的折射,得不到令人满意的防可见性,故不优选。该颈缩部的个数只要为2个以上则没有特别限定,但考虑制丝性时,3~5个是适当的。应予说明,图8例示的是颈缩部为2个的情形。
对于上述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纤维,由于其横截面形状是特殊的扁平,故在织造时,由于织物组织点的接触压力,而具有致密且在宽方向上扩展的结构。其结果,由经纱与纬纱形成的空隙变小,来自该空隙的光的通过量降低。此时,通过该空隙的微量的透射光发生衍射,通过与相邻的透射光相互干涉,而得到优异的防可视效果。
进一步地,由于使长丝的横截面形状为具有特定的颈缩部的扁平截面形状,且使消光剂的含量为特定量以下,故与同纤度的平坦的扁平截面纱、圆截面纱、三角截面纱相比,光的漫反射或透过长丝的透射光的折射变大,可得到优异的防可视效果而不损害采光性。
此外,芯鞘型聚酯扁平截面纤维由于具有在宽方向上扩展的结构,故弯曲刚性变低,也被赋予了柔软的质地。进而,在织物组织点上,颈缩部(凹部)难以接触其它的纱,故经纱与纬纱的摩擦变小,可以比具有平坦的扁平形状者得到更进一步的柔软质地。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和比较例进一步具体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的范围,只要不超出其主旨,并不受它们的任何限定。应予说明,实施例中的各特性值用下述方法测定。
(I.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
(1)特性粘度
溶解于邻氯苯酚,使用乌氏粘度计在35℃进行测定。
(2)纺丝断纱
用复合纺丝设备进行1周熔融纺丝,对断纱的次数进行记录,将1日每1锤的纺丝断纱次数作为纺丝断纱。其中,将人为或机械原因所致的断纱从断纱次数中排除。
(3)拉伸假捻断纱
用帝人制机制216锤建HTS-15V(为2加热器假捻加工机、非接触式加热器规格),连续实施1周拉伸假捻加工,将拉伸假捻机1台,每1日的断纱次数作为拉伸假捻断纱。其中,将纱连结前后所致的断纱(打结断纱)或自动切换时的断纱等、人为或机械原因所致的断纱从断纱次数中排除。
(4)拉伸断纱
连续实施1周拉伸加工,将拉伸机1台、每1日的断纱次数作为拉伸假捻断纱。其中,将纱连结前后所致的断纱(打结断纱)或自动切换时的断纱等、人为或机械原因所致的断纱从断纱次数中排除。
(5)双折射率
根据常法,使用光学显微镜与补偿器,由在纤维表面观察到的偏光的光程差求出。
(6)丝条的强度、伸长率
根据JIS L-1013-75进行测定。
(7)卷曲率
对聚酯假捻加工纱样品施加0.044cN/dtex的张力,并卷取于绞丝框,制成约3300dtex的绞丝。在该绞丝的一端负荷0.0177cN/dtex和0.177cN/dtex的2个荷重,测定经过1分钟后的长度S0(cm)。接着,在除去0.177cN/dtex的荷重的状态下,在100℃的沸水中处理20分钟。沸水处理后除去0.0177cN/dtex的荷重,在自由状态下自然干燥24小时,再次负荷0.0177cN/dtex和0.177cN/dtex的荷重,测定经过1分钟后的长度,作为S1(cm)。
接着,除去0.177cN/dtex的荷重,测定经过1分钟后的长度,作为S2,用下述算式算出卷曲率,表示为10次测定值的平均值。
卷曲率(%)=[(S1-S2)/S0]×100
(8)起毛个数
使用Toray(株)制DT-104型起毛计数装置,将聚酯拉伸纱样品在500m/min的速度下连续测定20分钟,计测发生的起毛数,表示为样品长每1万米的个数。
(9)质地
(柔软感)
1级:具有柔软且柔和的触感
2级:稍微缺乏柔软感但可感觉回弹性
3级:粗糙的触感或发硬的触感。
(10)带电性试验方法
A法(半衰期测定法)
将所得的丝条进行圆筒式针织(筒編み)、染色、调湿后,将试验片在电晕放电场带电后,通过电荷衰减测定仪(static honest meter)测定该带电电压衰减至1/2止的时间(秒)。时间(秒)越短则抗静电性能判断为越优异。
B法(摩擦带电电压测定法)
一边使试验片旋转一边用摩擦布进行摩擦,测定产生的带电电压。
根据L1094带电性试验方法B法(摩擦带电电压测定法)进行。
对于抗静电效果,只要摩擦带电电压为约2000V以下(优选1500V以下)则实现抗静电效果。
(11)亮度指数
作为亮度指数L,用JIS-Z-8729(利用L*a*b*表示系和L*u*v*表示系的物体色彩的表示方法)中所示的L*a*b*表示系来表示。
(12)紫外线透射率
用岛津制作所制分光光度计MPC-3100测定透射率,测定波长380nm的紫外线遮蔽率。
(13)保温性
在温度20℃、湿度60%RH的恒温恒湿环境下,使用200W反射灯光源作为能量源,从高度50cm进行照射,用热电偶测定180秒后的布帛的背面的温度。该温度为30℃以上则为良好。
(聚酯A的制造)
将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100份、乙二醇60份、乙酸钙1水盐0.06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为0.066摩尔%)和作为调色剂的乙酸钴4水盐0.013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为0.01摩尔%)加入酯交换反应罐中,将该反应物在氮气气氛下经4小时从140℃升温至220℃,将反应罐中生成的甲醇蒸馏除去至系统外,同时进行酯交换反应。酯交换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混合物加入作为稳定剂的磷酸三甲基酯0.058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为0.080摩尔%)、和作为消泡剂的二甲基聚硅氧烷0.024份。接着,10分钟后,向反应混合物添加三氧化锑0.041份(相对于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为0.027摩尔%),同时一边镏去过量的乙二醇一边升温至240℃,之后将反应混合物转移至聚合反应罐中。接着经1小时40分从760mmHg减压至1mmHg,同时从240℃升温至280℃,以进行缩聚反应而得到聚酯。
使用上述的聚酯,作为抗静电剂,在真空下添加作为(a)聚氧亚烷基系聚醚的分子量20000的聚乙二醇4份和(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2份,进一步进行240分钟缩聚反应,接着在真空下添加0.4份作为抗氧化剂的チバカイギー社制IRGANOX 1010,之后进一步进行30分钟缩聚反应。聚合反应工序中,添加抗静电剂,所得聚合物的特性粘度为0.657,软化点为258℃。
(聚酯B的制造)
使用了下述干燥的聚酯作为聚酯B,所述干燥的聚酯含有包含用日本特开昭62-11744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合成的2,2’-对亚苯基双(3,1-苯并
Figure 78643DEST_PATH_IMAGE002
嗪-4-酮)的有机系紫外线吸收剂1.0重量%,不含二氧化钛等无机系紫外线吸收剂和/或反射剂,且特性粘度为0.65。
(制丝方法)
将干燥的聚酯A和聚酯B分别用常法熔融,经由齿轮泵供给至2成分复合纺丝头。芯与鞘聚合物的比率设定为表1记载的值。同时供给的芯部与鞘部的熔融聚合物,从穿设有72个喷嘴孔径0.25mm的圆形复合纺丝孔的纺丝喷丝头,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并用3000m/min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双折射率0.035的140dtex/72长丝的聚酯未拉伸纱。
[实施例I-1]
将由前述方法得到的聚酯未拉伸纱,使用公知的拉伸机,以拉伸速度600m/分,用预热辊温度80℃拉伸至1.8倍后,用狭缝加热器温度190℃进行热定形,使用所得拉伸纱制造圆筒式针织织物,测定抗静电性。
熔融纺丝时的纺丝断纱为3次/日、拉伸断纱为2次/日。
此外,所得的拉伸纱的单纱纤度为1.16dtex,强度为4.8cN/dtex,伸长率为24%,圆筒式针织织物的带电性试验B法中的带电电压为900V,紫外线透射率为10%、L值为84%。
[实施例I-2]
将由前述方法得到的聚酯未拉伸纱,使用公知的假捻加工机,以假捻数2400T/m、加热器温度210℃、纱速即第2送出辊11的速度250m/min的条件下,拉伸至拉伸倍率1.8倍,使用所得假捻加工纱制造圆筒式针织织物,测定抗静电性。熔融纺丝时的工序稳定性和抗静电性能的结果示于表I-1。
接着,将该织物使用液流染色机用沸腾水进行20分钟松弛处理,然后进行预定形处理,然后进一步地进行染色、终定形处理,制为布帛。
所得布帛的抗静电性能为15秒,实施官能评价时,结果非常具有深度,且具有高级感,为呈现出柔软感的质地。
[实施例I-3~I-6、比较例I-1~I-7]
除了用表I-1所示的条件实施以外,用与实施例I-1相同的方法进行。
本发明,特别是对后工序中的、经由高压染色而显著显现的耐热性非常实用。进而,作为用途,适于运动用途、制服。此外,由于发挥抗静电性的部分被包围,故抗静电成分被包着,变形减少,使得不出现起毛,这被认为是维持抗静电性,拉伸中的起毛减少、生产率提高、以及制为织物时的洗涤耐久性优异的原因。
[表I-1]
Figure 106642DEST_PATH_IMAGE004
(II.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磷系阻燃剂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
(14)二甘醇含量:
使用肼水合物(水合肼)分解聚酯组合物片状物,使用气相色谱(ヒューレットパッカード社制(HP6850型))测定该分解生成物中的二甘醇的含量。
(15)磷原子含量
使用リガク社制荧光X射线分光计ZSX100e型,利用荧光X射线法进行定量。
(16)阻燃性
根据JIS K 7201测定LOI值(极限氧指数),以27以上为合格。
(17)阳离子染色性
对所得长丝纱进行圆筒式针织,在60℃进行20分钟的精炼后,在下述条件下,在130℃进行60分钟染色并风干。接着使用小型针板拉幅机在150℃进行1分钟的热定形后,制成8张重叠的样品片,用マクベス社制色彩色差计测定该样品片的色调L值,作为染色性的指标。L值越低则越显示纤维被染色为浓色,以40以下为合格。
染料       AIZEN COLOR CATION BLUE   0.2%owf
            均染剂    乙酸                                                 0.3g/L
                           硫酸钠                                              3.0g/L
[实施例II-1]
(聚酯A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B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B。
(聚酯B的制造)
向对苯二甲酸二甲基酯100质量份与乙二醇50质量份的混合物中,作为阻燃剂添加下述式(2)所示的有机磷化合物3.0质量份,结束酯交换反应。
[化3]
Figure 475175DEST_PATH_IMAGE005
[R1为2-羟基乙基、R2为甲基、R3为氢]
然后,向反应生成物添加三氧化二锑0.018质量份,转移至具备搅拌装置、氮导入口、减压口和蒸馏装置的反应容器中,升温至280℃,在30Pa以下的高真空下进行缩聚反应,得到特性粘度0.58dL/g、二甘醇含量为2.46质量%的聚酯。磷的含量为4700ppm。
(制丝)
将上述鞘部聚酯B和干燥的芯部聚酯A各自用常法熔融,经由齿轮泵供给至2成分复合纺丝头。芯与鞘聚合物的比率设定为表1记载的值。同时供给的芯部与鞘部的熔融聚合物,从穿设有72个喷嘴孔径0.25mm的圆形复合纺丝孔的纺丝喷丝头,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用3000m/min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双折射率0.035的140dtex/72长丝的聚酯未拉伸纱。用公知的拉伸方法拉伸至1.8倍,得到本发明的纱(单纱纤度1.1dtex)。
使用所得纱制造圆筒式针织织物,测定抗静电性。接着,用沸腾水进行20分钟松弛处理,接着进行预定形处理后,进行染色、终定形处理,制为包含聚酯复合拉伸纱的布帛。
所得布帛的摩擦带电电压为900V,阻燃性为28,实施官能评价时,结果非常具有鲜明性或深度,且具有高级感,为呈现柔软感的质地。
[比较例II-1]
除了未使用阻燃剂以外,与实施例II-1相同地进行。
所得布帛的摩擦带电电压为900V,实施官能评价时,结果其为非常具有深度,且具有高级感、呈现柔软感的质地的布帛。但阻燃性为21。
[比较例II-2]
除了未使用抗静电剂以外,与实施例II-1相同地进行。
实施所得布帛的官能评价时,结果其为非常鲜明性并具有深度、且具有高级感、呈现柔软感的质地的布帛。阻燃性为28,是良好的。然而摩擦带电电压为5000V,穿着使用时产生噼噼啪啪的静电。
[比较例II-3]
除了未使用有机磺酸金属盐以外,与实施例II-1相同地进行。
所得布帛的摩擦带电电压为900V,阻燃性为28,是良好的,但实施官能评价时,结果其为没有染色鲜明性,外观差的布帛。
(III.本申请第1发明中,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纤维的截面形状为异形的实施例)
(18)光透射率
利用JISL10556.1A法(照度10万lx)测定遮光率(%)后,通过下式求出光透射率(%)。以20%以上为合格。
(光透射率)=100-(遮光率)
(19)防可见性
作为白天的测定方法,在室内80W荧光灯700lx的环境下,在距防可见性织物20cm的位置放置可见物,在夹着该织物的室外(白天太阳光10万lx)距该织物30cm的位置放置评价者,评价者目视判定是否可以确认前述可见物。判定基准如下:可判断可见物的情绪为◎、稍可判断的情形为○、能看见可见物的轮廓的情形为△、不能判断可见物的情形为×。
此外,作为夜间的测定方法,在室内80W荧光灯700lx的环境下,在距防可见性织物20cm的位置放置可见物,在夹着该织物的室外(夜间0.2lx)距该织物30cm的位置放置评价者,评价者目视判定是否可以确认前述可见物。判定基准与白天的测定方法相同。
(20)颈缩部比和扁平系数(参照图8)
颈缩部比:将本发明的扁平截面纱的单纱在纤维轴方向上每10m取样10处,拍摄各截面的显微镜照片。对于拍摄的全部纤维截面,测定短轴的最大长度B、与颈缩部的短轴的最小长度C之比(B/C),用全部测定值的平均值来表示。
扁平系数:将本发明的扁平截面纱的单纱在纤维轴方向上每10m取样10处,拍摄各截面的显微镜照片。对于拍摄的全部纤维截面,测定长轴即最长的部位的长度(A)、与垂直于长轴的短轴C的最大长度(B)之比A/B,用全部测定值的平均值来表示。
[实施例III-1]
(聚酯A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A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A。
(聚酯B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B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B。
(制丝化)
制丝化如下所述进行。将干燥聚合物在纺丝设备中各自用常法熔融,经由齿轮泵供给至2成分复合纺丝头。芯与鞘聚合物的比率设定为30/70。同时供给的芯部与鞘部的熔融聚合物,通过穿孔于4尖(four-crested)扁平截面(颈缩部3处)的喷嘴,在纺丝温度300℃下纺出,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以4000m/min进行牵引,不暂时卷取而继续拉伸至1.3倍,得到长丝的横截面形状为具有3个颈缩部的扁平截面(B/C=1.2、截面扁平度3.2)的芯鞘型聚酯扁平截面纤维84dtex/36fil。
所得纤维的强度为4.5cN/dtex、摩擦带电电压(B法)为900V。所得单纱的横截面形状示于图7(e)。
接着,将该芯鞘型聚酯扁平截面纤维以无捻,使用经纬100%,利用常法的织造方法,制为布面覆盖系数1000的平纹织物(plain woven fabric),通过实施常法的染色加工得到本发明的防可见性织物。
该防可见性布帛的光透射率为35%、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实施例III-2]
实施例III-1中,除了将防可见性织物的布面覆盖系数改变为880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通过进行机织·染色加工,得到防可见性织物。
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7%、光透射率为40%、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实施例III-3]
实施例III-1中,除了将防可见性织物的布面覆盖系数改变为1800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通过进行机织·染色加工,得到防可见性织物。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8%、光透射率为25%、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实施例III-4]
实施例III-1中,除了使用实施了200T/m的加捻的作为复丝(A)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通过进行机织·染色加工,得到防可见性织物。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8%、光透射率为33%、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实施例III-5]
实施例III-1中,除了颈缩部为5个以外,同样地进行。所得单纱的横截面形状示于图7(g)。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9%、光透射率为34%、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比较例III-1]
实施例III-1中,除了将长丝的横截面形状改变为无颈缩部的平坦扁平截面(扁平系数A/B=3.2)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得到防可见性织物。纤维强度为5.0cN/dtex、摩擦带电电压为900V。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8%、光透射率为30%、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比较例III-2]
实施例III-1中,除了将长丝的横截面形状改变为图7(h)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得到防可见性织物。制丝工序中起毛的发生多,生产率差,故未能形成织物。
[比较例III-3]
实施例III-1中,除了将长丝的横截面形状改变为图7(b)的圆截面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得到防可见性织物。纤维强度为6.0cN/dtex、摩擦带电电压为900V。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8%、光透射率为30%,但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比较例III-4]
实施例III-1中,除了未向聚酯A添加抗静电剂以外,相同地进行,得到防可见性织物。纤维强度为5.0cN/dtex、摩擦带电电压为900V。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15%、光透射率为35%、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比较例III-5]
实施例III-1中,除了使聚酯A中含有氧化钛(堺化学工业、KA-30)1.0wt%以外,相同地进行,得到防可见性织物。纤维强度为4.0cN/dtex、摩擦带电电压为900V。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8%、光透射率为10%、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比较例III-6]
实施例III-1中,除了将防可见性织物的布面覆盖系数改变为2500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通过进行机织·染色加工,得到防可见性织物。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8%、光透射率为15%、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比较例III-7]
实施例III-1中,除了将防可见性织物的布面覆盖系数改变为600以外,与实施例1相同地进行,通过进行机织·染色加工,得到防可见性织物。该防可见性布帛中,花粉脱落率为98%、光透射率为15%、防可见性(白天)为×、防可见性(夜间)为×。
(IV.本申请第1发明中,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纤维的截面形状为异形、且实施了假捻加工的实施例)
(21)沸水收缩率
框周长1.125m的检尺器制作卷数20次的绞丝,施加0.022cN/dtex的过重,吊于刻度板,测定初始的绞丝长L0。然后,将该绞丝在65℃的温水浴中处理30分钟后,放冷再次吊于刻度板,测定收缩后的长度L,并用下式计算沸水收缩率。
沸水收缩率=(L0-L)/L0×100(%)
(22)突起系数
拍摄聚酯复合纤维的截面显微镜照片,测定从单纤维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中心至鳍部顶点的长度(a1)以及纤维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的半径(b1),用下述式计算突起系数。
突起系数=(a1-b1)/a1
(23)吸水速干性(芯吸值)
作为吸水·速干性能的指标,根据JIS L1907纤维产品的吸水试验法,5.1.1项吸水速度(滴加法),采用了掉落水滴从包含聚酯假捻加工纱的试验布表面直到不发生表面反射为止的秒数(芯吸值)。应予说明,L10表示根据JIS L0844-A-2法进行10次洗涤后的芯吸值(秒)。
(24)加工断纱率
用スグラッグ社制SDS-8型拉伸假捻加工机,对10kg卷聚酯复合纤维卷装进行拉伸假捻加工,以制成2个5kg卷聚酯假捻加工纱卷装,以该方法运作时,记录断纱次数,用下述式计算加工断纱率,
加工断纱率=断纱次数/(稼動锤数×2)×100。
[实施例IV-1~IV-3、比较例IV-1~IV-2]
(聚酯A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A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A。
(聚酯B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B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B。
(制丝化)
制丝化如下所述进行。将干燥聚合物在纺丝设备中各自用常法熔融,经由齿轮泵供给至2成分复合纺丝头。芯与鞘聚合物的比率设定为表IV-1记载的值。
同时供给的芯部与鞘部的熔融聚合物,从穿设了24组排出孔组的纺丝喷丝头进行纺丝,所述排出孔组中,狭缝宽为0.10mm并具有4个从该排出孔中心点至前端部的长度(图5的b2)为0.88mm的鳍部形成用排出孔,且芯部形成用圆形排出孔的半径〔图5的a2〕为0.15mm。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用3000m/min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140dtex/24长丝的聚酯未拉伸纱。
将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纤维设置在スクラッグ社制的SDS-8型拉伸假捻机(3轴摩擦盘假捻装置,216锤),以拉伸倍率1.65、加热器温度175℃、捻数3300次/m、拉伸假捻速度600m/min实施拉伸假捻加工,得到纤度84dtex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拉伸假捻加工纱。
实施例IV-1~IV-3、比较例IV-1~IV-2中的带电性试验芯吸值(L0和L10)、加工断纱率以及加工起毛的结果总结示于表IV-1中。
[比较例IV-3]
作为聚酯A,使用未添加抗静电剂的聚酯B,与实施例IV-1相同地进行。
[比较例IV-4]
将实施例IV-1中纺丝喷丝头为穿设了24组通常的0.3mm的圆形排出孔组的纺丝喷丝头(圆截面用喷嘴〕,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用3000m/min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140dtex/24长丝的聚酯未拉伸纱。
之后的拉伸假捻加工等通过与实施例IV-1相同的方法进行。
[比较例IV-5]
仅使用未添加抗静电剂的聚酯B,从穿设了24组通常的0.3mm的圆形排出孔组的纺丝喷丝头(圆截面用喷嘴〕,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用3000m/min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140dtex/24长丝的聚酯未拉伸纱。
之后的拉伸假捻加工等通过与实施例IV-1相同的方法进行。
[表IV-1]
Figure 664848DEST_PATH_IMAGE006
(V.本申请第2发明的实施例)
(27)蓬松性评价:
蓬松性的评价基于以下测定方法。即,将复合斑纱(composite mottled yarn)用检尺器(周长1.125m)旋转120次制作绞丝,在将其折成2折的样品的一端吊上该绞丝重量的3倍的荷重,并在干热195℃下热处理5分钟,然后冷却。接着将该丝条填充于盒子(高度2.5cm、宽度1.0cm、长度10cm、底面0.5cm的曲率半径)中,使之荷重上盖子(绞丝的3倍重量),由此时的体积(Vcm3)与绞丝(混织纱条)的重量(Wg),通过下式算出。
蓬松性(cm3/g)=V/W
该值为50以上时将蓬松性作为“良”,小于50时作为“不良”。
(28)质地评价:柔软性、干爽感、斯本奈兹卷曲变形外观的综合
对于质地的各评价项目,在利用熟练的5人评判的官能评价中,全体判定为极为良好的作为(○)、3人以上判断为良好的作为(△)、3人以上判定为不良的作为(×),分三阶段进行评分。
(28)纱长差:通过下式计算,
纱长差(%)=(LS-LC)/LC×100
(其中,LS和LC表示将混织纱在任意位置切成的5cm中所含的聚酯纱A与聚酯纱B各自的全部单纤维纱长度的平均值)。
[实施例V-1]
(聚酯A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A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A。
(聚酯B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B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B。
(聚酯长丝纱X的制丝)
制丝化如下所述进行。将干燥聚合物在纺丝设备中各自用常法熔融,经由齿轮泵供给至2成分复合纺丝头。上述制作的芯成分与鞘成分聚合物的比率设定为表1记载的值。同时供给的芯成分与鞘成分的熔融聚合物,从穿设了36个喷嘴孔径0.25mm的圆形复合纺丝孔的纺丝喷丝头,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用3000m/min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120dtex/36长丝的未拉伸聚酯复丝。所得纱特性如表1所述。
(聚酯长丝纱Y的制丝)
另一方面,将特性粘度为0.64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从纺丝喷丝头熔融排出,使该排出丝条冷却固化后赋予油剂,以1000m/分钟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150dtex/48长丝的部分取向未拉伸聚酯长丝纱。
将所得未拉伸聚酯长丝纱与部分取向聚酯长丝纱各自解缠结并拉齐,以图1的工序进行交织处理和拉伸假捻加工。
即,将前述2丝条供给至给料辊6,在与第1送出辊8之间,以超喂率3.0%、压空压力0.25Mpa通过交织喷嘴7进行交织处理,赋予60个/m的交织,然后经由辊8供给至假捻区,以拉伸倍率1.5倍、加热器温度450℃、纱速550m/分的条件卷取于络纱机,得到190dtex/84长丝的假捻加工纱条。
将所得假捻加工纱用显微镜观察,结果其为以图2所示的结构[按交互捻纱状卷绕部(I)-交织部(II)-开纤部(III)的顺序构成的结构]为主的假捻加工纱。
将所得丝条用于经纱和纬纱,机织为Habutae,根据常法实施精炼、热定形、染色,得到不带花纹的染色织物。评价结果示于表1。
[比较例V-1~V-5]
除了将使用的抗静电剂的量改变为表1所示条件以外,与实施例V-1相同地实施。评价结果示于表V-1。
[表V-1]
(VI.本申请第3发明的实施例)
(29)布帛的质地
将混织纱织成经纱60根/cm、纬纱35根/cm的平纹织物并染色后,评价质地。
(柔软感)
1级:具有柔软且柔和的触感
2级:稍微缺乏柔软感但可感觉回弹性
3级:粗糙的触感或发硬的触感。
[实施例VI-1]
(聚酯A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A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A。
(聚酯B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B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B。
(制丝化)
制丝化如下所述进行。将干燥聚合物在纺丝设备中各自用常法熔融,经由齿轮泵供给至2成分复合纺丝头。芯与鞘聚合物的比率设定为芯部/鞘部=30/70。同时供给的芯部与鞘部的熔融聚合物,从穿设有72个喷嘴孔径0.25mm的圆形复合纺丝孔的纺丝喷丝头,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用3000m/min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90dtex/72长丝(单纤维纤度:1.25dtex)的聚酯中间取向纱(POY)(聚酯复丝纱X’)。
另一方面,将特性粘度为0.64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间苯二甲酸酯共聚聚酯(共聚了10.0摩尔%间苯二甲酸)在280℃熔融,以1450m/分钟的纺丝速度进行纺丝,将所得未拉伸纱在87℃下拉伸至2.9倍,得到沸水收缩率15%、55dtex/12长丝(单纤维纤度:4.6dtex)的热收缩性聚酯纱(热收缩性聚酯复丝纱Y’)。
使用该聚酯复丝纱X’和热收缩性聚酯复丝纱Y’,以图3所示的装置制造聚酯混织纱。
即,将两聚酯复丝纱X’和Y’拉齐,以600m/分钟的速度、1.2%的超喂率供给至设置于供给辊1与第1牵引辊(表面温度为120℃的加热辊)2之间的交织喷嘴3,利用2.0kg/cm2的压缩空气进行交织,赋予65个/m的经纬交错。应予说明,聚酯复丝纱X’与聚酯复丝Y’的混织比为62:38。
接着,在1.2%的超喂率的状态下,直接将丝条在表面温度为120℃的加热辊2上卷缠8次,实施松弛热处理,使聚酯复丝纱X’自发拉伸,同时使聚酯复丝Y’热收缩后,通过设置于加热辊2与第2牵引辊4之间的狭缝加热器5,在230℃下、以1.8%的超喂率实施0.05秒钟的第2松弛热处理以进行热固定,在第2牵引辊(冷辊)4上卷缠2次后,在卷装6上卷取作为150dtex/84长丝的混织纱。
对于所得混织纱的带电性,摩擦带电电压为900V。
聚酯混织纱的制造中,未见丝条与狭缝加热器5的接触,断头为1日、每1锤仅1次。
将所得混织纱织成经纱60根/cm、纬纱35根/cm的平纹织物,利用常法在135℃下进行60分钟染色,染成黑色。对于所得染色织物的质地,为1级,具有高回弹性仿毛触感,是具有膨大感的精纺样织物,另外穿着使用时未发生噼噼啪啪的静电。
[比较例VI-1]
除了使实施例VI-1中聚酯复丝纱X的单纱纤度为3.0dtex以外,相同地进行。所得染色织物为质地为硬,且没有良好触感的织物(3级)。
[比较例VI-2]
除了使实施例VI-1中聚酯复丝纱X与聚酯复丝纱Y的混织比为50∶50以外,相同地进行。所得染色织物的抗静电性良好,但质地硬,不是良好的织物(3级)。
[比较例VI-3]
除了使实施例VI-1中聚酯复丝纱X与聚酯复丝纱Y的混织比为90∶10以外,相同地进行。所得染色织物的抗静电性良好,但由于松弛热处理中的收缩少,故聚酯复丝Y未被聚酯复丝X所充分覆盖,不是良好触感的织物(1级)。
[比较例VI-4]
除了在实施例VI-1中聚酯复丝纱X中未添加抗静电剂以外,相同地进行。使用了所得混织纱的织物的质地为1级,膨大感、高回弹性良好,但没有抗静电性,穿着使用时产生噼噼啪啪的静电。
[比较例VI-5]
除了使实施例VI-1中聚氧亚烷基系聚醚的添加量为0.1份以外,相同地进行。
使用了所得混织纱的织物的质地为1级,膨大感、高回弹性良好,但没有抗静电性,穿着使用时产生噼噼啪啪的静电。
[比较例VI-6]
实施例VI-1中,不进行松弛热处理,以通常的假捻工序制为混织纱。所得混织纱的断纱、起毛多,成品率差。
(VII.本申请第4发明的实施例)
(30)10%拉伸时弹性回复率(ER)
根据JIS L 1013,将试样长度设为25cm,将初荷重设为每丹尼尔负荷1/30g的状态下,将两端用气动卡盘(air chuck)把持固定。对于测定条件,使拉伸速度为20%/分进行10%拉伸,然后以返回速度20%/分,一边除去荷重,一边返回至初荷重点。测定次数进行3次,求其平均值。
10%拉伸时弹性回复率=(10%拉伸时的伸长-残留伸长)/10%拉伸时的伸长×100
(31)拉伸刚性率(EM)
使用定速拉伸拉伸试验机以及与其连动的记录装置进行测定。将试样的长度设为25cm,将初荷重设为每丹尼尔负荷1/30g的状态下,将两端用气动卡盘把持固定。对于测定条件,使拉伸速度为20%/分,由初始荷重拉伸曲线图在最倾斜曲线部分画切线,读取100%拉伸时的应力。测定进行5次,求其平均值。
拉伸刚性率(EM)=9×100×1%拉伸时的应力(g)×试样比重/纤度(丹尼尔)
(32)热应力(TS)(160℃下)
使用热应力测定器以及与其连动的记录装置进行测定。将资料(資料)使用取样夹具制作成5cm的环。接着将热应力测定器与记录装置准备为可在20℃~300℃、应力0~20g的范围进行测定的状态,将之前取样的试样5cm的环挂在热应力测定器的上部、下部的挂钩上,负荷每丹尼尔1/30g的初荷重后,开始热应力的测定。升温速度以300℃/120秒进行。在升温至300℃的时刻结束测定。测定进行3次。对于热应力(160℃),读取160℃点的应力g,并换算为每1dtex的应力。
[实施例VII-1]
(聚酯A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A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A。
(聚酯B的制造)
与本申请第1发明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的实施例中的聚酯B的制造方法相同地实施,制造聚酯B。
(聚酯复丝纱X的制造)
制丝化如下所述进行。将干燥聚合物在纺丝设备中各自用常法熔融,经由齿轮泵供给至2成分复合纺丝头。芯与鞘聚合物的比率设定为表1记载的值。同时供给的芯部与鞘部的熔融聚合物,从穿设有72个喷嘴孔径0.25mm的圆形复合纺丝孔的纺丝喷丝头,用来自通常的交叉流动型纺丝筒的冷却风进行冷却·固化,一边赋予纺丝油剂一边集束为一条丝条,用3000m/min的速度进行牵引,得到双折射率0.035的90dtex/72长丝(单纱纤度1.25dtex)的芯鞘型聚酯未拉伸纱。
伸长率(ELA)为120%、10%拉伸时的弹性回复率(ERA)为30%、拉伸刚性率(EMA)为3.92GPa(400kg/mm2)、结晶化度(XpA)为40%、沸水收缩率(BWSA)为1%、160℃下的热应力(TSA)为0.26mN/dtex(30mg/dtex)。
(聚酯复丝纱Y的制造)
另一方面,将共聚了间苯二甲酸10摩尔%的特性粘度(用35℃的邻氯苯酚溶液测定)为0.64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从纺丝喷丝头熔融排出,使该排出丝条冷却固化后,赋予油剂,以纺速1200m/分钟暂时卷取后,在预热辊温度85℃、热定形加热器(接触式)温度170℃、拉伸倍率3.1倍、拉伸速度1200m/分钟的条件下进行,得到55dtex/12长丝的聚酯复合纤维B(单纱纤度4.6dtex)。聚酯复合纤维B的伸长率(ELB)为30%、拉伸刚性率(EMB)为11.77GPa(1200kg/mm2)、沸水收缩率(BWSB)为17%、160℃下的热应力(TSB)为4.4mN/dtex。
(混织纱的制造)
将前述抗静电性聚酯复丝纱X,以预热辊温度110℃、热定形加热器(非接触式)温度230℃、松弛率2%、速度600m/分钟的条件进行松弛热处理后,与前述聚酯复丝纱Y并纱,用空气交织喷嘴进行混织交织形成复合纱,卷取于络纱机,得到150dtex/84长丝的混织纱。抗静电性聚酯复合纤维A的单纱纤度为1.2dtex。
将所得混织纱用于经纱和纬纱,机织为Habutae,根据常法实施精炼、热定形、染色,得到不带花纹的染色织物。评价结果示于表3。
应予说明,对于质地的各评价项目,在利用熟练的5人评判的官能评价中,全体判定为极为良好的记为1,3人以上判断为良好的记为2,3人以上判定为不良的记为3,分为三等级进行评分。
另外,作为皱折恢复性的评价,将织物以筒状插入如图4的器具,其上放置重物,放置3小时后,取下重物,将放置30分钟时的皱折程度按表VII-1的基准进行评分。
[实施例VII-2、比较例VII-1~VII-4]
除了在表VII-2所示条件下进行以外,用与实施例VII-1相同的方法进行。
[表VII-1]
织物的状态
无任何动作也未残留皱折 5
残留皱折,但拉伸则消失 4
即使拉伸也稍微残留皱折 3
即使拉伸也大量残留皱折 2
皱折完全无法消失而剧烈残留 1
[表VII-2]
Figure 68465DEST_PATH_IMAGE008

Claims (21)

1.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要件,
(i)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ii)芯部的面积A与鞘部的面积B之比A∶B为5∶95~80∶20的范围,
(iii)单纱强度为3.0cN/dtex以上,
(iv)纱的摩擦带电电压为2000V以下,
(v)聚酯A为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2.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相对于聚酯总重量为0.1~5.0重量%的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的聚酯。
3.权利要求2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中,有机系紫外线吸收成分为苯并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嗪系有机紫外线吸收剂。
4.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相对于除有机磺酸金属盐外的全部酸成分为1.0~5.0摩尔%的该有机磺酸金属盐的聚酯。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中,共聚聚酯B为共聚了相对于聚酯总重量以磷原子换算计为1,000~10,000ppm的下述通式(2)所表示的磷系阻燃剂成分的聚酯,
[化4]
Figure 672253DEST_PATH_IMAGE002
(2)
上述式中,R1为氢或碳原子数1~10的羟基烷基,R2为氢、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碳原子数6~24的芳基,R3为氢、碳原子数1~10的烷基或羟基烷基。
6.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中,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3~8个从纤维截面中心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鳍部,下述式所定义的该鳍部的突起系数为0.3~0.7,
突起系数=(a1-b1)/a1
a1:从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中心至鳍部顶点的长度
b1: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的半径。
7.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其中,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在其纵向上接合了3~6个圆截面单纱的扁平形状,该扁平形状的最大径α(长轴)与垂直于该长轴的最大径的长度β(短轴)之比所表示的扁平度α/β为3~6。
8.布帛,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7所述的抗静电性芯鞘型聚酯超细纤维。
9.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是伸长率不同的2种聚酯长丝纱在纵向上交互地形成了包含交互捻纱状卷绕部与交织部的集束部、与开纤部而成的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特征在于,满足下述(i)~(iv)的要件,
(i)伸长率小的聚酯长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伸长率大的聚酯长丝纱Y包含聚酯,该聚酯含有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为0~10wt%的消光剂,
(iii)为2层结构,其中,聚酯长丝纱X构成复合假捻纱的芯部,聚酯长丝纱Y将芯部的周围卷取为交互捻纱状而构成外层部(鞘部),
(iv) 聚酯长丝纱Y的平均纱长比聚酯长丝纱X的平均纱长要长5~20%,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满足下述(i)~(v)的条件,
(i)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摩擦带电电压为2000V以下,
(ii)聚酯纱X的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中的芯部面积与鞘部面积之比为5∶95~80∶20的范围,
(iii)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强度为1.5cN/dtex以上,
(iv)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的卷曲率为2~8%。
11.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中,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3~8个从纤维截面中心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鳍部,下述式所定义的该鳍部的突起系数为0.3~0.7,
突起系数=(a1-b1)/a1
a1:从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中心至鳍部顶点的长度
b1: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的半径。
12.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其中,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在其纵向上接合了3~6个圆截面单纱的扁平形状,该扁平形状的最大径α(长轴)与垂直于该长轴的最大径的长度β(短轴)之比所表示的扁平度α/β为3~6。
13.布帛,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9~12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复合假捻加工纱。
14.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其特征在于,包含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且满足下述(i)~(vi)的条件,
(i) 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是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聚酯长丝纱X的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iii)混织纱的摩擦带电电压为2000V以下,
(iv)混织纱是依次经由空气交织工序、松弛热处理工序而得的,
(v)聚酯长丝纱X与聚酯长丝纱Y的混织比率为8∶2~6∶4,
(vi)聚酯长丝纱X构成混织纱的外层部、聚酯长丝纱Y构成内层部,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15.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其中,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3~8个从纤维截面中心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鳍部,下述式所定义的该鳍部的突起系数为0.3~0.7,
突起系数=(a1-b1)/a1
a1:从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中心至鳍部顶点的长度
b1: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的半径。
16.权利要求14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其中,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在其纵向上接合了3~6个圆截面单纱的扁平形状,该扁平形状的最大径α(长轴)与垂直于该长轴的最大径的长度β(短轴)之比所表示的扁平度α/β为3~6。
17.布帛,其特征在于,含有权利要求14~16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
18.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伸长率(ELA)为80%以上、10%拉伸时的弹性回复率(ERA)为50%以下、拉伸刚性率(EMA)为5.89GPa以下、结晶化度(XpA)为25%以上、沸水收缩率(BWSA)为3%以下、160℃下的热应力(TSA)为0.44mN/dtex以下,且满足下述(i)~的要件的抗静电性聚酯长丝纱X’进行松弛热处理后,再与伸长率(ELB)为40%以下、拉伸刚性率(EMB)为7.85GPa以上、沸水收缩率(BWSB)为5%以上、160℃下的热应力(TSB)为0.88mN/dtex以上的聚酯长丝纱Y’进行并纱,以使聚酯复丝纱X’与聚酯复丝纱Y’的重量比为45/55~70/30,然后进行交织处理,
(i) 抗静电性聚酯复丝纱X’为芯部由聚酯A、鞘部由共聚聚酯B构成的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且聚酯A包含抗静电性聚酯,该抗静电性聚酯中,相对于芳香族聚酯100重量份,含有(a)下述通式(1)所表示的聚氧亚烷基系聚醚0.2~30重量份和(b)与该聚酯基本上为非反应性的有机离子性化合物0.05~10重量份作为抗静电剂,
(ii) 聚酯复丝纱X’的单纱纤度为1.5dtex以下,
R2O-(CH2CH2O)n(R1O)m-R2 (1)
式中,R1为碳原子数2以上的亚烷基或取代亚烷基,R2为氢原子、碳原子数1~40的一价烃基、碳原子数2~40的一价羟基烃或碳原子数2~40的一价酰基,n为1以上的整数,m为1以上的整数。
19.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的制造方法,其中,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3~8个从纤维截面中心部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鳍部,下述式所定义的该鳍部的突起系数为0.3~0.7,
突起系数=(a1-b1)/a1
a1:从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中心至鳍部顶点的长度
b1:与纤维轴垂直的截面内面壁的内切圆的半径。
20.权利要求18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的制造方法,其中,芯鞘型聚酯复合纤维在与单纱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中具有在其纵向上接合了3~6个圆截面单纱的扁平形状,该扁平形状的最大径α(长轴)与垂直于该长轴的最大径的长度β(短轴)之比所表示的扁平度α/β为3~6。
21.布帛,其特征在于,含有由权利要求18~20所述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的制造方法制造的抗静电性聚酯混织纱。
CN2009801555372A 2008-11-27 2009-11-25 抗静电性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Pending CN1023010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302666 2008-11-27
JP2008302666A JP2010126837A (ja) 2008-11-27 2008-11-27 紫外線遮蔽効果を有する制電性極細仮撚り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39190 2009-02-23
JP2009039190A JP2010196180A (ja) 2009-02-23 2009-02-23 ポリエステル仮撚り加工糸
PCT/JP2009/006358 WO2010061594A1 (ja) 2008-11-27 2009-11-25 制電性極細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01045A true CN102301045A (zh) 2011-12-28

Family

ID=42225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55372A Pending CN102301045A (zh) 2008-11-27 2009-11-25 抗静电性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14940A1 (zh)
EP (1) EP2360301A4 (zh)
KR (1) KR20110091783A (zh)
CN (1) CN102301045A (zh)
MX (1) MX2011005547A (zh)
RU (1) RU2011126180A (zh)
TW (1) TW201040334A (zh)
WO (1) WO2010061594A1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20891A (zh) * 2013-05-24 2013-09-25 宁波三邦日用品有限公司 抗静电涤丙复合超细纤维及生产方法
CN103361765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抗静电改性涤纶短纤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42803A (zh) * 2013-07-31 2015-02-11 金泰线业(上海)有限公司 高弹柔软膨松缝纫线及其生产方法
CN106136387A (zh) * 2015-04-23 2016-11-23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织物
CN107385853A (zh) * 2017-09-14 2017-11-24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断纱检测辅助装置及验布机
CN107400937A (zh) * 2017-07-28 2017-11-28 杭州汇维仕永盛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吸湿快干复合聚酯纤维长丝及其加工工艺
CN111691030A (zh) * 2019-03-12 2020-09-22 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导电纱线的制造方法
WO2021097669A1 (zh) * 2019-11-19 2021-05-27 江苏盛恒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永久回弹型假捻丝加工工艺
CN113584655A (zh) * 2020-08-21 2021-11-02 胜隆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变形纱及其制造方法
CN116446085A (zh) * 2023-04-26 2023-07-18 浙江佳宝聚酯有限公司 一种涤纶fdy长丝复合仿毛纱线的生产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012748A (ja) * 2010-07-05 2012-01-19 Teijin Fibers Ltd 制電性を有する極細混繊糸及び布帛
JP2012012747A (ja) * 2010-07-05 2012-01-19 Teijin Fibers Ltd 皺回復性の優れた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混繊糸
DE102011113838B4 (de) 2011-09-21 2015-11-05 Fresenius Medical Care Deutschland Gmbh Web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r Vielzahl von Feuchtigkeitssensoren für eine Vorrichtung zur Überwachung eines Patientenzugangs
WO2014115965A1 (ko) 2013-01-22 2014-07-31 (주)비에스써포트 구리계 화합물 미립자가 포함된 플라스틱 성형품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158602B2 (ja) * 2013-06-11 2017-07-05 帝人株式会社 伸縮性難燃布帛および繊維製品
WO2015159439A1 (ja) * 2014-04-18 2015-10-22 Kbセーレン株式会社 複合繊維、それからなる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布帛
KR101626571B1 (ko) * 2014-12-24 2016-06-02 (주)서원테크 자외선 차단 기능을 가지는 고신축 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사 및 이를 이용한 직물의 제조방법
KR101699343B1 (ko) * 2015-05-08 2017-01-26 주식회사 휴비스 난연성이 우수한 소프트 질감의 폴리에스테르 섬유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731284B2 (ja) 2016-05-30 2020-07-29 Esファイバービジョンズ株式会社 熱融着性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これを用いた不織布
EP3957787B1 (en) * 2019-04-15 2024-12-25 Teijin Frontier Co., Ltd. Textile and garment
EP3699331A1 (en) * 2019-07-30 2020-08-26 Low & Bonar B.V. A fiber
CN118910757B (zh) * 2024-08-19 2025-02-18 江苏枫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耐磨dty弹丝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380497A (en) 1976-12-27 1978-07-15 Toray Ind Inc Preparation of block polyetheramide composition
JPS53149247A (en) 1977-06-01 1978-12-26 Teijin Ltd Antistatic polyester composition
JPS6011944B2 (ja) 1977-06-01 1985-03-29 帝人株式会社 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
JPS54101946A (en) 1978-01-27 1979-08-10 Teijin Ltd Spun like two layered yarn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JPS6011130B2 (ja) 1979-07-09 1985-03-23 帝人株式会社 複合加工法
JPS6039413A (ja) 1983-08-08 1985-03-01 Asahi Chem Ind Co Ltd 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S6297920A (ja) * 1985-10-25 1987-05-07 Teijin Ltd 吸水、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S6211744A (ja) 1986-07-28 1987-01-20 Teijin Ltd 新規な紫外線吸収剤を用いる紫外線からの保護
JPH01250425A (ja) 1987-11-16 1989-10-05 Toyobo Co Ltd 織編物用潜在嵩高性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糸条
JPH03139556A (ja) 1989-10-24 1991-06-13 Teijin Ltd 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組成物および繊維
JPH04146267A (ja) * 1990-10-08 1992-05-20 Teijin Ltd 絹様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法
JPH05195443A (ja) * 1992-01-21 1993-08-03 Teijin Ltd 芳香、難燃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布帛
JPH0749623A (ja) * 1993-08-05 1995-02-21 Toray Ind Inc 電子写真プリンタおよび電子写真プリント方法
JP3275478B2 (ja) * 1993-09-22 2002-04-15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編織物用複合糸
JP3168107B2 (ja) 1993-10-05 2001-05-21 カネボウ株式会社 カチオン可染性難燃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H0813275A (ja) 1994-06-21 1996-01-16 Toyobo Co Ltd 仮撚2層構造糸
JP3095214B2 (ja) 1996-06-28 2000-10-03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通話装置
JP3752445B2 (ja) * 2001-11-26 2006-03-08 帝人ファイバー株式会社 ポリエステルマルチ繊維
JP2004270111A (ja) * 2003-03-12 2004-09-30 Teijin Ltd 異形断面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の製造方法
JP4431828B2 (ja) 2003-11-17 2010-03-17 株式会社ナベル 鶏卵の選別包装方法
JP2005273043A (ja) 2004-03-23 2005-10-06 Nippon Ester Co Ltd 難燃性カチオン可染ポリエステル繊維
JP2006169697A (ja) 2004-12-20 2006-06-29 Teijin Fibers Ltd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仮撚加工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6299428A (ja) * 2005-04-15 2006-11-02 Teijin Fibers Ltd 鮮明性に優れた紫外線吸収性ポリエステル繊維および布帛および製織方法
JP2007031848A (ja) * 2005-07-22 2007-02-08 Teijin Fibers Ltd 扁平断面を有する分繊用ポリエステル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
TW200819569A (en) * 2006-07-14 2008-05-01 Teijin Fibers Ltd Antistatic polyester false twist yarn,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antistatic special composite false twist yarn including the antistatic polyester false twist yarn
ATE491057T1 (de) * 2006-10-30 2010-12-15 Teijin Fibers Ltd Antistatisch ausgerüstetes ultrafeintitriges falschdrahtpolyestergarn des kernmanteltyps, herstellungsverfahren dafür sowie es enthaltende textile flächengebilde mit antistatik- und wasserabweisungseigenschaften
TW200831738A (en) * 2006-11-22 2008-08-01 Hyosung Corp Dope dyed flame retardant polyester fiber and blackout fabric produced therefrom
JP2008163485A (ja) * 2006-12-27 2008-07-17 Teijin Fibers Ltd 嗜好性飲料抽出フィルター用織物
JP2009209478A (ja) * 2008-03-04 2009-09-17 Teijin Fibers Ltd 制電性を有する極細延伸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07191A (ja) * 2008-06-25 2010-01-14 Teijin Fibers Ltd 制電性及び常圧カチオン可染性を有する極細延伸糸と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61765A (zh) * 2012-03-30 2013-10-23 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抗静电改性涤纶短纤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61765B (zh) * 2012-03-30 2015-04-29 浙江恒逸高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抗静电改性涤纶短纤及其制备方法
CN103320891B (zh) * 2013-05-24 2015-05-13 宁波三邦日用品有限公司 抗静电涤丙复合超细纤维及生产方法
CN103320891A (zh) * 2013-05-24 2013-09-25 宁波三邦日用品有限公司 抗静电涤丙复合超细纤维及生产方法
CN104342803A (zh) * 2013-07-31 2015-02-11 金泰线业(上海)有限公司 高弹柔软膨松缝纫线及其生产方法
CN106136387A (zh) * 2015-04-23 2016-11-23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织物
CN107400937B (zh) * 2017-07-28 2023-11-03 杭州永盛高纤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吸湿快干复合聚酯纤维长丝及其加工工艺
CN107400937A (zh) * 2017-07-28 2017-11-28 杭州汇维仕永盛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吸湿快干复合聚酯纤维长丝及其加工工艺
CN107385853A (zh) * 2017-09-14 2017-11-24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断纱检测辅助装置及验布机
CN111691030A (zh) * 2019-03-12 2020-09-22 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 导电纱线的制造方法
WO2021097669A1 (zh) * 2019-11-19 2021-05-27 江苏盛恒化纤有限公司 一种永久回弹型假捻丝加工工艺
CN113584655A (zh) * 2020-08-21 2021-11-02 胜隆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变形纱及其制造方法
CN113584655B (zh) * 2020-08-21 2023-09-05 胜隆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空气变形纱及其制造方法
CN116446085A (zh) * 2023-04-26 2023-07-18 浙江佳宝聚酯有限公司 一种涤纶fdy长丝复合仿毛纱线的生产方法
CN116446085B (zh) * 2023-04-26 2024-05-28 浙江佳宝聚酯有限公司 一种涤纶fdy长丝复合仿毛纱线的生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60301A1 (en) 2011-08-24
US20120114940A1 (en) 2012-05-10
KR20110091783A (ko) 2011-08-12
MX2011005547A (es) 2011-06-17
EP2360301A4 (en) 2012-10-03
TW201040334A (en) 2010-11-16
WO2010061594A1 (ja) 2010-06-03
RU2011126180A (ru) 2013-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1045A (zh) 抗静电性超细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JP4339760B2 (ja) 混繊糸および織編物
CN101910244B (zh) 常压阳离子可染性聚酯及纤维
JPH11172526A (ja) 低熱応力ポリエステル繊維及びその紡糸方法
CN1322182C (zh) 共聚聚对苯二甲酸亚丙基酯纤维及其制品
CN106164349B (zh) 具有相分离结构的纤维及其制造方法
TWI259853B (en) High shrinkage side-by-side type composite filament
JP2010216019A (ja) 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繊維布帛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共重合ポリエステル繊維布帛およびスポーツ衣料
JP2008174871A (ja) カチオン可染性極細混繊糸
JP2006124880A (ja) ポリエステル混繊糸およびポリエステル布帛
JP2007247107A (ja) 嵩高性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JP2541322B2 (ja) ポリエステル収縮差混繊糸の製法
JPH02293411A (ja) 鮮明性を呈する超ソフト特殊混繊糸の製造方法
JP6693562B2 (ja) 収縮割繊用芯鞘型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織編物
JP3802471B2 (ja)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その織編物
KR100804044B1 (ko) 신축성 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섬유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4253467B2 (ja) 刺繍レース用基布
JP2012012747A (ja) 皺回復性の優れた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混繊糸
JP2004003042A (ja) カバリング糸及びその織編物
KR100548644B1 (ko) 정경성이 개선된 빔에 권취된 신축성 복합섬유
JP2010196179A (ja) 皺回復性の優れた制電性ポリエステル混繊糸
JPH1193033A (ja) 織 物
JP2000282342A (ja) 刺繍柄表糸並びに刺繍製品
KR20070034646A (ko) 신축성 폴리에스테르 복합섬유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2008202192A (ja) カチオン可染極細仮撚加工糸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