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0746B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280746B CN102280746B CN 201010195655 CN201010195655A CN102280746B CN 102280746 B CN102280746 B CN 102280746B CN 201010195655 CN201010195655 CN 201010195655 CN 201010195655 A CN201010195655 A CN 201010195655A CN 102280746 B CN102280746 B CN 1022807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sulating body
- interface
- conducting terminal
- groove
- connec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其中该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至少一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是具有一对接面、临近该对接面的一对相对设置的外壁面及至少一贯穿对接面的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具有固持于收容槽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的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的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凹设有与收容槽相通的散热槽,且该散热槽贯穿至少一外壁面,以提供良好的散热路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尤其涉及一种用以传输电源的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应用非常广泛,通常来讲,可以分为台式电脑用电连接器、笔记本电脑用电连接器、手机用电连接器、消费性电子用电连接器,以及其它应用。电源连接器是各种设备中的电连接器的一种。通常,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配合使用以形成电源连接器组合,用于为电路板及其它用电设备传输电源。
该种电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本体以及插设于绝缘本体中的导电端子。使用时,插头导电端子与插座导电端子互相插接导通以为设备传输电源。此时,受导体阻抗影响,会有热源产生。如果热源受限于绝缘本体内而无法及时散发绝缘本体内部持续受高温影响会带来各种安全上的问题,例如导电端子相互接触部材质会有积炭、焦黑、熔融、弹性变异等情形产生,而该情形均会影响电源传输的可靠性。另,绝缘本体也会有变形、起泡、焦黑、熔融、材质变异等现象发生,该现象的产生均对供电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同时会影响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另,现有技术中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相互对接后,两者是紧密配合,如插头连接器的对接部凸伸入插座连接器的收容空间内,所以电源端子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散发出去,必然影响电源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所以有必要设计出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组合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散热效果的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至少一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临近该对接面的一对相对设置的外壁面及贯穿该对接面的至少一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是收容于该收容槽内,该导电端子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的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的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凹设有与收容槽相通的散热槽,且该散热槽贯穿至少一外壁面,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及贯穿对接面和后端面且与上述收容槽和散热槽相通的通槽,所述通槽设置于导电端子的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槽贯穿上述绝缘本体的一对外壁面。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的散热槽之间形成至少一对凸起。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是呈平板状。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且该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凸伸出绝缘本体的对接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与固持部位于不同的平面内,且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连接焊接部与固持部的一斜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端子为数个设置,其中每两导电端子构成一端子对,且该端子对中对应的固持部相互贴合于一起,对应的接触部相互贴合于一起,而对应的焊接部之间形成有狭槽以相互间隔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也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第一连接器相互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至少一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临近该对接面的一对相对设置的外壁面及至少一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端子是收容于该第一收容槽内;该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至少一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及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端子是收容于该第二收容槽内;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凹设有与第一收容槽相通的散热槽及设置于散热槽之间的凸起,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时,该凸起抵接在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面上,其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还设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及贯穿对接面及后端面且与前述第一收容槽及散热槽相通的通槽,该通槽设置于第一导电端子的两侧;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也设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及贯穿对接面及后端面且与前述第二收容槽相通的通槽,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通槽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相对接配合时与第一绝缘本体的散热槽相连通而形成一散热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有接触部,且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而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设有弹性臂以抵压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该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之间设有切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电连接器的对接面凹设的散热槽,当两电连接器相互对接时,该两电连接器之间形成散热通道,以改善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可延长电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组合图,并展现了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相互对接的情形;
图2是图1所示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插头连接器的第一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5是图2所示插头连接器的后端部份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8是插座连接器的第二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9是图6所示插座连接器的后端部份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1的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后的示意图;
图11是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后的部分剖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是展现了本发明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连接器100(也称插头连接器)及与其相对接的第二连接器200(也称插座连接器)相互对接的情形。其中,图2至图5是展现本发明插头连接器100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图6至图是9展现本发明插座连接器200的优选实施方式。
请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0、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0上的数个第一电源端子120及第一数据端子130,以及定位第一数据端子130并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0上的第一定位板140。该第一电源端子120与第一数据端子130也可统称为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0设有本体部111、自本体部111凸伸且设置于其两端的一对导引柱112、及位于导引柱112之间的第一对接部113。该本体部111设有对接面114、与对接面114相对的后端面115、大致垂直于该对接面114的上下外壁面及贯穿该对接面114与后端面115的第一收容槽101。上述导引柱112与第一对接部113是自该本体部111的对接面114向外凸伸。
请参阅图3至图5所示,上述第一电源端子120是由金属板冲压而成,每一第一电源端子120包括固持于第一收容槽101内的固持部121、自固持部121的一端凸伸的接触部122、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110外的焊接部123及连接该固持部121与焊接部123的倾斜部124。该倾斜部124的设置使固持部121与焊接部123位于不同的平面内用以改善第一电源端子120的散热效果。上述每两第一电源端子120构成一端子组,并组装入第一绝缘本体110的第一收容槽101内,因该第一电源端子120的接触部122与固持部121呈平板状设置,所述端子组的第一电源端子120的接触部122与固持部121相互贴合在一起,而焊接部123相互隔开设置,且该端子组的焊接部123之间形成一狭槽125,更有利于第一电源端子120的散热。
请参阅图3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0的第一对接部113设有对接面及贯穿对接面的收容腔103,上述第一数据端子130设有固持于本体部111上的固持部131、自固持部131的一端凸伸入收容腔103内的接触部132及自固持部131的另一端延伸出本体部111外的焊接部133。上述第一定位板140设有数个定位孔141,该第一数据端子130的焊接部133穿过对应的定位孔141,以防止焊接部133发生变形(请参图1所示)。
上述第一绝缘本体110的本体部111的对接面114凹设有与第一收容槽101相通的数个散热槽102及位于散热槽102之间的凸起116。该散热槽102贯穿本体部111的至少一外壁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下外壁面),以将第一电源端子120的热量藉由该散热槽102及时散发到外面。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本体部111也设有位于第一收容槽101两侧的通槽104,该通槽104贯穿本体部111的对接面114及后端面115,且设置于端子组的接触部122与固持部121的两侧,从而使该通槽104与散热槽102形成相互连通的散热通道,以方便热量及时散出。防止了第一电源端子120因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而影响其电源传输的品质。
请图6及图7所示,本发明插座连接器200包括第二绝缘本体210、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上的数个第二电源端子220及第二数据端子230,以及定位第二数据端子230并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上的第二定位板240。该第二电源端子220与第二数据端子230也可统称为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0设有本体部211、设置于本体部211两端的一对导引孔212及大致设置于本体部211中间的第二对接部213。该本体部211设有有对接面214、与对接面214相对的后端面215、及贯穿该对接面214与后端面215的第二收容槽201。上述导引孔212用以导引插头连接器100的导引柱112,以方便两电连接器相互对接。
请参阅图7至图9所示,上述第二电源端子220是由金属板冲压而成,每一第二电源端子220包括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210上的固持部221、自固持部的一端凸伸的接触部222、及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210外的焊接部223。该接触部222设有一对弹性臂225及设置于该弹性臂225之间的切槽226。该切槽226可形成空气流动空间,以改善电连接器的散热效果。上述每两第二电源端子220的接触部222凸伸入同一第二收容槽201内,且该接触部222相对设置并夹持插头连接器100的的接触部122(请参阅图11所示)。
所述第二绝缘本体210的第二对接部213是插入插头连接器100的第一对接部113的收容腔103内。请参阅图7所示,第二对接部213设有对接面及贯穿对接面的数个收容槽203。上述第二数据端子230设有固持于本体部211上的固持部231、自固持部231的一端凸伸入收容槽203内的接触部232及自固持部231的另一端延伸出本体部211外的焊接部233。该第二数据端子230的接触部232呈弹性设置,上述插头连接器100的第一数据端子130的接触部132与该弹性接触部232相互接触。上述第二定位板240设有数个定位孔241,该第二数据端子230的焊接部233穿过对应的定位孔241,以防止焊接部233发生变形(请参图1所示)。
上述第二绝缘本体210的本体部211设有位于第二收容槽201两侧的通槽204,且该通槽204贯穿本体部211的对接面214及后端面215。所述通槽204设置于第二电源端子220的对接部222与固持部223的两侧,从而使该通槽204与插头连接器100的散热槽102相互连通以形成一散热通道,方便热量及时散出。通过该排配,可防止第一、第二电源端子120、220因产生热量无法排除体外,而影响电连接器组合的传输品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发明的教导下所作的针对本发明的等效变化,仍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主张的范围中。
Claims (9)
1.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至少一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临近该对接面的一对相对设置的外壁面及贯穿该对接面的至少一收容槽;所述导电端子是收容于该收容槽内,该导电端子具有固持于绝缘本体内的固持部、自固持部的一端延伸的接触部及自固持部的另一端延伸的焊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凹设有与收容槽相通的散热槽,且该散热槽贯穿至少一外壁面,所述绝缘本体还设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及贯穿对接面和后端面且与上述收容槽和散热槽相通的通槽,所述通槽设置于导电端子的两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槽贯穿上述绝缘本体的一对外壁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散热槽之间形成至少一对凸起。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触部是呈平板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且该电源端子的接触部凸伸出绝缘本体的对接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与固持部位于不同的平面内,且所述导电端子设有连接焊接部与固持部的一斜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端子为数个设置,其中每两导电端子构成一端子对,且该端子对中对应的固持部相互贴合于一起,对应的接触部相互贴合于一起,而对应的焊接部之间形成有狭槽以相互间隔开。
8.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连接器及与第一连接器相互对接的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至少一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具有一对接面、临近该对接面的一对相对设置的外壁面及至少一第一收容槽;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是收容于该第一收容槽内;该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及至少一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绝缘本体设有对接面及第二收容槽;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是收容于该第二收容槽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的对接面凹设有与第一收容槽相通的散热槽及设置于散热槽之间的凸起,当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配合时,该凸起抵接在第二绝缘本体的对接面上,其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还设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及贯穿对接面及后端面且与前述第一收容槽及散热槽相通的通槽,该通槽设置于第一导电端子的两侧;所述第二绝缘本体也设有与对接面相对的后端面、及贯穿对接面及后端面且与前述第二收容槽相通的通槽,所述第二绝缘本体的通槽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相对接配合时与第一绝缘本体的散热槽相连通而形成一散热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第二导电端子分别设有接触部,且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呈平板状,而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设有弹性臂以抵压第一导电端子的接触部,该第二导电端子的弹性臂之间设有切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195655 CN102280746B (zh) | 2010-06-09 | 2010-06-09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US12/961,999 US8435043B2 (en) | 2008-08-13 | 2010-12-07 | Power connector assembly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1010195655 CN102280746B (zh) | 2010-06-09 | 2010-06-09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80746A CN102280746A (zh) | 2011-12-14 |
CN102280746B true CN102280746B (zh) | 2013-10-30 |
Family
ID=45106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1010195655 Active CN102280746B (zh) | 2008-08-13 | 2010-06-09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28074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485134B2 (en) * | 2013-12-17 | 2019-11-19 | Molex, Llc | Power connector with air flow passages |
CN105742872B (zh) * | 2016-04-01 | 2019-05-14 |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混合型插座连接器 |
CN110350342A (zh) * | 2019-07-02 | 2019-10-1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信号孔接触件 |
CN110350354A (zh) * | 2019-07-02 | 2019-10-18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连接器及绝缘壳体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41906U (zh) * | 2010-06-09 | 2011-02-09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890221B2 (en) * | 2003-01-27 | 2005-05-10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Power connector with male and female contacts |
US6848950B2 (en) * | 2003-05-23 | 2005-02-01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Multi-interface power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including same |
US7425145B2 (en) * | 2006-05-26 | 2008-09-16 |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Inc. | Connectors and contacts for transmitting electrical power |
-
2010
- 2010-06-09 CN CN 201010195655 patent/CN10228074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741906U (zh) * | 2010-06-09 | 2011-02-09 | 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280746A (zh) | 2011-1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577669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252288Y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018034Y (zh) | 线缆连接器组件 | |
CN207098137U (zh) | 连接器组合 | |
CN204289773U (zh) | 大电流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 |
TW200945704A (en) | Flash memory device | |
CN101567500B (zh) | 电源连接器及其端子抵持结构 | |
TW201324969A (zh) | 交錯安裝的電連接器 | |
TWM514143U (zh) | 複合式連接插口 | |
CN104300311A (zh) | 电连接器组合 | |
CN102280746B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4809464U (zh) | 可正反插拔的电源连接器 | |
CN206236849U (zh) | 电连接器 | |
US8678849B2 (en) | Electric connector having guiding grooves extending to a concave portion from two directions | |
CN102195190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 |
CN103199375A (zh) | 电连接器 | |
CN203895655U (zh) | 可正反方向对插的微型usb连接器 | |
CN202454786U (zh) | 电连接器 | |
CN201741906U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6524469U (zh) | 线对板电连接器组合及其板端连接器与线端连接器 | |
CN204760680U (zh) | 一种不分正反的usb插头结构 | |
CN204167611U (zh) | 大电流充电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其组合 | |
CN203339361U (zh) |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 |
TW201145699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assembly thereof | |
CN201887175U (zh) | 一种手机电池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922 Address after: Shaxi Tow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Taic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quan Technology (Taicang)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425 Taicang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 Shaxi Fu Industrial Park Patentee befor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Ltd. Patentee before: ALLTOP TECHNOLOGY Co.,Lt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