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390A - 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93390A CN102193390A CN2010101376837A CN201010137683A CN102193390A CN 102193390 A CN102193390 A CN 102193390A CN 2010101376837 A CN2010101376837 A CN 2010101376837A CN 201010137683 A CN201010137683 A CN 201010137683A CN 102193390 A CN102193390 A CN 1021933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eveloping cell
- new product
- preheating
- developer
- produ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该显影单元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其包含如下步骤:1)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闭合的状态下电源从关闭到接通或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从打开到闭合时,判断该显影单元是否为新品;2)在步骤1)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按照新品的模式进行显影单元的预热,并前进到步骤3),在步骤1)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按照普通品的模式进行显影单元的预热;3)在按照新品的模式进行预热的过程中,进行显影剂有无的检测,如果检测出有显影剂,将该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如果没有检测出显影剂,则提示用户将该显影单元摇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显影剂的检测方式,是用机械方式来检测有没有显影剂,如图1、图2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有检测部件,该检测部件与显影单元接触,并通过臂的运动来带动该检测部件旋转,通过由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光反射型传感器检测该检测部件的运动来检测出显影单元内有没有显影剂。
显影剂装入显影单元的料斗中。在搅拌器旋转的同时,将显影剂补给到位于显影剂检测区域前面的补给滚轮,用以印刷图像。检测部件位于显影剂检测区域的中央,其目的在于:当显影剂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与检测部件连接的臂向下移动到光电传感器的发光点可以反射的位置,此时光电传感器接收返回信号。一般来说,如果光电传感器接收5次以上的返回信号,则认为没有显影剂,即认为显影剂已经耗尽。关于显影剂的检测方式,可参照申请人的申请号为200910128757.8的中国专利申请。
在显影单元初次使用时,显影单元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由于因为显影剂的流动性不好,显影剂在显影单元料斗的某一处大量堆积,使显影剂的搅拌不均匀,由此导致补给到显影剂检测区域的显影剂量不足。因此,在显影剂检测区域会暂时出现显影剂量较少的区域,从而发生没有显影剂的误检测,如图3所示。
而通常的显影剂预热方法,并不区分该显影单元是否是初次使用,结果对于初次使用的显影剂,可能在里面还有很多显影剂的情况下就判断其已经无显影剂,使得本来还可以正常使用的显影单元无法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区分该显影单元是否为初次使用的预热方法,在不改变机械构造及不使成本上升的基础上,即使发生上述的初期误检测,也可以使显影单元正常使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该显影单元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闭合的状态下电源从关闭到接通或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从打开到闭合时,判断该显影单元是否为新品;
2).在步骤1)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按照新品的模式进行预热,并前进到步骤3),在步骤1)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按照普通品的模式进行预热;
3).在按照新品的模式进行预热的过程中,进行显影剂有无的检测,如果检测出有显影剂,将该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如果没有检测出显影剂,提示用户将该显影单元摇匀。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使用该预热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的预热方法和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在预热时区分新品和普通品,对新品提示用户进行摇匀,而不像普通那样提示无显影剂,这样能够在不改变机械结构的基础上减少误检测的概率,保证了显影单元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显影单元的剖视图,用以示意性地显示现有显影剂有无的检测方式;
图2是料斗和检测部的放大的示意图;
图3是显影单元在使用初期在料斗内的显影剂分布图;
图4是本发明的显影单元预热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新品检测步骤的流程图;
图6是新品和普通品预热时间比较图;
图7是图像形成装置内部实现本发明方法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鼓、显影辊、色粉集成为一体,称为显影单元。在该显影单元内设置有检测显影剂有无的光电传感器和记录该单元状态的ID芯片,该ID芯片内存在表示是未使用状态还是使用后状态的新品标志的存储区域。新品标志是在显影单元在出厂时设置好的,以表示其为初次使用。实现ID芯片的结构可以有很多种,只要是能记录显影单元的状态的芯片即可。
图4是本发明的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闭合的状态下电源从关闭到接通或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从打开到闭合时(步骤401),就进行显影单元是否为新品的判断(步骤402),如果在步骤402中判断的结果为“否”,就按照普通品的模式进行预热(步骤404),该预热模式就是现有的显影单元的预热模式,在现有技术中,不管是新品还是普通品,都是采用一样的预热方式。如果在步骤402中判断的结果为“是”,就按照新品的模式进行预热(403),即进行到步骤405、406,在步骤405、406中,在按照新品的模式进行预热的过程中,进行显影剂有无的检测。然后,再判断在预热的过程中是否检测出无显影剂(步骤407)。如果在步骤407中判断的结果为“是”,即检测出没有显影剂,则提示用户将显影单元摇匀(步骤408)。如果在步骤407中判断的结果为“否”,即检测出还有显影剂,则将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步骤409)。如果在步骤407中判断的结果为“是”,则不将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即显影单元还是会被认为是新品。
如果在步骤407中判断的结果为“是”,此时显影单元还是被认为是新品。在用户得到“将显影单元摇匀”的提示后,会将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打开,并将显影单元取出摇匀,然后再放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再将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闭合,此时,又发生了步骤401中的事件,即在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从打开到闭合,那么又开始进行步骤402中的判断,这时由于显影单元还是新品,那么又会再次按新品模式进行预热,如果由于用户的操作,显影单元中的色粉已经被摇匀,那么在步骤407中就会判断还有显影剂,这时显影单元就会被设置为普通品,而不会再提示用户将显影单元摇匀。而且该显影单元以后被拿出后再放入图像形成装置时,在步骤402中就会判断该显影单元为普通品,就会按普通品的模式进行预热。如果在步骤407中还是判断为没有显影剂,那么会再次提示用户将显影单元摇匀,用户将其摇匀放入图像形成装置后,又会重新开始前面的步骤401-407。
其中,在步骤402中,具体是按图5所示的如下步骤进行判断:新品检测开始(步骤501);下载ID芯片上的信息(步骤502);判断ID芯片中是否有新品的标志(步骤503);如果没有新品的标志,判断为普通品(步骤504);如果有新品的标志,判断为新品(步骤505),最后结束(步骤506)。
在步骤409中,是通过将显影单元的ID芯片中的新品标志清除而将该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如果在步骤407中判断的结果为“是”,则不清除显影单元的ID芯片中的新品标志,即显影单元还是会被认为是新品。
在步骤409中,也可以将新品标志重写为普通品的标志,从而将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但是如果反复写入标志会影响存储区域的寿命,使判断的可靠性降低。
在ID芯片的存储区域中,也可以设置一个普通品的标志,在出厂时并没有该标志,在步骤503中可以判断是否有普通品的标志,如果没有普通品的标志,则判断为新品(步骤505),如果有普通品的标志,判断为普通品(步骤504),这样的话,在步骤409中,也通过将写入普通品的标志而将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同理,这样的话,需要反复写入标志,会影响存储区域的寿命,使判断的可靠性降低。
另外,按新品模式预热与按普通品模式预热的预热时间可以设置得不同。较好的是,如图6所示,将新品模式的预热时间设置得比普通品的预热时间更长。因为新品中显影剂的流动性较差,这样设置可以使误测为没有显影剂的概率降低。
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实现上述的方法,是由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软件模块来实现,软件模块主要分为两部分:控制器和引擎,这两部分在设计时也可以合在一起。控制器是控制部分的软件,引擎是实现部分的软件。上述的预热方法,其主要是由引擎部分操作,然后通知控制器,再由控制器显示在控制面板,并且还有通知PC侧,具体如图7所示。图7显示出本发明的预热方法的主要步骤,当引擎部分检测到401中两种事件发生时,就通知控制器开始预热,然后控制器部分就在控制面板上显示预热的提示。当检测到显影单元为新品且没有显影剂时,就通知控制器要提示用户将显影单元摇匀,控制器就在控制面板上显示将显影单元摇匀的提示,并且控制器还会向PC侧发出因为没有显影剂而不能打印的指令。
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应由所附权利要求加以限定。
Claims (5)
1.一种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该显影单元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1).当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闭合的状态下电源从关闭到接通或在电源接通的状态下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盖子从打开到闭合时,判断该显影单元是否为新品;
2).在步骤1)中判断为“是”的情况下,按照新品的模式进行显影单元的预热,并前进到步骤3),在步骤1)中判断为“否”的情况下,按照普通品的模式进行显影单元的预热;
3).在按照新品的模式进行预热的过程中,进行显影剂有无的检测,如果检测出有显影剂,将该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如果没有检测出显影剂,提示用户将该显影单元摇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所述判断显影单元是否为新品包含如下步骤:
a.下载显影单元的ID芯片中的信息;
b.判断所下载的信息中是否有新品标志;如有新品标志,判定为新品,如没有新品标志,判定为普通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的所述将显影单元设置为普通品,是将显影单元中的所述新品标志清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步骤2)中,按新品的模式预热的时间比按照普通品的模式预热的时间长。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中包含显影单元、其特征在于,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376837A CN102193390A (zh) | 2010-03-18 | 2010-03-18 | 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1376837A CN102193390A (zh) | 2010-03-18 | 2010-03-18 | 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93390A true CN102193390A (zh) | 2011-09-21 |
Family
ID=44601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1376837A Pending CN102193390A (zh) | 2010-03-18 | 2010-03-18 | 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193390A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70953A (zh) * | 2002-06-26 | 2004-01-28 | �ֵܹ�ҵ��ʽ���� | 图象形成装置 |
US20100028025A1 (en) * | 2008-07-31 | 2010-02-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2010
- 2010-03-18 CN CN2010101376837A patent/CN10219339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70953A (zh) * | 2002-06-26 | 2004-01-28 | �ֵܹ�ҵ��ʽ���� | 图象形成装置 |
US20100028025A1 (en) * | 2008-07-31 | 2010-02-04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958091B2 (en) | Image-forming system, image-forming device, and image-forming system control method | |
US8184996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344759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00281363A1 (en) |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method, reception device and method, and transmission/reception system | |
JP200028458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1474835B (zh) | 后处理装置 | |
CA1109115A (en) | Copy reproduction machine with controller self check system | |
CN101387849A (zh) | 调色剂容器、成像设备和用于识别调色剂容器的方法 | |
CN102033451A (zh)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的方法 | |
EP3051406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program | |
CN102193390A (zh) | 显影单元的预热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0347550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20180341840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CN102455636B (zh) | 使用重量感应墨粉瓶存在和水平 | |
US10191441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20200019354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 |
CN102193375A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CN103677537A (zh)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
US10007376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trol program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20200057407A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US11460798B2 (en) | Stored object detection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tored object detection method | |
US20080235571A1 (en) | Display device | |
JP2016143368A (ja) | 記憶装置、液体容器およびシステム | |
JP457635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878293B2 (ja) | 設計支援装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