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3210A - 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93210A CN102193210A CN2011100484294A CN201110048429A CN102193210A CN 102193210 A CN102193210 A CN 102193210A CN 2011100484294 A CN2011100484294 A CN 2011100484294A CN 201110048429 A CN201110048429 A CN 201110048429A CN 102193210 A CN102193210 A CN 1021932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point
- distance
- spectacle lens
-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10000001508 eye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10000005252 bulbus oculi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8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01000009310 astigmatism Diseas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03464 asthenop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438 eyesigh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50 accommo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47 exhib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G02C7/027—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considering wearer's parameter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02C7/065—Properties on the principal lin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眼镜镜片,在利用近用区域来双眼观察近处的物体时,能够舒适地进行观察,而与对象物的左右方向的位置无关。作为解决手段,该眼镜镜片被进行如下设定:与位于眼镜镜片的近用区域的主注视线上的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等效球面度数相比,使比该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减小,与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等效球面度数相比,使比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增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近用区域的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在单焦点的眼镜镜片中,有几乎在整面都设有近用区域的专用于观察近处的眼镜镜片,在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中,在下部设有近用区域。在被称为远近两用型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中,在近用区域上方设置用于观察远处的远用区域,在该远用区域和近用区域之间的中间位置设置屈光力连续变化的中间区域,在该中间区域的两侧设置中间侧方区域。并且,在远用区域、中间区域及近用区域的大致中央处形成有主注视线(主子午线)。
该主注视线是指在眼镜佩戴者从正面上方观看位于正面下方的物体时视线所通过的镜片上的假想线,通常在远用区域中是沿着铅直方向,在近用区域中是根据观察近处时的辐辏而内移到鼻子侧。
过去,在设计眼镜镜片时,设定位于近用区域的主注视线上的近用度数测定点(近用测定区域的中心)处的等效球面度数。现有例1在近用区域中,等效球面度数在近用度数测定点上方为最大,随着朝向佩戴眼镜时隔着近用度数测定点的水平方向的左右两侧而逐渐减小。
这样,近用度数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的设定比较重要,除了前面叙述的现有例1之外,还有根据各种目的来设定近用区域中的等效球面度数的现有例。
例如,现有例2(专利文献1)被设计成在观看左右两侧时眼睛沿水平方向移动时,减小左右的眼镜镜片的度数差(面倍率差)。
另外,现有例3(专利文献2)通过测定主眼的偏位来确定内移量。
另外,现有例4(专利文献3)通过缩小鼻子侧的远用区域和近用区域的视野,使鼻子侧和耳朵侧的最大像差之差达到0.3屈光度(D)以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3-5321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8-5110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214419号公报
现有例1构成为随着朝向佩戴眼镜时隔着近用度数测定点的水平方向的左右两侧,使等效球面度数逐渐减小,因此存在有以下问题。
图5是说明现有例1的图。在图5中示出了在双眼观察近处的平面上的物体O时的眼球、眼镜镜片及物体O的关系。
在图5中,通常在双眼观察处于左眼LE与右眼RE的中间位置的正面的对象物OC时,从对象物OC到左眼LE的距离与从对象物OC到右眼RE的距离相同,所以左眼LE与右眼RE的调节力相同。另外,双眼观察中间位置的正面时的视线通过左右的眼镜镜片1时的假想线是主注视线。
在现有例1的眼镜镜片的近用区域中,在隔着主注视线上的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左右两侧,等效球面度数相同,所以在双眼观察位于右眼RE的正面的对象物OR时,从对象物OR到左眼LE的距离比从对象物OR到右眼RE的距离长,所以右眼RE需要比左眼LE大的调节力,相反,在双眼观察位于左眼LE的正面的对象物OL时,从对象物OL到右眼RE的距离比从对象物OL到左眼LE的距离长,所以左眼LE需要比右眼RE大的调节力。
即,在现有例1的眼镜镜片的近用区域中,在隔着主注视线上的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左右两侧,等效球面度数相同,所以根据观察的对象位于右眼的正面还是位于左眼的正面,左右眼睛的调节力不同,存在产生眼球疲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中设计成:在观察左右两侧时眼睛沿水平方向移动时,减小左右的眼镜镜片的度数差,但是没有考虑在近用区域中进行视线的水平移动时,左右眼睛所需要的调节力具有差异。
在专利文献2中,需要测定主眼的偏位的步骤这种烦杂的步骤。
在专利文献3中,由于需要缩小鼻子侧的远用区域和近用区域的视野,所以对于佩戴者而言限制了能够明确看到的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通过该眼镜镜片,在利用近用区域来双眼观察近处的物体时,能够舒适地进行观察,而与对象物的水平方向的位置无关。
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特征在于,所述眼镜镜片具有适合于观察近处的近用区域,与位于该近用区域的主注视线上的点的等效球面度数相比,使比所述点更位于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减小,在位于所述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区域中,存在等效球面度数比所述点的等效球面度数大的区域。
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中,对于近用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在相比于主注视线上位于耳朵侧的区域中加入正度数,在相比于主注视线上位于鼻子侧的区域中加入负度数。由此,与对象物位于左眼的前方还是位于右眼的前方无关,左右眼睛的调节力的差异减小。
因此,能够容易以双眼观察近处的物体,而眼睛不会疲劳。此外,由于不需要改变近用区域的大小,所以不会缩小能够观察近处的区域,对于眼镜佩戴者而言便利性提高。另外,可通过调整所述点的水平方向两侧的等效球面度数而容易地实现这种效果,因而不需要测定主眼的偏位的步骤等现有例所需要的烦杂步骤。
在一种优选的结构中,眼镜镜片具有:所述近用区域;远用区域,其适合于观察远处,屈光力比该近用区域小;以及中间区域,其适合于观察中间范围,屈光力随着从所述远用区域到所述近用区域而连续变化。
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达到前述效果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
在一种优选的结构中,眼镜镜片具有:所述近用区域;以及中间区域,其适合于观察中间范围,屈光力比该近用区域小。
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中,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发挥前述效果的近近型(中间/近距离专用)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
在一种优选的结构中,在远近两用型或者中近型或者近近型的眼镜镜片中,所述点是位于所述近用区域与所述中间区域的边界上的渐进结束点,或者是作为所述近用区域的中心的近用度数测定点。
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中,把过去设定等效球面度数的、作为近用测定区域的中心的近用度数测定点、或过去在镜片设计中利用的渐进结束点用作前述的点,因而容易进行眼镜镜片的设计。
在一种优选的结构中,在远近两用型或者中近型的眼镜镜片中,如果设所述水平方向的线段的坐标为x、设x坐标的0为从所述主注视线上与所述远用区域对应的部分向通过所述点的所述水平方向的线段引出的垂线的垂足的位置、设近用作业距离为L、设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为l、则在像散为0.5屈光度(D)以下的区域内,所述线段上的所述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fn(x)由下式(1)规定。
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中,根据式(1)准确求出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在该求出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的算式中,对L、l应用具体的数值,同时加上预先设定的所述点的处方加入度,另外在x=0时,使等效球面度数取极大值,求出水平方向的线段上的任意点处的等效球面度数。
因此,根据式(1),能够容易地提供符合眼镜佩戴者的实际条件的眼镜镜片。
在一种优选的结构中,近近型的眼镜镜片是根据近用瞳孔间距离确定佩戴眼镜时的配适点位置的眼镜镜片,所述点是所述配适点,如果设所述水平方向的线段的坐标为x、设x坐标轴的正方向为所述水平方向的耳朵侧、设x坐标的0为所述配适点、设近用作业距离为L、设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为l,设远用单眼瞳孔间距离与近用单眼瞳孔间距离之差为m,则在像散为0.5屈光度(D)以下的区域内,所述线段上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fn(x)由下式(2)规定。
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中,根据式(2)准确求出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在该求出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的算式中,对L、l应用具体的数值,同时加上预先设定的所述点的处方加入度,另外在x=m时,使等效球面度数取极大值,求出水平方向的线段上的任意点处的等效球面度数。
本发明的近用瞳孔间距离(近用PD)是指观察近处时的瞳孔间距离,实际上是指佩戴的眼镜镜框的镜片光学中心间距离(近用MA)。在向耳朵侧与配适点隔开距离m的位置,使等效球面度数取最大值。
因此,在本发明中,根据式(2),能够容易地提供符合眼镜佩戴者的实际条件的近用专用的眼镜镜片。
另外,通常的眼镜调整是调整成在佩戴眼镜时使配适点与眼点一致。在设计镜片时,也是以在佩戴眼镜时使配适点与眼点一致为前提而进行设计的。
因此,由右镜片的配适点与左镜片的配适点形成的距离与瞳孔间距离相等。在远近两用型和中近型的镜片中,往往采用远用瞳孔间距离来作为瞳孔间距离,在近近型和近用单焦点镜片中,往往采用近用瞳孔间距离来作为瞳孔间距离。
本发明的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是设计前述眼镜镜片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设定所述主注视线,并设定所述近用区域的所述点的等效球面度数,然后将比所述点更位于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比所述点的等效球面度数小,在比所述主注视线更位于所述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位置上,设定等效球面度数比所述点的等效球面度数大的区域。
在这种结构的本发明中,能够容易地设计可达到前述效果的眼镜镜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概略平面图。
图2是示出通过近用度数测定点的水平方向线段与等效球面度数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的(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像差图,(B)是示出其等效球面度数的图。
图4的(A)是现有设计例的眼镜镜片的像差图,(B)是示出其等效球面度数的图。
图5是示出对象物、眼镜镜片及眼球的关系的概略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概略平面图。
图7的(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像差图,(B)是示出其等效球面度数的图。
图8的(A)是现有设计例的眼镜镜片的像差图,(B)是示出其等效球面度数的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概略平面图。
图10是示出近用PD的概略图。
图11是示出通过眼点的水平方向线段与等效球面度数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2的(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像差图,(B)是示出其等效球面的图。
图13的(A)是现有设计例的眼镜镜片的像差图,(B)是示出其等效球面度数的图。
标号说明
1、11、21眼镜镜片;2、12远用区域;3、13、23近用区域;4、14、24中间区域;6、16、26主注视线;NP近用度数测定点;NO向水平方向线段引出的垂线的垂足的位置;NL水平方向的线段;EP眼点。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在各个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或者简化说明。
图1~图5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概略平面图。
在图1中,眼镜镜片1是远近两用型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其具有:远用区域2,其被设于上部,适合于观察远处;近用区域3,其被设于下部,适合于观察近处;中间区域4,其被设于中间位置,屈光力随着从远用区域2到近用区域3而连续地变化;以及中间侧方区域5,其分别设于中间区域4的两侧。另外,在图1中图示了右眼用的眼镜镜片1。
这些远用区域2、近用区域3及中间区域4形成于眼镜镜片1的内面(眼球侧)或者外面(与眼球侧相反的一侧)。
在远用区域2、近用区域3及中间区域4的大致中央处设有主注视线6,该主注视线6是指在佩戴眼镜时从正面上方观察位于正面下方的物体时,视线所通过的镜片上的假想线。
主注视线6也被称为主子午线,包括通过远用区域2的远用线部6A、通过中间区域4的渐进线部6B和通过近用区域3的近用线部6C。另外,通过眼镜镜片的中心的中心线与远用线部6A一致,但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地表示远用线部6A,以偏离中心线的方式来示出远用线部6A。
远用线部6A通过眼点EP,并沿着佩戴眼镜时的铅直方向形成。并且,在远用线部6A的任意一个位置、例如眼点EP的上方4mm的位置,具有远用度数测定点DP。该远用度数测定点DP是在远用区域2中被施加屈光力的远用测定区域的中心。
近用线部6C通过近用度数测定点NP,同时沿着佩戴眼镜时的铅直方向形成,从远用线部6A向鼻子侧(图1中的左侧)内移了尺寸t。
渐进线部6B用于将远用线部6A的下端和近用线部6C的上端连接,并且被形成为相对于这些线段倾斜。
眼点EP是指在眼镜佩戴者进行正面观察时通过瞳孔中心的水平线(即视线)通过的位置,位于从眼镜镜片1的几何中心向铅直上方延长的线上。
在近用区域3的近用测定区域中施加了屈光力,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包含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水平方向线段NL中,相对于过去有改变地设定等效球面度数。
在此,等效球面度数也被称为平均度数、平均屈光力。眼镜镜片的屈光力被定义为从镜片背面的视线透过位置到眼球的焦点的距离的倒数,但是通过镜片周边部分的光由于像散而产生多个焦点。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与多个焦点对应的屈光力的平均值。
近用度数测定点NP是赋予屈光力的近用区域的中心,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用度数测定点NP作为镜片设计上的一个成为基准的点(以下称为基准点)发挥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等效球面度数是根据眼镜佩戴者的视力及其它条件,利用通常的方法设定的,将比该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在图1中是左侧)的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小,并且将比该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水平方向的耳朵侧(在图1中是右侧)的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大(参照图2)。
在图2中示出了通过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水平方向线段NL与等效球面度数的关系的具体示例。
在图2中,x表示线段NL上的水平方向距离,x=0表示从主注视线6上与远用区域2对应的部分即从远用线部6A向水平方向线段NL引垂线得到的垂足的位置NO(参照图1),正值表示耳朵侧,负值表示鼻子侧。
从近用度数测定点NP朝向耳朵侧直到x=0的位置为止,等效球面度数连续变大,而在过了该位置继续朝向右侧去时,则连续变小。另一方面,在从近用度数测定点NP朝向鼻子侧去时,等效球面度数连续变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x为-7.5≤x≤2.5的范围中,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fn(x)利用下式(1)求出。
在式(1)中,L表示近用作业距离,该近用作业距离是作为从眼球旋转中心到位于一个眼球正面的物体O的距离的近用作业距离。l表示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参照图5)。
在图5中,在观察与位于一个眼球、例如右眼RE的正面的对象物OR相隔尺寸X的位置Ox时,X与L之比和x与l之比相等,因而导出式(1-1)。
X=xL/l ……(1-1)
并且,从眼球中心到位置Ox的距离Y利用下式(1-2)求出。
Y=(L2+(Lx/l)2)1/2 ……(1-2)
在此,观察处于距离Y处的对象物所需要的调节力是根据距离Y的倒数求出的,该倒数的微分值是利用式(1)求出的梯度fn(x)。
在根据式(1)求出的梯度fn(x)中,输入近用作业距离L、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l的具体值,再取在预先设定的内移量t的值处由处方得到的近用度数,求出水平方向线段NL上的任意点处的等效球面度数。
图2是如下情况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曲线图:预先设定的内移量t为-2.5mm,在近用度数测定点NP处设定的等效球面度数为2.00屈光度(D),近用作业距离L为300mm,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l为25mm。
在图2中一并示出了现有设计例的梯度。在现有设计例中,把近用度数测定点NP作为顶点,随着向其两侧、即鼻子侧和耳朵侧离开,等效球面度数以相同的梯度变小。本实施方式与现有设计例相比,在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右侧(耳朵侧)加入正度数,在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左侧(鼻子侧)加入负度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与过去相同的方法,在远用测定区域中加入屈光力来设计远用区域2,并设计中间区域4和中间侧方区域5。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用区域3的设计与过去不同,其它区域的设计与过去相同。并且,针对右眼用的眼镜镜片1进行了说明,而左眼用的眼镜镜片也与右眼用的眼镜镜片1相同,将比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小,将比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大。
图3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1,(A)是其像差图,(B)是示出平均度数的图。
图4示出了现有设计例的眼镜镜片,(A)是其像差图,(B)是示出平均度数的图。另外,在图3及图4中,除近用区域之外的区域的设计与过去相同,设计成为渐进部分长度为14mm、S0.00,加入屈光力ADD为2.00屈光度(D)。
在x为-7.5≤x≤2.5的范围中,求出基于式(1)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结果,在图3(A)所示的0.5屈光度(D)内得到了图3(B)所示的等效球面度数的分布。
将图3(A)与图4(A)的像差图进行对比得知,本实施方式与现有设计例相比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即,能够看清楚的范围即像散0.5屈光度(D)以下的范围是沿着主注视线6设置的。但是,与现有设计例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鼻子侧(图中左侧)的最大像差减小,并取得与耳朵侧(图中右侧)的像差的平衡。
将图3(B)与图4(B)的等效球面度数的图进行对比得知,在现有设计例中,近用测定度数的峰值在位于主注视线6上的近用度数测定点NP处,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用测定度数的峰值比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耳朵侧。
因此,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能够发挥以下的作用效果。
(1)与位于眼镜镜片1的近用区域3的主注视线6上的基准点的等效球面度数相比,减小比该基准点更靠近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与基准点的等效球面度数相比,增大比该基准点更靠近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如此进行设定。由此,虽然在双眼观察位于右眼RE和左眼LE中的一方的对象物OR、OL时,右眼RE和左眼LE中的一方需要比另一方大的调节力,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来自需要较大调节力的眼睛的视线所通过的镜片部位的等效球面度数较大,来自不需要较大调节力的眼睛的视线所通过的镜片部位的等效球面度数较小,因而左右眼睛的调节力之差减小,能够容易地双眼观察近处的物体,眼睛不会疲劳。
此外,由于不需要改变近用区域3的大小,所以不需要缩小能够观察近处的区域,对于眼镜佩戴者而言便利性提高。
另外,这种作用效果通过调整基准点的水平方向两侧的平均度数即可容易地实现,因而不需要测定主眼的偏位的步骤等烦杂的步骤。
(2)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1设置为远近两用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其具有:近用区域3;远用区域2,其适合于观察远处,并设定了眼点EP;以及中间区域4,其屈光力随着从远用区域2到近用区域3而连续变化。
因此,在使用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的近用区域3来双眼观察近处的物体时,能够舒适地进行观察,而与对象物的左右方向的位置无关。
(3)根据式(1)求出等效球面度数的曲线的梯度fn(x),使用根据式(1)求出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的算式、和预先设定的基准点的处方加入度,再使等效球面度数在x=0时取最大值,如此求出图2示出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曲线图。因此,能够容易地提供符合眼镜佩戴者的实际条件的眼镜镜片1。
下面,根据图6~图8说明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概略平面图。
在图6中,眼镜镜片11是重视中近区域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其具有:远用区域12,其被设于上部,适合于观察远处;近用区域13,其被设于下部,适合于观察近处;中间区域14,其被设于中间位置,屈光力随着从远用区域12到近用区域13而连续变化;以及中间侧方区域15,其分别设于中间区域14的两侧。另外,在图6中图示了右眼用的眼镜镜片11。
这些远用区域12、近用区域13及中间区域14形成于眼镜镜片11的内面(眼球侧)或者外面(与眼球侧相反的一侧)。
在远用区域12、中间区域14及近用区域13的大致中央处设有主注视线16,该主注视线16是在佩戴眼镜时从正面上方观察位于正面下方的物体时视线所通过的镜片上的假想线。
主注视线16包括通过远用区域12的远用线部16A、通过中间区域14的渐进线部16B和通过近用区域13的近用线部16C。
远用线部16A沿着佩戴眼镜时的视线的铅直方向形成。
近用线部16C通过近用度数测定点NP,同时沿着佩戴眼镜时的铅直方向形成,从远用线部16A向鼻子侧(图6中的左侧)内移尺寸t。
渐进线部16B连接远用线部16A的下端EF和作为近用线部6C的上端的近用度数测定点NP,并且被形成为相对于远用线部16A和近用线部16C的线段倾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眼点EP被设在中间区域14的预定部位,例如眼镜镜片11的几何中心位置C处,眼点EP是根据远用瞳孔间距离来确定的。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近用度数测定点NP的等效球面度数是根据眼镜佩戴者的视力及其它条件,利用通常的方法来设定的,将比该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在图6中是左侧)的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小,并且将比该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水平方向的耳朵侧(在图6中是右侧)的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大。即,如图2所示,从近用度数测定点NP朝向耳朵侧一直到x=0的位置,等效球面度数连续变大,在过了该位置继续朝向右侧去时连续变小。另一方面,在从近用度数测定点NP朝向鼻子侧去时,等效球面度数连续变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x为-7.5≤x≤2.5的范围中,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fn(x)利用下式(1)求出。
在根据式(1)求出的梯度fn(x)中,输入近用作业距离L、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l的具体值,再取在预先设定的内移量t的值处由处方得到的近用度数,求出水平方向的线段NL上的任意点的等效球面度数。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预先设定的内移量t为-2.5mm,在近用度数测定点NP处设定的等效球面度数为2.00屈光度(D),近用作业距离L为300mm,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l为25mm(参照图2)。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远用测定区域中加入屈光力来设计远用区域12,并设计中间区域14和中间侧方区域15。
换言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近用区域13的设计与过去不同,其它区域的设计与过去相同。并且,左眼用的眼镜镜片也与右眼用的眼镜镜片1相同,将比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小,将比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近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大。
图7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11,(A)是其像差图,(B)是示出平均度数的图。
图8示出了现有设计例的眼镜镜片,(A)是其像差图,(B)是示出平均度数的图。另外,在图7及图8中,除近用区域之外的区域的设计与过去相同,设计成:渐进部分长度为24mm、S0.00,加入屈光力ADD为2.50屈光度(D)。
x为-7.5≤x≤2.5的范围中,求出基于式(1)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结果,在图7(A)所示的0.5屈光度(D)内得到了图7(B)所示的等效球面度数的分布。
将图7(A)与图8(A)的像差图进行对比得知,第二实施方式与现有设计例相比没有实质上的差异,即,能够看清楚的范围即像散0.5屈光度(D)以下的范围是沿着主注视线16设置的。但是,与现有设计例相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鼻子侧(图中左侧)的最大像差减小,并取得与耳朵侧(图中右侧)的像差的平衡。
将图7(B)与图8(B)的等效球面度数的图进行对比得知,在现有设计例中,近用测定度数的峰值在位于主注视线16上的近用度数测定点NP处,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近用测定度数的峰值比近用度数测定点NP更靠耳朵侧。
因此,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在中近型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中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下面,根据图9~图13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的概略平面图。
在图9中,眼镜镜片21是近用专用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其具有:近用区域23,其从中间部一直设置到下部,适合于观察近处;以及中间区域24,其被配置在该近用区域23的上方,屈光力比近用区域23小,适合于观察中间范围。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近用区域23被设定为与前述实施方式的近用区域3、13相比扩大了左右侧的区域。另外,在图9中图示了右眼用的眼镜镜片21。
这些近用区域23及中间区域24形成于眼镜镜片21的内面(眼球侧)或者外面(与眼球侧相反的一侧)。
在中间区域24及近用区域23的大致中央处沿着铅直方向设有主注视线26,该主注视线26是在佩戴眼镜时从正面上方观察位于正面下方的物体时视线所通过的镜片上的假想线。
主注视线26包括通过中间区域24的渐进线部26B和通过近用区域23的近用线部26C。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佩戴眼镜时的配适点是利用近用PD来确定的。近用PD如后面所述,是指观察近处时的瞳孔间距离,实际上是指佩戴的眼镜镜框的镜片光学中心间距离(近用MA)。
通常的眼镜调整是调整成为在佩戴眼镜时使配适点与眼点EP一致,在设计镜片时,也是以在佩戴眼镜时使配适点与眼点EP一致为前提而设计的。因此,在向耳朵侧与配适点(眼点EP)隔开距离m的位置,等效球面度数达到最大值。
关于距离m的求解方法,根据图10进行说明。
图10示出了近用PD。
在图10中,从左右眼球LE、RE分别朝向近距离的物体O的近用视线通过左右的眼镜镜片LL、RL。其中,准确地讲,左右眼球LE、RE的瞳孔间距离是近用PD,将透过眼镜镜片LL、RL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用作近用PD。并且,观察远处时的瞳孔间距离是远用PD,该远用PD与左右眼球LE、RE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同。
关于近用PDN,有进行实测的方法以及根据远用PD来求解的方法。
关于进行实测的方法,可以使用瞳孔间隔距离仪(TOPCON公司的PD测试仪:PD-5等)。
在将眼镜框的镜框线FL上的镜梁中央设为FC时,该位置FC与瞳孔中心的距离是远用单眼瞳孔间距离HPDF,位置FC与透过眼镜镜片LL、RL的位置的距离是近用单眼瞳孔间距离HPDN。
(1)对近用PD和远用PD都进行实测的情况
使用瞳孔间隔距离仪实测远用单眼瞳孔间距离HPDF和近用单眼瞳孔间距离HPDN,根据算式m=HPDF-HPDN求出距离m。
(2)只对远用PD进行实测的情况
利用瞳孔间隔距离仪求出远用单眼瞳孔间距离HPDF,再使用近用的目的距离a、眼球中心与角膜顶点的距离b、角膜顶点间距离e,根据下式求出距离m。
即,按照图10所示,为HPDN/HPDF=(a-e)/(a+b),根据算式m=HPDF-HPDN=HPDF-HPDF·{(a-e)/(a+b)}=HPDF{1-(a-e)/(a+b)}求出距离m。另外,b、e可以实测,也可以使用通常的平均值b=13mm、e=12mm。
(3)只对近用PD进行实测的情况
利用瞳孔间隔距离仪求出近用单眼瞳孔间距离HPDN,再使用近用的目的距离a、眼球中心与角膜顶点的距离b、角膜顶点距离e,根据下式求出距离m。
根据m=HPDF-HPDN=HPDN·{(a+b)/(a-e)-1}来求出。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设通过眼点EP的水平方向线段的坐标为x,设x坐标的0为眼点EP,设近用作业距离为L,设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为l,在不期望的像散0.5屈光度(D)以下的范围内,所述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fn(x)由下式(2)规定。
在根据式(2)求出的梯度fn(x)中,输入近用作业距离L、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l的具体值,再取在x=0的值处由处方得到的近用度数,求出水平方向线段NL上的任意点处的等效球面度数。
图11示出了通过眼点EP的水平方向线段与等效球面度数的关系的具体示例。
在图11中,x=0为眼点EP,从该眼点EP朝向耳朵侧直到与该眼点EP的距离为m(2mm)的位置为止,等效球面度数连续变大,在过了该位置继续朝向耳朵侧去时,等效球面度数连续变小。另一方面,在从眼点EP朝向鼻子侧去时,等效球面度数连续变小。图11是如下情况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曲线图:在向耳朵侧与眼点EP隔开距离为m(2mm)的位置处设定的等效球面度数为3.01屈光度(D),近用作业距离L为300mm,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l为25mm。
在图11中一并示出了现有设计例的梯度。在现有设计例中,把眼点EP作为顶点,随着分别向其两侧、即鼻子侧和耳朵侧离开,等效球面度数以相同的梯度变小。本实施方式与现有设计例相比,在眼点EP的右侧(耳朵侧)加入正度数,在眼点EP的左侧(鼻子侧)加入负度数。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利用与过去相同的方法,对中间区域24加入屈光力。
换言之,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近用区域23的设计与过去不同,其它区域的设计与过去相同。并且,左眼用的眼镜镜片也与右眼用的眼镜镜片21相同,将比眼点EP更靠近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小,将比眼点EP更靠近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连续变大。
图12示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眼镜镜片21,(A)是其像差图,(B)是示出平均度数的图。
图13示出了现有设计例的眼镜镜片,(A)是其像差图,(B)是示出平均度数的图。另外,在图12及图13中,设计成基础为3.00,加入屈光力ADD为1.00屈光度(D)。
在x处于-7.5≤x≤2.5的范围中,求出基于式(2)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结果,在图12(A)所示的0.25屈光度(D)下得到了图12(B)所示的等效球面度数的分布。
将图12(A)与图13(A)的像差图进行对比得知,本实施方式与现有设计例相比,能够看清楚的范围即像散为0.50屈光度(D)以下的范围没有实质上的差异。但是,与现有设计例相比,在本实施方式中,鼻子侧(图中左侧)的最大像差减小,并取得与耳朵侧(图中右侧)的像差的平衡。
将图12(B)与图13(B)的等效球面度数的图进行对比得知,在现有设计例中,近用度数的峰值在主注视线26上,而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用度数的峰值比主注视线26更靠耳朵侧(图中右侧)。
因此,根据第三实施方式,在近近型的眼镜镜片中也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前述的实施方式,在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及效果的范围内的变形和改进,当然都包含在本发明的内容中。
例如,在前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将眼镜镜片构成为具有远用区域2、12、近用区域3、13以及中间区域4、14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或者扩大范围地设定近用区域23的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但本发明也适用于单焦点镜片。
另外,在第一及第二实施方式中,把作为变更等效球面度数的基准的基准点设为近用度数测定点NP,但在本发明中,只要位于相对从主注视线6、16的眼点EP引出的线段向内侧偏置了内移量t的近用线部6C、16C上,则也可以把近用度数测定点NP之外的点,例如位于近用区域与中间区域的边界上的渐进结束点、近用度数测定点NP上方的点或者下方的点作为基准点。还可以把近用区域的多个点或者全部点作为基准点。
并且,在本发明中,不限于主注视线6、16、26的近用线部6C、16C、26C在佩戴眼镜时铅直设置的眼镜镜片1、11、21。
另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分阶段地改变等效球面度数,而不是连续改变。
并且,等效球面度数的曲线的梯度fn(x)也可以根据式(1)和式(2)之外的算式求出。例如,也可使用光线跟踪法,求出考虑了镜片的棱镜量的等效球面度数梯度fn(x)。
在本发明中,只要按如下方式进行设定,则对其具体方法没有限定,所述方式为:与位于眼镜镜片1、11、21的近用区域3、13、23的主注视线6、16、26上的基准点的等效球面度数相比,减小比该基准点更靠近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并且与基准点的等效球面度数相比,增大比基准点更靠近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位置的等效球面度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应用于渐进屈光力眼镜镜片、单焦点镜片等眼镜镜片。
Claims (7)
1.一种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镜片具有适合于观察近处的近用区域,
与位于该近用区域的主注视线上的点的等效球面度数相比,使比所述点更位于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减小,在位于所述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区域中,存在等效球面度数比所述点的等效球面度数大的区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镜片具有:
所述近用区域;
远用区域,其适合于观察远处,屈光力比该近用区域小;以及
中间区域,其适合于观察中间范围,屈光力随着从所述远用区域到所述近用区域而连续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眼镜镜片具有:所述近用区域;以及中间区域,其适合于观察中间范围,屈光力比该近用区域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点是位于所述近用区域与所述中间区域的边界上的渐进结束点,或者是作为所述近用区域的中心的近用度数测定点。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如果设所述水平方向的线段的坐标为x、设x坐标的0为从主注视线上与所述远用区域对应的部分向通过所述点的所述水平方向的线段引出的垂线的垂足的位置、设近用作业距离为L、设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为l,则在像散为0.5屈光度(D)以下的区域内,所述线段上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fn(x)由下式(1)规定,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眼镜镜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眼镜镜片是根据近用瞳孔间距离来确定佩戴眼镜时的配适点的位置的眼镜镜片,所述点是所述配适点,如果设所述水平方向的线段的坐标为x、设x坐标轴的正方向为所述水平方向的耳朵侧、设x坐标的0为所述配适点、设近用作业距离为L、设从眼球的旋转中心到镜片背面的距离为l、设远用单眼瞳孔间距离与近用单眼瞳孔间距离之差为m,则在像散为0.5屈光度(D)以下的区域内,所述线段上的等效球面度数的梯度fn(x)由下式(2)规定,
7.一种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其用于设计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眼镜镜片,所述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的特征在于,
首先,设定所述主注视线,并设定所述近用区域的所述点的等效球面度数,然后将比所述点更位于佩戴眼镜时的水平方向的鼻子侧的区域的等效球面度数设定为比所述点的等效球面度数小,在比所述主注视线更靠近所述水平方向的耳朵侧的位置上,设定等效球面度数比所述点的等效球面度数大的区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43717 | 2010-03-01 | ||
JP2010043717 | 2010-03-01 | ||
JP2010126655A JP2011203705A (ja) | 2010-03-01 | 2010-06-02 | 眼鏡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
JP2010-126655 | 2010-06-0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93210A true CN102193210A (zh) | 2011-09-21 |
Family
ID=439706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1100484294A Pending CN102193210A (zh) | 2010-03-01 | 2011-02-28 | 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10211159A1 (zh) |
EP (1) | EP2367048A1 (zh) |
JP (1) | JP2011203705A (zh) |
CN (1) | CN102193210A (zh)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09053A (zh) * | 2012-03-12 | 2013-09-18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镜片和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和设计系统 |
CN103842891A (zh) * | 2011-09-29 | 2014-06-04 | 豪雅光学制造菲律宾公司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CN104428708A (zh) * | 2012-07-09 | 2015-03-18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镜片及其设计方法、眼镜用镜片的制造方法以及程序 |
CN105051592A (zh) * | 2012-12-19 | 2015-11-11 | Hoya株式会社 | 用于眼镜镜片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
US20150346515A1 (en) | 2012-12-19 | 2015-12-03 | Hoya Corporation | Spectacle lenses |
CN105190411A (zh) * | 2012-12-19 | 2015-12-23 | Hoya株式会社 | 用于散光眼镜镜片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60004096A1 (en) * | 2012-12-19 | 2016-01-07 | Hoya Corporation |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pectacle lens |
WO2014128035A1 (en) * | 2013-02-20 | 2014-08-28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 Pair of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es |
CN103293708B (zh) * | 2013-04-26 | 2015-01-28 | 中山市目明视光视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眼镜 |
JP7258756B2 (ja) * | 2016-12-30 | 2023-04-17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眼鏡レンズを設計するための方法、レンズ、およびレンズを設計するための装置 |
JP7126842B2 (ja) * | 2018-03-27 | 2022-08-29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一対の眼鏡レンズの設計方法、製造方法、および一対の眼鏡レンズ |
JP7570181B2 (ja) * | 2020-03-30 | 2024-10-21 | ホヤ レンズ タイランド リミテッド | 一対の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06622A (en) * | 1980-05-02 | 1986-08-19 | Carl-Zeiss-Stiftung, Heidenheim/Brenz | Multi-focal spectacle lens with a dioptric power varying progressively between different zones of vision |
CN1346449A (zh) * | 1999-12-22 | 2002-04-24 | 埃塞罗国际公司 | 多焦渐变眼镜片对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109474A (en) * | 1931-12-07 | 1938-03-01 | Evans Charles Ernest | Spectacle lens |
JP2573956B2 (ja) * | 1987-07-31 | 1997-01-22 | ホ−ヤ株式会社 |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 |
JP3381314B2 (ja) * | 1993-06-29 | 2003-02-24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累進焦点レンズ |
WO1997038343A1 (en) * | 1996-04-04 | 1997-10-16 | Sol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 Progressive lens elements and methods for designing and using same |
JP3787227B2 (ja) * | 1997-10-23 | 2006-06-21 |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 眼鏡用累進焦点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眼鏡 |
JP3881449B2 (ja) * | 1998-04-17 | 2007-02-14 |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の加工方法 |
FR2788861B1 (fr) * | 1999-01-22 | 2001-03-30 | Essilor Int | Lentille ophtalmique multifocale progressive |
JP5068411B2 (ja) * | 2000-04-27 | 2012-11-07 | ローデンストック.ゲゼルシャフト.ミット.ベシュレンクテル.ハフツング | 目線の移動中に両眼特性を少し変えたプログレッシブ眼鏡レンズ |
JP3759874B2 (ja) * | 2000-12-25 | 2006-03-29 | Hoya株式会社 | 累進多焦点レンズ |
EP1291633B1 (en) * | 2001-09-06 | 2005-09-28 | Hoya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evaluating binocular performance of spectacle lenses, method for displaying said performance and apparatus therefore |
EP1461662B1 (en) * | 2001-12-05 | 2014-05-14 | Carl Zeiss Vision Australia Holdings Ltd. | Balanced progressive lens |
JP4228966B2 (ja) * | 2004-03-30 | 2009-02-25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 |
FR2874709B1 (fr) * | 2004-08-27 | 2006-11-24 | Essilor Int | Procede de determination d'une paire de lentilles ophtalmiques progressives |
JP4758143B2 (ja) * | 2005-05-31 | 2011-08-24 | セイコーオプティカル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 眼鏡レンズおよび眼鏡 |
-
2010
- 2010-06-02 JP JP2010126655A patent/JP2011203705A/ja active Pending
-
2011
- 2011-02-24 US US13/034,561 patent/US2011021115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1-02-28 EP EP11156157A patent/EP2367048A1/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02-28 CN CN2011100484294A patent/CN10219321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606622A (en) * | 1980-05-02 | 1986-08-19 | Carl-Zeiss-Stiftung, Heidenheim/Brenz | Multi-focal spectacle lens with a dioptric power varying progressively between different zones of vision |
CN1346449A (zh) * | 1999-12-22 | 2002-04-24 | 埃塞罗国际公司 | 多焦渐变眼镜片对 |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2891A (zh) * | 2011-09-29 | 2014-06-04 | 豪雅光学制造菲律宾公司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CN103842891B (zh) * | 2011-09-29 | 2016-03-23 | Ehs透镜菲律宾股份有限公司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CN103309053A (zh) * | 2012-03-12 | 2013-09-18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镜片和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和设计系统 |
CN103309053B (zh) * | 2012-03-12 | 2016-10-26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镜片和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制造方法和设计系统 |
CN104428708A (zh) * | 2012-07-09 | 2015-03-18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镜片及其设计方法、眼镜用镜片的制造方法以及程序 |
CN104428708B (zh) * | 2012-07-09 | 2016-09-07 | Hoya株式会社 | 眼镜用镜片及其设计方法、眼镜用镜片的制造方法 |
CN105051592A (zh) * | 2012-12-19 | 2015-11-11 | Hoya株式会社 | 用于眼镜镜片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
US20150346515A1 (en) | 2012-12-19 | 2015-12-03 | Hoya Corporation | Spectacle lenses |
CN105190411A (zh) * | 2012-12-19 | 2015-12-23 | Hoya株式会社 | 用于散光眼镜镜片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
CN105190411B (zh) * | 2012-12-19 | 2017-06-30 | Hoya株式会社 | 用于散光眼镜镜片的制造装置和制造方法 |
US10330952B2 (en) | 2012-12-19 | 2019-06-25 | Hoya Corporation | Spectacle lense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211159A1 (en) | 2011-09-01 |
JP2011203705A (ja) | 2011-10-13 |
EP2367048A1 (en) | 2011-09-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93210A (zh) | 眼镜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 |
JP4979774B2 (ja) | 一対の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 |
JP6377080B2 (ja) | 1対の累進眼科用レンズ(1、2)を提供する方法 | |
JP5496798B2 (ja) | 2つの非球面、特にプログレッシブ表面を有するプログレッシブメガネレンズ及びそのメガネレンズを算出する方法 | |
JP2021131574A (ja) | 補助画像を出力するように構成された累進加入度眼用レンズの光学系を計算する方法 | |
US10261340B2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ustomized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 | |
CN102830505B (zh) | 一种个性化渐进多焦点眼用镜片的制备方法 | |
JP7054938B2 (ja) | 低輻輳眼鏡 | |
JP2012103312A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 |
CN102736266B (zh) | 渐进屈光力镜片的设计方法 | |
JP2019530904A (ja) | 眼精疲労軽減レンズ | |
CN110346946B (zh) | 一种基于眼镜佩戴者个性化特征检测眼镜片的方法 | |
US9759931B2 (en) | Pair of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es | |
JP6495005B2 (ja) | 両眼用の一対の眼鏡レンズ、その製造方法、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供給プログラム | |
JP2008501990A (ja) | 眼用レンズ | |
JP2019530905A (ja) | 軸外曲率中心を備えたレンズ | |
CN103842891A (zh)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
KR20190052141A (ko) | 누진 굴절력 렌즈쌍, 누진 굴절력 렌즈쌍의 설계 방법 및 누진 굴절력 렌즈쌍의 제조 방법 | |
JP5036946B2 (ja) | わずかな拡大差を有する漸進的な眼鏡レンズ | |
US8757799B2 (en) | Progressive multifocal ophthalmic lens | |
KR20200135970A (ko) | 단초점 안구 렌즈를 결정하기 위한 방법 | |
JP5832765B2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およびその設計方法 | |
JP2013076933A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
JP6030425B2 (ja) | パラメータ測定装置、パラメータ測定方法、眼鏡レンズ設計方法および眼鏡レンズ製造方法 | |
KR101036458B1 (ko) | 안경의 렌즈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SS |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
Owner name: HOYA OPTICAL MANUFACTURING PHILIPPINE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EIKO EPSON CORP. Effective date: 20130912 |
|
C4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 ||
TA01 |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30912 Address after: Philippines province of Cavite Applicant after: SEIKO EPSON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eiko Epson Corp.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