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5751B - 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35751B CN102135751B CN201010570556.6A CN201010570556A CN102135751B CN 102135751 B CN102135751 B CN 102135751B CN 201010570556 A CN201010570556 A CN 201010570556A CN 102135751 B CN102135751 B CN 1021357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itioning
- processing unit
- main body
- retainer portion
- to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0—Collecting or recycling waste developer
- G03G21/105—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toner waste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42—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guiding and mount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positioning, alignment, lock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1—Details of unit for expos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05—Details of unit
- G03G15/0121—Details of unit for developing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15/0142—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 G03G15/0178—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 G03G15/0194—Structure of complete machines using more than one reusab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e.g. one for every monocolour image primary transfer to the final recording medium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84—Frame structures using extractable subframes, e.g. on rails or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并具有如下特征:相对于装置主体定位多个处理单元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可转动地被装置主体支撑。并且,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板,在该定位板上形成有供每个鼓轴嵌入的轴承孔以及与装置主体嵌合的定位部;以及保持器部,其可转动地被装置主体保持,并且保持定位板,以使该定位板的位置通过轴承孔和鼓轴的接触而发生变化。本发明通过使得处理单元的定位以及装卸操作变得容易,使得处理单元的更换变得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进行分别具有与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对应的感光鼓的处理单元相互间的定位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并形成全彩色的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黄色、青色、品红色、黑色各种颜色的调色剂来在电子照相处理中形成全彩色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迄今已提出了各种四鼓串列式的结构。这种图像形成装置具有以下结构:并列布置与上述各种颜色对应的四种感光鼓,并将通过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对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调色剂图像依次重叠在中间转印体或纸张上,由此得到全彩色图像。
在这样的四鼓串列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防止中间转印体或纸张上的各种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彼此偏离,需要高精度地保持分别具有各感光鼓的处理单元相互间的定位精度。通常各感光鼓的鼓轴被具有嵌入各鼓轴的轴承孔的定位板支撑,由此可高精度地对各处理单元进行定位。
但是,根据机械寿命(例如感光鼓的寿命),当印刷页数达到预定页数(例如几万页)时,需要在用户侧进行各处理单元的更换。因此,需要将定位板构成为可相对装置主体装卸,以便能够更换各处理单元。
例如,在某些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定位板上形成把手,以使用户能够握住把手将定位板插到各鼓轴(将鼓轴插入定位板的轴承孔中)、或者将定位板从各鼓轴拔出(解除鼓轴向轴承孔中的插入)。从各鼓轴拔出的定位板被载置到装置主体外部的其他场所,与装置主体完全分离。
但是,一旦从各鼓轴拔出定位板后定位板与装置主体完全分离,则在更换了各处理单元后将定位板嵌到各鼓轴上时,用户必须通过手触摸来寻找定位板的嵌入位置,无法顺利地嵌入定位板。因此,更换各处理单元时的操作性下降。另外,由于从鼓轴拔出定位板后定位板被放置在装置主体的外部,因此定位板向装置主体安装/从装置主体拆卸时的移动距离长,上述的操作性进一步下降。
另外,当向装置主体安装定位板时,如果例如由于鼓轴向轴承孔嵌入的方向相对于鼓轴方向倾斜等而嵌入方向与鼓轴方向不一致,则接触时的摩擦阻力或应力变大,鼓轴难以嵌入到轴承孔。
另外,当更换鼓单元时需要使得与各感光鼓接触或接近而布置的显影辊从感光鼓退回。例如公开了具有辊分离接触机构的显影装置,该辊分离接触机构一方面随着显影装置向图像形成装置安装的动作或开闭单元的关闭动作而使显影辊与感光鼓接触,另一方面随着显影装置的拆卸动作或开闭单元的打开动作而使显影辊从感光鼓退回。更具体地,在上述辊分离接触机构中,用于使显影辊相对于感光鼓而分离/接触的轴部件向显影单元的前面突出设置,从而通过由定位板推压轴部件而显影辊接近感光鼓,另一方面通过打开定位板而显影辊从感光鼓退回。
但是,在上述的构成中,当安装定位板时由于受轴部件的反作用力,安装定位板需要一定程度的力,无法顺利地进行安装操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用于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装卸各鼓单元时的操作性并且能够顺利地将鼓轴嵌入到轴承孔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另外,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即便在具有辊分离接触机构的构成下也能够顺利地将定位板安装到装置主体,并提高装卸各处理单元时的操作性。
本发明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处理单元相互间的定位,所述处理单元分别具有与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对应的感光鼓,所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包括:定位板,在该定位板上形成有供所述各感光鼓的每个鼓轴嵌入的轴承孔以及与所述装置主体嵌合的定位部;保持器部,其被设置装置主体上,并且通过在保持所述定位板的情况下钻动来使得所述鼓轴针对所述轴承孔相对地插拔;以及施压部件,其相对于所述保持器部而将所述定位板朝着所述鼓轴轴向施压;其中,所述保持器部如下保持所述定位板:当通过转动而向所述轴承孔嵌入所述鼓轴时,通过所述轴承孔和所述鼓轴接触,使得所述定位板相对于所述保持器部的位置反抗所述施压部件的施压而变化。
根据如上构成,如果在装置主体侧支撑保持器部的旋转轴,则当通过保持器部的转动而从轴承孔拔出了鼓轴时,定位板也以被保持器部保持的状态留在主体侧,并在在卸下各处理单元进行更换后,只是向反方向转动保持器部,就能将定位板安装在正确的位置。从而在每次更换各处理单元时不需要通过手感来寻找定位板的安装位置,与以往相比能够提高各处理单元更换时的操作性。
另外,当通过转动而将鼓轴嵌入到定位板的轴承孔时,通过定位板相对于保持器部的相对且连续的位置变化,能够减少轴承孔与鼓轴由于接触引起的摩擦阻力等。由此,即使是使保持器部转动的结构,也能够顺利地将鼓轴嵌入到轴承孔中。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如下构成:其包括所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和分别具有与不同的调色剂颜色对应的感光鼓的处理单元,并且通过所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来进行所述各处理单元相互间的定位。
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的目的和特点通过参考对于优选实施例的下述描述和以下附图会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要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放大示出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附近的截面图;
图3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另一构成的截面图;
图4是放大示出图3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部附近的截面图;
图5A和图5B是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立体图,其中,图5A是在通过处理单元定位装置进行处理单元定位前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B是处理单元定位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通过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定位的处理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与上述处理单元并用的显影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9是定位完成状态下的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定位板的立体图;
图10是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被保持器部的卡钩的转动轴插通的状态下的上述定位板的立体图;
图11是放大示出上述定位板的卡钩的转动轴的插通部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上述保持器部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13A和图13B是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截面图,其中,图13A是在非定位状态下的截面图,图13B是在定位状态下的截面图;
图14A和图14B是示出通过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转动而鼓轴接触到上述定位板的平板部的轴承孔时上述平板部的位移的截面图,其中,图14A是上述平板部向与螺旋弹簧的施压方向相反方向移动时的截面图,图14B是上述平板部的倾斜发生了变化时的截面图;
图15A和图15B是示出通过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转动而定位销的前端接触到装置主体的前侧板的孔部时上述平板部的位移的截面图,其中,图15A是上述平板部向与螺旋弹簧的施压方向相反方向移动时的截面图,图15B是上述平板部的倾斜发生了变化时的截面图;
图16是放大示出上述平板部的轴承孔与鼓轴的接触部的截面图;
图17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示出上述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的运送部的构成立体图;
图19是相对于装置主体转动上述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前的立体图;
图20是相对于装置主体转动了上述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21是相对于装置主体转动了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22是从装置主体拉出了上述处理单元时的立体图;
图23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单元、调色剂供应部、调色剂盒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处理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5是示出与上述处理单元并用的显影单元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6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所具有的辊分离接触机构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7是示出上述辊分离接触机构、显影辊、感光鼓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8是示出从处理单元侧观看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29是示出从装置外侧观看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时的立体图;
图30是示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显影单元和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定位状态的位置的侧视图;
图31是解除了通过上述定位装置的卡钩的与装置主体的卡合的状态下的显影单元和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立体图;
图32是上述状态下的上述显影单元和上述定位装置的侧视图;
图33是放大示出完全打开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状态下的一部分处理单元以及显影单元的正面图;
图34是上述状态下的上述显影单元和上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对本发明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进行说明之前,首先对应用该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构成)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概要结构的截面图。图像形成装置20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四鼓串列式的彩色打印机构成,该四鼓串列式的彩色打印机并列布置与不同的四种颜色(黄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对应的四个感光鼓1a、1b、1c、以及1d并进行图像形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200的装置主体内,从图1的右侧依次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四个图像形成部Pa、Pb、Pc、以及Pd。这些图像形成部Pa~Pd与不同的四种颜色(黄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图像对应设置,并分别通过带电、曝光、显影以及转印的各个工序依次形成黄色、青色、品红色以及黑色的调色剂图像。
在该图像形成部Pa~Pd中分别布置有承载各种颜色的可视图像(调色剂图像)的上述的感光鼓1a~1d,并且在图1中顺时针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与各个图像形成部Pa~Pd的上部邻接而平行设置。形成在这些的感光鼓1a~1d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转印到在与各个感光鼓1a~1d抵接的情况下移动的中间转印带8上,然后在二次转印辊9处被一次性地转印到纸张P上,并且在定影装置7中被定影到纸张P上后,从装置主体排出。在使感光鼓1a~1d在图1中逆时针旋转的情况下,执行针对各个感光鼓1a~1d的图像形成处理。
被转印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容纳在装置下部的纸盒16中,经由供纸辊12a和校准辊对12b被运送到二次转印辊9。中间转印带8采用使用电介质树脂制片材并通过将其两个端部彼此重叠接合而形成为环状的带或无接缝(无缝)带。中间转印带8和二次转印辊9通过带驱动马达(没有图示)而以与感光鼓1a~1d相同的线速度被旋转驱动。另外从图像形成部Pa来看,在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上的上游侧布置有带清洁装置19,该带清洁装置19用于除去残留在中间转印带8表面上的调色剂。
接着,对图像形成部Pa~Pd进行说明。在旋转自如地布置的感光鼓1a~1d的周围和下方设置有:使感光鼓1a~1d带电的带电装置2a、2b、2c、和2d布置;对各感光鼓1a~1d进行基于图像数据的曝光的曝光单元4;使用调色剂对形成在感光鼓1a~1d上静电潜像进行显影的显影单元3a、3b、3c、和3d;以及去除并回收在转印调色剂图像后残留在感光鼓1a~1d上的显影剂(调色剂)的清洁装置5a、5b、5c和5d。
当从计算机等外部装置输入了图像数据时,首先通过带电装置2a~2d使感光鼓1a~1d的表面均匀带电,接着通过曝光单元4基于图像数据进行光照射,从而在各感光鼓1a~1d上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对应的静电潜像。显影单元3a~3d具有与感光鼓1a~1d相向布置的显影辊(显影剂承载体)。另外,在显影单元3a~3d中分别填充有预定量的包含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的各颜色的调色剂的二组分显影剂。当由于后述的调色剂图像的形成而各显影单元3a~3d内所填充的二组分显影剂中的调色剂的比例低于规定值时,从各调色剂盒向各显影装置3a~3d补充调色剂。
显影单元3a~3d内的调色剂通过显影辊被供应到感光鼓1a~1d上,并静电附着在感光鼓1a~1d上。由此,形成与通过曝光单元4的曝光形成的静电潜像相应的调色剂图像。
通过向一次转印辊6a~6d施加预定的转印电压,感光鼓1a~1d上的黄色、青色、品红色和黑色的调色剂图像被首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8上。这四种颜色的图像为了形成预定的全彩色图像而以预先确定的预定位置关系形成。首次转印辊6a~6d通过首次转印驱动马达(没有图示)而以与感光鼓1a~1d和中间转印带8相同的线速度被旋转驱动。之后,为继续进行的新的静电潜像的形成作准备,残留在感光鼓1a~1d的表面上的调色剂通过清洁装置5a~5d被去除。
中间转印带8架设在从动辊10、驱动辊11和张紧辊20上,当中间转印带8随着上述带驱动马达带动下的驱动辊11的旋转而开始顺时针旋转时,纸张P在预定的定时从校准辊12b被运送到与中间转印带8邻接设置的二次转印辊9与中间转印带8的压送部(二次转印压送部),在压送部全彩色图像被二次转印到纸张P上。转印了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被运送到定影装置7。
被运送到定影装置7的纸张P在通过定影辊对13的压送部(定影压送部)时被加热加压,调色剂图像被定影在纸张P的表面,形成预定的全彩图像。形成了全彩色图像的纸张P的运送方向被向多个方向分岔的分岔部14分配。当仅在纸张P的单面形成图像时直接通过排出辊15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7。
另一方面,当在纸张P的双面形成图像时,使通过了定影装置7的纸张P的一部分暂时从排纸辊15伸出到装置外部。之后,纸张P通过排纸辊15反向旋转而在分岔部14被分配到纸张运送路径18,并以翻转了图像面的状态被再次运送到二次转印辊9。并且,形成在中间转印带8上的下一个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9被转印到纸张P的未形成图像的面上,然后纸张P在被运送到定影装置7上并定影调色剂图像后,被排出到排纸托盘17中。
在图像形成部Pd的下游侧、且二次转印辊9的上游侧跟前布置有浓度检测传感器35。浓度检测传感器35对在图像形成部Pa~Pd中形成到中间转印带8上的基准图像照射测定光,并检测来自基准图像的反射光量。检测结果作为受光输出信号而被发送给制御部(没有图示)。浓度检测传感器35通常可采用光学传感器,该光学传感器包括由LED等构成的发光元件和由光电二极管等构成的受光元件。当测定基准图像的浓度时,如果从发光元件向中间转印带8上的基准图像依次照射测定光,则测定光作为被调色剂反射的光和被带表面反射的光而入射到受光元件。
在调色剂的附着量多的情况下,来自带表面的反射光被调色剂遮挡,因此受光元件的受光量减少。另一方面,在调色剂的附着量少的情况下,相反地来自带表面的反射光变多,其结果是受光元件的受光量增大。因而,根据基于所接收的反射光量的受光信号的输出值来检测每种颜色基准图像的调色剂附着量(图像浓度),并通过与预先确定的基准浓度进行比较,调节曝光量或显影偏置的特性值等,由此对每种颜色进行浓度修正。
由于需要严格规定浓度检测传感器35到作为测定对象物的基准图像的距离,因此如图1所示,浓度检测传感器35被布置在到中间转印带8表面的距离变化少的诸如与驱动辊11相向的位置。
浓度检测传感器35也可以被布置在可检测中间转印带8上的基准图像的其他位置,但是,例如在被布置在比二次转印辊9更靠下游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从通过图像形成部Pa~Pd形成基准图像起直到进行浓度检测为止的时间变长,而且基准图像与二次转印辊9接触,因而基准图像的表面状态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如图1所示,优选将浓度检测传感器35布置到在中间转印带8的移动方向上比图像形成部Pd更靠下游侧且比二次转印辊9的接触位置更靠上游侧的位置。
(2.关于图像形成部的详细情况)
接着,对上述图像形成部Pa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图像形成部Pb~Pd基本上与图像形成部Pa同样地构成,因此,省略对其的详细说明。
图2是放大示出图1中的图像形成部Pa附近的截面图。在感光鼓1a的周围,沿着鼓旋转方向(图2的逆时针方向)依次布置有:上述带电装置2a、显影单元3a、首次转印辊6a、以及清洁装置5a。其中,首次转印辊6a被布置在与感光鼓1a中间夹着中间转印带8而相向的位置。
此外,感光鼓1a、带电装置2a、以及清洁装置5a被单元化。另外,在图像形成部Pa~Pd中,将由感光鼓、带电装置、清洁装置构成的单元以下称为处理单元50a~50d(参见图5A,图6等)。
并且,在相对于感光鼓1a位于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上游侧的位置布置有具备刷辊19a的带清洁装置19,刷辊19a与从动辊10中间夹着中间转印带8而相向。刷辊19a在与中间转印带8的抵接面以比中间转印带8的线速度快(这里是1.2倍)的线速度向同一方向(正转)被旋转驱动。
带电装置2a具有与感光鼓1a接触并向鼓表面施加带电偏置(bias)的带电辊21、以及用于清洁带电辊21的带电清洁辊23。显影单元3a是具有两根搅拌运送螺杆25、磁辊27以及显影辊29的接触显影式单元,其向显影辊29施加与调色剂的带电极性相同极性(正)的显影偏置来使调色剂吸附到鼓表面上。
清洁装置5a具有滑擦辊(研磨部件)30、清洁片31、以及回收螺旋构件33。滑擦辊30以预定的压力压靠在感光鼓1a上,并通过彩色鼓清洁马达(没有图示)在与感光鼓1a的抵接面上向相同方向被旋转驱动,其线速度被控制为比感光鼓1a的线速度快(这里为1.2倍)。滑擦辊30例如举出了在金属轴的周围作为辊体形成了EPDM橡胶制造的具有55°的ASKER C硬度的发泡体层的构造。作为辊体的材质不限于EPDM橡胶,也可以是其他材质的橡胶或发泡橡胶体,适于使用ASKER C硬度在10~90°的范围的材质。
另外,ASKER C是日本橡胶协会标准规格中规定的硬度计(弹簧式硬度计)之一,是用于测定硬度的测定器。ASKER C硬度是指用上述测定器测定的硬度,数值越大,表示是越硬的材料。
清洁片31与感光鼓1a抵接的状态被固定在感光鼓1a表面的比与滑擦辊30的抵接面更靠旋转方向下游侧的位置。清洁片31例如采用JIS硬度为78°的聚氨脂橡胶制的片,并在其抵接点相对于感光体切线方向以预定的角度被安装。另外,清洁片31的材质和硬度、尺寸、向感光鼓1a的深入量和压靠力等根据感光鼓1a的标准来适当设定。另外,JIS硬度是指在日本工业标准(JIS;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中规定的硬度。
通过滑擦辊30和清洁片31从感光鼓1a表面去除的残留调色剂随着回收螺旋构件33的旋转而被排出到清洁装置5a(参见图2)的外部。本发明所使用的调色剂采用从二氧化硅、氧化钛、钛酸锶、氧化铝等中选择的研磨剂被埋入调色剂粒子表面并被保持为其一部分向表面突出、或者研磨剂被静电附着在调色剂表面上的调色剂。
如此,通过使滑擦辊30相对于感光鼓1a具有速度差地旋转,来利用包含研磨剂的残留调色剂研磨感光鼓1a的表面,并通过滑擦辊30和清洁片31将鼓表面的水分和污染物质与残留调色剂一并去除。
装置主体内部的布局可适当改变。例如,当然也可以将感光鼓1a~1d和中间转印带8的旋转方向设置成本实施方式相反,同时将处理单元50a~50d和显影单元3a~3d的位置关系设置成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并与此相应地设定纸张P的运送路径。
例如图3是示出图像形成装置200的其他构成的截面图,图4是放大示出图3中的图像形成部Pa附近的截面图。该图像形成装置200与将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左右翻转后的构成基本相同,基本构成相同。在图3中,标号140a~140d是填充有向显影单元3a~3d供应的调色剂的调色剂盒。
在图3的构成中,逆时针旋转的中间转印带8与各图像形成部Pa~Pd邻接设置,在使感光鼓1a~1d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针对各感光鼓1a~1d的图像形成处理与图1的构成的情况同样地被执行。另外,在图3的构成中,带清洁装置19采用片状的带清洁器。此外,中间转印带8架设在从动辊10和驱动辊11上,但是如图1所示也可以是还架设在张紧辊20上的构成。
图5A和图5B是图3的图像形成装置200的立体图,图5A是示出通过后述的定位装置60进行处理单元50a~50d定位前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图5B是示出进行处理单元50a~50d定位后的状态下的立体图。如图5A和图5B所示,处理单元50a~50d和显影单元3a~3d分别从装置主体的开口部101向感光鼓的轴向滑动而被安装。并且,处理单元50a~50d的开口部101侧的一端部通过定位装置60被定位。处理单元50a~50d的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在开口部的里侧以与没有图示的设置在装置主体上的驱动机构连结的方式被定位。
这里,对作为通过定位装置60进行定位的对象的处理单元50a~50d进行补充说明。图6是示出作为通过定位装置60进行定位的对象的处理单元50a的外观的立体图。处理单元50a除了上述的感光鼓1a、带电装置2a、清洁装置5a之外还具有调色剂废弃口51a。通过清洁装置5a回收的用于废弃的调色剂从调色剂废弃口51a被排出、并经由后述的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参见图17)被运送至回收容器120(参见图18)。此外,处理单元50b~50d也一样,具有调色剂废弃口51b~51d,通过清洁装置5b~5d回收的用于废弃的调色剂从调色剂废弃口51b~51d被排出、并经由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被运送至回收容器120。
此外,图7是示出与上述处理单元50a并用的显影单元3a的外观的立体图。显影单元3a在内部具有上述两根搅拌运送螺杆25、磁辊27、显影辊29,并且具有与后述的调色剂供应部130a(参见图23)连接的调色剂供应口40a。对应颜色的调色剂经由该调色剂供应口40a被供应到显影单元3a的内部,被用于静电潜像的显影。此外,显影单元3b~3d也一样,分别具有调色剂供应口40b~40d,对应颜色的调色剂经由调色剂供应口40a~40d被供应到显影单元3b~3d的内部,被用于静电潜像的显影。
(3.关于处理单元定位装置)
接着,对本发明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进行说明。为了便于以下的说明,预先如下定义方向。首先,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将感光鼓1a~1d的鼓轴并排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包含各鼓轴的平面垂直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垂直的方向(鼓轴方向)设为Z方向。即,在图3等的图像形成装置200中,X方向与左右方向相对应,Y方向与上下方向相对应,Z方向与前后方向相对应。另外,假设X、Y、Z的各方向是指通过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完成定位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定位状态)下的方向。另外,这里不问X、Y、Z的各方向的正负朝向。
图8是示出定位装置60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定位装置60是进行分别具有感光鼓1a~1d的处理单元50a~50d的相互间定位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具有定位板70、保持器部80、螺旋弹簧90(参见图10)。以下,对各结构的细节进行说明。
(3-1.定位板)
图9是定位完成状态下的定位板70的立体图,图10是被保持器部80的后述的卡钩83的转动轴83a插通的状态下的定位板70的立体图。定位板70被构成为具有平板部71和插通部72、72。
如图8所示,平板部71是形成有轴承孔73a、73b、73c、73d、定位销74、74以及凹部75a、75b、75c、75d的板状平板。轴承孔73a~73d在平板部71中在X方向上以预定间隔被形成为一列,并且被形成在比Y方向的中央更靠下侧的位置。凹部75a~75d在平板部71中被形成在从轴承孔73a、73b、73c、73d沿X方向偏离的位置。当保持器部80转动时,处理单元50a~50d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参见图9)通过平板部71的凹部75a~75d的内侧,避免了调色剂废弃口51a~51d和平板部71相干扰。如此,平板部71被形成为在保持器部80转动时能够避免与处理单元50a~50d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接触的形状。
定位销74、74贯穿平板部71而被固定在平板部71上,以使轴承孔73a~73d和凹部75a~75d位于该定位销74、74之间。从而,定位销74、74在X方向上与轴承孔73a~73d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的定位销74、74通过各自的后端被铆接在板片74a、74a(参见图13A、图13B)上而被固定在平板部71上,并通过被嵌入到形成在用于装填各处理单元50a~50d的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上的用于定位的孔部42、42(参见图5A),而进行与装置主体的定位。
插通部72、72通过将平板部71的X方向两端部向与前侧板41的接触侧的相反侧的方向弯折而形成(参见图9)。从而,两个插通部72、72隔着平板部71而处于相向的位置关系。
插通部72、72上分别形成有插通口72a、72a。这里,图11是放大示出一个插通部72的立体图。保持器部80的卡钩83的转动轴83a空出少许间隙t(mm)被插通在插通口72a中。另一个插通部72也一样。上述间隙t的平均为((插通口72a的内径)-(转动轴83a的外径))/2。
即,当转动轴83a空出间隙插通在插通口72a中时,并不是在转动轴83a的外表面和插通口72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均匀的间隙t,而且转动轴83a位于从插通口72a的中心沿插通口72a的半径方向相对偏离的位置,并与插通口72a的内表面相接触,由此插通部72被转动轴83a保持。因而,上述间隙t的最小值为0(切点的值),最大值为(插通口72a的内径)-(转动轴83a的外径),因此间隙t的平均为((插通口72a的内径)-(转动轴83a的外径))/2。
如此,通过插通口72a的内表面和转动轴83a的外表面之间存在间隙t,定位板70(特别是平板部71)以能够稍许位移的状态被保持器部80(特别是转动轴83a)保持。即,定位板70并不是完全被固定在保持器部80上,而是被保持为能稍许晃动。平板部71的位移既包含向与平板部71的转动轴83a垂直的方向的平行移动,也包含将转动轴83a作为摆动轴的平板部71的倾斜的变化。
另外,插通部72、72也可以构成为由与平板部71不同的部件构成,并被固定在平板部71的X方向两端部。总之,插通部72、72只要在平板部71的X方向两端部向Z方向竖直设置即可。
(3-2.保持器部)
接着,基于图8、图12、图13A、图13B对保持器部80进行说明。图12是示出保持器部80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图13A和图13B是示出定位装置60的概要结构的截面图,图13A示出了定位完成前的状态下的截面图,图13B示出了定位完成状态下的截面图。
保持器部80是通过以转动轴80a为中心并在保持定位板70的情况下转动来用于使鼓轴1a1,1b1,1c1,1d1针对定位板70的轴承孔73a、73b、73c、73d相对地插拔的保持部件。该保持器部80通过由连结部82、82连结转动轴80a的两端部与主体81而被支撑。主体81支撑转动轴83b,该转动轴83b保持定位板70、卡钩83、83、以及手柄84。
装置主体支撑转动轴80a,以使其与处理单元50a~50d的鼓轴1a1~1d1所排列的X方向平行并位于比鼓轴1a1~1d1更靠上方的位置。即,在图8中,转动轴80a位于比供鼓轴1a1~1d1嵌入的轴承孔73a~73d更靠Y方向上侧的位置。从而定位装置60能够以转动轴80a为支点进行转动,以便相对于装置主体的正面从下打开(下開き)。
主体81整体形成为沿X方向长的形状,其垂直于转动轴80a的截面的形状呈在定位完成状态下面对前侧板41的一侧开口的凹状。上述定位板70的平板部71处于主体81的上述开口处。但是,平板部71未被固定在主体81上,而是如上所述,经由插通部72、72可位移地被转动轴83a保持。主体81在定位完成状态下位于比转动轴80a更靠Y方向下方的位置。
这样的主体81包括相向壁部85、底面部86、侧面部87、87、顶面部88、卡钩保护部89、89。
相向壁部85是与定位板70的平板部71隔着间隙而相向的壁部。该相向壁部85形成有与平板部71的凹部75a、75b、75c、75d对应的凹部85a、85b、85c、85d。由此,在保持器部80的定位状态下,处理单元50a~50d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通过相向壁部85的凹部85a~85d的内侧,避免了调色剂废弃口51a~51d和相向壁部85发生干扰。此外,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相向壁部85在Y方向上的长度(高度)小于平板部71在Y方向上的长度(高度)。并且,相向壁部85上垂直设置有抵接部85p,在定位状态下平板部71抵接到该抵接部85p上。
底面部86与相向壁部85的Y方向上的下端部连结,构成主体81的底面。从而,底面部86被形成为其与相向壁部85的凹部85a~85d以外的部分的连结部位呈平板状、但在与凹部85a~85d的连结部位处具有顺着凹部85a~85d而成的曲面的形状。
侧面部87、87与相向壁部85以及底面部86相垂直地连结在该相向壁部85以及底面部86的X方向上的两端处。顶面部88连结在相向壁部85的Y方向上的上端部,并形成为其与底面部86的间隔随着从相向壁部85侧向开口侧(平板部71侧)而呈阶梯状或者连续扩大的形状(参见图13A,图13B)。上述连结部82、82分别被设置在该顶面部88的X方向上的两端。
卡钩保护部89、89分别以从侧面部87向X方向稍稍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在相向壁部85、侧面部87和顶面部88的X方向上的两端,以便在与转动轴80a垂直的面内覆盖卡钩83、83,由此保护卡钩83、83。不过,卡钩保护部89、89在定位完成状态下面对前侧板41的一侧开口,卡钩83、83的前端从该开口露出。
卡钩83、83是与装填各处理单元50a~50d的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的孔部43、43(参见图5A)卡合的卡合部件,其被设置在由主体81支撑的转动轴83a的两端,并以该转动轴83a为支点一体地转动。没有图示的弹簧将卡钩83、83向与装置主体的孔部43、43卡合的转动方向施压。卡钩83、83的转动轴83a与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平行地(在定位完成状态下沿X方向)设置。
手柄84被固定在卡钩83、83的转动轴83a的X方向上的中央部,其通过以转动轴83a为支点向与装置主体卡合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卡钩83、83,来解除卡钩83、83与装置主体的卡合。
(3-3.螺旋弹簧)
接着,基于图13A和图13B对螺旋弹簧90进行说明。螺旋弹簧90是将定位板70的平板部71向平板部71离开保持器部80的相向壁部85的方向施压的平板施压部件,其被设置在相向壁部85与平板部71之间。特别是螺旋弹簧90在与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垂直的截面内对平板部71的从中央偏离的位置施压。具体而言,例如在图13B的定位完成状态下,螺旋弹簧90对平板部71的比中央更向Y方向下侧偏离的位置施压。此外,螺旋弹簧90与两个定位销74相对应地被设置两个(参见图10),并且各螺旋弹簧90分别将定位销74与板片74a一并从后端向前侧板41侧施压。
施压部件只要能够将平板部71向平板部71离开相向壁部85的方向施压即可,并不限定于上述螺旋弹簧90,例如也可以是板簧,还可以是橡胶状的弹性体。
(3-4.关于定位动作)
接着,对使用定位装置60执行各处理单元50a~50d的定位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下面将相对于装置主体而打开定位装置60的方向、即定位装置60相对于装置主体而转动以使各处理单元50a~50d露出的方向称为A方向,将其相反方向称为B方向(参见图13A)。
首先,在各处理单元50a~50d更换前的初始状态、即向装置主体装填各处理单元50a~50d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各处理单元50a~50d的鼓轴1a1~1d1被嵌入到定位装置60的平板部71的轴承孔73a~73d中(参见图8),各处理单元50a~50d彼此间的定位已恰当完成。此外,定位销74、74被嵌入到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的孔部42、42(参见图5A),定位装置60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定位也已恰当完成。该初始状态下的定位装置60相对于装置主体的位置与前面图5B中所示的定位完成状态下的位置相同。
此时,如图13B所示,平板部71与垂直设置在保持器部80的相向壁部85的抵接部85p的前端抵接,相向壁部85和平板部71的距离被保持为抵接部85p的Z方向上的长度d(mm)。另外,平板部71被螺旋弹簧90向离开相向壁部85的方向施压,但由于与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接触,上述施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接着,当更换各处理单元50a~50d时,为了解除通过定位装置60进行的定位,用户操作保持器部80的手柄84,并以转动轴83a为支点转动卡钩83、83,解除卡钩83、83与装置主体(前侧板41的孔部43、43)的卡合。由此,用户以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为支点向A方向转动定位装置60,可解除鼓轴1a1~1d1向轴承孔73a~73d的嵌入以及定位销74、74向孔部42、42的嵌入。如图5A所示,用户通过向A方向转动定位装置60直到各处理单元50a~50d的鼓轴1a1~1d1侧露出为止,能够从装置主体取出各处理单元50a~50d并进行更换。
此时,螺旋弹簧90将平板部71向离开相向壁部85的方向施压,并且由于与前侧板41的接触被解除,从而上述接触对上述施压方向的移动的限制也被解除,因此如图13A所示,相向壁部85与平板部71的距离变为d+α(mm),上述距离比定位完成状态时变大,平板部71与抵接部85p的抵接也被解除。另外,α与插通口72a和转动轴83a之间的间隙t的最大(间隙t的平均的2倍)长度相当。
在更换各处理单元50a~50d后,通过向B方向转动定位装置60来进行各处理单元50a~50d的定位。这里,图14A和图14B示出了通过向B方向转动定位装置60而鼓轴1a1的前端与平板部71的轴承孔73a接触了的状态。由于鼓轴1a1向Z方向延伸,因此鼓轴1a1向轴承孔73a的嵌入方向也是Z方向。但是,定位装置60的转动方向在与转动轴80a垂直的截面内沿着圆弧状的轨迹,因此严格来说与上述嵌入方向不同。因而,当向轴承孔73a嵌入鼓轴1a1时易发生卡阻(こじり)。
但是,平板部71由于间隙t的存在而以可位移的状态经由插通部72、72被保持在保持器部80(转动轴83a)上,因此当轴承孔73a和鼓轴1a1接触时,如图14A所示,反抗螺旋弹簧90的施压,平板部71向与上述施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相对地接近相向壁部85),或者如图14B所示,平板部71自身转动,从而平板部71相对于施压方向的倾斜发生变化。通过这样的平板部71的运动、即平板部71相对于相向壁部85的相对且连续的位置变化,减少了轴承孔73a与鼓轴1a1接触时的摩擦阻力和应力,容易将鼓轴1a1嵌入轴承孔73a。另外,鼓轴1b1~1d1向轴承孔73b~73d的嵌入也与上述相同。
此外,图15A和图15B示出了通过定位装置60向B方向转动而定位销74的前端与前侧板41的孔部42接触了的状态。定位销74向孔部42的嵌入也与上述相同。即,当定位销74和孔部42接触时,如图15A所示,反抗螺旋弹簧90的施压,平板部71向与上述施压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相对地接近相向壁部85),或者如图15B所示,平板部71自身转动,从而平板部71相对于施压方向的倾斜发生变化,由此减少了孔部42和定位销74接触时的摩擦阻力和应力,容易将定位销74嵌入到孔部42。
在如此完成了鼓轴1a1~1d1向轴承孔73a~73d的嵌入以及定位销74、74向孔部42、42的嵌入后,如图13B所示,抵接部85p的前端与平板部71抵接,定位完毕。此时,卡钩83、83的前端嵌入到前侧板41的孔部43、43并与其卡合,定位装置60被完全固定在装置主体上。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定位装置60,如果在装置主体侧支撑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则无论转动前还是转动后,定位装置60均处于装置主体侧,而不会从装置主体完全分离。由此,能够在接近装置主体的位置进行定位板70的安装/拆卸操作。此外,由于定位装置60以转动轴80a为支点以相同轨迹反复转动,因此每当更换各处理单元50a~50d时都能够通过定位装置60的转动而将定位板70可靠地安装到正确的位置,并且在每次更换时也不需要通过手感来配合定位板70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各处理单元50a~50d更换时的定位板70的安装/拆卸操作,能够极大地提高各处理单元50a~50d更换时的操作性。
此外,定位装置60的保持器部80如下保持定位板70:当通过转动而向轴承孔73a~73d嵌入鼓轴1a1~1d1时,通过轴承孔73a~73d与鼓轴1a1~1d1的接触,反抗由螺旋弹簧90产生的施压而使得平板部71相对于相向壁部85的位置相对地发生变化。由此,通过平板部71相对于相向壁部85的相对且连续的位置变化,能够减少上述接触时的摩擦阻力和应力。从而,即使是使保持器部80转动的结构,也能够顺利地进行鼓轴1a1~1d1向轴承孔73a~73d的插入。并且,能够通过使用螺旋弹簧90的简单的结构来减少摩擦阻力和应力,因此能够容易地实现通过保持器部80转动来进行定位板70的安装/拆卸的结构。
此外,通过使用手柄84进行的简单的操作,能够转动保持器部80来进行定位板70的安装/拆卸,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各处理单元50a~50d更换时的操作性。
此外,由于在定位板70的插通部72的插通口72a和转动轴83a之间形成有间隙t,因此平板部71被支承为相对于相向壁部85可相对位移(可平行移动以及可转动)该间隙t的量。由此,能够在通过平板部71的位置变化来可靠地减少轴承孔73a~73d与鼓轴1a1~1d1的摩擦阻力和应力的情况下,将鼓轴1a1~1d1可靠且顺利地嵌入到轴承孔73a~73d。
此外,上述螺旋弹簧90在与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垂直的截面内对平板部71的从中央偏离的位置施压(参见图13A,图13B)。由此,在上述截面内能够对平板部71施加少许翘曲。这里,图16是放大示出平板部71的轴承孔73a与鼓轴1a1的接触部的截面图。如该图所示,在定位完成状态下,即使轴承孔73a和鼓轴1a1之间存在少许间隙,通过平板部71的上述翘曲,轴承孔73a和鼓轴1a1也可靠地线接触或面接触。另外,轴承孔73b~73d与鼓轴1b1~1d1的接触部也一样。其结果,能够防止在定位完成状态下鼓轴1a1~1d1不稳,并且能够使鼓轴1a1~1d1和定位板70接地时的电导通稳定。
此外,由于上述螺旋弹簧90从后端对被固定在平板部71上的定位销74施压,因此能够将螺旋弹簧90的施压力有效地提供给定位销74。由此,即使是转动保持器部80的结构,也能够在抑制定位销74与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的孔部42的摩擦阻力的情况下顺利地进行定位销74向孔部42的嵌入,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定位板70的定位。
此外,在定位板70中,由于轴承孔73a~73d和定位销74、74在X方向上位于同一直线上,因此通过保持器部80转动,能够同时进行鼓轴1a1~1d1向轴承孔73a~73d的嵌入以及定位销74、74向孔部42、42的嵌入。并且,由于嵌入时平板部71反抗螺旋弹簧90的施压而发生的位置变化对各个嵌入部分产生同样的作用,因此能够将各个插入全部同时顺利地进行。
(4.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200所具备的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可与各处理单元50a~50d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参见图9)装卸,用于将通过各清洁装置(对应于图1、图3的清洁装置5a~5d)回收并从调色剂废弃口51a~51d排出的调色剂运送到回收容器120(参见图18)。该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具有:转动轴110a、连接口111a~111d、运送部112(参见图18)、凸部113、卡钩114、114、以及手柄115。
转动轴110a以与处理单元50a~50d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所排列的X方向平行的方式被装置主体支撑。该转动轴110a位于比连接口111a~111d更靠Y方向下侧的位置,所以,位于比与连接口111a~111d连接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更靠Y方向下侧的位置。通过如此安置转动轴110a,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能够以转动轴110a为支点转动,以便相对于装置主体的正面从上打开(上開き)。
连接口111a~111d是可与各处理单元50a~50d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装卸的部分。这里,图18是运送部112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8中,为了方便,仅示出了处理单元50a~50d中的处理单元50a。从调色剂废弃口51a~51d经由上述连接口111a~111d被运送至内部的废弃用的调色剂,被运送部112沿着X方向运送,并经由排出口112a(参见图17)排出至回收容器120。
凸部113被嵌入到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的孔部44(参见图20),进行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定位。如图17所示,连接口111a~111d和凸部113在X方向上位于同一直线上。
卡钩114、114是与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的孔部45、45(参见图20)卡合的卡合部件,被设置在贯通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侧面部的转动轴114a的两端,并以该转动轴114a为支点进行转动。没有图示的弹簧将卡钩114、114向与装置主体卡合的转动方向施压。另外,卡钩114、114的转动轴114a与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转动轴110a平行地设置,并且被设置在比转动轴110a更靠Y方向上方的位置。
手柄115被设置成与卡钩114、114连动,当拉手柄115时,卡钩114、114以转动轴114a为支点向与同装置主体卡合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由此,通过卡钩114、114与装置主体的卡合被解除,能够使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转动。
如上构成的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相对于定位装置60被设置在与各处理单元50a~50d相反的一侧。即,定位装置60位于各处理单元50a~50d的Z方向上的外侧(正面侧),并且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位于各处理单元50a~50d的Z方向上的外侧(正面侧)。从而,如果不先转动打开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就无法接着转动打开定位装置60,相反地,如果不先转动关闭定位装置60,就无法转动关闭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
接着,对包括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操作在内的各处理单元50a~50d的更换操作的顺序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相对于装置主体的初始状态下的位置的立体图。当更换各处理单元50a~50d时,首先,在打开装置主体的没有图示的前盖后,拉拽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手柄115来解除通过卡钩114、114的与装置主体的卡合,并以转动轴110a为支点转动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此时,根据转动轴110a与调色剂废弃口51a~51d的上述位置关系,如图20所示,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相对于装置主体的正面从上打开并转动。
当使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转动时,比其更靠内侧的定位装置60露出。从而可使定位装置60转动,并通过上述的方法来转动定位装置60。此时,根据转动轴80a与鼓轴1a1~1d1的上述位置关系,如图21所示,定位装置60相对于装置主体的正面从下打开并转动。由此,处理单元50a~50d的定位被解除,因此如图22所示,例如可取出处理单元50d并进行更换。另外,显影单元3a~3d也能够在图22的状态下进行更换。更换后能够通过与上述相反的顺序恢复到通常的状态。
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相对于定位装置60被设置在与各处理单元50a~50d相反的一侧。如此,通过使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位于比定位装置60更靠鼓轴方向外侧的位置,当为了废弃通过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运送后滞留在回收容器120中的废弃用的调色剂而从装置主体卸下回收容器120时,可不操作定位装置60。即能够构成为不打开定位装置60也能够例如在图19的状态下从装置主体卸下回收容器120的结构。由此,能够高效地进行废弃调色剂的废弃操作,能够提高其操作性。特别是,废弃调色剂的废弃操作例如大多与调色剂盒的更换同时进行,其频率与处理单元50a~50d的更换频率相比格外高,因此上述効果非常好。
此外,由于定位装置60被布置在比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更靠内侧(各处理单元侧)的位置,因此多少能够减少在各处理单元50a~50d中因各鼓轴1a1~1d1变长而引起的挠曲。
此外,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转动轴110a由于与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所排列的X方向平行,所以对于所有调色剂废弃口51a~51d,能够同时进行调色剂废弃口51a~51d与转动的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装卸。并且,转动轴110a位于比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更靠下方的位置,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以转动轴110a为支点从上打开,因此当使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处于打开状态时,能够用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接住从各调色剂废弃口51a~51d朝着图像形成装置200的设置面落下的废弃调色剂,能够防止设置面被废弃调色剂污染。
此外,定位装置60的转动轴80a位于比各处理单元50a~50d的各鼓轴1a1~1d1更靠上方的位置,定位装置60以转动轴80a为支点从下打开。通过如此使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和定位装置60相对于装置主体打开的方向相反,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能够构成为对于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打开定位装置60的转动轴80a侧,而对于定位装置60则打开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转动轴110a侧。即,能够构成为使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和定位装置60转动以使得彼此的转动轴110a和转动轴80a之间部分露出。在此情况下,即便使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和定位装置60双方均处于打开状态,两者也不会发生干扰,此外还你能够校宽地确保各处理单元50a~50d和各显影单元3a~3d的取出放入空间。其结果,各处理单元50a~50d和各显影单元3a~3d的更换操作也变得容易。
(5.关于调色剂供应部)
在图像形成装置200中设有从调色剂盒向显影单元3a~3d供应调色剂的调色剂供应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使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位于装置主体的正面侧,但如果与此同样地使调色剂供应部位于装置主体的正面侧,则为了防止调色剂供应部与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发生干扰,必须以复杂的结构构成调色剂供应部,此外,为了可靠地进行调色剂的供应,需要在调色剂供应部的内部设置调色剂的进给机构(例如螺杆)。从而调色剂供应部的结构、装置的设计会变得复杂。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调色剂供应部位于装置主体后方侧来避免了上述问题。下面对调色剂供应部的布置位置的细节进行说明。
图23是示出显影单元3a、调色剂供应部130a、调色剂盒(调色剂容器)140a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另外,显影单元3b~3d、调色剂供应部130b~130d、调色剂盒140b~140d的位置关系也一样。上述的中间转印带8(参见图1、图3)位于各调色剂盒140a~140d与各显影单元3a~3d之间。
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与显影单元3a~3d相对应地设置,从各调色剂盒140a~140d向各显影单元3a~3d供应预定颜色的调色剂。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与各显影单元3a~3d中的与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相反侧的端部相对应地设置。因而,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在Z方向上相对于中间转印带8位于与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相反侧的位置。另外,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的调色剂排出侧与显影单元3a~3d的调色剂供应口40a~40d(参见图7)连结。
通过如此安置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的位置,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不会与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发生干扰,能够以简单的结构构成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被构成为具有筒状部131a~131d。筒状部131a~131d是在上下方向上笔直延伸以使从各调色剂盒140a~140d供应而来的调色剂因自重而在内部降落的筒状供应部,其设计比较简单。
由于能够以具有这种筒状部131a~131d的简单的形状形成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因此即使在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的内部不设置调色剂的进给机构,也能够将来自各调色剂盒140a~140d的调色剂供应给各显影单元3a~3d。
特别是,通过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具有上述筒状部131a~131d,能够利用在调色剂筒状部131a~131d内部的自由降落将调色剂供应给各显影单元3a~3d,因此能够简化各调色剂供应部130a~130d的结构。
[实施方式2]
基于附图,如下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部件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单元50a~50d、显影单元3a~3d的形状和结构与实施方式1稍微不同。此外,图像形成装置200具有辊分离接触机构151(参见图26等),定位装置60与其对应地构成。下面对这一点进行说明。
图2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单元50a的外观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单元50a的形状与实施方式1(参见图6)几乎相同,基本功能与实施方式1完全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单元50b~50d的形状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单元50a完全相同。
图25是示出与本实施方式的处理单元50a并用的显影单元3a的外观的立体图。构成后述的辊分离接触机构151(参见图26)的轴部件153的抵接部153a在与后述的定位装置60的定位板70(参见图28)相向的显影单元3a~3d的前表面处突出。此外,在抵接部153a的附近形成有管道连结部150b,该管道连结部150b与用于吸引显影单元3a~3d内的漂浮调色剂的吸引管道连结。并且,在抵接部153a和管道连结部150b的下方形成有供定位装置60的定位凸台86a~86d(参见图28)嵌合的嵌合孔150c。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单元3b~3d与本实施方式的显影单元3a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
接着,对辊分离接触机构151进行说明。显影单元3a~3d具有辊分离接触机构151,该辊分离接触机构151使显影辊29相对于感光鼓1a~1d而接近或退回。图26是辊分离接触机构151的概要侧视图,图27是从轴向(从图26的右方)观看辊分离接触机构151、显影辊29、感光鼓1a的关系的概要图。
使用图26和图27,对显影辊29通过辊分离接触机构151而向感光鼓1a~1d的接近和退回进行说明。这里,对显影单元3a的辊分离接触机构151进行说明,但显影单元3b~3d也一样,因此省略其说明。辊分离接触机构151具有臂部件152a、152b、轴部件153、压缩弹簧154、轴承部件155。
臂部件152a、152b从轴部件153的下方与轴部件153抵接,通过弹簧等施压机构(没有图示)在自由状态下接受向上的施压。轴部件153是将具有预定刚性的素材作为材质而形成并沿显影单元3a的长度方向布置的棒状部件,其被布置为可在轴向(箭头A-A′方向)上自由移动。轴部件153在轴向前侧的端部具有可与定位板70(参见图28)抵接的抵接部153a。在轴部件153的外周面的与臂部件152a、152b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从侧面观看为梯形的两个肋153b、153b。
压缩弹簧154是将轴部件153向轴向前侧(箭头A′方向)施压以便在自由状态下使轴部件153的抵接部153a从显影单元3a的前侧突出的轴施压部件。轴承部件155与臂部件152a、152b形成为一体,起到通过接受磁辊27和显影辊29的各转动轴27a、29a的两端部来连结两辊27、29的连杆部件的功能,并以磁辊27的转动轴27a为中心一体地转动。从而,当轴承部件155以转动轴27a为中心转动时,显影辊29与轴承部件155一起以磁辊27中心转动,从而相对于感光鼓1a接近或退回。另外,轴承部件155也可以是与臂部件152a、152b分开单独的部件。
如图26和图27所示,在轴部件153的抵接部153a从显影单元3a突出的状态下,臂部件152a、152b分别被移至肋153b、153b处并被下压,显影辊29处于从感光鼓1a退回的位置。当抵接部153a从该状态被押入显影单元3a内时,通过轴部件153向轴向上的里侧(箭头A方向)移动,各臂部件152a、152b从肋153b、153b脱离,各臂部件152a、152b向箭头B方向转动。并且,轴承部件155也与各臂部件152a、152b一起以转动轴27a为中心向箭头B方向转动,因此显影辊29接近感光鼓1a。
并且,当再次解除抵接部153a的下压时,轴部件153通过压缩弹簧154的施压力而向轴向前侧(箭头A′方向)移动,由此各臂部件152a、152b分别被移至肋153b、153b处,各臂部件152a、152b向箭头B′方向转动。并且,轴承部件155也与各臂部件152a、152b一起以转动轴27a为中心向箭头B′方向转动,因此显影辊29从感光鼓1a退回。
这里,轴部件153通过肋153b、153b将前方侧的臂部件152a和里侧的臂部件152b同时向下压,但各臂部件152a、152b的转动定时也可以不同。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将里侧的臂部件152b先下压后再将前方侧的臂部件152a向下压。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定位装置60进行说明。图28和图29是分别从处理单元侧和装置外侧观看定位装置60的立体图。本实施方式的定位装置60的基本结构与图8等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定位装置60相同,但在以下几点不同。
在定位装置60的定位板70的平板部71的轴承孔73a~73d的附近形成有开口76a~76d。通过形成在显影单元3a~3d的前表面上的管道连结部150b(参见图25)与开口76a~76d重合,管道连结部150b与形成在保持器部80内的吸引管道(没有图示)连通。
此外,在定位板70的平板部71上固定有在将定位装置60设为关闭状态时与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抵接的接地弹簧91。感光鼓1a~1d经由该接地弹簧91和定位板70而被接地。
此外,在定位装置60的保持器部80的主体81的下端部突出设置有定位凸台86a~86d。当将定位装置60设为关闭状态时,定位凸台86a~86d与各显影单元3a~3d的嵌合孔150c嵌合(参见图25)。
此外,拉伸弹簧92的一端连接在主体81的卡钩83、83的转动轴83a的一个上,其另一端被固定在装置主体内。拉伸弹簧92是将保持器部80向预定的转动方向施压的保持器施压部件。拉伸弹簧92的固定位置和定位装置60的转动支点(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的位置关系被确定,以使拉伸弹簧92的施压力朝着辅助定位装置60的转动操作的方向起作用。具体而言,拉伸弹簧92在装置主体中被固定在以下位置:当定位装置60的转动角度大于或等于预定角度时,拉伸弹簧92将定位装置60向打开方向施压,当定位装置60的转动角度小于预定角度时,拉伸弹簧92将定位装置60向关闭方向施压。对于拉伸弹簧92的固定位置的细节将在后面进行说明。
接着,对还包括定位装置60和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操作在内的各显影单元3a~3d以及各处理单元50a~50d的更换操作的顺序进行说明。
在图19的状态,即各显影单元3a~3d和各处理单元50a~50d向装置主体装填的状态下,如图9所示,各处理单元50a~50d的鼓轴1a1~1d1被嵌入到定位装置60的平板部71的轴承孔73a~73d中,各处理单元50a~50d相互間的定位被恰当地进行。此外,由于定位装置60的定位销74、74被嵌入到装置主体的前侧板41的孔部42、42中(参见图5A),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凸部113也被嵌入到前侧板41的孔部44中(参见图20),因此定位装置60和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相对于装置主体的的定位也被适当地进行。
当从该状态更换各显影单元3a~3d、各处理单元50a~50d时,首先,在打开装置主体的没有图示的前盖后,拉拽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的手柄115(参见图17)来解除卡钩114、114和前侧板41的孔部45、45(参见图20)的卡合,并以转动轴110a为支点转动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在转动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后,如图20所示,比其靠内侧的定位装置60露出。
图30是从图20的左侧观看显影单元3a和定位装置60的定位状态的位置的侧视图。在图30以及下面提到的图32、图34中,对显影单元3a与定位装置60的关系进行了说明,但显影单元3b~3d与定位装置60的关系也可以完全同样地说明。
如图30所示,定位装置60的定位板70被布置在与显影单元3a~3d的前表面相向的位置(第一位置),使得各显影单元3a~3d的显影辊29分离/接触的轴部件153的抵接部153a通过定位板70的平板部71被押入到显影单元3a~3d内。由此,显影单元3a~3d的显影辊29接近各自对应的处理单元50a~50d内的感光鼓1a~1d而布置。
此外,支点93的位置被如下设定:当定位装置60处于第一位置时,使得通过拉伸弹簧92的主体侧的支点93和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的直线L位于比拉伸弹簧92更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定位装置60被作用向显影单元3a~3d压靠的方向(图中的白色箭头方向)的施压力。
由于从该拉伸弹簧92作用的施压力朝着缓解从压缩弹簧154(参见图26)经由抵接部153a作用的打开方向的施压力的方向起作用,因此减少了施加在卡钩83、83上的负载。从而能够在不提高卡钩83的强度的情况下抑制变形和损坏。
接着,操作设置在定位装置60的保持器部80上的手柄84,以转动轴83a为支点使卡钩83、83转动,解除卡钩83、83和装置主体(前侧板41)的卡合。图31是解除了通过定位装置60的卡钩83、83的与装置主体的卡合时的显影单元3a~3d和定位装置60的从正面侧观看的立体图,图32是从图31的左侧观看显影单元3a和定位装置60的侧视图。
若作用在轴部件153上的压缩弹簧154的施压力和在各显影单元3a~3d中产生的施压力合起来,则大于作用在定位部件60上的拉伸弹簧92的施压力。因此,若卡钩83、83和装置主体的卡合被解除,则通过压缩弹簧154的施压力,轴部件153的抵接部153a从显影单元3a~3d的前表面突出,如图32所示,定位装置60被保持在从图30的位置向上方(图32的逆时针方向)转动预定角度的位置(第二位置)。此时,鼓轴1a1~1d1向轴承孔73a~73d中的嵌入以及定位销74、74向前侧板41中的嵌入也被解除。
在该第二位置,也由于通过拉伸弹簧92的主体侧的支点93和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的直线L位于比拉伸弹簧92更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定位装置60被作用向显影单元3a~3d压靠的方向(图中的白色箭头方向)的施压力。因此,不用担心因为定位装置60猛地打开而碰到手。
另外,与第一位置相比,在第二位置,直线L和拉伸弹簧92所成的角度更小,因此从拉伸弹簧92作用于定位装置60的白色箭头方向的施压力小于第一位置下的施压力。因此,当将定位装置60钻动到后述的第三位置时,手所承受的负载不会过大。
接着,以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为支点,将定位装置60打开至从第二位置进一步向上转动了预定角度的位置(第三位置)。当将定位装置60打开至第三位置时,正好为图21所示的位置。图33是放大示出将定位装置60转动到第三位置时的处理单元50c、50d以及显影单元3c、3d附近的正面图,图34是从图21的左侧观看的显影单元3a和定位装置60的侧视图。
通过将定位装置60打开到第三位置,如图21所示,显影单元3a~3d和处理单元50a~50d的前方被打开更宽。如图33所示,导轨100a~100d以向前侧或里侧延伸的方式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200的装置主体中,导轨100a~100d支撑处理单元50a~50d的底部以使其可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同时限制其在左右方向上的位置。在从定位装置60的轴承孔73a、73b、73c、73d拔出鼓轴1a1~1d1后,处理单元50a~50d的前方侧通过自身重量稍向下下降,从而其底部被导轨100a~100d支撑。感光鼓1a~1d的前方侧也从中间转印带8稍微远离。此外,显影单元3a~3d的显影辊29由于从感光鼓1a~1d退回,因此如图22所示,例如能够取出处理单元50d进行更换。此外,其他的处理单元50a~50c和显影单元3a~3d也能够在图22的状态下同样地进行更换。
在上述第三位置,如图34所示,通过拉伸弹簧92的主体侧的支点93和保持器部80的转动轴80a的直线L位于比拉伸弹簧92更靠下侧的位置,因此定位装置60被作用远离显影单元3a~3d的方向(图的白色箭头方向)的施压力。由此,定位装置60在拉伸弹簧92的施压力的作用下反抗重力而被保持在第三位置,因此不需要用手支撑定位装置60,提高了处理单元50a~50d、显影单元3a~3d的更换操作性。
在更换显影单元3a~3d或处理单元50a~50d后,当从图34的状态以与上述相反的顺序使定位装置60朝下转动来关闭时,定位装置60被布置到图32所示的第二位置。此时,如前面所述,定位装置60被作用关闭方向(图32的白色箭头方向)的施压力,定位装置60以与抵接部153a的前端接触的状态被保持,因此能够将握持定位部件60手拿开并重新握持容易施力的位置。
并且,通过从图32的状态对定位装置60施力而将其推到图30所示的第一位置,抵接部153a被押入到显影单元3a~3d内,各显影单元3a~3d的显影辊29被再次压靠到感光鼓1a~1d上。这里,由于拉伸弹簧92的施压力向关闭方向作用,因此能够减少在安装定位装置60时施加到手上的负载。最后,通过朝上转动关闭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能够返回到图19的状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只是打开废弃调色剂运送装置110和定位装置60就能够解除感光鼓1a~1d与显影装置3a~3d的显影辊29的按压。从而,可以不考虑顺序地进行各显影单元3a~3d或者处理单元50a~50d中任意单元的拔出或插入,能够极大地提高更换各显影单元3a~3d和各处理单元50a~50d时的操作性。
此外,由于通过调节拉伸弹簧92的支点93的位置而在与轴部件153的抵接部153a接触的第二位置使得作用于定位装置60的施压力向关闭方向作用,因此不用担心在解除了卡钩83、83时定位装置60猛地打开而碰到手,而且还能够减少将定位装置60从第二位置安装到第一位置时的负载。由此,能够顺利地进行定位装置60(定位板70)的安装操作,从这一点来说也能够极大地提高更换各处理单元50a~50d和各显影单元3a~3d时的操作性。
此外,由于在第一位置,拉伸弹簧92的施压力向关闭方向作用,因此能够降低从抵接部153a施加到卡钩83的打开方向的负载,从而还提高了卡钩83的耐用性也提高。并且,由于在第三位置,拉伸弹簧92的施压力向打开方向作用,因此能够用两手容易地进行各显影单元3a~3d和各处理单元50a~50d的更换。
通过拉伸弹簧92的支点93的位置,不仅能够调节施压力的方向发生转变的变化点的位置,而且还能够调节第一~第三位置下的拉伸弹簧92的施压力的大小。拉伸弹簧92的施压力的大小也可以通过选择拉伸弹簧92的弹性系数来调节。
此外,如图33所示,轴部件153的抵接部153a被设置在通过鼓轴1a1~1d1的直线上(与鼓轴1a1~1d1相同的高度上),当解除了卡钩83、83时,定位板70通过抵接部153a被推压到与鼓轴1a1~1d1(定位销74)相同高度的位置。
如图13B所示,螺旋弹簧90将定位板70向离开保持器部80的方向施压,而定位销74与轴承孔73a~73d(鼓轴1a1~1d1)在X方向上被设置在同一直线上。因此,从抵接部153a作用到定位板70上的推压力的方向与从螺旋弹簧90作用到定位板70上的施压力的方向正好相反。因而,被推压的定位板70难以相对于鼓轴1a1~1d1发生倾斜,能够抑制鼓轴1a1~1d1与轴承孔73a~73d卡阻,因此能够顺畅地打开定位装置60。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此外,本发明除图1和图3所示的彩色打印机以外,也能够应用于复印机、打印机、数码复合机(同时具有复印、传真、扫描、打印等诸多功能的装置,也称为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多功能外围设备))等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
本发明能够利用于使用电子照相处理进行彩色图像形成的四鼓串列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此外,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具有相对于装置主体可装卸的多个处理单元和显影单元、以及进行各处理单元的定位的定位板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利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定位板的安装和拆卸操作容易并且单元更换时的操作性优异的图像形成装置。
Claims (8)
1.一种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相对于装置主体进行处理单元相互间的定位,所述处理单元分别具有与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对应的感光鼓,
所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包括:
定位板,在该定位板上形成有供所述各感光鼓的每个鼓轴嵌入的轴承孔以及与所述装置主体嵌合的定位部;
保持器部,其被设置成相对于所述装置主体可绕支轴转动,并且通过在保持所述定位板的情况下转动来使得所述鼓轴针对所述轴承孔相对地插拔;以及
施压部件,其相对于所述保持器部而将所述定位板朝着所述鼓轴轴向施压,
所述保持器部与所述支轴平行地支撑转动轴使其能够旋转,
所述转动轴在两端附近具有卡钩,所述卡钩与装填所述各处理单元的装置主体卡合;以及
在所述转动轴的中央附近固定有手柄,所述手柄通过转动所述转动轴来解除所述卡钩与所述装置主体的卡合,
所述定位板具有形成有插通口的插通部,其中所述转动轴的两端附近空出间隙插通插通口,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装置主体嵌合的状态下所述各轴承孔和所述定位部位于与所述支轴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所述保持器部如下保持所述定位板:当通过所述保持器部的转动而向所述轴承孔嵌入所述鼓轴时,通过所述轴承孔和所述鼓轴接触,使得所述定位板反抗所述施压部件的施压而相对于所述保持器部改变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定位板是金属板部件,并具有平板形状的平板部,所述各轴承孔和所述定位部被形成在所述平板部上,所述插通部被垂直设置在所述平板部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其中,
在所述定位板的所述定位部上设置有向所述装置主体突出的定位销,在所述装置主体侧形成有供所述定位销嵌入的定位孔。
4.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
分别具有与不同颜色的调色剂对应的感光鼓的处理单元;
其中,通过所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进行所述各处理单元相互间的定位。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处理单元定位装置的所述保持器部的所述支轴与所述各处理单元的各鼓轴所排列的方向平行地布置,
所述支轴位于比所述各鼓轴更靠上方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被布置成与所述各处理单元的各鼓轴所排列的方向平行并位于比所述各鼓轴更靠上方的位置的所述支轴支撑所述保持器部,以使所述保持器部相对于装置主体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转动,
所述保持器部被选择布置到第一位置、从该第一位置向上转动预定量的第二位置、以及从该第二位置进一步向上转动预定量从而所述处理单元的前面被打开的第三位置,
当所述保持器部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时,保持器施压部件将所述保持器部向朝下方转动的方向施压,当所述保持器部从所述第二位置向上方转动了预定角度时,所述保持器施压部件将所述保持器部的施压方向改变至使所述保持器部向上方转动的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保持器施压部件是一端被固定在所述保持器部上、另一端被固定在装置主体上的拉伸弹簧,
当所述保持器部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通过所述拉伸弹簧的主体侧的支点和所述保持器部的所述支轴的直线位于比所述拉伸弹簧更靠上侧的位置。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与所述各处理单元相对应地设置,并使用调色剂对形成在所述各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
所述显影单元包括:显影辊,其向所述各感光鼓供应调色剂;以及辊分离接触机构,其使所述各显影辊相对于所述各感光鼓接近或退回,
所述辊分离接触机构包括:轴部件,其被设置成能够从面对所述定位板的所述各显影单元表面伸出缩回;以及轴施压部件,其将所述轴部件向从所述显影辊表面突出的方向施压,
其中,在所述保持器部从所述第一位置到达至所述第二位置跟前为止,所述保持器部或所述定位板与所述轴部件抵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0015067A JP5130308B2 (ja) | 2010-01-27 | 2010-01-27 | ドラムユニット位置決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15067 | 2010-01-27 | ||
JP2010-058858 | 2010-03-16 | ||
JP2010058858A JP5460395B2 (ja) | 2010-03-16 | 2010-03-16 | 画像形成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35751A CN102135751A (zh) | 2011-07-27 |
CN102135751B true CN102135751B (zh) | 2014-08-20 |
Family
ID=44295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70556.6A Active CN102135751B (zh) | 2010-01-27 | 2010-11-26 | 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543033B2 (zh) |
CN (1) | CN10213575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42741B2 (ja) * | 2010-11-30 | 2014-07-09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トナー供給装置及びトナー収納容器 |
JP5834724B2 (ja) * | 2011-09-30 | 2015-12-24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935391B2 (ja) | 2012-02-29 | 2016-06-1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815606B2 (ja) * | 2013-07-11 | 2015-11-1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07492B2 (ja) * | 2013-07-12 | 2017-04-05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6163957B2 (ja) | 2013-08-13 | 2017-07-19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 |
JP5894128B2 (ja) * | 2013-08-22 | 2016-03-23 |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KR20150057488A (ko) * | 2013-11-19 | 2015-05-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현상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JP6208588B2 (ja) * | 2014-01-28 | 2017-10-04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支持機構及び基板処理装置 |
KR101689868B1 (ko) | 2014-06-10 | 2017-01-09 | 에스프린팅솔루션 주식회사 | 토너 카트리지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
JP1536790S (zh) * | 2015-03-31 | 2015-11-02 | ||
JP1536792S (zh) * | 2015-03-31 | 2015-11-02 | ||
JP1536791S (zh) * | 2015-03-31 | 2015-11-02 | ||
JP1536793S (zh) * | 2015-03-31 | 2015-11-02 | ||
JP2018146608A (ja) * | 2017-03-01 | 2018-09-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ベルトユニット |
JP7183596B2 (ja) * | 2018-07-09 | 2022-12-06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7484306B2 (ja) * | 2020-03-26 | 2024-05-16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回収容器及び粉体塗装装置 |
JP7484298B2 (ja) * | 2020-03-26 | 2024-05-16 |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 粉体処理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252600B2 (ja) | 1994-05-12 | 2002-02-04 |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101349A (en) * | 1998-04-13 | 2000-08-08 |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Image-forming machine having an image forming unit movable from an acting position to a non-acting position |
JP2000019928A (ja) * | 1998-04-13 | 2000-01-21 | Mita Ind Co Ltd | 画像形成機 |
JP3372939B2 (ja) * | 1999-11-30 | 2003-02-04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007531B2 (ja) * | 2000-10-30 | 2007-11-14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0407065C (zh) * | 2002-12-20 | 2008-07-30 | 株式会社理光 | 图像形成装置 |
EP1482385A3 (en) * | 2003-05-20 | 2005-04-06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US7245868B2 (en) | 2004-05-24 | 2007-07-17 | Ricoh Company, Ltd.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ounting and dismounting a waste toner bottle |
JP4417788B2 (ja) * | 2004-06-18 | 2010-02-17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措置 |
JP4463083B2 (ja) * | 2004-11-19 | 2010-05-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
JP4372728B2 (ja) * | 2005-06-22 | 2009-11-2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現像剤回収装置 |
JP2007010850A (ja) * | 2005-06-29 | 2007-01-18 | Kyocera Mita Corp | 廃トナー回収装置 |
JP4653639B2 (ja) * | 2005-07-04 | 2011-03-16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318704B2 (ja) * | 2005-08-31 | 2009-08-26 |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CN1932672B (zh) * | 2005-09-15 | 2011-12-21 | 株式会社理光 | 成像装置和能够提速供应显影剂的显影剂供给件 |
JP4724002B2 (ja) * | 2006-01-06 | 2011-07-13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US8254823B2 (en) * | 2007-10-15 | 2012-08-28 | Ricoh Company, Ltd. | Waste toner storage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same |
JP5022864B2 (ja) * | 2007-11-01 | 2012-09-12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4630912B2 (ja) * | 2008-04-02 | 2011-02-0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08606A (ja) * | 2008-06-25 | 2010-01-14 | Fuji Xerox Co Ltd | 現像剤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0
- 2010-11-26 CN CN201010570556.6A patent/CN102135751B/zh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1-06 US US12/985,533 patent/US8543033B2/en active Active
-
2013
- 2013-08-20 US US13/971,183 patent/US8805267B2/en active Active
Non-Patent Citations (5)
Title |
---|
JP特开2000-19928A 2000.01.21 |
JP特开2002-139976A 2002.05.17 |
JP特开2006-145819A 2006.06.08 |
JP特开2007-10850A 2007.01.18 |
JP特开2009-115836A 2009.05.28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543033B2 (en) | 2013-09-24 |
US8805267B2 (en) | 2014-08-12 |
US20110182615A1 (en) | 2011-07-28 |
CN102135751A (zh) | 2011-07-27 |
US20130336695A1 (en) | 2013-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35751B (zh) | 处理单元定位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 |
JP5481424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US7715765B2 (en) | Detachable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5659134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5514697B2 (ja) | 現像装置、画像形成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111811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6200335B (zh) | 图像形成设备 | |
JP546039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5204307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4538026B2 (ja) | 帯電装置、画像形成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36342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826211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7156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1608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765856B2 (ja) | 現像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US10241464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two opening and closing portions | |
JP5409880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5130308B2 (ja) | ドラムユニット位置決め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 |
JP4685197B2 (ja) |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 |
JP5903410B2 (ja) | 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US11550255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eveloping cartridge | |
EP4068002B1 (en) | Manual sheet feed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6365525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EP3118691B1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ensures improved replacement workability of image carrier unit | |
JP4598461B2 (ja)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Osaka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KYOCERA CORP TO: KYOCERA DOCUMENT SOLUTIONS INC.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