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7043B - 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117043B CN102117043B CN2010105726524A CN201010572652A CN102117043B CN 102117043 B CN102117043 B CN 102117043B CN 2010105726524 A CN2010105726524 A CN 2010105726524A CN 201010572652 A CN201010572652 A CN 201010572652A CN 102117043 B CN102117043 B CN 1021170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bsorbing member
- impact absorbing
- impact
- subjec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5489 elastic deform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4
- 229920003002 synthetic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057 synthetic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116 miti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copper;5,10,15,20-tetraphenylporphyrin-22,24-diid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CC(C(=C2C=CC([N-]2)=C(C=2C=CC=CC=2)C=2C=CC(N=2)=C(C=2C=CC=CC=2)C2=CC=C3[N-]2)C=2C=CC=CC=2)=NC1=C3C1=CC=CC=C1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6324 polyoxym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30182556 Polyacetal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furose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S(=O)(=O)N)=CC(C(O)=O)=C1NCC1=CC=CO1 ZZUFCTLCJUWOS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31 harmfu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296 polysilox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493 shap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77 silicon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8—Housings
-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G—ELECTRONIC TIME-PIECES
- G04G17/00—Structural details; Housings
- G04G17/02—Component assemblies
- G04G17/04—Mounting of electronic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无论受到强的冲击,还是受到弱的冲击,均能可靠地吸收冲击的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及电子设备。在手表外壳(1)从外部受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不进行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弱的冲击时,通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体积变化而以排除掉该弱的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另外,在手表外壳(1)从外部受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强的冲击时,通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弹性变形来吸收该强的冲击。能够对设置于手表外壳(1)内的表机芯(4)、显示面板(13)的驱动用电子电路部(4a)、钟表功能所必需的各种电子部件(4b)等有效地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手表、便携电话机等的电子设备,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的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过去,已知有JP特开2000-46964号公报所记载的具有如下结构的冲击缓冲结构的手表,即,在手表外壳与容纳于该手表内的表机芯之间,设置多个缓冲部件,通过该多个缓冲部件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以保护表机芯。在这样的手表的冲击缓冲结构的场合,多个缓冲部件分别以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
即,多个缓冲部件构成为,其一部分缓冲部件呈环状设置于表机芯的上表面的周缘部,以弹力方式缓冲来自手表外壳的上表面侧的冲击。另外,另外的缓冲部件构成为,其呈平板状设置于表机芯的底面上,以弹力方式对来自手表外壳的底面侧的冲击进行缓冲。
但是,在这样的过去的手表的冲击缓冲结构的场合,由于多个缓冲部件分别以橡胶等具有弹性的材料形成,因而在手表外壳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因为其结构为,该冲击通过多个缓冲部件的弹性变形而以弹力方式进行缓冲,使冲击不会直接传递给表机芯,因此,存在对应于多个缓冲部件的弹力能吸收的冲击力的范围受到限制的问题。
即,在这样的冲击缓冲结构中,在对冲击缓冲时,由于对应于缓冲部件的弹力对冲击缓冲,故在受到缓冲部件发生弹性变形的程度强的冲击时,虽可通过缓冲部件对冲击缓冲,但在受到缓冲部件不发生弹性变形程度的弱的冲击时,则不能通过缓冲部件吸收冲击,存在冲击照原样传递给表机芯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无论受到强的冲击还是受到弱的冲击,均能可靠地吸收冲击的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和电子设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具有如下的结构要素。
本发明第一方案的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介于设备外壳和容纳于该设备外壳内的机芯之间设有缓冲部件,通过该缓冲部件的缓冲吸收作用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其特征是,上述缓冲部件具有:设置于上述设备外壳的内周面和上述机芯的外周面之间的按压部件;第一冲击吸收部件,其设置成覆盖该按压部件的上面部和外周面部中的预定的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发生弹性变形,并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外部冲击;第二冲击吸收部件,其设置成覆盖该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除了上述预定部分以外的其它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而受到该外部冲击,对应于该冲击力发生体积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外部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按照本发明,在设备外壳从外部受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弱的冲击时,能够对应于该弱的冲击力而使第二冲击吸收部件体积变化,以排除掉弱的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另外,在设备外壳从外部受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发生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强的冲击时,能够首先在使第二冲击吸收部件体积变化,以排除掉强的冲击的一部分的方式进行吸收之后,通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弹性变形,吸收未被第二冲击吸收部件吸收的强的冲击。由此,无论在设备外壳从外部受到强的冲击还是受到弱的冲击,都能可靠地吸收冲击,由此,能够可靠而良好地保护设备外壳内的机芯和该机芯内的电子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发明用于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的手表的II-II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沿图1的手表的III-III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手表中的表机芯和缓冲部件的放大背面图;
图5是表示图4的手表中的表机芯和缓冲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的缓冲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A是表示第一冲击吸收部件的缓冲特性的图;
图7B是表示第二冲击吸收部件的缓冲特性的图;
图7C是将第一、第二各冲击吸收部件组合的状态的缓冲特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7C,对将本发明用于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手表如图1~图3所示,具有手表外壳1。在该手表外壳1的上部开口部,借助于衬垫2a安装有手表玻璃2,在手表外壳1的下部,借助于防水圈3a安装有后盖3。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内,通过缓冲部件5和缓冲件6设置有表机芯4。缓冲件6由橡胶等弹性材料构成,通过支承板14而支承于后盖3上。
手表外壳1如图2和图3所示,具有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的外壳主体7,和设置于该外壳主体7的外周面上的双层结构的前圈(bezel)8。在外壳主体7的上部,通过镶嵌成形在其上部附近设置有呈金属制的圆盘状、底面具有大的开口的增强部件7a。另外,前圈8由下侧前圈8a和上侧前圈8b构成,该下侧前圈8a设置于外壳主体7的外周面上并由软质的合成树脂形成,该上侧前圈8b设置于该下侧前圈8a的外表面上,并由比下侧前圈8a稍硬的软质的合成树脂构成。
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的12点侧和6点侧的各侧部,如图1和图2所示,分别设置用于安装表带9的带安装部10。另外,在该手表外壳1的3点侧和9点侧的各侧部,分别各设有两个按钮开关11。
表机芯4的外周如图2和图3所示,由硬质的合成树脂构成的壳体12覆盖。在该壳体12的上部,设置有以电光方式显示时刻等信息的显示面板13。该显示面板13以液晶显示元件、电致发光(EL-electro-luminance)显示元件等平面型的显示元件构成。
另外,在该壳体12的内部,组装有用于驱动显示面板13的电子电路部4a及对手表功能所必要的各种电子部件4b。另外,如图5所示,在壳体12的上表面设置有端子部件11c。该端子部件11c在该壳体12的外周具有通过后述的两个按钮开关11而分别进行按压操作的、相互沿相反方向延伸的导体端子板11b。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将缓冲部件5覆盖于覆盖该表机芯4的外周的壳体12的外周面的状态下,将该表机芯4容纳于手表外壳1内。
缓冲部件5如图2~图6所示,由按压部件15,以橡胶、弹性体等弹性材料形成的第一中击吸收部件16,以及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构成;该按压部件 15由在手表外壳1内与壳体12同轴地设置于该壳体12上的环状的上面部15a和覆盖其下的壳体12的外周面部15b构成,以便从整体上承受住施加于手表外壳1上的外部冲击,并缓和对表机芯4的一部分的外部冲击的集中;该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具有同轴地设置于上述按压部件15的环状的上面部15a上的环状的上面部16a,和从沿该环状的上面部16a的外周的1、5、7、11点的位置下垂到上述按压部15的外周上的侧腿部16b,以便因作用于手表外壳1上的外部冲击而发生弹性变形,以吸收该外部冲击;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具有在上述按压部件15的外周,分别设置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垂下的邻接的侧腿部16b之间的多个侧腿部17b,以便先于该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因作用于手表外壳1上的外部冲击而弹性变形,以排除掉该外部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按压部件15由聚缩醛(POM)等硬质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形成。另外,按压部件15具有定位功能,其防止表机芯4在手表外壳1内沿水平方向旋转,并进行表机芯4对手表外壳1的定位。为此,在按压部件15的内周面上,在手表外壳1的固定位置具有定位用的突起或凹部(未图示)。
在分别设置于按压部件15的筒状的外周面部15b的3点侧和9点侧的1对缺口部15c处,如图4~图6所示,分别插入按钮开关11的各轴部11a,按压导体端子板11c。
在上面部16a的中央部,如图2和图3所示,在对应于下方的显示面板13的显示区域设置有显示用的四边形的开口部18。在该显示用的开口部18的周缘部,显示面板13的上表面的按压周缘的划分部18a形成为四边形的框状。另外,该上面部16a构成为,除了显示用的开口部18的划分部18a以外,在设置于手表外壳1的外壳主体7上的增强部件7a和下方的按压部件15的环状的上面部15a之间弹性接触。
如图2、图3和图5、图6所示,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具有弯曲部16c和多个辅助缓冲部16d;该弯曲部16c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多个侧腿部16b的上端向上面部16a的径向内方延伸;该多个辅助缓冲部16d各自设置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各弯曲部16c之间(上面部16a的12、3、6、9点的位置)。
各辅助缓冲部16d由波形部构成,该波形部由将朝向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径向内方伸长的弯曲部16c之间连接且呈辐射状伸长的基本呈矩形的交替的凸部和凹部构成。各辅助缓冲部16d的壁厚小于弯曲部16c,其总厚度(波形的最上部和谷底的高度差)基本等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厚度。辅助缓冲部16d构成为,如果在该状态下通过增强部件7a对辅助缓冲部16d进行按压,则以波状部分破坏的方式弹性变形。
另外,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多个侧腿部16b如图5和图6所示,设置于按压部件15的外周面部15b的外周面的与作为预定的部位的1点、5点、7点、11点的各自附近相对应的部位。在该多个侧腿部16b的外表面的各中间部,沿上下方向分别设置有圆周方向的宽度窄的辅助缓冲突起部21。该辅助缓冲突起部21如图3所示构成为,通过在平时状态其前端面与手表外壳1的内周面接触,从而使侧腿部16b的外周面与手表外壳1的内周面离开。
即,该辅助缓冲突起部21形成为与后述的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外表面具有基本相同的高度。另一方面,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构成为,若辅助冲击突起部21被手表外壳1的内周面按压,则与辅助冲击突起部21一起弹性变形,使侧腿部16b与手表外壳1的内周面弹性接触。
另一方面,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侧腿部17b如图4~图6所示,设置于按压部件15的除了设置有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的部位以外的12点、3点、6点、9点的各部位。
即,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具有:上片部17a与侧腿部17b;该上片部17a设置于与设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的外周上的各缺口部16e相对应的按压部件15的环状的上面部15a的上表面,并向径向内方延伸,该侧腿部17b设置于按压部件15的外周面部15b的外表面的没有设置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的部位,上片部17a与侧腿部17b为一体形成的结构。
另外,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是以硅酮为主成分的胶状材料,比如,是在硅凝胶中配合有作为填充材料的填料的冲击缓冲件。
该填料由比如,相对硅凝胶的100重量份具有1~3重量份的合成树脂的外壳的微小中空体,和10~30重量份的硅石构成。另外,该胶状材料的硬度为(アスカ—)C硬度在15~60的范围内,其厚度比如在0.5~2.0mm的范围
即,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构成为,如果从外部受到冲击力,则在伴随体积变化的同时进行变形以免除冲击,从而吸收外部冲击。在此场合,对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其上片部17a的厚度形成为与设置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上的波状的辅助缓冲部16d的整体的厚度相同,或比其厚度稍小。另外,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如图4所示形成为,该侧腿部17b的外表面与设置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上的辅助缓冲突起部21的前端面相同,或比其稍微突出,整体的厚度加厚。
由此,其构成为,当冲击从外部作用于手表外壳1上时,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先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冲击。由此,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构成为,当冲击从外部作用于手表外壳1上时,在由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吸收该冲击的一部分之后,再由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吸收未被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吸收的冲击。
即,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构成为,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不发生弹性变形的程度弱的冲击从外部作用于手表外壳1上时,对应于该弱的冲击力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体积变化,通过使该弱的冲击向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面方向排除掉而吸收弱的冲击。在此场合,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如图7B所示,其构成为,如果受到外部冲击,则体积迅速地变化,在暂时维持该变化了的最大体积的状态后,不产生衰减振动地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另一方面,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构成为,在其本身弹性变形的程度强的冲击从外部作用于手表外壳1上时,首先,通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吸收该冲击的一部分,再通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弹性变形,以弹力方式吸收未被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吸收的冲击。在此场合,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单独地受到冲击的场合,如图7A所示,在急剧地弹性变形之后,在产生衰减振动的同时慢慢地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由此,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构成为,在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组合使用的场合,如图7C所示,在受到冲击力而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一起弹性变形并衰减时,通过从该衰减中途由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抑制衰减振动,从而从该衰减振动的中途缓和衰减振动,同时返回到原来的状态。
这样,若采用该手表的冲击缓冲结构,在冲击从外部作用于手表外壳1上时,由于首先通过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冲击吸收作用来吸收该冲击的一部分,再通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弹性变形,以弹力方式吸收未被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吸收的冲击,由此,无论受到强的冲击,还是受到弱的冲击,均能可靠地吸收冲击。
即,在手表外壳1从外部受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没有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弱的冲击时,可对应于该弱的冲击力,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产生体积变化,以排除掉弱的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另外,在手表外壳1从外部受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弹性变形的程度的强的冲击时,首先,在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体积变化,以排除掉强的冲击的一部分的方式对其进行吸之后,可通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弹性变形,吸收未被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吸收的强的冲击。由此,无论手表外壳1从外部受到强的冲击,还是在受到弱的冲击,均能可靠地吸收冲击,由此,能可靠而良好地保护手表外壳1内的表机芯4和搭载于该表机芯4上的显示面板13等的电子部件4b。
在此场合,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在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组合地使用的场合,如图7C所示,由于在受到冲击力与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一起弹性变形并衰减时,通过从该衰减中途由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抑制衰减振动,从衰减振动的中途缓和衰减振动,同时返回到原来的状态,因而,可由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减轻由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衰减振动而对表机芯4造成的不良影响,由此也能良好地保护表机芯4和搭载于该表机芯4上的显示面板13等的电子部件4b。
由此,在该手表的冲击缓冲结构中,由于能将对应于表机芯4的外周面而并列设置的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各自的厚度较薄地形成为1.5mm的程度,因而能较薄地形成保护表机芯4的缓冲部件5的整体的壁厚,这样,可防止手表外壳1变大的情况,于是,可实现整个手表的小型化。
此外,在该手表的冲击缓冲结构中,由于将按压部件15设置在手表外壳1的内周面与表机芯4的外周面之间,在该按压部件15的外表面交替地设置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侧腿部17b,因 而,在通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缓冲冲击时,可由整个按压部件15承受住冲击,可防止冲击集中于表机芯4的一部分上的情况,由此也能良好地保护表机芯4和搭载于表机芯4上的显示面板13等的电子部件4b免受冲击。
在此场合,就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言,从各侧腿部16b的上端向上述按压部件的径向内方弯曲的弯曲部16c沿周向以等间距设置于按压部件15的环状的上面部15a的上表面上,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设置于缺口部16e处,该缺口部16e设置于该径向的弯曲部16c在按压部件15的环状的上面部15a的上表面,包含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分别邻接的弯曲部16c彼此之间的辅助缓冲部16d的外缘。因此,在从手表外壳1的上表面侧受到冲击时,可通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上片部17a可靠而良好地缓冲该冲击。
此外,由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设置于按压部件15的筒状的外周面部15b的外周面的预定的部位,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侧腿部17b并列地设置于按压部件15的筒状的外周面部15b的外周面的除了设置有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部位以外的部位,因而,在从手表外壳1的侧面方向受到冲击时,可通过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侧腿部17b可靠而良好地缓冲该冲击。
在此场合,由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形成为比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厚度更厚而与手表外壳1的内表面接触,因而在手表外壳1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时,可先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通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受到该冲击,由此,在手表外壳1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时,可通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以排除掉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还有,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上,形成壁厚薄的波状的辅助缓冲部16d,该辅助缓冲部16d通过形成为其整体厚度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上片部17a的厚度基本相同,从而在手表外壳1从其上表面侧受到冲击时,由于该冲击力大致同时地作用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和辅助缓冲部16d,因而可在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进行体积变化的几乎同时,使辅助缓冲部16d弹性变形。
即,由于在辅助缓冲部16d以壁厚小的波状形成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因而辅助缓冲部16d的弹性力小于上面部16a的整体的弹性力,与上面部16a整体相比较容易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受到冲击力时,可使波状的辅助缓冲部16d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上片部17a一起弹性变形。
然后,由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的整体具有弹性,因此即使手表外壳1从其上面侧受到强的冲击,仍可通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上片部17a、设置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上的辅助缓冲部16d、以及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依次可靠而良好地缓冲该冲击。
再有,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上,通过将用于使其外表面与手表外壳1的内周面离开的辅助缓冲突起部21形成为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外表面基本相同的高度,从而在手表外壳1从其侧面侧受到冲击时,由于该冲击力大致同时地作用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侧腿部17b和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的辅助缓冲突起部21上,因而可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体积变化大致同时,使辅助缓冲突起部21弹性变形。
即,就辅助冲击突起部21而言,由于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上,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圆周方向的宽度窄的辅助缓冲突起部21,因而辅助缓冲突起部21的弹力小于侧腿部16b整体的弹力,与侧腿部16b整体相比容易发生弹性变形。
由此,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受到冲击力时,宽度窄的辅助缓冲部突起部21与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侧腿部17b一起发生弹性变形,然后,侧腿部16b整体具有弹性,因而,通过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侧腿部17b,设置于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上的辅助缓冲突起部21,以及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依次可靠且良好地对来自手表外壳1的侧面侧的冲击进行缓冲。
如上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如图1~7所示,在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中,介于设备外壳1和容纳于该设备外壳1内的机芯4之间设有缓冲部件5,通过该缓冲部件5的缓冲吸收作用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其特征是,上述缓冲部件5具有:按压部件15,其设置于上述设 备外壳1的内周面和上述机芯4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上面部15a和外周面部15b;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其设置成覆盖该按压部件15的上面部15a和外周面部15b中的预定的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发生弹性变形,并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外部冲击;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其设置成覆盖该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除了上述预定部分以外的其它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该外部冲击,对应于该冲击力发生体积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外部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在此场合,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以覆盖上述按压部件15的外周面部15b一部分的方式具有以预定的间距间隔开的多个侧腿部16b,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在上述按压部件15的外周面部15b具有与上述多个侧腿部16b交替地设置的侧腿部17b。
另外,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其特征是,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形成为其厚度大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厚度,其表面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接触。
此外,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具有壁厚薄的波状的辅助缓冲部16d,该辅助缓冲部的整体的厚度形成为与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厚度基本相同。
还有,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其特征是,在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上,将用于使其侧腿部16b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表面离开的辅助缓冲突起部21的高度形成为与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外表面基本相同。
还有,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在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中,介于设备外壳1和容纳于该设备外壳1内的机芯4之间设置的缓冲部件5,通过该缓冲部件5的缓冲吸收作用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其特征是,上述缓冲部件5具有:第一冲击吸收部16,其设置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和上述机芯的外周面之间,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发生弹性变形,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冲击;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其设置于除了设置有该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部位以外的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与上述机芯的外周面之间的其它部位,在上述设备外壳1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该外部冲击,对应于上述冲击力而体积发生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在此场合,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具有多个弯曲部16c,其从上述各侧腿部16b的上端朝向上述按压部件的径向内方弯曲,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在其各上述侧腿部17b的上端具有向上述按压部件的径向内方弯曲的多个上片部17a,这些上片部17a与上述按压部件15的上表面的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弯曲部16c交替地设置。
还有,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其特征是,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16在上述按压部件15的外周面部15b中,在以预定的间距隔开的位置具有多个侧腿部16b,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由多个冲击吸收部件17构成,该多个冲击吸收部件17具有与上述多个侧腿部16b交替地设置的侧腿部17b。
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在电子设备中具有:设备外壳1;容纳于该设备外壳1内,搭载有电子部件(显示面板13等的电子部件4b)的机芯(表机芯4);介于上述设备外壳1和上述机芯之间,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的缓冲部件5;其特征是,上述缓冲部件5具有:按压部件15,其设置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与上述机芯外周面之间;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其设置于该按压部件15的预定部位,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发生弹性变形,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冲击;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其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并列地设置于上述按压部件上,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该冲击,对应于上述冲击力体积发生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如上述以及图1~图7所示,在缓冲部件5中,其具有缓冲部主体部5A,该缓冲部主体部5A设置于设备外壳1和容纳于该设备外壳1内的机芯4之间,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其特征是,上述缓冲部主体部5A具有:按压部件15,其设置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与上述机芯4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上表面和侧面;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其设置成覆盖该按压部件15的上表面和侧面中的预定的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弹性变形,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外部冲击;第二 冲击吸收部件17,其设置成覆盖该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除了上述预定的部分以外的其它的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该外部冲击,对应于上述冲击力而发生体积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外部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对设置于手表外壳1的内表面和表机芯4的壳体12的外表面之间的缓冲部件5具有设置于壳体12的外表面上的按压部件5的结构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也可构成为,不必一定在壳体12的外表面设置按压部件5,而是比如,在壳体12的外表面直接设置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和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虽对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上设置辅助缓冲部16d,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上设置辅助缓冲突起部21的情况进行了描述,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上设置辅助缓冲部16d,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上设置辅助缓冲突起部21,另外还可构成为,分别在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和侧腿部16b设置辅助缓冲部16d和辅助缓冲突起部21。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各变形例中,虽对适用于具有显示面板13的数字式的手表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是,不必一定为数字式的手表,也可为比如,具有指针的模拟式的手表,另外不限定于手表,除了能适用于旅行式表(travel watch)、闹钟、座钟、挂钟等的各种钟表外,不必一定是手表,可广泛地适用于便携电话、电子词典、便携信息终端(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ce)、个人计算机等各种电子设备。
Claims (7)
1.一种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介于设备外壳(1)和容纳于该设备外壳(1)内的机芯(4)之间设有缓冲部件(5),通过该缓冲部件(5)的缓冲吸收作用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部件(5)具有:
按压部件(15),其设置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与上述机芯(4)的外周面之间,具有上面部(15a)和外周面部(15b);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其设置成覆盖该按压部件(15)的上面部(15a)和外周面部(15b)中的预定的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发生弹性变形,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外部冲击;
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其设置成覆盖按压部件(15)的除了上述预定的部分以外的其它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该外部冲击,对应于上述冲击力发生体积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外部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具有环状上面部(16a)和沿该环状上面部(16a)的外周以预定的间距隔开设置的多个侧腿部(16b);
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由侧脚部(17b)和弯曲在该侧脚部(17b)上端的上片部(17a)构成,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上述侧脚部(17b)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述多个侧腿部(16b)交替设置。
2.一种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介于设备外壳(1)和容纳于该设备外壳(1)内的机芯(4)之间设有缓冲部件(5),通过该缓冲部件(5)的缓冲吸收作用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部件(5)具有: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其设置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与上述机芯的外周面之间,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冲击;
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其设置于除了设置有该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部位以外的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与上述机芯的外周面之间的其它部位,在上述设备外壳(1)受到来自外部的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该外部冲击,对应于上述冲击力而体积发生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具有环状上面部(16a)和沿该环状上面部(16a)的外周以预定的间距隔开设置的多个侧腿部(16b);
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由侧脚部(17b)和弯曲在该侧脚部(17b)上端的上片部(17a)构成,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上述侧脚部(17b)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述多个侧腿部(16b)交替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形成为大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厚度,其表面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面部(16a)具有壁厚薄的波状的辅助缓冲部(16d),该辅助缓冲部的整体的厚度形成为与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厚度基本相同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侧腿部(16b)上,将用于使其侧腿部(16b)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表面离开的辅助缓冲突起部(21)的高度形成为与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外表面基本相同。
6.一种电子设备,其具有设备外壳(1);容纳于该设备外壳(1)内,且搭载有电子部件的机芯;以及介于上述设备外壳(1)和上述机芯之间,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的缓冲部件(5);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部件(5)具有:
按压部件(15),其设置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和上述机芯外周面之间;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其设置于该按压部件(15)的预定的部位,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发生弹性变形,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冲击;
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其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并列地设置于上述按压部件上,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该冲击,对应于上述冲击力体积发生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具有环状上面部(16a)和沿该环状上面部(16a)的外周以预定的间距隔开设置的多个侧腿部(16b);
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由侧脚部(17b)和弯曲在该侧脚部(17b)上端的上片部(17a)构成,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上述侧脚部(17b)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述多个侧腿部(16b)交替设置。
7.一种缓冲部件(5),其具有设置于设备外壳(1)和容纳于该设备外壳(1)内的机芯(4)之间,并对来自外部的冲击进行缓冲的缓冲部主体部(5A),其特征在于,上述缓冲部主体部(5A)具有:
按压部件(15),其设置于上述设备外壳(1)的内周面和上述机芯(4)的外周面之间,并具有上表面和侧面;
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其设置成覆盖该按压部件(15)的上表面和侧面中的预定的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弹性变形,以弹力方式吸收上述外部冲击;
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其设置成覆盖按压部件(15)中的除了上述预定的部分以外的其它的部分,在上述设备外壳(1)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先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而受到该外部冲击,对应于上述冲击力而发生体积变化,以排除掉上述外部冲击的方式对其进行吸收;
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具有环状上面部(16a)和沿该环状上面部(16a)的外周以预定的间距隔开设置的多个侧腿部(16b);
上述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由侧脚部(17b)和弯曲在该侧脚部(17b)上端的上片部(17a)构成,该第二冲击吸收部件(17)的上述侧脚部(17b)与上述第一冲击吸收部件(16)的上述多个侧腿部(16b)交替设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247403 | 2009-10-28 | ||
JP2009247403A JP4905815B2 (ja) | 2009-10-28 | 2009-10-28 | 緩衝部材、腕時計の衝撃緩衝構造および腕時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17043A CN102117043A (zh) | 2011-07-06 |
CN102117043B true CN102117043B (zh) | 2013-05-08 |
Family
ID=43898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726524A Active CN102117043B (zh) | 2009-10-28 | 2010-10-27 | 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和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08552B2 (zh) |
JP (1) | JP4905815B2 (zh) |
CN (1) | CN102117043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77851A (zh) * | 2017-05-12 | 2018-11-23 |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 电子设备的机械冲击保护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899817B2 (ja) * | 2011-01-11 | 2016-04-0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緩衝部材、電子機器の衝撃緩衝構造および電子機器 |
US8705234B2 (en) * | 2011-02-23 | 2014-04-22 | Cole Patrick Schneider | Answer bracelet |
US8432687B2 (en) * | 2011-02-23 | 2013-04-30 | Cole Patrick Schneider | Answer bracelet |
US20130076653A1 (en) * | 2011-09-27 | 2013-03-28 | Mohammed Selim | Displaying of charging status on dual screen device |
JP5910999B2 (ja) * | 2012-02-17 | 2016-04-27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緩衝構造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5742830B2 (ja) * | 2012-12-14 | 2015-07-0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内装部品の位置決め構造、時計、および内装部品の位置決め方法 |
GB2517178B (en) * | 2013-08-14 | 2015-12-09 | Vallipuram Balendran Partheban | Ergonomic wristband with device support means |
JP6132162B2 (ja) * | 2014-03-24 | 2017-05-24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計時装置および腕時計 |
JP6052628B2 (ja) * | 2014-06-27 | 2016-12-27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押釦装置および時計 |
JP5936153B2 (ja) * | 2014-11-13 | 2016-06-15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ケース構造および時計ケース |
JP2016114553A (ja) * | 2014-12-17 | 2016-06-2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時計 |
EP3176650B1 (fr) * | 2015-12-02 | 2019-02-06 | Nivarox-FAR S.A. | Protection d'un composant d'horlogerie en materiau micro-usinable |
KR20170069766A (ko) * | 2015-12-11 | 2017-06-21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중심에 구멍을 갖는 인쇄 회로 기판을 포함하는 스마트 워치 |
JP6740893B2 (ja) * | 2016-12-26 | 2020-08-19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電子機器 |
CH713666A1 (it) * | 2017-04-03 | 2018-10-15 | Maura Wasescha Gentilini | Orologio con sistema di sospensione antivibrazione del movimento. |
JP6562277B2 (ja) * | 2017-04-10 | 2019-08-2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
EP3631582A1 (en) * | 2017-05-22 | 2020-04-08 | Timelink AG | Movement holder for a movement of a watch |
CN207148541U (zh) * | 2017-08-07 | 2018-03-27 | 深圳新港宝石钟表有限公司 | 表壳 |
CN107589655A (zh) * | 2017-09-29 | 2018-01-16 | 王思洁 | 一种抗压型高防护性手表 |
EP3483668B1 (fr) * | 2017-11-13 | 2022-11-02 | Rolex Sa | Système de fixation d'un mouvement horloger dans une boîte de montre |
JP7148897B2 (ja) * | 2020-08-05 | 2022-10-06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外装部材、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
JP7146180B2 (ja) * | 2020-08-20 | 2022-10-04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
US20220163925A1 (en) * | 2022-02-14 | 2022-05-26 | Shenzhen Maikuo Trading Co., Ltd. | Smart watch protection shell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294704A (zh) * | 1999-02-26 | 2001-05-09 | 西铁城钟表股份有限公司 | 手表壳体 |
JP3633146B2 (ja) * | 1996-10-11 | 2005-03-30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腕時計 |
JP3728617B2 (ja) * | 1998-07-24 | 2005-12-2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リスト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18582B1 (zh) * | 1970-10-08 | 1976-03-18 | ||
GB1349703A (en) * | 1971-03-26 | 1974-04-10 | Suwa Seikosha Kk | Watch case |
JPS4989570A (zh) * | 1972-12-26 | 1974-08-27 | ||
JPS5288370A (en) * | 1976-01-20 | 1977-07-23 | Hitachi Ltd | Electronic watch |
US4068464A (en) * | 1976-02-17 | 1978-01-17 | Fairchild Camera And Instrument Corporation | Shock resistant wristwatch module |
NO144899C (no) * | 1980-02-21 | 1981-12-02 | Elkem Spigerverket As | Anordning ved ildfast foring for en elektrotermisk reduksjonsovn. |
JPS58129189A (ja) * | 1982-01-29 | 1983-08-02 | Hitachi Ltd | 復水ヘツドタンク水位制御装置 |
JPS58129189U (ja) * | 1982-02-25 | 1983-09-0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携帯時計側 |
US5442602A (en) * | 1993-08-25 | 1995-08-15 | Casio Computer Co., Ltd. | Wristwatch case with shock absorbing members on the rear side thereof |
US7930782B2 (en) * | 1994-04-19 | 2011-04-26 | Applied Elastomerics, Inc. | Gels, gel composites, and gel articles |
JP4641665B2 (ja) * | 2001-06-04 | 2011-03-02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携帯型情報処理端末 |
JP2003043166A (ja) * | 2001-07-30 | 2003-02-13 | Seiko Epson Corp | 時 計 |
JP2003272371A (ja) * | 2002-03-14 | 2003-09-26 | Sony Corp | 情報記憶装置 |
EP1471534B1 (en) * | 2003-03-31 | 2006-12-20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Shock-absorbing member, shock-absorbing method of electronic device employing the memb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adapting the member and the method |
US20070294916A1 (en) * | 2004-06-07 | 2007-12-27 | Jong-Hoe Park | Shoes Capable of Buffering Shock by Air Circulation |
EP1849047B1 (fr) * | 2005-02-18 | 2014-06-04 | Richemont International S.A. |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notamment pour montre bracelet |
-
2009
- 2009-10-28 JP JP2009247403A patent/JP4905815B2/ja active Active
-
2010
- 2010-10-27 CN CN2010105726524A patent/CN102117043B/zh active Active
- 2010-10-27 US US12/912,993 patent/US870855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33146B2 (ja) * | 1996-10-11 | 2005-03-30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腕時計 |
JP3728617B2 (ja) * | 1998-07-24 | 2005-12-21 |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 リスト装置 |
CN1294704A (zh) * | 1999-02-26 | 2001-05-09 | 西铁城钟表股份有限公司 | 手表壳体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JP昭58-129189U 1983.09.01 |
JP特许第3633146B2 2005.03.30 |
JP特许第3728617B2 2005.12.21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877851A (zh) * | 2017-05-12 | 2018-11-23 | 西部数据技术公司 | 电子设备的机械冲击保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117043A (zh) | 2011-07-06 |
JP2011095025A (ja) | 2011-05-12 |
US20110096481A1 (en) | 2011-04-28 |
JP4905815B2 (ja) | 2012-03-28 |
US8708552B2 (en) | 2014-04-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117043B (zh) | 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和电子设备 | |
CN102591189B (zh) | 缓冲部件、电子设备的冲击缓冲结构及电子设备 | |
JP4528590B2 (ja) | 電子機器 | |
JP5161992B2 (ja) | 電子機器 | |
WO2000050962A1 (fr) | Boitier de montre | |
CN104903215A (zh) | 保护外壳及制造方法 | |
CN103257566B (zh) | 电子设备的缓冲结构及电子设备 | |
JP2010067730A (ja) | 緩衝構造 | |
JP2000232271A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のプロテクタ構造 | |
CN216122530U (zh) | 电子设备保护壳 | |
JP2013058883A (ja) | 衝撃緩衝部材および衝撃緩衝部材を備える携帯端末 | |
JP3633146B2 (ja) | 腕時計 | |
JP4592495B2 (ja) | 電子機器 | |
KR101216344B1 (ko) | 휴대용 기기의 이중 케이스 | |
CN211236577U (zh) | 一种防震耐冲击型手表 | |
CN211236579U (zh) | 一种防震手表 | |
JP6987354B2 (ja) |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 |
JP2001194471A (ja) | 腕時計ケース | |
JP7282318B2 (ja) | ケース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時計の製造方法 | |
JP2011109305A (ja) |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電波受信機器 | |
JPH10115688A (ja) | 腕時計 | |
JP6292110B2 (ja) | ケースユニット | |
CN221782568U (zh) | 一种减震手表防护壳 | |
JP2013040805A (ja) | 電子機器の衝撃緩衝構造 | |
CN214311694U (zh) | 一种具有抗击打缓冲保护层的触摸屏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