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9770B - 用于脑波接口系统的启动装置、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 Google Patents
用于脑波接口系统的启动装置、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99770B CN102099770B CN201080002121.XA CN201080002121A CN102099770B CN 102099770 B CN102099770 B CN 102099770B CN 201080002121 A CN201080002121 A CN 201080002121A CN 102099770 B CN102099770 B CN 1020997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encephalogram
- user
- ear
- interface system
- face electr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title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10000004556 brain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070 electrodepos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9
- 210000001508 eye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4397 blink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3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8 stimul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08000013057 hereditary mucoepithelial dysplas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97
- 210000004279 orbi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0
- 210000001595 masto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10000000744 eyeli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10000004087 cornea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815 fa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10000005252 bulbus oculi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177 brain 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284 extra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043 peripheral vi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624 ear auricl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424 eye m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061 fore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795 ver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46998 Trag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7007 arous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027 cel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50 discrimin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56 evalu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3 eyeblin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83 myoelectr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2569 neur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6 parie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52 review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01—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attached to or worn on the body surface
- A61B5/6802—Sensor mounted on worn items
- A61B5/6803—Head-worn items, e.g. helmets, masks, headphones or goggle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11—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with the human body, e.g. for user immersion in virtual reality
- G06F3/015—Input arrangements based on nervous system activity detection, e.g. brain waves [EEG] detection, electromyograms [EMG] detection, electrodermal response detec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Measur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1—Measuring movement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e.g. head or hand tremor or mobility of a limb
- A61B5/1103—Detecting muscular movement of the eye, e.g. eyelid movement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25—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5/279—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 A61B5/291—Bioelectric electrodes theref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uses for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316—Modalities, i.e.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od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24—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bioelectric or biomagnetic signals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 A61B5/316—Modalities, i.e. specific diagnostic methods
- A61B5/369—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 A61B5/377—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using evoked responses
- A61B5/378—Visual stimuli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eur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eurosurger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Psychiatry (AREA)
- Psychology (AREA)
- Measurement And Recording Of Electrical Phenomena And Electr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ving Body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既加强对用户的紧固又不增加负担可确保稳定的电极接触的脑波接口装置。根据本发明的脑波接口系统是安装于用户头部的、眼镜型脑波接口系统,其具备:输出部,向用户呈示视觉刺激;耳电极部,安装时配置在与用户耳部接触的位置上;脸电极部,在安装时配置在比连结用户的外眼角和内眼角的直线更靠下的下侧接触脸面部、并支撑眼镜型脑波接口系统的重量的位置上;和脑波测量判定部,其以输出部所提示的视觉刺激为起点,基于耳电极部和脸电极部的电位差,测量事件相关由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脑波来操作机器的接口(脑波接口)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伴随着机器的小型轻量化,头盔式显示器(以下也记述为“HMD”。)等可佩戴式(wearable)机器普及开来。通常,作为机器的接口,可使用按动按钮、移动光标来确定、边看画面边操作鼠标等方法。但是,在像眼镜型HMD那样以主机小型且免提(hands-free)为特征的机器的操作中,当必须进行上述的物理性机器操作时,则免提特征受到损坏,操作会失效。因此,不进行物理性操作地、简便地控制机器的接口,具体地说,就是仅以思维就能快速地控制机器的、利用了脑波的接口,备受关注。
所谓脑波,是指由基准极和测量对象极的电位差作为电信号测量的大脑活动(脑神经细胞的电气活动)。作为利用了该脑波的接口,举出例如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利用了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的人的心理状态等的判定方法及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使用脑波的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性信号来判别用户想到要选择的选择项的技术。
具体地说,可实现下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即在头顶部装上电极,在画面上随机地显示单词,利用以用户想到要选择的单词被显示的时刻为起点、在300ms~500ms时间段出现的阳性成分(P300成分)等,来进行用户选择出的单词的判别。
在以往的脑波测量中,通过按照国际10-20电极放置法的场所表记来安装电极、在头部安装测量对象极,从而进行了测量。在专利文献1中,使用国际10-20电极放置法中的位置Pz(正中头顶)及Cz(正中中心)位置的特征信号进行脑波测量。公知,专利文献1中所利用的特征信号可在位置Pz的位置上测量得最强烈。因此,以往的脑波接口的电极的位置主要利用了Pz。
脑波测量,一般必须如上述那样,利用安装于头顶部的电极来进行。因此,在使用不具有与头顶部接触的构造的机器例如上述HMD的情况下,脑波仪的形状就需要像头戴(Overhead)型的头戴耳机那样跨越头部。但是,因为对于像HMD那样安装于脸面部的可佩戴式机器强烈期望小型化,所以在将来判断出不需要耳机那样的跨越头部的部分的可能性高。另外,由于跨越头部的形状看上去不美观,佩戴也导致了发型凌乱,所以作为未来的HMD的形状是不理想的。因此,HMD的形状是要以不跨越头部为前提的。
鉴于上述事情,为了在HMD型设备中配合利用脑波接口,除了HMD以外,还需要用任意手段另行安装用于测量头部脑波的电极。
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以下方法,即HMD具备多个有软线的电极,将各电极贴在期望的场所(头部)的方法(图4)。
但是,因为HMD是一种平时不安装且频繁地脱戴的机器,所以除HMD以外还要另行安装机器,对用户而言将成为很大的负担。
因此,专利文献3举出了在眼镜形状范围内配置电极进行脑波测量的例子。图24示出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脑波电极安装工具的构成。该脑波电极安装工具,在C字形头带(Headband)的内侧具备有伸缩性的接触带,可通过配置在接触带上的电极来测量脑波。根据该脑波电极安装工具,可与安装机器同时安装电极,也无需安装其他机器的工夫,所以可减轻用户的机器安装负担。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46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665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实开平6-70704号公报
但是,在要用专利文献3的构成构筑眼镜型脑波接口装置的情况下,因为需要将用于呈示视觉刺激的输出部配置在眼镜的镜片的位置,所以配置在脸前面的电极容易偏离。其理由在于,专利文献3的构成是通过紧固头带以获得用户太阳穴部的支撑、和压迫接触带以获得用户额头部的支撑,来支撑可佩戴式装置。
可佩戴式装置都是通过向用户按压而获取支撑的。因此,若在眼镜的镜片的位置设置影像输出装置等,则在可佩戴式装置前面施加的重量就变大,配置在接触带的(配置于脸前面的)电极就容易朝下偏离。
为了减轻电极的偏离,可考虑加强头带的紧固或者接触带的压迫来应对,但如果施加向用户的压迫增强,则由于紧固给用户带来的负担就变大,长时间的安装就变得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课题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加强对用户的紧固又不增加负担可确保稳定的电极接触的脑波接口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脑波接口系统,其是安装于用户头部的眼镜型的脑波接口系统,具备:输出部,其向用户呈示视觉刺激;耳电极部,其在安装时被配置在与所述用户的耳部相接触的位置上;脸电极部,其在安装时被配置于在比连结所述用户的外眼角和内眼角的直线更靠下的下侧接触所述用户的脸面部、并支撑所述眼镜型的脑波接口系统的重量的位置上;以及脑波测量判定部,其以呈示出所述视觉刺激的时刻为起点,基于所述耳电极部和所述脸电极部的电位差来测量事件相关电位。
也可:所述脸电极部是所述眼镜型的脑波接口系统的鼻托部。
也可:所述耳电极部,相对于连结所述用户的外眼角和内眼角的直线,被配置于与脸电极部相同的一侧。
也可:所述耳电极部在所述用户的耳后接触。
也可:所述脑波测量判定部保持有存储了与事件相关电位相关的多个波形的数据的判别基准数据库,在所述判别基准数据库中,存储有在期望选择时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的数据和在不期望选择时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的数据,所述脑波测量判定部,在判断出所测量出的所述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与在期望所述选择时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最相近时,执行与所述视觉刺激相对应的处理。
所述脑波接口系统也可,还具备脸电极位置判别部,其根据所述用户的脑波信号中的因所述用户的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是否在预先设定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来判定所述脸电极部的位置。
也可:所述脑波测量判定部,基于所述耳电极部及所述脸电极部的电位差来测量脑波信号,所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将所测量出的所述脑波信号中的规定的频带的信号,作为因所述用户的眨眼引起的信号来采用。
也可:所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将所测量出的所述脑波信号中的1.7Hz~2.2Hz频带的信号,作为因所述用户的眨眼引起的信号来采用。
也可:在因所述用户的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比所述上限阈值大的情况下、或者比所述下限阈值小的情况下,所述输出部呈示表示所述眼镜型的脑波接口系统偏离的警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对于用户而言,不会加强因为了安装电极而安装其他机器或者加强装置固定工具的紧固等带来的较大负担,可用眼镜形状范围内的电极来实现脑波接口的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及(b)是表示HMD形状范围内所包含的电极位置的图。
图2是表示以配置在脸面上的电极为基准极的情况下的精度的结果的图。
图3是表示以左右耳乳突(mastoid)(左乳突及右乳突)为基准的情况下的精度的结果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中的脑波接口系统1的功能块的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脑波接口系统1的装置形状的例子的图。
图6是脑波接口系统1的硬件构成图。
图7(a)是表示将脸电极部12配置在HMD的边框(rim)部23上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用户10安装了(a)所示的HMD型脑波接口系统1的状态的图。
图8(a)是表示进一步对HMD的边框部23实施不同加工并配置了脸电极部12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用户10安装了(a)所示的HMD型脑波接口系统1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在人脸上从耳朵根上部到眼窝上缘部的距离的关系的图。
图10是表示安装在一边脸面上的脑波接口系统1的构成例的图。
图11(a)是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脑波接口装置2的构成的图,(b)是表示安装时的脑波接口装置2的位置的图。
图12是表示脑波接口装置2的功能块的构成的图。
图13是表示脑波接口装置2的处理的顺序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图13的步骤S102、步骤S103及步骤S104所示的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的处理的详细顺序的流程图。
图15(a)是将耳电极部11安装于右乳突、将脸电极部12安装于右眼窝上缘部,在眨眼了的情况下的脑波信号的例示图,(b)是对(a)的信号施加FFT进行频率解析后的结果的例示图。
图16(a)~(c)是表示将耳电极部11安装于右乳突、将脸电极部12安装于右眼窝上缘部的上部、中部、下部,在眨眼了的情况下的脑波信号的例子的图。
图17(a)及(b)是对用户呈示警告的例示图。
图18(a)及(b)是通知HMD的安装状态的例示图。
图19(a)~(c)是表示各种形状的电极的图。
图20(a)~(d)是表示各种形状的挂耳部(先セル部)的图。
图21(a)~(c)是表示分别包括弹性部111及张力检测部112的镜腿(temple)部的一部分的图。
图22是表示内眼角231及外眼角232的位置关系的图。
图23是表示其他脑波接口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24是表示现有的脑波电极安装工具的构成的图。
【符号说明】
1-脑波接口装置;10-用户;11-耳电极部;12-脸电极部;13-脑波测量判定部;14-输出部;15-脸电极位置判别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脑波接口系统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为了用眼镜形状范围内的电极实现脑波接口装置,需要特别指定可稳定地配置电极的场所或噪音混入少的电极位置。
本申请发明者们,首先,在眼镜型可佩戴式装置形状范围内,进行了在哪个位置配置电极是有效的探索。在这里,作为例子采用的是“眼镜型头盔式显示器”。以下,将该“眼镜型头盔式显示器”仅记述为“HMD”。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HMD的形状是以不跨越用户头部为前提的。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所谓HMD等可佩戴式装置的“形状范围”,是指该装置通常必要形状所占据的范围。为了用与在头部配置了电极情况相同程度的精度找到可提供脑波接口的电极配置,首先有必要获知在HMD形状范围内识别率高的电极位置。在进入实施方式的说明之前,对本申请发明者们实施的在HMD形状范围内的最适基准极位置探索实验进行说明。
图1表示HMD形状范围内所包含的电极位置。而且,关于HMD的形状遵照例如图5所示。关于图5后面进行详尽叙述。
如图1(a)所示,眼睛上方的28a电极安装于眼窝29的上缘、眼睛侧方的28b电极安装于眼窝29的外缘(外眼睑角)、鼻电极安装于鼻根28c、耳朵上方的电极安装于耳朵根上部30e。如果考察HMD形状的范围,则除了眼电测量所利用的脸面部电极之外,在HMD的形状中,耳垂部30b、耳后部30d(耳朵根后部)、耳下部(耳朵根下部)、耳前部30c等耳周边部(在图1(b)中示出。是乳突30a、耳垂30b、耳屏30c、耳朵根后部30d的虚线部内的范围。)也可作为测量对象利用。因此,本申请发明者们,代表上述耳周边部,选择了耳朵背面靠根的头盖骨的突起部即乳突30a(乳状突起)。
实验以在HMD形状中与用户脸面相接触的位置作为例子,取图1所示位置,利用这些部分进行了具体的精度验证。
实验是对15名20岁左右的被实验对象进行了测量实验,对可维持高觉醒度的8名对象进行了解析。
脑波测量使用的是Polymate AP-1124(DIGITEX株式会社制),采样频率为200Hz、时间常数为3秒、滤波器为30Hz的低通滤波器。
在本实验中,以图1所示的各电极为基准极,通过与其他电极的电位差测量脑波,实施了脑波接口的评价实验。请各被实验者各选择40次,将判别结果正确的比例作为识别率进行精度验证。
以同样的方法,将头顶部(Pz)作为测量对象极进行了脑波测量,结果识别率是81.3%。
为了探索在脸面部中的最适基准极位置,组合图1所示的位置的电极来测量脑波,进行了脑波接口的识别率的比较。图2、图3示出电极的组合和识别率之间的关系。
图2表示以配置在脸面上的电极为基准极的情况下的精度的结果,图3表示以左右耳乳突(左乳突及右乳突)为基准的情况下的精度的结果。根据图3的实验结果可知,在左乳突基准下得到了57.8%的平均识别率,在右乳突基准下得到了66.6%的平均识别率。以左右乳突为基准测量了脸面部的电位的脑波,与图2所示的以脸面部的电极为基准所测量出的任意一个脑波相比可知,平均识别率变高,包括为了让后述脑波接口系统动作所需的脑波信号。另外,可知以右乳突为基准极测量了左眼上方的电极的识别率,结果识别率为75.0%,同样地,右眼上方的电极的识别率为75.3%是不足80%的精度,基本上具有与在头顶部测量的情况等同的识别率。这可认为:通过在乳突配置基准电极,从而在乳突和脸面部的电极之间包括脑的一部分,通过测量这些间的电位,从而可测量大脑活动的一部分,进而识别率变高。
像这样确认了,通过以耳周边部(特别是乳突)为基准的脸面部的电极的电位差测量脑波,可用与在头顶部测量脑波的情况相同的精度来测量脑波,即便不在头顶部安装电极也可以得到足够的性能。
因此,为了构筑精度高的脑波接口系统,有必要预先将以耳周边部(乳突)为基准的电极至少配置1个。
下面,本申请发明者们,在眼镜型可佩戴式装置的形状范围内,对噪音混入少的位置进行研究。
在脑波测量中,作为噪音主要原因之一,举出因眨眼引起的噪音的例子。在眼镜型可佩戴式装置的形状的范围内(脸面部)配置了电极的情况下,因为电极和眼球的距离近,因此作为大噪音进行测量。因此,将电极配置在眨眼噪音难混入的位置是很重要的。
首先,对眨眼噪音的混入机理进行说明。眨眼时,眼睑在角膜上滑动。眼球的角膜就带上了阳性电,通过眼睑和角膜的摩擦,角膜的阳性电位传到眼睑上。传到了眼睑上的阳性电位,又传向配置于眼睛上侧的电极,作为眨眼的噪音被检测。
图22表示眼睛周围的内眼角231及外眼角232的位置关系。图22中示出左眼的例子。在眨眼前后,因为眼睑位于连结内眼角231和外眼角232的直线233的上侧,所以认为阳性电位的传播也发生在该直线233的上侧。因此,认为通过将脸面部的电极配置在比连结内眼角231和外眼角232的直线233更靠下的下侧,可进行抑制因眨眼引起的噪音的影响的脑波测量。举出一个例子,只要在位于比图22中的直线233更靠下的下方的鼻234的鼻根部,设置脸面部的电极即可。在HMD等眼镜型脑波接口系统的情况下,像那样的脸面部的电极作为鼻托(nose pad)起作用。而且,通过将上述耳周边部的电极相对于上述直线233配置在与脸面部电极相同的一侧的、例如乳突30a或耳后部30d等,从而可以更可靠地抑制因由眨眼导致的噪音的影响。
(实施方式1)
图4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脑波接口系统1的功能块的构成。图5表示脑波接口系统1的装置形状的例子。并且,图6表示脑波接口系统1的硬件构成的例子。
如图4所示,脑波接口系统1具有耳电极部11、脸电极部12、脑波测量判定部13和输出部14。而且,在图4中,用户10是为了方便理解而被记述的。
如图5所示,HMD的各部位名称和眼镜相同。以下,将挂在用户10耳朵上固定HMD主机的部分称为“挂耳部21”,将接触用户10鼻子支撑HMD主机的部分称为“鼻托部24”,将在用户10的各眼球前设置的保持并固定输出部16的部分称为“边框部23”,将连接支撑双眼前的边框部23的部分称为“鼻梁架部25”,将连接支撑边框部23和挂耳部21的部分称为“镜腿部22”。
脑波接口系统1是作为眼镜型可佩戴式机器实现的。耳电极部11设置在用户的耳周边部,脸电极部12设置在用户的脸面周围。更具体地说,耳电极部11设置在眼镜的挂耳部21的内侧,与用户10的一侧的耳周边部接触。另外,脸电极部12设置在鼻托部24的任意一个位置、即设置在HMD与用户的脸面部皮肤相接触的位置。而且,脸电极部12也可配置在眼镜的镜腿部22、边框部23。脑波测量判定部13设置在HMD的鼻梁架部25上。脑波测量判定部13根据耳电极部11和脸电极部12的电位差测量脑波,并判定是否测量出脑波。在未测量出脑波的情况下,对输出部14输出告知该事实的判别结果(信号)。在测量出脑波的情况下,脑波测量判定部13基于该脑波判别用户10期望执行哪个菜单项目。该处理后面详尽叙述。
输出部14具有进行影像输出的功能。输出部14设置在用户的眼睛前方也就是眼镜的镜片部分。输出部16基于脑波测量判定部13的判别结果,进行该判别结果所对应的信息的显示。例如,在未测量出脑波的情况下,输出部14显示“HMD偏离。请调整。”这一讯息,向用户显示警告,以使电极的位置变得合适。另一方面,在测量出脑波的情况下,输出部14将多个菜单项目依次加亮显示。以该加亮显示作为起点,脑波测量判定部13可判定用户10期望选择哪个菜单项目。另外,输出部14显示执行了所选择出的菜单项目所对应的处理的结果。
以下,作为主要部分通过说明脑波测量判定部13的动作,来说明脑波接口系统的基本功能。
在测量出脑波的情况下,脑波测量判定部13根据耳电极部11和脸电极部12的电位差测量脑波,其中,以在输出部14中呈示出视觉刺激的(例如,菜单项目的加亮显示)时刻为起点,200~400ms内提取用户10的脑波,并根据该特征信号判别用户选择出的菜单项目。然后,输出该判别结果。该脑波被称之为“事件相关电位的P300成分”。
视觉刺激也可以被利用在上述的菜单项目加亮以外的地方。
例如,视觉刺激也可被利用于判定菜单项目选择结果的成功与否。更具体地说,在反馈结果作为视觉刺激被呈示出来的时候,以该视觉刺激的呈示时刻为起点,400~700ms内提取脑波。通过该脑波可判别出所呈示的结果是否与预期结果不同。(森川、足立、「事象関連脳電位を用いたユ一ザビリテイ評価手法」、松下テクニカルジヤ一ナル(現パナソニツク技報)、V o l.53、N o.1、p p.51-55、O c t.2007)
另外,视觉刺激也可以被利用于判定在汽车驾驶时或步行时对周围视野的注意量。图23表示在判定注意量时的脑波接口系统的构成例。该脑波接口系统在镜片部周围具有多个LED(例如LED235)。各LED配置为在用户的周边视野范围内看得见。脑波接口系统,让用户的周边视野范围内的视觉刺激(LED)以随机间隔进行点灯,提取从点灯时刻到200~400ms的用户的脑波(P300成分)。脑波接口系统可根据该P300成分的大小,判定对周边视野投去了什么程度的注意。
以下,以菜单项目的加亮显示为例进行说明。
根据由菜单项目被加亮显示的瞬间取得的事件相关电位,可得到用户相对于所加亮显示的菜单项目的反应。
脑波测量判定部13将所测量出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数据与判别基准数据库存储的判断基准相对照,判定用户是否期望选择该菜单项目。判别基准数据库中存储有对各种被实验对象进行的实验结果,例如预先保持在脑波测量判定部13中。
具体地说,相对于期望选择某个菜单项目的被实验对象,让多个菜单项目依次加亮,在加亮时刻取得事件相关电位。然后,将期望选择的菜单项目被加亮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数据A和不期望选择的菜单项目被加亮时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数据B分别进行平均化,并分别作为判别基准数据库进行存储。脑波测量判定部13,可以分别将波形数据A及波形数据B作为模板使用,基于马氏距离判别脑波接口系统1的操作者即用户10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与哪个波形相近,即,最接近的波形是哪个波形。
该马氏距离是表示考虑了数据的方差·协方差在内的距组的重心的距离。因此,使用了马氏距离的判别与单纯通过阈值处理进行的判别相比,识别能力高。该结果能够判别用户期望选择的菜单项目。
通过这样的处理,不进行按钮等操作,就可通过脑波来实现菜单项目的选择。
图6是脑波接口系统1的硬件构成图。
耳电极部11和安装在脸面部的脸电极部12与总线131连接,并与脑波测量判定部13进行信号收发。脑波测量判定部13具有CPU112a、RAM112b和ROM112c。CPU112a将ROM112c存储的计算机程序112d读取到RAM112b上,并在RAM112b展开后执行。脑波测量判定部13根据该计算机程序112d,切换并执行脑波数据检测时及非检测时的处理。ROM111c、ROM112c也可以是可重写的ROM(例如EEPROM)。
输出部14即显示器14具有图像处理电路121及画面122。图像处理电路121根据CPU112a的结果,将所选择出的内容影像显示等影像信号输出到画面122。
而且,上述显示器16假设控制影像机器,说明了显示器16具有图像处理电路121及画面122。但是,根据所控制的机器的模态(modal)的种类,也可以将图像处理电路121或画面122设为声音处理电路或扬声器等。
上述计算机程序,被记录在CD-ROM等记录介质上作为产品在市场上流通,或者,通过因特网等的电信线路进行传输。而且,脑波测量判定部13或图像处理电路121可作为在半导体电路中编入计算机程序的DSP等硬件来实现。
下面,对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之一即关于电极的配置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按照图1(b)所示,耳电极部11需要安装在用户10的耳周边部的范围内。在考虑到眼镜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将电极配置在眼镜的挂耳部21的内侧顶端,就可以让用户10的耳朵根后部或者乳突位置的皮肤接触到电极。
另外,在图5的例子中,示出了将耳电极部11设置在右侧的挂耳部21的内侧的例子。但是,根据图3的实验结果,在右侧左侧的基准电极的位置精度没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即便将耳电极部11设置在另一侧(左侧)的挂耳部21的内侧,同样地也可以实现高精度的脑波测量。
脸电极部12安装在图1(a)图示出的用户10的脸面部的范围内。在一般的眼镜型形状中,在用户10的脸面部,与HMD接触强烈的部分是从用户10的耳朵根上部到太阳穴的位置和鼻根部。在用户10的太阳穴上,夹着用户10的头部固定以使HMD不左右摇晃,HMD的重量由用户10的耳朵根上部和鼻根部支撑着。
输出部14是由液晶显示装置等构成的。因此,输出部14在构成脑波接口系统1的硬件(图6)中,可以说是最重的,另外也是最大的。如果考虑HMD的形状的话,则在镜片的位置具有最重的输出部14,并且体积大的构成要素集中在镜片周边部(前方)。因此,HMD的重量就集中在前方,因为重心偏向前方,所以可认为HMD的重量基本上是由用户10的脸面前方(鼻根)位置支撑着。
因此,通过在鼻托部24的前端配置脸电极部12,从而成为脸电极部12支撑HMD的重量的形式,处于脸电极部12在用户10的鼻根旁的位置通过HMD的重量达到强烈接触的状态。
因此,对脸电极部12不施加支撑HMD以上的过剩压迫,并且用支撑HMD的力来支撑着脸电极部12,从而脸电极部12也就变得难以偏离。
另外,挂耳部与用户10的耳朵根上部相接触,通过采取挂在用户10耳朵上的构造,即便在用户10的脸向前方倾斜的情况下,挂耳部也减轻了HMD向前方的偏离,脸电极部12通过以适度的压力固定在用户10的脸面上,从而能够防止脸电极部12的偏离或浮动。因此,挂耳部有必要采取弯曲的形状以便挂在耳朵上。
如上述,通过在支撑HMD的重量的位置配置电极,因为无需像绷带那样花费过剩的压迫去固定电极,所以可以减轻用户安装HMD的负担。
通过将脸面部的电极配置在鼻根,从而电极位于连结内眼角和外眼角的直线的下侧,可抑制因眨眼引起的噪音的影响。其结果,可测出伪像(artifact)少干净的脑波。
而且,通过将耳电极部相对于连结内眼角和外眼角的直线233(图23)配置在与脸电极部相同的一侧,从而能够减轻纵向眼球运动的伪像。例如,通过将耳电极部配置在乳突30a或耳后部30d(图1),从而相对于连结内眼角和外眼角的直线233,耳电极部被配置在与配置在鼻根的脸电极部相同的一侧。因耳电极部和脸电极部被配置在同侧,因此在耳电极部及脸电极部大致均衡地产生了眼球在上下方向运动之际的电位的影响。因此,在测量耳电极部、脸电极部的电位差时,上下方向的眼电的影响被抵消,可测量噪音少的脑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脸电极部12配置在鼻支架部的例子,但也可以进行除此之外的电极配置。参照图7及图8,对电极配置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
图7(a)示出将脸电极部12配置在HMD的边框部23的例子。是为使在用户的眼窝上缘部的位置支撑HMD的重量,对HMD的边框部23进行加工,在边框部23与用户10的眼窝上缘部相接触的位置配置脸电极部12的例子。图7(b)示出用户10安装了图7(a)所示的脑波接口系统1的状态。
图8(a)表示对HMD的边框部23进一步实施不同加工,来配置脸电极部12的例子。这是通过采用将边框部23和鼻梁架部25一体化,并用挂耳部21和边框部23夹持用户的头部固定HMD的形状,而用边框部23支撑HMD前面的重量的例子。图8(b)表示用户10安装了图8(a)所示的脑波接口系统1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配置在边框部23的脸电极部12通过HMD施加给边框部23的重量而被固定,变得难以偏离。
图9表示在人脸中从耳朵根上部到眼窝上缘部的距离的关系。在人脸的形状中,从耳朵根上部30e到眼窝上缘部28a的距离,随着从眼窝上缘部28a的下端向上端走而变短。也就是说,将从耳朵根上部30e到眼窝上缘部28a的上端的距离α和从耳朵根上部到眼窝上缘部28a的下端的距离β相比较可知,前者比较短。
因此,通过将图7(a)所示的脑波接口系统1的从挂耳部21的根部到脸电极部12的距离预先设计为α以上且不足β的长度,从而挂耳部的根部挂在用户10的耳朵上,挂耳部和脸电极部以夹持着头部的方式固定在用户10的头部。因此,为使HMD挂在耳朵根上部,而需要前端弯曲的挂耳部。这是因为,将从挂耳部21的根部到脸电极部12的距离预先设计为α以上且不足β的长度,也适用于图8的例子。
如上安装,HMD的重量几乎与图5所示的脑波接口装置相同,被脸前方的电极支撑,不会带来过剩的压迫、脸电极12被按压于用户10。
根据图5、图7或者图8的形状,利用HMD的重量,来固定脸电极部12,可构筑电极不易偏离的脑波接口装置。
而且,如上述,在边框部23中支撑了HMD的重量的情况下,通过去掉HMD的鼻托部24,可防止HMD的重量的分散。如果去掉鼻托部24,HMD的重量集中并施加到用户的眼窝上缘部28a,则在边框部23所配置的脸电极部12中处于较强地支撑HMD的状态,也就达到更难偏离的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将脑波测量判别部13配置在HMD的鼻梁架部25、边框部23的例子,但考虑到HMD的重量的平衡,配置在镜腿部22或挂耳部21等HMD的任意位置也属本发明的范畴。
图10表示安装在一边脸面的脑波接口系统1的构成例。由于在耳电极部11和脸电极部12中可确保较强支撑HMD的状态,因此即便如该例子一样采用在一边脸面安装的构成,也可在难以偏离的状态下长时间地安装在用户的头部。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5、图7、图8、图10所示说明了如下构成,将挂耳部挂在用户10的耳朵根上部,与用户10的脸面部接触的脸电极部12支撑着HMD的重量,以用挂耳部和脸电极部12夹持头部的方式固定。特别是,在图7及图8的HMD的例子中,利用图9所示的从耳朵根上部到眼窝上缘部的上端的距离α和从耳朵根上部到眼窝上缘部的下端的距离β的差,以夹持用户10头部的状态进行了HMD的固定。
但是,要考虑脸或头部的形状因人而异,图9所示的距离α及β也因个体差异而有不同。因此,也要考虑通过挂耳部和脸电极部12夹持用户头部不顺利的情形。
另外,也要考虑虽然用户自身想要顺利地安装,但由于HMD本身的重量或用户的动作的影响,而导致接触脸面部的脸电极部12的位置发生了偏离。在像这样的电极偏离了的情况下,因为用户10通过自己的眼睛不能直接看见电极偏离的状况,所以用户10很难察觉到电极偏离了。因此,用户10虽然想要正确地安装HMD,但是即便让脑波接口进行动作了,也会陷入识别率低、不堪使用的状态。
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以下这样的HMD型脑波接口装置,即不管上述那样个人的脸或头部的形状怎样仍可按照减少脸电极部12偏离的方式固定HMD,在由于用户10的姿势或动作的影响导致了脸面部的电极位置发生偏离的情况下,通过警告音通知用户10,进行稳定的脑波测量。
参照图11及图12,对可应对图9的距离α或β的个体差异的脑波接口装置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11(a)表示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脑波接口装置2的构成,(b)表示安装时的脑波接口装置2的位置。相对实施方式1的脑波接口装置1的构成,设置有重新调节镜腿部长度的弹性部111a及111b、检测弹性部是否发生张力的张力检测部112、和判别脸电极部12是否安装于用户10的脸部的正确位置的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
弹性部111a及111b配置于镜腿部22,能够调节镜腿部22的长度。弹性部111a及111b例如由弹簧或橡胶等弹性体形成。弹性部111a在其内部具有用于传输耳电极部11检测出的信号(脑波信号)的信号线,即便弹性部111a是绝缘物质,但仍可以将耳电极部11测量出的脑波信号传输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和脑波测量判定部13。
关于张力检测部112及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参照下面的图12进行说明。
图12表示脑波接口装置1的功能块的构成。以下,参照图12,对脑波接口装置1的各构成要素进行说明。张力检测部112与弹性部111a连接,是测定对弹性部111a施加的张力的大小的传感器。在本例中,对弹性部111b没有设置张力检测部。但是,也可以个别设置张力检测部。以下,将和张力检测部112连接的弹性部111a只记述为“弹性部111”。
耳电极部11及脸电极部12分别安装在用户10的耳周边部、脸面部,测量用户10的脑波。所测量出的脑波信号被送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和脑波测量判定部13。
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设置在HMD的镜腿部或边框部等,将所测量出的脑波信号作为输入,对脸电极部12是否安装在用户10额头的正确位置进行判别。在判断为未进行正确安装的情况下,指示输出部14,输出对用户10的警告。有关详细处理的流程以后叙述。
脑波测量判定部13,指示输出部14,呈示对用户10的视觉刺激。另外,从测量出的脑波信号中提取以呈示视觉刺激的时刻为起点的事件相关电位,用事件相关电位所含有的特征性信号(N100成分或P300成分等),判别用户想到要选择的选择项,对输出部14输出判别结果。
在输出部14中,输出以下内容,即呈示对用户10的视觉刺激或显示选择结果、呈示HMD安装不合适情况下的警告音、菜单选择画面、影像声音等。输出部14例如由显示器或扬声器等构成。
而且,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脑波接口系统2的硬件也和图6相同。其中,作为张力检测部112需要追加传感器。而且,对于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虽然也可以另行设置CPU、RAM等,但是图6中作为构成脑波测量判定部13所记载的CPU112a,通过进行与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对应的处理,也可以作为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起作用。
图13表示脑波接口装置1的处理顺序。利用图13,对上述各块的处理流程进行说明。
在步骤S101中,张力检测部112监视弹性部111,进行弹性部111是否发生张力的测量。例如,在弹性部111由弹簧构成时,通过在弹簧收缩状态下、且将镜腿部的长度预先变短,从而在用户10安装了HMD的情况下,必然在弹性部111产生张力。因此,张力检测部112通过监视镜腿部22的张力,就可获知用户10安装HMD的时刻。
张力检测部112检测是否产生了张力。张力检测部112通过将一侧固定在镜腿部,将另一侧和弹性部111固定,来测量对弹性部111施加的张力。将对弹性部111施加的力和阈值(例如,0(zero)牛顿)进行比较,将对弹性部111施加的力超过阈值的情况作为用户10安装了HMD的时刻来探测。张力检测部112既可以是张力测量传感器时常连续测量张力的形态,又可以是在弹性部111发生了张力时,根据具有确定物理性连接的开关,判别张力超过了阈值的电路。
通过弹性部111a及111b的伸缩,可以应对每个用户不同的从耳朵根上部到眼窝上缘部的长度(图9中的距离α)。
在探测出用户10安装了HMD之后,在步骤S102中,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通过耳电极部11、脸电极部12进行脑波的测量。脑波信号被输出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和脑波测量判定部13。
在步骤S103中,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根据所检测的脑波信号进行用户10所安装的脸电极部12的位置是否安装在正确位置的判别。有关判别方法以后叙述。
在被判断为脸电极部12的位置不是最适宜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4,在被判断为最适宜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105。
在步骤S104中,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对输出部14发出呈示警告的指示。例如,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将在输出部14中应该显示的警告的影像信号输出到输出部14。输出部14接收该指示,并对用户10发出用于通知其脸电极部的位置不是正确位置的电极偏离的警告。作为该电极偏离的警告,输出部14例如进行用扬声器呈示警告音或用显示器呈示警告画面等。
之后,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再次进行步骤S103的脸电极位置的判别,直至脸电极部12的位置被判别为最适合为止,重复进行警告(步骤S104)、判别(步骤S103)。
若被判别为脸电极部12的位置是正确的位置,则在步骤S105中,脑波测量判别部13进行从耳电极部11、脸电极部12测量出的脑波信号中去除眨眼或肌电等噪音成分。噪音成分的去除方法,例如有删除脑波信号的振幅超过±100μV的部分、或根据FFT将30Hz以上当做肌电对待用滤波器去除等方法。
在步骤S106中,脑波测量判定部13根据去除了噪音的脑波信号,对以输出部14输出的呈示了视觉刺激的时刻为起点的事件相关电位进行提取。脑波测量判定部13提取与呈示出的多个选择项的刺激相对应的事件相关电位,根据事件相关电位的特征信号,判别用户10选择了哪个选择项。
作为判别方法,例如,对各选择项的事件相关电位的P300成分(将刺激呈示设为0ms情况下的200ms~400ms的区间平均电位)的大小进行比较,将具有最大P300成分的选择项的刺激作为用户10选择出的选择项进行判别。判别结果被输出到输出部14。
在步骤S107中,输出部14利用液晶屏等显示器装置,将所判别的结果反馈给用户10。另外,安装用户10选择出的选择项的内容,进行影像或声音的输出。
而且,也可以省略步骤S101的处理。也可以将对HMD接通电源的时刻,看作是用户10安装了HMD的时刻,进行步骤S102以后的处理。或者也可以在脑波接口装置1动作时,视作用户10安装了HMD,进行步骤S102以后的处理。
图14表示在图13的步骤S102、步骤S103及步骤S104示出的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的处理的详细顺序。
在步骤S102中,和图13的步骤S102相同,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通过电极部11、脸电极部12进行脑波的测量。
在步骤S201中,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检测在所测量出的脑波信号中是否包含因眨眼引起的信号。以下,对眨眼的检测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利用图15,对因眨眼引起的信号的特征进行说明。图15(a)是将耳电极部11安装于右乳突、将脸电极部12安装于右眼窝上缘部,在眨眼了的情况下的脑波信号的例子。在图15(a)的正方向上呈尖形的信号是因眨眼引起的脑波信号。若考虑到大脑活动引起的脑波信号的电位通常在±100μV以内测量的话,则可知因眨眼引起的信号具有超过±100μV的振幅。另外,图15(b)表示对图15(a)的信号施加FFT进行频率解析后的结果。因眨眼引起的脑波信号,一般认为在δ频带(0.5Hz~4Hz)出现(例如,日本特开2004-350797号公报第0024段)。在此次实验结果中可知,包含因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情况下,在1.7Hz~2.2Hz出现强烈反应。因此,在以下说明中,将1.7Hz~2.2Hz频带作为检出因眨眼引起的脑波信号的频带的一例进行说明。
利用上述特征,测量出的脑波信号包括1.7Hz~2.2Hz频带的信号,通过判定该信号是否超过±100μV,即可判别脑波信号中是否包括因眨眼引起的信号。例如,通过对脑波信号施加1.7Hz~2.2Hz的带通滤波器,仅提取因眨眼引起的波形,并判别该波形的振幅是否超过100μV。
在步骤S201中判别为不存在眨眼的情况下,不进行脸电极部的位置检测,像在图13的步骤S105中说明过的那样,由脑波测量判别部13进行处理。
在步骤S201中,在存在眨眼的情况下,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进行脑波接口装置1是偏向了脸面下方/上方的哪一个方向的判别。利用图16,对判别脑波接口装置1偏离、即脸电极部12偏离的方向的方法进行说明。
图16(a)~(c)是将耳电极部11安装于右乳突、将脸电极部12安装于右眼窝上缘部,在眨眼了的情况下的脑波信号的例子。脑波信号的测量使用的是Polymate AP-1124(DIGITEX株式会社制),采样频率为200Hz、时间常数为1秒、滤波器为30Hz的低通滤波器、利用有源电极进行的。另外,关于测量位置,将距右眼虹膜中心的距离是6cm、4.5cm、3cm的位置作为眼窝上缘部的上部、中部、下部,配置了电极。
图16(a)表示在眼窝上缘部的上部配置了脸电极部12情况下的脑波信号,图16(b)表示在眼窝上缘部的中部配置了脸电极部12情况下的脑波信号,图16(c)表示在眼窝上缘部的下部配置了脸电极部12情况下的脑波信号。如图16(a)、(b)及(c)所示可知,脸电极部12按照从眼窝上缘部的上方向下方行走,因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变大。这是如先前参照图22所说明过的那样,是因为带阳性电的眼球的角膜和眼睑通过眨眼而摩擦,角膜的阳性电位传到了眼睑上。眼窝上缘部的下部噪音大的理由是,眼窝上缘部的下部离角膜近,受阳性电位的影响大的原因。
因此,通过测量因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的大小,可预测出脸电极部12被安装在眼窝上缘部的哪个位置上了,能够判别脸电极部12是否被安装在恰当的位置上。
作为脸电极部12的偏离判别,在图14的步骤S202中,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测量因眨眼引起的信号(测量出的脑波信号的1.7Hz~2.2Hz频带的信号)的振幅,判别该振幅是否超过上限阈值。如果上限阈值基于图16(c)进行设定的话,例如设定为1200μV
在信号的振幅比上限阈值大的情况下,判别为脸电极部12的位置偏离到了眼窝上缘部的下方。因此,在步骤S203中,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指示输出部14向用户10呈示告知“HMD偏下”或者“应将HMD向上移动”的警告。输出部14利用显示器或扬声器,进行向用户10呈示警告或鸣响警告音等警告。
参照图17(a)及(b),示出利用图6所示的显示器14向用户呈示警告的例子。图17(a)是通过在显示器上显示“HMD偏下。请调整”这样的文字,向用户给予调整指示。在这种情况下,可将字符串以忽亮忽灭等形式持续呈示直至HMD的偏离状况得到改善为止,也可以在偏离发生后紧接着5秒钟等一定时间进行显示。
另外,图17(b)是在显示器14上利用图标对用户呈示警告的例子。在HMD偏下的情况下,因为需要将HMD向上方移动,所以在显示器上显示调整HMD的方向等的向上的箭头图标。
在信号的振幅在上限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在图14的步骤S204中,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判别因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是否比下限阈值小。基于图16(a),下限阈值例如设定为400μV。
在信号的振幅比下限阈值小的情况下,被判别为脸电极部12的位置偏向眼窝上缘部的上方,在步骤S205中,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指示输出部14向用户10呈示告知“HMD偏上”的警告。输出部14利用显示器或扬声器,进行向用户10呈示警告或鸣响警告音等警告。该情况下的警告显示方法也和上述呈示方法相同。
在信号的振幅在下限阈值以上情况下,被判别为脸电极部12正确安装在用户10的眼窝上缘部,不进行对用户10的警告显示。
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按上述图14所记载的处理流程,继续判别脑波接口装置1的位置。
如上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根据因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是否在预先设定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来判别脸电极部12的位置。在这里,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将测量出的脑波信号的1.7Hz~2.2Hz频带的信号作为因眨眼引起的信号来采用。并且,在因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不在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的情况下,因被判断为HMD未正确安装,所以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经由输出部14向用户10发出警告。该警告是,HMD偏离或者应修正HMD偏离的方向等,告知用户存在偏离的信息。据此,(1)在由每个人不同的脸形造成脑波接口装置1安装位置容易偏离的情况、(2)在由脑波接口装置1的自重造成安装位置稍稍偏下的情况、(3)在由用户10的动作、姿势等造成脑波接口装置1的位置发生变化的情况等的、即便在用户10自身未察觉脑波接口装置1偏离的状态下,也提请用户10注意正确安装脑波接口装置1。通过上述警告,通常可在正确的电极位置测量脑波,能以稳定的精度让脑波接口动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脸电极部12的位置的判别使用了利用眨眼振幅的方式,但也可以通过进行眼球运动引起的信号的振幅的大小或脑波信号的振幅或形状的匹配来判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脑波接口装置1的安装不合适的情况下,自输出部14向用户10呈示警告的例子,但在适当地进行了装置安装的状态下,也可以向用户呈示HMD安装状态。利用图18,说明呈示的例子。
图18(a)是由输出部14利用装置上装备的LED或图6的显示器14,按照在正确设定的状态下显示“蓝色”、在偏离的情况下显示“红色”的方式,用图标的颜色显示安装状态的例子。另外,图18(b)表示在显示器14或者LED180上显示表示眼窝上缘部范围的条儿,通过将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判别出的脸电极部12的位置实时地呈示给用户10来通知HMD安装状态的例子。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关的附图中,电极是一般用来进行脑波测量的圆盘电极。但是,这只是一个例子,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电极。
图19表示各种形状的电极。图19(a)表示四方形状的电极,图19(b)表示长电极(例如,椭圆或长方形),图19(c)表示在表面包含突起191的电极。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相关的附图中,挂耳部21的形状和一般眼镜的挂耳部的形状相同。但关于挂耳部21,也可以采用其他形状。
图20(a)表示先前说明的镜腿部的前端弯曲了的形状的挂耳部21a。
图20(b)表示镜腿部具有突起,挂在用户10的耳上部的形状的挂耳部21b。另外,图20(c)除了表示代替挂耳部之外,还表示设置于镜腿部或者边框部的细绳。通过该细绳(或者橡胶),将脑波接口系统1固定到用户10的耳朵上。另外,图20(d)表示通过插入镜腿部而可拆卸的挂耳部21d。另外,若考虑包括上述电极的形状的话,不仅可在挂耳部的一部分上配置耳电极部11,也可考虑把耳电极部11本身做成挂耳部的形状的情形。
还有,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弹性部111(图11等)的具体构成也有各种方式。
图21(a)~(c)分别表示包括弹性部111及张力检测部112的镜腿部的一部分。
图21(a)表示实施方式2中提及的、包含弹簧的弹性部210a。细实线表示镜腿部、虚线表示弹性部210a。弹性部111中包含弹簧等弹性体,弹性体的一侧和张力检测部112相连接,相反侧和挂耳部侧的镜腿部相连接。当弹性体伸长时,在与张力检测部112连接的弹性体的位置上施加力,张力检测部112能够检测张力,能够检测用户10安装HMD的时刻。另外,用于传输耳电极部11的脑波信号的信号线,通过弹性体的内部或者外部,和脸电极位置判别部15或脑波测量判定部13连接。
图21(b)表示弹性体不是弹簧而是橡胶的例子。像这样,弹性体并不局限于弹簧或橡胶等,可利用长度可变化的各种各样的弹性体。
还有,图21(c)表示在弹性部111中包含的不是弹性体而是滑动式固定工具210c的例子。这是镜腿部可阶段性调节长度的机构,一方的镜腿部的突起嵌入另一方的镜腿部的孔中,从而可将长度固定。张力检测部112连接着上述两方的镜腿部,通过检测镜腿部的突起嵌入孔的位置、或者给上述两方的镜腿部施加的张力,来检测用户10安装HMD的时刻。另外,上述长度调节的方法是一例,不是阶段性的而是可通过螺纹等无阶段地调节长度的机构也属本专利申请的范畴。
【工业上的可用性】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脑波接口装置中,可广泛地用于在脸面部中进行脑波测量的情况,但并不局限于在双眼前面具有镜片的眼镜型HMD,也可在图10所示的一边脸面上安装的可佩戴式装置等安装于脸面部的可佩戴式机器中,构筑利用了脑波的接口时使用。
Claims (11)
1.一种脑波接口系统,其是安装于用户头部的眼镜型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输出部,其向用户呈示视觉刺激;
耳电极部,其在安装时被配置在与所述用户的耳部相接触的位置上;
脸电极部,其在安装时被配置于在比连结所述用户的外眼角和内眼角的直线更靠下的下侧接触所述用户的脸面部、并支撑所述眼镜型的脑波接口系统的重量的位置上;
脑波测量判定部,其以呈示出所述视觉刺激的时刻为起点,基于所述耳电极部和所述脸电极部的电位差来测量事件相关电位;以及
脸电极位置判别部,其根据所述用户的脑波信号中的因所述用户的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是否在预先设定的上限阈值和下限阈值之间,来判定所述脸电极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脸电极部是所述眼镜型的脑波接口系统的鼻托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电极部,相对于连结所述用户的外眼角和内眼角的直线,被配置于与脸电极部相同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耳电极部被配置在所述用户的耳后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脑波测量判定部保持有存储了与事件相关电位相关的多个波形的数据的判别基准数据库,
在所述判别基准数据库中,存储有在期望选择时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的数据和在不期望选择时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的数据,
所述脑波测量判定部,在判断出所测量出的所述事件相关电位的波形与在期望所述选择时出现的事件相关电位最相近时,执行与所述视觉刺激相对应的处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脑波测量判定部,基于所述耳电极部及所述脸电极部的电位差来测量脑波信号,
所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将所测量出的所述脑波信号中的规定的频带的信号,作为因所述用户的眨眼引起的信号来采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将所测量出的所述脑波信号中的1.7Hz~2.2Hz频带的信号,作为因所述用户的眨眼引起的信号来采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因所述用户的眨眼引起的信号的振幅比所述上限阈值大的情况下,或者比所述下限阈值小的情况下,所述输出部呈示表示所述眼镜型的脑波接口系统偏离的警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脑波接口系统具有挂耳部、边框部和鼻托部,
所述输出部被配置在所述边框部,
所述脸电极部被配置在所述鼻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脑波接口系统具有挂耳部,
所述耳电极部被配置在所述挂耳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脑波接口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脸电极位置判别部,在信号的振幅大于上限阈值的情况下决定为所述脸电极部偏向下方,在信号的振幅小于下限阈值的情况下决定为所述脸电极部偏向上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9009179 | 2009-01-19 | ||
JP2009-009179 | 2009-01-19 | ||
PCT/JP2010/000197 WO2010082496A1 (ja) | 2009-01-19 | 2010-01-15 | 脳波インタフェースシステムのための起動装置、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99770A CN102099770A (zh) | 2011-06-15 |
CN102099770B true CN102099770B (zh) | 2014-01-08 |
Family
ID=423397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8000212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99770B (zh) | 2009-01-19 | 2010-01-15 | 用于脑波接口系统的启动装置、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8818498B2 (zh) |
JP (1) | JP4652489B2 (zh) |
CN (1) | CN102099770B (zh) |
WO (1) | WO201008249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046862A (ja) * | 1996-07-31 | 1998-02-17 | Morimatsu Sogo Kenkyusho:Kk | タンク周壁の施工方法及び施工装置 |
US10368771B2 (en) | 2008-03-13 | 2019-08-06 | Alexander Svojanovsky | EEG electrode and multi-channel EEG electrode system |
US20110066020A1 (en) * | 2008-03-13 | 2011-03-17 | Alexander Svojanovsky | Multi-channel eeg electrode system |
JP2012058530A (ja) | 2010-09-09 | 2012-03-22 | Seiko Epson Corp | シャッター眼鏡、及び、画像表示システム |
US8576143B1 (en) * | 2010-12-20 | 2013-11-05 | Google Inc. | Head mounted display with deformation sensors |
JP6340534B2 (ja) * | 2011-06-01 | 2018-06-13 | 東海光学株式会社 | 大脳視覚野等の誘発活動による眼鏡レンズの評価方法 |
US20120310106A1 (en) * | 2011-06-02 | 2012-12-06 | James Cavuoto | Device-independent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system |
US9545225B2 (en) * | 2011-06-02 | 2017-01-17 | James Cavuoto | Device-independent neurological monitoring system |
EP2604183A1 (en) * | 2011-12-16 | 2013-06-19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detecting movement artifact from bioelectrical signals measured from the head of a patient |
JP5661067B2 (ja) * | 2012-05-29 | 2015-01-28 | 株式会社ジェイアイエヌ | アイウエア |
US10772559B2 (en) | 2012-06-14 | 2020-09-15 | Medibotics Llc | Wearable food consumption monitor |
US10130277B2 (en) | 2014-01-28 | 2018-11-20 | Medibotics Llc | Willpower glasses (TM)—a wearable food consumption monitor |
US9814426B2 (en) | 2012-06-14 | 2017-11-14 | Medibotics Llc | Mobile wearable electromagnetic brain activity monitor |
WO2014055382A1 (en) * | 2012-10-01 | 2014-04-10 | Heck Sandy L | Control system and apparatus utilizing signals originating in the periauricular neuromuscular system |
JP5888205B2 (ja) * | 2012-11-02 | 2016-03-16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並びに情報入力装置 |
JP6318462B2 (ja) * | 2013-01-30 | 2018-05-09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表示装置 |
US20140228701A1 (en) * | 2013-02-11 | 2014-08-14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hrough Its Center For Commercialization |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Anonymizer |
US9418617B1 (en) * | 2013-03-13 | 2016-08-16 | Google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ceiving input controls |
US20150081225A1 (en) * | 2013-06-23 | 2015-03-19 | Keady John P |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Brain Activity |
CN103637799A (zh) * | 2013-12-17 | 2014-03-19 | 上海电机学院 | 人脑成像系统 |
CN103690161B (zh) * | 2013-12-24 | 2015-05-20 | 天津师范大学 | 一种穿戴式脑电睡眠质量评估仪 |
EP3091899B1 (en) | 2014-01-06 | 2022-07-13 | Interaxon Inc. | Wearable apparatus for brain sensors |
JP6330199B2 (ja) * | 2014-02-24 | 2018-05-3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スマートウェアラブル装置の身体位置最適化及び生体信号フィードバック |
US10368802B2 (en) | 2014-03-31 | 2019-08-06 | Rovi Guides, In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electing media guidance applications based on a position of a brain monitoring user device |
US9436279B2 (en) * | 2014-03-31 | 2016-09-06 | Rovi Guid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ing user devices based on brain activity |
JP2015202188A (ja) * | 2014-04-14 | 2015-11-16 | 株式会社ジェイアイエヌ | アイウエア |
JP6306926B2 (ja) * | 2014-04-14 | 2018-04-04 | 株式会社ジンズ | アイウエア |
US9531708B2 (en) | 2014-05-30 | 2016-12-27 | Rovi Guides,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using wearable technology for biometric-based recommendations |
WO2016013269A1 (ja) * | 2014-07-22 | 2016-01-28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画像表示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ー・プログラム |
WO2016052168A1 (ja) * | 2014-10-01 | 2016-04-07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人体特性検出装置及び眼鏡型電子機器 |
JP6391465B2 (ja) * | 2014-12-26 | 2018-09-19 | Kddi株式会社 | ウェアラブル端末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EP3278174B1 (en) * | 2015-04-02 | 2023-06-07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A monitoring system of the position of a head mounted device |
US20160317085A1 (en) * | 2015-04-30 | 2016-11-03 | Saranas, Inc. | Noninvasive system and methods for utilizing impedance for the detec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volume |
JP6407824B2 (ja) * | 2015-09-01 | 2018-10-17 | 株式会社東芝 | メガネ型ウエアラブル端末およびこの端末を用いる方法 |
TWI563970B (zh) * | 2015-09-16 | 2017-01-01 | 國立交通大學 | 眼球位置偵測裝置及其方法 |
ITUB20153680A1 (it) * | 2015-09-16 | 2017-03-16 | Liquidweb Srl | Sistema di controllo di tecnologie assistive e relativo metodo |
JP6668811B2 (ja) * | 2016-02-23 | 2020-03-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訓練装置、訓練方法、プログラム |
US20170347905A1 (en) * | 2016-06-02 | 2017-12-07 | Graham Boulton | Brain activity monitoring, supporting mental state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
CN106236088A (zh) * | 2016-08-31 | 2016-12-21 | 博睿康科技(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脑电电极 |
CN106445140B (zh) * | 2016-09-26 | 2018-12-25 | 苏州神经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静视野自动识别的非注意事件相关电位脑-机接口方法 |
FR3058038B1 (fr) * | 2016-10-28 | 2019-01-25 | Urgotech | Dispositif d'acquisition de signaux d'activite cerebrale |
US10817057B2 (en) | 2016-11-08 | 2020-10-27 | Sony Corporation | Information processing dev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and program |
US11751796B2 (en) * | 2017-01-04 | 2023-09-12 | Brainco, Inc.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neuro-feedback training using video games |
US20180235540A1 (en) | 2017-02-21 | 2018-08-23 | Bose Corporation | Collecting biologically-relevant information using an earpiece |
JP2018142857A (ja) * | 2017-02-28 | 2018-09-13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頭部装着型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
US11244315B2 (en) | 2017-03-21 | 2022-02-08 | Intelligent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Inc. | Authentication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ccess and use based on heartbeat shape |
US10482227B2 (en) | 2017-03-28 | 2019-11-1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based authentication |
JP6963250B2 (ja) * | 2017-04-28 | 2021-11-05 |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 生体信号検出装置、および、脳波測定方法 |
US10213157B2 (en) * | 2017-06-09 | 2019-02-26 | Bose Corporation | Active unipolar dry electrode open ear wireless headset and brain computer interface |
US11152086B2 (en) | 2017-11-02 | 2021-10-19 |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 Electroencephalogram triggered experience modification system |
US10567961B2 (en) | 2017-11-02 | 2020-02-18 |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 System for electroencephalogram patterning recognition for authentication |
US10456054B2 (en) | 2017-11-02 | 2019-10-29 | Bank Of America Corporation | Electroencephalogram triggered resource distribution query system |
JP7222176B2 (ja) * | 2017-12-11 | 2023-02-15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脳波測定方法及び脳波測定装置 |
JP6691928B2 (ja) * | 2018-02-07 | 2020-05-13 | 株式会社ジンズ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アイウエアセット及び信号処理ユニット |
US20190265473A1 (en) * | 2018-02-23 | 2019-08-29 | Oculus Vr, Llc | Apparatus,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abling low-power communications via wearers' bodies |
JP7236852B2 (ja) * | 2018-12-03 | 2023-03-10 | 株式会社ジンズ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ノーズパッド及びアイウエア |
TWI722367B (zh) * | 2019-01-15 | 2021-03-21 | 督洋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導引腦波的頭戴式裝置、系統及其導引方法 |
US12035996B2 (en) | 2019-02-12 | 2024-07-16 | Brown University | High spatiotemporal resolution brain imaging |
CN112244837B (zh) * | 2020-07-27 | 2024-06-07 |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中医院) | 针对治疗失忆类脑病的中医治疗仪 |
JP6957695B1 (ja) * | 2020-07-30 | 2021-11-02 | 株式会社ジンズ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 プログラム、情報処理方法、及び情報処理装置 |
JP7628417B2 (ja) | 2020-11-11 | 2025-02-10 | Nok株式会社 | 脳波測定装置 |
US12076110B2 (en) | 2021-10-20 | 2024-09-03 | Brown University | Large-scale wireless biosensor networks for biomedical diagnostics |
US20230211117A1 (en) * | 2021-12-30 | 2023-07-06 | Koninklijke Philips N.V. | Method for estimating device fit using physiological data |
US20240160288A1 (en) * | 2022-11-15 | 2024-05-16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Neuronal to memory device communication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36327A (zh) * | 2005-07-21 | 2006-02-22 | 高春平 | 脑电信号控制的健康及治疗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9174804A (ja) | 1983-03-24 | 1984-10-03 |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 回折格子の作製方法 |
US4579125A (en) * | 1984-01-23 | 1986-04-01 | Cns, Inc. | Real-time EEG spectral analyzer |
JPH0226534A (ja) | 1988-07-15 | 1990-01-29 | Seiko Epson Corp | バイオフィードバック装置 |
JP3127322B2 (ja) | 1992-08-27 | 2001-01-22 | 東和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無糖グミゼリ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US6647296B2 (en) * | 1997-10-27 | 2003-11-11 | Neuropace, Inc. | Implantable apparatus for treating neurological disorders |
JP2000041962A (ja) | 1998-07-28 | 2000-02-15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心拍信号処理装置 |
WO2000019383A2 (en) * | 1998-09-11 | 2000-04-06 | Loquitor Technologies Llc | Generation and detection of induced current using acoustic energy |
JP2001100144A (ja) * | 1999-09-30 | 2001-04-13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医療用顔面装着型映像表示装置 |
JP2001187034A (ja) | 1999-10-19 | 2001-07-10 | Nippon Koden Corp | 脳波電極付ヘッドフォン及びストレス度診断装置 |
JP2001340312A (ja) | 2000-03-31 | 2001-12-11 | Tsutomu Kamei | 脳波検出に用いる頭部装着用具 |
JP2003157136A (ja) | 2001-11-20 | 2003-05-30 | Canon Inc | 生体反応を記録可能な高臨場感映像表示装置 |
US20030195588A1 (en) * | 2002-04-16 | 2003-10-16 | Neuropace, Inc. | External ear canal interface for the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
JP2004016658A (ja) | 2002-06-19 | 2004-01-22 | Ntt Docomo Inc | 生体信号測定可能な携帯型端末および測定方法 |
JP2004350797A (ja) | 2003-05-27 | 2004-12-16 | Japan Science & Technology Agency | 脳波の評価方法及びその評価装置 |
JP4369290B2 (ja) | 2003-07-02 | 2009-11-18 | 尚之 加納 | 事象関連電位を利用したヒトの心理状態等の判定装置 |
US7496400B2 (en) * | 2003-10-17 | 2009-02-24 | Ge Healthcare Finland Oy | Sensor arrangement |
JP2006196995A (ja) | 2005-01-11 | 2006-07-2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3次元めがね視聴検知 |
JP2006212348A (ja) | 2005-02-07 | 2006-08-17 | Olympus Corp | 脳波電極接触検知装置、脳波電極接触検知方法および脳波電極ユニット |
JP2006295520A (ja) | 2005-04-11 | 2006-10-26 | Olympus Corp | 動画撮像装置 |
JP4722573B2 (ja) | 2005-06-10 | 2011-07-13 |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 顔面情報検出装置および顔面情報検出式通信装置 |
US20070060830A1 (en) * | 2005-09-12 | 2007-03-15 | Le Tan Thi T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and classifying facial muscle movements |
JP2008099834A (ja) | 2006-10-18 | 2008-05-01 | Sony Corp | 表示装置、表示方法 |
US20090253996A1 (en) * | 2007-03-02 | 2009-10-08 | Lee Michael J | Integrated Sensor Headset |
JP2008301971A (ja) * | 2007-06-06 | 2008-12-18 | Fujitsu Component Ltd | 脳波検出装置 |
WO2008152799A1 (ja) * | 2007-06-12 | 2008-12-18 | Panasonic Corporation | 脳波インタフェースシステムおよび起動装置 |
JP4392465B2 (ja) * | 2007-10-29 | 2010-01-06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脳波インタフェースシステムのための起動装置、方法およ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
-
2010
- 2010-01-15 WO PCT/JP2010/000197 patent/WO201008249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0-01-15 CN CN201080002121.XA patent/CN10209977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01-15 JP JP2010541615A patent/JP465248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11-29 US US12/955,016 patent/US881849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4-22 US US14/258,614 patent/US20140228652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16
- 2016-02-10 US US15/040,510 patent/US20160157778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36327A (zh) * | 2005-07-21 | 2006-02-22 | 高春平 | 脑电信号控制的健康及治疗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JP特开2001-100144A 2001.04.13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0082496A1 (ja) | 2012-07-05 |
US8818498B2 (en) | 2014-08-26 |
US20140228652A1 (en) | 2014-08-14 |
CN102099770A (zh) | 2011-06-15 |
JP4652489B2 (ja) | 2011-03-16 |
US20160157778A1 (en) | 2016-06-09 |
WO2010082496A1 (ja) | 2010-07-22 |
US20110071416A1 (en) | 2011-03-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99770B (zh) | 用于脑波接口系统的启动装置、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 | |
US8473045B2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device by using brain wave and brain wave interface system | |
CN205697764U (zh) | 眼镜式脑部活动传感器以及眼镜式电生理活动感测装置 | |
CN210835473U (zh) | 耳戴式电极结构以及穿戴式生理感测装置 | |
US20190223747A1 (en) | Wearable physiological activity sensor, sensing device, and sensing system | |
US11874461B2 (en) | Modular display and sensor system for attaching to eyeglass frames and capturing physiological data | |
JP4921621B2 (ja) | 脳波計測システム、脳波計測方法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 |
EP3278724A1 (en) | Wearable electrocardiographic detection device and wearable physiological detection device | |
US20160345901A1 (en) | Wearable Brain Activity Monitor | |
TW201347725A (zh) | 眼部用品 | |
CN205899176U (zh) | 穿戴式生理监测装置 | |
TW201626951A (zh) | 穿戴式生理監測裝置及系統 | |
CN106974645A (zh) | 眼镜式脑部活动传感器以及眼镜式电生理活动感测装置 | |
TWM553988U (zh) | 穿戴式生理活動感測器、感測裝置、感測系統、電極結構及電刺激裝置 | |
WO2017125082A1 (zh) | 穿戴式生理活动感测装置及系统 | |
WO2018017997A1 (en) | Glasses compliance monitor and associated method | |
CN106974646A (zh) | 穿戴式生理监测装置 | |
TWI610656B (zh) | 穿戴式生理監測裝置 | |
JP6687639B2 (ja) | 情報処理方法、情報処理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アイウエア | |
TWM574026U (zh) | 穿戴式生理監測裝置及系統 | |
TWI593388B (zh) | Glasses physiological activity sensors and devices | |
JP7628417B2 (ja) | 脳波測定装置 | |
TWM566551U (zh) | Multi-purpose physiological detecting device and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1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115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